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临床使用指南精简版(珍藏版)

合集下载

临床医师技能操作手册完整版概览

临床医师技能操作手册完整版概览

二、各项临床技能操作的具体内容内科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1、内容应真实、及时和完整。

内容的真实来源于认真而仔细的问诊,全面而细致的体检,辨正而客观地分析,和正确而科学地判断。

2、格式要规范,描述要精练,用词要恰当。

病历书写应当使用中文和医学术语,通用的外文缩写和无正式中文译名的症状、体征、疾病名称、药物名称等可以使用外文;患者诉及的既往疾病名称和手术名称应加引号;各种表格栏内必须按项认真填写,无内容者划“/”或“-”;每张记录纸均须完整填写楣栏及页码;双位以上数字用阿拉伯数字,一位数字用汉字书写;各项记录应注明年、月、日,如2003年7月6日下午3点8分,可记成2003-07-06,15:08;若书写出现错字或错句,应在错字或错句上用双横线标示,不得采用刮、粘、涂等方法掩盖或去除原来的字迹;病历书写应当使用蓝黑墨水书写,需复写的资料可以使用蓝或黑色油水的圆珠笔书写。

3、遵守病历规范管理制度。

实习医师、试用期医师书写的病历,须经本医疗机构合法执业的医务人员审阅、修改并签名,审查修改应保持原记录清楚可辩,并注明修改时间。

实习医师书写的完整病历仅供实习时练习和培训使用,不能作为患者诊疗和法律仲裁的依据。

完整病历书写的格式与内容姓 名: 性 别: 年 龄: 籍 贯: 职业:婚 姻: 民 族:住址 电话入院日期: 病史陈述者: 可靠程度:主诉:主诉是指促使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

主诉多于一项则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列出,并记录每个症状的持续时间。

主诉要简明精练,不超过1~2句,20字左右。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疾病已明确诊断,住院目的是为进行某项特殊治疗(手术、化疗)者可用病名,如白血病入院定期化疗。

现病史:现病史是指患者患病后的全过程,包括疾病的发生、演变、诊疗等方面的详细情况,应当按时间顺序书写。

内容包括:1.起病情况及患病的时间;2.主要症状特点;3.病因与诱因;4.病情的发展与演变;5.伴随症状;6.诊疗经过;7.病程中的一般情况。

临床技能操作指南

临床技能操作指南

临床技能操作指南作为医学工作者,我们需要掌握一系列的临床技能,以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临床技能操作指南,希望对大家的临床实践有所帮助。

一、静脉输液操作静脉输液是临床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下面是静脉输液的操作指南:1.检查输液液体的清晰度、颜色和一致性,并与处方进行核对。

2.穿戴好洁净的手套,对患者和自己进行有效的洗手。

3.按照消毒的步骤,对输液部位进行适当的消毒。

4.轻轻扎住患者适当位置的松紧带,帮助血管扩张。

5.抓住患者适当位置的皮肤,插入针头,并将其插入血管。

6.抽回少量的血液,以确保针头已进入血管。

7.将输液管连接到针头上,并检查是否有漏液。

8.打开输液液体的流速控制装置,开始输液。

9.在整个输液过程中,要随时观察患者的情况,包括输液部位有无红肿、疼痛等异常。

10.输液结束后,按照规定的程序拆除输液设备,给予适当止血和敷料。

二、气管插管操作气管插管是常见的巨大临床技能之一,下面是气管插管的操作指南:1.准备好气管插管所需的材料,包括插管、气管扩张器、剪刀、喉镜、吸痰管等。

2.穿戴好洁净的手套,对患者和自己进行有效的洗手。

3.将患者的头部置于适当位置,打开喉镜,观察扁桃体、舌根、声门等结构。

4.用麻醉药喷雾或涂抹患者喉咙和声门附近,减轻患者的不适。

5.使用喉镜进行喉部扩张。

将喉镜插入口腔,沿着舌根轻轻抬起喉头,直到能看到声门。

6.在维持喉镜的同时,将气管插管插入声门,并将其插入气管。

7.确认插管是否正确。

可以通过听呼吸音、观察胸廓起伏等方法进行判断。

8.将插管固定在患者的地位,并连接到呼吸机或人工通气设备上。

9.在整个过程中,要随时观察患者的情况,包括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心率等。

10.在操作结束后,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记录相关信息。

三、胸部心肺复苏操作胸部心肺复苏是一种紧急情况下的急救措施,下面是胸部心肺复苏操作指南:1.确认患者的意识和反应,观察是否有呼吸或脉搏。

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指南

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指南

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指南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腰椎穿刺Lumbar Puncture一、目的常用于检查脑脊液的性质,对诊断脑膜炎、脑炎、脑血管病变、脑瘤等神经系统疾病有重要意义。

也可测定颅内压力和了解蛛网膜下腔是否阻塞等,有时也用于鞘内注射药物。

二、适应证1.在下列情况下需进行脑脊液分析以协助诊断:脑膜炎、脑炎、吉兰.巴雷综合征、淋巴瘤及其他情况。

2.脑脊液压力及脑脊液动力学检查。

3.注射造影剂及药物:脊髓造影时注射造影剂;注射抗肿瘤药、镇痛药及抗生素。

三、禁忌证1.颅内压增高。

2.穿刺点附近感染。

3.准备进行脊髓造影或气脑造影。

4.凝血障碍。

5.休克、衰竭或濒危状态。

6.后颅窝有占位性病变。

注意:明显视乳头水肿或有脑疝先兆者禁忌穿刺。

四、术前准备’1.患者准备1)向患者交代腰椎穿刺目的、操作过程和可能的风险。

2)检查患者眼底,判断是否存在眼底水肿,查看患者头颅CT 及MRI 影像。

3)签署知情同意书。

注意:术前沟通,确认知情同意。

2.材料准备1)消毒腰穿包,内含弯盘、腰穿针、洞巾、止血钳、巾钳、小消毒杯、纱布、标本容器。

2)无菌手套。

3)操作盘。

4) Sml 注射器。

5) -次性测压管。

6) 2%利多卡因。

7)碘伏、纱布、胶布。

五、操作步骤1.体位:患者侧卧,靠近床沿,头向前胸部屈曲,双手抱膝,使其紧贴腹部,这种体位使脊柱尽量后突以增宽脊椎间隙(图2-1)。

对于肥胖、关节炎或脊柱侧弯的患者也可取坐位腰穿。

2.确定穿刺点:一般以双侧髂嵴最高点连线与后正中线交汇处为穿刺点(相当于L3-L4椎间隙)。

有时也可在上一或下一腰椎间隙穿刺。

注意:一般以双侧髂嵴最高点连线与后正中线交汇处为穿刺点。

3.打开腰穿包,戴上无菌手套,用碘伏消毒穿刺区,覆盖数个椎间隙,盖洞巾。

4.于L3—L4 椎间隙皮下注射利多卡因,产生皮丘:然后麻醉深部结构。

注意:麻醉也可用普鲁卡因,普鲁卡因需皮试。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

李翰卿目录整理说明《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乃李翰卿先生遗着。

现有1959年油印本(韩五辉原藏)和1960年手稿本存世.1959年1月的油印本书名为《伤寒一百一十三方使用法》。

其编排体例为:前言;其113方谨依《伤寒论》原书之序,未作分类编排:细目有方义、药品、加减法、煎法服法、用药大意、主治经验摘要、主症、禁忌症、应参考的方剂等9项。

论述简明醒神。

1960年的手稿本由安植基、安邦煜和平全意等人协助李老整理抄录而成,此稿曾经李翰卿亲笔修改。

并有李映淮(李翰卿之子)贴加的按语和陈重光整理的标记。

其编排体例为:编写说明;将113方分为12类重新编排;细目有方义、主治、药品、加减法、煎法服法、用药大意、禁忌证、类似方剂参考、历代用药经验摘要等9项。

论述较前详实.此次整理是在先得到1960年手稿本,后发现1959年油印本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在基本保持手稿本原貌的基础上又参考油印本作了进一步完善。

此外另有一些增删调整,详细说明如下:1.此次整理李映淮按语、陈重光批注多所删略。

2。

此次整理略去“历代用药经验摘要”一栏,因此栏多系仲景原文之重复。

3.此次整理参照《金匮五函经》卷七卷八的内容对手稿方序再次调整、之所以作上述调整。

一是因为]960年手稿本的分类排序还略显粗放,并非定稿,二是因为整理者水平有限,不能完全把握李老原意,故取《金匮玉函经》方序作为编排依据。

4.此次整理,因删裁调整者较多,故定其名曰《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

5.药物计量单位维持原貌,即以两、钱等计,不换算作克。

再次感谢韩履祺大夫无偿提供其家三代(韩玉辉、韩必明、韩履祺)共同珍藏的1959年油印本数据整理者2000年8月20日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编写说明一、此编系本人根据仲景《伤寒论》编写的病、证、方、药四部分中的方剂部分。

本人多年来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伤寒论》诸方,不但用药精简,法度严明,而且对学者明确地指出了符合实际的辨证纲领,果能善于掌握和应用,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各种临床指南精简版(珍藏版)

各种临床指南精简版(珍藏版)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急性期诊断与治疗一、评估和诊断(一)病史和体征1.病史采集: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问最为重要。

2.一般体格榆查与神经系统体榆:评估气道、呼吸和循环功能后,立即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体检。

3.可用脑卒中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常用量表有:(1)中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

(2)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tcalth Strok|(NIHss)是目前国际上最常用量表。

(3)斯堪的纳维亚脑卒中量表(ScandinavianStmke Seale,SSS)。

(二)脑病变与血管病变检查脑部病变检查:1 平扫CT,疑似脑卒中首选检查;2 多模式CT;3 标准MRI;4多模式MRI。

血管检查:1 颈动脉双功超声;2 TCD;3 MRA、CTA、DSA(三)实验室及影像检查选择所有患者都应做的检查:①平扫脑cT或MRl;②血糖、肝肾功能和电解质;③心电图和心肌缺血标志物;④全血计数,包括血小板计数;⑤凝血酶原时问(Frr)、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问(AHT);⑥氧饱和度;⑦胸部x线检查。

部分患者必要时可选择的检查:①毒理学筛查;②血液酒精水平;③妊娠试验;④动脉血气分析(若怀疑缺氧);⑤腰穿(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而cT末显示或怀疑脑卒中继发于感染性疾病);⑥脑电图(怀疑癫痫发作)。

(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可根据:(1)急性起病;(2)局灶件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24 h以上(溶栓可参照适应证选择患者);(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变;(5)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有责任缺血病灶。

(五)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流程应包括如下5个步骤(1)是否为脑卒中,排除非血管性疾病。

(2)是否为缺血性脑卒中,进行脑CT或MRI检查排除出血性脑卒中。

(3)脑卒中严重程度,根据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估。

中国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指南(修改)

中国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指南(修改)

第1章胸腔穿刺(液体)一、目的1.诊断作用:少量抽取胸腔内液体标本,做检测,以明确胸腔2.治疗作用:抽出胸腔内液体,促进肺复张,达到治疗作用。

二、适应证1.胸腔积液需要明确诊断。

2.大量胸腔积液产生呼吸困难等压迫症状,需要抽出液体缓解症状。

三、禁忌证对有凝血功能障碍或重症血小板减少者应慎用,必要时可补充一定量的凝血因子或血小板,使血液的出凝血功能得到部分纠正后,再行胸腔刺。

四、操作前准备1.患者准备1) 测量生命体征(心率、血压、呼吸),体力状况评价。

2) 向患者解释胸穿的目的,操作过程,可能的风险。

3) 告知需要配合的事项(操作过程中避免剧烈咳嗽,保持体位,如有头晕、心悸、气促等不适及时报告)。

4)署知情同意书。

2.材料准备1) 治疗车:车上载有以下物品:a) 胸穿包:内含:弯盘2个,尾部连接乳胶管的16和18号穿刺针各1根,中弯血管钳4把,孔巾1块,巾钳2把,棉球10个,纱布2块,小消毒杯2个,标本留置小瓶5个。

b) 消毒用品:2%~3%碘酒,75%乙醇。

c) 麻药:2%利多卡因2ml或1%普鲁卡因2ml。

2) 其他:注射器(2ml或5ml的1个,20ml或50ml的1个),500ml标本容器2个,胶布1卷,1000ml量筒或量杯1个;有靠背的座椅1个;抢救车1个;无菌手套2副。

3.操作者准备1) 需要2个人操作。

2) 操作者洗手,准备帽子、口罩;助手协助患者体位摆放,观察穿刺过程中患者情况等。

3) 了解患者病情、穿刺目的、胸片情况。

4) 掌握胸腔穿刺操作相关知识,并发症的诊断与处理。

五、操作步骤1.体位1) 常规取直立坐位,上身略前倾,必要时双前臂合抱或将前胸靠在床头桌上,以使肋间隙能够充分暴露(图l-1)。

图1-1 胸腔穿刺体位2) 卧床患者,可以采取仰卧高坡卧位,患侧略向健侧转,便于显露穿刺部位。

2.穿刺点选择1) 操作前再次核对患者,核对左右侧。

2) 穿刺点主要是根据患者胸液的范围而定,常选择腋前线第5肋问,腋中线第6肋问,腋后线第7肋间,肩胛下角线第7~8肋间。

中国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指南完稿

中国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指南完稿
第一章
胸腔穿刺(液体)Thoracentesis
一、目的 1.诊断作用:少量抽取胸腔内液体标本,做检测,以明确胸腔积液原因。 2.治疗作用:抽出胸腔内液体,促进肺复张,达到治疗作用。 二、适应证 1.胸腔积液需要明确诊断。 2.大量胸腔积液产生呼吸困难等压迫症状,需要抽出液体缓解症状。 三、禁忌证 对有凝血功能障碍或重症血小板减少者应慎用,必要时可补充一定量的凝血因子或血小 板,使血液的出凝血功能得到部分纠 正后,再行胸腔穿刺。 、 四、操作前准备 1.患者准备 1)测量生命体征(心率、血压、呼吸),体力状况评价。 2)向患者解释胸穿的目的,操作过程,可能的风险。 3)告知需要配合的事项(操作过程中避免剧烈咳嗽,保持体位,如有头晕、心悸、气促 等不适及时报告)。 4)签署知情同意书。 注意:术前沟通、确认知情同意很重要。 2)其他:注射器(2ml 或 5ml 的 1 个,20ml 或 50ml 的 1 个),-500ml 标本容器 2 个,胶 布 1 卷,lOOOml 量筒或量杯 1 个;有靠背的座椅 1 个;抢救车 1 个;无菌手套 2 副。 3.操作者准备 1)需要 2 个人操作。 注意:医护配合,2 人操作。 2)操作者洗手,准备帽子、口罩;助手协助患者体位摆放,观察穿刺过程中患者情况等。 3)了解患者病情、穿刺目的、胸片情况。 4)掌握胸腔穿刺操作相关知识,并发症的诊断与处理。 五、操作步骤 1.体位 1)常规取直立坐位,上身略前倾,必要时双前臂合抱或将前胸靠在床头桌上,以使肋间 隙能够充分暴露(图,1-1)。
2)卧床患者,可以采取仰卧高坡卧位,患侧略向健侧转,便于显露穿刺部位。 2.穿刺点选择 1)操作前再次核对患者,核对左右侧。 2)穿刺点主要是根据患者胸液的范围而定,常选择腋前线第 5 肋间,腋中线第 6 肋间, 腋后线第 7 肋间,肩胛下角线第 7—8 肋间。标记穿刺点。穿刺点避开局部皮肤感染灶。 3)确定后要标记穿刺点。 4) -般通过叩诊结合胸片 X 线确定穿刺部位,必要时可通过超声检查来进一步确定穿刺 点,及穿刺深度。甚至在 B 超引导下,完成穿刺。 确定穿刺点的 3 种方法: 1.叩诊。 2.胸片。 3.B 超。 3.消毒铺单 1)准备:术者戴好无菌手套,在两个消毒小杯内分别放人数 个棉球,助手协助,分别倒人 少量 2%~3%碘酒和 75qo 乙醇。 2)消毒:用 2%—3%碘酒,以穿刺点为中心,向周边环形扩展至少 15 厘米;以 75%乙醇 脱碘 2 次,自中心向四周展开。 3)铺巾:无菌孔巾中心对准穿刺点,上方以巾钳固定于患者上衣上。 4.麻醉 1)准备:2ml 注射器或 5ml 注射器吸入 20-/0 利多卡因或 1%普鲁卡因 2ml。 2)在穿束 0 点局部皮下注射形成 1 个皮丘,将注射器垂直于皮肤表面,沿肋骨上缘缓缓 刺入。 3)间断负压回抽,每进 2—3mm 回吸一次,如无液体或鲜血吸出,则注射麻药,逐层浸 润麻醉各层组织,直至胸膜;如有液体吸出,则提示进入胸腔,记录进针长度,作为下一步 穿刺大概需要的进针深度;如有鲜血吸出,且体外凝集,则提示损伤血管,应拔针、压迫、 平稳后,更换穿刺部位或方向再穿(有时患者胸壁或胸膜很厚,一般的 2ml 注射器或 Sml 注射器配套的针头长度不够,难以达到胸腔积液的部位,回吸吸不出液体,须更换较长的胸 腔穿刺针,才可达到积液部位,抽得积液)。 5.穿刺 1)准备:16 号胸穿针或 18 号胸穿针,尾部连接 1 个乳胶管,血管钳夹闭乳胶管,根据 麻醉时记录进针深度,在胸穿针上估算出穿刺达到此深度后,留在胸腔皮肤外的穿刺针长度。

临床技能操作手册

临床技能操作手册

临床技能操作手册目录一、要求掌握的基本临床技能操作 (1)二、各项临床技能操作的具体内容 (2)内科 (2)完整病历书写规范 (2)全身体格检查顺序及内容 (7)心肺复苏(CPR) (17)胸膜腔穿刺术 (19)腹腔穿刺术 (20)骨髓穿刺术 (21)腰椎穿刺术 (22)心电图检查 (23)外科 (24)洗手法 (24)穿无菌手术衣及戴无菌手套 (26)换药术 (27)拆线术 (28)导尿术 (29)石膏固定技术 (30)小夹板固定技术 (33)妇科检查(盆腔检查) (35)阴道窥器检查 (35)双合诊 (35)三合诊 (35)直肠-腹部诊 (36)产科检查 (37)产科四步触诊法 (37)骨盆外测量 (37)测量宫高及腹围 (37)胎心听诊 (38)儿科 (39)胫骨穿刺 (39)鼻导管给氧 (40)腰椎穿刺术 (41)吸痰法 (42)一、要求掌握的基本临床技能操作内科:病例书写、体格检查、心肺复苏(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等)、胸腔穿刺、腹腔穿刺、骨髓穿刺、腰椎穿刺、心电图检查操作。

外科:心肺复苏(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等)、术前无菌操作(洗手、戴无菌手套、消毒铺巾等) 以及手术基本技能(皮肤切开、止血、打结、缝合等)、腰椎穿刺术、腹腔穿刺术、导尿术、石膏绷带及小夹板固定术;拆线术、换药术。

妇产科:产科四步触诊、测量宫高腹围、胎心听诊、骨盆外测量、窥阴器检查、双合诊(必要时三合诊)、拆线、换药、术野消毒、穿手术衣、戴手套。

儿科:吸痰、胸腔穿刺、腹腔穿刺、骨髓穿刺、腰椎穿刺、心肺复苏(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鼻导管给氧。

二、各项临床技能操作的具体内容内科完整病历书写规范【目的要求】一、病历书写必须采取严肃认真的态度,要做到实事求是、准确、及时。

总的原则是既要全面、系统,又要精简扼要,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条理清楚。

一份完好的病历记录应具有真实性、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和逻辑性。

二、在采集病历时,病人可能讲的比较零乱或轻重颠倒,但在编写病历时,绝不能光是把病人口述的发病经过简单地记录下来就算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急性期诊断与治疗一、评估和诊断(一)病史和体征1.病史采集: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问最为重要。

2.一般体格榆查与神经系统体榆:评估气道、呼吸和循环功能后,立即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体检。

3.可用脑卒中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常用量表有:(1)中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

(2)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tcalth Strok|(NIHss)是目前国际上最常用量表。

(3)斯堪的纳维亚脑卒中量表(ScandinavianStmke Seale,SSS)。

(二)脑病变与血管病变检查脑部病变检查:1 平扫CT,疑似脑卒中首选检查;2 多模式CT;3 标准MRI;4多模式MRI。

血管检查:1 颈动脉双功超声;2 TCD;3 MRA、CTA、DSA(三)实验室及影像检查选择所有患者都应做的检查:①平扫脑cT或MRl;②血糖、肝肾功能和电解质;③心电图和心肌缺血标志物;④全血计数,包括血小板计数;⑤凝血酶原时问(Frr)、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问(AHT);⑥氧饱和度;⑦胸部x线检查。

部分患者必要时可选择的检查:①毒理学筛查;②血液酒精水平;③妊娠试验;④动脉血气分析(若怀疑缺氧);⑤腰穿(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而cT末显示或怀疑脑卒中继发于感染性疾病);⑥脑电图(怀疑癫痫发作)。

(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可根据:(1)急性起病;(2)局灶件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24 h以上(溶栓可参照适应证选择患者);(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变;(5)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有责任缺血病灶。

(五)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流程应包括如下5个步骤(1)是否为脑卒中,排除非血管性疾病。

(2)是否为缺血性脑卒中,进行脑CT或MRI检查排除出血性脑卒中。

(3)脑卒中严重程度,根据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估。

(4)能否进行溶栓治疗,核对适应证和禁忌证(见溶栓中相关内容)。

(5)病因分型参考TOAST标准,结合病史、实验窜、脑病变和血管病变等检查资料确定病因。

推荐意见:(1)对所有疑似脑卒中患者应进行头颅平扫CT或MRI检查(I 级推荐)。

(2)在溶栓等治疗前,应进行头颅平扫CT检查(I级推荐)。

(3)应进行上述血液学、凝血功能和生化检查(I级推荐)。

(4)所有脑卒中患者应进行心电图检查(I级推荐)。

(5)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估病情程度(Ⅱ级推荐)。

(6)应进行血管病变检查(Ⅱ级推荐),但在症状出现6 h内,不过分强调此类检查。

(7)根据上述规范的诊断流程进行诊断(I级推荐)。

二、一般处理(一)血氧饱和度测定与吸氧(1)合并低氧血症患者(血氧饱和度低于92%或血气分析提示缺氧)应给予吸氧,气道功能严重障碍者应给予气道支持(气管插管或切开)及辅助呼吸。

(2)无低氧血症的患者不需常规吸氧。

(二)心脏监测与心脏病变处理脑梗死后24 h内应常规进行心电图检查,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避免或慎用增加心脏负担的药物。

(三)体温控制(1)对体温升高的患者应明确发热原因,如存在感染应给予抗生素治疗(2)对体温>38℃的患者应给予退热措施。

(四)血压控制(1)准备溶栓者,血压应控制在收缩压<180mm Hg、舒张压<100 mm Hg。

(2)缺血性脑卒中后24 h内血压升高的患者应谨慎处理。

应先处理紧张焦虑、疼痛、恶心呕吐及颅内压增高等情况。

血压持续升高,收缩压≥200mm Hg或舒张压≥110 mm Hg,或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主动脉夹层、高血压脑病,可予缓慢降压治疗,并严密观察血压变化,必要时可静脉使用短效药物(如拉贝洛尔、尼卡地平等),最好应用微量输液泵,避免血压降得过低。

(3)有高血压病史且正在服用降压药者,如病情平稳,可于脑卒中24 h后开始恢复使用降压药物。

(4)脑卒中后低血压的患者应积极寻找和处理原因,必要时可采用扩容升压措施。

(五)血糖控制(1)血糖超过11.1 mmol/l.时给予胰岛素治疗。

(2)血糖低于2.8 mmol/L时给予10%一20%葡萄糖口服或注射治疗。

(六)营养支持(1)正常经口进食者无需额外补充营养。

(2)不能正常经口进食者可鼻饲,持续时间长者经本人或家属同意可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 PEG)管饲补充营养。

三、特异性治疗1.溶栓目前认为有效抢救半暗带组织的时间窗为4.5 h内或6h内。

(1)静脉溶栓:①适应证:A.年龄18—80岁;B.发病4.5 h以内(rtPA)或6h内(尿激酶);C.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存在超过th,且比较严重;D.脑CT已排除颅内出血,且无早期大面积脑梗死影像学改变;E.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②禁忌证:A.既往有颅内出血,包括可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近3个月有头颅外伤史;近3周内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近2周内进行过大的外科手术;近1周内有在不易压迫止血部位的动脉穿刺。

B.近3个月内有脑梗死或心肌梗死史,但不包括陈旧小腔隙梗死而未遗留神经功能体征。

C.严重心、肝、肾功能不伞或严重糖尿病患者。

D.体检发现有活动性出血或外伤(如骨折)的证据。

E.已口服抗凝药,且INR>1.5;48 h内接受过肝素治疗(APTT超出正常范围)。

F.血小板计数低于100 x 109/1,,血糖<2.7mmol/L。

G.血压:收缩压>180mmllg,或舒张压>l00mmHg。

H.妊娠。

I.不合作。

3静脉溶栓的监护及处理:A:患者收入重症监护病房或脑卒中单元进行监护;B:定期进行神经功能评估,第1小时内30 min 1次,以后每小时1次,直至24 h;C:如出现严重头痛、高血压、恶心或呕叶,应立即停用溶栓药物并行脑CT检查;D:定期监测血压,最初2h内15 min 1次,随后6h内30 min 1次,以后lhl次,直至24 h;E:如收缩压≥180 rnm Hg或舒张压≥100 rnm Hg,应增加血压监测次数,并给予降压药物;F.鼻饲管、导尿管及动脉内测压管应延迟安置;G:给予抗凝药、抗血小板药物前应复查颅脑CT。

推荐意见:(1)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3h内(I级推荐,A级证据)和3—4.5 h(I 级推荐,B级证据)的患者,应根据适应证严格筛选患者,尽快静脉给予rtPA溶栓治疗。

使用方法:rtPA0.9 mg/kg(最大剂量为90 mg)静脉滴注,其中10%在最初1 min内静脉推注,其余持续滴注1h,用药期间及用药24 h内廊如前述严密临护患者(I级推荐,A级证据)。

(2)发病6h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如不能使用rtPA可考虑静脉给予尿激酶,应根据适应证严格选择患者。

使用方法:尿激酶100万一150万IU,溶于生理盐水100—200ml,持续静脉滴注30 min,用药期间应如前述严密监护患者(Ⅱ级推荐,B级证据)。

(3)不推荐在研究以外使用(I级推荐,C级证据)。

(4)发病6h内由大脑中动脉闭塞导致的严重脑卒中且不适合静脉溶栓的患者,经过严格选择后可在有条件的医院进行动脉溶栓(Ⅱ级推荐,B级证据)。

(5)发病24 h内由后循环动脉闭塞导致的严重脑卒中且不适合静脉溶栓的患者,经过严格选择后可在有条件的单位进行动脉溶栓(Ⅲ级推荐,C级证据)。

(6)溶栓患者的抗血小板或特殊情况下溶栓后还需抗凝治疗者,应推迟到溶栓24 h后开始(I级推荐,B级证据)。

2 抗血小板治疗(1)不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在发病后尽早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50—300mg/d(I级推荐,A级证据)。

急性期后口j改为预防剂量(50~150 mgd),详见二级预防指南。

(2)溶栓治疗者,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应在溶栓24 h后开始使用(I级推荐,B级证据)。

(3)对不能耐受阿司匹林者,可考虑选用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治疗(Ⅲ级推荐,C 级证据)。

3.抗凝急性期抗凝治疗虽已应用50多年,但一直存在争议。

(1)对大多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推荐无选择地早期进行抗凝治疗(I 级推荐,A级证据)。

(2)关于少数特殊患者的抗凝治疗,可在谨慎评估风险、效益比后慎罩选择(Ⅳ级推荐,D级证据)。

(3)特殊情况下溶栓后还需抗凝治疗的患者,应在24 h后使用抗凝剂(I级推荐,B级证据)。

4 降纤:对不适合溶栓并经过严格筛选的脑梗死患者,特别是高纤维蛋白血症者可选用降纤治疗(Ⅱ级推荐,B级证据)。

5.扩容(1)对一般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推荐扩容(Ⅱ级推荐,B级证据)。

(2)对于低血压或脑血流低灌注所致的急性腩梗死如分水岭梗死可考虑扩容治疗,但应注意可能加重脑水肿、心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此类患者不推荐使用扩血管治疗(Ⅲ级推荐,C级证据)。

6.扩张血管对一般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推荐扩血管治疗(Ⅱ级推荐,B级汪据)。

7 神经保护依达拉奉是一种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国内外多个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提示依达拉奉能改善急性脑梗死的功能结局并安全;胞二磷胆碱是一种细胞膜稳定剂,但Meta分析心提示:脑卒中后24 h内口服胞二磷胆碱的患者3个月全面功能恢复的可能性显著高于安慰剂组。

吡拉西坦的临床试验结果不一致,日前尚兀最后结论。

推荐意见:神经保护剂的疗效与安伞性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I级推荐,B级证据)。

四其他疗法1.丁基苯肽:丁基苯酞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能力评分均较安慰剂对照组显著改善,安全性好。

2.人尿激肽原酶:尤瑞克林治疗组的功能结局较安慰剂组明显改善并安全。

3.高压氧和亚低温的疗效和安全件还需开展高质量的RCT证实。

五中医中药1.中成药:中成药在我国广泛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已有多年。

多项Mcta 分析显示其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值得进一步开展高质量研究予以证实。

2.针刺:五急性期并发症的处理(一)脑水肿与颅内压增高(1)卧床,避免和处理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头颈部过度扭曲、激动、用力、发热、癫痫、呼吸道不通畅、咳嗽、便秘等(I级推荐,D级证据)。

(2)可使用甘露醇静脉滴注(I级推荐,C级证据);必要时也可用甘油果糖或呋塞米等(Ⅱ级推荐,B级证据)。

(3)对于发病48 h内,60岁以下的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伴严重颅内压增高、内科治疗不满意且无禁忌证者,可请脑外科会诊考虑是否行减压术(I级推荐,A级证据)。

(4)对压迫脑干的大面积小脑梗死患者可请脑外科会诊协助处理(Ⅲ级推荐,C级证据)。

(二)出血转化脑梗死出血转化发生率为8.5%~30%,心源性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占位效应、早期低密度征、年龄大于70岁、应用抗栓药物(尤其是抗凝药物)或溶栓药物等会增加出血转化的风险。

(1)症状性出血转化:停用抗栓治疗等致出血药物(I级推荐,C级证据);(2)何时开始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对需要抗栓治疗的患者,可于出血转化病情稳定后7~10 d开始抗栓治疗;对于再发血栓风险相对较低或全身情况较差者,可用抗血小板药物代替华法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