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一、目的为规范本单位作业场所危害因素的监测工作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有效预防职业病发生,保护员工健康,特制定本管理制度.二、引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9主席令18号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01年主席令60号《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2009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3号《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2009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7号《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卫生部违法减法卫法监发[2002]63号一、职责与分工安环部:负责监督本制度的执行.公司各部门:日常工作中贯彻执行本制度。
二、内容与要求1、公司以安环部、人事行政部为基础成立职业卫生管理领导小组,配置兼职管理人员.组长:庄国印副组长:董学坤组员:武昕孙晓敏(1)督促各部门建立、健全员工职业健康档案,并对从事能发生职业病危害的员工发放《职业病危害告知》,进行上岗前培训,做好职业卫生的预防和防护工作。
(2)每位新进厂员工必须提供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出具的有、无职业病史健康证明。
(3)对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在册员工,应由安环部负责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全员工健康监护台账。
(4)对已确诊为职业病的患者应进行积极治疗。
(5)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及时上报卫生行政部门和相关部门,并积极协助调查处理.2、生产作业场所运用先进技术或采取有效治理措施,改善劳动条件,确保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3、设计有害作业的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的项目应当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要求,并按规定做到“三同时”,涉及有害作业项目应进行职业危害预评价报告和进行职业卫生审查验收。
4、涉及有害作业场所必须符合:(1)有害作业与无害作业分开(2)设置有效的通风装置(3)涉及有害作业场所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和区域警示线,配备有效的应急防范设备的救护、抢险用品,并设置通讯报警装置。
职业危害因素监测、检测和评价管理制度(5篇)
职业危害因素监测、检测和评价管理制度一、日常监测管理制度综合部长方国强为公司职业危害日常监测人员,负有以下责任:1、委托具有资质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每季度对公司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日常监测;2、做好日常监测数据记录和存档,分析数据后向王德风书面报告。
二、检测和评价管理制度综合部长方国强为公司检测和评价管理主要负责人员,负有以下责任:1、按规定委托具有资质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每年对本公司作业场所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进行检测和评价,并提供真实的资料,对提供的资料负责;2、将检测数据在公司设定的职业健康公告栏内公布;3、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若超过职业接触限值,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治理措施难度较大的要制定规划,限期解决;4、建设项目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在投入使用时和在设备大修后,对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进行检测和评价。
职业危害因素监测、检测和评价管理制度(2)是企业为了保护员工健康和安全而建立的一套制度。
这个制度的目的是监测、检测和评价职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因素,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和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该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1. 监测:通过常规的环境监测,对职业环境中的危害因素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例如,对空气中的化学物质、噪音、振动等进行监测,对其浓度、噪音水平等进行定期检测。
2. 检测:对员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体检、职业病检测等,以监测员工是否存在职业病或者潜在职业病的风险。
3. 评价:对监测和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判断职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因素的程度和影响范围,对可能产生的危害进行预测和评估。
4. 管理:根据评价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改进工艺、提供个人防护设备、调整工作方式等,以减少或消除危害因素的影响。
5. 监督: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和落实。
总之,职业危害因素监测、检测和评价管理制度是企业为了保护员工职业健康而建立的一套管理制度,通过监测、检测和评价的手段,及时发现并控制职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因素,以保护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制度
1.目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使用有毒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352号令2023),为防止、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有效防止职业病发生,保护员工健康,增进我司经济旳健康迅速发展,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2.范围:本制度合用于我司职业卫生安全与职业病管理。
3.职责:3.1主管部门:办公室。
负责监督本制度旳执行。
3.2有关部门:企业各部门。
平常工作中贯彻执行本制度。
3.3职业病申报:办公室。
向有关人员申报3.4急救器具等由:生产部。
负责急救器具旳检查3.5劳动防护器具:生产部。
负责防护用品旳发放和防护用品旳监督3.6委托检测:办公室。
负责对从事职业病危害作业旳人员定期检测4.定义:4.1职业病,是指在本企业生产作业过程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原因而引起旳疾病。
4.2职业危害原因:在生产中使用和产生旳,并在作业时以较少旳量经呼吸道、皮肤、口进入人体并与人体发生化学作用,而对健康产生危害旳多种物质旳总称。
4.3有害作业场所监测:指对生产过程中从业人员易接触职业危害原因旳作业场所进行定点、定期监测。
5.作业内容:5.1 企业以办公室、安全领导小组为基础负责职业危害旳管理工作。
企业制定切实可行旳职业危害防治计划和实行方案。
防治计划或实行方案中明确负责人、责任部门、目旳、措施、资金等;由办公室和安全领导小组对贯彻状况定期进行检查,保证职业危害旳防治与控制效果。
由办公室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从业人员健康监护档案,职业卫生档案内容应包括:单位基本状况;职业卫生防护设施旳设置、运转和效果;职业危害原因浓度监测成果及分析;职业健康检查旳组织及检查成果评价等。
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中应包括:从业人员职业史、既往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对应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原因监测成果;职业健康检查成果及处理状况;职业病诊断等健康资料。
并对从事能发生职业病危害旳员工发放《职业病危害告知》,进行上岗前培训,做好职业卫生旳防止和防护工作。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保护职工健康,确保工作环境安全,预防和控制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对职工的伤害,根据《劳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
二、管理责任1.本单位负责人应当重视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工作,确保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工作的实施和推进;2.管理人员应当具备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负责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和管理;3.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保障检测工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4.职工应当积极配合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工作,提供必要的协助和信息。
三、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的内容1.检测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作业场所中的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粉尘、噪声、辐射等;2.检测方法检测可以通过定期采样、检测仪器和设备测定、职业卫生评价等方式进行。
四、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1.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工作应当由专业人员进行,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2.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应当定期进行,具体检测周期根据不同的作业场所和职业危害因素确定;3.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应当进行记录和归档,以备查阅;4.根据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本单位应当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减少职工暴露于职业危害因素的风险;5.当职业危害因素超过国家标准时,本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及时通知职工,并报告相关部门。
五、职业危害因素信息公开1.本单位应当将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及控制措施公开,提醒职工注意防护;2.相关部门应当将职业危害因素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公开,提供给职工合理的知情权。
六、职业危害因素应急处理1.当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出现突发情况时,本单位应当立即采取紧急措施,确保职工的安全;2.发生职业疾病疑似病例时,本单位应当及时上报并配合相关部门的处理。
七、处罚措施1.对违反本制度的单位,将依法进行处罚,并要求其立即整改;2.对违反本制度的个人,将依法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与检测制度(4篇)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与检测制度一、引言在现代社会,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与检测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是指在工作期间,由于工作环境中存在的有害因素所引发的对人体健康产生的潜在或明显的不利影响。
为了保护工作人员的健康,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与检测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二、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1. 职业危害识别与评估在作业场所,首先需要进行职业危害识别与评估工作,明确作业场所存在的危害因素。
这包括但不限于化学物质、尘埃、噪声、高温、辐射等。
评估作业场所存在的危害程度及其可能对工作人员产生的影响,为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 危害因素的控制措施根据危害识别与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危害控制措施。
这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体防护措施。
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工艺改变、设备更新、通风换气等措施来控制危害因素的产生和扩散。
管理措施则是通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培训教育、监督检查等手段来规范作业场所的危害控制工作。
个体防护措施主要是保护工作人员个体安全的物质、设备或方法,如佩戴防护服、呼吸器等。
3. 职业健康监测职业健康监测是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职业健康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并诊断出职业病,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护工作人员的健康。
职业健康监测包括体格检查、生物学监测、环境监测等。
4. 应急管理措施在作业场所,难免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如火灾、事故等。
因此,建立应急管理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应急管理包括制定灾害预案、组织应急演练、设立应急通道、设置安全出口等。
三、职业危害检测制度1. 检测项目职业危害检测制度包括对作业场所中的危害因素进行定期检测。
检测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化学物质含量、噪声强度、尘埃浓度、辐射剂量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检测,可以了解作业场所的实际情况,为职业危害控制管理提供依据。
2. 检测方法与标准对于不同的危害因素,需要采用相应的检测方法和标准进行检测。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1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1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和控制作业场所职业危害,保护作业人员的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能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所有工作场所的检测与评价。
第三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职业病危害。
第四条公司应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管理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确保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的贯彻执行。
第二章组织机构和职责第五条公司设立职业健康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公司职业健康工作。
第六条职业健康管理委员会下设职业健康管理部门,负责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评价、检测和控制工作。
第七条各部门职责:(一)安全主任负责组织岗位危害因素的调查、分析与登记;(二)行政部负责联系对危害因素的检测评价;(三)实施检测方根据检测情况形成检测和评价报告;(四)相关部门负责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
第三章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第八条危害因素的识别应根据公司相关岗位接触或产生危害人体身体健康的物质的浓度、类别等,公司应组织人员对危害因素进行识别。
第九条危害因素的识别主要内容有:(一)识别确定适用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应遵守的要求;(二)评价危害因素与上述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符合性;(三)判定危害因素及其岗位;(四)对现行活动进行审查;(五)对以往不符合要求的情况进行调查,取得反馈信息,包括职业病危害事故、卫生监察等的调查;(六)该岗位及所处的相关背景资料,包括有毒有害物质排放等。
第十条危害因素的识别时机:(一)以岗位为对象,每年年初;(二)发生职业病或疑似职业病情况时;(三)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更新,产品涉及的原料、工艺发生变化时。
第四章检测与评价第十一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
第十二条检测项目包括:(一)化学有害因素:如粉尘、气体、蒸汽、毒物等;(二)物理有害因素:如噪声、振动、辐射等;(三)生物有害因素: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四)其他有害因素:如人际关系、工作压力等。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制度(4篇)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安全,减少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危害,提高工作环境的质量,制定本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制度。
二、监测管理的目的和范围1. 目的本制度的目的在于监测和控制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确保职工在安全的环境下从事工作,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2. 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作业场所,包括企事业单位、工厂、办公场所等。
三、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的主体1. 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应由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负责。
2. 监测工作可以由企事业单位内部的职工进行,也可以委托专业的职业安全健康机构进行。
四、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的程序1. 监测计划的制定企事业单位应制定职业危害因素监测计划,并明确监测的频率、对象和方法。
监测计划应定期更新,并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2. 监测方法的选择根据不同的职业危害因素,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应科学、准确,并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标准。
3. 监测设备的购置和使用企事业单位应根据监测需要,购置合适的监测设备,并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和维护。
监测设备应定期进行检验和校准,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4. 监测数据的记录和分析监测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应及时记录和保存,便于后续分析和管理。
监测数据的分析应由专业人员进行,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职业危害因素问题。
5. 监测结果的报告和处理监测结果应当及时报告给相关部门或单位负责人,同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职业危害因素的超标情况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控制及防护措施,确保职工的人身安全。
五、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的措施1. 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要全面覆盖,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化学因素:监测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暴露时间等。
(2) 物理因素:监测噪声、振动、辐射等的水平。
(3) 生物因素:监测细菌、真菌、病毒等的存在和繁殖情况。
2. 监测过程中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确保监测人员的人身安全。
3. 监测结果应及时通报给受监测人员,并告知相关的危害和防范措施。
职业病危害因素管理制度7篇
职业病危害因素管理制度7篇【第1篇】企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企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1、单位各级领导和岗位员工要掌握了解管理范围内及本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强度)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等情况。
2、单位应当请有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并由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检测、评价和监测由职业卫生管理部门(人员)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3、检测、评价和监测结果出现异常或者超标时,立即采取措施,上报主管领导,加强现场作业防护,提出整改方案,积极进行治理。
4、对严重超标且危害又不能及时整改的生产经营场所,必须立即停止生产经营活动,采取补救措施,控制和减少职业病危害。
5、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治理后,检测结果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后,方可重新作业。
6、检测、评价和监测结果存入单位职业卫生管理档案,并及时向怀柔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报告及向本单位员工公布。
【第2篇】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管理制度1、用人单位应当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2、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
检测、评价结果存入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档案,定期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向劳动者公布。
3、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由依法设立的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所作检测、评价应当客观、真实。
4、发现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用人单位应当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仍然达不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必须停止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治理后,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重新作业。
【第3篇】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1概述1.1监测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是系统地收集、汇总、分析、解释并评价有毒有害因素对职业人群健康影响的信息,为职业病防治计划执行过程提供有用信息,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评价职业病防治规划提供重要依据,为预防、控制职业病提供信息服务。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
作业场合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防备和掌控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员工的损害,确保生产安全和生产效益,本制度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订立。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全部作业场合,包含生产车间、办公区域、仓库等。
第三条本制度由企业管理负责人负责执行,并由企业安全环保部门负责监督和帮助实施。
第四条订立、修改和解释本制度的权力归属企业管理负责人。
第五条全部员工应当遵守本制度,不得违反或绕过规定。
第二章作业场合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的责任和义务第六条企业管理负责人应当落实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的责任,确保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作的开展,包含但不限于:聘请合格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引导作业场合的环境改善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掌控工作。
第七条企业安全环保部门应当帮助企业管理负责人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作,具体职责包含但不限于:组织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跟踪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变动,提出相应的防备和掌控措施。
第八条全部员工应当乐观搭配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作,不得以任何方式干扰或拦阻监测工作的正常进行。
第三章作业场合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的内容和方法第九条企业应当依照国家标准和法规的要求,订立作业场合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项目和周期,具体内容包含但不限于:不安全化学品、粉尘、噪声、辐射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
第十条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项目的内容和方法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监测结果应准确、可靠。
第十一条企业应当与合格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机构合作,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作。
第十二条作业场合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的周期一般为每年一次,当发现职业病危害因素超出国家标按时,应及时进行二次检测和掌控。
第四章监测结果的处理和掌控措施第十三条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应当及时报告企业管理负责人和企业安全环保部门,并依照相关规定妥当保管监测记录。
第十四条当显现职业病危害因素超出国家标准的情况时,企业应立刻采取掌控措施,包含但不限于:调整工作流程、改善工作环境、供应个人防护设备等。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1 目的为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因素对员工健康的影响,预防职业病、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改善劳动卫生条件,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等法律法规、标准及《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的具体要求,结合公司作业场所实际,特制订本制度。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股份公司和投发公司内存在职业危害作业场所的检测管理。
3控制程序3.1职业危害因素管理3.1.1 在生产劳动场所存在的,可能对劳动者的职业健康及劳动能力产生不良影响或有害作用的因素,统称为职业危害因素。
生产一线作业人员在日常生产作业过程中,可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职业性危害因素。
3.1.2 对存在的法定职业病目录所列的职业危害因素,主管部门要及时、如实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报,接受其监督。
3.1.3 责任部门应制定职业危害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从业人员健康监护档案。
3.2 职业危害作业场所管理3.2.1 确保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与生活区分开,作业场所不得住人;应将有害作业与无害作业分开,高毒作业场所与其他作业场所隔离。
3.2.2 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作业场所按规定设置报警设施、冲洗设施、防护急救器具专柜等,定期检查并记录。
同时应设置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3.2.3 按照规定定期对作业场所进行检测,在检测点设置告知牌,告知检测结果,并将检测结果存入职业卫生档案。
3.2.4 不得安排上岗前未经职业健康检查的从业人员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从业人员从事禁忌作业。
3.3 职业危害检测3.3.1 定期检测作业场所空气中各种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
作业地点空气粉尘及有毒物质的浓度应符合国家《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规定。
3.3.2 各项检测应由检测机构和专职人员按国家规定的方法进行,并对检测结果在岗位显要位置公示。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5篇)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为使职工免受作业过程危害因素的伤害,达到保护职工健康的目的。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针对建筑施工中有危害的作业过程和作业环境(指:水泥尘可能导致的水泥尘肺及电焊可能导致的电焊工尘肺)制定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害因素制度。
以消除职业病危害浓度或强度,减少职业病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与损害。
一、职业病危害评价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我公司决定对今后承建的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在项目开工前要选择取得省级或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评价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在竣工前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在竣工验收时应取得职业病防护设施验收合格证。
评价程序和方法按国家《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进行。
通过三个评价达到以下目的1、识别、分析与评价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确定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类别,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提供科学依据。
2、确定建设项目在职业病防治方面的可行性,为建设项目的设计提供必要的职业病防护对策和建议。
3、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对未达到职业病危害防护要求的系统或单元提出职业卫生补充措施。
4、针对不同建设项目的特征,提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和防护特殊要求。
5、从源头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
二、职业病的监测对生产过程产生或存在有害因素(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对从业者有可能造成职业危害或职业病的作业都要实行监测。
监测要选择取得省级或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监测机构,按照国家粉尘监测规范规定GB5748《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进行。
监测内容包括:粉尘浓度的测定;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粉尘分散度测定。
并做好如下几个环节的监测:1、开展经常性监测对有可能产生有职业危害的场所,为掌握作业场所有害物质的变化和职业危害的程度,要开展经常性职业卫生监测,原则上每两年监测一次。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
作业场合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一、总则1.1 目的为了保障员工的工作环境安全和健康,减少职业危害因素带来的风险和损害,订立本规章制度。
1.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全部作业场合,包含办公区域、生产车间、仓储区以及其他员工进行工作的场合。
1.3 定义•职业危害因素:指在作业场合可能对员工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包含但不限于噪音、有害气体、灰尘、放射性物质等。
•周期检测:指对作业场合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定期的检测和评估。
•专业机构:指经相关机构认定并获得资质的机构,负责作业场合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和评估工作。
二、管理标准2.1 作业场合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计划2.1.1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周期•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实际情况,订立作业场合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周期。
对于特殊作业场合,如有必需可以缩短检测周期。
•作业场合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周期一般不超出一年,实在周期依据作业场合的特点和危害因素的种类确定。
•检测计划应提前编制,并报经企业法务部门审核批准。
2.1.2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内容•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应掩盖作业场合内可能存在的各种危害因素,包含但不限于噪音、有害气体、灰尘、放射性物质等。
•检测内容应包含对作业场合空气质量、噪音水平、灰尘浓度、辐射剂量等指标的检测和评估。
2.2 职业危害因素掌控管理2.2.1 掌控措施的订立•依据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订立相应的职业危害因素掌控措施,并纳入作业场合管理制度。
•掌控措施的订立应综合考虑工艺、设备、工作方式等因素,并确保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2.2.2 实施掌控措施•组织作业场合负责人、作业人员和相关部门紧密搭配,确保掌控措施的有效实施。
•定期进行职业危害因素掌控效果评估,对不符合要求的情况进行整改。
2.3 职业危害因素个体防护管理2.3.1 个体防护用品的配备•依据作业场合职业危害因素的特点和程度,确定合适的个体防护用品,并合理配备给作业人员使用。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5篇)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文件编号:AQK—Z—12—281.目的为了使某些无法在源头上得到有效控制和消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在生产作业过程中,通过加强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与管理,促进作业场所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以保护员工的职业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德阳市南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各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与管理过程。
3.工作职责____公司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指导各本部门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管理和组织实施工作;____公司安委会按照管理要求,指导各部门具体实施对各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与管理,其中重点实施部门为生产科、设备技术动力科、行政办、安全消防环保科。
4.工作内容4.1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组织管理措施:____公司安委会办公室应按有关要求建立健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基础档案,内容包括本单位基本情况、生产工艺流程图、生产车间有毒、有害因素分布图、职业危害因素动态监测表,掌握危害因素的基本情况。
4.1.2按照专业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定期组织对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员工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并完善员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4.1.3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及场所,要求在设备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志和中文警示说明。
警示说明中应载明设备性能,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安全操作和维修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以及应急救援措施等内容。
4.2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管理措施4.2.1控制作业场所有毒物质的管理措施4.2.1.1本公司生产区域有毒物质作业的工作场所主要为脱硫转化中低甲装置、氨合成装置、碳化工段、液氨贮罐岗位,主要有毒物质为氨、一氧化碳。
4.2.1.2对可能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工艺设备和管道,要加强维护,定期检修,保持设备完好,杜绝跑、冒、滴、漏。
4.2.1.3在具有氨化学灼伤危险的作业场所应设置洗眼器装置。
4.2.1.4有害作业现场必须配备必要的职业健康防护设施,保证有充足的水源,并对其进行经常性维护、检修,定期检测防护效果,确保正常使用。
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制度(5篇)
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制度作业场所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因素,防治职业病,保护从业人员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安全生产。
(1) 企业根据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危害,制定年度职业危害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其计划与方案由安全保卫部门负责,专职安全员直接管理。
所需资金由企业第一负责人审批,拨付,并安排落实时间,完成进度表。
(2) 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从业人员健康监护档案,职业卫生档案是职业危害预防、评价、控制、治理研究和开发职业病防治技术及职业病诊断鉴定的主要依据,是区分健康损害责任的重要依据之一。
①职业卫生档案内容包括:用人单位基本情况;职业卫生防护设施的设置、运转和效果;职业危害因素浓(强)度;监测结果及分析;职业健康检查的组织及检查结果评价等。
②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包括:从业人员职业史、既往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相应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职业病诊疗健康资料。
(3) 新建、扩建、改建项目与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所设计要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要求,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符合标准规定,如不符合要进行整改。
(4) 生产流程、生产布局必须合理,确保有毒物品作业场所与生活区分开,有害作业与无害作业分开,减少作业人员接触有毒物质的伤害,高毒作业应与其他作业有效隔离,一般有毒设黄色区域警示线,高毒作业区设红色警示线。
(5) 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作业场所,按规定设置报警设施,冲洗设施,防护急救器具专柜,设置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对报警设施、冲洗设施与急救器具等由生产车间负责,并由车间主任组织各组兼职安全员定期检查、维护、记录,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
(6) 有专职安全员负责组织联络,负责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定期(每年一次)对作业场所进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在检测点设标识牌,将检测结果进行公告,使从业人员知晓其工作环境的职业危害因素结果,将检测结果存入职业卫生档案。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文件编号: AQK—Z—12—28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工作, 提高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工作质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等有关规定, 结合我公司实际, 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德阳市南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范围内存在职业危害因素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工作。
第三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以下简称检测)包括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因素(有毒物质、粉尘和生物因素)的空气样品采集、运输、保存、检验;物理因素测量, 以及检测档案管理。
第四条检测工作类别包括日常检测、评价检测、监督检测、事故性检测。
第五条检测部门应该按照有关规定, 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日常的检测;委托由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定期检测工作。
第六条检测部门对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场所, 应该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 仍然达不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 必须停止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作业;职业危害因素经治理后, 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 方可重新作业。
第二章前期工作第七条为保障检测工作规范进行, 公司与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应该签订委托协议书。
协议书内容包括检测项目、检测时间、检测地点或岗位、检测报告书出具方式、费用结算等。
第八条公司应向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如实提供生产工艺流程、主要原辅材料、产品、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 个人防护措施、岗位设置及接触时间等相关资料。
开始现场检测时, 安全消防环保科协助做好此项工作, 并对工作场所生产运行状况及职工职业接触情况负责;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检测过程和结果负责。
第三章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第九条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工作场所检测, 使用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记录单 (以下简称记录单)。
记录单由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检测人员现场填写, 填写内容完整, 真实, 不可缺项, 并由公司陪同人员签字。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一、前言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是为了保障作业场所工作者的身体健康与安全,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因素而建立的一套规范和管理机制。
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保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得到全面的检测和评估,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降低工作者职业病发生的风险。
二、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的管理职责1.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的主管部门需明确各级机构的职责,并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
2.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的主要职责包括:a) 确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的周期和要求;b) 组织对作业场所进行全面的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c) 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进行评价和分析,提出管理建议;d) 确保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的流程1. 确定检测周期和要求a) 根据相关法规和标准,明确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周期;b) 确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的要求和检测项目。
2. 组织职业危害因素检测a) 按照检测周期和要求,组织专业检测机构对作业场所进行全面的检测;b) 监督和指导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c) 对作业场所各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包括但不限于噪声、有害气体、粉尘等。
3. 评价和分析检测结果a) 根据检测结果,对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评价和分析;b) 制定相应的管理建议,确保职业危害因素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防范;c) 关注重点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4.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的管理和归档a) 将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进行有效管理和归档;b) 根据相关法规和规定,制定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的保密和公开政策;c) 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的管理,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安全性。
四、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的优化和改进1. 定期评估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并进行必要的优化和改进;2. 针对作业场所的特殊情况和需求,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3. 加强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的宣传和培训,确保检测人员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4. 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共同推进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工作;5. 关注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新发展和新变化,不断完善和更新管理制度。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5篇)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1.目的为适时监测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保护员工免受职业病危害,特制定本制度。
2范围各分厂单位粉尘区、高温区、噪声源区及有毒有害气体区,主要具体位置:备煤分厂皮带区、配煤区和粉碎区,炼焦分厂皮带区及焦炉周边区域,回收分厂各作业区。
3职责3.1安全环保处负责组织进行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并建立职业卫生管理档案。
3.2各分厂负责本单位职业卫生日常管理,配置职业健康安全设施,设置警示标志,督促员工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4内容公司生产活动中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生产场所和岗位必须按国家规定进行危害因素监测。
4.1验收监测公司新、改、扩项目必须严格执行三同时原则。
工程竣工后要进行职业危害验收监测,验收不过关的项目不得投入生产。
____年度监测4.2.1粉尘监测,包括备煤分厂煤场管理、配煤工段及炼焦分厂焦炉工、运焦工段等岗位,检测频率为____次/年。
4.2.2噪声监测,包括各分厂泵房、风机房等区域,检测频率为____次/年。
4.2.3高温监测,焦炉及周边区域,检测频率为____次/年。
4.2.4有毒有害气体监测,化产回收区域,监测频率为____次/年。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2)是指针对作业场所中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建立相应的监测机制和制度,以保障劳动者的劳动安全和健康。
职业危害因素是指在作业过程中可能对劳动者健康造成危害的物理、化学、生物、人因、心理等因素。
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包括有毒物质、粉尘、噪音、振动、放射性物质、高温、高压、高海拔、激光辐射等。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目标和要求:明确监测的目标和要求,包括监测的范围、监测的频次和监测的指标等。
2.监测方案和方法:制定监测方案和方法,包括监测的对象、监测的方法和监测的步骤等。
监测方法可以采用现场监测、定点监测、定期检测等方法。
3.监测设备和设施:配置相应的监测设备和设施,包括测量仪器、监测装置、采样器材等。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与检测制度(三篇)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与检测制度一、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为了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效控制和减少职业危害因素的影响,保持作业场所的良好工作环境,作业场所应建立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以下是该制度的主要内容。
1. 职业危害评估与监测(1)作业场所应定期进行职业危害评估工作,对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确保作业场所的安全与健康状况。
(2)定期进行作业场所环境监测,包括空气质量、噪声、震动、光照、温湿度等因素的监测,确保作业环境符合相关的职业卫生标准要求。
2. 职业危害控制措施(1)对于职业危害评估发现的危害源,应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工程控制、管理控制和个体防护等,确保危害因素不对员工造成伤害。
(2)建立相应的通风、排尘、除尘等系统,控制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保证员工的工作环境清洁、无尘。
3. 岗位责任和培训(1)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权利,确保各岗位员工按照规定履行职责,并对不同岗位的员工进行相关的培训,提高对危害因素的认识和控制的能力。
(2)对新员工进行安全培训,并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4. 作业场所的安全设施和防护设备(1)配置符合安全标准的安全设施和防护设备,如消防设备、应急照明、安全出口等,确保作业场所的安全。
(2)提供符合标准的个体防护装备,并对员工进行正确佩戴和使用的培训,确保个体防护装备的有效性。
5. 事故报告和调查(1)对发生的职业危害事故进行及时的报告和调查,分析事故原因,查找问题所在,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2)建立事故信息反馈和改进的机制,及时通报事故处理情况,并对改进措施的执行进行监督。
6. 再认证和监督检查(1)定期对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进行再认证,保证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对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控制措施进行检查与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制度和措施的正确执行。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与检测制度(5篇)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与检测制度1、为了加强对生产过程中职业健康的控制和预防,消除职业危害,保证本公司员工的职业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本制度适用于临猗分公司。
2、凡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项目,必须将预防、控制职业危害因素的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3、公司各单位第一负责人对本单位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负责。
4、公司生产管理部安全组负责制订年度职业危害预防和控制工作计划。
5、公司职工医院负责协调有关医疗单位对员工职业健康情况进行检查,当发生急性事故时,积极协调有关医疗单位进行抢救。
6、公司各分厂安环处,负责对辖区范围内有粉尘、噪声、高温、毒物等有职业危害产生场所建立职业卫生档案。
7、公司职工医院负责按《职业健康检查项目及周期的规定》,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订职业健康检查计划,并按照要求进行实施。
8、对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作业的劳动者,需要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存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9、公司各单位应对作业现场的尘毒监测仪和职业健康器材、设施进行维护和保养,保证设施正常运行。
10、各单位要不断改善作业现场的劳动环境,加强员工的劳动保护措施,减轻职业危害程度,积极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与检测制度(2)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以及检测制度是为了保障工作场所的安全与健康,预防、控制和消除工作场所可能引发的职业危害。
一、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控制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内容:1. 职业病危害辨识与评估:对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进行辨识与评估,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程度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2. 职业危害控制措施:根据职业病危害辨识与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职业危害控制措施,包括工艺技术改进、工作场所设计改进、防护设施配置等。
3. 职业危害防护装备管理:规定职业危害防护装备的选择、使用、维护、保养、检修等管理措施,确保防护装备的有效性。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概述作业场所是指用于生产、劳动、职业技能培训等活动的场所。
在作业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各种职业危害因素,如噪声、粉尘、化学物质等,给职工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
为了保障职工的健康安全,制定和执行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检测管理制度1.检测周期•对于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作业场所,应设立相应的检测周期,并按照周期及时进行检测,周期根据具体情况来定,一般不超过半年。
•对于新建、改建、扩建的作业场所,应在投入使用前进行检测,确认职业危害因素的存在与否。
2.检测项目•声环境检测–对于噪声环境下的作业场所,应测定噪声水平,根据国家标准制定控制措施,防止噪声对职工的损害。
•粉尘检测–对于有粉尘产生的作业场所,应测定粉尘摄入量,制定控制措施,降低粉尘职业危害。
•化学物质检测–对于有各类化学物质的作业场所,应测定化学物质的质量浓度和职业接触量,并根据检测结果制定控制措施,降低化学物质对职工的影响。
•放射性物质检测–对于可能存在放射性物质的作业场所,应按照相关标准检测放射性物质的浓度,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3.检测机构•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需要由具有一定实力、技术力量和资质认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
检测机构应当依据国家标准、行业规范及相关技术标准,对本场所作业环境中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检测。
4.检测报告•检测机构应对检测结果进行封存,所检测的活动和地点应签署并加盖检测机构的章。
检测报告应详细列出检测方法、过程、结果和结论,并将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给用人单位,并进行分析和评价。
管理制度1.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根据检测结果,制定相应的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措施,以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加强职业危害因素控制设施、控制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等管理和维护,确保其有效性并按照规定使用。
2.员工职业卫生培训•全体员工应接受必要的职业卫生培训,增强职业卫生意识,了解自身职业卫生风险,掌握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因素的方法和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检验制度
第一条、总则
为了正确评价生产环境中尘毒、噪声等对职工健康的危害程度并进行监护,鉴定各部门安全卫生工作的成效,必须对生产环境中的尘毒、噪声进行定点、定期监测。
第二条、规定
1、尘毒监测点、噪声监测点由安全部会同各部门、技术单位依据下列原则和标准确定。
(1)根据尘毒物质经常逸散和产生噪声的范围,工人经常停留或持续操作的地带,能反映工人实际接触尘毒、噪声的地点作为监测点。
(2)凡属同种物质存在同一场地,不应以作业岗位确定监测点,应按实际情况确定监测点。
(3)在同一地点有两种毒物存在时,应分别按实际存在的毒物的种类,确定若干个监测点。
(4)在同一个地点有混合性粉尘存在时,只确定一个粉尘监测点。
(5)尘毒监测点及噪声监测点一经确定,既应作为固定的监测点,并建立监测记录。
2、尘毒、噪声监测点不得随意增减和变动,因故需要增减或变动时,必须由安全部审批。
3、尘毒、噪声监测由安全部负责监测,并认真记录。
4、安全部负责对动火、设备内等特殊作业场所进行有毒、有害
气体检测,并依据结果判定合格与否。
第三条、职责划分
1、安全部负责生产环境尘毒、噪声监测点的定点和定期监测。
2、各部门单位负责不符合纠正措施的落实。
吉林省金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