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模式建构
小学课堂中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建构
进 学 校道 德 教 育 的 开展 。
中 自 由地 接 纳 这 幅 画 、 首 歌 及 其 内 涵 的 价值 , 而 使 道 德 教 育 这 从
小 学 德 育 的 内 容 大 而 空 , 离 学 生 实 际 。 教 育 内 容 、 式 单 脱 形
一
、
不灵 活 , 方法 刻 板 、 够 生 动 。德 育 内容 的陈 旧, 致 学 生 对 德 不 导
育 不 感 兴 趣 。很 多教 师 在 上 德育 课 时 , 照本 宣 科 , 只 学生 根 本 提 不
的具 体 目标 是 : 道 德 学 习 在 欣 赏 中完 成 . 强 调 德 育 过 程 诸 要 让 并 素 的 审 美 化 是这 一 模 式 建 构 的 关键 。按 照欣 赏 型 德 育 的理 念 , 学 校 德 育 不再 是 生 硬 的强 制 性 灌 输 . 不 再 是 脱 离学 习个 体 生命 体 也
验 的 空 洞说 教 , 是 能 获得 道 德 认 同感 , 强道 德 意 志 。 而 增
教 学 是 德 育 的 主 渠 道 , 堂 是 德 育 的主 阵地 。 教 师 则 是 德 课 而 育 的 实施 者 。而 在 实 际 教学 过 程 中 , 师 作 为德 育 的主 要 实 施 者 教 和课 堂 作 为德 育 的主 阵地 作 用 始 终 没能 得 到 充 分 发挥 。 且 小学 并
( ) 立 新 型 的课 程 观 2树 1 “ 识 本 位 ” 变为 “ )知 转 学生 本 位 ” 在 应 试 教 育 的知 道 下 ,以 学 生 获 得 知 识 考 得 高 分 为 根 本 目 的. 教师 最 有 效 的 方 法 就 是课 堂 内 的大 量 灌 输 和 课 堂 外 的题 海 战
现代德育生活化模式建构
现代德育生活化模式的建构[摘要] 现代德育模式是相对于传统德育模式的德育理念无人化、德育目标大而空,强调灌输的德育方法、德育评价一刀切的矫正。
以生活为基点的现代德育模式注重培养圆满人格,改善人们的道德生活,实现道德对人生的肯定、调节、引导和提升,而不是教导人们无条件的遵从某种固定的外在标准。
关注个体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德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关键词] 现代德育生活化模式建构一、树立以生活为基础、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倡导德育向生活回归,就是让德育所关注的生活世界由高高在上的神圣世界回到实实在在人的生活世界,使德育成为呵护真实人生的实践活动。
生活是教育的深厚土壤,德育同样也深深扎根于生活之中。
生活是道德的源泉,是道德生命成长的土壤,没有生活,道德就无法进行无土栽培。
“科学世界是图像符号的世界,生活的世界是人的世界,是由人的活动所展开的世界,是人通过自身的活动而生成的。
德育本质上是人格的、生命的、完整生活质量的教育,它必然与生活交织、渗透在一起。
因此在道德教育中要努力去完善人的德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反对那种工具主义,功利化的倾向,把人当成“美德袋”、“道德容器”。
在生活中我们要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一切服务于人,确立人在道德教育中的中心地位。
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与特征,积极发挥人在生活德育中的积极性,能动性,达到自我选择,自我教育的目的。
二、德育目标从培养圣人走向培养现实的人,从单一目标转向多层次目标从培养“圣人”走向培养现实的人,重视底线道德的形成和完善,底线道德是指是每一个社会成员自觉遵守最低限度的道德规范。
你可以做不到舍己为人,但你不能损人利己;你可以不是圣贤,但你应该认同道义和人性;我们要让抽象的道德目标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使之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注重引导,学会做人、学会关爱、学会理解、珍惜生命,懂得礼貌,具有良好的道德习惯和底线道德德性的形成。
曾经有个报道:“清华大学教授之女命丧公交车”,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教授夫妇两个领13岁的女儿乘公交车,本来是应该买一元的票,售票员要他们买两元的票,其女儿不服,愤怒的说了一句:“妈,他们怎么这么不讲理啊,这帮人什么玩意,真不是东西”,成为事情的导火索,之后两个人扭打起来,售票员死死掐住孩子的脖子,只几分钟孩子就不醒人事了,更可气的,他们把孩子仍下车弃之不管了,最后孩子在医院因抢救无效死亡。
有关高职德育教学模式建构之思考
2 6 }
当 代 职 业 教 育 / 2 。 1 3 年 第 7 期
( 四) 职 业特征 不 明显
当地 代表 人类 的智 能表 现④ 。 ” 生 活是德 育 的源泉 , 高 职
学生 良好 品质 的形 成 离不 开他们 对生 活 的认 识 、 感受 、
与本科教育的重学术传统不同 , 高职教育在培养
( 一) 目标 过 高 、 脱 离实际
堂 上接受 的道 德教 育难 以抵御 现实 生活 中不 良影 响的 侵害, 难 以帮 助他们 在这个 色 彩斑斓 、 变化 多样 的社会
中进行正 确 的辨别 。
在 这样 的教学 模 式 下 , 学 生 的德 育仅 仅 停 留在认 知层 面上 而无 法 内化为 自己的信念 与形 成相应 的行 为 习惯 , 缺 乏 实践性 的高 职德 育 难 以在 学生 学 习 实 际与 高职实 践 技 能人 才 的培 养 目标 之 间建 立联 系 , 因而 不
背离 、 对 未来 比较迷 茫 、 较 少关 注 国家 和 社会 发 展 、 自 我认 同感 较低 等思想 和 生活 的实 际。这 种脱离 现实设
很少为其提供 、 推荐课外读物 , 学校也较少为学生织
德 育专题 讲座 。单 一 的教 学方 式难 以保证 德 育教学 的 实 效性 , 使其 流于 形式 , 难 以为学生 心灵 的成 长提供 必 要 的支持 。此外 , 高职 教 育 的职业 属 性使 得 重技 能 培 养 而轻 道 德养 成 成为 多 数高 职 院校 的共 同选 择 , 思政 教育 作为 德育 教学 的主要 实现 方式 , 教学课 时 有 限 、 实
有关高职德育教学模式建构 之思考
口 冯玉 梓
( 山西交通职 业技 术 学院 , 山西 太原 0 3 0 0 3 1 )
德育的缺失与实践体验性德育活动模式的建构
道德 方 式 才 能 行 之有 效 。 造成 德 育 低 效 的 症结
到底在 哪里 ?德 育 缺 失什 么 ?在 教学 实 践 中 , 我 深 深体会 到 目前 学 校 德 育 在 很 大 程 度上 被视 为 知 识性课 程 。德育被 诉于道 理教 育 : 1从 内容上 有泛 政 治化 倾 向 : 育 =政 治 教 . 德
“ ” 即不能解 答 身处 活 生生 多 重现 实 中学 生 的 远 , 各 种道 德 困惑 。 3 德育 评 价 方 式 上 缺 乏 价 值 判 断 和 意 义 引 .
导: 德育 评 价 =得 分 。这 种 方 式 乃 为 “ ” 对 于 空 , 进 人大 学 的 自主性 学 习 主体 来说 , 负 面影 响 可 其 想 而知 , 甚至 导致 非 主流 文化 ( 俗 文化 、 餐 文 通 快 化) 的侵入 。
20 09年 第 5期 ( 总第 4 4期 )
民办教 育研 究
P iae Ed c t n Re e r h rv t u ai s a c o
No. 2 0 5,0 9 S r 1No.4 ei 8 4
德 育 的缺 失 与 实 践 体 验 性 德 育 活 动 模 式 的 建 构
收稿 日期 : 0 9—0 20 3—1 7
应该 说 知 识 性 德 育 课 程 教 给 学 生 的仅 仅 是
“ 有关 道德 ” 的知识 , 知识 只是影 响道 德的因素 , 但
基金 项 目 : 文 系 山 东教 育科 学“ 一 五 ” 划课 题 《 学 生 校 本 德 育 活 动 课 程 的 开发 与 实施 》 15  ̄ 5 的部 分 研 本 十 规 大 (1G )
尬—— 德 育 的低 效 性 , 此 , 索 德 育 的有 效 途 因 探
体验式德育活动模式的建构
体验式德育活动模式的建构德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个性的过程。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而体验式德育活动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体验式德育活动模式的建构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体验式德育活动的价值和意义体验式德育活动是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和获得经验,从而提高素质和改善个性的一种教育模式。
体验式德育活动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参与各种体验式德育活动,学生能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培养实践能力,锻炼动手动脑的能力。
2. 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体验式德育活动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提高自我认识,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3. 塑造学生的性格和价值观。
通过参与体验式德育活动,学生能够接受不同的思想观点和文化传统,培养正确认识、正确看待世界的态度和观念,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1. 确定活动的主题和目标体验式德育活动的主题和目标是活动的灵魂和核心。
在开展体验式德育活动前,首先需要明确活动的主题和目标。
主题可以是友爱互助,目标可以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2. 设计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体验式德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活动的载体和方式。
在确定了活动的主题和目标后,需要设计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可以设计一次团队合作的户外拓展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友爱互助的重要性。
3. 确定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方案体验式德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方案是活动的保障和保证。
在确定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后,需要详细制定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方案,包括活动的时间、地点、人员、物资等方面的安排和准备。
4. 进行活动的评估与总结体验式德育活动的评估与总结是活动的反思和回顾。
在活动结束后,需要对活动进行评估与总结,包括对活动过程和效果的分析和总结,为下一次活动的开展提供经验和借鉴。
中专生活型德育模式的建构问题研究
中专生活型德育模式的建构问题研究摘要:通过对中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对幼师职业的认知不足,职业情感缺乏,职业评价偏颇。
针对问题,结合实际,提出建构中专生活型德育模式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有效对策。
通过跟踪调查,证实我们的德育模式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中专;职业认同感;生活型德育模式;对策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214-01一、中专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现状调查对象为甘肃省平凉师范学校2008级和2009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两个年级共八个班,每个年级四个班。
我们采用分年级抽样的方法,每个年级随机抽取56人,共抽取112人。
发出112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8份,有效率96.4%。
通过调查,笔者了解到学生对幼师职业认同感的现状。
(一)学生对幼师职业的认知不足,对幼师职业社会评价较低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幼师职业的社会地位评价较低。
39%的学生认为幼师的社会地位低,17%的学生认为幼师的地位很低,学生普遍认为幼师工作辛苦,又不被家长理解,不受社会尊重。
这种消极的评价,无疑会使学生对幼师职业劳动的社会价值产生怀疑,从而影响其学习的态度和效果。
由于受市场经济消极因素的影响,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幼儿教师的职业劳动。
很多学生认为,学前教育是一个照看小孩、“当娃娃头”的职业,容易出安全事故,收入低,社会地位低。
很多学生学习和工作态度不端正,就算是已当幼儿教师的学生,好多也是“爬到这座山上看到那座山高”,不能专心于幼儿教育,如果另有机会,会很快辞去工作,进入其他行业。
(二)学生对幼师职业缺乏职业兴趣和情感调查发现,按个人理想和兴趣选择学前教育专业者为33人,仅占调查人数的30.6%,41.7%的学生因家长意见选择学前教育专业。
表示很喜欢学前教育专业的只有8人,占7.4%,表示比较喜欢的有38人,占35.2%。
表示不喜欢的有41人,占38%;表示很不喜欢的2人,占1.8%;表示不清楚的11人,占17.6%。
学校 四德工程 建设方案
学校四德工程建设方案一、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要求也日益提高。
四德工程,即德智体美四育并重,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
在当今社会大背景下,学校应该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全面推进四德工程建设,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本文将分享学校四德工程建设的方案。
二、愿景与目标学校四德工程建设的愿景是培养具有高尚情操、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了实现这一愿景,我们将确立以下目标:1.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积极向上、诚实守信、善良友爱、勇于创新的品质。
2. 智育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3. 体育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和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运动中快乐成长。
4. 美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实施策略1. 德育实施策略德育是四德工程的核心,学校将强化学生的思想教育,积极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具体措施包括:(1)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每学期定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亲情教育、友爱互助、诚信守约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
(2)营造家校共育的氛围:学校加强家校合作,定期举办家长会、亲子活动,共同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3)加强德育师资培训:学校将定期组织德育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提高德育教学水平,增强德育教师的教育责任感和使命感。
2. 智育实施策略智育是四德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将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措施包括:(1)实施课程改革: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长,推进课程多样化,开设选修课程和创新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推进信息化教育: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提供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展在线学习和资源共享,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
综合高中德育模式建构策略
部分综合高中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存在不均衡现象,影响了德育工作 的全面开展。
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一些综合高中的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德育工作的质量和 效果。
02 综合高中德育特点与目标
综合高中德育特点介绍
德育与职业导向相结合
综合高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将德育与 职业导向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
质性评估
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 法,深入了解学生在德育方面的 实际表现,挖掘典型案例,进行 质性评估,全面展示德育成果。
学生参与度提升举措分享
激励机制设计
通过设立奖学金、荣誉称号等奖励措施,激发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参与度。
活动形式创新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德育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文艺比赛等,满足不同学 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参与度。
德育与学科融合
综合高中将德育与各学科教育相融合,通过课堂教学、实 践活动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思想 道德素质。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综合高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 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增强心理素 质。
德育目标设定与解读
1 2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跟踪评估与调整
对改进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持续跟踪和评估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根据实际情况对改进 措施进行调整和优化。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改革
德育课程体系建设
构建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 性的德育课程体系,包括思想政 治、道德法治、心理健康、生涯
规划等课程。
教学方法改革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 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
办学理念统领下的德育模式建构与实践
定的心理素质的德育工作思路 。 我校坚持 德育为首 。强化德
旋律 ,以中华 民族 的传 统美德教
强、 自律为基本 内容 , 以丰 富多彩 的活动为 主要载体 ,强调 教育活
育工作 ,充 分发挥师生 在德育工
作 中的主体作用 , 到全员育人 、 做 全程育人 、全 方位育人 ,构建 了
主义 观念 、 良好 的行 为 习 惯 及 稳
能力 。我校 坚持每学期 的学生会 干部训练 , 坚持主体 原则 , 以人为 本 , 动学 生干部 自我教育 、 调 自我 管理 、 自立 自强的积极性 。我们组
织学生干部 围绕 班会主题 布置环 境氛围 , 展形式多样 、 富多彩 开 丰 的主题班会 , 引导学生 自觉 、 极 积 和创 造性地参 与活动 ,从 中受 到
交 流思 想 , 针 对 性 地 培 养 学 生 , 有
和法制 教育等多种形 式 ,开展传 统美德教育。近年来 , 学校继续深 别 ” “ 园拒 绝 邪教 ” “ 毒 ” 、校 、禁 、 “ 禁赌 ” 等教育 活动 , 极开展 社 积 会 实践 、学雷锋活动 和扶助贫 困
学 生 活 动 , 立 心 理 咨 询 室 , 养 建 培
过学生 的成长 发展来实现 ,学生 的成长发展又促进 了教师发展 。 为此 学 校 制 定 的德 育 目标 是: 坚持 以德育为核心 , 从学 生的 思想实际 和社 会实际 出发 ,不断 成长之间 的契合 点 ;坚持塑 造学 生美 好心灵 ,促进 学生形成正确 的世界 观 、 生观 、 人 价值 观 ; 确立 以思想道德教育 为重点 ,以爱 国 主义教育为主线 ,以 日常行 为养 成教 育为基础 ,以 良好 的心理 素 质培养 为突破点 ,着力 提高学生 的思想道 德修养 ,培养 学生爱 国
高校德育教育中服务性学习模式的建构策略
理论 中掌握学习的方向,在实践 中体证理论的真确性 。那么,
二、 高校 德 育教 育 中服 务 性 学 习模 式 的 建构 策 略
学时的理论学习 ,这部分就是传统 的课堂教学 ,除讲授基本
理 论 知识 以外 。还要 讲 述服 务 性学 习的 内涵 、 目标 要 求 以及
服 务性 学 习强 调学 生 的亲 身经 历 和 实践 ,提 倡 。 傲 中 在 学 ” 既重 视 结 果 也 注重 学 习过 程 . 与德 育 的实 践 要 求 和方 . 这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以及 当
代 大学 生 价 值观 念 日 多 元 化 ,学 校德 育 工作 的难 度越 来 越 趋 大 。 当前 学 校德 育 仍 存在 诸 多 困境 ,如 大 学生 德 育 多局 限 于 校 园课 堂 ,没 有 融 入整 个社 会 ,与社 会 真实 情 景脱 节 ;在 教
程。
念和 教 育 实 践 。其 要 旨是 在 课程 教 学 中设 置 “ 务 学 习 ” 内 服 容 ,把 理 论 与实 践 内在 地 结 合起 来 ,将 专 业学 习和 社 区服 务
有 机结 合 起 来 。服 务性 学 习有 助于 激 发学 生 学 习兴 趣 提 高认
知 的水 平 、发展 与完 善学 生 个 性和 能力 、提 升 公 民意 识 、增 强 学 生社 会 责 任 感 以及 培育 学 生 团 队精神 等 。 一般 而 言 。运 用 服 务性 学 习策 略 的课 程都 由两部 分 组成 。首 先是 进 行 一定
问题、 分析原因, 找出解决问题 的方案。
3反 思 。学 生 在教 师 的指 导 下 对 服 务进 行 反 思 是 服 务 学 . 习的关 键 环 节 。包 括服 务过 程 中的 反 思也 包 括 服 务后 的 自我
高职大学生德育活动课堂模式的建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
Te c i g Reo m n a h n f r o Tho g o iis The r tc l u htP l c t o eia
V/ \ ANG Ln ig
( , I omtn 册 n rao f i o f硪 Vctnl n  ̄mcl oee oaoa dT i Ug ,髓 卿 30 1 i a aG 108)
.
高职 大 学 生德 育活 动 课 堂模 式 的建构
— —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教 学 改 革
王 玲
( 杭州职业技术学 院信息 电子系 , 杭州 30 1 1 8) 0
摘
要: 德育课不 同于其他智育课 , 它不仅要解 决学生“ 不知 、 知 会不会 ” 的问题 , 而更重要 的是解 决 学生 “ 不信、 信 行
1 a sn t nyt ah hm ok o " t o l ot c i t n w,b tt l ete w t f cin,smuae e w t h ,g ie y l e . h i o e u no m i a e t o v h h o t l d t m i c i t h h i ud b i s d n
班主任论文“三色生活德育”模式的建构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如何改进学校的德育生态,让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动起来、让德育工作活起来?我们学校的做法是通过建构三色生活德育模式改进学校的德育生态。
一、三色生活德育模式的内容所谓三色,就是根据中职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不同阶段,在行为习惯、心理素质、职业习惯上让他们适应社会、企业的要求,从而为学生创设富有前途的、有职业含金量的专业对口岗位或者为他们创造持续升学的路径。
为此我们的模式设计从三方面入手:中职第一年,蓝色适应教育。
以适应职业教育为支点,以培养良好人格为目标,加强专业认知和自我认知、职业规划等,强化职业意识、规则规范团队意识。
中职第二年,绿色发展教育。
以发展实训技能教育为支点,以构建职业理想为目标,培养人际交往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良好的实训规范意识和实操能力,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中职第三年,金色收获教育。
以就业教育为支点,以就业态度和能力为重点,通过职场品德、能力和态度、应聘技能等,提高责任意识和就业能力,体现自身价值。
所谓生活德育,即是我们认为,生活才是德育的最合适载体,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赋予德育最真实的教育材料、最真实的人际关系、最真实的环境因素和最真实的结果。
通过各种情境化、课程化、实践性的教育活动,在做中学、在学中悟。
二、三色生活德育的课程结构在三色生活德育从概念到行动,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设计的教育模式结构包括以下五大内容。
1. 职业素养课程系列包括以德育课为切入点、以企业文化为基础开展的两类职业素养教育:一是入学初的普职融合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初步团队意识和融入职业学校的学习生活。
二是以三个年级阶段的学校人、实践人和职场人三种身份开发的三套职业素养课程:一年级新生开设蓝色《职校生活》入学素养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二年级开设绿色《实践生活》素养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实训实习的职业素养要求;三年级开设金色《职场生活》就业素养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就业岗位需要的各种职业品德与素养要求。
小学“三全育人”德育教育模式研究
小学“三全育人”德育教育模式研究一、小学“三全育人”德育教育模式建构全员育人,我校德育教育工作开展强调人人参与意识,肩负育人责任感,在“以校为本”的基础上,全校教师主动作为,围绕德育教育工作开展全员行动。
全程育人,强调小学育人贯穿于小学生一日学习和生活中,和小学生的成长全过程无缝对接,遵循小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德育。
全方位育人,强调育人在小学生全面发展各方面和各环节,需要全社会参与,打破学校教育空间局限,营造小学生良好的成长社会环境,加强与社区、家庭合作,结合小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通过各种手段将德育教育渗入小学生各环节,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三全育人”德育教育模式的建构,让小学生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德育教育基础上,实现快乐成长、健康成长,实现我校“人格为先+五育并进”素质教育,达成小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做人终极教育目标。
二、小学“三全育人”德育教育具体运行实践1.围绕育人核心,重在整合近年来,我校在德育教育内涵建设上狠下功夫,建构“三全育人”多维立体德育教育体系,成效显著,夯实了我校德育教育工作,为小学生德育成长提供一片沃土,稳步推进我校德育教育工作发展和进步,积极整合德育教育资源,依托社会资源办好德育教育,实现资源整合、联动,让我校德育教育活起来、动起来。
2.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全员参与,激发全员德育教育积极性,在学校不同部门之间做好德育教育分工,加强德育教育工作合作,凝聚为德育教育强大合力,增强德育教育实效性。
为了调动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积极性,依托班主任之家举办“幸福校园、优质教育”——爱的故事活动,通过活动帮助班主任加强工作交流,解决在班级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营造良好的学校教育氛围,表达班主任在工作中对同事、对自己、对学生的关爱。
3.全程跟踪,上下联动,抓好小学生德育关键点小学“三全育人”倡导全程育人,突出育人的全程性,通过德育教育全程跟踪,抓住小学生德育关键点,上下联动实施针对性德育教育,突出德育教育重点,有的放矢,让小学生德育教育时间无间断,帮助小学生顺利成长。
体验式德育活动模式的建构
体验式德育活动模式的建构体验式德育活动是近年来德育工作中提出的一种新的活动模式。
体验式德育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德育活动,倡导通过肢体动作、心理体验和社会体验等形式来进行教育,具有活泼生动、实际有意义、易于接受等特点。
本文将探讨体验式德育活动模式的建构及其实际应用。
1. 以学生为中心体验式德育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递一些道德规范,而是要通过体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让他们在体验过程中掌握道德知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2. 实现相互促进体验式德育活动模式的实施需要全校集体参与,各个学科的教师要联合起来,互相协作、相互促进,实现全员育人。
3. 强调实践性体验式德育活动强调实践性,要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让其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来明确和体验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使得道德知识得以贴近实际生活。
4. 追求真实性体验式德育活动要追求真实性,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下体验道德,而不是在虚构情境下获取道德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并对所学内容加深认识。
1. 带有情感体验的课堂活动通过情景动漫、情感分享等形式,在课堂上进行情感体验,并让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明确道德概念。
2. 带有行动体验的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各类社区公益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行动中,如到环卫工人身边去,共同参与环卫保洁等活动。
3. 带有认知体验的互动活动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团队辩论赛、文艺晚会等活动,以实现在认知上的互动,营造一种团队合作、相互尊重和成长改变的氛围。
1. 增强学生道德认知能力体验式德育活动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增强道德认知能力,通过亲身体验、参与感受到道德,从而更好地理解道德。
2. 提升学生道德素养通过体验式德育活动模式的实施,学生的情感、认知、行为等方面都得到了升华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体验式德育活动模式倡导团结、协作,活跃气氛、发现问题、寻找解决办法的过程就是锤炼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过程。
借鉴与创新——西方德育理论对我国德育模式建构之启示
借鉴与创新——西方德育理论对我国德育模式建构之启示摘要:当前,我国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和权威性受到挑战,为此,必须结合当前形势和现实,探索新的德育模式,以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西方德育理论虽然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但也有可借鉴之处,它对当前我国德育模式的建构有某些启示意义。
关键词:德育模式;构建;启示当前,我国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和权威性受到挑战,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结合当前形势和现实,探索新的德育模式,以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一、德育模式的内涵德育模式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德育专家理查德•哈什在《德育教育模式》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德育模式是一种考虑教育机构中关心、判断和行为过程的方式。
它包括关于人们如何发展道德的理论观点以及促进道德发展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在国内,关于德育模式的内涵也有一些不同的观点。
有的学者认为,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道德哲学和德育理论的指导下,以道德实践为基础的,以一定的德育目标为前提,按照一定的道德价值导向,通过有效的策略、方法、体系建构起来的一种比较稳定而简明的程序化过程。
有的学者则认为,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长期德育实践而定型的德育活动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
这个定义包含着理论指导、活动的结构与程序、实施原则、操作要领等诸因素统一结合构成的德育活动形式。
也有的学者提出其他观点。
综上所述,德育模式应当是成熟的德育理论、科学的德育目标、完善的德育方法、合理的德育结构和健康向上的德育内容的完善统一体,是在此基础上的德育方式、方法、策略与过程的总称。
①二、西方主要德育模式理论剖析关于德育模式问题,国外学者进行过相关探讨,这里简单介绍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道德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等。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在美国最有影响的德育模式之一,它强调德育教育的关键在于发展学生认知判断的能力。
德育方案设计
德育方案设计概述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德育的实施,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感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设计一个德育方案,旨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责任感。
3.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方案一:德育课程设置1.设计全面的德育课程,包括道德与法律、社会礼仪、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2.将德育课程纳入学校课表,确保每周至少有一节德育课。
3.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道德问题。
4.德育课程与其他课程进行结合,通过讲解案例、分析现象,加深学生对道德问题的理解。
方案二:学校文化建设1.确立积极向上、团结进取的学校文化理念。
2.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区活动、志愿者服务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开展学生自治活动,培养学生的自觉约束和团队合作能力。
4.利用学校电子媒体平台,宣传先进道德典型事迹,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
方案三:家校合作1.学校邀请家长参与德育活动的策划和执行。
2.学校定期组织家长会议,与家长分享学生表现和成长情况,并听取家长的建议和意见。
3.学校与家长共同制定学生行为规范和奖惩制度,形成家校合力。
4.学校组织家长志愿者参与学校活动,促进家校合作的深入发展。
方案四:榜样引领1.设立德育榜样评选机制,每月评选一次德育榜样。
2.在学校内设立“德育之星”墙报,展示德育榜样事迹和学生优秀表现。
3.每年组织德育榜样座谈会,让榜样学生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引领学生们树立道德榜样。
4.德育榜样作为学校的典型代表,被邀请参与各种重要活动的组织和开展。
方案五:心理健康教育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内心问题。
2.学校建立心理咨询热线,提供学生心理辅导和帮助。
3.组织心理健康讲座,邀请专家分享心理健康知识和应对策略。
4.学校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手册和在线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学校德育模式及其建构由于道德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道德教育对象及教育者的个别差异等原因,学校实施道德教育很难形成固定的方法和模式。
但是,由于德育模式的策略化与可操作性,比较接近教育实践,容易为教师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因此,近十年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兴起了德育模式研究的热潮,很多教师与学校都试图建构有自己特色的德育模式,德育模式已成为我国当前道德教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研究对象。
一、德育模式的含义研究德育模式,首先应弄清德育模式的基本含义。
“模式”一词源于拉丁文modus,意思是与手有关的定型化的操作样式,它最初只是指对操作过程的经验性的概括,以后这一词上升到更抽象的意义,一般通用为“方式”。
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
20世纪后随着社会活动的多样化,又从“方式”中分离出来,意指某种方式中的具体的定型化的活动形式或活动结构。
在英文里,一般有两个英文词汇与“模式”相对应。
一是model ,意指“模型、原型、样式、假设模型”,其通俗意义指可以模仿学习的典、例。
二是paradigm,译为“派典”,又称例、样式、式,它主要不是理论本身的容,而是理论所揭示的思考方式(ways of thinking)或研究的形态(patters for research)、研究架构。
美国两位比较政治学者比尔和哈德格雷夫认为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对模式这样定义:“模式,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可见“模式”一词是一个概念性的整体结构,是一种概念框架,是一组观念、价值和规则,由它们指导着有特定信念和价值取向的行动。
根据以上对模式的定义,我们认为德育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长期德育实践而定型的德育活动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
这个定义包含着理论指导、活动的结构与程序、实施原则、操作要领等诸因素统一结合构成的德育活动形式。
在我国,对德育模式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
有的把德育模式归入方法畴;有的强调它与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表现出特定的结构与活动序列;还有的认为,德育模式是德育理论以简化的形式表达出来等等。
究竟如何把握、理解这一概念?在理查德·哈什等著、傅维利等译的《道德教育模式》一书中讲到德育模式包括关于人们如何发展道德的理论观点以及促进道德发展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因此,我们对德育模式概念作如下理解:首先,德育模式不是德育方法,它与讲授、谈话等德育方法显然不属同一层次;其次,德育模式不是德育计划,计划是它的外在轮廓,仅此不足以揭示其含的德育思想和意向;再次,德育模式也不是理论,至少不仅仅是理论,它还含着程序、结构、原则、策略等,远比纯理论丰富得多。
所以,德育的方法、计划、理论、结构、程序等都是构成模式的某个要素或侧面。
德育模式是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之间的桥梁和中介,是对复杂抽象的德育理论的简约化和具体化,同时它又不等同于具体的德育经验,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它以简明扼要的形式和易于操作的程序,反映有关德育理论的基本特征,使德育实际工作者能对抽象的德育理论有一个易于理解的具体框架。
它是一般原理与具体条件相结合,原理的共性与具体的个性相结合而形成的活动结构或活动形式。
“模式”可以更有效地帮助人们进行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我们研究德育模式的目的也在于此。
德育理论包括德育价值观、德育基本规律等,德育实践包括日常教育生活中发生的德育事件、形成的德育经验和教师独创的教育操作样式。
由此为德育模式的建构提供了两条基本线路:一种是以某种有理论支持的德育理念为依据,按照预想的理论框架,设计出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德育模式。
我们称之为理想的建构或理论性建构。
另一条线路是从教育现实生活和已有经验出发,将教育实践中的种种做法加以经验总结、理论反思、筛选加工并构成一定的模型。
我们称之为实践性的建构或经验性建构。
二、德育模式的建构(一)建构德育模式的支持系统1.材料支持系统获得大量的素材或资料是建模的基础。
首先是它的价值资源,这部分容主要来自于现成的理论,具体包括系统的理论、德育观、价值取向等成分。
无论是理论型的建构还是经验型的建构都必须获得理论上的支持,这首先是解决方法论和价值观的问题。
因为模式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就是理论上的提炼与归纳。
其次,是要获得大量的、丰富的事实和经验材料。
它包括生活中发生的教育事件、教育过程、各类教育活动,以及带有个人价值评判的经验总结材料。
要注意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事实材料以客观描述为主,经验总结材料不仅可以带有自己的判断而且还可稍加理论概括。
目前比较倡导的行动研究、个案研究等正是为了取得这种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第三是主观感受和反思性材料。
这些主观反思材料包括个人的感想、体验、反思、推演等情感和思维活动产品,它本身也是模式研究的重要成果。
2.价值支持系统任何德育模式的建构,都需要价值系统作为灵魂和在支持。
每一种模式都必须体现预设的价值观,同样,每一种模式都试图寻找一种最佳的价值实现方式。
一般认为建构德育模式的价值取向原则有如下几条:第一是善的原则。
善是一切道德的出发点与归宿。
第二是人本原则。
德育也要体现儿童优先、以人为本的思想。
第三是发展性的原则。
尽管人类关于道德的研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对于一个正在生长和发展中的少年来说,必须找到适合的并能影响其发展的道德价值观和目的观。
不能以成人的标准甚至成人都难以达到的标准来规学生,更不能将纯粹的道德理念当作具体的目标。
应体现适时、适度、连续、和谐的发展性原则。
第四是生活性原则。
道德理念是抽象的,但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方式是生动的、具体的。
因此,道德教育也应体现生活性原则。
使道德教育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第五是规性原则。
尽管我们反复强调德育要适应儿童的天性,但这并不是说德育可以随心所欲。
道德对人必然具有一定的约束性、规性。
3.教育操作支持系统教育操作是指为完成教育中某一具体工作而进行的若干连续性活动的方式与策略的总和。
从形式上它可分为几种方法系统:第一是以语言媒介为基本操作系统的方法,如说服、道德知识学习等。
第二是以外显行为为基本操作系统的方法,如榜样示、道德行动练习、道德习惯与品质的形成等。
第三是以在心理体验为基本操作系统的方法,如各种道德感受、同情、移情、启发感悟等。
第四是以环境冶为基本操作系统的方法,如美育课程、艺术欣赏、人文环境冶等。
不同的德育模式提供不同的操作系统。
(二)建构德育模式的基本要素德育模式的基本要素包括德育理念、德育资源、人性特征、德育方式方法、教育情境等,现分别予以阐述。
1.德育理念理念、观念决定着人的行为,德育理念是建构德育模式的灵魂与核心。
德育模式作为理论的简约化和具体化,同时又是一种道德教育哲学,是道德教育的行动哲学,是德育的理论化的型,它离不开德育理念的支撑。
作为教师的基本德育理念就是:尽可能以善意的方式给学生精神关怀,提升学生道德人格境界。
2.德育资源德育资源是用以影响学生的教育素材,主要是指以下几种形态的容:道德传统文化、德目、课程、道德主体的人格、生活环境等。
道德传统文化是指我们正在继承和表现着的一种道德价值观、道德行为方式及评价标准。
传统的道德资源必须赋予时代的道德精神才能打动人心,才能为人所接受。
德目是对道德价值观与道德规的概括,如仁爱,不仅包含了对人的慈爱、关怀、同情、帮助之心,而且有一定的行为样式。
德育课程是一种系统的、程序化的道德容,是指一切具有道德教育性质、道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对学生品德发展有影响力的那些教育因素。
德育课程不仅仅指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还包括劳动课、社会课以及晨夕会、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传统活动等,同时还包括各种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中的隐性德育资源,像语文课、艺术课程直至生物课都含有丰富的德育容。
另外,每个教育者的人格中都蕴含着具有个人气质色彩的道德影响力量。
在知识化、网络化、信息化社会,也许一个教师不能更多地给予学生知识,但毫无疑问教师完全可以用自己的道德人格力量去感化一个学生的心灵。
环境,可以指两种不同的形态:道德人文环境与社会制度环境。
道德人文环境主要表现为校园文化环境、社区环境、家庭氛围。
社会制度环境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在这里主要是指利用有力的社会规章制度作为道德教育的保障,如法律、伦理规、各种规则等。
3.人的德性基础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人形成德性,这是德育的最高追求。
而人的德性资源为人成为道德人提供了可能性的基础,任何德育工作都必须以引发学生的道德潜质为起点,进而从道德关心、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道德行动等多方面进行整合化的影响。
4.德育方法德育方法在这里主要是指教师的工作方式,它是建立操作模式的基本保证。
归纳起来主要有几种不同类型的方式。
第一是训诫:以伦理规、道德戒律和法规责任义务等为依据的告诫、警示方式,这是不可缺少的。
第二是传授:关于道德知识与普遍判断标准、价值观及其选择方法等容的传授和给予。
第三是说服:以改变、转变、服从为主要目标的方式。
说服的方式不仅有语言的方式,也有情感的方式、活动的方式等。
运用说服方法应采取多种方式,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避免“说而不服”。
第四是示:以道德行为为原型,引起学生的道德模仿。
第五是冶:其基本过程强调感染、感动。
通过艺术的、情感体验、理性感悟等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教育对象。
第六是评价:通过一定的品行评价,给予学习者的道德言行以反馈、激励或进行调节。
5.道德情境道德事件的产生需要一定的道德生活情境,没有脱离生活情境的抽象的道德行为,脱离生活情境的道德教育也不会有什么实际结果。
无论何种德育模式的建构都必须置入生活的情境中考虑。
(三)建立模式各要素的在联系德育模式的建构一般有两条不同的线路,我们需要建立模式各要素之间现实的因果联系与理论上的逻辑推演关系。
在确立现实的因果联系过程中,要充分掌握各因素之间的作用与结果的一致性,我们用三种图式表示其关系的一致性程度:(l)A→B(2)A…→B(3)A→(—B)(l)式表示B结果的出现是由于A的原因,如不告诉学生什么是公正的(无论通过什么方式、在什么时候),学生就不会有正义感。
这是比较直接的因果关系,我们称之为必然性关系,所以必要的道德认知与行为训练是不可缺少的。
(2)式表示给予这样的原因条件可能导致某种道德事件产生,也可能不会出现。
正如大家都处在同一环境中,但其发生的道德事件却不一样。
我们称这种因果联系为或然性关系,这种因果关系不可忽视,因为它说明教育过程是离不开人的主动性而发展的。
另外,它还启发我们,利用多种生动教育资源影响学生,可谓多多益善。
那种空洞的、教条的、贫乏的德育模式总以为有了A就一定有B,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略了道德品质形成的多种可能性。
老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会给学生一种良心上的唤起,这种或然性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也是屡见不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