探索性问题
例说探索性问题的常用解法
20 21/ o2 5 o
三
J 动 , 9 点c D 运 点 从 同时 m发 , m s 以3c / 的速度 向点曰 运动 ,其 中一 个 动点 到 达端 点 时 , 一 个动 点 也 随之停 止 运 另 动 ,! 在P Q J ! l , 的运 动过 程 中,四边 形 J 尸 D是 否 可 能 为 平 行 四边 形 ? 如 C 果 可能 , 出P Q的运动 时 间 : 求 , 如果 不
例说探索性问题的常用解法
0 江西 宜 丰 桥 西 中 学 钱 英
圈
将 抛物 线 c :一 、了 + . y /
性 的考题 , 因此 , 同学们必须突破这
个 难点 . 面是 我 对 这类 问 题解 法 的 下
一
因 为 P B= /AC 9 。 P D = D B= 0 . B
A曰 C. 所 以 △ D一 △ 日C 所 以
图7
粥p 学 21 辆 数
( 4 l 即2 一 = x 所 以x 6 所 2 一 )C n, 4 x 3 , =.
( ) -. 1AP- o
( ) 大 小 不 会 随 点P 转 移 而 2 的 的
等 分 点
变化 , 由如 下 : 理 因为 △4 c 等 边 P是
三 角 形 ,所 以P P . AP = 0.因 A= C / C 6 。 _
A, E 为顶 点 的 四 边 形 是 矩 形 的 Ⅳ. .
点P 发 , 出 沿射 线 P 方 向 以 2 ms C / c 的 速 度运 动 , P 以点 为圆心 ,( 为半 径 P) 长
C 3c| = r L因为 点P O0的 在
内部 . 以 oP与o0只能 内切 . 据 所 一 根 两 圆 内切 时 半 径 问 的 关 系 可 知 5 —
开放性和探索性问题
2020/5/6
例3:在棱长为a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 分别是棱BC、CD上的点,且BE=CF.
长郡中学高三数学组
2020/5/6
解决这类问题的途径:通过分析判断, 演绎推理,观察联想,化归转化,尝试 探求,猜想验证等多种思维形式去寻找 解题途径。
探索性问题分条件探索性问题,结 论探索性问题和存在探索性问题。
2020/5/6
一、条件探索性问题 解决条件探索性问题的策略有: (1)模仿分析法。将题设和结论视为已知条件, 分别进行演绎再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导出所需寻求 的条件。 (2)设出题目中指定的探索条件,将此假设为已知, 结合题设条件列出满足结论的等量或不等量关系, 通过解方程或不等式,求出所需寻找的条件。
得x,y 1 ,1 a ,
当且仅当 a1时,12aa2,11aa221,1a
综上所述可知,
当 a 2,或 a 2,或 a 1 时,(AB) C为含有
两个元素的集合;
2020/5/6
当 a 2,或 a 0,或 a1时,(AB) C
为含有三个元素的集合
y n x
m
如图1
y
n x
m
如图2
2020/5/6
方便。而解法二通过换元,使得式子更为规范。
2020/5/6
例2、设集合 A x , y |a y 1 x , B x , y |x y a ,
C x ,y |x 2 y 2 1问:
开放性与探索性问题
探索型问题一(开放性问题)【考点透视】习惯上,人们把命题者对解题者的要求,将数学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问题的条件和结论都有确定要求的题型;另一类是条件和结论中至少有一个没有确定要求的题型,并称前者为封闭题型,后者为开放题型.开放性问题的基本形式有:条件开放题(问题的条件不完备);结论开放题(问题的结论不确定或不唯一),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解题者经过探索确定结论或补全条件,将开放性问题转化为封闭性问题,然后选择合适的解题途径完成最后的解答. 现在还出现一些其他形式的开放题,如解题策略的开放题和题干结构的开放题. 前者主要侧重于解题方法或策略的选择和设计,后者主要是所给题目不完整,需要解题者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完成解答.开放性问题对于训练和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十分有益的.教育部在《200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中特别指出:数学考试“应设计一定结合情境的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由于各地认真贯彻执行这一指导意见,所以在近年的各地中考中,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也越来越受到广大初中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典型例题】 一、条件开放题解条件开放题,一种是直接补齐条件,使题目结论成立;另一种是需要我们作出探索去补齐条件使题目结论成立. 这两种情况所需补充的条件往往不惟一.例1 (1)如图7.1,△ABC 中,AB=AC ,D 为AC 边上的一点,要使 △ABC∽△BCD,还需要添加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可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需填写一个你认为适当的条件即可).(2001年淄博市中考题) (2)如图7.2,在△ABC 和△FED 中,AD=FC ,AB=FE ,当添加条 件:__________________时,就可得到△ABC≌△FED(只需填写一个你认为正确的条件). (2003年无锡市中考题) 解:(1)BD=BC.(也可以是:∠ABC=∠BDC;或∠A=∠DBC;或BC∶CD=AC∶BC;或BC 2=AC•CD 中的某一个)(2)∠A=∠F. (或BC=ED 等) 说明:开放题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答案的不唯一性. 第(1)小题中,我们只需给出能使结论成立的一个答案即可.例2 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是2,4x y =⎧⎨=⎩和2,4x y =-⎧⎨=-⎩,试写出符合要求的方程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要填写一个即可)(2000年安徽省中考题)分析:我们只要分别构造出一个既含x ,又含y 的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 构造方程实际上就是寻找x 与y 之间的关系.解:2,8.y x xy =⎧⎨=⎩说明:方程与函数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我们把方程组的解看作对应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个点A (2,4),B (-2,-4),则我们可以写出过这两个点的一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也是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也是一个二元二次方程,这个方程不唯一).B A CD 图7.1AB C DEF 图7.2本题在解法上可以用代数的方法来解,也可用几何的方法来解(形数结合——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可以用待定系数法,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来解,也可用直觉思维的方法来解,所以本题既是一个条件开放题,也是一个策略开放题.例3 已知:如图7.3.1,四边形ABCD 是⊙O 的内接四边形,A 是BD 的中点,过A 点的切线与CB 的延长线交于点E.(1)求证:AB•DA=CD•BE;(2)若点E 在CB 延长线上运动,点A 在BD 上运动,使切线EA 变为割线EFA ,其它条件不变,问具备什么条件使原结论成立?(要求画出示意图,注明条件,不要求证明)(2000年北京海淀区中考题)分析:本题的(2)是一个条件开放题.由于本题的结论与(1)相同,所以这一条件的获得,我们可以从(1)的证明过程中受到启示.(1)证明:连结AC.∵A 是BD 的中点,∴AB AD =,∠ACB=∠ACD.∵EA 切⊙O 于A ,∴∠EAB=∠ACB.又∵∠ABE=∠D,∴△EAB∽△ACD,∴AB∶CD=EB∶AD, ∴AB•AD=CD•BE.(2)解:如图7.3.2中,若有△EAB∽△ACD,则原结论成立,故我们只需探求使△EAB∽△ACD 的条件. 由于∠ABE=∠D,所以只要∠BAE=∠DAC 即可,这只要BF CD =即可.所以本题只要BF AD =,原结论就成立.说明:探求条件的过程,是一个由果索因的过程,这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分析法. 例4 如图7.4,AB 、AC 分别是⊙O 的直径和弦,D 为劣弧AC 上一点,DE⊥AB 于点H ,交⊙O 于点E ,交AC 于点F ,P 为ED 的延长线上一点.(1)当△PCF 满足什么条件时,PC 与⊙O 相切?为什么?(2)点D 在劣弧AC 的什么位置时,才能使AD 2=DE·DF?为什么? (2002年济南市中考题)分析:(1)连OC.要使PC 与⊙O 相切,则只需∠PCO=900即可. 由∠OCA=∠OAC,∠PFC=∠AFH,即可寻找出△PCF 所要满足的条件 (2)要使AD 2=DE·DF,即AD DFDE AD=,也就是要使△DAF∽△DEA, 这样问题就较容易解决了.解:(1)当PC=PF (或∠PCF=∠PFC,或△PCF 是等边三角形)时,PC 与⊙O 相切. 连OC.∵PC=PF,∴∠PCF=∠PFC,图7.3.1图7.3.2H BAEP O CD F 图7.4∴∠PCO=∠PCF+∠OCA=∠PFC+∠OAC=∠AFH+∠AHF=900, ∴PC 与⊙O 相切.(2)当点D 是AC 的中点时,AD 2=DE·DF. 连结AE.∵AD CD =,∴∠DAF=∠DEA. 又∵∠ADF=∠EDA,∴△DAF∽△DEA, ∴AD DF DE AD=,即AD 2=DE·DF. 说明:本题是探索性开放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常从要获得的结论出发来探求该结论成立的条件.如第(1)小题中,若要PC 与⊙O 相切,则我们需要怎样的条件.第(2)小题也是如此.二、结论开放题结论开放题通常是结论不确定或不惟一,解题时,需作出探索来确定结论是否成立或会有那些结论. 例5 如图7.5.1,以等腰三角形ABC 的一腰AB 为直径的⊙O 交BC 于D ,过D 作DE⊥AC 于E ,可得结论DE 是⊙O 的切线.问:(1)若点O 在AB 上向点B 移动,以O 为圆心,OB 长为半径的圆 仍交BC 于D ,DE⊥AC 的条件不变,那么上述结论是否还成立?请说明理由.(2)如果AB=AC=5cm, sinA=35,那么圆心O 在AB 的什么位置时,⊙O与AC 相切? (2001年黑龙江省中考题)分析:(1)连OD. ∵OB=OD,∴∠OBD=∠ODB=∠C,∴ OD∥AC, 从而可得OD⊥DE,结论仍然成立.(2)若⊙O 与AC 相切,设切点为F ,连OF ,则由Rt△AOF 中可 求得OF=158,即OB=158. 解:(1)结论仍然成立. 如图7.5.2,连OD ,则OD=OB ,∠OBD=∠ODB. 又AB=AC ,∴∠B=∠C,∴∠ODB=∠C, ∴OD∥AC.∵DE⊥AC,∴OD⊥DE, ∴DE 是⊙O 的切线.(2)如图7.5.3,若AC 与⊙O 切于点F ,连OF ,则OF⊥AC,即△AOF 是直角三角形,∴sinA=355OF OB AO OB ==-, ∴OB=158, 即当OB=158时,⊙O 与AC 相切.说明:本例的两小题都属于结论不确定性的开放性问题. 第(1)小题是直接从题设条件出发探求结论是否成立;第(2)小题是从题设的结论出发来探求结论成立的条件,这也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常用图7.5.1AOBECD图7.5.2ABCO F图7.5.3方法.例6 如图7.6.1,⊙O 的直径AB ,过半径OA 的中点G 作弦CE⊥AB,在CB 上取一点D ,分别作直线CD 、ED ,交直线AB 于点F 、M.(1)求∠COA 和∠FDM 的度数;(2)求证:△FDM∽△COM;(3)如图7.6.2,若将垂足G 改取为半径OB 上任意一 点,点D 改取在EB 上,仍作直线CD 、ED ,分别交直线 AB 于点F 、M. 试判断:此时是否仍有△FDM∽△COM? 证明你的结论. (2003年苏州市中考题)(1)解:∵AB 是⊙O 的直径,CE⊥AB,∴AC CE ,CG=EG.在Rt△COG 中,∵OG=12OC ,∴∠OCG=30,∴∠COA=60. 又∠CDE 的度数=12CAE 的度数=AC 的度数=∠COA=60,∴∠FDM=180-∠COA=120.(2)证明:∵∠COM=180-∠COA=120,∴∠COM=∠FDM. 在Rt△CGM 和Rt△EGM 中, GM=GM ,CG=EG ,∴Rt△CGM≌Rt△EGM, ∴∠GMC=∠GME.又∠DMF=∠GME,∴∠OMC=∠DMF, ∴△FDM∽△COM.(3)解:结论仍然成立.∵∠FDM=180-∠CDE, ∴∠CDE 的度数=12CAE 的度数=AC 的度数=∠COA, ∴∠FDM=180-∠COA=∠COM.∵AB 为直径,CE⊥AB,∴在Rt△CGM 和Rt△EGM 中, GM=GM ,CG=EG ,∴Rt△CGM≌Rt△EGM, ∴∠GMC=∠GME, ∴△FDM∽△COM.说明:本题的第(3)小题是在第(2)小题改变条件的情况下,探求结论是否还成立. 在探求时应寻着(2)的解题思路来进行.三、解题策略开放题解题策略开放题,现在更多的是以要求解题者设计解题方案来设计题目.例7 一副三角板由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含300的直角三角形组成,利用这副三角板构成一个含15DAF C EDM OG BAF CEMO G B 图7.6.1图7.6.20角的方法很多,请你画出其中两种不同构成的示意图,并在图上作出必要的标注,不写作法.(2000年荆州市中考题)分析:本题可利用这副三角板中的角做“加减运算”:600-450,或450-300,或600+450-900等来得到150的角.解:如图所示. 图7.7.1中就包含有两中构造方法,∠ABD和∠ACD都等于15;图7.7.2中,∠EFG=15.请同学们试着拼出其它的图形.说明:这类拼图组合,给出了一定的条件,但解决问题的办法需要我们自己来寻找. 通常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不惟一. 用现有的工具去解决问题,这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常会遇到.例8 如图,把边长为2cm的正方形剪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请用这四个直角三角形拼成符合下列要求的图形(全部用上,互不重叠且不留空隙),并把你的拼法仿照图1按实际大小画在方格纸内(方格为1cm×1cm).(1)不是正方形的菱形(一个);(2)不是正方形的矩形(一个);(3)梯形(一个);(4)不是矩形和菱形的平行四边形(一个);(5)不是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凸四边形(一个);(6)与以上画出的图形不全等的其他凸四边形(画出的图互不全等,能画出几个画几个,至少画三个). (2001年徐州市中考题)解:(1)(2)3)(4)(5)(6)说明:本例是一道设计图形的开放性试题,这类题近几年在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中经常出现.设计型开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着积极的作用,例9 有一种“二十四点”游戏,其规则是这样的:任取四个1至13之间的自然数,将这四个数(每个数用且只用一次)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使其结果等于24.例如对1,2,3,4,可以运算得(1+2+3)×4=24(注意上述运算与4×(1+2+3)应视作相同方法的运算).现有四个有理数3,4,-6,10,用上述规则写出三种不同方法的算式,使其结果等于24,运算如下:(1)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B CD EFG图7.7.1 图7.7.1图7.8另有四个有理数3,-5,7,-13,可通过运算式(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其结果等于24. (2001年杭州市中考题)分析:“二十四点”游戏,小学生也可参加. 本题将数的范围扩大到整数范围,变成新的游戏,其实就是有理数的运算.本题具有开放性,答案是不唯一的.解:(1)3×[4+(-6)+10]=24;(2)4-(-6)÷3×10=24;(3)(10-4)-3×(-6)=24. (4)[(-5)×(-13)+7]÷3=24.说明:本题将有理数的运算与学生熟知的游戏结合起来,使数学学习更具趣味性.四、题目结构开放题以看作是一个条件开放题.例10 某一学生在做作业时,不慎将墨水瓶打翻,使一道作业题只看到如下字样:“甲、乙两地相距40千米,摩托车的速度为45千米/时,运货汽车的速度为35千米/(涂黑部分表示被墨水覆盖的若干文字)请将这道作业题补充完整,并列方程解答.(2001年吉林省中考题)分析:这里“距离”和“速度”都有了,故我们可以考虑从时间上去把本题补完整. 解一:摩托车和运货汽车同时从甲地驶向乙地,则摩托车比运货汽车早到几分钟?设摩托车比运货汽车早到x 分钟,则4040603545x ⎛⎫-⨯= ⎪⎝⎭,x=4021.答:摩托车比运货汽车早到4021分钟. 解二:摩托车和运货汽车分别从甲地和乙地同时相向而行,则几分钟后它们相遇? 设摩托车与运货汽车出发x 分钟后相遇,则(45+35)×60x= 40,x=30. 答:摩托车与运货汽车出发30分钟后相遇.解三:运货汽车从甲地出发10分钟后,摩托车从甲地出发去追赶运货汽车,问在到达乙地前,摩托车能否追上运货汽车?运货汽车走完全程需408357=小时,摩托车走完全程需408459=小时, 摩托车比运货汽车少用88167963-=小时.∵1610906360126-=>, ∴摩托车在运货汽车到达乙地前能追上.解四:摩托车和运货汽车分别从甲、乙两地沿由甲地往乙地的方向同向而行,问经过几小时摩托车可追上运货汽车?设经过x 小时摩托车可追上运货汽车,则 45x=40+35x ,解得x=4.答:经过4小时摩托车可追上运货汽车.说明:由于行程问题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应用问题,所以我们还可以编出很多这样的问题来,同学们不妨试试.习题七一、填空题 1.(1)写出和为6的两个无理数_________________.(2003年绍兴市中考题)(2)若关于x 的方程x 2+kx-12=0的两根均是整数,则k 的值可以是______________.(只要求写出两个) (2001年浙江省中考题) 2.如图,在△ABC 中,以AB 为直径的⊙O 交BC 于点D ,连结AD ,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ABD≌△ACD,并说明全等的理由. 你添加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2年金华市中考题) 二、解答题3.做一做:用四块如图1的瓷砖聘成一个正方形,使 拼成的图案成轴对称图形.请你在图2、图3 图4中各画出一种拼法(要求三种拼法各不 相同,所画图案中的阴影部分用斜线表示).(2003年无锡市中考题)4.先根据要求编写应用题,再解答你所编写的应用题.编写要求:(1)编写一道行程问题的应用题,使得根据题意列出的方程为120120110x x -=+; (2)所编应用题完整,题意清楚,联系生活实际且解符合实际. (2001年青岛市中考题)5.同学们知道:只有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你如何处理和安排这三个条件,使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请你仿照方案(1),写出方案(2)、(3)、(4). 解:设有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方案(1):若这角的对边恰好是这两边中的大边,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2000年广东省中考题)6.如图,⊙O 与⊙O 1完外切于点T ,PT 为其内公切线,AB 为其外公切线,A 、B 为切点,AB 与TP 相交于点P,根据图中所给出的已知条件及线段,请写出一个正确结论,并加以证明.(2001年杭州市中考题) 7.如图,在△ABC 中,点D 、E 分别在边AB 、AC 上,给出5个论断: ①CD⊥AB;②BE⊥AC;③AE=CE;④∠ABE=30;⑤CD=BE. (1)如果论断①②③④都成立,那么论断⑤一定成立吗? 答:____________;(2)从论断①②③④中选取3个作为条件,将论断⑤作为结论, 组成一个真命题,那么你选的3个论断是__________________ (只需填论断的序号);(3)用(2)中你选的3个论断作为条件,论断⑤作为结论,组图1 图2 图3 图4 第3题A BP TO O 第6题ABD C E第7题BAE成一道证明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加以证明.(2003年徐州市中考题)8.如图,AB=AE,∠ABC=∠AED,BC=ED,点F是CD的中点.(1)求证:AF⊥CD;(2)在你连接BE后,还能得出什么新的结论?请写出三个(不要求证明).(2002年江西省中考题)9.已知在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x轴、y轴分别交于点A、点B,以AB为一边的等腰△ABC的底角为300,请在坐标系中画出△ABC,并求出点C的坐标.(2000年北京市崇文区中考题)10.如图,已知直线MN与以AB为直径的半圆相切于点C,∠A=28.(1)求∠ACM的度数;(2)在MN上是否存在点D,使AB•CD=AC•BC?为什么?(2001年广州市中考题)参考答案:1. (1(2) 1,-1(或4,-4;或11,-11)2.答案不唯一. 添加的条件可以是:①AB=AC;②∠B=∠C;③BD=DC(或D是BC中点);④∠BAD=∠CAD (或AD平分∠BAC)等.3.略.4.所编应用题符合编写要求. 正确设未知数、列方程,正确求出方程的解.5.方案(2):若这角是直角,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方案(3):在两个钝角三角形中,有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方案(4):在两个锐角三角形中,有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6.AB=2PT. 证明略.7.(1)一定. (2)①、③、④. (3)已知,如图,在△ABCD、E分别在AB、AC上,CD⊥AB,AE=CE,∠ABE=30. 求证:CD=BE. 证明:作EF∥CD交AB于F. ∵AE=CE,∴AF=FD,∴CD=2EF. ∵CD⊥AB,∴EF⊥AB. 在Rt△EFB中,∠EFB=90,∠EBF=30,∴BE=2EF,∴CD=BE. 图要正确.8.(1)证明:连结AC、AD,∵AB=AE,∠ABC=∠AED,BC=ED,∴△ABC≌△AED,∴AC=A D. 又∵F为CD的中点,∴AF⊥CD.(2)①BE∥CD;②AF⊥BE;③△ACF≌△ADF;④∠BCF=∠EDF;⑤五边形ABCDE是以直线AF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 (还可写出其它的结果)9.如图,C1(6,0),C2(0,-,C3(0),C4(-4,A BCMN第10题ACBDEF第7题C5(2),C6(2,.10.(1)∵AB是直径,∠ACB=90. 又∠A=28,∴∠B=62.又MN是切线,C为切点,∴∠ACM=62.(2)在MN上存在符合条件的点D. 证明:过点A作AD⊥MN 于D. 在Rt△ABC和Rt△ACD中,MN切半圆ACB于点C,∴∠B=∠ACD,∴△ABC∽△ACD,∴AB BCAC CD,即AB•CD=AC•BC.(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探索性问题的推理验证与分类讨论
D .Z 与 C为 直 径 的 圆 相 交 于
பைடு நூலகம்
点 P ,Q,P 的 中 点 为 H,则 0 H 上加 ,Q 点 的 坐 Q
标 争 )‘PI C} 为(, .' lI ・ I A= . = 1 0
:
4B的方 程 是 y k 2 ( ≠1. 入 一 : = (一 ) ) 代 2有 ( 一 )2 1 k X+ 4 x ( 2: ,则 1 是 上 述 方 程 的两 个 实 根 , U 一4 + ) 0 , 所
一
} 析 J 答这 类 探 索 性 问 分 解
题 ,可 先 假 设 “ 象 ” 存 在 . 对 然 后 根 据 题 设 条 件 探 究 可 能 的 “ 象” 对 .并 进 行 验 证 或 否 定 . 假
Il ,
、
假 设 存 在 。推 理 验 证
l 1已知 双 曲线 X一 2的左 、右焦 点分 别 为 例 I 2 =
.
l 示} 启 本题 主要 考查 直线、 圆和抛物 线等 平 面解
析 几何 的 基 础 知 识 . 考 查 综 合 运 用 数 学 知 识 进 行 推
, ,
过 点 的动 直 线 与 双 曲线 相交 于 A,B两 点 .
在 轴 上 是 否 存 在 定 点 c.使
.
为常 数 ? 若 存
设 满 足 条 件 的 直 线 £ 在 ,其 存
方程 为 y a = 。设 4C 的 中 点 为
/
\o |
Ⅳ
。
在 ,求 出 点 C的坐 标 :若 不 存在 ,请 说 明 理 由 .
( )涉及 到 圆锥 曲线 焦 点 弦 的 问题 .还 可 以 利 用 2
圆锥 曲 线 的 焦 半 径 公 式 ( 圆 锥 曲线 的 第 二 定 义 ) 即 ,
探索性问题——精选推荐
探索性问题【考点梳理】一、探索性问题如果把一个数学问题看作是由条件、解题依据、解题方法和结论这四个要素组成的一个系统,那么我们把这四个要素中有两个是未知的数学问题称为探索性问题。
条件不完备和结论不确定是探索性问题的基本特征。
二、探索型问题的基本类型1.条件追溯型这类问题的外在形式是针对一个结论,条件未知需探究,或条件增删需确定,或条件正误需判断。
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策略是执果索因,先寻找结论成立的必要条件,再通过检验或论证找到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在执果索因的推理过程中,不考虑推理过程的可逆与否,误将必要条件当作充分条件,是一种常见错误,必须引起注意。
确定条件是否多余时要着眼于每个条件对所求(或所证)对象的确定性,判断条件正误时多从构造反例入手。
2.结论探索型这类问题的基本特征是有条件而无结论或结论的正确与否需要确定。
探索结论而后论证结论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型式。
3.存在判断型判断存在型问题是指判断在某些确定条件下的某一数学对象(数值、图形、函数等)是否存在或某一结论是否成立的探索性问题,解决这类问题通常假设题中的数学对象存在(或结论成立)或暂且认可其中一部分的结论,然后在这个前提下进行逻辑推理,若由此导出矛盾,则否定假设;否则,给出肯定结论的证明。
4.方法探究型这里指的是需要非常规的解题方法或被指定要用两种以上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难度较高的构造法即属此型。
在探究方法的过程中,常常需要研究简化形式但保持本质的特殊情形,运用类比、猜测、联想来探路,解题过程中创新成分比较高。
三、思想方法解决探索性问题,较少现成的套路和常规程序,需要较多的分析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综合运用。
对观察、联想、类比、猜测、抽象、概括诸方面的能力有较高要求。
高考题中一般对这类问题有如下方法:1.直接法2.观察—猜测—证明3.赋值法4.数形结合 5.联想类比6.从特殊到一般7.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8.等价转化四、怎样提高解探索问题的能力1.注重双基的训练,夯实基础知识。
探索性问题
[规律方法] 对于结论探索性问题,需要先得出一个结论, 再进行证明.注意含有两个变量的问题,变量归一是常用 的解题思想,一般把其中的一个变量转化为另一个变量, 根据题目条件,确定变量的值,遇到数列中的比较大小问 题可以采用构造函数,根据函数的单调性进行证明,这是 解决复杂问题常用的方法.
存在探索性问题
(1)求证:A1C⊥平面 AB1C1; (2)若 D 是棱 CC1 的中点,在棱 AB 上是否存在一点 E,使 得 DE∥平面 AB1C1?若存在,请确定点 E 的位置;若不 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
(1)证明:∵AB=2BC,AC= 3BC,
π ∴△ABC 为直角三角形且∠ACB= , 2 ∴BC⊥AC,又 AA1⊥平面 ABC, ∴BC⊥AA1,又 AA1∩AC=A, ∴BC⊥平面 ACC1A1, ∴BC⊥A1C,B1C1⊥A1C. ∵AC=AA1, ∴侧面 ACC1A1 为正方形, ∴AC1⊥A1C. 又 B1C1∩AC1=C1, ∴A1C⊥平面 AB1C1.
n n
[规律方法]
对于数列问题,一般要先求出数列的通项,
不是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要转化为等差数列或等比数 列.遇到 Sn 要注意利用 Sn 与 an 的关系将其转化为 an,再 研究其具体性质.遇到(-1)n 型的问题要注意分 n 为奇数 与偶数两种情况进行讨论,本题易忘掉对 n 的奇偶性的讨 论而致误.
条件探索性问题
此类问题的基本特征是: 针对一个结论, 条件未知需探求, 或条件增删需确定,或条件正误需判定,解决此类问题的 基本策略是:执果索因,先寻找结论成立的必要条件,再 通过检验或认证找到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在“执果索 因”的过程中,常常会犯的一个错误是不考虑推理过程的 可逆与否,误将必要条件当作充分条件,应引起注意.
微专题4:+立体几何中的探索问题+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册
解:AD 上存在一点 P,AP=λPD,使得 CP
∥平面 ABEF,此时λ=3. 2
理由如下: 当λ=32时,AP=32PD,可知AADP=35,如图,过点 P 作 MP∥FD 交 AF 于点 M,连接 EM,PC,则有MFDP=AADP=35, 又 BE=1,可得 FD=5,故 MP=3, 又 EC=3,MP∥FD∥EC,故有 MP 綊 EC, 故四边形 MPCE 为平行四边形,所以 CP∥ME,
变式:如图,直三棱柱 ABC A1B1C1中,D,E分别是棱BC , AB的中点,点F在棱 CC1 上,已知AB=AC,AA1 3 , BC=CF=2.
(1)求证: C1E//平面ADF; (2)在棱 BB1 上是否存在点M,使平面 CAM 平面ADF ,若存在,试求出BM的值;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又BM=1,BC=2,CD=1,FC=2, Rt△CBM≌Rt△FCD
故 CM DF
DF . AD=D DF,AD
易证CM ,又
,
平面ADF,
故CM 平面ADF .
CAM
又 平面 CAM ,故平面
平面ADF.
翻折中的位置关系探索问题
例 3:如图,四边形 ABCD 中,AB⊥AD,AD∥BC,AD=6, BC=4,E,F 分别在 BC,AD 上,EF∥AB.现将四边形 ABCD 沿 EF 折起,使平面 ABEF⊥平面 EFDC.
证明如下:因为AB=AC, AD 平面ABC,故 AD BC.
在直三棱柱 ABC
中, A1B1C1
BB1
平面
ABC
圆锥曲线的热点问题—定点、定值、探索性问题
索引
1.定点问题 圆锥曲线中的定点问题是高考命题的一个热点,也是圆锥曲线问题中的一个 难点.解决这个难点没有常规的方法,但解决这个难点的基本思想是明确的, 定点问题必然是在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变的量,那么就可以用变量表示问 题中的直线方程、数量积、比例关系等,而这些直线方程、数量积、比例关 系中不受变量影响的某个点,就是要求的定点.求解这类难点问题的关键就是 引进变化的参数表示直线方程、数量积、比例关系等,根据等式恒成立、数 式变换等寻找不受参数影响的量.
索引
思维升华
圆锥曲线中定点问题的两种解法 (1)引进参数法:引进动点的坐标或动线中系数为参数表示变化量,再研究变 化的量与参数何时没有关系,找到定点. (2)特殊到一般法,根据动点或动线的特殊情况探索出定点,再证明该定点与 变量无关.
索引
类型二 定值问题
例 2 已知椭圆的中心为坐标原点 O,焦点在 x 轴上,斜率为 1 且过椭圆右焦点 →→
索引
代入椭圆方程整理得 λ2(x21+3y21)+μ2(x22+3y22)+2λμ(x1x2+3y1y2)=3b2. 又∵x21+3y21=3b2,x22+3y22=3b2, x1x2+3y1y2=4x1x2-3c(x1+x2)+3c2=32c2-92c2+3c2=0, ∴λ2+μ2=1,故 λ2+μ2 为定值.
索引
又∵O→N∥a,∴13=ba22,∴a2=3b2, 故椭圆方程为 x2+3y2=3b2. 又过右焦点的直线 AB 的方程为 y=x-c. 联立yx=2+x3-y2c=,3b2, 得 4x2-6cx+3c2-3b2=0. ∴x1+x2=32c,x1x2=3c2-4 3b2=38c2. 设 M(x,y),则由O→M=λO→A+μO→B可得xy==λλyx11++μμyx22,,
难点专题:数列中的4类探索性问题
难点专题:破解数列中的4类探索性问题1.条件探索性问题此类问题的基本特征是:针对一个结论,条件未知需探求,或条件增删需确定,或条件正误需判定,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策略是:执果索因,先寻找结论成立的必要条件,再通过检验或认证找到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在“执果索因”的过程中,常常会犯的一个错误是不考虑推理过程的可逆与否,误将必要条件当作充分条件,应引起注意.[例1] 已知数列{a n}中,a1=2,a2=3,其前n项和S n满足S n+2+S n=2S n+1+1(n∈N*);数列{b n}中,b1=a1,b n+1=4b n+6(n∈N*).(1)求数列{a n},{b n}的通项公式;(2)设c n=b n+2+(-1)n-1λ·n a2(λ为非零整数,n∈N*),试确定λ的值,使得对任意n∈N*,都有c n+1>c n成立.此类问题的基本特征是:有条件而无结论或结论的正确与否需要确定.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是:先探索结论而后去论证结论,在探索过程中常可先从特殊情形入手,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判断来作一番猜测,得出结论,再就一般情形去认证结论.[例2] 已知各项均为正数的数列{a n}满足:a2n+1=2a2n+a n a n+1,且a2+a4=2a3+4,其中n∈N*.(1)求数列{a n}的通项公式;(2)设数列{b n}满足:b n=nan2n+12n,是否存在正整数m,n(1<m<n),使得b1,b m,b n成等比数列?若存在,求出所有的m,n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令c n=1+nan,记数列{c n}的前n项积为T n,其中n∈N*,试比较T n与9的大小,并加以证明.此类问题的基本特征是:要判断在某些确定条件下的某一数学对象(数值、图形、函数等)是否存在或某一结论是否成立.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是:假定题中的数学对象存在或结论成立或暂且认可其中的一部分结论,然后在这个前提下进行逻辑推理,若由此导出矛盾,则否定假设,否则,给出肯定结论,其中反证法在解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3] 已知数列{a n }的首项a 1=35,a n +1=3a n 2a n +1,n ∈N *.(1)求证:数列⎩⎪⎨⎪⎧⎭⎪⎬⎪⎫1a n -1为等比数列; (2)记S n =1a 1+1a 2+…+1a n,若S n <100,求最大正整数n ;(3)是否存在互不相等的正整数m ,s ,n ,使m ,s ,n 成等差数列,且a m -1,a s -1,a n -1成等比数列?如果存在,请给以证明;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这类问题的基本特征是:未给出问题的结论,需要由特殊情况入手,猜想、证明一般结论.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策略是:通常需要研究简化形式,但保持本质的特殊情形,从条件出发,通过观察、试验、归纳、类比、猜想来探路,解题过程中创新成分比较高.在数列问题研究中,经常是根据数列的前几项所提供的信息作大胆的猜想,然后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例4] 设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对一切n ∈N *,点⎝ ⎛⎭⎪⎫n ,S n n 都在函数f (x )=x +a n2x的图象上. (1)求a 1,a 2,a 3的值,猜想a n 的表达式,并证明你的猜想;(2)设A n 为数列⎩⎪⎨⎪⎧⎭⎪⎬⎪⎫a n -1a n 的前n 项积,是否存在实数a ,使得不等式A na n +1<f (a )-a n +32a对一切n ∈N *都成立?若存在,求出a 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说明理由.难点专题:破解数列中的4类探索性问题答案1.条件探索性问题[例1] 已知数列{a n}中,a1=2,a2=3,其前n项和S n满足S n+2+S n=2S n+1+1(n∈N*);数列{b n}中,b1=a1,b n+1=4b n+6(n∈N*).(1)求数列{a n},{b n}的通项公式;(2)设c n=b n+2+(-1)n-1λ·n a2(λ为非零整数,n∈N*),试确定λ的值,使得对任意n∈N*,都有c n+1>c n成立.[解] (1)由已知得S n+2-S n+1-(S n+1-S n)=1,所以a n+2-a n+1=1(n≥1).又a2-a1=1,所以数列{a n}是以a1=2为首项,1为公差的等差数列.所以a n=n+1.因为b n+1=4b n+6,即b n+1+2=4(b n+2),又b1+2=a1+2=4,所以数列{b2+2}是以4为公比,4为首项的等比数列.所以b n=4n-2.(2)因为a n=n+1,b n=4n-2,所以c n=4n+(-1)n-1λ·2n+1.要使c n+1>c n成立,需c n+1-c n=4n+1-4n+(-1)nλ·2n+2-(-1)n-1λ·2n+1>0恒成立,化简得3·4n-3λ(-1)n-12n+1>0恒成立,即(-1)n-1λ<2n-1恒成立,①当n为奇数时,即λ<2n-1恒成立,当且仅当n=1时,2n-1有最小值1,所以λ<1;②当n为偶数时,即λ>-2n-1恒成立,当且仅当n=2时,-2n-1有最大值-2,所以λ>-2,即-2<λ<1.又λ为非零整数,则λ=-1.综上所述,存在λ=-1,使得对任意n∈N*,都有c n+1>c n成立.[点评] 对于数列问题,一般要先求出数列的通项,不是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要转化为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遇到S n要注意利用S n与a n的关系将其转化为a,再研究其具体性质.遇到(-1)n型的问题要注意分n为奇数与偶数两种情况n进行讨论,本题易忘掉对n 的奇偶性的讨论而致误.2.结论探索性问题[例2] 已知各项均为正数的数列{a n }满足:a 2n +1=2a 2n +a n a n +1,且a 2+a 4=2a 3+4,其中n ∈N *.(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2)设数列{b n }满足:b n =na n 2n +12n,是否存在正整数m ,n (1<m <n ),使得b 1,b m ,b n 成等比数列?若存在,求出所有的m ,n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令c n =1+na n,记数列{c n }的前n 项积为T n ,其中n ∈N *,试比较T n 与9的大小,并加以证明.[解] (1)因为a 2n +1=2a 2n +a n a n +1,即(a n +a n +1)(2a n -a n +1)=0.又a n >0,所以2a n -a n +1=0,即2a n =a n +1. 所以数列{a n }是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由a 2+a 4=2a 3+4,得2a 1+8a 1=8a 1+4,解得a 1=2. 故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为a n =2n (n ∈N *). (2)因为b n =na n 2n +12n=n 2n +1,所以b 1=13,b m =m 2m +1,b n =n2n +1.若b 1,b m ,b n 成等比数列,则⎝⎛⎭⎪⎫m 2m +12=13⎝ ⎛⎭⎪⎫n 2n +1, 即m 24m 2+4m +1=n 6n +3. 由m 24m 2+4m +1=n 6n +3,可得3n =-2m 2+4m +1m 2,所以-2m 2+4m +1>0,从而1-62<m <1+62. 又n ∈N *,且m >1,所以m =2,此时n =12.故当且仅当m =2,n =12时,b 1,b m ,b n 成等比数列.(3)构造函数f (x )=ln(1+x )-x (x ≥0),则f ′(x )=11+x -1=-x 1+x. 当x >0时,f ′(x )<0,即f (x )在[0,+∞)上单调递减, 所以f (x )<f (0)=0.所以ln(1+x )-x <0.所以ln c n =ln ⎝ ⎛⎭⎪⎫1+n a n =ln ⎝ ⎛⎭⎪⎫1+n 2n <n 2n .所以ln T n <12+222+323+…+n2n .记A n =12+222+323+…+n 2n ,则12A n =122+223+324+…+n -12n +n2n +1,所以A n -12A n =12+122+123+124+…+12n -n 2n +1=1-n +22n +1<1,即A n <2.所以ln T n <2.所以T n <e 2<9,即T n <9.[点评] 对于结论探索性问题,需要先得出一个结论,再进行证明.注意含有两个变量的问题,变量归一是常用的解题思想,一般把其中的一个变量转化为另一个变量,根据题目条件,确定变量的值.遇到数列中的比较大小问题可以采用构造函数,根据函数的单调性进行证明,这是解决复杂问题常用的方法.3.存在探索性问题[例3] 已知数列{a n }的首项a 1=35,a n +1=3a n2a n +1,n ∈N *.(1)求证:数列⎩⎪⎨⎪⎧⎭⎪⎬⎪⎫1a n -1为等比数列; (2)记S n =1a 1+1a 2+…+1a n,若S n <100,求最大正整数n ;(3)是否存在互不相等的正整数m ,s ,n ,使m ,s ,n 成等差数列,且a m -1,a s -1,a n -1成等比数列?如果存在,请给以证明;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 (1)因为1a n +1=23+13a n , 所以1a n +1-1=13a n -13.又因为1a 1-1≠0,所以1a n-1≠0(n ∈N *).所以数列⎩⎪⎨⎪⎧⎭⎪⎬⎪⎫1a n -1为等比数列.(2)由(1)可得1a n -1=23·⎝ ⎛⎭⎪⎫13n -1,所以1a n =2·⎝ ⎛⎭⎪⎫13n+1.S n =1a 1+1a 2+…+1a n =n +2⎝ ⎛⎭⎪⎫13+132+ (13)=n +2×13-13n +11-13=n +1-13n ,若S n <100,则n +1-13n <100,所以最大正整数n 的值为99. (3)假设存在,则m +n =2s , (a m -1)(a n -1)=(a s -1)2, 因为a n =3n3n +2,所以⎝ ⎛⎭⎪⎫3n 3n+2-1⎝ ⎛⎭⎪⎫3m 3m +2-1=⎝ ⎛⎭⎪⎫3s3s +2-12, 化简得3m +3n =2×3s .因为3m +3n ≥2×3m +n =2×3s ,当且仅当m =n 时等号成立,又m ,s ,n 互不相等,所以不存在.[点评] 数列问题是以分式形式给出条件的,一般采用取倒数,再转化为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通过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桥梁作用求出通项.遇到多个变量的存在性问题,一般假设存在,求出满足的关系,再寻找满足的条件,一般可以利用重要不等式、值域或范围等判断是否存在.4.规律探索性问题[例4] 设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对一切n ∈N *,点⎝ ⎛⎭⎪⎫n ,S n n 都在函数f (x )=x +a n2x的图象上.(1)求a 1,a 2,a 3的值,猜想a n 的表达式,并证明你的猜想;(2)设A n 为数列⎩⎪⎨⎪⎧⎭⎪⎬⎪⎫a n -1a n 的前n 项积,是否存在实数a ,使得不等式A n a n +1<f (a )-a n +32a对一切n ∈N *都成立?若存在,求出a 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 (1)因为点⎝⎛⎭⎪⎫n ,S n n 都在函数f (x )=x +a n 2x 的图象上,故S n n =n +a n 2n .所以S n =n 2+12a n .令n =1,得a 1=1+12a 1,所以a 1=2.令n =2,得a 1+a 2=4+12a 2,所以a 2=4.令n =3,得a 1+a 2+a 3=9+12a 3,所以a 3=6.由此猜想:a n =2n (n ∈N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①当n =1时,由上面的求解知,猜想成立; ②假设当n =k 时猜想成立,即a k =2k 成立,那么当n =k +1时,由条件,知S k =k 2+12a k ,S k +1=(k +1)2+12a k +1,两式相减,得a k +1=2k +1+12a k +1-12a k ,所以a k +1=4k +2-a k =4k +2-2k =2(k +1),即当n =k +1时,猜想成立. 根据①②,知对一切n ∈N *,a n =2n 成立. (2)因为a n -1a n =1-1a n, 故A n =⎝ ⎛⎭⎪⎫1-1a 1·⎝ ⎛⎭⎪⎫1-1a 2·…·⎝ ⎛⎭⎪⎫1-1a n ,所以A na n +1=⎝ ⎛⎭⎪⎫1-1a 1·⎝ ⎛⎭⎪⎫1-1a 2·…·⎝⎛⎭⎪⎫1-1a n ·2n +1.又f (a )-a n +32a =a +a n 2a -a n +32a =a -32a,故A n a n +1<f (a )-a n +32a对一切n ∈N *都成立,等价于⎝ ⎛⎭⎪⎫1-1a 1·⎝ ⎛⎭⎪⎫1-1a 2·…·⎝⎛⎭⎪⎫1-1a n ·2n +1<a -32a 对一切n ∈N *都成立.设g (n )=⎝ ⎛⎭⎪⎫1-1a 1·⎝ ⎛⎭⎪⎫1-1a 2·…·⎝ ⎛⎭⎪⎫1-1a n ·2n +1,则只需g (n )max <a -32a 即可.由于g n +1g n =⎝ ⎛⎭⎪⎫1-1a n +1·2n +32n +1=2n +12n +2·2n +32n +1=4n 2+8n +34n 2+8n +4<1,所以g (n +1)<g (n ),故g (n )是单调递减的,于是g (n )max =g (1)=32. 由32<a -32a,得a -32a +3a>0,解得-32<a <0或a > 3. 综上所述,使得不等式对一切n ∈N *都成立的实数a 存在,a 的取值范围为⎝ ⎛⎭⎪⎫-32,0∪(3,+∞). [点评] 处理规律探索性问题,应充分利用已知条件,先求出数列的前几项,根据前几项的特点透彻分析、发现规律、猜想结论,再利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对于含有参数的恒成立问题,可通过分离参数求含有变量的式子的最值即可.在求含变量的式子的最值问题时,一般可以利用函数的单调性,通过作差或作商(分式或整式作差,乘积的因式作商)求出最值,便求出参数的范围(注意应用函数与方程思想解决问题).。
对于探索性问题的解题思考
对于探索性问题的解题思考摘要:本文分别从条件追溯型、结论探究型、规律探索型三方面对探索性问题进行了举例、分析。
关键词:探索;条件;结论;规律作者简介:杜青松,任教于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红桥高级中学。
探索性问题是指那些题目条件不完备、结论不明确、或者答案不唯一,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的数学问题。
此类问题知识覆盖面广,构思巧妙,具有相当的深度和难度,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的潜能,已成为近年来高考问题的一个热点。
探索性问题一般可分为条件追溯型、结论探究型、规律探索型,下面略举例子来说明。
一、条件追溯型条件追溯型的问题,往往采用分析的思路,从题目的结论入手进行分析,再从条件思考,分别进行演绎再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1是否存在实数、,使得的解集为。
若存在,写出、满足的条件;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思路分析与解析)本题是探索使不等式恒成立的充分条件,可逐步寻找使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
由两边平方得。
问题转化为的解集为。
(1)若则。
当时,不等式的解集为,此时。
当时,不等式的解集为,此时。
(2)若,则,所以,即综上所述,存在、且、应满足。
(解题回顾)本题为条件探索型题目,其结论明确,需要完备使得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而本题是探求使不等式成立的必要条件,也即为充要条件。
这类题要求学生变换思维方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例2设数列是首项,公差的等差数列。
求证:“数列中任意不同的两项之和仍为中的项”的充要条件是“存在整数,使”。
(思路分析与解析)本题充分性和必要性两方面进行考虑,难点在于后者;不但要说明存在而且要证。
(1) 充分性:若存在整数,使.设为数列中不同的两项。
则,==又且,所以.即是数列的第项。
(2)必要性: 数列中任意不同的两项之和仍为中的项,则,(为互不相同的正整数)。
则。
令,得=(,所以。
令整数所以。
下证整数。
若整数则。
令,由题设即,所以=,即=0与相矛盾,所以。
综上所述数列中任意不同的两项之和仍为中的项的充要条件是存在整数,使。
探索性问题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5:探索性问题Ⅰ、综合问题精讲:探索性问题是指命题中缺少一定的条件或无明确的结论,需要经过推断,补充并加以证明的题型.探索性问题一般有三种类型:(1)条件探索型问题;(2)结论探索型问题;(3)探索存在型问题.条件探索型问题是指所给问题中结论明确,需要完备条件的题目;结论探索型问题是指题目中结论不确定,不唯一,或题目结论需要类比,引申推广,或题目给出特例,要通过归纳总结出一般结论;探索存在型问题是指在一定的前提下,需探索发现某种数学关系是否存在的题目.探索型问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而解决此类问题用到了所学过的整个初中数学知识.经常用到的知识是:一元一次方程、平面直角坐标系、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求法(图象及其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四边形(特殊)的性质、相似三角形、解直 角三角形等.其中用几何图形的某些特殊性质: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成比例等来构造方程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因此复习中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又要加强变式训练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Ⅱ、典型例题剖析【例1】(2005,临沂)如图2-6-1,已知抛物线的顶点为A(O ,1),矩形CDEF 的顶点C 、F 在抛物线上,D 、E 在x 轴上,CF 交y 轴于点B(0,2),且其面积为8.(1)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2)如图2-6-2,若P 点为抛物线上不同于A 的一点,连结PB 并延长交抛物线于点Q ,过点P 、Q 分别作x 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S 、R .①求证:PB =PS ; ②判断△SBR 的形状;③试探索在线段SR 上是否存在点M ,使得以点P 、S 、M 为顶点的三角形和以点Q 、R 、M 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若存在,请找出M 点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⑴解:方法一:∵B 点坐标为(0,2),∴OB=2, ∵矩形CDEF 面积为8,∴CF=4.∴C 点坐标为(一2,2).F 点坐标为(2,2)。
探索性问题举例分析
探索性问题举例分析
探索性问题是指为了探究和了解一个问题,所提出的具有开放性和探究精神的问题。
它通常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为了更好地了解研究对象和提出有效的研究假设。
举例来说,如果我们正在研究学习方式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我们可能会提出如下探索性问题:
•不同的学习方式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怎样的影响?
•个体差异会如何影响学生对不同学习方式的响应?
•不同的学习方式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怎样的影响?
•不同的学习方式会对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产生怎样的影响通过提出这些探索性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习方式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并提出有效的研究假设。
浅析探索性问题的类型及解题方法
≤
正 面假设 法就 是假设 问 题所研究 的对 象存 在或
学 一 学
,
成立 , 然后依 条件顺 推 , 求 结论. 探
4
4} < I l 二
, =1 ,
l 1 n
例 1 已知 数列 { } 足 + 满 =
所以, 函数 - ): 一 +0 ∈[一1 1 , 厂 ( ( , ] n∈
R) 是 Som 函数. , tr 用“ 正面假 设 法” 决此 类 问 题时 , 般我 们 可 解 一 设满 足条 件 的元素存 在 , 然后根 据条 件去求 此元素 ,
是 否存 在 m∈N 使 =2 , 7试证 明你 的结论.
[ 1 1 , ∈R) 则f ) 一 ,]口 , ( 是否为 S r 函数 , tm o 如果 是, 请给 出证 明 ; 如果 不是 , 请说 明理 由. 分析 : 问题 是结 论是 否 正确 问题 , 此 由 , 的 , 任 意性 , 到如 果 )f x ) 个是 ) D上 想 ,( 一 在 的最 大值 , 一个是 厂 ) D 上 的 最 小值 , I( ) ( 在 当 f I 结论 正 确 , I( )一 ( )I 当 f f ≥1 : ) <1时 ,
念、 公式 、 理 、 则 、 法尽 可 能地 进 行联 想 , 定 法 方 以获
2/ , 3 。 丁
J
2/ , 3 。丁 一
f
从 表 中可 以看 出 :
得 最佳解题 途 径 ; 挖 掘 隐 含 条件 , 高准 确 性 , ② 提 通 过 联想 , 问题转 化 为 熟 悉 、 单 的情 形 来 处 理. 把 简 解
生 的探究 能力. 因而 , 此类 题型 已成 为高考命 题 的热 点. 探索性 问题 可分 如下三 类 :
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
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主要是对平行、垂直关系的探究,对条件和结论不完备的开放性问题的探究.这类试题的一般设问方式是“是否存在?存在给出证明,不存在说明理由”.解决这类试题,一般根据探索性问题的设问,首先假设其存在,然后在这个假设下进行推理论证,如果通过推理得到了合乎情理的结论就肯定假设,如果得到了矛盾就否定假设.8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矩形,PA⊥底面ABCD,PA=AB=1,AD=√3,点F是PB的中点,点E在边BC上移动.(1)点E为BC的中点时,试判断EF与平面PAC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求证:无论点E在BC边的何处,都有PE⊥AF.(3)当BE为何值时,PA与平面PDE所成角的大小为45。
?拓展提升(1)开放性问题是近几年高考的一种常见题型.一般来说,这种题型依据题目特点,充分利用条件不难求解.(2)对于探索性问题,一般先假设存在,设出空间点的坐标,转化为代数方程是否有解问题,若有解且满足题意则存在,若有解但不满足题意或无解则不存在.9如图,四棱锥S-ABCD的底面是正方形,每条侧棱的长都是底面边长的√2倍,P为侧棱SD上的点.(1)求证:AC⊥SD.(2)若SD⊥平面PAC,求二面角P-AC-D的大小.(3)在(2)的条件下,侧棱SC上是否存在一点E,使得BE∥平面PAC?若存在,求SE:EC的值;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A l B l C1D l中,M,N分别是AB,BC中点.(1)求证:平面B 1MN⊥平面BB1D1D;(2)在棱DD1上是否存在点P,使BD1∥平面PMN,若有,确定点P的位置;若没有,说明理由.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侧面PAD⊥底面ABCD,侧棱PA=PD=√2,底面ABCD为直角梯形,其中BC∥AD,AB⊥AD,AD=2AB=2BC=2,0为AD中点.(1)求证:PO⊥平面ABCD;(2)求异面直线PB与CD所成角的大小:(3)线段AD上是否存在点Q,使得它到平面PCD3若存在,求出AQ:DQ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立体几何中探索性问题的向量解法高考中立体几何试题不断出现了一些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试题。
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含解析)
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培优篇考点1 点到直线的距离如图,已知直线l 的单位方向向量为u ,A 是直线l 上的定点,P 是直线l 外一点,设AP →=a ,则向量AP →在直线l 上的投影向量AQ →=(a·u )u ,在Rt △APQ 中,由勾股定理,得PQ=|AP→|2-|AQ →|2=a 2- a·u 2.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培优篇 考点2 点到平面的距离如图,已知平面α的法向量为n ,A 是平面α内的定点,P 是平面α外一点.过点P 作平面α的垂线l ,交平面α于点Q ,则n 是直线l 的方向向量,且点P 到平面α的距离就是AP →在直线l 上的投影向量QP →的长度,因此PQ =AP n n.【例1】 如图,在平行六面体ABCD -A 1B 1C 1D 1中,以顶点A 为端点的三条棱长都是a ,且AB ⊥AD ,∠A 1AB=∠A 1AD =60°,E 为CC 1的中点,则点E到直线AC 1的距离为( ) ABCD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培优篇 【例2】 如图,在三棱锥P -ABC 中,P A ⊥底面ABC ,∠BAC =90°.点D 、E 、N 分别为棱P A 、PC 、BC 的中点,M 是线段AD 的中点,P A =AC =2,AB =1. (1)求证:MN∥平面BDE ; (2)求点N 到直线ME 的距离;(3)在线段P A 上是否存在一点H ,使得直线NH 与平面MNE ,若存在,求出线段AH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学霸笔记点到直线的距离(1)设过点P 的直线l 的单位方向向量为n ,A 为直线l 外一点,点A 到直线l的距离d =|P A ,→|2-(P A →·n )2;(2)若能求出点在直线上的射影坐标,可以直接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距离.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培优篇【对点训练1】 如图,在直三棱柱ABC -A 1 B 1C 1中,平面A 1BC ⊥侧面A 1ABB 1,AB =BC =AA 1=3,线段AC 、A 1B 上分别有一点E 、F 且满足2AE =EC ,2BF =F A 1. (1)求证:AB ⊥BC ;(2)求点E 到直线A1B 的距离;(3)求二面角F -BE -C 的平面角的余弦值.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培优篇【例3】 在如图所示的圆锥中,已知P 为圆锥的顶点,O 为底面的圆心,其母线长为6,边长为ABC 内接于圆锥底面,OD⃗=λOP ⃗且1,12. (1)证明:平面DBC ⊥平面DAO ;(2)若E 为AB 中点,射线OE 与底面圆周交于点M ,当二面角A -DB -C的余弦值为519时,求点M 到平面BCD 的距离.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培优篇 【例4】 在多面体ABCC 1 A 1B 1中,四边形BB 1C 1 C 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AB ⊥BB 1,△ABC 是正三角形.(1)若A 1为AB 的中点,求证:直线AC ∥平面A 1BC 1;(2)若点A 1在棱AB 1上且AA 1=2A 1 B 1,求点C到平面A 1BC 1的距离.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培优篇【对点训练2】 已知多面体PQABCD ,四边形ABCD 是等腰梯形,AD ∥BC ,BC=2AD=2AB=4,四边形PQAD 是菱形,π3QAD,E ,F 分别为QA ,BC 的中点,QF =√6. (1)求证:平面QPDA ⊥平面ABCD ;(2)求点E 到平面QFD 的距离.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培优篇【对点训练3】 在四棱锥P -ABCD 中,P A ⊥底面ABCD ,且P A =2,四边形ABCD 是直角梯形,且AB ⊥AD ,BC ∥AD ,AD =AB =2,BC =4,M 为PC 中点,E 在线段BC 上,且BE =1. (1)求证:DM ∥平面 ;(2)求平面PDE 与平面BDE 夹角的余弦值;(3)求点E 到平面PDC 的距离.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培优篇【例5】 如图,在四棱锥O -ABCD 中,底面ABCD 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OA ⊥底面ABCD ,OA =2,M 、N 、R 分别是OA 、BC 、AD 的中点.求: (1)直线MN与平面OCD的距离; (2)平面MNR 与平面OCD 的距离.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培优篇【对点训练4】 直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中,底面ABCD 为正方形,边长为2,侧棱A 1A =3,M 、N 分别为A 1B 1、A 1D 1的中点,E 、F 分别是C1D1,B 1C 1的中点. (1)求证:平面AMN ∥平面EFBD ; (2)求平面AMN 与平面EFBD 的距离.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培优篇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题型一 点到直线距离问题【例1】 如图,在平行六面体1111ABCD A B C D 中,以顶点A 为端点的三条棱长都是a ,且AB AD ,1160A AB A AD,E 为1CC 的中点,则点E到直线1AC 的距离为( )ABC D 【解答】 在平行六面体1111ABCD A B C D 中,不妨设AB d,AD b ,1AA c . 11AC AB AD AA d b c ,112C E c=-,d b c a ,2110,22d b d c b c a a a,所以1AC d b c ,112C E a =,2111122AC d b c d C E c c a c b c c-=-,所以E到直线1AC 的距离为d ,故选:A 【例2】 如图,在三棱锥 P ABC 中,PA 底面ABC ,90BAC .点D ,E ,N 分别为棱PA ,PC ,BC 的中点,M 是线段AD 的中点,2PA AC ,1AB .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培优篇(1)求证://MN 平面BDE ;(2)求点N 到直线ME 的距离;(3)在线段PA 上是否存在一点H ,使得直线NH 与平面MNE ,若存在,求出线段AH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答】(1)因为PA 底面ABC ,90BAC ,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则11(0,0,0),(1,0,0),(0,2,0),(0,0,1),(0,1,1),(0,0,),(,1,0),(0,0,2)22A B C D E M N P ,所以(0,1,0),(1,0,1)DE DB, 设(,,)n x y z为平面BDE 的法向量,则0n DE n DB ,即00y x z ,不妨设1z ,可得(1,0,1)n ,又11,1,22MN,可得0MN n,因为MN 平面BDE , 所以//MN 平面BDE ,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培优篇 (2)因为10,1,2ME,所以点N 到直线ME 的距离d (3)设 0,0,H t , 0,2t ,则1,1,2NH t,设平面MNE 的法向量为 ,,m a b c ,则11022102m MN a b c m ME b c令1b ,则 4,1,2m ,所以cos ,21m NH m NH m NH,即2202830t t ,解得32t 或110t (舍去), 所以32AH. 【对点训练1】 (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如图,直四棱柱1111ABCD A B C D 的底面ABCD为平行四边形,π3DAB,13226AD CD DD ,点P ,M 分别为AB ,1CD 上靠近1,A D 的三等分点.(1)求点M 到直线1PD 的距离;(2)求直线PD 与平面1PCD 所成角的正弦值. 【解答】(1)由题可得AD =2,13CD DD , 又点P 为AB 上靠近A 的三等分点,所以AP =1. 在ADP △中,由余弦定理可得,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培优篇 22312cos 4122132DP AD AP AD AP DAP, 故2224AD AP DP ,所以ADP △为直角三角形,故DP ⊥AB . 因为底面ABCD 为平行四边形,所以DP ⊥CD . 由直四棱柱性质可知1DD DP ,1DD CD , 即DP ,CD ,1DD 两两垂直.故以D 为坐标原点,分别以DP ,DC ,1DD 所在直线为x 轴,y 轴,z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 .则1(0,0,0),(0,0,3),(0,1,2)D P D M .因为1PD,过点M 作1ME PD ,(点到直线的距离即为通过该点向直线做垂线,点到垂足的距离)令 1,0,3PE PD,所以 ,0,3E,故,1,32ME.由133960ME PD ,解得34 ,所以11,4ME,故点M 到直线1PD 的距离为2ME. (2)因为 DP , 10,1,1D M ,1PD ,设平面1PCD 的法向量为 ,,n x y z,则110,0,n D M n PD即0,30,y z z令x 1y ,1z ,故n.设直线PD 与平面1PCD 所成角为 ,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培优篇 则sin |cos ,|||||n DP n DP n DP所以直线PD 与平面1PCD . 【对点训练2】 如图,在直三棱柱111ABC A B C -(侧棱和底面垂直的棱柱)中,平面1A BC 侧面11A ABB ,13AB BC AA ,线段AC 、A 1B 上分别有一点E 、F 且满足12,2AE EC BF FA .(1)求证:AB BC ; (2)求点E 到直线1A B 的距离;(3)求二面角F BE C 的平面角的余弦值.【解答】(1)证明:如图,过点A 在平面A 1ABB 1内作AD ⊥A 1B 于D , 则由平面A 1BC ⊥侧面A 1ABB 1,且平面A 1BC 侧面A 1ABB 1=A 1B ,得 AD ⊥平面A 1BC ,又BC 平面A 1BC ,所以AD ⊥BC .因为三棱柱ABC —A 1B 1C 1是直三棱柱,则AA 1⊥底面ABC ,BC 底面ABC ,所以AA 1⊥BC .又AA 1 AD =A ,1,AA AD 侧面A 1ABB 1,从而BC ⊥侧面A 1ABB 1, 又AB 侧面A 1ABB 1,故AB ⊥BC .(2)由(1)知,以点B 为坐标原点,以BC 、BA 、BB 1所在的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可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B (0,0,0),A (0,3,0),(3,0,0)C ,1(0,3,3)A有由线段AC 、A 1B 上分别有一点E 、F 且满足12,2AE EC BF FA .则13AE AC ,1(,3,)(3,3,0)3E E E x y z ,1,2,0E E E x y z , 即E (1,2,0),同理得F (0,1,1)(1,1,1),EF1(0,3,3).BA 10EF BA ,所以1EF BA ,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培优篇 所以点E 到直线1A B 的距离为||d EF .(3)设平面FBE 的一个法向量为(,,)m x y z,则10330m EF x y z m BA y z,取1z 得1,2 yx ,即(2,1,1)m, 又平面EBC 的一个法向量为(0,0,1)n,cos ,m n m nm n二面角F BE C 是钝二面角,,所以它的余弦值为6. 题型二 点到平面距离问题【例3】 如图,在四面体ABCD 中,,,2,3,60AD CD AD CD ACAB CAB .点E 为棱AB 上的点,且AC DE ,三棱锥D BCE .(1)求点A 到平面CDE 的距离;(2)求平面BCD 与平面CDE 夹角的余弦值.【解答】(1)取AC 中点F ,连接,FE FD ,因为AD CD ,所以DF AC , 又,,,AC DEDEDF D DE DF 平面DEF ,所以AC 平面DEF ,而FE 平面DEF ,所以AC FE ,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培优篇由已知,601B AF AC ,所以2,1EF AE BE AB AE , 由AC 平面,DEF AC 平面ABC ,得平面ABC 平面DEF , 因此DE 在平面ABC 内的射影就是直线EF , 设D 在面ABC 的射影为H ,则H 在直线EF 上, 由题意知13BE AB,则13BCE ABC S S △△, 所以1111123sin60333926D BCE BCE ABC V S DH S DH DH △△,所以1DH ,又因为1DF ,所以H 与F 重合,所以DF 平面ABC ,以F 为原点,,,FA FE FD 所在直线为,,x y z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F xyz , 则0,0,1,1,0,0,1,0,0,D C A E ,11,,22AE EBAE所以B 点坐标为1,1,0,12CD,1,,2,0,02CB CE CA.设平面DEC 的一个法向量是 1,,n x y z,则110n CD x z n CE x,取1y,则x z ,即11,n,所以点A 到平面CDE 的距离11CA n d n. (2)设平面BCD 的法向量为 2,,b c n a,则220102n CD a c n CB a,取1b =-,则a c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培优篇 故 21,n,所以121212cos ,n n n n n n由于平面BCD 与平面CDE 夹角范围为π[0,2,所以平面BCD 与平面CDE夹角的余弦值是385. 【例4】 (2023·江苏苏州·模拟预测)在如图所示的圆锥中,已知P 为圆锥的顶点,O 为底面的圆心,其母线长为6,边长为ABC 内接于圆锥底面,OD OP 且1,12.(1)证明:平面DBC 平面DAO ;(2)若E 为AB 中点,射线OE 与底面圆周交于点M ,当二面角A DB C 的余弦值为519时,求点M 到平面BCD 的距离.【解答】(1)因为P 为圆锥的顶点,O 为底面的圆心,所以PO 面ABC . 又因为BC 面ABC ,所以PO BC ,即DO BC .因为O 为ABC 外接圆圆心,且ABC 为正三角形,所以OA BC . 又因为OA OD O 且OA ,OD 面AOD ,所以BC 面AOD , 因为BC 面BCD ,所以面DBC 面DAO . (2)作OG BC ∥交AB 于G ,取BC 中点为F . 因为OA BC ,OG BC ∥,所以OF OG .因为OD 面ABC ,OG ,OF 面ABC ,所以OD OG ,OD OF.如图,以点O 为坐标原点,OG ,OF ,OD 所在的直线分别为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因为6PA ,AB 3AO ,PO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培优篇 所以 0,0,0O , 0,3,0A,3,022B,3,022C, P .由OD OP,得 0,D,9,02AB,AD,0BC ,3,2DB.设面ABD 的法向量为 111,,m x y z ,则1111902230m AB x y mAD yz,取1y ,则11z ,13x ,所以3,1m.设面BCD 的法向量为222,,x n y z ,则222203022n BC n DB x yz, 取2y ,则23z ,20x ,所以,3n.由5cos ,19m n m n m n,且1,12, 解得23,所以 D ,0,n .又因为3,02M ,所以3,2DM , 所以M到面BCD的距离19DM n d n.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培优篇 【例5】 (2023·重庆·统考模拟预测)在多面体111ABCC A B 中,四边形11BB C C 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1AB B B ,△ABC 是正三角形.(1)若1A 为AB 的中点,求证:直线//AC 平面11A BC ;(2)若点1A 在棱1AB 上且1112AA A B ,求点C 到平面11A BC 的距离.【解答】(1)连接1CB ,设11B D C C B I ,由题意可得D 为1CB 的中点,连接1A D , 因为1,A D 分别为11,AB CB 的中点,则1A D //AC , 1A D 平面11A BC ,AC 平面11A BC ,所以直线//AC 平面11A BC .(2)由题意可得:11,AB B B BC B B ,AB BC B ,,AB BC 平面ABC , 所以1BB 平面ABC , 取AB 的中点H ,连接CH ,因为△ABC 是正三角形,则CH AB ,又因为1BB 平面ABC ,CH 平面ABC ,则1CH BB , 1AB BB B ?,1,AB BB 平面1ABB ,所以CH 平面1ABB ,如图,以H 为坐标原点,,HA HC 为x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培优篇则 111282,0,0,0,0,,2,4,0,0,,,,033B C B C A,可得 11482,0,,2,4,,,,033BC BC BA uuu r uuu r uuu r ,设平面11A BC 的法向量 ,,n x y z ,则1124048033n BC x y n BA x y, 令2x ,则1,0y z,即 2,1,0n,所以点C 到平面11A BC 的距离5n BC d nr uu u rr.【例6】 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PA 平面ABCD ,AD CD ,//AD BC ,2PA AD CD ,3BC .E 为PD 的中点,点F 在PC 上,且12PF FC .(1)求证:平面AEF 平面PCD ;(2)求平面AEF 与平面AEP 所成角的余弦值;(3)若棱BP 上一点G ,满足2PG GB ,求点G 到平面AEF 的距离.【解答】(1)如图,以D 为原点,分别以DA ,DC 为x 轴,y 轴,过D 作AP 平行线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 0,0,0D , 2,0,0A , 0,2,0C , 2,0,2P , 1,0,1E , 3,2,0B ,所以 0,2,0DC , 2,2,2PC ,因为12PF FC ,所以13PF PC ,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培优篇 所以 14242,2,22,0,2,,3333DF ,即424,,333F ,所以224,,333AF ,1,0,1AE , 设平面AEF 的法向量为 ,,n x y z ,则22403330n AF x y z n AE x z, 令1x z ,则1y ,所以 1,1,1n,平面PCD 的法向量为 ,,m a b c ,则202220m DC b n PC a b c , 令1a ,则1c ,所以 1,0,1m,所以 1101110n m ,所以n m ,所以平面AEF 平面PCD .(2)易知平面AEP 的一个法向量 0,1,0u,设平面AEF 与平面AEP 所成角为 ,则cos n u n u所以平面AEF 与平面AEP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3. (3)因为棱BP 上一点G ,满足2PG GB ,所以23PG PB,所以222420,0,21,2,2,,33333AG AP PG AP PB, 所以点G 到平面AEF 的距离0n AG d n.【对点训练3】 (2023·湖北襄阳·襄阳四中校考模拟预测)斜三棱柱111ABC A B C -的各棱长都为14,60A AB,点1A 在下底面ABC 的投影为AB 的中点O .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培优篇(1)在棱1BB (含端点)上是否存在一点D 使11A D AC ?若存在,求出BD 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求点1A 到平面11BCC B 的距离.【解答】(1)因为点1A 在下底面ABC 的投影为AB 的中点O ,故1A O 平面ABC , 连接OC ,由题意ABC为正三角形,故OC AB ,以O 为原点,1OA OC OA ,,分别为x y z 、、轴建立如图所示空间直角坐标系:则1(2,0,0),0,0,,0,A A C ,112,0,0,4,0,,2,B B C ,设11,2,0,BD BB BB,可得22,0,D , 1122,0,,4,A AC D,假设在棱1BB(含端点)上存在一点D 使11A D AC , 则 1114220,5,A D AC,则11455BD BB; (2)由(1)知12,,2,BBBC,设平面11BCC B 的法向量为 ,,n x y z r,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培优篇 则1020,020n BB x n BC x,令x1,1z y , 则1,1n,又 12,0,A B,则1A 到平面11BCC B 的距离为1||||A B n d n,即点1A 到平面11BCC B 距离为5. 【对点训练4】 (2023·天津河西·统考三模)已知直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AB BC ,12AB AA ,1BC ,D ,E 分别为111,A B BB 的中点,F 为CD 的中点.(1)求证:EF //平面ABC ;(2)求平面CED 与平面11ACC A 夹角的余弦值; (3)求点1C 到平面CED 的距离.【解答】 (1)在直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1BB 平面ABC ,且BC AB ,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培优篇 以点B 为坐标原点,BC ,BA ,1BB 所在直线分别为x ,y ,z 轴建立如下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 0,0,1E , 1,0,0C , 11,0,2C , 0,1,2D ,11,,122F .11,,022EF易知平面ABC 的一个法向量为 00,0,1m ,则00EF m ,故0EF m,又因为EF 平面ABC ,故EF //平面ABC(2) 1,0,1CE,1,1,2CD 设平面CED 的法向量为 ,,m x y z ,则020m CE x z m CD x y z,不妨设 1,1,1m ,因为 10,0,2CC , 1,2,0CA设平面CED 的法向量为 ,,n a b c ,则12020n CC c n CA a b ,不妨设 2,1,0n则cos cos ,m n m n m n因此,平面CED 与平面11ACC A15. (3)因为 10,0,2CC,根据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则1CC m d m 即点1C 到平面CED 【对点训练5】 已知多面体PQABCD ,四边形ABCD 是等腰梯形,AD BC ∥,224BC AD AB ,四边形PQAD 是菱形,π3QAD,E ,F 分别为QA ,BC 的中点,QF .(1)求证:平面QPDA 平面ABCD ;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培优篇(2)求点E 到平面QFD 的距离.【解答】(1)设O 是线段AD 的中点,连接,QO OF ,过D 作DM BC ,垂足为M , 因为四边形ABCD 为等腰梯形,//AD BC ,224BC AD AB, 所以1CM ,2CD ,因为F 是BC 的中点,可得1,OD MF DM 则//OD MF ,即四边形OFMD 为平行四边形, 可得//,OF DM OF DMOF AD ,又因为四边形PQAD 是边长为2的菱形,且π3QAD, 则QAD 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可得,QO AD QO 则222QO FO QF ,可得QO OF ,因为,AD OQ O AD I 平面,QPDA OQ 平面QPDA , 所以OF 平面QPDA ,且OF 平面ABCD ,所以平面QPAD 平面ABCD.(2)以O 为原点、,,OF OD OQ 分别为x 轴、y轴、z 轴建立如图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则 1,0,1,0,,0,,22Q D FEQ, 可得3,0,,0,22QF DE DQuuu ruuur uuur ,设平面QFD 的法向量为 ,,m x y z ,则0m QF mDQ y,取z,则3,y x ,可得m,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培优篇【对点训练6】 (2023·天津南开·南开中学校考模拟预测)在四棱锥P ABCD 中,PA 底面ABCD ,且2PA ,四边形ABCD 是直角梯形,且AB AD ,//BC AD ,2AD AB ,4BC ,M 为PC 中点,E 在线段BC 上,且1BE .(1)求证://DM 平面PAB ;(2)求平面PDE 与平面BDE 夹角的余弦值; (3)求点E 到平面PDC 的距离.【解答】(1)证明:以A 为坐标原点,AB 为x 轴,AD 为y 轴,AP 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0,0,0A , 2,0,0B , 0,2,0D , 002P ,,, 2,4,0C , 1,2,1M , 2,1,0E , 1,0,1DM,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培优篇易知平面PAB 的一个法向量为 0,2,0AD ,故0DM AD,则DM AD ,又DM 平面PAB ,故//DM 平面PAB .(2)易知平面BDE 的一个法向量为 0,0,2AP,设平面PDE 的法向量为 ,,m x y z, 且 0,2,2PD , 2,1,0DE ,则22020m PD y z m DE x y ,令2y ,则1x ,2z , 1,2,2m , 设平面PDE 与平面BDE 夹角为 ,易知 为锐角,所以42cos cos ,323m AP m AP m AP,即平面PDE 与平面BDE 夹角的余弦值为23. (3)设平面PDC 的法向量为 ,,n a b c,且 2,2,0DC ,则220220n PD b c n DC a b,令1b ,则1a ,1c ,故1,1,1n , 设点E 到平面PDC 距离为h ,||DE nh n.【对点训练7】 如图,在直四棱柱1111ABCD A B C D 中,底面ABCD 为菱形,13DD ,2AD ,π3BCD,E 为棱1BB 上一点,1BE ,过A ,E ,1C 三点作平面 交1DD 于点G .(1)求点D 到平面1BC G 的距离; (2)求平面AEC 与平面BEC 夹角的余弦值.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培优篇 【解答】(1)如图所示:取F 为AB 中点,ABCD 为菱形,π3BCD, 则222π21221cos33DF ,故DF 222DA DF AF,DF AB ,以DF ,DC,1DD 为,,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 1,0A, B, 0,2,0C ,E, 10,2,3C ,设 0,0,G a ,则1AG AE AC,即0,2,1,32,3a ,故1323a,解得112a,故0,0,2G ,设平面1BC G 的法向量为 ,,n x y z ,则13020n BC y z n BG y z,取1y ,得到1,2n,点D 到平面1BCG的距离为53DB nn. (2)设平面AEC 的法向量为 1111,,n x y z ,则1111112030n AEy z n AC y ,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培优篇取11y ,得到12n;设平面BEC 的法向量为 2222,,n x y z,则2222200n BE z n BC y, 取21x ,得到2n;平面AEC 与平面BEC夹角为锐角,余弦值为121212cos ,4n n n n n n .题型三 平行平面间的距离问题【例7】 (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如图,在四棱锥O ABCD 中,底面ABCD 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OA 底面ABCD ,2OA ,M 、N 、R 分别是OA 、BC 、AD 的中点.求:(1)直线MN 与平面OCD 的距离; (2)平面MNR 与平面OCD 的距离.【解答】(1)解:因为OA 平面ABCD ,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以点A 为坐标原点,AB 、AD 、AO 所在直线分别为x 、y 、z 轴建立如下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 2,2,0C、 0,2,0D 、 0,0,2O 、 0,0,1M 、 2,1,0N 、 0,1,0R ,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培优篇 因为M 、R 分别为PA 、AD 的中点,则//MR OD ,MR 平面OCD ,OD 平面OCD ,//MR 平面OCD ,因为//AD BC 且AD BC ,R 、N 分别为AD 、BC 的中点,则//CN RD 且CN RD , 所以,四边形CDRN 为平行四边形,//RN CD ,RN 平面OCD ,CD 平面OCD ,//RN 平面OCD ,MR RN R ,MR 、RN 平面MNR , 平面//MNR 平面OCD ,MN 平面MNR ,//MN 平面OCD ,设平面OCD 的法向量为 ,,n x y z, 2,0,0DC , 0,2,2DO ,则20220n DC x n DO y z ,取1y ,可得0,1,1n r ,0,1,0NC ,所以,直线MN 与平面OCD 的距离为12NC n d n. (2)解:因为平面//MNR 平面OCD ,则平面MNR 与平面OCD 的距离为22NC n d n.【对点训练8】 直四棱柱1111ABCD A B C D 中,底面ABCD 为正方形,边长为2,侧棱13A A ,M N 、分别为1111A B A D 、的中点,E F 、分别是1111,C D B C 的中点.(1)求证:平面AMN //平面EFBD ; (2)求平面AMN 与平面EFBD 的距离.【解答】(1)法一:证明:连接11,B D NF M N ,、分别为1111A B A D 、的中点,E F 、分别是1111,C D B C 的中点,11////MN EF B D ,MN 平面EFBD ,EF 平面EFBD ,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培优篇//MN 平面EFBD ,NF 平行且等于AB , ABFN 是平行四边形,//AN BF ,AN 平面EFBD ,BF 平面EFBD ,//AN 平面EFBD , AN MN N , 平面//AMN 平面EFBD ; 法二: 如图所示,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 ﹣,则 200103220013A M B E ,,,,,,,,,,,, 123213F N ,,,,,, 110110EF MN,,,,,, 103103AM BF ,,,,,,EF MN AM BF ,,//EF MN ,//AM BF ,MN 平面EFBD ,EF 平面EFBD ,//MN 平面EFBD , AN 平面EFBD ,BF 平面EFBD ,//AN 平面EFBD ,又MN AM M , 平面//AMN 平面EFBD ,(2)法一:平面AMN 与平面EFBD 的距离B 到平面AMN 的距离h. AMN中,AMAN MN122AMN S ,由等体积可得111231332,h 法二:设平面AMN 的一个法向量为 n x y z,,,则030n MN x y n AM x z,则可取 331n ,,, 020AB,,,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培优篇平面AMN 与平面EFBD 的距离为19n AB d n题型四 异面直线的距离问题【例8】 如图,在三棱锥 P ABC 中,4AB BC PA PC AC ,平面ABC 平面PAC .(1)求异面直线AC 与PB 间的距离;(2)若点M 在棱BC 上,且二面角M PA C 为30 ,求PC 与平面PAM 所成角的正弦值. 【解答】(1)法一:取AC 中点O ,连接PO ,由PA PC 知PO AC , 又平面ABC 平面PAC ,平面ABC 平面PAC AC ,故PO 平面ABC , 连接BO ,则90POB,又因为,AB BC O 为AC 中点,故BO AC ,,BO PO 面,PBO BO PO O ,故AC面PBO ,在面PBO 中,作OD PB ,则由OD AC 知OD 为异面直线AC 与PB 间的距离,由2,4PO OB PB,PO OB PB OD 知OD 即异面直线AC 与PB法二:取AC 中点O ,连接PO ,由PA PC 知PO AC ,又平面ABC 平面PAC,平面ABC 平面PAC AC ,故PO 平面ABC 以O 为坐标原点,,,OB OC OP 所在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z 轴,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培优篇则0,2,0,2,0,0,0,2,0,,2,0,,0,4,0A B C P PB AC, 设,,n x y z ,且0,0n AC n PB, 则020y x,令zn ,又 2,2,0AB ,则异面直线AC 与PB 间的距离为n AB d n(2)由(1)知PO 平面ABC ,可得平面PAC 平面ABC , 如图,在平面ABC 内作MN AC ,垂足为N ,则MN 平面PAC , 在平面PAC 内作FN AP ,垂足为F ,联结MF ,PA 平面PAC ,所以MN PA ,且MN FN N ,MN FN 、平面MFN ,所以PA 平面MFN ,FM 平面MFN ,所以PA FM故MFN 为二面角M PA C 的平面角,即30MFN, 设MN a ,则,4NC a AN a ,在Rt AFN中, 4FN a ,在Rt MFN △中,由30MFN 知FN ,得43a ,法一:设点C 到平面PAM 的距离为h ,由M APC C APM V V ,得1133APC APM S MN S h,即11113232AC MN PO PA MF h ,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培优篇又4,2,AC PA MF MN PO ,解得h PC 与平面PAM 4; 法二:以O 为坐标原点,OB OC OP 、、所在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z 轴,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则 420,2,0,2,0,0,0,2,0,,,,033A B C P M,480,2,,0,2,,,,033PC AP AM,设平面PAM 的法向量为 ,,nx y z ,则由0,0n AP n AM,知204833y x y,令z6,n , 则PC 与n所成角的余弦值为cosn PC n PC, 则PC 与平面PAM 所成角的正弦值sin cos 4.【例9】 如图①菱形ABCD ,60,1B BE EC .沿着AE 将BAE 折起到B AE,使得90DAB ,如图②所示.(1)求异面直线AB 与CD 所成的角的余弦值; (2)求异面直线AB 与CD 之间的距离.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培优篇【解答】(1)图①菱形ABCD ,60,1B BE EC,由余弦定理得2222cos 603AE AB BE AB BE ,所以AE所以222BE AE AB ,即AE BC ,又//AD BC ,所以AE AD ,在图②中,90DAB ,即AD AB ,又,,AB AE A AB AE 平面AB E 所以AD 平面AB E ,即EC 平面AB E ,又B E 平面AB E ,所以B E EC,如图,以E 为原点,,,EC EAEB 分别为,,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0,0,0,1,0,0,,0,0,1,E C D B A ,所以0,,AB CD ,故0303cos ,224AB CD AB CD AB CD, 则异面直线AB 与CD 所成的角的余弦值为34;(2)由(1)得1,0AC,设 ,,m x y z是异面直线AB 与CD 公垂线的方向向量,所以0000AB m z z CD m x x,令1y ,则 m所以异面直线AB 与CD 之间的距离为AC mm【例10】如图所示,在空间四边形PABC 中,2AC BC ,90ACB ,AP BP AB ,PC AC .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培优篇 (1)求证:PC AB ;(2)求异面直线PC 与AB 的距离; (3)求二面角B AP C 的大小.【解答】(1)取AB 中点D ,连结PD CD ,.AP BP ,PD AB . AC BC ,CD AB .PD CD D ,,PD CD 平面PCD ,AB 平面PCD .PC 平面PCD ,PC AB .(2)因为PC AB ,PC AC ,AB AC A ,,AB AC 平面ABC ,PC 平面ABC .如图,以C 为原点,分别以,,CB CA CP 为,,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C xyz .则(000)(020)(200),,,,,,,,C A B . 设(0,0,)P t . PB AB 2t ,(0,0,2)P . 所以(0,0,2) CP ,(2,2,0)AB ,设PC 与AB 的公垂线的一个方向向量为(,,)n x y z,则20220n CP z n AB x y,取1x ,得1y ,0z ,即(1,1,0)n ,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培优篇又(0,2,0)CA ,所以异面直线PC 与AB 之间的距离为 CA n d n. (3)取AP 中点E ,连结BE CE ,.AC PC ,AB BP ,CE AP ,BE AP .BEC 是二面角B AP C 的平面角.(011) ,,E ,(011) ,,EC ,(211),,EB ,·cos ·EC EB BEC EC EB二面角B AP C 的大小为【对点训练9】 如图,在长方体111ABCD A BC D 中,11AD AA ,2AB ,求:(1)点1A 到直线BD 的距离; (2)点1A 到平面1BDC 的距离; (3)异面直线1,BD CD 之间的距离.【解答】(1)以点D 为原点,DA,DC ,1DD 为x ,y ,z 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因为11AD AA ,2AB ,则 1,2,0B , 0,0,0D , 11,0,1A , 10,2,1C , 0,2,0C ,10,0,1D所以 1,2,0BD , 10,2,1A B ,所以1A B uuu r在BD上的投影向量的大小为15A B BD BD,又1A B 所以点1A到直线BD 的距离15d;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培优篇(2)由(1) 1,2,0BD , 10,2,1DC , 10,2,1A B ,设平面1BDC 的法向量 ,,n x y z ,则10n BD n DC ,所以2020x y y z ,取1y ,可得2x ,2z ,所以 2,1,2n是平面1BDC 的一个法向量,向量10,2,1A B 在法向量2,1,2n上的投影为143A B n n,所以点1A 到平面1BDC 的距离为43;(3)由(1) 10,2,1CD , 10,2,1BA ,所以11//CD BA,所以11//CD BA ,又1CD 平面1A BD ,1BA 平面1A BD ,所以1//CD 平面1A BD ,所以异面直线1,BD CD 之间的距离与点C 到平面1A BD 的距离相等,设平面1A BD 的法向量 111,,m x y z ,因为 1,2,0BD ,则10m BD n BA ,所以11112020x y y z ,取11y ,可得12x ,12z ,所以 2,1,2m是平面1A BD 的一个法向量,向量0,2,0CD在法向量 2,1,2m上的投影为23CD m m,所以点C 到平面1A BD 的距离为23;故异面直线1,BD CD 之间的距离为23.【对点训练10】 如图,在底面是菱形的四棱锥P -ABCD 中,∠ABC =60°,P A =AB =a ,PB =PD a ,点E 在PD 上,且PE ∶ED =2∶1,求异面直线PB 与CE 的距离.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培优篇【解答】解:由:2:1PE ED ,知在BD 上取点F 使:2:1BF FD , 根据三角形相似易知PB ∥EF ,又PB 平面CEF ,且EF 平面CEF ,从而PB ∥平面CEF ,于是只需求直线PB 到平面CEF 的距离.以A 为坐标原点,AD 所在直线为y 轴, 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由已知,(0,0,)P a ,C 1,,0)2a ,F 1,,0)2a ,E 21(0,,)33a a,则PE =22(0,,)33a a ,CE=11(,,)63a a ,CF=(,0,0).设平面CEF 的法向量为(,,)n x y z, 则1126303n CE ax ay az n CF ax020x y z于是令0x ,=2y ,1z,则(0,2,1)n.∴PB 与平面CEF 间的距离||||5n PE d a n,高中 | 数学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培优篇 415【对点训练11】 如图,已知以O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在平面 上,若PO ,且4PO ,OA 、OB 为圆O 的半径,且90AOB ,M 为线段AB 的中点.求:(1)异面直线OB ,PM 所成角的大小; (2)点O 到平面PAB 的距离; (3)异面直线OB ,PM 的距离.【解答】(1)由PO 且90AOB ,以O 为原点,分别以,,OA OB OP 所在的直线为,,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由题意 0,0,4,2,0,0,0,2,0P A B ,因为M 为线段AB 的中点,所以 1,1,0M ,所以 1,1,4,0,2,0PMOB,cos 6PM OB PM OB PM OB,,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培优篇42所以异面直线OB ,PM 所成角的大小为 (2)由题意,1122222OAB SOA OB△, 11622PABS PM AB△, 设点O 到平面PAB 的距离为d ,因为PO , 由P OAB O PAB V V所以1133OAB PAB S PO S d △△,所以1124633d ,解得43d ,所以点O 到平面PAB 的距离43;(3)如上图所示,作//MN OB 交OA 于点N ,因为OB 平面PMN ,MN 平面PMN ,所以//OB 平面PMN , 因此异面直线OB ,PM 的距离就是直线OB 与平面PMN 的距离, 也即是点O 到平面PMN 的距离,因为M 为线段AB 的中点.所以 1,0,0N , 0,1,0NM设平面PMN 的法向量为 ,,n x y z,则040n NM y n PM x y z令1z,则可得 4,0,1n 所以点O 到平面PMN 的距离1,0,04,0,117ON n h n, 即异面直线OB ,PM。
探索性问题的解法
探索性问题的解法 考题剖析
[解析](Ⅰ)∵f(x)=x3+ax2+x+2得 f′(x)=3x2+2ax+1 若Δ=4a2-12<0 ,即- 3<a< ∴f(x)在R上单调递增 若Δ=4a2-12=0, 即a=±
3时, 3时,对于x∈R, 有f′(x)>0,
对于x∈R,
有f′(x)≥0, 当且仅当f′(-
3m 3 0 得 3 2 m 3m m 2 n 0
m 1 n 3
∴y=f(x)的图象关于点(-1, 3)中心对称
探索性问题的解法
考题剖析
[点评]本题主要是考查导数的运用、集合的关系、函数 的对称性等问题,第一问实则是探索问题成立的充分条件,第
2008年高考各地数学试卷中可以看出,探索型、开放型、研究型等 题型,题型更加开放、活泼、灵活,所给背景新颖。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也 出现在了高考试题中。
应试策略
探索性问题的解法 应试策略
问题的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是探索性问题的基本特征,从探索性问
题的解题过程来看,没有确定的模式,可变性多,对观察、试验、联想、类
考题剖析
探索性问题的解法 考题剖析
探索性问题的解法 考题剖析
探索性问题的解法
考题剖析
探索性问题的解法 考题剖析
探索性问题的解法 考题剖析
探索性问题的解法 考题剖析
探索性问题的解法
考题剖析
探索性问题的解法 考题剖析
探索性问题的解法
考题剖析
探索性问题的解法 考题剖析
探索性问题的解法 考题剖析
探索性问题的解法
试题特点 >> 应试策略 >> 考题剖析 >>
03
05
高考数学圆锥曲线中的探索性问题与不良结构问题含答案解析
圆锥曲线中的探索性问题与不良结构问题考情分析圆锥曲线中的探索性问题与不良结构问题是近年高考的热点,探索性问题通常为探索是否存在符合的点、直线或结果是否为定值,求解时一般是先假设结论存在,再进行推导,有时也会出现探索曲线位置关系的试题,结构不良问题时,兼顾开放性与公平性,形式不固化,问题条件或数据缺失或冗余、问题目标界定不明确、具有多种评价解决方法的标准等特征,选择不同的条件,解题的难度是有所不同的,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秘籍(一)解决探索性问题与不良结构问题的注意事项及方法1.解决探索性问题的注意事项探索性问题,先假设存在,推证满足条件的结论,若结论正确则存在,若结论不正确则不存在.(1)当条件和结论不唯一时要分类讨论;(2)当给出结论而要推导出存在的条件时,先假设成立,再推出条件;(3)当条件和结论都不知,按常规方法解题很难时,要开放思维,采取另外合适的方法.2.存在性问题的求解方法(1)存在性问题通常采用“肯定顺推法”,将不确定性问题明朗化.其步骤为:假设满足条件的元素(点、直线、曲线或参数)存在,用待定系数法设出,列出关于待定系数的方程组,若方程组有实数解,则元素(点、直线、曲线或参数)存在;否则,元素(点、直线、曲线或参数)不存在.(2)反证法与验证法也是求解存在性问题常用的方法.3.结构不良问题的主要特征有:①问题条件或数据部分缺失或冗余;②问题目标界定不明确;③具有多种解决方法、途径;④具有多种评价解决方法的标准;⑤所涉及的概念、规则和原理等不确定.1(2023届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丰城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已知双曲线C:x2a2-y2b2=1经过点2,-3,两条渐近线的夹角为60°,直线l交双曲线于A,B两点.(1)求双曲线C的方程.(2)若动直线l经过双曲线的右焦点F2,是否存在x轴上的定点M m,0,使得以线段AB为直径的圆恒过M点?若存在,求实数m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2023届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已知双曲线C :x 2a 2-y 2b2=1(b >a >0)的右焦点为F c ,0 ,从①虚轴长为23;②离心率为2;③双曲线C 的两条渐近线夹角为60°中选取两个作为条件,求解下面的问题.(1)求C 的方程;(2)过点F 的直线l 与双曲线C 的左、右两支分别交于A ,B 两点,O 为坐标原点,记△AOB ,△FOB 面积分别为S 1,S 2,若S1S 2=3+1,求直线l 的方程.(注:若选择不同的组合分别解答,则按第一个解答计分.)(二)是否存在型探索性问题求解此类问题一般是先假设存在,再根据假设看看能否推导出符合条件的结论.3(2022届天津市南开中学2高三上学期检测)已知椭圆C :x 2a 2+y 2b2=1(a >b >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 1、F 2,且F 2也是抛物线E :y 2=4x 的焦点,P 为椭圆C 与抛物线E 在第一象限的交点,且PF 2 =53.(1)求椭圆C 的方程;(2)若直线y =k x -1 与椭圆C 交于R ,S 两点,问是否在x 轴上存在一点T ,使得当k 变动时,总有∠OTS =∠OTR ?说明理由.(三)探索直线是否过定点求出此类问题一般是设出直线的斜截式方程y =kx +t ,然后根据已知条件确定k ,t 的关系式,再判断直线是否过定点.4(2022届北京市房山区高三上学期期末)已知椭圆E :x 2a 2+y 2b2=1(a >b >0)的离心率为32,A ,B 分别为椭圆E 的上、下顶点,且AB =2.(1)求椭圆E 的标准方程;(2)设直线l 与椭圆E 交于M ,N (不与点A ,B 重合)两点,若直线AM 与直线AN 的斜率之和为2,判断直线l 是否经过定点?若是,求出定点的坐标;若不是,说明理由.(四)探索结果是否为定值此类问题一般是把所给式子用点的坐标或其他参数表示,再结合韦达定理或已知条件进行化简,判断化简的结果是否为定值.5(2022届云南省三校高三联考)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椭圆E :x 2a 2+y 2b2=1(a >b >0)过点A a 3,a 3 ,B 2,32 .(1)求椭圆E 的方程;(2)点Q x 0,y 0 是单位圆x 2+y 2=1上的任意一点,设P ,M ,N 是椭圆E 上异于顶点的三点且满足OP=x 0OM +y 0ON .探讨OM 2+ON2是否为定值?若是定值,求出该定值,若不是定值,请说明理由.6(2022届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已知O 为坐标原点,双曲线C 1:y 2a 21-x 2b 21=1a 1>0,b 1>0 和椭圆C 2:x 2a 22+y 2b 22=1a 2>b 2>0 均过点T 1,233 且以C 1的两个顶点和C 2的两个焦点为顶点的四边形是面积为2的正方形.(1)求C 1,C 2的方程;(2)是否存在直线l ,使得l 与C 1交于A ,B 两点,与C 2只有一个公共点,且|OA +OB |=|AB|?证明你的结论;(3)椭圆C 2的右顶点为Q ,过椭圆C 2右焦点的直线l 1与C 2交于M 、N 两点,M 关于x 轴的对称点为S ,直线SN 与x 轴交于点P ,△MOQ ,△MPQ 的面积分别为S 1,S 2,问S1S 2是否为定值?若是,求出该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六)探索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探索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般根据圆心到直线距离与圆的半径的大小进行判断,探索直线与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位置关系一般根据判别式.7已知定理:如果二次曲线Ax 2+Cy 2+Dx +Ey +F =0与直线mx +ny +q =0(q ≠0)有两个公共点P 、Q ,O 是坐标原点,则OP ⊥OQ 的充要条件是(A +C )q 2-(mD +nE )q +(m 2+n 2)F =0.(1)试根据上述定理,写出直线l :x +2y -3=0与圆C :x 2+y 2+x -6y +c =0相交于P ,Q ,坐标原点为O ,且OP ⊥OQ 的充要条件,并求c 的值;(2)若椭圆x 2a 2+y 2b 2=1与直线mx +ny +q =0相交两点P 、Q ,而且OP ⊥QQ ,试判断直线PQ 与圆x 2+y 2=11a2+1b2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七)探索类比问题此类问题多是椭圆与双曲线的类比8设F1、F2分别为椭圆C:x2a2+y2b2=1(a>0,b>0)的左、右两个焦点.(1)若椭圆C上的点A1,32到F1、F2两点的距离之和等于4,写出椭圆C的方程;(2)设K是(1)中所得椭圆上的动点,求线段F1K的中点的轨迹方程;(3)已知椭圆具有性质:若M、N是椭圆C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点P是椭圆上任意一点,当直线PM、PN的斜率都存在,并记为k PM、k PN时,那么k PM与k PN之积是与点P位置无关的定值.试对双曲线x2a2-y2b2=1写出具有类似特性的性质,并加以证明.(八)不良结构问题近年不良结构问题,通常是要求学生从备选条件中选择部分条件解题,选择不同的条件,所用知识可能不同,难易程度也可能不同.9在①PF=x0+1,②y0=2x0=2,③PF⊥x轴时,PF=2这三个条件中任选一个,补充在下面的横线上,并解答.问题:已知抛物线C:y2=2px p>0在抛物线C上,且.的焦点为F,点P x0,y0(1)求抛物线C的标准方程;(2)若直线l:x-y-2=0与抛物线C交于A,B两点,求△ABF的面积.跟踪检测1(2023届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已知动圆C 经过点F 1,0 ,且与直线x =-1相切,记动圆C 圆心的轨迹为E .(1)求E 的方程;(2)已知P 4,y 0 y 0>0 是曲线E 上一点,A ,B 是曲线E 上异于点P 的两个动点,设直线PA 、PB 的倾斜角分别为α、β,且α+β=3π4,请问:直线AB 是否经过定点?若是,请求出该定点,若不是,请说明理由.2(2023届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高三上学期期中)已知圆O :x 2+y 2=16,点A (6,0),点B 为圆O 上的动点,线段AB 的中点M 的轨迹为曲线C .(1)求曲线C 的方程;(2)设T (2,0),过点T 作与x 轴不重合的直线l 交曲线C 于E 、F 两点.(i )过点T 作与直线l 垂直的直线m 交曲线C 于G 、H 两点,求四边形EGFH 面积的最大值;(ii )设曲线C 与x 轴交于P 、Q 两点,直线PE 与直线QF 相交于点N ,试讨论点N 是否在定直线上,若是,求出该直线方程;若不是,说明理由.3(2023届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嘉定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己知双曲线C :x 2-y 2=1,过点T (t ,0)作直线l 和曲线C 交于A ,B 两点.(1)求双曲线C 的焦点和它的渐近线;(2)若t =0,点A 在第一象限,AH ⊥x 轴,垂足为H ,连结BH ,求直线BH 斜率的取值范围;(3)过点T 作另一条直线m ,m 和曲线C 交于E ,F 两点.问是否存在实数t ,使得AB ⋅EF =0和AB=EF同时成立.如果存在,求出满足条件的实数t 的取值集合;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2023届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设点P 为圆C :x 2+y 2=4上的动点,过点P 作x 轴垂线,垂足为点Q ,动点M 满足2MQ =3PQ(点P 、Q 不重合)(1)求动点M 的轨迹方程E ;(2)若过点T 4,0 的动直线与轨迹E 交于A 、B 两点,定点N 为1,32,直线NA 的斜率为k 1,直线NB 的斜率为k 2,试判断k 1+k 2是否为定值.若是,求出该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5(2023届湖南省郴州市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已知椭圆E:x2a2+y2b2=1a>b>0的离心率为22,过坐标原点O的直线交椭圆E于P,A两点,其中P在第一象限,过P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C,连接AC.当C为椭圆的右焦点时,△PAC的面积为2.(1)求椭圆E的方程;(2)若B为AC的延长线与椭圆E的交点,试问:∠APB是否为定值,若是,求出这个定值;若不是,说明理由.6(2023届云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份月考)已知抛物线C:y2=2px p>0的焦点为F,点D x0,2在抛物线C上,且DF=2.(1)求抛物线C的标准方程.(2)直线l:x=my+t与抛物线C交于A,B两点,点P-4,0,若∠APO=∠BPO(O为坐标原点),直线l 是否恒过点M?若是,求出定点M的坐标;若不是,请说明理由.7(2023届上海市高桥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 为坐标原点,动点G 到F 1-3,0 ,F 23,0 的两点的距离之和为4.(1)试判断动点G 的轨迹是什么曲线,并求其轨迹方程C .(2)已知直线y =k x -3 k >0 与圆F 2:x -3 2+y 2=14交于M 、N 两点,与曲线C 交于P 、Q 两点,其中M 、P 在第一象限,d 为原点O 到直线l 的距离,是否存在实数k ,使得T =NQ -MP ⋅2d 2取得最大值,若存在,求出k 和最大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8(2022届广东省潮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已知椭圆C :x 2a 2+y 2b2=1(a >b >0)的离心率为63,以原点O 为圆心,椭圆C 的长半轴长为半径的圆与直线2x -2y +6=0相切.(1)求椭圆C 的标准方程;(2)已知点A ,B 为动直线y =k (x -2)(k ≠0)与椭圆C 的两个交点,问:在x 轴上是否存在定点E ,使得EA 2 +EA ⋅AB为定值?若存在,试求出点E 的坐标和定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9(2022届河北省深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已知抛物线C :y 2=4x ,点F 为C 的焦点,过F 的直线l 交C 于A ,B 两点.(1)设A ,B 在C 的准线上的射影分别为P ,Q ,线段PQ 的中点为R ,证明:AR ∥FQ ;(2)在x 轴上是否存在一点T ,使得直线AT ,BT 的斜率之和为定值?若存在,求出点T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0已知椭圆E :y 2a2+x 2=1a >1 的离心率为32,圆A :x 2+y -a 2=r 2r >0 与椭圆E 相交于B ,C 两点.(1)求AB ⋅AC的最小值;(2)若F 1,F 2分别是椭圆E 的上、下焦点,经过点F 1的直线l 与椭圆E 交于M ,N 两点,O 为坐标原点,则△OF 2N 与△OF 2M 的面积之和是否存在最大值?若存在,求出这个最大值及此时直线l 的方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1(2022届北京一六一中学高三12月测试)已知椭圆C :x 2m +y 22=1(m >2)上一点与椭圆C 的两个焦点构成的三角形周长为42+26.(1)求椭圆C 的方程;(2)过点P (2,1)作x 轴的垂线l ,设点A 为第四象限内一点且在椭圆C 上(点A 不在直线l 上),点A 关于l 的对称点为A ,直线A P 与C 交于另一点B .设O 为原点,判断直线AB 与直线OP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12(2023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已知双曲线C :x 2a 2-y 2b2=1a >0,b >0 的右焦点为F 2,0 ,渐近线方程为y =±3x ,过F 的直线与C 的两条渐近线分别交于A ,B 两点.(1)求C 的方程;(2)若直线AB 的斜率为1,求线段AB 的中点坐标;(3)点P x 1,y 1 、Q x 2,y 2 在C 上,且x 1>x 2>0,y 1>0.过P 且斜率为-3的直线与过Q 且斜率为3的直线交于点M .从下面①②③中选取两个作为条件,证明另外一个成立.①M 在AB 上;②PQ ∥AB ;③|MA |=|MB |.13已知椭圆C :x 2a 2+y 2b2=1a >b >0 的离心率为12,点1,32 在椭圆C 上.(1)求椭圆C 的方程;(2)若椭圆C 的两条切线交于点M (4,t ),其中t ∈R ,切点分别是A 、B ,试利用结论:在椭圆x 2a 2+y 2b2=1上的点x 0,y 0 处的椭圆切线方程是x 0xa 2+y 0y b2=1,证明直线AB 恒过椭圆的右焦点F 2;(3)试探究1AF 2 +1BF 2的值是否恒为常数,若是,求出此常数;若不是,请说明理由.14(2023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上学期月考)如图所示, 已知A ,B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2,0),(2,0),直线AP ,BP 的交点为P ,且它们的斜率之积-14.(1)求点P 的轨迹E 的方程;(2)设点C 为x 轴上(不同于A ,B )一定点, 若过点P 的动直线与E 的交点为Q , 直线PQ 与直线x =-2和直线x =2分别交于M ,N 两点,当∠ACM =∠ACN 时,请比较∠ACP 与∠ACQ 大小并说明理由.15(2023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三水区高三上学期8月摸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抛物线Γ:x2=2py(p>0)的焦点为F,抛物线Γ上不同两点M,N同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中的两个:①|FM|+|FN|=|MN|;②|OM|=|ON|=|MN|=86;③直线MN的方程为y=6p.(1)请分析说明两点M,N满足的是哪两个条件?并求抛物线Γ的标准方程;(2)过抛物线Γ的焦点F的两条倾斜角互补的直线AB和CD交抛物线Γ于A,B,C,D,且A,C两点在直线BD的下方,求证:直线AD,BC的倾斜角互补并求直线AD,BC的交点坐标.圆锥曲线中的探索性问题与不良结构问题考情分析圆锥曲线中的探索性问题与不良结构问题是近年高考的热点,探索性问题通常为探索是否存在符合的点、直线或结果是否为定值,求解时一般是先假设结论存在,再进行推导,有时也会出现探索曲线位置关系的试题,结构不良问题时,兼顾开放性与公平性,形式不固化,问题条件或数据缺失或冗余、问题目标界定不明确、具有多种评价解决方法的标准等特征,选择不同的条件,解题的难度是有所不同的,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秘籍(一)解决探索性问题与不良结构问题的注意事项及方法1.解决探索性问题的注意事项探索性问题,先假设存在,推证满足条件的结论,若结论正确则存在,若结论不正确则不存在.(1)当条件和结论不唯一时要分类讨论;(2)当给出结论而要推导出存在的条件时,先假设成立,再推出条件;(3)当条件和结论都不知,按常规方法解题很难时,要开放思维,采取另外合适的方法.2.存在性问题的求解方法(1)存在性问题通常采用“肯定顺推法”,将不确定性问题明朗化.其步骤为:假设满足条件的元素(点、直线、曲线或参数)存在,用待定系数法设出,列出关于待定系数的方程组,若方程组有实数解,则元素(点、直线、曲线或参数)存在;否则,元素(点、直线、曲线或参数)不存在.(2)反证法与验证法也是求解存在性问题常用的方法.3.结构不良问题的主要特征有:①问题条件或数据部分缺失或冗余;②问题目标界定不明确;③具有多种解决方法、途径;④具有多种评价解决方法的标准;⑤所涉及的概念、规则和原理等不确定.1(2023届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丰城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已知双曲线C :x 2a 2-y 2b2=1经过点2,-3 ,两条渐近线的夹角为60°,直线l 交双曲线于A ,B 两点.(1)求双曲线C 的方程.(2)若动直线l 经过双曲线的右焦点F 2,是否存在x 轴上的定点M m ,0 ,使得以线段AB 为直径的圆恒过M 点?若存在,求实数m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析】(1)∵两条渐近线的夹角为60°,∴渐近线的斜率±b a =±3或±33,即b =3a 或b =33a ;当b =3a 时,由4a 2-9b2=1得:a 2=1,b 2=3,∴双曲线C 的方程为:x 2-y 23=1;当b =33a 时,方程4a 2-9b2=1无解;综上所述:∴双曲线C 的方程为:x 2-y 23=1.(2)由题意得:F 22,0 ,假设存在定点M m ,0 满足题意,则MA ⋅MB=0恒成立;方法一:①当直线l 斜率存在时,设l :y =k x -2 ,A x 1,y 1 ,B x 2,y 2 ,由y =k x -2x 2-y 23=1得:3-k 2x 2+4k 2x -4k 2+3 =0,∴3-k 2≠0Δ=361+k 2 >0 ,∴x 1+x 2=4k 2k 2-3,x 1x 2=4k 2+3k 2-3,∴MA ⋅MB=x 1-m x 2-m +y 1y 2=x 1x 2-m x 1+x 2 +m 2+k 2x 1x 2-2x 1+x 2 +4 =1+k 2 x 1x 2-2k 2+m x 1+x 2 +m 2+4k 2=4k 2+3 1+k 2k 2-3-4k 22k 2+mk 2-3+m 2+4k 2=0,∴4k 2+3 1+k 2 -4k 22k 2+m +m 2+4k 2 k 2-3 =0,整理可得:k 2m 2-4m -5 +3-3m 2 =0,由m 2-4m -5=03-3m 2=0得:m =-1;∴当m =-1时,MA ⋅MB=0恒成立;②当直线l 斜率不存在时,l :x =2,则A 2,3 ,B 2,-3 ,当M -1,0 时,MA =3,3 ,MB =3,-3 ,∴MA ⋅MB=0成立;综上所述:存在M -1,0 ,使得以线段AB 为直径的圆恒过M 点.方法二:①当直线l 斜率为0时,l :y =0,则A -1,0 ,B 1,0 ,∵M m ,0 ,∴MA =-1-m ,0 ,MB=1-m ,0 ,∴MA ⋅MB=m 2-1=0,解得:m =±1;②当直线l 斜率不为0时,设l :x =ty +2,A x 1,y 1 ,B x 2,y 2 ,由x =ty +2x 2-y 23=1得:3t 2-1 y 2+12ty +9=0,∴3t 2-1≠0Δ=123t 2+3 >0 ,∴y 1+y 2=-12t 3t 2-1,y 1y 2=93t 2-1,∴MA ⋅MB=x 1-m x 2-m +y 1y 2=x 1x 2-m x 1+x 2 +m 2+y 1y 2=ty 1+2 ty 2+2 -m ty 1+2+ty 2+2 +m 2+y 1y 2=t 2+1 y 1y 2+2t -mt y 1+y 2 +4-4m +m 2=9t 2+1 3t 2-1-12t 2t -mt 3t 2-1+4-4m +m 2=12m -15 t 2+93t 2-1+2-m 2=0;当12m -153=9-1,即m =-1时,MA ⋅MB =0成立;综上所述:存在M -1,0 ,使得以线段AB 为直径的圆恒过M 点.2(2023届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已知双曲线C :x 2a 2-y 2b2=1(b >a >0)的右焦点为F c ,0 ,从①虚轴长为23;②离心率为2;③双曲线C 的两条渐近线夹角为60°中选取两个作为条件,求解下面的问题.(1)求C 的方程;(2)过点F 的直线l 与双曲线C 的左、右两支分别交于A ,B 两点,O 为坐标原点,记△AOB ,△FOB 面积分别为S 1,S 2,若S1S 2=3+1,求直线l 的方程.(注:若选择不同的组合分别解答,则按第一个解答计分.)【解析】(1)若选①②,可知c 2=a 2+b 2,ca =2,2b =23,解得a =1,b =3,c =2,∴C 的方程为x 2-y 23=1.若选①③,因为b >a ,∴b a=3,2b =23, ∴a =1,b =3,∴C 的方程为x 2-y 23=1.若选②③,设递增的渐近线的倾斜角为θ,可知c a =2,θ=60°,a 2+b 2=c 2 则c a =2,ba =tan θ=tan60°,a 2+b 2=c 2此时无法确定a ,b ,c(2)F (2,0),由题意知,直线l 斜率不为0,∴设直线l :x =ty +2.由x =ty +2,x 2-y23=1, 得(3t 2-1)y 2+12ty +9=0,设A (x 1,y 1),B (x 2,y 2),|y 1|>|y 2|,则可知3t 2-1≠0且Δ>0恒成立,y 1+y 2=-12t 3t 2-1,y 1y 2=93t 2-1,∵y 1y 2>0,∴t <-33或t >33.∵S △AOB S △BOF =S △AOF -S △BOF S △BOF =S △AOF S △BOF -1=|y 1||y 2|-1=3+1,∴y 1y 2=2+3.由(y 1+y 2)2-2y 1y 2y 1y 2=10t 2+23t 2-1,得y 1y 2+y 2y 1=10t 2+23t 2-1,∴10t 2+23t 2-1=4,∴t =±3,满足t <-33或t >33.∴直线l 的方程为y =33x -233或y =-33x +233.(二)是否存在型探索性问题求解此类问题一般是先假设存在,再根据假设看看能否推导出符合条件的结论.3(2022届天津市南开中学2高三上学期检测)已知椭圆C :x 2a 2+y 2b2=1(a >b >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 1、F 2,且F 2也是抛物线E :y 2=4x 的焦点,P 为椭圆C 与抛物线E 在第一象限的交点,且PF 2 =53.(1)求椭圆C 的方程;(2)若直线y =k x -1 与椭圆C 交于R ,S 两点,问是否在x 轴上存在一点T ,使得当k 变动时,总有∠OTS =∠OTR ?说明理由.【解析】(1)∵F 2也是抛物线E :y 2=4x 的焦点,∴F 21,0 ,∴c =1,且抛物线的准线方程为x =-1,设点P x 0,y 0 ,∵PF 2 =53,∴x 0+1=53,∴x 0=23,∴y 0=223=263,∴49a 2+83b2=1,∵a 2-b 2=c 2=1,解得a 2=4,b 2=3,∴椭圆方程为x 24+y 23=1;(2)假设存在T t ,0 满足∠OTS =∠OTR .设R x 1,y 1 ,S x 2,y 2 ,联立y =k x -13x 2+4y 2=12,消y 整理得3+4k 2 x 2-8k 2x +4k 2-12=0,由韦达定理有x 1+x 2=8k 23+4k 2,x 1x 2=4k 2-123+4k 2①,其中△>0恒成立,由∠OTS =∠OTR (显然TS ,TR 的斜率存在),故k TS +k TR =0,即y 1x 1-t +y 2x 2-t =0②,由R ,S 两点在直线y =k x -1 上,故y 1=k x 1-1 ,y 2=k x 2-1 ,代入②整理有2x 1x 2-t +1 x 1+x 2 +2t =0③,将①代入③即有:6t -243+4k 2=0④,要使得④与k 的取值无关,当且仅当“t =4“时成立,综上所述存在T 4,0 ,使得当k 变化时,总有∠OTS =∠OTR .(三)探索直线是否过定点求出此类问题一般是设出直线的斜截式方程y =kx +t ,然后根据已知条件确定k ,t 的关系式,再判断直线是否过定点.4(2022届北京市房山区高三上学期期末)已知椭圆E :x 2a 2+y 2b2=1(a >b >0)的离心率为32,A ,B 分别为椭圆E 的上、下顶点,且AB =2.(1)求椭圆E 的标准方程;(2)设直线l 与椭圆E 交于M ,N (不与点A ,B 重合)两点,若直线AM 与直线AN 的斜率之和为2,判断直线l 是否经过定点?若是,求出定点的坐标;若不是,说明理由.【解析】(1)由离心率为32,可得c a =32因为A ,B 为椭圆的上、下顶点,且AB =2,所以2b =2即b =1 , 又a 2=b 2+c 2解得:a =2所以椭圆E 的标准方程为x 24+y 2=1(2)直线l 经过定点-1,-1 ,证明如下:①当直线l 的斜率存在时,设l :y =kx +t ,(t ≠±1),由y =kx +t x 24+y 2=1,得(1+4k 2)x 2+8ktx +4t 2-4=0, 则Δ=(8kt )2-4(1+4k 2)(4t 2-4)>0得:t 2<4k 2+1设M (x 1,y 1),N (x 2,y 2)则x 1+x 2=-8kt 1+4k 2,x 1x 2=4t 2-41+4k 2, 则k AM +k AN =y 1-1x 1+y 2-1x 2=2kx 1x 2+(t -1)(x 1+x 2)x 1x 2=8k (t -1)4(t +1)(t -1)=2所以t =k -1,经检验,可满足t 2<4k 2+1,所以直线l 的方程为y =kx +k -1,即y =k x +1 -1所以直线l 经过定点-1,-1 .②当直线l 的斜率不存在时,设l :x =m ,M (m ,y M ),N (m ,-y M ),则k AM +k AN =y M -1m +-y M -1m=2解得m =-1,此时直线l 也经过定点-1,-1 综上直线l 经过定点(-1,-1).(四)探索结果是否为定值此类问题一般是把所给式子用点的坐标或其他参数表示,再结合韦达定理或已知条件进行化简,判断化简的结果是否为定值.5(2022届云南省三校高三联考)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椭圆E :x 2a 2+y 2b2=1(a >b >0)过点A a 3,a 3 ,B 2,32 .(1)求椭圆E 的方程;(2)点Q x 0,y 0 是单位圆x 2+y 2=1上的任意一点,设P ,M ,N 是椭圆E 上异于顶点的三点且满足OP=x 0OM +y 0ON .探讨OM 2+ON 2是否为定值?若是定值,求出该定值,若不是定值,请说明理由.【解析】(1)因为点A a 3,a 3,B 2,32在椭圆上,所以2a 2+34b 2=1a 29a 2+a 29b2=1,解得b 2=1,a 2=8,所以椭圆方程为x 28+y 2=1.(2)令M x 1,y 1 ,N x 2,y 2 ,则P x 0x 1+y 0x 2,x 0y 1+y 0y 2 ,所以x 0x 1+y 0x 228+x 0y 1+y 0y 2 2=1,即x 218+y 21 x 20+x 228+y 22y 20+2x 0y 0x 1x 28+2x 0y 0y 1y 2 =1.又x 218+y 21=1,x 228+y 22=1,x 20+y 20=1,所以2x 0y 0x 1x 28+2x 0y 0y 1y 2=0,即y 1y 2x 1x 2=-18,所以y 1y 2 2=-18x 1x 2 2=18x 21⋅18x 22=1-y 21 1-y 22 =1-y 21+y 22 +y 21⋅y 22,即y 21+y 22=1,又x 218+y 21=1,x 228+y 22=1,所以x 12+x 22=8,所以OM 2+ON 2=x 21+x 22+y 21+y 22=9,故OM 2+ON2为定值9.6(2022届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已知O 为坐标原点,双曲线C 1:y 2a 21-x 2b 21=1a 1>0,b 1>0 和椭圆C 2:x 2a 22+y 2b 22=1a 2>b 2>0 均过点T 1,233 且以C 1的两个顶点和C 2的两个焦点为顶点的四边形是面积为2的正方形.(1)求C 1,C 2的方程;(2)是否存在直线l ,使得l 与C 1交于A ,B 两点,与C 2只有一个公共点,且|OA +OB |=|AB|?证明你的结论;(3)椭圆C 2的右顶点为Q ,过椭圆C 2右焦点的直线l 1与C 2交于M 、N 两点,M 关于x 轴的对称点为S ,直线SN 与x 轴交于点P ,△MOQ ,△MPQ 的面积分别为S 1,S 2,问S1S 2是否为定值?若是,求出该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解析】(1)根据题意:43a 21-1b 21=1,1a 22+43b 22=1,以C 1的两个顶点和C 2的两个焦点为顶点的四边形是面积为2的正方形,边长为2故a 1=1,c 2=1,故a 22=b 22+1,代入计算得到b 1=3,a 2=3,b 2=2,故C 1:y 2-x 23=1,C 2:x 23+y 22=1.(2)假设存在直线方程满足条件,当直线斜率不存在时,x =3或x =-3,代入计算得到y =±2,验证不成立;当直线斜率存在时,设直线方程为y =kx +b ,则y =kx +bx 23+y 22=1,即2+3k 2 x 2+6kbx +3b 2-6=0,Δ=36k 2b 2-43b 2-6 2+3k 2 =0,化简得到b 2=3k 2+2.设A x 1,y 1 ,B x 2,y 2 ,y =kx +by 2-x 23=1 ,故3k 2-1 x 2+6kbx +3b 2-3=0,故x 1+x 2=-6kb3k 2-1x 1x 2=3b 2-33k 2-1,OA +OB =AB =-OA +OB ,故OA ⊥OB ,即x 1x 2+y 1y 2=x 1x 2+kx 1+b kx 2+b =0,即k 2+1 x 1x 2+kb x 1+x 2 +b 2=0,即k 2+1 3b 2-33k 2-1-6k 2b 23k 2-1+b 2=0,化简得到2b 2=3k 2+3,b 2=3k 2+22b 2=3k 2+3 方程组无解,假设不成立.故不存在直线满足条件.(3)焦点坐标为1,0 ,易知直线方程斜率不为零,设直线方程为x =my +1,M x 1,y 1 ,N x 2,y 2 ,则S x 2,-y 2 ,x =my +1x 23+y 22=1 ,化简得到2m 2+3 y 2+4my -4=0,y 1+y 2=-4m 2m 2+3y 1y 2=-42m 2+3 ,直线NS 方程为:y =y 1+y 2x 1-x 2x -x 1 +y 1,取y =0得到x =x 1y 2+x 2y 1y 1+y 2=my 1+1 y 2+my 2+1 y 1y 1+y 2=2my 1y 2y 1+y 2+1=-2m ⋅42m 2+3-4m 2m 2+3+1=3,S 1S 2=OQ PQ =33-3=3+12,故S 1S 2是定值为3+12.(六)探索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探索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般根据圆心到直线距离与圆的半径的大小进行判断,探索直线与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位置关系一般根据判别式.7已知定理:如果二次曲线Ax 2+Cy 2+Dx +Ey +F =0与直线mx +ny +q =0(q ≠0)有两个公共点P 、Q ,O 是坐标原点,则OP ⊥OQ 的充要条件是(A +C )q 2-(mD +nE )q +(m 2+n 2)F =0.(1)试根据上述定理,写出直线l :x +2y -3=0与圆C :x 2+y 2+x -6y +c =0相交于P ,Q ,坐标原点为O ,且OP ⊥OQ 的充要条件,并求c 的值;(2)若椭圆x 2a 2+y 2b 2=1与直线mx +ny +q =0相交两点P 、Q ,而且OP ⊥QQ ,试判断直线PQ 与圆x 2+y 2=11a2+1b2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解析】(1)由定理可知OP ⊥OQ 的充要条件为:2×(-3)2-(1-12)×(-3)+(1+4)c =0,即18-33+5c =0,∴c =3.(2)∵椭圆x 2a 2+y 2b 2=1与直线mx +ny +q =0相交两点P 、Q ,∴1a 2+1b 2q 2-(m 2+n 2)=0,即1a 2+1b 2=m 2+n 2q 2.∵圆x 2+y 2=11a 2+1b 2的半径为r =11a2+1b2=q 2m 2+n 2=|q |m 2+n 2,又圆心(0,0)到直线PQ 的距离为d =|q |m 2+n2,∴d =r ,∴直线PQ 与圆x 2+y 2=11a2+1b2相切.(七)探索类比问题此类问题多是椭圆与双曲线的类比8设F 1、F 2分别为椭圆C :x 2a 2+y 2b 2=1(a >0,b >0)的左、右两个焦点.(1)若椭圆C 上的点A 1,32到F 1、F 2两点的距离之和等于4,写出椭圆C 的方程;(2)设K 是(1)中所得椭圆上的动点,求线段F 1K 的中点的轨迹方程;(3)已知椭圆具有性质:若M 、N 是椭圆C 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点P 是椭圆上任意一点,当直线PM 、PN 的斜率都存在,并记为k PM 、k PN 时,那么k PM 与k PN 之积是与点P 位置无关的定值.试对双曲线x 2a 2-y 2b 2=1写出具有类似特性的性质,并加以证明.【解析】(1)点A 1,32 在椭圆C 上,且到F 1、F 2两点的距离之和等于4,则12a2+322b 2=1,2a =4,解得a=2,b 2=3,椭圆C 的方程为x 24+y 23=1;(2)c =a 2-b 2=1,则有F 1-1,0 ,设K m ,n ,线段F 1K 的中点为x ,y ,则有x =m -12y =n2⇒m=2x+1 n=2y,又K是椭圆上的动点,则有m24+n23=1,即2x+124+2y23=1,即x+122+4y23=1.故线段F1K的中点的轨迹方程为x+1 22+4y23=1(3)类似特性的性质为:若M、N是双曲线x2a2-y2b2=1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点P是双曲线上任意一点,当直线PM、PN的斜率都存在,并记为k PM、k PN时,那么k PM与k PN之积是与点P位置无关的定值.证明:设P x0,y0,M s,t,N-s,-t,则s2a2-t2b2=1,k PM=y0-tx0-s,k PN=y0+tx0+s,k PM⋅k PN=y0-tx0-s⋅y0+tx0+s=y02-t2 x02-s2,又y2=b2a2x2-b2,则k PM⋅k PN=b2a2x02-b2-b2a2s2-b2x02-s2=b2a2x02-s2x02-s2=b2a2(八)不良结构问题近年不良结构问题,通常是要求学生从备选条件中选择部分条件解题,选择不同的条件,所用知识可能不同,难易程度也可能不同.9在①PF=x0+1,②y0=2x0=2,③PF⊥x轴时,PF=2这三个条件中任选一个,补充在下面的横线上,并解答.问题:已知抛物线C:y2=2px p>0的焦点为F,点P x0,y0在抛物线C上,且.(1)求抛物线C的标准方程;(2)若直线l:x-y-2=0与抛物线C交于A,B两点,求△ABF的面积.【解析】(1)解:选择条件①,由抛物线的定义可得PF=x0+p 2,因为PF=x0+1,所以x0+p2=x0+1,解得p=2,故抛物线C的标准方程为y2=4x.选择条件②,因为y0=2x0=2,所以y0=2,x0=1,因为点P(x0,y0)在抛物线C上,所以y20=2px0,即2p=4,解得p=2,所以抛物线C的标准方程为y2=4x.选择条件③.当PF⊥x轴时,PF=p2+p2=2,所以p=2.故抛物线C的标准方程为y2=4x.(2)解:设A x1,y1,B x2,y2,由(1)知F1,0.由x-y-2=0y2=4x,得y2-4y-8=0,则y1+y2=4,y1y2=-8,所以y 1-y 2 =y 1+y 22-4y 1y 2=16+32=43,故AB =1+112y 1-y 2 =2×43=46.因为点F 到直线l 的距离d =1-2 1+1=22,所以△ABF 的面积为12AB ⋅d =12×46×22=23.三、跟踪检测1(2023届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已知动圆C 经过点F 1,0 ,且与直线x =-1相切,记动圆C 圆心的轨迹为E .(1)求E 的方程;(2)已知P 4,y 0 y 0>0 是曲线E 上一点,A ,B 是曲线E 上异于点P 的两个动点,设直线PA 、PB 的倾斜角分别为α、β,且α+β=3π4,请问:直线AB 是否经过定点?若是,请求出该定点,若不是,请说明理由.【解析】(1)设动圆圆心M x ,y ,∵动圆C 经过点F 1,0 ,且与直线x =-1相切,∴点M 的轨迹是以1,0 为焦点,直线x =-1为准线的抛物线,故其方程为y 2=4x ,∴动圆圆心C 的轨迹方程是y 2=4x ;(2)由(1)可得P 4,4 ,当直线PA 、PB 中其中一条的斜率不存在,不妨设α=π2,β=π4,易得A 4,-4 ,直线PB 的直线为y =x ,与y 2=4x 联立可得B 0,0 ,故直线AB 的方程为x +y =0;当直线PA 、PB 的斜率都存在时,故设直线PA 、PB 的斜率k 1,k 2,设A y 124,y 1 ,B y 224,y2所以k 1=y 1-414y 21-4=4y 1+4,同理可得k 2=4y 2+4,因为α+β=3π4,所以tan (α+β)=-1,所以tan α+tan β1-tan α⋅tan β=-1,即k 1+k 21-k 1⋅k 2=-1,所以k 1+k 2-k 1⋅k 2+1=0,所以4y 1+4+4y 2+4-4y 1+4⋅4y 2+4+1=0,即8y 1+y 2 +y 1⋅y 2+32=0,由题意可设AB 方程为x =ty +n ,联立y 2=4x x =ty +n ,消x 整理得y 2-4ty -4n =0,所以Δ=16t 2+16n >0,y 1+y 2=4t ,y 1⋅y 2=-4n ,所以32t -4n +32=0即n =8t +8,所以x =ty +n =ty +8t +8=t (y +8)+8,令y +8=0得y =-8,x =8,此时有定点8,-8 ,综上所述,直线AB 经过定点8,-82(2023届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高三上学期期中)已知圆O :x 2+y 2=16,点A (6,0),点B 为圆O 上的动点,线段AB 的中点M 的轨迹为曲线C .(1)求曲线C 的方程;(2)设T (2,0),过点T 作与x 轴不重合的直线l 交曲线C 于E 、F 两点.(i )过点T 作与直线l 垂直的直线m 交曲线C 于G 、H 两点,求四边形EGFH 面积的最大值;(ii )设曲线C 与x 轴交于P 、Q 两点,直线PE 与直线QF 相交于点N ,试讨论点N 是否在定直线上,若是,求出该直线方程;若不是,说明理由.【解析】(1)设M x ,y ,B x 0,y 0 ,因为点B 在圆O 上,所以x 20+y 20=16①,因为M 为AB 中点,所以x =6+x 02y =y 02,整理得x 0=2x -6y 0=2y,代入①式中得2x -6 2+4y 2=16,整理得x -3 2+y 2=4,所以曲线C 的方程为x -3 2+y 2=4.(2)(i )因为直线l 不与x 轴重合,所以设直线l 的方程为x =my +2,即x -my -2=0,则直线GH 为mx +y -2m =0,设曲线C 的圆心到直线l 和直线GH 的距离分别为d 1,d 2,则d 1=11+m 2,d 2=m m 2+1,所以EF =24-11+m 2=24m 2-3m 2+1,GH =24-m 2m 2+1=23m 2+4m 2+1,所以S EGFH =12×24m 2+3m 2+1×23m 2+4m 2+1=212+m 2m 4+2m 2+1,当m =0时,S EGFH =43;当m ≠0时,S EGFH =212+1m 2+2+1m2≤212+12+2m 2⋅1m2=7,当且仅当m 2=1时等号成立,综上所述,四边形EGFH 面积的最大值为7.(ii )设E x 1,y 1 ,F x 2,y 2 ,联立x =my +2x -3 2+y 2=4,得m 2+1 y 2-2my -3=0,则y 1+y 2=2m m 2+1,y 1y 2=-3m 2+1,y 1y 2=-32m y 1+y 2 ,因为曲线C 与x 轴交于P ,Q 两点,所以P 1,0 ,Q 5,0 ,则直线PE 的方程为y =y 1x 1-1x -1 =y 1my 1+1x -1 ,直线QF 的方程为y =y 2x 2-5x -5 =y 2my 2-3x -5 ,联立两直线方程得x =4my 1y 2+3y 1+5y 23y 1+y 2=-6y 1-6y 2+3y 1+5y 23y 1+y 2=-3y 1-y 23y 1+y 2=-1,y =4y 1y 23y 1+y 2,所以N -1,4y 1y 23y 1+y 2,所以N 在定直线x =-1上.3(2023届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嘉定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己知双曲线C :x 2-y 2=1,过点T (t ,0)作直线l 和曲线C 交于A ,B 两点.(1)求双曲线C 的焦点和它的渐近线;(2)若t =0,点A 在第一象限,AH ⊥x 轴,垂足为H ,连结BH ,求直线BH 斜率的取值范围;(3)过点T 作另一条直线m ,m 和曲线C 交于E ,F 两点.问是否存在实数t ,使得AB ⋅EF =0和AB=EF同时成立.如果存在,求出满足条件的实数t 的取值集合;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析】(1)解:由曲线C :x 2-y 2=1,可得曲线C 的焦点为F 1(-2,0),F 2(2,0),渐近线方程y =±x ;(2)解:设l :y =kx ,A x 1,y 1 ,B -x 1,-y 1 ,H x 1,0 ,因为双曲线的渐近线为y =±x ,且点A 在第一象限,所以0<k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探索性问题
一、探索性问题是指命题中缺少一定的题设或没有明确的结论,需要经过推断、补充、并加以证明的问题.其典型特点是不确定性.主要包括(1)条件探索型,(2)结论探索型,(3)存在性探索型等.
条件探索型是指结论已明确,需要探索发现使结论成立的条件的题目;结论探索型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无结论或结论不明确,需要探索发现与之相应的结论的题目;而存在型探索题是指在一定的前提下,需探索发现某种数学关系是否存在的题目。
探索性问题由于它的题型新颖、涉及面广、综合性强、难度较大,不仅能考查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而且能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倍受关注。
探索性问题解法,根据已知条件,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出发,结合基本图形,抓住本质联系进行探究,常用观察、试验、联想、归纳、类比等方法,进行分析、归纳、猜想、比较、推理等,直到得出答案。
题目的答案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题目有唯一解,有的题无解,也有的题要分几种情况讨论。
解结论探索型题的方法是由因导果;解条件探索型的方法是执果索因;解存在性探索题先假设要探索的问题存在,继而进行推导与计算,若得出矛盾或错误的结论,则不存在,反之即为所求的结论。
解题时应注意知识的综合运用。
二、理解掌握
例一、已知:(如图)要使ΔABC ∽ΔAPB ,需要添加的条件是_____(只填一个).(答案:
∠ABP=∠C,或∠ABC=∠APC,或AB 2=AP ·AC)
说明:该图是初二几何的基本图形,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应牢记。
例二、如图, ☉O 与☉O1外切于点T ,AB 为其外公切线,PT 为内公切线,AB 与PT 相交于点P,根据图中所给出的已知条件及线段,请写出一个正确结论,并加以证明.(本题将按正确答案的难易程度评分)
A
B C P
结论1: PA=PB=PT 结论2:AT⊥BT.(或AT2+BT2=AB2)
结论3: ∠BAT=∠TBO1结论4: ∠OTA=∠PTB
结论5:∠APT=∠BO1T 结论6:∠BPT=∠AOT
结论7:ΔOAT∽ΔPBT 结论8:ΔAPT∽ΔBO1T
设OT=R, O1T=r, 结论9:PT2=Rr
结论10: AB=2√Rr 结论11:S梯形AOO1B=(R+r)√Rr
结论12:以AB为直径的☉P必定与直线OO1相切于T点.
说明:你还能得出其它的结论吗?试试看。
本题是由初三几何书上的例题改编的,对基本图形的再认识,对图形间的内在关系的深刻挖掘,有助于透彻理解知识。
例三、已知二次函数y=1/2x2+bx+c的图象经过点A(-3,6)、和x轴交于点B(-1,0)和点C,抛物线的顶点为P.
(1)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
(2)线段OC上是否存在点D,使∠BAC=∠CPD
分析:函数的解析式为y=1/2x2-x-3/2
=1/2(x-1)2-2,
各点坐标分别为:A(-3,6)、B(-1,0)、C(3,0)、
E(-3,0)、F(1,O)、P(1,-2).
设存在点D(a,0),使∠CAB=∠CPD.作AE⊥x轴于点E,则ΔAEC和ΔPFC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6√2,PC=2√2,∠ACE=∠PCD=45°∵∠CAB=∠CPD ∴ΔABC∽ΔPDC∴AC:PC=BC:DC,即6√2 : 2√2=4 :(3-a)
解之得:a=5/3. ∴存在这样的点D(5/3,0),使∠CAB=∠CPD.
说明:本题是代数与几何结合的探索性题,涉及的知识点多,难点是寻求数与形的结合点,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多,如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转化思想,待定系数法,配方法,采用观察、试验、猜想、比较等方法,把角相等转化为三角形相似,利用对应边成比例的关系得出方程,从而解决问题。
与函数有关的探索题如果所求的点在图象上,有时还要代入解析式,利用方程组来解决问题。
三、巩固训练
1、已知AC 、AB 是☉O 的弦,AB > AC,(如图)能否在AB 上确定一点E ,使AC2=AE ·AB 分析:作 AM=AC ,连结CM 交AB 于点E ,连结CB ,可证ΔACE ∽Δ ABC ,即可得出结论。
2、关于x的方程x 2-(5k+1)x+k 2-2=0,是否存在负数k ,使方程的两个实数根的倒数和为4?若存在,求出满足条件的k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提示:设方程的两个实数根为x1、x2.
由根与系数关系,得x 1+x 2=5k+1,x 1x 2=k 2-2.
由题意知得方程,化简得 4k 2-5k-9=0, ∴ k 1=-1,k2=9/4(不合题意,舍去)
把k=-1代入根的判别式,Δ=20>0.
∴ 存在满足条件的k,k=-1.
3、已知一次函数Y=-X+6和反比例函数Y=k/x (k ≠0).(1)k 满足什么条件时,这两个函数在(2)设(1)中的两个公共点分别为A 、B,∠AOB是锐角还是钝角?
C B
答案:(1)k<9且k ≠0:
(2)分两种情况讨论当0<k<9时,∠AOB是锐角;当k<0时,∠AOB是钝角。
四、拓展应用
1、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12厘米,BC=6厘米,点P 沿AB 边从点A 开始向点B 以2厘米/秒的速度移动;点Q 沿DA 边从点D 开始向点A 以1厘米/秒的速度移动。
如果P 、Q 同时出发,用t (秒)表示移动的时间(0≤t ≤6),
那么(1)当t 为何值时,ΔQAP 为等腰三角形?
(2)求四边形QAPC 的面积;提出一个与计算结果有关的结论;
(3)当t 为何值时,以点Q 、A 、P 为顶点的三角形 与ΔABC 相似?
解:(1)对于任时刻的t ,AP=2t ,DQ=t ,QA=6-t 。
当QA=AP 时,ΔQAP 为等腰三角形,即6-t=2t ,解得t=2(秒),
∴当t=2秒时,ΔQAP 为等腰三角形,
(2) 在ΔQAC 中,QA=6-t ,QA 边上的高DC=12,
∴S ΔQAC=1/2QA ·DC=1/2(6-t )·12=36-6t.
在ΔAPC 中,AP=2t,BC=6,
∴S ΔAPC =1/2AP ·BC=1/2·2t ·6=6t.
∴S 四边形QAPC= S ΔQAC + S ΔAPC =(36-6t)+6t=36(厘米2)
(3)略解:分两种情况讨论: ①当QA :AB=AP:BC 时,ΔQAP ∽ΔABC ,
可解得t=1.2(秒)
②当QA:BC =AP:AB 时, ΔPAQ ∽Δ ABC ,可解得t=3(秒)
∴ 当t=1.2秒或t=3秒时,以点Q 、A 、P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ΔABC 相似.
2、如图,已知在矩形ABCD 中,E 为AD 的中点,EF ⊥EC ,交AB 于点F ,连结FC (AB>AE )。
(1)ΔAEF 与ΔECF 是否相似。
若相似,证明你的结论;若不相似,说明理由。
(2)设AB/BC=k ,是否存在这样的k 值,使得ΔAEF 与ΔECF 相似?
若存在,证明你的结论;
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A B
C
D
P Q
A
B C D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