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人格,首在体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健全人格,首在体育
(林凝寒)
所谓健全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早在1912年5月,蔡元培就提出“普通教育养成国民健全之人格,教育者是养成人格之事业”。在“健全人格”中,蔡先生将体育置于首位。他说:“凡道德以修己为本,而修己之道,又以体育为本。忠孝,人伦之大道也,非健康之本,无以行之。”“于国家也亦然”。
举个乒乓球的例子来说。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世界之首。国家每年收罗一些有天赋的少年球手,把他们集中在一起训练,市里打得好的进省,省里打得好的进国家队。这样层层选拔出来的尖子中的尖子,代表国家,一次次拿下了奥运和世乒赛的金牌。但是,值得我们清楚的是,乒乓球打得好的是尖峰上的那些运动员,不是中国的老百姓。世界看到的是中国乒乓球运动员水准多高多好,而中国老百姓会不会打乒乓球,谁也不知道。而那些从小打球而没有进省队国家队又耽误了学业的好些孩子,连个谋生的手段都没有。
绝大多数的奥运体育项目也是如此,国家出巨资把体育天赋好的孩子集中起来,连选拔带训练,有了一定的成绩后,代表国家,去参加国际大赛,挣得荣誉,奖牌数多到一定程度后,中国便成为了“体育大国”了。
实际上,中国目前的教育,和以前的科举制度有一个明鲜的共同点,那就是古时候是文举武举制,现在依旧是文化与体育分离。
体校训练场上的“大广播”里放的是:“现在开始补习文化课,今天讲语文……”在进行专业训练的同时,顺便“收听”文化课。这种重体育训练而轻文化教育的喜剧情节也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我国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的真实反映。武汉体育学院社科院院长高雪峰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讲起他开展调研时的这一见闻时,有点哭笑不得的味道,“难以置信的是,这种用大广播上文化课的做法还被作为经验推广。”这位教授还告诉记者一个“小秘密”,一位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世界冠军,连汉语拼音都不会。
少部分运动员在国际上代表了中国人的体育素质,至于绝大部分人的体育素质,真正是怎么样的呢?以1985-2008年间6次全国学生体质调查资料,分析我国大学生20多年来体质变化趋势。这其中包括肺活量和其他身体素质指标以及超重和肥胖等与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男女大学生在身高上逐年增高,体重无论男女均逐年增加;肺活量、50 m跑及耐力跑男女均随着年代推移呈下降趋势,总体上男女大学生耐力跑成绩农村组好于城市组学生;男女生立定跳远、耐力跑及肺活量指数各年代超重及肥胖组显著性低于正常组,并且除了立定跳远以外,随着年代的推移,成绩逐渐呈下降趋势。这些表明:各年代大学生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超重及肥胖影响了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
中国一直有种说法“文弱书生”。如今的在校大学生,无论男生女生,都把网络视为自己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业余时间主要是上网。”这是不少大学生对自己生活现状的描述。宿舍里用电脑看电影、电视剧、动漫,看小说、网购、聊天、逛空间、玩游戏;现在智能手机基本普及,即使出门了网络依然无处不在,大家捧着手机,刷微博、人人,发飞信、微信,看小说及各种影视剧,就连乘公交地铁,同学聚会也是如此,随处可见“低头君”。
“现代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非常明显。”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体卫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健博士近日向记者表示,“相比体育运动,大学生更喜欢网络和游戏,这反映出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学生很少有机会感受体育运动的快乐,导致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缺少足够的吸引力。”在这些大学生的中学和小学时代,体育运动往往与枯燥的体育课内容和被动的体育考试相联系,很少有人能够在参加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尽管以设立体育考试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并非上策,但在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体育考试却是增加学校、家长和学生本人对体育运动重视程度的最有效方式。
学校体育领域专家、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主任周登嵩教授认为:“大学生体质差的根源在高中。现在很多大一新生的体质测试水平不如高一高二学生,也不如大二大三的学生。因为这些大一新生可能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没上过体育课,也没有参加过课外体育活动。”
对于学生来说,高考本身的压力很大,学校里基本不安排体育锻炼的时间,上课、考试、作业、复习,将时间占得满满的。高考之后的暑假又是吃喝玩乐,这自然影响到大学新生的体质状况。我想高考如果考体育,哪怕只有10分、20分,学校就不会排挤体育课,就像中考要考体育一样,学校会看在高考分数上为体育考试练一练身体。
中国的学生只有在被动的环境中才会参加体育运动,这是眼下一个尴尬的现实——没有考试就不重视体育课,没有体育课就不参加体育运动,这在中国各级学校是普遍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大一新生的体质普遍较差,大二学生的体质状况往往最好,但到了大三、大四,学生的体质状况又会下滑,这是因为我国的大学通常只在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教育部规定,大学一二年级体育是必修课,但对三四年级的体育课没有要求。有些学校大三大四仍然坚持开体育课,实际上也是无奈之举,因为这些学校曾经发现,如果停了体育课,大三大四的学生体质会下降。
大学的软硬件条件也限制了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1998年以来,全国持续性的大学扩招,造成大学体育场地和器材的严重不足。1998年以前,全国大学在校学生是500万人,现在已经达到3000万人。周登嵩认为:“很多大学人数增加了一倍两倍,但场地却没有增加。造成一部分大学生即使有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想法,也很难实现。
除了场地条件受限之外,大学生自主组织体育活动的水平也很低。就算各个大学举办了运动会,各级学生会组织各种球类比赛,但经由初高中的洗礼,会玩的本就不多,玩得好得就更少了,观众是看热闹,给场上人加油的,真正投入运动的就场上寥寥数人而已。
“健全精神宿于健全身体”,西方这句谚语有着很深长的意味。这与万科老总郁亮的“跑步管理学”有点共通之处,其中一条对所有人都适用——“没时间跑步,就有时间生病。”如今大学生不肯花时间锻炼,将来一副亚健康的躯体如何在汹涌的职场拼搏奋斗,缺少革命的本钱啊!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掷地有声地说道:“少年强则中国强”。那么,大家请先强壮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