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桥梁大师

合集下载

中国著名桥梁专家信息一览表

中国著名桥梁专家信息一览表
2
徐岳
长安大学
教务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岳,男,陕西乾县人,1958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工学博士。长安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安大学公路科学研究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分会理事,陕西省公路学会理事,《中国公路学报》、《长安大学学报》编委。
16
袁洪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
公司副总工程师兼咨询审核部主任、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54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公路工程专业,从事公路勘察设计领域的桥梁的设计与技术咨询工作,先后担任过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等职务
17
周山水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
公司副总工程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中国公路学会百名优秀工程师。1984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桥梁工程专业,从事公路勘察设计领域的特大型桥梁的设计、管理与咨询工作,先后担任过桥梁室主任工程师、桥梁室副主任、副总工程师等职务
12
徐国平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公司
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教高
中国公路学会百名优秀工程师。1990年毕业于西安公路学院桥梁工程专业,从事公路勘察设计领域的特大型桥梁设计、管理与科研工作,先后担任过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等职务
13
王仁贵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
公司总经理助理, 教高
中国公路学会百名优秀工程师。1990年毕业于西安公路学院桥梁工程专业,从事公路勘察设计领域的特大型桥梁设计、管理与科研工作,先后担任过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等职务
26
林元培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总工
林元培(1936.2.8 -) 桥梁专家。出生于上海市,原籍福建省莆田县西天尾渭阳村。。1954年毕业于上海土木工程学校。曾任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学会副主任。现任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资深总工程师,1989年被建设部首批命名为“中国工程设计大师”。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40多年的桥梁工程设计和桥梁理论研究中,他设计或主持设计的大跨度桥梁达20余座,中小桥梁有上百座,涵盖了各种桥型,获得了无数的荣誉。

桥梁大师林元培

桥梁大师林元培

桥梁大师林元培林元培祖籍福建省莆田县西天尾渭阳村。

1936年出生于上海,1954年毕业于上海土木工程学校。

长期担任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学会副主任。

现任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资深总工程师,1989年被建设部首批命名为“中国工程设计大师”。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一)创造历史自1988年12月15日开工的上海南浦大桥,到2005年5月25日全线贯通的东海大桥,林元培在17年的时间里设计了造价200多亿元的桥,几乎每座桥都开创了我国桥梁建造史上的奇迹,,林元培无愧为中国的桥梁大师。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原直属于建设部,不是“上海市”的市政工程设计院,是原建设部负责华东片区设计的一个市政设计大院。

然而,位于上海市,看着浦西的繁荣与拥挤,浦东的空旷与荒凉,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的桥梁工程师们(包括第一任桥梁总工的刘作霖和后任的总工林元培),就一直想着要在黄浦江上建桥,以沟通两岸。

然而那时浦东还是农村,市政府并没有在此建桥的规划,但这并没有妨碍林元培等桥梁工程师早期对在黄浦江上建桥的研究兴趣。

黄浦江是长江下游的支流,流经上海市区,是历史上最早人工开凿疏浚的河流之一,它源于青浦县的淀山湖,至吴淞口入长江,全长114km,宽约400m。

黄浦江在穿越市区的60km 江段,水面宽阔,深度较大,是上海港客货码头所在地,是上海繁华的重要条件之一。

要在黄浦江上建桥,必须一跨过江,在江中设墩是不可能的,最可能的桥型是什么桥型呢?对于400m左右的跨度,梁式桥只能采用钢桁梁桥,但我国当时钢材非常缺乏,拱式桥与悬索桥需要抵抗水平力的桥台与锚锭,在这样软弱的地质条件处,是很昂贵的。

二战以后,现代的斜拉桥从欧洲开始,在世界各国发展起来。

1955年德国DEMAG公司在瑞典修建的主跨182.6m斯特伦松德(Stromsund)桥开创了现代斜拉桥的建设历史,此后,德国又在莱茵河相继建造了若干座斜拉桥,为斜拉桥设计、施工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桥梁大师林同炎

桥梁大师林同炎

代表作品:台湾碧潭桥
代表作品:新加坡SAFFI-LINK桥
独塔单跨小半径曲线斜拉桥
主跨100米,R=180米
代表作品:新加坡SAFFI-LINK桥
桥塔造型为T、Y两个字母 充分利用当地地貌
前瞻作品:Ruck-A-Chuchy桥 (拉克尔恰科桥)




利用山体岩石锚固拉 索 将拉索设置成双曲抛 物面形状以增大角度, 方便锚固 无桥墩,不破坏水流 的生态环境 其他人的设计方案: 在山上开隧道,在河 中修桥墩
后来,林同炎接受茅以升的 建议,将“棪”改为“炎” 取炎黄子孙的意思
生平简介

1933年,林同炎 在美国加州大学伯 克利分校获得硕士 学位,其毕业论文 《直接力矩分配 法》,轰动美国建 筑界,被命名为 “林氏法”
生平简介

1933年林同炎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 生毕业后,为了报效祖国,回国参加铁路建设, 曾任成渝铁路桥梁课长、滇缅铁路设计课长、 工信公司总工程师及台湾糖业铁路处长等职。 1933-1943 参与成渝铁路建设 设计桥涵1000多座
经典语录
林同炎在美国混凝土协会(ACI)年会上的发 言,英文诗《展望》
土木工程的未来是什么? 它,完全取决于你和我。 张开想象的双臂吧, 把发展的趋势紧紧拥抱。 看吧,工程技术的领域, 远远超过传统的混凝土, 和大家熟悉的钢丝束。
生平简介

1967年,他当选第一位亚裔的美国国家工程 科学院院士,1996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 士,1972年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9年,美国土木工 程师学会(ASCE)将该学 会的“预应力混凝土奖” 改名为“林同炎奖”, 这是美国科技史上第一 次以一个华人名字命名 的科学奖项

管姚:桥梁大师 李国豪

管姚:桥梁大师 李国豪

名震中外的桥梁大师管姚寒门骄子志存高远走出梅州1913年4月13日,李国豪出生于广乐省梅县莲塘村一个贫苦农家。

父亲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后出印度尼西亚经营杂货小生意,母亲是位勤劳俭朴的农家妇女。

生为寒门之子,但李国豪志向远大,发扬了家族尊师重教的传统:他5岁便在村里上小学,课余帮助母亲做些家务和农活;13岁时,小国豪插班进入梅县县立中学二年级。

在校3年,李国豪始终成绩优异,曾获全校演讲比赛奖。

李国豪16岁时,将眼光投向了外面的精彩世界:正在读高一的少年毅然走出梅州,只身来到上海,顺利考入当时以医科和工科名世的国立同济大学。

在为期2年的德语预科班学习期间,外乡人李国豪格外珍惜机会,刻苦攻读,学业超群,到预科毕业时,他不仅能熟练掌握德语的听、说、读、写,还自学了英语,为以后的学习、进修和国际学术交流打下了坚实基础。

李国豪升读同济本科时,选择了工科,到三年级分系时,又从原来感兴趣的机械转向土木工程。

李国豪1936年以全优成绩毕业。

而毕业前夕的一段实习经历,最终决定了他未来的事业方向:他到杭州钱塘江桥工地上干了一个月,从此,桥梁设计占据了他人生的首要位置。

“从字面上看,桥是绕过一个障碍的意思。

”这是李国豪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他的人生传奇从此围绕着桥梁次第展开。

留学德国“悬索桥李”名震欧洲毕业后,青年才俊留校担任结构力学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助教。

一年后,抗日战争爆发,李国豪代替离校的德国教授讲授钢结构和钢桥课程,这成为他其后几十年桥梁科研、教学与工程实践之路的起点。

1938年秋,李国豪获德国洪堡奖学金资助,前往德国达姆施塔德工业大学进修。

该校历史悠久,土木工程系在德国高等学府中名列前茅,享有极高的学术声誉。

留学期间,李国豪一如既往地勤奋刻苦,保持着优等生本色,他的表现与潜能很快引起土木系新到任的教授克雷伯尔的注意。

克雷伯尔是德国钢结构协会负责人,身兼著名的《钢结构》杂志主编一职,当时刚来工业大学担任结构力学和钢结构教研室主任不久。

中铁四院桥梁大师罗世东

中铁四院桥梁大师罗世东

茅以升铁道工程师奖获得者、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罗世东罗世东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男,生于1957年1月,湖南衡南人,汉族,中共党员,大学本科,1982年8月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

历任铁四院桥梁处副总工程师、桥梁处总工程师、铁四院副总工程师。

该同志长期从事铁路桥梁专业的勘察设计和科研开发工作,主持广州市北二环高速公路主跨65m+3×100m+65m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聚龙特大桥、长荆铁路主跨56m+3×100m+56m单线铁路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汉江特大桥等设计工作。

主持上瑞高速公路湖南湘潭至邵阳段水府庙80m+126m+80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设计,该桥合理解决了深水桩基础与矮墩柱受力问题。

主持宜万铁路宜昌长江大桥设计研究,主桥跨度为130m+2×275m+130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与钢管混凝土拱组合桥式,是一种新型的刚构拱组合桥梁结构,为同类型桥梁世界之最,其关键技术是梁拱共同受力特性与荷载作用下的梁拱共同效应及梁、拱、墩结合块局部应力与构造处理,该桥正在施工。

主持温福铁路主跨136m连续梁拱桥和主跨3×145m的刚构连续梁桥设计研究,该桥式是世界同类型最大跨度的铁路连续梁拱组合桥。

该同志被评为“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入选湖北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荣获“茅以升科学技术奖——铁道工程师奖”、第四届中国铁建詹天佑专项基金奖(成就奖)。

先后担任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会员,中国钢协钢-混组合结构协会桥梁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土建学会常务理事及铁公桥委员会主任,武汉市土建学会常务理事。

从字面上看,桥是绕过一个障碍的意思,无论前面是山谷还是流水。

一生造桥的铁四院副总工程师罗世东正是如此,他以学术功底和执着信念超越了人生无数的障碍,一桥飞架,顿成通途。

石龙大桥、球澳莲花大桥、夷陵长江大桥、宜昌长江大桥、湘江四大桥……人们日日走过或将要走过的桥,座座都有他智慧的凝聚。

李国豪桥梁专家观后感

李国豪桥梁专家观后感

李国豪桥梁专家综观李国豪92年人生旅程,有两个关键词如影随形——桥梁和同济大学。

李国豪的造桥业绩世人有目共睹,而他一手打造百年名校的教育家风范,同样令后人景仰不已。

作为卓有成就的教育家,李国豪是上海同济大学近百年历史中最具知名度的校长,也是对同济大学影响最深远的校长。

某种意义上说,他正是同济大学的精神支柱。

中国桥梁第一人的位置由此奠定,此后,几乎中国所有的重点桥梁——上海南浦大桥、江阴长江大桥、虎门珠江大桥、汕头海湾大桥、长江口交通通道、杭州湾交通通道、琼州海峡交通通道等,无不与这位大师的名字紧密联结在一起。

“从字面看,桥是绕过一个障碍的意思。

”这是李国豪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他的人生传奇从此围绕着桥梁次第展开。

毕业后,李国豪留校担任结构力学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助教。

无论是南京长江大桥、上海南浦大桥、浙江钱塘江大桥,抑或汕头海湾大桥、虎门珠江大桥,都镌刻着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李国豪。

这位从广东省梅县走出的造桥大师,毕其一生,都在书写新中国的桥梁传奇。

世界同样认可李国豪的卓著功勋,早在1981年,李国豪就当选世界十大著名结构工程专家之一,进入该领域的世界级大师行列。

为提高教学质量,他提出了8项措施,如学生可自主选择教师设置的课程,率先实行学分制等,这在当时都是开风气之举。

就这样,李国豪以其恢宏气魄与出众才华,运筹帷幄,令同济卓然而成今日为国内外公认的一所理工医文管理兼具的多学科重点大学。

他清楚记得,时为系主任的李国豪在新生入学仪式上的一番讲话:做学问,好比造桥,桥基不稳,地动山摇。

工科学生一定要扎扎实实打好数学、物理、力学等基础,再艰苦也要咬牙挺过来,千万不能做“思想懒汉”。

综观李国豪92年人生旅程,有两个关键词如影随形——桥梁和同济大学。

李国豪的造桥业绩世人有目共睹,而他一手打造百年名校的教育家风范,同样令后人景仰不已。

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

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

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茅以升(1896.1.9-1989.11.12)字唐臣,江苏镇江人。

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

1926年应刘仙洲校长之邀,到北洋大学任教,1928年至1930年任北洋工学院院长。

任职期间,以严治校、率先垂范。

上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我国桥梁建设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工程教育中,创始启发式教育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致力教育改革,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

长期担任学会领导工作,是我国工程学术团体的创建人之一。

茅以升个人简介1、中国现代桥梁工程先驱作为我国多学科卓越专家的茅以升,允为我国现代桥梁工程先驱,20世纪30年代,其担任在钱塘江上建成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座现代钢铁大桥——钱塘江大桥,在中国桥梁工程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2、出身商人家庭茅以升先世经商,祖父茅谦为举人,思想进步,倾向革命,曾创办《南洋官报》,是镇江市的名士。

茅以升出生于江苏丹徒县(今镇江)一户书香之家,出生不久,全家迁居南京。

3岁时接受母亲的启蒙教育;6岁读私塾;7岁就读于思益学堂(1903年在南京创办的国内第一所新型小学);1905年进入江南商业学堂;1911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及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

每次考试,他的成绩都是全班第一,5年各科总平均92.5分,为该学堂历史上所罕见。

3、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专业硕士学位1916年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毕业后,被清华学堂官费报送赴美留学。

1917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专业硕士学位,并荣获康奈尔大学优秀研究生“斐蒂士”金质研究奖章。

因茅以升成绩特优,从此康奈尔大学面试接收唐山交通大学的毕业生,为中国的大学特别是母校赢得了荣誉。

1921年获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

其博士论文《桥梁桁架的次应力》的科学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并荣获康奈尔大学优秀研究生“斐蒂士”金质研究奖章。

茅以升

茅以升

中国桥梁学家茅以升茅以升(1896-1989) 中国桥梁学家,字唐臣,江苏镇江人。

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土木系。

次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专业硕士学位。

1921年获美国加里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曾任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唐山交通大学)教授、东南大学工科主任、河海工科大学校长、北洋工学院院长、杭州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院长、国民党政府交通部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

建国后,历任北方交通大学校长,铁道部铁道研究所所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协第二届副主席、名誉主席,北京市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三届理事长,九三学社第五至七届中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高级会员,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协会会员。

1982年被美国国家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称号。

1933年领导设计、修建杭州钱塘江大桥。

1959年参与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工作。

茅以升从小好学上进,善于独立思考。

他10岁那年,过端午节,家乡举行龙舟比赛,看比赛的人都站在文德桥上,由于人太多把桥压塌了,砸死、淹死不少人。

这一不幸事件沉重地压在茅以升心里。

他暗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造出最结实的桥。

从此,茅以升只要看到桥,不管它是石桥还是木桥,他总是从桥面到桥柱看个够。

茅以升上学读书后,从书本上看到有关桥的文章、段落,就把它抄在本子上,遇到有关桥的图画就剪贴起来,时间长了,足足积攒了厚厚的几大本子。

茅以升中学毕业后,先考入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土木系。

1916年毕业后,由唐山路矿以第一名的成绩,被清华学堂官费保送留美,成为研究生,9月起程到美国康奈尔大学报到。

谁知该校注册处主任傲慢地说:“中国唐山这个学校从来没有听说过,必须经过考试,合格后才能注册”。

经过考试后,茅以升的成绩极佳,便给他注册为桥梁专业研究生。

从此以后,唐山路矿学堂毕业生保送到美国康奈尔大学作研究生的,特许不再经过考试这一关了。

茅以升于1917年获康奈尔大学研究院专业硕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加利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

茅以升 中国现代桥梁的奠基人

茅以升 中国现代桥梁的奠基人

|大家|◎编辑|任红雨茅以升中国现代桥梁的奠基人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 All Rights Reserved.茅以升和少先队员们在一起。

图片|搜狐号 百年巨匠许多人或许都读过这样一段话,“人的一生,不知要走过多少桥,在桥上跨过多少山和水,欣赏过多少桥的山光水色,领略过多少桥的诗情画意。

无论在政治、经济、科学、文艺等各方面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桥梁作用。

”这段话选自1963年2月《人民日报》上连载的《桥话》,作者就是一代“桥梁大师”、北京交通大学(时名北方交通大学)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任校长茅以升先生。

应该说,对于桥的追寻贯穿了茅以升的一生。

在他生命的各个阶段,都能看到他在不断寻找架桥的起点和支点。

—————————————————奋斗之桥—————————————————众所周知,茅以升建桥的英名是从设计修建钱塘江大桥开始的,而其建桥的志向早在儿时就已经形成了。

幼年经历的一次桥梁挤塌事故,使茅以升对“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他的人生便与桥结下了不解之缘。

“长大了一定要造座结实的大桥”,这句少年时立下的宏伟誓言成为茅以升一生的座右铭,也为他日后冲破重重困难建造完成在常人眼里“几乎不可能建成”的钱塘江大桥做了最好的预言。

当然,这只是茅以升的少年桥梁梦。

到了青年时期,茅以升的桥梁梦又有了升华。

在一本茅以升于江南中华商业学堂读书期间的日记中,他曾奋笔写道:“我上小学时立志造桥,那时只想在家乡建造一座横跨秦淮河的千年不朽的大石桥。

升入中学后,得知中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在北京到张家口的悬崖绝壁上建成了第一条完全由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京张铁路。

于是,思想升华,目光致远:以詹天佑为楷模,出洋留学深造,掌握尖端技术,立志为国建造新型大桥。

”为了实现自己的桥梁梦,大学期间,茅以升学习极为勤奋,仅他整理的笔记就多达200余本,近千万字,这些笔记摞起来超过一人高,正因为这种超越常人的勤奋,加上善于总结、安排学习计划,使得他在校期间一直保持全班第一的优异成绩,5年各科成绩平均分高达92.5分,成为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成绩历史最高纪录的保持者。

杨进 中国桥梁界的“爱迪生”

杨进 中国桥梁界的“爱迪生”

◎ 编辑|任红雨|大家|杨进中国桥梁界的“爱迪生”中国现代悬索桥技术奠基人、开创者,从事桥梁工程设计半个世纪,为中国桥梁建设事业填补一项又一项空白。

图片|桥梁建设报杨进,中国现代悬索桥技术奠基人、开创者,不断在桥梁技术上开拓创新,从事桥梁工程设计半个世纪,为中国桥梁建设事业填补一项又一项空白,获得荣誉无数,被称为“中国桥梁界的爱迪生”。

2017年8月22日,杨进与世长辞。

由他负责修复开裂桥墩的武汉长江大桥,巍然屹立在汹涌的江水中;由他设计的西陵长江大桥,留下“神州第一跨”的美名;由他提出设计思路的鹦鹉洲长江大桥,以三塔四跨悬索桥的独特造型,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一座座大桥,犹如一道道绚丽的彩虹,把长江点缀得格外壮美。

一座座大桥,凝聚一代代桥梁人的心血,创造一项项桥梁建设新纪录。

杨进,中国现代悬索桥技术奠基人、开创者,从事桥梁工程设计半个世纪,为中国桥梁建设事业填补一项又一项空白。

杨进1930年出生于湖南衡阳,1953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土木工程系,他虽没能赶上“万里长江第一桥”建设,但后来还是抓住机会为其效力。

1963年,通车7年的武汉长江大桥由于基础不对称下沉,造成07号墩墩身开裂。

大桥建设时,借助了苏联专家的力量;后来苏联专家撤走,大桥出了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自己解决。

当时,大桥已成为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修复要在正常通车和对外保密的情况下进行,很多资深专家都不敢去碰。

刚过而立之年的杨进,大胆提出“倒砌法”——类似于现在的地连墙技术,创造性地运用于桥梁基础施工中,成功修复开裂的桥墩。

1982年,大桥第四孔钢桁梁下弦杆被船撞变形,铁路行车被迫中断。

杨进设计出一套自平衡顶架,在保持单线行车的条件下修复弦杆,工程历时约一个月,费用不到50万元。

上世纪90年代初,广东计划上马汕头海湾大桥,但迟迟未能开工,主要原因是当时我国还没有在海湾建桥的先例,缺少实践经验和技术保障;同时,汕头地处强台风、强地震区域,潮汐频繁,被认为是修桥的“禁区”。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茅以升:桥梁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茅以升:桥梁

茅以升:桥梁·栋梁·脊梁【述往】"不复原桥不丈夫"20世纪30年代,全民族抗战爆发之前,茅以升临危受命主持修建钱塘江大桥。

为了建桥,他不顾个人安危。

面对"没有工艺、没有设备、没有经验,天上还有日本人的飞机",茅以升和他的工友废寝忘食,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解决了建桥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最终打破了国外专家的断言,建成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结束了中国近代大桥设计和建造由外国人包揽的尴尬历史,为中国现代桥梁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然而,大桥刚刚通车89天,日本侵略者的铁骑便已直逼城下,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考虑,茅以升不得不含恨将自己倾注心力修建的大桥亲手炸掉,并在炸桥当晚赋诗明志,发出了"不复原桥不丈夫"的爱国誓言。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一历经14年的建桥、炸桥、复建的历史,凝结了茅以升把一切奉献给祖国的拳拳报国之心,成为他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爱国为国的真实写照,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正如陆定一所言,茅以升是广大"爱国知识分子的楷模"。

"人的一生,不知要走过多少桥,在桥上跨过多少山和水,欣赏过多少桥的山光水色,领略过多少桥的诗情画意。

无论在政治、经济、科学、文艺等各方面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桥梁作用。

"这段话选自1963年2月《人民日报》上连载的《桥话》,作者就是一代"桥梁大师"、北京交通大学(时名北方交通大学)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任校长茅以升先生。

应该说,对于桥的追寻贯穿了茅以升的一生。

在他生命的各个阶段,都能看到他在不断寻找架桥的起点和支点。

奋斗之桥众所周知,茅以升建桥的英名是从设计修建钱塘江大桥开始的,而其建桥的志向早在儿时就已经形成了。

幼年经历的一次桥梁挤塌事故,使茅以升对"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他的人生便与桥结下了不解之缘。

“桥梁大师”茅以升

“桥梁大师”茅以升

“浙东的刘胡兰”李敏□顾小立“李敏,你的牺牲,像闪电一样,闪击着每个人的心。

反动派把你刺了二十几下……你宁死不屈,用你最后的一口气,喊出:‘中华民族解放!’然后,镇静地、悲壮地闭上了眼。

”这是1944年4月20日《新浙东报》上发表的一首悼念李敏烈士的诗。

70多年过去了,这首诗仍然震撼着浙东人民的心。

李敏,女,原名李雅琴。

1923年12月出生,浙江镇海人。

幼年随父母到上海,12岁就在一家日本人开的纱厂当童工。

她每天工作12小时,还经常遭到日本工头的打骂。

两年半苦难的童工生活,让李敏在心中烙上了深切的阶级仇、民族恨,也铸就了她坚强、刚毅的性格。

1941年,17岁的李敏毅然投身到抗日救国斗争中。

194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被党组织派到鄞西章水区启明小学,以教书为掩护,从事抗日斗争。

在革命斗争中,李敏逐渐锻炼得更加坚强、更加成熟。

1943年春,李敏担任中共章水区委书记。

她奔走在章水两岸,挨家挨户动员群众参加抗日斗争,秘密发展武装力量,建立与扩大党的组织。

这年秋天,国民党顽固派向浙东抗日根据地发起进攻,浙东游击纵队主力进行大踏步进退的运动战。

为了充实新区斗争力量,李敏被调任中共鄞江区委书记,带领武装小分队就地坚持斗争。

她秘密组织自卫队、农协会、妇女会等,并以猎户为骨干组成区小队,多次捣毁国民党设立的税卡和情报站。

1944年2月21日,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偷袭鄞江后隆,李敏不幸被捕。

敌人用尽一切伎俩,也没能从她身上得到任何口供。

恼羞成怒的敌人用刺刀将她杀害。

李敏牺牲后,人们纷纷传颂她的英勇事迹,赞誉她是“浙东的刘胡兰”。

李敏的故事感染着一代又一代浙东群众。

宁波市海曙区章水镇“红色讲师团”成员、“80后”干部徐露鸣表示,在浙东这片土地上,曾经涌现出许多像李敏那样令人敬佩的革命先烈,他们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是后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生活在和平发展的新时代,我们要更加努力地奋斗,以实际行动告慰革命先烈的英勇付出,为红色精神传承贡献我们的力量。

爱国立志的茅以升爷爷2014

爱国立志的茅以升爷爷2014
“中国桥梁之父”
(1896-1989),江苏镇江 人。 我国著名桥梁学家、教育家、 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国桥 梁之父”。主持建造了我国第 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 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
பைடு நூலகம்
钱 塘 江 大 桥
“这钱塘江大桥, 是我们中国人自行 设计和建造的。”
龙舟比 赛
“我长大以后,一定 要做一个造桥的人,造 的大桥结结实实,永远 不会倒塌!”
赵州桥
1934年之前中国可数的“大桥”
首次采用气压法沉箱掘泥 打桩成功。打破了外国人认为 此处不可能建桥的预言。为中 国人民长了志气!
忍痛炸 桥
“抗战必胜,此桥必复”
钱 塘 江 大 桥

关于桥梁设计师李博汉的介绍写一篇作文

关于桥梁设计师李博汉的介绍写一篇作文

关于桥梁设计师李博汉的介绍写一篇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大家好,我是一名小学生。

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一位了不起的工程师,他设计了很多著名的大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

他就是李博汉先生。

李博汉先生是中国的一位著名桥梁设计师。

他出生于1912年,今年如果还在世的话,就已经111岁啦!他从小就对数学和工程感兴趣,长大后就决定当一名桥梁工程师。

大家知道什么是桥梁工程师吗?桥梁工程师就是设计和建造桥梁的人。

他们要做很多计算,确保桥梁能够承受重量,并且不会倒塌。

这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哦!李博汉先生在他的职业生涯中,设计和参与建造了很多著名的大桥。

你们可能听说过南京长江大桥和武汉长江大桥,这两座大桥就是由他设计的呢!建造大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工程师们需要考虑各种各样的因素,比如桥梁需要多长、多宽、多高,用什么材料建造最合适,应该怎样保证桥梁的安全性等等。

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啊!李博汉先生在设计大桥时,总是非常谨慎和认真。

他会反复推算和测试,确保桥梁的设计完全安全可靠。

在建造南京长江大桥的时候,他就花了几年时间来设计和测试,最后才确定了桥梁的方案。

大家知道南京长江大桥有多长吗?它的全长达6768米,当时是世界上最长的路桥哦!建造如此巨大的桥梁,对于当时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但是,有了李博汉先生的出色设计,工程终于圆满完成了。

除了南京长江大桥,李博汉先生还参与了很多其他重要桥梁工程的设计,比如武汉长江大桥、广州虎门大桥等。

这些大桥都是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建设的杰作。

大家可能觉得设计桥梁很无聊吧?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李博汉先生特别热爱自己的工作,他常常说:"桥就是诗,桥就是梦。

"对他来说,每座桥梁都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和美丽。

李博汉先生的事迹启发了很多年轻人追随他的脚步,成为优秀的桥梁工程师。

在他的影响下,中国的桥梁建设技术不断进步,修建了众多令人赞叹的大桥。

可以说,李博汉先生为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邓文中:为重庆设计10余座大桥“百桥之父”有个中国梦 谭培文

邓文中:为重庆设计10余座大桥“百桥之父”有个中国梦 谭培文

邓文中:为重庆设计10余座大桥“百桥之父”有个中国梦谭培文这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1985年,47岁的国际著名桥梁建筑工程师邓文中因参观三峡第一次来到重庆,从此跟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位被称为“百桥之父”的桥梁大师还在重庆设立了公司,希望能从这里起步圆自己在中国设计桥梁的梦想。

从2003年拿下菜园坝长江大桥项目,到主持设计石板坡大桥复线桥,再到参与设计千厮门嘉陵江大桥......扎根重庆20多年来,邓文中为重庆主持设计了10余座跨江大桥。

因对重庆桥梁建设做出重要贡献,邓文中在2008年被授予重庆市荣誉市民称号。

在本次2020年度两江榜样评选活动中,他又被授予“特别奖”荣誉。

这位传奇的桥梁建筑大师,注定与重庆有着难以割舍的缘分。

“中国梦”启航:为重庆定制菜园坝长江大桥邓文中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林同棪国际公司董事长,作品遍布五大洲,被业界称为“邓氏桥梁永不日落”。

虽然长期在美国工作,邓文中却有个“中国梦”,想回到自己的祖国造桥。

1994年,邓文中在重庆设立了公司,将林同棪中国公司总部放在重庆,标志他正式开启了在中国造桥的逐梦之旅。

为什么他如此青睐重庆?“我1986年第一次来到重庆时,这里独特的地形给我留下很深印象。

这是一个非常适合建设桥梁的城市。

”邓文中回忆,当时的重庆主城,只有牛角沱嘉陵江大桥和重庆长江大桥两座桥梁,应该有很多造桥的机会。

2003年1月,林同棪国际公司与重庆交通科研所(现为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合作,成功拿下菜园坝长江大桥设计项目,由邓文中担任项目技术总监。

这是邓文中真正意义上主持中国的桥梁设计工作,此时他已经65岁。

为了让菜园坝大桥更具重庆独有的特色,邓文中一头钻进了地方志。

他回忆到:“菜园坝大桥是我在中国亲自设计的第一座大桥,为此我专门研究了重庆的地貌与历史。

它好像是一位仕女,在这样的地貌中,桥梁应当尽可能纤秀,因此我采用了箱型等截面拱肋和提篮式系杆拱。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茅以升:桥梁•栋梁•脊梁素材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茅以升:桥梁•栋梁•脊梁素材

茅以升:桥梁·栋梁·脊梁【述往】"不复原桥不丈夫"20世纪30年代,全民族抗战爆发之前,茅以升临危受命主持修建钱塘江大桥。

为了建桥,他不顾个人安危。

面对"没有工艺、没有设备、没有经验,天上还有日本人的飞机",茅以升和他的工友废寝忘食,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解决了建桥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最终打破了国外专家的断言,建成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结束了中国近代大桥设计和建造由外国人包揽的为难历史,为中国现代桥梁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然而,大桥刚刚通车89天,日本侵略者的铁骑便已直逼城下,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考虑,茅以升不得不含恨将自己倾注心力修建的大桥亲手炸掉,并在炸桥当晚赋诗明志,发出了"不复原桥不丈夫"的爱国誓言。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一历经14年的建桥、炸桥、复建的历史,凝结了茅以升把一切奉献给祖国的拳拳报国之心,成为他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爱国为国的真实写照,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正如陆定一所言,茅以升是广阔"爱国知识分子的楷模"。

"人的一生,不知要走过多少桥,在桥上跨过多少山和水,欣赏过多少桥的山光水色,领略过多少桥的诗情画意。

无论在政治、经济、科学、文艺等各方面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桥梁作用。

"这段话选自1963年2月?人民日报?上连载的?桥话?,作者就是一代"桥梁大师"、北京交通大学〔时名北方交通大学〕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任校长茅以升先生。

应该说,对于桥的追寻贯穿了茅以升的一生。

在他生命的各个阶段,都能看到他在不断寻找架桥的起点和支点。

奋斗之桥众所周知,茅以升建桥的英名是从设计修建钱塘江大桥开始的,而其建桥的志向早在儿时就已经形成了。

幼年经历的一次桥梁挤塌事故,使茅以升对"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他的人生便与桥结下了不解之缘。

茅以升与中国桥梁

茅以升与中国桥梁

茅以升与中国桥梁中国现代桥梁工程先驱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 ,字唐臣,江苏镇江人。

中国桥梁学家、土木工程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科学家。

以茅以升为首的我国现代桥梁工程先驱在钱塘江上建成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座现代钢铁大桥,在中国桥梁工程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从小好学上进茅以升从小好学上进,善于独立思考。

他10岁那年,过端午节,家乡举行龙舟比赛,看比赛的人都站在文德桥上,而他因为肚子疼所以没有去。

桥上由于人太多把桥压塌了,砸死、淹死不少人。

这一不幸事件沉重地压在茅以升心里。

他暗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造出最结实的桥。

从此,茅以升只要看到桥,不管它是石桥还是木桥,他总是从桥面到桥柱看个够。

茅以升上学读书后,从书本上看到有关桥的文章、段落,就把它抄在本子上,遇到有关桥的图画就剪贴起来,时间长了,足足积攒了厚厚的几大本子。

钱塘江大桥等工程技术设计者30年代,茅以升在钱塘江大桥工程技术上的成就曾令国外同行对中国的桥梁建筑工程师刮目相看。

50年代,在武汉长江大桥建设过程中,茅以升担任由中外专家组成的技术顾问委员会的主任委员,解决了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的14个难题。

1979年应邀访问母校卡内基·梅隆大学时,校长授予他“卓越校友”奖章,以表彰他对世界工程技术方面作出的贡献。

1982年被美国国家工程院授予外籍院士称号。

1933年领导设计、修建杭州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

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

1959年担任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为这个历史性的重大建筑贡献了自己的技术、经验和智慧。

茅以升是中国现代桥梁工程学的重要奠基人。

作为一名教育家,茅以升在教育界工作的二十余年中当过五所学校的教授、两个大学的校长、两个学院的院长。

他积极倡导科普教育,撰写了《桥话》《中国石拱桥》《桥梁次应力》、《钱塘江桥》、《中国的古桥与新桥》等大量的科普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桥梁设计大师邓文中博士世界工程科技界的权威刊物——美国《工程》学术周刊,曾在2000年评选出世界近现代史上包括大发明家爱迪生在内的125位对人类发展最具贡献的杰出科学家,华裔科学家仅占3、5位,而桥梁设计大师邓文中就是其中的一位。

邓文中也是125人中迄今仍健在的20多人中的一个。

在中国旅美科协11月15日在纽瓦克机场喜来登酒店召开的2002年年会暨10周年庆典上采访邓文中时,很难相信面前这位文质彬彬、慈祥而和善的老者就是多次创新并改写世界桥梁史的那个人。

只有从旅美科协工程学会会长陈立强一旁的介绍中,才得知邓文中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拥有8000多名员工的美国林同炎国际公司董事长兼总工程师,以及中国旅美科协名誉顾问。

作为世界著名的桥梁专家,邓文中在世界各地设计和建造了包括美国旧金山——奥克兰大桥、中国上海杨浦大桥在内的各种桥梁100余座,其中有6座创建了当时桥梁建造的世界纪录。

问及这些大桥中最喜欢哪一座时,邓文中笑称,每个人都问我这个问题。

说实话,哪一座我都喜欢,不管有没有获过奖,我花心血搞的桥,都像我的孩子,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个性。

邓文中说,像1980年开工的北卡罗莱纳州Linn Cove桥,位于优美的北卡州国家公园风景区,建桥时牵涉到风景区保护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连桥墩也不能进去做,只好从空中往下施工,人员和施工材料也一律不能放在地面。

这座桥原是一位法国人设计的,但采用他的设计,就要采用法国的特殊机械,工程造价就会相当昂贵。

承包商找到我们,我们对美国的施工工具加以改良,使这一工具既可做桥面,又可做桥墩,从而造出了世界上最复杂的悬臂桥。

邓文中说,对自己的孩子,爱是爱,但不会个个都满意;完成每座桥以后,也都会做出检讨,发现一些缺点。

邓文中设计的建筑物高效、美观、引人注目,能够充分反映其所在国家、地区的环境、文化和历史,许多已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

在北美,在南美,在非洲,在亚洲,都有邓文中设计、建造的桥梁,也为他赢得了“邓氏大桥永无日落”的美誉。

邓文中说,“安全,实用,经济,美观”,是他36年造桥生涯中始终遵循的4个要素。

64岁的邓文中出生于广东肇庆,在香港珠海书院土木工程系毕业后,到德国达姆斯泰德科技大学学习并获工程博士学位。

他于1968年赴美从事工程设计工作。

其夫人冯仪人女士是邓文中在香港学土木工程时的同窗。

融邓文中36年造桥心血和精华的《造桥36年》一书,刚刚在最近出版发行。

夫妻俩兴味盎然地向记者介绍着书中他所建造的每一座大桥的图片。

指着邓文中曾参与建造过的中国上海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南京长江二桥、虎门大桥等中国桥梁的图片,邓太太说,现在中国的桥梁建设水平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比如说南京长江二桥,放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是一流的。

邓文中则表示,应浙江省政府的邀请,他正在给设计中的杭州钱塘江大桥做技术顾问。

杭州钱塘江观潮是中国一大壮观景象,这里即将要建起全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

邓文中坦言,这座桥有几方面的技术难度,新桥所在的杭州湾潮水很高,造成强力的横向冲击力,这对新桥开始施工时运送材料、设定桩柱等构成一定难度。

此外,跟他所建造的旧金山海湾大桥一样,杭州湾大桥的两边也是软土和冲积泥,欠缺承受力,所以桥墩的地基需要深入海底100米,以增加其稳定性和承受力。

不过,他笑说,两条桥虽然同样有难度,但中国由于人工和材料较便宜,所以杭州湾大桥纵使在施工技术上破世界纪录,建筑费则不致于破世界纪录。

大智者大爱--大师李国豪科学需要率真。

李国豪坦言,他习惯实话实说。

这个可敬的老人的一生,几乎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科学和爱。

为爱而献身科学;一生从事科学却仍保持一个普通人对人、对人类社会、对祖国的特殊的爱。

李国豪是1936年同济大学土木系的毕业生,同年获工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助教。

1938年,这位来自广东梅县的年轻人获得德国洪堡奖学金,赴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深造,并被破格批准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结构力学和钢结构学家克雷伯尔。

1940年,李国豪以优秀论文《悬索桥按二阶理论的实用计算方法》获工学博士学位。

论文在《钢结构》杂志发表后,在桥梁工程界引起极大反响,时年仅26岁的李国豪自此便以"悬索桥李" 而闻名于世。

此后,他除了从事钢结构焊接问题的研究外,主要负责研究工程实际中出现的各种桥梁结构方面的新老难题。

他潜心于对悬索桥、行梁桥和结构稳定的分析,从中一一取得创造性的成果,发表了近十篇重要论文。

其中,他在针对汉堡拟建的悬索桥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揭示出三跨连续加劲梁不设中间支座的体系无支撑弯矩高峰的优点,三十年后,这种体系终于在70年代美国修建的一座斜拉桥工程中被成功采用。

至于他对火车悬索桥上的动力作用的精湛分析,其分析方法和分析结果则都填补了当时的空白。

1942年,这位年轻的中国学者又参加了由克雷伯尔和赫瓦拉主持的德国钢结构稳定规范的修订工作,由他提出的《弹性平衡分支的充分辨别准则》,成为结构稳定的一个基本准则。

不久,这个思想活跃、精力充沛的青年又以论文《钢结构分析的几何方法》而成为第一位获得德国"特许任教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

1943年夏,他又成功发表论文《珩架和类似体系的结构分析新方法》,论文所体现的创新的思维方式后来被广泛引用于高层建筑和其他复杂结构的计算中。

1944年9月,李国豪移居维茨堡市。

至此,他和克雷伯尔一起工作的时期基本告一段落。

然而,三十五年后,这段深厚的合作情谊再次得到延续:1979年,李国豪重访达姆施塔特市,德高望重的克雷伯尔组织了一个桥梁工程界人士的盛大欢迎会,克氏本人在会上发表讲话,热情洋溢地赞扬了李国豪当年取得的突出成就,当李国豪介绍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桁桥梁扭转、稳定、振动》时,全场欢声雷动,克雷伯尔更是激动不已。

从70年代开始,李国豪结合工程实际,致力于公路桥梁荷载横向分布的研究,并在这一时期内写成专著《公路桥梁荷载横向分布计算》,后又推广于研究拱桥、曲线桥和斜梁桥的荷载横向分布,获得成功。

至此。

这位结构工程的专家已建构起一个基于同一原理和力学模式、使用于中外各种公路桥梁、荷载横向分布计算的统一方法。

1977年,李国豪劫后复出,任同济大学校长。

学人治校,自见不凡。

李国豪以其恢弘气魄,出众才华,运筹帷幄,指点方略,令同济卓然而成为一所国内外公认的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功绩累累,世人共识。

此后,他先后主持编写《工程结构抗爆动力学》,重建结构理论研究所,组建桥梁研究室,开展桥梁的空间分析、稳定、抗震、风振和车辆振动方面的研究,培养了大批的博士研究生,由此进而形成地震工程、风工程和桥梁工程的研究中心。

80年代,他的英文版专著《箱梁和桁梁桥的分析》在国外出版。

此间,他还先后发表了大曲率曲线箱梁的弯曲--扭转理论和公路弯桥及斜桥的荷载横向分布的分析理论,引起学术界广泛注目。

1981年,李国豪被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推选为世界十大著名结构工程专家之一,从而进入这一领域的世界级大师行列。

进入80年代以后,他还先后获得过联邦德国授予的歌德奖章(1982)和大十字功勋勋章(1987年),达姆施达特工业大学荣誉工学博士称号(1985年)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授予的"国际工程功绩奖"(1987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995年),"陈嘉庚技术科学奖"(1996年)和香港理工大学授予的荣誉工学博士称号(1998年)。

1994年,李国豪被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双院士之一。

一个当年从广东梅县贫苦农家走来的青年,以其不懈的努力,在人生和事业道路上取得了为世人瞩目的成就。

而今已是誉满天下的李国豪,在内心深处,仍保有一份普通人对世界的爱。

那天,在他的寓所里,老人指着窗外对着我们,也对着夫人林凤棣女士,若有所思地说:"我搬进这个大楼有一段时间了,隔壁的人都不任识。

我建议,社区一个月、两个月组织一次活动。

人生活在社会里,关在一间屋子里不行。

人与人之间要交流,并从中获得乐趣。

社区信息要沟通,有一种精神生活的追求。

社区不能只搞经济,没有上轨道呀!"科学孕于率真,伟大寓于爱心。

爱为科学的土壤,大智者大爱。

大师林同炎林同炎1912年生,今年88岁,福州市人,是世界著名桥梁和结构工程学家。

世界上最早一个以中国人命名的科学奖,就是美国土木工程学会的林同炎奖。

1925年,林同炎14岁考取了唐山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

他每试必冠,是校长茅以升、教授孙宝琦的得意门生。

1931年,林同炎由在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执教的胞兄林同济的资助,到该校工程研究院深造,获学士学位。

他的毕业论文《力矩分配法》,轰动了美国建筑界。

刚到美国时,他只想着要当个小工程师,却没想到最后成了享誉国际的世界级建筑工程师。

林同炎硕士毕业后曾一度留校任教。

其间,他走出校门,到过旧金山、芝加哥、纽约、柏林、巴黎、伦敦等地,一路观看了许多展览和建筑,其中最使他感兴趣的就是各国的桥梁,他一一拍照,以备日后深入研究。

1956年他完成的力作《预应力混凝土》一书,被公认为预应力学术界的权威著作,被美国土木工程学会评选为大学最好教科书之一,翻译成日、俄、西班牙等多种文字出版。

他是“美国预应力的功勋人”,被尊称为“预应力混凝土先生”。

他首创的“荷载平衡法”设计理论,成为预应力混凝土设计三大基础理论之一,被尊为现代建筑的一代宗师。

1954年,林同炎在美国创建了“预应力学会”和“林同炎国际公司”。

“林同炎国际公司”在美国和世界各地设计、建造了百余座美轮美奂的桥梁及房屋建筑,举世闻名。

1972年12月23日,尼加拉瓜首都马拉瓜发生强烈地震,市中心511个街区成为一片废墟,惟独屹立着林同炎建造的一座18层的美洲银行大厦。

1977年,他精心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座半面弧形的克拉巧起大桥,轰动全美,并荣获美国全国建筑设计比赛的第一名。

他设计的莫斯康会议中心,被誉为是“结构计算的奇迹,也是视觉的奇迹。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