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图形及几何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合集下载

研究图形的报告总结与反思

研究图形的报告总结与反思

研究图形的报告总结与反思1. 引言本报告旨在总结和反思我们进行的图形研究项目。

我们小组通过对不同图形进行观察、测量和分析,旨在深入了解图形的属性、特征以及它们与数学原理之间的关联。

我们的研究涉及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并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进行分析和解释。

通过这次研究,我们相信我们对图形的认识有了显著的提升。

2. 研究方法我们使用了多种方法来进行图形的研究。

首先,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测量工作。

我们观察了图形的形状、边长、角度以及表面积和体积等属性。

我们使用了测量工具如尺子、角度量等来准确测量图形的各种属性。

其次,我们进行了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

我们通过分析测量数据和观察到的特征,建立了数学模型来解释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最后,我们进行了对比和应用分析。

我们将不同图形进行对比,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他们的应用价值。

3. 研究结果3.1 平面图形在平面图形的研究中,我们关注了三角形、矩形、正方形和圆形等常见形状。

通过观察和测量,我们发现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其中等腰三角形的两条底边长度相等。

矩形和正方形的边长和角度均是一一对应的,长方形的对角线长度与边长存在着特殊的关系。

我们还发现圆形的直径和半径之间是一个恒定的比例关系。

通过这些观察,我们可以使用简单的公式来计算图形的属性并解决相关问题。

3.2 立体图形在立体图形的研究中,我们关注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等常见形状。

通过观察和测量,我们发现立方体的六个面均是正方形,几何体的体积和表面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长方体的对角线长度与边长之间也存在特殊的关系。

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度可以用来计算它的体积。

在球体中,半径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它的体积和表面积。

4. 思考与反思通过这次研究,我们深刻认识到图形研究对于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观察、测量和分析图形,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图形属性的理解,还学会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然而,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挑战。

“图形与几何”主题教研活动总结

“图形与几何”主题教研活动总结

“图形与几何”主题教研活动总结第一篇:“图形与几何”主题教研活动总结兴庆区第十小学数学组“图形与几何”主题教研活动总结近日,十小数学组开展了“图形与几何”主题教研活动,全校数学教师全部积极参与此次活动。

活动中,刘焕平、白建兵、石雪梅三位骨干教师分别执教了《不规则物体体积》、《圆锥的体积》《图形的变化》。

三堂课层次清晰,环环相扣,课堂气氛活跃融洽,教学效果良好。

三位教师都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结合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让学生在试一试、拼一拼、摆一摆、比一比等探究活动中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学会了数学学习的方法。

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了他们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课后,全体数学教师进行了交流,就“图形与几何”教学达成两点共识:一是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应占重要的地位;二是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讨论、归纳等活动主动得获得新知。

第二篇:图形与几何“图形与几何”内容变化及教学思考新标准把“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

课程内容的调整主要是对《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中文字表述不够清楚或比较生涩、整体结构不够协调、内容安排不够合理的地方作一些调整,以进一步完善几何课程内容体系。

一、核心内容的调整新标准“图形与几何”部分课程核心内容的变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实验稿的基础上对空间观念的内涵进行更概括、更准确的描述;二是首次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1.对空间观念进行再描述。

空间观念历来是小学数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般认为,空间观念是人脑藉由空间知觉所形成的物体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方式的映象。

其主要是通过对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分析和描述,展现出再认、保留与回忆图像的思考能力。

也就是说,人脑在对现实世界空间形式获得映象的基础上,要能够借助这些映象展开空间想象和推理,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空间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图形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图形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图形研究报告引言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基础阶段,其中图形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篇研究报告将围绕小学数学图形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不同类型的图形及其性质,并探讨图形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与重要性。

一、基本图形1.1 点点是几何中最基本的图形元素之一,通常用大写字母来表示,如点A、点B等。

点没有大小和形状,只有位置。

1.2 线段线段是由两个点之间直接连成的部分,具有长度,可以用一小段直线来表示。

在表示线段时,通常使用起点和终点的字母作为线段的名称,如AB表示从点A到点B的线段。

1.3 直线直线是由无数个点连成的,它没有长度,可以延伸到无穷远。

直线通常用小写字母表示,例如l、m、n等。

1.4 射线射线是由一端起点,另一端可以延伸到无穷远的直线段。

射线通常用一个起点和一个字母来表示,如OA表示以点O为起点的射线。

二、常见图形及其性质2.1 三角形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连接成的图形,它有三个顶点和三条边。

根据三角形的边长,可以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普通三角形。

根据三角形的角度,可以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2.2 四边形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连接成的图形,它有四个顶点和四条边。

常见的四边形包括矩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菱形。

2.3 圆圆是平面上一组等距离于固定点的点的集合,其中固定点称为圆心,等距离称为半径。

圆的性质包括直径、弧、弦等。

2.4 多边形多边形是由多条线段连接成的图形,它有多个顶点和多条边。

根据边的数量,多边形分为三边形、四边形、五边形等。

三、图形的应用与重要性图形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与意义。

通过学习图形,学生能够培养空间想象力、观察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图形可用于描述和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建筑物的面积和体积,绘制地图和平面图等。

此外,图形也被广泛用于工程、设计和艺术等领域。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图形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概念。

学生研究性学习数学结题报告 (2500字)

学生研究性学习数学结题报告 (2500字)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摘要:本文就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本课题组成员近三年来的学习、研究及实施成果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着重阐述了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或探究式学习)模式的建构与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及小学数学学科课程如何进行校本化实施的一些做法,并在此基础上,对课题研究效果进行评价,力求用案例来说明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校本化实施课题的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是在社会发展、教育改革的强力推动和学校倡导的个性化学习的背景下提出的。

1. 社会发展的需要专家认为:农业社会,会用记忆性的学习方法就行了,到了工业社会时代,仅靠记忆学习就不行了,所以后来就提倡理解性学习。

现在是信息社会,知识多得学不完,新知识不断地涌现,旧知识不断地被更新,所以我们必须教会学生研究性学习。

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来。

2. 教育改革的推动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未来社会最主要的生产力要素,其结果必然是社会更加重视教育,重视人才。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世界各国纷纷对本国的教育系统做出重大改革。

“研究性学习”正被国际教育界普遍推崇,法国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于1995-1996学年,在初中二年级开始实验。

称之为“多样化途径”(parcours diversifies)。

美国的研究性学习第一次发生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主要倡导者为杜威(j,deway)。

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50-70年代主要倡导者为布鲁纳纳、施瓦布、费尼克斯等人,他们在理论上系统论证了“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的合理性,推动了课程改革运动——学习结构运用。

第三次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倡导“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

而我国教育部也于2000年1月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第一次在基础教育课程中,提出了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

其中就包括研究性学习。

关于画图的微型课题结题报告

关于画图的微型课题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五年级“画图”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题报告课题《农村小学五年级“画图”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于2021年9月立项为校级课题。

该课题的研究历时一年,在县教研室专家的指导和中心校、学校领导、教师的大力支持下,对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应用画图进行教学的方法、途径进行了深入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一、问题的提出由于小学生受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的限制,对世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来感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也指出:“课程内容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历,处理好直接经理与间接经历的关系。

”新课改一直倡导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动手画,改变了传统的让学生机械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写写画画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的体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强调“数形结合”的重要性:“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

”在解决问题时,“画图”策略能有效地渗透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即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注意把数和形结合起来考察,斟酌问题的具体情形,把图形性质的问题转化为数量关系的问题,或者把数量关系的问题转化为图形性质的问题,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化难为易,从而获得简便易行的解题思路。

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农村教师已经认识到画图的重要性,但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画图并没有作明确的要求,学生画图的水平不高,多数学生还不会使用画图来帮助解决问题,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选定本课题进行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画图: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在语言所提供的材料基础上,运用感知觉和表象,将抽象的数学概念、数学规律、较复杂的数量关系等通过形象的图示、表格等看得见的形式表示出来,从而对数学学习对象有比较形象、直观、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本课题主要研究借助图形,指导学生如何借助于图形的性质将许多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形象化、简单化,恰当地借助直观图形,让数量基于图形“显山露水”。

小学数学图形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图形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图形研究报告小学数学图形研究报告一、引言数学图形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通过对数学图形的研究,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而且可以帮助孩子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本报告主要研究了小学数学图形的分类和性质。

二、图形的分类根据几何形状的不同,图形可以分为:点、线、面和体。

其中,点是没有长度、宽度和高度的;线是由一定数量的点组成,没有宽度,但有长度;面是由线围成的,有长度和宽度,没有高度;体是由面围成的,有长度、宽度和高度。

三、图形的性质1. 点的性质:点在几何中是最基本的图形,没有长宽高,也没有形状。

它既没有内部也没有外部,只有位置。

通过点,我们可以确定线、面和体的位置关系。

2. 线的性质:线是由一定数量的点组成,没有宽度,但有长度。

线有方向,可以是直线、曲线、封闭曲线等。

根据线的性质,可以将线分为直线、曲线和封闭曲线。

3. 面的性质:面是由线围成的,有长度和宽度,没有高度。

面有形状,包括三角形、矩形、正方形、圆形等。

根据面的形状,可以将面分为凸面、凹面和平面。

4. 体的性质:体是由面围成的,有长度、宽度和高度。

体有形状,包括长方体、圆柱体、正方体等。

根据体的形状,可以将体分为立体几何体和曲面几何体。

四、实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研究小学数学图形,我们设计了一些实例分析。

1. 实例一: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长方形是由四条边围成的,有两对对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

- 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角都相等。

- 长方形的面积为长乘以宽,正方形的面积为边长的平方。

-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都等于四条边的长度之和。

2. 实例二:探索圆的性质通过观察圆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圆是由无数条等长的弧组成的,弧都有共同的圆心。

- 圆的直径是通过圆心的两个点,长度为圆的两倍。

- 圆的半径是由圆心到圆上的任意一点,长度为圆的一半。

农村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作者:李伟祥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18期一、课题的背景分析——为什么(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较复杂的形体难以理解透彻,而“图形与几何”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生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新课标的阐述表明,学生的学习必须基于生活,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二)国内外的现状述评1.国内研究现状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洛社中心小学在“九五”期间研究过“构建生活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课题。

2.国外研究现状杜威提过“教育即生活”。

最近国外又提出“做学”,强调以“做”(实践)带学习,他们的研究给我们启示:数学应走向生活,走向实践。

二、课题的实践探究(一)核心概念解读“数学生活化”是指在生活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它是一种将数学教学从生活中来,在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中展开,再运用到生活中去的教学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界定一是考虑农村小学的师资水平和学生学习起点;二是要发挥农村小学的大自然的优势,为学习所用,促进发展。

(三)课题的理论依托主要参考课程标准的相关理论,引入“范希尔夫妇”的“几何思维水平”知识理论体系,用于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水平。

(四)研究目标的确定1.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促进学生主体发展;(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2.反哺教师专业成长为辅带领老师们经历研究的过程,体会课题研究的实际做法,促进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反哺教师专业成长。

(五)研究内容的梳理“图形与几何”生活化:教学的现状分析——教学的基本理念和主要内涵——课堂教学基本策略和课堂基本教学模式的研究——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效果如何(一)研究课堂,建构并创新课堂基本模式1.课堂引入生活化图形与几何,本来就与生活联系紧密,为此,我们的教学就立足生活实际引入。

小学五年级数学总结探索学生在几何学方面的学习成果

小学五年级数学总结探索学生在几何学方面的学习成果

小学五年级数学总结探索学生在几何学方面的学习成果在小学五年级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我班的学生们通过系统的学习和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尤其是在几何学方面,他们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本文将对学生们在几何学方面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和探索。

一、几何概念的掌握在几何学的学习中,学生们首先学习了基本的几何概念,如点、线、面等。

通过观察和实践,他们能够准确地描述和判断这些几何概念,对于点的位置、线的长度、面的形状等有着清晰的理解。

同时,他们还能够理解和应用几何相关的术语,比如平行线、垂直线等,能够正确辨认和描述这些几何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几何图形的识别和分类学生们通过学习几何图形的特点和性质,掌握了识别和分类各种几何图形的方法。

不仅能够准确判断图形的名称,还能够分辨不同图形之间的异同,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例如,学生们通过观察和实践,区分了正方形、长方形、菱形以及正三角形等不同的四边形和三角形。

同时,学生们还能够利用这些几何图形进行图形组合和拼凑的实践活动,提升了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几何问题的解决能力学生们在几何学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解决各种几何问题的实践活动,培养了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

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几何知识,分析和解决与几何相关的各种问题。

比如,在指定条件下,学生们能够利用直尺和圆规等工具绘制指定的图形,能够计算和判断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等。

他们还能够通过观察和实践,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几何问题,如物体的形状、位置等,提高了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几何学的应用拓展除了理论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们还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应用,进一步拓展了几何学的应用领域。

比如,在绘画和手工制作中,学生们能够利用几何图形和几何知识进行创作和设计。

在科学实验中,他们能够运用几何知识和几何工具进行测量和观察,理解和解释实验现象。

这些应用的拓展进一步提高了学生们对几何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了他们的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 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概念教学策略研究》 结 题 报 告

《 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概念教学策略研究》 结 题 报 告

《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概念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概念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徐州市个人课题《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概念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睢宁县实验小学邱莲一、课题提出的背景教师方面:大部分教师在进行“图形与几何”概念教学时,比较注重让学生去体验几何概念形成的过程:课前充分准备教具学具,课中让学生动手操作,但学生的活动又常常流于形式,操作与数学思考不能有机结合,未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几何概念的本质属性。

而事实上,概念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直观形象性之间形成一对矛盾,如何解决这一对矛盾,一直是老师们在纠结的问题。

学生方面:学生在学习几何概念时仍然存在“伪操作、伪讨论”现象,依照“形”难以想象、再认。

对概念不能灵活运用,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薄弱。

我对以上所描述的现象进行分析:首先,教师对于几何概念的教学不到位。

虽然意识到,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

但在教学中,确实存在着缺乏深度的浮躁现象,忽视学生思考、想象,使学生不能真正经历实物——表象——抽象的过程,影响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其次,学生抽象思维水平较低,教师将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强加给学生,而留给学生的学习空间极狭窄,不能给学生充分的时空直观感知体验,缺少概念产生、形成过程,致使学生体验不深刻、理解不透彻,只能强记老师塞给的概念而不能灵活运用。

二、课题研究价值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变我校高年级数学几何概念教学现状。

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对几何概念教学引起足够重视,积极投入到课题研究之中,探讨合理科学的几何概念教学策略,并付诸于课堂实践,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帮助学生深刻、清晰地理解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改变我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会思考”的不良现状。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界定四、研究的目标、内容研究目标1.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充分了解学生已有几何知识,把学生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构建适于学生几何概念教学的一系列有效策略。

小学数学教研组“图形与几何”专题教研活动总结及反思

小学数学教研组“图形与几何”专题教研活动总结及反思

小学数学教研组“图形与几何”专题教研活动总结及反思本次专题教研活动持续了两个星期,共有9名教师参加了做课,他们来自一至六年级数学组。

从各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展示中可以看出大家在数学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努力转变教育教学思想,为了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活动中有不同的收获”而勤勤肯肯的探索者,并取得可喜的成绩一、所有教师都能组织生动具体的情境进行教学。

老师们在教学中所选用的课件都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情境,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这些素材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探索问题的欲望。

真实的情境架构了教学和生活的联系,学生感受到了教学与生活的关系。

二、教师在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上趋于多样化。

教师在组织教学中都能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的思维方式“旁逸斜出”,而不是“墨守陈规”,鼓励他们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能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几何图形周长、面积的计算看着一个统计图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并且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学生的思维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古语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足以说明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因为,在数学中,我们要充分理解教材中的思想,恰当应用身边的生活中的数学范例,把“死”的知识应用到“活”的生活情景中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满足学生充分的研讨和探究的活动的空间。

纵观这几次活动,不难发现我们的教师在给学生提供创新性空间的时候,给的不够宽,那么学生的学习活动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思维处于依赖状态。

如果教师相信学生,大胆放手,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激活,他们探索和研究的机会也就多,学习的方法也就掌握的更加牢固,学习效果就会最佳。

四、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教学的重要方法,从这几次的教研活动来看,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活动,有的小组活动能起到真正的小组作用,高年级情况要好一些,而有的小组形同虚设作用寥寥无几;所以在今后的教研活动和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从活动中获得有关知识的体验,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今后的阳光之路上越走越好、红红火火。

《小学数学图形的测量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总结报告》

《小学数学图形的测量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总结报告》

《小学数学图形的测量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总结报告》一、课题研究基本情况2011年5月,“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批准立项之后,课题组随即投入了繁忙而紧张的课题研究工作。

我详细参阅崔老师的“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了以“小学数学图形的测量教学策略的研究”为子课题的研究。

对崔老师提供的《图形与几何内容分析与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学习,重点理顺了在小学阶段关于图形测量的知识体系。

(1)整体知识网络(2)具体知识网络①长度、面积和体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长度(一维)面积(二维)体积(三维)概念的内涵线段长短程度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物体占有空间大小直接比较观察法重叠法(点对齐,重叠一条边)观察法重叠法(重叠两个方向的边)观察法重叠法(重叠三个方向的边)间接比较借助物体的一条边借助物体的一个面借助一个物体度量工具单位是1厘米的尺单位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单位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度量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立方千米……②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③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的推导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了课题的相关理论知识,收集了众多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特别是相关图形的测量的教学模式、实验经验、交流论文、学术著作等资料,积极撰写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

针对现阶段学生对“图形的测量”的认识和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反思自己对“图形的测量”的以往认识和教学行为,依据梳理出来的小学阶段“图形的测量”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安排,力求从学生、教师和教材三方面进行“图形的测量”教学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学效率。

结合自身和所教学生的特点以及数学图形的测量课堂教学的实际,在数学课堂图形的测量教学中尝试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设计了科学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图形的测量学习兴趣进行激发和培养,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先进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的积极尝试和探究,总结在图形的测量教学中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最终实现对小学数学图形的测量教学策略的科学认识和研究。

空间及图形中的几何概念重点学习的教学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模板总结模板计划模板.doc

空间及图形中的几何概念重点学习的教学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模板总结模板计划模板.doc

空间与图形中的几何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研究背景1、现状:(1)目前有部分教师在概念的教学中存在概念的本质揭示不透彻、僵化教条地讲授概念、忽视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忽视概念的综合应用发展等问题,导致学生要非常透彻地理解掌握几何形体概念存在一定的困难。

(2)教学手段较为单一。

几何概念本身较为抽象、乏味,往往会造成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能动性不强,被动的学习产生了对概念理解不透彻,概念的表象不清晰的后果,学生在运用概念进行判断、选择等练习时往往不知所措。

而教师教学中常常为传统方法和手段在教学中的不便深感烦恼,尤其是几何概念教学中许多数学思想,如旋转、平移等思想方法的教学使用传统的方法和手段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认识都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2、目的开展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几何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揭示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几何概念有效教学策略的途径和方法,改变以往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加深对小学阶段的空间与图形知识系统的了解,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带动我校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具有重要的意义。

3、内容(1)整理出“图形的认识(平面图形、立体图形)”中几何基本概念以及概念间的联系。

研究《空间与图形》中几何概念教学的基本原则及学生获得几何概念的基本方式。

(2)研究《空间与图形》中几何基本概念的数学本质或核心意义。

建构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的一般规律及教学模式。

(3)研究在几何概念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行为。

(4)研究在几何概念教学中,教师的引导策略。

4、方法1、问卷调查法;2、行动研究法; 3 、经验总结法;4、个案分析法5、研究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研究课题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义务教育阶段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研究课题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研究报告):中小学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研究Xxx内容摘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的生存空间,发展形象思维,培养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结合教学实际发表自己的浅见。

中小学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需要:一、提供丰富的现实情境,增强学生几何图形的经验二、组织探究活动,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三、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关键词:培养中小学直观能力《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几何图形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因此几何图形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数学的几何图形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

初中几何图形主要分为:角、圆、正方形、三角形、矩形。

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以及圆、正方形、矩形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等。

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的生存空间,发展形象思维,培养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我们课题组的几位老师在一年的研究与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与做法。

一、提供丰富的现实情境,增强学生几何图形的经验丰富的情景所承载的是生活中鲜活的问题,学生喜欢解决这样的问题。

所以“几何图形”知识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利用与实际生活中的实物、实物图片,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是学生从这大量的表象中充分的感知图;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学习有关的知识和技能。

现实生活中有大量的几何图形问题,教学中应为学生选择和提供他们所熟悉的情境,使学生在现实问题的感知与操作过程中体会几何图形,为形成空间观念打下基础。

《标准》中增加的新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如方位的认识,描述和绘制线路图等。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几何概念教学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几何概念教学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几何概念教学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京山小学数学课题组内容提要:本课题按照新课标要求,以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中位置、观察物体、图形与变换三个方面概念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为重点,围绕“有效的几何概念课堂来自于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有效的几何概念课堂关键看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等理论假设,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着力探索小学几何概念教育中优化教学策略、增强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几何概念教学有效性研究”是省级课题,在省、市、县教研室的关心、支持、指导下,我校对该课题的研究于2010年5月启动,已进行了两年多的时间的实验。

我们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顺利完成了研究计划,达到了预期目标。

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总结如下:一、课题立项研究背景。

我国过去的数学教学大纲、教材经历过数次改革,但从过往“几何”的课程内容和目标看,小学阶段主要侧重于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较少涉及三维空间的内容。

同时,由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比较单一,使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象力难以真正有效的发展。

又由于几何内容的过分抽象化和形式化,缺少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使直观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空间与图形”(几何)的教育价值就不能得到全面、充分的体现。

因此,我国最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已把“几何”扩展为“空间与图形”,明确了“空间与图形”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正因为位置与方向、观察物体,图形变换等知识多是新教材中的新增内容,不少教师对编排这些内容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对这些教学内容缺乏研究,或者对新编内容的不适应而难以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策略,使教学不能得心应手。

针对这些新变化,如何更科学地、有效地实施教学,真正达到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如何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注入新课程的新元素,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图形与几何”课题组总结

“图形与几何”课题组总结

课题组总结在过去的一学期中,我们课题组成员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图形与几何”领域内容的教学为载体,前后联系研读教材,梳理了关于图形认识的教学内容,了解教学内容之间的知识结构有怎样的关系,从整体上规划,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设计。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学生对图形的认识结构的目标递进可以设定为五个维度:图形直观认识、图形要素认识、图形类型认识、图形系认识、图形特征认识。

针对以上这些类别进行案例实践研究,提炼培养策略。

根据低年级的年龄特征,我们结合学校的四季课程,开展“丰富的七巧板”活动,运用七巧板游戏,鼓励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拼凑法拼搭出各种形象图案,让学生在操作中进行再创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在中年级的实践研究中我们重点研究了图形的特征认识,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努力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图形认识与研究的知识结构、学习方法结构和教学过程结构,帮助学生建立对平面图形之间内在关系的思维方式。

本学期为了使课题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我们把课题研究与教研组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以课题研究促进教学。

课题组能及时的进行课题阶段性小结,课题组成员能注重课题研究中过程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如理论学习,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研究论文等,为顺利进行阶段小结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有这样的困惑:课题组教师任教年级不均匀,我们学校有11位数学老师,五位领导长期在高年级进行教学,领导行政工作比较忙,无暇去研究课题,剩下的七位老师中一位是会计,一位是主攻书法的老师,另外的4位教两个班,还做班主任,没有充足的时间去研究课题,在很大程度上参与课题实验研究的热情和主动性还不够高,阻碍了课题实验研究的纵深发展。

另外教师理论支撑的力度不够,归纳总结的能力不强,课题实验工作的开展和反思过于单薄,研究的深度广度不够,对实验研究过程中的经验难以提升。

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在原有的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深入进行课题研究,带领课题组成员对自己的课题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和反思,对自己在过去的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适当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从而为课题研究的深入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年级上册图形与几何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五年级上册图形与几何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图形与几何》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的日常管理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学习中存在这样的问题:第一、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学生不能有效的进行操作,导致学生思维联想受限制不能建立生活事例与图形表象的有机联系,使孩子们在解决问题时不会变通,对复杂的问题畏缩不前。

第二、学生没有足够的感性材料,不能在应用中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容易养成死记公式的习惯,致使解题方法单一、学习的主动性不足,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的价值,体会不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对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来说,几何概念学习中许多数学思想,如旋转、平移等思想方法较为复杂和枯燥,因而往往会造成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能动性不强,被动的学习产生了对概念理解不透彻,概念的表象不清晰的后果,对学生的认识都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而儿童时代是空间知觉即形体直观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

“图形与几何”的学习对于引发学生思维、发展智力、发展儿童的空间观念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一)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

它强调效果,认为没有效果的教学是没有价值的教学,甚至是有害的教学。

要达到有效的学习,要在“图形与几何”中提供大量现实的有趣的素材,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观察比较,发现几何特征;动手操作,亲历“做数学”的过程;提供“玩”和“做”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二)马斯洛夫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实现和被重视的需要,都有重视个人尊严与价值的愿望,都有充分挖掘和发展自身潜能的倾向和“独树一帜”的渴求,并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活动去完善自身、实现自我。

要达到需要的高层次的关键:在教学中重视“图形与几何”数学知识的探究,为满足学生心理的需求,在观察、实际动手操作、测量、计算、变换和简单推理中,让学生获得必需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并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图形几何课题研究报告

图形几何课题研究报告

图形几何课题研究报告
标题:图形几何课题研究报告
摘要:本报告主要研究了图形几何领域的两个课题,分别是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通过对这两个课题的深入探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图形的特性和性质。

一、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应用
平行四边形是一种特殊的四边形,它具有以下性质:
1. 对角线互相平分;
2. 对角线交点是图形的中心;
3. 对角线长度相等;
4. 连接中点的线段平行于对角线。

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我们可以进行一系列的应用研究。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可以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来确定建筑物的框架结构;在制图中,也可以通过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来绘制一些特殊图形。

通过研究平行四边形,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它的性质和应用,并在实际问题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三角形的性质和应用
三角形是几何学中最基本的图形之一,它具有以下性质:
1. 三角形的三条边互不相等;
2. 三角形的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
3. 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和为180度。

根据三角形的性质,我们可以进行一系列的应用研究。

例如,在测量中,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形的性质来求解一些距离和角度的问题;在航海和导航中,也可以通过三角形的性质来确定位置和方向。

通过研究三角形,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它的特性和性质,并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它的知识。

结论:通过对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性质和应用的研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图形的特性和性质。

这些研究对于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够加深我们对图形几何学的理解。

因此,我们应当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图形几何领域的相关课题,不断丰富和拓展自己的知识。

图形几何课题研究报告

图形几何课题研究报告

图形几何课题研究报告图形几何课题研究报告1. 引言图形几何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研究了平面和空间中的图形的性质和变换。

图形几何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计算机图形学、建筑设计、工程制图等领域。

本研究报告将就图形几何中的几个重要议题展开研究,以探讨不同的概念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正文2.1 点、线、面的定义与性质在图形几何中,点、线和面是最基本的元素。

点是没有大小和形状的,它在平面或空间中用坐标表示。

线是由无数个点连成的路径,具有长度和方向。

面是由无数个线组成的,它具有面积和形状。

在研究中,我们了解了点、线和面的基本性质,比如点与点之间可以是重合的或不重合的,线可以是直线或曲线等。

2.2 图形的变换图形的变换是图形几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变换可以将一个图形通过平移、旋转、缩放等操作转换成另一个图形。

这些变换操作可以保持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也可以改变其形状和大小。

通过变换,我们可以研究图形之间的相似性、共线性以及对称性等。

2.3 三角形的性质与应用三角形是图形几何中最常见的图形之一,具有丰富的性质和应用。

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它的三边和三角形内角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关系。

在实际问题中,三角形的性质经常被应用于测量、航空、导航等领域。

例如,通过测量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可以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和周长。

2.4 圆的性质与应用圆是图形几何中的特殊图形,它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和应用。

圆的半径、直径、周长和面积之间有固定的关系。

在实际应用中,圆的性质经常被用于建筑设计、机械加工等领域。

例如,通过计算圆的面积可以确定圆形机械零件的尺寸。

2.5 平行与垂直线平行线和垂直线是图形几何中常见的线段关系。

平行线是在同一平面内永远不相交的线段,而垂直线是形成直角的线段。

在研究中,我们了解到平行线之间的性质,比如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恒定的;垂直线之间的性质,比如垂直线可以相互交换位置而保持垂直关系不变。

3. 结论通过对图形几何的课题研究,我们了解到了图形几何在数学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我的图形研究报告

我的图形研究报告

我的图形研究报告图形研究报告一、引言图形是一种视觉形式,通过使用点、线、面等图形元素来表示事物的形状和结构。

图形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艺术、设计、科学等。

本次研究将对图形的性质和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二、图形的性质1. 形状:图形的形状是由点、线、面等图形元素组成的。

不同形状的图形可以传达不同的信息和情感。

2. 结构:图形的结构指的是图形元素之间的关系和排列方式。

良好的结构可以使图形更具吸引力和效果。

3. 色彩:色彩是图形中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增强图形的表现力和引起观众的共鸣。

4. 纹理:纹理指的是图形表面的质感,可以通过细节和层次感来表现。

三、图形的应用1. 广告设计:图形在广告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各种吸引人的图形形象和布局,可以吸引潜在消费者的注意力,提高产品或服务的销售额。

2. 游戏开发:图形是游戏开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精美的游戏图形可以增强游戏的乐趣和吸引力,提高用户体验。

3. 数据可视化:图形在数据可视化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通过将数据转化为图形形式,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数据的分布和趋势,方便决策和分析。

4. 艺术创作:图形在艺术创作中被广泛运用。

艺术家可以通过图形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给观众带来视觉美的享受。

四、图形设计的原则1. 简洁性:图形设计要追求简洁明了,避免过于复杂和杂乱无章的图形。

2. 重点突出:合理运用色彩、线条等图形元素,突出图形的重点,引导观众关注。

3. 平衡性:图形设计要追求整体平衡,避免局部过于突出或不明显。

4. 统一性:图形设计应追求整体统一,遵循一定的设计风格和规范。

五、总结通过本次研究,我了解了图形的性质和应用,并了解了图形设计的原则。

图形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我能够在图形设计方面取得更大的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形与几何》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学校:西大街小学五年级数学备课组时间:2015年6月24日一、问题的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的日常管理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学习中存在这样的问题:第一、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学生不能有效的进行操作,导致学生思维联想受限制不能建立生活事例与图形表象的有机联系,使孩子们在解决问题时不会变通,对复杂的问题畏缩不前。

第二、学生没有足够的感性材料,不能在应用中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容易养成死记公式的习惯,致使解题方法单一、学习的主动性不足,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的价值,体会不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对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来说,几何概念学习中许多数学思想,如旋转、平移等思想方法较为复杂和枯燥,因而往往会造成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能动性不强,被动的学习产生了对概念理解不透彻,概念的表象不清晰的后果,对学生的认识都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而儿童时代是空间知觉即形体直观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

“图形与几何”的学习对于引发学生思维、发展智力、发展儿童的空间观念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一)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

它强调效果,认为没有效果的教学是没有价值的教学,甚至是有害的教学。

要达到有效的学习,要在“图形与几何”中提供大量现实的有趣的素材,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观察比较,发现几何特征;动手操作,亲历“做数学”的过程;提供“玩”和“做”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二)马斯洛夫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实现和被重视的需要,都有重视个人尊严与价值的愿望,都有充分挖掘和发展自身潜能的倾向和“独树一帜”的渴求,并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活动去完善自身、实现自我。

要达到需要的高层次的关键:在教学中重视“图形与几何”数学知识的探究,为满足学生心理的需求,在观察、实际动手操作、测量、计算、变换和简单推理中,让学生获得必需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并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三、研究目标1、在课题研究中,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提高教师对“图形与几何”知识领域的全面认识,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内容有不同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通过探究“图形与几何”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关注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几何知识,更要关注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

3、按“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四块内容,分类研究各类知识的学习策略。

逐步认识简单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初步认识一些特殊图形的特征及性质,学会运用测量、计算、实际操作、图形变换、代数化以及推理等手段,解释和处理一些基本的空间与图形问题,通过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辨认方向,动手操作,想象,描述和表示,分析和推理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以“图形与几何”中四大知识块为素材,实验、探究其相应的学习策略。

2、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感受体验的基础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且把操作与数学思考结合起来进行必要的抽象和概括,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3、在实践、交流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与他人的合作操作、交流,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尝试不同的探索方式,不断提高思维水平。

4、教师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重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

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效益。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主要依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规律,采取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查阅法、调查法等。

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逐步形成“图形与几何”各知识块的有效学习策略,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重要方法。

文献查阅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

通过这些资料信息的学习、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涵,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目的。

调查法主要调查本校在该课题研究之初,学习“图形与几何”教学的现状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的一些学习策略的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一)第一阶段(3月7日—3月12日):选定课题,制定计划有计划组织课题组成员一起有侧重的研讨并通过课堂教学实施研究计划。

然后在月末进行小结,对遇到的问题拿出来商讨,完成每月的各项活动记录单。

学期末时进行交流、总结,并及时整理好一学期的资料。

(二)第二阶段(3月17日—4月12日):加强学习,丰富理论;把准“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寻找策略。

课题组教师对课题的理解及新课程标准有关“图形与几何”领域知识的准确把握是进行此课题研究的前提。

在实验过程中,根据课题的研究的需要,我们积极、广泛学习有关课题的文章及各种资料料,形成一定的学习制度。

课题实施之初,我们三人分别收集了《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的文章进行学习、交流,对小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的发展特点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注重对课标中有关“图形与几何”领域内容的解读,从此领域内容的结构、呈现内容的结构形式、呈现内容的处理方式等方面找到与以往此部分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课题组充分利用每周集体备课或教学研讨活动时间进行交流,在交流、研讨中逐步明确了“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具体内容和目标,明确了课题的基本内涵,明确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

(三)第三阶段(4月14日—5月4日):研讨争鸣,抓实过程。

做此课题的研究方法是:理论学习、课堂实践、收集资料、总结反思。

“课题进课堂”是我们开展此课题研究的基本模式。

以课题组成员为纽带,结合自己所在年级各班的教学实际,经历课题实验过程必要的准备——整理、分析数据——实验——收集材料——总结等各项活动,并立足于自己或同行的教育教学实践,关注实验过程中选择的学习策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内容的完成达标情况,把自己对处理教材所选用的学习策略实施顺利、不畅和课后的思考及时整理并记录下来后,共同分析解决实验中的疑难和问题,总结实验成果。

我们扎实开展好每一次研讨活动,在研究课之前有集体备课研讨,在研究课之后有评课研讨和案例研讨等。

(三)第四阶段(5月4日—6月24日):及时总结,完成研究报告。

在课题实施中,课题组成员依据“图形与几何”内容在教材中出现的情况轮流上好每月的研讨课,还积极参加学校的外派赛课设计、研讨活动。

根据参赛人员所选的“图形与几何”内容,把理论学习和实验的学习策略拿出来进行数学组内的研讨。

用课题研讨活动推动校本教研,在大家的实践中来总结、反思课题实验中的得失。

七、课题研究成果(一)“图形与几何”的学习策略: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内容是建立在小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基础之上的,小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是通过操作、实验而获得的,即使简单的几何推理也以操作为基础。

小学生的几何思维具有具体性和抽象性相结合的特点,所以,经验是儿童关于“图形与几何”学习的起点,操作是儿童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

我们在“图形与几何”学习过程中实践、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一: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呈现现实情景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与其他数学内容相比,“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更容易激起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

学习时可以设置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日常经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逐步认识简单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初步认识一些特殊图形的特征及性质,学会运用测量、计算、实际操作、图形变换、代数化以及推理等手段,解释和处理一些基本的空间与图形问题,并在此过程中,通过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辨认方向,动手操作,想象,描述和表示,分析和推理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如《观察物体》学习,由出示孩子们喜欢的从不同角度拍摄的熊猫图片引入,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知道,同一个物体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形状不同,要正确认识物体就要进行全面观察。

在接着的观察活动中,学生从3个方向逐一观察立体图形,发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逐步感悟到抓住细节进行观察、想象和推理,利用排除法找到答案,再想象。

整个学习过程重视正确观察方法的指导、积累,并借助动作、语言来描述观察到的表象。

学习策略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发现、归纳几何特征。

我们对现实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所处方位的感知,对物体三视图的初步认识,以及对平面图形的研究,都需要观察。

因此,观察是学生获得“图形与几何”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

学习中要组织多种多样的观察活动,逐步与已有的认知进行比较、分类,找出其异同点,从而抓住图形的本质特征。

如在课堂实践中,我们在《认识锐角和钝角》、《垂直与平行》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中都尝试了“提供素材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关注特征分类命名”的学习策略。

通过这样几个环节的活动,来帮助学生认识新图形的特征。

学习策略三:动手操作,突出探究性活动,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空间观念的形成,只靠观察是不够的,结合“图形与几何”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多种器官共同活动。

整个小学阶段,触觉、运动觉与视觉的协同活动,始终是获得空间观念的有力支撑;即使到了高年级,当空间想象受阻时,提供材料动手实验,依然是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

又如学习“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学生依据长、正方体的关系,能很快得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难在根据所给的展开图判断是否能拼成正方体上。

为较好地突破难点,课前请学生把自己找到的正方体纸盒拆开,看谁拆开得到的形状多。

学生在课上逐一展示、板贴,大家进行观察比较,发现:一个正方体不能拆成六个正方形都排一行的,最多一行只能排四个。

排两行的只有一种就是每行三个。

排三行的有10种。

在此基础上,并说说每类的特点。

最后给出一个记忆儿歌:中间四个面上下各一面,中间三个面一二隔河见,中间两个面楼梯天天见。

然后出示由6个正方形围成的平面图请学生进行辨析是否能拼成一个正方体。

由拆图到找到规律,再来应用规律判断。

在这个过程中,每名学生都经历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和推理的数学活动,并最终通过相互合作交流得出了结论。

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都得到了和谐发展。

(二)学生方面:通过做课题研究,教师在设计课时,能尊重学情,学生课上的参与热情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增长了观察、操作的能力和活动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