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对中韩文学交流的影响

合集下载

文学翻译在文学跨国传播中的作用

文学翻译在文学跨国传播中的作用

艺术大观135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人员及信息往来开始变的越来越频繁,各国之间的经典文学作品也随之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

由于各国之间在语言文字及人文环境等方面存在非常大的迥异,因此经典文学作品要想进行跨国传播就必须直面并克服这些文化壁垒,将作品原有的内容和内涵思想能够很好的本土化,这一过程中文学翻译的好坏与否起着非常大的决定作用。

关键词:文学翻译;文学作品;传播文学翻译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任何文学作品的跨国传播都绕不开文学翻译。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要想在翻译成其他文字后不失去原有的语言特色、文学寓意以及结构特色,那么做文学翻译的学者就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方面要充分理解被翻译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具备非常卓越的翻译能力;另一方面则是要对作品引入国家文化环境的充分了解,要能够将作品的原有思想内涵通过该国的文学表述方式传达出来。

通常来说,文学翻译对文学跨国传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效的解决了语境差异的问题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语境一般会被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两种,文学作品的跨国传播意味着文学作品将在一个新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下被人所阅读,由于各国之间社会文化的巨大差异,如何让文学作品能够在新的语境下保持原有语境下的思想内涵成为了文学翻译的瓶颈问题,因此文学翻译过程中对作品以及作品引入国家语境的深刻体会显得至关重要。

如我国与美国的语境相比,我国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民族价值观念、民族信仰以及行为准则,在语境方面显得高尚深邃,需要长期的生活在其中才能理解;美国是非常年轻的移民国家,世界各国的文化在这里汇集、交流与碰撞,但在民族文化发展方面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因此在语境方面显得直白浅显,只要能识得文字及听得懂语言的人都能直接明白。

若是将中国文学作品进行文化翻译引入美国,那么文化翻译过程中就必须有注意作品从高语境转入低语境时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

1919-1949年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

1919-1949年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

1919-1949年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1919年至1949年期间,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段时期正是中国文化和文学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韩国文学的传播也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部分。

韩国文学最早传入中国是在19世纪末的清朝末年。

当时,一些日本翻译家将韩国古典文学翻译成中文,并在中国出版发行。

这部分韩国文学作品主要是古代的诗歌和小说,如《施公案》和《离骚》等。

这种传播方式相对有限,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

而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热切追求自由、民主和科学的时期,韩国文学开始在中国传播的机会也随之增加。

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推动作用,也为韩国文学在中国市场的推广提供了机会。

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一些中国学者开始翻译和介绍韩国现代文学作品,如朴东輿的小说《稻草人》和金东仁的小说《碧绿的河流》等。

1920年代,中国成立了一些文学团体和刊物,它们致力于推广新文学运动和现代派文学。

这些文学团体和刊物开始关注韩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翻译。

臧克家等中国翻译家开始介绍韩国作家的作品,如《野百合花》和《镜子》等。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独特的主题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

1930年代,韩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进一步扩大。

当时,中国翻译家陆维咸翻译了朴龙河的小说《静秋》和《若水之歌》等,这些作品被广泛阅读和讨论。

中国的一些文化名人也开始关注韩国文学,并主编了相应的选集,如胡愈之、冯雪峰等。

这些选集在当时的中国文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1940年代,韩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受到了战争和政治动荡的影响,进展放缓。

在中国解放战争胜利后,中韩两国关系得到恢复和发展。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也有了更多的机会。

此时,韩国文学开始逐渐在中国的学术界和文学界占据一定的地位。

中国翻译家如周作人、张辛亥等开始翻译韩国文学作品,并在中国的文学刊物中发表。

翻译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翻译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古代翻译史
• 佛经翻译的影响: • 自佛经输入后,印度佛教的唯心主义哲学逐步和中国原 有老庄玄学相结合,到南北朝时,这种唯心主义思潮发 展到极盛阶段。 •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史书里,对帝王相貌的描写往往是 “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等,这种描写是受佛经影响, 造成神秘莫测的印象,增加自己身份,是百姓臣服。
朱生豪 (1912-1944)
• 浙江嘉兴人;翻译家,诗人。1912年2月2日,朱生豪出 生于嘉兴南门一个没落的小商人家庭,家境贫寒。1929 年进入杭州之江大学,主修中国文学,以英文为副科。 1935年与世界书局正式签订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的合同。1936年第一部译作《暴风雨》脱稿,到1937年 7月先后译出《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温 莎的风流娘儿们》,《第十二夜》等喜剧。 1937年日军 进攻上海,世界书局被占为军营,已交付的全部译稿被 焚。后来他重返上海世界书局,仍抓紧时间进行翻译。 1941年日军占领上海,朱生豪丢失再次收集的全部资料 与译稿。1942年底他补译出《暴风雨》等9部喜剧。直 至去世,他总共完成了31部戏剧的翻译。
理雅各(1815—1897)
• 早期著名的来华传教士之一,同时还是一位杰 出的汉学家。 1815年他出生于苏格兰的一个富 商家庭,1839年成为牧师并于次年开始传教生涯。 他从1841年起从事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研究,先 后翻译《大学》、《诗经》。理雅各在香港居 留达30余年,致力于建立教会和培养传教人员。 除此之外,他的主要工作及一生中主要的成就 就是研究和翻译中国古代的经典。1873年理雅 各回到英国,由于他的杰出贡献,牛津大学在 1875年专门为他开设了汉学讲座。从1876年起, 他开始担任牛津大学中国语言和文学讲座教授 直到去世。
亚瑟•韦利 (1889—1966)

访谈:“翻译一向是带动本国文学走向更新更广的力量”

访谈:“翻译一向是带动本国文学走向更新更广的力量”

访谈:“翻译一向是带动本国文学走向更新更广的力量”【摘要】翻译在文学交流和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让本国文学作品被更多人阅读和了解,促进各国文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通过翻译,本国文学作品得以融入世界文学的潮流,推动本国文学走向更新和更广的发展。

翻译是带动本国文学更新和更广传播的力量,对文学的繁荣与交流起到关键推动作用。

通过翻译,文学作品得以超越语言的障碍,传递跨文化的情感和价值观,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也使文学得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和发展。

翻译在文学世界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对本国文学作品的走向更新和更广传播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关键词:翻译、文学、更新、传播、交流、互动、世界文学、发展1. 引言1.1 介绍翻译在带动本国文学更新和更广传播中的作用通过翻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可以相互借鉴、交流,促进文学界的多元化和发展。

翻译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将文字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更重要的是通过翻译,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可以被传递和表达,从而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表达形式,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翻译不仅可以拓展本国文学作品的传播范围,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本国文学的魅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各国文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推动本国文学走向更新和更广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联系各国文学和文化的桥梁,是带动本国文学走向国际舞台的重要推动力量。

2. 正文2.1 翻译是文学交流和传播的重要手段翻译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字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交流。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考虑到原文的语言特点、文化内涵以及目标语言的语境环境,使得翻译作品在新的语言环境中保持原作的风格和意义。

通过翻译,读者可以跨越国界,融入不同文化的世界,体验到不同文化的想象和表达方式。

翻译作为文学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工具,对于推动本国文学走向世界、促进文化交流和增进相互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精心的翻译工作,我们可以将属于一国或一种语言的文学财富传播到世界各地,实现文学的跨文化交流和共享。

翻译文学对外文化交流的贡献

翻译文学对外文化交流的贡献

翻译文学对外文化交流的贡献翻译文学是指将不同语言国家的文学作品进行翻译,以实现跨文化交流和传播。

翻译文学在现代世界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是因为它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进而弥合了几千年的文化差异,缩小了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和语言隔阂,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

翻译文学对外文化交流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传播本国文化文学作品是各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翻译文学,不仅可以让自己国家的文学获得更广泛的关注和阅读,还能将本国的历史、民俗、风俗和思想观念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这对本国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例如,在中国,因为翻译文学的传播,使得德国的“童话之王”格林兄弟的童话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接受,人们了解了德国的文化和传统,也学习到了德国人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念。

2.促进文化交流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因此翻译文学不仅可以传达具体的信息,更可以传达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意义和情感体验。

通过翻译文学,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人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所带来的风味和色彩。

翻译文学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消除了民族和文化之间的隔阂,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和文化。

例如,英国作家谢里丹的经典剧作《最后的贵族》被翻译成了中文,在中国的演出中融合了中国的文化元素,展现了中英两国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让观众更好地了解了西方的文化和艺术。

3.推广语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通用语言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而翻译文学这一领域恰好可以推广各种语言和方言。

通过翻译文学,原本只在某一国或地区通用的语言可以被传播到更广泛的范围内,使得这些语言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了解。

例如,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和关注,这不仅促进了日本语言的推广,也让全世界的人们能够通过翻译了解和学习日本的文化和语言。

4.提高文学翻译的水平翻译文学要求译者不仅掌握多种语言和文化的知识,还需具备高超的文学素养和出色的翻译技巧。

1919-1949年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

1919-1949年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

1919-1949年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1919年至1949年间,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发展。

在这段时间内,中国和韩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从而促进了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

本文将从译介韩国文学的历史背景、翻译的主要成果以及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我们不得不了解韩国文学在中国翻译和传播的历史背景。

1919年至1949年,正值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和韩国的文学现代化运动兴起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和韩国的文学界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文学家们开始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创作手法,倡导现代文学的萌芽。

在这一时期,韩国文学受到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启发,文学家们开始追求民主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创作,作品内容也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这一点与中国新文化运动有相似之处。

我们需要了解在这一时期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果。

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一大批中国文化界人士开始致力于翻译和传播韩国文学作品。

对韩国文学的翻译主要集中在诗歌、小说和散文等方面。

诗人郭沫若翻译了韩国现代诗人金东烨的一些诗歌作品,使得韩国现代诗歌在中国得到了一定的传播。

中国文学家高亨、熊裔濂等也翻译了许多韩国小说和散文作品,如朴东植的小说《沙戈意志》等,进一步促进了韩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

我们还需要关注韩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韩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学创作风格、主题内容和艺术手法等方面。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些作家受到了韩国现代诗歌的影响,开始倡导新诗运动,提倡自由诗,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韩国现代诗歌的启发。

韩国现代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借鉴和影响。

中国作家郁达夫在其小说中运用了一些韩国现代小说的创作手法,使其作品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这与韩国现代小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也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新的创作资源和文学交流渠道。

从翻译目的论看韩中文学翻译方法

从翻译目的论看韩中文学翻译方法

从翻译目的论看韩中文学翻译方法翻译是一门复杂而有挑战性的艺术,尤其是在文学翻译领域。

对于韩中文学翻译来说,翻译目的论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翻译方法,以实现翻译的目的。

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

在韩中文学翻译中,读者的需求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内容的理解和欣赏,二是对文化的认同和传播。

因此,翻译者需要根据读者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以确保翻译品质的高度。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韩中文学翻译方法。

首先是直译法。

直译法是指将原文的词语和句子逐字逐句地翻译成目标语言,不加任何修饰和解释。

这种翻译方法适用于一些具有特定文化背景和意义的词语和句子,可以保留原作的原汁原味,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韩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次是意译法。

意译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根据上下文和读者的理解需要,对原文的意思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重新表达。

这种翻译方法常用于翻译一些难以准确表达的韩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再次是注释法。

注释法是指在翻译作品中添加注释,对一些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事件进行解释和说明。

这种翻译方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作中的隐含意义和文化背景,促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最后是改编法。

改编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对原作进行一定程度的改编和调整,以适应目标语言和文化的需要。

这种翻译方法常用于翻译一些特定的文学体裁和表达方式,使其更贴近目标文化和读者的口味。

综上所述,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来看,韩中文学翻译方法需要根据读者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直译法、意译法、注释法和改编法都是常见的翻译方法,它们各有优劣,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和作品。

翻译者应根据具体的翻译任务和读者的需求来灵活运用这些方法,以实现翻译的目的,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韩国文学作品。

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研究

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研究

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研究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多,翻译的作用在跨文化交流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翻译的作用不仅在于让不同语言之间进行沟通,也是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本文将探讨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并展望2023年的发展趋势。

一、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跨文化交流是一种跨越文化界限的互动过程,要实现跨文化交流,首先需要克服语言障碍。

因此,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1.促进交流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的不同往往会成为交流的主要障碍。

翻译作为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中介,能够帮助交流双方理解彼此的意思,促进交流。

2.消除文化障碍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深刻影响,这也是跨文化交流中常见的问题。

翻译不仅要懂得翻译语言,还需要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进行文化解释,帮助交流双方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

3.促进文化融合通过翻译,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得以顺畅开展,这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

翻译在帮助人们跨越语言和文化壁垒的过程中,实现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承。

二、2023年翻译发展趋势翻译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许多不同的考虑因素,如技术、文化、语言等。

在未来,翻译的发展将会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技术的不断提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翻译行业也正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在未来,翻译将更多地依赖于技术,如机器翻译、AI、语音识别等技术。

这些技术的不断进步将使翻译工作更加高效和精准。

2.对文化的深入研究在未来,翻译工作者将更加重视对文化的深入研究。

这将有助于翻译人员更好地理解并传达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

3.多语种能力的提升未来的翻译工作者需要具备跨语种交流的能力。

这样一来,他们就能够快速、准确地理解和表达各种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并准确传达信息。

4.移动翻译的普及由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出国旅行或参加国际会议。

因此,移动翻译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

1919-1949年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

1919-1949年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

1919-1949年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摘要】中韩文学交流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自1919年至1949年,韩国文学在中国得到了翻译和传播。

翻译韩国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中国文学也对韩国文学有所启发。

韩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途径多样,包括书籍翻译、文学期刊等。

中韩文学交流不仅丰富了两国文学的内涵,更有助于促进两国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展望未来,中韩文学交流将继续深化,为两国文学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中韩文学交流的意义在于推动两国文学的共同繁荣,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结语呼吁更多的人关注中韩文学的交流与发展,共同努力促进两国文学的繁荣。

【关键词】中韩文学交流,翻译,传播,影响,启示,意义,发展,未来,结语。

1. 引言1.1 背景介绍1919-1949年间,正值中国近代文学的蓬勃发展期,同时也是韩国文学迎来了独立与不断壮大的时期。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中韩两国之间的文学交流也随之展开,为两国文学的相互影响和繁荣提供了机遇。

中国文学在这段时间里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出现了一系列翻译和创作的活跃。

而韩国文学也在经历了长期的殖民统治之后,开始走向现代化,探索自身的文学风格和主题。

中韩两国的文学界开始相互借鉴、交流,共同探讨人类文学的普遍价值和美学追求。

本文将通过探讨1919-1949年间中韩文学交流的历史背景、翻译韩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的影响、中国文学对韩国文学的影响、韩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途径以及翻译韩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启示等方面,深入分析中韩文学交流的意义,并展望未来中韩文学的交流与发展。

愿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进一步促进中韩文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两国文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2. 正文2.1 中韩文学交流的历史背景中韩文学交流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汉代,中韩之间就有了文学交流的基础。

随着两国关系的发展,文学交流也逐渐加深。

在唐代,中国与高丽王国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许多韩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传播到中国。

古代诗词翻译对外文化传播的影响分析

古代诗词翻译对外文化传播的影响分析

古代诗词翻译对外文化传播的影响分析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自古以来便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在中国的外文化传播中,古代诗词的翻译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通过将古代诗词翻译成外语,借助于翻译媒介的力量,这些优秀的文化作品得以跨越语言的障碍,走向世界舞台,增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首先,古代诗词翻译对外文化传播的影响是增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翻译作品将中国古代诗词转化为外语,使得外国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通过翻译,外国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的思想、价值观、情感和审美理念,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对话。

诗词翻译作品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使外国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有助于加强中外文化的互动和交流。

其次,古代诗词翻译对外文化传播的影响在于拓宽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通过翻译,中国的古代诗词得以走出国门,传播到世界各地。

这些翻译作品为外国读者打开了窥探中国文化的大门,让他们能够欣赏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诗词的翻译使得中国古代文化的价值得以传承和弘扬,增加了中国在国际文化舞台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古代诗词翻译对外文化传播的影响还在于使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之处。

中国古代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含义而闻名于世。

通过翻译,外国读者能够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诗词的文化背景、艺术风格和诗意内涵。

古代诗词的翻译作品通过语言的传达,向外国读者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之处,使其能够欣赏和理解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

此外,古代诗词翻译对外文化传播的影响还在于推动了中外文化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翻译作品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转换,更是一种文化交融的过程。

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并将其灵活地转化成外语的表达方式。

这种过程中,中外文化的融合与碰撞不可避免。

古代诗词的翻译作品有时会融入翻译者的个人理解和情感体验,从而使得翻译作品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这种创造性的翻译作品使得中外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相互借鉴,相互启发,推动了中外文化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浅析韩中文学作品翻译

浅析韩中文学作品翻译

浅析韩中文学作品翻译在现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学作品的国际传播变得愈发重要。

特别是韩国和中国之间,由于地缘和文化的接近,两国之间的文学交流日益频繁。

而在这种交流中,翻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韩国和中国的文学作品翻译不仅可以促进两国文化的交流,也可以为两国读者带来更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

本文将就韩中文学作品翻译进行浅析,探讨翻译在文学交流中的重要性,以及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韩中文学作品翻译面临着语言差异、文化差异等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是语言差异。

韩语和中文在词汇、语法、语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这就要求翻译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和功底,能够准确地把握原文的语言特点并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

其次是文化差异。

韩国和中国的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这就意味着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两国文化的差异,做到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使译文更好地适应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

还有一些涉及到文学风格、修辞手法等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以确保译文与原著一样具有优美的语言和艺术价值。

针对上述问题,翻译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素养和能力。

首先是语言能力。

翻译者必须精通韩语和中文,能够准确、流畅地翻译两国文学作品。

其次是文学修养。

翻译者需要有很高的文学素养,了解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熟悉各种文学修辞手法,才能更好地把握原著的风格和内涵,让译文更具有艺术价值。

再者是跨文化交流能力。

翻译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做到在翻译过程中既忠实于原著,又贴近于目标读者。

翻译作品的传播也需要得到一定的支持和保障。

文学翻译应该得到相关政府和机构的支持,鼓励翻译人才的培养和翻译成果的推广。

文学出版机构也应该加大对翻译作品的出版力度,推出更多优秀的韩中文学作品译本,让更多读者了解和欣赏到两国文学的精华。

1919-1949年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

1919-1949年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

1919-1949年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1919年至1949年是韩国文学在中国传播和翻译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韩国文学受到了中国文学爱好者和翻译家的广泛关注,许多韩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并传播到中国各地。

在这一时期,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不仅丰富了中国读者的文学阅读体验,也为中韩文化交流与相互理解做出了重要贡献。

韩国文学中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被翻译成中文,比如朴泰桓的《女溪》,朴铁石的《白米汤》,李化阳的《新月》等,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许多中国读者。

这些作品在中国出版后,很快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为韩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小说作品,一些韩国的诗人的作品也被翻译成中文,在中国传播。

比如具有代表性的诗人如金东子,其《白日梦》等诗歌作品也被翻译成中文,并在中国传播。

这些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许多中国读者,对中国诗歌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还得益于一些文学期刊和文学社团的支持和推动。

一些文学期刊如《新时代文学》、《文学月刊》等陆续开始介绍和翻译韩国文学作品,并为韩国作品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平台。

一些文学社团如“创新文学社”等也积极组织翻译和介绍韩国文学作品的活动,为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这一时期,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韩国文学作品在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中国读者带来了新鲜的文学体验,也促进了韩国文学与中国文学之间的交流与发展。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一时期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对中韩文化交流的意义。

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丰富了中国文学爱好者的文学阅读体验。

通过翻译和介绍,中国读者可以接触到一批优秀的韩国文学作品,拓宽了他们的文学视野,也使他们对韩国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不仅为中国读者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体验,也为他们了解和接触韩国文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汉韩互译翻译

汉韩互译翻译

汉韩互译翻译
【实用版】
目录
1.汉韩互译的重要性
2.汉韩互译的基本技巧
3.汉韩互译的实践应用
4.汉韩互译的发展前景
正文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语言交流在国际间的地位日益重要。

汉韩两国,作为亚洲地区的两个重要国家,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越来越密切。

因此,汉韩互译在促进两国间的友好往来、文化传播和经贸合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汉韩互译是指将中文和韩文互相翻译成对方语言的过程。

要想做好汉韩互译工作,需要掌握一定的基本技巧。

首先,要对中韩两国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有深入了解,这样才能准确传达原文中的意义。

其次,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洁性和通顺性,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最后,要保持对新词汇和专业术语的关注,不断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

汉韩互译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价值。

除了在政府、外交、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正式场合外,还应用于影视、动漫、游戏等娱乐产业,以及旅游、餐饮等日常生活中。

通过汉韩互译,可以让韩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也可以让中国人民更加熟悉韩国的风土人情和民族特色。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翻译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未来,汉韩互译将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更高效、更准确的翻译服务。

同时,随着两国间交流的日益密切,汉韩互译的需求也将不断扩大,为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士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之,汉韩互译在推动中韩两国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1919-1949年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

1919-1949年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

1919-1949年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1919-1949年间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情况。

在我们介绍了相关背景信息。

在分别从韩国文学的翻译和传播、翻译者的影响、文学作品在中国的接受与影响、文学交流的意义以及翻译技术的发展等方面展开讨论。

结论部分总结了韩国文学在中国的影响,并探讨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这一时期韩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情况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这种文学交流对两国文化之间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也为未来文学交流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韩国文学, 中国翻译, 传播, 影响, 作品, 交流, 技术发展, 影响力, 未来发展, 文学界1. 引言1.1 背景介绍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始于1919年至1949年这段时间,这一时期正值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鼎盛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知识界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传播兴趣日益增加,韩国作为中国的东邻,其文学作品也开始引起了中国学者和读者的关注。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翻译界开始涌现出一批翻译家,他们热衷于翻译韩国文学作品,致力于将韩国文学介绍给中国读者。

这些翻译家通过翻译和出版韩国文学作品,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韩国文化和思想的窗户。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思潮也对韩国文学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韩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

韩国文学的翻译和传播不仅拓展了中国读者的文学视野,还促进了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发展。

通过翻译和传播韩国文学作品,中韩两国的文学界加深了相互了解,促进了文学交流与合作。

随着翻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也愈发深入广泛,为两国文学的互相借鉴与影响搭建了桥梁。

2. 正文2.1 韩国文学的翻译和传播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自1919年至1949年这段时间经历了多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最初,由于政治环境不稳定和文化交流受限,韩国文学在中国并没有得到广泛传播。

随着两国之间关系的逐渐改善和书籍交流的增加,韩国文学作品在中国逐渐崭露头角。

浅析韩中文学作品翻译

浅析韩中文学作品翻译

浅析韩中文学作品翻译近年来,韩国文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其中文学作品的翻译更是极大地推动了韩国文学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与交流。

与此中国文学作品在韩国也有着广泛的读者群体和市场,双方文学作品之间的翻译交流呈现出一种活跃、多元化的态势。

本文将从韩国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的角度进行浅析,探讨韩中文学作品翻译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韩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的翻译始于上世纪50年代,而在新世纪以来,随着韩国文学的国际化进程加快,中国出版界对韩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出版也日益增多。

许多知名的韩国文学作家如金庸基、沈大成、朴根秀等作品被译介到中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追捧。

由于双方历史、文化背景的相互交融,中国读者对韩国文学作品有着一定程度的接受和理解,这也为韩国文学作品在中国市场上的翻译出版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韩中文学作品翻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原著的忠实性。

翻译者在翻译韩国文学作品时,往往会尽量保持原著的风格、语调和情感色彩,力求忠实于原著的内容和意境。

二是在翻译过程中,会适当地对原著作出一定的调整和改动,以便更好地适应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情境。

三是翻译者会根据目标读者的年龄、教育程度和文化背景等因素进行选择性地传译,以便更好地实现意译和传译的效果。

韩中文学作品翻译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语言差异带来的障碍。

韩语与汉语在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翻译者在进行韩中文学作品的翻译时往往要面临语言表达不同的困难,尤其是一些文学名词、意象和文化内涵的翻译。

其次是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

韩国和中国有着不同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这些文化因素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翻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做到既保持原文的文化特色,又能让中国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

再者是市场需求的考量。

随着韩国文学作品在中国市场上的翻译越来越多,市场上出现了不少质量良莠不齐的翻译作品,这也给读者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韩中文学作品的翻译对于两国文学的交流与互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韩词典_精品文档

中韩词典_精品文档

中韩词典导论中韩交流在近年来不断增强,两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作为两国之间的重要工具,中韩词典的存在不仅有助于促进两国之间的语言交流,还能加深两国文化之间的了解和沟通。

本文将介绍中韩词典的作用、特点以及对中韩交流的积极影响。

一、中韩词典的作用1. 提供准确的翻译中韩词典的最基本功能就是提供准确的翻译。

对于学习中文或韩文的学习者来说,词典可以帮助他们快速找到所需的词语,并给出正确的翻译。

而对于需要进行中韩之间的翻译工作的人来说,中韩词典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可以帮助他们更准确地进行翻译工作,避免翻译错误。

2. 拓展词汇量中韩词典也能够帮助学习者拓展他们的词汇量。

词典收录了大量的中韩词汇,学习者可以通过词典不断学习新的词语,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

此外,词典中通常会给出词语的释义和用法,对于学习者来说,这也是一个学习用法和语言表达的好助手。

3. 促进文化交流中韩词典还能够促进中韩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词典中除了提供词语的翻译外,还会针对一些词语给出文化背景和解释。

通过词典,读者可以了解到一些与词语有关的文化知识,增进对中韩文化的了解。

二、中韩词典的特点1. 全面收录词汇中韩词典通常会全面收录中文和韩文的常用词汇,包括各个领域的专业词汇。

这使得词典成为一个权威的语言工具,能够满足读者不同方面的需求。

2. 提供例句和语法解释中韩词典一般会给出词语的例句和语法解释,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词语的用法。

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特点,能够帮助学习者更系统地学习和使用中韩语言。

3. 结合中韩文化由于中韩之间的文化差异,中韩词典通常会结合两国的文化,给出一些与词语有关的文化解释。

这样做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词语的涵义,并且增进对中韩两国文化的认识。

三、中韩词典对中韩交流的积极影响1. 促进语言交流中韩词典的存在促进了中韩两国之间的语言交流。

通过词典的帮助,两国人民可以更轻松地进行语言沟通,增进相互了解。

1919-1949年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

1919-1949年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

1919-1949年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1. 引言1.1 背景介绍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始于1919年至1949年这一时期,这段时间正值中国与韩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有着频繁的交流与往来。

在这期间,中国的文化界开始对韩国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通过翻译和传播的方式使其在中国得到了更广泛的认知。

背景介绍中,我们可以从韩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入手,介绍韩国文学在这一时期的特点和特色。

还可以谈及当时中国与韩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情况,以及中国文化界对外来文学的接受程度和态度。

可以讨论韩国文学在中国传播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对韩国文学的理解和评价。

背景介绍部分的内容应该围绕着韩国文学在中国翻译和传播的历史背景展开,既要有概要性的介绍,也要有具体案例和细节的展开,以便为接下来的正文部分做好铺垫。

1.2 意义翻译和传播韩国文学在中国的意义不仅在于丰富中国读者的文学阅历,也在于促进中韩两国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

随着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韩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已经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之一。

通过翻译介绍韩国文学作品,中国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韩国的文化、历史和精神风貌,从而拓展视野,增长见识。

翻译和传播韩国文学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韩两国文学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展现出各自独特的魅力,互相借鉴、吸收,有助于激发文学创作的活力,丰富文学作品的题材和风格,推动文学的多元发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韩国文学的翻译和传播也有助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提升中国文学国际声誉和影响力。

翻译和传播韩国文学在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促进文学交流与合作,也可以丰富中国读者的文学阅历,提升中韩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2. 正文2.1 中国翻译韩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翻译韩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1919年至1949年这段时间里,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逐渐兴起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翻译韩文翻译

翻译韩文翻译

翻译韩文翻译(最新版)目录1.韩文翻译的概述2.韩文翻译的重要性3.韩文翻译的方法与技巧4.韩文翻译的发展前景正文一、韩文翻译的概述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语言作为沟通的桥梁,显得愈发重要。

韩文翻译,作为中韩两国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促进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合作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韩文翻译的重要性1.政治领域:韩文翻译在政治领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国之间的外交文件、政治言论等方面,有助于增进两国之间的政治互信,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

2.经济领域:在经济领域,韩文翻译对于中韩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合同签订、商业谈判等环节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推动两国经济合作的深入发展。

3.文化领域:在文化领域,韩文翻译可以促进中韩两国在影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交流,丰富两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与理解。

三、韩文翻译的方法与技巧1.熟悉两国语言:优秀的韩文翻译需要熟练掌握中韩两国语言,了解两国的文化背景,才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含义。

2.保持忠实、达意、优美的原则:在翻译过程中,要忠实于原文,力求表达原文的意思,同时注重语言的优美,使译文通顺易懂。

3.注重语法和词汇:在韩文翻译中,要注意语法和词汇的转换,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4.多查阅资料,积累经验:翻译是一个不断学习和积累的过程,需要多查阅相关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翻译水平。

四、韩文翻译的发展前景随着中韩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日益密切,对韩文翻译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未来,韩文翻译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中韩两国的友好交往和合作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翻译领域的应用也将为韩文翻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总之,韩文翻译作为中韩两国交流的桥梁,对于促进两国各领域的合作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韩文翻译

中韩文翻译

中韩文翻译介绍中韩文翻译,顾名思义,是将中文翻译成韩文或将韩文翻译成中文的过程。

中韩两国在文化、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因此,中韩文翻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准确、流畅的翻译可以促进各领域之间的合作与发展,帮助两国人民更好地沟通交流。

中韩文翻译的重要性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中韩文翻译涉及到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商务、文化、科技、医疗等各个方面。

通过翻译,中韩两国人民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语言和文化,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例如,中韩贸易往来日益密切,翻译在推动双边贸易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推动旅游业发展中韩两国的旅游业也越来越繁荣,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前往韩国旅游,而韩国游客也来到中国游览。

中韩文翻译为游客提供了海外旅游的便利,使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目的地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享受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

推动文化交流与交融中韩两国都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

通过中韩文翻译,中韩人民可以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文化特点,推动文化交流与交融。

例如,中国和韩国的电影、音乐等文化产品在对方国家的市场上越来越受欢迎,翻译为这些文化产品提供了跨越语言障碍的途径。

中韩文翻译的挑战中韩文翻译并非易事,有一定的挑战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挑战:文化差异中韩两国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和习惯,这导致了语言的差异性。

翻译时需要理解两国文化的差异,确保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习惯和传播方式。

语法差异中韩两国的语法结构也存在很大差异。

韩语有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和修饰语等,而中文则以主谓宾的格式为主。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理解两种语言的语法特点,从而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

意象和暗喻中文和韩文中常常存在不同的意象和暗喻,这些可能与历史、文化和习俗有关。

翻译时需要理解并恰当地转换这些意象和暗喻,使得译文更贴近原文的意义。

词汇选用中韩两国的词汇也存在差异。

有些词汇在两种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相对应的对应词语。

在翻译时,需要准确选择适当的词汇,以使译文表达准确、流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对中韩文学交流的影响
翻译,在常规认识中,它只是社会中很小一部分人的一种能力、职业、贡献;但史实表明,它始终是人类文化沟通、交流、融合的桥梁,是特定文化留存、发展、弘扬的要素,是一领域文明摆脱落后、与时俱进、更新换代的诱因。

翻译,曾经发挥延续文明的决定性作用
翻译,让世界命运共同体内部互鉴互促
翻译,应在文化强国战略中展现担当
翻译对于和平发展、创新发展、稳定发展的意义本无须赘述,然而中国翻译却处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这一由少数人造福绝大多数人的行业身处窘境。

韩国和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学交流史。

韩国文学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颇深,20世纪初新文学形成以后,韩国文学也开始译介到中国。

韩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1992年中韩建交以后,译介到中国的韩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数量急剧上升。

那么,建交以后究竟有哪些文学作品、在什么时期、怎样译介到了中国呢?从这一问题意识出发,本论文收集整理了1992~2008年初的这段时间,韩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的中译本,并筛选出其中真正能代表韩国文学水准的纯文学(严肃文学)进行分析,以“中韩建交以后中国文坛对韩国纯文学的译介研究”为主题,考察了翻译事实与中国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

随着1992年中韩两国建交,韩国文学作品正式冠以“韩国”的称谓被译介到中国。

而且随着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开放,韩国文学的译介也进入了一个相对自由发展的阶段。

虽然这一时期中国的出版社为迎合市场需求把目标投向通俗小说,追求利益的目的开始左右韩国文学翻译的选题,但是仍然有为数不少的韩国优
秀的纯文学作品被译介进来。

首先整理一下韩国严肃文学的汉译情况。

1993年3月,《译林》第3期发表了李春楠翻译的短篇小说《狂乱时代》(吴独伊著),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了某洋行职
员吴独伊推销进口厨具
: 就本质而言,翻译是一种人际交往。

不同语言之间的人际交往需要翻译这一媒介,而且翻译对跨语言(文化)交际的作用很大。

然而, 翻译学界却很少探讨翻译对跨文化传播的作用。

因此, 本期刊发刘明东、何晓斓合作的研究成果, 旨在抛砖引玉。

邓隽以非常具体的语言现象“了2”为对象, 在语用学框架内探索该现象的翻译策略。

其选题和研究方法都值得学习。

作为不同民族之间沟通思想、交流文化的一种社会性行为,翻译既是一种语言转码活动,又是一种文化传播活动。

因此, 翻译对跨文化传播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翻译目的、翻译主体和翻译策略都影响跨文化传播。

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重要的
特征之一,
它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改造大自然的过
程中, 也就
是说, “语言就是人, 人就是语言”(李洪儒
2007:11)。


此, 可以说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随
着社会的发展
而发展。

正是由于语言的这一社会性质, 它
便不可避免
地会反映社会文化, 对文化起着十分重要的
记载和传播
作用。

由于人类生存环境千差万别, 作为一
种信息传递
工具和特殊文化现象, 语言自产生时起就不
止一种, 不同
语言是不同文化的载体。

在跨文化交际中,
翻译担当起
重要的桥梁作用, 无论是书面翻译还是口头
翻译, 它们都
对跨文化交际和文化传播产生着巨大影响。

今明认为, 翻译是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它包含着一个对原文含义的理解逐步深入, 对原文含义的表达逐步完善的过程(古今明1997/2004:4)。

范仲英将翻译视为人类交流思想过程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 使通晓不同语言的人能通过原文的重新表达进行思想交流(范仲英1994/2004:13)。

按照他的理解,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源语)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译语)表达出来, 使译文读者能得到原文作者表达的思想, 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张今、张宁从反映论视角出发, 将翻译界定为两个语言社会(language-community)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 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或)文化进步, 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像或艺术映像, 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中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张今张宁2005:6 -7)。

沈苏儒基于国内外译论的研究趋势, 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视角对翻译的本质进行较好的认识(沈苏儒1998:156)。

他认为,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 是把具有某一文化背景的发送者用某种语言(文字)表述的内容
尽可能充分、有效地传达给使用另一种语言(文字)、具有另一种文化背景的接受者。

综上所述, 翻译涉及两种语言与文化, 因此可以将其视为两种语言文化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一座桥
梁, 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通过这一桥梁可以进行卓有成效的交际。

在翻译过程中影响文化传播的因素有很多,
比如传
播的场合、目的、途径等。

此外, 还有一个
重要因素, 那就
是翻译主体。

根据刘再复的观点, 人的主体
性包括两个
方面:首先人是实践主体, 其次人又是精神
主体。

所谓实
践主体, 指人在实践过程中与实践对象建立
主客体关系,
人作为主体而存在, 按照自己的方式行动,
这时人是实践
的主体。

所谓精神主体, 指人在认识过程中
与认识对象
建立主客体关系, 人作为主体而存在, 是按
照自己的方式
去思考、认识的, 这时人是精神的主体。


之, 人在实践
和认识中、在行动和思考过程中, 都处于主
体地位, 表现
出主体的力量和价值(葛校琴2006:5)。


为翻译主体的
译者, 其文化意识往往会影响跨文化传播,
因为在翻译过
程中, 就跨文化传播而言, 译者的责任是对
源语文化信息
自从有了人类, 就有了传播, 因为人们在
生产生活中
需要交流沟通来相互学习和传授经验、技能
以及共同改
造自然。

传播既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播, 更是
文化的传播。

翻译作为不同语言民族交流不可或缺的桥梁, 在跨语言
社会的文化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翻译实践过程中,
翻译目的、翻译主体和翻译策略都影响着跨文化传播。

译者, 作为跨文化传播的使者, 应该不辱使命, 致力于实
现跨文化有效传播, 既要将本族文化向异族文化进行有
效输出, 也要将异族文化向本土有效输入, 最终实现世界
文化的丰富、繁荣和融合。

文学,关乎心灵,是一个民族思想、灵魂、性格、文化的凝结和反映。

自1992年建交以来,中韩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发展非常迅速,以作家为主导的两国文学交流,也得到迅猛发展。

两国关系,不仅是国与国的关系,更是人与人的关系。

文学这一语言艺术,对于深入解读两国文化、架起两国人民心灵沟通之桥,显得弥足珍贵和富有成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