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迫振动研究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受迫振动实验报告

受迫振动实验报告

受迫振动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 观察受迫振动现象;
2. 研究受迫振动的频率与外力频率之间的关系。

实验原理:
受迫振动是指在一个振动系统中加入外力的情况下,振动系统受到外力的作用而发生振动。

受迫振动的频率与外力频率有关,外力频率等于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时,振动幅度最大。

实验器材:
1.弹簧振子;
2.外力源;
3.震动台。

实验步骤:
1.将弹簧振子固定在震动台上,并调整弹簧振子的松紧程度,
使其能够产生自由振动。

2.将外力源连接到弹簧振子上,并调节外力源的频率,使其与
弹簧振子的固有频率相等。

3.观察弹簧振子的振动情况,并记录其振动幅度。

4.逐渐调整外力源的频率,观察和记录弹簧振子的振动情况。

5.根据观察结果,绘制受迫振动的振幅-频率图。

实验结果:
1.当外力频率等于弹簧振子的固有频率时,振动幅度最大。

2.当外力频率与弹簧振子的固有频率有一定的偏差时,振动幅
度逐渐减小。

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受迫振动的频率与外力频率之间存在关系,外力频率等于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时,振动幅度最大。

2.外力频率与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存在偏差时,振动幅度逐渐减小。

3.受迫振动是一种通过外力作用使振动系统发生振动的现象。

实验总结:
本实验通过观察弹簧振子的受迫振动现象,研究了受迫振动的频率与外力频率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可以进一步了解振动现象,并且掌握了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的方法。

受迫振动共振实验报告

受迫振动共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受迫振动的基本原理和共振现象。

2. 通过实验验证受迫振动共振的条件,并观察共振现象。

3. 研究不同频率、阻尼和激励力对受迫振动共振的影响。

4. 掌握实验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提高实验技能。

二、实验原理受迫振动是指在外力作用下,物体发生的振动现象。

当外力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相同时,会发生共振现象,此时物体的振幅达到最大值。

实验原理基于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运动方程可表示为:\[ m\ddot{x} + c\dot{x} + kx = F(t) \]其中,\( m \) 为物体的质量,\( c \) 为阻尼系数,\( k \) 为弹簧劲度系数,\( x \) 为物体的位移,\( F(t) \) 为外力。

当外力为简谐振动时,即 \( F(t) = F_0 \cos(\omega t) \),则运动方程可简化为:\[ m\ddot{x} + c\dot{x} + kx = F_0 \cos(\omega t)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波尔共振仪2. 信号发生器3. 数字示波器4. 阻尼器5. 连接线四、实验步骤1. 将波尔共振仪的摆轮与阻尼器连接,并调整阻尼器,使摆轮处于自由振动状态。

2. 打开信号发生器,设置合适的频率和幅度,产生简谐振动信号。

3. 将信号发生器的输出信号连接到波尔共振仪的输入端,开始实验。

4. 使用数字示波器观察波尔共振仪的振动信号,记录振幅和频率。

5. 调整信号发生器的频率,观察共振现象,记录共振频率和振幅。

6. 改变阻尼器的阻尼系数,观察阻尼对共振现象的影响。

7. 改变激励力的幅度,观察激励力对共振现象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当信号发生器的频率与波尔共振仪的固有频率相同时,发生共振现象,振幅达到最大值。

2. 随着阻尼系数的增加,共振频率逐渐降低,振幅逐渐减小。

3. 随着激励力幅度的增加,共振现象更加明显,振幅达到最大值。

六、实验结论1. 受迫振动共振现象是当外力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相同时,物体振幅达到最大值的现象。

用波耳共振仪研究报告受迫振动

用波耳共振仪研究报告受迫振动

实验九用波耳共振仪研究受迫振动【实验内容与步骤】 1.实验准备将电器控制箱电源打开预热。

检査静态时摇杆上端、摆轮长凹槽和摆轮光电门位這是否 对齐,光电门I 是否对准角度盘上方圆孔。

用手将摆轮转动1个角度后放手,检查摆轮是否 无明显摩擦,振幅及周期显示是否正常,若摆轮光电门H 位置不当导致摆动或显示不正常, 调节光电门位豊。

按下电源开关,屏幕上出现电器控制箱与电脑主机相连的编号NO. 0000X,过几秒钟后屏 幕上显示如图la “按键说明”字样。

符号“V”为向左移动,为向右移动,"为 向上移动,“▼”向下移动。

2. 选择实验方式:根据是否连接电脑选择联网模式或单机模式,这两种方式下的操作 完全相同。

3・测量系统的固有频率自由振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量摆轮的振幅&与系统固有振动周期T 。

的关系。

在图b 状态按确认键,显示图b 所示的实验类型,默认选中项为自由振荡,字体反白为选 中。

再按确认键显示:如图c图1液晶显示的各种状态有机玻璃转盘档光杆置(T 位置,用手转动摆轮160。

左右,放开手后按“▲”或“▼” 键,测量状态由“关"变为“开”,控制箱开始记录实验数据,振幅的有效数值范围为:160。

〜50° (振幅小于160°测量开,小于50°测咼自动关闭)。

测量显示关时,此时数据 已保存。

查询实验数据,可按“V”或键,选中回査.再按确认键如图d 所示,表示第一次 记录的振幅()0二134。

,对应的周期T 二1.442秒,然后按“ ▲”或“ ▼”键查看所有记录 的数据,该数据为每次测量振幅相对应的周期数值,回查完毕,按确认键,返回到图c 状态。

自由振荡完成后,选中返回,按确认键回到前面图b 进行其它实验。

4. 测量阻尼系数B在图b 状态下,按“A”键,选中阻尼振荡,按确认键显示如图e 。

阻尼分三个档次,阻 尼1最小,根据自己实验要求选择阻尼档,例如选择阻尼2档,按确认键显示:如图f 。

受迫振动的研究

受迫振动的研究

受迫振动研究报告1. 实验原理1.1受迫振动本实验中采用的是伯尔共振仪,其外形如图1所示:图1铜质圆形摆轮系统作受迫振动时它受到三种力的作用:蜗卷弹簧B提供的弹性力矩−kθ,轴承、空气和电磁阻尼力矩−b dθdt ,电动机偏心系统经卷簧的外夹持端提供的驱动力矩M=M0cosωt。

根据转动定理,有J d2θdt=−kθ−bdθdt+M0cosωt(1)式中,J为摆轮的转动惯量,M0为驱动力矩的幅值,ω为驱动力矩的角频率,令ω02=kJ,2δ=bJ,m=M0J则式(1)可写为d2θdt +2δdθdt+ω02θ=m cosωt (2)式中δ为阻尼系数,ω0为摆轮系统的固有频率。

在小阻尼(δ2−ω2)条件下,方程(2)的通解为:θ=θa e;δt cos(ω0t+a)+θb cos(ωt+φ)此解为两项之和,由于前一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这反映的是一种暂态行为,与驱动力无关。

第二项表示与驱动力同频率且振幅为θb的振动。

可见,虽然刚开始振动比较复杂,但是在不长的时间之后,受迫振动会到达一种稳定的状态,称为一种简谐振动。

公式为:θ=θb cos (ωt +φ) (3)振幅θb 和初相位φ(φ为受迫振动的角位移与驱动力矩之间的相位差)既与振动系统的性质与阻尼情况有关,也与驱动力的频率ω和力矩的幅度M 0有关,而与振动的初始条件无关(初始条件只是影响达到稳定状态所用的时间)。

θb 与φ由下述两项决定:θb =m022222(4)φ=arctan −2δωω02−ω2(5)1.2共振由极值条件ðθb ðω=0可以得出,当驱动力的角频率为ω=√ω02−2δ2时,受迫振动的振幅达到最大值,产生共振:共振的角频率ωr =022振幅:θr =2δ√ω0;δ2(6)相位差φr =arctan (;√ω02;2δ2δ)由上式可以看出,阻尼系数越小,共振的角频率ωr 越接近于系统的固有频率ω0,共振振幅θr 也越大,振动的角位移的相位滞后于驱动力矩的相位越接近于π/2.下面两幅图给出了不同阻尼系数δ的条件下受迫振动系统的振幅的频率相应(幅频特性)曲线和相位差的频率响应(相频特性)曲线。

受迫振动研究实验报告

受迫振动研究实验报告

受迫振动研究实验报告受迫振动研究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手段,探究受迫振动现象及其规律,了解振动的幅值、频率、阻尼等因素对受迫振动的影响,并掌握减振降噪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受迫振动是指物体在周期性驱动力作用下的往复运动。

本实验中,我们将采用电动振动台作为驱动力,使实验物体产生受迫振动。

振动台的振幅、频率和阻尼均可调,以便探究不同因素对受迫振动的影响。

三、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电动振动台、位移传感器、力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电脑等。

2.将位移传感器和力传感器固定在振动台上,连接数据采集器与电脑,启动数据采集系统。

3.将待测物体放置在振动台上,调整物体的质量、刚度和阻尼等参数。

4.设定振动台的振幅、频率和阻尼,启动振动台,使物体产生受迫振动。

5.通过电脑实时监测位移和力的变化情况,记录多组数据。

6.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绘制受迫振动的幅频图和相频图。

7.改变振动台的振幅、频率和阻尼,重复步骤3至6,探究不同因素对受迫振动的影响。

8.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振动的幅值、频率、阻尼等因素对受迫振动的影响,并探讨减振降噪的方法。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1.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分别设定了不同的振幅、频率和阻尼,并记录了相应的位移和力数据。

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我们得到了不同因素下的受迫振动的幅频图和相频图。

2.数据分析与结论(1)振幅对受迫振动的影响:随着振幅的增加,物体的振动幅度增大。

当振幅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物体的振动幅度将趋于稳定。

这一现象表明,当驱动力足够大时,物体的振动将达到一个稳定的极限值。

(2)频率对受迫振动的影响:随着频率的增加,物体的振动幅度减小。

当频率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物体的振动幅度将趋于零。

这一现象表明,高频率的驱动力对物体的影响较小。

(3)阻尼对受迫振动的影响:随着阻尼的增加,物体的振动幅度减小。

当阻尼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物体的振动幅度将趋于零。

这一现象表明,阻尼大的物体对外部扰动的抵抗能力较强。

受迫振动的研究实验报告

受迫振动的研究实验报告

受迫振动的研究实验报告一、引言。

受迫振动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它在许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如机械工程、电子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受迫振动的研究,探讨受迫振动的特性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二、实验原理。

受迫振动是指在外力作用下,振动系统产生的振动。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研究的对象定为单摆系统。

单摆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受迫振动系统,它由一个质点和一根不可伸长的细线组成,质点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周期性的振动。

当外力施加在单摆系统上时,就会产生受迫振动。

三、实验内容。

1. 实验仪器,单摆装置、振动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等。

2. 实验步骤:a. 将单摆装置悬挂好,并调整至静止状态。

b. 将振动传感器连接至数据采集系统,并将数据采集系统连接至计算机。

c. 施加外力,记录单摆系统的振动数据。

d. 分析数据,得出受迫振动的特性参数。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我们得出了如下结论:1. 受迫振动的频率与外力的频率相同,且振幅受到外力的影响。

2. 外力的频率与振幅的变化会影响受迫振动的稳定性。

3. 受迫振动的共振现象会在特定的外力频率下出现。

五、实验结论。

本实验通过对单摆系统的受迫振动进行研究,得出了受迫振动的特性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受迫振动在机械工程、电子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对其特性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六、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受迫振动的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认识到了受迫振动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希望通过今后的学习与实践,能够更好地将受迫振动理论运用于工程实践中,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七、致谢。

在本次实验中,感谢所有参与实验的同学们的辛勤劳动和支持,也感谢实验中得到的指导和帮助。

以上就是本次实验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受迫振动的研究有所帮助。

受迫振动实验报告

受迫振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受迫振动的概念及其基本特性。

2. 掌握测量受迫振动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的方法。

3. 观察共振现象,分析共振发生的原因。

4. 了解阻尼对受迫振动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1. 受迫振动:物体在周期外力的持续作用下发生的振动称为受迫振动。

这种周期性的外力称为策动力。

当策动力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相等时,系统产生共振,振幅达到最大。

2. 幅频特性:受迫振动的幅频特性是指振幅随策动力频率变化的关系。

当策动力频率接近物体的固有频率时,振幅增大。

3. 相频特性:受迫振动的相频特性是指物体位移与策动力之间的相位差随策动力频率变化的关系。

当策动力频率接近物体的固有频率时,相位差接近90°。

4. 阻尼:阻尼是指物体在振动过程中由于摩擦、空气阻力等因素消耗能量,使振幅逐渐减小的现象。

阻尼对受迫振动的影响表现为:阻尼越大,振幅越小,共振频率越低。

三、实验仪器1. 波尔共振仪2. 摆轮3. 频率计4. 数据采集器5. 计算机四、实验步骤1. 将摆轮安装在波尔共振仪上,调整摆轮的质量和角度,使其达到稳定状态。

2. 开启频率计和数据采集器,记录摆轮的固有频率。

3. 改变策动力的频率,观察摆轮的振动情况,记录不同频率下的振幅和相位差。

4. 分析不同阻尼力矩对受迫振动的影响,观察共振现象。

5. 利用计算机绘制幅频特性曲线和相频特性曲线。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成功观察到受迫振动现象,测量了摆轮的固有频率。

2. 当策动力频率接近摆轮的固有频率时,观察到共振现象,振幅达到最大。

3. 分析不同阻尼力矩对受迫振动的影响,发现阻尼越大,振幅越小,共振频率越低。

4. 通过绘制幅频特性曲线和相频特性曲线,进一步验证了受迫振动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六、实验结论1. 受迫振动是指物体在周期外力的持续作用下发生的振动。

2. 策动力频率接近物体的固有频率时,系统产生共振,振幅达到最大。

3. 阻尼对受迫振动有显著影响,阻尼越大,振幅越小,共振频率越低。

利用波尔共振仪研究受迫振动实验报告

利用波尔共振仪研究受迫振动实验报告

利用波尔共振仪研究受迫振动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利用波尔共振仪研究受迫振动一、实验目的与意义1.1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究受迫振动现象。

在力学中,受迫振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秋千的摆动,甚至是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反应。

我们使用波尔共振仪进行实验,目的是观察和分析系统在不同频率下的振动特性。

1.2 实验意义理解受迫振动不仅仅是为了理论上的探索。

它还对实际应用有着深远的影响。

比如,工程师们需要设计抗震建筑,音乐家需要调音,甚至航天器的发射也需要考虑振动问题。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加深对振动机制的理解,提升我们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2.1 受迫振动受迫振动是指在外力作用下,物体的振动状态。

简单来说,就是你推一下秋千,它开始摆动。

频率的匹配至关重要。

当外力的频率与系统的固有频率相匹配时,振动幅度会显著增大,这就是共振现象。

2.2 波尔共振仪波尔共振仪是一个非常精密的设备。

它通过控制外部频率,测量物体的振动响应。

仪器的操作看似复杂,但其实就是不断调整频率,观察振动情况。

波尔共振仪帮助我们量化受迫振动的特征。

2.3 实验步骤实验开始前,我们首先组装好波尔共振仪。

然后,将待测物体固定在仪器上。

接着,缓慢增加外力的频率,观察并记录物体的振动幅度。

通过多次实验,我们能得到不同频率下的振动数据。

三、实验过程3.1 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可谓是关键一步。

我们细心地检查仪器,确保每个部件都工作正常。

小心翼翼地调整仪器,像是给一个脆弱的孩子穿衣服。

紧张又期待。

接下来,我们把待测物体固定好,心中暗暗祈祷一切顺利。

3.2 数据记录频率逐渐升高,物体开始轻微摆动。

我们仔细观察,兴奋感油然而生。

随着频率增加,振动幅度渐渐增大,直到某个特定频率,振动幅度达到了最高点。

这一瞬间,仿佛时间都静止了。

我们迅速记录下这个数据,心里暗自高兴。

3.3 结果分析分析数据的过程充满挑战。

我们逐一查看记录,找出共振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迫振动研究报告
曹正庭
(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南京,211189)
摘要:本实验借助共振仪,测量观察电磁阻尼对摆轮的振幅与振动频率之间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受迫振动,测定摆轮受迫振动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曲线,并以此求出阻尼系数δ。

关键词:受迫振动幅频特性曲线相频特性曲线
引言:振动是自然界最常见的运动形式之一。

由受迫振动而引起的共振现象在日常生活和工程技术中极为普遍。

共振现象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众多电声器件需要利用共振原理设计制作;为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常采用磁共振的方法。

但是共振现象也有极大的破坏性,减震和防震是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1. 实验原理
1.1受迫振动
本实验中采用的是伯尔共振仪,其外形如图1所示:
图1
铜质圆形摆轮系统作受迫振动时它受到三种力的作用:蜗卷弹簧B提供的弹性力矩−kθ,轴承、空气和电磁阻尼力矩−b dθ
,电动机偏心系统经卷簧的外夹持端提供的驱动力矩
dt
M =M 0cos ωt 。

根据转动定理,有
J d 2θdt 2=−kθ−b dθdt
+M 0cos ωt (1) 式中,J 为摆轮的转动惯量,M 0为驱动力矩的幅值,ω为驱动力矩的角频率,令
ω02=k J ,2δ=b J ,m =M 0J
则式(1)可写为
d 2θdt 2+2δdθdt
+ω02
θ=m cos ωt (2) 式中δ为阻尼系数,ω0为摆轮系统的固有频率。

在小阻尼(δ2−ω2)条件下,方程(2)的通解为:
θ=θa e −δt cos (ω0t +a )+θb cos(ωt +φ)
此解为两项之和,由于前一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这反映的是一种暂态行为,与驱动力无关。

第二项表示与驱动力同频率且振幅为θb 的振动。

可见,虽然刚开始振动比较复杂,但是在不长的时间之后,受迫振动会到达一种稳定的状态,称为一种简谐振动。

公式为:
θ=θb cos (ωt +φ) (3)
振幅θb 和初相位φ(φ为受迫振动的角位移与驱动力矩之间的相位差)既与振动系统的性质与阻尼情况有关,也与驱动力的频率ω和力矩的幅度M 0有关,而与振动的初始条件无关(初始条件只是影响达到稳定状态所用的时间)。

θb 与φ由下述两项决定:
θb =m
√(ω02−ω2)2+4δ2ω
2(4)
φ=arctan −2δω
ω02−ω2
(5)
1.2共振
由极值条件ðθ
b ðω=0可以得出,当驱动力的角频率为ω=√ω02
−2δ2时,受迫振动的
振幅达到最大值,产生共振:
共振的角频率ωr =√ω02
−2δ2
振幅:θr =2δ√ω0
−δ2(6)
相位差φr =arctan (
−√ω0
2−2δ2δ
)
由上式可以看出,阻尼系数越小,共振的角频率ωr 越接近于系统的固有频率ω0,共振振幅θr 也越大,振动的角位移的相位滞后于驱动力矩的相位越接近于π/2.
下面两幅图给出了不同阻尼系数δ的条件下受迫振动系统的振幅的频率相应(幅频特性)曲线和相位差的频率响应(相频特性)曲线。

受迫振动的幅频特性 受迫振动的相频特性
1.3阻尼系数δ的测量
(1)由振动系统作阻尼振动时的振幅比值求阻尼系数δ
摆轮如果只受到蜗卷弹簧提供的弹性力矩−kθ,轴承、空气和电磁阻尼力矩−b dθ
dt ,
阻尼较小(δ2<ω02
)时,振动系统作阻尼振动,对应的振动方程和方程的解为:
d 2θdt 2+2δdθdt
+ω02
θ=0 θ=θa e −δt cos (ωa t +a )
ωa =√ω02
−δ2
可见,阻尼振动的振幅随时间按指数律衰减,对相隔n 个周期的两振幅之比取对数,
则有:
ln θ0θn =ln θa e −δt θa e −δ(t+nT)
=nδT 实际的测量之中,可以以此来算出δ值。

其中,n 为阻尼振动的周期数,θ0为计时开始时振动振幅,θn 为的n 次振动时振幅,T 为阻尼振动时周期。

(2)由受迫振动系统的幅频特性曲线求阻尼系数δ(只适合于δ2≪ω02
时的情况)
由幅频特性可以看出,弱阻尼δ2≪ω02
情况下,共振峰附近ωω0⁄≈1,ω+ω0≈2ω0,由(4)和(6)可得:
θb θr =2δ√ω02
−δ2√(ω02−ω2)2+4δ2ω
2≈δ√(ω−ω0)2+δ2
当θb =θ
r √2
⁄时,由上式可得:ω−ω0≈±δ。

在幅频特性曲线上可以直接读出θb =θr √2
⁄处对应的两个横坐标ω+ω0⁄和ω
−ω0⁄,从
而可得:
ω+−ω−=2δ (8)
2. 实验仪器
伯尔共振仪,如图:
3. 实验数据及其处理
3.1
由拟合直线可以看出周期T与振幅θ的关系式为:
T=−6.6801∗10−5∗θ+1.5800
说明:
(1)由于材料的性质和制造工艺等原因,使得弹簧系数k在扭转角度θ的改变而略有变化(3%左右)。

为此测出周期与振幅之间的关系曲线,供作幅频特性曲线和相频特性曲线是查用,有效减小实验的系统误差。

(2)由于实验测量精度的原因,测量值无法表现出一种连续性的变化。

所以在图上的描点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采用直线拟合效果也是比较好的。

3.2观察研究摆轮的阻尼振动
由公式:
ln θ0
θn
=ln
θa e−δt
θa e−δ(t+nT)
=nδT
可以得出:
ln 150
71
=15.735∗δ
所以:
δ=0.04753
3.3测定摆轮受迫振动的幅频与相频特性曲线,并求阻尼系数
初始周期指的是对应角度的阻尼为0是的周期。

由此,可以作出幅频特性曲线和相频特性曲线。

拟合出来的幅频特性曲线:
拟合的幅频特性曲线的参数如下:
由拟合可得,振幅θ与ω
ω0
的关系为:
θ=55.7246+
3.02860.0252√π
2
−2
(ω
ω0−0.9991)20.02522
因此,峰值θr =151.7293 由公式(8),当θb =
r
√2
时,
ω+−ω−=2δ
因为ω+−ω−=(0.01403∗2)∗ω0, 推出δ=
0.01403∗
ω0
因为ω0=
2πT 0
,且理想条件为ω
ω0
=
T 0T
=1,通过查表可知T 0=1.572s ,
所以,阻尼系数为:
δ=0.0561
说明:
(1)两次算出的值相差比较大,可能是因为使用的计算方式不一样造成的。

拟合出来的幅频特性曲线:
相应的拟合参数为:
所以,拟合的方程为:
φ=161.7824−
141.22731+
e ω
ω0
−0.99980.0087
由拟合的参数可知,拟合的程度还是相当好的。

4 总结
本次试验通过伯尔共振仪测量观察电磁阻尼对摆轮的振幅与振动频率之间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受迫振动,测定摆轮受迫振动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曲线,并以此求出阻尼系数δ。

此外,本次试验未对两种方式算出的阻尼系数为什么相差比较大做出理论分析。

4 参考文献
[1]钱锋、潘人培,《大学物理实验(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