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微循环障碍的中西医结合论治现状(一)

合集下载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受损、脂质代谢紊乱和炎症反应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其临床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疗效明显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传统药物如丹参、川芎、天麻等对冠心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丹参是一种有益于心血管系统的中草药,其有效成分丹参酮对冠心病有显著的抗缺血、抗心肌梗死作用,可降低心肌的氧耗量,增加心肌对缺血的耐受性。

川芎具有活血通络,舒筋活血的功效,对冠心病合并症和病因的调理作用显著。

天麻对冠心病伴有心绞痛、狭窄性心绞痛有一定疗效。

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中。

针刺穴位可以改善心脏供血和心脏功能,降低血压和血脂,减少冠心病发作的次数和减轻症状。

针灸治疗冠心病的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自主神经、改善心肌供血、减轻心脏负荷等途径发挥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冠心病的有效率较高,受到患者的广泛认可。

中医药在冠心病的预防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中医强调“治未病”,提倡“调理阴阳”,通过药膳调养心脏,增强体质,改善冠心病的易感因素,起到预防作用。

中医治疗也强调“因病施治”,提倡根据个体体质和病情特点,个性化地选取药物治疗,达到个体化预防冠心病的目的。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分子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种信号通路和分子因子的参与,如炎症因子、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

这些研究为治疗冠心病提供了新的靶点和策略,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介入治疗技术不断进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技术包括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心血管疾病是指各种引起心脏及血管功能异常的疾病。

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等。

这些疾病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威胁,对于社会经济和人口健康均有一定的影响。

传统的中医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何将传统的中医药发挥到最大效益,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传统理论根据中医理论,心脏是人体的主宰机关之一,其它脏腑和组织都依赖它而生存。

心脏的功能失常,往往会导致多个脏腑出现异常。

中医对心脏疾病认为有“痰饮壅盛”“气滞血瘀”“阴虚阳亢”等不同证型的阐述。

治疗时,中医药常常采取一定的方药组合,配合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例如,治疗高血压,常用的方剂有龙胆泻肝汤、天王补心丸、降压软胶囊等等。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的支持和发展,一些传统中药品已经拥有了国家药品注册证书和临床应用的支持。

例如,丹参、黄芪、天麻、当归、川芎、人参等等很多具有良好药效的中药都被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同时,中医药也逐渐融入了现代医学的研究之中。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可谓一种全新的健康保健思维模式。

这种做法突破了传统医学在温和疗法、较长疗程、维持疾病缓解阶段等方面的局限性,扩展了有关疾病的认识与解释,为人们提供了更优质的医疗保障。

中医药式样方案中“三目标、三调度”计划系统理论,使中医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DNA字典与中药配伍的研究中药方剂的基本结构和药效是由中药材配伍而成的,这种配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果能够清晰地掌握中药材的配伍规律,将有助于中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

2、中药派生物分子基础的研究中药作为生物活性分子的混合物是非常复杂的,而且往往包含数百种甚至上千种化合物。

通过研究这些化合物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和生物学效应,可以更好地利用传统的中医药知识解决现代医学中存在的难题。

冠脉微循环障碍的中西医结合论治现状(1).

冠脉微循环障碍的中西医结合论治现状(1).

冠脉微循环障碍的中西医结合论治现状(1)】本文分别从中、西医理论的角度简明阐述了对冠脉微循环障碍的认识,诊断及治疗。

认为,目前临床上还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特效的治疗方案。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从中西医结合理念出发,充分发挥中医优势,定能走出目前的治疗困境。

【关键词】冠脉微循环中西医结合疗法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医学发展,在对冠心病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上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该病的死亡率。

尤其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IC)成为当今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它使被动、保守的治疗转为主动、积极的血运重建,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

但是PCI术注重局部干预,整体关注不足是其缺点,最突出的难题之一就是冠脉微循环障碍。

冠脉微循环受损是决定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而整体治疗、整体调节是中医的优势之一,术前或术后用中药调整阴阳,调畅气血,恰可弥补介入治疗的不足。

因此,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克服冠脉微循环障碍具有重意义。

1 对冠脉微循环障碍的认识现代医学认为冠脉微循环是指由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微静脉构成的微循环系统。

小动脉和微动脉(亦称外周阻力血管,特别是内径<300μm微动脉)是属于肌性动脉,其收缩和扩张可显著影响冠状动脉阻力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冠脉血流量。

当冠脉微循环发生障碍时,即使成功通过心肌再灌注治疗或支架置入,仍然发生无复流现象,即心外膜冠状动脉闭塞已减轻或消除后,缺血组织的微循环血流仍不能完全恢复正常。

《黄帝内经》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即“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经脉》)。

对于气血,《黄帝内经》中大量使用了“行、注、满、盈、溢、淤、渗、灌、泄”等动词,如“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调和,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灵枢·痈疽》),作为气血运行通道的经络,即通常意义的脉,也就是现代所说的血管,分布于经脉路线上的血脉叫作经之脉,简称为经脉,而支行的、较小的血管叫做络脉,也称血络。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摘要】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关注。

本文通过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概念和定义、病因、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研究前景的详细介绍,对该疾病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梳理。

本文还探讨了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在临床上的意义,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发展。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为未来的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研究进展、概念、病因、诊断方法、治疗策略、研究前景、展望、临床意义。

1. 引言1.1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是一种影响心脏微循环的疾病,常见于冠心病患者。

近年来,随着心血管疾病的研究逐渐深入,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关注也逐渐增加。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策略都在不断地得到进展和完善。

目前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针对病因的探讨,包括心血管疾病的相关基因变异、代谢异常等因素对微循环的影响;其次是关于诊断方法的改进,利用心脏核磁共振、心肌灌注显像等技术来精准诊断微循环障碍;接着是治疗策略的不断创新,如药物治疗、介入手术等方法的应用;最后是关于研究前景和临床意义的展望,希望通过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深入研究,能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为心血管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机遇。

2. 正文2.1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概念和定义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指的是冠状动脉系统中微循环血管的功能异常或病理变化,导致心肌供血不足,从而引发心肌缺血和心绞痛等症状。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心绞痛不同,其独立于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而是由于微循环障碍引起的心肌供血不足。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定义还在不断完善和调整中,目前一般认为,该疾病主要特征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或轻微异常、微血管功能异常、心肌内皮功能异常、微血管再灌注异常等。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对临床微循环研究的意义及相关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对临床微循环研究的意义及相关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对临床微循环研究的意义及相关研究进展【摘要】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心脏介入手术的成熟,诸多冠心病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从而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尽管如此,研究表明在临床实践中,大部分存在典型心绞痛结合实验室检查存在动态演变的患者,经冠脉造影显示无明显冠脉狭窄或病变,经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症状反复、无明显减轻的患者多数为冠脉微循环障碍。

冠脉微循环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效果以及预后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冠状动脉微循环;微循环;冠状动脉;CMD1概述冠状动脉微循环[1]指由直径小于150μm的微动脉、毛细血管以及微小静脉组成的微循环系统,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心脏以此实现血液和组织间的物质交换,保证心肌正常的功能活动。

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oronary microvanscular dysfunction,CMD),一般定义为无阻塞性冠心病患者发生的心绞痛、心电图缺血性改变的临床综合征。

冠脉微循环障碍在功能上表现为冠脉血流储备(coronary flow reserve,CFR)减少,即冠脉血流在药物引起冠脉舒张达到最大充盈时的血流量与基础状态下血流量的比值减少[2]。

2冠脉微循环检查技术临床中冠脉微循环主要以功能性检测为主,通过冠脉血流和心肌灌注评估技术两种手段反映CMD。

2.1冠脉血流的评估技术冠脉血流的流速、流量、压力及灌注时间等血流参数出现异常是反映存在冠脉血液循环障碍的直接证据,但受到检测技术的限制,只有在冠脉血流参数出现异常同时冠脉心表大血管正常的情况下才能初步考虑存在冠脉微循环障碍,缺乏诊断冠脉微循环障碍的直接证据。

评价冠脉血流的技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有①冠状动脉造影;②冠状动脉内多普勒超声(ICDU);③ 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④经胸超声心动图/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2.2 心肌灌注的评估技术当患者出现冠脉微循环障碍时,局部心肌灌注则随之受损,以下各种检查方法与技术利用存在于血液中的核素标记分子,可反射超声波的微泡或者提高磁共振成像信号的对比剂等物质来检测局部心肌的血液灌注情况,当出现心肌灌注稀疏、缺损、低信号等情况时表明存在心肌缺血。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的Meta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的Meta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的Meta分析刘用;吴旸;李蒙;李金根;褚国洁;肖狄;张立晶【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23(21)1【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CSF)的临床疗效。

方法:全面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

检索中西医结合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时间设定为2003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

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

采用Stata 17.0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15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涉及957例病人。

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症状疗效[OR=3.00,95%CI(2.32,3.88),P<0.05]、心电图疗效[OR=2.50,95%CI(1.58,3.95),P<0.05],有效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SMD=-1.37,95%CI(-1.84,-0.90),P=0.002]及内皮素-1(ET-1)水平[SMD=-1.83,95%CI(-2.67,-0.99),P=0.025],升高一氧化氮(NO)水平[SMD=0.80,95%CI(0.45,1.15),P=0.021]。

结论:现有证据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相较于单纯西药治疗,在缓解临床症状、提高心电图疗效、改善内皮功能及降低炎性因子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总页数】9页(P1-9)【作者】刘用;吴旸;李蒙;李金根;褚国洁;肖狄;张立晶【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相关文献】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冠状动脉慢血流关系的Meta分析2.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影响因素:一项基于病例-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内推注硝普钠防治慢血流或无复流有效性的Meta分析4.麝香保心丸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后短期冠脉慢血流的临床分析5.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曲美他嗪治疗效果的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冠心病的微循环功能障碍和调节机制

冠心病的微循环功能障碍和调节机制

冠心病的微循环功能障碍和调节机制冠心病作为一种心脏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

然而,除了冠状动脉阻塞引起的血管供血不足外,冠心病患者还经常伴随着微循环功能障碍。

微循环是心脏冠状动脉供血不到的区域,通过一系列微小的血管组成的网状结构来维持组织的血液供应。

本文将讨论冠心病的微循环功能障碍以及涉及的调节机制。

一、微循环功能障碍的定义和表现微循环功能障碍是指在血管营养供应区域内,由于血流动力学异常或内外环境因素导致微循环内血流分布不均匀或灌注不足,造成局部组织缺血,从而引发一系列病理改变。

在冠心病中,微循环功能障碍会导致心肌缺血、心绞痛的发生,并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

微循环功能障碍的表现主要包括:1. 心绞痛症状:患者会感到胸痛或不适感,可向左肩、背部、颈部等部位放射,且多发生在运动或精神紧张时。

2. ST段改变:在心电图上,出现ST段压低、压平或抬高等改变,反映了心肌缺血。

3. 心电图检查:运动负荷心电图检查中,患者可能出现运动诱发的ST段压低、抬高或ST段下斜型压低。

二、微循环功能障碍的调节机制1. 冠状动脉自主神经调节:冠脉微循环的血流主要由冠状动脉自主神经调节,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通过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率来提高微循环血流量,而副交感神经则通过降低心肌收缩力和心率来使微循环血流量减少。

当交感神经兴奋或副交感神经抑制过量时,都可能导致微循环功能障碍。

2. 冠状动脉内皮功能障碍: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具有调节血管舒缩的功能,当内皮细胞产生异常,如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会导致血管收缩和血小板聚集,从而影响微循环的血流。

3. 冠状动脉代谢耗氧平衡:冠状动脉的代谢和耗氧平衡也对微循环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当心肌代谢增加或冠状动脉供氧减少时,微循环可能会因为血管舒缩不足而出现功能障碍。

4. 内皮源性舒张因子:内皮细胞产生的一系列内源性舒张因子,如一氧化氮和前列腺素E2,对微循环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当内皮细胞损伤或功能受损时,这些舒张因子的释放会受到抑制,导致微循环功能受到损害。

冠脉微循环障碍的诊断标准

冠脉微循环障碍的诊断标准

冠脉微循环障碍的诊断标准
冠脉微循环障碍的诊断标准包括:
1. 临床表现:患者典型的症状包括胸闷、心慌、气促、疲劳等,但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未发现明显狭窄或阻塞。

2. 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未出现明显的狭窄或阻塞,但可能存在非流出路或微型血管的病变。

3. 心肌灌注显像检查:包括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通常显示心肌灌注不足区域,但不具有明显的冠脉狭窄。

4. 心脏介入手术:冠脉造影导管注入亚硝酸酯类药物后可改善患者的症状和心肌灌注情况,但不会导致冠状动脉造影图像上的明显变化。

5. 神经反射调节功能:冠脉微循环障碍时,神经反射调节功能受损,可通过心脏负荷试验来评估。

例如,通过体力活动或药物负荷使心肌负荷增加,观察患者的症状和心电图变化,以评估冠脉微循环功能。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化,给临床诊治带来了一定困难。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本文将就当前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希望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一、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定义及病因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是指在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或者仅见轻微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情况下,患者出现心绞痛症状,且心肌缺血证据明显,但没有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病变。

其病因可能包括内皮功能异常、冠状动脉舒缩功能异常、代谢异常等多种因素。

二、影响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因素1. 冠状动脉内皮功能异常:内皮细胞是冠状动脉血管壁内一层细胞,它能够分泌一系列的血管舒缩活性物质,调节血管张力,维持血管的正常功能。

当内皮功能异常时,血管舒缩物质的平衡将被打破,从而引起血管舒缩功能异常,导致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2. 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慢性病因素会对冠状动脉微循环产生负面影响,增加患病风险。

3. 冠状动脉舒缩功能异常:冠状动脉舒缩功能异常是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会导致血管的舒缩功能异常,从而影响血流的供应。

4. 代谢异常:体内代谢异常也可能诱发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例如血脂异常、血糖异常等。

三、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常常发生在安静或者轻微运动时。

诊断主要依赖冠状动脉造影和心肌灌注显像等检查手段,但这些检查并不总能明确诊断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因此如何准确诊断该病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治疗目前,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治疗主要包括改善内皮功能、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代谢水平等多方面措施。

药物治疗也是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主要手段,包括血管扩张剂、钙通道拮抗剂、抗血小板药物等。

五、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机制研究: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发病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发现内皮功能异常、代谢异常、炎症反应等因素在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诊疗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诊疗进展

[基金项目]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科研资助项目(202203014682)。

▲通讯作者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诊疗进展周清龙1 高 健2▲ 王福军31.吉首大学医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2.吉首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湖南吉首 416000;3.吉首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内二科,湖南吉首 416000[摘要]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特殊类型,它是导致人们心绞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发病率高,且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

CMD 的诊断方法大多数存在明显缺陷,因此在临床中容易出现误诊。

目前,西医学界尚未确立CMD 的确切治疗方案,临床上常常只能采用基于经验的治疗方法,然而大多数患者疗效未达到预期水平,但近年来中医治疗方式在该病治疗上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本文旨在全面评述CMD 的诊断技术及中西医治疗进展,以期为探索更有效的诊疗方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微血管;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24)06-0029-05DOI:10.20116/j.issn2095-0616.2024.06.06Progres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ronary microcirculationdysfunctionZHOU Qinglong 1 GAO Jian 2 WANG Fujun31. School of Medicine, Jishou University, Hunan, Jishou 416000, China;2. Department of Geriatrics,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shou University, Hunan, Jishou 416000, China;3. Department Ⅱ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shou University, Hunan, Jishou 416000, China[Abstract] Coronary microcirculation dysfunction (CMD) is a special type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CAD), which is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angina pectoris. Its incidence rate is high, and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a variet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seriously threatening the health of Chinese people. Most diagnostic methods for CMD have obvious flaws, making it prone to misdiagnosis in clinical practice. At present, the Western medical community has not yet established a precise treatment plan for CMD, and in clinical practice, only experiential treatment methods can be used. However, the efficacy has mostly not reached the expected level. In recent year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methods have shown good efficacy in the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This article aims to comprehensively review the diagnostic techniques and progres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CMD,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for exploring more effective diagnostic and treatment methods.[Key words] Coronary microcirculation dysfunction; Microvessels; Diagnosis; Treatment冠状动脉微循环主要由前动脉、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组成,是冠状动脉循环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其能调节冠状动脉血流从而改善心肌灌注,对心肌正常供血有重要意义。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疗效观察

剂,改善患者体质和症状。
介入治疗
03
对于严重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可考虑介入治疗以开通阻塞的冠
状动脉。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优势
疗效增强
中药与西药相辅相成,可提高治疗效果,缓解症 状更显著。
副作用减少
中药治疗可降低西药副作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预防复发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降低复 发率。
治疗方案
西医采用PCI治疗,中医采用参附注射液治疗。
治疗效果
经过PCI和参附注射液治疗,患者胸痛缓解,心电图稳定 ,心肌酶谱明显改善。
病例三:缺血性心肌病患者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为老年女性,有多年高血压病史和缺血性心肌病史,出现心 功能不全症状。
治疗方案
西医采用药物治疗,中医采用益心舒胶囊治疗。
治疗效果
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计算改善 率。
心电图改善率
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电图表现,计算改 善率。
血液流变学指标
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如 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等。
超声心动图改善率
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计算改善率。
05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病例分享
病例一: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临床治愈
冠心病症状完全消失,心电图恢复 正常,超声心动图检查恢复正常。
显效
冠心病症状明显改善,心电图改善 ,超声心动图检查改善。
有效
冠心病症状有所改善,心电图有所 改善,超声心动图检查有所改善。
无效
冠心病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心电 图无改善甚至加重,超声心动图检 查无改善甚至加重。
疗效评价方法
综合疗效评价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

冠状动脉微血管病中医诊疗指南

冠状动脉微血管病中医诊疗指南

冠状动脉微血管病中医诊疗指南冠状动脉微血管病中医诊疗指南冠状动脉微血管病(Coronary Microvascular Disease,CMVD)是一种以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微血管结构异常或功能障碍为基础,引起心肌缺血性心脏病症状及病理改变的疾病。

临床上,病人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症状,对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中医药在治疗冠状动脉微血管病中有独到的优势,下面将从中医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介绍冠状动脉微血管病中医诊疗指南。

一、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冠状动脉微血管病主要依据四诊合参的方法,即望、闻、问、切四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通过望诊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闻诊患者的呼吸声、心音等,问诊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以及切诊患者的脉搏、气血状况等,确定冠状动脉微血管病的辨证类型。

以常见的辨证类型为例,中医对于冠状动脉微血管病的辨证可分为痰瘀血瘀型、气虚血瘀型和气阴两虚型等。

针对不同辨证类型,可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二、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冠状动脉微血管病的重要手段。

根据病情和辨证类型,可以选择活血化瘀、祛痰开窍、健脾养心等中药方剂。

例如,可以选用桃仁、红花、当归等活血化瘀的中药,可改善心肌缺血的状况,缓解心绞痛。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一种常用的中医治疗手段,对于冠状动脉微血管病也具有一定效果。

通过选择适当的针灸穴位,如足三里、心俞、内关等,可以调节心脏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减轻心肌缺血。

3. 中医推拿中医推拿也是一种常用的中医疗法,可通过推按穴位、经络等手法,改善气血循环,并调整心脏功能。

例如,可以选择捣脾、捶背、揉掌心等推拿手法,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心绞痛等症状。

三、中医预防方法预防冠状动脉微血管病非常重要,中医提供了以下预防方法:1. 合理饮食中医强调饮食调理,建议患者以清淡、富含营养的食物为主,适量摄入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限制高盐、高糖、高脂肪等食物的摄入。

急性心肌梗死后冠脉微循环障碍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后冠脉微循环障碍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后冠脉微循环障碍研究摘要: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最至关重要的因素是冠脉微循环的受损情况,近些年来,我国在医疗行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由此冠脉微循环的重要性也是得到了医疗领域的高度认知,所以要必要着重探究急性心肌梗塞后冠脉微循环障碍相关检测手段和相关治疗方法,本文则是在此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究。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冠脉微循环;治疗研究1.冠脉微循环概述冠脉循环涉及到了患者冠状动脉的各个血管,其中包含了心外膜冠状动脉,以及此动脉的主要分支。

还有灌装动脉的小动脉、微动脉、心肌组织毛细血管以及微静脉。

而对于冠脉微循环来说,其是一种微循环系统,其中主要有毛细血管、微动脉,以及微动脉。

对于小动脉和微动脉来说,其主要是归属于肌性动脉,小动脉和微动脉的收缩和扩张会对心肌血流量和冠状动脉血流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冠状动脉血管床以及心肌代谢,其最主要的场所就是对于冠脉外循环网。

近些年来,有学者进行临床研究发现,冠状动脉微循环与冠心病的“无复流现象”存在的关系是十分的紧密。

2.微血管无复流现象2.1无复流现象的概念在对患者的心外膜冠状动脉存在堵塞进行消除或者减轻之后,患者的缺血组织的微循环如果依旧存在血流不能完全恢复到相关指标的情况,则患者此种可以归属于无复流情况,此种情况是患者其微血管出现再次灌注损伤所存在的一种微循环功能障碍。

产生此种功能障碍的前提必须是首先将心外膜血管病变处远端残留狭窄,以及栓塞和痉挛等情况进行排除。

最早有学者在白鼠一类动物进行实验中明确观察到动物心肌在通过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左右的缺血后,在此进行血液关注就会有微血管不能复流的情况存在。

在临床上可以理解为无复流现象是逐渐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突然出现的一种急性疾病,具体来说无复流的区域范围和患者再灌注后存在时间上的关联,一般来说,是患者在灌注后的数天当中,如果灌注时区域不大,以后会有不断发展的情况存在,可以明显发现无复流存在的情况一般是在灌注后的十五分钟当中,而医生也是可以在此时间点对患者有误复流情况存在进行明确的预判,无复流情况与以下六条因素存在明显关联,具体详见下面表1所示。

2021年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动物模型及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

2021年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动物模型及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

[摘要]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是心脏X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复流等微循环病变的共同发病机制。

随着现代影像学的迅速发展, CMD的发生和防治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CMD动物模型是研究疾病发病机制及评价药物作用的必不可少的工具,选择合适的CMD动物模型建立方法是开展CMD实验研究首先面临的问题。

临床及实验研究显示,中医药在CMD的防治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

如何进一步阐明中药作用机制寻求最佳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将是中医药干预CMD的研究重点。

该文将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动物模型的建立评价方法及中医药防治冠状动脉微血管环障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为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实验及中医药的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心脏X综合征;微血管性心绞痛;PCI术后无复流;中医药;动物模型Advances in animal model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revention in 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LI Lei1,2, LIU Jianxun1,2*, REN Jianxun1,2, GUO Hao1,2, LIN Chengren1,2(1 Institute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of Xiyuan Hospital,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91, China;2 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Chinese Materia Pharmacology,Beijing 100091, China)[Abstract]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 (CMD) is a common mechanism for some heart disease like cardiac X syndrome andnoreflow phenomenon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imageology, CMD has receivedincreased attention Animal model of CMD is indispensable tool forthe research of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evaluation, therefor choose an appropriate animal model is the first issue to carry out CMD research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studies have shown unique effectiven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in CMD therapy Clarifying of the TCM therapeutic effect mechanisms and seeking an optimal solution of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will be the focus of future research This paper reviewedthe establishment and evaluation of CMD animal model, as well asthe intervention study of TCM on CMD The article aim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basic research of CMD and the TCM experimentalstudy on CMD[Key words]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 cardiac Xsyndrome;microvascular angina; noreflow after PC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imal model冠心病是全世界范围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心外膜冠状动脉狭窄所致的心肌供血不足被认为是冠心病的主要病因。

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常见中医治法

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常见中医治法

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常见中医治法冠脉微循环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心绞痛、胸闷、气短等。

中医学认为,冠脉微循环障碍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等原因引起的。

因此,中医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的方法主要是调理气血、活络经脉、化瘀消肿等。

中医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常见方法包括以下几种:一、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的重要方法之一。

针灸可以刺激经络,调节气血,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心绞痛等症状。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内关、神门、心俞、膻中等。

二、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另一种常见方法。

中药可以调理气血、活络经脉、化瘀消肿等,从而改善心脏病患者的症状。

常用的中药包括丹参、川芎、桃仁、红花等。

三、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推拿按摩可以刺激经络,促进气血流通,缓解心绞痛等症状。

常用的推拿按摩手法包括揉、捏、按、推等。

四、气功疗法气功疗法是中医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的一种传统方法。

气功可以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增强体内的自愈能力,缓解心脏病患者的症状。

常用的气功包括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等。

五、饮食调理饮食调理是中医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医认为,合理的饮食可以调节身体的气血、防止血液黏稠、降低胆固醇等,从而预防和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

常用的食疗方包括红枣、山药、莲子、芡实等。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针灸疗法、中药治疗、推拿按摩、气功疗法、饮食调理等。

但是,中医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不能一概而论。

因此,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时,应该选择正规的中医医院,由专业的中医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同时,患者也应该积极配合治疗,坚持饮食调理、适量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等,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

微循环障碍的中华医药学基本论文

微循环障碍的中华医药学基本论文

微循环障碍的中华医药学基本探索【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478-02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人们就开始了微循环的研究,直至1954年第一届美国微循环会议上才正式确定和使用“微循环”这个概念。

自此,微循环学作为一门科学,主要探索在生理及病理情况下各个组织与脏器微循环的改变及其发生障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为急于弄清楚在生理病理情况下微循环发生障碍的机制,这对于人体健康显得太重要了。

人体的体循环、肺循环和微循环一个相互联系而缺一不可的集体,循环有障碍时,人体就不能正常运转,微循环发生故障时,虽然不会立即有性命危险,但也会使人生病。

然而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当人们面临大量病例(如心脑血管病)都与微循环障碍呈正比的临床现实,却没有研制出十分有效的药物来。

其实,几千年来我们的中华医药学的祖辈就高度关注“微循环”障碍,并一直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

1 中华医药学对“微循环”障碍的探索史实由于受历史条件和科技手段的制约,中华医药学对微循环障碍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散见于医籍的关于络病的认识上。

但即使如此,医学大家们仍然依靠“四诊”的手段,找到用药物通络的手段,也筛选出一系列的有效方药,包括辛味通络药、虫类通络药、藤类通络药、络虚通补药等,并指出了用药原则:“久病当以缓攻,不致重损。

古代中医有个“郁”的概念,《黄帝内经》对“郁”的治法有“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集金元四大家之大成的朱丹溪提出“久病多郁”,“久病必郁”的著名论断,并指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丹溪心法?六郁》)强调在气、血、痰、郁的致病问题上,“郁”起主要作用。

关于“郁”的确切含义,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的解释是:“郁,怫郁也。

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

”丹溪弟子戴元礼对“郁”的看法更直观:“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病机与防治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病机与防治

中医论坛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病机与防治朱春临1,2,苗丽娜2,魏康康3,高 洁2(1.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100029;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100091;3.北京大学中医药临床医学院(西苑),北京100191) [摘要]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 )是缺血性心脏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与心血管疾病预后密切相关。

“络病理论”作为中医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心血管领域的研究趋于成熟。

本文基于络病理论探究CMD 的病机与防治。

从“络病”视角分析CMD 发病机制可归结于气虚络瘀、痰瘀阻络和瘀毒内蕴,其中以气虚为本,瘀、痰、毒为标,瘀贯穿疾病始终,在治疗上应以补气活血化瘀为基本治法,重视通补结合。

在络病理论指导下的辨证论治可以提供个性化和科学的诊疗方案,有望改善CMD 最终的防治效果,以期为CMD 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络病理论;中医;病机;防治doi :10.3969/j.issn.1008-8849.2024.02.012[中图分类号] R543.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8849(2024)02-0213-04[通信作者] 高洁,E -mail :gaojie_enjoylife@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81904046);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ZZ15-YQ -003);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专项科研基金(CMC2022004)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是由于冠脉微血管出现结构和/或功能异常,而致冠脉血流受损,临床可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胸闷、胸痛、心慌等症状的一类疾病[1]。

201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首次将CMD 列入心肌缺血的发病机制之一[2],至此引起广泛关注,成为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

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CMD 检出率逐年攀升,有资料显示心肌缺血人群中CMD 的发病率约为40%~64%[3]。

冠脉功能学现状与进展(完整版)

冠脉功能学现状与进展(完整版)

冠脉功能学现状与进展(完整版)iFR是一种无创功能学评价指标,可以通过压力导丝检测冠脉狭窄病变,无需使用扩张药物。

iFR的正常值为0.89,与FFR相比,iFR的检测过程更加简便、快速,且不需要使用扩张药物,因此更加安全。

iFR的研究表明,对于iFR≥0.89的狭窄病变可以采用保守治疗,而对于iFR<0.89的狭窄病变则需要进行介入治疗。

与FFR相比,iFR的局限性较少,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可能会受到心率、心律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在临床实践中加以注意。

4.冠脉血流储备分数QFRQFR是一种新型无创功能学评价指标,可以通过冠脉造影图像进行计算,无需使用扩张药物和压力导丝。

QFR的研究表明,与FFR相比,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重复性,且可以检测到更多的狭窄病变。

QFR的正常值为0.80,对于QFR <0.80的狭窄病变,需要进行介入治疗。

与其他功能学评价指标相比,QFR的优势在于其无创、简便、快速、准确,可以在冠脉造影过程中进行评价,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随着功能学评价指标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冠脉功能学已经成为冠心病诊治中的重要手段。

CFR、FFR、iFR、QFR等功能学评价指标可以为临床制定有效的治疗策略提供依据,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

在临床实践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功能学评价指标等多方面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非侵入性评估方法除了上述三种方法,还有一些其他的非侵入性评估方法,如冠脉计算机断层扫描(CCTA)和心肌灌注显像等。

CCTA可以直接观察冠脉狭窄程度和位置,但无法评估血流储备功能。

心肌灌注显像可以评估心肌灌注情况,但需要注射放射性示踪剂,且存在较高的辐射剂量。

这些方法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作为辅助手段,但并不是广泛适用的评估方法。

在选择评估方法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医疗资源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Resting Pd/Pa是指在没有使用血管扩张药物的情况下,测量狭窄病变远端和近端压力之比。

麝香通心滴丸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麝香通心滴丸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麝香通心滴丸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赵 健,梁 春摘要 综述麝香通心滴丸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临床和基础研究㊂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是重要的致心肌缺血病因,影响病人预后,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㊂麝香通心滴丸可通过抗氧化应激㊁抗炎和促进血管新生等多种机制发挥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作用,且安全性良好,是潜在的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重要药物㊂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麝香通心滴丸;综述d o i :10.12102/j.i s s n .1672-1349.2023.11.013 冠状动脉微循环系统是由心脏中直径<500μm 的前小动脉和小动脉组成,当这些微血管的结构和(或)功能发生异常时被称为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 ,CMD ),主要表现为微血管阻力的升高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的下降[1]㊂CMD 已成为继阻塞性冠心病之后又一重要的心肌缺血病因,CMD 是病人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严重影响病人预后,是值得关注的重点临床问题和治疗靶点[2-4]㊂目前,增加冠状动脉微血管血流灌注的药物主要包括尼可地尔和钙离子拮抗剂等,但并不能带来明显的临床获益[5]㊂麝香通心滴丸是一种益气通脉的中医传统方药,其在CMD 的治疗上可发挥重要作用,可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的血流灌注,本研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㊂1 麝香通心滴丸治疗CMD 的理论依据气虚血瘀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治疗上应首先益气,兼以活血化瘀㊁祛痰[6]㊂中医将心脏病病人的高血黏滞度归为 血中之痰浊 ,而CMD 为冠状动脉微血管血流不畅甚至不通,则是 血瘀 的具体体现㊂麝香通心滴丸源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古方 至宝丹 ,人工麝香㊁蟾蜍性味芳香,可通脉缓急止痛,为君药;人参皂苷㊁丹参补心益气㊁活血化瘀,为臣药;人工牛黄㊁熊胆粉清热化痰逐瘀,为佐药;冰片调诸药,为使药;麝香通心滴丸兼具益气活血双重功效,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2104588)作者单位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200003)通讯作者 梁春,E -mail :******************.cn 引用信息 赵健,梁春.麝香通心滴丸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21(11):2003-2005.是治疗 胸痹 的良方,可直接推动微小血管的血运及灌注,活血化瘀辅助改善大动脉血管的狭窄与阻塞[7]㊂2 麝香通心滴丸治疗CMD 的临床研究目前,已开展的麝香通心滴丸干预CMD 的临床研究,多是以冠状动脉慢血流病人为研究对象㊂冠状动脉慢血流是冠状动脉造影过程中血管管腔无明显阻塞但造影剂充填延迟㊁血流减慢的一种现象,冠状动脉慢血流普遍被认为是CMD 的一种形式,且诊断相对容易[8]㊂徐朝等[9-10]开展了两项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一项是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评价了舌下含服麝香通心滴丸对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即刻作用,一项是评价了麝香通心滴丸对冠状动脉慢血流病人的近期疗效,结果显示,应用校正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 )血流计帧法发现舌下含服麝香通心滴丸能即刻有效改善冠状动脉慢血流病人血流帧数值,且麝香通心滴丸可减轻病人心绞痛发作次数,降低运动平板试验阳性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㊂贡玉苗等[11]纳入了106例微血管性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麝香通心滴丸,治疗12周后,试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6.29%与78.80%),试验组运动试验可疑阳性率及阳性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试验组冠状动脉血流储备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安全性良好㊂李康荣[12]纳入冠状动脉慢血流病人7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麝香通心滴丸,比较了治疗前后两组病人的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及心绞痛程度,结果发现麝香通心滴丸可明显降低病人的微循环阻力指数及心绞痛的发作程度㊂李燕伟[13]观察了30例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慢血流病人服用麝香通心滴丸前㊃3002㊃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年6月第21卷第11期后空腹血中一氧化氮含量㊁内皮素-1及C反应蛋白水平,发现服药前冠状动脉慢血流病人一氧化氮含量减少㊁内皮素-1及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说明冠状动脉慢血流病人存在冠状动脉内皮分泌功能紊乱,而麝香通心滴丸可缓解冠状动脉慢血流病人胸痛症状以及保护冠状动脉慢血流病人血管内皮分泌功能㊂刘建平等[14]观察了麝香通心滴丸对心脏X综合征病人的治疗作用,将38例病人以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采用常规联合麝香通心滴丸治疗,结果显示麝香通心滴丸能够明显降低心脏X综合征病人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延长运动总时间,降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㊂在以上的临床试验中,麝香通心滴丸组病人均未有明显不良反应出现㊂此外,还有两项研究麝香通心滴丸对CMD治疗作用的临床试验正在开展[15-16],未来将进一步丰富麝香通心滴丸的循证医学证据㊂3麝香通心滴丸改善CMD的机制研究CMD的发病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㊁氧化应激㊁炎症等因素有关,关于麝香通心滴丸治疗CMD的基础实验研究也围绕上述机制展开[17]㊂姚玉斯等[18]应用介入球囊阻断猪心脏左前降支中部血流再灌注建立了CMD模型,实验组给予麝香通心滴丸干预8周,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心脏血流速度明显加快,组织病理学显示,麝香通心滴丸显著减轻了心肌微血管充血,抑制了炎细胞的浸润,进一步的分子学实验显示,麝香通心滴丸可能通过Sirt1等信号通路发挥抗炎和调节能量代谢的作用,从而改善CMD㊂张艳达等[19]分析了麝香通心滴丸对心肌梗死小鼠微循环障碍的改善作用,同样发现麝香通心滴丸可使微血管血流速度加快㊁白细胞黏附减少㊂赵晶晶[20]探讨了麝香通心滴丸对糖尿病大鼠心肌重构及微循环障碍的改善作用,证实麝香通心滴丸可提高糖尿病大鼠的左室射血分数,改善内皮功能和氧化应激状态,缓解炎症反应,进而抑制其心肌纤维化和微栓塞程度㊂张红旗等[21]从血管内皮损伤角度探究了麝香通心滴丸对大鼠血管内皮的作用,发现麝香通心滴丸可以降低血液中内皮素-1㊁C反应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增加一氧化氮的含量,从而对血管内皮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㊂刘华花[22]以左心室注射月桂酸盐法构建了大鼠CMD模型,血清学检测可见麝香通心滴丸预处理可明显减少CMD大鼠血清心肌酶的水平,降低大鼠血清内皮素-1㊁氧化应激指标和炎性因子水平,而升高一氧化氮的水平;组织病理学染色发现麝香通心滴丸预处理可减少大鼠心肌炎症浸润及冠状动脉微血管栓塞㊂Bai等[23]通过对猪冠状动脉内注射微球的方式构建了冠状动脉慢血流的CMD模型,并予以麝香通心滴丸干预,冠状动脉造影和心脏超声分别显示麝香通心滴丸加快了冠状动脉血流和改善了心功能,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表明麝香通心滴丸抑制了炎症反应并上调了心肌组织一氧化氮合酶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㊂Ding等[24]大鼠实验发现,麝香通心滴丸可通过调节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打开和蛋白激酶B(Akt)-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磷酸化减少大鼠冠状动脉微栓塞㊂Zhang 等[25]提出麝香通心滴丸是通过上调组织胱硫醚-γ-裂解酶表达进而增加硫化氢的生成来实现改善微循环的作用㊂Liu等[26]应用月桂酸钠构建大鼠CMD模型,并予麝香通心滴丸预处理,分析了炎症㊁凋亡和氧化应激通路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麝香通心滴丸预处理可发挥抗炎㊁抗凋亡和抗氧化的作用,减轻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㊂吴刚等[27]研究了麝香通心滴丸对心肌纤维化和血管再生的影响,发现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麝香通心滴丸治疗缺血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病人,可通过影响心肌纤维化和血管再生因子改善心室重塑,提高病人心脏功能,减轻临床症状,增加病人的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㊂研究表明,麝香通心滴丸可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复合物1 (mTORc1)通路促进巨噬细胞极化改善大鼠CMD[28]㊂4小结综上所述,现有的研究证据表明,麝香通心滴丸可通过抗氧化应激㊁抗炎和促进血管新生等多种机制发挥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作用,且安全性良好,是潜在的治疗CMD的药物㊂但是已开展的临床试验样本量均较小,服用麝香通心滴丸的剂量㊁方法㊁周期和结局指标也不完全统一,且缺乏对病人的长期随访,未来还需更多大样本的随机对照实验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更多强有力的证据支持㊂参考文献:[1]张运,陈韵岱,傅向华,等.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循环杂志,2017,32(5):421-430.[2]TAGLIAMONTE E,SPERLONGANO S,MONTUORI C,et al.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 affects left ventricular globallongitudinal strain response to dipyridamole stressechocardiography:a pilot study[J].Heart and Vessels,2023,38(4):470-477.[3]KELSHIKER M A,SELIGMAN H,HOWARD J P,et al.Coronaryflow reserve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a systematic reviewand meta-analysis[J].European Heart Journal,2022,43(16):1582-1593.㊃4002㊃C H I N E S EJ O U R N A L O FI N T E G R A T I V E M E D I C I N E O N C A R D I O-C E R E B R O V A S C U L A R D I S E A S E J u n e2023 V o l.21 N o.11[4]DE VITA A,PIZZI C,TRITTO I,et al.Clinical outcomes of patientswith 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 in absence ofobstructive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J].Journal ofCardiovascular Medicine,2022,23(7):421-426.[5]GAO J,MENG T T,LI M,et al.Global trends and frontiers inresearch on 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a bibliometricanalysis from2002to2022[J].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alResearch,2022,27(1):233.[6]李渊芳,谢盈彧,徐士欣,等.浅析气血同治法在冠脉微循环障碍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杂志,2019,46(9):1855-1858.[7]杨广智.宽心益气汤联合麝香通心滴丸在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7):196-198.[8]殷培明,王曙光,张爱元.冠状动脉慢血流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16,31(6):555-558. [9]徐朝.血管活性药物-麝香通心滴丸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的临床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5.[10]WANG S H,CHU L,XU Z,et al.Effect of Shexiang Tongxindropping pills(麝香通心滴丸)on the immediate blood flow ofpatients with coronary slow flow[J].Chinese Journal ofIntegrative Medicine,2019,25(5):360-365.[11]贡玉苗,司靓,郭晓菊,等.麝香通心滴丸治疗微血管心绞痛的疗效及临床安全性研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1,13(5):577-579.[12]李康荣.麝香通心滴丸对冠状动脉慢血流改善作用的研究[J].北方药学,2021,18(8)33-34.[13]李燕伟.麝香通心滴丸对冠状动脉慢血流气虚血瘀痰浊阻滞证患者血管内皮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8.[14]刘建平,廖火城,刘凌,等.麝香通心滴丸对心脏X综合征患者治疗作用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8,8(12):231-233. [15]LU Y L,CHU X P,ZHANG J F,et al.Effect of Shexiang Tongxindropping pill on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patients withnormal fractional flow reserve and coronary microvasculardisease:a study protocol[J].Medicine,2020,99(38):e22126. [16]TIAN J F,ZHANG L J,YANG X Y,et al.The effect of ShexiangTongxin Dropping Pills on 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CMVD)among those with a mental disorder and non-obstructivecoronary artery disease based on stress cardiac magneticresonance images:a study protocol[J].Medicine,2020,99(21):e20099.[17]FEENSTRA R G T,BOERHOUT C K M,WOUDSTRA J,et al.Presence of coronary endothelial dysfunction,coronaryvasospasm,and adenosine-mediated vasodilatory disorders inpatients with ischemia and nonobstructive coronary arteries[J].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2022,15(8):e012017. [18]姚玉斯,曾智桓,赵艳群,等.麝香通心滴丸改善猪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冠脉微循环和心功能[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20,40(6):899-906.[19]张艳达,施珊岚,厉娜,等.麝香通心滴丸改善心肌梗死小鼠微循环障碍的作用机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23):2969-2972.[20]赵晶晶.麝香通心滴丸对糖尿病心肌病心肌重构及微循环障碍的改善作用探讨[D].杭州:浙江大学,2020.[21]张红旗,徐丹令,杨琳,等.麝香通心滴丸对大鼠血管内皮早期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2009,16(5):669-672. [22]刘华花.麝香通心滴丸对大鼠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改善作用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9.[23]BAI Y P,ZHANG M J,PENG S,et al.Efficacy of Shexiang Tongxindropping pills in a swine model of coronary slow flow[J].Frontiers in Physiology,2022,13:913399.[24]DING Y,ZHU H Y,ZHANG L Z,et al.Shexiang Tongxin droppingpill reduces coronary microembolization in rats via regulation of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 opening and AKT-GSK3βphosphoryl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Medicine,2021,27(7):527-533.[25]ZHANG Y D,ZHAO J,HE Z Q,et al.Shexiang Tongxin droppingpill improves peripheral microvascular blood flow viacystathionine-γ-lyase[J].Medical Science Monitor,2019,25:6313-6321.[26]LIU H H,ZHAO J J,PAN S L,et al.Shexiang Tongxin dropping pillprotects against sodium laurate-induced coronarymicrocirculatory dysfunction in rats[J].Journal of 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2021,41(1):89-97.[27]吴刚,余德龙,李磊,等.麝香通心滴丸对缺血性心力衰竭心肌纤维化和血管再生的影响机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1,27(1):141-146.[28]LU X Y,YAO J K,LI C X,et al.Shexiang Tongxin dropping pillspromote macrophage polarization-induced angiogenesis against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 via PI3K/Akt/mTORC1pathway[J].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2022,13:840521.(收稿日期:2022-12-04)(本文编辑邹丽)㊃5002㊃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年6月第21卷第11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脉微循环障碍的中西医结合论治现状(一)
【摘要】本文分别从中、西医理论的角度简明阐述了对冠脉微循环障碍的认识,诊断及治疗。

认为,目前临床上还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特效的治疗方案。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从中西医结合理念出发,充分发挥中医优势,定能走出目前的治疗困境。

【关键词】冠脉微循环中西医结合疗法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医学发展,在对冠心病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上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该病的死亡率。

尤其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IC)成为当今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它使被动、保守的治疗转为主动、积极的血运重建,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

但是PCI术注重局部干预,整体关注不足是其缺点,最突出的难题之一就是冠脉微循环障碍。

冠脉微循环受损是决定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1]。

而整体治疗、整体调节是中医的优势之一,术前或术后用中药调整阴阳,调畅气血,恰可弥补介入治疗的不足。

因此,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克服冠脉微循环障碍具有重要意义。

1对冠脉微循环障碍的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冠脉微循环是指由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微静脉构成的微循环系统。

小动脉和微动脉(亦称外周阻力血管,特别是内径<300μm 微动脉)是属于肌性动脉,其收缩和扩张可显著影响冠状动脉阻力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冠脉血流量。

当冠脉微循环发生障碍时,即使成功通过心肌再灌注治疗或支架置入,仍然发生无复流现象,即心外膜冠状
动脉闭塞已减轻或消除后,缺血组织的微循环血流仍不能完全恢复正常。

《黄帝内经》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即“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经脉》)。

对于气血,《黄帝内经》中大量使用了“行、注、满、盈、溢、淤、渗、灌、泄”等动词,如“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调和,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灵枢·痈疽》),作为气血运行通道的经络,即通常意义的脉,也就是现代所说的血管,分布于经脉路线上的血脉叫作经之脉,简称为经脉,而支行的、较小的血管叫做络脉,也称血络。

络脉由经脉支横分出,并进一步呈网络状分布,逐层细分至孙络,孙络即为微循环系统。

人身各处皆有络脉循行,通常将络脉之行于体表部位者称为阳络、浮络,循行于体内的为阴络。

阴络多分布于五脏六腑,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称之为“脏腑隶下之络”。

阴络随其散络的脏腑不同而名称各异,如心络、脑络、肝络、肾络等2]。

而冠脉微循环则应属于心络的范畴。

中医认为冠脉微循环障碍,应属心络受损、血瘀阻络。

心络受损的发生,不仅可由心之络脉瘀阻而引起,亦可因心之络脉绌急而造成。

心气虚乏是形成心络病变的重要因素,气虚运血无力,或气滞血行不利,使气血津液输布障碍,引起脏腑功能失调瘀阻络脉。

络脉绌急常在络脉瘀阻的基础上发生,也可单独为患,络脉绌急又可加重络脉瘀阻,二者
可互为因果。

中医血瘀证大部分可归属于“血管源性疾病”。

心络瘀阻、血运不畅,甚或形成微小症积(血栓),可类同于冠脉微循环完整性受损、灌注不足。

2冠脉微循环障碍的诊断
中医脏象学说中曰:“心开窍于舌”,《灵枢·五阅·五使篇》中也言:“舌者心之官也”。

《灵枢·脉度篇》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这些都说明心与舌的关系,即舌的形态功能变化可反映心的状态。

冠脉微循环障碍也不例外,也可通过观察舌体的色泽、胖瘦,活动的灵活度等判断心络是否有血瘀证。

有研究表明,通过舌分光定量、舌浅血流量测定、可视光分光法组织血氧饱和度方法可观察到:冠心病血瘀证患者舌质与健康人相比有明显差异3-4]。

当然,临床血瘀证不完全是冠脉微循环障碍,单凭中医的“四诊”合参也不可能对其做出明确诊断,还需依靠现代先进的诊断技术。

近20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评价微循环功能、结构状态已成为可能,目前已开展的检查技术有:①冠脉造影的TIMI心肌灌注分级(TIMImyocardialperfusiongrades,TMPGs),有研究表明TMPGs是AMI 病人PCI术后2年生存独立的预测指标5];②心肌声学造影(MCE);
③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④磁共振显像(MRI),无创性MRI检测心肌内微循环的技术近年来得到发展6]。

也有学者用MRI与放射性微球检测技术联合应用,观察心肌内微循环;⑤接触性显微镜可直接观察冠脉微循环及微血流变化;⑥多普勒导丝技术研究心外膜
冠脉血流,可检测冠脉血流和储备,反映冠脉微循环;⑦可视光分光法对组织血氧代谢的测定等。

由此可见,通过现代先进的医疗设备已能直接或间接的对此病做出明确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