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合集下载

(完整版)昆明区域分析

(完整版)昆明区域分析
昆明市区域分析
目录
• 一、昆明的地理位置 • 二、昆明资源环境基础 • 三、昆明发展历史 • 四、昆明社会经济条件 • 五、昆明市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 • 六、昆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SWOT分析 • 七、昆明未来发展展望
融入世界看昆明 放眼全国看昆明 立足全省看昆明 行政区划
• 融入世界看昆明
• 昆明作为东盟10+1自由贸易经 济圈、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圈、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圈 的交汇点之一,是我国面向东 南亚和南亚的桥头堡,将在我 国国家安全战略、西南地区面 对东南亚、南亚大通道建设中 发挥重要作用。由于中国国力 的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了该 区域的主旋律。
• 放眼全国看昆明
• 昆明地处“东联黔桂通沿海, 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 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巴”的独 特区位《全国城镇体系规划》 提出:昆明是国家提升与周边 国家的合作能力,建设陆路对 外通道的重要支点,是我国对 外开放的门户城市。改革开放 以后,昆明城市逐步成为我国 西南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载体。 在未来较长时期仍会延续这样 的趋势 化、教育、科技、信息、物流 中心和交通枢纽,为全省人力 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富集区、先 进生产力的密集地区,是滇中 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昆明是全 省和滇中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 有强大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引 领滇中、带动全省。
行政区划
为统筹市域整体城乡协调发展,将昆明 是分为昆明市域、城市规划区和中心城 区三个层次。
昆明市域:含五区(盘龙、五华、官渡、 西山、东川)八县(晋宁、呈贡、石林、 宜良、嵩明、富民、禄劝、寻甸)一市 (安宁),面积21011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包括以滇池流域为核心的 昆明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四区和呈 贡县全部行政辖区范围以及滇池流域所 涉及到的晋宁、嵩明部分乡镇的行政辖 区范围。总面积4060平方公里。

两城“强省会”战略比较及借鉴意义

两城“强省会”战略比较及借鉴意义

两城“强省会”战略比较及借鉴意义“强省会”战略是西部地区推进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普遍选择,中国2018年十大“强省会”城市中有7个都在西部地区。

2019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这7个“强省会”和其经济占全省经济比分别是:银川(51.32%)、西宁(44.9%)、成都(37.72%)、拉萨(36.6%)、西安(34.17%)、兰州(33.14%)、昆明(29.12%)。

根据贵州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贵阳市经济占全省经济的比重仅24.1%,相比西部其他地区“强省会”而言,贵阳市还需要做大做强其作为省会城市的影响力。

2021年,贵州省委提出将在“十四五”时期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以增强贵阳的影响力、发展带动力和区域竞争力。

我们选取地理环境和文化较为接近以及“强省会”战略实施较为成熟的西南地区省会城市——成都市和昆明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研究成都市和昆明市实施的“强省会”战略,分析战略实施过程中带来的利好与弊端,为贵阳市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提升其城市首位度提供经验。

成都市与昆明市的“强省会”战略实施“强省会”战略的理论依据。

“强省会”战略是对区域中心地经济发展作用的肯定,即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增长极”理论和核心—边缘理论。

“增长极”理论认为,那些集聚在一起的创新企业,具有规模经济效益,不仅增长迅速,还会对邻近地区产生“扩散效应”。

核心—边缘理论认为,核心区域通过其较好的经济效益,吸引边缘地区向核心区域转移,从而带动边缘地区经济发展。

最直接研究城市聚集效应的是城市首位度理论,该理论认为,排在首位的城市,会比排在第二位城市的辐射力、影响力和带动力要大得很多,象征着该城市在该区域的超群实力。

“强省会”战略将资源聚集起来,形成规模经济,从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这是一种最大化利用资源的做法,对于地区发展不平衡、资源较为缺乏的西部地区具有积极意义。

“一城独大”——成都的“强省会”战略。

云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思路

云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思路

为 了避免单 年经 济指标出现偏差 ,G P D 、人 均 G P D 、居 民消费 、人均居民消费都采用 5年的平均数
9 4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第2 3卷
1 2 产 业结构 地域差 异 明显 .
域产业 结构 差异 明显不 同。从表 4看 ,20 0 8年云 南 省 总 体 上 产 业 结 构 类 型 为 “ 三 一 ” 型 ,而 昆 明 二 市 、丽 江市 、普洱 市 、文 山州 、大 理州 、迪 庆 州 的 产 业结 构 为 “ 二 一 ” 型 ,保 山市 、西 双 版纳 州 、 三
( 部 、 中部 、西 部 )之 间 或 省级 行政 单元 之 间 的 东
量 ,但也不是选用越多越好 ,对于存在信息重叠的 经济 指标 ,选 用 多 了既繁 琐 又不 利 于分 析结 果 。 同
时认 为把常 被 当作 区域经 济 差异 状态 分析 指 标 的 固 定资产 投资 、地方 财政 支 出转 换 为 区域经 济差 异 的 原 因分 析指标 应更适 当 、理 性 些 。基 于云 南 省部 分 落后 边疆 州市 经济 数据 缺 乏 的实 际情 况 ,本 文 只选
第2 3卷 第 1 期 21 0 1年 2月
云 南 地 理 环 境 研 究
YUNNAN O GRAP C GE HI ENV RoNM E I NT REs EARCH
V 12 o . 3, No .1 Fb e .,2 1 01
云 南 省 区域 经 济 差 异 及 协 调 发 展 思 路
唐 益 ,骆华松 ,王丽红
( 南师范大学 旅游 - 云 9地理科学学院 ,云南 昆明 6 0 9 5 02)
摘 要 :改革 开放 以来 ,全国省市一级地域单元 的经济社会迅速发展 ,相互 间的经 济差异由扩大转而趋于 收敛 ,但 目前大 多数省市地域单元 内部的区域经济差 异较 大 ,并有逐步扩大的趋 势。在国家建设和谐社会和平衡发展 战略

昆明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昆明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Regional Economy区域经济1222014年4月 昆明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唐梅 李怡静摘 要:当今世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影响很多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昆明市外向型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因此,本文着重分析了昆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昆明市 外向型经济 现状 对策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4)04(b)-122-02外向型经济是指以国际市场的需求为导向,通过对外贸易活动来推动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增长。

昆明市是云南省省会,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旅游、商贸城市,同时昆明市也是面向东南亚、南亚、东盟等国家的重要枢纽城市。

因此,昆明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有着特有的优势。

1 昆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现状1.1 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度提高从2003~2012年近十年以来,昆明市的GDP 呈持续上升趋势。

从2003年的815.01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011.14亿元,增长幅度为269.46%。

同时,从三大产业占昆明市生产总值的各自比重来看,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从2003年的7.29%到2012年的5.29%;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从2003年的46.34%到2012年的45.78%;第三产业生产总值46.37%到2012年的48.93%。

因此,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趋于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一变化符合了现代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1.2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迅速,出口总额稳定增长在改革开放以及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背景下,昆明近10年来的对外贸易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发展。

首先,2003~2008年昆明市的进出口总额呈现逐年递增的状态,从2003年的17.8亿美元到2008年的73.06亿美元,增长幅度为310.45%;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进出口总额与2008年相比下降22.89%;2010~2012年,进出口总额呈现恢复性较快增长的趋势,2010年进出口总额为101.63亿美元,同比增长80.39%。

昆明世博园可持续发展战略案例

昆明世博园可持续发展战略案例
管理成本较低。由于各种设备的投入使用时间较短,从而维护成本相对较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应的管理成本也将逐步升高。
土地规模化资源及区位均显现出其所具有较好的一级资源,这是战略发展中成本支出中,最大的成本。这对昆明世博园来说已不成为障碍和成本压力。
政府的大力支持。国家和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例如“三基地、一龙头”等发展目标的制定,门票收入作为后续发展资金滚动等,都是目前世博园拥有的政策优势。
(一)不利因素
客源市场状况。以昆明市区总人口形成的一级市场,以昆明周边城市诸如曲靖、玉溪、楚雄等形成的二级市场和境外旅游者形成的三级市场,由于昆明城市功能不像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那样是以经商、考察等对主题公园需求较高的差别,导致一、二、三级客源市场均较差,对世博园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居民的收入和游客的消费能力。而云南省的总体经济水平在全国还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这也是影响世博园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不利因素。
管理现状
世博园建设及会展期间的管理,均由直属于云南省人民政府的“云南省园艺博览局”进行、会展结束后,作为政府职能的“云南省园艺博览局”任务圆满完成并予以撤销,由云南省园艺博览艺术集团完全接受,开始由政府行为向企业经营转变。
面临的问题
游客数量巨减。会展期间平均客流量达5万多人,会战结束后迅速下降到日均3000人左右,世博园面临严峻的客源不足的问题。
主题选择。世博园的主题是“人与自然”,以园林园艺和奇花异草见长,而云南省号称植物王国,一、二级市场的潜在客源对习以为常的主题不感兴趣,而云南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例如西双版纳等也对世博园潜在的三级市场客源直接构成竞争。
(二)有利因素
世博会效应。会展期间投入了大量的宣传工作,所造成的巨大的的广告效果余温仍在,并形成强大的惯性,这是世博园的一笔无形资产,也是最有利的因素。应充分、及时的利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广告效果的余温将逐渐冷却。

云南地理区位因素对经济的影响

云南地理区位因素对经济的影响

云南地理区位条件的不利影响和解决方法困境1.全省层次上地理情况复杂使得城镇化困难;各区域发展不均衡云南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不仅位置特殊,而且自然条件复杂。

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呈阶梯状逐步下降,从高到低可分为六个层次,各层次之间多有一个陡坡相连,高差约为6.66千米。

这一特殊的地质因素,使云南境内山高谷深,河流相间,丘陵纵横,山地面积多达84%,高原占地10%,坝子(盆地、河谷)面积仅为6%。

全省129个县(市、区)中,除了五华、盘龙两城区外,山区比重都在70%以上,没有一个纯坝区县。

其中山地面积占总面积95%以上的县市有102个,有18个县99%以上的土地全是山地。

全省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坝子共有1442个,而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仅有49个。

坝区既是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当代工农业生产的主要基地,也是城镇化发展的最佳地区,复杂多变的地貌条件,不仅形成了狭小的坝区面积,而且带来了交通的不便和地区的分割,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口的聚集和城镇化的发展。

相信到过云南的同学都可以看到,梯田随着大山绵延,小村落散步山腰、山谷。

图:元阳梯田云南省平地只有6%,大城市只能在滇中这些地方发展。

云南各州市经济发展不均衡。

从全省16各州(市)的发展情况看,各州(市)间经济发展的差距悬殊较大,除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和红河州地区生产总值在900亿元以上,其他12个州(市)的GDP总量都在700亿元以下,其中GDP总量最高的昆明市是最低的怒江州的40.2倍;全省129个县(市、区)中,有69个县(市、区)GDP总量在100—50亿元之间,而且比较分散,其中GDP总量最大的县是最小县的137.30倍(数据来源: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省16个州市的发展水平地域分异比较明显。

省会城市昆明发展水平远高于其它州市,是其相邻曲靖和玉溪也处于较高水平,这主要是自身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受昆明发展带动影响。

处于边境的红河地区的新型工业化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年来,红河州发展较为迅速,在省大力发展边境贸易的影响下,红河州的工业化发展水平迅速提升。

昆明市区域经济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昆明市区域经济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第 2 卷第 3 1 期
20 0 9年 6月
云 南 地 理 环 境 研 究
YUN NAN GEOG RAP I H C ENV 0 玎 NM _NT S E RE EARCH
V 12 o . 1, No 3 .
Jn u .,2 09 0
昆 明 市 区域 经 济 差 异 影 响 因素 的 实证 研 究
难之 一 。 当我 们 为地 区差距 现 象所 吸 引 ,并 开 始 研
究 这个 问 题 时 ,我 们发 现探 讨 区域 差 距 形 成原 因是 关 键 ,它 能 为调控 区域 差异 寻求有 效 途径 。
来源 于 《 云南 省统计 年 鉴 19 96~20 ) 07 。 )
从表 1中来 看 ,据 以上 3个 指标 , 自 19 9 5年 来 昆明市 区域 经济差 异 的总体 水 平 在扩 大 之 中 ,绝 对极 差 由 19 9 5年 的 1 4 2 8 7扩 大 到 20 0 6年 的 3 4 21 7 ;标 准差 由 1 9 9 5年 的 4 14 9扩 大 到 2 0 0 . 0 6年 的 1 5 . 1 118 0 ;基 尼 系 数 有 所 不 同 ,19 9 5年 为 0 4 9 . 1 6 0 3年扩 大 到 0 4 69,之 后 下 降 到 20 ,2 0 .8 0 6年 的
作 为测 度 区 域 经 济 差 异 的 变 量 指 标 ,运 用 绝 对 极 差 、标 准 差 和 基 尼 系 数 ,衡 量 昆 明市 区 域 经 济 差 异 。绝对 极差 是指 人均 国 内生 产 总 值最 高 区域 与最 低 区域 之差 。标准 差是 指 总体 各 单 位 的某 变量 值 与 其算 术平 均数 离差 平方 的算术 平 均 数 的平 方 根 。基

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三)

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三)

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专题(三)【考题默写】1. 简述③工程对珠三角经济区的影响。

2.简述中缅油气进口管道对昆明的影响【复习目标】1.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措施2. 流域综合开发的措施【知识梳理】三、流域开发:(一)田纳西河流域开发1.自然背景:(1)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

(2)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暖湿润,冬季温和,夏季高温,冬春降水较多。

(3)水系: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

(4)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铜等。

2.早期开发中的问题: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3.综合开发措施:防洪(水库)、航运(建坝后水流平稳)、发电(高耗能工业)、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农业结构、矿区生态恢复)4、成效: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二)长江流域开发1.上游地区开发条件:流经第一、第二级阶梯的高原山区,地表起伏大,生态环境脆弱;落差大,流域面积广,径流量大,水能丰富(三峡)存在问题: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使长江中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洪水威胁加大;水能开发程度低整治措施:①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②实行封山育林、保护生态环境;③加强流域综合开发治理。

如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2.中游地区开发条件:支流众多,矿产资源丰富,支流上游水能丰富;平原面积广大;土地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有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武汉)存在问题:洪涝问题严重。

自然原因是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排水不畅;降水多集中在春夏两季;人为原因:毁林开荒和乱砍滥伐;围湖造田、湖泊萎缩、调蓄能力下降整治措施:①退耕还湖,疏浚湖泊;②搞好分洪工程;③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中游山区的防护林;④修建水利工程3.下游地区开发条件:平原为主,江河密布,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著名鱼米之乡;科技水平高,交通便利,有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存在问题:水污染与大气污染整治措施:综合治理环境污染。

昆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

昆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

人才流失严重
总结词
昆明市人才流失严重,高层次人才外流现象明显。
详细描述
昆明市面临着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高层次人才的外流现象明显。由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以及缺乏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昆明市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不足。
03
昆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 原因分析
政策因素影响
政策缺乏稳定性
昆明的政策环境相对不稳定,缺乏连 续性和可预见性,给企业和投资者带 来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资源禀赋不足
自然资源匮乏
昆明地区自然资源禀赋不足,缺乏具有比较 优势的自然资源,难以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区 域特色产业。
人力资源不足
昆明地区人才流失严重,高端人才稀缺,给 产业发展带来较大压力。
创新能力不足
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昆明地区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难 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创新环境较差
05
昆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 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县农村电商的发展
1. 该县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等措施,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实现了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
2. 该县在发展农村电商方面,不仅注重建设和完善农村电商基础设施,还通过与高校合作,开展电商人才培训和创业扶持, 提高了农民的电商意识和技能。同时,该县还通过与电商平台合作,打造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了农产品的线上销售和 品牌推广。
昆明地区的创新环境相对较差,缺乏鼓励创 新和创业的政策支持,难以吸引和培育创新
型人才。
04
昆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 解决思路与建议
加强政策引导,优化产业结构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通过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引导企业进行转型升级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昆明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昆明--中国西南-东南亚腹地经济圈的中心城市

昆明--中国西南-东南亚腹地经济圈的中心城市

昆明:中国西南-东南亚腹地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引言昆明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位于中国的云南省。

因其地理位置的独特性,昆明也被称为中国西南-东南亚腹地经济圈的中心城市。

本文将探讨昆明市在这一经济圈中的角色以及其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性。

地理位置昆明位于中国云南省的中部,地处东经102°10’,北纬24°37’。

它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中心,与中国的其他省份,如四川、贵州、广西等相邻。

此外,昆明还靠近东南亚国家,如缅甸、老挝、越南和泰国。

经济发展区域枢纽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独特性,昆明成为了连接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的重要枢纽城市。

其作为腹地经济圈的中心城市的地位不断提升。

昆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其成为了贸易、旅游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贸易中心昆明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经济总量不断增长。

这得益于昆明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贸易。

昆明与缅甸、老挝、越南和泰国等国家之间进行了多方面的合作,推动了经济增长和贸易的发展。

昆明已经成为了中国西南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商业机会。

旅游中心昆明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旅游中心,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

蓝天、白云、高原和温暖的气候使昆明成为了众多游客的首选目的地。

昆明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景名胜和特色美食而闻名。

每年,无数游客慕名来到昆明,推动了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文化交流中心由于昆明靠近东南亚国家,其还成为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中心。

昆明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区域间的相互理解与合作。

昆明通过文化节庆、艺术展览、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使得昆明市在这一经济圈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昆明市的未来发展昆明作为中国西南-东南亚腹地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在未来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交通发展昆明的交通发展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

随着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昆明将继续扩大与周边地区的交通网络。

昆明已经建设了现代化的机场以及高速铁路,更好地连接了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

昆明--中国西南-东南亚腹地经济圈的中心城市

昆明--中国西南-东南亚腹地经济圈的中心城市

论文关键词:昆明中国西南-东南亚腹地经济圈中心城市论文摘要:本文将分析由于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城市体系格局和城市职能将会发生较大变化。

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将改变世界生产力的布局。

这种改变可以使云南昆明利用城市体系格局和城市职能调整的有利契机,依靠其地处我国西南、与东南亚腹地相邻的区位优势,开放经济,优化交通,强化中心城市职能,把握先发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的协作和发展,逐步建设成为中国西南-东南亚腹地经济圈的中心城市。

随着世界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国际交往的日益密切,世界城市都正在经历一场大变革,城市必然要融入到国际经济、世界市场体系中,城市的职能和地位将发生一场重大改革和调整。

在这场城市体系格局的调整和城市职能的重新分配中,只有把城市的全球发展战略与区域优势结合起来,城市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得先发优势。

昆明是一个古老的城市,从公元765年的“拓东城”,经大理国的“鄯阐城”,元代的“中庆城”(鸭池城),明清的“龟城”,到民国后昆明市成立,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

近现代又做为云南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在历史的风云变化中,在每场城市体系和职能的调整中,昆明都以其位于云南中部的区位优势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面对世界的发展,在新的国际城市体系和职能调整中,积极参加到城市的国际分工中,利用其区位优势,赢得昆明的发展机遇,这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

一、世界城市体系格局和城市职能的调整是不可避免和不间断的。

1、城市与区域城市自出现以来与周围的区域就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城市发展的物质、能量、信息等资源都来源于周围的区域,不同等级和规模的城市有不同的门槛人数和区域服务范围。

不同等级和规模的城市组成了城市体系,城市体系也就像一个金字塔的格局。

区域中心城市就是经济中心所依托的城市,区域中心城市数量少,服务的范围宽,人口多,经济发达;次一级的城市数量稍多,服务范围较中心城市窄,城市人口也较少。

论云南区域发展中的主要矛盾

论云南区域发展中的主要矛盾


g i si t cbs r erg  ̄ d c i s in a ce i ai f i a eio . v g nf i so t e o s n h n
Ke o d : u n n ogo  ̄ ;C nrd c o y W r s Y n a ;Pe in o t it n a i
关键词 : 南; 云 区域 ; 盾 矛
中图分类号 : 17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7 55 20 )3 O6 5 F2 A 10 —58 (02 0 —04 —0
On M an nta i lo si i Co r d ci n n Yun a go a v l p n n n Re i n lDe eo me t
Ab ta t B h eh d o u l ai n ls n u ni t e a ay i , te p p r a ay e sr c : y t e m to f q a i t e a ay i a d q a t ai n lss h a e n ls s t v s t v d e l e ma o t d ci s i t m e in l e o o c d v lp n n e man c L ∞ 。t u e p yt i c n r it n n Y mn rgo a c n m e eo me t a d t i a s h n a o a i h 1 h s
Z A GH n ,Z A GQu a g HN og H N i—r n
(colfI om tn&S ttsfY nnU irt i neadEoo / ,Kmmn 52 1 Sho o n rai f o t ii m a ne i o n c n cnmc a / 602 , a sc o a rsyfF a s g

生态文明与当代昆明城市区域经济活动的协调发展问题

生态文明与当代昆明城市区域经济活动的协调发展问题

Theory Researc h学论理★★★★收稿日期:2012-10-13作者简介:黄翰鑫(1979-),男,广西宾阳人,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和现代化史研究。

试论生态文明与当代昆明城市区域经济活动的协调发展问题黄翰鑫(云南大学历史系,昆明650091)一、辩证看待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活动的哲学关系生态文明的世界观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生命的整体,人生存在自然之中,人的生存与其他物种的生存状况密切相关,其他物种存在状态关系人类的生存质量。

因此,整体性质是首要的,部分是次要的;整体与部分的之间的差别是相对的,联系才是基本的。

”[1]所以,只有对整体的关注和尊重,人们才能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以及实现自我生存的价值。

但在工业文明时代,我们过多关注的却是个体的差异性,将个体与局部的利益凌驾于全局和整体之上,把高消费、高产出看成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致使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成为了人们主要追求的价值观。

而这种价值观所造成的结果,不仅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还进一步激化了人类自身内部为争夺自然资源的矛盾和斗争的升级。

譬如两次世界大战、中东战争、两伊战争的爆发,冷战格局的形成,温室效应的出现等等都是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缺陷所造成的,因此我们采取何种文明来构架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已经成为目前人类应对生存危机的重要问题。

云南大学段昌群教授在一次论坛中曾提到,“和谐社会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共同构建起来的,而生态文明是托起上述其他文明的基础。

”笔者认为也可以这样理解,即和谐社会是生态文明的重要体现,中国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朝着生态中国的发展道路去实践。

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恰好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的指导。

它不仅为促进生态文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注入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而且也为生态文明重构新的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奠定了科学的理论磐石。

对于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活动的关系,笔者认为应该把它们看作是一个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昆明市产业结构发展分析

昆明市产业结构发展分析

昆明市产业结构发展分析作者:陈琳琳来源:《商》2014年第21期作者简介:陈琳琳(1987一),女,汉族,河南鲁山县人,在读研究生,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产业经济学。

摘要:昆明市作为云南省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产业结构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更对全省乃至西南地区的经济有着深远影响。

本文运用区位商和SWOT分析法对昆明产业结构进行实证研究.关键词:昆明产业;产业结构;产业发展昆明市作为云南省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产业结构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更对全省乃至西南地区的经济有着深远影响。

随着国家发展政策重心、资源向中西部倾斜,昆明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有了重大提高,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然而产业结构的演进是否适应进而促进地区的发展需要更深层次的考察。

一、昆明产业的演进及现状分析总体上看,昆明市产业结构实现了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产业布局的转变。

其原因在昆明确定了以商贸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为重点的指导思路,同时重视金属冶炼、机械制造、化工等传统工业技术改造[1]。

昆明市产业演进的三个阶段,从1978年至1990年为第一阶段,产业处于刚性需求态势,第三产业增长迅速;从1990年至2000年为第二阶段,农业比重下降2%,第二产业下降10%,第三产业增长由36%上升到48%;2000年至今为第三阶段,是昆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阶段,第一产业比重的持续降低,同时二三产业比例进一步协调[2]。

到2013年底,昆明市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75.27亿元、1537.11亿元,、1702.93亿元。

三次产业结构为5.1:45.0:49.9[3]。

二、昆明市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一)昆明市辖区区域三大产业区位商分析区位商是一个地区某种产业生产产值在该地区所有产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大区域内该产业产值占大区域内所有产业该指标的比重之比(静态分析)。

区位商可以衡量某一产业是否在某一区域具有竞争力。

将昆明打造成为区域性特大中心城市

将昆明打造成为区域性特大中心城市

将昆明打造成为区域性特⼤中⼼城市2019-03-05【摘要】云南省为解决⼈地⽭盾和城镇化化问题,必须按照区域⾮平衡的发展规律,实施特⼤中⼼城市引领带动战略,将昆明打造成为“⼈⼝1000万、城镇⼈⼝800万”的区域性特⼤中⼼城。

本⽂提出云南“⼀主两副”的城市发展格局和昆明“⼀体两翼”的城市空间构想,并⽤平均增长率法,预测昆明市未来GDP的发展态势,按综合增长法和总⼈⼝⽐重法推测昆明市未来⼈⼝规模,从⽽论证了昆明市建设区域特⼤中⼼城市的可⾏性。

【关键词】区域性特⼤中⼼城市⾮均衡城市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

100多年前,恩格斯就曾说过,250万⼈集中于伦敦,使每个⼈的⼒量增加了100倍,指的就是城市的规模效应。

马克思也深刻指出:“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乡村城市化”。

特⼤中⼼城市在规模经济效应上和⼈⼝聚集效应上具有⽆可⽐拟的优势,市场调节下的特⼤城市合理发展有利于提⾼经济效益和资源合理利⽤,尤其是节约⼟地资源。

基于云南系⼈⼝⼤省,⼭地多、平地少,为解决⼈地⽭盾和城镇化问题,必须⾛特⼤城市集约⽤地、集聚发展之路,把昆明打造成为西部地区继重庆、成都之⼜⼀个区域性特⼤中⼼城市。

⼀、区域性特⼤城市缘起和内涵(⼀)建设区域性特⼤城市的理论依据在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中,弗郎索·⽡佩鲁的增长极理论认为,区域要实现⼯业化和经济发展,必须建⽴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发展及对其他地区和部门的影响,拉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阿瑟·刘易斯也认为,在⼯业化阶段,最好集中⼒量建设少数⼀体化程度很⾼的⼯业中⼼。

改⾰开放之初,邓⼩平同志提出“让⼀部分⼈、⼀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部分地区发展快⼀点,带动⼤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这是全世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结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概括。

改⾰开放30余年的经验证明,共同富裕理论是正确的。

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虽然各有特⾊,但都经历了从增长极的极化发展向越来越⼤区域辐射发展的转化过程。

《昆明市发展地摊经济专题调查报告》

《昆明市发展地摊经济专题调查报告》

《昆明市发展地摊经济专题调查报告》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地摊经济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活力和灵活性的经济形式,在城市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深入了解昆明市地摊经济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为昆明市地摊经济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我们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

一、昆明市地摊经济发展的现状昆明市作为云南省的省会城市,具有较为广阔的市场需求和消费潜力。

近年来,随着城市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和优化,昆明市逐步放开了对地摊经济的限制,地摊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一)地摊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在昆明市的一些繁华商圈、居民区周边、夜市街区等地,地摊摊位数量明显增多。

地摊经营的商品种类丰富多样,涵盖了服装、饰品、小吃、水果、花卉等多个领域。

地摊经济的发展不仅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购物选择和便利,也为创业者提供了低成本的创业机会。

(二)促进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地摊经济的兴起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员,包括摊主本身以及为地摊提供服务的人员。

据统计,昆明市地摊经济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达到了数万人之多。

地摊经营者通过销售商品获得了一定的收入,增加了居民的经济收入,对缓解就业压力和促进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丰富城市商业氛围地摊经济的存在为昆明市的城市商业氛围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热闹的地摊街区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购物、体验,形成了独特的消费场景和文化氛围,提升了城市的吸引力和活力。

(四)满足个性化消费需求地摊经济能够提供一些个性化、特色化的商品和服务,满足了用户对于差异化消费的需求。

一些创意十足的手工艺品、特色小吃等在地摊上受到了用户的青睐,满足了人们追求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生活的愿望。

二、昆明市地摊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尽管昆明市地摊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昆明市对于地摊经济的管理还存在一定的体制机制不完善之处。

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部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不够顺畅,导致地摊经营存在无序、混乱的现象。

昆明市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探讨

昆明市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探讨

量 包括 职工平均工资 、 均社会 消费额 。 人 本 文中的基本数据来源于 《 云南省统计年鉴
1 9 ~ 0 9》 6 20 。 9
( ) 算 方 法 二 测
区 域 经 济 差 异 一 直 是 区域 经 济 学 关 注
指数 19 — 0 5年缩小 ,2 0 — 0 7 5 20 9 0 5 2 0 年扩
0 1 5 0 ,2 0 .7 4 5 0 8年最小 为 00 4 3 .9 1 9;泰
尔指数 曲线与基尼系数走 势相 同,1 9 年 95
最大 为 0 1 3 8 2 0 年 仅 为 00 9 0 。 6 1 5, 0 8 . 5 7 3
非农 业 人 口占 总人 口比重 的地 区 差异
经 济 发 展 建 议 , 以 期 为 昆 明 市 经 济 持 续 、健 康 、快 速 发展 提 供 分 类指 导 。 关键 词 : 昆明 市 经 济 差异 时 间 系列 空 阄 结构 发展 策 略
量 化 等 原 则 , 章 选 取 了 昆 明市 1 个 县 域 文 4 3 6 指 标 。第 一 类 为 经济 均 量 , 括人 类 项 包 均 GDP 、人 均地 方财 政 收 入 ;第 二 类 为 产 业 结 构 包 括 第 二 、三 产 业 占 GD P比重 、非 农 业 人 口 占 总人 口比重 ;第三 类 为 生 活 质
在 6个 指 标 中 ,职 工 平 均 工 资 的 平 均 主 义 色 彩 最 为 浓 重 ,基 尼 系 数 的 最 大 值 出 现在 2 0 0 5年 ,仅 为 0 1 3 6 2 0 ,最 小值 为
空 间结构 并将 昆明 市 1 4个 县 域 划 分 为 4 种 类 型 , 对 不 同 类 型 的 县 域 提 出 了 不 同

云南城乡统筹与区域发展战略专题研究

云南城乡统筹与区域发展战略专题研究

云南城乡统筹与区域发展战略专题研究摘要:城乡统筹,就是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加以解决。

城乡的统筹发展其实是建立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的对社会发展的要求。

而城乡的统筹发展必须与区域的发展相结合,因为区域的发展及水平的提高为城乡的统筹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经济基础和现实的条件。

云南省作为西部地区相对落后和民族众多的区域,在城乡统筹及区域经济发展方面面临的问题具有相当的典型特征。

关键词:云南省、城乡统筹、区域发展、战略一、云南区域发展背景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快速上升,在沿海东部地区已经具有相当经济实力的前提下,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调整。

对于我们西部地区来说,最为关键的还在于如何将本地区城乡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国家的宏观政策结合起来,通过加快地区发展的步伐,协调城乡的关系,促进二者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相比全国其他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而言,以云南省为例的西部地区,无论是在经济的发展速度、总量还是城市化水平上来说,都相差了一大截。

西部地区需要尽可能地以加快区域发展为契机,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虽然云南省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值,但地区经济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通过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回顾,有利于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借鉴某些好的思想。

为云南省的城乡统筹与区域发展研究提供研究。

二、城乡统筹研究的内容首先,现阶段统筹城乡,尽快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农”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全体人们福利的一大关键。

简单来说,统筹城乡发展,就是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加以解决。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通过城乡产业融合,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增强城镇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形成城乡互动共进、融合发展的格局再有,城乡统筹包括城乡关系统筹、城乡要素统筹和城乡发展统筹三个方面的内容。

云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原因分析

云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原因分析

云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原因分析
经壮;高玉梅;曾爱民
【期刊名称】《云南科技管理》
【年(卷),期】2008(021)006
【摘要】文章根据1978-2006年云南省各州市经济发展的统计数据,以全省16个州市为基本地域单元,综合地分析了云南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具体状况,提出了云南各州市经济发展日趋不平衡,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并探讨了原因.
【总页数】5页(P88-92)
【作者】经壮;高玉梅;曾爱民
【作者单位】云南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云南,昆明,650051;云南省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51;云南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云南,昆明,650051【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14.46
【相关文献】
1.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分析 [J], 曾国良;
2.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状况及原因分析 [J], 何璇;石蕾
3.我国城乡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的原因分析与研究 [J], 陈佳明;董高洋
4.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云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J], 姚英
5.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原因分析及对策 [J], 刘少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
• 城乡收入差距由2005年的3∶1扩大到2010 的3.2∶1;区域之间差别较大,一、二、三 板块的人均GDP之比约为5∶2∶1;农业基 础设施薄弱,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差。
三、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不高
•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滞后于城市开发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生活 方式的进步滞后于生产方式的进步、城市 管理经营体制滞后于城市现代化发展要求。 • 滇池污染、“城中村”和城区交通拥挤、 县城建设缓慢等问题一直制约昆明城市发 展。
昆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一、区域综合实力不强 二、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 三、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水平不高 四、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缺陷 五、发展受水、土地、人才等资源制约 六、思昆明全市生产总值增速和规模在省会城市 中处于中下水平,经济总量小。 • 经济总量与昆明在全省较高的首位度不相 符,没有与玉溪、曲靖、红河等地州拉开 差距。
五、发展受水、土地、人才等资 源制约
• 昆明是全国14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滇池流域人 均水资源量仅为270立方米,是全球人均量的1/40、 全国的1/10。 • 全省的1/25。国土面积中山地、丘陵占88%,平 地占10%,湖泊占2%,适宜垦殖和城镇开发建设 土地资源极为有限,宜垦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全 市人均耕地仅为1.28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 全市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人才总量仅占 全市人口的11.3%,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仅占 人才总量的14.5%。
六、思想观念不够前卫
• 多数干部进取拼搏、大胆开拓、科学发展、 主动服务的意识还不强,一定程度上存在 “小富则满、小进则安”。 • 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亟待提 高。 • 行政管理、市场调控、城乡统筹、科技创 新、区域合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体制机 制还不适应新形势和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进入攻坚克难阶段。
四、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缺陷
• 一是非公经济发展不足。全市非公经济增加 值占GDP的比重仅为44%,不仅明显低于杭 州、南京、大连、青岛等东部城市,与长沙、 郑州、成都等中西部城市也有较大差距。 • 是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全市外贸依存 度仅为31%左右,而浙江、江苏等东部地区 高达100%以上;500强企业落户昆明的数量, 也远低于成都、西安、长沙等中西部城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