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山水画写生观
写生——中国山水画创作的灵魂

但若是把写生泛指 “ 对着实物风昔绘画 并以此推论 中国山 活和学 习山水画的重要手段。 水画写生就是对风景描绘 ,那幺就右很大的偏差了。因为在
中国,山水画写生一词并不是对着风景如实地描绘 ,自然对 山水画创作的真湍。宋代范宽、清代石涛等都尊崇这一理论 象并非绘画中的道具。当代从西方引进的 写生方式不应该也 并将其运用于创作实践之 中。 “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印 不可能涵盖具有千年文化传承历史的中国山水画写生原本的 家在创作之前必须深入生活 .观察体验生活 .在收集创作素
许是盛名之下#实难副的泼墨大作。花较多的篇幅来阐述中 美学观中主体性的要求 国山水的发展大势,其目的要说明中国山水画写生的真实涵 三
认识,为真正山水画写生进行概念上的正名,在此略述一些
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通过写生这一创作形式构筑起来的。他们 从形式上分有二法.一为笔记, 为心记。 笔记 写生法 给世人留下来的作品都没能脱离写生的功能 ,那些写生作品 即 :当确定某视域之后,整体地观寨、整体地作画,进行取 也展现出自身独特的原创风采 叩使是那些大写意并带有抽 舍 ,提炼 、刻画,真 实而艺术地表现山水的外观形象 而 象意味的青绿 山水 画.也无法回避对 自然形态的研究和理 心记 写生法是高深层次上的写生。主要手段是默 记和意
程,同时也是画家收集创作素材的一种重要手段。 “ 写生
一
词,从西方造型艺术的形式来看,作为西方文化现念来解 行 了 “ 写云林 山水 .须 明物 象之 原 等 一系l 方法论的探 矧
释.是 “ 耐着实物,人物或风景绘画 。这是可以理解的,
讨。由此可见,生活是绘画创作的源泉.而写生又是体验
电论 ・
明清时期的中国山水画观

明清时期的中国山水画观明清时期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山水画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表现力,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
明清时期的中国山水画观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新的高度,还深刻地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情感与哲学思考。
本文将从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起源与发展山水画是中国绘画的一种重要形式,起源于古代。
在明清时期,山水画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逐渐成为代表中国绘画的瑰宝。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中国画家们开始将山水作为创作对象,并将其发扬光大。
明清时期的山水画主要受到文人士大夫的喜爱。
他们将山水视为寄托情感和表达思想的媒介,通过笔墨的运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哲学观点。
他们追求自然与心境的统一,通过描绘山川河流、林木石头等自然元素,展示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特点与表现方式明清时期的中国山水画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
明清山水画注重意境的表现。
画家通过构图、用墨、线条的运用等手法,将自然景色融于画中,营造出独特的意境,使观者能够沉浸其中,感悟画家的心境。
明清山水画更注重山川的形体和纹理的表达。
画家们不仅要捕捉自然景色的外貌,还要运用笔墨技巧描绘出山川的气势和纹理。
通过墨色的深浅、线条的细腻与简洁,展示出山水的壮丽和变幻之美,使观者在观赏画作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明清山水画也注重对人物的描绘。
画家们往往会在山水之间加入人物,以突出主题或表达思想。
这些人物可以是隐者、官员、文人、儿童等,他们以不同的姿态和行动点缀在山水之间,增添画作的趣味和情感。
影响与价值明清时期的中国山水画观不仅在中国国内影响深远,也对世界艺术史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中国国内,山水画成为了文人士大夫的必修课,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审美观念,还使他们从中汲取启发,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创作和思想。
在国际上,明清山水画作为中国画的代表,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吸引了众多西方艺术家的注意。
许多西方艺术家受到明清山水画的启发,将山水元素融入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了世界艺术的多样性。
山水画写生之我见

2023/06 No.256山水画写生是山水画家的必由之路,循此路能验证自己“师古”摹写传统的所得,能得自然之妙,能尽笔墨之性,是“师造化”到“师心”的过渡。
山水画写生有物质、人文、思维观念的差异。
本文以笔者的山水画写生实践为例做以下思考。
一、传统笔墨与现代图式我们在山水画写生实践中,可以借用传统笔墨和现代图式继承并发扬文化传统、表达家国情怀和内心情思。
或许有人对现代图式冲击传统笔墨感到担忧,但我认为,好的东西是完全可以融合的,而我们的文化传统正是多元并存、相互融合的。
我们文化传统的根源在哪里?我们的民族文化不正是一直在融合其他文化才走到今天的吗?这是文化的一个特性。
我们的文化正是在不停的斗争、融合中生发出今天的丰富多彩。
至于因自身修养及艺术审美存在差距的创作者,不思规矩,一味为创新而创新,往往失之偏颇,不过是因自身薄弱拿糟粕标榜,徒增笑料而已。
创新从来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而是在原有基础之上的生发。
与传统图式相生的是传统样式的笔墨构图,这需要画家自身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
在用笔方面就需要画家练就扎实的书学功底,仅这一点就困扰了很多人,更何况传统文化修养的养成了。
如果仅是以承袭传统笔墨旧貌为传承,也未免故步自封。
时代审美的演变终究是我们当代人避免不了的。
传承传统笔墨与山水精神才应是我们所追求的。
传统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语言,舍笔墨而言“画”,这便与中国画的概念渐行渐远了。
当然,仅就“画”在当代的发展来说,舍笔墨这也并非不是一条路。
中国近几十年的绘画发展状况显示,一方面中国传统绘画式微,在图画形式和材料拓展方面都有新的变化。
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徒具形式、格调不高的所谓“创作”。
在当代语境下,中国画变革出新的难点非在现代意识,而是现代意识下的图式与传统笔墨的融合发展。
舍弃好的传统笔墨而不加选择地拿糟粕当精华,高标“创新”,其创作走向显然有所牵强。
以传统笔墨为基础,“含道映物,澄怀味象”[1],是中国画家对传统山水精神的回归。
山水画写生与创作感悟

2020/10山水画写生与创作感悟回溯中国传统绘画发展史,中国画的诞生至今已历经一千多年。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受当时社会生产力及人类认知水平的制约,因此每一时期的艺术发展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人物画最早出现,同时也兼及一些植物与鸟兽,山水画的出现相对较晚,早期也仅仅是作为人物画中的一些点缀与装饰,之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才逐渐独立成科。
这也说明艺术家的视角已由人本体转向周围的生活环境。
自五代、隋唐至今,不同时代的山水画家的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几十种对山水刻画的方法。
本文结合我对太行山的写生与创作的深切体会来谈一些自己的感悟。
太行山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
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绵延400余公里。
它既是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也是黄土高原的东部界线。
几千年来太行山的豪迈与雄大一直影响着中华大地上文人的艺术思想。
三国时曹操曾有诗云:“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表现出太行山的凶险挺拔;北宋苏轼诗云:“太行西来万马屯,势与岱岳争雄尊。
飞狐上党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黄昏。
”更表明了太行山在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地位。
古人画山水多是描绘南方山水风貌,以南北朝至近代的一千多年里,以太行山为范本去描绘的几乎没有,能留世至今的更是少之又少。
五代时期荆浩的《匡庐图》也只是传为真迹,绘画基础是在太行山长期隐居时积淀的,作品气势雄浑,表现细腻,被誉为是中国山水画作品的一座高峰。
荆浩的学生关仝也曾创作了多幅关于太行山的作品,代表作《关山行旅图》充分表现出太行山荒寒幽僻的特点,具有浓郁的北方绘画特色。
宋代,郭熙和范宽喜欢以太行山为表现对象。
郭熙在经过长期的观察和体悟后,创作出《早春图》,作品构图完美,意境深远。
画家必须耐得住寂寞与清淡,才可潜心于作品的创作。
白云乡先生在《五十岁感怀》一诗中写道:“少年挚笔走太行,卅年他乡成故乡。
铁鞋踏破山河水,石研磨碎月共霜。
截取春山一坡绿,染做秋阳纸半张。
苦茶三杯夜过午,秃笔残磨伴炎凉。
“宏观探道,微观探真“——贾又福山水画写生

“宏观探道,微观探真“——贾又福山水画写生贾又福师承李可染,但并不一味地模仿李可染,他追求的是与老师艺术精神上的一致,在最好的继承是创新和独创性思想指导下,他大胆求变,形成了“贾氏山水”独特风貌。
新样貌新风格李树森:著名美术评论家邵大箴说:“在当今中国山水画坛,贾又福是最有成就、最值得注意和研究的画家之一。
他创造的山水画新样貌和新风格,是继李可染之后的又一次突破,对于当今和未来的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且形成了“坚实、奇特、博大、诡谲”的艺术风貌,创造了新的美学品格。
”著名美术评论家郎绍君在谈到您的画时说,“贾又福的画作的风格既是个人的又具有时代烙印,代表20世纪晚期山水画的新成就”。
您能不能解释一下什么是“坚实、奇特、博大、诡谲”的艺术风格?贾又福:理论家鼓励与肯定,对我的创作是很大的支持。
风格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
我的山水画的个人面貌,是经过数十年在大自然中磨练,逐步形成的。
评论家说我的作品“坚实、奇特、博大、诡谲”,这主要是与我画的内容及对象有关,我画的是中国北方的太行山,太行山是我创作的基地。
很多文人形容太行山就如同中华民族的脊梁。
太行的危岩绝壁、长坪大坡,很壮观,气势非常大,太行山本身这种形象就是雄浑博大的,很奇特,而且很神秘。
几十年里,在画太行山的时候说的好听一点,是在跟太行山对话,我把太行山看作老师、朋友,跟其交流思想,交流感情,在精神上逐渐有所领悟。
刚开始画太行山,画得比较偏重写实。
如实的画也具有这种坚实和奇特,后来慢慢的就不满足于此了,加上了一些艺术处理。
苏东坡讲:“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 随着逐步的深入与超越,我的画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精神和学养,作品除了形象的奇特、雄浑以外,在精神方面具有了一种象征意义,象征着中华民族博大、浑厚的精神。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现阶段我们国家发展得越来越好,正迎来一个蓬勃的发展时期。
时代的精神在作品中通过太行山得以寄托,再与数千年的优秀文化联系起来,就可以更多地给人一种精神方面的启示。
对山水画写生的再认识

式 。像北 方的赵 望云 、 鲁 ,中部 的黄宾虹 、傅抱石 、李 可 I 历不 同 、 文化 修 养 不 同 ,对 自然 的 感 受 当 然 足 仁 晋 见仁 、背 染 ,南国的 黎雄才等 等。更有永远 不肯走出写生状态的张仃 ; 者 见智 , 这 也 是 形 成 各种 绘 画 风 格 的 不 同 原 因 。 同 样 是 松 尢 曾说 : , “ 我只有看到真山水才激动 ,才有想 画的 冲动 。 树 ,五代 及北 宋的画家 表现 手法基本 一致的 ,I 1 } = i 宋则有所
,
以后的 J J j 代画家都有 持 写生之 人。五代 嘶家荆浩长 期 位 置 的不 同而 产 生 的 变 化 。 但 这 并 仅 仪 是 埘 一 …一 水的 真 松, “ J I L 数万本 ,方傅其真” ,并在 其 笔 实 记 录 ,而 是 既 要 真 实 表 现 又 要 { { i : [ 括 处 理 。 北 术 郭 思 纂 策 林 泉高致 ・ 山水训》裁其父郭熙之说 : “ 真 …水如烟 岚,
“ 外事造化 、中得心源”的过程 。写生从 广义上说虽然是对 符号的提炼并形成个性 笔墨语言的过程 。要抓 住对象能 打动 襞 画 ,但中阍 山水 画的 写生有其特殊 含义。 “ 写”是表现 人的 本质 ,结 合画家的现场感触 、审 美理念和 艺术素养 ,对
手 法 ,并 有 一定 的 文 化 含 义 ,是 要 求 作者 H 1“ 笔 墨 ” 这 种 绘 其 进 行 综 合 、组 织 、 慨 括 处 理 ; 如 此 写 生 已 经 是 照 抄 对 厕 言去 表 现 刈‘ 象; “ ”是 对 效 果 的 要求 ,是 让 画 面充 满 . 象 ,而是直面对象进行选择 、取 含、莆组 ,从而使画作达到
郭不:黄宾虹山水写生观浅析

郭不:黄宾虹山水写生观浅析郭不,一九五七年生,陕西长安人。
少时随启蒙恩师袁玉成先生学习书画。
中年效法黄宾虹老人,以“浑厚华滋”为旨。
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程大利工作室助理导师。
有诗为志;京华堪落落,程公唯知己。
千里一相邀,教学两收益。
春秋师造化,冬夏临池期。
丹青前世债,白头终无悔。
并任黄宾虹山水艺术研究院院长。
黄宾虹山水写生观浅析郭不民国以来的山水画家中,黄宾虹老人恐怕是最注重“笔墨写生”,且到老都是身体力行的一位。
我所以要特别强调“笔墨”二字,是源于民国之后,直至今日“西风东渐”之故,笔墨一词如同汉字,几乎被新文化运动废掉。
虽然汉字几经周折形被简化,意被简单存了下来,可笔墨却没有这么幸运,中国画里原本的笔墨精神陷入空前的黑暗危亡之中。
正鉴于此,宾虹先生独以其深沉之心得,以治病救人之道,引吭高呼——中国画舍笔墨无它!以其震古烁今之疾声告诫人们:“国画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有笔墨”。
他目光深远地指示道:“国画艺术的精粗、高下之分,就是笔墨变化之中,既是笔墨分明,又能浑然一气,既是浑成,又能分明,其中变化就透出造化的消息来”。
透出造化的消息一语,真乃空谷足音!中国画只有遵循笔墨畦径,才能传递出“造化的消息来”。
不论写生还是创作,脱离了笔墨精神的所谓“国画”,在宾老看来不足议也。
郭不先生写生作品黄宾虹伟大的艺术成就,正是基于这一美学观上。
纵览他一生的绘画创作及大量的写生课徒画稿,我们从中看到“笔墨”意识始终贯穿在他的画中,具体到一根线,一个点,决无一丝含糊。
真是笔笔有出处,笔笔见来历,笔笔合法度,且无一笔弱笔是也!虽老人暮年患白内障,“暗中摸索”的那一两年,笔底亦千钧之力,毫无勉强松懈,反而笔尖的内力更加沉雄姿肆,阔大遒劲。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看似粗头乱服之作一跃成了妙不可言的神逸之品。
在黄宾虹的眼里,笔墨写生的第一要义,必须是“以书入画”。
黄宾虹一生都在恪守“书法是画法”这一理念。
这源自他幼年受益于乡贤的教诲——当如作字法,笔笔宜分明,方不至为画匠也。
格物求真——山水画写生我见

朱熹讲 : “ 格, 至也 。物 , 犹事也 。穷至事物之理 , 欲其极处无
不到也。”( 《 大学章句》 释经一章 )
“ 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格者 , 极至之谓 , 如格于 文祖之格 , 言穷而至极也。”( 《 大学或问》 卷一 ) “ 及 其进乎 大学 , 则又使之 即夫事之 中, 因其 所知之 理推 而 究之 , 以各行乎其极 。”( 《 大学或 问》 卷二) 在朱熹看来 , “ 格 物” 之“ 格” 有两层 意思 : 一训 “ 格” 为“ 至” 。 “ 格物 ” 便 是“ 至于物” , 也就是达到极至。这里“ 格物 ” 要 达到至物 其极 , 而且至物其极就能够“ 知至 ” 。 二则训“ 格” 为“ 尽” 。 “ 要 见尽
方 式 。 科 技 的 发 展 改 变 了人 们 的 生 活 ,也 疏 远 了人 与 自然 的距 离 。 也 正 因 为 有距 离 却更 加 深 了人 们 对 自然 的 向往 。
为“ 尽” , 则“ 格物” 就是“ 知尽 ” , 而“ 知尽 ” 便是 “ 理穷 ” 。 因而 , “ 格 物” 向与“ 穷理” 并称 。朱熹沿 习二程 的说法 , 把“ 格物 ” 之“ 物” 训 为“ 事” 。“ 事” 不仅指事体 , 也指事情 , 因而“ 物” 的概念就 十分宽 泛。所谓 “ 盖天下之事 ,皆谓之 物” , “ 眼前 凡所应接 的都是物 ” ( 《 朱子语类 》 十五 ) 。 从 上面的分析可 以看 出 “ 格物 ”之功便是 主体考穷事 物之 理, 其 的核心在穷理 。格物之说就是“ 明其 物之 理” 、 “ 即是物而求
学和察 问( 感觉系统所得 ) 的方式为 主, 而思辨 的方式为辅 ; 而致 知则只用心( 思 辨系统 ) , 故思辨所得为 主, 学问所得为辅。
意境一直被称之为山水画的灵魂!这些意境优美的山水画令人陶醉!

意境一直被称之为山水画的灵魂!这些意境优美的山水画令人陶醉!山水画写生,不管是“目识心记”还是“对景写生”,也不论是写实还是写意,对意境的追求都是相同的。
纵览自古流传至今的山水画作品,无一不是画家体察自然、内化于心、诉诸笔墨而来。
早在唐代,画家张璪就提出中国美学史上代表性言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
山水画写生,就是师法自然,但是自然的美要转化成艺术的美,就需要画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凭借娴熟的笔墨技法和个人的感悟,营造出无穷的韵味和诗意空间,这就是山水画的意境构建。
李可染先生曾说:“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达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
”意境一直被称之为山水画的灵魂,也是作为山水画追求的至高境界。
山水画写生,如何把握意境的营造,这是山水画作品优劣之关键,画家对景写生,首先是以选择能打动其心灵的自然美景为表现对象。
自然之景如果不经过画家的艺术化处理,看见什么就画什么,都统统摄入画面,虽然是生活写照,但缺乏作品的感人之处。
只有经过构图的经营、物象的取舍、虚实的处理等艺术手法,才能表现出诗意化的动人画面。
苏东坡论画曾言:“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至于其理,非高人逸士不能辨。
”面对复杂的自然场景,画家应具备一定的学识、修养,并能根据自己的感悟,提炼出自己的感受,为营造画面的意境做服务。
当提笔写生之前,若能移步细致观察自然的整体之貌,对物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随后,进一步深层次观察,也就到了绘画立意的关键时刻,透过自然表象挖掘物象的内在精神,这是形成艺术作品的初步构想,画家带着明显的创造性去深层次观察,并注意把各个角度的气势、布局、主次、取舍、揖让都了然于胸,做到“山川为我所用”。
中国山水画写生特别强调想象的力量,强调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宋·刘道醇《宋朝名画评》曾这样描写范宽:“居山水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趣,虽雪月之际,必徘徊凝览以发思虑……遂对景造意,不取华饰,写山真骨,自为一家。
论山水画写生

要有神” 唐代诗人杜甫在 《 。 丹青引 ( 赠曹将 军
霸 ) 中 有:“ 烟 功 臣 少 颜 色 将军下笔开生 凌
,
艺术精神。 潘天寿先生所说的 “ 如 与西 方 拉 开
个
荧失文化的民族还能发展?所以中国文化的发
面… ‘ ‘ 弟子韩干早人室 , 亦能画马穷殊相 干惟 刨肉不画骨, 忍使骅骝气凋 丧 将军画善盖有
,
更是 为
了世界文化的 多样性、 丰富性 这也 是 山水画 的
,
霎 募透 鏖 毫t
、
两
幽■ 牛
敏
铃目
喹
口 款i j 1 =Fra bibliotek 铃印
一
㈨
瞧
歉讧
铃日
豫怛
柳丽
6 ×8 8 6
款识 : 恒嚼。 徐 跨印: 徐恒 印信 ( 白)
徐 恒 , 6 年 出生于贵 州省贵 阳市。9 0F 14 9 19 -- t ̄
化背 景和艺术追求 , “ 对 写生”有不同的理解
和 运 用 。对 写生 的 理 解 也 反 映 出艺 术 理 念
、
艺
,
一
术精神的追求方向。 山水画的写生古今 不同义
山水今天已经在概 念上与风景混 同了 传统 山 水倒作为一种 “ 媚道”的 艺术 主 要 注 重 表 现 山J的内在精神。 J J 传统的写生首先要 “ 开生面
中自毒 珂 - l- 研究  ̄t ・ l :
(II 'IⅥ ¨ , ~” ~‘ ( , 』( f 川 y
论 山水 画 写 生
山水画是中国独有的重要艺术形式 历 经 千 年的 文 化积 淀 , 大 精深 源远流长。山水 画 博
|黄宾虹山水画《写生四帧》欣赏

|黄宾虹山水画《写生四帧》欣赏
黄宾虹(1865 -1955),原籍安徽省徽州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成长于老家歙县潭渡村,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
近现代画家,擅画山水。
六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册,曾从郑珊,陈崇光等学花鸟。
精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
他的技法,得力於李流芳、程邃,所作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洗练凝重,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
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显著的特色。
题识:
(一)灵岩下二里。
宾虹。
钤印:朴居士
(二)观音岩。
钤印:黄
(三)老君岩。
钤印:黄
(四)二郎庙。
钤印:朴居士。
明清时期的中国山水画观

明清时期的中国山水画观在中国艺术史上,明清时期是山水画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家们不仅秉承了古代传统,还融入了新的创作理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中国山水画可以说是中国绘画艺术中最具代表性和特色的一种形式,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座璀璨明珠,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明清时期的背景和特点明清时期,是中国绘画史上极为辉煌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山水画实现了从工笔细腻到写意潇洒的跨越,画家们开始强调意境、意蕴,注重表现内心情感,追求大境界的表现。
明清山水画家擅长运用明快的笔墨,勾勒出壮丽的山川河流,呈现出视觉和心灵上的愉悦。
明清时期山水画家代表作品在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山水画家,他们各具特色,作品流传至今感染人心。
其中,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文征明的《万山红遍》,李唐的《泼墨山水》等作品都是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作。
这些画家在表现山水时各有侧重,黄公望注重构图,文征明讲究用笔的韵律,李唐则追求墨色的变化,这些不同的风格在明清时期山水画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明清山水画的审美观念明清时期的山水画家们追求的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写实,更是对内心世界的表达。
他们通过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变化,将自己的情感、思想融入到作品中,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情境。
观赏明清山水画,不仅是欣赏自然之美,更是领略画家心灵深处的意境,感受到中国文化中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融合。
明清时期的中国山水画观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对自然、对生活、对情感的诠释。
通过对明清山水画家们的作品的研究与赏析,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山水画所蕴含的诗意与哲理。
明清时期的山水画观,不仅是艺术史的一部分,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后世的绘画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我们倍加珍视和传承。
每幅明清山水画背后,都有无限的意蕴和情感,让我们继续走近这段历史,感受那份恢弘与深情。
浅析中国山水画写生

浅析中国山水画写生作者:赵勇军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第03期摘要:传统水墨山水在经历千年的发展后,已经形成一套稳定的造型、笔墨程式法则。
与西画的追求表象的模式不同的是,它虽然与自然保持一种形象的上的联系,但或多或少已经转变为某种主观意向所不确定的造型结构和形象符号。
山水画写生是通过培养我们观察表现生活的能力。
一方面加强造型能力、处理对象能力、构图能力。
也是对自然真实物像的提炼、概括与表现能力。
同时还要注意生活与情感的生命气息和时代特点,写生作品应有笔、有法、有情、有神。
才能做到“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关键词:山水画写生;临摹;笔墨;有法;有情;有神。
传统水墨山水在经历千年的发展后,已经形成一套稳定的造型、笔墨程式法则。
与西画的追求表象的模式不同的是,它虽然与自然保持一种形象的上的联系,但或多或少已经转变为某种主观意向所不确定的造型结构和形象符号。
并赋予它很强的精神性。
就是我们所说的“意味”。
而写生贵在“写”,中国画中的写就是书法用笔,而书法中用笔深有讲究,如:中侧、转转、呼应、藏露等用笔笔方法。
其次,“生”是与“死”对应的。
表现一种生命的运动、变化规律。
而运动、变化来自我们对大自然的深刻体悟,从各类事物的产生、发展、成熟到终结我们找到了一种所谓的律动——节奏韵律,甚至是哲思顿悟。
正如李泽厚先生说的有意味的形式,它是画家对大自然形象通过通感而得到的有意味的图示。
一山水画写生的要点山水画写生是通过培养我们观察表现生活的能力。
一方面加强造型能力、处理对象能力、构图能力。
也是对自然真实物像的提炼、概括与表现能力。
同时还要注意生活与情感的生命气息和时代特点,写生作品应有笔、有墨、有法、有情、有神。
1.取景——即对所观察景物的取舍,我们选景时主要选择特征最明显,景色最优美,意境最感人的素材。
中国文字里有个词叫“舍得”,“舍得”意思是说舍去不重要的东西,才能得到重要的东西。
也就是说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要有所不要,有所取有所不取。
“雨淋墙头月影壁”——黄宾虹山水画中的写生观

此论文以黄宾虹的多项著述和专家学者们对他笔墨的研究以及整个艺术历程的研究文字为理论基础,分析其山水画中体现出的高超的笔墨技巧,来解读他根植于传统文化对笔墨理法的深刻见解,并且试图通过具体画面当中的用笔用墨的方式,探究其笔墨观在山水画方面的实践情况、产生的效果,与这些观念、方法、成果在当下凸显出的意义。
20世纪的绘画大师黄宾虹先生所处的时代是古典和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碰撞的十字路口,笔墨作为中国画的核心问题到了一个由旧变新的路口。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原有的价值体系易于崩溃。
黄宾虹先生凭借其超乎一般画家的深厚的文学修养、坚持不懈的技术历练和广采博取的胸怀成功地建立起既属于他艺术个性和风格也有着划时代意义的笔墨价值体系。
一、黄宾虹笔墨观的形成(一)深厚的文学修养黄宾虹在小的时候就喜欢学习诗文经史,学习画画和篆刻,并且十分认真地学习顾炎武、黄宗羲等人的著作。
当时时局动荡,为了躲避战乱黄宾虹迁去金华山居住,在李灼先、李咏棠的教导下学习。
黄宾虹21岁时,应县试,补廪贡生,学习绘画花卉山水。
绘画十分勤奋,课后喜欢研究一些金石书画。
黄宾虹先生在50岁之前学习百家,后游历了黄山、九华山、泰山等名山,又登上了五岭、雁荡山,还游览了巴蜀等地,足迹走过了大半个祖国。
黄宾虹先生绘画的技巧,早前受李流芳、程邃等人的影响,也与元、明各家相互融合。
在绘画中,他重视章法,虚实结合、疏密有致,笔法苍劲有力,严谨。
新安画派的画风对黄宾虹先生产生了终生的影响,他六十岁以前的画作被人称为“白宾虹”。
黄宾虹六十岁以后的画风发生了转变,他游览了乌渡湖、秋浦等风景名胜。
因为这些地方风景美丽,黄宾虹十分喜欢,便有了定居的念头。
贵池的游览经历对黄宾虹先生的画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宾虹先生晚年的时候游览了桂林、广东等地,绘出了大量的作品。
在这以后,黄宾虹先生的风格不拘泥于传统的风格,而是用真山水作为模板参考,以过去多年总结出来的经验,创作了很多的山水画,在风格上前无古人。
从“搜尽奇峰打草稿”看中国山水画的写生创作观

从“搜尽奇峰打草稿”看中国山水画的写生创作观作者:刘晓衡来源:《美术界》2018年第12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
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
”这是《石涛画语录》的一段。
“搜尽奇峰打草稿”是清代画家石涛在书画创作中极力主张的一种创作观点。
他的书画作品之所以能有大成,也是因为他身体力行地推崇这句至理名言,所以才能把创作中的意境与灵感淋漓尽致地展现于他的作品当中。
对于艺术他主张应该多搜集素材,多观察事物,手摹心记,在大自然当中不断地提炼自己的艺术表现手法,总结艺术规律,进而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以“搜尽奇峰”不辞辛劳的写生创作态度,从而在“打草稿”的过程中逐渐提炼自己的艺术语言,最终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至高境界,也是石涛游历大江南北在奇峰怪石中“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的悟道。
由此,我对山水画的写生创作观有了“游之、记之、悟之、写之”的创作感悟。
首先,“游之”则是学习山水的一种方法,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地方的美丽风景,就马上用“所见即所得”方式把所看到的风景机械地描绘到画稿中,这不是中国山水画的写生方法,我们首先要学會“游之”。
作为学习山水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第一阶段,我们在山水之间行走,游历,是贴近自然,了解自我的过程和方式。
也是一种学习,一种状态,一种抒发。
其中承载着对自然的妙悟,也是对“本我”的一种再现,是让人沉醉于其中的过程。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就有“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极佳地诠释了“游之”的乐趣和真境界。
山中景色随四时而变。
出自北宋著名的画家兼山水画理论家郭熙写的《山水训》:“真山之烟岚,四时不同。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正写出了山水随季节变化而迥然不同的物象特征,但这特征正如描写的美人的姿态一样“淡冶而如笑,苍翠而欲滴,明净而如妆,惨淡而如睡”,以此来比喻山水的春夏秋冬。
浅论中国山水画写生教学

个长期的培养过程 , 对于山水画教学来讲写生课尤为重要 。能否上好写生课直接影响山水画的创作 。
1 山水画写生的意义
11 “ . 师造化 ” 学 习山水 画的 必 由之路 是
历史上所有伟大的山水画家独特的创造无不是从“ 师造化” 中得来 的。五代的董源 , 然画江南 山水 , 居 荆浩 、 关同画中原 、 太行一带山岭 , 范宽、 郭熙画终南 , 太华 一带高原景色 , 米家父子画雨景 山水 , 李成画平远
非常注重写生 , 而且写生是他们进行艺术创作的必由之路 , 那么对于初学中国画的我们来讲就更为重要 了。
12 写生是 山水 画创作和 创新 的前提 条 件 .
对于一个成熟的山水画家来讲 , 写生不仅是创作的前提还是山水画创新 的前提。明清以后 , 中国画坛仿
古之风盛行 , 四王” 以“ 为代表的正 统画家 , 专事模仿 , 离开古人不敢着 一笔 , 不走 出画室 , 日 从 终 于南窗之 下, 完全脱离生活 , 中国画走向公式化 , 使 概念化的绝境 , 每每论画时都要谈哪一笔是某家之笔 、 某家之法等。
使 中困画复古之风盛行。同一时代的石涛游历名 山川 , 以山川为师 , 出了“ 提 搜尽奇峰打草稿 ” 的创作主张 , 在实践上画出了前无古人的独特的山水佳作 , 推动了当时画坛的革新。那么对于初学山水画的学生来讲 , 写 生是他们进行创作的前提条件。首先写生应该是基本功训练的重要环节 , 因为通过写生不仅可 以深刻地理
浅论中 国山水 画写生教学
刘天 浩
( 吉林 师范大学 美术学 院 ,吉林 四平 16 0 ) 30 0
摘
要: 通过作者对中国山水画写生课程教 学的认识和理解, 总结了山水 画写生的意义, 并就如何
古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特点与艺术表现

古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特点与艺术表现古代中国山水画是一种独特而受人赞赏的艺术形式,它以山水为主题,通过精妙的笔墨和构图,表达了画家对自然景观的审美情感。
这种艺术形式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独特特点,又具有深远的艺术感染力。
古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特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它追求的是自然的美。
古代中国山水画强调的是自然景观的准确再现,注重捕捉景物的真实面貌。
画家通过对山水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敬佩之情。
其次,它讲究的是画面的空间感。
山水画往往通过远近分明的构图表现出深邃的空间感,使观者感受到无穷无尽的广袤和宁静。
这种空间感的表现不仅仅是局限于画面的远近,更是体现出作者对于宇宙间无边无际景物的感知和把握。
再者,它追求的是画面的意境。
古代中国山水画以绘画大师师法自然的方式,通过潜心的辛勤创作,表现出令人神往的意境,使观者在欣赏时感到心旷神怡,引发无穷的思索。
古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表现也十分丰富多样。
首先,它以“拟古”为主要手法。
拟古是指画家在表现自然景观时,通过模仿古代名家的笔墨风格和画技,以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画家往往会刻意运用简练的线条和富有节奏感的构图,使画面更富动感。
其次,它注重的是“墨意的相互渗透”。
古代中国山水画尤其强调墨色的运用,通过淡墨渲染和浓墨点染的方式,表现出景物的质感和层次感。
这种墨色运用的独特技巧,使观者在赏析时能够感受到深邃的神秘和宁静。
再者,它也注重画面的结构和布局。
画家在构图时通常采用“三重构图法”或“九宫格构图法”,以突出画面的主题和氛围。
这种构图方式不仅使画面更加有序,而且也更容易引导观者的视线。
古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特点与艺术表现深深影响了后世的绘画创作。
这种艺术形式不仅在中国,也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它不仅为后世的绘画提供了独特的艺术样式和技法,更为人们的审美观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发。
鉴赏古代中国山水画不仅仅是欣赏一幅美丽的画作,更是进入一个富有诗意和哲理的境界。
关于山水画的写生

宁圉固風•创作研究CHINESE f'A!N I ING A CALl.'GHAPI IY关于山水画的写生o徐晓波徐晓波,女,江苏无锡市人。
青少年时期师从凌再型先生学习花鸟画。
1998年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师从张友宪先生学习中国画。
2000年入南艺书法专业,师从黄惇先生学习书法篆刻。
2009年入清华美院学习书法。
2010—2012年入中国国家画院学习书法,师从沈鹏、曾来德等导师。
2014-2017年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师从范阳、李爰国、苗再新等导师。
山水画的学习与创作,是一个“师古人”“师造化”“帅心源”的过程。
在山水画史±,范宽、黄公喫、沈周等都是经历这一过程并取得成功的典范。
“师古人”就是临摹;“师造化”就是写生;“师心源”就是创作。
“师古人”是为『积累技法;“师造化”既能积累技法乂能积累素材,轿富见识阅历,加深对大自然的感受,为“师心源”的创作做准备。
“师造化”,肯先要具备造型能力。
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以形写形,以色貌色。
”“写形”就需要造型能力。
明人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古人论画有云,下笔便有凹凸之形。
'”此处“凹凸之形”即山水的结构形态,表明了中国画对造型的要求。
造型能力可以从临華、写生中获得,也可以从学习素描中获得。
西方素描是一种造型方法,又是一种思想、-种思维方式。
现在有人认为素描对111水画创作有负面影响,其实不然,潘天寿、李可染、李苫禅等老一辈画家,以仪晚清任们什:都学过素描,今天看来,他们是当时中国画的代丧人物。
他们一方面接受了西画的素描思想,另•方面深入学习古人的绘画经验以及传统书法等。
在当代,真正阻碍中国画发展的不是索撇而是没有深入古代经典。
这个“经典”既包括传统绘両,也包括传统文化综合修养。
习画者普遍都浅尝辄止,甚至一片空白。
若同时具备传统素养,再学点素描,就会为中国画创作插上翅膀,至少在造型方面更出色。
古代山水画的写生似乎比较简化,不如花鸟画、人物画栩栩如牛.。
道在山水之间——我的中国山水画写生创作观

主宰 的社会在 不 断地发 展 变化 ,人 的 审美趣 味也 随
之 不 断 有 新 的 需 求 ,且 时 代 会 因 人 的 审美 需 求 的 不
断增 强 而掀 起一 阵阵潮 流。由此看来 , 法的创新 与 技
再 造 不 是 你 想 不 想 的 问题 , 是 你 非 变 不 可 , 则 你 而 否 就 将 会 被 时代 的 潮 流 无 情 地 淘 汰 。技 里 求 道 , 愧 于 无
国 山水 画 的 笔 墨 程 式 、 号 章 法 乃 至 空 间 意 识 , 应 符 适
心 ; 里得道 , 技 自然 而然 。技无止 境 , 国山水 画任 重 中
道远 。
我从 小 生长 在 洞庭 湖 的兰溪 河边 ,兰溪北 边有
烟 波 浩 淼 的 洞庭 , 东 南 有 一 望 无 际 的 稻 田 ,小 河 弯
间” 宗 炳 的“ 怀观 道 ” 庄 子 的“ 地 有 大美 而不 , 澄 , 天 言” 都 是对 自然 审美 的经 典名 言 。道 出 了人 的精神 , 气质 、 美感 与 自然 的同构性 、 相通 性 。 中国 山水 画只
有 到 自然 中 去 观 察 、 体 验 、 写 生 , 索 和 拓 展 山 去 去 探
弯 , 西边 山里流 出来 , 缓 向北流 淌 ; 从 缓 河岸 杨柳 依
依 , 风 习 习 , 吟 低 唱 … … 回望 故 乡 , 和 轻 乡思 如 潮 , 故
时代 审美 的需 求 , 与时俱进 , 无疑 是每 一个 山水 画 这 家 的责任 与使 命 。石 涛说 : 笔 墨 当随 时代 。” 的程 “ 新 式 法则 、时代 的笔 墨在 哪里? 我认 为藏在 自然生 活 中。 技进 乎道” “ 源在 自然。 因此 , 十余年来 , 二 我非 常 重视 到 自然 生活 中去 写生 , 收集创作 素材。我 的每 一
中国山水画古今写生观比较与思考

中国山水画古今写生观比较与思考作者:李静茹来源:《美与时代·中》2023年第12期摘要:中国山水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影响,形成自身独特的美学特征。
山水画的写生过程是锻炼画家观察力、审美力、总结力、独立思考力的过程。
古今山水画家经历了从“游、悟、记、写”到“全景全因素、局部、目识心记、累计式记忆”写生方法的变化。
画家写生思路由传统的弱化外部形态、强调意象观,发展到现代的加强造型写实性、兼顾“写意”与“写形”。
探讨传统山水畫写生的思想和方法、现代山水画写生思想观念,将二者对比,研究其发展变化,进而引发对于中国山水画写生问题的再思考。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写生观念;传统;现代中国山水画强调精神性,写生在中国山水画中具有重要地位。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自古以来中国山水画创作的优良传统。
在写生过程中,画家要对景物复杂的光影、形态和瞬间氛围变化等进行认真观察和感受,充分发现自然界的美与规律,然后根据自我审美和艺术敏感度进行构图安排,取舍特征元素,并用恰当生动的线条、墨韵把这些元素表现到纸面上形成极具思想内涵的画作。
画家走到户外接触不同的景物或经历各种场景,这种愉悦和刺激唤起内心绘画冲动,写生稿如同日记一般记录着画家一刹那的真情实感,这些情感正是作品的灵魂,使观赏者通过画作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体味同样的心灵放松。
由此可见,深入生活进行写生是山水画创作的关键步骤,这是闭门造车无法替代的。
写生实践过程既是对画家观察力、总结力、表现力、独立思考能力的锻炼,也是对脑、心、眼、手协调能力的培养[1],更是对自身精神修养和审美的陶冶,帮助画家达到写理、写意、写心的和谐统一境界。
一、中国传统山水画写生思想和方法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写生观念受到老庄哲学思想的影响,注重精神层面的刻画,弱化外部形态,强调“行万里路,目识心记”。
古代画家通过畅游山水之间,感受自然界气息,追求心灵触动,引发情感共鸣,而不是单纯的无情感写实记录,表现出亲近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生是山水画基本功训练的重要环节,“外师造化”是自古以来山水画创作的优良传统。
传统山水画写生倾向于概括化和类型化处理,通过对物象的“传神”和表现的“意似”揭示客体的本质特征,以抽象的笔墨形式表达人格与精神,并升华为“意造”境界。
现代的山水画写生以对景写实为主要方式,注重客观真实,训练心、眼、手、的高度协调统一能力,有机衔接消化系统、酝酿创作两个重要的艺术环节。
它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
在概念上、技巧上受到了西方写实美术的影响,以提倡生活、重新发现自然美、歌颂祖国大好河山为目的。
一、传统山水画写生观
传统的山水画写生讲究行万里路,目识心记,弱视外在形体,意会多刻画少。
这与他们受老庄哲学思想的熏染与制约有关。
如果说宗炳的“画像布色,构兹云岭……身索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是最早的山水画写生的记载的话,在此就已经埋下了老庄哲学思想的种子。
他所说的“澄怀味象”是对老子“涤除玄鉴”、庄子“心斋”、“坐忘”命题的发挥,应以虚静空明的心境,游历自然山水,对自然之道、人生之道进行深刻的体悟与观照,使身心获得彻底地解放与满足。
所以游览和制作山水画,目的在于“畅游”与“去欲”。
这使山水画的实践一开始变打上物我统一、陶冶性情不求形似的烙印,表现出最切近自然又超越自然地特征。
五代时艺术家高度重视深入生活、师法造化。
荆浩曾在太行山洪谷看见各种奇姿异松,怀着惊喜的情怀“揣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
”他的写生主张“度万物而取其真”,对客观对象进行真实反映的同时,不光停留在“似”上面。
“‘真’,就是用‘气’来规定(要求)审美意象。
‘真’是‘形似’和‘气质’的统一,‘华’和‘实’的统一。
‘真’是比‘似’更高级的范畴。
绘画艺术的本质和目标就是‘图真’,即创(‘气’)的审美意象。
荆浩的“图真论”指出师造化要传达出自然的本体和生命之“气”,审美意象才能是活的、才能是有生命力的,这是基于山水画写生观概念上的宏观把控。
可见,传统的山水画写生在于把握造化的内在精神、万象的本体和生命之道,是对自然生命形态由表及里的体悟过程。
他不但要忠实于自然的真实,还要进行世界心灵化的生华,是艺术家精神世界的外化。
元明清时期的文人画表现的热潮,使山水画笔墨对情感表现的抽象意识以绝对的优势压倒了对客观物象具体的写实描绘。
倪瓒竹麻不分,作画“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就是一个典型。
清代时师造化几近绝迹,笔墨超出了作为造型的功用,而偏重挖掘形式自身的内涵。
画家此时更多的关注到追求主观情致、追求笔墨神趣的独立意识上来。
山水画的重点已不在客观对象的真实再现,而在精炼、深永的笔墨意趣,在于传达艺术家的最深心灵就够了。
这
种对灵魂深处的观照与对自然的偏离,是不会已写实性手法作为表现的载体与途径的。
这最终带来了山水画坛的封闭与守旧。
总之传统山水画写生重点在于处理写生中笔墨语言与自然的关系。
它是把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运用到画理中去,把握万物的内在规律,把大自然“物化”,安放个人情怀、意识,而后画出“自我”。
所以传统的山水画写生从不追求真正的写实主义,它的实质乃是“遗去技巧,意冥玄化”的写意形式。
二、现代山水画写生观
近百年来,中国画坛经历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绘画历程。
许多画家热心从西方艺术中寻求启示,使传统绘画观念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历代中国画的变法都受到传统笔墨的制约,都是在笔墨法度本身中求变。
而现代的山水画变革却重点围绕“造型”问题展开,试图以西方写实造型艺术观念,补纠清以来向壁虚造的时弊,拓宽旧山水画新局面。
它的主要代表人物徐悲鸿,提出“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影响扩展至全国各高校,改变了传统绘画观念的走向,写实性绘画因之成为20世纪画坛的主流形式。
李可染、石鲁、傅抱石等都从不同的途径进行探索,各自创造出了独特的笔墨表现程式,象“可染皴”、“拖泥带水皴”、“抱石皴”等。
这些表现方式,都是对传统笔墨语言的一种突破,这离不开以写实为目的山水画写生在其中的作用。
中国画历来对待造型的观念是以心象为突破点,而西方艺术的轴心是通过直觉引起心理反馈的观念再现。
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恰当的落脚点是一个新难课题。
传统的笔墨无法充分发挥写实造型的作用,西画观念的引入有可能使兼顾造型与笔墨趣味在艺术表现中两者具失。
李可染的山水画写生恰恰切中这一要害,本着“为祖国河山立照”的信念,借鉴西方印象派户外作画的方式,吸收它的造型观念而舍弃它的造型方法,倡导写实性的山水画对景写生,突破了古人只从哲学思想、美学观念的宏观状态把握而没有具体的对景落墨的师造化法他提出首先要研究生活、认识生活。
“看只能得到一个模糊的印象,只有写生才能真实而深入的认识客观世界”。
写生的过程是直接在室外对景起笔落墨,直到完成。
写生的精神状态是“如狮子博象,全力以赴。
”并采取裁剪、夸张、含蓄、提炼等手段,使形象突出、层次协调。
这种写生方式比古人的“师造化”更具体真实,是在“脑、眼、手还不能完全吻合时的一种强制约束性的锻炼”,是正确认识客观规律的最根本的部分。
这开拓了山水画造型技巧表现的新空间,给山水画作品注入了新鲜的生命感受和现代特色,并影响了全国各美术学院的学生与众多的山水画爱好者。
三、两种山水画写生观辨析
传统的山水写生立足于艺术家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对个性化意境的追求,通过感受,通过文化理解,通过“游”、“悟”、“记”的方式,依靠笔墨表现万物的生意,再造一个“第二自然”。
而注入西画的造型观念和观察方法的现代写实性山水画写生,强调的是面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性,以艺术观察和艺术提炼为主,不但要游、悟,还要当场写生记录,加之古时的自然景色与今天有所差异,纸张笔墨也不像今天这样普及等原因,两种山水画写生在审美取向、表现语言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
首先,在造型观念上,传统的山水画写生是偏重自我的“意象”观,是一种文人画的“重表现”的造型方式,现代的山水画写生在造型观念上吸收西方写实素描的绘画方式。
注重训练手眼表现的严谨性,注重对物体描写的精确度,真实记录对象,把自然放在第一位。
在审美取向上,传统山水画写生是视觉意象、视觉经验的心理整合过程,注重事物的“神韵”和“意似”,贵在“遗貌取神”。
现代山水画写生,注重对物体结构的锤炼,热衷于光线、空间、体积、质感的额表现,注重对自然美的独特发现。
在观察方法方面,传统山水画写生采取“以大观小”的散点透视法,像庄子所说的“游心”,处在移动的空间中,用游的意识来观察山水林泉树木。
现代山水画写生引进西方绘画焦点透视与传统的散点透视相结合的方式,在散点透视的基础上融入直观景物观察的透视规律,准确入微的把握物体空间结构。
淳道字画网包含山水画、花鸟、人物画以及名家书法作品多种类别。
形式上又有斗方、横幅、竖幅各类尺寸、还有扇面等充满情趣的小幅作品。
可以用作家庭装饰、会所挂画、酒店茶楼挂画、商务场合挂画,更可作为礼品和个人收藏使用。
价格多种多样,又可分为:五百以下、五百到一万之间、一万以上都可选择。
丰富的品类,客观的价格和优质的服务是您挑选字画的不二选择。
在表现语言方面,传统山水画写生重视笔墨语言的内涵,并以其水平的高低作为判断作品价值的标准。
在现代山水画写生中,更有表现力的新的皴法墨法服务于写实造型与意境的表现,真实描绘与笔墨同等重要。
在学习方式方面,传统的山水画学习以临摹为主要途径,以“师徒传授”为延续和发展的方式。
而现代山水画学习方式是传统临摹与对景写生并举。
在写生心态上一个是静观默察,一个是直接动笔。
现代的吸纳写实观念的山水画写生是对传统视觉语言的重新阐释。
它强调描绘的真实性、丰富性,只是相对于中国古典绘画而言的一种真实。
它在技巧和观念上,并非追求直面人生的真正的西式的写实主义。
古典山水画是诗性气质,富有哲理性,注重传神。
用西画的写生造型观改造之,只是在全力追求山水画的时代精神与时代内容上,体现出一种必然性;
在改良中国山水画造型写实与否上,体现出一种迫切性。
两种写生方法尽管有别,但其深入自然、体悟艺术与造化之玄关是一致的。
写实性的山水画写生是创作的必经之路,但不是最终目的。
太追求写实,易落入纯客观,太追求写意,易落入纯主观。
追求形似、写实只是初级阶段、低级状态,是基础能力的训练。
先写实进而超越形似才是绘画高级阶段,深化状态。
没有低级阶段的写实“求形似”,而一步跨入高级阶段的写心“求意似”,不但不似,反而欺己欺世。
当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几乎人手一部数码相机,照片成了生活中的替代品,人们在画室进行笔墨游戏与空间的符号摆布,少了那种古人对艺术的虔诚。
手法虽然多样化,但作品缺乏艺术灵魂,打动不了人。
所以写生应建立在深厚的文化与知识修养之上,与自然进行对话,锻炼眼光,雕琢心灵,从思维方式上全面建立一个专业人员进行专业劳动的特有的观念体系,才能为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