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心法

合集下载

太极心法

太极心法

一、脚呼吸法,又称"踵提呼吸法",简称"踵息法"。

练习方法:提脚跟。

意注脚跟,要轻轻慢慢的往起提脚跟(此时感觉小腹上翻)忘掉脚跟转想脚大趾,轻轻慢慢的往起翘脚大趾(此时感觉小腹下翻。

小腹之上翻下翻谓丹田内转,亦称翻江搅海)然后忘掉脚大趾再想提脚跟,之后再提脚大趾。

如此一提一翘,反复练习9次。

提脚跟时为吸,翘脚大趾时为呼,是谓脚踵呼吸法,属高层次的呼吸法,非常人用口鼻呼吸。

古人云:"圣息以踵,由脚踵而头顶一气呵成。

"提脚跟时督脉升,翘脚大趾时任脉降。

其养生作用不言而喻。

技击作用:在稚手时,拿人时则提脚跟,发人时则翘脚大趾(指前脚、虚二、运睾丸练习方法:意注睾丸。

睾丸要轻轻慢慢的向上抽提(此时感觉肩井穴和环跳穴关闭)。

然后松时睾丸(此时感觉肩井穴和环跳穴都开)。

这后再提,再松,如此反复练习9次。

女子运会阴穴,也是一提,一松。

或运乳头(黑圈以内部分)亦可。

睾丸属翘脉(阴翘,阳翘),翘脉是管人体升降的。

体用:做"金鸡独立"势时,提睾丸,做仆步下势时松开睾丸。

三、胎息法(肚脐呼吸法)练心方法:意注肚脐。

收肚脐,稍停。

松开肚脐,稍停。

如此一收,一松,反复练心9次。

感觉:当在收肚脐时,感觉左右两肾在往左右两侧开、当松开肚脐时,感觉两肾在合。

肚脐为神阙穴,内联五脏六腑。

此法也是锻炼内脏的方法。

技击应用:在推手时,拿人时则收肚脐,发人则松开肚脐。

四、劳功呼吸法练习手心相对一尺侧置于膝上,展指凸掌心劳宫吐气,然后空手心劳功吸气。

如此一展一空,反复练习9次。

感觉:当做劳宫呼吸时,涌泉也在同步呼吸,因手心脚心关窍相通。

技击应用:在推手中发人时,要展指凸掌劳宫吐力,抓筋闭脉时,要空手心气贯指梢,甲欲透骨。

健身作用:十指连心,手指通内脏,练指掌同时也在练内脏;手是人脑的外在表现,练手指同时也在锻炼人脑,脑是人体重点保健部位。

五、鼻尖人中呼吸法练心方法:意法鼻尖,转想人中,再想鼻尖、复想人中。

太极拳内功心法口诀大全

太极拳内功心法口诀大全

太极拳内功心法口诀大全一、杨式太极松身五桩杨式太极松身五桩是一种活桩,此桩是杨式太极桩功中最为基础的桩法,目的是帮助学习者在练架子和推手前放松全身。

功法如下:一预备式两足立正,身正,两目向前平视,顶头悬,胸微含,两肩微沉,肘微弓,舌卷而轻抵上颚,重心落右腿,左腿跟微起,向左平开宽与肩齐,腰向右转,再向左转,把右脚尖扣回转正。

练习时要注意气沉丹田,背部有如贴墙,松腰,两髋骨微抱丹田,收尾闾,收小腹,两膝微屈而不过足尖,足底贴地,头部正直,凝神定意,眼向前平视,眼神宜敛,舌卷上颚,合口并唇,呼吸自然,自胸前整片松落,沉于丹田,而由足内侧达于脚底,两肘同时微弓,两腕背亦向前微弓,掌心向下微展,指尖微起向前,不张不并,自然而沉涨之感,直达指尖(这些内容其实就是杨式太极“十要”中的内容)。

太极拳内功心法口诀大全。

二转腰松胯两膝微沉,两臂分向两侧举起平伸开展,两肩微沉不动。

两肘微弯,弯曲以能容纳四个手指,两腕与肩平高,两掌心向下,十指尖微垂,松肩坠肘,坐实左足,腰胯向下微沉转动,腰胯向右旋转45度,牵引两臂,左手掌心朝内,随势甩至右上前胸,同时,右手掌背随势甩至身后尾闾,腰胯回正,两臂荡回,由下荡向两侧上方,腰胯微沉,牵引两臂由两侧下荡。

然后,坐实右腿,同时腰胯向左旋转45度,右手掌心向内,随势甩至左上前胸,同时,左手掌背随势甩至身后尾闾,腰转时保持中正,以腰为主宰,膝以下不动。

腰部一动,手也要贴着身体跟着动,腰停手也停,腰胯向右转45度时,要使鼻尖与左手腕对准右膝盖与右足尖,左肘尖向下对正左膝盖及左足尖,尾闾向下,对正左后足跟。

腰向右转,重心落于左脚,左脚涌泉穴有沉入地之感,右脚变虚,可轻松抬起。

同时,两肩微沉松开,有如骨头挂在肩上。

垂肘左右摆荡,手腕不过肩,两肩关节韧带有如橡皮筋,荡转自如,劲由脚底生直透手心劳宫穴。

(此势的关键是要使两臂象草绳一样随腰转而在身体前后摆荡,两臂一点力都不能用)三合气松身本法分为身体向下降,然后上升两个动作。

太极拳歌诀心法口诀集锦

太极拳歌诀心法口诀集锦

太极拳歌诀心法口诀集锦太极拳懂劲指明法歌诀懂劲就是明白力,化力发力力中庸。

首先受力卸人力,学会控制再进攻。

练出结构最佳形,练沉练整练放松。

松化松顺松即变,沉实沉稳沉上擎。

那处挨上那处照,不需强求用七星。

推手多时感觉灵,节节控制皮毛听。

一臂力量总有限,协调全动力难封。

力向对方无腿处,顺人加力效能增。

懂人必须规矩己,避免得机不能攻。

练出杠杆拨撬人,练出虚实再用空。

明白沾粘不丢顶,发挥动能悟静功。

快捷还须名师喂,真懂必须实践经。

经打经验经磨练,各家各劲铭骨中。

尝试一次又一次,反复多遍境界升。

先找力尾化人劲,再找化解在途中。

学会发人微有动,掌握化解同时攻。

初用往往四肢力,渐渐使用腰腿弓。

弯弓曲弓之字弓,周身一家六张弓。

初学用弓要如弓,弯曲四肢肾后撑。

增大幅度练耐力,一切渐回自然中。

化劲都有不同味,发劲人人有特征。

功夫与理要符合,技巧实用相适应。

人生有竟学无涯,蹬上高山更见峰。

艺不得法行路远,学而不练空谈兵。

循序渐进适老弱,超强训练宜年青。

学来人家用成己,举一反三四五通。

用功还须用心计,熟知人时心不惊。

心平气舒胸有数,应对总在预料中。

太极拳劲好弹性,太极拳劲整长惊。

太极拳劲较圆活,太极拳劲虚幻空。

太极拳劲静待动,太极拳劲绵中钉。

太极拳劲阴与阳,太极拳劲灵和轻。

太极拳劲沾又粘,太极拳劲化又封。

太极拳劲变不尽,太极拳劲巧妙精。

懂劲就是知规律,懂劲练出明白功。

懂劲一般练有用,套路劲别随意更。

懂到动时再懂静,懂劲反复境界升。

万人千姓一百劲,难能劲劲都适应。

不懂劲时似神秘,真懂也觉很普通。

懂劲自认已明白,清楚背面有陌生。

太极拳练功解歌诀学拳无路练为径,拳劲有道用乃通。

十看百问终糊涂,生欲受用下死功。

死功练出灵活劲,规矩求得拳正宗。

死功就是不退缩,一步一步攀高峰。

百遍不如千遍熟,千遍巧后万遍精。

年年不如月月练,天天不如时时功。

拳法秘诀一字练,练被练化练进攻。

练松练沉练变易,练气练意练觉听。

练快练慢练定力。

练刚练柔练中庸。

太极拳心法

太极拳心法

太极拳心法一般人认为,太极拳是道家拳术,只反映道家思想,事实上,太极拳却涵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精华,相应地,太极拳心法原理来源于儒释道三家心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心法。

欢迎阅读!太极拳心法1 行功法太极行功,功在调合阴阳,交合神气,打坐即为第一步下手功夫。

行功之先,犹应治脏,使内脏清虚,不着渣滓,则神敛气聚,其息自调。

进而吐纳,使阴阳交感,浑然成为太极之象,然后再行运各处功夫。

冥心兀坐,息思虑,绝情欲,保守真元,此心功也。

盘膝曲股,足跟紧抵命门,以固精气,此身功也。

两手紧掩耳门,叠指背弹耳根骨,以祛风池邪气,此首功也。

两手擦面待其热,更用唾沫偏摩之,以治外侵,此面功也。

两手按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以清其火,此耳功也。

紧合其睫,睛珠内转,左右互行,以明神室,此目功也。

大张其口,以舌搅口,以手鸣天鼓,以治其热,此口功也。

舌抵上颚,津液自生,鼓漱咽之,以润其内,此舌功也。

叩齿三十六,闭紧齿关,可集元神,此齿功也。

两手大指擦热摺鼻,左右三十六,以镇其中,此鼻功也。

即得此行功奥窍,还须正心诚意,冥心绝欲,从头做去,始能逐步升登,证悟大道。

长生不老之基,即胎于此。

若才得此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挈置不顾,此无异炼丹不采药,采药不炼丹。

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绝不能成就。

必须功拳并练,盖功属柔而拳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互济,动静相间,始成太极之象,相辅而行,方足致用。

此练太极拳者所以必先知行功之妙用,行功者所以必先明太极之妙道也。

太极拳心法2 打坐歌初打坐,学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

秘秘绵绵调呼吸,一阴一阳鼎内煎。

性要悟,命要传,休将火候当等闲。

闭目观心守本命,清静无为是根源。

百日内,见应验,坎中一点往上翻。

黄婆其间为媒妁,婴儿姹女两团圆。

美不尽,对谁言?浑自上下气冲天。

这个消息谁知道? 哑子做梦不能言。

急下手,采先天,灵药一点透三关。

丹田直上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

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

郑曼青太极内功心法

郑曼青太极内功心法

郑曼青太极内功心法郑曼青为杨澄甫杰出弟子,曾为《太极拳体用法》执笔.精通诗、书、画、拳、医、,人称“五绝老人”.为台湾杨式太极拳奠基者.在海内外影响巨大.他总结了太极内功心法九要,对练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一)含胸胸不可挺,挺必气浮无根:亦不可驼背,驼背必气结致病.含不可露形,意识可也.何谓?以意内收,引气下沉是也.中医谓:气汇『膻中』,膻中穴在胸两乳中间,灸之可治气喘,可证气在胸部汇集.学习太极拳即练气功,首重内练,内练舍行气何由?气能运行,血必畅旺.此为习太极拳开宗明义,必需先予详悉者也.故太极拳异乎一般运动,为先运而后动者,其它一切运动系先动而后运,本末倒置,功效不彰,毋容自辩.含胸或称松胸,窃以为不如含胸此法.用.行.形要求,外形要求完成,以意念随之内收,使能达以神贯顶.此之所谓太极拳讲求内外一致是也.古人所谓:“头如西山悬”,最为简骸.神贯顶后,再沿头面下降,完成一周天之运行,是谓河车倒运.(七)气沉丹田忌闭气、迫气、用力鼓气,此处谓沉丹田,由上述松肩、含胸、尾闾中正、气由意导引至丹田即可,而系水到渠成之事,千万勉强不得.窃以为“沉”字作形容词解较妥,作动词解,则用力致病.丹田在脐下一寸三分,去脐近,去脊远之约三与七比中间,又名气海.此处存气不惧多,只患寡,气寡则体弱,气足则体壮.孟曰:“吾善养浩然之气”孟子深知气之重要,而善养气,不愧练气专家.《郑子太极拳十三篇第四十六页》教示:“气以细长静慢为主,缓缓吸入丹田,与心相首,稍使逗留,久之渐能宿气,日积月累,直养无害,未可限量也.”与孟子之说相吻合,行气不如守气,守气乃“直养浩然之气”.又郑子壬子无射月演讲:“太极拳与体育”时尝提示曰:“……练太极拳要气沉丹田,心能沉下,便绝对没有这种病‘心脏病’,因为心包络会比别人强一点,外感风寒不至于侵袭到心包络,以致慢慢影响到心脏,这种病我所见地,我所治地很多,而且中国医学上讲得比较详细.那么练太极拳地功效,对最厉害地癌症、心包络、心脏病等等,都不成问题,尤其胃病更容易治好,肾脏病也很容易恢复健康,总之,对于人确有好处.”气沉丹田地好处毋容怀疑,实务上,我郑师拙陋徒之一,三十余年来教学成效,也能使许多患久年疾病者转为健强,不能不证明太极拳诚健身之宝筏也.丹田有气不但健身,且可防身,承受重击而不改色.盖腹部接劲,将敌弹出寻丈之外,同门师兄皆有此能耐..踝.道理.我们现在到一个佛殿去,前殿有一个弥勒佛,很大一个胖子,笑笑地,他是拿一个布袋,人家都讲上头题着:‘坐也布袋,行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人不但自己是个布袋,甚至于一切儿女妻子,功名利禄等等,无一不是布袋,尤其自己是这个布袋最难放得下.所以讲什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什么‘一下子顿悟可以成佛’等,就是讲不容易放下.练太极拳是难,就是难在自己有意思挡住.我不能进步,是我地意思挡住了自己,没办法打通,这一点实在是太极拳最难第地关头.(郑曼青)教示吾人‘松’之重要,松之入手方法,松即是太极拳之功用,得到‘松’字才可希求气通三关,气敛入骨,化气为髓.我得一悟:习太极拳不是习普通拳技,是习‘道’.依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四十八章》每天习拳增加拳艺,到了某一境界却日日减损拙力,才能进入大道|太极之门.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教示吾人‘松’之重要,松之入手方法,松即是太极拳之功用,得到‘松’字才可希求气通三关,气敛入骨,化气为髓.我得一悟:习太极拳不是习普通拳技,是习‘道’.依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四十八章》每天习拳增加拳艺,到了某一境界却日日减损拙力,才能进入大道|太极之门.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上之心法.,无上之心法.。

太 极 心 法

太 极 心 法

太极心法太极功修法三重,得其真二万法通”。

李派太极法分三重,称谓“三太极”,即“外太极”、“内太极”和“真太极”。

动盘拳法显法象于外,谓“外太极”。

其诀是:“半个圈似月牙,三字诀上下插,颠与倒不离家,反复此乱如麻”。

静盘功法造化内功于秘,谓“内太极”,其诀是:“呼吸气一太极,子午窟先天地,玄中玄秘中秘,升与降开与闭,河车灵三宝聚,炼神功呈妙技,莫妄传多仔细”。

太极心法统领内外于心,谓“真太极”。

其诀是:“四维着一力,虚空雷劈去。

万法如意珠,紫金元祖气。

”三法归一成太极,内是外之本,心法是统领内外的总根本’。

故诀曰:“万物生于土,万法起于念。

”又说:“细心参,细心参,真法不在势里边。

”此即是说:真法就在心里边。

拳法功法都是“一定死法”,而死法活练、死法练活,非心法所不能。

其实”真太极”一个“真”宇,也就说明心法在拳法功法中的核心地位和灵魂功用。

所以,传统惯称心法为“根本大法”、“万法之母”,甚至推崇为“天下第一法”。

唯有心法才是造化内外真功的真机,成就神功的妙法。

所以,传统太极牢操心法,无一不倍加珍视和珍用。

一、心法实质心法的实质是意念。

太极动静修炼的“用意”、“意领”及其造化的功用之法就是心法。

心意无形,无形则灵。

这是人所以为“万物之灵”的重要因素。

生灵都是“无形统领有形,心意统领形体”。

理念指导心性,心性支配行动,这是人这一生命灵体的特有本能。

人间万事起于心,拳功有成在于心。

太极心法也因此而定。

人心有善恶之分,所以善则善行,恶则恶作,是功是罪,各有果报。

而道法太极拳功的心法,首先是阴阳和德,合道应天的修炼之法。

所以,太极心法“敬心诚意”以调心,“意领气行”而调气,“意奶身随”而调身。

而这三调法用的实质即以善排恶,以正逐邪。

一句话,应之于道,公之于心,净化心灵。

太极修炼对心法视若珍宝,是心意的本质、功能和特,陛决定的。

说到心意,必及心神。

神为意之主,意为神之从,意静归神,神动为意。

神意相随,皆藏慧心。

太极内功心法

太极内功心法

太极内功心法太极内功心法一、周身一家周身一家是传统太极拳家最为推崇的太极境界之一。

周身一家就是时刻保持周身的整体性,不顾此失彼。

任何动作都是有前就得有后,有左就得有右,不能光想到一个方面。

怎么样才能在练拳的时候,做到周身一家呢?其实,先人就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方法。

第一,身如钟鼎要求不管坐着还是站着,都要意念像一口钟一样把整个身体都罩起采,这样周身的气也会整起来。

第二,一动无不动传统的养生法要求周身一动无不动,如何做到呢?主要的方法就是有内三合和外三合。

内三合要求把神意气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外三合主要是用意念把肩和胯连上,把肘和膝连上,把手和脚连上。

当你的意念和百会穴相联通,你自然就会觉得自己的气息和内力变得不一样。

此外,内外相合的方法有3圈相摞等。

第三,千身备五弓“一身备五弓”的五弓是脊柱一张弓,上面弓梢是大椎到枕骨,下面弓梢是尾闾,弓背是脊中到阳关(这个弓背较长一点)。

上肢一张弓,肩到脊柱和手分别是弓梢,肘关节是弓背;下肢是张弓,胯骨到骶髂骨和脚分别是弓梢,膝关节是弓背。

每个弓梢都不是一点,而是展开的。

如何做到“一身备五弓”呢?关键是用五弓之意来代替躯体。

太极内功心法二、内外相合随着功夫境界的提升,“外三合”和“内三合”有了基础,还必须做到内外相合。

如何做到内外相合呢?可以用意念造型的办法,假想自己的身体是一个大圆气球,在球内有一个水平线和垂直线相互交叉的十字,十字交叉处在圆心,好比是自己的中心点。

练拳时要求的“四梢平”就是指十字横竖线的四个端要保持平衡。

找平的要领是十字的横线标志着两肩相平,保证人体不致倾斜;十字的竖线垂直在百会穴与尾闾之间,从而就能体现出“虚领顶颈”和“尾闾松垂”的内涵。

胸椎前侧的十字线交叉点即是身体的中心点,这是练习太极拳必须注意的关键之处。

内外相合要求把身形和内劲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太极拳的特殊功能和作用。

但是,这种结合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只有通过认真钻研和刻苦磨练才有可能实现。

太极拳的内功心法有哪些

太极拳的内功心法有哪些

太极拳的内功心法有哪些一直知道太极拳友内功心法这一说,而且非常保密,传内不传外,所以,也一直想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太极拳内功心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的内功心法。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内功心法一、练习任何一个拳式动作,都要将身体分阴阳,分虚实,有开合,即有放大缩小。

身体左边缩小,则右边放大;右边缩小,则左边放大;上身缩小,则下身放大;下身缩小,则上身放大;前面缩小,则后面放大;后面缩小,则前面放大。

二、任何手上动作开始前,应先放松两肋,后松肩、肘、腕。

三、“松沉”,并不是整个身子低下去,只是命门以下地方松沉下去,命门以上地方还是向上升。

四、在拳式练习中,重点不在拳架定式。

式与式之间的过度动作的才是至重要。

五、当身体某处地方无法松开时,便不要再想该处地方,转为松开紧张处地方之上或之下的地方。

六、练拳时,要经常保持「三空」,即:手心空、胸空、脚心空。

七、「气敛入骨」乃是用意将双肩和背收向脊骨,并下沉至尾闾。

八、拳式练习时,身体要有起伏(或升降)。

起伏是由于两跨松开,身体受地心吸力影响慢慢向下沉。

当下沉到底时,身体会自动反弹向上升。

此原则由始至终贯切到整套拳式。

九、我们经常说「松沉」。

怎样才是沉?沉不是直往下跌,应像一样纸在空气中平放地往下飘荡。

左边沉,右边升。

然后,右边沉,左边升。

这样一飘一荡掉到地上。

十、练气势要意想头、背、胸、臀四张皮。

任何时候只可以扩张其中一张皮。

十一、做任何拳式动作都要有对待。

例如:手向上动,则身向下沉(臀一张皮)。

手向前伸,则身向后*(背皮)。

手走左,则身走右;手走右,则身走左。

手与身好像互相对拉,或是好像一个球向四方八面膨胀。

十二、任何一个拳式动作完成后,身法上须做到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胯扩膝,手上劳宫穴透开,意气到达手指。

十三、必须在一式的动作完成到位后,才可开始下一式的动作,不可抢先。

十四、任何一式动作都是由身体的「中线」开始,在「中线」结束。

十五、如果手掌、手指能放松,手腕不僵、不丢、不折;则整个手掌和手指自然有胀满感觉,手指亦会自然张开。

练习太极拳的心法口诀汇总,简单易懂

练习太极拳的心法口诀汇总,简单易懂

无思无虑静下来,平心下气沉丹田。

立身当中正,头颅不宜偏。

前后顶劲碰起,二目平视直前。

神送前手头忌动,呼吸深沉自丹田。

耳向后听心贴背,舌尖轻挑颚齿间,胸微含、肩里卷,屈臂泛臀裆开圆。

裆莫扭,亦莫涮,背丝扣形循环缠。

身忌上蹿胡乱摆,宁低不高行平线。

双手相合勿翻动,微贯一气指肚间。

上行不过眉,下行似松开,内转拇指界中线,外运勿探沉肘尖,莫贪莫夹,束肋毛肤相挨。

腰如车轮左右转,虚实分明互相连。

脚踏忌“八”、“丁”,切记合脚尖,内掌踏地偏重,大二足趾领先。

宁进不退,下在上先。

注阴不注阳,注后不注前。

无处不太极,缠丝劲当粘。

心意、气力、筋骨,手足、肘膝、胯肩, 内外六合分明,上下周身关联。

腋腿四窝名“四䙌”,左与左对右亦然。

运行结合呼吸,不丢不顶徐延。

静如山岳动如电,蓄若开弓发若箭。

捕鼠猫形搏兔鹘,聚精会神莫稍偏。

刚而不僵轻非浮,五阴五阳虚灵现。

着熟懂劲循序进,黏粘神明自通玄,谦虚谨慎重武德,急躁狂妄门外汉。

2、浅 解无思无虑静下来,平心下气沉丹田:练拳时要排除一切杂念,脑子里什么也不牵挂,思想沉静下来。

脐以上不准有气,气下沉至丹田(丹田在脐下二、三寸之间,个人的中指中节叫寸)。

初学时知道把气沉下就行,不能斤斤拘泥,否则,易于顾此失彼,挂一漏千。

立身当中正,头颅不宜偏:身躯当笔直,不得佝偻、凸胸、左倾右斜,头应端正,不得俯、仰、摇、扭。

前后顶劲碰起,二目平视直前:前后顶是指头部的前囟和后囱。

思想上体会这两处微微碰起就行,不能僵颈硬往上顶,颏须稍收敛,两眼直向前方平视,前后顶也就不易丢失。

低头便失前顶,容易精神不振,晕头转向;仰头便失后顶,容易呼吸紧张,横气填胸。

神送前手头忌动,呼吸深沉自丹田:神,指眼神。

就是说手向左右内外上下运行时,须以眼神瞟送前边或上边的手,不得摆头晃脑或抬头去看手。

眼神也是全部精神所贯注,须知收敛、收视之功。

呼吸深沉,也正是古人所说的“吐纳术”。

丹田:也叫气海。

呼吸皆须深沉,发自和还原于丹田。

太极拳口诀心法

太极拳口诀心法

太极拳口诀心法动作要领是学好太极拳的入门和根本,必须弄通弄懂,在演练时严格遵守。

大家了解太极拳口诀心法吗?一起来看看。

一、虚灵顶劲虚灵顶劲是指演练太极拳时,始终保持头容端正,百会穴轻轻向上领起,有绳提之意。

此为演练太极拳最基本的要领之一。

要想做到虚灵顶劲,须先弄准百会穴的位置。

百会穴位于人体头部顶端中央的发旋处,也即后发际正中向上七寸处,又称三阳、三阳五会、五会、巅上、天满、维会、泥丸宫、岭上、岭上满天等,为人体之制高点。

《拳论》说:“百会穴领其全身”。

虚灵顶劲就是要清气上升,虚达于百会穴。

清气如何上长?《拳论》说:“非平心静气不可,浊气必下降至足。

一势既完,上体清气皆使归于丹田,盖心气一下,则全体之气无不俱下”。

顶劲领起来,气归丹田,起于会阴,上行循腹里天突、廉泉、上督脉,亦由会阴起,过长强,顺脊逆行而上至百会。

何谓“顶劲”?《拳论》说:“顶劲者,是中气上冲于头顶者也”。

如果中气不向上领,正气即塌,四肢瘫软,无所依附,犹如一堆烂泥,打拳何从谈起?但顶劲决非硬顶,硬顶是僵劲,非为真正的顶劲。

“顶劲上领,意思如上顶破天,不可用气太过”。

太过则正气猛涌上头,头重脚轻,足下不稳,扭转不灵,气脉不通,横气填胸,有损身体健康。

顶劲又不可不及,不及则提不起精神。

所以《拳论》说:“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似无,不过不及,折其中而已。

”“打拳全是顶劲,顶劲领好,全身精神为之一振。

”虚灵顶劲,既是打拳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要领,同时又是一种拳术境界。

练拳之初,很难真正领会其意,准确把握要领,只要由招熟渐悟到懂劲阶段,内气开始动荡,清气产生、丰盈,膀胱发热,丹田中正气浩瀚,才可真正体验灵机一动,清气上浮,周身空灵的奇妙境界。

但尽管如此,演练者从一开始,就须严格遵守虚灵顶劲的要领。

非如此,难于练好太极拳,不会产生清气,也不会有以后的清气上升、浊气下降、随心所欲的通达和自如。

二、含胸塌腰含胸塌腰是在开胯屈膝的同时胸脯向内微微含住,心气下降,两胁微束,腰劲自然下塌,周身血脉流畅无阻;要塌腰,必定含胸。

太极拳心法

太极拳心法

太极拳心法2017年太极拳心法太极拳是一种饱含东方包容理念的运动形式,其习练者针对意、气、形、神的锻炼,非常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对人类个体身心健康以及人类群体的和谐共处,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下面有店铺为大家分享2017年太极心法,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太极拳系内家拳,力出于骨、劲蓄于筋,不求皮坚肉厚,而求气沉骨坚,故无张筋错骨之苦无跳跃奋力之劳,顺其自然,求先天之本能,为返本归原之功夫。

二.练太极拳有三到:神到、意到、形到。

如身法正确,则进步甚速,每日有不同之感觉。

学者宜细心体味之。

三.如身法不合,神意不到,如火煮空铛,到老无成。

有十年太极拳不如三年外家拳讥。

故第一须勤,第二须悟。

功夫如何,视智慧如何。

但勤能补拙,须自勉之。

四.练拳时呼吸不要勉强行深呼吸。

功夫纯熟,自然呼吸调匀,否则有害无利。

五.太极十三势本为导引功夫,导引者导引气血也,故功夫纯熟气血调匀,百病消除。

千万不可自作聪明。

如舌顶上腭,气沉丹田等类,功夫到后自然气沉丹田而行百脉,此乃自然之理,不可以人力强求。

六.松肩垂肘,乃言力不可聚于肩背。

要将力移至臂部肘前一节(注:即为曲池发劲),此乃意会而不是能言传者。

学者要细心体味之,不可拘泥而行之,不得滞重力沉难于轻灵。

七.提顶吊裆,提顶要天柱(背脊)直也。

吊裆,裆气由尾閭向上提(注:尾闾后翻)也。

收劲时胸要稍稍含虚,发劲时要天柱中直,切不可含胸驼背,以致肺部受伤。

八.练拳一次至少三趟。

第一趟开展筋脉,第二趟校正姿势,第三趟再加意形。

纯熟之后,一出手便有意形(注:即为拳意上手),则进步更速。

倘每次一趟,日练十余趟也无用处。

如年老活动血脉者,不在此例。

九.知觉懂劲要多推手,自得粘(沾)连黏随之妙。

如无对手,勤练架子,及时时两臂模劲,假想敌人进攻,我以何法制之,日久亦能懂劲。

惟进步较慢。

十.推手时要细心揣摩,不可将对方推出以为笑乐,务要使我之重心对方不能捉摸。

对方重心时时在我手中。

十一.太极拳行立坐卧,皆可行功。

武式太极拳的身法心法手法和步法

武式太极拳的身法心法手法和步法

武式太极拳的身法|心法|手法和步法武式太极拳为我国传统太极拳五大流派之一,其理法原理丰富完整又邃密细腻,“以求太极(内形)为主,走内劲,以意行气,练精、气、神三者合一”。

下面将介绍武式太极拳的身法、心法、手法和步法,希望大家喜欢!武式太极拳身法武式太极拳身法练习的法则是“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腾挪、闪战、尾闾正中、气沉丹田、虚实分明”。

当练习者学会架式后,这些法则怎样才能上身,就成了研究的重要课题。

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早在《太极拳解》中说明:“先在心,后在身”。

武禹襄胞兄武秋瀛在《打手论》中指出:“心知才能身知,身知胜于心知”。

也就是说以上的身法练习法则,必须心理先能明白,然后方可逐渐练到身上。

武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李亦畲用虚实图将涵胸、拔背身法形象地在“胸”字上用一弧线来描绘。

也就是说只要能正确的掌握了涵胸,那么自然就可拔背。

他还在《走架打手行工要言》里说身法怎样才能上身。

“一动势先问自己,周身合上数项不合?少有不合,即速改换,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

武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郝为真概括“练太极拳有三层意思,出层练习身体如在水中,两足踏地,周身与手足动作如有水之阻力”。

使动作缓慢优雅,细心体会身法要领。

武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郝月如在《身法要点》一文中对涵胸、拔背解释为:“何谓涵胸?曰:心以上为胸,胸不可挺,要往下松,两肩微向前合,谓之涵胸。

能涵胸,才能以心行气。

何谓拔背?曰:两肩中间脊骨处,似有鼓起之意,两肩要灵活,不可低头,谓之拔背”。

武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郝少如在《武式太极拳》一书中的《节序兴例及身法要领图解》中,用图的方式注明,在“胸“字上画一弧线说明为涵胸,在弧线上方向上画一箭头为拔背,该图较李亦畲《虚实图》更为直观,使人易懂,并在图下有身法要领注释:“涵胸,心以上为胸,胸既不可挺,亦不可凹,而要往下松,两肩胛微向前合,谓之涵胸。

能涵胸者,才能以心行气。

拔背:由腰际(命门处)一分为二,意往上拔,至两肩中间的脊骨处,似有鼓起之意,两肩胛要领活,不可低头,谓之拔背”。

太极拳心法口诀

太极拳心法口诀

太极拳心法口诀太极拳24句心法口诀学太极拳,初学的学员不能要求太高,也不能操之过急。

下面是太极拳24句心法口诀,为大家提供参考。

“太极拳”秘传之心法24句口诀太极阴阳玄理明,万变千化不离宗。

不偏不倚守中和,悟透松紧功始成。

松紧本是一根绳,松紧紧松刚柔用。

骨撑筋伸肉要松,松撑圆沈臂如弓。

头领足蹬中间空,坠肘松肩两手挣。

吸胯开裆膝自挺,虚腋坐胯必起胸。

呼吸以喉入心腹,直落丹田涌泉通。

捧劲不离贯始终,周身似簧遇力应。

意不紧来又不松,不即不离不离中。

道法自然自然法,勿求勿追悟中行。

心松形松神亦松,似松非松松松松。

臂撑膝撑意亦撑,不撑自撑撑撑撑。

太极拳修炼五字诀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

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

我郡南关杨君爱而往学焉。

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

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彼不肯轻以授人,仅得其大概。

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於是技。

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

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

予自咸丰癸丑时年二十余,始从母舅学习此技。

口授指示,不遗余力,奈予质最鲁,廿余年来仅得皮毛,窃意其中更有精巧,兹仅以所得笔之於后,名曰五字诀,以识不忘所学云。

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

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

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

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

要刻刻留意,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

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於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二曰身灵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

举手不可有呆像。

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内。

两手支撑,一气贯串,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

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

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於腰腿求之。

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

太极拳24式口诀心法

太极拳24式口诀心法

太极拳24 式口诀心法
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24 式口诀心法,欢迎阅读。

1、起势:向左开步,两手平提,曲膝下按。

2、左右野马分鬃:丁步右抱,转身开步,弓步左分,后坐翘脚,左转撇脚,丁步左抱,转身开步,弓步右分,后坐翘脚,右转撇脚,丁步右抱,转身开步,弓步左分。

3、白鹤亮翅:跟步中抱,后坐右转,虚步亮掌。

4、左右搂膝拗步:右下左拨,丁步反提,弯肘开步,搂膝推掌,后坐翘脚,左转撇脚,丁步反提,弯肘开步,搂膝推掌,后坐翘脚,右转撇脚,丁步反提,弯肘开步,搂膝推掌。

5、手挥琵琶:向前跟步,后坐右转,翘脚调掌。

6、左右倒卷肱:右后划弧,弯肘提腿,退步推掌,左后划弧,弯肘提腿,退步推掌,右后划弧,弯肘提腿,退步推掌,左后划弧,弯肘提腿,退步推掌。

7、左揽雀尾:丁步右抱,转身开步,弓步左捧,右抱左粘,后坐右捋,左转弯肘,弓步前挤,后坐托掌,弓步前按,后坐翘脚,右转开掌。

8、右揽雀尾:丁步左抱,转身开步,弓步右捧,左抱右粘,后坐左捋,右转弯肘,弓步前挤,后坐托掌,弓步前按。

9、单鞭:后坐翘脚,左转抹手,后坐云手,丁步勾手,转身开步,弓步左推。

10、云手:后坐翘脚,右转按捋、,换重左云,提按并步,换重。

太极心法

太极心法

太极心法肢体力向六面整体浑圆力过度,共分六步:第一步:肢体力(局部力) 目的是为了松开肩关节,练出小臂的松沉力: 出手时,整个手臂如同一根铁链鞭。

上肢不用力,但也不可打软,《内功经》上叫“气调而匀,劲松而紧”,“松肩以出劲”,是说出劲之时,肩井穴用极柔之意松开,劲力才能畅通无阻。

只有肩关节松开,才能保证躯干产生的力量可以顺达梢节。

唯有松之极才能紧之至。

要用腰背的劲把手臂拿起来,再顺着小臂的重力自然下落,要找出这种自然的惯性力,也叫做惰性力,只要胳膊不使劲,这种力非常容易练,只要慢慢把松沉劲(自然的惯性力)甩出来就行了。

第二步:脊柱力(即上肢与躯干的复合发力)当肩关节松开,小臂的松沉之力练出来以后, 动作做顺了,就要开始锻炼脊柱的力量,,以脊柱带动小臂,用躯干的力量给小臂的运动加速。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两只胳膊能练得像两根铁链鞭,整个小臂沉甸甸的,这种力量打出来,人的血肉之躯根本无法承受。

此劲出自筋骨,一旦练出,终身不退。

脊柱力是整体力传递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锻炼脊柱时意念应始终感知脊柱,使脊柱和手臂的内在能量达到协调贯通,练武功最忌意念与体能不能合一, 陷入空想(顽空),务必要做到形神合一.只有达到形体和能量的合一才是中国武功的入门。

才能为以后的功力进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步:丹田力(骶骨之力):经过上一步的训练,我们的攻击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杀伤力,但这只是初步功夫,所发之力缺乏变化,发力前还需要预留空间加速。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进一步修练丹田之力,丹田(骶骨)是人体的总重心所在,人的整体劲力皆由骶骨发出,这一阶段的练习,主要是为了锻炼我们在千变万化的运动中(尤其是瞬息万变的格斗中)始终能把握自己的总重心,并体会出内力由中心向梢节传导的感觉。

所有运动都由总重心带动,一切运动都是由中心发动的正确的动力定型,一旦经过泛化,分化和自动化的训练阶段并形成本能反应后,我们就真正掌握了运用总重心的能力,就找到了修练功力的关键所在,再通过桩功的训练使周身骨架筋经贯通,丹田力可以顺达周身各个部位,不再产生内耗,旧称之为“劲路”打通,就好象把自己身体修练成一个管道,使能量能在自己身体内自由运转。

李光昭老师讲授太极拳道-太极心法

李光昭老师讲授太极拳道-太极心法

太极心法太极心法(一)――修为在心(1)师云:修为在心。

也就是明确地告诉我们,太极拳的修为,实质是心的修为。

修炼太极拳离开了心的修为,是无法迈进太极拳最高圣殿的。

因此,师亦云:练拳靠悟。

何谓悟?师曰:悟即吾心。

何谓心?太极拳道所言之心,既不是指人体之器官,即人的心肝肺的那个心,也不完全等同于人们日常生活中进行思考或进行认知活动的那个心。

其所言之心,是使人无欲无私、勿忘勿助、清净空明,如老子所说:“虚其心,实其腹”的那个心;又如孟子所主张的“存心养性”以“养吾浩然之气”的那个心;也是禅宗告诫人们顿悟而明心见性、即心即佛的那个心。

假如朋友问:如果真有这个心,这个心应如何定义,或如何定名?我不知道心的准确定义,也无法用我们的语言对心进行定位;但我知道,无论老子还是孟子,无论道学、儒学还是释迦所言之心,都是要在抽象与具体中,在理性与感性中,在推理与妙想中,在正向与逆向中,在明确与模糊中,在实有与虚无中,超越其对立,追寻同一、归一、统一,而达至圆满的内心世界。

如果非要给心定名,似乎可以称之为精神世界,或者干脆就将心称之为道;心即道,道即心。

太极学子更可以理解为:心即太极,太极即心。

何谓心法?修为就要有法,修心之法即为心法;太极心法就是遵太极拳道而修养自心之法。

这里所言心法有两层含义。

其一为方法;其二为法则。

我个人认为,就太极心法而言,其法似乎重点应该是指法则。

因为太极拳道之心法,其特点是心无常心,法无定法,非心非法,故有则即法。

正如拳论所言:功夫无息法自修。

太极拳心法是统领太极拳修为的根本大法,是不容随意更改的法则,或许可以称之为太极拳王国的宪法。

而方法是个性化的范畴,每个修炼者都可以、也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具体方法。

当今有些太极名家把行拳走架时,如何配合形体动作的心中所思、意念所注,称之为心法,我个人认为似乎不妥。

不论是手擎小气球也好,或是意想把小气球按潜到水下也罢,这些所念所想,只是修为当中的一些具体的小的技巧和方法,不应该是太极拳道所言之心法。

太极内功心法(老六路)

太极内功心法(老六路)

太极内功心法(老六路)从字面上看,太极拳前加上“内功”二字,似乎有些牵强。

因为太极拳(包括吴、武、孙、陈在内)均属于内家大家拳。

不言而喻。

内家拳是以练内功为主的拳种,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儿。

那么为什么要强调“内功”呢?对此,我在“太极松功”里已有所论及。

这里可简要说之。

由于种种原因近几十年来,特别是从以门派为核心的民间组织向“官办”转化以后,从形式上太极拳的影响确实很“热”,然而在“内功”作修上都不如从前,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长此以往会使太极拳走向异化,失去其“国粹”、“瑰宝”的地位。

故而,我在传播杨式老六路时,突出强调内功训练。

一、何为内功?内功修练包括哪些内容?内功是相对于外家拳以练筋、骨、皮为主要标志的腿脚功夫而言的。

太极拳所强调的是内功,是通过特殊的训练使神、意、气三者相互化合,形成一种气势,即内功或称之内劲。

在内功或内劲的理解上,要排险三种误解:其一、不能把人身“三宝”精、气、神或者称之为神、意、气的有机化合,看成是三种物质简单相加,而是一种质的飞跃,有机化合,产生一种新的物质——能量流。

也可以把它说成是生物电场;;其二、不能认为三者的最终结合落实在力上,这容易形成拙力;其三、更不能把内功训练的结果看成是对肌肉弹力训练形成的腿脚功夫,那样会失去太极拳的真谛,发挥不了内功的作用,最终落入旁门。

太极内功在修练过程中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练内功首先要懂理知法。

太极拳近于道,游于艺它取“易经”之理,名曰“太极”,又循阴阳之道、易变、变易之义为行功走架之法则。

太极拳是道家拳,并融儒、释思想为一炉。

所以太极之理能圆融万事万物。

诸子百家无所不包。

太极拳经典拳谱更是字字诛玑,句句拳决。

是太极内功修练的灵魂,指导思想。

(二)、放松是修练内功的基础,是太极拳行功走架的基本要求。

“一个'松’字,最为难能,如果真能松净,余者末事耳!”对此,在”太极松功”一章里,已作详细论述。

(三)、依据道家的“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三步功法,太极拳也分三步功法即:“以身变手”、“以气变手”、“以意变手”。

太极拳心法以柔克刚的无敌之道

太极拳心法以柔克刚的无敌之道

太极拳心法以柔克刚的无敌之道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拳法,深受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它源于中国道家哲学,最早由宋代陈家庄创建而成。

太极拳强调“以柔克刚”,追求刚柔相济的境界,通过借力发力,使自身变得无敌。

本文将介绍太极拳的心法,探讨其以柔克刚的无敌之道。

一、太极拳的内在境界太极拳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内在境界的追求。

太极拳强调修行内功,包括身体控制、意念调节、呼吸调整等方面的修炼。

内在境界的提升可以使练习者的身体变得柔软而灵活,同时也能培养出平静的心态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外界的挑战。

在太极拳的内在境界中,最为重要的是“以柔克刚”的原则。

太极拳通过练习柔化身体的力量和调整呼吸,使练习者能够应对外来的力量,随时随地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力量。

这种柔克刚的技巧,让太极拳可以对抗外界的攻击,达到无敌的境界。

二、太极拳的技术要点太极拳的柔克刚需要掌握一些专门的技术要点。

首先是身体的柔软和灵活性。

太极拳要求练习者保持身体的松弛状态,通过放松肌肉,使关节得到充分的伸展和柔韧,从而获得更大的活动范围。

身体柔软使太极拳练习者可以更好地运用自身力量,以柔化刚来化解对手的攻势。

其次是动作的流畅性。

太极拳的动作应该以流畅顺畅为标准,通过身体的连贯运动,使练习者能够迅速转化力量,并恰当地应用到对手身上。

只有动作流畅自然,才能更好地发挥太极拳的技巧和威力。

此外,太极拳还注重呼吸的调节。

练习者应该通过深长的呼吸来调整身体的状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

呼吸的合理运用能够提升练习者的气血流通,增强身体的抗击能力,使太极拳在实际应用中更为有效。

三、太极拳在实战中的应用太极拳以柔克刚的无敌之道在实战中得以体现。

太极拳练习者通过练习太极拳的技术和心法,能够在面对外来的攻击时迅速反应并化解对方的攻势。

在实战中,太极拳的无敌之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借力发力。

太极拳练习者可以通过巧妙运用对手的力量,将其重心打破,从而占据有利位置并施展攻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心法太极功修法三重,得其真二万法通”。

李派太极法分三重,称谓“三太极”,即“外太极”、“内太极”和“真太极”。

动盘拳法显法象于外,谓“外太极”。

其诀是:“半个圈似月牙,三字诀上下插,颠与倒不离家,反复此乱如麻”。

静盘功法造化内功于秘,谓“内太极”,其诀是:“呼吸气一太极,子午窟先天地,玄中玄秘中秘,升与降开与闭,河车灵三宝聚,炼神功呈妙技,莫妄传多仔细”。

太极心法统领内外于心,谓“真太极”。

其诀是:“四维着一力,虚空雷劈去。

万法如意珠,紫金元祖气。

”三法归一成太极,内是外之本,心法是统领内外的总根本’。

故诀曰:“万物生于土,万法起于念。

”又说:“细心参,细心参,真法不在势里边。

”此即是说:真法就在心里边。

拳法功法都是“一定死法”,而死法活练、死法练活,非心法所不能。

其实”真太极”一个“真”宇,也就说明心法在拳法功法中的核心地位和灵魂功用。

所以,传统惯称心法为“根本大法”、“万法之母”,甚至推崇为“天下第一法”。

唯有心法才是造化内外真功的真机,成就神功的妙法。

所以,传统太极牢操心法,无一不倍加珍视和珍用。

一、心法实质心法的实质是意念。

太极动静修炼的“用意”、“意领”及其造化的功用之法就是心法。

心意无形,无形则灵。

这是人所以为“万物之灵”的重要因素。

生灵都是“无形统领有形,心意统领形体”。

理念指导心性,心性支配行动,这是人这一生命灵体的特有本能。

人间万事起于心,拳功有成在于心。

太极心法也因此而定。

人心有善恶之分,所以善则善行,恶则恶作,是功是罪,各有果报。

而道法太极拳功的心法,首先是阴阳和德,合道应天的修炼之法。

所以,太极心法“敬心诚意”以调心,“意领气行”而调气,“意奶身随”而调身。

而这三调法用的实质即以善排恶,以正逐邪。

一句话,应之于道,公之于心,净化心灵。

太极修炼对心法视若珍宝,是心意的本质、功能和特,陛决定的。

说到心意,必及心神。

神为意之主,意为神之从,意静归神,神动为意。

神意相随,皆藏慧心。

精气神是人体内的物质精粹,是不同晶式的生命能量,生命康寿的生机能源。

所以,人称这生命“三元”又谓生命“三宝”,又谓生命“三药”。

以至成为太极功夫、一切造化的根本着眼点和着心处。

而神则是三元中的最高精华,生命灵能,是三元突出代表。

所以,传统认为,天赋其神与道同晶,乃生命“三元”的“元中之元”,“三宝”中的“宝中之宝”,又是“万物之灵”的灵根。

此即李派太极神功观念的要由所在。

真功源于心,真法出于意,意含念,念含意,意念混一。

意是圆化,念是直射,圆中藏方,应规合矩。

意念无影无踪玄秘于心,妙应太极自然法度。

意隐于心,无形无象,变幻莫测,故古人称此心法又谓“玄机妙法”,“万能之法”,故“真太极”也因此而成名。

随着曲低而高,由粗而精的功夫升晋,心法之意随之也反映了“练无生有”又“化有归无”的“生化返”变化。

于是,心法之意也就有了“幻意”和“真意”概念的分别。

幻意为后天有为之意。

太极拳功的有为阶段,随形就势,随法应理的诚心用意即“有意”,幻意的真实感知是主动用意,是“敬心诚意”之意,“专心用意”之意,是实实在在的“有意”。

但恰因这“有意”才蒋人有为有作的后天之意,才成为“有始终”、“不久长”、“不周全”的“短暂”和“有限”。

既然有“有”就有“有限”,有“有限”就有“有量”,也就不能周全太极“循环无端”的无量天然。

那么,这“不久常”也就落人“无常”之境。

无常为“幻”,“幻意”也因此而得名。

故说“有意之意为幻意”。

由于幻意的缺陷和不周,短暂和无常,所以说,幻意从属于太极但未全应太极,它从属于自然但未尽合自然。

真意出自自然。

自然本无意,无意是真意。

真意应太极,太极是先天;真意是真机,真机是自然。

真意,意满十方,自然周全,不期自转,循环无端。

唯有真意才相对地相应了太极天机及其无限真常。

真意真机是真常生机。

所以,人即使入睡,但呼吸、循环、消化、代谢、畅经,等等全盘生机也是照常存在,生命照常不息。

无知无欲的幼儿也全现了活泼可爱,自然天真。

真意是真机,真机是真常。

这真意才是“真太极”的真真所在。

如果说后天幻意层次低级,可却是先天真意的生发根基。

幻意活现真意自潜,幻意炼无,真意自出。

此即后天功夫到,先天自然生。

正所谓“炼尽后天即先天”。

先天真意出于后天功夫,是幻意化有归无的长期功果,甚至是一生全身心投入,艰苦努力,后天造化的功夫过程。

所以,先人告诫:“真意好,真意妙,越是妄求越不到。

”幻意有意有为,功用有限,多用于动盘(也包括静盘有为功法)修炼,强化生机,强化肌体,利在修命。

真意,无意无为,功用无限,多用于静盘性功修炼,含蓄能量,壮大能源,利在修性。

这样借命修性,借性修命,性命归一,颐养天年。

二、心法功用“天有太极,人有心意”,没有心意,休成太极。

这是心意“真太极”特殊功能决定的,心法心意的功用极其广泛,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开发觉性。

万物应于理,无理非太极。

太极理是天地自然运变的绝对大理,太极功是太极理的亲应、亲验和亲证,太极功夫拾级而上,步步规矩,层层道理,解开一重理,方上一层功。

理不明则机不灵,机不灵则法不活,法不活则功不成。

所以先祖警示后人,丢弃理法就如“盲人骑瞎马”。

而当此大任者独有心法莫属。

“小小钥匙贵如金,行立坐卧不离身,开天开地开觉性,开合神功太极门”的心法诀,首先说明心法“明道理以解惑,开心窍以破迷”的要用。

从而成为开发悟性、生发理性、空透心性、灵明觉性的宝贵钥匙,成为凝炼神功及其“生机、开智、增慧、灵神、尽性”的能工巧匠。

觉性促发高功,高功启发觉性。

相辅相长,保证了功夫的不止精进。

所以,“炼中悟,悟中炼,悟炼结合”,乃是全体规矩中心法的正确取用。

心法贯穿功夫的始终,觉性才开发不止。

(二)活化生机。

太极运变即自然,心意如环应太极,所以太极拳以“圆活自然”为上尚。

“意领身随”,“随心如意”,故而承接讲“转换”,运变讲“缠绵”,做势讲“圆顺”,定势讲“完整”,动不离圆,活化身形,象应太极。

意领气行,意到气到,此是意的良知,气的良能,其性天然。

于是才说“重气不执气,在意莫在气”。

因为“在气则滞,在意则灵”。

圆为顺,方为逆。

故拳讲圆顺,气讲圆通。

借势行气,拳功相融,势顺随气自畅通,气畅通力自沉重。

于是,一开一合一阴阳,一升一降一周天;一蓄一发一柔刚,一吸一呼一太极。

内外同步,合机共运,内外一气,活化生机。

从而启动生理机能的全盘运转。

但是,脉因梗而不通,气因阻而不畅。

而破滞化淤、蔼污排浊、冲关闯窍、融通致化、净化身心,则是心意特有的天然功能。

正是心意的特殊功能才保障了畅经活络,通活一身的健身大益。

从幻意到真意的升华,又可促成从“脉通”到“大通”的无限妙致。

(三)合和阴阳。

人,五行之形,八卦之象,原本就是阴阳合一的太极体。

每一细胞,每一毛孔也都包含了太极全息。

但情欲所关,辛劳所致,致使阴阳失调,太极不圆。

天地阴阳不调而生灾,人体阴阳不和而生病,“人在五行中,哪有不得病”。

可人祖又说“阴平阳秘,病从何来”。

上述所谓畅经活络,活化生机,其实正是心意对阴阳不调的调和。

正所谓:“东家女,西家郎,黄婆为媒结成双”。

此诀形象地说明心法“中和阴阳”的天然功能。

确切地说,太极修炼的一切运化,由繁至简,由表及里,由秘而玄,步步都是和合阴阳,“和”是太极心法的特性,又是心法的“善美”本性。

既反映天之道性,又说明人之德性。

(四)升发能量。

太极合天地,心法和阴阳,这是太极心法的本能。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中和,化生无穷,这是自然。

心法合和阴阳的精密造化,着眼都在生精、壮气、凝神,促进生命能量的壮大和升发。

生命能量,是生命康寿和生命升华的决定因素,是一切功夫造化的总实质。

为此,修炼一要避免能量损耗和流失,二要关护能量造化和蓄养,三要挖掘固有潜能。

人,珍视呼吸和水谷的天地之气来达到能量“外取内补”的效果。

但做为修炼,是吸“天玄”之气(阳),“地化”之气(阴),以壮“人元”之气。

壮固元精、元气、元神。

从而成就“内满三元精气神,外圆三才身手步”,内壮外强,一息坚融。

三、心法运用心法运用,必须首先明确三点。

第一点,当明“人天相应”是李派太极心法理论的核心,是“人天合一”之功的必须前提。

天地自然是人和万物的本源,也是生命生存的必须依赖和能量供应的无限源泉。

人集中了时空自然的全息,而且息息相关。

先贤们为破示人天相应奥秘,积累了丰实的经验,成为后人修炼的宝贵指南,继续探索人天奥秘的法宝。

人天相应,即知人知天、相互沟通之情。

故而晓人理(生理,心理),晓天理(无极、太极),觅索人天相应的共同点,打通人天合一通道。

从而从大道自然“空无限,时无端”的无尽无休、无限无量中融汇生命能量,造化益寿生机。

第二点,当明“人天相应”的关键是“念相合,心相应”。

正是:应与不应在于心,合与不合在于亲。

磁石见铁,相吸无间;如儿见母,心心相连。

故诀曰:“诚心正意立根基”。

道法太极拳,心法不离道。

如前所述,太极心法是正心正念之法,诚心向道之法,净心合道之法。

一句话,修心之法。

即修仁义心、道德心、和善心、平常心等等。

第三点,当明“武由文生”,“文武一道”。

太极拳是中华美德、传统文化的生动反映,综合体现,是传统文化沃土生育的奇葩。

它是武术,但文武兼荣,拳功并蓄。

文典说明大义,拳功反映道理。

应该说,太极拳一招一词汇,一式一言语,一趟一段落,一套一文章,乃活现的生动经典。

所以单纯地就武论武,仅限一拳两脚,就偏入“武夫”歧途而无功可言,也就摧毁了太极文根的功夫理源;也就抹煞了以武演道的精深含义;也就结束和限制了太极心法“应天合理”,“化理为功”的精深造化丽“无用武之地”。

心法运用,从幻意到真意,是“从无生有”。

又“化有归无”的长期的、复杂的变化过程,又是心性逐步开发,无限展发的过程。

又由于人的心性根底和悟化能力的差别,一人一个方式,一人一个境界,所以又很难一概而论。

对此也只能依照心法运用的发展程序谈点认识,仅供参考。

(一)借势用意。

即依照太极拳的法式用意,此是初级的心法运用方法。

这很类似照文朗读,依葫画瓤,依画临摹,印影写仿,必须借用辅助。

此间用意生硬拙刚,拘紧不舒,顾此失彼,辅应不周,极不自然。

万事开头难,贵在闯过“开头关”。

贵在坚持,“功夫不负有心人”。

心法伴随拳法,由生而熟,意势相投,渐至完整。

从生到熟,这也是一个较长时期的功夫过程。

其间心法运用的特点是,借助扶着,凭借依托,不能自主,或是“喧宾夺主”,是限于借势用意,以拳领意的被动用意。

这“以外引内”,“主次异位”的状况,是意与势的结合期、磨合期,是以协调为目的的初级阶段。

渐至熟练,量变质变,自然会变成主次归位的转变和提高。

(二)意领身随,意领身随是“借势用意”的一大提高,是磨合期的超越,是趋向自然的象征。

犹如诗文背诵,越背越熟,领会越深,深入人心。

伴随功夫以及对机理、规矩、要领的理性认识和理念提高,心法用意也就逐步摆脱对拳势的依赖,确立“心意为主”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促成神统意领,气势相投,内外合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