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六单元 24 《唐诗三首》 导学案(含答案)

合集下载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导学案年级学科语文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型:问题导读课学习重难点: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模块自学内容﹡学法指导﹡随堂笔记互动策略明确目标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1:品读诗歌准确、精炼的语言。

2:体会作者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明确目标,圈出关键词。

自学汇报二、自学交流,整体感知1.杜甫(712-770),字,自称,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

诗风“”,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

2.搜集本文的背景资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

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3.题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歌”指,是的一种。

4.给下列画线字的注音:怒号挂罥长林梢庇护突兀布衾三重茅沉塘坳飘转俄顷丧乱广厦见此屋课前每小组派代表把答案书写到黑板上,同组间可以纠错补充。

组内派1名同学展讲。

小组长检查组员导学案完成情况。

合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1.划节奏(1)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3)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解释加点的词语(1)号.()(2)三重茅...()(3)公然小组合作,大号在黑板作交流展示提升()(4)俄顷..()(5)墨.()(6)衾.()3.结合课文注解,翻译课文(1)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2)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四、合作探究,把握主旨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2.“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五、拓展延伸,小结反思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上完成知识梳理。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唐诗的基本特点、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情感表达以及诗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情感表达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运用诗歌表达情感。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2.增强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从形象、情感等方面品味诗歌,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3.培养批判性思维:在解读诗歌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学会分析、评价文学作品,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
4.强化文化自信:了解杜甫及其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信。
5.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过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朗读与感悟:通过朗读,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停顿、语气、节奏,感受诗歌的音韵美,理解诗人情感。
-文化背景的理解:学生可能对唐代社会背景及杜甫生平了解不足,从而影响对诗歌内涵的深入理解。
举例解释:
-在把握诗歌意境方面,教师可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会在破败的茅屋中感慨国家兴衰?”等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在培养批判性思维方面,教师可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诗中的某一句、某一观点进行探讨,如“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是否合理?”等,激发学生的思考。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 学生能够回顾并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唐诗的基本概念、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
- 学生能够回忆并描述本节课学习的三个唐诗作品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 学生能够回顾并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诗歌朗读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 学生能够回顾并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唐诗在现代文学中的应用和影响。
2. 当堂检测:
-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唐诗,并能够欣赏和评价其艺术美感。
- 如果发现学生在诗歌朗诵和鉴赏上有困难,可以考虑增加一些朗诵技巧和鉴赏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这方面的能力。
- 如果发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有困难,可以考虑增加一些讨论技巧的指导和示范,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 如果发现学生在唐诗知识的掌握上有困难,可以考虑增加一些复习和巩固的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
- 阅读材料: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唐诗作品,如《静夜思》、《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以进一步了解唐诗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 视频资源:推荐学生观看有关唐诗的纪录片或讲座,如《唐诗之路》、《唐诗鉴赏》等,以加深对唐诗背景和艺术特点的理解。
-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歌,可以是对本节课学习的唐诗的仿写,也可以是自己的原创作品。
- 学生能够分析唐诗的意境和情感,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 学生能够识别并分析唐诗中的修辞手法,并能够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 学生能够结合唐诗的背景和时代,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 学生能够运用唐诗的知识,进行诗歌创作或对唐诗进行鉴赏和评价。
- 学生能够回答与唐诗相关的题目,如唐诗的作者、背景、意境、情感等。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 唐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4)艺术手法分析:学习并掌握诗中的对比、象征等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举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秋风破”一词,既描绘了自然景象,又象征着社会的动荡不安,教师应重点讲解这一艺术手法。
2.教学难点
(1)诗歌意象的理解:学生对诗中的意象可能存在理解困难,如“沧海一粟”象征人生的渺小,“廬舍”寓意家国情怀等。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社会现实,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பைடு நூலகம்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唐诗的基本特点,学习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的情感表达和社会现实关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歌。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表现出较高的热情,但在分享成果时,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的理解不够深入。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我强调了对诗歌知识点的掌握,希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但我也意识到,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唐诗。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感悟:
首先,我发现通过提问方式导入新课,确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在导入环节,我提出了一个与诗歌情境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更容易进入诗歌的情境。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的回答偏离了主题,我需要适时引导,将他们的注意力聚焦到诗歌上来。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优秀教案(1课时3页)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优秀教案(1课时3页)

卖炭翁教案1.教学目标:2.学会通过肖像描写和动作描写, 把握人物性格。

3.掌握“辗”、“直”的含义, 和区分“骑”的不同读音的不用含义。

4.感受作者对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把握卖炭翁凄苦的形象和“宫市”罪恶的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卖炭翁》一诗的讽喻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 想象一下, 北风凛冽, 天寒地冻的冬天, 你只穿了一件单衣, 此时的你是希望快点出太阳天气暖和一点儿还是让北风继续吹, 雪继续下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卖炭翁》大家都预习过了, 请问卖炭翁的想法和大家一样吗?哪个诗句看出来的?(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师: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 但老人因为担忧天暖炭贱而希望天寒。

这一矛盾的心理充分地表现了卖炭翁的心酸与无奈二、引导分析“卖炭翁”形象(1)卖炭翁肖像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师: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这句诗句是人物描写中的什么描写?(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师: 还有其他的诗句也是肖像描写的吗?(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师:作者用了哪几种颜色, 形容了卖炭翁的外貌?师: 为什么卖炭翁翁脸上是“烟火色”、十指是黑的?(抓住“伐薪”、“烧炭”, 这说明卖炭翁不是贩卖木炭的商人, 这些炭是自己劳动所得。

)师: 通过这些肖像描写, 说明卖炭翁烧炭的过程是怎么样的?(辛劳、艰苦)师: 既然烧炭是如此的辛苦, 卖炭翁又为何要去做呢?你来推测一下, 卖炭翁是否有自己的耕地, 他是否可以选择不卖炭呢?(不是, 从“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看出, 卖炭得来的钱是维持生存的唯一希望)师: 此时大家应该能够体会到卖炭翁虽然“身上衣正单”而心里却希望天再冷一些的心理了吧。

(2)卖炭翁动作描写——“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师: 老天是否如卖炭翁所愿了呢?(是, 从“夜来城外一尺雪”)师:此时, 揣测一下老人的心理, 他是怎么想的?(终于可以…………)师: 老人何时出门卖炭?(晓)师: “晓驾炭车辗冰辙”句中, 对老人什么描写?(动作描写, 圈出动词)这两个动词描绘了老人驾车卖炭怎样的情景?(提示:快马加鞭还是缓慢行走, 落实“辗”字)师: 卖炭翁从哪里走到市场里去卖炭(终南山到长安城15公里)师: 到达市场时已经是“牛困人饥日已高”三、学生分析“两骑”形象师: 接下来出场的人物是谁?他们是在走路吗?(落实“骑”字)之前我们一起分析了卖炭翁的肖像描写和动作描写, 那请同学来分析一下作者是如何写这“两骑”的?(肖像描写: 翩翩: 形容得意忘形;黄衣使者白衫儿。

第24课《唐诗三首之石壕吏》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之石壕吏》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你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展现对他人苦难的关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3.诗意理解:分析诗中描绘的石壕吏形象,探讨作者对战争背景下百姓苦难的关注。
4.诗歌主题:深入剖析诗歌主题,理解作者对战争的批判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艺术特色:学习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了解其诗歌在历史背景下的意义。
6.文化传统文化。
7.情感教育:通过学习《石壕吏》,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现实的情感态度。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的分组讨论进行得相当热烈。他们能够围绕诗歌情感表达这一主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深入交流。但我发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偏离了主题,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讨论主题的引导不够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意对讨论方向的把握,确保学生们能够紧扣主题进行探讨。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尽量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鼓励学生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从成果分享来看,学生们对诗歌的理解有了明显的提升。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些学生较为内向,不太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看法。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多关注这部分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中对石壕吏与老妇的描绘以及诗歌的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诗歌的韵律和情感深度,我会通过朗读示范和情感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情感表达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通过语言表达对他人苦难的同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4《唐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4《唐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4《唐诗三首》教案24首唐诗之石壕吏在中国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朝曾是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时代。

但你们知道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什么吗?答案是安史之乱。

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唐代诗人XXX的《石壕吏》。

目标导学一:朗读,把握情感首先,我来为大家范读这首诗。

请大家认真听读,注意发音和语调。

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同时,可以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

目标导学二:研读,质疑释难接下来,我们要按照“开端、发展、、结局”的顺序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辞”。

诗的前四句写“致辞”的由,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老妇致辞又可分为两层:8—16句写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写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其次,我们要了解老妇的回答是从哪几个方面说的?明确:一是服役惨景;二是家中困境;三是被迫应役。

老妇人并不是心甘情愿去应征,这可以从“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句话中看出。

同时,挖掘“夜久语声绝”中“夜久”隐含的内容,老妇长时间地苦苦哀求,最终还是被无情拒绝。

教师小结:并非自愿,因为保护丈夫、儿媳、小孙心切,故作恳请,老妇之凄苦可见一斑,亦可见差役之冷酷。

再次,我们要思考为什么诗中对差吏描写很少,为什么不写差吏的话?明确:这是一种“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差吏的话可以推测出。

最后,我们要明确这首叙事诗表现了什么主题?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板书设计XXX差吏夜捉人老妇哭诉苦难老妇自请服役战乱灾难官吏横暴忧虑时局在教学中,我们要紧扣朗读这一环节,以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感情。

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生活时代久远,学生难以深刻体会到社会情形下的辛酸苦痛,教学中需要扩展更多的资料,采取不同的形式,让学生获得更深层的理解。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学习小助手· 第一问就是要概括人物和事件,第二问就是梳理卖炭翁卖炭 前后的事情。
(1)诗歌写了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被宫使用半匹 红纱和一丈绫就掠夺一空的故事。 (2)写了卖炭翁烧炭、运炭、卖炭(炭被掠夺)这几个方 面的内容。
2.品读人物。
在诗人笔下,卖炭翁是一个怎样的老人?诗人是如何描
写、表现老人的这一特点的?试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
·学习小助手·
可以用这样的句式回答:我眼中的卖炭翁的卖炭翁是年老体弱、辛劳艰苦的,从“满面尘灰烟 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以看出来。 示例二:我眼中的卖炭翁是为贫苦生活所迫的,从“可怜身上衣正 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可以看出来。 示例三:我眼中的卖炭翁是生活困苦的,从“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 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可以看出来。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
24.唐诗三首 卖炭翁
素养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义,熟读成诵。 2.学习通过人物描写和对比来突出中心的写法。 3.感受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宫市的憎恶。 ◎重点:体会本诗的讽喻含义,学习诗中的人物描写与对比 手法的运用。
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意思是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作的诗歌——《卖炭翁》。这 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 (809年),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一位卖炭老翁,一起感受他那个时代贫 苦百姓命运的悲苦。
理解对比,畅谈感受。
1.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你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示例:将“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进行对比,写出 了宫市掠夺的残酷。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伐薪烧炭南山中: 木柴。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教案
其次,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发言不够积极,这可下次课上进行一些预热活动,如提前让学生准备相关资料,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观点。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角色扮演环节,虽然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热情,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并未充分投入到角色中,对卖炭翁的生活状态体会不深。针对这个问题,我将在下一次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在角色扮演前进行充分的思考和准备,从而更好地体验角色。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角色扮演活动。学生扮演卖炭翁,体验其生活状态,从而更好地感受诗人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的心得体会。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卖炭翁》所反映出的社会现实”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解读和诗人情感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修辞手法和情感共鸣,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卖炭翁》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诗中的卖炭翁与现实生活中的劳动者有何相似之处?”
-文化差异: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唐代的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这是理解诗歌背景的难点。教师需要提供相关资料,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文化认知。
-创作技巧: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比、象征等手法的运用,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教师需要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理解这些技巧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
举例说明:
-教学重点举例:在讲解“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这句时,教师可以强调“南山”不仅仅是一个地点,它还象征着卖炭翁艰苦的生活环境,以及诗人对此的深刻描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重点赏析经典语句,体会作者情感。

3、认真夯实基础,准确完成习题训练。

初中古诗文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本诗语言通俗,淡中见奇,意蕴深厚,所以把“熟读”“解读”本诗作为重点。

把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有效导入明确目标听一首悲伤的曲子,触摸一颗悲苦的心灵,品一首悲苦的古诗,走进一段悲苦的人生。

弹指一挥间,往事越千年,浣花溪畔,一座茅屋里,一个颤抖的声音,在历史隧道的深处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就是杜甫,他少时便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他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民生疾苦的诗人。

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

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

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

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

鲁迅曾经说过:“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今天让我们再次跟随杜甫的脚步走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感受杜甫的精神世界。

目标: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重点赏析经典语句,体会作者情感。

3、认真夯实基础,准确完成习题训练。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走进杜甫,缅怀故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其诗直接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人称“诗史”。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知识点梳理及练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知识点梳理及练习

第24课《卖炭翁》知识点梳理及练习一、文学常识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

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

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二、读准字音两鬓bìn 苍苍cāng 辗niǎn冰辙zhé泥中歇xiē翩翩piān 两骑jì口称敕chì回车叱chì牛宫使驱将jiāng 半匹红绡xiāo 一丈绫líng 系jì向牛头三、三行对译[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1)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三十二首,题注云:“苦宫市也。

”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到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

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2)伐:砍伐。

薪:木柴。

南山: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长安城南。

(3)烟火色:烟熏色的脸。

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4)苍苍:灰白。

[翻译]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原文]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5)得:得到。

何所营:做什么用。

营,谋求、需求。

(6)可怜:使人怜悯。

(7)愿:希望。

[翻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原文]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8)晓:天亮。

辗(niǎn):同“碾”,压。

辙:车轮滚过地面碾出的痕迹。

(9)困:困倦,疲乏。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两套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两套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两套教案)24课唐诗三首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析诗歌语言,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初步的鉴赏能力。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中教学难点: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教学流程:一、导入背古诗《春望》导入课题(板书课题)二、诗歌学法指导问:学习古诗我们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1、析诗题2、知作者3、想画面(故事)4、品语言5、悟情感三、分析诗题、简介作者1、简介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

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1982年,杜甫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

可事实远非如此。

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

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安史之乱。

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

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

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

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卖炭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卖炭翁》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三首》中的第三首,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以“同情弱者”为主题的叙事诗。

诗歌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有一定古诗鉴赏能力,能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初步理解诗歌内容,品味作者感情,但在炼字品句,感悟意蕴的方法上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学生掌握了朗诵诗歌的基本方法,但容易流于文字表面,并不能通过诵读揣摩文字背后的情感,老师应该加强诵读指导,通过示范诵读和赏析方法学习,让学生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

【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读感受卖炭翁遭遇之苦,深入思考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

2.反复诵读,品味诗中精彩的人物描写。

3. 感悟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控诉,感受作者的济世情怀及担当精神。

【教学重难点】通过词句品析,感受精彩的人物描写。

感受诗中所传达出同情民生疾苦的悲悯情怀。

【教学过程】一、诗词导入同学们,白居易是我国唐代地位仅次于李白、杜甫的伟大诗人。

他的作品不仅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也是世界文学的艺术珍品。

你能回忆出哪些白居易的诗句?(学生回答)示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白居易《观刈麦》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教师总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回望白居易的生命轨迹,这句按语放在他身上并不为过。

无论荣华还是落魄,他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造福百姓。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4《唐诗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4《唐诗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

24唐诗三首第1课时石壕吏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在中国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朝曾是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时代,那么你们知道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是什么吗?资料链接:安史之乱[见相应教学资源(官网可下载)]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把握情感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正音正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3.学生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

目标导学二:研读,质疑释难1.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辞”。

诗的前四句写“致辞”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老妇致辞又可分为两层:8—16句写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写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2.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吏”与“老妇”的对话,老妇的回答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的?明确:一是服役惨景;二是家中困境;三是被迫应役。

3.老妇人是心甘情愿去应征吗?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提示:①抓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了解“一何”的含义,体会“呼”“怒”中吏的凶狠和“啼”“苦”中妇的凄苦。

②挖掘“夜久语声绝”中“夜久”隐含的内容,老妇长时间地苦苦哀求,最终还是被无情拒绝。

教师小结:并非自愿,因为保护丈夫、儿媳、小孙心切,故作恳请,老妇之凄苦可见一斑,亦可见差役之冷酷。

4.从诗题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中对差吏描写很少,为什么不写差吏的话?明确:这是一种“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差吏的话可以推测出来。

5.这首叙事诗表现了什么主题?明确: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板书设计石壕吏差吏夜捉人老妇哭诉苦难老妇自请服役战乱灾难官吏横暴忧虑时局可取之处紧扣文本特点。

教学中紧扣朗读这一环节,以读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感情。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于难点部分,如韵律、对仗、意象的运用,我会通过对比和实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情感表达或艺术特色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诗歌艺术特色的理解,我们将尝试创作简单的五言诗句,体验诗歌的韵律和意象。
1.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石壕吏》的艺术特色,培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2.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结合杜甫的写作背景,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质疑、探究,形成独立见解。
4.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感悟诗歌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壕、媲、馍”等,学习并运用相关成语和典故。
4.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意象等,提高审美能力。
5.体会作者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本节课将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理解诗歌内涵,提高文学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
-在生字词运用方面,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正确运用所学生字词,如用“媲美”来比喻事物的美好。
-在文化背景把握方面,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历史价值。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诗三首-石壕吏》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无奈和同情他人的时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杜甫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百姓苦难的关注。

人教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24 唐诗三首 《石壕吏》导学案

人教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24 唐诗三首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设计思路:《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揣摩模拟人物心理-—-短剧表演点评”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一般认为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三吏三别是杜甫的经典代表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

这些写出了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和战争对老百姓的残酷。

三吏三别原文。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一:预习检测:1.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读音:邺()逾墙()戍守()老妪()幽咽()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词。

(1)老翁逾墙走逾:(2)吏呼一何怒一何:(3)有孙母未去去:(4)犹得备晨炊犹得:二:研读课文:1、按照故事的发展过程,这首叙事诗可分哪三个部分?一:()二:()三:()2、该诗开头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用原诗回答。

3、为什么不说征兵?而捉人为什么在夜里?4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吏”与“老妇”的对话,老妇的回答是从几个方面来说的?5从诗题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中对差吏描写很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6、你能从老妇的回答想像一下“吏”的表现吗?7、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8、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为何总是一言不发,难道他不该上去义正辞严指责官吏吗?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三、石壕吏赏析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知识点 +课后同步探究.doc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知识点 +课后同步探究.doc

【若缺失公式、图片现象属于系统读取不成功,文档内容齐全完整,请放心下载。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知识点 +课后同步探究知识点石壕吏一、《石壕吏》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

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其代表作有“三吏”指的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重点字词:暮:晚上投:投宿吏:差役逾:越过一何:多么前致词:走上前(对差役)说话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裙:这里泛指衣服老妪:老妇请:请让我应:应征犹得:还能够三、译文:晚上我投宿石壕村,有官吏夜里来捉人。

老翁越过墙跑了,老妇出门去查看。

小吏的喊声多么愤怒,老妇的哭声多么悲苦。

听我老妇走上前说话: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

一个儿子捎信来,两个儿子最近战死。

活人苟且活着,死者永远完结。

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离开,出门却没有完整的衣服。

老妇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赶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准备早晨的饭。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地哭泣。

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了。

四、整体把握:1、前四句,老妇人“致词”的由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主体部分:老妇人“致词”。

分三层:第一层(前六句):老妇人诉说三个儿子全部征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人家境贫寒,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第三层(最后两句):老妇人自请应役。

3、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五、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捕吏捉人是为了补充唐朝军队的兵力,那么为什么不写征兵、点兵,而要用“捉”字呢?答:“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4课《唐诗三首》三首导学案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4课《唐诗三首》三首导学案

24 唐诗三首杜甫读诗猜人?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句诗词:1.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石壕吏学习目标1.正确朗读诗歌。

2.品味诗中名句,把握诗词主旨。

3.感悟诗人心怀劳动人民的胸怀。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祖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

因其许多作品显示出唐代由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所以被称为“诗史”。

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宋代以后被尊为“诗圣”。

代表作有《兵车行》《春望》《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写作背景《石壕吏》写于唐朝安史之乱时期。

758冬末,杜甫回到故乡。

后遇唐军在邺城大败。

诗人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上看到的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听到的是出征的哭声。

杜甫将这番经历写成了著名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一读注意节奏和停顿。

(先读后听再读)暮投/石壕háo村,有吏lì /夜/捉人。

老翁/逾yú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tí /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yè城戍shù。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qún 。

老妪yù/力虽衰shuāi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chuī。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qì幽咽yè。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二译译: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正碰上有差役在趁夜抓壮丁。

老翁吓的翻墙逃跑了,老妇赶忙出门察看。

差役的叫嚷多么暴怒!老妇哭的又是多么悲苦!只听见老妇上前对差役说话:“我三个儿子都到邺城防守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24 《唐诗三首》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诵读并默写本诗。

2.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4.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学习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情感。

【学习难点】3.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

【自主预习】基础知识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其风格沉郁顿挫。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现实主义诗人。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

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

背景资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资助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有了安身之处,但生活依旧是清苦的。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诗人这时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杜甫将这番经历写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三吏”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

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

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

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知识链接讽喻诗特点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卖炭翁》一诗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揭露了宫市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的鞭挞和抨击。

介绍“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场上去购买皇宫里需要的物品。

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

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夺去了,宦官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实为掠夺。

目标导学一:《石壕吏》1、给下列字注音:吏: 逾:邺: 戍:咽: 妪 :泣:赏析文章2、阅读文章,结合书下注释,翻译全文。

3、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4、文章开头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5、“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如何理解这两句诗?这两句独立成段有何作用?6、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吏”与“老妇”的对话,老妇的回答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的?7、在表现官吏时,你认为哪几个词最富表现力?8、从诗题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中对差吏描写很少,为什么不写差吏的话?9、“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中“如”字用得很含蓄,假如有人在哭,那么会是谁在哭呢?假如没人哭,作者为何有此感觉?10、这首叙事诗表现了什么主题?目标导学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朗读指导: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1、朗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12、细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大意,并给每个自然段拟写四字小标题,体会作者当时的复杂心情。

13、作者是怎样描述寒冷和秋雨的?14、赏析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15、探究诗人的形象。

请在心中勾勒杜甫的形象,可以将杜甫放在诗句的背景中,也可以是对杜甫身体、容貌、神态等等的联想。

可以用“在面前,杜甫是一个的人”的方式表述。

示例:在卷草破屋的狂风面前,杜甫是一个无可奈何心情愁苦的人。

16、你还知道杜甫哪些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分享交流一下。

目标导学三:《卖碳翁》17、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

18、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19、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20、围绕炭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21、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22、“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为什么这样写?2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24、请用一个字概括卖炭翁的遭遇,并进行具体分析。

25、用一个字概括宫使的形象,并进行具体分析。

26、分别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对他们寄予的情感。

27、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既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宫使的对比,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28、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拓展延伸搜集杜甫的相关资料,做一期以“走近杜甫”的宣传墙报。

参考答案:1、lì yú yè shù yè yù qì2、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

3、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辞”。

诗的前四句写“致辞”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老妇致辞又可分为两层:8—16句写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写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4、有吏夜捉人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的社会现状,已经到了无兵可征的地步,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5、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对比鲜明,两个“一何”,加强了感情色彩,一方如狼似虎,一方悲愤凄苦,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役、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

这两句诗独立成段,意在强调吏呼之怒、妇啼之苦,并起到统领后文的作用。

6、一是服役惨景;二是家中困境;三是被迫应役。

7、捉、呼、怒;夜、夜久8、这是一种“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差吏的话可以推测出来。

9、从“独与老翁别”中知道老妇已被捉走。

老翁已经归家,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和家破人亡的老翁。

还有家家户户被抓走遗留的可怜百姓。

还有杜甫。

10、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11、深秋八月,狂风怒吼,卷走了我的草屋上的几层茅草。

茅草飘飞,飞过浣花溪,散落在江边,高的挂在高大树林的枝头,低的落在水塘和水边地里。

南村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无力,竟狠心这样当面做盗贼,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

我喊得唇焦口燥再也喊不出声来了,只好回来靠着手杖自己叹气。

一会儿狂风停息,乌云像墨一样黑,秋日的天色灰蒙蒙的接近黄昏。

被子用了多年冷得像铁一样,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

因为屋顶漏水,床上没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

自从安史之乱之后,自己睡眠就不好,漫漫长夜浑身沾湿,如何才能捱到天亮呢?如何才能得到千万间宽大的房子,彻底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高高兴兴的,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岳一样呢?唉!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现这种宽大的房子,即使我的茅屋被狂风吹破,我自己被冻死了也心甘情愿!12、(1)狂风屋破,茅草乱飞。

(焦灼苦痛)(2)群童抱茅,倚杖自叹。

(愤懑无奈)(3)屋漏衾裂,彻夜难眠。

(忧思不绝)(4)愿现广厦,大庇寒士。

(忧国忧民)1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所谓“雨脚如麻未断绝”,更可怕的是“床头屋漏无干处”。

面对寒冷,作者更是无可奈何,说“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由此可见其生活境遇的窘困。

14、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15、在公然抱茅的顽童面前,他是一个万般无助内心痛苦的人;在床头无干的漏屋面前,他是一个寒湿交迫心中悲苦的人;在忧国忧民的思虑面前,他是一个胸怀博大激情奔放希望崇高的人;……16、例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望》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首》17、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8、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白衫儿(宫使)19、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绡一丈绫掠夺一空20、烧炭——运炭——被夺炭21、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

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22、外貌描写。

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

“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

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