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法关系回顾与思考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法国成为与中国建交最早的西方大国,从此中法关系成为中国对外关系的重点之一。但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法关系正在发生着悄无声息的变化。因此,有必要从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等多角度多层次对中法关系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法关系民族文化

一、中法关系源远流长

中法两国的最初的接触在13世纪中叶。1248年和1253年,法王路易九世两次派出修士隆儒麦尔和德·卢布鲁克到蒙古。1477年,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出版后也传到了法国。他描述的东方这一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使欧洲人惊讶万分,几乎动摇了他们对世界的看法。

16世纪末,欧洲传教士来华人数逐渐增多。1610年,法国耶稣会士尼古拉·特里高来华传教。1685年,法王路易十四向中国增派5名文化造诣颇深,精通天文数学的传教士,他们受到康熙皇帝的信任和器重。在18世纪,有100多法国传教士在华活动。他们通过书信、汇报等方式向法国介绍了大量关于中国历史、地理、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在法国启蒙思想家中引起巨大震动。到18世纪初,中国大量工艺品也逐渐传人欧洲,在欧洲掀起了一股历时数十年的“中国热”。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强行侵人中国腹地,使中国陷人一个世纪的混乱和灾难。

新中国成立后在东西方冷战的背景下,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受到极大限制。1964年,戴高乐总统不顾西方反华势力的阻挠,并实现中法建交。两国关系史由此揭开新的篇章。

1964—1988年,中法关系快速发展在两国领导人打破两极格局、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不受制于人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两国的友好合作得到顺利发展,双方高层交往增多。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法关系进入了良好的发展时期。

1989—1993年,在此期间,苏东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当时的法国领导人误判形势,认为中法关系已失去战略意义。一系列的不友好行为随之出台,诸如向台出售武器等,使两国关系曾一度变冷。

1993年法国的立法选举中,以希拉克为首的戴高乐派战胜社会党上台执政。同时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法国新政府积极致力于同中国恢复和发展关系,于当年两次派特使访华,就两国关系正常化问题与中方进行多次商谈,并达成协议。

2007年,萨科齐当选为法国总统后,中法关系于2008年再亮红灯,奥运会火炬在巴黎传递遭破坏、萨科齐坚持会见达赖喇嘛。这两次事件最终导致中法双边关系跌入谷底,两国国内一片声讨,言铢笔伐。同样,经多方努力之下,两国外交部才于2009年4月1日发表了中法新闻公报,中法关系回暖。

二、中国人眼中的法国

1、从“天下”观到“世界”观

由于受封闭观念的影响中国对法国的了解晚于法国对中国的了解。中华民族创造了最灿烂的农业文明,但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却大大落后于西方。

“东亚大陆背山面海,土地辽阔,为中国文明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足够宽广、足够多样、

足够安全的地理环境⋯⋯然而这个地理环境也塑造了传统中国文明相对内向和保守的性格,限制了中国人探索世界的脚步和目光。”

到19世纪中叶,大多数中国人仍只有“天下”的观念,没有“世界”的观念,仍对逐渐强盛的西方社会不屑一顾。直至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大门后,清政府迫于内外压力,开始派人出国考察,还仿照西方设立外交机构,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但到1900年后,清政府解除了官员不得接触洋人的禁令。20世纪初,随着西方在华势力的加强,“洋”字成为尊荣的标志,甚至与“文明”同义。

2、法国革命传统影响深远

从19世纪后半期起,中国在与西方的对抗中屡败。这激起中国开明知识分子实行改革和学习西方的意识。1842年,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对西方的民主制度作了介绍。30年后,洋务派官员王韬写成第一部较系统的《法国志略》和《普法战记》;书中记述了法国的历史和社会经济状况。王韬对法国的教育、司法、国会、新闻等制度倍加赞扬。

19世纪末,中国面临改革与革命的严峻形势。于是,法国大革命便成为革命派与保守派辩论的参照。戊戌变法前,康有为向光绪进呈《法国革命记》一书,在序言中表达了对大革命的惊恐与谴责,对法王的同情与批评,借此说服光绪帝抓紧改革,避免革命。章太炎、邹容、孙中山等革命派则高度赞扬法国革命,将其作为楷模。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把俄国十月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相提并论,说“十九世纪全世界之文明政治或社会之组织等,无不胚胎于法兰西革命血潮之中。”五四运动前后,法国革命的影响开始渗入思想领域。新一代进步知识分子崇尚“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理念,并以此作为发动广大民众的工具。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也对近现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初,共产党人李大钊曾对巴黎公社的起源、性质和经验作了深刻分析,强调它的性质是“劳动者掌握权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江西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府被称为“中国的巴黎公社”。这些都表明中国革命者从法国革命传统中获得的重要启示。

3、法国文化倍受青睐

随着中国民主运动的发展,中国知识界开始关注法国文化。19世纪末,法国文学作品开始译成汉语。在五四运动后更为发展。到20世纪20年代,法国文学的介绍渐成系统。莫里哀、雨果、福楼拜、莫泊桑、大仲马等人的主要著作先后在中国出版,大受读者欢迎。法国进步的文学和思想促进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使其认识到民主、自由的价值,同时也看到资本主义的阴暗面。不少青年在法国进步思想启发下走上革命道路。

从19世纪末到1993年,我国翻译出版法国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图书共约2300多种,领域涉及文学、哲学、宗教、社会学、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地理、艺术等诸方面。新中国成立后在东西方冷战背景下,中国对法国的研究发展缓慢,成果数量和质量均不如人意。但改革开放以来,法国研究开始了新的高潮。

一百多年来,法国文化还吸引了大量中国学子赴法求学。周恩来、邓小平、陈毅、李富春等中共领导人都曾在法学习生活,受过法国进步思想文化的熏陶。

三、法国人眼中的中国

“颂华”与“贬华”

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分成了“颂华派”和“贬华派”。有“欧洲孔子”之称的魁奈认为:“幅员辽阔的中华帝国的政治制度和道德制度建立在科学和自然法基础之上,这种制度是对自然法的发扬。”伏尔泰更是把中国捧为理想王国,主张用中国的榜样来改造法国和欧洲。他论及中国的著作有近80种,信件200余封。

而主张三权分立,反对专职政体的孟德斯鸿则描绘了中国的另一幅形象。他大力宣染其腐败和黑暗,说:“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人物狄德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