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合集下载

(完整版)昆明区域分析

(完整版)昆明区域分析
昆明市区域分析
目录
• 一、昆明的地理位置 • 二、昆明资源环境基础 • 三、昆明发展历史 • 四、昆明社会经济条件 • 五、昆明市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 • 六、昆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SWOT分析 • 七、昆明未来发展展望
融入世界看昆明 放眼全国看昆明 立足全省看昆明 行政区划
• 融入世界看昆明
• 昆明作为东盟10+1自由贸易经 济圈、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圈、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圈 的交汇点之一,是我国面向东 南亚和南亚的桥头堡,将在我 国国家安全战略、西南地区面 对东南亚、南亚大通道建设中 发挥重要作用。由于中国国力 的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了该 区域的主旋律。
• 放眼全国看昆明
• 昆明地处“东联黔桂通沿海, 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 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巴”的独 特区位《全国城镇体系规划》 提出:昆明是国家提升与周边 国家的合作能力,建设陆路对 外通道的重要支点,是我国对 外开放的门户城市。改革开放 以后,昆明城市逐步成为我国 西南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载体。 在未来较长时期仍会延续这样 的趋势 化、教育、科技、信息、物流 中心和交通枢纽,为全省人力 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富集区、先 进生产力的密集地区,是滇中 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昆明是全 省和滇中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 有强大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引 领滇中、带动全省。
行政区划
为统筹市域整体城乡协调发展,将昆明 是分为昆明市域、城市规划区和中心城 区三个层次。
昆明市域:含五区(盘龙、五华、官渡、 西山、东川)八县(晋宁、呈贡、石林、 宜良、嵩明、富民、禄劝、寻甸)一市 (安宁),面积21011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包括以滇池流域为核心的 昆明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四区和呈 贡县全部行政辖区范围以及滇池流域所 涉及到的晋宁、嵩明部分乡镇的行政辖 区范围。总面积4060平方公里。

两城“强省会”战略比较及借鉴意义

两城“强省会”战略比较及借鉴意义

两城“强省会”战略比较及借鉴意义“强省会”战略是西部地区推进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普遍选择,中国2018年十大“强省会”城市中有7个都在西部地区。

2019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这7个“强省会”和其经济占全省经济比分别是:银川(51.32%)、西宁(44.9%)、成都(37.72%)、拉萨(36.6%)、西安(34.17%)、兰州(33.14%)、昆明(29.12%)。

根据贵州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贵阳市经济占全省经济的比重仅24.1%,相比西部其他地区“强省会”而言,贵阳市还需要做大做强其作为省会城市的影响力。

2021年,贵州省委提出将在“十四五”时期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以增强贵阳的影响力、发展带动力和区域竞争力。

我们选取地理环境和文化较为接近以及“强省会”战略实施较为成熟的西南地区省会城市——成都市和昆明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研究成都市和昆明市实施的“强省会”战略,分析战略实施过程中带来的利好与弊端,为贵阳市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提升其城市首位度提供经验。

成都市与昆明市的“强省会”战略实施“强省会”战略的理论依据。

“强省会”战略是对区域中心地经济发展作用的肯定,即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增长极”理论和核心—边缘理论。

“增长极”理论认为,那些集聚在一起的创新企业,具有规模经济效益,不仅增长迅速,还会对邻近地区产生“扩散效应”。

核心—边缘理论认为,核心区域通过其较好的经济效益,吸引边缘地区向核心区域转移,从而带动边缘地区经济发展。

最直接研究城市聚集效应的是城市首位度理论,该理论认为,排在首位的城市,会比排在第二位城市的辐射力、影响力和带动力要大得很多,象征着该城市在该区域的超群实力。

“强省会”战略将资源聚集起来,形成规模经济,从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这是一种最大化利用资源的做法,对于地区发展不平衡、资源较为缺乏的西部地区具有积极意义。

“一城独大”——成都的“强省会”战略。

云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思路

云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思路

为 了避免单 年经 济指标出现偏差 ,G P D 、人 均 G P D 、居 民消费 、人均居民消费都采用 5年的平均数
9 4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第2 3卷
1 2 产 业结构 地域差 异 明显 .
域产业 结构 差异 明显不 同。从表 4看 ,20 0 8年云 南 省 总 体 上 产 业 结 构 类 型 为 “ 三 一 ” 型 ,而 昆 明 二 市 、丽 江市 、普洱 市 、文 山州 、大 理州 、迪 庆 州 的 产 业结 构 为 “ 二 一 ” 型 ,保 山市 、西 双 版纳 州 、 三
( 部 、 中部 、西 部 )之 间 或 省级 行政 单元 之 间 的 东
量 ,但也不是选用越多越好 ,对于存在信息重叠的 经济 指标 ,选 用 多 了既繁 琐 又不 利 于分 析结 果 。 同
时认 为把常 被 当作 区域经 济 差异 状态 分析 指 标 的 固 定资产 投资 、地方 财政 支 出转 换 为 区域经 济差 异 的 原 因分 析指标 应更适 当 、理 性 些 。基 于云 南 省部 分 落后 边疆 州市 经济 数据 缺 乏 的实 际情 况 ,本 文 只选
第2 3卷 第 1 期 21 0 1年 2月
云 南 地 理 环 境 研 究
YUNNAN O GRAP C GE HI ENV RoNM E I NT REs EARCH
V 12 o . 3, No .1 Fb e .,2 1 01
云 南 省 区域 经 济 差 异 及 协 调 发 展 思 路
唐 益 ,骆华松 ,王丽红
( 南师范大学 旅游 - 云 9地理科学学院 ,云南 昆明 6 0 9 5 02)
摘 要 :改革 开放 以来 ,全国省市一级地域单元 的经济社会迅速发展 ,相互 间的经 济差异由扩大转而趋于 收敛 ,但 目前大 多数省市地域单元 内部的区域经济差 异较 大 ,并有逐步扩大的趋 势。在国家建设和谐社会和平衡发展 战略

昆明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昆明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Regional Economy区域经济1222014年4月 昆明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唐梅 李怡静摘 要:当今世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影响很多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昆明市外向型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因此,本文着重分析了昆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昆明市 外向型经济 现状 对策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4)04(b)-122-02外向型经济是指以国际市场的需求为导向,通过对外贸易活动来推动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增长。

昆明市是云南省省会,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旅游、商贸城市,同时昆明市也是面向东南亚、南亚、东盟等国家的重要枢纽城市。

因此,昆明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有着特有的优势。

1 昆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现状1.1 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度提高从2003~2012年近十年以来,昆明市的GDP 呈持续上升趋势。

从2003年的815.01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011.14亿元,增长幅度为269.46%。

同时,从三大产业占昆明市生产总值的各自比重来看,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从2003年的7.29%到2012年的5.29%;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从2003年的46.34%到2012年的45.78%;第三产业生产总值46.37%到2012年的48.93%。

因此,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趋于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一变化符合了现代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1.2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迅速,出口总额稳定增长在改革开放以及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背景下,昆明近10年来的对外贸易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发展。

首先,2003~2008年昆明市的进出口总额呈现逐年递增的状态,从2003年的17.8亿美元到2008年的73.06亿美元,增长幅度为310.45%;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进出口总额与2008年相比下降22.89%;2010~2012年,进出口总额呈现恢复性较快增长的趋势,2010年进出口总额为101.63亿美元,同比增长80.39%。

昆明世博园可持续发展战略案例

昆明世博园可持续发展战略案例
管理成本较低。由于各种设备的投入使用时间较短,从而维护成本相对较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应的管理成本也将逐步升高。
土地规模化资源及区位均显现出其所具有较好的一级资源,这是战略发展中成本支出中,最大的成本。这对昆明世博园来说已不成为障碍和成本压力。
政府的大力支持。国家和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例如“三基地、一龙头”等发展目标的制定,门票收入作为后续发展资金滚动等,都是目前世博园拥有的政策优势。
(一)不利因素
客源市场状况。以昆明市区总人口形成的一级市场,以昆明周边城市诸如曲靖、玉溪、楚雄等形成的二级市场和境外旅游者形成的三级市场,由于昆明城市功能不像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那样是以经商、考察等对主题公园需求较高的差别,导致一、二、三级客源市场均较差,对世博园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居民的收入和游客的消费能力。而云南省的总体经济水平在全国还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这也是影响世博园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不利因素。
管理现状
世博园建设及会展期间的管理,均由直属于云南省人民政府的“云南省园艺博览局”进行、会展结束后,作为政府职能的“云南省园艺博览局”任务圆满完成并予以撤销,由云南省园艺博览艺术集团完全接受,开始由政府行为向企业经营转变。
面临的问题
游客数量巨减。会展期间平均客流量达5万多人,会战结束后迅速下降到日均3000人左右,世博园面临严峻的客源不足的问题。
主题选择。世博园的主题是“人与自然”,以园林园艺和奇花异草见长,而云南省号称植物王国,一、二级市场的潜在客源对习以为常的主题不感兴趣,而云南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例如西双版纳等也对世博园潜在的三级市场客源直接构成竞争。
(二)有利因素
世博会效应。会展期间投入了大量的宣传工作,所造成的巨大的的广告效果余温仍在,并形成强大的惯性,这是世博园的一笔无形资产,也是最有利的因素。应充分、及时的利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广告效果的余温将逐渐冷却。

云南地理区位因素对经济的影响

云南地理区位因素对经济的影响

云南地理区位条件的不利影响和解决方法困境1.全省层次上地理情况复杂使得城镇化困难;各区域发展不均衡云南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不仅位置特殊,而且自然条件复杂。

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呈阶梯状逐步下降,从高到低可分为六个层次,各层次之间多有一个陡坡相连,高差约为6.66千米。

这一特殊的地质因素,使云南境内山高谷深,河流相间,丘陵纵横,山地面积多达84%,高原占地10%,坝子(盆地、河谷)面积仅为6%。

全省129个县(市、区)中,除了五华、盘龙两城区外,山区比重都在70%以上,没有一个纯坝区县。

其中山地面积占总面积95%以上的县市有102个,有18个县99%以上的土地全是山地。

全省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坝子共有1442个,而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仅有49个。

坝区既是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当代工农业生产的主要基地,也是城镇化发展的最佳地区,复杂多变的地貌条件,不仅形成了狭小的坝区面积,而且带来了交通的不便和地区的分割,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口的聚集和城镇化的发展。

相信到过云南的同学都可以看到,梯田随着大山绵延,小村落散步山腰、山谷。

图:元阳梯田云南省平地只有6%,大城市只能在滇中这些地方发展。

云南各州市经济发展不均衡。

从全省16各州(市)的发展情况看,各州(市)间经济发展的差距悬殊较大,除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和红河州地区生产总值在900亿元以上,其他12个州(市)的GDP总量都在700亿元以下,其中GDP总量最高的昆明市是最低的怒江州的40.2倍;全省129个县(市、区)中,有69个县(市、区)GDP总量在100—50亿元之间,而且比较分散,其中GDP总量最大的县是最小县的137.30倍(数据来源: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省16个州市的发展水平地域分异比较明显。

省会城市昆明发展水平远高于其它州市,是其相邻曲靖和玉溪也处于较高水平,这主要是自身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受昆明发展带动影响。

处于边境的红河地区的新型工业化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年来,红河州发展较为迅速,在省大力发展边境贸易的影响下,红河州的工业化发展水平迅速提升。

昆明市区域经济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昆明市区域经济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第 2 卷第 3 1 期
20 0 9年 6月
云 南 地 理 环 境 研 究
YUN NAN GEOG RAP I H C ENV 0 玎 NM _NT S E RE EARCH
V 12 o . 1, No 3 .
Jn u .,2 09 0
昆 明 市 区域 经 济 差 异 影 响 因素 的 实证 研 究
难之 一 。 当我 们 为地 区差距 现 象所 吸 引 ,并 开 始 研
究 这个 问 题 时 ,我 们发 现探 讨 区域 差 距 形 成原 因是 关 键 ,它 能 为调控 区域 差异 寻求有 效 途径 。
来源 于 《 云南 省统计 年 鉴 19 96~20 ) 07 。 )
从表 1中来 看 ,据 以上 3个 指标 , 自 19 9 5年 来 昆明市 区域 经济差 异 的总体 水 平 在扩 大 之 中 ,绝 对极 差 由 19 9 5年 的 1 4 2 8 7扩 大 到 20 0 6年 的 3 4 21 7 ;标 准差 由 1 9 9 5年 的 4 14 9扩 大 到 2 0 0 . 0 6年 的 1 5 . 1 118 0 ;基 尼 系 数 有 所 不 同 ,19 9 5年 为 0 4 9 . 1 6 0 3年扩 大 到 0 4 69,之 后 下 降 到 20 ,2 0 .8 0 6年 的
作 为测 度 区 域 经 济 差 异 的 变 量 指 标 ,运 用 绝 对 极 差 、标 准 差 和 基 尼 系 数 ,衡 量 昆 明市 区 域 经 济 差 异 。绝对 极差 是指 人均 国 内生 产 总 值最 高 区域 与最 低 区域 之差 。标准 差是 指 总体 各 单 位 的某 变量 值 与 其算 术平 均数 离差 平方 的算术 平 均 数 的平 方 根 。基

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三)

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三)

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专题(三)【考题默写】1. 简述③工程对珠三角经济区的影响。

2.简述中缅油气进口管道对昆明的影响【复习目标】1.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措施2. 流域综合开发的措施【知识梳理】三、流域开发:(一)田纳西河流域开发1.自然背景:(1)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

(2)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暖湿润,冬季温和,夏季高温,冬春降水较多。

(3)水系: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

(4)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铜等。

2.早期开发中的问题: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3.综合开发措施:防洪(水库)、航运(建坝后水流平稳)、发电(高耗能工业)、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农业结构、矿区生态恢复)4、成效: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二)长江流域开发1.上游地区开发条件:流经第一、第二级阶梯的高原山区,地表起伏大,生态环境脆弱;落差大,流域面积广,径流量大,水能丰富(三峡)存在问题: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使长江中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洪水威胁加大;水能开发程度低整治措施:①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②实行封山育林、保护生态环境;③加强流域综合开发治理。

如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2.中游地区开发条件:支流众多,矿产资源丰富,支流上游水能丰富;平原面积广大;土地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有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武汉)存在问题:洪涝问题严重。

自然原因是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排水不畅;降水多集中在春夏两季;人为原因:毁林开荒和乱砍滥伐;围湖造田、湖泊萎缩、调蓄能力下降整治措施:①退耕还湖,疏浚湖泊;②搞好分洪工程;③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中游山区的防护林;④修建水利工程3.下游地区开发条件:平原为主,江河密布,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著名鱼米之乡;科技水平高,交通便利,有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存在问题:水污染与大气污染整治措施:综合治理环境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
• 城乡收入差距由2005年的3∶1扩大到2010 的3.2∶1;区域之间差别较大,一、二、三 板块的人均GDP之比约为5∶2∶1;农业基 础设施薄弱,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差。
三、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不高
•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滞后于城市开发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生活 方式的进步滞后于生产方式的进步、城市 管理经营体制滞后于城市现代化发展要求。 • 滇池污染、“城中村”和城区交通拥挤、 县城建设缓慢等问题一直制约昆明城市发 展。
昆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一、区域综合实力不强 二、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 三、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水平不高 四、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缺陷 五、发展受水、土地、人才等资源制约 六、思昆明全市生产总值增速和规模在省会城市 中处于中下水平,经济总量小。 • 经济总量与昆明在全省较高的首位度不相 符,没有与玉溪、曲靖、红河等地州拉开 差距。
五、发展受水、土地、人才等资 源制约
• 昆明是全国14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滇池流域人 均水资源量仅为270立方米,是全球人均量的1/40、 全国的1/10。 • 全省的1/25。国土面积中山地、丘陵占88%,平 地占10%,湖泊占2%,适宜垦殖和城镇开发建设 土地资源极为有限,宜垦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全 市人均耕地仅为1.28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 全市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人才总量仅占 全市人口的11.3%,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仅占 人才总量的14.5%。
六、思想观念不够前卫
• 多数干部进取拼搏、大胆开拓、科学发展、 主动服务的意识还不强,一定程度上存在 “小富则满、小进则安”。 • 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亟待提 高。 • 行政管理、市场调控、城乡统筹、科技创 新、区域合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体制机 制还不适应新形势和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进入攻坚克难阶段。
四、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缺陷
• 一是非公经济发展不足。全市非公经济增加 值占GDP的比重仅为44%,不仅明显低于杭 州、南京、大连、青岛等东部城市,与长沙、 郑州、成都等中西部城市也有较大差距。 • 是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全市外贸依存 度仅为31%左右,而浙江、江苏等东部地区 高达100%以上;500强企业落户昆明的数量, 也远低于成都、西安、长沙等中西部城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