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PPT【优秀课件推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探究
1.王安石在书信第一句表达了几层意思? 王安石在第一句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昨日蒙教”是礼貌性套语;第
二层提到与司马光“游处相好之日久”,感情色彩很浓,使司马光听了心里感 到舒服;第三层急速转到“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以迅雷不及 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这三层意思集中在一句话 里显出高度的概括力,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不伤感情,态度坦率。
5.”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这两个假设 句有什么作用?
此处两个假设句,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 柔中有刚。王安石认为自己“错”在“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 泽斯民”,认为自己改革还不够坚决, 不够迅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够彻底。
2.文章第一段重要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 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出于礼貌,先叙酬答的话——从初拟“不复一一自 辨”,说到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该粗疏草率,现在则要“具道所以”——详 细说明原因,由此转入正文。
3.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从中可以看出王安石是怎样的人?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对强加给自己
题目解说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司马光当时任谏议大夫,所以,“答司马 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写作背景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 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 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多次致书王安 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读了司马光的第一封信,颇不高兴,出于礼 节,只回了一封短信,没有就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答复。司马光心有不甘,又写 了第二封信,进一步阐明青苗法的不当之处,其意仍在说教。王安石接信后,又回 了封信,就司马光第一封信作了较为具体的答复,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答司马 谏议书》。
答司马谏议书
素养目标
1.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并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 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特点,掌握这篇驳论文的反驳方法及语言特点。 3. 体会作者推行新法的坚定立场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作者简介
王 安 石 ( 1021—1086 ) , 字 介 甫 , 号 半 山 , 抚 州 临 川 (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1042) 登进士第。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 拜相。在神宗的支持下,制定并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执政后尽废新法(除置将法外),王安石忧愤去世。因封 荆国公,故称“王荆公”。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交锋 熙宁元年(1068),司马光与王安石之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辩。其时因河北受灾,国用不 足,宰相曾公亮等建议举行南郊典礼时停止赏赐。神宗把这个意见交学士院讨论。司马光从节流 方面着眼,认为救灾节用,宜从贵近者开始,主张停止赏赐。王安石却从开源方面立论,认为国 用不足是没有任用善于理财者的缘故。两人的意见截然相反,各不相让。这是新法实行前的一次 交锋。 熙宁二年(1069),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相),主持变法。不久,制置三司条 例司设立,青苗法等新法开始推行。司马光不愿沉默,多次上疏加以反对。后来司马光因反对新 法,与王安石有过无数次交锋。对于司马光,朱熹曾有过一个评价,他说: 司马光在洛阳十五年, 做了件好事,写了一部《通鉴》;到了朝廷,做了件坏事,把十五六年推行的新法全部废除,搞 得连守旧派的苏东坡父子也不赞成。这一评价是有一定道理的。
王安石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 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 峻。
主要作品有《答司马谏议书》《伤仲永》《读〈孟尝君传〉》《游褒禅山记》等散 文名篇;诗歌《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二首》等。有《临川先生文集》 《王文公文集》存世。
深入探究
1.本文是驳论,作者旨在批驳什么观点?又是如何展开驳论的? ①本文批驳的观点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②针对司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责难,
内容小结
主题归纳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 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 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 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从而批驳了保守派不恤国 事、墨守成规的弊端,表现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 心以及坚持变法的坚决态度。
资料链接
见相左的诤友 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有着磊落的襟怀,他们虽在政见上有很大分歧,但都是以维 护宋王朝统治为出发点。两人互相保持着对对方人格的敬重。一个反对新法的官员 死后,司马光为其作墓志铭,其中有讽刺变法的话。有好事者将这个墓志铭献给王 安石,以为王安石会迁怒于司马光。不料,王安石却将铭文挂在墙上,向其门下之 士赞曰:“君实之文,西汉之文也。”而司马光在洛阳记述宋朝历史时,也能对王 安石作客观评价。用司马光的话说,“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王安石也 承认,他们“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 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4.文中使用“盘庚之迁”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怨诽之多”并不是评定是非的唯一标准;只要确 认自己做得对,就不会因别人的毁谤而放弃新法的推行;同时也 表明自己会力排众议,坚持变法,表达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