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文学主潮形成

合集下载

1928到1937年的文学作品特点

1928到1937年的文学作品特点

1928年至1937年的文学作品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学主潮空前政治化:这一时期的文学主潮受到政治因素的强烈影响,文学作
品往往与政治运动、革命斗争紧密相连。

这种政治化的倾向在左翼文学中尤为明显,许多作品直接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工农群众的生活。

2.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和运用:随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兴起,马克
思主义文艺理论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运用。

许多作家开始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社会现实,指导文学创作。

3.文学多元化的趋势:尽管政治因素在文学中占据主导地位,但这一时期的文学
仍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除了左翼文学外,还有自由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等多种文学倾向并存,共同丰富了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

4.优秀作家和作品的出现: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他们的创
作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也展现了文学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这些作家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1928年至1937年的文学作品特点主要表现为文学主潮的政治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和运用、文学多元化的趋势以及优秀作家和作品的出现。

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独特风貌。

第一讲 左翼文学的兴起与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ppt课件

第一讲   左翼文学的兴起与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ppt课件
他在《文艺与革命》中明确指出,“一切文艺固是 宣传,一切宣传并非全是文艺”,革命文艺“要先 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不必忙于挂招牌”。
ppt课件
10
《创造月刊》(2卷5号, 1928年12月)发表批判茅 盾的文章。
茅盾发表了《从牯岭到东 京》、《读〈倪焕之〉》 等文章,批评他们排斥文 艺表现小资产阶级将会失 去读者,造成革命文学的 衰亡。
创造社创刊《文化批判》,另一刊物《创造月刊》第1期8号 起,也明显地表现出政治“突变”的倾向。
1928年2月《创造月刊》第1卷第9期发表成仿吾的《从文学 革命到革命文学》,《文化批判》第2号上李初梨的《怎样
地建设革命文学》两篇文章,可以说是新文学第一个十年向 第二个十年过渡的宣言。
从此,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真正的革命文学时期。
ppt课件
3
文学自身发展的内在原因:
(1)李大钊的《什么是新文学》,标示新文学的 无产阶级方向;
(2)早期共产党人:邓中夏、恽代英、萧楚女、 沈泽民、蒋光慈等在1920年代初期提倡革命文学。 其中沈泽民、蒋光慈还组织革命文学团体春雷社, 专门提倡革命文学。
(3)1920年代中后期,茅盾、郭沫若都写了一些 文章,开始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但从整体上看,这是一场革命阵营内部的文学思 想的论争。
通过对革命文学性质、对象、功能、特征等问题 不同的辨析和讨论,扩大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 影响。
特别为加强革命作家的团结和文艺界的联合准备 了条件。
ppt课件
12
(四)“左联”的成立:
1929年上半年,革命文艺阵营内部的论争基本结
第二个十年的中国 现代文学
ppt课件
1
第一讲 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与人文 主义文艺思潮

第一讲 左翼文学的兴起与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第一讲   左翼文学的兴起与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3)“左联”努力建立自己的文学阵地,扩大 自己的文学队伍。

“左联”陆续创办了机关杂志《世界文化》及《拓 荒者》、《萌芽月刊》、《北斗》、《十字街头》、 《巴尔底山》等多种公开或秘密的刊物,并在日本 东京和全国各地成立小组或设立分盟,吸收和团结 了大批追求革命的文学青年。 这些刊物和分支组织,既加强了革命文艺队伍的建 设,又积极配合了革命斗争的宣传,在1930年代文 学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梁实秋

梁实秋 (1903-1987)
原籍浙江杭县 (今杭州余 杭),生于北 京,学名梁治 华、字实秋。 著名文学评论 家、散文家、 翻译家。
梁实秋





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校,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专 攻英语和英美文学。 在哈佛大学时师从新人文主义者白壁德。 1926年夏回国于南京东南大学任教,先后任暨南大学、 青岛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外文系教授、 系主任。 1948年移居香港,1949年到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 范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教授、台湾编译馆 馆长。1987年11月3日因心脏病病逝于台北。 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 《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 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有《远东英汉大 辞典》,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 史》。

左翼文学的发生具重要内、外原因,就其外在看:



这些成为“太阳社”与“后期创造社”提倡革命文学 的刺激力量与重要背景。

文学自身发展的内在原因:
(1)李大钊的《什么是新文学》,标示新文学的 无产阶级方向; (2)早期共产党人:邓中夏、恽代英、萧楚女、 沈泽民、蒋光慈等在1920年代初期提倡革命文学。 其中沈泽民、蒋光慈还组织革命文学团体春雷社, 专门提倡革命文学。 (3)1920年代中后期,茅盾、郭沫若都写了一些 文章,开始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左翼文学的发展历程

左翼文学的发展历程

左翼文学的发展历程左翼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特别是在法国、德国和俄罗斯等国家。

左翼文学主要是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革命思想为基础,关注社会不平等、剥削和压迫等社会问题,倡导公平正义和社会变革。

在法国,左翼文学的发展始于19世纪末的自然主义文学运动。

自然主义作家如泽拉尔、马尔克斯等以揭示社会问题、艰苦劳动和贫困生活为主题,呼吁社会改革和无产阶级的解放。

在德国,左翼文学的兴起与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运动紧密相关。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对德国文人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吸引力。

20世纪初,德国出现了一批左翼作家,如卡尔·拉赫曼、埃里希·雷马尔克等,他们以批判战争、军国主义和上层社会为材料,对德国社会的现实进行了冷峻的揭露。

在俄罗斯,左翼文学的发展与俄国革命密不可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社会经历了剧烈的社会转型和社会冲突,左翼作家如列夫·托尔斯泰、马克西姆·高尔基、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以揭示农民和工人的困境,探讨革命和社会变革的途径。

20世纪20年代后,随着俄国革命的胜利,左翼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苏联成为左翼文学的重要中心,政府推行了许多左翼文学政策,鼓励作家以革命主题创作,努力展现社会主义建设和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成就。

在其他国家,左翼文学也有各自的发展历程。

例如,在拉丁美洲,左翼文学在20世纪60年代的拉美文学“魔幻现实主义”运动中达到了高潮,作家如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朱利奥·科塔萨尔等以幻想与现实结合的方式,表达对社会不公和压迫的批判。

总的来说,左翼文学不仅是一种创作风格,更是一种反抗和反思的精神。

左翼作家们用笔纸和文字为广大社会群体发声,呼吁社会正义和变革,并一直在文学界发挥重要作用。

左翼文学概述

左翼文学概述

洪灵菲介绍
洪灵菲(1902—1933)
原名洪伦修,字子常,常用笔名还有林曼青、林荫 南、李铁郎等。生于广东潮安。1922年考入广东高等师 范学校,曾参加学生运动。1925年沙基惨案发生后,他 做了大量组织和宣传工作。1927年大革命失败,遭反动 政府通缉,流亡香港、新加坡和暹罗(今泰国)等地。 同年冬抵达上海,先后在中共泸西区委、江苏省委宣传 部和全国反帝大同盟工作,并在中华艺术大学任教。此 时开始创作自传长篇小说(流亡)以及《前线》,《转 变》等作品,多以革命斗争为题材,表现小资产阶级和 工农群众的觉醒。同时与戴平万、杜国庠等组织我们 社,出版《我们》月刊;并翻译了高尔基的《我的童 年》等作品,写了一些短文,论述文学与政治、文学与 阶级、文学与群众的关系。1930年3月“左联”成立,他 是发起人和7个常委之一。1933年奉调到北平中共中央驻
(一) 左翼文学思潮
3、创作方法的探讨
• 三次转变:“革命浪漫蒂克”——“唯物辩 证法”的创作方法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创作方法
• “五序 《地泉》”: 1932年左翼文学理论
家瞿秋白、茅盾、钱杏村、郑伯奇四人同 时为阳翰笙的长篇小说《地泉》作序,加 上作者的自序,共有五篇序言 。
(二)与资产阶级文学思潮的对峙
• 此外,“左联”还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批评 的建设,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
三、左翼文学思潮与论争
(一) 左翼文学思潮
• 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宣传
• 第一,译介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及普列汉诺夫、卢那 察尔斯基、拉法格等马克思主义者们的著作。
• 第二,对苏联文艺理论和创作的翻译。冯雪峰和鲁迅曾分 别译过苏联的文艺政策。另外,许多苏联文学名著也纷纷 被译成中文,如高尔基的《母亲》《我的童年》《在人间》 《我的大学》等,法捷耶夫的《毁灭》、绥拉菲摩微支的 《铁流》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静静的顿河》 及马雅可夫斯基的诗等。

第二编:左翼时期的文学(1927——1937)第八章: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

第二编:左翼时期的文学(1927——1937)第八章: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

第二编:左翼时期的文学(1927——1937)第八章: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教学目的要1、30年代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主要论争2、了解革命文学和“左联”出现的时代意义、评价3、本时期文学的主要派别与历史影响4、了解30年代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1928年5月,全部由共产党员作家组成的太阳社创办了《太阳》月刊,由蒋光慈、钱杏邨主持,同时,刚从日本回国的创造社新成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等主持的《文化批判》创刊,同月出版的创造社的另一刊物《创造月刊》第1卷第8号也显出了“突变”。

这些刊物在上海共同倡导“革命文学”。

郭沫若在一篇文章中宣称:“个人主义的文艺老早过去了”,“代替他们而起的”必定是“无产阶邨级文艺”。

同年3月,倾向自由主义的作家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为核心的《新月》月刊创刊,公开表明自己的态度,是维护“独立”、“健康的原则”与“尊严的原则”。

这互相对立的两种倾向的刊物的出版及理论宣言的公布,标志着现代文学在结束了“第一个十年”之后,经过仅一年的思想的酝酿准备,队伍的重新组合,又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通常称之为“第二个十年”。

这个时期显著的特征有三:其一是“五四”所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了,文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的政治化;其二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蛇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此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其三是在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互竞,共同丰富着30年代的文学创作。

一、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是国民党政权由建立到相对稳定,同时又危机四伏的历史时期,为维持思想统治,国民党政府曾做过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的种种努力。

(1)1929年9月,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召开全国宣传会议,提出“三民主义文艺”的口号,并由宣传部出钱,在南京办起中国文艺社,刊行《文艺月刊》;(2)在上海则有《民国日报》的文艺周刊与《觉悟》副刊,以及《絮茜》杂志,公开宣言打倒“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建设三民主义的新文学”。

当代中国的新左翼文学

当代中国的新左翼文学

当代中国的新左翼文学何言宏(载《南方文坛》2008年1期)新世纪中国的文学主潮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

在这些变化中,一个引人注目的重要现象,便是所谓“底层写作”的兴起。

在总体上对现实疏远多年后,中国文学开始重新逼近我们的现实,相当自觉地关注和书写底层民众的精神与生存。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作家都加入了这样的潮流。

除了陈应松、曹征路、刘庆邦、鬼子、胡学文、罗伟章和王祥夫等以“底层写作”著名的作家外,韩少功、张炜、李锐、贾平凹和迟子建等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已经取得重要成就的著名作家,也以不同的方式从事着“底层写作”。

他们的加入,不仅壮大了“底层写作”的队伍,丰富了“底层写作”的基本内涵,还在某种意义上加强了“底层写作”的实力。

而在另一方面,这几年来的“底层写作”实际上又绝不仅限于小说门类。

在诗歌和散文领域中,同样涌动着这样的潮流。

杨键、雷平阳、田禾、江一郎、辰水、陈先发、柳宗宣、卢卫平、王夫刚、谢湘南、郑小琼和夏榆等人,都是其中代表性的诗人与散文作家。

相应于生动有力的文学现实,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界也对“底层写作”高度关注。

很多学者和文学批评家都撰写了大量的关于“底层写作”的文字。

不少刊物开设专栏,集中研究“底层写作”。

关于“底层写作”的现状与问题,还是很多学术会议的重要主题。

“底层写作”,似乎已成为描述和把握当下中国文学现实的一种毫无疑义的强势性话语。

但我注意到,在以“底层写作”为研究对象的有关文字中,也有论者曾以“新左翼文学”这样的话语来概括和讨论其中的部分作品。

不过讨论的对象往往只是锁定于曹征路的《那儿》等小说。

但我认为,如果我们放大自己的文学视野,将我们的目光扩展和深入到对文学现实的广泛关注,并将我们的关注联系于更加广阔的社会现实和思想背景,当代中国的“新左翼文学”不仅体现于曹征路这里,还很突出地体现在更多的包括“底层写作”在内的其他作家的文学创作中,已经形成了一股相当强劲的文学思潮。

第一章 人文主义的深化与左翼的兴起

第一章 人文主义的深化与左翼的兴起
1923—1926年,初期革命文学的倡导(邓中夏、 恽代英、瞿秋白、萧楚女)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基本理论主张,由后期创造 社和太阳社成员首先提出。
3、“左联”及其文学活 动
1930年3月2日,在上海举 行成立大会。
左联根据 “拉普”(俄罗 斯无产阶级作家联盟)和 “纳普”(全日本无产阶 级艺术联盟)纲领而制定 了自己理论和行动纲领 。
“我们不能不站在无产阶级的解放 斗争的战线上,攻破一切反动的保 守的要素,而发展被压迫的进步的 要素,这是当然的结论。”

“我们的艺术不能不呈现给‘胜利 不然就死’的血腥的斗争。”
“因此,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

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 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
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
梁实秋(1902-1987,
浙江杭县人)代表了新 月派的现代雅士文学理 想。他援据美国白璧德 新人文主义为学术背景, 对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 学进行反思与评价,提 出以“健康的常态的普 遍的”人性为核心的理 性评价的文学标准,藉 古典主义的“节制”概 念为其雅士美学追求 。
曾被鲁迅讥为“丧家的”“资 本家的乏走狗”的梁实秋
“我坚信情பைடு நூலகம்比理智重要,要 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 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 性’做起……要求人心净化, 先要求人生美化。”
二、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
30年代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与其说是一种文学思潮, 不如说是一场以文学为手段的革命运动,它以组织 化的文学活动推动了文坛格局的变化。
1、历史背景和原因 2、初期革命文学的倡导
在人文主义文学思潮和左翼革命文学思潮这两种重 要的文学主潮下,自由主义的。涌动着多元而复杂 的人的观念与文学话语:

“左翼”文学思潮

“左翼”文学思潮

一向深受帝国主义压迫的中国 人民,当然不愿意向着帝国主义 阵营,选择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 然。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倾向 社会主义、提倡革命文学等,就 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至于作家自身的情况就更复杂了。 鲁迅、瞿秋白、茅盾等是清醒的现实 主义者,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能在复 杂环境中比较清醒地认识历史与现实 的事实及两者的关系;而创造社、太 阳社的诸位,头脑常发热,小资产阶 级的性格弱点,导致他们不能冷静地 分析现实问题,而将国外的新理论一 味着搬过来。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影 响也是复杂的,既有鲁迅、瞿 秋白、茅盾等正确的接受,也 有钱杏邨等从概念出发,要求 写光明、写本质的片面理解。
(关于这些问题,可参考艾晓明的《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一书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
从国际大“气候”及中国现实政 治革命的变化看,当时的国际大气候 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是红色30年。 苏联、东欧的新型社会形态的出现, 形成世界两个阵营对立的格局,即帝 国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立。 而中国国内也进入到了由无产阶级单 独领导革命的时代。
②社会剖析派。茅盾、沙汀、张天翼 等为代表。
③风俗派。
A、以艾芜为代表的异域风情派;
B、以萧军、萧红、端木蕻良为代表 的“东北风情”派。over
Hale Waihona Puke 其次, 创作成就更是辉煌。 随着对“革命的罗曼蒂克”倾向 的清除,迎来了创作的丰收。鲁 迅的杂文、茅盾的小说、丁玲、 叶紫、萧军、萧红、沙汀、艾芜、 张天翼等作家作品的出现,将 “左翼”文坛点缀得灿烂闪光。
缺点。根本的缺点是:重视了文 学的阶级性,忽视了文学的个性; 注意了文学的现代性和民族化的讨 论,却事件得不够。“文以载道” 的旧观念在不自觉中有所抬头。这 一些都影响了后来的抗战文艺和解 放区的文学思潮的发展。

左翼文学研究

左翼文学研究

左翼文学研究左翼文学是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末重要的文学现象。

它对于当时和以后中国现当代文学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了解左翼文学的发生、发展情况,对其进行恰当的理解和评价,是准确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不可缺少的环节。

一、左翼文学的地位:左翼文学是在当时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它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政治变动的原因,而不是文化发展和文学发展的应然结果。

当然,“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黑格尔语)。

左翼文学的兴起有其社会历史的必然因素。

这一因素有两个方面:其一,五四以后中国社会由启蒙向救亡转换的历史趋势;其二,“四•一二”政变后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社会现实。

由于左翼文学的政治背景,所以其性质应该定位为一种从属于政治需要的文学而不是独立意义的文学,它的功能主要是功利的。

过去的文学史一般把它定性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左翼文学的领导团体“左联”规定左翼文学的任务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站在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的战线上,攻破一切反动的保守的要素,而发展被压迫的进步的要素。

”从总体上看,左翼文学是对五四文学的否定和取代,它以“阶级的文学”代替了“人的文学”。

但是,具体来看,左翼文学也包含着某些对五四文学的继承因素:(1)左翼文学继承了“人”的解放的主题,但把个性解放转换为阶级解放;(2)左翼文学继承了改造人生的主题,但把用文化革命“改良人生”变换为用政治革命改变“工农大众的命运”;(3)左翼文学继承了社会批判的主题,但把反封建的文化批判转变为反国民党统治的政治批判;(4)左翼文学继承了新文学的艺术素质,但把这一艺术素质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做了狭隘的限定。

左翼文学属于现代文学的范畴。

左翼文学在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末的十年间形成当时中国文学的主潮。

主要原因在于当时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语境的转换。

具体有三点:(1)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新兴政治力量的崛起;(2)文化革命向社会革命的历史转化;(3)新文化和新文学建设的内在需要,即大众化运动。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六章++30年代文学思潮和运动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六章++30年代文学思潮和运动
第二节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三十年代人文主义文学思潮的特点是沉潜深入而不激越,更深刻而淋漓尽致地阐扬了五四人的文学的流脉。三十年代文学思潮的阐扬方式是以翻译与介绍西方精神的文艺美学论著的方式延伸,同时,本土学者的学理性探索的论著也不断出现。(简单举例):被介绍的外国文艺与美学理论有柏拉图、托尔斯泰、康德、席勒、柏格森、克罗齐、叔本华、尼采、波特莱尔等人的思想,以19世纪与20世纪初的西方美学文艺思想为主,其中被介绍、引用最多的是克罗齐《美学原理》的表现论与精神分析学影响下的泛性论美学思想,其影响也最大。日本美学家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显然是二三十年代最能引起当时中国美学理论界兴趣的,这本书与1925年被丰子恺、鲁迅出版两遍,同年鲁迅还翻译出版了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等等。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学的厨氏关于文艺是“苦闷的象征”的理论,显然在中国新文学家那里大受青睐。五四时期的郭沫若、郑伯奇、郁达夫等都认同文艺是苦闷的象征。而厨川白村进而将“苦闷”做了深入的开掘,提出“人间苦”、“社会苦”、“劳动苦”,这引导无论强调“为人生”还是“为艺术”的艺术家都从苦闷中契近社会人生。鲁迅对此理论大加称赞,意在推动文学走出肤浅的社会现象再现的困境。这些实与五四时期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相近。尽管三十年代的鲁迅、郭沫若不再谈厨川白村,但那一类理论的影响已经广泛存在。在此前后翻译与出版的一系列文艺、美学论著,标志着中国文学艺术的理论自觉、对于艺术与人生的表现关系的理解的深入。例如,曹禺于1936年发表的那篇阐释《雷雨》的著名论文《雷雨.序》就是体现精神分析学文艺思想的典型范本。这一时期,徐朗西、丰子恺、宗白华、梁实秋、朱光潜、王森然、向培良、李幼泉等人以一系列论著对艺术与美的本身特征、门类、构成以及它们与人生的关系作出了论述。(自己阅读)。
(三)、左联的成立

第二章左翼文学思潮

第二章左翼文学思潮

第二章左翼文学思潮第二章左翼文学思潮左翼文学的提出一、早期共产党的提倡1922年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先驱》上开辟了“革命文艺”专栏,1923年《新青年》季刊在《新宣言》中也强调“收集革命的文学作品”,此后邓中夏、恽代英、沈泽民、萧楚女等共产党人都有提倡革命文艺的文章。

恽代英在《文学与革命》中明确提出了“革命文学”的概念,认为“要先有革命的感情,才会有革命文学”。

沈泽民在《文学与革命的文学》中强调“现代的革命的泉源是在无产阶级里面,不走到这个阶级里面去,决不能交通他们的情绪生活,决不能产生革命的文学”。

二、国民革命文学国民党在北伐前后也倡导过一阵革命文学,目的是动员民众进行国民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即普罗文学运动(proletariat “普罗列塔利亚”的音译)。

1922年2月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其机关刊物《先驱》上开辟了“革命文艺”专栏,郭沫若1923年开始倡导“反抗资本主义”的“文学新运动”,1927年国民党也曾倡导过革命文学。

一、原因1、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左翼文学的活动与其说是一种文学思潮,不如说是一场以文学为手段的革命运动,它以组织化的文学活动推动文坛格局的变化。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2、苏联、日本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左翼文学是三十年代的世界文学主潮,有“红色的30年代”之说。

二、倡导者后期创造社: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成仿吾、郭沫若,《文化批判》太阳社:蒋光慈、钱杏邨,《太阳》三、主要观点1、强调文学的宣传煽动作用一切的文学,都是宣传。

普遍地,而且不可逃避地是宣传;有时无意识地,然而常时故意地是宣传。

——李初梨2、强调文学的组织机能、武器论文学,有它的社会根据——阶级的背景。

文学,有它的组织机能,——一个阶级的武器。

——李初梨3、强调文学的阶级性、党派性普罗文学不是普罗的消闲艺术,是一种斗争的艺术,是一种斗争的武器!它是有它的政治的使命!创作的内容必然是要适应政治的宣传的口号和鼓动的口号的!革命文学论争一、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1、全面批判五四文学和资产阶级文艺1928年1月15日,后期创造社在其创办的《文化批判》创刊号上,公开提出“将从事资本主义社会的合理的批判”,全面清算五四文坛,其中冯乃超在《艺术与社会生活》中以叶圣陶、鲁迅、郁达夫和郭沫若为五四代表作家,拉来了对“小资产阶级”的“全面批判”。

30、40年代文学思潮[整理版]

30、40年代文学思潮[整理版]

30年代的文学思潮和文艺运动一、30年代文学特征——尽管由“文学革命”转向“革命文学”,但仍获得繁荣:中国文学发展到20年代后期,已基本上完成了现代化转型。

文学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1928年,以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发生“突变”,率先举起“革命文学”的旗帜为标志,以“文学革命”为主旨的第一个十年结束了。

从此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以“革命文学”为标志的第二个十年。

也即文学史上的30年代的文学。

30年代是中国的社会政治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的一个年代,其风云动荡的激烈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前一个十年。

从1927年中国大革命失败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中国从此进入了一个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突出恶化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尽管社会动荡不安,战争持续不断,文学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无论哪种形式的文学创作,都涌现了一批代表性作家和作品,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

如在小说方面,出现了矛盾、老舍、巴金、沈从文、丁玲、李劫人等长篇小说大家,萧红、萧军、端木蕻良、张天翼、柔石、叶紫、沙汀、艾芜等文学新人;在诗歌方面,出现了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艾青也崭露头角;在戏剧方面,出现了将话剧民族化、本土化的戏剧大师曹禺;在散文方面,出现了林语堂与他的幽默闲适小品,何其芳、李广田等新秀;在流派社团方面,出现了“京派小说”、“海派小说” 、“新感觉派小说” 、“左翼小说”以及“现代派诗歌” 、“中国诗歌会”等。

总之,中国现代文学在斗争与论争中,一步步走向了它的成熟期和丰收期,获得了巨大的繁荣。

如果我们将第一个十年和第二个十年的文学作一下比较的话,可以说,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是思想启蒙的文学,个性解放的文学,人的文学;第二个十年的文学是现实斗争的文学,反压迫反剥削的文学,民族解放的文学,阶级的文学。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主题集中而单纯,第二个十年则呈现出了显著的多元化现象,既有革命的左翼文学,又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个人民主主义文学。

左翼文学主潮形成概述

左翼文学主潮形成概述

A 郭沫若:诗集《恢复》,小说集《一只手》 B 阳翰笙:小说《地泉》
C 洪灵菲:小说《流亡》、《大海》 D 张闻天:小说《旅途》
二、从革命文学运动到左翼文学主潮的形成 (一)革命文学运动 1.革命文学的倡导 郭沫若《英雄树》,蒋光慈《关于革命文学》等。 2.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鲁迅等革命作家——创造社、太阳社成员 (二)左翼文学主潮形成 1.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左翼文学主 潮形成概述
一 、初期革命文学的倡导与实践
(一)革命文学的初期倡导 1.“五四”时期,革命文学思想的发端:李大钊的《什 么是新文学》。 2.20年代初期,早期共产党人对革命文学的倡导: 肖楚女的《艺术与生活》——邓中夏的《贡献于新诗人 之前》——恽代英的《文学与革命》——沈雁冰的《论无 产阶级艺术》——鲁迅的《革命文学》
(1)处女作《少年漂泊者》——革命文学的自觉探索
(2)代表作《短裤党》——集中体现了革命文学初期 小说的特点(阶级斗争观点,工农斗争生活,艺术上的概 念化、公式化及直白式抒情的倾向) (3)最后之作《田野的风》——革命文学开始成熟
2.瞿秋白的散文 (请参看图一、图二) A瞿秋白(1899——1935),原名瞿英,江苏常州人。 1920年以记者身份去苏联考察。在苏联期间,完成了散文 集《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 B《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 (1)光明的探求和“心路”的轨迹 。 (2)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滥觞——新闻纪实与理想激情 交融,速写笔法与文学表现的结合 3.初期“普罗文学”作家
2.左翼革命文学的建设 (请参看插图:左联五烈士)
A左翼文艺理论建设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现实主义理论的探求
B左翼文学创作实绩 鲁迅、瞿秋白的杂文,茅盾的《子夜》等。
3.反文化“围剿”的斗争

左翼文学

左翼文学

叶紫的创作
农民出身 933年短篇小说《丰收 丰收》处女作和代表作。 “丰收成灾”主题(茅盾 茅盾《春蚕》、叶圣陶 《多收了三五斗》) 丰收成灾》型小说
3
反文化“围剿”的斗争 的斗争 .批判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批判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新月派,“自由 与“第三种人”,“论语派 论语派”以及“京派” 光潜、沈从文等 .与右翼文学思潮斗争 与右翼文学思潮斗争:“民族主义文学” .文艺大众化运动: 关于大众化问题的三次讨论三、文艺界抗日 关于大众化问题的三次讨论三 统一战线 一)两个口号的论争 国防文学——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 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제4절 좌련의 문예사상투쟁 좌익시가 좌익소설(1) 좌익소설(1) 좌익소설(2) 좌익소설(2)
제1절 좌련의 문예사상투쟁
(一)革命文学的初期倡导 革命文学的初期倡导 1.“五四”时期,革命文学思想的发端 革命文学思想的发端: 大钊的《什么是新文学 什么是新文学》。 2.20年代初期,早期共产党人对革命文学 早期共产党人对革命文学 倡导: 肖楚女的《艺术与生活 艺术与生活》——邓中夏的《贡 于新诗人之前》—— ——恽代英的《文学与革 命》——沈雁冰的《 《论无产阶级艺术》—— 迅的《革命文学》
(一)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潮 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潮 1.左翼革命作家:茅盾 茅盾、丁玲、张天翼、 青、臧克 家、沙汀、 、艾芜等 2.民主主义作家:老舍 老舍、巴金、曹禺等 (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弱化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弱化 1.创造社向现实主义转向 创造社向现实主义转向 2.新月派向现代主义转向 新月派向现代主义转向 (三)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发展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发展 1.现代诗派崛起:戴望舒 戴望舒、卞之琳等 2.新感觉派和心理分析派诞生 新感觉派和心理分析派诞生:施蛰存、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大河小说”又指“超长篇小说”,意指用多卷本连续长篇小说的形式来表现历史的变迁,各部小说自成体系又互相关联,能够规模宏大的表现出一个时代的较完整画面。

李劫人曾留学法国,受其影响。

30年代中期,他以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变迁为基本线索,完成了三部曲式的历史性宏篇巨著《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具有宏伟的构架与深广度,被人称为是"大河小说",其长篇巨著亦被称为"小说的近代史"。

2、普罗小说:1928-1930年革命文学初期,是普罗文学阶段,创造社、太阳社作家是普罗文学的主要作者。

普罗文学反映了北伐大革命时期和革命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实,描写了工农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了一些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低潮时期白色恐怖下的心态。

作品很多,具有很强的革命气息,一时风靡文坛,产生很大社会影响。

但是普罗文学存在严重缺陷,最主要的错误倾向是“革命的浪漫蒂克”,把残酷的现实斗争理想化,浪漫蒂克化,同时,革命文学初期的图解左倾盲动的政策等偏向未得到清算,因此成功的作品不多。

代表作有蒋光慈《短裤党》《菊芬》等。

3、“革命的浪漫谛克”是指1928~1930年间普罗作家创作中存在的一种倾向,即不从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出发,而是按照小资产阶级对革命生活的幻想,任意编造情节,表现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情调,在题材上多写“革命加恋爱”,突变式英雄等;在艺术上用形象突解政治、公式化、概念化、标语口号化的倾向盛行。

总之,“革命的浪漫谛克”是指在当时特定条件下,革命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小资产阶级的幻想与狂热,导致任意违反现实主义原则的虚假编造和作品的浮嚣气氛。

4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

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左翼文学思潮的兴起与租界文化的关系

左翼文学思潮的兴起与租界文化的关系
和苏联的影响 ; 、 二 马克思 主义理论 的传播 , 中国产业工人 以 及 中国共产党力量 的迅速壮 大 , 共产 党领导 的工 人运动如 火
如荼 的开展 ; 、 三 国民党的统 治 日益 显露 出残暴 、 腐败 、 能 无
的一 面; 12 四、98年在西方爆发 了一场影 响世界 的经济危机 ,
维普资讯
山 东 师 范大 学 学 报 (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J OURNALOF S HAND ONG NORMAL U VE I Hu nt sa dS ca ce c s NI RSTY( ma ie n oilS ine ) i
左 翼作 家联 盟 的行 动 纲领 明确指 出 :我 们文 学运 动的 “
目的在求新兴阶级的解放。[( t) ”]¨ t 左翼文学是无产阶级 2P 3 2
的文学 , 文学 的主体 主要 是工人阶级 。上海 是 中国工业和工 人最集 中的城 市。据统 计 ,93年 , 海工业 资本总额 占全 13 上 国 4% , 0 工人 占 4 %, 产值 占 5 %。而且 , 3 总 0 上海 的工业 大 部分 为外 国投 资, 国 的工业投 资 有 6 .%集 中在上 海。 外 71 ① 与工人 阶级相对立 的是 资产 阶级 , 无产 阶级 文学 是“ 资产 反 阶级 的” 。资产阶级是在租界开辟后 出现 的 , 二三十年代 , 在 上 海形 成了一个 颇有声 势 的资产 阶级 阶层 。而且 , 上海 , 在 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广泛传播 , 共产党 领导 的工人 运动广 泛开展 , 劳资矛 盾 日益升 温。 由此 可 以看 出, 左翼 文学 思潮 在上海 出现 , 首先 是因为上海提供 了其必需 的阶级基础 。
界 的文化语境 , 对于左翼文学现象来说 , 是一种“ 失之 东隅收之桑榆 ” 的历史 安排 。

左翼文学概述

左翼文学概述
• 此外,“左联”还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批评 的建设,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
三、左翼文学思潮与论争
(一) 左翼文学思潮
• 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宣传
• 第一,译介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及普列汉诺夫、卢那 察尔斯基、拉法格等马克思主义者们的著作。
• 第二,对苏联文艺理论和创作的翻译。冯雪峰和鲁迅曾分 别译过苏联的文艺政策。另外,许多苏联文学名著也纷纷 被译成中文,如高尔基的《母亲》《我的童年》《在人间》 《我的大学》等,法捷耶夫的《毁灭》、绥拉菲摩微支的 《铁流》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静静的顿河》 及马雅可夫斯基的诗等。
(一) 左翼文学思潮
3、创作方法的探讨
• 三次转变:“革命浪漫蒂克”——“唯物辩 证法”的创作方法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创作方法
• “五序 《地泉》”: 1932年左翼文学理论
家瞿秋白、茅盾、钱杏村、郑伯奇四人同 时为阳翰笙的长篇小说《地泉》作序,加 上作者的自序,共有五篇序言 。
(二)与资产阶级文学思潮的对峙
• 1928—1931年“左翼”成立前 ,革命文学从零星的倡导开 始发展成为有目的的运动。
• 1928年前后,在白色恐怖笼罩的上海,创造社、太阳社正 式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口号。他们既从理论与实践两 个方面论证了革命文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也对革命文学的 根本性质和社会功能作了初步的阐释,同时还就无产阶级革 命文学的建设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见解,
鲁迅
• 焦点:“人性”
阶级性
• 结果:“左联”的批评界对文学的阶级性有 了更深刻的认识。当然也存在一定时代局限。
(二)与资产阶级文学思潮的对峙
• 3、同“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战 • 双方:“自由人”胡秋原、“第三种人”苏

第六章左翼文学思潮

第六章左翼文学思潮

因为,创造社同人多为留学日本 的学生。后来回国而积极倡导“革命
文学”的朱镜我、冯乃超、李初梨等
人,就是留学日本的学生。这种影响 既表现在观念上,也表现在思维方式 上。

如创造社的“全面文化批判”的 观点、抛弃个性主义,由浪漫主义转 向革命文学的倾向等,就与日本福本 主义的思想十分一致;他们混淆中国 革命的民主主义性质,将马克思主义 与西方民主主义,将革命文学与五四 新文学对立,审查作家的思想意识, 分裂作家队伍,以及“新写实主义” 主张的提出等,都与日本无产阶级革 命文学思潮有联系。
它的“革命”性在于:在否定了 五四以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情绪 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文学创 作倾向。鲁迅在《草鞋脚· 小引》中曾
经指出:“最初,文学革命者的要求
是人性的解放,大约使十年之后阶级
意识觉醒了起来,前进的作家就成了
革命文学家。”
冯雪峰说得更具体,他说,五
四文学革命“这一时期,思想革命 一般地所依据的是一般进步的科学 “由于大革命的激荡,无产阶级的 革命理论和史的唯物论,成为新思
至于作家自身的情况就更复杂了。 鲁迅、瞿秋白、茅盾等是清醒的现实 主义者,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能在复 杂环境中比较清醒地认识历史与现实 的事实及两者的关系;而创造社、太 阳社的诸位,头脑常发热,小资产阶
级的性格弱点,导致他们不能冷静地
分析现实问题,而将国外的新理论一
味着搬过来。

至于像殷夫、叶紫,也因为各 自的经历、思想的不同,各自走 自己的路,在执着地艺术追求中,
斯基等理论),这些理论是中国“左翼”
文学理论的直接和重要的来源。而这些理
论本身也是复杂的。
苏联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及产生 的理论直接左右了中国“左翼”文学思潮 的“革命文学”的主张,如强调文学的阶 级性等;苏联的“拉普”(俄罗斯无产阶 级作家联合会)所提出的“唯物辩正法的 创作方法”,就直接被太阳社、创造社的 同人拿了过来。至于日本无产阶级革命文 学思潮,也直接影响了中国“左翼”文学 思潮与运动。从历史的情况看,日本无产 阶级革命文学思潮对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 学思潮的影响,似乎更直接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翼文学主潮形成
一、初期革命文学的倡导与实践
(一)革命文学的初期倡导
1.“五四”时期,革命文学思想的发端:李大钊的《什么是新文学》。

2.20年代初期,早期共产党人对革命文学的倡导:
肖楚女的《艺术与生活》——邓中夏的《贡献于新诗人之前》——恽代英的《文学与革命》——沈雁冰的《论无产阶级艺术》——鲁迅的《革命文学》
(二)革命文学的最初实践
1.蒋光慈的诗歌和小说
A蒋光慈(1901——193),原名蒋如恒,又名蒋光赤,安徽六安人。

1920年去苏联留学,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回国发起组织革命文学社团太阳社,倡导革命文学。

B现代政治抒情诗
诗集《新梦》——歌唱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新生活
诗集《哀中国》——沉痛哀叹“满眼都是悲景”的祖国
C 普罗小说
(1)处女作《少年漂泊者》——革命文学的自觉探索
(2)代表作《短裤党》——集中体现了革命文学初期小说的特点(阶级斗争观点,工农斗争生活,艺术上的概念化、公式化及直白式抒情的倾向)
(3)最后之作《田野的风》——革命文学开始成熟
2.瞿秋白的散文
A瞿秋白(1899——1935),原名瞿英,江苏常州人。

1920年以记者身份去苏联考察。

在苏联期间,完成了散文集《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

B《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
(1)光明的探求和“心路”的轨迹。

(2)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滥觞——新闻纪实与理想激情交融,速写笔法与文学表现的结合
3.初期“普罗文学”作家
A郭沫若:诗集《恢复》,小说集《一只手》
B阳翰笙:小说《地泉》
C 洪灵菲:小说《流亡》《大海》
D张闻天:小说《旅途》
二、从革命文学运动到左翼文学主潮的形成
(一)革命文学运动
1.革命文学的倡导
郭沫若《英雄树》,蒋光慈《关于革命文学》等。

2.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鲁迅等革命作家——创造社、太阳社成员
(二)左翼文学主潮形成
1.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2.左翼革命文学的建设
A左翼文艺理论建设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现实主义理论的探求
B左翼文学创作实绩
鲁迅、瞿秋白的杂文,茅盾的《子夜》等。

3.反文化“围剿”的斗争
4.批判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新月派,“自由人”与“第三种人”,“论语派”以及“京派”朱光潜、沈从文等
5.与右翼文学思潮斗争:“民族主义文学”
6.文艺大众化运动:关于大众化问题的三次讨论
三、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
(一)两个口号的论争
国防文学——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抗日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四、三十年代的文学思潮
(一)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潮
1.左翼革命作家:茅盾、丁玲、张天翼、艾青、臧克家、沙汀、艾芜等
2.民主主义作家:老舍、巴金、曹禺等
(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弱化
1.创造社向现实主义转向
2.新月派向现代主义转向
(三)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发展
1.现代诗派崛起:戴望舒、卞之琳等
2.新感觉派和心理分析派诞生: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