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初中教育精选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案篇1教学目标目标:1.认识的真实存在及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2.了解的概念和基本性质;3.学会用的观点来区别变化和变化;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目标:培养学生查阅、观察及抽象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分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等粒子所构成,讨论的基本性质。
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
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是运动的及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的性质)。
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
从而给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的大小和运动状态。
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
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教学建议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知识。
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知识来的快。
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以“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为主题,旨在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能够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提升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初中化学的核心概念、原理、实验技能以及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本教学案例将重点探讨如何有效地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对象本次教学设计的对象为初中学生,他们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阶段,对于化学这一新接触的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
然而,由于化学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可能在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和个性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化学,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初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技能,如物质的组成、分类、化学反应等;(2)了解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3)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化学实验,具备基本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4)提高化学计算能力,包括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物质的量计算等;(5)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预习、复习、课堂笔记等,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实验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2)运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3)注重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知识体系;(4)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5)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化学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3)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敢于面对困难,勇于克服挫折;(4)注重情感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5)通过团队合作、互动交流,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协作的品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初中化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化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初中化学单元整体教学进行设计,旨在通过系统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技能,培养科学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涉及化学基础知识、物质性质、化学反应、实验操作等多个方面,以《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和兴趣,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针对初中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有限。
此外,学生在化学学习方面的基础知识、技能和兴趣存在差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化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如原子、分子、元素、化合物等,并能够正确运用这些概念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2)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如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并能运用这些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3)熟悉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和制备方法,如氧气、二氧化碳、金属、非金属等。
(4)学会使用基本的化学实验仪器和操作方法,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化学实验。
(5)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化学反应的平衡计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知识体系,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采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4)引入化学史、化学家故事等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探索化学世界的欲望。
(2)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通用10篇)初中化学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内容分析】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大类物质。
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又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
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
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选择以空气为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
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初中化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初中化学大单元的教学,旨在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任务包括但不限于:物质的组成与分类、化学反应原理、化学计量学基础、溶液的性质和制备、酸碱盐的特征及其相互转化等。
本教学案例强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通过大单元教学,让学生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化学现象,培养他们的化学思维。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来吸引。
此外,学生在化学学科上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个体差异,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化学学习中获得成长和进步。
通过对本教学案例的学习,学生将能建立起扎实的化学基础,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如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及变化规律;(2)理解化学反应原理,学会书写化学方程式;(3)掌握化学计量学基础知识,如摩尔、物质的量、质量、体积等概念;(4)了解溶液的性质,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5)认识酸碱盐的特征及其相互转化,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6)培养实验操作技能,熟悉常见化学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7)提高化学问题分析、解决能力,形成化学逻辑思维。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实验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2)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思维方法,帮助学生梳理化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3)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4)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5)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他们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3)通过化学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树立绿色化学观念;(4)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增强他们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5)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6)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初中化学第一章教案设计(精选17篇)
初中化学第一章教案设计〔精选17篇〕篇1:初中化学第一章教案设计初中化学第一章教案设计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教学目的:认知目的: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才能目的: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化学变化的特征和伴随发生的现象情感目的:在实验探究活动中,理解观察与化学实验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重点和难点: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教学内容:导言:什么是化学?化学是一门以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组成与构造、用处与制法的根底自然学科。
它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底的学科,故在学习时,因注意实验的操作及观察观察的内容:主要是物质原来的颜色、状态等;变化过程中的现象〔例如发光、发热,火焰的颜色,放出气体,产生沉淀等〕;变化后生成的气体的颜色、状态等;P.S.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在空气中;雾:是液体小液滴分散在空气中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实验1:蜡烛燃烧的实验观察点燃前:红色固体,燃烧时:黄色火焰,放出热量,蜡烛熔化为液体,有局部蜡油凝固,有少量黑烟生成用白瓷板压在火焰上:白瓷板上有黑色的粉末状固体从蜡烛火焰中引出“白烟”:能被点燃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在烧杯内壁上有水雾产生迅速参加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吹灭火焰后:产生白烟实验2:加热试管中的火柴头实验现象:加热一段时间后,火柴燃烧,橡皮塞蹦出实验解释:经酒精灯加热后温度升高,使火柴燃烧,放出大量的热,试管内的`气体压强急速增大,将塞子弹出实验3:灼烧葡萄糖、砂糖、面粉实验实验现象:有特殊气味,葡萄糖、砂糖灼烧后变黄,变黑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新的物质产生的变化,如三态变化等;化学变化:通常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如蜡烛燃烧等;〔2〕化学变化的特征,或者说,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分就是有新物质产生举例:石墨在高温高压,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转化为金刚石〔俗称钻石〕,该过程是化学变化石墨、金刚石经点燃,能燃烧生成二氧化碳,〔3〕化学反响的现象:一般会伴随着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但特别注意,有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或生成沉淀等现象产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1篇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化学发展史,了解炼丹术和炼金术,了解我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徐寿对化学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故事、史料认识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的发展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了解化学、关注化学、学好化学、热爱化学、报效祖国。
教学方法提供史料→教师引导→讨论归纳→激发兴趣→培养学科素养教具准备投影仪、史料胶片、物质样品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又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那就是化学。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呢?怎样才能学好化学?这门学科有趣味吗?这门学科是怎么发展的呢?下面我们就学习化学发展史。
板书:初三化学史入门教学引言:在学习化学发展史以前,首先请同学们听三个有趣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发生在1994年的美国某地。
那天,大学里面一座大楼失火了。
“呜,呜,……”消防车问讯赶来。
这时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大楼门口警卫森严,不许消防队员进去。
“火烧眉毛了,还不许我们进去?”消防队员着急的问。
“不行,没有国防部的证明,谁都不许进!”原来,大楼里面的科学家们正在极端秘密地研究一种化学元素──铀。
为什么研究铀要那么保密呢?第二个故事发生在1781年。
英国有位著名的化学家叫普利斯特里,他很喜欢给朋友表演化学魔术。
每当有朋友来到他的实验室参观时,他便拿出一个空瓶子,给大家表演。
可是,当他把瓶口移近蜡烛的火焰时,忽然发出“啪”的一声巨响。
朋友们吓了一跳,有的甚至钻到桌子底下去。
原来,瓶子里事先装进氢气和氧气,点火会发出爆炸声。
一次,他表演完“拿手好戏”后,在收拾瓶子时,注意到瓶子上有水。
经过反复实验,他终于发现,氢气燃烧后变成了水。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1890年。
在庆祝德国化学会成立25周年的大会上,著名化学家凯库勒,讲述了自己怎样解决了有机化学史上一大难题。
“那时侯,我住在伦敦,日夜思索着苯分子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我徒劳地工作了几个月,毫无收获。
一天,我坐马车回家,由于过度劳累,在摇摇晃晃的马车上睡着了。
初中化学教案(精选5篇)
初中化学教案(精选5篇)初中化学教案精选篇1【学习目标】1.认识水的组成,会分析水的电解实验。
2.理解并区分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重点难点】1.水的电解实验2.区分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使用说明】1.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本第三单元课题1,努力识记概念,然后合起课本,独立完成学案(展示时要求脱稿)2.自学完后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将实验部分完成3.将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和学案中出现的问题用红笔标注,以备集中讨论解决水是地球上最普遍、最常见的物质之一,生命的孕育和维系需要水,各种生物体内都含有水,你能你说出水的那些物理性质?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是有一种元素组成的吗?【自学指导】一、结合课本P46-47回答下列问题1.水的电解实验:实验现象①通电后,两极上都有_________;②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体积____,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___,体积比大约是____。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产物检验①正极上产生的气体能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是_____;②负极上产生的气体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
实验结论①水是由______和_______元素组成的;②化学变化前后________不变。
2.思考与讨论:(1)实验前在水中加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是什么?(2)实验开始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大于2:1,请分析可能的原因?3.知识氢气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的气体,密度_______。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____火焰,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
混有一定量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点燃氢气前必须_____________,试管口___,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靠近火焰,移开拇指,发出____________表明氢气不纯,声音_____表示氢气较纯。
初中化学教案精选篇2重点:水对人类的影响及水的组成教学设计过程本节课按一课时安排。
初中化学教案(优秀6篇)
初中化学教案(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初中化学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设计初中化学教案
设计初中化学教案
课题: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掌握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方法;
3. 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难点: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方法。
教学准备:
1. 教材:《初中化学》;
2.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夹、烧杯、玻璃棒等;
3. 实验原料:氢氧化钠、盐酸、硫酸、氧化铜等;
4. 教具:投影仪、幻灯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实验器材和实验原料,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化学是什么?为什么我们需要学习化学?
二、讲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性质(15分钟)
1. 讲解物质的分类与性质;
2. 讲解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3. 讲解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质的物理性质。
三、进行化学实验(20分钟)
1. 实验一: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
2. 实验二:硫酸与氧化铜的反应。
四、总结与讨论(10分钟)
通过实验结果,总结出化学的基本性质,并讨论化学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设计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并写出实验步骤和材料清单。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掌握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方法。
同时,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案例背景这个案例的教学设计适用于初中化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该案例将以实验为主,通过操作和观察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
教学目标- 理解化学实验操作步骤及安全注意事项。
- 掌握化学实验中的基本实验技能。
- 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科学推理能力。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本案例以酸碱中和反应为主题,涉及以下内容:1. 酸碱定义和性质简介。
2. 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
3. 酸碱溶液的浓度计算和稀释方法。
4. 酸碱指示剂的使用和原理。
5. 酸碱滴定实验的操作步骤。
教学过程知识导入教师通过引入酸碱定义和性质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酸碱反应的兴趣,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探索。
实验操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酸碱滴定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数据分析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数据,推测酸碱溶液的浓度,并进行计算和比较。
结果讨论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酸碱滴定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并提出改进方法和建议。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动作和表现。
2. 评估学生对实验数据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分析学生的结果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扩展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其他酸碱反应,并进行实验设计和报告撰写。
总结通过这个案例的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加深对酸碱反应的理解,并培养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这样的教学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的研究和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为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的简要介绍。
初中人教版化学教案(精选7篇)
初中人教版化学教案(精选7篇)初中人教版化学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通过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实例了解化合价的涵义;了解常见元素,原子团化合价;能够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在课堂练习中培养巩固学生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中,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教育。
渗透定组成定律的基本思想。
形成从现象到本质,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方法。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化合价是初中化学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前面学过的有关化学式和物质结构初步知识,尤其是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形成的知识是给出化合价的依据。
学生掌握本节知识将对以后各章的学习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第八章酸、碱、盐的学习。
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知识链中的重要一环,所以应高度重视本节课教与学。
教法建议从复习NaCl和HCl的形成入手,探究MgCl2和H2O的形成过程。
学生分组探究:据Mg、Cl、H、O原子结构示意图来分析Mg与Cl,H与O之间是如何形成化合物的。
提出问题:(1)Mg、Cl、H、O这四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多少?(2)Mg 与Cl,H与O各是靠什么形成化合物的?(3)在MgCl2和H2O中原子个数比各是多少?使学生明确:元素在相互化合时,反应物原子的个数比总是一定的。
如果不是这个数目比,就不能使构成离子化合物的阴、阳离子和构成共价化合物分子的原子的最外电子层达到稳定结构,也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
所以元素间相互形成化合物时,各元素原子数目之间必是一个一定的简单整数比。
元素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这种性质叫化合价。
即化合价的实质是元素的一个原子在与其它元素的原子化合时,得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数目。
用表格展示元素化合价的判断:化合物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数目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一个原子共用电子对数正价一个原子失去电子的数目电子对偏离的原子负价一个原子得到电子的数目电子对偏向的原子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时的数目,所以,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教学案例一、教学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化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本案例以人教版初中化学《化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为教学内容,通过设计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实验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原子、离子、分子等基本概念,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学会使用化学仪器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合作交流,培养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增强环保意识,关爱生命,关注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原子、离子、分子的概念及物质构成的奥秘。
2.教学难点:微观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及物质性质的解释。
四、教学策略1.情境导入:以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实验探究: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3.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思维碰撞,提高表达能力。
4.总结提升:通过总结归纳,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现象导入,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原子、离子、分子的概念。
3.实验探究: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微观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物质性质。
4.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将实验现象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物质构成的奥秘。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了物质构成的奥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024年最新初三化学教学设计(精选9篇)1
2024年最新初三化学教学设计(精选9篇)最新初三化学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应的方法;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及其反应的判断和氧气的用途。
能力目标: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及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通过判断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及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归纳,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氧气的制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氧气的基本原理;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及实验、分析、总结、理解运用的学习方法。
教学建议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本节教材分为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三部分。
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该物质的性质。
氧气物理性质教学建议关于物理性质的教学,教给学生一个认识物理性质的顺序,以便在以后学习其它物质的物理性质时,即观察的全面,又起到了对照的作用。
使记忆更牢。
物质的物理性质,其观察和描述的顺序与人的感觉器官所接受的信息量有关,最突出的是颜色,其次是形状,再是嗅觉、味觉,这样自然的形成一个描述物理性质的习惯顺序。
关于溶解性,由于学生尚不了解溶解过程的实质,对这些基本上不跟水起化学反应的物质的溶解,只能先认为是物质的物理性质。
有关氧气微溶于水的事实,可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帮助理解。
如许多水中生物呼吸靠的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氧气。
或者让学生想想办法,做个家庭实验,如:用封闭和敞口的容器做水中养鱼的效果对比。
氧气等气体的沸点和熔点都很低,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的,是很难想象到的低温,教师应争取使学生看到液态空气、液氧、液氮做为改进教学的设想。
初中化学教案(5篇)
初中化学教案(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牛牛范文网为朋友们整理了5篇初中化学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初中优秀化学教案篇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2、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钠的性质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过程【复习】初中所学有关铁的性质。
【学生】探究、回顾。
【学生探究】教材P38思考与交流金属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1、举例说明金属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图是一些化学反应的照片,请分析这些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言】在人类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大约有4/5是金属元素(引导学生看元素周表),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都比较活泼。
因此,绝大多数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总是以化合态存在。
但亦有游离态存在的金属(如,Ag、Cu、Au、Pt)。
今天我们学习一种常见的活泼金属——钠【板书】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板书】一、金属钠(Na)【学生探究】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其化学性质。
教案初中化学实例
教案初中化学实例年级:初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物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实验数据处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化学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特征;难点:学生能够正确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合理推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电脑、投影仪、教学PPT、实验器材和药品;2.学生准备:笔记本、化学试剂盒。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现象,引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
二、讲解(10分钟)1.讲解化学物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讲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例如气体生成、溶液变色等。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反应实验:将氢氧化钠固体溶解在水中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观察反应现象并记录;2.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数据处理,简单解释反应机理。
四、讨论(10分钟)1.让学生探讨实验结果,总结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2.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的影响因素和应用。
五、检测(10分钟)1.布置相关练习,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2.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
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展示化学反应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参与化学反应的过程,增强了他们对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通过讨论和检测,也能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有利于及时进行调整和指导。
在今后化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多利用实验操作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7篇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7篇写教案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期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常见的酸和碱》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常见酸碱指导剂及其变色情形。
(2)了解几种常见的酸及酸的通性。
(3)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2.进程与方法(1)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进程。
(2)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概括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摸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运用酸碱指导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浓硫酸的腐蚀性。
3.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1.酸碱指导剂的变色情形。
2.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工具【教具准备】白醋、苹果汁、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试管(若干)、牵牛花、万寿菊、蝴蝶兰花、玫瑰、月季、紫甘蓝、硫酸、玻璃棒等。
教学进程【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你听说过、接触过酸和碱吗?【交换回答】接触过的酸有:碳酸、醋酸、盐酸、硫酸;碱有:氨水、石灰水、烧碱。
【提出问题】用什么较简单的方法区分酸和碱呢?【展现交换】请同学们做教材P50实验10-1,交换实验结果。
【浏览记忆】请同学们浏览并知道教材P51内容,归纳什么叫指导剂?指导剂遇酸和碱溶液变色有什么规律?【浏览回答】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变蓝;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
【提出问题】请同学讨论白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这4种物质中,哪些多是酸溶液,哪些多是碱溶液。
【交换回答】白醋,盐酸是酸溶液;石灰水,氢氧化钠是碱溶液。
【归纳总结】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取少量溶液,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若溶液呈蓝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
【过渡】酸碱指导剂的种类很多,不只是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
初中化学化学式与化合价教案(4篇)
初中化学化学式与化合价教案(4篇)初中化学化学式与化合价教案(精选篇1)一、教学设计思路课题分析本课题包括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它们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是“双基”的重要部分。
化学式的书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尤其是要能够应用元素或根的化合价来推求化合物的化学式,这是教学中的重点。
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初中学生应掌握的基本计算,也是教学中的重点,这些基本计算必须建立在对化学式涵义的理解透彻的基础之上,因此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设计思路第一部分是化学式及其涵义。
教学时采取游戏加上讨论来完成该内容的教学,以便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利于突破化学式的涵义这个教学难点。
第二部分是化合价与化学式。
教学中主要通过小组合作竞赛记忆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来突破记忆化合价的难点;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合物的化学式主要是反复多次训练便可实现教学目标。
第三部分是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教学中主要采取讲练结合以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初中学生应掌握的基本计算。
课后分小组到商店去调查几种氮肥的价格,并通过计算得出购买哪种氮肥最划算,以达到学以致用的功效。
二、教案设计课题化学式授课人邵世祥学校恩施市屯堡中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式的涵义。
2、知道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
3、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4、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5、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法来突破理解化学式涵义的教学难点。
2、通过游戏竞赛法来解决元素或原子团化合价记忆的难关。
3、通过讲练结合,反复多练的办法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等基本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初中化学教案设计范例
初中化学教案设计范例课题:化学元素与周期表学科:化学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掌握周期表上元素的排列规律;3. 能够根据元素的物理性质分类和描述。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化学元素的基本性质和周期表的结构;难点:元素的周期表排列规律和元素性质的分类。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 或黑板;2. 实验室设备:化学元素样品、试管、燃烧器材等;3. 纸和铅笔供学生使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引导学生了解元素符号和周期表的组成;2. 提出问题:元素是什么?元素周期表有什么作用?二、讲解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15分钟)1. 介绍化学元素的概念和种类;2. 分类讨论元素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硬度等;3. 展示元素的常见应用场景,引发学生兴趣。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元素的性质并做记录;2. 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对比不同元素的性质。
四、讲解周期表的构成和规律(10分钟)1. 解释周期表的结构和排列规律;2. 引导学生看懂周期表上的信息,理解元素的周期性。
五、练习与讨论(10分钟)1. 提供化学元素的分类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答;2. 结合实例讨论元素的性质分析和分类。
六、总结和归纳(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内容,强调周期表的重要性;2.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探索元素的更多性质和应用。
课后作业:1. 完成化学元素的性质分类表;2.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元素周期表的知识;3. 准备下节课的参与讨论。
教学反思:此次课程设计旨在通过讲解、实验和讨论,让学生全面了解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和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思维训练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进一步增强他们对化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激发他们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
南丰县第二中学李爱珍
第七单元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设计理念1、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
学习本来就是学生的事,如果老师一味地越俎代庖只能是事倍功半,还学生以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更其重要。
2、注意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新知识。
所有的知识都来自生活,那么在学习过程必须再还原其生活的本来面目,才能使之富有亲和力,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课程分析:新教材的知识点在编排上基本上呈现出跳跃式的特点,也就是说,知识点之间联系并不紧密,虽然“燃烧与灭火”和此前此后的学习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不存在未学第一、二、三章便听不懂本节知识的可能;反过来说,即便漏掉了燃烧三个条件的学习,也不会影响关于溶液、酸碱盐部分的学习,即旧教材上出现“承上启下”之类的描述在这里已经失去了意义。
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了解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难度不大,不存在听不懂的问题,但是鼓励学生将之应用到生活情景中更有价值。
学情分析:奥苏伯尔说“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研究学生已经具备的背景知识很重要,否则学生将难以顺利地接受新知识,但是如上所述,燃烧三条件和其它知识点联系不强,所以如果需要分析的话,也只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于燃烧知识的积累情况。
火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到的现象之一,由于燃气灶的大面积普及,学生对于燃烧的认识很不全面,而且有逐渐弱化的趋势。
学法指导:本节课的基本学习方法是实验探究,即通过三个小实验的操作,对其现象的观察,得出燃烧需要三个条件的结论。
基本的课堂组织形式是分小组进行实验,通过小组中各成员的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说出燃烧的三个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
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物质未燃烧的原因,举出生活中的应用例子。
3、情感目标:防范火灾的意义。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兴趣。
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引导情绪发展。
[引入新课]:火是人类使用的第一种工具,有了火,人类文明进步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有了火,人类文明进步翻开了新的一页;有了火,人类文明进步的步伐大大地加快了。
在许多民族的历史上,都有关于火的美丽传说。
(1)展示三个图片,即普罗米修斯被缚在山岩上,古人钻木取火,拜火教徒对火的崇拜。
讲述三个故事。
[教师小结]:普罗米修斯是一位宅心仁厚的神明,为人类的幸福而牺牲了个人的幸福;燧人氏很富有创新精神,找到了解决火种问题的根本办法;古代拜火教的祭坛上整年累月燃烧着熊熊大火。
这些故事都反映了人类的祖先认识到了火的重要性。
那么火对人类的意义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2)请学生分析火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
[发散思维]:以组为单位,将关于火的用途写在纸上,比赛看哪一组写得多。
①火改变了人类的饮食结构和习惯。
屏幕展示:烤鱼片的图片。
[教师小结]:有了火,人类的饮食由生吞活剥茹毛饮血,变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②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
屏幕展示:蜡烛燃烧的图片。
[教师小结]:有了火,人类的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生活习惯得到改变,白天未完成的工作,也可以在灯光照耀下继续。
③火给人类带来了温暖。
屏幕展示:烤火的图片。
[教师小结]:有了火,人类在凛冽的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境况得到了改善。
2、提出问题,激发探究动机。
[温情过渡]:火是人类使用的第一种工具,从故事和传说可以看出人类的祖先极其重视火,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火种来之不易。
我们通常所说的火,指的是火焰和光,火焰和光又是物质燃烧时出现的现象。
可见研究火还得要研究燃烧。
那么物质的燃烧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呢?
3、分组实验,交流实验结论。
实验一
器材:酒精灯,坩埚钳,蘸水小棉球,酒精棉球。
操作过程:分别将蘸有酒精、水的小棉球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现象:蘸水的棉花未燃烧,酒精棉球开始燃烧。
结论:只有可燃物才能燃烧。
实验二
器材:小蜡烛,玻璃杯。
操作过程:用玻璃杯罩住燃着的小蜡烛,待其将要熄灭时拿开玻璃杯,反复几次。
现象:蜡烛火焰在玻璃杯下将要熄灭。
拿开杯子后重新旺起来,如果不拿开杯子,便会完全熄灭。
结论:可燃物燃烧必须在氧气存在。
实验三
器材:坩埚钳,酒精灯,小木条,小煤块。
操作过程:分别将小木块和小煤块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哪一个更容易被点燃。
现象:小木条更容易被点燃。
结论:可燃物必须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
[重点讲述]: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升高,也不能降低。
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如白磷的着火点是40℃左右,意味着放在手心里,就会燃烧;而红磷的着火点超过了200℃。
[知识深化]:请学生谈一下对“加热”的新认识。
[课堂小结]: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
(学生回答)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4、情境应用,分析灭火原理。
(1)屏幕展示:燃着的蜡烛。
学生讨论:蜡烛为什么会被吹灭。
学生结论:吹气时,空气流动,带走了大量的热,使温度降低到蜡烛着火点以下。
(2)屏幕展示:扑灭着火的油锅图片。
学生讨论:盖上锅盖,即可以扑灭油锅着火,什么原因?
学生结论: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离。
(3)屏幕展示:燃气灶图片。
学生讨论:关闭阀门即可熄灭燃气灶火焰,为什么?
学生结论: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课堂小结]:灭火的三种方法。
(学生回答)
(1)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2)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3)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绝。
(新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高潮。
电脑屏幕显示了火灾的危害,学生产生了危机意识,所以在这一部分学习过程中,就表现地更加积极。
)
[课堂讨论]:
(1)、屏幕展示四种安全标记。
你知道这些图标代表什么意义吗?
①禁止烟火;
②禁止吸烟;
③当心爆炸;
④禁止堆放易燃物。
[教师小结]:知道这些标志对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都十分重要,千万不要在危险的场所搞一些恶作剧,那可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呢!
(2)、屏幕展示:泡沫灭火器灭火的图片。
你知道其中用到了什么原理吗?
答案: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3)、陈毅元帅在梅山被围敌人烧山时,命令警卫员将周围的草割去,形成隔离带,利用了什么原理?
答案: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绝。
[教师小结]:遇到火灾这样的危险,关键是沉着应对,而不能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4)、原始人获得火种最困难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难以使可燃物达到着火点。
[板书设计]:
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灭火的三种方法。
(1)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2)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3)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绝。
教学评价设计:学习本来就是学生的事儿,因此老师的主要任务不在于将知识讲得深入浅出满堂生色,不在于将学生管理得服服帖帖正襟危坐。
教师有更重要的工作,便在于创设条件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
陕西师范大学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学科教学理论注意到了这一基本点,主张通过诱发、诱导使学生处于一种愤悱状态,产生学习或者说强烈的探究欲望。
也就是说为学生创设一个“以情激情”的环境是诱思课型成败的关键。
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通过三个历史故事,即普罗米修斯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地盗取天火送给人类,古代波斯人的祆教即拜火教徒对火的崇拜,中国古代关于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等,还有火在人类生活中的巨大意义,引导学生产生疑问:现在唾手可得的火种,为什么被古人这么看重呢?——因为在远古时代,人类获得火种是很不容易的。
从而诱导学生产生探究燃烧需要什么样的条件的动机。
孔子说“惟上智与下愚不移”,比奈的智力理论将90%以上的个体都划为了“中人”,——而这些中人更有值得老师下功夫的地方。
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学生学不会,而是学生不愿意学。
张教授要求还学生以主体地位。
“还学生以主体地位”不仅是目的,也是手段。
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之一是他们不能在课堂上当家作主。
反过来说,一旦真正地实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这种状况会得到比较彻底的改变。
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实现主要表现为,学生实验操作、对现象的观察、做出结论等都由学生来完成,而不是一个木偶或傀儡身不由已。
在本节学习中,三个实验都由学生自己动手,老师不加干涉。
老师的工作主要是相当于主持人而已,也就是要安排小组之间的交流等活动。
本节课的探究也有不尽完美的地方。
比如问题的提出不是由学生来完成,实验的程序也是既定的。
不过,张教授一再强调,“诱思探究”并不是老师无所作为放任自流,而是一种有条件的探究,这种条件便是老师的适当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