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人口空间移动的特点及趋势

合集下载

上海市场分析报告

上海市场分析报告

上海市场分析报告1. 引言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商业地位。

本报告旨在对上海市场进行全面分析,包括市场规模、市场趋势、竞争环境等方面的内容,以帮助企业了解上海市场的特点和机遇。

2. 市场规模上海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

根据最新数据,上海市人口超过2400万,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这为市场提供了庞大的消费群体。

此外,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吸引了大量全球企业的进驻,进一步促进了市场的发展。

3. 市场趋势上海市场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3.1 城市化进程加速上海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先行者,城市化程度较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市场需求也在不断扩大。

尤其是在房地产、零售、服务业等领域,市场潜力巨大。

3.2 消费升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品质和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

上海市场呈现出消费升级的趋势,消费者更加注重个性化、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

3.3 电子商务的兴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在上海市场得到了迅猛发展。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购买商品和服务,这给传统零售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企业需要积极应对这一趋势,加强线上线下的融合。

3.4 绿色环保意识增强上海市场的消费者对绿色环保的意识逐渐增强。

消费者更加关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对环保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企业应该注重产品的环保性能,满足市场的新需求。

4. 竞争环境上海市场竞争激烈,各行各业都存在一定的竞争压力。

以下是一些主要竞争因素:4.1 品牌竞争上海市场各个行业存在大量的品牌竞争。

知名品牌在市场上具有较大的优势,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较高。

企业在进入上海市场时,需要有有效的品牌推广策略。

4.2 价格竞争上海市场对价格敏感度较高,消费者普遍关注价格的优惠和折扣。

企业在定价时需要考虑到市场的价格竞争情况,提供有竞争力的价格策略。

4.3 服务竞争上海市场消费者对服务质量的要求较高。

企业需要提供优质的售前售后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021上海人口空间分布的典型特征、趋势及结构优化政策范文1

2021上海人口空间分布的典型特征、趋势及结构优化政策范文1

2021上海人口空间分布的典型特征、趋势及结构优化政策范文 一、上海人口空间分布的典型特征和主要趋势 上海常住人口规模从1300 万人发展到 2300万人,仅用了 20 年左右的时间,国外几个特大型城市这一过程则普遍经历了 50 ~ 100 年的历程。

通过对第六次上海人口普查资料的数据挖掘,发现上海人口空间分布趋势除郊区化、人户分离以及外来常住人口“市区少、郊区多”和“西部多、东部少”格局等趋势外,还呈现出以下四大值得关注的典型特征: (一)外环线人口城市居住环带基本成型 随着上海城市人口规模快速增长和空间分布圈层外延的继续推进,外环线两侧形成显著的人口居住集中趋势。

六普数据显示,上海外环线两侧街道(镇),常住人口超过 1200 万人,占全市人口的 50% 以上。

从 14 个代表性街镇看,面积合计 400 平方公里,占上海市面积 6. 33%,常住人口 315 万人,占全市 13. 61%。

外环线两侧主要镇人口密度变化最大的江桥镇,其人口密度由2000 年的 453 人 / 平方公里增至 2010 年的 5986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增长超过 13 倍。

(二)人口通勤“潮汐往返”问题明显加剧 目前,在上海中心城区人口向外疏导的同时,工作岗位并没有同步外移,相反还有向心集聚的趋势;城市核心区的交通负荷非但没有下降,反而向心交通压力进一步增强。

2014 年,地铁全路网单日客流创历史新高,超过 900 万人次。

在过去以制造业为典型代表的“中心城区-郊区”潮汐式通勤的模式下,由于大量的商业资源等仍集中在上海内环、中环地区,导致外环居民通勤、购物出行距离和时耗不断增加,从而造成交通压力、通勤成本以及社会诸多矛盾的激化。

大量中心城区服务业就业人员集聚在城郊结合部,购物难、消费难不断困扰外环线两侧社区人口,这不仅导致了每天的就业“潮汐式”往返,还造成了消费和生活的“潮汐式”往返。

2012 年,黄浦区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 10. 08 万元,处于外环地区的闵行区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 2. 33万元。

上海人口变化及结构变化分析

上海人口变化及结构变化分析

历年上海市人口数目变化情况(参考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一、人口性别1、常住人口性别比微升上海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2301.92万常住人口中,男性1185.49万人,占总人口的51.5 %;女性1116.43万人,占48.5 %;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6.19,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相比,上升0.51。

其中,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为118.7,比“五普”时下降11.27个百分点。

2、婴幼儿性别比上升“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0-3岁婴幼儿性别比为113.71 ,比“五普”上升3.23 ,且0-3岁年龄段每岁组的性别比均高于“五普”。

其中,外来常住人口0-3岁组婴幼儿性别比为126.13,比常住人口高12.42 ,而户籍常住人口0-3岁组婴幼儿性别比为106.09(见图1)。

显然,外来常住人口婴幼儿的性别比偏高,拉升了全市0-3岁组人口的性别比。

图1 上海0-3岁组婴幼儿年龄性别比3、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下降“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中,男性占52%,女性占48%,性别比为108.41,比“五普”时下降2.06。

其中,户籍常住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为101.43,比“五普”时下降3.96;外来常住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为117.47,比“五普”下降13.31(见图2)。

10年来,外省市女性大量流入,拉低了上海的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

图2 上海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4、老年人口性别比提高由于老年女性人数高于男性,所以上海老年人口性别比低于100。

“六普”资料显示,60岁及以上、65岁及以上和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均高于“五普”,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为91.7,比“五普”时提高7.69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为85.19,提高5.03;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为65.76,提高6.69(见图3)。

1980年代以来上海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及其演变

1980年代以来上海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及其演变

1980年代以来上海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作者:刘贤腾来源:《上海城市规划》 2016年第5期摘要研究人在城市中的居住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特征,有助于科学理性规划城市。

采用上海市第三、四、五、六等4次人口普查数据,首先计算不同圈层的居住人口总量及其人口密度,并全过程地分析3个10年期的演变特征和趋势,发现在不同的城市空间层次,人口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在1980—1990年间增长的人口主要分布在核心区,在1990—2010年间增长的人口主要集中在边缘区和外围区,核心区的人口外迁而呈持续下降态势,在1990—2000年间边缘区人口增长快于外围区,但在2000—2010年间,外围区的人口总量增长幅度快于边缘区。

其后,针对持续扩大的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分布及其变化,采用负指数函数模拟其分布曲线,发现在1990年代以来,体现距离衰减速率的参数b值持续在下降且速度较快,人口密度曲线持续趋于平缓,这潜在地说明居民克服空间阻力的能力在增强。

最后,对上海城市居住活动在过去30年间的集聚和扩散所表现的规律性及其内在机制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人口密度 | 空间分布 | 演变 | 负指数函数模型 | 上海0 引言在中国迈向城市社会的过程中,“要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①。

正确认识城市发展规律和准确判断城市发展趋势,是科学理性规划城市的前提。

城市是人造的,也是为人服务的。

研究人在城市中的居住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特征,不仅能认识城市的空间扩张及其结构嬗变特征,而且其中体现出的规律性能给予规划师许多启示,是城市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城乡人口迁移以及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极大地受到国家宏观经济战略和社会治理政策的影响。

自198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方向的持续改革逐步放松了对城乡人口流动的管制,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和有着更高生产效率的城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村迁移人口。

一方面,城市人口规模持续膨胀,城市空间范围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城市内部的人口空间分布也随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发挥,而必然会出现空间结构上的嬗变。

上海人口统计

上海人口统计

上海人口统计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最大的城市之一,上海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人口统计是了解城市发展和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将介绍上海的人口统计数据,并探讨一些与上海人口相关的问题。

1. 上海的总人口截至2020年末,上海的总人口达到了2406.23万人。

这使得上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与其他中国的大城市相比,上海的人口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增长迅猛。

上世纪80年代初的人口仅为600万人左右,而现在已经翻了一番多。

2. 上海的人口密度由于土地资源有限,上海的人口密度非常高。

根据最新的数据,上海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047人。

相比之下,中国的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2人。

高人口密度带来了许多挑战,包括交通拥堵、住房问题以及基础设施压力等。

3. 上海的人口结构上海的人口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

因此,上海的人口结构呈现出城市化程度高、外来人口多的特点。

根据统计数据,上海的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的比例为2:3。

4. 上海的老龄化问题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城市一样,上海也面临着老龄化的问题。

随着人均寿命的提高和生育率的下降,上海的老龄人口比重逐年上升。

截至2020年底,上海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了380万人,占总人口的15.8%。

这给社会养老保障和医疗服务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5. 上海的人口流动由于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吸引力,人口流动一直是上海面临的重要问题。

许多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涌入上海,寻求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同时,一些上海的居民也选择离开上海,寻找更优质的生活环境。

人口流动给城市管理和社会保障带来了许多挑战。

6. 上海的人口控制政策为了控制人口增长和缓解人口压力,上海市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人口控制政策。

其中最重要的是户籍制度,该制度对迁入上海的人口进行了严格管控。

另外,上海还推出了一系列措施,鼓励高学历、高技能人才来上海工作和生活。

上海流动人口的变动趋势与现状特征分析

上海流动人口的变动趋势与现状特征分析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2003年 2000年
资料来源:同上图。
由于受教育程度、劳动技能等方面因素的限制,流动人口中的绝大多数进入 城市后只能在普通劳动力市场找到工作,大多从事的是苦、脏、累的工作岗位。 到目前为止,这一特征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但流动人口的职业结构已经出现 向上移动的迹象。
20.00 0.00
外来人口
与户籍人口性别比的差
数据来源:同上图。
3、流动人口来源地趋于分散,安徽、河南两省的流入人口比例有很大的增 长。
在人口流动刚刚兴起的时候,发达地区的周边省份是这些发达地区中流动人
口的最主要来源地。但随着省际交通便捷性提高,距离对流动目的地的制约力逐 渐减小。就上海而言,1993 年流动人口主要来自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和 四川省,比例分别占到 30.95%、24.50%、12.38%、4.96%和 4.39%,从这五省流 出的人口占上海流动人口的 77.18%;到 2005 年流动人口的来源地主要为安徽、 江苏、四川、河南和浙江省,比例分别占到 30.22%、19.78%、7.48%、6.44%和 6.42%,从这五省流出的人口占上海流动人口的 70.34%。两相对比可以看出,上 海流动人口的来源地分布趋于分散,且江苏和浙江省的省内经济发展迅速使这两 省流入上海的人口比例有所下降,反而是交通便利、省内经济欠发达而(农业) 人口众多的省份,如四川和河南流入上海的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比例有很明显 的上升。
表 2 1993-2005 年间上海流动人口文化构成变化 (单位:%)
2005 年受教育水平
总计


2000 年
1993 年

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发展现状及特征

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发展现状及特征

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发展现状及特征上海市统计局 2011-09-23上世纪90 年代初期以来,外来人口已成为上海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资料显示,2000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为305.74万人;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截至2005 年10 月31 日,上海外来常住人口达到438 万。

而最新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资料表明,截止2010年10月31日,上海外来常住人口总量已猛增至897.7万人,比“五普”增加591.96万人,增长193.6%(见图1)。

注:2005年是抽样调查推算数据,2000、2010年是普查数据。

一、中心城区边缘、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成为外来常住人口的居住首选1、外来常住人口主要集中在浦东、闵行、松江、嘉定和宝山五区从人口分布看,浦东新区、闵行、松江、嘉定和宝山等区是外来常住人口居住最为集中的地区,5个区共容纳外来常住人口575.97万人,占上海外来常住人口的64.2%,其中仅浦东新区(包括原南汇区)就有202.43 万,占22.5%。

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居住成本相对较低和交通相对便利等是吸引外来人口居住的主要因素。

2、近郊区外来常住人口最多从人口分布来看,中心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各有外来常住人口173.3万、482.23万和242.17万人,分别占本市外来常住人口总量的19.3%、53.7%和27%,与“五普”相比,分别增加43.23万、285.59万和181.77万人,增幅分别为33.2%、145.2%和300.9%。

很明显,远郊区的外来常住人口有很大幅度的增加,近郊区和远郊区已成为外来人口生活聚居的首选。

而中心城区则属普陀区外来人口最多,为36.3万人,卢湾区最少,为5.4万人(见表1)。

表1 2010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区县分布与比重区县人口数(万人)比重(%)全市897.70100中心区173.3019.3黄浦区13.25 1.5卢湾区 5.400.6徐汇区27.95 3.1长宁区17.54 2.0静安区 5.720.6普陀区36.30 4.0闸北区20.00 2.2虹口区19.61 2.2杨浦区27.53 3.1近郊区482.2353.7闵行区120.3713.4宝山区76.618.5嘉定区82.829.2浦东新区202.4322.6(包括原南汇区)远郊区242.1727.0金山区20.11 2.2松江区93.7410.5青浦区60.50 6.7奉贤区52.72 5.9崇明县15.10 1.7二、外来人口主要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性别比下降明显1、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20-34岁外来人口数量超过该年龄段本市户籍常住人口数量普查资料显示,0-14 岁年龄组的外来常住人口占全市外来常住人口总量的8.5%,与“五普”的11.4%相比,下降2.9个百分点;15-64岁年龄组人口占90.2%,与“五普”的87.5%相比,上升2.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年龄组人口占1.3%,与“五普”的1.1%相比,微升0.2个百分点。

上海市人口空间移动的特点及趋势

上海市人口空间移动的特点及趋势

上海市人口空间移动的特点及趋势人口分布是人口在一定时间内的空间存在形式,是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近10年来,上海人口分布呈现中心城区人口减少、郊区人口增加趋势,这与上海城市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密切关系。

随着生产型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区集中,大量就业人口向市郊流动,并把自己的生活区也转移到工作地附近。

同时,郊区卫星镇建设初具规模,而中心城区则形成以商业和办公为主区域,居住人口逐步向外转移。

1常住人口,是指普查登记的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常住人口。

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离开户口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区县户籍常住人口外来常住人口合计黄浦区60.19 13.2573. 44卢湾区30.44 5.435. 84徐汇区91.09 27.95119 .04长宁区61.62 17.5479. 16静安区30.51 5.7236. 23普陀区87.89 36.3124 .19闸北区69.21 2089. 21虹79.06 19.6198.口区67杨浦区109.16 27.53136 .69闵行区96.75 120.37217 .12宝山区88.29 76.61164 .9嘉定区55.75 82.82138 .57浦东新区275.8 2020.43229 6.23金山区51.66 20.1171. 77松江区57.6 93.74151 .34青浦区46.19 60.5106 .69奉贤区52.18 52.72104 .9崇明县68.95 15.184. 05合计1412.34897.72310.04表2 2010上海各区人口分布与密度图3如图2所示,常住人口分布于中心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的比例分别为30.4%,47.1%和22.5%。

特征如下:(1)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下降,郊区人口密度迅速上升图4随着人口总量的增加,上海人口密度也在不断提高。

上海市近年人口发展状况分析

上海市近年人口发展状况分析

上海市近年人口发展状况分析*郭志刚李丁上海市是全国生育率下降最早、目前生育率最低的地区,户籍人口连续保持了十几年的负增长,生育水平已降至“极限中的极限”①。

2009年上海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21.61%,人口老龄化水平已比全国高1倍,接近日本、瑞典等世界人口老龄化最高的国家②。

可是与此同时,从上海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上却看到近年上海市常住人口一直保持着正的自然增长率。

上海市的人口问题引发了大量关于可持续发展和人口安全方面的研究与讨论(彭希哲,2008;王桂新,2008)。

本研究所关注的问题是,像上海市这样的生育率极低、户籍人口数量不断缩减、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是如何保证社会经济正常运行所需的必要人口条件的呢?上海市的经验能否为全国应对未来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呢?*本研究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批准号:08ARK001)的阶段性成果。

①《上海连续15年户籍人口负增长生育水平降至极限》,《解放日报》,2008年12月21日。

②《上海老龄化程度比全国高一倍》,《青年报》,2009年7月23日。

一、不同口径的上海市人口自然变动统计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人口的迁移流动情况很少,常住人口基本上与户籍人口没有太大差别,所以政府部门公布的人口自然变动统计往往都是以户籍人口作为统计口径,也就是说其中不含外来人口的影响。

然而,随着迁移流动情况越来越多,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政府公布的人口统计中也就随之增加了常住人口的统计口径。

常住人口口径的统计更适用于社会经济规划,但常住人口中既包含了原来就居住此的户籍人口,也包含了在本地已经居住较长时间的外来人口。

为了回答上面提出的研究问题,我们需要取得上海市不同口径的人口统计数据,并加以分析。

前面引用的上海市人口状况的报道均采用户籍人口口径,因为从这个角度反映出来的低生育率、人口老龄化和人口负增长方面的情况更为严重。

浦东新区常住人口分布状况分析

浦东新区常住人口分布状况分析

浦东新区常住人口分布状况分析浦东新区位于中国上海市东部,是上海市的一个行政区,也是中国经济特区之一、作为上海市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浦东新区的常住人口分布状况对于了解上海市的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浦东新区2024年底的常住人口分布状况进行分析。

首先,浦东新区的总人口数量在2024年底已经超过500万人。

这一数字表明浦东新区以其发达的经济和良好的居住环境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

浦东新区是上海市的主要经济增长极,吸引了众多企事业单位的设立和运营,因此吸引了大批的人口涌入。

其次,浦东新区的人口密度较高。

由于浦东新区地域狭长,土地资源有限,使得人口对土地的利用率相对较高。

尤其是浦东新区的核心区域,如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和张江高科技园等地,人口密度更是非常高。

这一现象表明浦东新区的经济活动集中,人口聚居的地方也相对集中。

再次,浦东新区的人口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分层趋势。

根据统计数据,高等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以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相对较多,这一部分人口对于浦东新区的产业结构和科技创新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由于浦东新区的经济实力强大,吸引了众多务工人员和外来打工者,他们往往从事一些较为严苛和低端的劳动工作,这一部分人口常常聚集在一些产业集中的区域,形成了一些外来人口聚居点。

另外,还有一些退休人员和老年人选择了浦东新区作为他们的养老居住地,这一部分人口主要分布在浦东新区的成熟城区。

此外,浦东新区的人口流动性较大。

浦东新区的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

然而,随着上海市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居住环境的改善,一些居民也选择离开浦东新区,流动到其他地方。

因此,浦东新区的人口流动性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口的分布状况。

总体而言,浦东新区2024年底的常住人口分布状况呈现出了多样性和分层性的特点。

高端人口、外来务工人员、退休人员等不同群体的人口在浦东新区内部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分布,同时浦东新区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较高,人口流动性较大。

北京市与上海市的人口分布比较

北京市与上海市的人口分布比较

北京市与上海市的人口分布比较北京市和上海市是中国两个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

它们都拥有庞大的人口,但是它们的人口分布是不同的。

本文将比较北京市和上海市的人口分布情况。

1.总人口根据公开数据,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的总人口为2171万人,而上海市的总人口为2427万人。

可以看出,上海市的人口比北京市要多。

2.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同一地区内人口数量与地区面积的比值。

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41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1322人/平方公里。

相比之下,上海市的总面积为634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达到了3827人/平方公里。

这表明上海市的人口密度远高于北京市,说明上海市的人口稠密。

3.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户籍人口是在一个特定区域内有合法户籍的人,而非户籍人口是在一个区域内生活和工作,但不享有该地区公民权利的人。

在北京市和上海市,随着城市化和经济发展加速,非户籍人口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其中,北京市的户籍人口为1219.8万人,占总人口的56.1%;非户籍人口为951.2万人,占总人口的43.9%。

而上海市的户籍人口为1422.5万人,占总人口的58.6%;非户籍人口为1004.3万人,占总人口的41.4%。

可以看出,在两个城市中,非户籍人口比例也是很大的。

4.人口流动由于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人们会迁徙到更具有发展潜力的城市。

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一直是这样的“热门城市”。

同时,随着两个城市建设和发展不断加码,这种人口流动现象日益增加。

另一方面,两个城市也不断推行政策吸引人才。

有报道表明,北京每年接纳的人口数量约为50万人,而上海每年接纳的人口数量则为30万人。

这些人口主要集中在服务、技术和教育等产业中。

5.年龄结构年龄结构是将人口分为不同的年龄组,反映人口的年龄分布情况。

根据官方数据,北京市人口中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比为14.1%;而上海市的老年人占比为23.7%。

说明上海市的老年人口相对较多。

上海人口变化趋势

上海人口变化趋势

上海人口变化趋势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其人口变化趋势备受关注。

近年来,上海的人口呈现出明显的特点和趋势。

首先,上海的人口总量不断增加。

根据上海市统计局的数据,从2000年到2019年,上海市常住人口从1340万逐渐增加到2422万,增加了约80%。

这主要是由于上海在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建设方面取得的较大成就,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入。

另外,上海作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推动者,吸纳了大量的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进一步推动了人口增长。

其次,上海的人口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上海的城市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各项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以及居住环境的改善,吸引了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来沪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育观念的变化,上海的生育率逐渐下降,导致老龄化现象逐渐显现。

据统计,截至2019年,60岁以上的人口占上海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了30%。

老年人口大幅增加也对社会保障和医疗服务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最后,上海的人口流动性也较强。

上海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人才来沪就业和创业。

同时,上海也是一个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吸引了大量的外籍人士来上海生活和工作。

根据统计,截至2019年,上海的外籍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30万。

这些外来人口为上海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和经济发展机遇,同时也对上海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综上所述,上海的人口变化趋势呈现出总量增加、结构优化和流动性强的特点。

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深入推进,上海的人口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在未来的发展中,上海需要更加注重人口政策的制定和社会保障的完善,以应对人口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实现人口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小析上海市近30年城市化进程

小析上海市近30年城市化进程

小析上海市近 摘要^从1.人口职业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变市化的 发展变化情况。

(以下所有数据来整理自上海市统计局颁布的30年城市化进程3. 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三方面分析上海市城2010年上海市统计年鉴)1.人口地域空间聚集与人口职业转变上海市人口数量变化•及城市化率(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年份 常住人口(万人〉户緖人口 (万人)城镇化率1980 1152 1146. 52 61.3 1985 1233 1216. 69 63.8 1990 1134 1283. 35 67.4 1995 1414 1301. 37 70.8 2000 1608. 6 1321.63 74.6 20051890.26 1360. 26 84.5 20102302.661412. 4288.9海市人口变化3000 2000 1000[囲畀』0分析^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上海市是30年来户籍人口有所増加,而常住人口翻了一番.特别是在2000年以后,有大虽外来人口迁入.人口密度大幅度增加。

这说明城市发展带来的巨大吸引力.吸引大 竝外来务工人员。

□常住人口 (万 人)■户籍人口上海市城镇化率(滋分析:上海市在现代中国诸多城市的城市化进程中是走在前列的.1980年起步时间较早,发展迅速。

如2000年以及2000年到2010年实现了两个跨越式的进展。

城市化的速度将诚今已处于城市化的后期,缓。

2 •产业结构改变上海市30年各五年规划时期的产业结构上海市生产总值第三产业时期(亿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垂期六五”时1 871. 2474.20 1 349. 98447. 0623. 89期七五”时3 162. 79132. 52 2 105. 23925. 0429. 25期八五”时8 017.61213.47 4 698. 27 3 105. 8738. 74期九五”时19 157.33365. 769 434. 909 356. 6748. 84期十五”时34 965. 87412.4116 507. 9718 045. 4951.61期卜一五”时69 348. 55535. 4229 846. 9538 966.1856. 19城镇化率(%上海市产业结构J■<—t.r -1. . I II .时期 ”时期七五 八五九五 五十五"六五"时期产业结构口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口第三产业45 000 40 000 35 000 30 000 25 000 20 000 15 000 10 000 5 000六五A第三第三产业 第L 业72%廿一五”时期产业结构分析:1980年~2010年.农业产值所占比垂从4WF 降至1%而第二产业比車的下降与第三产业比重的显著増加, 体现了上海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特点与城市转型。

上海社会变迁的认识

上海社会变迁的认识

上海社会变迁的认识本文旨在探讨上海社会的变迁走向,简要分析上海社会变迁的特点,如:一、上海社会变迁特点1.快速发展上海是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以其快速的经济发展和优质的服务业而著称。

在仅仅几十年的时间内,上海从一个普通的沿海城市发展成为经济、贸易和金融中心,其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速度令外界非常惊讶。

2.大众文化的多元化上海人口的多元化是其社会变迁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不仅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流动人口,还有许多外籍人士。

上海社会的文化多样性和多元性表现在街上时尚服饰、美食、艺术和人文等方面,促使上海文化表达各方面的精彩。

3.高度城市化上海作为一个世界级大都市,城市化程度很高。

各种先进的城市设施和配套服务,使上海的整体生活更为便捷和舒适。

4.综合经济发展上海的综合经济发展水平也非常之高,不光是重工业,在服务业、科技产业、文化创意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快速推动了上海经济社会整体的发展。

二、上海社会变迁的影响1.改善民生状况上海的社会变迁对民生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比如:实施了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了民众的就业、服务、医疗和教育等权利;另外,通过大量建设,改善了城市基础设施,促进了城市发展,提高了社会福利水平。

2.强化城市文明上海的社会变迁促进了城市文明的发展,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宣传文明和文化素养,倡导公民道德,提升社会秩序。

3.服务全球化趋势随着上海社会变迁的加快,上海有效地适应了全球化的趋势,更多的外籍人士进入了上海,形成了一种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从而进行有效的国际交流。

总之,上海社会的变迁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激烈的竞争过程。

上海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定位,以及国内外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推动未来社会变迁,推动上海社会持续改善和发展。

上海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上海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上海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窗口。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上海在多个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

本文将对上海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上海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上海的经济总量在近几十年间持续增长。

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了3万亿元人民币,位居全国第一。

除此之外,上海还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拥有多家世界知名的金融机构和证券交易所,吸引了大量的金融人才和资本投入。

这些都为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上海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上海积极推动科技创新,通过建设多个科技创新园区和研发基地,吸引了全球众多优秀的科研人员和创新企业。

同时,上海还加大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了一批领先的高新技术企业。

这些努力使得上海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等领域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再次,上海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和城市化压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上海采取了一系列的城市规划和改造措施。

例如,上海积极推动城市更新工程,对老旧的工业区进行改造,使之成为现代化的创意产业园区。

此外,上海还注重绿色发展,大力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和生态保护,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这些努力使得上海成为了一个宜居的城市,并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上海的发展将面临一些新的变化和挑战。

首先,上海将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例如,上海已经成为中国首个试点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城市,将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此外,上海还将加强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合作,吸引更多的高端科技人才和创新企业,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

其次,上海将注重加强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对环境和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上海将加大对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领域的投入。

人口空间分布变动特征及演变趋势

人口空间分布变动特征及演变趋势

人口空间分布定义人口空间分布的重要性研究人口空间分布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统计分析法:通过对人口数量、密度、集聚度等指标的统计分析,揭示人口空间分布的特征和规律。

空间分析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空间分析技术,对人口空间分布进行可视化表达和空间分析,揭示人口分布的格局和演变趋势。

比较研究法: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的人口空间分布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人口空间分布的共性和差异性,以及演变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机制。

这些方法可以相互补充,综合运用,以全面深入地了解人口空间分布的特征和演变趋势,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口政策和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人口空间分布的研究方法城市化吸引中心城市增长人口密度增加030201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集聚老龄化与少子化基础设施与服务不足农村衰退农村地区的人口疏离经济吸引力教育和医疗资源欠发达地区的挑战发达地区的人口流入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流城市化进程加速大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通过交通、经济、文化等多种纽带,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效应,促进城市群整体发展。

中心城市辐射效应人口集聚效应大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03人口逆城市化现象01乡村振兴战略实施02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乡村振兴与农村人口再分布跨国城市群崛起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城市群如北美、欧洲、亚洲等地的超级城市群逐渐崛起,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极和人口集聚区。

国际移民增加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国际间人口迁移规模逐渐扩大,影响全球人口空间分布格局。

国内人口迁移趋势在国内,人口迁移呈现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的总体趋势,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成为人口集聚热点。

国内外迁移与人口分布的全球化趋势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口流动经济增长与区域不均衡经济增长极的吸引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引导政府通过户籍制度、居住证制度等政策手段,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分布。

城市规划与人口布局城市规划确定城市功能分区和土地利用,直接影响人口空间分布。

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的规划与布局,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

上海的调查报告

上海的调查报告

上海的调查报告近年来,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全球城市之一,其社会经济发展迅猛。

为了深入了解上海的社会状况和各领域的情况,近日进行了一项全面的调查研究。

这份调查报告旨在揭示上海的一些社会问题、发现市民的需求和呼声,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人口统计和居住环境在调查中,我们首先关注了上海的人口统计和居住环境。

数据显示,上海的人口规模持续增长。

目前,上海的常住人口已经超过2500万,其中包括大量的外来人口。

随着人口的增加,居住环境对于市民来说越来越重要。

然而,调查发现,上海的居住环境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房价高企的问题,不少市民表示自己难以承担高昂的住房费用,尤其是中低收入人群。

其次是居住小区的管理和服务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环境脏乱差、停车难、垃圾分类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加大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完善小区管理制度,提高市民居住的舒适度和便利性。

教育和就业状况教育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石,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教育资源丰富,但也面临一些问题。

调查显示,不少市民认为教育资源不够平衡,富裕地区的教育条件相对较好,而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条件较差。

此外,家长们也普遍担忧学校教育过于注重应试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实际能力培养。

就业状况方面,上海的经济发展带动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调查对象反映,他们觉得找工作越来越难,招聘市场竞争激烈。

此外,一些职场人士也表达了工作压力大、工作与生活平衡困难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建议政府加强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和改革,推动个性化、多元化的教育发展;同时,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和就业创业支持,为市民提供更多选择和发展机会。

社会关系与文化活动调查还涉及了上海市民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活动状况。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城市,人们的社会关系多种多样。

然而,调查发现,一些市民感觉社会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社区邻里间的交流减少。

这一现象与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有关。

另外,文化活动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

2023年中国大城市人口流动特性分析: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率

2023年中国大城市人口流动特性分析: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率

2023年中国大城市人口流动特性分析: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率2050年,中国将会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至少有10个城市将超过2500万人口的规模,而且这些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将会变得越来越复杂。

在经历了近几十年的高速危乏,中国的城市化过程正在继续进行中。

虽然这是一个积极的趋势,但也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人口流动和城市增长,以提高城市发展规划和建设的质量。

经济发展水平是关系到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率的主要因素之一。

人们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寻找工作和改善生活条件。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许多人将会涌向高经济增长率的城市,这意味着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这样的大城市将保持其吸引力。

首先,高经济增长率的城市将吸引大量人口涌入。

如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城市,也是最富有、最发达和最人口稠密的城市之一。

上海高增长率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其全球金融、商业和贸易中心的地位。

因此,上海将继续吸引来自中国其他地区以及全球各地的工人和专业人才。

其次,高经济增长率的城市将会对周边地区造成负面影响。

虽然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大城市有着其独特的吸引力,但是其高昂的生活成本和良好的生活质量将会对周边城市和农村地区造成一定程度的压力。

这就导致了较低经济增长率地区的人口数量下降。

最后,城市规划和管理水平也是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率和人口流动特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那些没有发展良好的城市来说,由于贫困和缺乏工作机会,低水平的生活品质可能会导致人口外流。

因此,城市应该进行整体规划,合理分配城市规划和建设资源,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大城市将面临着诸多挑战,如高昂的生活成本、环境污染、资源短缺,需要大力发展新一代高科技创新型产业以及城市环保产业。

与此同时,应该加强对周边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支持和协助,以缩小城乡差距。

总而言之,城市经济增长率是城市人口流动特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经济增长率的城市将吸引大量人口,对其他地区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城市规划和管理也是尤其重要的。

北京市与上海市的人口分布比较

北京市与上海市的人口分布比较

北京市与上海市的人口分布比较北京市与上海市是中国两个最大的城市,也是全国人口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

两个城市的发展历史和经济水平都非常高,人口数量也一直保持着增长趋势。

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北京市与上海市的人口分布情况。

一、总体人口数量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止到2020年,北京市的常住人口数量达到2173.5万人,而上海市的常住人口数量达到2423.78万人,可以看出上海市的人口数量要稍多于北京市。

二、人口密度北京市的总面积约为1.68万平方千米,而上海市的总面积约为6.34平方千米。

北京市的人口密度约为12920人/平方千米,而上海市的人口密度则高达38219人/平方千米,可以看出上海市的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北京市,属于高度城市化地区。

三、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比例在北京市,由于其地位为首都和直辖市,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

根据数据显示,北京市的非户籍人口数量大约为900万人,占总人口的41.4%。

而在上海市,非户籍人口数量也很大,约为953.8万人,占总人口的39.4%。

可以看出两个城市的非户籍人口数量都相当可观,说明了它们在吸引外来人口方面的能力。

四、人口分布特点在北京市,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和城市周边的地区,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一些郊区地区也开始逐渐成为人口集中的地方。

而在上海市,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核心城区和近郊地区,如浦东新区、浦西新区等地。

由于上海市的土地资源有限,人口密度相对较高,所以城市发展更为集中,导致了人口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

五、人口结构在北京市,由于其地位为首都,吸引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和外来务工人员,因此北京市的人口结构相对较为复杂,包括了高学历人口和低学历人口。

在上海市,虽然也吸引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但是由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因此大部分务工人员都是有一定文化素养和技能的,导致了上海市的人口结构更为均衡。

不过在两个城市都面临老龄化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结构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人口空间移动的特点及趋势人口分布是人口在一定时间内的空间存在形式,是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近10年来,上海人口分布呈现中心城区人口减少、郊区人口增加趋势,这与上海城市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密切关系。

随着生产型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区集中,大量就业人口向市郊流动,并把自己的生活区也转移到工作地附近。

同时,郊区卫星镇建设初具规模,而中心城区则形成以商业和办公为主区域,居住人口逐步向外转移。

1常住人口,是指普查登记的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常住人口。

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离开户口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区县户籍常住人口外来常住人口合计黄浦区60.19 13.2573. 44卢湾区30.44 5.435. 84徐汇区91.09 27.95119 .04长宁区61.62 17.5479. 16静安区30.51 5.7236. 23普陀区87.89 36.3124 .19闸北区69.21 2089. 21虹79.06 19.6198.口区67杨浦区109.16 27.53136 .69闵行区96.75 120.37217 .12宝山区88.29 76.61164 .9嘉定区55.75 82.82138 .57浦东新区275.8 2020.43229 6.23金山区51.66 20.1171. 77松江区57.6 93.74151 .34青浦区46.19 60.5106 .69奉贤区52.18 52.72104 .9崇明县68.95 15.184. 05合计1412.34897.72310.04表2 2010上海各区人口分布与密度图3如图2所示,常住人口分布于中心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的比例分别为30.4%,47.1%和22.5%。

特征如下:(1)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下降,郊区人口密度迅速上升图4随着人口总量的增加,上海人口密度也在不断提高。

2000年以来,上海总人口以年均3.4%的速度增长,使得人口密度由2000年的2588人/平方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3631人/平方公里,为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

但是,“五普”时人口密度超过40000人/平方公里的黄浦区、卢湾区、静安区,2010年人口密度分别比2000年下降了11655人/平方公里、9952人/平方公里和7681人/平方公里,下降幅度依次为25.2%、24.4%和19.2%。

中心区核心区域人口向郊区及中心区外围区域迁移,使得虹口区首次成为上海人口密度最大的区,该区2010年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6307人,与2000年基本持平,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黄浦区、静安区、卢湾区人口密度均在每平方公里30000人以上。

普陀区是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增长最快的区。

该区2010年人口密度为23507人/平方公里,与2000年相比每平方公里增加4326人,增幅为22.6%。

另外,郊区人口密度显著上升。

“六普”资料显示,近郊区与远郊区的人口密度分别为每平方公里4684人和1388人,与“五普”的2600人和860人相比,增幅分别为80.2%和61.4%(见表2、图4)。

(2)人口分布呈现出城市化和郊区化并进的态势图5与“五普”时相比,全市17个区(县)中,常住人口总量减少的区有5个。

其中,黄浦区人口减少14.46万人,降幅为25.2%;其次是卢湾区和静安区,分别减少8.01万人和5.85万人,降幅分别为24.4%和19.2%。

此外,虹口区、长宁区的常住人口略有下降。

中心城区减少的人口以及新流入的外来人口逐步扩散到郊区。

与“五普”时相比,常住人口总量增幅超过50%的区有7个,依次为松江区(146.8%)、闵行区(99.6%)、嘉定区(95.4%)、青浦区(81.4%)、奉贤区(73.6%)、浦东新区(包括原南汇区)(58.3%)和宝山区(55.1%)。

从绝对量来看,人口增加数量列前5位的是闵行区、浦东新区(包括原南汇区)、松江区、嘉定区和宝山区,人口增量均超过或接近70万人(如表2、图5)。

中心城区核心区域人口的减少和近郊区域人口的增加,主要是近年来上海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之间的联动,这是城市人口分布变化的直接诱导因素。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郊区新城建设不断加快,城市布局进一步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深化等一系列因素,使得大批居民由中心区核心区域的原居住地迁往近郊区和中心区边缘区域的新建居住小区。

其次是外来常住人口往往相对集中居住于城郊结合等近郊区域。

由市区向市郊结合区扩散,这将成为本市人口再分布的主要导向,这种变化标志着长期存在的市区人口过于稠密的状况得到初步扭转。

(3)地铁沿线、城郊结合部及新兴工业园区人口数量增加迅速——以宝山区为例表3 2010年宝山区常住人口分布(单位:人)街镇户籍常住人口外来常住人口总人口友谊路街道91241 45573 136814月浦镇67912 71416139 328吴淞街道77217 26945104 162罗泾镇28563 25766543 29杨行镇57192 147372 564淞南镇69950 57397127 347宝山城市工业园区8619 9948185 67合计88900210158841904886图6宝山区上海近郊区,地铁1号线、3号线及7号线驶及,外环高速公路、上海绕城高速公路贯其东西,交通便捷。

近年来,人口数量增加迅速,人口密度由2000年的2957人/平方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7029人/平方公里,外来常住人口占宝山区总人口的53.3%,其中大场镇,顾村镇,杨行镇,罗店镇,庙行镇外来常住人口已超过所在街镇的户籍常住人口(见表3、图6)。

大场镇位于地铁7号线附近,毗邻中环路,总人口达到371856,是人口最多的一个镇,占宝山区总人口的19.6%。

罗店镇毗邻罗店工业园区及宝山城市工业园区,吸引大量外来人口,使得宝山区成为外来人口的集聚地。

1.2 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上世纪90 年代初期以来,外来人口已成为上海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资料显示,2000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为346.49万人;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截至2005 年10 月31 日,上海外来常住人口达到438 万。

而最新“六普”资料表明,截止2010年10月31日,上海外来常住人口总量已猛增至897.7万人,占39.00%(图6)。

10年间共增加551.21万人,增长159.08%,平均每年增加55.12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9.99%。

从人口增量结构分析,与“五普”相比,全市常住人口增量中,有87.75%是外省市来沪人员。

特征如下:注:2005年是抽样调查推算数据,2000、2010年是普查数据图71.2.1 中心城区边缘、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成为外来常住人口的居住首选(1)外来常住人口主要集中在浦东、闵行、松江、嘉定和宝山五区从人口分布看,浦东新区、闵行、松江、嘉定和宝山等区是外来常住人口居住最为集中的地区,5个区共容纳外来常住人口575.97万人,占上海外来常住人口的64.2%,其中仅浦东新区(包括原南汇区)就有202.43 万,占22.5%。

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居住成本相对较低和交通相对便利等是吸引外来人口居住的主要因素。

表4 2010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区县分布与比重(2)近郊区外来常住人口最多从人口分布来看,中心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各有外来常住人口173.3万、482.23万和242.17万人,分别占本市外来常住人口总量的19.3%、53.7%和27%,与“五普”相比,分别增加43.23万、285.59万和181.77万人,增幅分别为33.2%、145.2%和300.9%。

很明显,远郊区的外来常住人口有很大幅度的增加,近郊区和远郊区已成为外来人口生活聚居的首选。

而中心城区则属普陀区外来人口最多,为36.3万人,卢湾区最少,为5.4万人(见表4、图7)。

图81.2.2 外来人口主要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性别比下降明显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20-34岁外来人口数量超过该年龄段本市户籍常住人口数量。

普查资料显示,0-14 岁年龄组的外来常住人口占全市外来常住人口总量的8.5%,与“五普”的11.4%相比,下降2.9个百分点;15-64岁年龄组人口占90.2%,与“五普”的87.5%相比,上升2.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年龄组人口占1.3%,与“五普”的1.1%相比,微升0.2个百分点。

由于外来人口流动主要目的是经商和工作,所以流入上海的外来人口也以青壮年人口为主。

普查资料还显示,2010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中,20-34 岁的青壮年人口为422.03万人,占外来常住人口的47%;劳动年龄人口(男性15-59岁,女性15-54岁)为783.35万人,占87.3%,与“五普”相比,又上升1.2个百分点(见表2)。

普查资料还显示,20-34岁这个年龄段的外来常住人口为422.03万人,占上海常住人口的57.7%,即这个年龄段外省市人口已明显超过户籍人口。

表5 不同年龄组外来常住人口数及比重图92 上海人口未来发展趋势根据目前上海人口现状、人口发展自身规律和上海“十二五”规划分析,上海人口未来发展趋势将呈现以下特点:2.1外来人口数量逼近户籍人口“六普”资料显示,外省市来沪人口与上海户籍人口比从“五普”的1:3升到2010年的2:3。

从年龄构成来看,在全市常住人口中,17-43岁年龄段中,每岁组都是外省市来沪人口比上海户籍人口多,即青壮年人口中,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倒挂。

根据人口发展自身规律和大城市的集聚效应判断,未来上海外来人口数量将逼近户籍人口。

因此,保障来沪人员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合法权益,促进本地人口与来沪人员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创造条件让来沪人员更好地融入城市发展是上海人口管理的重要内容。

2.2人口分布的郊区化特征更加明显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已促使上海人口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

根据上海市城市规划,“十二五”时期上海城市建设的重心将向郊区转移,在郊区基本形成与中心城区功能互补、错位发展、联系紧密的新城群。

嘉定新城、松江新城将初步确立长三角地区综合性节点城市地位,集聚100万左右人口;浦东临港新城、青浦新城、奉贤南桥新城具备较高能级的城市综合集聚辐射功能,集聚60万—80万人口;金山新城、崇明城桥新城对周边地区发展的服务带动作用将明显增强,集聚20万—40万左右人口。

所以,未来上海人口分布郊区化特征将更加明显。

2.3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由负向正转化自从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以来,上海从1993年起至今,已经连续18年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数,2010年为-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