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视野下的浙东渔歌

合集下载

嵊泗列岛的文化名片

嵊泗列岛的文化名片

嵊泗列岛的文化名片作者:金瑛来源:《文化交流》2012年第12期浩瀚东海上的浙江嵊泗列岛,是一片壮丽而神奇的蓝色土地。

说壮丽,是因为她有山海奇观的自然景色;说神奇,是因为她有丰富厚重的文化底蕴。

如今,嵊泗县把渔民画、海洋风光摄影、渔歌这三张文化名片递上。

浸蘸海水的挥洒—嵊泗渔民画嵊泗渔民画真率、浑朴、自然。

在一幅幅极具想象力的画作里,流淌着嵊泗列岛先民的苦难、勇敢和不屈的意志,呈现出渔家儿女对理想、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强烈渴望。

嵊泗的民间绘画素有传统。

过去,渔民往往请画师借新船下水或新房落成,在船体上、墙体上描绘大海:独特的海岛地理、奇异的岩礁传说、丰富的海洋生物、多彩的鱼类故事、别样的渔家风俗……成为一道原生态的艺术风景线。

为了继承并发扬光大这一民间传统,1986年9月,嵊泗县文化馆以美术干部李佛裔、李飞雪为辅导老师,举办了一次实验性的渔民画培训班,学员多是乡镇文化站的管理人员和文娱活动积极分子。

通过短短三个月的培训,他们这些从来没有拿过画笔的年轻人,怀揣着祖辈浸润着海水的梦想,在渔船、房屋上,更在画纸、画板、宣传栏上,通过有趣的构思、夸张的笔法,展现着大海神秘而奇特的魅力,表达着自己对之的热爱。

嵊泗渔民画于1987年10月在上海美术馆展出,同年12月又在中国美术馆破例展出,部分作品被两馆收藏。

这宣告嵊泗渔民画已成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中独树一帜的一个画种。

美术评论家何振志,画家朱膺、陈创洛等给予了高度评价。

画家沈柔坚说:这是中国现代美术的一种新的、大胆的突破。

国内各大报纸纷纷对之进行报道,港澳版《中国旅游》、台湾《雄狮美术》等也相继刊出介绍文章并选登作品。

1988年2月9日,文化部命名嵊泗县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一时间,嵊泗渔民画走出了小岛,走向了世界,远赴日本、法国、德国等国展出,有300余件作品被海外画商和艺术家购买收藏。

多年来,嵊泗渔民画中产生代表性影响的作品有卢秀绒的《乌贼夫妻》等。

温州瓯海描写的美妙诗句

温州瓯海描写的美妙诗句

温州瓯海描写的美妙诗句温州瓯海,是中国东南沿海城市温州市境内的一个城区,被誉为东方小巴塞罗那。

它以其迷人的海滨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

以下是我为您撰写的温州瓯海描写的美妙诗句:1. 红船临水唱渔歌,瓯海涟漪舞乐波。

2. 碧波荡漾金沙滩,渔舟唱晚温柔歌。

3. 岸上风吹婉转笛,渔灯点亮夜晚光。

4. 乌篷船影念归处,温暖瓯海心中留。

5. 微风吹拂渔村舍,温州瓯海美如画。

6. 水天一色静无边,渔歌唱响温柔天。

7. 榕树掩映瓯海岸,渔船归来温儿安。

8. 海风轻拂翠羽帆,瓯海美景惹人魂。

9. 阳光倾洒金色海,温州瓯海夺人喜。

10. 瓯海彩帆满渔船,乘风破浪向前行。

这些诗句通过对温州瓯海的描写,展现了其宜人的自然环境和渔村生活的美妙景象。

希望这些诗句能够让您对温州瓯海产生更深刻的印象,并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

温州瓯海,这个中国东南沿海城市温州市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迷人的海滨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

作为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我深深地爱着这片美丽的海洋之城。

今天,我将为您续写关于温州瓯海的美丽诗篇,让您更好地了解和感受这个东方小巴塞罗那的魅力。

11. 在瓯海的渔村,渔民们把丰收的渔获倾洒在彩帆之下,吟唱着温柔而悠扬的渔歌。

他们的身影和渔船的倒影在碧蓝的海面上交相辉映,如诗如画,让人陶醉。

12. 美丽的金沙滩,是瓯海海岸线上的一颗明珠。

细软的沙子在清澈的海水中交融,每一次海浪拍打之后都带来一片绚丽的波澜。

细沙上铺满了寻宝般的贝壳,闪耀着自然的光芒。

13. 夜晚的瓯海,渔灯点亮了整片海面。

灯光摇曳间,将一颗颗渔船的希望和期盼投射于大海之中。

在闪烁的星空下,这些渔船宛如婀娜多姿的仙女,在微风中翩翩起舞。

14. 走进渔村,阵阵渔村的风味飘散着。

渔村的房屋以木板和芦苇搭建而成,即使岁月已经过去,但每一个细节都带着浓郁的历史气息。

沿着村口的小巷漫步,居民家中的笑声和孩子们欢快的玩耍声不时传入耳朵中,让人感受到乡村的真挚和温暖。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音乐《东海渔歌》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音乐《东海渔歌》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音乐《东海渔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东海渔歌》的故事背景和唱词含义。

2.学会唱《东海渔歌》。

3.了解海洋文化并激发学生对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唱词的理解和演唱。

2.学生对海洋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通过《东海渔歌》更好地了解海洋文化并培养环保意识。

2.如何让学生通过学唱《东海渔歌》进一步提升音乐素养。

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1.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海洋文化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2.老师播放海洋自然的音乐,营造出一个海洋的氛围。

2. 了解《东海渔歌》(20分钟)1.老师先播放整首《东海渔歌》,然后讲解歌曲背景和歌词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意义和文化价值。

2.老师用绘本展示歌曲中提到的海洋动物和自然风景,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东海渔歌》中的情景和感受。

3. 学唱《东海渔歌》(30分钟)1.老师先唱一遍《东海渔歌》让学生跟唱几遍,帮助学生熟悉歌曲整体的语调和旋律。

2.老师再讲解歌曲各句的发音和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

3.学生分组进行合唱,通过多次练习熟练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和感情表达。

4. 精进演唱水平(30分钟)1.学生进行小组PK,分组互唱《东海渔歌》并互相评价和改进,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演唱品质。

2.学生进行个人演唱,通过自我评价和老师点评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

5. 总结(10分钟)1.老师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说出《东海渔歌》的主要内容和文化价值。

2.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海洋环境,提醒学生生活中要爱护环境。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我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充分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在课堂上有了很好的学习体验和收获。

但同时,我也发现了不足之处,比如学生个别嗓音不够清晰,老师的引导方式还可以再加强等。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细节和效果,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语域理论模式下海洋民俗文化类语篇语言特征研究——以舟山渔歌为例

语域理论模式下海洋民俗文化类语篇语言特征研究——以舟山渔歌为例

3 7
定了该语言的音位和语法特征。 旨指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 语 包括参与者的社会地位 , 以及他们之间的角色关 系[4它回答说话者在“ 3。 ] 2 同谁” 交流的问题 , 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使用语言 的正式度和专业水平 。 语式 指语 言交 际 的渠 道或 媒介 , 说 还是 写 , 即兴 的 还是 有准 备 的 , 如 是 包括 修 辞方 式 等 。它涉 及 到交 际 是 “ 如 何” 展开的。语式的基本原理在 于口头语与书面语之间的区分。语场 、 旨和语式这三个要素是情景语境 语 f netf i ao) 点 , 们共 同决定 着 一个语 域 。同时 , c tx o t t n的特 o su i 它 这三 种情 景 语境 变项 与语 言 的三大 纯理 功能 密 切相 关 。韩礼 德认 为在 系 统功 能语 法 的框架 中 , 语场 与语 言 的概 念功 能相 关 ; 旨与 语言 的人 际功 能 相关 ; 语 而语式则与语言的语篇功能密不可 5 】 。由此可见 , 这三种情景因素和三大纯理功能是一一对应的, 任何一 项的改变都会引起所交流的意义的变化 , 从而引起语言的变异 , 产生新的语域[ 0 3 。 众所周知 , 语篇体裁是通过语言来体现的, 但语言体现语篇的过程是通过语域的体现来协调 。因此 , 语 域有反映文化的功能和预测语篇( 包括语篇的意义、 结构以及语篇 中使用的词汇和语法的类型 ) 的功能 。人 们 一 旦在 语 言学 习中掌 握 了语 域 理论 的基 本 规律 , 能 根据 语 境 预测 语 篇 , 能 根据 语 篇预 测 其 发 生 的情 就 也 景 。 域理论 作 为语 言学研究 的一种 重要 方 法 已经被广 泛地 运用 到各 个 相关 领 域 中。 语 国内很 多 学者 f 7 】 深 已经 入探讨 了语域理论在语言教学 、 语篇分析 、 文体学 、 翻译等领域 中的作用 。本文则尝试把语域理论应用到舟 山渔歌 的语 言特 征 的分 析 中去 。

基于语域理论分析海洋民俗文化类语言特点——以汕尾渔歌为例

基于语域理论分析海洋民俗文化类语言特点——以汕尾渔歌为例

基于语域理论分析海洋民俗文化类语言特点——以汕尾渔歌为例海洋民俗文化是中国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之一,其中的语言特点承载了久远的历史和诗意。

本文基于语域理论,以汕尾渔歌为例,深入探讨海洋民俗文化类语言的特点及其深层含义。

一、语域理论简介语域理论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W. Labov 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语言或社会方言,语言是社会行为的产物,应随社会变迁而变化。

语域则指的是特定社会环境中发言者的语言使用方式和风格。

二、汕尾渔歌的语言特点1.口头传承与表演特质汕尾渔歌是一种以口头传承和表演形式传播的民俗文化。

在歌曲的表演过程中,歌唱者往往会有动作、表情等多媒体元素的加入,这些元素凸显了渔歌作为一种表演性民俗文化的特点。

2.海洋生活体验的体现汕尾地处海洋之滨,渔民是当地重要的职业群体。

因此,汕尾渔歌中常出现海洋、渔民和船只等与海洋生活紧密相关的词汇。

通过词汇的使用,渔歌体现了海洋生活的体验和对自然环境的表达。

例如,“啊呶一匹船喊渔鱼,勾鳍鳍里面渔头”,生动地描绘出了渔民在海洋中捕鱼的情景。

3.地方特色与民俗寓意汕尾渔歌还展现了地方特色和民俗寓意。

在词汇使用上,渔歌往往运用当地方言、俚语以及词语的特点,使得歌曲更具地域特色。

同时,渔歌还融入了丰富的民俗寓意,如对渔民勇壮和生活安康的祝福,以及对传统价值观的传承。

三、汕尾渔歌语言特点的深层含义1.传统文化的延续汕尾渔歌作为一种口头传统,用语言的方式传承了汕尾地区的海洋民俗文化。

渔歌语言特点的保留和传播,使得古老的海洋文化得以延续,这对于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2.民俗意象的寄托语言特点中展现出的海洋生活体验、地方特色和民俗寓意,通过渔歌的传唱和表演,将这些意象寄托给了听众。

听众通过感受和理解渔歌中的语言特点,加深对海洋民俗文化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3.社会关系的凝聚渔歌作为一种社交性的歌曲形式,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情感的沟通。

庐山烟雨浙江潮全诗词意思

庐山烟雨浙江潮全诗词意思

庐山烟雨浙江潮全诗词意思庐山烟雨浙江潮,是一首古老的渔歌,一首深具本土特色的豪迈气息的浙江曲调。

它把浙江这座风景瑰丽的古老城市呈现得淋漓尽致,镌刻成一件触目惊心的瑰宝,浙江乃是英雄之乡,广袤的江山斑驳,秀美的山林翠绿,更有浙江民间曲艺文化和浙江古朴文学作品,充分展示出浙江这片璀璨的灿烂,以及充满现实意义的浙江传统文化。

庐山,又名吴越山,位于浙江省桐乡市的西边,是古老的渔歌中的庐山烟雨,浙江潮的诗歌源起。

它坐落于浙江省的西北角,古渔人经过千年的传承,把多种音乐元素,如弦乐、管乐和瑶族节拍,融汇在一起,演奏出了庐山烟雨浙江潮这一古老渔歌。

它让游客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里,充满中国传统文化的渔村古老渔歌,让怀旧的心情溢满心头,流连于芳草中,领略起这无穷的激情与美丽。

这首庐山烟雨浙江潮的曲子,以其古老的民族风情,浪漫的旋律和细腻的音调而出名,反映了浙江渔民一整个丰富多彩的海洋生活。

如片晴朗的江河景观:潮涨而湿润的河床,渔夫在船舷上悠闲地晒着太阳;山色青翠:山路纵横,河谷蜿蜒,山间烟雨;深沉古老的文化气息:浙江古朴的乡土文学,中国古老的文化和历史遗迹;以及淳朴古朴的民间文化:花灯元宵、义顺端午、寻梅钓鱼等乡村传统文化,这一切都仿佛注入了庐山烟雨浙江潮的歌声里,让人情不自禁地把古老的文化融入其中,被深沉的传统文化所感染,情不自禁地呼唤着浙江朴实的生活,把每一个游历者都包裹在浙江的美丽画卷里,与此刻的气氛一起回忆昔日的传奇,让人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这首庐山烟雨浙江潮,把中国传统文化中浙江这一古老而神秘的城市,在游客的心底里描绘得淋漓尽致;一首滋润心灵,缓缓荡漾的渔舟曲,醉人心脾,催人回归,用古朴的气息感化着每一个游历者;一部宛如神话般的古老文学作品,让游客们沉浸于浙江古老文学里;一件满溢着浙江渔民一整个丰富多彩的海洋生活,把传统文化与现实深深融入于浙江渔村,让每一个人穿越时空,把自己置身于充斥着浙江渔歌的世界里,尽情沉浸于浙江渔民一整个丰富多彩的海洋生活,把传统文化与现实深深融入于浙江渔村中,让我们都有机会去收获这座古老而神秘的浙江河,感受它的烟雨潮汐,保护它的渔民文化,并且以一种淳朴的方式来珍惜浙江这座古老而神秘的城市。

东海渔歌简介

东海渔歌简介

东海渔歌简介摘要:一、东海渔歌背景介绍1.东海渔歌的起源2.东海渔歌的发展历程二、东海渔歌的特点1.内容丰富2.形式多样3.表现手法独特三、东海渔歌的价值1.文化价值2.艺术价值3.教育价值四、东海渔歌的现状与传承1.现状2.传承与保护正文:东海渔歌是我国东海地区渔民在长期劳动生活中创作的一种民间歌谣,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它起源于原始社会,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经过历朝历代的积累和发展,东海渔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内容。

一、东海渔歌背景介绍据考古学家研究,东海渔歌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是原始社会渔民在捕鱼、养殖等劳动过程中创作的一种歌谣。

当时的渔歌主要是为了祈求丰收、驱邪避难,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功利性。

2.东海渔歌的发展历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海渔歌逐渐融入了各个朝代的民间文化,吸收了各地民歌的精华,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化。

到了明清时期,东海渔歌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民间歌谣。

二、东海渔歌的特点1.内容丰富东海渔歌的内容广泛,涉及渔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既有描述渔民辛勤劳作的场景,也有表现渔民丰收喜悦的情感;既有讲述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的,也有反映渔民生活和风俗习惯的。

2.形式多样东海渔歌的形式多样,包括山歌、小调、号子等。

其中,山歌是一种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歌曲,多采用对唱的形式;小调则是一种抒情性较强的歌曲,旋律优美,歌词富有诗意;号子则是一种劳动歌曲,节奏明快,富有激情。

3.表现手法独特东海渔歌在表现手法上具有独特之处,如采用方言演唱、以民间故事为题材、运用寓意和象征等手法。

这些手法使东海渔歌更具有地方特色和艺术魅力。

1.文化价值东海渔歌是东海地区渔民世代传承的文化瑰宝,反映了渔民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它对于研究我国民间文化、海洋文化以及沿海地区民俗风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艺术价值东海渔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旋律优美,歌词富有诗意。

它对于丰富和发展我国民间音乐艺术、推动民间歌曲创作的繁荣具有积极的意义。

东海渔歌简介

东海渔歌简介

东海渔歌简介
摘要:
一、东海渔歌的背景与起源
二、东海渔歌的特点与表现形式
三、东海渔歌的意义与价值
四、东海渔歌的传承与发展
正文:
【一、东海渔歌的背景与起源】
东海渔歌是我国东海沿岸地区渔民在长期渔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民间歌谣。

起源于原始社会,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内容。

东海渔歌主要反映了渔民们的生活状态、劳动场景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二、东海渔歌的特点与表现形式】
1.内容丰富:东海渔歌既有描绘渔民劳作场景的歌曲,也有表现渔民生活的渔家号子、渔家小调等。

2.形式多样:东海渔歌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多种表现形式,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3.情感真挚:东海渔歌以渔民的真实生活为创作源泉,歌曲情感真挚,易于引发共鸣。

【三、东海渔歌的意义与价值】
1.历史价值:东海渔歌是研究我国渔业史、航海史、民间音乐史的重要资
料。

2.艺术价值:东海渔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丰富了我国民间音乐的宝库。

3.文化价值:东海渔歌展示了渔民们勇敢、坚韧、智慧的精神风貌,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四、东海渔歌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现代渔业的发展,传统东海渔歌逐渐受到冲击。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了东海渔歌的挖掘、整理、保护力度。

人教版音乐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东海渔歌》教学设计

人教版音乐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东海渔歌》教学设计

人教版音乐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东海渔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东海渔歌》是人教版音乐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东海渔民的日常生活为题材,歌词描绘了渔民们在海上捕鱼的情景,旋律优美,富有地方特色。

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渔民出发捕鱼的情景,第二部分描绘了渔民丰收归来的喜悦。

整首歌曲充满了对海洋生活的热爱和对渔民的赞美。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音乐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他们喜欢通过唱歌、跳舞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喜爱。

然而,由于年龄较小,他们在音乐技巧和团队协作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可能对渔民的生活和海洋环境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入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东海渔歌》的背景,理解歌词的含义,感受歌曲的美感。

2.学会演唱《东海渔歌》,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通过学习《东海渔歌》,培养学生对海洋生活和渔民工作的尊重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特殊音阶和节奏,需要学生反复练习掌握。

2.歌曲的情感表达,需要学生通过演唱和动作来体现。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歌曲的背景知识和歌词含义。

2.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3.练习法:学生通过反复演唱和动作练习,掌握歌曲技巧。

4.互动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共同进步。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介绍、歌词解释、音乐符号等内容。

2.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歌曲和录音。

3.乐器:吉他、钢琴等,用于伴奏和示范。

4.教学视频:关于渔民生活和海洋环境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渔民生活和海洋环境的视频,引起学生对《东海渔歌》的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知识和歌词含义。

2.呈现(5分钟)教师演唱《东海渔歌》,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在演唱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入一些动作,如渔民捕鱼的姿势,以增强学生对歌曲形象的认识。

七年级美术下册《海风海潮渔歌》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美术下册《海风海潮渔歌》教案、教学设计
我会鼓励学生们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想法。通过讨论,学生们可以相互启发,加深对绘画技巧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500字
课堂练习是让学生们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的重要环节。我会给出几个海洋风景的绘画主题,让学生们选择一个进行创作。在练习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针对每个学生的绘画问题给予个性化的建议。
此外,我还会鼓励学生们互相观摩、交流,从他人的作品中学习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通过实践,学生们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绘画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课堂的最后,我会组织一个总结归纳环节。
首先,我会邀请几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他们分享创作心得。其他学生和我会对作品进行评价,从线条、色彩、构图等方面提出改进意见。
其次,我会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绘画技巧在海洋风景描绘中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们在课后继续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3.实践操作法:组织学生进行绘画实践,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绘画技法,提高绘画能力。
4.分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探讨绘画技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激发学生对海洋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2.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性。
最后,我会讲解构图的原则,包括对称、均衡、对比等,并展示如何设计画面,使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讲授新知之后,我会让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需要讨论以下问题:
1.如何运用所学线条、色彩、构图技巧来描绘海洋风景?
2.在绘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难题,如何解决?
3.海洋风景绘画中,如何表达对海洋的热爱和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

东海渔歌简介

东海渔歌简介

东海渔歌简介
《东海渔歌》是一首以东海渔民劳动生活为题材的民乐合奏曲,由马圣龙、顾冠仁在1959年创作。

这首曲子的旋律动听上口,经常被各地的民乐团所演奏。

此外,根据合奏曲改编的同名古筝曲被列为中国十大古筝名曲之一。

在乐曲的结构上,《东海渔歌》分为四部分,演奏时间约11分钟,以浙江民间音乐为素材,着重使用了锣鼓等打击乐器。

这四部分分别是:“黎明时的海洋”,“渔民出海捕鱼”,“战胜惊涛骇浪”,“丰收欢乐而归”。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香港著名电影演员周星驰在他2004年拍摄的电影《功夫》中,两次采用了《东海渔歌》的部分旋律作为该片的部分配乐。

总的来说,《东海渔歌》是一首具有浓厚东海海域地区特色的渔歌,展现了当地渔民的劳动生活和精神面貌。

浙东儿歌童谣的海洋文化表现形态

浙东儿歌童谣的海洋文化表现形态

台州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zhou University2019年4月第41卷第2期Vol.41,No.2Apr.2019收稿日期:2019-01-21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年度浙江省社科联社科普及课题“浙东海洋儿歌童谣赏析”(19YB4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辉(1965-),男,浙江台州人,教授,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音乐评论。

黄秀秀(1978-),女,浙江台州人,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学前教育。

歌谣是民歌、民谣、儿歌、童谣的总称。

实际上歌和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古人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关于歌与谣的区别,高亨在《诗经今注》中说:“唱有曲调为歌,唱无曲调为谣。

”[1]8歌由于配上了曲调,讲究旋律性和歌唱性,歌词格律整齐,结构严谨,曲调抑扬顿挫,抒情性强。

谣不配乐,不成曲调,节奏紧凑,是一种以方言吟诵的口头韵文,乡土味十足。

钟敬文称“民间儿歌是人民群众在符合儿童理解能力、生活经验、心理特点和欣赏趣味的前提下,以简洁生动的韵语创作并长期流传于儿童中间的一种口头短歌。

”[2]民间儿歌童谣具有民间音乐与儿童文学的双重性质。

浙东儿歌童谣是流传于浙东沿海地区,具有鲜明的海洋民俗文化色彩和吴越方言特色,反映儿童生活、富有童真趣味的本土原生性民间歌谣。

一、浙东儿歌童谣的海洋文化特质海洋文化是浙东区域文化的显著特征,也是影响浙东儿歌童谣形成和发展的根源性因素,浙东沿海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社会背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土人情、语言文化等,形成浙东海洋文化的特质。

海洋文化与渔区民俗是孕育浙东儿歌童谣的土壤和温床。

(一)地理环境。

本文所述的“浙东”概念,是指浙江东部沿海自北至南的所有地区,包括宁波、舟山、台州、温州,以及嘉兴、杭州、绍兴的部分濒海县市区,均归属“浙东”,在文化上属于“海作文化区”,反映在民间歌谣形态上,便是“渔歌”“渔谣”文化区。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浙东有着漫长的海岸线,星罗棋布的大小岛屿,也有绵延起伏的丘陵山区,极目无垠的平原稻区,交织着无数的江河湖泊。

舟山海文化典故

舟山海文化典故

舟山海文化典故
1. 沙家浜渔歌
舟山群岛的渔民世代以来都有吟唱渔歌的习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沙家浜渔歌。

这些富有诗意的歌谣,描绘了渔民们劳作、生活、爱情等各种情景,体现了浓郁的海洋文化特色。

2. 东海佛国
东海佛国是中国佛教六大名刹之一,始建于公元6世纪,坐落在舟山群岛普陀山。

佛国素有"海上菩提"之称,每年吸引大批香火游客前来朝拜。

3. 舟山海战
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在舟山群岛海域爆发了一场著名的舟山海战。

这场战役打破了中国海军在近代战争中的连败颓势,成为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者的一个重要经历。

4. 龙宫窑遗址
在舟山群岛岙山发现的龙宫窑遗址,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时代最早的海陆交通瓷器烧制基地。

大量出土的精美瓷器制品,见证了古代舟山人民的工艺智慧和海上贸易活动。

5.把舵手
把舵手是指在舟山群岛从事船只驾驶的特殊职业,他们精通海上航行技艺,善于捕捉风向、潮汐等海况变化,被视为航海的国手。

把舵手不
仅技艺高超,更代表了舟山人民与海的亲密关系。

舟山独特的海洋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这些海洋典故中充分体现了舟山人民世世代代对海洋的热爱、敬畏与依赖。

发挥海洋文化作用,促进“海上浙江”建设

发挥海洋文化作用,促进“海上浙江”建设

迈 进 , 唐 、 、 、 时 期 , 波 港 观 念 和 心 理 特 征 ,也 形 成 了渔 区 独 在 宋 元 明 宁
农历 6月 2 8日都 要 举行 妈 祖 赛 会 。
舟 山 的 道 教 、 教 、 督 教 等 三 大 宗 佛 基 教 以 及 众 多 的 航 海 保 护 神 ,如 洋 山 神 共 处 同 一 蓝 天 下 ,形 成 了 舟 山 独 特 的宗 教 景观 。 二 、 江 海 洋 文 化 建 设 的 现 状 浙
海 防遗 址 价 值最 高 的地 区 , 有“ 素 浙
新跨 越 的重 大 战 略部 署 。我 省 是海
洋 大 省 , 着 灿 烂 辉 煌 的海 洋 文 化 , 有 如 何 充 分 发 挥 自身 优 势 ,弘 扬 先 进 的 海 洋 文 化 ,对 于 培 育 海 洋 经 济 新 的 增 长 点 , 设 “ 上 浙 江 ” 着 重 建 海 有 要 的现 实 意义 。
2浩 气 长存 的海 洋 军 事文 化 .
我 省 的 海 防 遗 存 以 明 代 海 防 为 司 、 寨 、 、 望 台、 火 台等 各类 兵 关 嘹 烽 型 均 有 。象 山 县 是 海 防 遗 址 分 布 最 为密 集 的地 区 , 、 、 烽 堠 ” “ 卫 所 “ 、炮 台 ” 军 事 设 施 随 处 可 见 , 占我 省 等 约
3多 姿 多 彩 的 海 洋 民 俗 文 化 . 与 海 相 伴 、靠 海 为 生 的 劳 作 方 式 ,深 深 地 影 响 着 沿 海 人 民 的 生 活 具 特 色 的 风 俗 习 惯 。岱 山 的 渔 歌 号 子 以 旋 律 粗 犷 豪 放 、节 奏 欢 快 和 谐 代 渔 民祭 海 的 盛 大 场 景 和 突 显 出 海 洋 文 化 的 博 大 精 深 。石 浦 的 渔 文 化 历 史 悠 久 , 容 丰 富 , 鱼灯 会 、 内 如 渔

渔歌唱起翩跹起舞让人真正的感受到生命力的魅力

渔歌唱起翩跹起舞让人真正的感受到生命力的魅力

渔歌唱起翩跹起舞让人真正的感受到生命力的魅力一、渔歌是什么?渔歌是一种海洋民间音乐,源自南海岛屿地区的渔民,通常由渔民手中的乐器演奏,例如古筝、二胡、三弦等,以及口传的歌曲。

渔歌曲调优美、含情脉脉,歌词多为叙述渔民生活经验、渔民情感表达、渔业气象变化等。

渔歌的歌词和曲调反映了渔民对生活、自然和人际关系的感悟,是海南文化的独特体现。

二、渔歌的表演形式渔歌在表演形式上有着独特的特点,常常是一群人围成圈子唱歌或者在船上演奏。

旁边的渔民或者观众会拍掌或者跟着歌曲翩跹起舞,形成一种独具南翔韵味的娱乐方式。

因为渔歌起源于南海岛屿附近的一些地区,所以在这些地方,如珠海、湛江等,渔歌已经成为旅游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并且被各地的旅游机构挖掘,通过渔民的演出来为海洋旅游增色添彩。

三、渔歌的文化重要性渔歌作为南海地区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海岛渔民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在渔歌中,渔民表达了自己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态度和看法,以及对家庭、爱情等方面的思考。

渔歌曲调悠扬、富于情感,既富于文化内涵,又能够激发人们的正能量,是当地民众传承海岛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同时,渔歌也是海洋文化中的一种代表,体现了人们对大海、对自然、对生命力的热爱和敬仰,是中国海洋文化的瑰宝。

四、结语渔歌唱起来动听,跳起来也让人格外陶醉。

渔歌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南海岛屿地区的文化代表之一,也是表达渔民心声和情感的一种方式。

唱着渔歌,我们感受到生命力的魅力,感受到大海的力量,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希望渔歌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关爱,成为我们传承、弘扬海洋文化的重要窗口。

长岛渔号,一支古老不息的歌谣

长岛渔号,一支古老不息的歌谣

长岛渔号,一支古老不息的歌谣作者:暂无来源:《走向世界》 2014年第48期石其鹏李琨像西北人嗜唱“信天游”,东北人嗜唱“二人转”一样,喊“渔号子”成了长岛人世辈相传的永恒激情……乘船往长岛,进渔村,登渔船,到渔家,你会感受到渔家号子是如此提神儿。

君不见3岁的娃娃呓,80岁的老公吟,就连没了牙齿的老太太也要瘪两瘪,长岛渔家人谁个不嗜好渔号子?2014年9月18日,笔者在长岛县宣传文化部门的陪同下,亲身体验到了这一海洋渔俗文化的魅力。

一个传唱380多年的海上“渔令”“顿顿浆,装大舱,装舱起吆,嘿吆吼……”伴着苍凉又虔诚的渔号声,仿古帆船“渔家乐1号”大桅杆顶飘荡起长长的猩红绸布“大吊子”(长方形条块)。

船长孙明高俯在船头跪拜,把酒分洒在船头的“虎头”等处,扬首呼喊“海神娘娘保佑顺风平安,打一网装两船!”在庙岛湾,笔者有幸看到了“长岛渔号”表演。

说起“长岛渔号”,长岛县文化局局长李明一脸的兴奋。

长岛是环渤海地区惟一的海岛县,由32个岛屿组成,特色海洋文化积淀深厚,形式繁多,在北方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

“长岛渔号”源于砣矶岛,至今已有380多年历史。

在清末和民国时期,仅砣矶岛上的大风船就达300多只,是风帆时代的一支海上劲旅。

这种以风为动力的大型木帆船,一般为18人左右操作,风帆时代,“长岛渔号”作为海上生产的一种“渔令”,涉及整个渤海和北黄海沿岸。

建国前,砣矶岛常从莱州雇用“鱼眼”(能根据时令、海水潮汐、颜色,观察判断鱼群大小、鱼量多少和走势的人),使渔号之间有了交流,得到丰富发展。

“长岛渔号”鼎盛是在民国期间,渔号从渤海叫到黄海,直至朝鲜和日本,现在胶东和辽东沿海地区流传下的部分渔号子仍有“长岛渔号”的影子。

据《长岛县志》记载,在20世纪30年代,砣矶岛后口村有只“大瓜篓”(船名)在烟台港抛锚,适逢一艘天津的“大改翘”(船名)掌篷出海,时值雨后,篷绠湿涩,船上10多个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把篷掌起来。

海洋文化视野下的浙东民间信仰与祭海习俗考察——以岱山祭海文化为个案

海洋文化视野下的浙东民间信仰与祭海习俗考察——以岱山祭海文化为个案
人类 繁衍 、 生息 , 留下 了渔 猎 煮 海 的 足 迹 。2 2 0 0多
年前 。秦 始皇遣 方士徐 福率 三千童男 童 女人海 寻 找 三神 山求 长生 不老 药 , 曾抵 达蓬 莱 。据 《 定海 厅
志》 、 《 岱 山镇志 》 考证 , 三神 山 即蓬 莱 、 方丈、 瀛州。
其 中蓬莱 就是现 在 的岱 山。 自唐开 元年 间后 的一
术和神话传 说 。” 【 1 J 祭海, 是沿海 地 区因崇拜和信 仰 海龙 王及海 上诸 神而举 行 的 民间祭祀 行为 。具 有
鲜明韵 地域 文化色彩 和海洋文 化特色 。近年来 . 各 地 祭海活 动 日趋 繁盛 ,涉 及范 围包括 我 国沿 海 l 0 多个省 市 , 其 中浙 江岱 山祭海 谢洋 大典 、 宁波 象 山 开渔节 、 山东即墨 田横 祭海节 等颇具规模 。特别是 地 处东 海 的岱 山岛为传 承祭 海 习俗 , 投入 2 3 0 0余 万 元在 鹿栏 晴沙古 祭坛 遗址 上建 造 了我 国首 个 大 型祭海坛 . 并 于每 年休 渔期举 行规模 盛 大 的“ 休鱼 谢洋” 大典 . 成为东 海五 千年 海洋文 明史 最具 海洋 文化个性 的民俗之 一 。2 0 0 7年 。 “ 岱 山祭 海 ” 正式 入选 浙江省非 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 名 录。 2 0 0 8年 . 岱 山“ 渔 民谢洋 节” 列 入第 二批 国家非 遗名 录 。本文
— —
以岱 山祭 海文 化 为 个案
沈 燕 红
( 宁 波职业技 术学 院 ,浙江 宁波
3 1 5 8 0 0 )

要 :在 人 类 传 承 的 文 化 遗 产 中 , 最 能 体 现 一 个 民族 精 神 世界 的 , 莫过于她的信仰。祭海 , 是 沿 海 地 区 因崇

东海渔歌简介

东海渔歌简介

东海渔歌简介
摘要:
1.东海渔歌的定义和起源
2.东海渔歌的类型和特点
3.东海渔歌的传承和保护
4.东海渔歌的文化价值
正文:
东海渔歌是流传在我国东海沿岸地区的一种民间音乐艺术形式,源于当地渔民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鲜明的海洋文化特征。

东海渔歌的类型繁多,主要包括号子、山歌、小调等,其内容丰富,既有对海洋的赞美,也有对生活的感悟,更有对劳动的礼赞。

这些渔歌在旋律上大多采用五声音阶,表现形式多样,既有独唱,也有合唱,还有以唱代念,充分体现了渔民的智慧和才情。

东海渔歌是渔民世代相传的民间音乐,其传承主要依靠口授心传,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科技的冲击,东海渔歌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为此,我国政府和有关机构积极采取措施,对东海渔歌进行保护和传承,如建立渔歌博物馆,举办渔歌比赛,将渔歌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音乐艺术。

东海渔歌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更是我国东海沿岸地区海洋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研究我国的海洋文化,尤其是渔民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同时,东海渔歌中所蕴含的勤劳、坚韧、乐观的生活态度,也对现代社会人们具有一定的
启示和影响。

渔村渔火

 渔村渔火

渔村渔火
舟楫纵横,渔村渔火,炊烟袅袅,渔歌悠扬。

夕阳西下,渔舟归来,渔民挥动着渔网,收获丰盛的海鲜。

渔村渔火,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是一首动人的诗篇。

渔村,位于海滨,风景秀丽。

山峦起伏,蓝天白云,湛蓝的海水波光粼粼。

渔村的房屋搭建在山坡上,红瓦绿树,错落有致。

渔船停泊在海岸边,船头上挂着五色旗,象征着平安和丰收。

每逢傍晚,渔村的炊烟袅袅,缭绕在空中。

渔家的灶火晚晚都是红色的。

渔民用深海的鱼货,放在铁锅里,翻滚沸腾。

鱼肉香喷喷,冒起阵阵清香。

渔民围坐在火堆旁,卤鱼、瓦罐煮鲜,美味佳肴让人垂涎欲滴。

渔村的渔歌是动人的。

正如张衡的《渔歌子》中所唱:“入黄河者择鲤鱼,邻风四面尽狂生。

虽有不幸腊中鱼,门前渔舍水连清。

” 每当渔民扬起浆刀,细雨和飞花,那些舞水者独处一碧波之中。

舞水者背对水花,白佨飞高,给水更高处回荡。

待到水草改良,言梦临乱。

夕夎脱明,彼璧成风。

水居也可疑,為以云细。

渔村渔火,象征着生活的悠闲和安详,是人们向往的向往的归宿。

夜幕降临,渔船归来,炊烟袅袅。

渔民围坐在一起,聊着家常,听着渔歌。

这一切都如画中的仙境,让人流连忘返。

渔村渔火,是浓情深意的写照。

让我们向往渔村渔火,感受慢生活带来的幸福与满足。

愿渔村渔火永远燃烧,愿渔民和渔船平安归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文化视野下的浙东渔歌
民间文学大师钟敬文先生认为:“民间歌谣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属于民间文学中可以歌唱和吟诵的韵文部分”。

{1}朱自清先生在《中国歌谣》一书中,把民间歌谣按职业分为“农歌”、“牧歌”、“山歌”、“渔歌”、“船歌”、“樵歌”、“采茶歌”等。

“海洋渔歌”作为民间歌谣的一种,是涉海渔民集体创作的成果,广泛流传于中国东南沿海的渔业地区,如山东胶东半岛、江苏启东、上海崇明、浙江舟山和宁波、福建南部及广东、广西等地。

这些渔歌既有渔区共性,又有地域个性。

浙东渔歌,顾名思义,是浙江东部海岛或沿海地区渔民海上捕鱼作业或休渔晒网时自编自唱的民间歌谣。

一方面,浙东渔歌以浓郁的海洋气息和独具的地域特征,呈现出海洋文化特色;另一方面,数量众多、特征鲜明的浙东渔歌,给民间歌谣宝库增添了色彩、丰富了内涵。

本文拟从海洋文化的视角观照浙东渔歌的特色、内容与价值,以期对海洋文化与渔歌研究均能有所裨益。


“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

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

”{2}渔歌即为渔民在利用海洋、征服海洋的劳动过程中的衍生物,反映着人与海、人与岛乃至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海洋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浙东靠海,拥有众多的岛屿、漫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

浙东海岛或沿海地区的地理生态、气候环境、历史风貌、生产生活、民俗习惯等无不带有“海”的烙印,反映在民间歌谣里,就是产生了大量富有海洋文化色彩的渔歌渔谣。

其中描述“海”、“船”、“鱼”等典型意象或物象的渔歌,海洋特征尤为鲜明。

这在舟山、宁波一带的渔歌渔谣中可以找到很多的例证。

(一)先看“海”。

浙东地区海洋文明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先民就与海洋有着不解之缘。

有关资料表明:“考古发现,生活在东南沿海‘饭稻羹鱼’的古越人,在六七千年前即敢于以轻舟渡海;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木桨、陶舟模型与许多鲸鱼、鲨鱼的骨骼,都表现了海洋文明的特征。

”{1}千百年来,浙东渔民在向大海讨生活、与风浪搏斗中,创造了诸多与海水、海风、海浪相关的渔歌渔谣。

如舟山定海渔歌《金塘谣》{2}:
无风无浪,升米过金塘;
有风有浪,斗米过金塘;
大风大浪,石米也难过金塘。

金塘洋属于东海洋面的一部分,海峡不宽,但水深流急,若遇风浪,行船更加困难。

“升米”、“斗米”、“石米”指渔民的饭量。

石(念dan,第四声)是容量单位,1石等于10斗,1斗等于10升。

1石米也就是100升米,而1升米大致现在的1.25斤,所以1石米约125斤。

这三句话的意思是说,没有海风和海浪的日子,过金塘洋只需吃一升米饭量、花一顿饭的功夫;有风有浪,渡金塘洋则要花十倍的力气和时间;若遇大风大浪的恶劣天气,哪怕你把一石米都吃完了、用上了百倍的功夫,还是难以渡过金塘洋。

这首歌谣用饭量的倍增来表示力气的加大和时间的推移,非常形象地说明了金塘洋在风高浪急的环境下行舟艰难的境况,写出了海岛民众海上生活的不易。

其他渔谣如:“莫看海上平如镜,要知海底万丈深”、“海上风如虎,三日两头追屁股”、“东风浪淘底,西风海面刨”、“海洋能驶八面风,全靠老大缭好篷”、“不到外海洋,难识大风浪”、“浪头圆圆浪面大,及时掉头转回家”、“老大好做,西垢门难过”、“胡须冰白,勿晓得仇家门水法”等,与海风、海浪、海水紧密关联,海味十足。

(二)次看“船”。

浙东古属越地,舟船是主要的海上作业工具和交通运输工具。

历代古籍记载着越人日常生产、生活与舟船的密切关系。

如《淮南子·齐俗训》云:“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

”{3}《太平御览》引《慎子》曰:“行海者,坐而至越,有舟也;行陆者,立而至
秦,有车也。

秦越远途也,安坐而至者,械也。

”{4}鱼盐之利,舟楫之便,是浙东先民对海洋的早期认知。

借助舟船,先民从陆地走向了海洋。

据《浙江当代渔业史》记载:“浙江沿海使用渔船约有7000年的历史。

”{5}浙东渔歌中有大量的舟船之歌,是海洋渔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如舟山岱山渔歌《木帆船》描述了当年云集岱衢洋捕捞大黄鱼的各地渔船:
东海渔场满洋船:灵巧活络带角船,
红红船头红头船,船头尖尖白底船,
船上加船背对船,四张帆篷沙飞船,
五颜六色打洋船,独艘作业流网船,
温州台州八桨船,雄壮矫健大对船,
收购海鲜冰鲜船,红旗飘扬高产船。

昔时渔船均为木船,在漫长的岁月里,渔民世代沿用木帆船以古老的方式进行生产。

“带角船”因船头造型有角而得名,船首两侧有船眼,如若眺望大海。

浙东渔民有一习俗,新船造成下海前要安装船眼,且须择吉日举行隆重的仪式,因为木船在渔民心目中是神圣之物,被尊称为“木龙”,故有龙眼。

“带角船”是小对船的一种,结构简便,小巧灵活。

民间流传有“呆大捕、死张网、活络要数小对郎”和“小对抲抲,吃用勿愁”之渔谣。

小对船船首涂红色的,俗称“红头对”,其形似雄鸡,又别称“雄鸡对”;其中亦有白色船底者,称之“白底对”。

“大对船”是明代后期至清初舟山、宁波、鄞县、镇海等地区独有的一种渔船,是浙江海洋渔船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使用年代最久的重要渔船。

素有“千万渔舟扬赭帆,海上飞驶大对船”的渔谣。

“背对船”系冬汛大对渔船与背舢舨渔船;“沙飞船”指江苏启东、吕泗一带的渔船;“打洋船”指福建沿海各地的渔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