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腔的分区和间隙PPT课件
合集下载
系统解剖学——腹膜ppt课件
![系统解剖学——腹膜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b794fc1fc4ffe473368abf4.png)
男性腹膜腔为一封闭的腔隙;女性腹膜腔则藉 输卵管腹腔口经输卵管、子宫、阴道与外界相 通。正常情况下,这一通道完全被粘液所封闭, 特别是在子宫颈管和输卵管段形成了粘液栓, 但感染时可使粘液栓溶解,感染可经这一途径 进入腹膜腔。
功能:
1.正常情况下,腹膜可分泌少量浆液,约100~ 200ml,起润滑和保护作用,减少脏器摩擦。
1.大网膜 greater omentum 是悬垂于胃大弯和横结肠网膜缘之间,并覆盖在 腹腔脏器前面的四层腹膜.
连于胃大弯和横结肠之间的大网膜前两层,构成胃结肠 韧带 gastrocolic ligament。 大网膜富含血管、脂肪和吞噬细胞,后者具有防御功能。 大网膜的血管常用作心冠状动脉桥接术中的供体血管。
大网膜
膈 肝右叶 胆囊 肝缘韧带 横结肠 肝左叶 镰状韧带 胃 大网膜
2.小网膜 是由肝门向下移行至胃小弯与 十二指肠上部的双层腹膜。
肝十二指肠韧带: 即肝与十二指肠之间 的部分.有胆总管、肝固有动脉、肝门 静脉及出入肝门的淋巴管、 神经等通过。
肝胃韧带: 即肝与胃小弯之间的腹膜,其 间有胃左、 右动脉、静脉及神经、淋巴 管。
四 腹膜腔的分区和间隙
五
由于腹膜腔内器官和网膜、系膜、韧
带诸结构的存在,将潜在的腹膜腔划分为
许多区域和间隙,常以横结肠及其系膜为
界,将腹膜腔分为结肠上区和osplenic ligament 是脾肾韧带 向上连于膈下面的结构,由膈与脾之间的腹膜构成。
3. 胃的韧带 包括肝胃韧带、胃脾韧带、胃结肠韧带和胃膈韧带等。 前三者如前述,胃膈韧带 是胃贲门左侧、食管腹段 连于膈下面的腹膜结构。
三 腹膜的皱壁 隐窝和陷凹 腹膜皱襞是脏器之间或脏器与腹壁之间的
腹膜
腹膜与腹膜腔局部解剖(最新课件)
![腹膜与腹膜腔局部解剖(最新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90346ce02768e9951e738ce.png)
2020-11-19
8
【临床意义】
--肝、胆囊手术大出血时, 可经网膜孔压迫肝固有 动脉止血(Fig)
2020-11-19
9
手术时,遇有外伤性肝破裂或肝门附近动脉出血,可将示指伸入网膜孔内,拇指在小网膜游离缘前方加压,进行暂时止血。
2020-11-19
10
(二)系膜★
1. 肠系膜Mesentery P116
3.腹膜的功能 •分泌与吸收 •支持与保护 •防御与修复
2020-11-19
4
分类 腹膜内位器官 腹膜间位器官 腹膜外位器官
2020-11-19
二、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
概念 表面几乎全被腹膜包裹
表面大部分被腹膜包裹 仅一面被腹膜包裹
举例 胃、空肠、回肠、盲肠、阑尾、横结肠、乙状结肠、脾、输卵 管、卵巢
(1)概念
•是将空、回肠系连于腹后 壁的双层腹膜结构
•其附着于腹后壁的部分称 肠系膜根,自第2腰椎左 侧斜向右下方止于右骶髂 关节的前方,长约15cm
•其附着于空、回肠的部分 称系膜肠缘,与空、回肠 等长
•由于系膜根短而肠缘长, 故空、回肠呈折扇形2020-11-19 Nhomakorabea11
(2)内容
肠系膜上动脉分支 肠系膜上静脉属支 淋巴结与淋巴管 神经 脂肪组织
(3)生理意义 空、回肠因有系膜,故活动性较大,有
利于营养物质消化与吸收
2020-11-19
12
(4)临床意义 --空、回肠因活动性较大,易于发生肠扭转
(5)系膜三角 ▪是指系膜缘处的肠壁与 两层腹膜围成的三角 ▪有血管、神经通过 ▪因该处肠壁无腹膜覆 盖,故小肠切除术时, 应妥善缝合该三角,防 止发生肠瘘或感染
《腹膜与腹膜腔》课件
![《腹膜与腹膜腔》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940e1ac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5f.png)
腹膜腔的生理作用
01
02
03
04
保护内脏
腹膜腔内的浆液可以减少器官 间的摩擦,保护内脏免受损伤
。
维持腹腔压力
腹膜腔内的浆液可以维持一定 的腹腔压力,保持器官的正常
位置和功能。
参与免疫反应
腹膜具有分泌和吸收液体、润 滑和保护内脏、参与免疫反应
等重要功能。
维持内环境平衡
腹膜可以吸收和排泄液体,维 持内环境的平衡。
02
腹膜的分类与特点
腹膜的分类
01
02
03
壁腹膜
覆盖在腹壁、盆壁和膈壁 的腹膜。
脏腹膜
覆盖在各脏器表面的腹膜 。
网膜
连接壁腹膜与脏腹膜之间 的腹膜,分为大网膜和小 网膜。
不同类型腹膜的特点与功能
壁腹膜
与周围组织结构紧密相连 ,具有固定和保护作用。
脏腹膜
紧贴脏器表面,对脏器起 到润滑和保护作用。
腹膜腔手术与操作 腹膜腔手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关闭腹膜:缝合腹膜,关闭腹膜腔 注意事项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感染
腹膜腔手术与操作 腹膜腔手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01
注意保护周围组织,避免损伤重要器官
02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确保治疗效果
术后护理与康复
03
腹膜腔手术与操作 腹膜腔手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腹膜腔手术与操作 腹膜腔手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患者存在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无法耐受手术 腹膜腔手术的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
操作步骤
腹膜腔手术与操作 腹膜腔手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术前准备
患者体位、消毒、铺巾等
切开腹膜
选择合适的位置,切开腹膜,进入腹膜腔
腹膜腔PPT课件
![腹膜腔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7ba73192f60ddccdb38a020.png)
腹膜腔内充 满CT值为 50Hu的高 密度液体, 对比增强后 实质性脏器 边界清晰
腹膜腔出血
30
胆 汁 性 腹 膜 炎
肝移植术 后,肝被 膜下胆汁 贮留
31
腹膜肿瘤病理与临床
腹膜肿瘤指发生于壁层腹膜、 脏层腹膜以及亚腹膜上的肿
病变小,无症状
瘤
下腹腔的大肿瘤,可有腹
原发性肿瘤指起于腹膜及其 深面结缔组织的肿瘤,主要 有恶性间皮瘤
25
左侧腹壁 后方可见 长椭圆形 低密度区, 其边缘可 见明显强 化,CT值 25Hu
腹腔脓肿
26
腹膜炎
纤维素 沉积使 腹膜肥 厚,肠 系膜根 部呈扇 形
27
腹膜粘连钙化
肠系膜扇状 纤维素性炎 症,多引起 腹膜腔钙化
28
肠 系 膜 血 肿
腹部钝伤后肠系膜血肿,血肿的CT值为75Hu,肠壁脂2肪9 模
病理:腹膜充血、水肿、细 胞浸润、纤维蛋白渗出,从 而使腹膜增厚、粘连、腹腔 渗液或积气
剧烈发热、腹胀、腹痛 恶心、呕吐 板状腹、全腹压痛、反
跳痛 白细胞增高、核左移 原发病灶的症状、体征
18
急性全腹膜炎影像学表现
平片 游离气腹征 腹腔积液征 反射性肠郁张 肠壁增厚与粘连 腹脂线模糊
带 a.右膈下间隙 b.左膈下间隙 c.小网膜囊 胃左动脉(网
膜皱襞)
7
大量腹水
镰状韧带 脾胃韧带 小网膜囊 肝十二指肠韧带
a.右膈下间隙 b.左膈下间隙 c.小网膜囊
8
大量腹水
小网膜囊
a.右膈下间隙 b.左膈下间隙 c.小网膜囊
9
大量腹水
胃结肠韧带
腹膜后间隙PPT课件
![腹膜后间隙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d156f2f59eef8c75fbfb3af.png)
肾与升、降结肠及后腹膜隐窝的关系
(二)肾与后腹膜隐窝的关系
肾后积液 : 肾前间隙积液向肾后扩散 肾周间隙的后部积液 肾后间隙积液 腹水的肾后扩散 第4型肾筋膜,肾前间隙的积液扩散至肾后间隙
肾后积液
肾前间隙积液向肾后扩散
肾后积液
肾周间隙的后部积液
肾后间隙积液
肾后积液
腹水的肾后扩散
第3型:30%,下极60%
肾前、后筋膜一起或 分别附于结肠旁沟附 近腹膜 肾周间隙向外侧伸出 尖形或舌样突起到达 结肠旁沟附近甚至更 前外
THANK
YOU
SUCCESS
2019/4/16
(一)外侧延伸
第4型:3.3%
无侧锥筋膜,肾前、 后筋膜在肾外侧直 接延续 肾前、后间隙在肾 外侧直接连通
以解剖部位分区
腰窝 椎前区 髂窝
腰窝:
位置:第12肋与髂嵴后份之间,外-腋后线(临床以竖脊肌 或腰方肌外缘),内-腰大肌前缘 内容:肾上腺、肾、输尿管、十二指肠、胰、升结肠、降结 肠、肾血管和精索内血管。
椎前区:
位置:腹后壁腹膜与脊柱腰段之间,上-膈,通膈肌脚后间 隙,下-续盆腹膜后间隙,两侧-腰窝 内容:腹部大血管、淋巴、内脏神经丛、腰交感干、部分十 二指肠、胰。
(一)外侧延伸 第4型:
无侧锥筋膜,肾前、 后筋膜在肾外侧直 接延续 肾前、后间隙在肾 外侧直接连通
THANK
YOU
SUCCESS
2019/4/16
腹膜后间隙
Retroperitoneal space
腹膜后间隙
定义: 是腹后壁腹膜与 腹内筋膜和脊柱腰段之 间区域的总称. 交通: 上-后纵隔 下-盆腔腹膜外间隙 两侧-腹膜下筋膜
腹膜腔的分区和间隙(正常人体结构课件)
![腹膜腔的分区和间隙(正常人体结构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90eae75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52.png)
肝
横结肠
肝下间隙
分区:
(以肝为界) 肝上间隙、肝下间隙
腹膜腔的分区和间隙 结肠上区 肝上间隙 肝上间隙
1.位置: 膈与肝上面之间
腹膜腔的分区和间隙 结肠上区 肝上间隙
肝上间隙
1.位置: 膈与肝上面之间
2.分区:
肝上间隙 镰状韧带
左肝上间隙 冠状韧带 右肝上间隙 冠状韧带
冠状韧带
镰状韧带
左肝上前间隙 左肝上后间隙
小网膜
左肝下间隙
胃
右肝下间隙 (肝肾隐窝)
左肝下前间隙
左肝下后间隙 (网膜囊)
腹膜腔的分区和间隙 结肠上区 肝下间隙
小网膜
左肝下前间隙 胃
肝肾隐窝 左隙 结肠下区
结肠下区
定义:
为横结肠及其系膜 与盆底上面之间的区域
分区:
(以肠系膜根和升、降结肠为标志)
左结肠旁沟、右结肠旁沟 左肠系膜窦、右肠系膜窦
右肝上前间隙 右肝上后间隙 肝裸区
(腹膜外间隙)
腹膜腔的分区和间隙 结肠上区 肝上间隙
右肝上前间隙
肝裸区 右肝上后间隙
腹膜腔的分区和间隙 结肠上区 肝下间隙 肝下间隙
1.位置: 肝下面与横结肠及其系膜之间
腹膜腔的分区和间隙 结肠上区 肝下间隙
肝下间隙
1.位置: 肝下面与横结肠及其系膜之间
2.分区: 肝下间隙 肝圆韧带
右肠系膜窦
左肠系膜窦
腹膜腔的分区和间隙 结肠下区 结肠旁沟
肝肾隐窝
升结肠
右结肠旁沟
降结肠
左结肠旁沟
左结肠旁沟
位置:降结肠与左腹侧壁之间的裂隙 交通:不与结肠上区相通
向下与盆腔相通
右结肠旁沟
位置:升结肠与右腹侧壁之间的裂隙 交通:向上直通肝肾隐窝
第十四章 腹膜腔与腹膜后间隙 ppt课件
![第十四章 腹膜腔与腹膜后间隙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01495ab2e3f5727a4e9620f.png)
第十四章 腹膜腔与腹膜后间隙 ppt课件
21
四、腹膜腔分区和间隙
(一)结肠上区—膈下间隙
1.肝上间隙 右肝上间隙
左肝上前间隙
左肝上后间隙
肝裸区
2.肝下间隙 右肝下间隙
左肝下前间隙
左肝下后间隙
第十四章 腹膜腔与腹膜后间隙 ppt课件
22
2.结肠下区
结肠下区为横结肠及其系膜与盆底 上面之间的区域,可分为4个间隙 :
第十四章 腹膜腔与腹膜后间隙 ppt课件
26
二、腹膜后间隙
腹膜后间隙,也称腹膜后腔。前界为 壁层腹膜,后界为腹横筋膜,两侧为 由前、后肾筋膜融合而成的侧锥筋膜。 上达膈,下达骶骨岬、骨盆上口。间 隙内包括胰、十二指肠大部、肾、肾 上腺、输尿管腹部、大血管、淋巴结 和神经等结构。在肾脏水平,腹膜后 间隙被筋膜分为3个腔隙:肾前间隙、 肾周间隙和肾后间隙。
第十四章 腹膜腔与腹膜后间隙 ppt课件
33
一、腹膜腔
在腹部平片上,正常腹膜腔由于腹 膜壁层和脏层相贴,其潜在腔隙难 以显示。仅腹膜腔内含气或积液时, 其潜在腔隙被撑开而得以显示。临 床上常将腹膜腔内游离液体异常增 多聚积,称为腹水。
第十四章 腹膜腔与腹膜后间隙 ppt课件
34
二、腹膜后间隙
第十四章 腹膜腔与腹膜后间隙 ppt课件
27
(一) 肾前间隙
在壁层腹膜与肾前筋膜之间,所含 结构有十二指肠、胰腺、升结肠、 降结肠、肠系膜血管、淋巴结及脂 肪组织。肾前筋膜左右延续,两侧 间隙潜在交通。
第十四章 腹膜腔与腹膜后间隙 ppt课件
28
(二)肾周间隙
在肾前、后筋膜之间。肾前筋膜由 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在肾前方走行, 与包绕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及肠系 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的结缔组 织相融合。肾后筋膜与覆盖腰大肌 和腰方肌的筋膜融合。肾周间隙内 有肾、肾上腺、脂肪和肾包膜血管。
腹膜腔和腹膜后间隙-精品医学课件
![腹膜腔和腹膜后间隙-精品医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99fab0efe4733687e21aac4.png)
腹膜腔疾病
腹膜炎
• 气液腹 • 腹腔内积气,X线有以下征象:
新月形气影 镰状韧带显影 脐韧带显影 网膜囊积气
腹膜炎 肠胀气 腹脂线消失
腹膜炎CT
• CT可以观察更多的信息 • 除了腹腔积液、肠管内积气积液之外 • 更重要的是可以观察到腹膜、腹壁、肠壁水肿的
详情
肠壁增厚 粘膜水肿
腹水
腹水 肠壁增厚 肠系膜水肿
• 小肠系膜将结肠下间隙划分为左右两部分,左 侧呈三角形、右侧呈倒U形。
盆腔
• 膀胱直肠窝(女性为膀胱子宫窝及子宫直肠 窝)
• 膀胱(盆外侧)旁隐窝 • 直肠周围隐窝 • 腹腔积液时,腹水成为一种指示剂,可以将
上述间隙或隐窝撑开,显示出其结构,有时 尚可以看到它们的分界的韧带和系膜。
直肠周围隐窝、子宫直肠隐窝
腹膜腔与腹膜后间隙
腹膜腔正常X线解剖
• 由于腹膜腔内的间隙与盆腔相通,,划分为上腹腔、下腹腔、盆腔。
上腹腔
• 右侧:肝上间隙、肝下间隙(分为前、后两部 分) 、裸区(属于腹膜后间隙)
• 左侧:前方:内侧——肝上前间隙、胃肝 隐窝;
外侧——胃脾隐窝
腹膜炎
腹膜腔肿瘤
• 常见的肿瘤 • 原发性:间皮瘤、假性黏液囊肿、脂肪瘤、纤维瘤等
非器官依赖性的结节、扁平肿块影,靠近网膜、肠系 膜处,有时是网膜的增厚。 • 继发性:为胃肠道、子宫附件、肝胆的癌肿转移而来。 靠近腹膜的结节,也可能是腹腔内的深在的肿块,可 有血管周围淋巴结转移。
脂肪肉瘤
作业
急腹症的X线基本病变有哪些?
后方:上——左肝上后间隙、脾肾隐窝
下——网膜囊(分上、下部)
外方:脾周间隙
肝上间隙
腹 腔 积 脓
腹膜及腹膜腔 ppt课件
![腹膜及腹膜腔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7063f45312b3169a451a4ef.png)
(3)膈脾韧带:为脾肾韧带的上部,有脾上极连至膈下
3、胃的韧带:胃脾韧带、肝胃韧带、胃结肠韧带前面网膜部分已介绍,胃膈韧带是贲门、 食管末端连于膈下面的腹膜结构
四)腹膜的隐窝和陷凹
1、肝肾隐窝:肝右叶与右肾之间,仰卧时为腹膜腔的最低位,易积存液体 2、直肠膀胱陷凹:男性的直肠与膀胱之间 3、直肠子宫陷凹:女性的直肠子宫之间,又称Douglas腔,直立位腹膜腔的最低 部位,故盆腔积液多见于此
(2)冠状韧带:呈冠状位,为膈下壁腹,膜反折至肝上面所形成的双层腹膜结构,前层
向前与镰状韧带相延续,前后两层间未覆盖肝表面处称肝裸区。
2、脾的韧带: (1)脾胃韧带:内含胃短血管、胃网膜左血管及脾和胰的淋巴管、淋巴结 (2)脾肾韧带:脾门至左肾前面的双层腹膜结构,内含胰尾、脾血管,以及淋巴管、神经
二、功Βιβλιοθήκη :分泌:分泌浆液(约100~200ml),润滑,保护运动脏器 吸收:吸收腹腔内的液体和空气,上腹部吸收强于下腹部,所以外科术后采 取半卧位,为了减少有害物质被腹膜吸收
支持:腹膜形成的韧带、系膜等结构支持和固定腹腔脏器 防御:腹膜和腹膜腔内浆液含有大量巨噬细胞可吞噬细菌和有害物质
二)系膜
将许多器官系连固定于腹盆壁的双层腹膜结构称为系膜,其内含有出入器官的血管神 经和淋巴管。主要的系膜有肠系膜、阑尾系膜、横结肠系膜和乙状结肠系膜 1、肠系膜:是将空、回肠连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结构,呈扇形,附着于肠壁的一缘与小肠 长度一致,可达6-7米,而附于腹后壁的一端,即肠系膜根radix of mesentery长度仅16厘 米左右,由于肠系膜两缘的差异甚大,故肠系膜形成许多皱褶,系膜的两层间有小肠血 管及其分支、淋巴管和神经走行,并含有脂肪和淋巴结。由于回肠的系膜较长,所以肠
腹膜与腹膜腔局部解剖优秀课件
![腹膜与腹膜腔局部解剖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dfe0d11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18.png)
Intraperitoneal viscera Interperitoneal viscera
Retroperitoneal viscera
Home
4
三、腹膜形成的各种结构
(一)网膜
1.小网膜★ Lesser
omentum
▪是连于肝门、静脉韧 带裂、膈与胃小弯和 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 双层腹膜结构 ▪分部 --左侧部—肝胃韧带 --右侧部—肝十二指
肠韧带,内含3个重 要结构——左肝右 胆后门脉
5
2.大网膜 greater omentum
▪呈围裙状遮盖于小肠和 横结肠前面
▪由4层腹膜构成 ▪从胃大弯连至横结肠的
大网膜的前两层称胃结 肠韧带gastrocolic lig. ▪含丰富的血管与巨噬细 胞,有重要的防疫功能 ▪有较大活动性,能趋向 并包裹病灶,防止炎症 蔓延—“腹腔卫士”
③脾结肠韧带Splenocolic lig.
•自脾前端→结肠左曲;短;承托脾、固定结肠左曲
④膈脾韧带Phrenicosplenic lig.
•由脾后端→膈后份;较短、小或不明显
18
4. 膈结肠韧带 Phrenicocolic ligament
为连于膈与结肠左曲之间的双层腹膜结构 短,从下方承托脾前端
升结肠、横结肠及系膜 右2/3与小肠系膜根之 间
肠系膜根、横结肠及系 膜左1/3、降结肠与乙 状结肠及系膜之间
呈三角形,几乎封闭,窦内 感染不易扩散
斜方形,向下开放通盆腔
降结肠与壁腹膜之间
向上:被膈结肠韧带封闭 向下:经左髂窝通盆腔
右结肠旁沟 升结肠与壁腹膜之间
向上:通肝肾隐窝 向下:经右髂窝通盆腔
•其附着于腹后壁的部分称 肠系膜根,自第2腰椎左 侧斜向右下方止于右骶髂 关节的前方,长约15cm
--五、腹膜腔的分区和间隙 [课件]
![--五、腹膜腔的分区和间隙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501a32d27284b73f242507c.png)
甲状腺 膈神经 头臂干 头臂静脉 上腔静脉
心包膈动脉 升主动脉
右心耳 冠状沟 右心室
右肺 迷走神经 主动脉弓 肺动脉干
左心耳 心包 左肺
左心室
心尖
心的位置
心尖—左侧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1-2cm。 心底—出入心脏大血管
胸肋面 两面 膈面
左缘 三缘 下缘
右缘
四沟
前室间沟 后室间沟 冠状沟 后房间沟
二、血液循环
大循环(体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 器官内毛细血管 上、下腔静脉←各级静脉属支 右心房← 冠状静脉窦
肺泡
吸入氧
呼出二氧化碳
气管 主动脉
肺动脉 肺静脉
左半心 右半心
静脉
体内组 织细胞
心液
动脉
体内组织细胞 毛细血管
大循环模式图
小循环(肺循环) 右心室→肺动脉及其各级分支
左心房←肺静脉及其各级属支 ↓
脉管系统
脉管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 巴系统。脉管系统不仅是体内的运 输管道系统,而且有重要的内分泌 功能,如心肌细胞能分泌血管紧张 素、抗心律失常肽,血管内皮细胞 能合成和分泌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等。
心血管系统 第一节 总论
一、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包括: 心 heart—心血管系统的“动力泵” 动脉 artery—运送血液离心的管道 毛细血管 capillary—连接动、静脉末梢之 间,是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静脉 vein—是引导血液回心的血管。
冠状窦
左心室 左室后支
下腔静脉 心小静脉 右冠状动脉
室间隔支
心中静脉
后室间支
心尖
右室后支
右心室
心的外形和血管(后面观)
房室交点
升主动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左、右动脉终支 互相吻合成胃小弯动脉 弓。
6
(3)胃网膜右动脉: 行于胃结肠韧带内, 分布于胃前、后壁和 大网膜。 (4)胃网膜左动脉: 经胃脾韧带再入胃结 肠韧带内,分布于胃 前、后壁和大网膜
胃网膜左、右动脉 终支吻合成胃大弯动 脉弓。 (5)胃短动脉:有 3~5支,行于胃脾韧 带内,分布于胃底前、 后壁。
组织鞘包裹形成。
肝段 是依Glission系统的分支与分布和肝静脉的走行划分的。
Glission系统分布于肝段内,肝静脉走行于 肝段 间。
18
2、肝叶、肝段划分方法 (依据肝内的自然裂隙划分) (1)正中裂 (主门裂) 内有肝中静脉走行
在膈面为 下腔静脉左壁 胆囊切迹中点的连线
(2)左叶间裂 于脏面,为肝圆韧带裂和静脉韧带裂
4、升部:2-3cm 在脊柱左侧上升,至第2腰椎左侧后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 续为空肠。是空肠起始的标志。
10
十二指肠悬肌 位于十二指肠上襞右上方的深部,将十二指肠空
肠曲悬吊于右膈脚上。
11
三、肝 (一)位置与 毗邻 1、位置
大部分位于 右季肋区和 腹上区,小 部分位于左 季肋区。
2、毗邻:
(1)上方:
后面有 迷走神经后干 动脉 来自:膈下动脉和胃左于左 季肋区,小部分位 于腹上区。
贲门 在11胸 椎 左侧,
幽门 在第12 腰椎下缘 右侧 (与十二指肠相接 处表面,有一环形 前沟,有幽门前静 脉通过,是手术时, 鉴别胃和十二指肠 的标志)
3
2、毗邻 胃前壁 有左半肝、 膈, 腹前壁相接触(胃裸区)。
(6)胃后动脉:出现率约70%,经胃膈韧带内至胃后壁上部。
7
2.静脉:(同名动脉伴行) 胃左静脉和胃右静脉(收纳幽门前静脉)
注入肝门静脉; 胃网膜左静脉、胃短静脉和胃后静脉
注入脾静脉
胃网膜右静脉 注入肠系膜上静脉。
8
(五)神经: 1、交感神经:抑制胃的运动
内脏神经 腹腔丛、节
胃
2、副交感神经: (促胃的运动,胃液的分泌)
2、第二肝门:在 腔静脉沟的 上部、肝左、中、右静脉出肝处
3、第三肝门:在腔静脉沟下部,有右半肝脏面的副肝右静脉及尾
状叶的小静脉出肝处
17
(四)分叶与分段
1.肝段的概念:肝内的管道有2大系统 (1)肝静脉系统:肝左、中、右静脉,肝右后静脉和尾状叶静脉。 (2)Glission系统: 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和肝管的各级分支在肝内被结缔
(3)右叶间裂 内有肝右静脉走行 在膈面为 下腔静脉右壁 胆囊切迹中点右侧的肝下缘外、中 1/3交点的连线
(4)左段间裂 于膈面为 下腔静脉左壁 左缘上中交点的连线
(5)右段间裂 又称横裂,在脏面为肝门右端 右缘中点的连线
19
较常用的是 5叶9段分法 (肝病的定位诊断和手术作用重大)
尾状叶(左 段Ⅰ、右 段IX) 左外上段(段Ⅱ)
腹膜腔的分区和间隙
结肠上区 横结肠及其系膜为界
结肠下区
肝上间隙 肝下间隙 膈下腹膜外间隙 ( 肝穿刺造影术进针部位 )
右结肠旁沟 左结肠旁沟 右肠系膜窦 左肠系膜窦
1
结肠上区
介于膈与横结肠及其系膜之间。 包含食管腹部、胃、肝、肝外胆道和脾等结构。
一、食管腹部 长约1~2cm,食管右缘与 胃小弯无明显界线,左缘与胃 底间有贲门切迹为界。 食管 前面有 迷走神经前干
间的双层腹膜,小网膜右侧为游离缘,其后方是网膜孔。
肝胃韧带:为左侧的大部分,是从膈、肝静脉韧带裂连于胃小弯。 肝十二指肠韧带:右侧的小部分,从肝门连于十二指肠上部。
小网膜和胃后方有 网膜囊。
5
(三)血管 1.动脉:有6条
(1)胃左动脉:行 于肝胃韧带内,发出食 管支,5~6支至胃前、 后壁
(2)胃右动脉:起 点不恒定。行于肝胃韧 带内,分支至胃前、后 壁
脾周隐窝(围绕脾形成)
右膈下腹膜外间隙(肝裸区)
左膈下腹膜外间隙(胃裸区)
16
(三)肝门和肝蒂
1、肝门、肝蒂
在肝门处 肝左、右管
肝固有动脉左、右支
肝门静脉左、右支
在后。
在前, 居中,
三者的分叉点
肝左、右管 肝门静脉 肝固有动脉
最高 次之, 最低。
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
胆总管位于 右前方 肝固有动脉 左前 肝门静脉 后方
有膈、 膈上为
右肋膈隐窝、
右肺底、心
(2)后缘: 邻食管腹部
(3)下面: 胆囊、下腔静脉、右肾、右肾上腺、
结肠右曲、十二指肠上部、幽门、 胃前壁 12
(二)韧带与膈下间隙 1、肝的韧带: 镰状韧带,左、右冠状韧带,左、右三角韧带, 肝圆韧 带,肝胃韧带,肝十二脂肠韧带。
13
(对腹盆腔进行探 查,一般对间隙, 隐窝进行探查,这 些地方容易积液, 所以对这些部位的 位置和名称要有准 确的认识)
迷走神经 前 干 : 肝支、 胃前支 后 干 : 腹腔支 、 胃后支
鸦爪支
9
三、十二指肠
分部 1、上部:4~5cm (1)位置: 对第1腰椎 右侧 。
2、降部:7~8cm (1)位置:第2腰椎右侧,起自十二指肠上曲→脊柱右侧
→第3腰椎水平向左形成十二指肠下曲。
3、水平部(横部):10-12cm (1)位置:横过第3腰椎前方至其左侧,移行为升部。 此部介于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处,易引起十二指梗阻 (Wilkie综合症)
小网膜 网膜囊 横结肠 大网膜
肝 胃
网膜孔
胰 十二 指肠 小肠 系膜
14
15
膈下间隙 右肝上间隙
肝周间隙
肝上间隙 镰状韧带 左肝上间隙
左三角韧带
右肝下间隙
肝脏
肝下间隙
肝圆韧带 左肝下间隙
胃及小网膜
左肝上前间隙 左肝上后间隙 左肝下前间隙 左肝下后间隙(网膜囊)
肝周间隙相互沟通,其中小网膜分隔右肝下间隙和网 膜囊,网膜囊仅借网膜孔与腹腔交通
左半肝 左外叶 左外下段(段Ⅲ)
左内叶(段Ⅳ)
右半肝
右前下段(段Ⅴ) 右前叶
右前上段(段Ⅷ) 右后下段(段Ⅵ) 右后叶 右后上段(段Ⅶ)
20
4、胰尾:末端达脾门,位于脾肾韧带内。 下方:与结肠左曲相邻; 后面:左肾、左肾上腺; 前面:脾动静脉。
胃后壁 隔网膜囊与脾、胰、左肾、左肾上腺、 横 结肠 及其系膜相 毗邻。这些器官共同形成胃床
4
(二)网膜与韧带 网膜是连于胃大、小弯的双层腹膜。分大、小网膜。
1、大网膜: 连接胃大弯与横结肠之间,由4层腹膜折叠而成。 前两层直接连接胃大弯与横结肠之间称胃结肠韧带
2、小网膜: 是连接膈、肝静脉韧带裂和肝门与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之
6
(3)胃网膜右动脉: 行于胃结肠韧带内, 分布于胃前、后壁和 大网膜。 (4)胃网膜左动脉: 经胃脾韧带再入胃结 肠韧带内,分布于胃 前、后壁和大网膜
胃网膜左、右动脉 终支吻合成胃大弯动 脉弓。 (5)胃短动脉:有 3~5支,行于胃脾韧 带内,分布于胃底前、 后壁。
组织鞘包裹形成。
肝段 是依Glission系统的分支与分布和肝静脉的走行划分的。
Glission系统分布于肝段内,肝静脉走行于 肝段 间。
18
2、肝叶、肝段划分方法 (依据肝内的自然裂隙划分) (1)正中裂 (主门裂) 内有肝中静脉走行
在膈面为 下腔静脉左壁 胆囊切迹中点的连线
(2)左叶间裂 于脏面,为肝圆韧带裂和静脉韧带裂
4、升部:2-3cm 在脊柱左侧上升,至第2腰椎左侧后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 续为空肠。是空肠起始的标志。
10
十二指肠悬肌 位于十二指肠上襞右上方的深部,将十二指肠空
肠曲悬吊于右膈脚上。
11
三、肝 (一)位置与 毗邻 1、位置
大部分位于 右季肋区和 腹上区,小 部分位于左 季肋区。
2、毗邻:
(1)上方:
后面有 迷走神经后干 动脉 来自:膈下动脉和胃左于左 季肋区,小部分位 于腹上区。
贲门 在11胸 椎 左侧,
幽门 在第12 腰椎下缘 右侧 (与十二指肠相接 处表面,有一环形 前沟,有幽门前静 脉通过,是手术时, 鉴别胃和十二指肠 的标志)
3
2、毗邻 胃前壁 有左半肝、 膈, 腹前壁相接触(胃裸区)。
(6)胃后动脉:出现率约70%,经胃膈韧带内至胃后壁上部。
7
2.静脉:(同名动脉伴行) 胃左静脉和胃右静脉(收纳幽门前静脉)
注入肝门静脉; 胃网膜左静脉、胃短静脉和胃后静脉
注入脾静脉
胃网膜右静脉 注入肠系膜上静脉。
8
(五)神经: 1、交感神经:抑制胃的运动
内脏神经 腹腔丛、节
胃
2、副交感神经: (促胃的运动,胃液的分泌)
2、第二肝门:在 腔静脉沟的 上部、肝左、中、右静脉出肝处
3、第三肝门:在腔静脉沟下部,有右半肝脏面的副肝右静脉及尾
状叶的小静脉出肝处
17
(四)分叶与分段
1.肝段的概念:肝内的管道有2大系统 (1)肝静脉系统:肝左、中、右静脉,肝右后静脉和尾状叶静脉。 (2)Glission系统: 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和肝管的各级分支在肝内被结缔
(3)右叶间裂 内有肝右静脉走行 在膈面为 下腔静脉右壁 胆囊切迹中点右侧的肝下缘外、中 1/3交点的连线
(4)左段间裂 于膈面为 下腔静脉左壁 左缘上中交点的连线
(5)右段间裂 又称横裂,在脏面为肝门右端 右缘中点的连线
19
较常用的是 5叶9段分法 (肝病的定位诊断和手术作用重大)
尾状叶(左 段Ⅰ、右 段IX) 左外上段(段Ⅱ)
腹膜腔的分区和间隙
结肠上区 横结肠及其系膜为界
结肠下区
肝上间隙 肝下间隙 膈下腹膜外间隙 ( 肝穿刺造影术进针部位 )
右结肠旁沟 左结肠旁沟 右肠系膜窦 左肠系膜窦
1
结肠上区
介于膈与横结肠及其系膜之间。 包含食管腹部、胃、肝、肝外胆道和脾等结构。
一、食管腹部 长约1~2cm,食管右缘与 胃小弯无明显界线,左缘与胃 底间有贲门切迹为界。 食管 前面有 迷走神经前干
间的双层腹膜,小网膜右侧为游离缘,其后方是网膜孔。
肝胃韧带:为左侧的大部分,是从膈、肝静脉韧带裂连于胃小弯。 肝十二指肠韧带:右侧的小部分,从肝门连于十二指肠上部。
小网膜和胃后方有 网膜囊。
5
(三)血管 1.动脉:有6条
(1)胃左动脉:行 于肝胃韧带内,发出食 管支,5~6支至胃前、 后壁
(2)胃右动脉:起 点不恒定。行于肝胃韧 带内,分支至胃前、后 壁
脾周隐窝(围绕脾形成)
右膈下腹膜外间隙(肝裸区)
左膈下腹膜外间隙(胃裸区)
16
(三)肝门和肝蒂
1、肝门、肝蒂
在肝门处 肝左、右管
肝固有动脉左、右支
肝门静脉左、右支
在后。
在前, 居中,
三者的分叉点
肝左、右管 肝门静脉 肝固有动脉
最高 次之, 最低。
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
胆总管位于 右前方 肝固有动脉 左前 肝门静脉 后方
有膈、 膈上为
右肋膈隐窝、
右肺底、心
(2)后缘: 邻食管腹部
(3)下面: 胆囊、下腔静脉、右肾、右肾上腺、
结肠右曲、十二指肠上部、幽门、 胃前壁 12
(二)韧带与膈下间隙 1、肝的韧带: 镰状韧带,左、右冠状韧带,左、右三角韧带, 肝圆韧 带,肝胃韧带,肝十二脂肠韧带。
13
(对腹盆腔进行探 查,一般对间隙, 隐窝进行探查,这 些地方容易积液, 所以对这些部位的 位置和名称要有准 确的认识)
迷走神经 前 干 : 肝支、 胃前支 后 干 : 腹腔支 、 胃后支
鸦爪支
9
三、十二指肠
分部 1、上部:4~5cm (1)位置: 对第1腰椎 右侧 。
2、降部:7~8cm (1)位置:第2腰椎右侧,起自十二指肠上曲→脊柱右侧
→第3腰椎水平向左形成十二指肠下曲。
3、水平部(横部):10-12cm (1)位置:横过第3腰椎前方至其左侧,移行为升部。 此部介于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处,易引起十二指梗阻 (Wilkie综合症)
小网膜 网膜囊 横结肠 大网膜
肝 胃
网膜孔
胰 十二 指肠 小肠 系膜
14
15
膈下间隙 右肝上间隙
肝周间隙
肝上间隙 镰状韧带 左肝上间隙
左三角韧带
右肝下间隙
肝脏
肝下间隙
肝圆韧带 左肝下间隙
胃及小网膜
左肝上前间隙 左肝上后间隙 左肝下前间隙 左肝下后间隙(网膜囊)
肝周间隙相互沟通,其中小网膜分隔右肝下间隙和网 膜囊,网膜囊仅借网膜孔与腹腔交通
左半肝 左外叶 左外下段(段Ⅲ)
左内叶(段Ⅳ)
右半肝
右前下段(段Ⅴ) 右前叶
右前上段(段Ⅷ) 右后下段(段Ⅵ) 右后叶 右后上段(段Ⅶ)
20
4、胰尾:末端达脾门,位于脾肾韧带内。 下方:与结肠左曲相邻; 后面:左肾、左肾上腺; 前面:脾动静脉。
胃后壁 隔网膜囊与脾、胰、左肾、左肾上腺、 横 结肠 及其系膜相 毗邻。这些器官共同形成胃床
4
(二)网膜与韧带 网膜是连于胃大、小弯的双层腹膜。分大、小网膜。
1、大网膜: 连接胃大弯与横结肠之间,由4层腹膜折叠而成。 前两层直接连接胃大弯与横结肠之间称胃结肠韧带
2、小网膜: 是连接膈、肝静脉韧带裂和肝门与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