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树倒在森林里,但没有人听到,它是否发出声音?
沟通与技巧
![沟通与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171c422caf45b307e8719784.png)
小贴士:
倾听他人说话应避免的习惯:
紧锁眉头 目视远方 抓耳挠腮 拨弄头发、领带 频繁看手表 玩弄笔杆 时坐时起、表现烦躁 随意打断他听九原则:
不要打断讲话人 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 想 要努力做到不发火
针对听到的内容,而 不是讲话者本人
使用鼓励性言辞,眼 神交流、赞许地点头 避免使用“情绪性”言辞 “您应该”“绝对”。。。 等
7/1/2014
为什么要沟通?
你了解你的家人/最亲密的人吗? 喜欢吃什么食品,什么水果? 喜欢喝什么? 喜欢什么颜色? 喜欢听或唱什么歌吗? 喜欢穿什么? 喜欢什么运动?
7/1/2014
沟通的说明
沟通是我们与生倶来的生存需要和能力 沟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沟通者要明确自己的沟通目地,开门见山的沟通 方式往往会更加高效。 沟通的内容首先传递和交流的是信息,然后是思 想和情感。 沟通主要的媒介是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 言,也包括表情和体势等“副语言”。 要使沟通成功,意义不仅需要传递,还需要被理 解。
7/1/2014
明确提问
1、沟通前准备好要提的问题 2、不断练习提问技巧 3、沟通后总结反馈、取长补短 4、特定的情况下,只能通过问题来进行沟通
7/1/2014
我们为什么要提问?
• 收集信息和发现需求 • 开始和结束谈话
• 控制谈话方向
• 制止别人滔滔不绝的谈话 • 征求意见 • 不明白或不相信 • 提出建议 • 处理异议
7/1/2014
按沟通方法
语言
非语言
口头
书面
肢体语言 距离方向 声音语气
7/1/2014
沟通对身在职场的人士非常重要: 一、管理者把70%的时间用于沟通。
有效沟通的4个法则
![有效沟通的4个法则](https://img.taocdn.com/s3/m/04f74b2bb4daa58da0114add.png)
德鲁克说:“人无法只靠一句话来沟通,总是得靠整个人来沟通。
”有效沟通,已经成为各类机构(营利的/非营利的)的管理者和员工最为关心的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对于企业而言,信息已远远过载。
研究显示,财富1000家企业的员工,每天平均要接发178条讯息和文件。
71%的雇员认为讯息多得难以承受。
但另一方面,由于沟通媒介泛滥,导致经理人无所适从,以致于再也没人能准确把握沟通的内容,组织内部的沟通隔阂反而因此扩大了。
看似成功的沟通失败沟通需要构建通信设施,如电话、计算机、会议电视等,同时,还要完善和理顺组织内部的沟通渠道。
但这些只是形成了沟通的客观条件。
沟通的关键还是人的因素。
一家公司的管理层相信,他们和员工进行了成功而充分的沟通,并且员工对公司也很满意。
而经过咨询顾问一番仔细的调查测试之后发现,员工的实际感应恰恰相反。
员工认为管理层除了提高企业利润和改善他们自身利益之外,对其他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
这就是说管理层并不真正关心员工的福祉。
员工们尤其觉得,经理们待遇优厚,但工作却非常舒适和轻松。
而经理人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些潜藏着的不满。
沟通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沟通的实质和目的的了解。
所以非常有必要了解彼得·德鲁克提出的有效沟通的四个基本法则。
法则一: 沟通是一种感知禅宗曾提出过一个问题,“若林中树倒时无人听见,会有声响吗?”答曰:“没有”。
树倒了,确实会产生声波,但除非有人感知到了,否则,就是没有声响。
沟通只在有接受者时才会发生。
与他人说话时必须依据对方的经验。
如果一个经理人和一个半文盲员工交谈,他必须用对方熟悉的语言,否则结果可想而知。
谈话时试图向对方解释自己常用的专门用语并无益处,因为这些用语已超出了他们的感知能力。
接受者的认知取决于他的教育背景、过去的经历以及他的情绪。
如果沟通者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的话,他的沟通将会是无效的。
另外,晦涩的语句就意味着杂乱的思路,所以,需要修正的不是语句,而是语句背后想要表达的看法。
沟通与文化的关系
![沟通与文化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57125206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e2.png)
沟通与文化的关系沟通与文化的关系一、沟通的概念和模式《大英百科全书》的解释:沟通就是“用任何方法、彼此交换信息。
即指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用视觉、符号、电话、电报、收音机、电视或其它工具为媒介,所从事之交换信息的方法”。
《韦氐大词典》解释,沟通就是“文字、文句或消息之交通,思想或意见之交换”。
拉氐韦尔(HaroldLasswell)解释:沟通就是:“什么人说什么,由什么路线传至什么人,达到什么结果”。
著名管理学家西蒙(H.A.Simon)认为:沟通“可视为一种程序,借此程序,组织中的一成员,将其所决定意见或前提,传送给其他有关成员”。
从管理学的角度,特别是从管理者工作职能特性的要求出发,综合各种沟通的定义把沟通定义为:沟通是信息凭借一定符号载体,在个人或群体间从发送者到接受者进行传递,并获取理解的过程。
沟通的基本模式是:谁向谁说了什么而产生了效果。
根据这个模式,有三个沟通要素被认为会对信息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沟通者(communicator),内容(content),接受者(receiver)。
对任何沟通效果而言,信息发送者都是很关键的。
沟通的信息发送者所发送的信息源的可信赖性、意图和属性都很重要。
“ 研究的证据表明,对沟通的反应常受到以下暗示的重要影响:沟通者和意图,专业水平和可信赖性”。
但到了接受者能区分信息和来源的时候,信息来源可能就要失去它的重要性了。
但如果不能作出这种区别,沟通者就变得非常关键。
影响沟通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信息的内容。
信息的内容可以用两种方法构筑出来。
第一,利用情感诉求:“从总体看来,现有的证据表明,当听众中的情感强度上升了,对沟通者所提建议的接受程度并不一定相应地上升。
对任何类型的劝说性沟通而言,这种关系更可能是曲线形的。
当情感强度从零增至一个中等程度时,接受性也增加;但是情感强度再增强至更高水平时,接受性反而会下降。
”这就表明情感强度在高与低的两头时都可能有钝化的作用。
世界最有名的十大科学试验
![世界最有名的十大科学试验](https://img.taocdn.com/s3/m/e0874d29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91.png)
思想实验,哲学家或科学家们常常用它来论证一些容易让人感到迷惑的理念或假说,主要用于哲学或理论物理学等较为抽象的学科,因为这类实验往往难以在现实世界中开展。
这些实验看似简单,其间却蕴含着很多“剪不断、理还乱”的哲理。
它们就像是一顿丰盛的精神盛宴,等待餐客前来饕餐。
然而,这类盛宴往往菜式复杂,并非人人都能“饱餐一顿”。
因此,我们列出世界上最有名的十大思想实验,并在哲学、科学或伦理方面对这些实验进行了阐释:10.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电车难题”是十分有名的伦理学思想实验,其内容如下:一个疯子将5 名无辜的人绑在一条手推车轨道上,而一辆失控的电车正向他们冲去。
幸运的是,你可以拉动操纵杆将电车转至另一轨道。
然而,该名疯子在那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
此时此刻,这根操纵杆,你拉,还是不拉?深度解析:这道“电车难题”由哲学家菲利帕・富特(Philippa Foot)提出,目的在于批判伦理学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其中的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
此类理论认为,“将大多数人的利益最大化”才是最道德的。
根据功利主义哲学,牺牲1个人可以挽救5个人,则毫无疑问应该拉动操纵杆。
但这样做的问题在于,拉了操纵杆,你就成为杀死“1个人”的同谋,那么很明显你做了一件不道德的事,因为你对此人之死负有部分责任。
同时,还有人认为,但凡遇到这种情况,你就必须有所作为,不作为同样会被视为不道德。
简而言之,不管你做不做、怎样做,都无法让自己在道德的世界里无懈可击,而这正是问题之关键。
很多哲学家都以“电车难题” 来说明:在现实世界中,人们通常会让自己的道德标准不断妥协,因为真实而完满的道德,并不存在于这个世上。
9.奶牛在田野(The Cow in the Field)在认识论领域(与知识有关的哲学领域),思想实验“奶牛在田野” 非常有名,其内容如下:一位农夫担心自己珍爱的奶牛跑丢。
一名挤奶工来到农场,告诉农夫无需担心,他来的时候在附近田野里看到了奶牛。
假如一棵树在森林里倒下
![假如一棵树在森林里倒下](https://img.taocdn.com/s3/m/aa9e0813ed630b1c59eeb5b6.png)
目录[隐藏]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历史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形而上学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不被感知地存在地可能性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对无法观察地世界地认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感知和现实地差异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参考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请参阅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外部链接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历史[编辑]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哲学家乔治·贝克莱在年地《论人类知识地原则》中提出:“可是你问,对我来说肯定没有什么比想起树木更容易,举个例子,在一个公园里......而没有任何人在附近感知它们......意识里头地东西只会在被感知地时候存在;所以树木在公园里......地时间不会比有人在附近感知它们地时间长.”[]不过,事实上贝克莱从没有就“假如一棵树在森林里倒下”地问句写过片言只字.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二十年后,在思考意义地出现时提到贝克莱地例子:“扯开(自然世界地)纱线,布上地图案样式就会消失.设计其实是在于裁缝如何安排纱线地排列:这样放那样摆,依照着当下时尚地要求.......说某些东西是有意义地,就等于说我们做地安排就是那么样;我们把它怎么理解,以及我和你理解出什么来,可能,举个例子,跟一只猫地有所不同.假如一棵树在公园里倒下而没有人在旁边,它就是无声地、不可见地、没有名字地.要是我们都会消失,世上就不再有树;所有地意义都会跟我们一起消失.除了猫儿们地,当然.”[]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好些年以后,出现了一个类似地问句,但不清楚是否来自贝克莱;年月地《》杂志这样问:“假如一棵树在一个没有人地岛上倒下,那里会不会有任何声音呢?”他们接着回答说:“不会.声音是一种当空气或其他物件移动导致耳朵受到刺激而产生地感应.”[]以上说法似乎暗示了这个问题本身是从纯粹科学角度出发,而非哲学性地.一年之后,《》杂志进一步证实这个问题地技术性,其哲学部份仍未被留意.该杂志将用词稍作修改,问道:“假如一棵树在一个无人居住地岛上倒下,那里会不会有任何声音呢?”然后给出一个更技术性地答案:“声音是震荡,通过耳朵地机制传达到我们地感官,在我们地神经中枢里才被感应为声音.树地倒下和任何其他骚动都会产生空气震荡.假若没有耳朵在听见,那儿就没有声音.”[]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这个问题现有地措辞似乎是源自年由和撰写地《物理》一书.书中问道:“当一棵树在一个孤寂地森林里倒下,没有动物在附近听见,它有没有发出声音?为什么?”连同著其他各式各样地问题,这问句其实是为了测试读者对一个章节地理解而提出地,所以,是纯粹从物理学角度出发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形而上学[编辑]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不被感知地存在地可能性[编辑]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主条目:乔治·贝克莱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有没有些什么可以不被感知地存在?”如此问道,即是例如:“是不是只有当有人听见地时候,声音才是声音?”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假如一棵树在森林里倒下”这个谜团所带出地哲学议题,是关于那棵树(以及它产生地声音)在人类感官以外地存在.如果一棵树没有被人看见,听见,触踫到或嗅到,凭什么说它是存在呢?当我们根本不知道它地存在,去说它存在是什么一回事?当然,从科学角度,它是存在地[].是人类有能力去察觉它[].乔治·贝克莱在世纪发展出主观唯心主义,一套回应前述一类问题地形而上学理论,被总结为著名地“存在就是被察觉到.”不过,今天地形而上学家地意见有分歧.根据物质理论,一种物质跟它地性质是有区别地;跟据捆束理论,则一件物件只是它地感官资讯.声音地定义,简单来说,是听得到地噪音.而即使是没有人听见地时候,树木也会发出声音.定义说明了声音是可以听见地噪音.所以树木根本是可以被听见,尽管没有人在附近这样做.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对无法观察地世界地认识[编辑]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主条目:观察者期望效应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我们是否可以假设未被观察地世界跟已被观察地世界是同样地运作?”例如:“观察会不会影响结果?”有一个相类似地疑问,但它并没有考虑到不在观察底下地事件会否“一如预期地”,如同在观察底下时一样地发生.人择原理提出观察者,仅仅是其存在本身,就会对被观察地现实带来影响.不过,多数人,连同科学家,都假设观察者不会对树木倒下时发出声音与否带来任何改变,只不过这个声称也不可能被证实.不过,很多科学家会如此提出“真正没有被观察到地事件,是不会对任何东西(例如人、录音机、或者石头等等)带来任何影响(包括没有传递任何信息),亦因而不会对物质世界地现在和未来造成任何后果.因此,没有被观察到地事件可能会被视为绝对地跟完全没有发生过地事件一模一样.”当然,从问句中我们知道那棵树木已经从“耸立”地状态转变为“倒下”,暗示了这个事件是有被观察到地--那怕观察者是聋地.对于这个谜团,以发展出批判性现实主义而著名地英国科学哲学家提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假设人类不再存在,声音会继续传播,重地物件仍然会以同一方式往地面掉下,只是按照假设,没有人会知道.[]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未被观察到地现实地存在是主张地一套本体论地组成部份,这套理论跟世纪在自然和社会科学中为主流地各个实证主义分支相反,主张“真正地东西地存在与事情地实际发生模式并无关连并往往不同步.”[]在社会科学当中,这主张令整套理论在当代马克思主义者间受到欢迎-尤其是-他们推测,真正存在地社会力量和结构并不必然可以被观察得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感知和现实地差异[编辑]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主条目:感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本条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或未查证内容. (年月日)请协助添加参考资料以改善这篇条目.详细情况请参见讨论页.“一件事物‘是什么’和它‘看起来是什么’有什么区别?”--例如:“声音是以波浪形态透过其他物质传播地一种压强上地变化.”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或许整个谜团带出最重要地主题是,对一件事物地感知和那件事物地实在之间地分野.如果一棵树存在于我们地感知以外,我们其实无从知道那棵树到底是否存在,如此说来,“存在”地意思是什么?我可以说迪士尼动画世界是真实存在地,那怕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听过、嗅到或者通过任何感官系统感知过它,也从没有在里面生活过和经历过,但我“知道”它地存在因为我听过有关它地传说、童话、故事,那么迪士尼动画世界不就存在于我地记忆、感知和思想里吗?就如任何其他地一些记忆存在于我地思想当中那样吗?那么感知和真实地差异到底在哪?同时有人会说,常识告诉我们,就是那棵树存在于我们地感知以外,它也是有可能会发出声波地,不过,这些“声波”并不是“声音”.物理定义里地声音地确有发生,不过要通过刺激人类感官系统而产生地,亦即是感知上地声音,就没有发生.可是,如果声音没有被感知到(听到),那么我们又怎么知道“物理定义里地声音”真地会发生?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整个谜团描绘出约翰·洛克所提出地,主要性质与次要性质之间地差异:即是一个物件本身,它不辩自明地内在性质,和外来地、由别人所赋予地性质之间地区分.意思是,红色地物件并非真是红色地(因为“红色”是一个次要性质),甜地食物并非真是甜地,声音也没有乐韵和话语之别,不过圆形地物件是圆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中文的博大精深的笑话
![中文的博大精深的笑话](https://img.taocdn.com/s3/m/11ddb826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0c.png)
中文的博大精深的笑话中文的博大精深的笑话一、哲学小笑话在一场哲学家的研讨会上,一位哲学家问道:“如果一棵树倒在森林里,却没有任何人听到,它还会发出声音吗?”另一位哲学家回答说:“如果有人在社交媒体上贴出了一张照片,却没有任何人点赞,它还会存在吗?”这个笑话揭示了人们对于存在意义的思考,以及社交媒体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二、语言幽默一位老外在中国学习中文,他向一位中国朋友问:“你知道为什么中国人喜欢早起吗?”中国朋友犹豫片刻回答:“为了赶火车。
”老外茫然地看着他说:“但是这里的火车都晚点啊!”中国朋友笑着解释说:“早起是为了避开早高峰。
”这个笑话展示了中文中的语言幽默,以及中国人善于运用诙谐的方式来表达思想。
三、文化对比一位外国人来中国旅游,他看到街边有一家服装店的门上贴着一张“五折优惠”的广告。
他进去挑了一件衣服,然后付款的时候,却被告知原价。
外国人不满地问:“你们的优惠是多少折?”店员笑着回答:“我们是中国特色优惠,优惠虽然没有折扣,但是您会收到一份免费的小礼物。
”这个笑话反映了文化差异下的沟通障碍,以及中国人独特的销售方式。
四、谐音搞笑小明去医院看病,医生说:“你需要多休息。
”小明摇摇头说:“我没有多休息,我只是休息。
”医生苦笑着说:“我是说你需要多休息,不是说你需要‘狗休息’。
”这个笑话利用了中文的谐音效果,带给了人们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
五、智慧幽默一位聪明的老人走过一片污水泛滥的街道,他没有踩进泥泞,反而安然无恙地走过去。
一个围观的人好奇地问他:“您怎么知道哪里比较安全?”老人微笑回答:“我踩在别人踩过的地方。
”这个笑话传达了一种智慧的幽默,告诉人们在生活中要善于借鉴他人经验。
中文的博大精深无处不在,从哲学思考到语言幽默,从文化对比到谐音搞笑,每一个维度都蕴含着丰富的笑话资源。
笑话不仅仅是让人发笑,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反思,通过笑话,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文的深度和魅力。
无论是智慧的幽默还是轻松的谐音,笑话都能够为我们带来快乐和启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多一些笑话,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假如一棵树在森林里倒下
![假如一棵树在森林里倒下](https://img.taocdn.com/s3/m/1109f46927d3240c8447ef8d.png)
二十年后,William Fossett在思考意义的出现时提到贝克莱的例子:“扯开(自然世界的)纱线,布上的图案样式就会消失。
设计其实是在于裁缝如何安排纱线的排列:这样放那样摆,依照着当下时尚的要求。
......说某些东西是有意义的,就等于说我们做的安排就是那么样;我们把它怎么理解,以及我和你理解出什么来,可能,举个例子,跟一只猫的有所不同。
假如一棵树在公园里倒下而没有人在旁边,它就是无声的、不可见的、没有名字的。
要是我们都会消失,世上就不再有树;所有的意义都会跟我们一起消失。
除了猫儿们的,当然。
”[2]好些年以后,出现了一个类似的问句,但不清楚是否来自贝克莱;1883年6月的《The Chautauquan》杂志这样问:“假如一棵树在一个没有人的岛上倒下,那里会不会有任何声音呢?”他们接着回答说:“不会。
声音是一种当空气或其他物件移动导致耳朵受到刺激而产生的感应。
”[3]以上说法似乎暗示了这个问题本身是从纯粹科学角度出发,而非哲学性的。
一年之后,《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进一步证实这个问题的技术性,其哲学部份仍未被留意。
该杂志将用词稍作修改,问道:“假如一棵树在一个无人居住的岛上倒下,那里会不会有任何声音呢?”然后给出一个更技术性的答案:“声音是震荡,通过耳朵的机制传达到我们的感官,在我们的神经中枢里才被感应为声音。
树的倒下和任何其他骚动都会产生空气震荡。
假若没有耳朵在听见,那儿就没有声音。
”[4]噪音。
而即使是没有人听见的时候,树木也会发出声音。
定义说明了声音是可以听见的噪音。
所以树木根本是可以被听见,尽管没有人在附近这样做。
对无法观察的世界的认识[编辑]主条目:观察者期望效应“我们是否可以假设未被观察的世界跟已被观察的世界是同样地运作?”例如:“观察会不会影响结果?”有一个相类似的疑问,但它并没有考虑到不在观察底下的事件会否“一如预期地”,如同在观察底下时一样地发生。
人择原理提出观察者,仅仅是其存在本身,就会对被观察的现实带来影响。
沟通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艺术
![沟通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279a47d1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da.png)
沟通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艺术?沟通(Communication),从其概念上来讲,是为了一个已经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特定个人或群体间进行传递,并且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
沟通的目的是为了在工作中形成默契的协作。
沟通是企业管理的有效工具,也是高效团队建设的工具。
沟通还是一种技能,是一个人对本身知识能力、表达能力、行为能力的发挥。
沟通是联系企业共同目的和企业中有协作的个人之间的桥梁。
所有的决策都离不开有效的沟通,沟通是把决策变为行动的必要手段。
这是因为,企业的决策需要一个有效的沟通过程才能施行,沟通的过程就是对决策的理解、传达过程。
决策表达得准确、清晰、简洁,是对决策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而对决策的正确理解是实施有效沟通的目的。
因此,在决策下达时,决策者需要和执行者进行必要的沟通,以对决策达成共识,以便使执行者准确无误的按照决策执行,避免因为对决策的曲解而造成的执行失误。
在企业里,沟通还是培养合格员工和建设有效团队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会通过有效的沟通,影响甚至改变员工对工作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
进而把那些视工作为负担,对工作三心二意的员工,转变为对工作非常投入,工作中积极主动,表现出超群的自发性和创造性的员工。
企业的管理沟通,主要指组织内人员的沟通,包括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沟通和工作协作者之间的沟通。
达成有效沟通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首先,信息发送者清晰地表达信息的内涵,以便信息接收者能确切理解。
其次,信息发送者重视信息接收者的反应并根据其反应及时修正信息的传递,免除不必要的误解。
再次,有效的沟通,必须重视信息的反馈,也就是说,必须听取信息接受者的观点和意见。
三者缺一不可。
有效的沟通是双向的,既要有畅通的自下而上的沟通渠道,又要有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渠道。
要培育良好的沟通环境,领导者首先就要善于倾听,善于收集大家的想法,善于集思广益,而不是官僚主义作风十足,高高在上,只知道发号施令。
音乐声学基础知识
![音乐声学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f13e3a3d0b4c2e3f57276329.png)
音乐声学基础知识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一切艺术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艺术表现,一是艺术感知,音乐这种艺术也概莫能外,它通过乐器(包括人的歌喉)所发出的声音来表现,依靠人耳之听觉来欣赏。
这声音的产生和听觉的感知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一个问题——音乐声学。
1、声音的产生与主客观参量的对应关系关于声音的产生,国外有一个古老的命题:森林里倒了一棵大树,但没有人听见,这算不算有声音?这个命题首先点出了声音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即声源和接收系统。
所谓声源,就是能发出声响的本源。
以音乐为例,一件正在演奏着的乐器就是声源,而观众的听觉器官就是接收系统。
从哲学的角度讲,声源属于客观世界,而接收系统则属于主观世界,声音的产生正是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但如果只有声源和接收系统,是否就能接到声音呢,并不是这样。
如果没有传播媒介,人耳仍不能听到声音。
一般来讲,物体都是在有空气的空间里振动,那么空气也就随之产生相应的振动,产生声波。
正是声波刺激了人们的耳膜,并通过一系列机械和生物电的传导,最终使我们产生了声音的感觉。
如果物体在真空中振动,由于没有传播媒介,就不会产生声波,人耳也就听不到声音。
由此,我们可以说,任何声音的存在都离不开这三个基本条件:1)声源;2)媒介;3)接收器。
先来看看产生声音的客观方面——声源——都有哪些特征。
当我们弹一个琴键,通过钢琴机械传动装置,琴槌敲击琴弦,这时如果我们用手触弦,就会明显感到琴弦在振动。
当我们拉一把二胡或小提琴时,也会感到琴弦的振动。
振动是声源最基本的特征,也可以说是一切声音产生的基本条件。
但如果没有我们手对琴键施加压力,使琴槌敲击琴弦,也不会产生振动。
实际上,一个声源得以存在,还依赖于两个基本条件:其一是能够激励物体振动的装置(称激励器);其二是能够使装置运动起来的能量;演奏任何一件乐器都不能缺少这两个条件。
例如,当我们敲锣打鼓时,锣槌或鼓槌便是激励器,能量则由我们的身体来提供。
如果一棵树在森林里倒下,但没有人听到,它是否发出声音?
![如果一棵树在森林里倒下,但没有人听到,它是否发出声音?](https://img.taocdn.com/s3/m/4d8b2bea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f4.png)
如果一棵树在森林里倒下,但没有人听到,它是否发出声
音?
这个问题涉及到声音的定义和感知。
让我们一步一步来思考。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声音的定义。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通过空气、水或其他介质传播,并被人耳感知。
换句话说,声音是一种物理现象,需要有
振动产生和传播的媒介,同时也需要有接收者来感知这种振动。
接下来,我们来考虑这个问题中的情景。
一棵树在森林里倒下,但没有人听到。
在这种情况下,树倒下的振动会产生声波,但没有人耳来感知这个声波。
基于以上定义和情景,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没有人听到的情况下,树倒下时
产生的声波没有被感知,因此可以说它没有发出声音。
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了感知的角度。
声音是一种需要被感知的物理现象,如
果没有人或动物来听到,那么声音就无法被感知。
因此,我们可以说声音的存
在是依赖于感知者的。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没有人听到树倒下时产生的声波,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其
他生物或物体能够感知到。
例如,如果森林中有其他动物或设备,它们可能能
够感知到树倒下时产生的声波。
综上所述,树在森林里倒下但没有人听到时,它产生的声波没有被感知,因此
可以说它没有发出声音。
好玩的哲学问题
![好玩的哲学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51d0f20d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77.png)
好玩的哲学问题
哲学是一门探寻人生意义和存在意义的学科,它让我们思考大问题,如何才能找到幸福,我们的意识是如何产生的,自由意志是否存在等等。
以下是一些好玩的哲学问题:
1. 如果一棵树倒在森林里,而没有人听到,它是否会发出声响?
2.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过去,那么你的未来会受到影响吗?
3. 人类的本质是什么?是善良还是邪恶?
4. 如果你有一台时间机器,你会回到过去还是前往未来?
5. 有没有可能存在多个宇宙?
6. 我们如何才能知道自己不是在梦中?
7. 什么是真实的现实?我们的感官是否能够准确地反映现实?
8. 什么是幸福?我们如何才能达到幸福?
9. 自由意志是否存在?我们的行动是否由命运所控制?
10. 人类是否有道德义务对待其他动物?
这些哲学问题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通过探究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本质和存在意义。
- 1 -。
如果一棵树倒在森林里,没有人听到,它会发出声音吗?
![如果一棵树倒在森林里,没有人听到,它会发出声音吗?](https://img.taocdn.com/s3/m/7f4eaba8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16.png)
如果一棵树倒在森林里,没有人听到,它
会发出声音吗?
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对声音的定义和理解。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
声音是什么。
声音是一种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当这种波传播
到人的耳朵时,我们就会感知到这种振动,从而产生听觉上的感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听到声音”。
那么回到问题本身,如果一棵树倒在森林里,没有人听到,它会
发出声音吗?从定义上来说,树倒下的瞬间会产生振动,这种振动
会产生机械波,也就是声音。
所以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树倒下时
会产生声音,无论有没有人在场听到。
但是,如果我们从感知的角度来考虑,如果没有人在场,那么就
没有人能够感知到这种声音,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会
“听到”这个声音。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树倒下时不会发出声音。
综上所述,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取决于我们对声音的定义和理解。
从物理学角度来看,树倒下时会发出声音;而从感知的角度来看,
如果没有人在场,那么就没有人能够感知到这种声音。
希望这个回
答能够帮助你锻炼思维逻辑。
如果一棵树倒在森林中,但没有人听到,它会发出声音吗?
![如果一棵树倒在森林中,但没有人听到,它会发出声音吗?](https://img.taocdn.com/s3/m/56e202e0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0c.png)
如果一棵树倒在森林中,但没有人听到,它会发出声音吗?这个问题涉及到声音的定义和感知。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空气压力波动,
当这些波动到达我们的耳朵时,我们的大脑将其解读为声音。
因此,声音实际
上是一种主观的感知。
在这个问题中,树倒下时会产生振动,这些振动会引起空气中的压力波动。
如
果有人在附近听到了这个声音,那么他们会主观地感知到树倒下时发出了声音。
然而,如果没有人在附近听到,树倒下时是否发出声音则变得相对复杂。
从物
理学的角度来看,树倒下时仍然会产生振动和压力波动,但没有人的耳朵接收
和解读这些波动,所以没有人主观地感知到声音的存在。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如果一棵树倒在森林中,但没有人听到,它仍然会产生
声音,但没有人会主观地感知到这个声音的存在。
这是因为声音的存在与我们
的感知相关,而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振动和波动。
我们能否听出电源线的差异? 一个ABX盲听测试
![我们能否听出电源线的差异? 一个ABX盲听测试](https://img.taocdn.com/s3/m/2bdc32e5fab069dc502201d4.png)
我们能否听出电源线的差异?一个ABX盲听测试看到最近讨论电源线,觉得这篇文章的方法和观点有点意思,和最近大家讨论的主题也契合,就翻译了下,不代表本人观点,原文地址:/volume_11_4/feature-article-blind-test-power-cords-12-2004.html 因为不是发烧友,很多单词翻译得不准确,有错误的地方还望大大们指教,我会及时修正。
以下是翻译内容:我们能否听出电源线的差异?一个ABX盲听测试介绍2004年11月13日,我们网站(Secrets of Home Theater and High Fidelity)联合了海湾地区的发烧协会(Bay Area Audiophile Society 简称BAAS)进行盲听电源线的测试。
我们让一小群志愿者盲听使用普通电源线和Nordost的Valhalla电源线产生的声音,并辨别声音之间的差异。
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来判断这种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测试在加州奥克兰Casa Bellecci-Serinus的起居室进行。
房间高9'2“,深25'6”,前部宽度37',后部宽度21'6“。
两个人负责更换电源线,除了扬声器之外的所有设备都隐藏起来。
这里是致谢,还有相关测试器材介绍,不翻译了。
(The test would not have been possible without the generosity of Joe Reynolds of Nordost, who supplied all the Valhalla power cords;Christine Zmuda of Parasound, who enabled us to keep the sensational Parasound Halo JC 1 monoblocks through the blind test period; Quan of Sonic Integrity, whoselong-term loan of the ExactPower Power Regulator made it possible to adequately power the Parasounds; and John Baloff of Theta Digital, who loaned us their superior Carmen II transport. Mated with the Theta Gen. VIIIDAC/preamp, Talon Khorus X Mk. II speakers, and Nordost Valhalla interconnects and speaker cable, this configuration supplied state-of-the-art CD sound.Equal gratitude goes to BAAS member Manny LaCarrubba, whose patented speaker technology has been incorporated into Bang & Olufsen's Beolab 5 loudspeaker. Manny designed the test protocol, executed the set-up, created test sheets and a follow-up questionnaire, and remained remarkably composed throughout the entire proceedings. In short, the test would not have been possible without a huge amount of effort and dedication on his part.)。
沟通方法——医院专题XXXX78
![沟通方法——医院专题XXXX78](https://img.taocdn.com/s3/m/64e0c0a1195f312b3069a576.png)
非语言沟通——眼睛的含义
• 注视的部位 · 公务注视——眼睛看着对方额上的“三角地区” · 社交注视——眼睛看着对方脸上的“倒三角地区” · 亲密注视——眼睛看着对方双眼和胸部之间的部位 · 瞥视——轻轻一瞥,加上轻轻的扬起眉毛或微笑,表示 有兴趣;若加上皱眉或压低嘴角,表示疑虑、敌意或批 评
非语言沟通——眼睛的含义
新的创意 • 与顾客或同事建立相互信任,改善团队合作,从而获得拥护 • 通过清晰的指导与决策,节省时间与精力,减少重复劳动 • 排除孤独感与脆弱心理,克服有害情绪——愤怒、恐惧、害羞 • 激发他人对你的理念与建议的兴趣 • 正确理解其他文化背景人士的谈话含义,避免因风格不同而引
起冲突
与校长沟通的体验
• 注视的方式 · 眨眼——一般是每分钟5-8次 · 一秒钟内连续眨眼几次,是神情活跃、对某物感兴趣的 表示;有时也可以理解为由于怯懦羞涩、不敢正视 · 闭眼——时间超过一秒钟的闭眼,表示厌恶、不感兴趣, 或表示自己比对方优越,有蔑视或藐视的意思
非语言沟通——身体姿态的含义
• 沟通的距离 · 亲密距离——15-45CM · 个人距离——75-120CM · 社交距离——130-230CM · 公众距离——360-700CM
对情绪,又有优越感,极难接近。 • 谈话中将拇指指向他人——嘲弄与藐视的信号 • 十指交叉——似乎是自信,实际是焦虑。
非语言沟通——手动作的含义
背手的含义
• 双手背在身后,两手相握——至高无上、自信甚至狂妄。 有时也可以起到“镇定”作用。
• 双手背在身后,一手握住另一手的腕、肘、臂——沮丧不 安,并在竭力控制自己的情绪或行为,暗示了心绪不宁的 被动状态。而且,握的部位越高,沮丧或不安的程度也越 高
人们通过物体的运用, 环境的布置等手段进行非 语言的沟通
植物没有耳朵,能听见声音吗
![植物没有耳朵,能听见声音吗](https://img.taocdn.com/s3/m/413f91b3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3c.png)
植物没有耳朵,能听见声音吗
植物没有耳朵,但它们能感知声音。
声音波动是一种能量形式,通过空气或其他介质
传播。
植物没有耳朵,不能像动物一样直接感知声音,但它们有其他的方式来感知和响应
声音。
植物可以通过震动感知声音。
当声音波动传播到植物附近时,它们会造成植物的根、茎、叶等部分震动。
这些震动会通过细胞的触感和运动感知系统传递到植物的各个部分。
植物的细胞具有柔软的细胞壁,可以接受和传递震动信号,从而感知到周围的声音。
第二,植物可以通过化学信号感知声音。
声音波动会引发空气中的分子运动,这些分
子运动会释放出一些有机物质。
当这些有机物质接触到植物的细胞表面时,会触发细胞的
化学感知系统,从而使植物感知到声音的存在。
这种化学信号传递可以促使植物产生不同
的生理和分子反应,例如改变植物的生长速度、调节植物的免疫系统等。
最近的研究还表明,植物可能通过根与真菌共生的方式感知声音。
真菌是一种与植物
密切联系的生物,它们可以通过与植物的根系建立共生关系,为植物提供养分和其他帮助。
一些研究发现,当植物根系生长在土壤中,并与真菌形成共生关系时,植物可以通过真菌
的广泛网络感知声音传播。
真菌的菌丝可以传导震动信号,使植物感知到周围的声音。
虽然植物没有耳朵,但它们能通过震动、化学信号以及与真菌的共生方式感知声音的
存在。
植物不仅可以感知声音,还可以响应声音的刺激,从而调节生长、表达基因以及与
其他生物的互动。
植物的这种声音感知能力给我们带来了对植物生命的新认识,并为我们
理解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一个树倒在森林里,但没有人听到,它是否发出声音?这个问题涉及到声音的定义和感知,以及事件是否存在独立于感知的客观性质。
首先,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需要空气等介质传播。
如果一棵树倒
下时,它会产生振动,这些振动会在周围的空气中产生压缩和稀疏的变化,形
成声波。
因此,从物理学角度来看,树倒下时会产生声音。
但是,声音需要被听到才能被感知。
如果没有人或动物在附近听到树倒下的声音,那么这个事件就没有被感知。
因此,从感知的角度来看,树倒下时没有发
出声音。
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声音。
如果我们将声音定义为机械波的产
生和传播,那么树倒下时会发出声音。
如果我们将声音定义为需要被听到才能
被感知,那么树倒下时没有发出声音。
总之,这个问题的答案没有绝对的正确或错误,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声音的定义
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