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法建交的背景及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中法建交的背景及原因

摘要: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发表联合公报,正式宣布建立外交关系,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法建交,不仅是双方利益的需要,也是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中法建交;国际形势;戴高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010-01

1964年中国和法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被西方媒体称为“外交核爆炸”。中法建交,打开了中国与西方大国直接对话的大门。事实上,中国和法国能够建立外交关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战以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和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加强了对西欧的政治以及军事的控制。

当时欧洲同中国的关系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瑞典、丹麦、挪威和芬兰等北欧国家和中国建立的完全外交关系;二是英国和荷兰与中国建立的半外交关系,三是法国和比利时同中国的关系,他们只承认蒋介石政权,对中国采取完全敌对的态度。从欧洲各国与中国的关系可以看出,在美国对中国采取遏制和孤立的情况下,西欧各国同中国的关系很难得到改善。

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给予了中

国极大的帮助。但是随着苏联和美国全球争霸越演越烈,苏联的霸权主义也逐渐显露出来,在社会主义阵营里面,苏联力图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也纳入自己的全球战略当中来,让他们为自己的争霸而服务。这一做法显然与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中国产生了分歧。

1960年苏联撤走了全部的专家以后,两国矛盾迅速激化,还多次在边境地区发生了冲突。

此时此刻的中国国内政治和经济形势十分严峻,而在国际上又面对着美国的遏制敌对和苏联的排挤,双重的压力使得中国急需要国际上其他大国的支持。随着毛泽东“两个中间地带”理论的提出,除了争取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第一中间地带,作为第二中间地带的欧洲、大洋洲等也成为了中国反对美苏霸权需要争取的同盟军。

戴高乐重新执政以后,中国和法国的关系出现了一丝曙光。他对内实施政治体制的重大改革,制定集国家权力于总统一身的新宪法,成立第五共和国;对外奉行维护民族独立、争取大国地位的外交政策。随着中国不断以大国的身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戴高乐认识到,法国要想获得独立自主的大国地位,不能忽视中国的存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乎整个中国都集合在中国政府之下,他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戴高乐认为,决定国家之间关系的是国家利益,而不是意识形态。中国作为亚洲的重要力量,法国可以借助中国的力量来牵制美国,以利于自己重返东南亚。随着1962年法国同阿

尔及利亚《埃维昂协议》的签订,扫除了横在法国和中国之间的重要障碍。

法国和中国能够走向建交,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双方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随着冷战的发展,美国和苏联在各自的集团内越来越以领导者的身份自居,并且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其他国家身上。1963年,美、英、苏三国在莫斯科草签《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想借此达到限制其他国家发展核武器的目的,以巩固自己核大国的垄断地位。中国政府从一开始就反对该条约,不约而同的是,法国总统戴高乐也拒绝在三国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上签字。中国和法国正是基于反对苏联和美国垄断国际事务、左右第三国决策和损害第三国利益这一共同目的,逐渐走向了建立外交关系。

此外,中国和法国重建大国地位也是两国走向建交的原因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对西方的外交战略主要是打破美国的封锁,争取西方阵营中西欧国家对新中国的承认;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国迫于国内外形势,也需要得到大国的支持。而从法国来说,戴高乐上台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政策,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并提出了“欧洲人的欧洲”的主张。与中国建交,一方面有利于利用中国的影响力帮助法国重返东南亚,另一方面,也将使法国成为唯一一个与美国、苏联、中国都有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国家,有利于提升法国的国际地位,重新树立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威望。由于中国和法国各自的利益要求,也促成了双方走向建交。

在当时国际局势下,中国和法国能够建立外交关系,与双方领导人的政治魄力和对中法关系的重视也是密不可分的。

与此同时,中国和法国的民间交流正日益增多,其中文化交流对两国建交的影响最为明显。邓小平、徐悲鸿以及主导中法建交的周恩来总理都曾在法国生活、学习过,而戴高乐总统对中国文化也是赞不绝口。文化的交流作为民间交流的一部分,促进了中国与法国相互了解,架起了双方沟通的桥梁。

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发表联合公报,正式宣布建立外交关系,并在3个月内任命大使。中法两国建交,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被史学家们称为“在一块密不透风的铁板上撕开了一道裂缝”。

中法建交,不仅是两国在反对霸权主义、谋求民族独立方面的重大措施,同时也向世界表明,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并不会妨碍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完全外交关系。在中法建交后,意大利、加拿大、葡萄牙等西方国家相继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毫无疑问,中法建交,为20世纪60年代的外交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 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 张锡昌.峰峦迭起——共和国第三次建交高潮.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3] 国际关系研究所.戴高乐言论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64.

[4] [美]布莱恩·克罗泽.戴高乐传(下).商务印书馆.1978.

[5] 张锡昌,周剑卿.战后法国外交史(1944~1992).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