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药物外渗原因分析及其防治
化疗药物外渗
化疗药物外渗
抬高患肢:将患肢抬高,以 减少药物吸收和减轻疼痛
药物治疗:根据医嘱给予抗 过敏、抗炎等药物治疗
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者局 部情况,如出现皮肤坏死或 静脉炎等严重并发症,应及 时处理
化疗药物外渗
注意事项
静脉炎:长期的药物外渗可能导致静脉 炎,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静脉变硬
化疗药物外渗
预防措施
选择合适的血管:选择粗大、弹性好的血管进行穿刺,避免选择细小、脆性大的血管 提高穿刺技术:护士应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确保穿刺成功后固定牢固 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先输对血管刺激小的药物,再输刺激性强的药物
化疗药物外渗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对化疗药物外 渗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对于高危人群:如老年、营养不良、肿 瘤晚期等患者,应特别注意预防化疗药 物外渗的发生
在输注化疗药物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 的评估和宣教,确保患者了解化疗的流 程和注意事项
在输注过程中:应加强巡视和观察,及 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
感谢倾听
加强患者教育:告知患者化疗药物的作 用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使其了解药物 外渗的危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定期检查血管:对于时处理
化疗药物外渗
处理措施
立即停止输液:一旦发现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输液,拔出针头 局部封闭:用生理盐水+利多卡因进行局部封闭,以减轻疼痛和阻止药物进一步扩散
演讲者:xxx
-
01
定义
02
原因
03 临床表现
04 预防措施 05 处理措施 06 注意事项
化疗药物外渗
定义
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化 疗药物在输注过程中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 药物渗漏到皮下或血 管外,引起局部组织 损伤和疼痛
化疗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
化疗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化疗药物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同时也是一种有毒有害的药物。
在化疗过程中,极易出现化疗药物外渗的情况,这种情况会带来严重的生命危险和健康风险。
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化疗药物外渗应急预案非常必要。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应急预案的内容和方案,并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一、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化疗药物在经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的其他组织或器官,导致毒性作用,从而引发各种不适症状和并发症。
造成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如下:1. 医护人员技术不熟练。
在化疗药物注射的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掌握正确的注射技巧和方法,否则会导致药物外渗。
2. 患者皮肤或黏膜破损。
患者皮肤或黏膜受损,如皮肤破裂、瘢痕组织、皮炎、口腔溃疡等,药物就容易外渗。
3. 药物注射局部压力不均。
注射部位或器械插入的深度不同,导致药物注射的压力不均,从而引起化疗药物外渗。
4. 药物种类和浓度的差异。
不同种类和浓度的化疗药物,对组织和器官的毒性程度不同,因此药物外渗的风险也不同。
二、应急预案的内容1. 协调医疗团队快速反应。
一旦发生化疗药物外渗的事件,应立即组织医疗团队进行处理。
医疗团队包括主治医生、护士、药师和检验师等,各自分工,协调配合,合作完成处置工作。
2. 系统化的药物应急处理措施。
针对不同的化疗药物外渗,药物应急处理措施也不同。
在预案中需要根据药物种类和毒性程度,制定出相应的药物处理方案。
3. 配备完善的应急处理设备。
在化疗药物外渗的紧急情况下,需要有相应的设备支持,以便医疗团队及时处理。
如高效过滤器、注射器、药物逆流阀等。
4.应急培训和演练。
建立一套完善的应急预案,不仅需要预案的制定,还需要对医护人员进行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医护人员对于化疗药物外渗应急处理的技能和知识,保障应急处理的有效性和质量。
三、实施应急预案的步骤一旦发生化疗药物外渗的紧急情况,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应急处理:1. 立即停止药物注射,并将药物逆流阀开启。
化疗药物外渗预防及处理-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PPT课件
的发生。
07 总结与展望
回顾本次项目成果及意义
制定化疗药物外渗预防及处理规范
通过本次项目,中华护理学会成功制定了化疗药物外渗预防及处理的团体标准,为临床医 护人员提供了明确的操作指南。
加强化疗药物知识培训
医护人员应全面了解化疗药物的性质、分类、作用机制及副作用,提高对化疗药物外渗 潜在风险的认识。
强化安全意识
医护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化疗药物外渗可能给患者带来的严重后果,树立安全防范意识, 时刻保持警惕。
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操作水平
规范操作技能
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化疗药物的配制、输注 及更换等操作技能,确保操作过程规范、准 确。
合理选择血管和穿刺工具,避免在关节、神经和韧带处穿刺,减少机械性刺激;提高穿刺技术,避免反复穿刺造 成的血管损伤;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和速度,减少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
静脉炎处理策略
立即停止输液,抬高肢体,促进血液回流;局部外敷药物,如硫酸镁湿热敷、中药外敷等,以消肿止痛;加强局 部护理,避免感染。
组织坏死的评估与处理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化疗药 物外渗的危害、预防措施和注意 事项,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
。
加强心理护理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恐惧 等心理问题,加强心理护理,帮 助患者保持积极心态,配合治疗
。
鼓励患者及时反馈
鼓励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及时反馈 任何不适或异常情况,以便医护 人员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外渗等
加强科研力度
鼓励医护人员开展化疗药物外渗相关的科研工作,探索新的预防 和处理方法,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化疗药物外渗预防及处理PPT
冷敷或热敷应用
冷敷适用于化疗药物外渗初期,可收缩 局部血管,减轻疼痛和肿胀。
热敷适用于化疗药物外渗后期,可促进 需注意冷敷和热敷的温度和时间,避免
局部血液循环,加快药液吸收和消散。
烫伤或冻伤。
抬高肢体促进回流
化疗药物外渗后,应抬高受累肢体,促进局部血液和淋巴回流,减轻肿 胀和疼痛。
抬高肢体时需注意保持舒适体位,避免过度牵拉和受压。
选择不当的血管通路或器具,如使用 较细的针头、脆弱的血管等,也会增 加化疗药物外渗的风险。
药物因素
某些化疗药物具有强刺激性、高渗透 压等特点,如长春新碱、阿霉素等, 这些药物外渗的风险相对较高。
临床表现及危害
临床表现
化疗药物外渗后,患者注射部位可出现疼痛、肿胀、红斑等症状。严重时可出 现水疱、皮肤坏死、溃疡等。
05
总结反思与持续改进
本次事件经验教训
1 2 3
化疗药物性质了解不足
对化疗药物的毒性、刺激性、渗透压等特性了解 不够,导致在操作过程中未能充分重视其潜在风 险。
操作不规范
在化疗药物输注过程中,未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 行,如未选择合适的静脉、未进行充分的冲管等 ,导致药物外渗。
患者教育不足
未向患者及其家属充分告知化疗药物的相关知识 ,如药物外渗的危害、预防措施等,导致患者配 合度不高。
明确外渗药液的性质,以便采取相应的解毒剂和治疗措施。
拔针后,需用无菌棉球或纱布压迫针眼,避免出血和药液外渗加重。
局部封闭治疗
根据化疗药物的性质,选择合适 的封闭剂进行局部封闭治疗。
常用封闭剂包括普鲁卡因、地塞 米松等,可阻止化疗药物与组织 细胞相结合,减轻局部组织反应
。
封闭治疗时需注意无菌操作,避 免感染。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1 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1.1 药物本身因素与药物本身的刺激性、渗透压、酸碱度、浓度有关。
当药物在很短时间内大量或快速进入血管内,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超过了血管本身应激能力,或在血管受损处堆积,而对血管内膜产生不良刺激造成局部组织损伤。
1.2 患者因素(1)患者血管。
由于长期输液,反复大剂量化疗,经常采集血标本,对患者血管内膜有不同程度损伤,使血管壁变薄,脆性增加,弹性下降,容易造成药物外渗。
(2)患者活动。
由于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或者进食、大小便,增加了患者活动的机会,针头容易滑出血管,引起药物外渗,或者患者没有按正确的方法移动输液肢体,导致针尖穿破血管。
(3)患者年龄。
老年人的行为失控容易导致注射针头移位,老年人的生理性退化——反应迟钝、痛阈降低、皮肤松弛、静脉脆弱也增加外渗的可能。
(4)沟通障碍。
如气管切开患者、听力障碍患者难以表达自己的感觉。
1.3 护理操作技术因素(1)护理人员专科知识缺乏,对化疗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
(2)没有经验的低年资护士进行化疗操作,未做到定时巡视静脉通道。
(3)静脉穿刺技术水平差,穿刺时针尖刺破对侧血管壁或针尖斜面未能完全进入血管,药物经破口和针尖斜面渗至皮下组织。
(4)穿刺成功后,针柄固定不牢固,随肢体的活动,针尖滑出血管。
(5)对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止血带结扎过紧、时间过长都可能造成血管损伤。
(6)选用了局部血管有病变的肢体,由于血管收缩,导致血管内壁压力增加,而发生外渗。
(7)选用钢针,钢针外渗率是留置针的2倍。
(8)选择肘窝、手腕等关节处穿刺,这些部位感觉迟钝,早期渗漏不易及时发现,容易导致血管、神经损伤。
(9)用力推注化疗药液,拔针后按压时间太短,药液沿针眼外渗。
2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2.1 患者宣教(1)签署化疗同意书时,从化疗方案、化疗副作用、药物外渗的原因、外渗后的处理原则进行全面宣教,提高患者化疗期间的自护能力,且在护理病历上记录宣教的内容。
化疗药外渗的预防及处理措施_ppt课件
西医治疗
总结词
西医治疗主要使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 等药物治疗,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缓解 疼痛和肿胀。
VS
详细描述
西医治疗主要使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等 药物治疗,如地塞米松、布洛芬等,可以 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和肿胀等症状。 但需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05
化疗药外渗的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
01
02
处理措施的改进
对于已经发生化疗药外渗的患者,应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 ,如及时停止输液、局部冰敷、抬高肢体、口服或外用药 物等,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损伤。
展望
01
更加科学的预防措施
未来可以通过进一步研究化疗药外渗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制定更加科学
、全面的预防措施,降低化疗药外渗的发生率。
02 03
更加有效的处理方法
化疗药外渗可发生在任何给药途径, 如静脉注射、动脉灌注和局部组织注 射等。
化疗药外渗的危害
化疗药外渗可导致皮下组织坏死、溃疡、感染、血栓形成和 静脉炎等严重后果。
化疗药外渗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严重影响 患者的生活质量。
化疗外渗药物的性质和浓度, 化疗药外渗可分为轻度、中度
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如出现异常反应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或采取相应措施。
加强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宣教
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化疗药物的 作用和副作用,让其了解预防化
疗药外渗的重要性。
告知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如出现疼 痛、肿胀等不适感觉时应及时告
知医护人员进行处理。
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在日常生活中 注意保护血管,如避免长时间压
02
化疗药外渗是指化疗药物在输注 过程中渗漏到皮下组织,可能导 致局部组织损伤和坏死,甚至引 发感染等严重后果。
化疗药物外渗损损伤与处理
4.注射部位:外周浅表静脉较细血流量较低,不 能及时稀释短时间内注入的高浓度的化疗药物, 容易导致药物渗漏。手腕、手臂上的神经和肌腱 比较多,发生渗漏容易导致神经和肌腱的损伤, 因此,在使用化疗药物时,最好选择中心静脉通 路。
二、分类 根据化疗药物外渗对组织的损伤程度分为三类 1.发疱性药物:外渗后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的药 物。如:多柔吡星,吡柔比星、长春新碱、丝裂 霉素、放线菌素等。
四、预防 1.化疗前充分了解药物的性质及使用方法 2.根据药物选择血管:发疱性、刺激性较强化疗 药物不宜选手足背小血管,应建立系统的静脉使 用计划保护大血管,如常规的采血和普通液体的 输注选用小静脉。 最好尽量选择中心静脉通路给药。(CVC/PICC/ 输液港)
3.充分稀释,以免药物浓度过高 4.如果需要使用多种药物,应该先输注非发疱性 的药物,两种药物之间以生理盐水或者葡萄糖液 冲洗管道。
2.刺激性药物:外渗后可以引起灼伤或者轻度静 脉炎而无局部坏死的药物,该类药物容易导致血 管内膜变色,外观呈咖啡色。如:达卡巴嗪、依 托泊苷、环磷酰胺、顺铂、异环磷酰胺、5-FU, 奥沙利铂。
3.非刺激性药物:无明显刺激或者发疱作用的药 物。如:博来霉素、氨甲蝶呤。
三、临床表现 按照反应时间分期 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
如没有解毒剂, 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局部环 形封闭。 目的:减轻疼痛 避免外渗的药物向周围扩散
如局部静脉炎症,可使用喜疗妥涂抹,每日3-4 次。急性炎症期还可用硫酸镁(粉剂,水剂)+ 地塞米松局部湿敷。
3.局部冷敷(6h~8h为宜),严密观察,防止冻 伤。 奥沙利铂外渗禁止冷敷
4.抬高患者外渗处肢体,严重者制动,72小时内 禁止热敷。 5.观察记录局部皮肤情况,做好交接班。 6.如果有严重的局部组织损伤或者坏死,可以考 虑局部切除或者整形外科治疗。
化疗药物外渗的常见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化疗药物外渗的常见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怀化市肿瘤医院怀化418000)1临床资料2008年5月-2012年5月发生53例化疗药物外渗病例,其中阿霉素2例、长春新碱3例、诺维本1例、丝裂霉素2例、紫杉醇5例、5-FU 30例、DDP 6例、CTX 4例。
其中男38例,女14例;年龄8-78岁,平均57.25岁,外渗部位有手背、前臂、足背、外踝。
2化疗药物外渗的常见原因2.1护理人员因素2.1.1护士的专业培训未到位护士的专科知识缺乏,不了解化疗药物的性质,对化疗药物外渗的后果不引起高度重视。
对于执行化疗药物这类高风险的技术未有预见性,注射强刺激性化疗药物未由穿刺技术好的护士执行。
化疗前未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地宣教与沟通工作。
2.1.2护士的工作责任心不强护士给予化疗药物前未检查是否有回血、没有确认针头是否在血管内就机械的给药,输注过程中巡视不够,观察不够仔细,对于强刺激性的化疗药物未守护在床旁。
护士的交接班工作未做好。
交接班时未认真地交接注射部位,查看有无局部的红肿、疼痛不适及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
有带教老师未在旁监督而由学生单独操作。
2.1.3护士操作不当治疗操作中各种穿刺损伤是造成临床上化疗药物渗漏的最主要原因,穿刺技术不熟练造成血管多部位的反复受损,针头未完全进入血管或刺破血管;血管选择不当,选择的血管已有多个结节瘢痕,脆性差、弹性差,有粘连,虽然穿刺成功,却很容易渗出药物;拔针后,针眼压迫方法不正确或不准确,压迫时间少于3-5分钟,均易出现淤血肿胀;针头位置固定不当,引起针头中途移位、脱出或穿出血管;给药方法不当给药前后未用生理盐水冲注,未检查回血等[1]。
2.1.4护士对化疗药物渗漏处理不当由于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的缺乏,当出现化疗药物外渗后未及时进行处理或处理不当。
2.2药物因素常用的抗癌药物按外渗引起组织损害的程度不同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腐蚀性药物,外渗后可引起组织发疱甚至坏死。
此类药物有:柔红霉素、阿霉素、表柔比星、氮芥、丝裂霉素、长春新碱、诺维本等;第二类是刺激性药物,能引起注射部位或静脉径路疼痛,可有局部炎症反应、静脉炎、局部过敏反应等。
化疗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化疗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一、化疗药物外渗的定义及原因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在化疗过程中,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非腐蚀性)的或刺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包括药物因素、患者因素、护理因素等。
药物因素与药液的酸碱度、渗透压梯度有关。
长期输入高渗性溶液,碱性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均可能导致外渗。
患者因素包括血管条件差、血管壁脆、穿刺技术不熟练等。
护理因素包括药物配制不当、输液管路维护不当、输液过程中未密切观察等。
二、化疗药物外渗的临床表现及危害化疗药物外渗的临床表现分为轻度炎性改变和重度炎性改变。
轻度炎性改变表现为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
重度炎性改变表现为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严重者出现紫黑色,如不及时处理皮下组织坏死、形成溃疡。
甚至累及深层组织。
尤其应该警惕的是,部分患者可能不出现上述症状,等发现时已发生皮肤组织受损,甚至丧失肢体功能。
化疗药物外渗的危害包括局部组织损伤、感染、皮肤坏死、溃疡形成、功能障碍等。
严重者可能导致截肢。
因此,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至关重要。
三、化疗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1. 立即停止输注,避免继续外渗。
2. 判断外渗药物的性质,如非刺激性药物可尝试回抽外渗药物。
3. 局部冷敷或热敷,根据药物性质选择。
4. 局部封闭,使用适量局部麻醉药物和激素进行封闭。
5. 湿敷,使用适量药物进行湿敷,如硫酸镁、生理盐水等。
6. 换药,根据局部情况选择合适的敷料进行换药。
7. 密切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温度、感觉等变化,评估局部组织损伤程度。
8. 及时通知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制定进一步治疗方案。
9. 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和解释工作,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10. 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化疗药物输注过程中的护理措施。
四、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1. 选择合适的血管,提高穿刺技术。
2. 加强输液管路的维护,避免药液渗漏。
化疗药外渗处理 (第二版)
3
化疗药外渗的处理 方法
化疗药外渗的处理方法
一旦发现化疗药物外渗,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停止注射:立即停止药物的输注,并尽量回抽渗出 的药物,以减少渗出量 局部冷敷:用冰块或冷湿敷料敷于渗出部位,每次 敷20-30分钟,每天3-4次,以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和 疼痛 药物治疗:遵医嘱使用抗炎、止痛、抗过敏等药物 ,以缓解症状 外科处理:如果发生皮肤坏死或溃疡,可能需要进 行清创、植皮或皮瓣转移等外科处理
xxxxxxx
化疗药外渗处理
-
目录
CONTENTS
1 化疗药外渗的原因
2 化疗药外渗的症状
3 化疗药外渗的处理方法 4 化疗药外渗的预防措施
5 总结
化疗药外渗处理
1
化疗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化疗药物在输注过程中有时会 发生外渗,这可能导致皮肤损伤、疼痛、炎症等不良反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因此,对于化疗药外渗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化疗药外渗的预防措施
化疗药外渗的预防措施
为了减少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选择合适的血管:尽量选择粗大、直、弹性好的血管进行注射,避免选择细小、弯曲 、脆性较大的血管
提高注射技术:熟练掌握注射技术,注射时保持轻柔、缓慢,避免用力过猛或快速注 射
血管保护:长期注射化疗药物的患者,应注意保护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 注射前后可进行适当的热敷或按摩,以改善血液循环
2
3
本文将详细介绍化疗药外渗的原因、症状、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
1
化疗药外渗的原因
化疗药外渗的原因
化疗药物外渗的 主要原因包括
化疗药外渗的原因
血管损伤 血管选择不当 注射技术不当 患者自身因素
化疗药物外渗的防范及应对措施
化疗药物外渗的防范及应对措施
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化疗药物在静脉注射过程中通过针头外渗到周围软
组织引起局部炎症反应或组织损伤。
化疗药物外渗可能会导致患者的疼痛、不适感以及长期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防范和应对措施。
以下是关于化疗药物外渗的防范及应对措施。
一、防范化疗药物外渗的措施
1.正确选择静脉通路:使用合适的针头和插入深度,以确保药物直接
进入静脉,减少外渗的风险。
2.加强护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使其能够准
确识别化疗药物外渗的迹象,并及时采取措施。
3.加强药物盘点和清点:在给药前对药物进行详细的盘点和清点,确
保药物的种类、规格和剂量正确无误。
5.使用专业装备:如防溢胶质垫、穿刺海绵等,防止药物外渗。
6.重视患者的反应:在给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局部红肿、疼痛等症状。
二、应对化疗药物外渗的措施
1.及时发现并停止给药:一旦发现化疗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给药,
并及时处理外渗部位,以减轻炎症反应。
2.及时处理外渗部位:使用温盐水或生理盐水,轻柔地冲洗外渗部位,并避免剧烈揉搓或按摩,以防止药物进一步渗入组织。
3.及时报告医生:将外渗情况及时报告给医生,以获取进一步的处理
指导。
4.遵循医生的指导:根据医生的要求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如局部冷敷、贴敷透气性敷料等。
5.充分沟通和关怀患者:化疗药物外渗可能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
一定的影响,医护人员应充分沟通和关怀患者,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化疗药物外渗的防治及护理
化疗药物外渗的防治及护理介绍化疗是目前一种常用的治疗癌症的手段,但是常常会有化疗药物外渗的情况发生,导致治疗效果减弱、患者身体不适等问题。
本文将介绍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防治方法以及护理措施。
原因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较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化疗静脉输注或肿瘤局部注射不当,导致药物渗透到周围组织;•化疗药物代谢不充分,导致药物在体内超时停留;•引流系统造成化疗药物外渗;•肿瘤周围血管扩张引起的漏斗现象;•化疗药物对血管壁的毒性作用。
防治方法化疗药物外渗需要进行有效的防治,以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命安全。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防治方法:加强药物输注工作正确的静脉输注方法是预防药物外渗的关键,需要把握正确的输注位置、输注速度、管路接口等。
在药物输注过程中,需要注意动脉插管、静脉炎、血栓等并发症的出现。
细致巡回观察对于患者进行细致巡回观察是预防化疗药物外渗的一种有效手段。
巡视时应注意患者的血压、心跳、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
完善引流系统完善引流系统是预防化疗药物外渗的一项重要措施。
合理设计引流管路,避免管路弯曲、建议选用低负荷引流袋等,都会对预防药物外渗产生正面效果。
骨髓支架的使用骨髓支架可以提高血管壁的耐药性,有效预防化疗药物对血管壁的负面影响。
建议患者在接受化疗的一段时间内使用骨髓支架,预防化疗药物外渗。
护理措施对于出现化疗药物外渗的患者,我们需要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以下是几个护理措施:及时巡视根据患者情况,巡视时间应当根据患者需要确定。
对于病情较为稳定患者,每小时巡视一次即可。
患者出现药物外渗、严重过敏反应等急性并发症时,需要加强巡视次数。
给予病情宣教化疗药物外渗是癌症治疗过程中的一种常见并发症,需要向患者进行病情宣教,让患者充分了解药物外渗的原因、预防方法和应对措施。
加强局部伤口护理对于出现化疗药物外渗的局部伤口,需要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防止感染和加重患者痛苦。
化疗药物外渗的防治
化疗药物外渗的防治概述化疗是目前常用的抗癌治疗方法之一,在癌症患者身上起到了显著的疗效。
然而,化疗药物外渗是化疗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化疗药物外渗指的是化疗药物在靶向治疗过程中不仅仅作用于肿瘤细胞,同时也对正常细胞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
这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存在一定的影响。
因此,为了提高化疗的有效性和减少毒副作用,对化疗药物外渗进行防治非常重要。
原因分析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原因有多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肿瘤细胞逃逸肿瘤细胞在化疗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突变,导致其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
这些突变可能会使细胞外排化疗药物的能力增强,从而导致化疗药物外渗。
2. 血管系统不完善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之间的血供存在差异。
肿瘤组织的血管系统通常比较复杂并且不规则,导致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分布不均匀,一部分药物可能进入到周围正常组织中,从而引起化疗药物外渗。
3. 肿瘤组织的障碍肿瘤组织的细胞间隙更大,细胞结构也比较松散,导致药物更容易渗透入肿瘤细胞,但也更容易被肿瘤细胞排出。
4. 肿瘤微环境的影响肿瘤微环境包括肿瘤细胞周围的细胞、血管、淋巴和其他细胞因子等。
这些因素可能影响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分布和代谢,导致部分药物外渗。
防治方法为了减少化疗药物外渗,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被采用:1. 肿瘤细胞耐药性的监测在化疗前,对肿瘤细胞的耐药性进行监测非常重要。
这可以通过检测肿瘤细胞的遗传变异来确定特定药物在该患者体内的疗效,从而选择更适合的治疗方案。
2. 增加药物在肿瘤组织内的滞留时间可以通过改进药物的给药途径和剂量调控,增加药物在肿瘤组织内的滞留时间。
例如,使用药物载体、纳米技术等方法可以提高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靶向性和稳定性。
3. 组合疗法将多种药物和治疗方法组合使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药物外渗。
这是因为不同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可能有不同的作用机制,通过同时作用于肿瘤细胞的多个靶点,可以减少耐药性的发生,并增加治疗的综合效果。
化疗药物血管外渗的因素及预防措施
化疗药物血管外渗的因素及预防措施化疗药物血管外渗的因素及预防措施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在化疗药物的输注过程中药物漏出或渗浸到皮下组织中[1]。
大多数肿瘤药物对局部组织有强烈刺激作用,如不慎注入皮下,可引起组织坏死、剧痛,甚至经久不愈。
因此,保护患者的血管,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就显得相当重要。
现将介绍如下。
1 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1.1 药物因素外渗引起的损伤不仅与药物的直接作用有关,也与药物的溶解度、输液装置、溶液的ph值等有关。
当药物在很短时间内大量或快速进入血管内,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超过了血管本身应急能力,在血管受损处堆积,对血管内膜产生不良刺激造成局部组织损伤[2]。
1.2 血管因素血管脆性增加、血管栓塞、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肿瘤压迫、上腔静脉压迫征等引起上游血管阻力增加。
1.3 操作因素穿刺技术不熟练,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使血管反复受刺激而导致内膜损伤。
选择血管不当、针头固定不牢、拔针后针眼按压不准确等。
2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减少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重在预防,一旦发生必须马上根据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2.1 常规预防技巧2.1.1 签署化疗知情同意书并签字。
给患者耐心讲解化疗方案、化疗的不良反应、药物外渗的原因、外渗后的处理原则等知识,并在护理病历上记录宣教的内容。
2.1.2 正确选择静脉注射部位。
避免在掌指关节等部位的静脉输注腐蚀性化疗药物,应选择粗且血运良好的静脉,静脉注射一般由远及近,左右交替使用,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不应在肿胀及患侧肢体的静脉输注化疗药物。
2.1.3 严格把好静脉注射关。
先用生理盐水输注建立好的静脉通道,验明针头是否在静脉内,滴注是否通畅,回血是否良好。
2.1.4 确保静脉通畅后,才可接上稀释好的化疗药物。
缓慢注射阻力要小。
每注射1~2 ml应检查有无回血。
2.1.5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加强工作责任心,经常巡视患者,尤其对老年人、儿童、血管条件差、沟通障碍的患者更需要密切观察,一旦发生渗漏,积极采取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疗药物外渗原因分析及其防治
【摘要】对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外渗所引起组织损伤的机制和分类等进行综述,并进一步探讨正确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文献表明,化疗药物外渗与药物,血管和操作等因素有关,通过正确使用药物,合理选择血管以及提高专业技术等方法能够有效预防药物外渗,发生药物外渗时及时有效的处理能够延缓其生命并提高其生存质量。
【关键词】化疗药物;外渗;护理
化疗药物外渗是肿瘤患者行化疗时常见的并发症,轻者可引起局部皮肤红、肿、热、痛、静脉炎,严重者组织坏死,甚至造成功能障碍。
外周静脉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率国内报道是0.1%~6.0%[1],国外报道是5%[2]。
1 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
1.1 药物因素:与药物本身的刺激性、渗透性、浓度、酸碱度有关。
当药物短时间内大量或快速进入血管内,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对血管内膜产生大量刺激造成局部组织的损伤[3]。
1.2 血管因素:反复化疗的病人,长期应用化疗药物,使患者静脉血管内膜发生一定程度的损伤,静脉内膜炎使血管通透性增强,导致化疗药物外渗[4]。
1.3 操作因素:穿刺损伤是导致外渗的直接原因,如针头固定不牢、拔针后按压时间不够等引起血管痉挛充血、水肿,造成药物外渗。
1.4 宣教因素:化疗前对病人宣教不够,未让病人认识到药物渗漏可能引起的后果,局部不适未及时通知护士或自行关闭输液开关。
2 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组织损伤的机制和分类
根据损伤程度的不同将化疗药物分为发泡剂、非刺激剂和刺激剂。
发泡剂如阿霉素、表阿霉素、丝裂霉素、紫杉醇、长春新碱、长春瑞滨。
外渗后能够造成机体组织结构破坏、疼痛、组织坏死、感染以及剥脱;非刺激剂外漏多少也不会产生炎症和坏死;刺激剂如顺铂、多西紫杉醇、吉西他滨、奥沙利铂、卡莫司汀、
VP-16、5-FU、环磷酰胺。
介于前两者之间,外渗可以导致局部炎症,但不形成溃疡。
损伤机制:结合性是指药物与组织细胞核酸相结合,不仅引起立即损伤而且寄宿于组织内,与细胞内的DNA结合,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断损伤局部组织,产生局部坏死性损伤。
常见药物包括:阿霉素、表阿霉素、放线菌素、丝裂霉素、光辉霉素等;非结合性是指药物不与组织细胞核酸相结合,植物碱类药物主要通过脂溶作用破坏细胞膜,MTX渗出可干扰叶酸代谢。
常见药物包括:长春碱类、卡莫司汀、氟尿嘧啶等。
3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
3.1 正确使用药物:掌握正确的给药方法、浓度、输入速度。
①给药顺序为SAS:S生理盐水A给药S生理盐水,应先输入生理盐水回血无渗漏后再输入化疗药物,输注完毕用生理盐水冲洗。
②联合用药时,原则上应先输入非发泡剂,如均为发泡剂,应由低浓度到高浓度输入,两种化疗药之间用等渗液快速冲洗。
3.2 合理选择血管:根据药物选择最佳部位的血管,避免选用腕部掌侧、手背、关节等处,一般选用前臂静脉交替给药,使损伤静脉得以修复。
对长期化疗的病人,中心静脉置管是预防化疗药物外渗保护血管最有效的方法。
3.3 提高专业技术:①负责化疗输液的护士必须经过专业训练,掌握化疗药物的特性,对新药必须详细阅读说明书。
②穿刺技术操作应熟练,尽量做到一针见血,对化疗患者应加强巡视,发现情况及时处理。
③穿刺成功后,先输入葡萄糖或生理盐水,确保在血管内再接化疗药物。
④如同时使用几种化疗药应先给刺激性小的,中间用生理盐水间隔静滴;化疗药物滴完后仍需静滴普通液体冲洗静脉,以防药液滞留于血管内使血管内膜持续受损害。
3.4 加强病人宣教:对病人宣教是防止药物外渗的关键,化疗前对病人进行针对性的宣教,向病人介绍化疗药物的作用、注意事项及外渗的后果,告知病人用药时如果有不适或疼痛应立即告诉医务人员。
4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
4.1 早发现早处理:一旦发生外渗或疑有外渗,立即停止输入,不要拔针,在严密无菌操作下接一注射器进行多方向穿刺作强力抽吸,尽量吸出局部外渗的残液。
4.2 局部封闭:根据药物渗出量范围做局部皮下环形封闭,由疼痛或肿胀区域多点注射,封闭范围要大于渗漏区,深度最好至渗漏区底部,不可过浅,2%利多卡因
加生理盐水、地塞米松5mg配制成0.25%利多卡因30ml(即封闭液),在无菌操作下沿外渗局部环状作向心性封闭,抬高患肢,避免受压。
外渗面积较大者,间隔24h 重复封闭,直至治愈。
4.3 冷敷、湿敷:冰袋间断冷敷24h,可减轻局部肿胀、疼痛,又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药物的扩散、吸收,并灭活外渗药物[5],冷敷后24h后用50%硫酸镁湿敷,3~4次/d,每次30~60min。
机理主要是利用其高渗作用,促使组织水肿的消退,达到止痛的目的。
4.4 药物治疗:临床用高渗葡萄糖加维生素B12和地塞米松治疗各型静脉炎如红肿型、硬结型、坏死型,效果佳。
陈氏[6]所选用氟轻松软膏是糖皮质激素类外用药。
同时氟轻松软膏副作用较少,使用安全方便,可以指导患者自己定时使用。
该药价格便宜,容易被患者接受。
因此,用氟轻松软膏防治静脉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4.5 局部坏死组织的处理:发生化疗药物外渗后必须连续观察病人的局部情况,加强交接班,一旦渗漏部位皮肤由暗红色转为黑褐色,溃疡形成应注意保护创面,防止感染,常规给予换药。
局部涂湿润烧伤膏以止痛、生肌,促进创面修复。
如创面愈合不佳,必要时可行植皮术。
总之,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大、毒副作用强,本文通过分析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预防和处理等,得知正确地使用药物,合理选择血管,提高专业技术,做好化疗前准备工作以及加强巡视和交流,提高病人的自护能力,科学、合理、有效地护理好肿瘤病人的血管,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少他们的痛苦,延缓其生命并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哲海,孙莉,于金明.肿瘤化疗不良反应及对策[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3-51
[2] 杨瑞祥.血管外渗性损伤[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87,8(1):34-36
[3] 赖利.化疗性静脉炎的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1,17(1):78
[4] 张萍.静脉化疗药物外渗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19):2119
[5] 庄仁,王世萍.输液渗透对机体损伤和防治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7):8
[6] 陈春娜.氟轻松软膏防治静脉炎的临床观察[J].广东医学,1999,20(6):477
作者单位:210006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