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微循环诊断标准

合集下载

冠心病微血管病变诊断标准

冠心病微血管病变诊断标准

冠心病微血管病变诊断标准
冠心病微血管病变(Microvascula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简称MVD)诊断标准 1. 主观症状:
冠心病微血管病变患者常常出现以下症状之一或多个:
- 压榨或胸闷感
- 心前区或胸痛
- 呼吸困难
- 随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加重的症状
2. 客观证据:
2.1 冠状动脉造影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
微血管病变具体表现为以下一项或多项:
- 任何冠脉段直径缩小小于1.5毫米
- 任何冠脉段塞脂或plaques,造成直径缩小大于50%
- 血栓形成或冠状动脉闭塞
- 冠脉非病理性变细
- 冠脉整体闭塞或完全未被显像
2.2 心电图检查:
出现以下心电图改变之一或多个:
- 增加的ST段压低/上升
- 心房颤动或心室颤动
- Q波异常
- 室上性心律失常或室性心律失常
2.3 心肌灌注显像:
异常心肌灌注显像达到以下标准之一或多个:
- 局部区域灌注减少,示心肌缺血
- 异常心肌血液流动,示病理性微血管反流
- 完全缺血区域
2.4 心肌功能测定:
心肌功能达到以下标准之一或多个:
- 射血分数降低
- 心脏负荷能力减少
- 心脏每搏输出量降低
3. 排除其他心脏疾病:
应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相似症状的心脏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等。

注:基于上述信息的综合诊断应由临床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确认。

以上诊断标准仅供参考。

冠脉微循环疾病的诊治(完整版)

冠脉微循环疾病的诊治(完整版)

冠脉微循环疾病的诊治(完整版)1.概述2013年ESC指南表明心肌缺血的三种发病机制,包括:心外膜冠状动脉狭窄、微血管功能障碍、心外膜冠脉痉挛。

可以发现冠脉微循环病变是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的基本发病机制之一。

1.1冠脉微循环定义冠脉微循环由直径<300μm的微动脉、5-8μm的毛细血管和<500μm的微静脉构成,占冠脉树的95%以及冠脉阻力的75%,是冠脉系统主要阻力血管床和心肌代谢的场所,决定心肌血流灌注及氧供[1]。

1.2 冠脉微循环疾病定义冠脉微循环疾病(coronary microcirculatory diseases,CMD)诊断和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将CMD定义为多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冠状前小动脉和小动脉的结构和(或)功能异常所致的劳力性心绞痛或具有心肌缺血客观证据的临床综合征。

这类患者有明显的冠心病心绞痛症状但冠脉造影结果正常。

1.3 CMD按发病机理分类(1)无冠脉疾病和心肌病的CMD,见于吸烟、高脂血症、糖尿病、微血管型心绞痛等。

(2)存在心肌病的CMD,见于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高血压病、主动脉瓣狭窄和浸润性心肌病等。

(3)存在阻塞性心外膜冠状动脉疾病的CMD,见于稳定型冠心病、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和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4)医源性CMD,见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或冠状动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后的冠脉无复流。

2.常见CMD患者的临床特点2.1 阻塞性冠脉疾病PCI后阻塞性冠脉疾病患者直接PCI后可出现冠脉微循环障碍,表现为心外膜冠脉再通,但心肌再灌注未恢复,即无复流。

对于PCI后无复流,可使用血栓抽吸或保护装置,同时可应用尼可地尔、腺苷、CCB、硝普钠、硝酸酯类等药物治疗[2,6]。

2.2 非阻塞性冠心病是指具有明确的心肌缺血证据,但冠脉造影发现冠脉无明显狭窄或狭窄小于50%的冠心病类型。

冠脉微循环病变临床实践(附病例2)

冠脉微循环病变临床实践(附病例2)
(1)怀疑有冠心病,有稳定的心绞痛症状和/或呼吸困难的患者; (2)新发心力衰竭或左心室功能衰竭,怀疑冠心病的患者; (3)ACS后1年内或近期血运重建的无症状或症状稳定患者; (4)初次诊断或血运重建1年以上的无症状或有症状患者; (5)心绞痛,疑似血管痉挛或微血管疾病患者; (6)筛查时发现冠心病的无症状患者。
诊治方向
冠脉CT?
冠脉造影?
冠脉CT结果
CT:左前降支近段内膜增厚,左主干、第一对角支、回旋支、右冠无狭窄及斑 块;肺动脉未见异常。
修正诊断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 高血压病 糖尿病
出院后治疗
立普妥20mg qn po 培哚普利4mg qd po 盐酸曲美他嗪20mg tid po 喜格迈 5mg tid po
RCA:近端60-70%狭窄,原支架内 无狭窄,右优势型。
2018.11
2018年11月复查冠造影: 左主干内膜不光滑无明显狭窄、 LAD中段内膜不光滑,50%狭窄, D1近端95%狭窄;
诊断标准
不合并阻塞性冠心病的稳定型微血管心绞痛: ①典型劳力性心绞痛症状,但硝酸甘油疗效不佳; ②静息或负荷状态下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ST段压低、心肌灌注缺损或心 肌代谢产物增多)但无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③无创或创伤性影像技术测量的CFR<2.0; ④冠脉造影或冠脉CTA无明显心外膜下冠状动脉狭窄(<20%); ⑤排除非心源性胸痛和其他心脏疾病。
LCX远端分出粗大OM1,13段初 95%狭窄;
RCA:近端60-70%狭窄,原支架内 无狭窄,右优势型。
2018年11月8日
2018年11月9日
超声心动图
2017.12
2017年12月复查冠造影: 左主干内膜不光滑无明显狭窄、 LAD中段内膜不光滑,30%狭窄, D1近端95%狭窄;

心脏微循环障碍金标准

心脏微循环障碍金标准

心脏微循环障碍金标准
心脏微循环障碍是指心脏微血管的功能或结构异常导致的血流障碍。

金标准是指在某一领域中公认的最佳诊断或治疗方法,是评价其他方法准确性和有效性的标准。

在诊断心脏微循环障碍方面,金标准通常包括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灌注显像、心脏超声等多种检查手段的综合应用。

首先,临床症状是诊断心脏微循环障碍的重要依据之一。

患者可能出现胸痛、气短、乏力等症状,但这些症状也可能与其他心血管疾病相似,因此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其次,心电图是常用的诊断手段之一。

心脏微循环障碍可能导致心电图异常,如ST段改变、T波倒置等,但心电图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有限,不能单独作为诊断的金标准。

心肌灌注显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可以评估心肌的灌注情况,对于诊断心脏微循环障碍具有一定的帮助。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放射性示踪剂观察心肌的血液灌注情况,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对放射性物质的使用和辐射剂量的限制等。

另外,心脏超声检查可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对于排除其他心脏疾病以及评估微循环障碍的影响也有一定帮助。

总的来说,目前尚无单一的金标准可以完全准确诊断心脏微循环障碍,通常需要综合运用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灌注显像、心脏超声等多种检查手段进行综合分析,以达到尽可能准确的诊断。

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出现更准确的金标准用于诊断心脏微循环障碍。

冠心病患者的微循环异常与心功能关系研究

冠心病患者的微循环异常与心功能关系研究

冠心病患者的微循环异常与心功能关系研究冠心病是一种常见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

而微循环异常是冠心病的一个重要病理过程,经常出现在冠脉病变轻微或无明显异常的患者中。

本文将探讨冠心病患者的微循环异常与心功能之间的关系,并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意见。

1. 微循环异常与冠心病的关系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中,冠脉狭窄导致的心肌供血不足是主要原因。

然而,有部分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检测结果与冠脉狭窄程度并不对应,这被称为微循环异常。

研究发现,微循环异常与冠心病的关系密切。

微循环异常可能是冠心病早期的一个指标,也可能是冠脉病变的一个独立风险因素。

2. 微循环异常的临床表现微循环异常一般表现为心绞痛、胸闷等典型症状,但冠脉造影等检查却未能发现明显的冠脉狭窄或闭塞。

此外,微循环异常还可能导致冠痉挛的出现。

临床上可以通过药物诱导试验等方法来诊断微循环异常,但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

3. 微循环异常与心功能的关系微循环异常可能会对心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中存在微循环异常的患者心功能较差,心功能评分较高。

微循环异常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心肌损伤等,从而影响心功能的恢复。

此外,微循环异常还可能导致心室重构,加重心功能的不良变化。

4. 临床治疗策略对于冠心病患者的微循环异常,临床治疗应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通过药物治疗来改善微循环功能是一种常见的方式,包括拓血管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

其次,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如充分休息、减轻压力、戒烟等。

最后,对于严重病例,可能需要考虑介入治疗或搭桥手术等方法来改善心血管状况。

5. 未来研究方向目前对于冠心病患者微循环异常与心功能关系的研究仍较有限。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微循环异常的机制,明确其对心功能的影响程度;建立系统的微循环异常诊断标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寻找针对微循环异常治疗的新方法和新药物,提高临床疗效。

冠脉微循环障碍的诊断标准

冠脉微循环障碍的诊断标准

冠脉微循环障碍的诊断标准
冠脉微循环障碍的诊断标准包括:
1. 临床表现:患者典型的症状包括胸闷、心慌、气促、疲劳等,但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未发现明显狭窄或阻塞。

2. 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未出现明显的狭窄或阻塞,但可能存在非流出路或微型血管的病变。

3. 心肌灌注显像检查:包括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通常显示心肌灌注不足区域,但不具有明显的冠脉狭窄。

4. 心脏介入手术:冠脉造影导管注入亚硝酸酯类药物后可改善患者的症状和心肌灌注情况,但不会导致冠状动脉造影图像上的明显变化。

5. 神经反射调节功能:冠脉微循环障碍时,神经反射调节功能受损,可通过心脏负荷试验来评估。

例如,通过体力活动或药物负荷使心肌负荷增加,观察患者的症状和心电图变化,以评估冠脉微循环功能。

【专家共识】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专家共识】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专家共识】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MVD)是指在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冠状前小动脉和小动脉的结构和(或)功能异常所致的劳力性心绞痛或心肌缺血客观证据的临床综合征。

2017年5月,我国发布《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对CMVD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分型、诊断、治疗和预后等进行系统阐述,本文总结其要点如下。

一、CMVD的病理生理学冠状动脉包括三个节段,冠状动脉微血管由前小动脉(血管内径0.1 ~0.5 mm)和小动脉(血管内径<0.1 mm)构成,而心外膜下冠状动脉(血管内径0.5="" ~5="">CMVD由冠状动脉微血管的结构和(或)功能异常所致。

功能异常包括:①内皮细胞依赖性血管舒张异常,主要机制是一氧化氮的产生和释放异常;②内皮细胞非依赖性血管舒张异常,主要机制是血管活性物质通过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膜受体和细胞内信号通路而产生的血管舒张异常;③微血管缩窄;④微血管栓塞;⑤血管外机制,可见于左心室舒张压明显升高的疾病。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是测量整个冠状动脉系统储备功能的整体指标,指冠状动脉接近最大程度扩张时,冠状动脉血流量(CBF)或心肌血流量(MBF)与静息状态下相应指标的比值。

二、CMVD的诊断技术通常通过检测冠状动脉微血管对血管扩张剂的反应来评估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常用测量指标是CFR值。

临床常用的血管扩张剂有:①腺苷:是最常用的检测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血管的药物,静脉注射剂量140 μg/(kg·min),冠状动脉内注射剂量2~16 μg/(kg·min),注射时间1.5~6.0 min;②双嘧达莫:通过抑制腺苷降解发挥作用,药理作用类似腺苷,静脉注射剂量0.56~0.84 mg/kg;③乙酰胆碱:是最常用的检测内皮依赖性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的舒张血管的药物,但需要冠状动脉内注射。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05
治疗方案及策略选择
药物治疗原则与具体药物应用
药物治疗原则
根据患者病情及临床类型,选择适当的药物,以改善冠状 动脉微血管功能、缓解症状、预防心血管事件为主要目标 。
常用药物
包括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 ACEI/ARB等,可单独或联合使用,以控制心绞痛发作、 降低心肌耗氧量、保护心功能。
患者依从性不佳
由于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患者依从性成为影响治疗效果 的重要因素,如何提高患者依从性是当前面临的挑战之一。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01
深入研究发病机制
随着基础医学的不断发展,未来将对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进行 更深入的研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 供更有力的依据。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合理的饮食,减少高脂、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戒烟限酒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保持健康的体重。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心血管相关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微血管病 变。
处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开具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供血、抗凝抗栓等药物治疗方案。患者应 遵医嘱按时服药,并定期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生活方式调整建议
合理膳食
建议患者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增 加蔬菜、水果及全谷类食物的摄入, 保持营养均衡。
规律运动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运 动方案,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 运动,以提高心肺功能。
戒烟限酒
强调戒烟的重要性,并限制酒精摄入 ,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心理调适
引导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 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影响 。

08
总结回顾与未来展望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诊疗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诊疗进展

[基金项目]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科研资助项目(202203014682)。

▲通讯作者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诊疗进展周清龙1 高 健2▲ 王福军31.吉首大学医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2.吉首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湖南吉首 416000;3.吉首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内二科,湖南吉首 416000[摘要]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特殊类型,它是导致人们心绞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发病率高,且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

CMD 的诊断方法大多数存在明显缺陷,因此在临床中容易出现误诊。

目前,西医学界尚未确立CMD 的确切治疗方案,临床上常常只能采用基于经验的治疗方法,然而大多数患者疗效未达到预期水平,但近年来中医治疗方式在该病治疗上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本文旨在全面评述CMD 的诊断技术及中西医治疗进展,以期为探索更有效的诊疗方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微血管;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24)06-0029-05DOI:10.20116/j.issn2095-0616.2024.06.06Progres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ronary microcirculationdysfunctionZHOU Qinglong 1 GAO Jian 2 WANG Fujun31. School of Medicine, Jishou University, Hunan, Jishou 416000, China;2. Department of Geriatrics,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shou University, Hunan, Jishou 416000, China;3. Department Ⅱ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shou University, Hunan, Jishou 416000, China[Abstract] Coronary microcirculation dysfunction (CMD) is a special type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CAD), which is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angina pectoris. Its incidence rate is high, and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a variet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seriously threatening the health of Chinese people. Most diagnostic methods for CMD have obvious flaws, making it prone to misdiagnosis in clinical practice. At present, the Western medical community has not yet established a precise treatment plan for CMD, and in clinical practice, only experiential treatment methods can be used. However, the efficacy has mostly not reached the expected level. In recent year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methods have shown good efficacy in the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This article aims to comprehensively review the diagnostic techniques and progres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CMD,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for exploring more effective diagnostic and treatment methods.[Key words] Coronary microcirculation dysfunction; Microvessels; Diagnosis; Treatment冠状动脉微循环主要由前动脉、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组成,是冠状动脉循环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其能调节冠状动脉血流从而改善心肌灌注,对心肌正常供血有重要意义。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自从1967年Likoff等首先报道了一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以来,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已历经半个世纪。

201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治疗指南首次将此病列入冠心病的临床类型,并提出了初步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201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基础研究学组、介入心脏病学组、女性心脏健康学组以及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学组编写了《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这是国际上第一部关于CMVD的专家共识。

此后,有关CMVD的国际共识性文件迅速增多。

2018年,国际冠状动脉舒缩障碍研究组提出了1型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异常即原发性CMVD的国际诊断标准。

2019年,ESC发布了慢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将微血管性心绞痛归纳为慢性冠脉综合征的一个重要类型,并提出了相应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2019年,美国心脏协会发布了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的科学声明,指出微血管性心绞痛、微血管痉挛和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可能是MINOCA的重要病因。

2020年,欧洲经皮心血管介入协会和ESC联合发布了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缺血的共识性文件,提出CMVD和(或)心外膜下冠状动脉痉挛是INOCA 的主要病因。

CMVD的定义、临床分型和流行病学一、定义CMVD是指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和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冠状前小动脉、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异常所导致的急性和慢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综合征。

二、临床分型CMVD的流行病学数据多来源于欧美国家人群,部分研究纳入了亚洲人群,目前未见CMVD发病率种族差异的报道。

CMVD发病率在不同的临床类型中差异较大,由于疾病定义和诊断标准的差异,不同研究中发病率从最低的10%至最高的80%不等。

由于随访终点和时程的差异,不同研究中CMVD患者的死亡率和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亦有较大差别。

冠状动脉微血管病中医诊疗指南

冠状动脉微血管病中医诊疗指南

冠状动脉微血管病中医诊疗指南冠状动脉微血管病中医诊疗指南冠状动脉微血管病(Coronary Microvascular Disease,CMVD)是一种以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微血管结构异常或功能障碍为基础,引起心肌缺血性心脏病症状及病理改变的疾病。

临床上,病人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症状,对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中医药在治疗冠状动脉微血管病中有独到的优势,下面将从中医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介绍冠状动脉微血管病中医诊疗指南。

一、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冠状动脉微血管病主要依据四诊合参的方法,即望、闻、问、切四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通过望诊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闻诊患者的呼吸声、心音等,问诊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以及切诊患者的脉搏、气血状况等,确定冠状动脉微血管病的辨证类型。

以常见的辨证类型为例,中医对于冠状动脉微血管病的辨证可分为痰瘀血瘀型、气虚血瘀型和气阴两虚型等。

针对不同辨证类型,可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二、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冠状动脉微血管病的重要手段。

根据病情和辨证类型,可以选择活血化瘀、祛痰开窍、健脾养心等中药方剂。

例如,可以选用桃仁、红花、当归等活血化瘀的中药,可改善心肌缺血的状况,缓解心绞痛。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一种常用的中医治疗手段,对于冠状动脉微血管病也具有一定效果。

通过选择适当的针灸穴位,如足三里、心俞、内关等,可以调节心脏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减轻心肌缺血。

3. 中医推拿中医推拿也是一种常用的中医疗法,可通过推按穴位、经络等手法,改善气血循环,并调整心脏功能。

例如,可以选择捣脾、捶背、揉掌心等推拿手法,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心绞痛等症状。

三、中医预防方法预防冠状动脉微血管病非常重要,中医提供了以下预防方法:1. 合理饮食中医强调饮食调理,建议患者以清淡、富含营养的食物为主,适量摄入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限制高盐、高糖、高脂肪等食物的摄入。

冠心病冠脉微循环障碍检查手段的研究进展(2020完整版)

冠心病冠脉微循环障碍检查手段的研究进展(2020完整版)

冠心病冠脉微循环障碍检查手段的研究进展(2020完整版)近年来,随着对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发病机制及诊疗手段认识的深化,人们发现仅解决心外膜冠脉血管的病变并不能完全解决所有CHD患者的症状及预后。

随之冠脉微循环障碍(CMD) 便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1],但CMD目前尚缺乏完全可靠的检查手段以有效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因而对其检查方法的重视与完善便显得尤为紧迫。

下面笔者便就CMD现有的检查手段作一综述。

1 CMD 的定义、分类及评价指标CMD是指冠状前小动脉、微小动脉等共同组成的冠脉微循环系统受到一种或多种致病因素影响后,结构和(或)功能异常而导致心肌血液供需失衡,最终出现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等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2]。

前小动脉直径为100~500 μm,微小动脉直径<100 μm,其在冠脉造影时均不能显示。

按其发生的临床基础可分为四种类型:无心肌疾病和阻塞性冠脉疾病的CMD;阻塞性冠脉疾病的CMD;心肌疾病的CMD;医源性CMD,包括PCI术后、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及心脏移植术后等[1]。

2017年我国学者在CMD专家共识中将之分为三种类型:不合并阻塞性冠脉疾病的CMD、合并阻塞性冠脉疾病的CMD 及其他类型CMD[3]。

目前,虽然心内膜心肌活检可观察小冠脉,但因其有高度侵入性,且对微循环不能进行功能评估而难以在临床应用,所以现多以测量冠脉血流量( CBF) 和冠脉血流储备(CFR)来评估冠脉微循环。

对于CHD患者,心外膜动脉阻塞性疾病常常与CMD共存[4]。

而CFR 降低在没有心外膜阻塞性狭窄的情况下,作为CMD的标志才比较可靠。

这是因为CFR是通过静脉注射半衰期短的腺苷、双嘧达莫、乙酰胆碱等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剂[5],对心外膜大动脉和冠脉微循环实现最大血管舒张时,对其流量进行综合测量而获得的CBF 或心肌血流量(MBF)与基线时相应指标的比值。

但临床中,很难区别这两种情况对心肌灌注的影响。

冠心病的微循环障碍和治疗方法

冠心病的微循环障碍和治疗方法

冠心病的微循环障碍和治疗方法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它是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

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并非所有冠心病患者的心脏供血问题仅仅存在于冠状动脉的阻塞上。

实际上,一部分人患有冠心病的微循环障碍,这意味着血液在冠状动脉的细小血管中流动不畅。

本文将探讨冠心病的微循环障碍及其治疗方法。

一、冠心病的微循环障碍的概念和病因分析冠心病的微循环障碍指的是冠状动脉细小血管的功能异常或结构异常,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然而经典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并没有发现明显的阻塞。

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女性、糖尿病患者及中年以上高龄人群中。

导致冠心病的微循环障碍的病因非常复杂,包括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炎症反应、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和局部氧化应激等。

此外,血液黏稠度的增加、纤溶系统异常和血管舒缩功能异常也是导致微循环障碍的原因之一。

二、冠心病的微循环障碍的症状和诊断方法冠心病的微循环障碍的症状与传统冠心病相似,包括胸痛、气短、乏力等。

然而,由于微循环障碍的存在,传统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往往无法检测到明显的异常。

为了诊断冠心病的微循环障碍,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心肌灌注显像、负荷试验和冠脉内超声等。

心肌灌注显像是通过放射性示踪剂观察心肌灌注情况,能够间接评估微循环的状态。

负荷试验则是通过体力或药物负荷来观察心脏功能的变化,从而推测微循环的情况。

冠脉内超声能够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细小血管的形态和功能,是最为准确的诊断方法之一。

三、冠心病的微循环障碍的治疗方法针对冠心病的微循环障碍的治疗方法目前尚无一致的共识。

然而,一些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

1. 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药物和血脂调节药物是冠心病微循环障碍的一线治疗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的通畅性。

血脂调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血脂,减少动脉内膜炎症反应,从而改善微循环的功能。

2. 心血管康复:通过定期体育锻炼、健康饮食和心理疏导等方式,改善心脏功能,减轻心脏负荷,对于冠心病的微循环障碍也有一定的益处。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MVD)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临床综合征。

尽管CMVD的报道已有43年历史,但国际上仍未有专门针对此病的指南或共识。

为此,XXX组织了基础研究学组、介入心脏病学组、女性心脏健康学组和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学组的专家,共同编写了本文。

虽然CMVD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相关临床证据不足,但本共识的内容仍然是初步的,希望能够推动该领域更深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CMVD是指在多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冠状前小动脉和小动脉的结构和(或)功能异常所致的劳力性心绞痛或心肌缺血客观证据的临床综合征。

CMVD曾被命名为X综合征、微血管性心绞痛和微血管功能异常,但这些命名未能涵盖本病的微血管结构异常。

因此,专家组建议将其命名为CMVD。

尽管CMVD的报道已有多年历史,但国际上仍未有专门针对此病的指南或共识。

2013年,XXX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治疗指南中正式将此病列入冠心病的临床类型,并提出了初步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本文是在广泛搜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分工撰写、集体讨论、反复修改并认真征求10余位在CMVD领域具有较深造诣的资深专家的意见,最终完成的。

目前尚无大样本人群的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MVD)的流行病学资料。

以往小样本的临床研究表明,在具有心肌缺血症状但冠状动脉造影显示非阻塞性病变的患者中,CMVD的发生率约为45%~60%。

2012年欧洲一项11,223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7.5年随访研究发现,入院时近1/3的男性和2/3的女性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未发现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但无论在男性或女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正常和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人群[2],研究者推测,CMVD可能是导致这些患者不良预后的重要原因。

2014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无冠心病病史和无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心肌灌注显像异常的405例男性和813例女性患者中,以PET测量的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2作为判定标准,CMVD的发生率男性为51%,女性为54%,且CFR<2是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3]。

微循环障碍诊断标准

微循环障碍诊断标准

微循环障碍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症状:微循环障碍的患者通常会出现肢体麻木、疼痛、发
凉、颜色发绀、肿胀等症状。

如果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则可以
初步判断为微循环障碍。

2.实验室检查:微循环障碍的患者可以进行血常规检查,如果检
查结果显示血小板、血红蛋白、白细胞等数量出现异常,且伴
有酸碱度的失衡,则可以判断为微循环障碍。

3.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CT检查、核磁共振检查等,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判断患者的血管是否出现狭窄、堵塞、畸
形等,如果患者存在上述情况,则可以确诊为微循环障碍。

4.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通常是指切除病变组织或者穿刺活检,
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判断患者的血管是否出现硬化、血管是否
出现血栓等,如果患者存在上述情况,则可以确诊为微循环障
碍。

5.血液流变学检查:血液流变学检查通常是指血液流动的速度以
及血液黏稠度,通过血液流变学检查可以判断患者的血液是否
处于正常状态,如果患者的血液黏稠度出现异常,则可以判断为微循环障碍。

请注意,微循环障碍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病理学检查结果和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如果您怀疑自己可能患有微循环障碍,请尽快就医,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冠脉微血管病变-精选文档

冠脉微血管病变-精选文档
钾离子通道开放剂能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有较大的小动脉扩张作用,使外周阻力下降,血压下降,而对容量血管无明显作用。研究证实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开放剂尼可地尔对于小血管心绞痛的治疗有效率可能高达70%,但是在针对中国患者的治疗中发现,引起持续性头痛副反应的发生率高于硝酸酯类药物,且对青光眼患者及严重肝、肾疾病患者禁用。
其他药物——改善微血管功能
RAS抑制剂↓L-精氨酸/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内皮NO↑他汀独立于降脂作用以外的保护作用,包括抗炎、减轻氧化应激等二甲双胍血管保护作用,改善内皮功能别嘌呤醇其代谢产物奥昔嘌醇能够在心输出量不变的情况下减少心肌耗氧
总体治疗有效率有限
麝香保心丸治疗冠脉微血管病变的机制麝香保心丸治疗各种类型冠脉微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
对于微循环痉挛所致者为禁忌!
传统抗心绞痛药物——硝酸酯类
1./Michael A, et al. Circ Res. 1991;68:847-855.
直径(μm)
对照 硝酸甘油
冠状小动脉对硝酸甘油的反应
此项动物研究结果显示硝酸甘油(GTN)不能扩张直径<100μm的小冠脉
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SCAD)管理指南
ESC发布的SCAD指南在关注大血管病变的基础上,强调小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在冠心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2013 ESC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多国指南已认识到
微血管疾病在心血管疾病中的重要性
*P<0.05(与对照值)
由于微血管缺乏将硝酸酯转化成NO的巯基,而不能有效扩张微小冠脉
抗心绞痛治疗—钙拮抗剂
一些小规模的对照研究提示CCB能够改善症状, 提高运动耐量,但另一些研究提示无效冠脉内注射地尔硫卓不能改善冠脉血流储备CCB治疗微血管心绞痛的疗效尚未证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脉微循环诊断标准
冠脉微循环诊断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症状:存在心绞痛或其他心血管症状,但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正常或轻度狭窄。

2. 心肌缺血证据:通过心电图检查或心肌灌注显像等方式证实心肌缺血存在。

3. 冠脉流量储备(CFR):正常CFR值为2.5或更高,若小于2.0则表示微循环功能异常。

CFR的测定方法包括放射性同位素、超声多普勒或药物应激试验等。

4. 血管内皮功能:通过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如通过利用气压袖缩放试验或使用超声测量血管内皮依赖性扩张等方法)检测血管内皮功能,一般认为血管内皮功能差是冠脉微循环功能异常的表现。

5. 表面心电图:观察心电图表现,常见表现为心跳过速、T波倒置或ST段改变等。

以上是冠脉微循环诊断的常用标准,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仍然存在标准化方案的缺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