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化学重点复习总结
医用化学小知识点总结
医用化学小知识点总结一、药物的化学成分1. 药物的化学结构药物的化学结构是指药物分子中各个原子的排列和成键方式。
药物的化学结构决定了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
通过研究药物的化学结构,可以揭示药物的作用机理,为药物设计和合成提供理论依据。
2. 药物的药物成分药物的药物成分是指药物中起主要药理作用的化学成分。
药物中的活性成分可以是单一的化合物,也可以是多种化合物的混合物。
研究药物的药物成分有助于理解药物的药效学特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药物的作用机理1. 药物的靶点药物的作用机理通常是通过与生物体内的靶点相互作用实现的。
靶点可以是蛋白质、核酸、酶类等生物大分子,也可以是病原体、癌细胞等特定的靶标。
研究药物的靶点有助于理解药物的作用机理,为药物设计和开发提供指导。
2. 药物的活性位点药物的活性位点是指药物分子与靶点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具体位置。
通过研究药物的活性位点,可以揭示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方式和作用机制,为药物设计和改良提供理论基础。
三、药物的合成1. 药物的合成路线药物的合成路线是指从原料化学品到最终药物的合成过程和方法。
研究药物的合成路线有助于提高药物的产率和纯度,降低生产成本,促进药物的工业化生产。
2. 药物的结构改良药物的结构改良是指通过对药物分子结构的调整和改进,提高药物的活性、选择性和生物利用度。
结构改良可以通过合成新的类似物、修饰已有结构等方式实现。
研究药物的结构改良有助于开发新的药物,改良现有药物,提高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
四、药物的质量控制1. 药物的质量标准药物的质量标准是指药物在生产、贮藏、输送和使用过程中应符合的一系列物理化学性质、药理学特性和微生物指标等指标要求。
研究药物的质量标准有助于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保证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2. 药物的检测方法药物的检测方法是指对药物质量标准中的各项指标进行检验和分析的方法和技术。
研究药物的检测方法有助于建立准确、敏感、快速的检测手段,保证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医用化学重点汇总
医用化学重点汇总
医用化学是应用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子生物学、流行病学原理来研究用于诊断、治疗及预防人类疾病的药物及药物制剂的科学,以及用于改善的医疗技术。
医用化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物开发、生产和分析,分子模拟和药效学研究,以及药物的设计、合成、纯化和生物学表征。
医用化学的重要科学领域包括:
一、药物开发、生产及分析。
在药物开发阶段,根据药理学原理、生物化学基础和实验结果,设计制备新药,探索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物作用复杂性。
进而,以物理化学、药理学及生物化学技术为基础,研究药物的表征、纯化和药效学特性。
二、药物的设计、合成及纯化。
医用化学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及实验技术,根据药物表征和药效学特性,仿制及靶向设计药物。
同时,根据分子表征关键数据,采用物理化学及有机化学技术,结合催化反应特性,研究药物的合成、纯化和分析等。
三、分子模拟和药效学研究。
通过采用计算机辅助建模技术,研究药物与受体配体的作用、药物的药效学特性及作用机制,用药安全性及活性的预测,有效的指导药物的合理开发应用及早期生产。
四、药物的生物学表征。
利用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毒理学及药效学等研究手段,表征药物的作用机制,探讨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其不良反应,以判断药物在临床上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合理使用药物提供依据。
医用化学重点汇总
化学重点第一章,绪论化学:是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应用的自然科学无机化学:研究无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有机化学:研究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分析化学: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及含量物理化学:运用物理学原理和实验方法研究物质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基础化学部分主要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有关化学的基本计算等有机化学部分主要讨论与医学密切相关的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有关知识及应用,包括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结构、官能团、分类、命名、同分异构现象、合成、性质、反应、鉴别、应用等第二章,溶液一,溶液的组成标度溶液的组成标度是指一定量的溶液或溶剂中所含溶质的量.溶液的性质常常与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相对含量有关因此,溶液的组成标度是溶液的一个重要特征1,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溶质B的物质的量除以体积,称为物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简称浓度. 2,质量浓度溶液中溶质B的质量除以溶液的体积,称为物质B的质量浓度.3,质量摩尔浓度溶液中溶质B的物质的量除以溶剂的质量,称为物质B的质量摩尔浓度. 4,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B的质量除以溶剂的质量,称为物质B的质量分数.5,体积分数溶液中溶质B的体积除以同温同压下溶剂的体积,称为物质B的体积分数. 二,溶液的渗透压1,渗透: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由纯溶液进入溶液或由稀溶液进入浓溶液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2,渗透现象的产生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1.有半透膜存在;2.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不相等,即半透膜两侧单位体积内不能透过半透膜的溶质粒子的数目不相等.3,渗透的结果:缩小膜两侧的浓度差.4,渗透的方向:由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较多的一方移向水分子数较少的一方.即由低渗渗溶液指向高渗溶液.5,为维持只允许溶剂分子透过的半透膜所隔开的溶液与溶剂之间的渗透平衡而需要的超额压力等于溶液的渗透压.渗透压的符号为单位为Pa或kPa.6,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的渗透压只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或微粒数成正比,而与溶质本身的性质无关.校正因子i值是一“分子”电解质解离出的粒子个数.7,渗透浓度:我们把溶液中能产生渗透效应的溶质粒子分子或离子统称为渗透活性物质,渗透活性物质的总的物质的量浓度称为渗透浓度.医学上的常用单位.8,等渗溶液:凡是渗透浓度在280~320的范围内的溶液.低渗溶液:低于280的.高渗溶液:高于320的.临床上常用的等渗溶液有的NaCl溶液、50g.L-1的葡萄糖的乳酸钠溶液和12.5g.L-1的NaHCO3溶液等.9,溶血,胞质分离,皱缩三,胶体溶液1,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系统称为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容纳分散相的连续介质称为分散介质.2,分散相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称为分子或离子分散系.分散相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的分散剂称为胶体分散系.分散相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称为粗分散系.3,胶体分散系,按分散相粒子的组成不同分为溶胶和高分子溶液.4,溶胶丁铎尔现象丁达尔效应布朗运动电泳胶粒带电稳定性胶粒带电主,胶粒表面存在水化膜,布朗运动聚沉5,高分子溶液稳定性黏度大盐析第三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反应进行的快慢.化学平衡,反应进行的程度.一,化学反应速率1,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转变为产物的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产物浓度改变量的绝对值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常数平均速率和瞬时速率表示.反应速率一般指瞬时速度.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本性,浓度,温度,催化剂,活化能.3,有效碰撞理论简介分子间能发生化学反应的碰撞成为有效碰撞,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称为活化分子.活化分子具有的最低能量与反应物分子的平均能量之差称为活化能. 活化能越低,活化分子所占的比例越大,满足能量要求有效碰撞越多,反应速率也越快,反之,活化能越高,活化分子越少,反应速率越慢.二,化学平衡1,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称为可逆反应.在可逆反应中,通常把从左向右进行的反应称为正反应,从右向左进行的反应称为逆反应.2,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体系所处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处于平衡状态下的各物质的浓度称为平衡浓度.3,化学平衡常数,在一定温度下,当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幂的乘积之比是一个常数浓度的幂次在数值上等于反应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的系数该常数称为化学平衡常数,简称平衡常数,常用符号K表示.4,化学平衡的移动主要因素有温度,浓度,压力.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产物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减少反应物的浓度或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对于有气态物质参加的可逆反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力,化学平衡向气态物质分子总数减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减少压力,化学平衡向气态物质分子总数增加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对任意一个可逆反应,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放热反应的方向移动.催化剂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不能使化学平衡移动.第四章,电解质溶液一,弱电解质在溶液中的解离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强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够完全解离成离子,溶液中不存在强电解质分子.强电解质的解离是不可逆的.弱电解质:在溶液中只有部分解离成离子,溶液中还存在弱电解质分子.弱电解质的解离是可逆的.2,解离平衡常数解离常数解离常数的大小反应了弱电解质解离为离子的趋势.K值越大,表示该弱电解质越容易解离;K值越小,表示该弱电解质越不容易解离.3,解离度解离度:在一定温度下,弱电解质在溶液中达到解离平衡时,已解离的弱电解质分子数和原有的弱电解质分子总数之比.电解质越弱,解离度越小.电解质解离度的大小除与本身的结构组成有关外,还与溶液的浓度、温度及溶剂有关.一般同种电解质溶液,溶液浓度越小,解离度越大;电解质的解离度通常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通常溶剂的极性越大,电解质的解离度越大.4,同离子效应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时,使弱电解质的解离度减小的现象,称为同离子效应.5,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与弱电解质不含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时,是弱电解质的解离度增大的现象,称为盐效应.二,酸碱质子理论1,酸碱的定义凡能给出质子的物质都是酸;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2,酸给出质子后变成碱,碱接受质子后变成酸,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称为共轭关系.仅相差一个质子的酸碱称为共轭酸碱对.3,酸碱反应的实质:酸失去质子,碱得到质子,酸把质子传递给碱的过程.三,缓冲溶液1,缓冲溶液:是一种能对抗外来少量强酸、强碱或适当稀释,而保持本身的pH 几乎不变的溶液.缓冲溶液一般是由具有足够浓度、适当比例的共轭酸碱对的两种物质组成.通常把组成缓冲溶液共轭酸碱对的两种物质合称为缓冲对或缓冲系.2,缓冲容量:是指能使1L或1mL缓冲溶液的pH改变一个单位所加的一元强酸或一元强碱的物质的量mol或mmol.3,缓冲溶液的总浓一般第五章,物质结构一,原子结构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3,同位素:这些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一元素的原子互称同位素4,能量最低原理:电子总是尽可能的占据能量最低的轨道,然后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轨道,这个规律称为能量最低原理5,泡利不相容原理:在同一原子中不可能有四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同事存在.即在一个原子轨道中不存在自旋方向相同的两个电子.6,洪特规则:在同一亚层的各个轨道中,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7,向右上角核电荷数递增,原子半径递减,电负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增向左下角原子半径递增,电负性递减,金属性递增二,化学键1,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2,离子键离子键: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而形成的化学键称为离子键.一般情况下,形成离子键的条件是原子间的电负性数值要相差1.7以上.离子键的特点是无方向性和饱和性.离子化合物特点:导电,熔点高,易溶于水等.3,共价键共价键:通过公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称为共价键一般来说,电负性相差不大的元素院原子之间常形成共价键.共价键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共价键的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4,配位共价键配位共价键:由一个原子单方面提供1对电子与另一个有空轨道的原子或离子共用而形成的共价键,称为配位共价键,简称配位键.在配位键中,提供电子对的原子称为电子对的给予体接受电子对的原子称为电子对的接受体.配位键常用→表示,箭头指向电子对的接受体.5,在非极性分子之间只存在色散力,在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之间存在诱导力和色散力,在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之间存在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第六章,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一,卤族元素卤族元素指周期系ⅦA族元素.包括氟F、氯Cl、溴Br、碘I、砹At,简称卤素.它们在自然界都以典型的盐类存在 ,是成盐元素.卤族元素的单质都是双原子分子,它们的物理性质的改变都是很有规律的,随着分子量的增大,卤素分子间的色散力逐渐增强,颜色变深,它们的熔点、沸点、密度、原子体积也依次递增.卤素都有氧化性,氟单质的氧化性最强.卤族元素和金属元素构成大量无机盐,此外,在有机合成等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氧族元素氧族元素是元素周期表上ⅥA族元素,这一族包含氧O、硫S、硒Se、碲Te、钋Po、五种元素.三,碱金属碱金属是指在元素周期表中第IA族的六个金属元素:锂Li、钠Na、钾K、铷Rb、铯Cs、钫Fr.第七章,有机化合物概述一,有机化合物以及有机化学1,有机化合物是指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合成以及应用的科学.2,特性:易燃性,熔点和沸点低,难溶于水,绝缘性,反应速率较慢,反应产物复杂,稳定性差,同分异构现象普遍.3,分类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碳原子的结构和杂化轨道,共价键的类型三,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电子效应和有机化学反应类型1,电子效应:在有机物分子中,由于原子或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使电子云分布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称为电子效应2,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电子效应包括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3,诱导效应:由于成键原子或基团的电负性不同,从而使整个分子中的成键电子云沿着碳链向电负性较大的基团方向偏移的效应.4,共轭效应共轭体系:指在不饱和有机物中,3个或3个以上的p轨道互相平行重叠形成共轭π电键的体系.共轭效应:由于共轭π键的形成,所引起的共轭体系趋于整体化、键长趋于平均化而稳定性增加的现象称为共轭效应.共轭效应主要有:π-π共轭,σ—π共轭,p—π共轭.5,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均裂,异裂与游离基反应,离子型反应第八章,烃仅由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称为碳氢化合物,简称烃.一,烷烃物理性质:1~4个碳原子为气态;5~16个碳原子为液态:17个以上碳原子为固体.烷烃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相对密度小于1.熔沸点随碳原子数目的增多而升高,在同分异构体中沸点随支链的增多而降低.化学性质:通常情况下不与强酸、强碱、强氧化剂发生反应.取代反应卤代反应.氧化反应.二,烯烃物理性质:2~4个碳原子为气体,5~18个碳原子为液体,19个以上碳原子为固体.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沸点和密度随着相对分子量的增加而递增,密度小于1.化学性质:加成反应,氧化反应,聚合反应.三,炔烃物理性质:与烯烃相似,难溶于水,易有机溶剂.但简单的炔烃的熔沸点以及密度一般比他们碳原子数相同的烷烃和烯烃高一些.化学性质:加成反应,氧化反应,聚合反应,金属炔化物的形成.第九章,醇、酚、醚醇、酚、醚都是烃的含氧衍生物一,醇1,醇:是脂肪烃、脂环烃或芳香烃侧链中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而成的化合物. 2,物理性质含有1~3个碳原子的醇是具有酒味的挥发性液体,易溶于水.含有4~11个碳原子的醇具有令人不愉快气味的粘稠液体,仅部分溶于水.还有12个碳原子以上的一元醇是无色无味的蜡状固体,难溶于水.醇的密度小于1.醛的沸点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而上升,支链醇的沸点低于同碳原子数的直链醇的沸点.低级醇的熔点和沸点高于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烷烃的熔点和沸点.醇羟基和水分子之间也能形成氢键.因此,含有1~3个碳原子的醇可以与水混溶,但随着醇分子中烃基的增大,醇于水形成氢键能力迅速减弱,在水中的溶解度也将明显下降.低级醇还能与某些无机盐如氯化钙、氯化镁等形成配合物,所以氯化钙、氯化镁等化合物不能用于干燥的低级醇.3,化学性质与活泼金属反应.与无机酸反应.氢卤酸,含氧无机酸脱水反应分子内脱水,分子间脱水氧化反应邻二醇的特性4,重要的醇甲醇,乙醇,丙三醇,笨甲醇,肌醇,硫醇二,酚1,酚:羟基-OH与芳烃核苯环或稠苯环直接相连形成的有机化合物.羟基直接和芳烃核苯环或稠苯环的sp2杂化碳原子相连的分子称为酚,2,物理性质在室温时,大多数酚是无色针状结晶或白色结晶,少数烷基酚为高沸点液体;有特殊气味,有毒.与醇类似,酚分子间能形成氢键,故其熔点和沸点较高.醇也能与水形成氢键,故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度,微溶于冷水,易溶于热水,而且随着酚羟基的增多,其水溶性增强.3,化学性质酸性与活泼金属反应;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不能使石蕊试纸变色;不能将碳酸从其盐中置换出来;不能溶于碳酸氢钠溶液,能溶于碱性较强的碳酸钠溶液与三氯化铁的显色反应苯环上的取代反应卤代反应,硝化反应氧化反应4,重要的酚苯酚,甲苯酚,苯二酚三,醚1,醚可看作两个烃基通过氧原子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烃基可以是脂肪烃基,也可以是芳香烃基.2,乙醚物理性质:乙醚是具有特殊气味的无色液体,沸点为34.5度,微溶于水,比水轻,极易挥发、燃烧.因此使用时要远离火源,且失火时不能用水浇灭.化学性质:化学性质稳定,而且能溶解许多有机物质,因而是常用的有机溶剂.具有麻醉作用.乙醚的氧化.yang盐的形成.第十章,醛,酮,醌醛、酮、醌也是烃的含氧衍生物,其分子中都含有羰基因此醛、酮、醌又称为羰基化合物.一,醛和酮的结构、分类及命名1,在羰基化合物中,羰基氧原子相连所形成的基团称为醛基.醛是指醛基与烃基或氢原子相连的化合物.醛的官能团是醛基.2,酮是指羰基两端都与烃基相连的化合物,酮的官能团是酮基.3,醛和酮分子中的羰基碳原子和氧原子均采取sp2杂化.二,醛和酮的性质1,物理性质:在室温下,甲醛是气体;其他12个碳原子以下的脂肪醛、酮都是液体,高级脂肪醛、酮是固体;芳香醛、酮为液体或固体.沸点:醇>醛酮>烷烃.溶解性,低级的醛酮能与水形成氢键,故易溶于水,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其溶解度迅速降低,6个碳原子以上的醛酮几乎不溶于水,但可溶于有机溶剂. 2,化学性质:醛和酮的化学性质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一是由羰基中的π键断裂而形成的亲核加成反应;二是受羰基的极性影响而发生的α—H的反应,三是醛的特殊反应.3,醛和酮的相似性质加成反应与氢氰酸反应,与亚硫酸氢钠反应,与氨的衍生物反应卤代反应卤仿反应,碘仿反应还原反应4,醛的特殊性质氧化反应与托伦试剂反应,与斐林试剂反应与希夫试剂反应生成缩醛的反应5,重要的醛酮甲醛,乙醛,丙酮,樟脑三,醌1,醌是一类具有共轭体系的环己二烯二酮类化合物.有对醌式和邻醌式两种结构.醌类化合物多数是具有颜色的晶体,一般邻位为红色或橙色,对位黄色.2,重要的醌对苯醌和范醌α—苯醌和维生素K第十一章,羧酸和取代羧酸有机酸分子中一般含有羧基,从结构上又可分为羧酸和取代羧酸.一,羧酸1,羧酸可以看作是烃分子中氢原子被羧基取代后生成的化合物.羧酸的官能团是羧基.2,物理性质含有1~4个碳原子的饱和脂肪酸是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含4~9个碳原子的羧酸是带有不愉快气味的油状液体;含10个碳原子以上的羧酸为无味的蜡状固体,其挥发性很低,脂肪族二元羧酸和芳香族羧酸都是固体.低级脂肪酸易溶于水,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羧酸在水中的溶解度逐渐减小,以致难溶或不溶于水,但可溶于有机溶剂.羧酸的沸点高于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醇的沸点.饱和脂肪酸的熔点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加呈锯齿形变化,含偶数碳原子的羧酸其熔点比其相邻的两个含奇数碳原子的羧酸的熔点高.3,化学性质酸性酯化反应脱羧反应4,重要的羧酸甲酸,乙酸,乙二酸,苯甲酸二,羟基酸和酮酸1,羧酸分子中烃基上的氢原子被其他官能团取代的化合物称为取代羧酸.2,羟基酸羧酸分子中烃基上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后生成的化合物称为羟基酸物理性质:醇酸一般是粘稠的液体或晶体,易溶于水,且溶解度通常大于相应的脂肪酸,醇酸不易挥发,在常压下蒸馏时会发生分解.酚酸大多为晶体,其熔点比相应的芳香酸的熔点高.有些酸酸易溶于水,如没食子酸,有的微溶于水,如水杨酸.化学性质:酸性,氧化反应,脱水反应3,酮酸酮酸可以看作是羧酸分子中烃基上的两个氢原子被氧原子取代后生成含铜基的化合物性质:还原反应,脱羧反应,具有羧酸的基本性质,如酸性,生成酯、酰卤等. 4,重要的羟基酸和酮酸乳酸, β—羟基丁酸,酒石酸,柠檬酸,水杨酸,丙酮酸,乙酰乙酸,草酰乙酸三,对映异构看书吧,我不会总结这里第十二章,脂类脂类是油脂和类脂的总称一,油脂1,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习惯上把在常温下为液体的油脂称为油,为固体的油脂成为脂肪.R1、R2、R3相同的油脂称为单甘油酯,不同的则称为混甘油酯,都是纯净物.要熟悉油脂中常见的脂肪酸月桂酸,软脂酸,硬脂酸2,物理性质:纯净的油脂,无色、无臭、无味.油脂比水轻,相对密度为0.9~0.95,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油脂是混合物,因此没有恒定的熔点和沸点.3,化学性质水解反应油脂能在酸、碱或酶的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1mol油脂完全水解生成1mol甘油和3mol脂肪酸.油脂在碱性溶液中的水解反应称为皂化反应.1g油脂完全皂化所需要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称为皂化值.根据皂化值的大小,可以判断油脂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皂化值越大,油脂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表示该油酯中含低相对分子质量的脂肪酸较多.加成反应氢化油脂的催化加氢常称为油脂的硬化,硬化后的油脂稳定不易氧化变质加碘根据消耗点的数量,可以判断油脂的不饱和程度.100克油脂所能吸收点的克数称为碘值.碘值大,说明油脂的不饱和程度高;碘值小,表示油脂的不饱和程度低.酸败酸败是由于油脂中不饱和酸的双键在空气中的氧、水分或微生物等作用下,被氧化成过氧化物,后者继续分解或进一步氧化,而产生有臭味的低级醛或羧酸等.油脂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通常用酸值表示,中和1g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所需要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称为油脂的酸值.与正常值比较,酸值越大,说明油脂酸败程度越严重.二,类脂1,磷脂磷脂酰胆碱又称卵磷脂磷脂酰胆碱,经水解后得到甘油、脂肪酸、磷脂和胆碱磷脂酰乙醇胺又称磷脂酰胆胺或脑磷脂鞘磷脂又称为神经磷脂1mol鞘磷脂完全水解后,可得到鞘氨醇、脂肪酸、磷酸和胆碱各1mol2,甾族化合物固醇类胆固醇,7—脱氢胆固醇,麦角固醇胆固酸兹族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第十三章, 糖类糖类化合物是多羟基醛、多羟基酮和他们的脱水缩合物.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如葡萄糖、果糖.低聚糖是水解后生成2-10个单糖分子的糖,也称寡糖.常见的是二双糖,如麦芽糖、乳糖、蔗糖.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10个以上单糖分子的糖,如淀粉、纤维素、糖原.一,单糖1,单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葡萄糖是醛糖,果糖是酮糖2,物理性质:单糖都是无色或白色晶体,有甜味.单糖具有吸湿性,易溶于水而难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除丙酮糖外,单糖都具有旋光性,溶于水时会产生变旋光现象.3,化学性质:氧化反应被弱氧化剂氧化,被其他氧化剂氧化,成酯反应,成脎反应,成苷反应,显色反应莫立许反应,塞利凡诺夫反应.4,重要的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和脱氧核糖,半乳糖二,二糖还原性二糖:麦芽糖、乳糖。
护理医用化学知识点总结
护理医用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基础知识1.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原子组成的物质,具有特定的化学性质。
常见的元素包括氧、碳、氢、氮、钠、钾、钙等。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物质,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
常见的化合物包括水、盐酸、氨气等。
2. 原子和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物质,具有特定的化学性质。
3. 化学键化学键是由原子之间的电子互相作用而形成的连接。
常见的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4.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原子或分子之间发生重新排列,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化学反应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
5. pH值pH值是表示溶液酸碱性强弱的指标。
pH值小于7的溶液为酸性溶液,pH值大于7的溶液为碱性溶液,pH值等于7的溶液为中性溶液。
二、生物分子化学1. 蛋白质蛋白质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大分子化合物,是生物体内重要的结构和功能分子。
蛋白质包括结构蛋白质、酶、激素和抗体等。
2. 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氢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包括单糖、双糖和多糖等。
碳水化合物是生物体内储存和释放能量的重要分子。
3. 脂类脂类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包括甘油三酯、磷脂和类固醇等。
脂类在生物体内起着能量储存、细胞膜组成和信号传导等重要作用。
4. 核酸核酸是由核苷酸组成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包括DNA和RNA。
核酸是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储存和传递分子。
三、化学药物1. 药物分类化学药物可以根据其化学结构、治疗作用或来源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常见的药物分类包括抗生素、抗肿瘤药、抗病毒药、抗生素和激素等。
2. 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形成一系列代谢产物。
药物代谢对药物的治疗效果和毒副作用具有重要影响。
3. 药物作用机制药物通过与生物分子发生相互作用,改变生物体内生理和病理过程,从而产生治疗作用。
医用化学重点
1、 7 以上。
共价键具有方向性与饱与性。 共价键的键参数 :键能 ,键长 ,键角 极性共价键与非极性共价键
4,配位共价键
配位共价键 :由一个原子单方面提供 1 对电子与另一个有空轨道的原子 (或离子 )共用而
形成的共价键 ,称为配位共价键 ,简称配位键。 在配位键中 ,提供电子对的原子称为电子对的给
(向左下角 )原子半径递增 ,电负性递减 ,金属性递增 二,化学键
1,离子键 ,共价键 ,金属键 2,离子键
离子键 :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而形成的化学键称为离子键。 一般情况下 ,形成离子键的条件就是原子间的电负性数值要相差 离子键的特点就是无方向性与饱与性。 离子化合物特点 :导电 ,熔点高 ,易溶于水等。 3,共价键 共价键 :通过公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称为共价键 一般来说 ,电负性相差不大的元素院原子之间常形成共价键。
医用化学重点
在其她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产物的浓度 减少反应物的浓度或增大反应物的浓度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
对于有气态物质参加的可逆反应 ,在其她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增大压力 ,化学平衡向气态物 质分子总数减少 (气体体积缩小 )的方向移动 ;减少压力 ,化学平衡向气态物质分子总数增加 (气 体体积增大 )的方向移动。
,反应体系所处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处
3,化学平衡常数 ,在一定温度下 ,当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 ,生成物浓度幂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幂
的乘积之比就是一个常数 (浓度的幂次在数值上等于反应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的系数
)
该常数称为化学平衡常数 ,简称平衡常数 ,常用符号 K 表示。
4,化学平衡的移动 主要因素有温度 ,浓度 ,压力。
医用化学知识点总结
医用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基础知识1.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元素按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都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呈周期性变化。
2.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
3. 分子结构:分子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分子的结构和化学键类型决定了分子的性质。
4. 化学键:化学键是化学元素之间通过电子共享或转移而形成的连接。
5. 反应热力学: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化学反应的热力学方程。
6.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化学反应达到动态平衡状态的情况,平衡常数描述了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
二、药物分子结构与性质1. 药物分子的立体结构:药物分子的立体结构决定了药物的生物活性和药效。
2. 药物的结构与活性关系:结构活性关系研究了药物分子结构和生物活性之间的定量关系,有助于设计新的药物分子。
3. 极性与非极性药物:极性和非极性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有不同特点。
4. 药物分子的溶解度:药物分子的溶解度直接影响了其生物利用度和药效。
5. 药物分子的稳定性:药物分子的稳定性与其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的效力和安全性有关。
三、药物化学1. 药物分类:按照药物的化学结构、作用方式、治疗疾病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2. 药物合成与分离:药物合成是指合成新的药物分子或者合成药物原料,药物分离是指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出有用的化合物。
3. 药物设计:药物设计是指研究药物分子结构与生物活性、药效、毒性之间的关系,将这些关系应用于设计新的药物。
4. 药物分析:药物分析是指对药物品质、成分和含量进行分析鉴定,包括定性和定量分析。
5. 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6. 药物毒性:药物的毒性是指药物在一定条件下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效应。
四、药物作用机制1. 药物与靶点结合:药物通过与生物分子靶点结合发挥药效。
2. 药物的途径与生物利用度: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决定了其在体内的药效。
大专医用化学知识点总结
大专医用化学知识点总结在医学领域中,化学知识的运用十分广泛。
从医疗设备的制造,到药物的研发和治疗过程中的化学原理都需要大量的化学知识。
本文将从医用化学的基本概念、药物化学、生物化学以及临床化学四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医用化学的基本概念1.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元素周期表是按原子序数排列的化学元素的表格。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的性质对于理解化学反应和物质组成十分重要。
2. 化学键和化合物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物质。
理解化学键和化合物的形成对于理解药物分子的结构和作用机制有极大帮助。
3. 酸碱和 pH 值酸碱是溶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浓度的概念。
pH 值描述了溶液的酸碱程度,pH 值越小溶液越酸,值越大溶液越碱。
了解酸碱和 pH 值对于理解体内环境和理解药物在不同 pH 值下的稳定性和溶解性非常重要。
4. 动力学和热力学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热力学研究化学反应的热能变化和平衡态。
了解动力学和热力学对于理解药物代谢和分解的过程有极大帮助。
二、药物化学1. 药物的分类和特性药物的分类包括按作用机制分,按来源分,按化学结构分等。
不同分类方法对于说明药物的特性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作用。
2. 药物的分子结构和作用机制药物的分子结构决定了其物化性质和作用机制。
理解药物的分子结构和作用机制有助于解释其药效和不良反应。
3. 药物的合成和质量控制药物的合成需要具备一定的有机合成化学知识,合成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反应条件和产物纯度的控制。
质量控制需要掌握化学分析的方法和仪器操作的技能。
4. 药物的代谢和毒性药物在人体内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掌握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对于合理用药和降低毒性十分重要。
三、生物化学1.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和脂质,它们在细胞代谢和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医用化学考试重点归纳
医用化学考试重点归纳
医用化学考试的重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药物化学:了解药物的化学特性、结构与作用机制,包括药物的分类、命名规则、药物的构成元素、功能基团等。
2. 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掌握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
了解药物的半衰期、体内清除率等参数。
3. 药物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包括药物与受体的结合、药物与酶的相互作用等。
了解药物的亲和性、选择性等参数。
4. 药物分析:掌握一些重要的药物分析方法,如色谱法、光谱法等。
了解药物分析的原理、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5. 药物剂型学:了解常见的药物剂型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固体剂型、液体剂型和半固体剂型等。
6. 药物合成:了解一些常用的药物合成方法,包括各种有机合成反应、合成路线等。
在备考过程中,建议多进行习题练习、阅读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并注重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可以参加模拟考试以提高应试能力。
医用化学重点知识归纳
医用化学重点知识归纳一、药物的分类和性质1. 药物的分类:根据药物的来源、化学结构和药理作用等方面,药物可以分为天然药物、合成药物和半合成药物等不同类型。
2. 药物的性质:药物的性质包括溶解度、稳定性、吸收性、分布性、代谢性和排泄性等多个方面,这些性质直接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1. 药物的吸收: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过程涉及到口服吸收、肌肉注射吸收、皮肤吸收等不同途径,吸收速度和程度对药物的疗效有重要影响。
2. 药物的分布:药物在人体内的分布受到血液循环、组织亲和性和蛋白结合等因素的影响,不同药物的分布特点也有所不同。
3. 药物的代谢:药物在人体内经过代谢作用转化为代谢产物,主要通过肝脏中的酶系统进行代谢,代谢产物可能具有相似或不同的药理作用。
4. 药物的排泄:药物在人体内通过肾脏、肠道、呼吸道和皮肤等途径进行排泄,其中肾脏排泄是最主要的途径。
三、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理学1. 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通过与人体内的靶点相互作用,改变靶点的功能从而产生药理效应。
常见的作用机制包括激动剂、抑制剂、拮抗剂和调节剂等。
2. 药物的药理学:药理学研究药物对人体的作用机制和生物学效应,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以及药物的药效学和药物动力学等方面。
四、药物的毒理学和药物剂量1. 药物的毒理学:药物的毒理学研究药物对人体的有害效应,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等不同类型的毒性。
2. 药物剂量:药物剂量是指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和给药途径等方面的规定,剂量的合理选择对于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
五、药物质量控制和药物研发1. 药物质量控制:药物质量控制是指通过对药物的原材料、生产工艺和成品进行检验和监控,确保药物的质量符合规定的标准。
2. 药物研发:药物研发是指通过药物的发现、设计、合成和评价等一系列过程,开发新的药物或改进现有药物,以满足临床治疗的需求。
六、药物与人体的相互作用1.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与药物之间、药物与食物之间、药物与疾病之间等不同相互作用可能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从而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医学化学知识点总结
医学化学知识点总结一、生物大分子化学生物大分子是指生物体内具有巨大分子量的有机物质,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和脂质等。
这些生物大分子在维持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结构和功能对于理解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蛋白质蛋白质是细胞内最为重要的大分子化合物之一,它们参与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形成,并能够作为酶、激素、抗体等生物活性分子。
蛋白质的结构包括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不同的结构决定了蛋白质不同的功能。
此外,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稳定性与折叠速度也是生物大分子化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2. 核酸核酸是生命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DNA和RNA两种类型。
DNA是遗传信息的主要携带者,其结构包括磷酸、脱氧核糖和四种碱基(腺嘌呤、鸟嘌呤、胞嘌呤和胸苷),而RNA则在蛋白质的合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核酸的折叠与构象以及碱基的修饰也是生物大分子化学中的研究热点。
3. 多糖多糖是生物体内的一种重要的能量储存和结构支持材料,包括淀粉、糖原和纤维素等。
淀粉和糖原是植物和动物细胞中的主要储能物质,而纤维素则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
多糖在维持生物体内的能量平衡和细胞结构稳定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4. 脂质脂质在生物体内发挥着膜结构支持、信号传导、细胞膜的通透性调节和脂液代谢等重要功能。
脂质包括脂肪、磷脂、类固醇和脂蛋白等,它们对于生命活动的进行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此外,脂质代谢紊乱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代谢物与代谢疾病代谢是生物体内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包括物质的合成和分解,以及能量的产生和利用等过程。
代谢物是生物体内参与代谢过程的分子,包括多种有机酸、氨基酸、脂类和碳水化合物等。
代谢疾病是指因为代谢紊乱导致的一系列疾病,例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遗传代谢病等。
医学化学对代谢物及代谢疾病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1. 葡萄糖代谢葡萄糖是生物体内最为重要的能量来源,其代谢与糖尿病等一系列疾病具有密切的关系。
药用分析化学期末复习重点
药用分析化学期末复习重点一.分析化学基础(一)基本概念1.误差、绝对误差、相对误差、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准确度和精密度、误差和偏差等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关系,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产生的原因,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的表示方式及计算。
2.提高测定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3.滴定液的配制方法和基准物质应具备的条件;4.什么是有效数字?有效数字的运算和修约规则5.滴定分析、标准溶液、滴定、化学计量点、指示剂、滴定终点、滴定误差、基准物质等基本概念以及基准物质应具备的条件,稳定常数、酸效应、配位效应、条件稳定常数等。
6.可逆电对的概念7.朗伯-比尔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各符号的含义8.电子跃迁类型及紫外光谱中的常用术语如:R带、K带、B带和E带;生色团、助色团、红移、蓝移、增色效应和减色效应等。
9.频峰、泛频峰、特征峰、相关峰、特征区、指纹区等基本术语。
10.色谱流出曲线(色谱图)、色谱峰、保留时间、半峰宽度、容量因子等。
11.塔板数、塔板高度、柱效等概念。
12.分离度的定义;分离度R与塔板数n、分配系数比 和容量因子k的关系。
柱长、固定相、柱温,常用载气氢气和氮气的特点等。
(二)分析方法及基本原理1.酸碱滴定法:滴定突跃、滴定突跃范围、影响滴定突跃大小的因素以及弱酸、弱碱能否直接滴定的判断依据、指示剂的选择原则、盐酸标准溶液和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标定常选用的基准物是什么。
2.非水酸碱滴定法:为什么可以用非水溶剂作为滴定分析的介质,来滴定一些在水溶液中不能滴定的,K a或K b值小于10-7的酸或碱。
非水酸碱滴定中常用的标准溶液和溶剂等。
3.沉淀滴定法:银量法原理、滴定条件和指示剂。
4.配位滴定法:EDTA 的一些特性、金属离子能被准确滴定的判椐和最高允许酸度的计算方法。
5.氧化还原滴定法:条件电位差越大,滴定突跃范围就越大,氧化还原反应完成程度越高,指示剂指示滴定终点的原理。
碘量法的基本原理。
医学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医学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药物的化学成分1. 药物的分类: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和用途可以将药物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别,如抗生素、抗肿瘤药、抗病毒药等。
2. 药物的化学结构:药物的化学结构决定了药物的性质和作用方式,了解药物的结构对于药物的设计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3. 药物的合成:了解药物的合成方法可以帮助人们研发新药和改进现有药物的生产工艺。
二、药物的作用原理1. 药物与受体的结合:大多数药物的作用都是通过与受体结合来实现的,不同的药物可以选择性地结合不同的受体,从而产生特定的生物学效应。
2. 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直接作用于受体的激动剂或拮抗剂、通过酶的抑制或激活来改变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速率等。
3. 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和排泄过程,这些过程决定了药物在体内的药效和毒性。
三、药物代谢1. 药物代谢的类型:药物代谢包括生物转化和化学转化两种类型,其中生物转化是指由酶介导的代谢反应,而化学转化是指由非酶介导的代谢反应。
2. 药物代谢的影响因素:药物代谢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个体差异、环境因素、其他药物的影响等。
3. 药物代谢的应用:了解药物代谢对于临床上合理用药、减轻药物毒性、防止药物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四、药物分析1. 药物检测的原理:药物分析技术可以通过检测药物的化学成分、浓度、稳定性等参数来评估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2. 药物检测的方法:常用的药物检测方法包括色谱法、质谱法、光谱法、电泳法等。
3. 药物检测的应用:药物检测技术在临床和药物研发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确诊疾病、评估疾病的治疗效果、监测患者用药合规性等。
五、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1. 蛋白质的结构:蛋白质是生物体中功能最为多样的大分子化合物,其功能由其结构决定。
2. 蛋白质的功能:蛋白质参与了生命体的许多重要生理过程,包括催化反应、结构支持、信号传导等。
3.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具有存储和传递遗传信息的主要功能。
医用化学第五版知识点总结
医用化学第五版知识点总结一、医用化学的基本原理1. 化学的基本概念医用化学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化学的基本概念之上的。
因此,在学习医用化学的时候,首先需要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化学元素、化合物、化学键、化学式、化学反应等内容。
2. 化学的量、质量和浓度在医用化学中,化学的量、质量和浓度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学习医用化学的时候,需要掌握化学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质量的计量单位和溶液中物质的浓度计算等知识。
3. 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医用化学的反应原理是建立在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的基础之上的。
在学习医用化学的时候,需要了解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包括离子的平衡、酸碱平衡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
4. 化学动力学和催化作用化学动力学和催化作用是医用化学中的重要内容。
在学习医用化学的时候,需要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反应的速率常数和催化剂的作用机制等知识。
5. 化学能量和热力学医用化学中涉及到很多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的问题,因此需要了解化学能量和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焓、熵、自由能和化学动力学等内容。
二、药物化学1. 药物的分类和命名在学习医用化学的时候,需要了解药物的分类和命名原则。
药物可以按照其化学结构、药理作用和临床用途进行分类,同时也需要了解国际通用的药物命名规则。
2. 药物的结构与性质药物的结构与性质是药物化学中的重要内容。
在学习医用化学的时候,需要了解药物的化学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特别是对于药物的溶解性、稳定性和药效学等方面的知识。
3. 药物的合成与反应药物的合成与反应是药物化学的重点内容。
在学习医用化学的时候,需要了解药物的合成方法、反应过程和反应产物等知识,这对于药物的生产和质量控制都非常重要。
4. 药物的品质标准与质量控制在学习医用化学的时候,需要了解药物的品质标准和质量控制的原则。
药物的品质标准包括理化性质、化学成分和微生物限度等内容,而药物的质量控制则需要掌握药物的分析方法和仪器操作技能。
医用有机化学知识点整理
医用有机化学知识点整理1.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分类:有机分子由碳和氢原子组成,可能还包含其他元素,如氧、氮、卤素等。
有机化合物可以根据它们的功能基团(如羟基、羧基、胺基等)进行分类。
2.脂肪酸和甘油三酯:脂肪酸是生物体内最常见的有机酸,它们可以与甘油结合形成甘油三酯(三酰甘油)。
甘油三酯是能量库,也是人体最重要的脂质储存形式。
3.糖类:糖类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它们包括单糖、双糖和多糖。
葡萄糖和果糖是最常见的单糖。
糖类在人体内起着提供能量、结构支持和信号传导等重要作用。
4.氨基酸和蛋白质: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它们由氨基基团、羧基基团和侧链组成。
蛋白质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之一,它们在机体内担任多种功能,如酶催化、结构支持和激素信号传导等。
5.核酸:核酸是遗传信息的存储和传递分子,包括DNA和RNA。
DNA是双链结构,通过碱基配对(A-T、G-C)维持双链结构的稳定,RNA是单链结构,具有多种功能,如调控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等。
6.药物的化学结构和分类:药物是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
药物可以根据其化学结构进行分类,如抗生素、抗癌药物、兴奋剂、止痛剂等。
不同类型的药物具有不同的化学特性和作用机制。
7.药物的代谢和毒性: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转化,形成代谢产物。
药物的代谢可以影响其药效和副作用。
药物代谢通常涉及酶催化的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
药物的毒性是指其对机体产生的有害效应。
8.药物合成和药物设计:药物合成是指通过化学反应合成新的化合物以获得药物。
药物设计是指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目标分子的结构来设计新的药物。
有机化学在药物合成和药物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9.化学反应和反应机理:有机化学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中的键的形成和断裂。
了解有机化学反应机理对于掌握药物的合成和代谢过程非常重要。
10.自由基反应:自由基反应在生物体内和药物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自由基是具有未成对电子的高度反应性物质,容易引发氧化和还原反应。
药用基础化学知识点总结
药用基础化学知识点总结一、离子和分子1.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分子。
当原子或分子失去或获得一个或多个电子时,就形成了带正电荷的阳离子或带负电荷的阴离子。
在药物化学中,许多药物以离子形式存在,如药物盐。
2. 分子: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在一起形成的稳定结构。
许多药物以分子形式存在,如氨基酸。
二、化合物的分类1. 有机化合物: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许多药物是有机化合物,如阿司匹林。
2. 无机化合物:不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虽然药物大多是有机化合物,但有些无机化合物也具有药用价值,如硫酸镁。
三、化学键1. 离子键:通过正负电荷间的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
许多无机盐和药物盐是通过离子键连接在一起的。
2. 共价键:通过原子间的共享电子形成的化学键。
许多有机化合物和药物都是通过共价键连接在一起的。
3. 非共价键:除了离子键和共价键之外的其他化学键,如氢键、范德华力等。
在药物分子中,非共价键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药物的结构和性质。
四、化学反应1. 合成反应:通过化学反应形成新的化合物。
在药物化学中,合成反应通常用于制备新药物。
2. 分解反应:化合物分解为其组成部分的反应。
在药物化学中,分解反应可用于研究药物的稳定性和降解产物。
3. 离子交换反应:两种溶液中的离子交换,形成沉淀或溶解。
在药物制剂中,离子交换反应可用于制备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药物盐。
五、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在药物化学中,控制反应速率对于制备药物和研究药物反应动力学至关重要。
六、物质的性质1. 酸碱性:物质在水溶液中的酸碱性对其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药物的酸碱性可影响其在体内的活性和毒性。
2. 溶解度: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对于药物的制备和给药途径选择至关重要。
药物的溶解度直接影响其溶液浓度和生物利用度。
3. 稳定性:物质在特定条件下的稳定性对于药物的保存和贮存具有重要影响。
药物的稳定性可受光、热、氧化等多种因素影响。
医用化学复习—有机(有机物的化学性质)
有机物的化学性质烷烃:1.自由基反应:卤代反应(F>Cl>Br>I)2.考点:⑴反应机制:①链引发②链增长③链终止⑵伯仲叔碳活性比较:3o>2o>1o (叔碳>仲碳>伯碳)烯烃:1.亲电加成反应:⑴与卤素的加成(用途:鉴别烯烃。
)⑵与卤化氢的反应(马氏规则:若双键连接供电基团,则卤素原子加在H更少的C上;若双键连接吸电基团,则卤素原子加在H更多的C上)2.氧化反应:⑴烯烃与中性(或碱性)高锰酸钾的冷溶液反应,双键处被氧化,生成顺式邻二醇,KMnO4的紫红色褪去, 生成褐色的MnO2沉淀。
⑵酸性KMnO4、K2Cr2O7溶液或加热, 烯烃的C=C双键断裂,紫红色的高锰酸钾溶液褪为无色溶液。
3.还原反应:与H2(Ni)加成4.考点:顺反异构:⑴顺—反式⑵Z—E式炔烃1.催化氢化反应(还原反应):⑴Pt, Pd or Ni :加成为烷烃(中间产物难以分离)⑵Lindlar Pd : 顺式加成⑶液氨Na :反式加成2.氧化反应:三键断裂为酸3.ɑ—H酸性(鉴别反应):乙炔及端炔烃⑴在液氨溶液中与氨基钠反应,生成相应的炔化钠⑵与硝酸银或氯化亚铜的氨溶液反应,可生成白色的炔化银沉淀及红棕色的炔化亚铜沉淀4.亲电加成反应:同烯烃环烷烃考点:1. 环烷烃的顺反异构(同烯烃)2. 环己烷的椅式构象为最稳定的构象;3. C—H键分为a键(竖直方向)和e键(水平方向)一取代时,取代基趋向于处于e键4. 若有多个取代基,在满足顺反构型关系的前提下,则处于e键的取代基越多时越稳定。
5. 有不同取代基时,在满足顺反构型关系的前提下,大基团处于e 键为优势构象。
芳香烃1.亲电取代反应(定位效应见附件)⑴卤化:(FeX3或铁粉等催化剂)⑵硝化:(浓硝酸、浓硫酸加热)⑶磺化:(浓硫酸加热):磺化反应可逆,苯磺酸与热的水蒸汽或稀酸作用时水解,脱去磺酸基生成苯。
磺酸基可作为“保护基团”⑷烷基化⑸酰基化2.苯侧链的氧化反应:(ɑ—H直接氧化):在酸性高锰酸钾中,与苯环直接相连的C上如果有H,则整条侧链氧化为甲酸基。
医学有机化学复习重点总结(各种知识点_鉴别_命名).
R 2C=CR 2 > R 2C=CHR> RCH=CHR > RCH=CH 2 > CH 2=CH 2 4.烯烃的催化加氢反应活性:
CH 2=CH 2 > RCH=CH 2 >RCH=CHR' > R 2C=CHR > R 2C=CR 2
亲核试剂:
对电子没有亲合力,但对带正电荷或部分正电荷的碳原子具有亲合力的试剂叫亲核试剂(nucleophilic reagent。亲核试剂一般是带负电荷试剂或是带有未共用电子对的中性
分子,如:OH -、HS -、CN -、NH 2-、RCH 2-、RO -、RS -、PhO -、RCOO -
、
X -
自由基试剂:
Cl 2、Br 2是自由基引发剂,此外,过氧化氢、过氧化苯甲酰、偶氮二异丁氰、过硫酸铵等也是常用的自由基引发剂。少量的自由基引发剂就可引发反应,使反应进行下去。3.酸碱的概念
布朗斯特酸碱:质子的给体为酸,质子的受体为碱。Lewis酸碱:电子的接受体为酸,电子的给与体为碱。4.共价键的属性
8基团的“顺序规则”
3.反应中的立体化学
反应类型
(按历程分
自由基反应
离子型反应
协同反应:双烯合成
自由基取代:烷烃卤代、芳烃侧链卤代、烯烃的α-H卤代
自由基加成:烯,炔的过氧化效应
亲电加成:烯、炔、二烯烃的加成,脂环烃小环的开环加成
亲电取代: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亲核取代:卤代烃、醇的反应,环氧乙烷的开环反应,醚键断裂
医用有机化学知识点整理
医用有机化学知识点整理1. 药物合成与设计: 医用有机化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合成新的药物分子和设计高效的药物。
这涉及到有机合成反应的研究和应用,如纳哥克(Nagok)反应、新斯伯醇(Newman-Kwart)反应等。
药物设计则是通过结构活性关系(SAR)和药物分子的作用机制来优化药物的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2. 药物分析: 药物分析是医用有机化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它涉及到各种分析技术的应用,如质谱(Mass Spectrometry)、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和高效液相色谱(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等,用于确定药物的纯度、结构和含量等。
3.药物代谢和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在体内经过一系列的代谢反应,形成代谢产物。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可以帮助评估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速率和排除速率,从而指导用药剂量和给药频率的确定。
4.药物毒性和药物安全性评价:医用有机化学也涉及到对药物的毒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
这包括对药物和其代谢产物的毒理学研究,以及对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进行研究,以评估其对人体的影响和副作用风险。
5. 生物活性研究: 医用有机化学也用于研究药物的生物活性机制。
这包括研究药物与生物分子(如受体、酶等)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对细胞和组织的影响。
在这个领域,常用的技术包括分子对接(molecular docking)、荧光探针(fluorescent probes)和活细胞成像(live-cell imaging)等。
6.药物交付系统:医用有机化学还用于设计和制备药物交付系统,以实现药物的目标输送和控制释放。
这包括纳米药物传递系统、聚合物药物输送系统和药物控释系统等。
这些系统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7.药物活性团的研究与应用:药物活性团是指药物分子中对生物活性起关键作用的基团。
医用有机化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鉴定、合成和应用活性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用化学重点复习总结溶胶:以多个分子、原子或离子的聚集体为分散相所形成的胶体分散系。
特性:丁铎尔效应(当聚光光束通过暗处的溶胶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明亮的光柱)布朗运动(胶体粒子作不规则运动)电泳现象(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向相反电极方向移动的现象)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溶液由一堆物质组成,其中一种为抗酸成分,另一种为抗碱成分。
构成抗酸和抗碱成分的往往是弱酸及其对应的盐(醋酸/醋酸钠、碳酸/碳酸氢钠)、弱碱及其对应的盐(氨水/氯化铵、苯胺/盐酸苯胺)、多元酸的酸式盐及其对应的次级盐(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钾、碳酸氢钠/碳酸钠)。
特性:可以抵抗外加的少量强酸或强碱,是溶液中的H+和OH-不发生明显变化,具有缓冲作用,但缓冲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等渗溶液:渗透压在275~310mOsm/L范围内的溶液,如生理盐水(9g/L的NaCl溶液)、50g/L的葡萄糖溶液等。
红细胞皱缩:大量输入高渗溶液,血浆渗透压高于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红细胞内的水分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浆。
溶血现象:大量输入低渗溶液,血浆渗透压低于红细胞內液的渗透压,血浆中的水分向红细胞渗透,使红细胞膨胀甚至破裂。
共价键的类型:头碰头和肩并肩。
断裂:均裂(共价键断裂后,两个键合原子共用的一堆电子由两个原子个保留一个),异裂(共价键断裂后,两个键合原子共用电子对完全被其中一个原子所占有)D/L标记构型:将单糖分子中离醛基或羰基最远的手性碳原子与甘油醛的C-2进行比较,规定与D-甘油醛一致的单糖为D-构型,即-OH在右侧,与L-甘油醛一致的单糖为L-构型,即-OH在左侧。
α-或β-构型:葡萄糖成环后C-1从非手性碳原子转变为手性碳原子,出现两种环式异构体。
呼吸分析仪:乙醇遇到重铬酸钾溶液后,能使橙色溶液变为绿色,可用于酒精检测。
诊断急性肝炎:利用含有羰基的丙酮酸与羰基试剂2,4-二硝基苯肼作用,在碱性条件下生成红棕色的苯腙。
糖的定义:一类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或水解后能产生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的化合物糖的分类:单糖(根据碳原子数目:丙糖、丁糖、戊糖、己糖;根据羰基特点:醛糖、酮糖)、寡糖/低聚糖(双糖:麦芽糖有还原性、蔗糖无还原性、乳糖有还原性)、多糖(同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右旋糖酐;杂多糖: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肝素)乳糖不耐受症:指一部分人因体内缺乏乳糖酶,不能很好地吸收乳糖,甚至在食用乳糖后出现腹胀、腹痛、恶心等症状的现象。
油脂的组成:由一分子丙三醇(甘油)和三分子高级脂肪酸所构成的三脂酰甘油营养必须脂肪酸:人体需要的又不能在体内合成的,必须由食物提供的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DHA、EPA)饱和脂肪酸:月桂酸、豆蔻酸、软脂酸、硬脂酸、花生酸不饱和脂肪酸:软油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类脂:化学结构或理化性质类似油脂的物质,包括磷脂、糖脂和类固醇类固醇:人体内重要的类固醇有胆固醇、胆固醇酯、胆汁酸、类固醇激素和维生素D 氨基酸的等电点:当处于某一PH溶液的氨基酸解离后所带的正、负电荷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当溶液PH小于等电点时,氨基酸带正电荷,当溶液的PH大于等电点时,氨基酸带负电荷蛋白质沉淀:蛋白质分子互相聚集从溶液中析出的现象。
方法:盐析、有机溶剂沉淀、重金属盐沉淀、生物碱试剂沉淀蛋白质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高温、高压、紫外线、超声波、强酸、强碱、重金属离子、生物碱试剂、有机溶剂)的作用下,使特定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学活性的丧失。
蛋白质的颜色反应:双缩脲反应(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肽键的化合物与兼性硫酸铜反应生成紫红色,用于蛋白质和多肽的定量测定和检查蛋白质的水解程度)、酚试剂反应(蛋白质分子中络氨酸能与酚试剂(磷钼酸与磷钨酸)反应生成蓝色化合物,灵敏度比双缩脲高100倍)、米伦试剂反应(蛋白质溶液中加入米伦试剂(亚硝酸汞、硝酸汞及硝酸的混合液),蛋白质首先沉淀,加热变成红色沉淀)核苷酸的基本组成:碱基、戊糖、磷酸DNA二级结构--DNA双螺旋结构RNA:信使RNA(mRNA)、转运RNA(tRNA)、核糖体RNA(rRNA)、非编码小分子RNA(sncRNA) 退火: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烷烃:碳碳单键相连的烃分子中碳原子结合的氢原子数目达到最高限度。
甲烷Sp3(沼气或坑气)、天然气(1~4碳烷烃)、汽油(5~10)、煤油(12~18)、液体石蜡(18~24)、固体凡士林(18~22)烯烃:烃分子中出现C=C的不饱和烃。
乙烯Sp2炔烃:烃分子中出现CC三键的不饱和烃。
乙炔Sp环烃:脂环烃(饱和的环烷烃Sp3、不饱和的环烯烃、环炔烃)、芳香烃(苯Sp2、单环芳香烃、多环芳香烃萘、蒽、菲)醇:醇式羟基R-OH。
甲醇(木精)、乙醇(酒精)、丙三醇(甘油)、苯甲醇(芐醇) 酚:酚式羟基Ar-OH。
苯酚(石炭酸)、甲酚(煤酚)、2,4,6-三硝基苯酚(苦味酸)、苯二酚(邻苯二酚-儿茶酚)醚:醇式或酚式羟基上的氢被烃基取代的化合物R-O-R。
乙醚醛:羰基与一个氢原子和一个烃基相连的化合物。
甲醛(乙醛、40%水溶液福尔马林)酮:羰基与两个烃基相连的化合物。
丙酮、樟脑、麝香酮醌:含有环己二烯二酮结构的一类化合物。
苯醌、α-萘醌羧酸:分子中烃基与羧基相连而构成的化合物。
甲酸(乙酸)、乙酸(醋酸)、乙二酸(草酸)、丁二酸(琥珀酸)、苯甲酸(安息香酸)羟基酸:分子中同时具有羟基和羧基两种官能团的化合物。
乳酸、β-羟基丁酸、酒石酸、枸酸(柠檬酸)、水杨酸酮酸:羧酸分子中烃基上的两个氢原子被氧原子取代后生成的含酮基化合物。
丙酮酸、乙酰乙酸、草酰乙酸、α-酮戊二酸溶胶:以多个分子、原子或离子的聚集体为分散相所形成的胶体分散系。
特性:丁铎尔效应(当聚光光束通过暗处的溶胶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明亮的光柱)布朗运动(胶体粒子作不规则运动)电泳现象(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向相反电极方向移动的现象)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溶液由一堆物质组成,其中一种为抗酸成分,另一种为抗碱成分。
构成抗酸和抗碱成分的往往是弱酸及其对应的盐(醋酸/醋酸钠、碳酸/碳酸氢钠)、弱碱及其对应的盐(氨水/氯化铵、苯胺/盐酸苯胺)、多元酸的酸式盐及其对应的次级盐(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钾、碳酸氢钠/碳酸钠)。
特性:可以抵抗外加的少量强酸或强碱,是溶液中的H+和OH-不发生明显变化,具有缓冲作用,但缓冲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等渗溶液:渗透压在275~310mOsm/L范围内的溶液,如生理盐水(9g/L的NaCl溶液)、50g/L的葡萄糖溶液等。
红细胞皱缩:大量输入高渗溶液,血浆渗透压高于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红细胞内的水分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浆。
溶血现象:大量输入低渗溶液,血浆渗透压低于红细胞內液的渗透压,血浆中的水分向红细胞渗透,使红细胞膨胀甚至破裂。
共价键的类型:头碰头和肩并肩。
断裂:均裂(共价键断裂后,两个键合原子共用的一堆电子由两个原子个保留一个),异裂(共价键断裂后,两个键合原子共用电子对完全被其中一个原子所占有)D/L标记构型:将单糖分子中离醛基或羰基最远的手性碳原子与甘油醛的C-2进行比较,规定与D-甘油醛一致的单糖为D-构型,即-OH在右侧,与L-甘油醛一致的单糖为L-构型,即-OH在左侧。
α-或β-构型:葡萄糖成环后C-1从非手性碳原子转变为手性碳原子,出现两种环式异构体。
呼吸分析仪:乙醇遇到重铬酸钾溶液后,能使橙色溶液变为绿色,可用于酒精检测。
诊断急性肝炎:利用含有羰基的丙酮酸与羰基试剂2,4-二硝基苯肼作用,在碱性条件下生成红棕色的苯腙。
糖的定义:一类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或水解后能产生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的化合物糖的分类:单糖(根据碳原子数目:丙糖、丁糖、戊糖、己糖;根据羰基特点:醛糖、酮糖)、寡糖/低聚糖(双糖:麦芽糖有还原性、蔗糖无还原性、乳糖有还原性)、多糖(同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右旋糖酐;杂多糖: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肝素)乳糖不耐受症:指一部分人因体内缺乏乳糖酶,不能很好地吸收乳糖,甚至在食用乳糖后出现腹胀、腹痛、恶心等症状的现象。
油脂的组成:由一分子丙三醇(甘油)和三分子高级脂肪酸所构成的三脂酰甘油营养必须脂肪酸:人体需要的又不能在体内合成的,必须由食物提供的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DHA、EPA)饱和脂肪酸:月桂酸、豆蔻酸、软脂酸、硬脂酸、花生酸不饱和脂肪酸:软油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类脂:化学结构或理化性质类似油脂的物质,包括磷脂、糖脂和类固醇类固醇:人体内重要的类固醇有胆固醇、胆固醇酯、胆汁酸、类固醇激素和维生素D 氨基酸的等电点:当处于某一PH溶液的氨基酸解离后所带的正、负电荷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当溶液PH小于等电点时,氨基酸带正电荷,当溶液的PH大于等电点时,氨基酸带负电荷蛋白质沉淀:蛋白质分子互相聚集从溶液中析出的现象。
方法:盐析、有机溶剂沉淀、重金属盐沉淀、生物碱试剂沉淀蛋白质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高温、高压、紫外线、超声波、强酸、强碱、重金属离子、生物碱试剂、有机溶剂)的作用下,使特定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学活性的丧失。
蛋白质的颜色反应:双缩脲反应(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肽键的化合物与兼性硫酸铜反应生成紫红色,用于蛋白质和多肽的定量测定和检查蛋白质的水解程度)、酚试剂反应(蛋白质分子中络氨酸能与酚试剂(磷钼酸与磷钨酸)反应生成蓝色化合物,灵敏度比双缩脲高100倍)、米伦试剂反应(蛋白质溶液中加入米伦试剂(亚硝酸汞、硝酸汞及硝酸的混合液),蛋白质首先沉淀,加热变成红色沉淀)核苷酸的基本组成:碱基、戊糖、磷酸DNA二级结构--DNA双螺旋结构RNA:信使RNA(mRNA)、转运RNA(tRNA)、核糖体RNA(rRNA)、非编码小分子RNA(sncRNA) 退火: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烷烃:碳碳单键相连的烃分子中碳原子结合的氢原子数目达到最高限度。
甲烷Sp3(沼气或坑气)、天然气(1~4碳烷烃)、汽油(5~10)、煤油(12~18)、液体石蜡(18~24)、固体凡士林(18~22)烯烃:烃分子中出现C=C的不饱和烃。
乙烯Sp2炔烃:烃分子中出现CC三键的不饱和烃。
乙炔Sp环烃:脂环烃(饱和的环烷烃Sp3、不饱和的环烯烃、环炔烃)、芳香烃(苯Sp2、单环芳香烃、多环芳香烃萘、蒽、菲)醇:醇式羟基R-OH。
甲醇(木精)、乙醇(酒精)、丙三醇(甘油)、苯甲醇(芐醇) 酚:酚式羟基Ar-OH。
苯酚(石炭酸)、甲酚(煤酚)、2,4,6-三硝基苯酚(苦味酸)、苯二酚(邻苯二酚-儿茶酚)醚:醇式或酚式羟基上的氢被烃基取代的化合物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