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pC酶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生出版社,2002:256~261

6 蒋苏华 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26例分析[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4,1:36~37

7 项 蓉,范永琛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神经系统损害[J] 小儿

急救医学,2002,9(3):132~133

8 洪 虹,邝建明,江慧敏 肺炎支原体脑炎16例分析[J] 小儿急

救医学,2005,12(3):209

9 Kom atsu H,Kuroki S,S himizu Y,et al.M ycoplasma pneumoniae

meningoencephaliti s and cerebelliti s w ith antiganglioside antibodi es[J].

Pediatr Neurol,1998,18(2):160~164

10 Kikuchi M,Tagawa Y,Iw amoto H,et al.Bickerstaff s brainstem en

cephalitis associated w ith IgG anti GQIb antibody s ubsequent to my coplasma pneumoni ae i nfection:favorable response to immunoadsorp tion therapy[J].J Child Neurol,1997,12(6):403~405

11 俞志凌,袁 壮,刘春峰 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损

害22例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5(8):45912 王洪通,董宗祈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肺外表现[J] 实用儿科临床

杂志,2003,18(12):996~997

13 贺国平,金伯平,王晓明 1438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及肺

外并发症分析[J] 临床儿科杂志,2005,23(10):723~726

14 袁 壮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治疗中的几个问题[J] 中国

实用儿科杂志,2002,17(8):449~557

15 孙 旭,李 革,刁敬军 小儿肺炎支原体脑炎(附3例报告)[J]

小儿急救医学,2002,9(3):160

16 王 华,赵继顺,于一兵,等 小儿肺炎支原体脑炎的临床表现与

头部磁共振成像的对比分析[J] 中华儿科杂志,2004,37(2):124 ~126

17 张晓波,王立波,张灵恩,等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脏器受累

56例临床分析[J] 临床儿科杂志,2003,21(6):344~346

18 Cotter FE,Bai nbridge D,Newland AC.Neurological deficit associated

with mycoplasma pneumoniae reversed by plasma exchange[J].Br M ed J,1998,286(1):21

AmpC酶的研究进展

广西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 (玉林537000) 张勇昌

A mpC酶是由肠杆菌科细菌或/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染色体或质粒介导产生的一类 内酰胺酶,属 内酰胺酶A mbler分子结构分类法中的C类和Bush Jacoby M edeiros功能分类法中第一群,即作用于头孢菌素且不被克拉维酸所抑制的 内酰胺酶,故AmpC酶又称作头孢菌素酶[1]。

1 AmpC酶的分类

A mpC酶按其产生的方式分为三类:诱导高产酶、持续高产酶和持续低产酶[2]。(1)诱导高产酶:A mpC酶的合成往往与 内酰胺类抗菌素的存在有关。绝大部分肠杆菌科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在正常条件下(即无 内酰胺类抗菌素存在的条件下)只产生少量的AmpC酶,而当有诱导作用的 内酰胺类抗菌素存在条件下,A mpC酶的产量明显增加,增加的范围在100~1000倍之间。(2)持续高产酶:有一部分产A mpC酶的菌株不论有无 内酰胺类抗菌素存在条件下均可持续高水平产生AmpC酶,其原因为去阻遏突变,即调控基因之一的A mpD酶基因发生突变,产生有缺陷的A mpD蛋白,不能与另一种调控蛋白A mpR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AmpR蛋白即以激活子状态发挥激活作用,引起AmpC酶的大量表达。质粒介导的A mpC酶往往都属于此类AmpC酶。产生这种AmpC 酶的细菌对临床危害最大,是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检测的重点。

(3)持续低产酶:有极少部分产AmpC酶的菌株,不论有无 内酰胺类抗菌素存在条件下均持续低水平的产生A mpC酶,其原因可能是另一种调节基因ampR基因发生突变,产生有缺陷的A mpR蛋白,不能在无 内酰胺类抗菌素存在条件下起到抑制子作用,也不能在有 内酰胺类抗菌素存在条件下起到激活子的作用,故A mpC酶得以持续低水平表达。2 AmpC酶的诱导性

根据能否被 内酰胺类抗菌素诱导,AmpC酶以诱导酶和非诱导酶的形式存在于不同细菌中,诱导AmpC酶存在于肠杆菌属、枸橼酸杆菌属、不动杆菌属、粘质沙雷菌、铜绿假单胞菌、普通变形杆菌中,在缺乏 内酰胺类抗菌素时,只产生少量的 内酰胺酶,当有诱导作用的 内酰胺类抗菌素存在时, 内酰胺酶的产量明显增加。非诱导性AmpC酶存在于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克雷伯菌属。通常只产生低水平 内酰胺酶,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与细菌缺乏调节基因ampR有关,因此认为,AmpC酶的诱导性与菌种有关,此外还受细菌的生长条件和诱导剂的影响。研究发现[3],不同的培养基 内酰胺酶的诱导量不同:用头孢西丁作为诱导剂在M H肉汤中可使 内酰胺酶的活性从未诱导时的28 3增加到诱导后的2 666。在营养肉汤中可使酶活性由未诱导时的54增加到诱导后的5723。而在营养肉汤中加盐(1%N aCl)后,酶活性从32 2仅增加至285。此外,还发现不同的诱导剂对A mpC酶的诱导能力不同,通常对携带诱导性A mpC酶的所有菌株,亚胺培南、头孢西丁和头孢孟多都是最强的诱导剂[4,5]。

3 AmpC酶的检测

近年来,随着头孢菌素的广泛应用于临床,产AmpC酶的革兰阴性杆菌越来越多,尤其是出现了(去阻遏)持续高产AmpC酶和质粒介导的AmpC酶,导致耐药菌株广泛传播和临床对该类细菌感染的治疗困难,已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检测AmpC酶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检测AmpC酶有多种方法,但是有的方法还不够成熟。

3 1 头孢西丁敏感试验[6] 利用产A mpC酶的菌株对头孢

332A nthology of M edicine,A p r 2006,V ol 25,N o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