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考试重点
针灸治疗学复习要点归纳题库
1. ⑴疏通经络⑵扶正祛邪 ⑶调和阴阳2 .所谓治神,一是在针灸施治前后注重调治病人的精神状态; 二是在针灸操作过程中, 医者专一其神,意守神气;病人神情安定,意守感传。
针灸疗法所言之气,主要指经气。
针灸治病,十分注重调节经气的虚实,也就是发挥对 脏腑、经络的调节作用。
医者的治神守气,病人的意守感传往往对诱发经气、加速气至、促进气行和气至病所起 到决定性的作用。
针灸治病,十分注重调节经气的虚实,也就是发挥对脏腑、经络的调节作 用。
⑵陷下则灸之 ⑶实则泻之 ⑷宛陈则除之本经配穴:肺病咳嗽取中府、列缺、尺泽、太渊相配。
表里经配穴:肝病取期门、太冲配阳陵泉。
同名经配穴法:牙痛以合谷、内庭相配。
子母经配穴法:虚劳咳嗽取肺俞配血海、三阴交、足三里。
交会经配穴法:妇科病取关元、中极配三阴交。
3. ⑴虚则补之4. ⑸不盛不虚以经取之⑴局部选穴: 如头痛选百会或太阳,鼻病选素 髎或迎香,面瘫选颊车或地仓,脱肛选会阴或长强等。
⑵邻近选穴:⑶远端选穴: ⑷辨证选穴: ⑸随症选穴:舌强不语取风府、哑门。
面瘫取合谷,腰痛取委中等。
如月经不调若因肝气郁结引起者,归属肝经,在肝经、任脉选穴。
如发热取大椎、曲池、合谷、外关。
5.㈠按部配穴局部配穴:如头痛配印堂、太阳、百会、头维等。
上下配穴法: 前后配穴法: 2) 3) 4) 5) ㈡按经配穴左右配穴法: 三部配穴法:风火牙痛上取合谷,下配内庭。
胃脘疼痛前取中脘、梁门,后配胃俞、筋缩。
左侧面瘫取同侧地仓、颊车,配右侧合谷、手三里。
眼病取睛明、风池、光明。
3) 4)(5)6•⑴俞穴应用:俞穴全部位于腰背部足太阳经夹脊第一侧线上,故通常又称之为“背俞穴”。
背俞穴往往是内脏疾患的病理反应点。
其表现可有压痛、敏感、迟钝、麻木、皮下组织变异等等,并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和很好的调治内脏疾病的作用。
背俞穴的治疗特点主要是 扶正补虚、调节脏腑机能,偏于治疗相应脏腑的慢性虚弱性病症。
针灸学考试复习重点
手太阴肺经1.中府肺之募穴【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操作】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引起气胸。
5.尺泽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桡侧凹陷处。
6.孔最郄穴【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7.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9.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操作】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10.鱼际荥穴【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11.少商井穴【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手阳明大肠经1.商阳井穴4.合谷原穴【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下是穴▲11.曲池合穴【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足阳明胃经1.承泣【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操作】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仅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
出针时稍加按压,以防出血。
7.下关【定位】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宜闭口取穴。
△18.乳根【定位】在第5肋间隙,当乳头直下,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①乳痈、乳癖、乳汁少等乳部疾患;②咳嗽,气喘,呃逆;③胸痛。
△25.天枢大肠募穴【定位】脐中旁开2寸。
【主治】①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34.梁丘郄穴【定位】屈膝,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
▲36.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主治】①胃痛、呕吐、噎嗝、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证;②下肢痿痹;③癫狂等神志病;④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⑤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针灸学考试重点
1.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
2.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为侧行的分支。
3.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征治疗作用,并以特定称号概括的腧穴4.一夫法:横指同身寸又名“一夫发”,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方寸。
5.奇穴:是指具有一定的名称,又有固定的位置但未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
6.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也没固定位置而是压痛点或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
7.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同时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临床治疗的刺激点。
腧,本写作“输”,或从简作“俞”,有传输,输注的含义,言经气传输之意;穴,即孔隙的意思,言经气所居之处。
8.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腹募穴”。
“9.一夫法: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肢的宽度作为3寸。
四指并拢名曰“一夫”,用横指同身寸量取腧穴,又名“一夫法”。
10.得气:古称“气至”,今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酸麻胀痛等经气感应。
11.12.行针:又叫运针,毫针刺入穴位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
13.烧山火:将针刺入腧穴应深度的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将针刺入中1/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将针刺入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即慢慢地将针提到上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即将针紧按至地部留针。
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补法,即为烧山火法,多用于治疗冷痹顽麻,虚寒性疾病等。
14.透天凉:将预定针刺深度分为浅(天部)、中(人部)、深(地部)三层,操作时,由深至浅,每层紧提慢按六次,如此反复几遍(称几度),至病人自觉某一局部或全身有凉感时出针,不揉闭针孔,有泻阳退热的作用。
针灸治疗学考试重点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病邪引起,以肢体关节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灼热、肿大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1 .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
2 .痛痹(寒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
3 .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缓4 .热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可累及多个关节: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
苔黄燥,脉滑数。
【治疗方法】治则:通经活络止痛,行痹兼活血祛风,痛痹兼温经散寒,着痹兼除湿化浊,热痹兼清热消肿;行痹、痛痹、着痹针灸并用,泻法;热痹只针不灸,泻法。
处方:局部取穴并根据部位循经选穴。
肩部:肩髃肩髎臑俞肘部:曲池天井尺泽少海小海腕部:阳池外关阳溪腕骨脊背:大椎身柱腰阳关夹脊髀部:环跳居髎秩边股部:伏免殷门承扶风市阳陵泉膝部:膝眼梁丘阳陵泉膝阳关踝部:申脉照海昆仑丘墟方义:病痛局部取穴及循经选穴可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热等邪无所依附,“通则不痛”,痹痛遂解。
加减:行痹加膈俞、血海活血调血,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痛痹加肾俞、关元温补阳气、祛寒外出;着痹加阴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热痹加大椎、曲池清泻热毒;各部位均可加阿是穴。
腰痛又称“腰脊痛”,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
腰痛的病因非常复杂,临床上常见于西医学的腰部软组织损伤、肌肉风湿、腰椎病变、椎间盘病变及部分内脏病变等。
【治疗方法】1.基本治疗治则:寒湿腰痛温经散寒,瘀血腰痛活血化瘀,均针灸并用,泻法;肾虚腰痛益肾壮腰,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以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
委中肾俞大肠俞腰阳关阿是穴方义:委中是腰背足太阳经两分支在腘窝的汇合点,“腰背委中求”,可疏调腰背部经脉之气血;腰为肾之府,肾俞可壮腰益肾;大肠俞、腰阳关、阿是穴可疏通局部经脉、络脉及经筋之气血,通经止痛。
针灸治疗学中级考试重点
2.风痰闭阻加风池、中脘、合谷。
3.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足三里。
4.肝肾阴虚加肝俞、肾俞、三阴交。
5.瘀阻脑络加百会、膈俞、内关。
6.夜发加照海;昼发者加申脉。
癫病
理气化痰,清心安神
肝,督脉
印堂,神门,膻中,丰隆,太冲
方义印堂、神门分调脑神、心神,可起到安神定志作用。膻中为气会,可疏调气机。太冲疏肝理气。丰隆除湿化痰。
1.行痹配膈俞、血海。
2.痛痹配肾俞、关元。
3.着痹配阴陵泉、足三里。
4.热痹配大椎、曲池。
另可根据部位循经配穴。方义疼痛局部循经取穴,可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热等邪无所依附,痹痛遂解。风邪偏盛为行痹,取膈俞、血海以活血调血,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寒邪偏盛为痛痹,取肾俞、关元,温补阳气,祛寒外出。湿邪偏盛为着痹,取阴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热痹取大椎、曲池可清泻热毒,通络消肿。
方义水沟、百会为督脉穴,后溪通督脉,督脉入络脑,故针刺可醒脑开窍。涌泉为肾经井穴,可激发肾气,促进脑神的恢复。丰隆豁痰,合谷、太冲息风止痉。
间歇期
化痰通络,息风舒筋
任,督,胃,肝
鸠尾,筋缩,间使,阳陵泉,丰隆,太冲
方义鸠尾为任脉络穴,任脉为阴脉之海,可调理阴阳,平抑风阳;筋缩为督脉穴,可疏调督脉、通脑络、舒经筋,筋会阳陵泉。二穴相配,重在舒调经筋而止痉。间使为心包经穴,可调心神、理气血,为治痫经验穴。太冲平息肝风,丰隆化痰通络。
足太阳:腰夹脊,秩边,委中,承山,昆仑。
方义:腰夹脊是治疗腰腿疾病之要穴,可疏通腰部经络气血;由于疼痛多沿足少阳经、足太阳经循行部位出现放射,故分别循经选取足少阳、足太阳经穴,以疏导两经闭阻不通之气血,达到“通则不痛”的治疗目的。
针灸治疗学复习重点
斜视:故称睊目、风牵偏视、双目通睛,是指眼睛注释目标时黑睛向内或向外偏视的眼病抽搐:又称瘛疭、经脉拘急挛缩者为瘛,经脉驰缓而伸者为疭,凡经脉拘急挛缩且肢体不自主抽动称为抽搐。
口噤不开:指颞颌关节区疼痛,弹响,肌肉痉挛,乏力张口受限,颞颌关节障碍等一系列疱状的综合征,既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的综合征。
疝气:以少腹、睾丸、阴囊部位肿大、疼痛为特点的病症。
中医学又有小肠气、偏坠牛皮癣:又称顽癣,既神经性皮炎,一种皮肤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以皮肤肥厚,皮沟加深和阵发性剧烈瘙痒为特征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以簇集状丘疱疹局部刺痛为特征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红眼病:又称赤眼,风火眼,天行赤眼,既目赤肿痛,中医学认为本病由于外感疫毒所引起,往往双眼同时发痛,常见于西医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血归包络:心包络主血之脏,诸血皆归于心包络子午流注:一种一时间为主的独特取穴法,根据脏腑经络的气血流盛衰开合规律,以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为基础,结合阴阳消长五行生克天干地支的理论制定的一种逐日逐时按时取穴的针灸方法牙痛:牙痛是口腔病中最常见的症状,西医学称为牙周炎、牙髓炎、牙槽炎、牙周脓肿五输穴的临床应用:治疗局部病症之外,对经脉循行远端部位(头面,躯干,内脏)乃至全身性疾病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井主心下满,荧猪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原穴应用:直接反映脏腑的病变,对本脏腑本经络及其连属的组织器官病症,既有诊断价值,又有治疗作用。
刺灸原穴可以和内调外宣上导下,通达一身之原气,调节脏腑的各种机能,促使阴阳平衡。
总而言之,原穴对本脏腑,本经络的急慢虚实证均有较好的调制作用。
络穴应用:主治特点在与治疗表里两经的病变。
原络配穴:针灸临床上,病变经络的原穴常与相表里的络穴相配,称为原络配穴法。
为表里经配穴的代表,主治表里两经的病变,临床应用最为广泛。
俞穴应用:俞穴往往是内脏疾患的病理反应点,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和很好的调治内脏的作用。
针灸学考试大重点
针灸学考试大重点1.经络(名解):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
3.注意:足三阴经在内踝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八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5.经络的作用: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抵御外邪,保卫机体6.腧穴的分类十四经穴: 具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归属于十二经脉或任脉,督脉的腧穴;奇穴: 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或不便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阿是穴: 又称压痛点、天应穴、不定穴等。
这一类腧穴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部位7.腧穴的主治特点近治作用: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局部病症(腧穴所在,主治所及);远治作用:治疗局部病症,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症,有的甚至可影响全身的功能。
(如合谷、足三里,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特殊作用:双重性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特异性(天枢腹泻和便秘;内关心缓和心速;大椎退热;至阴矫胎)8.五输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四穴总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11.下合穴:六腑之气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特定穴。
即胃合足三里,大肠合上巨虚,三焦合委阳,膀胱合委中,胆合阳陵泉。
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12.八会穴(名词解释+运用)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所汇聚之处的腧穴称为“八会穴”。
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章门治疗五脏病。
中脘治疗六腑病。
膻中治疗一切气病。
膈腧治疗各种血病,亦可治疗皮肤病。
大杼治疗骨病,小儿发育不良。
阳陵泉治疗各种筋病。
太渊治疗脉病,心血管病。
针灸学治疗考试复习重点(参考)
针灸学治疗考试复习重点(参考)针灸学治疗考试复重点 (参考)
一、基本概念和原理
- 针灸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针灸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 针灸学的治疗原理和作用机制
二、针灸经络和穴位
- 经络系统的分类和特点
- 主要经络的走向和分布
- 常用的主要穴位及其定位和特征
三、针灸诊断和辨证
- 针灸诊断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 针灸辨证的原理和技巧
- 针灸诊断与现代医学诊断的差异与联系
四、针灸治疗技法
- 基本的针刺技法和操作要点
- 常用的针刺手法和配穴原则
- 针灸疗法的禁忌和注意事项
五、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
- 常见疼痛病症的针灸治疗方法
- 内科疾病的针灸治疗原则
- 常见妇科、皮肤病等疾病的针灸治疗原则
六、针灸学的研究进展
- 针灸学的研究领域和方法
- 针灸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应用前景
- 针灸学的新技术和新疗法的探索与发展
以上为针灸学治疗考试复习的重点参考内容,希望对您的复习有所帮助。
请注意重点理解和掌握每个知识点,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记忆。
祝您考试顺利!。
二专中医针灸治疗学复习重点
中医针灸治疗学名解:1.特定穴: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按特定称号归类的腧穴,称为特定穴,包括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输穴、原穴、络穴、㕁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在胸腹、背腰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躯干的八会穴以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
2.八会穴: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抒,髓会绝骨。
这八个穴位虽属于不同经脉,但对于各自所会的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相关的病证有特殊的治疗作用。
3.八脉交会穴:古人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可治疗奇经八脉病证的8个腧穴,认为这8个腧穴分别与对应的奇经八脉经气相通。
公孙——冲脉病证;内关——阴维脉;后溪——督脉;申脉——阳蹻脉;足临泣——带脉;外关——阳维脉;列缺——任脉;照海——阴蹻脉。
4.俞募穴:背俞穴位于背腰部的膀胱经第1侧线上,募穴位于胸腹部,故又称为“腹募穴”。
由于背俞穴和募穴都是脏腑之气输注和汇聚的部位,在分布上大体与对应的脏腑所在部位的上下排列想接近,因此,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病变。
5.陷下而灸之:属于虚则补之的范畴,也就是说气虚下陷的治疗原则是以灸治为主。
气具有固摄作用,当气虚而失于固摄出现脏腑组织陷下脱垂证候时,应用温灸方法可较好地起到温补阳气、升提举陷的目的。
6.辨证取穴:根据疾病的证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辨证选取穴位的方法。
是治病求本原则的体现。
7.扶正祛邪:应用针灸治病所表现出的扶助机体正气及祛除病邪的作用。
8.不通则痛:疼痛有虚实之不同,因实者,经脉闭阻不通,谓“不通则痛”,因虚者谓“不荣则痛”。
9.实则泻之:实证采用泻法治疗。
针刺治疗实证用泻法主要是通过针刺手法的泻法、穴位的选择和配伍等而实现的。
问答:1.针灸的治疗作用和治疗原则作用:疏通经络(祛除经络瘀阻而使其恢复通畅,是针灸最基本和最直接的治疗作用。
)调和阴阳(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扶正祛邪(应用针灸治病所表现出的扶助机体正气及祛除病邪的作用,临床上通过补虚泻实原则来实现)原则:补虚泻实:1.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虚证采用补法治疗。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复习要点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复习要点1.经络理论: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为主,维系全身的气血运行。
经络的概念、分类、流注规律、禁忌等都是复习的重点。
要熟悉经络的命名、路径、分布等。
2.穴位理论:穴位是中医针灸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经络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要熟悉主要穴位的位置、名称、特点等。
特别要注意一些重要穴位的命名和功能。
3.针灸基本操作:针灸治疗包括针刺、灸疗、刮痧等操作技术。
要熟练掌握针刺的基本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和禁忌,具体包括选穴、准备、插入、扎刺、留针、拔针等各个环节。
4.针灸治疗原则:不同的疾病需要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了解一些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案。
掌握常用穴位的主治功能,如"四点、五海"、"金针灸、银针灸、色针灸、电针灸、火针灸"等。
5.针灸的临床应用:针灸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起到调节、预防疾病的作用。
了解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针灸治疗方法,如头痛、颈椎病、胃病、失眠等。
此外,还要注意针灸治疗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6.针灸的刺激方法:除了常规的刺激方法外,还要了解一些特殊刺激方法,如电针、火针、手针、毒针等。
还需要了解针灸的操作温度、持针时间、操作力度等。
7.针灸配穴:有些疾病需要配合多个穴位进行针灸治疗,掌握一些常见的穴位配伍规律,如天宫配合地府、太冲配合合谷等。
8.针灸的安全注意事项:针灸是一项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但仍需注意一些安全事项,如消毒、穴位选择、用针方法、刺入深度等。
9.针灸的质量控制:在进行针灸治疗时,要注意保持操作的规范性和操作的专业性。
此外,要了解针灸仪器的使用和维护,避免出现仪器故障或操作失误的情况。
10.针灸养生:针灸不仅可以用于治疗疾病,还可以用于养生保健。
了解一些针灸的养生方法和穴位的保健功能,如自我保健按摩、针灸祛湿养生等。
以上是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复习的主要要点,希望能够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针灸考试重点
复习重点如下:
1、经络系统的组成。
2、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
3、十二经脉在四肢的排列。
4、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5、五腧穴、八会穴、下合穴、原穴、八脉交会穴具体是什么?
6、腧穴的主治作用及其特点。
7、腧穴的定位方法有哪些?
8、重点腧穴之定位、主治、操作方法及临床配伍。
9、骨度分寸法的定义及其临床运用。
10、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及具体操作。
11、行针的基本手法及具体操作。
12、掌握常用补泻手法:提插补泻、捻转补泻、针刺补泻、迎随补泻法
13、双手进针手法有那些?掌握其基本手法及其具体操作。
14、常用灸法有哪些?掌握其基本手法及其具体操作。
15、常用罐法有哪些?掌握其基本手法及其具体操作
16、临床体位的选取。
17、针刺、灸法的作用及其注意事项。
18、晕针的原因、临床表现及如何处理。
19、灸法以及罐法的具体操作。
20、留针的意义作用。
21、毫针的组成。
22、肩周炎、胃痛、面瘫的主穴选取。
23、重点腧穴: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合谷曲池肩髃承泣天
枢梁丘手三里足三里丰隆内庭三阴交阴陵泉血海通里神门少冲后溪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委中太溪照海内关中冲内关外关肩髎风池肩井太冲长强腰阳关命门大椎风府百会关元膝眼印堂环跳气海太冲外劳宫中脘风市迎香少商地仓睛明听宫颊车人中
24、得气、行气、催气、候气、下合穴、得气、原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行针、
一夫法、经络、特定穴、腧穴的定义。
针灸治疗学重点(大神总结)
针灸治疗学重点(大神总结)针灸治疗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理身体,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以下是针灸治疗学的一些重点内容:1. 原理和基础知识:针灸治疗学基于中医学理论,强调人体经络系统的运行和气血的循环。
针灸师需要掌握经络的走向、穴位的位置、针刺的技巧等基本知识。
原理和基础知识:针灸治疗学基于中医学理论,强调人体经络系统的运行和气血的循环。
针灸师需要掌握经络的走向、穴位的位置、针刺的技巧等基本知识。
2. 穴位选择与刺激:针灸治疗学中有多个经络和几百个穴位可以选择。
针灸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结合病因病机,选择合适的穴位,并运用适当的刺激方法,如针刺、灸法等。
穴位选择与刺激:针灸治疗学中有多个经络和几百个穴位可以选择。
针灸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结合病因病机,选择合适的穴位,并运用适当的刺激方法,如针刺、灸法等。
3. 针刺技巧:针灸治疗学强调准确的穴位刺激,需要针灸师掌握不同穴位的刺激深度、角度和力度。
同时,需要注意卫生和消毒,确保操作安全。
针刺技巧:针灸治疗学强调准确的穴位刺激,需要针灸师掌握不同穴位的刺激深度、角度和力度。
同时,需要注意卫生和消毒,确保操作安全。
4. 治疗应用:针灸治疗学可以应用于各种疾病和症状的治疗,包括内科、外科、妇科等领域。
常见的治疗应用包括针灸镇痛、针灸调理内脏功能、针灸治疗肌肉骨伤等。
治疗应用:针灸治疗学可以应用于各种疾病和症状的治疗,包括内科、外科、妇科等领域。
常见的治疗应用包括针灸镇痛、针灸调理内脏功能、针灸治疗肌肉骨伤等。
5. 病症辨析:针灸治疗学要求针灸师具备辨析病症的能力,需要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症状和舌脉等信息,做出正确的辨证论治。
病症辨析:针灸治疗学要求针灸师具备辨析病症的能力,需要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症状和舌脉等信息,做出正确的辨证论治。
6. 针刺安全:针灸治疗学强调对针刺安全的重视,包括使用合格的针具、遵循严格的操作规范、注意事前事后的消毒工作等,确保患者的安全。
针灸治疗学考试重点
总论治疗作用:①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疗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
)②扶正祛邪(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③调和阴阳(是针灸的最终目的)。
针灸治疗原则:⑴补虚泻实(①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②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③不盛不虚以经取之)⑵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3)治神守气。
——附加⑶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
⑷三因制宜:因时地人。
辨证论治的要点:(1)明辨疾病性质(2)突出经络辨证(3)注重整体观念(4)分清标本缓急(5)做到三因制宜。
选穴原则:局部选穴、邻近选穴、远端选穴、辩证选穴、随证选穴(填空,对应的实际例子)五输主病:《灵枢》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难经》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气逆而泄。
举例说明针灸的取穴原则1) 近部选穴颠顶痛取百会胃痛取中脘面瘫局部去颊车地仓颧髎,近部选风池2) 远部选穴胃痛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上牙痛选足阳明胃经的内庭下牙痛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3) 辩证对症选穴肾阴不足导致的虚热选肾俞太溪;肝阳化风导致的抽风选太冲行间等;牙痛由病因病机可分风火牙痛风池外关,胃火牙痛内庭二间,肾虚牙痛太溪行间。
根据特殊症状取穴如哮喘选定喘穴虫证选百虫窝,腰痛选腰痛点,落枕选外劳宫。
崩漏选断红穴内科病症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病邪引起,以肢体关节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灼热,肿大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病因病机:行痹(风痹) 痛痹(寒痹) 着痹(湿痹) 热痹治疗原则:通经活络止痛,行痹活血祛风,痛痹温经散寒,着痹除湿化浊,热痹清热消肿.行痹,痛痹,着痹针灸并用,泻法; 热痹只针不灸,泻法.处方:肩部:肩髃,肩髎,月需俞;肘部:曲池,天井,尺泽,少海,小海;腕部:阳池,外关,阳溪,腕骨;脊背:大椎,身柱,腰阳关,夹脊;髀部:环跳,居髎,秩边;股部:伏兔,殷门,承扶,风市,阳陵泉;膝部:膝眼,梁丘,阳陵泉,膝阳关;踝部:申脉,照海,昆仑,丘墟。
针灸治疗学考试重点
水沟,百会,内关,神门,太冲
痴呆
调神益智,补肾通络
督脉,胆,肾
印堂,百会,四神聪,神庭,风池,足三里,太溪,悬钟
心悸
调理心气,安神定悸
心包,心
内关,郄门,神门,心俞,巨阙,厥阴俞,膻中
感冒
祛风解表
肺,大肠
风池,大椎,太阳,列缺,合谷
咳嗽
外感
疏风解表,宣肺止咳
肺,大肠
天突,中府,肺俞,列缺,合谷
醒脑开窍,镇惊息风
督脉,肝
水沟印堂,合谷,太冲
慢惊风
健脾益肾,息风镇惊
督脉,任脉,胃
印堂,筋缩,气海,肾俞,足三里,太冲
小儿积滞
健脾和胃,化积消滞
胃
下脘,腹结,天枢,足三里
小儿脑性瘫痪
健脑益聪,化瘀通络
百会,四神聪,夹脊,合谷,足三里,悬钟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育阴潜阳,安神定志
督脉,肝经,肾
百会,印堂,风池,太冲,太溪,神门
胃,肝,任脉
下脘,关元,天枢,足三里,太冲
胁痛
疏肝理气,通络止痛
肝,胆
期门,支沟,阳陵泉,足三里
泄泻
急性
除湿导滞,通调腹气
胃,脾
天枢,水分,上巨虚,阴陵泉
慢性
健脾益肾,固本止泻
任脉,胃,脾
神阙,天枢,足三里,公孙
痢疾
清热化湿,通畅导滞
手足阳明,任脉
天枢,关元,上巨虚,合谷
便秘
调理肠胃,行滞通便
胃,三焦
虚脱
回阳固脱,
督脉,心包
素髎,水沟,神阙,关元,内关
高热
清热泻火,
督脉,大肠
大椎,十二井,十宣,曲池合谷
针灸治疗学考试复习重点(参考)
针灸治疗学考试复习重点(参考)针灸的治疗作用主要包括疏通经络、扶正祛邪以及调和阴阳三个方面。
其中,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疗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扶正祛邪则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调和阴阳则是针灸的最终目的。
针灸治疗的原则有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神守气、治病求本以及三因制宜。
其中,补虚泻实指针灸在治疗虚弱和实证疾病时采取的不同方法;清热温寒则是针对不同的热、寒病症采取的治疗措施;治神守气则是针对精神和气血方面的调节;治病求本则是针对病因病机进行治疗;三因制宜则是根据时、地、人等因素进行个性化治疗。
辨证论治的要点包括明辨疾病性质、突出经络辨证、注重整体观念、分清标本缓急以及做到三因制宜。
针灸的选穴原则有局部选穴、邻近选穴、远端选穴、辩证选穴以及五输主病。
其中,五输主病是指根据《灵枢》和《难经》的相关内容,针对不同的病症选取相应的腧穴。
而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针灸师还需要根据特殊症状进行选穴,如哮喘选定喘穴、腰痛选腰痛点等。
针灸治病的特点包括调节属性、效应快捷、作用安全以及适应症广。
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针灸师需要进行辨位归经、配穴方法以及偏补穴位等操作。
常用的灸穴包括百会、神阙、气海、关元、中脘、脾、胃、肾俞、足三里等,这些穴位可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此外,还有特定穴、因地制宜和八脉交会穴等概念需要了解。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穴中具有某种特殊治疗作用和特定名称的腧穴;因地制宜是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之气相交会的8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
4.针灸配穴方法指的是在选穴原则的基础上,选择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进行配伍应用。
5.脏腑证治是对脏腑病变所表现的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归纳,辨别疾病属于何脏腑,属虚属实,属寒属热,并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6.XXX是指脏腑之气输注和汇集处的腧穴,分别位于背腰部和胸腹部。
7.“不通则痛”指的是经络闭阻不通而引发的多种疾病。
8.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是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同时祛除病邪,消除致病因素的影响。
针灸治疗学重点整理
针灸治疗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分支,涉及针灸的理论、技术和应用。
以下是针灸治疗学的一些重点内容:
针灸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系统理论、气血理论等。
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理论对于理解针灸治疗的原理和方法至关重要。
经络系统:学习经络的走向、分布和与脏腑、组织器官的关系。
了解经络的特点和调节作用对于针灸的准确定位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穴位学:学习常用的针灸穴位及其位置、特征和主要功能。
了解每个穴位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及不同穴位的刺激方法和治疗原理。
针刺技术:掌握不同类型的针刺技术,如刺、捻、按、推等。
学习正确的插针方法、角度和深度,以及针刺后的控制和操作。
针灸治疗方法:了解常用的针灸治疗方法,如经络调理、扶正祛邪、通络活血、平衡阴阳等。
学习如何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进行综合调配。
针灸疗效评估:学习如何评估针灸治疗的疗效和效果,包括观察症状变化、测量生理指标和进行临床研究等方法。
针灸安全和卫生:重视针灸治疗的安全和卫生,包括选择合适的针具、消毒和无菌操作、针灸操作的规范和安全措施等。
针灸适应症和禁忌症:了解针灸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以避免不当使用或引发潜在风险。
针灸与其他治疗方法的结合:探索针灸与其他治疗方法(如药物疗法、推拿按摩等)的综合应用,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综合疗效。
这些内容是针灸治疗学中的重点,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可以帮助针灸医师掌握针灸治疗的原理、技术和应用,提高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治疗学复习大纲一、总论二、各论1.头痛又称头风,是指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病因病机:1阳明头痛(前额痛)2少阳头痛(偏头痛)3太阳头痛(后枕痛)4厥阴头痛(巓顶痛)5全头痛治则:舒经通络,通行气血,以针为主,虚补实泻.处方:局部加远端;1阳明头痛:印堂,上星,阳白,攒竹透鱼腰及丝竹空,合谷,内庭2少阳头痛:太阳,丝竹空,角孙,率谷,风池,外关,足临泣.3太阳头痛:天柱,风池,后溪,申脉,昆仑.4厥阴头痛:百会,通天,太冲,行间,太溪,涌泉.5全头痛:百会,印堂,太阳,头维,阳白,合谷,风池,外关.2.口眼斜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又叫”口眼口呙斜”.多发冬季夏季.原因:手足阳经均上头面部,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发生。
病因病机:1风寒证2风热证3气血不足治则:活血通络,疏调经筋,针灸并用,平补平泻.处方:面颊局部,足阳明经;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
风寒加风池,风热加曲池. 皮肤针,刺络拔罐,电针,穴位贴敷.方义:面部腧穴可疏调局部经筋气血,活血通络;合谷为循经远端取穴,与近部翳风相配,可祛风通络。
3.漏肩风是指肩部酸重疼痛及肩关节活动受限,强直的临床综合征.病因病机:若以肩前中府穴区疼痛为主,后伸加剧为太阴;以肩外侧肩禺,肩髎为主,三角肌压疼、外展加剧是阳明、少阳;以后侧肩贞穴、臑俞穴为主,内收加剧为太阳。
治则:舒筋活络,行气活血,针灸并用,泻法.处方:肩髃,肩前,肩贞,阿是穴,阳陵泉,中平穴.(足三里下一寸)芒针,刺络拔罐,耳针,电针,穴位注射.方义:肩髃,肩前,肩贞,局部取穴“肩三针”配阿是穴,针灸泻法加艾灸,可祛风散寒、疏通经络;循经取穴阳陵泉能舒经活络、通经止痛;中平是经验效穴。
4.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病邪引起,以肢体关节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灼热,肿大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病因病机:行痹(风痹) 痛痹(寒痹) 着痹(湿痹) 热痹治疗原则:通经活络止痛,行痹活血祛风,痛痹温经散寒,着痹除湿化浊,热痹清热消肿.行痹,痛痹,着痹针灸并用,泻法; 热痹只针不灸,泻法.处方:肩部:肩髃,肩髎,月需俞;肘部:曲池,天井,尺泽,少海,小海;腕部:阳池,外关,阳溪,腕骨;脊背:大椎,身柱,腰阳关,夹脊;髀部:环跳,居髎,秩边;股部:伏兔,殷门,承扶,风市,阳陵泉;膝部:膝眼,梁丘,阳陵泉,膝阳关;踝部:申脉,照海,昆仑,丘墟。
行痹加膈俞,血海,痛痹加肾俞,关元,着痹加阴陵泉,足三里,热痹加大椎,曲池.5.坐骨神经痛是指沿坐骨神经通路(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以放射性疼痛为主要特点的综合征.病因病机:根性(病在脊神经根处)干性坐骨神经痛(病在椎管外沿坐骨神经分布区)治疗原则:通经活络,舒筋止痛,针灸并用,泻法.处方:足太阳,足少阳为主;足太阳:环跳,阳陵泉,秩边,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足少阳:环跳,阳陵泉,风市,膝阳关,阳辅,悬钟,足临泣.。
腰骶部疼痛加肾俞,大肠俞,艳阳馆,腰夹脊,阿是穴;天气变化加灸大椎,阿是穴;气滞血瘀加膈俞,合谷,太冲.方义:循经取穴以疏通两经闭阻不通之气血,达到“通则不痛”。
环跳为两经交会穴,一穴两用,阳陵泉为筋之会穴,可疏经通络止痛。
6.痿证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下肢萎弱为多见.病因病机: 1肺热伤津2湿热浸淫3脾胃虚弱4肝肾亏虚治疗原则:肺热伤津,湿热浸淫,清热祛邪,,通行气血,只针不灸,泻法;脾胃虚弱,肝肾亏虚,补益气血,濡养筋脉,针灸并用,补法.处方:手,足阳明经为主;上肢:,曲池,手三里,合谷,外关,八邪;下肢,伏兔,足三里,丰隆,风市,阳陵泉,环跳、八风.。
肺热伤津加鱼际,尺泽,肺俞;湿热浸淫加阴陵泉,中极;脾胃虚弱加脾俞,胃俞,章门,中脘;肝肾亏虚加肝俞,肾俞,太冲,太溪.方义:治萎独取阳明,曲池、合谷、手三里是手阳明大肠经穴,伏兔、足三里、丰隆为足阳明胃经穴,可舒经活血。
丰隆有化瘀通络;外关、八邪、八风疏调局部气血,环跳、阳陵泉、风市疏调少阳气血,阳陵泉是筋会穴,疏调经筋。
7.急性腰扭伤俗称“闪腰”,是指在外力作用下或腰部用力不协调,腰部组织由于过度牵拉,肌肉、筋膜、韧带等急性损伤,可伴有追歼小关节错位及其关节周围关节囊嵌顿等,致使腰部疼痛,活动受限,而无骨折、脱臼、皮肉破损等症。
病因病机:气血瘀滞筋脉拘挛治疗原则:导气止痛,舒筋活血处方:腰痛点,阿是穴方义:急性腰扭伤为急性气滞,筋脉拘挛,痹阻不通,因此,导气止痛为要,远端选手背腰痛点,行强刺激泻法,移神导气,神动则气行,可解除拘挛只筋脉,使腰部气畅血通,通则不痛。
局部阿是穴刺络拔罐,可祛瘀通络,舒筋活血。
8.晕厥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颜面苍白、汗出肢冷为主要特点的病症治则:苏厥开窍,实证只针不灸,泻法;虚证针灸并用,重灸,补法。
处方:以督脉腧穴为主。
水沟百会内关加减;气厥实证配太冲、行间疏肝理气;虚证配足三里、气海益气升阳;血厥实证配行间引降肝火,或配涌泉导血下行;虚证配关元、膈俞、足三里益阴固脱;痰厥配中脘、丰隆开窍豁痰;热厥配大椎、中冲泻热启闭;寒厥灸神阙、关元温阳散寒;牙关紧闭加颊车、下关、合谷开窍启闭。
9.中风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呙,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病因病机:一.中经络1肝阳暴亢2风痰阻络3痰热腑实4气虚血瘀5阴虚风动;二中脏腑1闭证2脱证治疗原则:1中经络---调神通络,行气活血,针刺为主,平补平泻.处方:水沟或百会,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足三里.方义:督脉入络脑,水沟、百会为督脉要穴可调脑神通脑络;心主血,内关为心包之络调理心气促进气血运行;三阴交为足三阴交会穴可滋补肝肾;极泉、尺泽、委中、足三里疏通肢体经络。
2中脏腑---醒脑开窍,闭证兼开窍启闭,只针不灸,泻法;脱证兼回阳固脱,重用灸法,补法.处方:水沟,素髎(为督脉穴,调神导气醒脑开窍),百会(督脉穴,内络于脑,醒脑开窍明显),内关10.失眠又称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眠.病因病机:1心脾两虚2心胆气虚3阴虚火旺4肝郁化火5痰热内扰治则:调和阴阳,宁心安神.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心胆气虚—补心壮胆,针灸并用,补法;阴虚火旺—育阴潜阳,只针不灸,平补平泻;肝郁化火—平肝降火,痰热内扰—清热化痰,只针不灸,泻法处方:神门、内关、百会、安眠。
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三阴交;心胆气虚加心俞,胆俞,丘墟;阴虚火旺加太溪,太冲,涌泉;肝郁化火加行间,太冲,风池;痰热内扰加中脘,丰隆,内庭.方义:心藏神,神门为心经原穴,心包之络穴内关,宁心安神,为失眠主穴,百会入络于脑,可清头目宁神志。
安眠为经验效穴。
11.哮喘是一种以发作性喉中哮鸣、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特点的过敏性病症,治则:寒饮伏肺者温肺散寒、止哮平喘,针灸并用,泻法;痰热壅肺者清热润肺、化痰平喘,只针不灸,泻法;肺肾阴虚者滋阴润肺、平降喘逆,多针少灸,补法或平补平泻;肺脾气虚者培土生金、扶正固本,心肾阳虚者补益心肾、温阳平喘,均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以手太阴肺经腧穴和肺的俞、募穴为主。
肺俞中府天突膻中孔最定喘丰隆方义:痰饮伏肺,壅塞气道,肺气上逆,发为哮喘。
取肺之俞、募穴肺俞、中府调理肺脏机能、止哮平喘;天突降逆顺气、祛痰利肺;膻中为气之会穴,宽胸理气、舒展气机;孔最为肺经郄穴,主急性发作性病症,肃肺化痰、降逆平喘;定喘为止哮平喘之经验效穴;丰隆为豁痰要穴。
诸穴合用可收降气化痰、止哮平喘之功。
加减:寒饮伏肺加风门、太渊疏风宣肺;痰热壅肺加大椎、曲池、太白清化痰热;肺脾气虚加脾俞、足三里培土生金;肺肾阴虚加肾俞、关元、太溪滋肾益肺;心肾阳虚加心俞、肾俞、气海、关元、内关补益心气、振奋元阳;潮热盗汗加阴郄、复溜滋阴敛汗。
操作:风门、肺俞、脾俞、肾俞、心俞等穴不可直刺、深刺,以免伤及内脏;心肾阳虚气海、关元加灸;其他腧穴常规针刺;顽固性哮喘可施行瘢痕灸。
严重发作者每日针治2次或数次,缓解期每隔1~2日治疗1次。
12.胃痛又称胃脘痛.(胃络不通,胃失濡养导致胃痛)病因病机:1脾胃虚寒 2胃阴不足 3寒邪犯胃 4食积伤胃 5肝气犯胃 6瘀血停滞治则:脾胃虚寒,寒邪犯胃温经散寒止痛,针灸并用,虚补泻实;胃阴不足养阴消热,益胃止痛,只针不灸,补法或平补平泻;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食积伤胃消食化滞,行气止痛,瘀血停滞行气活血,化瘀止痛,只针不灸,泻法.处方: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方义:胃为六腑中心,以通降为顺。
中脘是胃之募穴,腑之会穴,足三里为下合穴,胃痛均可调通腑气、和胃止痛;内关为心包之络,沟通三焦,理气降逆,又为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可通达三焦气机、和胃降逆止痛;公孙为脾经之络,调理脾胃,也是八脉交会穴,通冲脉,于内关相配,专治心、胸、胃疾病。
13.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便质清稀甚至水样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病因病机:1.寒湿困脾2.肠腑湿热3.食滞肠胃4.肝郁气滞5.脾气虚弱6.阳肾亏虚(五更泻)。
治则:寒湿困脾、脾气虚弱、肾阳亏虚者健脾益肾、温化寒湿,针灸并用,虚补实泻;后三者行气化滞、通条腑气,只针不灸,泻法。
处方:天枢、神阙、大肠腧、上巨虚、三阴交。
方义:病在肠,取大肠募穴天枢、俞穴而成俞募配穴,与大肠下合穴上巨虚合用,调理肠腑;三阴交健脾利湿兼调理肝肾,各种泄泻可用;神阙居中腹,内连肠腑,急慢性泄泻皆宜。
14.癃闭是指尿液排出困难。
治则:调理膀胱、行气通闭,湿热下注、肝郁气滞、痰浊闭阻者,针刺为主,泻法;肾气亏虚者,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以足太阴脾经腧穴为主。
关元三阴交阴陵泉膀胱俞15.痛经又称经行腹痛,是指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的周期性小腹疼痛.病因病机:1寒湿凝滞 2气滞血瘀 3气血不足治则:寒湿凝滞,气滞血瘀温经散寒,化瘀止痛,针灸并用,泻法;气血不足益气养血,调补冲任,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三阴交,地机,十七椎,关元方义:三阴交调理脾肝肾;关元属任脉,通胞宫,针之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灸之温经散寒,调理冲任;地机是脾经之络治血证,调血通经止痛;十七椎是经验效穴。
16.崩漏:通调冲任,祛邪固经。
任脉、足太阴主穴:关元、隐白、三阴交、公孙*隐白为足太阴脾经井穴,是治疗崩漏的经验穴·17.胎位不正—治法:调和气血,纠正胎位。
以足少阴经井穴为主。
针灸治疗期间应配合胸膝卧位矫正法。
穴位:至阴方义:至阴为足太阳经经气交入足少阴经的部位,胞脉者系于肾,肾气足则气血通畅而胎固气顺,故本穴能调理肾气,为转胎之效穴。
18.难产:治则:调理气血、行滞催产,气血虚弱者针灸并用,补法为主,补泻兼施;气滞血瘀者只针不灸,泻法为主,补泻兼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