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文学

合集下载

左翼文学的名词解释考试

左翼文学的名词解释考试

左翼文学的名词解释考试左翼文学是一种对社会和政治问题持左翼观点的文学流派。

它通过文学作品来探索社会不公正和阶级斗争等现象,旨在揭示社会的问题并寻求改革。

本文将对左翼文学进行名词解释考试,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这一文学流派。

一、左翼文学的基本特征左翼文学通常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 关注社会问题:左翼作家倾向于关注社会不公正、贫富差距、阶级斗争等问题,通过作品揭示这些问题的存在和影响,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关注。

2. 批判现实:左翼文学作品往往批判现实,对社会制度、政府政策等进行批评,要求社会做出改变,寻求一种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秩序。

3. 表达人民声音:左翼文学注重描绘普通劳动者、弱势群体和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通过他们的视角和经历,传达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感受。

4. 追求人性的光辉:虽然左翼文学经常揭示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但也追求人性的光辉,强调人类团结、友爱和正义的价值。

二、左翼文学的历史背景左翼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社会的剧烈变革和工人阶级的兴起导致了一系列社会动荡和思想激荡。

左翼作家通过文学表达自己对社会不公正和不平等的关注,提出了一些富有革命性的观点和思想。

在俄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俄国革命的兴起为左翼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通过描写农民的生活和反抗,传达了反对地主阶级的信息。

在拉美地区,左翼文学也有着丰富的发展。

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百年孤独》等,既展现了南美洲充满魔幻与神秘的风土人情,又暴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对普通人民的剥削。

三、左翼文学的代表作品1. 《鲁迅选集》: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左翼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直接而激烈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落后,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引领了中国文学的新潮流。

2. 《1984》:乔治·奥威尔的这部作品是一部反乌托邦文学,揭示了政府对个人权利的侵犯和控制。

第二讲 左翼文学创作

第二讲   左翼文学创作



4、丁玲小说的创作特色: (1)丁玲小说具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

丁玲曾分析自己写小说的初衷,是因为“对社会不满, 自己生活的无出路,有许多话须要说出来,却找不到 人听,很想做些事,又找不到机会,于是便提起了笔, 要代替自己来给这社会一个分析”(丁玲《我的创作 生活》)。 尽管丁玲的创作道路有过一些变化,但她一直未曾放 弃过社会批判意识,她笔下人物的心态其实就是作家 内心世界之流露,这使得丁玲作品具作家强烈的主体 意识。 因此,她的小说叙述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内容是心 灵世界的流动,而目标则往往指向社会批判,它们是 个人叙事与社会批判的紧密结合。

类似的作品还有:
洪灵菲的《流亡》三部曲(《流亡》、《前线》、 《转变》); 华汉(阳翰笙)的《地泉》三部曲 (又称“华汉 三部曲”,包括《深人》、《转换》、《复兴》);


戴平万的小说《丰收》,楼建南(楼适夷)的《挣 扎》、《盐场》,胡也频的《光明在我们前面》、 《到莫斯科去》等等。

茅盾、瞿秋白等对这种文学模式曾给予批评。



莎菲这种迷惘、绝望的心绪甚至在一个乡下女 孩阿毛(《阿毛姑娘》)的身上也流露出来。
阿毛从大山里嫁到山清水秀的湖边,自认为很 “幸福”了,不久又羡慕起那些穿着时髦、举 止高雅的“幸福”的小姐、太太们。


当她最后发现她所羡慕的人们并不“幸福”时, 她没有活下去的动力,她自杀了。
这种女性苦闷彷徨、颓废的情绪在《自杀日记》 中的伊萨身上表现已达极致。






3、丁玲1930年代后的小说创作: 1930年代,丁玲力求突破自身情绪的宜泄,创作了以 革命者为主人公的《韦护》、《1930年春上海之一、 二》。 1931年秋丁玲在《北斗》杂志上发表了短篇小说 《水》,它标志着丁玲创作的明显转变,受到左翼理 论家热情欢迎。 冯雪峰指出这篇小说“取用了重要的巨大的现实的题 材”,“在现象的分桥上,显示作者对于阶级斗争的 正确的坚定的理解”;该作有了新的描写方法:“不 是一个或二个的主人公,而是一大群的大众,不是个 人的心理的分析,而是集体的行动的开展”,它是左 翼所倡导的“新小说”的萌芽。 茅盾亦曾说这是一篇标志着“过去的‘革命与恋爱’ 的公式已经被清算”的小说。

第一讲 左翼文学的兴起与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ppt课件

第一讲   左翼文学的兴起与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ppt课件
他在《文艺与革命》中明确指出,“一切文艺固是 宣传,一切宣传并非全是文艺”,革命文艺“要先 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不必忙于挂招牌”。
ppt课件
10
《创造月刊》(2卷5号, 1928年12月)发表批判茅 盾的文章。
茅盾发表了《从牯岭到东 京》、《读〈倪焕之〉》 等文章,批评他们排斥文 艺表现小资产阶级将会失 去读者,造成革命文学的 衰亡。
创造社创刊《文化批判》,另一刊物《创造月刊》第1期8号 起,也明显地表现出政治“突变”的倾向。
1928年2月《创造月刊》第1卷第9期发表成仿吾的《从文学 革命到革命文学》,《文化批判》第2号上李初梨的《怎样
地建设革命文学》两篇文章,可以说是新文学第一个十年向 第二个十年过渡的宣言。
从此,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真正的革命文学时期。
ppt课件
3
文学自身发展的内在原因:
(1)李大钊的《什么是新文学》,标示新文学的 无产阶级方向;
(2)早期共产党人:邓中夏、恽代英、萧楚女、 沈泽民、蒋光慈等在1920年代初期提倡革命文学。 其中沈泽民、蒋光慈还组织革命文学团体春雷社, 专门提倡革命文学。
(3)1920年代中后期,茅盾、郭沫若都写了一些 文章,开始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但从整体上看,这是一场革命阵营内部的文学思 想的论争。
通过对革命文学性质、对象、功能、特征等问题 不同的辨析和讨论,扩大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 影响。
特别为加强革命作家的团结和文艺界的联合准备 了条件。
ppt课件
12
(四)“左联”的成立:
1929年上半年,革命文艺阵营内部的论争基本结
第二个十年的中国 现代文学
ppt课件
1
第一讲 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与人文 主义文艺思潮

第一讲 左翼文学的兴起与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第一讲   左翼文学的兴起与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3)“左联”努力建立自己的文学阵地,扩大 自己的文学队伍。

“左联”陆续创办了机关杂志《世界文化》及《拓 荒者》、《萌芽月刊》、《北斗》、《十字街头》、 《巴尔底山》等多种公开或秘密的刊物,并在日本 东京和全国各地成立小组或设立分盟,吸收和团结 了大批追求革命的文学青年。 这些刊物和分支组织,既加强了革命文艺队伍的建 设,又积极配合了革命斗争的宣传,在1930年代文 学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梁实秋

梁实秋 (1903-1987)
原籍浙江杭县 (今杭州余 杭),生于北 京,学名梁治 华、字实秋。 著名文学评论 家、散文家、 翻译家。
梁实秋





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校,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专 攻英语和英美文学。 在哈佛大学时师从新人文主义者白壁德。 1926年夏回国于南京东南大学任教,先后任暨南大学、 青岛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外文系教授、 系主任。 1948年移居香港,1949年到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 范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教授、台湾编译馆 馆长。1987年11月3日因心脏病病逝于台北。 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 《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 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有《远东英汉大 辞典》,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 史》。

左翼文学的发生具重要内、外原因,就其外在看:



这些成为“太阳社”与“后期创造社”提倡革命文学 的刺激力量与重要背景。

文学自身发展的内在原因:
(1)李大钊的《什么是新文学》,标示新文学的 无产阶级方向; (2)早期共产党人:邓中夏、恽代英、萧楚女、 沈泽民、蒋光慈等在1920年代初期提倡革命文学。 其中沈泽民、蒋光慈还组织革命文学团体春雷社, 专门提倡革命文学。 (3)1920年代中后期,茅盾、郭沫若都写了一些 文章,开始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左翼文学

左翼文学

• 4. 代表作家
• 1) 蒋光慈 • (1901—1931,笔名光赤,安徽六安人)。他 以写情绪激昂的新诗登上文坛,诗集有《新 梦》、《哀中国》。 • “五卅”运动后,第一部中篇小说《少年飘 泊者》 • 1927年4月,完成中篇小说《短裤党》 • 大革命失败后,写了《野祭》、《菊芬》、 《冲出云围的月亮》等作品

• 8月,各路川军将领集议抗战事宜,决心 放弃前嫌,统兵14个师,组成二个集团军。 邓锡侯率领第二十二集团军军,刘湘率领 第二十三集团军开赴抗日前线。 • 为抗日,川军执行了蒋介石“军队国家化” 的指令,接受了国民政府的整编。而一心 想插手四川的蒋介石以几道军令,把刚出 川的川军分得个七零八落。从此,川军的 足迹遍布了全国的抗日战场,几乎所有的 对日大会战中,都有川军将士的身影。
• 3. 创作模式 • A、以小说进行革命的鼓动,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 他劳苦大众生活的痛苦不幸和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 并且将革命史上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真实的历史 人物摄入了创作视野。
• B、普罗小说中还有一类是侧重反映大革命前 后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和人生道路的,在这 类题材的表现中形成了较有特色的“革命+恋 爱”的主题模式。 • C、 塑造群像。没有单个主人公,目的是为 了表现集体主义思想和群众的革命精神。
• 根据时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 公布的数字:四川一省征兵,无论 配额与实征数额,均约占全国总额 的1/5,居全国第一;全国约有15万 知识青年登记从军,四川一省有4万 人以上,居全国第一。全国抗日军 队中每不到10个人中有一个是四川 人,因此,中国军队有了一句俗语, 叫“无川不成军”。
• 抗战爆发后,四川每年向前方输送的青 壮军人,人数令人震撼:一共有350万川 军出川抗战,占全国同期实征1405万余 人的五分之—还强! • 川军出川时,各界普遍认为这是当时中 国“最糟的军队”,装备不足,缺乏弹 药、给养和医疗设备,冬天在山西打仗 时,士兵脚上穿的还是草鞋。然而,就 是这样一支部队,却在抗战中进行了无 数次最艰苦、最惨烈的牺牲,为中华民 族的民族独立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左翼文学概述》课件

《左翼文学概述》课件

批判现实主义
左翼文学继承和发展了批判现实主义传统,通过揭露社会不公和阶级矛盾来推动 社会的进步。
左翼作家关注社会底层民众的苦难和斗争,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和腐朽,揭 示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的本质,寻求改变现状的途径。
人民性
左翼文学强调文学的人民性,认为文学应该为广大人民群众 所接受和喜爱,反映他们的生活和心声。
左翼作家注重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汲取素材和灵感,采用人 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特 色的作品。同时,他们也注重将先进的思想意识传播给人民 ,提高他们的觉悟和意识。
03
左翼文学的重要作家与作品
左翼文学的重要作家与作品
• 左翼文学,也被称为无产阶级文 学,是一种以无产阶级革命为核 心的文学形式。它起源于20世纪 初的欧洲,并在20世纪20年代至 30年代的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和发展。左翼文学强调阶级斗争 、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并试图通过文学来推动社会变 革。
对社会思潮的推动
促进思想解放
左翼文学反对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剥削,提倡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 ,为当时社会思潮的解放和变革提供了思想武器。
推动文化交流
左翼文学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引进外国进步文学和艺术,同时 也向世界介绍中国革命和进步文化。
激发民众革命热情
左翼文学通过作品宣传革命思想,激发了广大民众的革命热情,推动 了中国的革命进程。
会矛盾和阶级斗争。
左翼文学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和不平等,主张通过社会
03
主义革命实现人类解放。
左翼文学的起源
1
左翼文学起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欧洲,受 到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2
它最初是在欧洲的无产阶级运动中发展起来的, 旨在通过文学为工人阶级服务。

左翼文学坚持艺术的反对封建阶级的

左翼文学坚持艺术的反对封建阶级的

左翼文学坚持艺术的反对封建阶级的
摘要:
一、左翼文学的历史背景
二、左翼文学的反对封建阶级的艺术特点
三、左翼文学的影响和贡献
正文:
左翼文学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在20 世纪初,我国社会正面临着封建社会的瓦解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这个时期的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许多有志之士投身于文学创作,希望通过文学的力量唤起民众,反对封建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左翼文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左翼文学的反对封建阶级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左翼文学坚持艺术的现实主义,它紧密地结合社会现实,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以此来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罪恶。

其次,左翼文学强调文学的群众性,主张文学应该为大多数人服务,而不是为少数人服务。

再次,左翼文学倡导文学的革命性,它主张通过文学来推动社会的革命变革,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左翼文学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首先,左翼文学推动了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为新文学的崛起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其次,左翼文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家,他们的作品丰富了我国的文学宝库。

再次,左翼文学对我国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积极的推动
作用,它是我国现代史上一股不可忽视的进步力量。

左翼文学概述

左翼文学概述

洪灵菲介绍
洪灵菲(1902—1933)
原名洪伦修,字子常,常用笔名还有林曼青、林荫 南、李铁郎等。生于广东潮安。1922年考入广东高等师 范学校,曾参加学生运动。1925年沙基惨案发生后,他 做了大量组织和宣传工作。1927年大革命失败,遭反动 政府通缉,流亡香港、新加坡和暹罗(今泰国)等地。 同年冬抵达上海,先后在中共泸西区委、江苏省委宣传 部和全国反帝大同盟工作,并在中华艺术大学任教。此 时开始创作自传长篇小说(流亡)以及《前线》,《转 变》等作品,多以革命斗争为题材,表现小资产阶级和 工农群众的觉醒。同时与戴平万、杜国庠等组织我们 社,出版《我们》月刊;并翻译了高尔基的《我的童 年》等作品,写了一些短文,论述文学与政治、文学与 阶级、文学与群众的关系。1930年3月“左联”成立,他 是发起人和7个常委之一。1933年奉调到北平中共中央驻
(一) 左翼文学思潮
3、创作方法的探讨
• 三次转变:“革命浪漫蒂克”——“唯物辩 证法”的创作方法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创作方法
• “五序 《地泉》”: 1932年左翼文学理论
家瞿秋白、茅盾、钱杏村、郑伯奇四人同 时为阳翰笙的长篇小说《地泉》作序,加 上作者的自序,共有五篇序言 。
(二)与资产阶级文学思潮的对峙
• 此外,“左联”还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批评 的建设,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
三、左翼文学思潮与论争
(一) 左翼文学思潮
• 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宣传
• 第一,译介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及普列汉诺夫、卢那 察尔斯基、拉法格等马克思主义者们的著作。
• 第二,对苏联文艺理论和创作的翻译。冯雪峰和鲁迅曾分 别译过苏联的文艺政策。另外,许多苏联文学名著也纷纷 被译成中文,如高尔基的《母亲》《我的童年》《在人间》 《我的大学》等,法捷耶夫的《毁灭》、绥拉菲摩微支的 《铁流》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静静的顿河》 及马雅可夫斯基的诗等。

左翼文学研究

左翼文学研究

左翼文学研究左翼文学是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末重要的文学现象。

它对于当时和以后中国现当代文学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了解左翼文学的发生、发展情况,对其进行恰当的理解和评价,是准确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不可缺少的环节。

一、左翼文学的地位:左翼文学是在当时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它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政治变动的原因,而不是文化发展和文学发展的应然结果。

当然,“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黑格尔语)。

左翼文学的兴起有其社会历史的必然因素。

这一因素有两个方面:其一,五四以后中国社会由启蒙向救亡转换的历史趋势;其二,“四•一二”政变后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社会现实。

由于左翼文学的政治背景,所以其性质应该定位为一种从属于政治需要的文学而不是独立意义的文学,它的功能主要是功利的。

过去的文学史一般把它定性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左翼文学的领导团体“左联”规定左翼文学的任务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站在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的战线上,攻破一切反动的保守的要素,而发展被压迫的进步的要素。

”从总体上看,左翼文学是对五四文学的否定和取代,它以“阶级的文学”代替了“人的文学”。

但是,具体来看,左翼文学也包含着某些对五四文学的继承因素:(1)左翼文学继承了“人”的解放的主题,但把个性解放转换为阶级解放;(2)左翼文学继承了改造人生的主题,但把用文化革命“改良人生”变换为用政治革命改变“工农大众的命运”;(3)左翼文学继承了社会批判的主题,但把反封建的文化批判转变为反国民党统治的政治批判;(4)左翼文学继承了新文学的艺术素质,但把这一艺术素质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做了狭隘的限定。

左翼文学属于现代文学的范畴。

左翼文学在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末的十年间形成当时中国文学的主潮。

主要原因在于当时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语境的转换。

具体有三点:(1)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新兴政治力量的崛起;(2)文化革命向社会革命的历史转化;(3)新文化和新文学建设的内在需要,即大众化运动。

第九讲左翼作家群

第九讲左翼作家群

他们认为:帝国主义势力侵入中国,是中国 的商品经济获得了某些发展,瓦解了中国的 自然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 义经济的生长,这是正面作用。但这却不是 主要的,更重要的还是反面作用。即帝国主 义总是竭力维护中国的封建生产关系,决不 想促使中国经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尽管中 国商品经济有很大的发展,但商品经济发展 到资本主义的前途是非常暗淡的。尽管沿海 各城市出现了近代工业,但这并不能说明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势力有发展到可以成为支配 全国的主要经济形态。‚中国的经济问题是 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半殖民的封建经济‛,封 建经济‚在全国经济的比重中占着极大的优
3、在革命中幻灭并盲目追求或失望颓废 的知识青年。这一类人物,茅盾较之其他 两类更为了解,所以生动丰富一些,是 《蚀》中最为成功的形象。 这一类形象在革命风云处于高潮时,也曾 一度狂热,而当革命走向低潮时,就悲观 失望,看不清局势,找不到出路。既不甘 心堕落反动阵营,又不能继续投身革命。 于是个个按照自己对革命与人生的理解盲 目追求,沉浮不定。
(二)对《子夜》的重新解读
《子夜》写于1931年10月——1932年12 月。标志着茅盾的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过去,对《子夜》的评价是很高的,如唐 弢的‚教材‛本就誉它为‚我国现代文学 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 近年来,有人对茅盾的创作成就提出异议, 认为他的创作思想大于形象,有的是‚主 题先行‛,如《子夜》;有的是缺乏生活 依据,如《春蚕》。
《子夜》的写作意图与主题,与这一场论 战直接相关。 茅盾说:‚这部小说的写作意向同当时颇 为热闹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有关。当时参 加论战者,大致提出了这样三个论点:一、 中国社会依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 打倒国民党法西斯政权(它代表了帝国主 义、大地主、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是当前革命的任务;工人、农民是革命的 主力;革命领导权必须掌握在共产党手中, 这是革命派。

京派海派左翼文学各自的审美趣味与价值取向

京派海派左翼文学各自的审美趣味与价值取向

京派海派左翼文学各自的审美趣味与价值取向一、引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京派、海派和左翼文学各自绽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们各具特色,共同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多元化格局。

本文将分析这三者各自的审美趣味与价值取向,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

二、京派文学的审美趣味与价值取向1.特点京派文学以现实主义为基础,注重文学作品的审美性和艺术性。

在创作中,京派作家强调人性、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作品风格独特,富有诗意。

2.代表作及作者京派文学的代表作品有老舍的《茶馆》、沈从文的《边城》等。

这些作品展示了京派文学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

三、海派文学的审美趣味与价值取向1.特点海派文学以市场化、市民化为特点,注重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性。

海派文学作品既反映了社会的变革,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

同时,海派文学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

2.代表作及作者海派文学的代表作品有张爱玲的《红楼梦魇》、茅盾的《子夜》等。

这些作品展现了海派文学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

四、左翼文学的审美趣味与价值取向1.特点左翼文学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指导原则,强调文学作品的政治倾向和社会责任感。

左翼文学作品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积极倡导革命精神和民族团结。

2.代表作及作者左翼文学的代表作品有茅盾的《林海雪原》、巴金的《家》等。

这些作品展示了左翼文学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

五、三者之间的异同京派、海派和左翼文学在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京派文学注重艺术性和人性,海派文学关注现实意义和地域特色,左翼文学强调政治倾向和社会责任感。

然而,三者也有共同之处,如都对现实生活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体现了作家们对民族命运的关注。

六、结论京派、海派和左翼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三大流派,各自具有独特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

它们共同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第二章左翼文学思潮

第二章左翼文学思潮

第二章左翼文学思潮第二章左翼文学思潮左翼文学的提出一、早期共产党的提倡1922年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先驱》上开辟了“革命文艺”专栏,1923年《新青年》季刊在《新宣言》中也强调“收集革命的文学作品”,此后邓中夏、恽代英、沈泽民、萧楚女等共产党人都有提倡革命文艺的文章。

恽代英在《文学与革命》中明确提出了“革命文学”的概念,认为“要先有革命的感情,才会有革命文学”。

沈泽民在《文学与革命的文学》中强调“现代的革命的泉源是在无产阶级里面,不走到这个阶级里面去,决不能交通他们的情绪生活,决不能产生革命的文学”。

二、国民革命文学国民党在北伐前后也倡导过一阵革命文学,目的是动员民众进行国民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即普罗文学运动(proletariat “普罗列塔利亚”的音译)。

1922年2月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其机关刊物《先驱》上开辟了“革命文艺”专栏,郭沫若1923年开始倡导“反抗资本主义”的“文学新运动”,1927年国民党也曾倡导过革命文学。

一、原因1、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左翼文学的活动与其说是一种文学思潮,不如说是一场以文学为手段的革命运动,它以组织化的文学活动推动文坛格局的变化。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2、苏联、日本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左翼文学是三十年代的世界文学主潮,有“红色的30年代”之说。

二、倡导者后期创造社: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成仿吾、郭沫若,《文化批判》太阳社:蒋光慈、钱杏邨,《太阳》三、主要观点1、强调文学的宣传煽动作用一切的文学,都是宣传。

普遍地,而且不可逃避地是宣传;有时无意识地,然而常时故意地是宣传。

——李初梨2、强调文学的组织机能、武器论文学,有它的社会根据——阶级的背景。

文学,有它的组织机能,——一个阶级的武器。

——李初梨3、强调文学的阶级性、党派性普罗文学不是普罗的消闲艺术,是一种斗争的艺术,是一种斗争的武器!它是有它的政治的使命!创作的内容必然是要适应政治的宣传的口号和鼓动的口号的!革命文学论争一、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1、全面批判五四文学和资产阶级文艺1928年1月15日,后期创造社在其创办的《文化批判》创刊号上,公开提出“将从事资本主义社会的合理的批判”,全面清算五四文坛,其中冯乃超在《艺术与社会生活》中以叶圣陶、鲁迅、郁达夫和郭沫若为五四代表作家,拉来了对“小资产阶级”的“全面批判”。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七章之左翼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七章之左翼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七章之左翼文学左翼文学1. 郑振铎在《文学与革命》中提出,为了完成文学革命,笔得有革命文学的出现。

2.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出现革命文学。

1922年,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先驱》增辟“革命文艺”专栏。

3. 1923年,邓中夏、瞿秋白、萧楚女、挥代英、李求实、沈泽民、蒋光慈等人在《新青年》季刊、《中国青年》周刊及《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倡导“革命文学”。

4. 蒋光慈的《无产阶级革命与文化》和沈雁冰的《论无产阶级艺术》都指出文化具有阶级性的观点。

5. 1924年,出现了倡导“革命文学”为宗旨的社团:春雷社。

6. 1925年五卅运动后,出现反帝题材,蒋光慈的小说《少年漂泊者》和《鸭绿江上》。

7. 沈泽民的《文学与革命的文学》分析了革命行动与革命艺术的关系。

革命文学在1926年开始进入高潮。

8. 郭沫若在《革命与文学》中倡导彻底反对浪漫主义的文艺。

郭沫若在《文艺家的觉悟》分析了文艺与革命的关系。

1926年《创造月刊》创刊,创造社进入后期成为革命文学社团。

9. 1927年,中国革命开始进入了由无产阶级单独领导的新的历史时期,冯乃超、李初梨、彭康、朱镜我、蒋光慈、钱杏邨、阳翰笙等人受到苏联、日本左翼革命文学和美国左翼作家辛克莱和德莱塞等国际无产阶级作家的影响,开始创作革命文学作品。

10. 1927年,冯乃超、朱镜我、彭康、李初梨成为后期创造社的理论主将。

在1928年1月创刊的《文化批判》上对“五四”文学革命进行清算和批判。

11. 1927年,蒋光慈、钱杏邨、孟超等组成太阳社,于1928年1月出版《太阳月刊》,反对“五四”文学的元老鲁迅、茅盾、叶圣陶、郁达夫等人。

12. 1928年,以创造社和太阳社的成员为主,在创办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杂志上,开始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13. 郭沫若的《英雄树》,成仿吾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全部的批判之必要》,冯乃超的《艺术与社会生活》,蒋光慈的《关于革命文学》,李初梨的《怎么样地建设革命文学?》,钱杏邨的《死去了的阿Q时代》等引起了一场革命文学大论争,论争的结果导致了左联的成立。

什么是左翼文学

什么是左翼文学

什么是左翼文学
左翼文学,现代文艺团体。

简称“左联”。

1928至1929年间的革命文学论争,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高了革命作家的思想理论水平。

通过论争,各方的观点逐渐接近,提倡和发展普罗(英语prole-tariate音译“普罗利塔利亚”的简称,意为“无产阶级”)文学成为他们的共同要求,资产阶级文艺家对于革命文学的攻击,从另一个方面促使革命作家认识到必须联合起来才能有力地进行文艺思想斗争;苏联的“拉普”(全称“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日本的“纳普”(全称“全日本无产者艺术联盟”)和“革命文学国际局”先后成立,也对中国革命作家的联合起了推动作用。

革命文艺运动的发展及其由于论争而暴露出来的弱点,引起中国共产党中央的重视,加强了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帮助革命作家成立联合的团体。

左翼文学概述

左翼文学概述
• 此外,“左联”还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批评 的建设,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
三、左翼文学思潮与论争
(一) 左翼文学思潮
• 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宣传
• 第一,译介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及普列汉诺夫、卢那 察尔斯基、拉法格等马克思主义者们的著作。
• 第二,对苏联文艺理论和创作的翻译。冯雪峰和鲁迅曾分 别译过苏联的文艺政策。另外,许多苏联文学名著也纷纷 被译成中文,如高尔基的《母亲》《我的童年》《在人间》 《我的大学》等,法捷耶夫的《毁灭》、绥拉菲摩微支的 《铁流》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静静的顿河》 及马雅可夫斯基的诗等。
(一) 左翼文学思潮
3、创作方法的探讨
• 三次转变:“革命浪漫蒂克”——“唯物辩 证法”的创作方法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创作方法
• “五序 《地泉》”: 1932年左翼文学理论
家瞿秋白、茅盾、钱杏村、郑伯奇四人同 时为阳翰笙的长篇小说《地泉》作序,加 上作者的自序,共有五篇序言 。
(二)与资产阶级文学思潮的对峙
• 1928—1931年“左翼”成立前 ,革命文学从零星的倡导开 始发展成为有目的的运动。
• 1928年前后,在白色恐怖笼罩的上海,创造社、太阳社正 式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口号。他们既从理论与实践两 个方面论证了革命文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也对革命文学的 根本性质和社会功能作了初步的阐释,同时还就无产阶级革 命文学的建设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见解,
鲁迅
• 焦点:“人性”
阶级性
• 结果:“左联”的批评界对文学的阶级性有 了更深刻的认识。当然也存在一定时代局限。
(二)与资产阶级文学思潮的对峙
• 3、同“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战 • 双方:“自由人”胡秋原、“第三种人”苏

左翼文学

左翼文学

叶紫的创作
农民出身 933年短篇小说《丰收 丰收》处女作和代表作。 “丰收成灾”主题(茅盾 茅盾《春蚕》、叶圣陶 《多收了三五斗》) 丰收成灾》型小说
3
反文化“围剿”的斗争 的斗争 .批判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批判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新月派,“自由 与“第三种人”,“论语派 论语派”以及“京派” 光潜、沈从文等 .与右翼文学思潮斗争 与右翼文学思潮斗争:“民族主义文学” .文艺大众化运动: 关于大众化问题的三次讨论三、文艺界抗日 关于大众化问题的三次讨论三 统一战线 一)两个口号的论争 国防文学——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 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제4절 좌련의 문예사상투쟁 좌익시가 좌익소설(1) 좌익소설(1) 좌익소설(2) 좌익소설(2)
제1절 좌련의 문예사상투쟁
(一)革命文学的初期倡导 革命文学的初期倡导 1.“五四”时期,革命文学思想的发端 革命文学思想的发端: 大钊的《什么是新文学 什么是新文学》。 2.20年代初期,早期共产党人对革命文学 早期共产党人对革命文学 倡导: 肖楚女的《艺术与生活 艺术与生活》——邓中夏的《贡 于新诗人之前》—— ——恽代英的《文学与革 命》——沈雁冰的《 《论无产阶级艺术》—— 迅的《革命文学》
(一)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潮 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潮 1.左翼革命作家:茅盾 茅盾、丁玲、张天翼、 青、臧克 家、沙汀、 、艾芜等 2.民主主义作家:老舍 老舍、巴金、曹禺等 (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弱化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弱化 1.创造社向现实主义转向 创造社向现实主义转向 2.新月派向现代主义转向 新月派向现代主义转向 (三)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发展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发展 1.现代诗派崛起:戴望舒 戴望舒、卞之琳等 2.新感觉派和心理分析派诞生 新感觉派和心理分析派诞生:施蛰存、

左翼文学资料

左翼文学资料

左翼文学
左翼文学一直以来都扮演着文学领域中的重要角色,与右翼文学形成鲜明对比。

左翼文学通常关注社会底层群体,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和心灵世界,试图为他们发声、捍卫权益。

左翼文学作家往往以客观、冷静的视角,描绘社会的黑暗面,批判现存社会结构中的不公和腐败。

左翼文学的代表作品中往往流露出对社会现象的关切和对人性的深刻探究。


家们通过文学形式进行对社会的批判,探索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引导读者对社会进行深刻的思考。

左翼文学与右翼文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右翼文学更加注重个人主义、英
雄主义、保守主义等价值观,常常理想化现实,强调个人力量和自我价值,对权威和传统怀有敬畏之情。

而左翼文学则更倾向于强调集体、社会、公平等价值观,关注弱势群体的命运和挣扎,力图唤起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声。

在左翼文学的世界里,作家们笔下的角色往往是社会中的普通人,他们经历着
各种困境和挑战,为了生存和尊严不断奋斗。

作家通过这些角色的生活经历,揭示出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公,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并改变现状。

左翼文学的作家往往是社会的观察者和批判者,他们用笔尖揭示社会的黑暗面,探究人性的真善美,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们的作品常常引起社会的共鸣,激发人们对公平正义的向往,促使社会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与生存状况。

左翼文学是文学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社会现实提
供解读,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左翼文学的作品,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社会,关注弱势群体,追求公平正义,共同推动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中国左翼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左翼文学名词解释

左翼文学运动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五四文学革命后最重要的文学运动。

人民性和世界性是中国左翼思潮的两个鲜明的特征。

它所形成的文学理论在新文学界举足轻重,保持着强大的、主导性的影响。

扩展资料
左翼文学运动给中国带来了有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化派”、“拉普”和波格丹诺夫的“文艺组织生活”论均成为中国左翼文学的理论来源。

左翼文学运动加速了中国文艺大众化的发展步伐。

经过1930年关于文艺通俗化、旧形式的采用和新形式的创造、1932年文艺大众化的任务、内容以及方法、形式、1934年关于大众语言和文字拉丁化这三次大的讨论,以及工农兵通讯员运动、街头文学运动等实践活动,左翼文学运动有力的促进了中国文艺的大众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翼作家群
学科分类
文学
课程题目
巴金
教材名称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
教材出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语丝社的创作实践,了解30年代的文学思潮;了解左联成立的历史背景
2. 熟悉林语堂、周作人的散文;熟悉左翼作家群的创作
3. 掌握周作人散文的艺术风格,
二、教学思想
通过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创者鲁迅的生平和他的长篇作品的研读,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包括文学思潮与文学现象)和主要成就,掌握本课程所讲授的作家作品的特点、成就和影响,培养学生鉴赏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从回忆的对象来看,《朝花夕拾》中的文章大致可分两类,一类写人,一类记事。
鲁迅式的个人记忆,表征了他与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联系,不仅构成他的“个人历史”即个体人格的存在历程,也是他全部文学活动的生命之源。在这个意义上,《朝花夕拾》提供了一部诞生于民族共同记忆的历史文化母体中的现代个体心灵的当代史。
第五节鲁迅的杂文创作
△小结:鲁迅文学创作艺术上的价值:
(一)鲁迅在艺术创作上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对外国文学的借鉴,充分继承传统文学精华,同时广泛吸取、借鉴了外国文学的特长。
(二)“格式的特别”:在小说叙述形式、艺术手法、艺术表现、艺术风格、情节设置、人物塑造方面"创造新形式的先锋"。20年代沈雁冰(茅盾)对鲁迅小说有一个重要的评价:“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所谓“格式的特别”,是指鲁迅小说在小说形式、艺术手法方面的创造性与先锋性。
(鲁迅的散文诗《野草》,是继小说《呐喊》和《彷徨》之后,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另一伟大奉献。《野草》创作于1924年到1926年间,包括《题辞》(1927)共计24篇,于1927年7月出版。我们看到,小说作为鲁迅生存的叙说方式,民族魂灵探索的方式,却在其不竭的思索中走到了尽头;小说叙说的是“此在”生存的历史,无论是民族的曾在历史,还是启蒙者的现今,都在“二次死亡”中走到了尽头,且朝向未来的指向又陷入了困境;那么鲁迅还能以小说向我们叙说什么呢?唯余下他的内心,返身自思,向内探寻。于是,“呐喊”和“彷徨”便为更深沉的生存情态——“绝望”——所取代,鲁迅只能以散文诗的内心独白来言说绝望,因命名为“野草”而到来。
二、《朝花夕拾》
1926年间连续发表在《莽原》杂志上的10篇回忆性散文的结集(与《野草》几乎同时),原总题名为“旧事重提”,是作家步入中年之后,对自己家乡和早年生活往事与道路的“反顾”。
同是这种“闲话风”还表现出由“任心闲谈”而带来的从容与幽默;行文结构上的随意性与 “原生味”语言趣味的追求。这样一种杂文的笔调实际上正鲜明的体现了鲁迅幽默泼辣,喜笑怒骂皆成文章的艺术特点与语言个性。
叙述形式《狂人日记》所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主人公独语自白13则(日记体)的叙述方式,在中国小说艺术的发展上显然是一个首创;《孔乙己》通过截取人物生平片断的方式来概括人的一生;《药》从事件中途起笔;《离婚》则主要写了船上和慰老爷家这两个场面。这些写法,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有头有尾、单线叙述的格式。
艺术表现《呐喊》、《彷徨》在艺术表现上做出了多方面成功的创造。借鉴了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至戏剧的艺术经验来从事小说创作,并且试图将它们熔为一炉,于是出现了"诗化小说"(《伤逝》、《社戏》等),"散文体小说"(《兔和猫》、《鸭的喜剧》),以至"戏剧体小说"(《起死》),等等;有出色的抒情小说(如《伤逝》、《孤独者》、《在酒楼上》等)也有杰出的讽刺小说(如《高老夫子》、《肥皂》等)。
创作手法特别注重白描手法的运用,对人物描写注重对其自身的描写,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完成人物性格。小说的结构方式也继承了传统文学,如《阿Q正传》——纪传体、章回体。很多注重人物心理的描写是对外国文学的借鉴,如《明天》、《肥皂》。此外,鲁迅形式上借鉴日记体、对话体,场景描写在淡化情节方面吸取外国文学的手法。在小说中将古今中外融为一体,显示出现代小说的品位。
《野草·题辞》所揭示的正是这样一个“绝望”的诗题: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这正是鲁迅当时的生存情态:当他于沉默中沉思、洞彻这部厚重的民族生存史时,他感到充实;而一旦要将这部历史指引到将来,使之如何现代时,他就深感困惑与空虚,绝望油然而生。也就是说,“野草”作为诗的言说敞开了鲁迅的内心,也是他书写绝望的诗魂。
4.2 《朝花夕拾》的思想和艺术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散文集,作于1926年,共10篇,最初连载于《莽原》半月刊,题名《旧事重提》,编定时改为《朝花夕拾》,出版于1928年。这些回忆性散文是鲁迅对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片断的回忆和记录,带有自传的性质。文中鲁迅既怀想又感慨,既留恋又批判地回忆既往的生活,对家人、亲朋、师友,多为写实性的叙述,也间以议论或抒怀。笔调深情、平易、清新、舒展,风格与《野草》迥然不同。
作为心灵的诗,《野草》艺术的突出特点是其意象经过了作家心灵的深度创造。因而秋夜的月亮会躲向东边去,影会与人对话并告别,死人会坐起来与人说话,狗追逐着人驳诘……这种怪诞与离奇其实正是作家那难以捉摸的深层心理的艺术投影。因而这些意象的意义也是朦胧的、不确定的,具有多层次多向度的象征性内涵。如“死火”、“影”等等。不过正是这种诡奇、幽深而朦胧的意象才真实而深刻地呈现出鲁迅这时期心灵的矛盾冲突、扑朔迷离的潜在意绪,呈现出他心理的紧张搏斗、人格的伟大与坚强,以及所涵括的时代风云变幻。同时这种变形与创造也就使这些作品所依附的文体框架,如小品、戏剧、寓言等改变了其原有的性质与功能,而具有了一种诗的生命与灵魂。正是由于以上种种创造,《野草》成为了中国现代散文诗的艺术丰碑。
三、教学分析
一、基本内容
1、如何看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
2、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
3、鲁迅对文化的思考有哪些值得我们今天重新关注
4、如何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在现代文学史的偏激
2、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
3、如何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情节设置鲁迅强调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他并不追求情节的离奇与曲折,而是注意情节的深刻蕴含。他严格依据表达的主题和塑造的人物性格的 需要来设置和提炼情节,使之显出了严谨、凝练、蕴藉深厚的特点。常见的两种情节结构模式,即"看/被看" 与"离去--归来--再离去"。
人物塑造A、鲁迅注重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办法,对生活中的原型进行充分的艺术集中和概括,使人物形象具有较为广泛的典型性。例如,阿Q 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都能在阿Q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使阿Q形象产生广泛的影响。B、鲁迅强调写出人物的灵魂,因此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常常是以"画眼睛"的方式,或采用直接揭示人物心灵秘密的手法。前者如《祝福》中前后几次对祥林嫂眼神的描画,非常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精神状态。后者则如《兄弟》、《肥皂》、《白光》等对人物潜意识的描摹,带有心理剖析色彩。C、鲁迅在写人物时,还注重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时即使"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却能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D、鲁迅小说在塑造人物时,还特别注重将人物摆在一定的环境中来加以表现,这种环境大到时代背景,小到人物具体生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氛围,从而使作品对人物性格形成原因的揭示和对人物性格社会意义和时代意义的揭示都得到了强化。
鲁迅的杂文是匕首与投枪,是艺术性的政论文。鲁迅的杂文计有《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一百多万字,而且越到后来,他所写的杂文越多,战斗性和艺术性越强。
章衣萍、许寿裳都曾谈到《野草》是鲁迅的哲学与诗。如前所述,20年代中期是鲁迅“命交华盖”(生活与斗争急剧动荡与充满挫折)的一个时期,也是他的内心充满困惑、寂寞、苦闷、痛苦,乃至虚无与绝望的一个时期。在给许广平的信中写到:“你好像常在看我的作品,但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所以很多偏激的声音。其实这或许是年龄和经历的关系,也许未必一定的确的,因为我终于不能证实: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两地书四》)正说明了鲁迅这时期的精神危机。在某种意义上《野草》正是鲁迅探索这种精神危机,并且提升出自己“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的诗章。当然这种探索不是以逻辑范畴,而是以客观物象与主观意趣相统一的意象单位(元素)呈现出来的。因而这些作品虽然短小,却瑰奇幽深。
三、难点
1、如何看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
2、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
讲授兼讨论
六、教学安排
一、《野草》的思想艺术
20世纪20年代中期是鲁迅心灵经历激烈震荡的时期。一方面他用小说的形式来凝聚他对人生的探索以及对感伤彷徨情绪的抗争,用杂文的形式来继续他对旧文明的攻击;另一方面那一闪即逝的难以名状的内心“离奇的芜杂”,便借一种更加轻倩灵活而又凝练含蓄的形式及时地捕捉和凝结下来。这便是收入《野草》(1927)集中的23篇散文诗(最初发表在1924年至1926年间的《语丝》上)。《三十年》称之为“独语体”的散文。(实际上“诗”已经规定了它的内视性与独语的特征)在《三十年》中它是与“闲话风”相对的一种内敛的话语方式(散文文体),其特点是排斥他人,专注于作者的自我表现内心,捕捉自我微妙的感觉、情绪、心理、意识(包括潜意识)加以表现,并进行更高层次的哲理思考。
杂文本有广义的杂文和狭义的杂文之分。鲁迅的杂文是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因鲁迅的实践而获得了独立的意义,其基本的特点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融合。鲁迅杂文的主要手法是形象化的说理,即运用比拟造形的方法表达主题,它因此而获得了艺术性和战斗性的双重特性。鲁迅运用这种方法成功地塑造了许多生动的类型形象,如巴儿狗、落水狗、夏三虫、革命小贩,脖子上挂个小铃铛作为知识阶级徽章的山羊,彼此保持距离、既可取暖又免得相互刺伤的豪猪等。这些类型化形象成了鲁迅式杂文的典型标志,也是鲁迅式杂文艺术性和战斗性相统一的一个突出的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