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微循环障碍的中西医结合论治现状(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受损、脂质代谢紊乱和炎症反应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其临床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疗效明显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传统药物如丹参、川芎、天麻等对冠心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丹参是一种有益于心血管系统的中草药,其有效成分丹参酮对冠心病有显著的抗缺血、抗心肌梗死作用,可降低心肌的氧耗量,增加心肌对缺血的耐受性。
川芎具有活血通络,舒筋活血的功效,对冠心病合并症和病因的调理作用显著。
天麻对冠心病伴有心绞痛、狭窄性心绞痛有一定疗效。
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中。
针刺穴位可以改善心脏供血和心脏功能,降低血压和血脂,减少冠心病发作的次数和减轻症状。
针灸治疗冠心病的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自主神经、改善心肌供血、减轻心脏负荷等途径发挥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冠心病的有效率较高,受到患者的广泛认可。
中医药在冠心病的预防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中医强调“治未病”,提倡“调理阴阳”,通过药膳调养心脏,增强体质,改善冠心病的易感因素,起到预防作用。
中医治疗也强调“因病施治”,提倡根据个体体质和病情特点,个性化地选取药物治疗,达到个体化预防冠心病的目的。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分子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种信号通路和分子因子的参与,如炎症因子、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
这些研究为治疗冠心病提供了新的靶点和策略,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介入治疗技术不断进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技术包括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心血管疾病是指各种引起心脏及血管功能异常的疾病。
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等。
这些疾病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威胁,对于社会经济和人口健康均有一定的影响。
传统的中医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何将传统的中医药发挥到最大效益,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传统理论根据中医理论,心脏是人体的主宰机关之一,其它脏腑和组织都依赖它而生存。
心脏的功能失常,往往会导致多个脏腑出现异常。
中医对心脏疾病认为有“痰饮壅盛”“气滞血瘀”“阴虚阳亢”等不同证型的阐述。
治疗时,中医药常常采取一定的方药组合,配合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例如,治疗高血压,常用的方剂有龙胆泻肝汤、天王补心丸、降压软胶囊等等。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的支持和发展,一些传统中药品已经拥有了国家药品注册证书和临床应用的支持。
例如,丹参、黄芪、天麻、当归、川芎、人参等等很多具有良好药效的中药都被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同时,中医药也逐渐融入了现代医学的研究之中。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可谓一种全新的健康保健思维模式。
这种做法突破了传统医学在温和疗法、较长疗程、维持疾病缓解阶段等方面的局限性,扩展了有关疾病的认识与解释,为人们提供了更优质的医疗保障。
中医药式样方案中“三目标、三调度”计划系统理论,使中医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DNA字典与中药配伍的研究中药方剂的基本结构和药效是由中药材配伍而成的,这种配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果能够清晰地掌握中药材的配伍规律,将有助于中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
2、中药派生物分子基础的研究中药作为生物活性分子的混合物是非常复杂的,而且往往包含数百种甚至上千种化合物。
通过研究这些化合物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和生物学效应,可以更好地利用传统的中医药知识解决现代医学中存在的难题。
冠脉微循环障碍的中西医结合论治现状(1).

冠脉微循环障碍的中西医结合论治现状(1)】本文分别从中、西医理论的角度简明阐述了对冠脉微循环障碍的认识,诊断及治疗。
认为,目前临床上还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特效的治疗方案。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从中西医结合理念出发,充分发挥中医优势,定能走出目前的治疗困境。
【关键词】冠脉微循环中西医结合疗法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医学发展,在对冠心病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上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该病的死亡率。
尤其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IC)成为当今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它使被动、保守的治疗转为主动、积极的血运重建,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
但是PCI术注重局部干预,整体关注不足是其缺点,最突出的难题之一就是冠脉微循环障碍。
冠脉微循环受损是决定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而整体治疗、整体调节是中医的优势之一,术前或术后用中药调整阴阳,调畅气血,恰可弥补介入治疗的不足。
因此,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克服冠脉微循环障碍具有重意义。
1 对冠脉微循环障碍的认识现代医学认为冠脉微循环是指由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微静脉构成的微循环系统。
小动脉和微动脉(亦称外周阻力血管,特别是内径<300μm微动脉)是属于肌性动脉,其收缩和扩张可显著影响冠状动脉阻力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冠脉血流量。
当冠脉微循环发生障碍时,即使成功通过心肌再灌注治疗或支架置入,仍然发生无复流现象,即心外膜冠状动脉闭塞已减轻或消除后,缺血组织的微循环血流仍不能完全恢复正常。
《黄帝内经》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即“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经脉》)。
对于气血,《黄帝内经》中大量使用了“行、注、满、盈、溢、淤、渗、灌、泄”等动词,如“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调和,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灵枢·痈疽》),作为气血运行通道的经络,即通常意义的脉,也就是现代所说的血管,分布于经脉路线上的血脉叫作经之脉,简称为经脉,而支行的、较小的血管叫做络脉,也称血络。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摘要】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关注。
本文通过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概念和定义、病因、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研究前景的详细介绍,对该疾病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梳理。
本文还探讨了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在临床上的意义,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发展。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为未来的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研究进展、概念、病因、诊断方法、治疗策略、研究前景、展望、临床意义。
1. 引言1.1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是一种影响心脏微循环的疾病,常见于冠心病患者。
近年来,随着心血管疾病的研究逐渐深入,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关注也逐渐增加。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策略都在不断地得到进展和完善。
目前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针对病因的探讨,包括心血管疾病的相关基因变异、代谢异常等因素对微循环的影响;其次是关于诊断方法的改进,利用心脏核磁共振、心肌灌注显像等技术来精准诊断微循环障碍;接着是治疗策略的不断创新,如药物治疗、介入手术等方法的应用;最后是关于研究前景和临床意义的展望,希望通过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深入研究,能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为心血管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机遇。
2. 正文2.1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概念和定义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指的是冠状动脉系统中微循环血管的功能异常或病理变化,导致心肌供血不足,从而引发心肌缺血和心绞痛等症状。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心绞痛不同,其独立于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而是由于微循环障碍引起的心肌供血不足。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定义还在不断完善和调整中,目前一般认为,该疾病主要特征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或轻微异常、微血管功能异常、心肌内皮功能异常、微血管再灌注异常等。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对临床微循环研究的意义及相关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对临床微循环研究的意义及相关研究进展【摘要】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心脏介入手术的成熟,诸多冠心病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从而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尽管如此,研究表明在临床实践中,大部分存在典型心绞痛结合实验室检查存在动态演变的患者,经冠脉造影显示无明显冠脉狭窄或病变,经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症状反复、无明显减轻的患者多数为冠脉微循环障碍。
冠脉微循环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效果以及预后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冠状动脉微循环;微循环;冠状动脉;CMD1概述冠状动脉微循环[1]指由直径小于150μm的微动脉、毛细血管以及微小静脉组成的微循环系统,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心脏以此实现血液和组织间的物质交换,保证心肌正常的功能活动。
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oronary microvanscular dysfunction,CMD),一般定义为无阻塞性冠心病患者发生的心绞痛、心电图缺血性改变的临床综合征。
冠脉微循环障碍在功能上表现为冠脉血流储备(coronary flow reserve,CFR)减少,即冠脉血流在药物引起冠脉舒张达到最大充盈时的血流量与基础状态下血流量的比值减少[2]。
2冠脉微循环检查技术临床中冠脉微循环主要以功能性检测为主,通过冠脉血流和心肌灌注评估技术两种手段反映CMD。
2.1冠脉血流的评估技术冠脉血流的流速、流量、压力及灌注时间等血流参数出现异常是反映存在冠脉血液循环障碍的直接证据,但受到检测技术的限制,只有在冠脉血流参数出现异常同时冠脉心表大血管正常的情况下才能初步考虑存在冠脉微循环障碍,缺乏诊断冠脉微循环障碍的直接证据。
评价冠脉血流的技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有①冠状动脉造影;②冠状动脉内多普勒超声(ICDU);③ 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④经胸超声心动图/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2.2 心肌灌注的评估技术当患者出现冠脉微循环障碍时,局部心肌灌注则随之受损,以下各种检查方法与技术利用存在于血液中的核素标记分子,可反射超声波的微泡或者提高磁共振成像信号的对比剂等物质来检测局部心肌的血液灌注情况,当出现心肌灌注稀疏、缺损、低信号等情况时表明存在心肌缺血。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的Meta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的Meta分析刘用;吴旸;李蒙;李金根;褚国洁;肖狄;张立晶【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23(21)1【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CSF)的临床疗效。
方法:全面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
检索中西医结合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时间设定为2003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
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
采用Stata 17.0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15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涉及957例病人。
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症状疗效[OR=3.00,95%CI(2.32,3.88),P<0.05]、心电图疗效[OR=2.50,95%CI(1.58,3.95),P<0.05],有效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SMD=-1.37,95%CI(-1.84,-0.90),P=0.002]及内皮素-1(ET-1)水平[SMD=-1.83,95%CI(-2.67,-0.99),P=0.025],升高一氧化氮(NO)水平[SMD=0.80,95%CI(0.45,1.15),P=0.021]。
结论:现有证据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相较于单纯西药治疗,在缓解临床症状、提高心电图疗效、改善内皮功能及降低炎性因子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总页数】9页(P1-9)【作者】刘用;吴旸;李蒙;李金根;褚国洁;肖狄;张立晶【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相关文献】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冠状动脉慢血流关系的Meta分析2.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影响因素:一项基于病例-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内推注硝普钠防治慢血流或无复流有效性的Meta分析4.麝香保心丸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后短期冠脉慢血流的临床分析5.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曲美他嗪治疗效果的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冠心病的微循环功能障碍和调节机制

冠心病的微循环功能障碍和调节机制冠心病作为一种心脏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
然而,除了冠状动脉阻塞引起的血管供血不足外,冠心病患者还经常伴随着微循环功能障碍。
微循环是心脏冠状动脉供血不到的区域,通过一系列微小的血管组成的网状结构来维持组织的血液供应。
本文将讨论冠心病的微循环功能障碍以及涉及的调节机制。
一、微循环功能障碍的定义和表现微循环功能障碍是指在血管营养供应区域内,由于血流动力学异常或内外环境因素导致微循环内血流分布不均匀或灌注不足,造成局部组织缺血,从而引发一系列病理改变。
在冠心病中,微循环功能障碍会导致心肌缺血、心绞痛的发生,并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
微循环功能障碍的表现主要包括:1. 心绞痛症状:患者会感到胸痛或不适感,可向左肩、背部、颈部等部位放射,且多发生在运动或精神紧张时。
2. ST段改变:在心电图上,出现ST段压低、压平或抬高等改变,反映了心肌缺血。
3. 心电图检查:运动负荷心电图检查中,患者可能出现运动诱发的ST段压低、抬高或ST段下斜型压低。
二、微循环功能障碍的调节机制1. 冠状动脉自主神经调节:冠脉微循环的血流主要由冠状动脉自主神经调节,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通过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率来提高微循环血流量,而副交感神经则通过降低心肌收缩力和心率来使微循环血流量减少。
当交感神经兴奋或副交感神经抑制过量时,都可能导致微循环功能障碍。
2. 冠状动脉内皮功能障碍: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具有调节血管舒缩的功能,当内皮细胞产生异常,如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会导致血管收缩和血小板聚集,从而影响微循环的血流。
3. 冠状动脉代谢耗氧平衡:冠状动脉的代谢和耗氧平衡也对微循环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当心肌代谢增加或冠状动脉供氧减少时,微循环可能会因为血管舒缩不足而出现功能障碍。
4. 内皮源性舒张因子:内皮细胞产生的一系列内源性舒张因子,如一氧化氮和前列腺素E2,对微循环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当内皮细胞损伤或功能受损时,这些舒张因子的释放会受到抑制,导致微循环功能受到损害。
冠脉微循环障碍的诊断标准

冠脉微循环障碍的诊断标准
冠脉微循环障碍的诊断标准包括:
1. 临床表现:患者典型的症状包括胸闷、心慌、气促、疲劳等,但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未发现明显狭窄或阻塞。
2. 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未出现明显的狭窄或阻塞,但可能存在非流出路或微型血管的病变。
3. 心肌灌注显像检查:包括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通常显示心肌灌注不足区域,但不具有明显的冠脉狭窄。
4. 心脏介入手术:冠脉造影导管注入亚硝酸酯类药物后可改善患者的症状和心肌灌注情况,但不会导致冠状动脉造影图像上的明显变化。
5. 神经反射调节功能:冠脉微循环障碍时,神经反射调节功能受损,可通过心脏负荷试验来评估。
例如,通过体力活动或药物负荷使心肌负荷增加,观察患者的症状和心电图变化,以评估冠脉微循环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脉微循环障碍的中西医结合论治现状(一)
【摘要】本文分别从中、西医理论的角度简明阐述了对冠脉微循环障碍的认识,诊断及治疗。
认为,目前临床上还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特效的治疗方案。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从中西医结合理念出发,充分发挥中医优势,定能走出目前的治疗困境。
【关键词】冠脉微循环中西医结合疗法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医学发展,在对冠心病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上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该病的死亡率。
尤其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IC)成为当今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它使被动、保守的治疗转为主动、积极的血运重建,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
但是PCI术注重局部干预,整体关注不足是其缺点,最突出的难题之一就是冠脉微循环障碍。
冠脉微循环受损是决定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1]。
而整体治疗、整体调节是中医的优势之一,术前或术后用中药调整阴阳,调畅气血,恰可弥补介入治疗的不足。
因此,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克服冠脉微循环障碍具有重要意义。
1对冠脉微循环障碍的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冠脉微循环是指由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微静脉构成的微循环系统。
小动脉和微动脉(亦称外周阻力血管,特别是内径<300μm 微动脉)是属于肌性动脉,其收缩和扩张可显著影响冠状动脉阻力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冠脉血流量。
当冠脉微循环发生障碍时,即使成功通过心肌再灌注治疗或支架置入,仍然发生无复流现象,即心外膜冠状
动脉闭塞已减轻或消除后,缺血组织的微循环血流仍不能完全恢复正常。
《黄帝内经》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即“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经脉》)。
对于气血,《黄帝内经》中大量使用了“行、注、满、盈、溢、淤、渗、灌、泄”等动词,如“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调和,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灵枢·痈疽》),作为气血运行通道的经络,即通常意义的脉,也就是现代所说的血管,分布于经脉路线上的血脉叫作经之脉,简称为经脉,而支行的、较小的血管叫做络脉,也称血络。
络脉由经脉支横分出,并进一步呈网络状分布,逐层细分至孙络,孙络即为微循环系统。
人身各处皆有络脉循行,通常将络脉之行于体表部位者称为阳络、浮络,循行于体内的为阴络。
阴络多分布于五脏六腑,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称之为“脏腑隶下之络”。
阴络随其散络的脏腑不同而名称各异,如心络、脑络、肝络、肾络等2]。
而冠脉微循环则应属于心络的范畴。
中医认为冠脉微循环障碍,应属心络受损、血瘀阻络。
心络受损的发生,不仅可由心之络脉瘀阻而引起,亦可因心之络脉绌急而造成。
心气虚乏是形成心络病变的重要因素,气虚运血无力,或气滞血行不利,使气血津液输布障碍,引起脏腑功能失调瘀阻络脉。
络脉绌急常在络脉瘀阻的基础上发生,也可单独为患,络脉绌急又可加重络脉瘀阻,二者
可互为因果。
中医血瘀证大部分可归属于“血管源性疾病”。
心络瘀阻、血运不畅,甚或形成微小症积(血栓),可类同于冠脉微循环完整性受损、灌注不足。
2冠脉微循环障碍的诊断
中医脏象学说中曰:“心开窍于舌”,《灵枢·五阅·五使篇》中也言:“舌者心之官也”。
《灵枢·脉度篇》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这些都说明心与舌的关系,即舌的形态功能变化可反映心的状态。
冠脉微循环障碍也不例外,也可通过观察舌体的色泽、胖瘦,活动的灵活度等判断心络是否有血瘀证。
有研究表明,通过舌分光定量、舌浅血流量测定、可视光分光法组织血氧饱和度方法可观察到:冠心病血瘀证患者舌质与健康人相比有明显差异3-4]。
当然,临床血瘀证不完全是冠脉微循环障碍,单凭中医的“四诊”合参也不可能对其做出明确诊断,还需依靠现代先进的诊断技术。
近20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评价微循环功能、结构状态已成为可能,目前已开展的检查技术有:①冠脉造影的TIMI心肌灌注分级(TIMImyocardialperfusiongrades,TMPGs),有研究表明TMPGs是AMI 病人PCI术后2年生存独立的预测指标5];②心肌声学造影(MCE);
③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④磁共振显像(MRI),无创性MRI检测心肌内微循环的技术近年来得到发展6]。
也有学者用MRI与放射性微球检测技术联合应用,观察心肌内微循环;⑤接触性显微镜可直接观察冠脉微循环及微血流变化;⑥多普勒导丝技术研究心外膜
冠脉血流,可检测冠脉血流和储备,反映冠脉微循环;⑦可视光分光法对组织血氧代谢的测定等。
由此可见,通过现代先进的医疗设备已能直接或间接的对此病做出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