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pC酶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碳青霉烯酶进展

碳青霉烯酶进展

碳青霉烯酶的研究进展碳青霉烯类具有非常广泛的抗菌活性,因能抵抗大多数内酰胺酶的水解,故常用于产超广谱 -内酰胺酶(ESBL)和/或去阻遏 AmpC -内酰胺酶(AmpC)菌株引起严重感染的治疗但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

通常,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机制,一是 AmpC 酶过度表达联合OMP 丢失;二是 PBP 对碳青霉烯类亲和力的改变;三是碳青霉烯酶(Carbapenemases)的产生在这些机制中,最突出的是碳青霉烯酶。

一、碳青霉烯酶的分类及有关细菌碳青霉烯酶是指能够明显水解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的一类β-2内酰胺酶 ,包括 Ambler分子分类的 A、 B、 D 3类酶。

A类为丝氨酸酶 ,其活性部位具有丝氨酸结构 ,属于 Bush分群中的第 2f亚组。

A 类碳青霉烯酶少见 ,包括阴沟肠杆菌( I M I2 1和 NMC2 A)、黏质沙雷菌中由染色体介导的 NMC2 A、 Sme2 1、 Sme2 2、 Sme2 3、I M I2 1酶 ,以及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中质粒介导的 KPC1、GES2 2酶。

这类酶都是青霉素酶 ,他们对亚胺培南的水解活性强于美罗培南 ,可以引起青霉素类、氨曲南、碳青霉烯类耐药 ,而对第 3代头孢菌素通常敏感。

三唑巴坦、克拉维酸可以抑制此类酶 ,但不被乙二胺四乙酸 ( EDT A)所抑制。

Amble分类 D类为丝氨酸酶 ,属于 Bush分群中的第 2d亚组,其活性部位具有丝氨酸结构,由blaOXA等位基因编码 ,仅见于不动杆菌。

Amble分类 B类是金属酶,属于 Bush分类 3组 ,是一种需金属离子发挥活性的β-内酰胺酶 ,由 bla I MP、 blaV I M、 blaSPM和 blaGI M编码,可被EDT A所抑制 ,染色体介导或质粒介导,存在于多种不同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细菌中。

金属酶均可明显水解亚胺培南,能水解除单环类抗菌药物以外的绝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但对于其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水解能力有较大差异。

耐多药大肠埃希菌产AmpC酶基因型研究及耐药性分析

耐多药大肠埃希菌产AmpC酶基因型研究及耐药性分析

Multidrug-resistant Escherichia coli producing AmpC enzyme genotypes study and drug resistance analysis Abstract: Objective: Explore the region more resistant drug Escherichia coli (Escherichia coli, E.c oli) production plasmid AmpC beta-lactamase (AmpC enzyme) status and genotype distribution, yield analysis AmpC enzyme Escherichia coli antibiotic resistance to commonly used the characteristics for clinical 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 and prevent resistance genes to spread to provide the theory basis. Methods: Screening test early:screening test:Under the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 Agency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itute, CLSI) disk diffusion method recommended (kerby-Bauer, disk diffusion method) detected 71 Escherichia coli cefoxitin resistance, ie, the inhibition zone≤ 18mm suspicious of AmpC enzyme-positive strains.2.cefoxitin three-dimensional extract test:According to cefoxitinthree-dimensional extract test,whether by extracts of Escherichia coli beta-lactamase hydrolysis of cefoxitin (FOX) to determine whether AmpC enzymes to detect produced AmpC enzymes strains. Kerby-Bauer disk diffusion method : 71strains of Escherichia coli antibiotic susceptibility test to 10 antibiotics were performed by Kerby-Bauer disk diffusion method with the standard of NCCLS. A TCC25922 was used for quality control.The experiment method points:On a flat plate LB doing (37 ℃ incubation 24 hour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bacteria into and 0.5McIntosh standard pipe turbidity the same bacterium fluid, and the bacterium fluid in the uniform coating sterilization Mueller-Hinton culture medium surface, dry for several minutes, by sterile tweezers will drug susceptibility were flat piece of paper stick in the M-H culture medium surface, the distance between each piece of paper > 24 mm, pieces of > 15 mm from the flat. Will the culture dish with a piece of paper in 37 ℃incubation after 24 hours, with mm feet measurement bacteriostatic annulus diameters (bacteriostatic annulus to the edge of the naked eye can't see bacteria obvious growth limit),According to the size of the bacteriostatic annulus diameters reflect the bacteria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drug test sensitive degree .Results: 2006 NCCLS standard to judge, and each test all use escherichia coli bacteria strains of the standard quality A TCC is 25922. 4.PCR technology:AmpC gene detec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test positive strains.References to specific design 6 primers, using common plasmid small mention kit extraction escherichia coli plasmid DNA fo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template .Each specimen use to design good respectively six primer amplification, positive amplification fragment length were 520 bp, 462 bp, 405 bp, 346 bp, 302 bp, 190 bp .PCR products were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UV detector observations.5. Gene sequencing:Plasmid AmpC enzyme gene amplification-positive strains, respectively, to take the PCR amplification products the nucleic quantitative instrumentmeasured the DNA concentration> 300ug/ml, and sent to Shanghai Sangon biotechnology companies were sequenced. Results: 1. 11 strains harboring AmpC were screened, and 8(11.27%) strains were found by cefoxitin three-dimensional extract test. 2.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 results:71 Escherichia coli susceptibility results show the whole sensitive to imipenem, amikacin, cefoxitin, aztreonam, cefepime, sensitive rate is higher are more than 59.15%, lower cephalosporincefotaxime, streptomycin, gentamicin, ciprofloxacin, levofloxacin. Multi-drug resistant strains, 24 (33.80%) and 35 double-resistant strains dominated (33.80%), including the mode of multi-drug resistance phenotype of GEN + CTX + LEV (16 strains, 22.54%)-based. Resistant strains producing AmpC enzyme and non-producing AmpC strain rate: AmpC producing strains of a variety of commonly used antibiotics resistance rate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non-AmpC producing strains (χ 2 test, P <0.05).4.PCR detected by plasmid AmpC enzyme gene situation: three-dimensional experimental 8-positive strains for PCR amplification, two positive, sequencing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wo are DHA-1 type.Conclusions: 1. In the region of clinical isolates of Escherichia coli producing ESBLs situation is more serious, the AmpC enzyme is relatively small, and the phenomenon of multiple drug resistance has emerged. 2 in the region of the Escherichia coli plasmid-mediated AmpCenzyme genotypes of DHA-1, resistant strains producing AmpC enzym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non-AmpC producing strains. (3) in the region of Escherichia coli detected the two suspected SSBLs, the genotype combination of both DHA-1 AmpC and CTX-M type of ESBLs.Key words: Escherichia coli; AmpC gene; multi-drug resistant前言大肠埃希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属于肠杆菌科,是寄居于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之一。

阴沟肠杆菌高产AmpC酶基因检测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阴沟肠杆菌高产AmpC酶基因检测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杨 绍敏 胡 大春 邵剑春 李 超 苏平
( 1云 南省 传 染 病 专科 医 院 。 云 南 安 宁 6 0 0 531
2昆 明 市 第 一人 民 医 院 临床 分 子 生 物 学 重 点 实 验 室 , 昆 明 6 0 1 ) 50 1
摘 要 : 目的
研 究 医 院 阴沟 肠 杆 菌 高 产 A C 酶 及 分 子 流 行 病 学 特 征 。方 法 mp
中 图分 类 号 : 7 . R3 8 2 文 献 标识 码 :A
G e t c i n a h o e ul r e d m i l g f En e o a t r c o c e ne de e to nd t e m l c a pi e o o y o t r b c e l a a
AB TRACT Ob etv Toi v s iaet emoe u a p d milg f tr b ce la a t y ep o S j cie n e t t h lc l re ie oo yo eo a trco c ewih h p r r — g En
d cin f u to o Am p G l c a s . C —a t ma e M eh d to s Usn t e i g h Kib — a e ( r y B u r KB) a tb o i u c p i i t t s , n i i tc s s e tb l y e t i
wi y ep o u t n o t h p r r d ci fAmp —a tma e h o C plca s
Ya g S a — n , H u Da c u n h o mi —h n , S a n c u h o Ja —h n , Li a a d Su P n J Ch o n ig

EDTA纸片法检测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高产AmpC酶的探讨

EDTA纸片法检测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高产AmpC酶的探讨

殊 仪 器 设 备 , 合 于 - 实验 室推 广 应 用 。 适 临床
【 关键词 】 A p m C酶 E T D A纸片法
三维试验
随着广谱 B一内酰胺抗生素特 别是头孢菌 素广泛 使用 , 临床致病 菌 中耐药菌株 的 比例 日益 增 大。近年
来, A p 因 m C酶 导致 对 B一内 酰 胺 抗 生 素 特 别 是 头 孢
产 品 ,E5 G 70超声破 碎 仪为博 诚 公 司产 品 ,0 x r — 10 Ti s ET D A纸 片按文 献 [ ] 1 自配 , —H琼 脂平 板 、 O M F X药 敏纸片为 O o xi d公司产 品 , 均在有效期 内使用 。
13 E T 纸 片 法 检 测 A p . D A m C酶 将 大 肠 埃 希 菌
依据 。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1 一般 资料 14株 头孢 西 丁 耐药 菌 株 分 离 自 . 7
20 0 4年 1 至 20 月 0 6年 1 深 圳 市 人 民 医 院 各 种 临床 2月
标本 , 其中大肠埃希菌 13株 , 0 肺炎 克雷伯菌 7 株 , 1 且 无重 复株 。全部 菌株 均经 V T K全 自动微 生物 分析 IE 仪鉴定 。 阴性 和 阳性 质 控 菌 株 分 别 为 大 肠 埃 希 菌 A C 29 2和 阴沟肠 杆菌 0 9 T C 52 2 M。
14 1 酶粗提物 的制备 ..
卢 月梅 张 阮章 李红 林 胡素 云 刘佳 杰 董 小琴 刘燕 欢
暨南 大 学 第 二 临 床 医 学 院 、 东 省 深 圳 市 人 民 医 院 检 验 科 ( 100) 广 东 省 深 圳 市 宝 安 区 公 明 医 院 检 验 科 广 5 82 ;

AmpC酶诱导调节机制及治疗对策的研究进展

AmpC酶诱导调节机制及治疗对策的研究进展

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2年第22卷第4期AmpC酶诱导调节机制及治疗对策的研究进展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呼吸疾病研究所(110001)夏丽萍综述康健于润江审校岛Sb^摘要诱导性Ampc阻内酰胺酶弓I起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技单环类抗生素的耐药,已成为I临床抗感染治疗失败的关键。

目前,国内外对Ampc酶诱导调节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是认为与ampR、ampl)、ampE及ampG的调节有关。

本文就AmpC酶的分子结构、诱导调节机制及治疗对策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关■词AmpCt}内酰胺酶;诱导调节机制;治疗对策革兰氏阴性杆菌对8-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抵抗,已成为今天临床抗感染治疗面临的严重问题。

近年来,在革兰氏阴性杆菌中,导致p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现象的主要机制是产生阻内酰胺酶。

其中由Amp嗥内酰胺酶引起的细菌耐药日益增多。

Amp(牮一内酰胺酶属Bush_J—M1群,是不被克拉维酸抑制的“丝氨酸”头孢菌素酶,具有被融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导合成的特性。

主要存在于肠杆菌、柠檬酸杆菌、粘质沙雷氏菌、摩氏摩根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氏菌、志贺氏菌、克雷伯杆菌等菌属中…。

以往认为编码An『lpC酶的基因只位于染色体上,但最近研究发现,编码AmpC酶的基因有随质粒转移的迹象【21。

这将意味着产Ampc酶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的感染随时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暴发流行。

目前,国内外对AmpC酶诱导调节的机制及如何治疗临床上由产AmpC酶的革兰氏阴性茵引起的感染尚无定论。

本文就AmpC酶的分子结构、诱导调节机制及治疗对策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1Ampc阻内酰胺酶的基因构成及功能目前认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染色体编码的诱导性AmpCp内酰胺酶的表达受amp复合操纵子调控.由5个不连锁基因即arnpC、arnpR、ampD、arnpE和ampG组成¨J。

ampC是AmpC酶的结构基因,编码产生AmoC酶蛋白;基因ampR、ampD、ampE、arnpG是AmpC酶的调节基因,参与调控AmpC酶的合成过程。

AmpC酶的检测方法及在临床耐药菌检测中的意义

AmpC酶的检测方法及在临床耐药菌检测中的意义

AmpC酶的检测方法及在临床耐药菌检测中的意义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而我国又是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细菌耐药性的检测、监测,才能及时发现并控制耐药菌的传播。

目前,对于耐药菌产生的重要β-内酰胺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家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其检测技术也日趋成熟,但是对于在革兰氏阴性杆菌耐药中扮演着同样重要角色的酶—AmpC酶却了解甚少。

1 什么是AmpC酶AmpC酶属Ambler分类中的C组酶,其基因为ampC而得名。

AmpC酶是由细菌染色体或质粒介导产生的一类β-内酰胺酶,其作用于头孢菌素,且不被克拉维酸所抑制,故AmpC酶又称为头孢菌素酶。

染色体介导的AmpC酶可被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导,属于诱导酶。

质粒介导的AmpC酶(pAmpC酶)与前者不同,pAmpC酶高水平持续表达,且可通过转化、接合等方式转移给其它菌种,造成耐药性的广泛传播。

1989年韩国首次报道发现一种质粒介导的AmpC酶(CMY-1),1990年在美国发现另一种pAmpC酶(MIR-1),目前已有20多种pAmpC酶被陆续报道。

根据AmpC酶的遗传学关系,可将pAmpC酶分为5个家族:(1)枸橼酸杆菌起源的LAT族;(2)未知起源的FOX族;(3)阴沟肠杆菌起源的Entb族;(4)摩根摩根菌起源的Morg族;(5)蜂房哈夫尼起源的Haf族 [1]。

根据AmpC酶的产生方式又可将其分为3类:诱导高产酶、持续高产酶和持续低产酶。

(1)诱导高产酶:AmpC酶的合成往往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存在有关。

大部分肠杆菌科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在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存在的条件下只产生少量的AmpC酶。

当有诱导作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存在时,AmpC酶的产量明显增加。

(2)持续高产酶:即产AmpC酶的菌株无论在有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存在的条件下均可持续高水平产生AmpC酶,其原因为去阻遏突变。

AmpC 酶是AmpCβ内酰胺酶的简称

AmpC 酶是AmpCβ内酰胺酶的简称

AmpC 酶是AmpCβ内酰胺酶的简称。

是由肠杆菌科细菌或和绿脓假单胞菌的染色体或质粒介导产生的一类β内酰胺酶,属β内酰胺酶Ambler 分子结构分类法中的C 类和Bush Jacoby Medeiros 功能分类法中第一群,即作用于头孢菌素、且不被克拉维酸所抑制的β内酰胺酶。

故AmpC 酶又称作为头孢菌素酶。

ESBLs超广谱β-内酰胺酶, 在临床上检验细菌药敏和耐药时会出现ESBLs阳性或阴性,ESBLs+阳性菌为产超广谱β- 内酰胺酶的细菌,对大多数抗生素耐药,此时抗菌素的使用一般采用碳氢霉烯类+β- 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联合用药1.什么是ESBLs?ESBLs是英文Extended—Spectyumβ—Lactamase缩写,中文意思是超广谱β—内酰胺酶,属质粒介导,它是当前抗生素出现的新的耐药趋势之一。

2.产ESBLs菌株的耐药特点?如果临床出现产ESBLs菌株,则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它们是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曲松等)耐药,及对单环酰胺类抗生素(氨曲南)耐药。

ESBLs在实验室有一专门的检测方法,如果病人的药敏报告单已注明为产ESBLs菌株,则表明已经实验室确证。

如果病人药敏报告单未注明为产ESBLs菌株,三代头孢菌素和单环酰胺类抗生素中有一种MIC≥2ug/ml,或符合CAZ≤22mm、ATM≤27mm、CTX≤27mm、CRO≤25mm其中一个,则提示菌株可能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这种情况下,即使实验室报告为敏感的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单环酰胺类抗生素,在临床也不推荐使用。

3.哪些细菌容易产生ESBLs?目前大肠埃希氏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是最常见ESBLs菌株的细菌,其次,阴沟肠杆菌、粘质沙雷氏菌、弗劳地枸橼酸菌、铜绿假单胞菌也可出现产ESBLs菌株的细菌。

4.细菌为什么会产生β—内酰胺酶?由于菌株产生β—内酰胺酶水解青霉素G和氨苄青霉素。

细菌所产生的重要抗生素灭活酶主要有β—内酰胺酶和氨基糖类抗生素钝化酶。

【doc】AmpG在AmpC酶表达中的调控作用及研究进展

【doc】AmpG在AmpC酶表达中的调控作用及研究进展

AmpG在AmpC酶表达中的调控作用及研究进展文章编号:1007~4287(2012)01~0176一O4ChinJLabDiagn,January,2012,V ol16,No.1AmpG在AmpC酶表达中的调控作用及研究进展洛丹婷,多丽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AmpC酶,是由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一种G一内酰胺酶口].近年来,由于8一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使得p一内酰胺酶介导的耐药情况越来越严重,最终给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和治疗带来了困难].AmpC酶能够水解三代头孢菌素酶,单环类和头霉素类抗生素,而且不受酶抑制剂所抑制l3I.AmpC酶的作用机制目前还没有完全确定,它的出现与细胞壁肽聚糖循环相关,至少有四个基因参与了AmpC酶的表达,分别为ampR,ampD,ampG和ampE,其中ampR和ampD的相关性研究较多,而ampG和ampE的研究甚少.现就其调控因子之一,AmpG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lAmpC酶表达的调控机制'I.1amp复合操纵子学说AmpCB~内酰胺酶的表达受到amp复合操纵子的调控.amp复合操纵子由ampC,ampR,ampD,ampE和ampG基因构成【".其中ampC是结构基因,编码产生Ampc口一内酰胺酶.ampR与ampC相邻排列,反向编码AmpC酶的转录调控因子AmpR,属于LysR调节子家族].ampD位于染色体远端,编码N一乙酰葡萄糖胺一I一丙氨酸酰胺酶(AmpD),是AmpCI3一内酰胺酶表达的负性调控蛋白;ampE位于ampD的下游,编码产生的内膜蛋白AmpE充当一个信号感受器'].ampG编码的跨膜蛋白AmpG,作为一种透酶在AmpcB一内酰胺酶表达调控中起着向胞浆传递诱导信号的作用].在无诱导剂存在时,AmpG参与正常的细胞壁肽聚糖循环,AmpD与AmpR形成复合体,AmpR由于不能被激活,作为抑制因子抑制ampC的转录,细菌只表达基础水平的AmpC酶;在诱导剂存在时,AmpG感知这一信息并将其传递至胞浆内,AmpD与其相互作用不再与Am—pR形成复合物,使AmpR能够发挥激活子的作用,激活ampC的转录,此时AmpC酶呈诱导性表达;当AmpD缺失或突变时,产生有功能缺陷的AmpD蛋白,不能与AmpR形成复合体,导致AmpR持久处于转录激活因子状态,引起酶的高水平表达,即为AmpC酶的去阻遏表达.1.2细胞壁肽聚糖循环机制1997年Jacobsll12在对细菌细胞壁和耐药性关系的研究中发现,细胞壁代谢产生的胞壁质在基质中被水解,产生N一乙酰葡糖胺一N一乙酰胞壁酰三肽(G—aMT),被AmpG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672005)*通讯作者图1AmpC酶的基因调控机制转入胞质中.aMT存在两种裂解途径,①直接被AmpD分解,生成三肽;②被葡萄糖苷酶(Gamse)分解掉N一乙酰葡糖胺,生成脱水N一乙酰胞壁酰三肽(aMT),再被AmpD分解生成三肽.两种情况下产生的三肽都会与肽聚糖的前体物质UDP—N一乙酰胞壁酸酯结合,生成UDP—N一乙酰胞壁酰五肽(UDP—aMP),重新参与到胞壁质的生物合成中.aMT对AmpR具有活化作用,而UDP—aMP对AmpR具有抑制作用.在诱导剂不存在时,UDP-aMP使AmpR保持在非活化的形式.在诱导剂存在时,这种非活性即被解除.ampD发生突变或缺失时,其底物aMT将在胞内大量聚积,取代UDP—aMP与ArnpR结合,使AmpR重新活化.可见,内酰胺酶的表达就是通过aMT和UDP--aMP这两种胞壁肽的相对水平调控的.然而,DietzDl1等人认为,AmpG也可以将N一乙酰葡糖胺一N一乙酰胞壁酰五肽(G-aMP)转运至胞内,其水解产物N一乙酰胞壁酰五肽(aMP)取代UDP—aMP 与AmpR结合,使AmpR由抑制子变为激活子.2AmpG的信号转导及调控作用AmpG(53Dka)是染色体B一内酰胺酶诱导的一个信号转导蛋白.AmpG存在于很多细菌中,其将肽聚糖的代谢产物转运至细胞内,起到透酶的作用,与AmpC酶的表达有着密切联系.但是在一些不产AmpC酶的细菌中也存在着AmpG.2.1肠杆菌菌属中的AmpG蛋白1989年KorfmannE"等人将ampC,ampR或ampD基因分别导入阴沟肠杆菌(E.cloacae)55M—L(ampD-,ampG一),发现E.cloacae55M—L不能恢复到野生型菌株E.cloacae55的表型,而将ampD和ampG同时导入E.cloacae55M—L时重建了诱导性的野生表型,证明了ampG为E.cloacaeAmpC[3-~ 酰胺酶表达所必需.1995年Schmidt等人采用亚硝基胍(NTG)对大肠埃希菌(E.coli)sNo301(带有E.cloacaeampC一mpR)进行化学诱变,得到了三个ampG基因突变体AmDG1(G151--&gt;D151),AmpG3(G268--&gt;D268)和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年1月第16卷第1期AmpG5(G373--&gt;D373),并在EMBL分别注册为X82158, X82159,X82160.ampG基因的突变导致AmpG蛋白功能丧失,菌株不再具有诱导性或只表达低水平诱导.可见,AmpcB一内酰胺酶的诱导需要完整的ampG基因.但是ampG缺乏本身的启动序列,它作为操纵子的一部分,与其上游一个未知功能的ORF一起被转录.2005年Chah—bouneE蚓等人在对E.coli细胞壁肽聚糖循环的研究中发现, E.coli等一些革兰阴性杆菌具有一种高效的蛋白机制AmpG.AmpG作为一种信号传感器,参与Ampc口一内酰胺酶的诱导.此后他们采用疏水时刻曲线分析法和B一内酰胺酶融合试验构建了AmpG的拓扑学结构(见图2).E.coli AmpG蛋白由491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53KDa,带有lO个跨膜片段(1,2,3,4,7,8,9,10,13,14),另外还有4个疏水片段保留在胞质内,其中两个片段(5,11)因为较短不能伸展到细胞膜上,另外两个片段(6,12)含有脯氨酸.氨基(N)和羧基(C)末端存在于细胞质内.周矮细胞膜臆质图2E.coliAmpG的拓扑结构(Fx为基因融合点)2.2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中的AmpG蛋白2010年Kongl1"等人在对P.aeruginosa8一内酰胺酶诱导所需透酶进行研究时提出P.aeruginosaPA01含有两个ampG同系物,PA4218和PA4393,命名为ampG和ampP.采用PCR技术扩增基因片段,发现ampG和ampP与其各自上游的ORF构成两个基因操纵子ampF-ampG和ampO ampP.ampP与ampC相似,其表达依赖于AmpR的激活(见图3).AmpCB一内酰胺酶的表达需要ampG和ampP的参与,但是作用却不相同,ampG在高浓度诱导时起关键作用,而ampP主要在低浓度诱导时起作用.采用碱性磷酸酶和p一半乳糖苷酶融合法进行拓扑学分析,AmpG和AmpP 分别含有594和414个氨基酸,等电点为9.3和9.4,分子量为64.6和43.2KDa.AmpG带有14个跨膜片段,而AmpP带有10个跨膜片段.与E.coli一样,P.aeruginosaAmpG的N,C末端也存在于细胞质内.同年,Zhang["等人将PA4218和PA4393命名为AmpG和AmpGhl,采用基因重组的方法将P.aeruginosaPAO1和PA01ADDh2Dh3(ampD一)的ampG和ampGhl基因分别或同时敲除,ampG的失活抑制了天然p一内酰胺酶的耐药性,也使由于AmpD蛋白缺失所引起的去阻遏表达丧失,而ampGhl却几乎无此作用. 2.3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maltophilia)中的AmpG蛋白2010年Huang_l等人采用PCR技术扩增基因片段,发现S.maltophiliaKJ的ampG上游存在着ampN基因,ampG与ampN形成一个操纵子,在启动序列PampN的调控下共同上图3P.aenlgm~AIIlpR.AIIIpP和AI呷lG的调控机制转录.通过插入xylE—Gmn盒,使S.maltophiliaKJ的ampG 和ampN基因失活,E.coli的AmpG透酶能够补偿S.malto—philiaampG或ampN突变体B一内酰胺酶的诱导性.S.real—tophilia的AmpG蛋白与E.coliAmpG相比具有33的同源性,带有12个跨膜片段,N,C末端都在胞质内.AmpN蛋白含有220个氨基酸的,其可能为一种胞内蛋白,参与AmpG对诱导物配基的转运,或者与AmpG一起形成功能性透酶.一个完整的ampN—ampG操纵子对于S.maltophiliaB 一内酰胺酶的表达的必不可少的.2.4其他菌种中的AmpG蛋白2008年Daniel_2等人研究发现淋病奈瑟氏菌(N.gon—orrhoeae)ampG或ampD的突变影响肽聚糖片段的释放, ampG的缺失引起肽聚糖片段释放的大量增加.2009年Dawnl_2等人报道了费希尔弧菌(V.fischeri)ampG突变体菌株肽聚糖片段的释放量增加了100倍.可见,肽聚糖片段依靠透酶AmpG的作用被转运至细胞内.V.fischeriAmpG与E.coliAmpG相比,具有26的同源性,其编码序列比E. coilAmpG更短,在C末端少了73个氨基酸.而N.gonor—rhoeaeAmpG也更短,C末端少了77个氨基酸.3AmpG跨膜蛋白及其拓扑学3.1跨膜蛋白的一般特性跨膜蛋白,又称整合蛋白或内在蛋白,部分或全部镶嵌在细胞膜中或内外两侧.露在膜外的部分含较多的极性氨基酸,属亲水性,与磷脂分子的亲水极邻近,嵌入脂双层内部的膜蛋白是由一些非极性的氨基酸组成,与脂质分子的疏水尾部相互结合_2.跨膜蛋白的跨膜结构域可以是1个或多个疏水的0t螺旋.形成亲水通道的跨膜蛋白跨膜区域有两种组成形式,一是由多个两性a螺旋组成亲水通道;二是由两性p折叠组成亲水通道.大部分跨膜蛋白为a螺旋组成, 也有少部分为p折叠组成.跨膜蛋白所含疏水氨基酸的成分较高,分为单次跨膜,多次跨膜等.3.2AmpG跨膜蛋白的拓扑学我国王庆达等人提出,膜蛋白的拓扑可被定义为它来回穿膜的方式,即跨膜片段在氨基酸序列中的定位和分子在膜上的总的定向.拓扑代表的是膜蛋白的二级结构,是预测膜蛋白三维结构的出发点.融合蛋白法是目前应用于原核膜蛋白拓扑分析最广泛的方法.常用的有碱性磷酸酶(PhoA),p一内酰胺酶(Bla)和口一半乳糖苷酶(LacZ).PhoA 和Bla只在被转运到胞质外周时具有活性而在位于胞内时一178不表现活性.LacZ则正好相反,通过观察膜蛋白的一系列融合方式l的活力模式即可推测膜蛋白的拓扑学.已有部分学者采用上述融合方法推测了AmpG蛋白的拓扑学.Chahboune[16等人采用B一内酰胺酶融合试验构建的E.coliAmpG的拓扑结构,将.3'末端截短的ampG基因与blaM基因融合表达,融合点位于睐水片段的中间位置.如果融合点在胞外,B一内酰胺酶具有活性,如果融合点在胞内,8一内酰胺酶不具有活性(见图4).Kong["等人采用PhoA/LacZ双融合的方法构建了P.aeruginosaAmpG和AmpP的拓扑结构.-,1J/"1I1/-13-内酰胺酶图4利用时酰胺酶的融合确定膜蛋白拓扑学1t融点在胞外.融合点在胞内4AmpG的底物特异性及其抑制剂AmpG是转运大分子的透酶,冻融的E.coli细胞允许大分子量胞壁肽穿过.2002年,Cheng_2]等人制备了E.coli冻融细胞并用放射性物质加以标记,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了ampG+,ampG一菌株中各种胞壁肽的吸收峰.经研究发现,AmpG转运的主要物质是GlcNAc—anhMurNAc,缺乏GlcNAc或anhMurNAc的胞壁肽不会被转运.20l氰氯苯腙(CCCP)的加入可以阻止AmpG对G1cNAc—anhMurNAc的转运.CCCP是典型的质子泵抑制剂,通过抑制主动外排泵的能量来源来破坏主动外排系统的作用,表现为药物在菌体内的蓄积显着增加].CCCP对于AmpG的抑制作用说明AmpG是一种依赖质子动力势的单要素透酶[2.应用CCCP对AmpG的抑制作用,也许可以阻断AmpC酶诱导性的产生.?5结束语,耐药菌株的迅速增长,使传统的抗生素已不再能够治疗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对.AmpC一内酰胺酶分子结构及调控机制的研究为临床抗感染性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ampG基因是AmpC酶的调控基因之一,它编码的Ami~G蛋白作为一种透酶,在ChinJLabDiagn,Janqary,2012,V ol16,No.1AmpCJ3一内酰胺酶表达调控中起着向胞浆传递信号的重要作用.在AmpC酶的表.达中,若能将AmpG蛋白的传导作用有效的抑制即可阻止AmpC酶的产生,其有望成为解决细菌对8一内酰胺酶类抗生素产生诱导性耐药现象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对于ampG基因和AmpG蛋白的研究,有利于更好的分析AmpC酶的调控机制,为临床耐药性的研究提供更好的理论基础.但是,AmpG作为细菌的一种跨膜蛋白,在传递诱导信号的同时是否还存.在其他作用以及作用之间具有何种联系,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作者简介:洛丹婷(1983一),女(蒙古族),辽宁阜新,检验技师,哈尔滨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参考文献:[1]马艳红,孙慧芳.AmpC酶分类及检测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学,2009,33(§):184.[2]侯伟伟,蒋燕群.三种AmpC酶表型检测方法比较[J].检验医学, 2O10,25(2):122.[3]郑卫.口一内酰胺酶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抗生素分册,2001,22(2):49.[4]KanekoK,Okam~R,NakanoR,eta1.Genemutationsresponsiblefor0verexpressionofAmpCbeta—lactamaseinsomeclinicali—solatesofEnterobactercloacae[J].JClinMicrobiol,2005,43(6):2955.[5]涂婉,赵虎.Ampc0一内酰胺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检验医学,g009,24(11):845.[6]夏丽萍,康健,于润江.AmpC酶诱导调节机制及治疗对策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2,22(4):203.[7]JacobyGA.AmpCbate—lactamase[J].CliMicrobiolRev,2009,22 (1):161.E8]李桂玲,多丽波.革兰阴性杆菌AmpC酶表达调控中AmpD蛋白作用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4):3448.[9]NiM,ZhangD,QiJ.AnalysisofAmpCbeta—lactamasegenein Pseudomonasaeruginosa[J].JHuazhongUnivSciTechnolog MedSci,2005,25(1):17.[10]DietzH,PfeifleD,WiedemannB.Thesignalmoleculefor0一lac—tamaseinductioninEnterobactercloacaeistheanhydromuramyl—pentapeptide[J].AntimicrobAgentsChemother,1997,41(10):2113.[11]PoirelL,GuibertM.ClOning,sequenceanalyses,expressionand distributionofampC—ampRfromMorganellamorganiiclinicali solates[J].AntimicrobAgentsChemother,1999,43(4):769.E12]JacobsC.Lifeinthebalance:cellwailsandantibioticresistance [J].Science,1997,278(5344):1731.L13]LindquistS.Weston—HalerK,SchmidtH,eta1.AmpG,asignal transducerinchromosomalbeta—lactamaseinduction[J].MolMi—crobiol,1993,9(4):703.?[14;KorfhannG,SandersC.ampGisessentialforhighlevelexpres sionOf"AmpC~l-laetamaseinEnterobactercloacae[J].Antimi—crobAgentsChemother,1989,33(11):1946.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年1月第16卷第1期[15]SchmidH,KorfmannG,BarthH,eta1.Thesignaltransducer encodedJoyampGisessentialforinductionofchromosomal AmpC口lactamaseinEscherichiacolibybate-lactamantibiotics and'unspecific'inducers[J].Mierobiology,1995,141(Pt5): 1085.[16]ChahbouneA,DecaffmeyerM,BrasseurR,eta1.Membraneto—pologyoftheEscherichiacoliAmpGpermeaserequiredforrecy—clingofcellwallanhydromuropeptidesandAmpCp—lactamase induction[J].AntimicrobAgentsandChemother,2005,49(3): 1145.[17]KongKF,AguilalA,SchneperL,eta1.Pseudomonasaeruginosa 口一lactamaseinductionrequirestwopermeases,AmpGandAmpP EJ].BMCMicrobiology,2010,10:328.[18]ZhangY,BaoQY,GagnonLA,eta1.ampGGeneofPseudo—monasaeruginosaanditsrolein8LactamaseExpression[J]. AntimierobialAgentsChemotherapy,2010,54(11):4772.[19]HuangYw,ChengWI,HuRM,eta1.AmpN—AmpGoperonis essentialforexpressionofL1andL2beta—lactamasesin Stenotrophomonasma1t0phI1ia[J].AntimicrobialAgentsChemo 文章编号:1007—4287(2012)01—0179—02therapy,2010,54(6):2583.[20]GarciaDL,DillardjP.MutationsinampGorampDAffectPepti—doglycanFragmentReleasefromNeisseriagonorrhoeae[J]. JournalofBacteriology,2008,190(11):3799.[21]AdinDM,EngleJT,GoldmanWE,eta1.MutationsinampGand LyticTransg1ycosy1aseGenesAffecttheNetReleaseofPepti—doglycanMonomersfromVibriofischeri[J].JournalofBacteri—ology,2009,191(7):2012.[22]凌诒萍.细胞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4.E23]王庆达,林其谁.膜蛋白的拓扑学[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6,2(3):213.[24]ChengQM,ParkJT.SubstratespecificityoftheAmpGpertnease requiredforrecyclingofcellwallanhydro—muropeptides[J]. JournalofBacteriology,2002,184(23):6434.E25]彭少华,聂署萍,吴琼.主动外排系统与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关系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9):965.(收稿日期:2011一O5一O5)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巴基斯坦留学生外科总论教学中的应用赵维彦,梁美荣.,邱旭东,赵世伟,郭忠岩,(1.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吉林吉林市132011;2.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我校从2006年春季开始招收巴基斯坦留学生,留学生教学不仅是大学教师面临的崭新的教学任务,也是反映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外科总论作为外科学的基础,对任何一个即将步人临床的医学生而言,是他们必备的基本技能.外科总论教学的特点是理论性强,难度大,学生较难理解,兴趣不浓,经常是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但外科总论教学又是外科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如何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高校教师面临的一个挑战.留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着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与国内的医学生的教育有许多不同之处,所以更增加了外科总论教学的难度.通过近5年的外科总论教学经验的积累,我们利用注入式,提问式,总结式,举例式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同时让学生明确外科总论学习的目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绩.多元化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授课的具体内容及其特点,将各种教学法优化组合,并充分利用实物标本和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尽最大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有限时间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从实质上讲,它是注入式,联系式,参比式,启发式,归纳式,讨论式,自学式,引入典型病例,寓教于l/乐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及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_1].1巴基斯坦留学生的特点及解决方法巴基斯坦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相比,他们纪律性较差,自由散漫,上课出勤率不高,课堂上随便说话等不良习惯.对此,教师应发扬敬业爱岗,关心,尊重学生,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不但要授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合格的医学毕业生_2].学生有明确学习目的也非常重要,在外科总论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确外科总论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确外科总论是每个外科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是整个外科学的基础,而且与许多内科病也有密切关系.并概况介绍外科总论的基本内容,从而使学生有目的,有条不紊地进行外科总论的学习.同时让留学生明白中国教学的严谨性,以及带教老师有爱心及耐心与他们一起顺利完成外科总论的学习口].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加强纪律的管理,充分发挥班级干部的监督,管理作用.语言障碍是教学过程中的另一个难点,对于巴基斯坦留。

ESBLs的研究进展

ESBLs的研究进展

ES BLs 的研究进展张 剑1 杜英姿1 王能一1 刘永杰2 胡志东31(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人民医院检验科,淄博255400)2(陕西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陕西710068)3(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检验科,天津300203)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beta -lactamases ,ES BLs )是由质粒介导的能赋予细菌对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单酰环类抗生素耐药的一类酶,它主要由革兰阴性细菌产生,可来源于T BM 和SHY 酶(由于其固有序列的基因点突变导致),该酶最早发现于肺炎克雷伯菌中[1],可水解头孢菌素及单酰胺类抗菌药物,特别表现在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利氨曲南的耐药[2],并可引起对氨基糖苷类等抗菌药物的多重耐药.产ES BL 要的医院耐药问题之一,本文就其分型及耐药机制作一综述。

1 β-内酰胺酶分类 β-内酰胺酶种类较为复杂,几乎所有的肠杆菌细菌其β-内酰胺酶阳性,到目前已发现有二百多种。

对它的分类方法有多种,而主要分类方法有二种:一种为分子生物学的分类,根据末端氨基酸序列及编码基因的位点来分,可分为四类:A 类,丝氨酸酶,由质粒编码。

B 类,金属酶,由染色体编码。

C 类,丝氨酸酶,由染色体编码。

D 类,丝氨酸酶,由质粒编码[3]。

另一种为临床上较为实用的分类方法,即1989年Bush 创建的方法[4],此分类方法是根据各种酶的等电点、水解底物、是否被克拉维酸抑制及酶的分子结构类别来分,分成五类:①CEP -N 酶,②PE N 叫酶,③BS D -Y 酶,④E BS Y 酶ES 2BLS (超广谱酶),⑤金属酶。

表1 两种分类方法间关系及酶的主要作用底物如下表β-内酰胺酶种类Bush 方法分子生物方法水解底物种类①CEP -N 酶(头孢曲素酶)C 类酶(G roupl )能水解头孢菌素,对青霉素水解作用很弱,不能被棒酸等抑制②PE N -Y 酶(青霉素酶)A 类酶(G roup 2a )主要水解青霉素,能被棒酸(克拉维酸)所抑制③BS D -Y 酶(广谱酶)A 类酶(G roup2b )能水解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能被克拉维酸抑制④E BS -Y 酶(超广谱酶)A 类酶(G roup 2b )能水解耐酶的头孢菌素、单酰胺菌素等,能被克拉维酸、舒巴坦所抑制⑤金属酶(金属β-内酰胺酶)B 类酶(G roup 3)能水解包括碳青霉烯类的一大类β-内酰胺类抗菌素,对酶抑制剂敏感性差2 ES BL 的分类及分型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 BLs )是以能灭活窄谱和广谱头孢菌素、单酰环类抗生素及革兰阴性细菌等抗生素为特征的β-酰胺酶,属于Ambler 分类的A 类,按Bush 分类属2be 群[3]。

革兰阴性杆菌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革兰阴性杆菌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o nd r s ls,a d a ay e t e it n e M e h dsa e u t n n lz sisr ssa c . t ods Fr m 0 tanso r m — n g tv c e i o 58 sr i fg a e aie ba tra,a d he sa da d o h lr s ni if i n n t tn r ft e uta o c dfuso
中外 医 学研 究
善凳。 : . 爱零 辱移学 蕾
21 I E E A D F R IN M DC LR S A C H N S N O EG E I A E E R H
孽萝磐 澎
曩嚣 曩砖 爱 誊 妻 蔫 萋 尊赞 嚣影翌鹫誊 臻舞 跨誊 善穗鹭鹫
pc li a h ui to e itn e,o i pe e , e e m e wa ie to g s nstv t iiln h s te q t sr ng rssa c t mi n m c fpi s qut sr n e iiiy;Pr d c in o n y o AmpC tan eo rz n e o u to fe z me t sri s c fpe a o e
【 关键 词】 革 兰阴性杆 菌; A p 酶 ; 超声广谱 B mC 一内酰胺酶 ; 耐药性
Gr m — n g tv a t ra p o u eAmp e z m ea d s p r b o d —s e t u b t — a t m a e d t ci n a d r ssa c n l ssL a — e a i e b c e i r d c C n y n u e r a — p cr m e a—l c a s e e to n e it n ea a y i /

质粒介导的AmpCβ-内酰胺酶的研究进展-临床医学论文

质粒介导的AmpCβ-内酰胺酶的研究进展-临床医学论文

【摘要】质粒介导的AmpCβ-内酰胺酶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β-内酰胺酶。

革蓝阴性杆菌中质粒介导的AmpC酶引起的耐药,因其耐药范围扩大、耐药性由质粒转移、发生率快速增长及新基因型的不断发现,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大多数质粒介导的AmpCβ-内酰胺酶是非诱导表达,其耐药基因在质粒与染色体间及质粒间转移可能是通过质粒、转座子、整合子等多种途径实现。

【关键词】AmpCβ-内酰胺酶质粒耐药性细菌革蓝阴性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已成为当今全球临床抗感染治疗面临的棘手问题。

耐药菌株产β-内酰胺酶是革蓝阴性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而AmpCβ-内酰胺酶(简称AmpC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近年研究发现AmpC酶不仅由染色体介导,也可由质粒介导,且质粒介导者因具其有较快的传播速度和较强的耐药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阐述了质粒介导AmpC 酶(简称pAmpC酶)的生物学特点、命名原则、基因同源性,遗传特征、菌株的耐药谱以及质粒介导AmpC酶的检测方法。

1pAmpC酶的生物学特点AmpC酶是指由革蓝阴性杆菌产生的不被克拉维酸抑制的“丝氨酸”头孢菌素酶,属Bush-J-M1群,按Ambler分子结构分类为C类的头孢菌素酶,其优先选择的底物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与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不同的是对头霉烯类抗生素(如头孢西丁)高水平耐药,并不被克拉维酸所抑制。

AmpC酶可分为诱导型、结构型和质粒介导型[1]。

自1988年首次发现质粒介导的AmpC酶—MIR-1以来,迄今报道的质粒已有30余种[2]。

pAmpC酶最常见于一些天然缺乏染色体ampC酶结构基因或调节基因的细菌,如克雷伯菌属、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菌、沙门菌属以及某些志贺菌属等。

染色体ampC 基因的典型表达为诱导表达,由amp操纵子控制,即结构基因ampC 的表达同时受到4种调节基因ampR、ampD、ampE和ampG的调控。

肠杆菌科细菌产AmpC酶的检测及其耐药性分析

肠杆菌科细菌产AmpC酶的检测及其耐药性分析

肠杆菌科细菌产AmpC酶的检测及其耐药性分析摘要目的:研究肠杆菌科细菌产AmpC酶情况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以期指导临床用药。

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62株,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13种抗菌药物敏感性测定及耐药菌株的初步筛选;通过酶粗提物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同时应用PCR 技术对产酶菌株进行ampC结构基因的PCR扩增。

结果:临床分离的62株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及阿米卡星耐药率低,但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

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中左氧氟沙星耐药率明显较环丙沙星低。

在62株肠杆菌科细菌中产AmpC 酶菌株共8株,占总菌株数12.90%;产AmpC酶菌株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比非产酶菌株明显增高。

结论: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状况较为严重,应对AmpC 酶检测及监测给予足够重视;治疗产AmpC酶细菌所引起的感染以亚胺培南或头孢吡肟为首选,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等可作为选用药物之一。

关键词:AmpC酶;肠杆菌科细菌;三维试验The Detection of AmpC enzyme and Analysis of Drug-Resistancein Enterobacteriaceae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antibiotic susceptibility of AmpC β Lactamase-producing Enterobacteriaceae which are resistant to the third-general cephalosporins for the basis of treating infections. Methods: Clinically isolated 62 strains of the Enterobacteriaceae were collected. The isolates harboring AmpC β-lactamases were detected by cefoxitin three-dimensional extract test and PCR amplification of ampc structure gene were studied. The method of Kirby-Bauer agar diffusion with the standard of NCCLS was used for antibiotic susceptibility to 13 kinds of antibiotics. Results: The resistant rates of 62 Enterobacteriaceae strains were low to cefepime, imipenem and amikacin, but high resistance to ampicillin/sulbactam, ceftriaxone, ceftazidime. The resistant rates of clinical isolates to levofloxacin was lower than ciprofloxacin. 8(12.9%) strains which produced AmpC β-lactamases were determined from 62 strains of the Enterobacteriaceae . The resistant rates of the Enterobacteriaceae producing AmpC β- lactamas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non-producing AmpC. Conclusion: The resistant status of Enterobacteriaceae is severe. Much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of AmpC β-lactamase detection and surveillance. Imipenem is the most effective antibiotic for the treatment of infections caused by AmpC producing strains. Cefepime, levofloxacin and amikacin were also effective for the treatment of such infections.Key words: AmpC β-lactamase; Enterobacteriaceae; Three-dimensional extract test.前言随着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广泛并且不合理的应用,导致细菌对其耐药日益增多,国内外研究均表明,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弗劳地枸橼酸杆菌等肠杆菌科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在逐年上升。

肠杆菌科细菌 ESBLs 和 AmpC 酶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肠杆菌科细菌 ESBLs 和 AmpC 酶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肠杆菌科细菌 ESBLs 和 AmpC 酶检测及耐药性分析武晓敏【摘要】目的:检测分析肠杆菌科细菌 ESBLs 和 AmpC 酶,并对其耐药性进行分析,明确耐药特征与耐药机制。

方法抽取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患者标本培养的120株肠杆菌,经双纸片确证试验检测细菌 ESBLs,经双纸片氯唑西林增效试验检测 AmpC 酶,最后经 MIC 法测定菌株的13种抗菌药物耐药性。

结果120株肠杆菌中,ESBLs 菌检出率为50.0%,AmpC 酶菌检出率为45.0%。

单产 ESBLs 菌、单产 AmpC 酶菌,产 ESBLs +AmpC 酶菌对阿米卡星、氨曲南、头孢噻肟、氨苄西林耐药率与非产酶菌的耐药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高产 AmpC 酶菌的4 重耐药率与8重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酶菌组(P <0.05)。

结论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的主要原因为 ESBLs 和 AmpC 酶,可指导临床对症用药治疗。

【期刊名称】《河南医学研究》【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3页(P57-59)【关键词】肠杆菌科细菌;AmpC 酶;耐药性【作者】武晓敏【作者单位】濮阳市人民医院检验科河南濮阳 45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5抽取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患者标本培养的120株肠杆菌,经双纸片确证试验检测细菌ESBLs,经双纸片氯唑西林增效试验检测AmpC酶,最后经MIC法测定菌株的13种抗菌药物耐药性。

结果120株肠杆菌中,ESBLs菌检出率为50.0%,AmpC酶菌检出率为45.0%。

单产ESBLs菌、单产AmpC酶菌,产ESBLs + AmpC酶菌对阿米卡星、氨曲南、头孢噻肟、氨苄西林耐药率与非产酶菌的耐药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高产AmpC酶菌的4重耐药率与8重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酶菌组(P<0.05)。

结论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的主要原因为ESBLs和AmpC酶,可指导临床对症用药治疗。

阴沟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 AmpC 酶和ESBLs 的检测及其耐药性研究

阴沟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 AmpC 酶和ESBLs 的检测及其耐药性研究

阴沟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 AmpC 酶和ESBLs 的检测及其耐药性研究苏国娟;王国庆【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阴沟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 AmpC 酶和 ESBLs 的流行分布及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阴沟肠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的鉴定及药敏使用西门子 MicroScan WALK-AWAY96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进行,采用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方法检测 AmpC 酶,使用表型确证试验纸片扩散法测定 ESBLs。

结果76株阴沟肠杆菌中,产 AmpC 酶菌株为15株(19.74%),产 ESBLs 菌株为24株(31.58%),同时产两种酶的菌株为11株(14.47%)。

43株奇异变形杆菌中,产 AmpC 酶菌株为7株(16.28%),产ESBLs 菌株为18株(41.86%),同时产两种酶的菌株为6株(13.95%)。

对其药敏结果分析显示产 AmpC 酶和 ES-BLs 的菌株耐药性明显高于不产酶菌株。

结论产 AmpC 酶和 ESBLs 是阴沟肠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产生耐药的重要机制,碳青霉烯类药物是治疗这两种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oduction of AmpC enzyme and ESBLs in Gram-negative bacilli and their drug-resistance to provide basis for reasonable use of antibiotics in clinical practice.Methods Identification and drug susceptibility of Enterobacter cloacae and Proteus mirabilis were performed by Siemens MicroScan WALKAWAY 96. AmpC and ESBLs were determined by three dimensional test and a phenotypic confirmatory test respectively.Results Among 76 Enterobacter cloacae strains,15 (19.74%) of them were detected to produ ce AmpC β-lactamase,24 (31.58%)of them were detected to produce ESBLs,11 (14.47%)of them were detected toproduce AmpCβ-lactamase and ESBLs.Among 43 Proteus mirabilis strains ,7(16.28%)of them were detected to produce AmpCβ-lactamase,18 (41.86%)of them were detected to produce ESBLs,6 (13.95%)of them were detected to produce AmpCβ-lactamase and ESBLs.The drug susceptibility testing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drug resistance rate of enzyme-producing strain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non-enzyme-producingstr ains.Conclusion AmpCβ-lactamase and ESBLs have been a criti-cal cause of the drug-resistance in Enterobacter cloacae and Proteusmirabilis .Carbapenems can be the first choice to treat Enterobacter cloacae and Proteus mirabilis infections.【期刊名称】《中国实验诊断学》【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4页(P719-722)【关键词】阴沟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AmpC 酶;ESBLs;耐药性【作者】苏国娟;王国庆【作者单位】唐山市丰南区医院检验科,河北唐山 063300;天津市口腔医院检验科,天津 30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8.2阴沟肠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是环境中常见的肠杆菌科细菌,近年来已经成为重要的院内感染的病原菌。

【2017年整理】碳青霉烯酶进展

【2017年整理】碳青霉烯酶进展

【2017年整理】碳青霉烯酶进展碳青霉烯酶的研究进展碳青霉烯类具有非常广泛的抗菌活性,因能抵抗大多数内酰胺酶的水解,故常用于产超广谱 -内酰胺酶(ESBL)和/或去阻遏 AmpC -内酰胺酶(AmpC)菌株引起严重感染的治疗但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

通常,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机制,一是 AmpC 酶过度表达联合OMP 丢失;二是PBP 对碳青霉烯类亲和力的改变;三是碳青霉烯酶(Carbapenemases)的产生在这些机制中,最突出的是碳青霉烯酶。

一、碳青霉烯酶的分类及有关细菌碳青霉烯酶是指能够明显水解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的一类β-2内酰胺酶 ,包括 Ambler分子分类的 A、 B、 D 3类酶。

A类为丝氨酸酶 ,其活性部位具有丝氨酸结构 ,属于 Bush分群中的第 2f亚组。

A 类碳青霉烯酶少见 ,包括阴沟肠杆菌( I M I2 1和 NMC2 A)、黏质沙雷菌中由染色体介导的 NMC2 A、 Sme2 1、 Sme2 2、 Sme2 3、I M I2 1酶 ,以及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中质粒介导的 KPC1、GES2 2酶。

这类酶都是青霉素酶 ,他们对亚胺培南的水解活性强于美罗培南 ,可以引起青霉素类、氨曲南、碳青霉烯类耐药 ,而对第 3代头孢菌素通常敏感。

三唑巴坦、克拉维酸可以抑制此类酶 ,但不被乙二胺四乙酸 ( EDT A)所抑制。

Amble分类 D类为丝氨酸酶 ,属于 Bush分群中的第 2d亚组,其活性部位具有丝氨酸结构 ,由blaOXA等位基因编码 ,仅见于不动杆菌。

Amble分类 B类是金属酶 ,属于 Bush分类 3组 ,是一种需金属离子发挥活性的β-内酰胺酶 ,由 bla I MP、 blaV I M、 blaSPM和 blaGI M编码 ,可被EDT A所抑制 ,染色体介导或质粒介导,存在于多种不同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细菌中。

金属酶均可明显水解亚胺培南,能水解除单环类抗菌药物以外的绝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但对于其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水解能力有较大差异。

产气肠杆菌持续高产型AmpC β-内酰胺酶的产生与抗菌药物应用关系的研究

产气肠杆菌持续高产型AmpC β-内酰胺酶的产生与抗菌药物应用关系的研究

产气肠杆菌持续高产型AmpC β-内酰胺酶的产生与抗菌药物应用关系的研究赵付菊;方毅;张景皓;刘文健;周丽芳;庞立峰;赵虎【摘要】目的了解抗菌药物的应用与产气肠杆菌持续高产AmpC β-内酰胺酶(简称AmpC酶)的关系,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试验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9月至2012年3月分离自华东医院老年病区住院患者的产气肠杆菌临床菌株,用改良的三维试验检测产酶类型,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的同源性,选择感染野生型和持续高产型AmpC酶的产气肠杆菌的临床病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和回顾性研究.结果分离出产气肠杆菌19株,单产持续高产型AmpC酶的阳性率为31.58%(6/19),野生型AmpC酶的阳性率为26.32%(5/19).呼吸道分离的痰标本中持续高产型AmpC酶菌株阳性率为83.33%,尿标本分离的阳性率为33.33%.治疗持续高产型组所用抗菌药物剂量和天数明显高于野生型组.使用头霉素类抗菌药物2周以上出现产酶类型由野生型转变为持续高产型.结论华东医院产气肠杆菌的持续高产型AmpC酶菌株阳性率高,尤以呼吸道来源的菌株更为严重,慎用或避免使用第3代及以下头孢菌素类和头霉素类抗菌药物,加强产酶类型检测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期刊名称】《检验医学》【年(卷),期】2014(029)009【总页数】5页(P913-917)【关键词】产气肠杆菌;AmpC β-内酰胺酶;持续高产型;抗菌药物【作者】赵付菊;方毅;张景皓;刘文健;周丽芳;庞立峰;赵虎【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检验科,上海200040;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检验科,上海200040;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检验科,上海200040;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检验科,上海200040;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检验科,上海200040;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检验科,上海200040;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检验科,上海20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5染色体编码产生AmpCβ-内酰胺酶(简称AmpC酶)的某些菌株,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作用后通过引发或筛选去阻遏突变株的方式发生AmpC酶的高表达,引起临床抗感染治疗的失败,甚至出现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敏感而临床抗感染治疗无效的现象,增大了临床抗感染治疗的难度[1]。

ESBLs及AMPC的检测及研究进展

ESBLs及AMPC的检测及研究进展

ESBLs及AMPC的检测及研究进展一、ESBLs及AMPC的定义及分类(一)定义:ESBLs: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一类新的β-内酰胺酶(BLA),属Bush分类中的2be类酶,主要产生于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能水解三代头孢如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和单环酰胺类氨曲南,并被克拉维酸抑制。

AmpC酶:是染色体或质粒介导的头孢菌素酶,能水解三代头孢及单环酰胺类,不被CLA 抑制剂和头霉素类抑制,能被四代头孢、碳青霉烯类抑制。

产ESBLs+AmpC酶株对三代头孢、单环酰胺类、头霉素类及含酶抑制剂、四代头孢均高度耐药,可用碳青霉烯类及在药敏试验敏感的氨基糖苷类或氟喹诺酮类。

(二)分类:ESBLs:按照BUSH的分类方法分为1-4组:一组由染色体编码的头孢菌素酶(C类酶);二组由质粒介导的A类酶;三组由染色体介导的金属酶及四组由染色体介导的青霉素酶。

AmpC酶按其产生的方式3类:诱导高产酶、持续高产酶和持续低产酶二、全国及宁波市感染状况全国30-40%,宁波市66%多,宁波市真实数据应没有这么高。

三、ESBLs及AMPC的检测ESBLS的检测(一)筛选试验头孢泊肟、头孢他啶、氨曲南、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每片含量均为30微克),用M-H琼脂标准纸片扩散法测试抑菌环直径,按NCCLs(美国标准临床试验室标准委员会)标准进行判读,头孢泊肟和头孢他啶的抑菌圈均<=22毫米、氨曲南或头孢噻肟<=27毫米或头孢曲松<=25毫米,应高度怀疑为ESBLS菌株,进一步做确证实验。

(二)确证试验头孢他啶(30微克)、头孢他啶加克拉维酸(30微克和10微克)、头孢噻肟(30微克)头孢噻肟加克拉维酸(30微克和10微克),分别测量两种纸片单独及加克拉维酸的抑菌圈直径,大于等于5毫米可确认为ESBLs菌株。

AMPC的检测(一)表型筛选试验:采用K-B法,用头孢西丁检测受试菌,抑菌圈直径<18毫米为AMPC酶可疑阳性。

阴沟肠杆菌去阻遏持续高产AmpC酶和超广谱β2内酰胺酶的耐药调查

阴沟肠杆菌去阻遏持续高产AmpC酶和超广谱β2内酰胺酶的耐药调查

・论 著・阴沟肠杆菌去阻遏持续高产AmpC酶和超广谱β2内酰胺酶的耐药调查施金玲,蔡 璇,李从荣,彭少华,李红霞,李 艳(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武汉430060)摘要:目的 了解阴沟肠杆菌去阻遏持续高产AmpC酶,或产超广谱β2内酰胺酶(ESBLs)及同时表达这两类酶的现状及耐药性,指导医生临床用药。

方法 采用改良的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法,检测阴沟肠杆菌去阻遏持续高产AmpC酶,用表型确证试验检测ESBLs,并用K2B法对抗菌药物进行体外药敏试验。

结果 在68株阴沟肠杆菌中,8株持续高产AmpC酶,14株产ESBLs,3株同时表达这两种酶。

结论 产酶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远远高于不产酶菌,且多重耐药,改良的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法,能较好地检测阴沟肠杆菌持续高产AmpC酶,适用于临床常规检验,为临床医生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合理建议,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阴沟肠杆菌;AmpC酶;ESBLs中图分类号:R37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529(2003)1020966203R esistance Investigation of Derepressed AmpC Enzyme andExtended2Spectrumβ2Lactamases in Enterobacter cloacaeSHI Jin2ling,CA I Xuan,L I Cong2rong,PEN G Shao2hua,L I Hong2xia,L I Yan(People′s Hospital,W uhan U niversity,W uhan430060,Chi na) Abstract:OB 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resistance and the actuality of derepressed hyperproduction AmpC enzyme and/or production of extended2spectrumβ2lactamases(ESBLs)in Enterobacter cloacae.METH ODS To detect the derepressed hyperproduction AmpC enzyme and production of ESBLs in E.cloacae by the modified three2dimensional extract test and the disk corroborate test.Strains were identified b y the susceptibility test.RESU LTS Among68strainsE.cloacae,8strains were considered as dere pressed hyperproduction AmpC enzyme produced,14strains were ESBLsproduced,3strains produced both of them.CONC L USIONS The resistance of the strains of dere pressed hyperproduction AmpC enzyme and ESBLs is serious.The modified three2dimensional extract test could be used to detect the derepressed hyperproduction AmpC enzyme.It is very important to provide correct suggestions to clinical doctors in antibiotics,and to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nosocomial infection.K ey w ords:Enterobacter cloacae;AmpC enzyme;ESBLs 近年来,随着三代头孢菌素的大量使用,去阻遏持续高产AmpC酶的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通过染色体自发突变,去阻遏持续高产AmpC酶是阴沟肠杆菌对多种β2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124,同时一些欧美国家不断报道了产ESBLs的阴沟肠杆菌5,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因此快速检测持续高产AmpC酶和ESBLs,分析阴沟肠杆菌AmpC酶和ESBLs的发生率,能协助临床抗收稿日期:2003202208; 修回日期:2003206210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990A62)感染治疗合理用药。

大肠埃希菌高产AmpC酶的研究进展

大肠埃希菌高产AmpC酶的研究进展

A sa : e C aaa s e seca (. id e nfm eGa- g b r t h ap ( cm s gn iEc r iciEci s r t o r mn a t c T m 3 t e e n i o - l h h l o) i e r t r e - l f o h te ti Eci as h ms a ap g e c hs ek mt a wlaa - i b ea . cni a oo ml C wi aa p or e s a v a r. o o n cr o m e h h wa r e s l [n c l t n o r
克雷伯菌 ,. 、 变形杆菌 、 沙门菌和产气 E cl奇异 o i 伤寒 肠杆菌中 , 大多为 非诱 导型 表 达, 可持 续产 生大 量
产Ap 酶 分子 础 ’研 多的 MC mC 的 基 〕 究最 是。 启 , P
动或衰减序列 的突变c
Ap酶6 mC [。 1
1 染色体 A p m C酶的 基因结 构组成 目 ap 操纵子中有5 前认为, m C 在 种基因, 包括 ap , p , p , p “p ap mCa R D E和 mG C是结构基 m a m a m m
(5L 和 A p [’ Ap 一 酞胺酶是 EB ) mC酶 ‘1 Cp内 一o m
17 93年在耐氨节西 林 E cl中首 先发现 的一 种染 . o i
收稿 日期 : 20 -92 05 -2 0
修 订 日期 : 2 0-0 8 051- 0
基金项目: 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基金资助项 目( 批准号: 苏卫科教【013) 20]4 作者简介: 王锦娜(90)女, 18-, 河南洛阳人, 医学硕士研究生, 从事微生物学专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生出版社,2002:256~2616 蒋苏华 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26例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4,1:36~377 项 蓉,范永琛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神经系统损害[J] 小儿急救医学,2002,9(3):132~1338 洪 虹,邝建明,江慧敏 肺炎支原体脑炎16例分析[J] 小儿急救医学,2005,12(3):2099 Kom atsu H,Kuroki S,S himizu Y,et al.M ycoplasma pneumoniaemeningoencephaliti s and cerebelliti s w ith antiganglioside antibodi es[J].Pediatr Neurol,1998,18(2):160~16410 Kikuchi M,Tagawa Y,Iw amoto H,et al.Bickerstaff s brainstem encephalitis associated w ith IgG anti GQIb antibody s ubsequent to my coplasma pneumoni ae i nfection:favorable response to immunoadsorp tion therapy[J].J Child Neurol,1997,12(6):403~40511 俞志凌,袁 壮,刘春峰 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22例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5(8):45912 王洪通,董宗祈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肺外表现[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12):996~99713 贺国平,金伯平,王晓明 1438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及肺外并发症分析[J] 临床儿科杂志,2005,23(10):723~72614 袁 壮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治疗中的几个问题[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8):449~55715 孙 旭,李 革,刁敬军 小儿肺炎支原体脑炎(附3例报告)[J]小儿急救医学,2002,9(3):16016 王 华,赵继顺,于一兵,等 小儿肺炎支原体脑炎的临床表现与头部磁共振成像的对比分析[J] 中华儿科杂志,2004,37(2):124 ~12617 张晓波,王立波,张灵恩,等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脏器受累56例临床分析[J] 临床儿科杂志,2003,21(6):344~34618 Cotter FE,Bai nbridge D,Newland AC.Neurological deficit associatedwith mycoplasma pneumoniae reversed by plasma exchange[J].Br M ed J,1998,286(1):21AmpC酶的研究进展广西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 (玉林537000) 张勇昌A mpC酶是由肠杆菌科细菌或/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染色体或质粒介导产生的一类 内酰胺酶,属 内酰胺酶A mbler分子结构分类法中的C类和Bush Jacoby M edeiros功能分类法中第一群,即作用于头孢菌素且不被克拉维酸所抑制的 内酰胺酶,故AmpC酶又称作头孢菌素酶[1]。

1 AmpC酶的分类A mpC酶按其产生的方式分为三类:诱导高产酶、持续高产酶和持续低产酶[2]。

(1)诱导高产酶:A mpC酶的合成往往与 内酰胺类抗菌素的存在有关。

绝大部分肠杆菌科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在正常条件下(即无 内酰胺类抗菌素存在的条件下)只产生少量的AmpC酶,而当有诱导作用的 内酰胺类抗菌素存在条件下,A mpC酶的产量明显增加,增加的范围在100~1000倍之间。

(2)持续高产酶:有一部分产A mpC酶的菌株不论有无 内酰胺类抗菌素存在条件下均可持续高水平产生AmpC酶,其原因为去阻遏突变,即调控基因之一的A mpD酶基因发生突变,产生有缺陷的A mpD蛋白,不能与另一种调控蛋白A mpR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AmpR蛋白即以激活子状态发挥激活作用,引起AmpC酶的大量表达。

质粒介导的A mpC酶往往都属于此类AmpC酶。

产生这种AmpC 酶的细菌对临床危害最大,是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检测的重点。

(3)持续低产酶:有极少部分产AmpC酶的菌株,不论有无 内酰胺类抗菌素存在条件下均持续低水平的产生A mpC酶,其原因可能是另一种调节基因ampR基因发生突变,产生有缺陷的A mpR蛋白,不能在无 内酰胺类抗菌素存在条件下起到抑制子作用,也不能在有 内酰胺类抗菌素存在条件下起到激活子的作用,故A mpC酶得以持续低水平表达。

2 AmpC酶的诱导性根据能否被 内酰胺类抗菌素诱导,AmpC酶以诱导酶和非诱导酶的形式存在于不同细菌中,诱导AmpC酶存在于肠杆菌属、枸橼酸杆菌属、不动杆菌属、粘质沙雷菌、铜绿假单胞菌、普通变形杆菌中,在缺乏 内酰胺类抗菌素时,只产生少量的 内酰胺酶,当有诱导作用的 内酰胺类抗菌素存在时, 内酰胺酶的产量明显增加。

非诱导性AmpC酶存在于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克雷伯菌属。

通常只产生低水平 内酰胺酶,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与细菌缺乏调节基因ampR有关,因此认为,AmpC酶的诱导性与菌种有关,此外还受细菌的生长条件和诱导剂的影响。

研究发现[3],不同的培养基 内酰胺酶的诱导量不同:用头孢西丁作为诱导剂在M H肉汤中可使 内酰胺酶的活性从未诱导时的28 3增加到诱导后的2 666。

在营养肉汤中可使酶活性由未诱导时的54增加到诱导后的5723。

而在营养肉汤中加盐(1%N aCl)后,酶活性从32 2仅增加至285。

此外,还发现不同的诱导剂对A mpC酶的诱导能力不同,通常对携带诱导性A mpC酶的所有菌株,亚胺培南、头孢西丁和头孢孟多都是最强的诱导剂[4,5]。

3 AmpC酶的检测近年来,随着头孢菌素的广泛应用于临床,产AmpC酶的革兰阴性杆菌越来越多,尤其是出现了(去阻遏)持续高产AmpC酶和质粒介导的AmpC酶,导致耐药菌株广泛传播和临床对该类细菌感染的治疗困难,已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检测AmpC酶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检测AmpC酶有多种方法,但是有的方法还不够成熟。

3 1 头孢西丁敏感试验[6] 利用产A mpC酶的菌株对头孢332A nthology of M edicine,A p r 2006,V ol 25,N o 2西丁耐药,而ESBLs等其它 内酰胺酶一般不能分解头孢西丁,即产ESBLs的菌株对头孢西丁敏感的这一特性,可以对产A mpC酶的菌株进行初步筛选。

分纸片扩散法和稀释法两种。

此方法对头孢西丁耐药的菌株,怀疑有产AmpC酶的高度可能,仅仅作为初步筛选,需要做三维试验或纸片协同试验等试验,进一步的确定。

3 2 AmpC酶表型筛选试验[7] 根据A mpC酶对大部分头孢菌素,尤其是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特性,选用多种头孢菌素纸片对产AmpC酶的菌株进行表型筛选。

选用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克拉维酸、头孢噻肟和头孢噻肟/克拉维酸5种抗生素纸片进行筛选试验。

具体操作按NCCLS的K B法进行。

此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省时,较三维试验简单,结果基本可靠,与三维试验的符合率达89 58%,普通细菌室可以推广应用。

3 3 氟氯西林双抑制剂扩散协同试验[8,9] 氟氯西林可抑制A mpC酶的活性,使产A mpC酶的菌株不能及时水解和破坏头孢菌素,保留了这些抗生素的抗菌活性。

利用这一特性,选用氟氯西林与其他超广谱头孢菌素(头孢曲松、头孢哌酮、氨曲南、头孢噻肟等)进行双抑制剂扩散协同试验,观察其有无协同作用。

此方法与AmpC酶表型筛选试验相仿,也是采用纸片扩散方法,氟氯西林与上述任何一种头孢菌素协同为阳性,提示产AmpC酶,可快速检测AmpC酶,操作简便、快速省时,结果基本可靠,可以在临床细菌室推广应用。

3 4 三维试验[10] 利用AmpC酶可以水解头孢西丁的原理,先用冻融法或超声粉碎法将待检菌株中的 内胺酰酶提取出来,观察这种酶的粗提物对头孢西丁的抑制情况。

如果粗提物中有AmpC酶存在,可抑制头孢西丁的活性,使其周围对头孢西丁敏感的大肠埃希菌得以生长;反之,大肠埃希菌受头孢西丁的抑制则不能生长。

方法:将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A T CC25922按N CCL S的K B法涂布在M H平板上,在平板的中央贴一张头孢西丁(30mg/片)纸片,从距离纸片5mm处用无菌刀片在平板的琼脂上向外缘方向切一裂隙,在裂隙中加入25~30 l的一种待检菌株的 内胺酰酶粗提物(注意 内胺酰酶粗提物不可溢出裂隙),35!培养18~24h,观察裂隙的内侧端(头孢西丁纸片的抑菌环内)周围有无细菌生长。

结果判断:头孢西丁纸片的抑菌环有缺失者为阳性,提示待检菌株产AmpC酶。

此法是目前公认经典的检测(去阻遏)持续高产AmpC酶的方法,也是目前检测质粒AmpC酶最好的方法,但是操作比较繁琐。

3 5 等电聚焦电泳 一般的A mpC酶的等电聚焦点(pI)偏碱性常大于8(为>9 0,8 9等),通过对待测菌的 内胺酰酶作等电聚焦,并与标准电泳条带相比较,还可确定AmpC酶的型别[11]。

3 6 PCR与DN A测序法 通过扩增ampC基因,即可检测A mpC。

如将P CR产物测序,并与标准序列相比较,还可检测A mpC的型别,此法准确可靠,可用于新型别的发现[12]。

4 AmpC酶的检出情况A mpC酶在常见高产菌株的检出情况:阴沟肠杆菌50 7%[13]、30%[14]、24 31%[7]、19 4%[15]等;大肠埃希菌16 7%[13];肺炎克雷伯菌3 8%[13];粘质沙雷菌14 3%[13];鲍曼不动杆菌16 2%[16]。

5 产AmpC酶菌株感染的治疗由于AmpC酶易于被诱导产生且对 内胺酰抗菌素抑制剂不敏感,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新挑战。

目前对AmpC 酶稳定的药物主要有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和第四代头(头孢吡肟、头孢匹罗)以及某些喹酮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20]。

在体外 内胺酰酶抑制剂克拉维酸、舒巴坦、三唑巴坦,与 内胺酰抗生素联合运用实验中发现除克拉维酸外,舒巴坦和三唑巴坦未表现出因诱导而产生的拮抗作用,甚至发现三唑巴坦与哌拉西林联合还可抑制高产AmpC酶的耐药菌。

此外也有实验表明氯唑西林是A mpC酶较好的抑制剂,与头孢他啶联用,氯唑西林明显优于舒巴坦的抑菌效果,这些还需要临床资料的进一步证明[17]。

尽管目前已发现有的细菌同时产生ESBL s和AmpC酶,但临床上并不需要准确测知是否同时产这两种酶,因为两者均首选碳青霉烯抗生素如亚胺培南治疗,重要的是药敏试验是否准确测知其耐药性,以便及时正确地选用抗菌素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