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第六章)
语用学(第六章)
其所谓施事行为就是表明说话人意图的行 为,表明说话人为什么要这么说,或者说, 它表达的是说话人的意义。奥斯汀把说话人 的意义叫做 “行事语力” (illocutionary force) ,简称“语力”(可译成“言外之 意”)。属于这种行为的话语都存在一定的 语力,如“命令”、“警告”、“通知等等。 施事行为的功能是:以言行事。
塞尔就以施事行为目的是指说话人说一句话时的意图适切方向是指先有事实然后用词语去适合它如断或指先有词语然后用行动去适合它如许诺或要求所表达的心理状态是指说话人对所说命题内指称和陈述的内容的态度为标准把施事行为分为五大类1979断言行为类每个成员的目的是说话人在不同程度度上对某种事情的状况被表达命题的真实性承担义务
奥斯汀把施为句分成两种,一种叫显性 施为句,另一种叫隐性施为句。 1.显性施为句 含有描述该行为的词——施为动词的施 为句。例如:
①I promise to be there at two o’clock.(我答应两点钟到那儿。) ②I bereby wam you that the bull is dangerous.(我在此警告你那头公牛是危 险的。) ③I hereby declare you mayor of Casterbridge.(我在此宣布你为卡斯特桥 市市长) ④我在此感谢同学们对我的支持和帮助。
语用学
主讲教师:徐志奇
第六章 言语行为理论
•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 • 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 分析与思考
言语行为理论 (Speech Act Theory)最初 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L.Austin)提出,由 美国哲学家塞尔(J.Searle)补正、完善的,从 行为角度阐释人类言语交际的一种重要理论。 他们认识到:说话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言 语行为,言中有行,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言就是 行:以言行事。
语用学教程课件
什么是语用
一、话语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语意具体化。
“你真坏!”在不同的语境中的情味不同。 语境(1):用于群众和放火烧楼的坏人之间。 “你真坏!”的情味是-痛斥 语境(2):用于做菜的妈妈和淘气的小孩间。 “你真坏!”的情味是-喜爱 语境(3):用于情人之间。 “你真坏!”的情味是-撒娇
什么是语用
二、语用学的产生和发展
语用学是20世纪20年代开始形成的一门学科。 语用学这个术语,是美国哲学家查尔斯· 莫里斯 首先使用的。他在1938年所写的《符号理论基础》 一书中把符号学分为语形学、语义学、语用学三部 分,这方面的研究只局限于语言哲学领域,基本上 是在哲学和逻辑学范围内进行的。直到70年代, 语言学家们才开始重视并开展语用研究,这也是对 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反拨。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 (2001)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左思民《汉语语用学》 (2000)河南人民出版社
束定芳主编《中国语用学研 究论文精选》(2002)上海定义及其三分法
一、「語境」的定義,簡單來說就是‚言語環境‛,或者 我們我們也可以說,是指‚言說者生存與活動的現實環境, 它決定著言說者的思維方式與話語意義。‛‚語境‛一詞 最早是由波蘭籍人類語言學家馬林諾夫斯基(B. Malinowski)於1923年提出來的。他把語境分成兩類:文 化語境(Context of culture)和情景語境(Context of situation)。「文化語境」指說話人生活於其中的社會 文化背景﹔「情景語境」指言語行為發生時的具體情境。 其後經過弗思(John Rupert Firth)、韓禮德(M. A. K. Halliday)、海姆斯(Hymes)、萊昂斯(Lyons)等 語言學家的努力,‚語境‛研究的內容被不斷的擴充。 二、国外语境研究概述
精讲-第六章_语言的运用特点——语用
一、语境的类型
广义语境案例—— 清代纪晓岚的祝寿诗:
这个婆娘不是人, 九天仙女下凡尘; 儿孙个个都是贼, 偷来蟠桃奉娘亲。
另:纪晓岚巧辩“老头子”,也是利用了语境的作用。 (言外语境实则包括语言知识之外的生活常识和社会文化知识)
二、语境和语句意义
(一)言内语境的作用 话语内的上下文语境对语言的表达和理解有着明显的制约作用, 言内语境不仅有助于把我词语和句子的基本意义,有有助于理解 语言表达中词句的一些变化,补出隐含信息,同时也有助于消除 歧义。例如: 工作中遇到困难。他家生活困难。(多义词义项确定依靠语境) (孩子怎么了?)——病了。(省略句的补全依靠语境) 他走了一小时了。(歧义消除依靠语境)
一、什么是语用
语用学研究的语言问题包括三个方面: (1)语言的发出者和理解者(说话人和听话人) (2)使用语言的环境(说话的场合、对方的双方或上下文语境) (3)语言在语境中产生的临时意义和附件意义。 例句:我已经通知他明天来这儿。(指称意义依靠语境确定)
你现在还爱他吗?(预设:你以前爱过他 。) 我饿了。(蕴含:我想吃饭。)
知识点测评题
(2)社会性。语言运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与他人密切相关的社会行为 ,具有社会性。因为语言运用是人与人之间以语言信息交流为主的社 会交际。 (3)规约性。运用运用的过程必须遵从语言使用的社会习惯和表达规 则,按照社会的行为规范行事。
语言学第六章 语用学
performed as a result of saying something: by saying X and doing Y, I did Z.
For example,“It is cold here.”
Its locutionary act is the saying of it with its literal meaning the weather is clod in here;
Its illocutionary act can be a request of the hear to shut the window;
Its perlocutionary[pə:lɔ‘kju:ʃənəri] act can be the hearer’s shutting the window or his refusal to comply with the request.
----Analyze one more example: “You have left the door wide open.”
Note: Of the three acts, what speech act theory is most concerned with is the illocutionary act. It attempts to account for the ways by which speakers can mean more than what they say.
语言学导论第六章
pragmatics语用学 --- the study of how speakers of a language use sentences to effect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Preliminaries: 1. If you ask somebody “Can you open the door?” he answers “Yes” but does not actually do it, what would be your reaction? Why? 2. If you are going shopping with your friend and she says to you “the bag I‟m carrying is heavy”, what does she possibly mean?
Analyze the locutionary, illocutionary and perlocutionaly acts contained in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 A teacher entered the classroom and saw all the windows were closed. Then he said to his students, “It is hot here. ” • A little girl is visiting a doll store with her mum and she says to her mum, “Mummy, the doll is so cute. ”
• commissives承诺类: I will return the book to you next week without fail. I will never do it again. • expressives表达类: I‟m sorry to hear that. Thank you very much! Happy birthday! I‟m glad to see you again. • declarations宣告类: I now declare the ceremony close. You are fired.
语用学概论
4. 评价动词 (verbs of judging): criticize, charge, accuse, blame
B. 限定性结构或修饰性词语, 如: another, only, even, either, again
C. 短语或分句,如时间状语从句、比较短语或分句、非真实条件句、非限定 性从句、分裂句、疑问句 D. 汉语的触发语大致相同,如:又,也,再
A. “利益中心”语用原则
说话人(利益最小化)
——
听话人(利益最大化)
B. FTA现象
交际双方遵守“合作原则”但也不能违背“礼貌原则”,使“利益中心”偏向 听话人。使交际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但某些言语行为本身存在潜在的威胁,若 不可避免要使用FTA时,说话人需要努力降低其威胁力度,以让“利益中心偏向 听话人,最大程度地向对方表示礼貌。要降低FTA威胁或伤害面子的力度,说话
A:你把设成桌面啦?! B:不后悔!
第四章
礼貌的 语用研究
4.1 礼貌的界定
1. 交际中的一种现实目的; 2. 敬重(通过语法表现出来的)
3. 语体 4. 一种语用现象 重点:不能脱离语境去谈礼貌,语言形式不能孤立地决定言语行为是否礼貌,而是 “语言形式+话语的语境+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的关系是互为益补的关系,体现在: 1. 言语交际中既要遵守合作原则又违反合作原则,就是出自礼貌的需要。E.g.: Mr. X is command of English is excellent, and his attendance at tutorials has been regular. 2. 说话人违反合作原则中的质准则,使用反语,让听话人推导出他的语用含意。反语的使用也是出自于恪 守礼貌原则并认为,“如果你必须触犯别人,骑马要做到避免同礼貌原则相悖。
第六章 语用学(预设和
第四节 语言的接触
三、多语共用 (一)社团双语和个人双语 (二)自然双语和 认为双语 四、语言接触 (一)语言融合的成因 (二)语言融合的方式:1、自愿融合 2、被迫 融合 五、语言混合:1、皮钦语 2、克里奥尔语
二、地域方言
(一)地域方言的成因 1、交际的阻隔 2、异族语言的影响 (二)地域方言的差异 (三)地域方言的发展
地域方言的论述《颜氏家训 音辞篇》
“自兹厥后,音韵铎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指马之喻,未知孰是。 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榷而量之,独金 陵与洛下耳。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旨,失在浮浅,其辞多 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沈浊而讹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 然冠冕君子,南方为优;闾里小人,北方为愈。易服而与之谈,南 方士庶,数言可辩;隔垣而听其语,北方朝野,终日难分。而南染 吴越,北杂夷虏,皆有深弊,不可具论。其谬失轻微者,则南人以 钱为涎,以石为射,以贱为羡,以是为舐。北人以庶为戍,以紫为 姊,以洽为狎,如此之例,两失甚多。“
b. Assertion:drink(Akiu,red wine)
指示语的类型
指示语一般分为:人称指示、时间指示、空间指 示、社交指示、语篇指示。 人称代词的人称指示用法: 谁去呢? 我去——你去——您去 我们去——咱们去 我们去,你留下。
指示语的常规用法和变异用法
(1)荔枝原产我国,是我国的特产。(我=我 们) (2)我们要介绍的祥子,不是“骆驼”,因为 “骆驼”……(我们=我) (3)他这个人很内向,你问他十句,他才回答 你一句。(不定指:你、他)
(二)预设触发语
语言学概论,讲义第六章 语言的运用特点——语用
第六章语言的运用特点──语用教学要求与目的:了解语境的类型、语境和语句意义的关系、语境和词语所指的关系;了解会话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违反会话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区分蕴含义和预设义;了解“言有所为”、直接和间接的言语行为第一节语用概说一、什么是语用语用就是语言运用,指人们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对语言的实际运用。
语用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性质。
1、情境性:语言的实际运用是要讲求交际效果,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话语的表现风格不同,要切合语境,表达得体2、社会性:语言运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与他人密切相关的社会行为3、规约性:语言运用过程必须遵从语言使用的社会习惯和表达规则,按照社会的行为规范行事二、语用研究的范围语用学是一门对立的语言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句法学、语义学、语言的发出者和理解者;使用语言的环境,语言在语境中产生的临时意义和附加意义第二节语境和语句的意义一、语境的类型语境指言语交际活动的环境,语境大致分为两类: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1)言内语境:又称上下文语境,指语言表达中的前言后语或上下文,是狭义语境(2)言外语境:指言语交际活动相关的时间、空间、场景等交际情景和社会情境,是广义语境二、语境和语句意义1、言内语境的作用:对语言的表达和理解有着明显的制约作用2、言外语境的作用:主要是用来解释词语的非义项和句子的非命题,解释特殊词义和句子,解释不但超过了词语的义项义和句子的命题义三、语境和词语所指1、指示词语和指示意义(1)指示词语:主要是指示词语的所指问题,是随着语境变化而变化的(2)指示意义:包括“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点指示”,指示意义都要借助语境来确定2、一般名词的指称意义区分名词指称中的“有指”和“无指”。
“有指”就是名词有指称性,“无指”就是名词没有指称性第三节会话准则和会话含义一、“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1、合作原则:在言语交际中,为确保交谈双方相互配合而遵守的语用规则,包括“质量准则”“数量准则”“相关准则“方式准则”2、礼貌原则:是人类交际的普遍现象,也是人与人会话必须遵守的准则;要做到“得体和慷慨”“赞誉和谦逊”“一致和同情”二、违反会话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1、被迫违反或放弃会话准则:说话人在某些场合或条件下只能迁就一种会话原则放弃另一种会话原则2、故意违反会话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说话人故意违反会话原则来表达某种特殊的意义,或者说是在语句背后还暗含其他意义甲:我这副山水图怎么样/乙:嗯:装裱的不错三、蕴含义和预设义1、蕴含义:句子的基本信息中包含的上位义或整体义,具体分为“衍推义”和“隐含义”两种2、预设义:不在句子断言的范围之内,指句子包含的某个背景信息如:他哥哥在北京上大学第四节言语行为一、言有所为用语句做事,说话本身就是在做“建议、劝告、请求、命令”这一些事,通过语言形式来完成交际的行为就是言语行为二、言内、言外、言后1、言内:言内行为是一种述事行为,指的是“说话”这一行为本身,即通过语音、语汇、语法的等语言形式和手段来传递信息2、言外:言外行为是说话人用某种语言的语音形式说出了这句话,就完成了述事这一行为3、言后:言后是指说话带来的效果三、直接与间接的言语行为1、直接言语行为:用字面意义来实现交际如:我们把空调关了好吗?2、间接言语行为:委婉暗示自己的交际信息如:今天有点冷。
语用学
语用的变异性
• B、一个人老想着出国,老对别人说要办好手续了,但 老也没见他出国。有人就说:“你怎么还没走”?
• 意思是什么呢? • 说话人的意思可能是关心、调侃或嘲讽。
语用的变异性
• C、下班时间早过了,某人还在办公室忙 乎,值班人员过来锁门,说:“你怎么 还没走”? • 意思:值班人员可能是出于爱护,也可 能是出于生气,还可能是某种猜测(是 不是有什么不能在办公时间处理的不可 告人的什么事情,是不是在等什么人的 电话,等等。)
言语交际的原则
• (一)合作原则:美国的语言哲学家格赖斯提出来的, 它包括: • 合作原则是由格赖斯提出的,包括四条准则: • 1、真实准则; • 2、适量准则; • 3、关联准则; • 4、方式准则:要显豁,避免晦涩;要明确,避免歧义; 要简洁,避免罗嗦;有条理,避免杂乱。
真实准则示例
• 我不是说这个,我是说,您有必要这么上班下班地干么? • 唉,净说孩子话。你算算吧,妈妈的工资奖金补贴加上你爸爸的 抚恤金一月才二百来块钱。…… • 可您老这么干下去,身体怎么受得了,您垮了,我怎么办? • 放心吧,蓓蓓,妈垮不了。刘立英微笑着,“我女儿还没成人呢, 我怎么能垮?” • 苏蓓脸低得恨不得要埋进饭碗,片刻,站起身。 • 我去厕所。 • 苏蓓低头快步走进厕所,关上门,背倚门上,忍了半天的眼泪 “刷”地流了下来。 • ——王海鸽、王朔《爱你没商量》
方式准则示例
• 我(吴士宏)被指定加考RPG,是比较新的计算机语 言,准备了两个星期,觉得能考及格。考完后像盼亲 人似的盼着助理来报分,终于姗姗地来了,见了我两 手摊开说“真为你遗憾”,皱着眉头满脸都是遗憾。 大约是见我面无人色,她赶快又笑着解释“我的意思 是你没有考到100分只考了89分”,天啦,她幽的这一 默可是能要人命的。
邢福义《语言学概论》(第2版)章节题库(语用学)【圣才出品】
第6章语用学一、名词解释1.话题答:话题是一个句子中句义信息所关涉的那个实体,说话者所选择的信息关涉对象,一般是“有定”的。
所谓“有定”,是指“确定的、有具体所指的实体”。
这不仅是对于说话者来说的,而且是说话者认为对于听话者也同样适用的。
也即,说话者选择的话题,是说话者所认为的听说双方都可以确定所指的实体,以这个有定实体为基点添加新的信息内容,才能更好地向受话者传递说话者在听说双方共有知识的基础上所要传达的信息。
2.语境答:语境是指语言单位出现时的环境。
语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语境是言语内部的上下文或前言后语。
广义的语境既包含狭义语境的内容,也包括言语外部的交际场景和社会文化背景。
语用学中所说的语境,一般是指广义的语境。
语言环境对于语言运用有很强的制约性,不同语境中话语的含意很不一样。
一般分为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又叫社会现实语境)。
词、短语、句子等在语流中出现时,它前面或后面出现的其他语言单位都是该单位的上下文语境。
情景语境则指说话时的人物、背景、牵涉到的人或物,时间处所、社会环境以及说听双方的辅助性交际手段(包括表情、姿态、手势等非语言因素)。
二、简答题1.辨析以下两组例子中各个句子在语义或表达(语用)功能上的区别。
[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1)①你想喝点什么?②你想喝点什么吗?(2)①人来了。
②来人了。
答:(1)①从语义上来说,“你想喝点什么?”的句子焦点是“什么”,即询问对方所要喝的东西是什么,而“你想喝点什么吗?”的句子焦点在语气词“吗”上,即询问对方是否要喝东西。
②从表达功能上来说,“你想喝点什么?”是一般疑问句,被询问的一方只需要直接回答;而“你想喝点什么吗?”是是非问句,存在是非选择关系,被询问者要先选择,再回答。
(2)①从语义上来说,“人来了”是特指,是说话双方都知道来人的身份。
而“来人了”中“人”的对象指代不明,是泛指,即来人的身份是不明的。
②从表达功能上来说,“人来了”说明说话人对来的人是有准备的,预设说话人对这件事是已知的。
[教育]语用学第五、六章言语交际的得体原则——利奇的“礼貌原则”和指示词语
• (二)创造和理解幽默的六条次准则 • (1)岔断次准则,话语语义的逻辑发展突然中断,结
局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造成一种顿悟式的笑。
• 主要表达方式: • 1)衬跌 • 2)顿跌 • 3)歇后
• (2)倒置次准则,话语中,先肯定一个内容,随之在 跟前面言语形式相近似的言语形式中装入新的内容, 变成对前面内容的否定或对立,造成语义逻辑发展方 向的颠倒而引发笑声。
• 照应用法:一个词语的所指跟前一个词语所指是同一 对象。例8、9
• 非照应用法:例10
第三节指示词语的分类
• 传统是人称、时间、地点,70~80年代增加了语篇、社 交,共五类:
• 1.人称指示 • 交谈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 • 人称指示存在一个系统,其主要成员是语法中的人称
代词。基本语法区别是:第一、第二、第三人称。
第二节指示词语的指示用法和非指示用法
• 1.指示用法:分两种 • 1)身势用法:只有借助对言语实践的实在的听觉、视
觉、触觉才能理解。例4 • 2) 象征用法:只需知道言语事件的基本时间空间参数
就可以理解。例6
• 2.指示词语的非指示用法
• 同一个词语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作为一个非指示性词语 使用,分两种:
• (4)同情次准则:减少反感,增进谅解,加深友谊。 • (5)宽宏次准则:得理让人,给别人留面子。 • (6)恰当称呼次准则:对听话人恰当称呼也是一种礼
貌。
• (二)礼貌准则的三个特征: • (1)级别性:礼貌级别是个连续统,表现为依据他人
得益或使自己受损的不同程度而形成不同的礼貌级别。
• (2)冲突性:指礼貌准则中的某些次准则在同一话语 中可能发生冲突。
语用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语用学的性质及研究问题一、什么是语用学●解释人们如何使用语言的研究莫里斯关于符号研究有三大领域:符号与符号之间关系的研究(语法学)、符号和世界的关系(语义学)、符号和解释者的关系(语用学)●语用学和语义学、语法学、修辞学的差别语义:语言符号所具有的价值,指称事件,如杯子可以指称无数个杯子,今天是说话人的所在时刻语用:交际当中的具体意义,现实性或可能性语法:使用语言的规则修辞:修辞学就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部分,不存在基准线,所有表达都是为了准确二、语用学所研究的问题都与交际有关,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问题:●关于交际意图如何实现的问题(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关于言语交际的问题(言语交际、交际意图实现的行为)●关于交际意义建立的问题(意义存在于交际之中)●关于研究指称的问题(比如:妈妈)●关于话语分析的问题(片段/听说明天有台风,听说是话语标记)第二章言语交际(实现交际意图的活动)一、含义: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言语交际是最基本的实现交际意图的一种活动,言语交际是言语存在的具体状况,简而言之,言语交际就是用言语实现交际的活动。
二、特征●言语交际是一种社会行为,社会性体验,人的存在方式●言语交际是一种互动行为,情感认知,交际存在于主体双方的互动行为●言语交际是一种认知加工行为,认知活动,心理行为,交际在认知双方上的不断接近●言语交际是一种信息的分享行为三、要素言语交际的要素包括:主体要素、交际意图、交际环境、交际形式1、交际主体●含义:交际主体是言语交际行为的参与者和启动者,决定了交际意图和交际形式的选择,是实施言语交际行为的人,包括说话的人和听话的人●主体角色:①话语角色,说话人、听话人,二者之外的人,人称代词区分话语角色的词②社会角色:社会关系(血缘、姻缘)亲缘-地缘-业缘;情感关系(亲疏远近)●主体分布(主体构成):话语角色的分布状况(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2、交际意图●含义:有意识满足需求或需要的愿望,马新诺认为需求的进程是生物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意向:①含义:请求、承诺都是一种意向②类型(从意向角度概括)请求[p]:要求对方做某事或不做某事,求助、禁止、劝诫、命令、要求,告知[p]:告诉对方某个事项,延迟反应=空间位移,因为谎言性才有了告知性表达[p]:向对方表达大自己的情感或态度,致歉、寒暄承诺[p]:与对方约定某种事项宣告[p]:向对方宣布某种事项进入了一个新的状态3、交际环境●含义:言语交际存在的时间、空间状况,语境是被交际主体认知到的时空状况,语境是主观的、变化的、选择的,交际主体是不断被建构出来的●语境的种类(根据时空的物理属性划分):①时间:时点、时段、时长②空间●语境的问题:主体在时间与空间中的分布状况——①时间-同时/异时(写信)②空间-同地/异地●语境的组合:①同时同地:课堂、面对面交谈②同时异地:打电话③异时同地:留言、BBS论坛④异时异地:写信、看书●语境的文化素养:①文化语境(社会文化含义)②非文化语境(自然语境)●语境的范围:①背景语境(范围最大):社会②情境语境:办公室、教室③上下文语境:说话的前言后语●语境的作用:①提供了最真实的需要,由于需要产生了交际意图②决定了交际形式的选择③参与了交际意图的实现、交际意义的建立4、交际形式●含义:实现交际意图所采取的手段,包括了语言形式和非语言形式●语言形式:汉语普通话音节界限清楚—节奏感强汉语有声调、音节的高低升降—抑扬顿挫汉语是元音占优势的语言—音乐美、乐美●非语言形式:①表情(最重要的)②身体的姿态和动作③服饰(服装、发型、配饰)④空间距离:亲密区、个人区、社交区、公众距离5、交际活动的过程交际主体在特定环境中,在各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形成的情况下,围绕着交际意图的实现,对交际形式作出的选择的过程第三章交际意图的实现问题一、实质:对语言符号的选择过程二、条件●说话者:选择形式,形成话语●听话者:从话语中解读含义●被人们忽略的条件①需求条件:说话者对自身需求和他人需求的认识构成了交际意图的实现条件之一②能力条件:只有具备某种能力才能满足某种需求,能力是实现交际意图的手段③意愿条件:满足某种需求的愿望,确认意愿本身也可实现交际意图三、过程●含义:即言语交际、语言符号生成的过程,形成一条编码、发出、传递、接收、解码的言语链●分为以下阶段:1、编码: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指称交际意图的整体(如:坐、坐下、请坐)2、认知假设①含义:为了实现交际意图,对认知的诸多因素的推测和假设②包括以下方面:a.关于交际主体的假设(主体角色、角色关系、情感关系)b.对语境合适性的推断c.对实现条件的推断3、策略选择①含义:建立在认知假设基础上,选择实现交际意图的方式和策略②有以下模式:a.主体关系模式:在保证实现交际意图的前提下,注重主体关系的和谐b.语境适合模式:选择的语境要符合状况,致谢分正式和非正式场合c.需求条件模式:在其它条件不变下,凸显需求d.能力条件模式e.意愿条件模式4、语言形式的选择①含义: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将交际意图符号化,如:舞蹈的形体化、音乐的旋律化、画的线条化和色彩化5、话语的生成过程①含义:话语是实际被说出来的,并被听话者接受,感知并理解的语言符号系列②话语的特征a.话语是线性的系列,按时间结构b.话语是承载着交际意图,所以话语也表达了交际意义,如神经病c.话语是临时建构出来的、具有临时性的,成语被长久记性后,不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③话语的结构可分为a.主体片段:一个话语中表现交际行为的主体要素b.意向片段C.事项片段:一个事物在交际意图中的具体事项及与其事项有关的其它要素,如过去一年对我的帮助d.话语标记:如你听,表示提示第四章指称问题一、含义把抽象的语言符号和具体的对象连接的一个途径,指称,又可以叫指示,概括地说,一个话语中的某个词语跟交际环境当中具体对象的关系,这种关系叫指称二、指称的范围●含义:事实上,包含着全部我们想表现的事件的所有的东西或所认识的事件●具体说,包含下列:1、对象指称:我们认识的一种个体(人、事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2、时间指称:把时间范畴具体化,更多时候,对象称为时间,时间作为存在,行为被指称3、空间指称:空间范畴具体化,如根据经纬度划分东南西北,包括方向4、事件指称:无论是人的存在行为还是非人,用语言指称事件整体5、关系指称:个体与个体,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用语言指称关系三、指称的形式●含义:用于指称的语言形式●有以下形式:1、词:用于指称的基本单位,指称的最基本单位2、词形变化:英语、日语3、韵律形式:停顿、声调4、用词组合:词指称对象、事件四、指称的方式●含义:用语言指称对象的途径●有以下方式:1、预设:一个语句存在的条件,对连续事件的指称方式,说出来的是凸显,没说出来的背景,预设在背景之中2、焦点:凸显的部分为焦点,最容易激活事件概念整体的程度称为可及性最强第五章话语分析一、含义根据话语属性,对话语作出分析,叫话语分析即:概念-属性-特征-分析结果二、性质1、话语是承载交际意图的形式2、话语是一个按时间结构的线性分析,抽离了时间,话语即不存在3、话语是由语言符号构成的一个单位三、功能实现交际意图(请求、告知、承诺、表达、宣告),交际意图的实现是在特定的语境和情境中四、结构1、言语行为2、信息分布在主位推进模式中,已知信息是主位,新信息是述位3、意义结构a.概念关系b.事件c.逻辑关系4、形式关系(找出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a.重现:顶真是重现词语b.关联词语c.指别:前指、后指五、类型1、功能类型2、媒介类型:口语、书面语3、互动类型a.对话:①话语权:按照什么样的规则说话②轮换话语权:争夺、转让③相邻对-问答、请求-回答b.独白六、标记●含义:标明人们如何说话的成分●功能a.话语进程如:以上b.来源如:据...... 张三认为c.提示:信道状况、提醒对方注意d.语态●形式:词、语第六章语用学理论一、含义对语言使用现象,产生的不同的解释方法二、言语行为理论●产生背景奥赛汀提出,由其学生塞尔继承并发展,哲学关注的根本问题: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哲学本体论研究,关于世界的本源,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就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主要内容(奥赛汀提出了核心内容)1、言语行为:说话就是实施了一个行为,因此奥赛汀认为交际的最基本单位不是句子是行为,如我宣布,是城市化语言2、言语行为三分说:认为说出一句话实施了三个行为a.命题行为,即言之所述b.施为行为 c.取效行为,即言后之果3、施为行为的种类:a.裁决行为b.承诺行为c.行使行为d.表态行为e.阐述行为4、实施某种行为的条件5、适切方向:语言和事件有一个适切方向,指令类行为让事件适应行为6、间接言语行为:通过实施一个言语行为,间接实施另一个言语行为,与之相对为直接言语行为,即如何从一个施为行为推导到另一个施为行为三、言语交际理论●含义把言语交际看做人的行为,提出了言语交际的单位是行为,言语行为的立场是语言使用的立场,打破了传统的形式使用的立场●其它1、言语交际理论是关于施为行为的研究,关于意图的研究,交际意图才是核心2、言语交际理论几次提到意义、命题、句子意义(扩大点为字面意义),意图可以是意义的核心,提供基点3、言语行为理论揭示人交际的规律四、会话含义理论●产生背景格莱斯提出,用于解释言语交际中的意义问题,关注人们如何使用语言,格莱斯围绕会话含义建立了一系列原则,称为合作原则;后来补充的原则称为礼貌原则●会话含义1、交际当中的意义分为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会话含义就是非自然意义当中最重要的一种,典型的非自然意义2、自然意义:如果交际当中不存在施事者,当然也不存在施事者的意图,话语的意义是被自然理解的,这种意义被称为自然意义,在交际当中不存在自然意义3、非自然意义:如果一句话具有非自然意义,当且仅当a.S说出v,在H那里引起某种效果Zb.能够从S中理解Z并实施说出的V●会话含义的特征1、可取消性2、不可分离性3、不确定性4、可推导性5、非常规性6、明示性●合作原则在格莱斯看来,参与交际的人要趋同一个共同目标或方向,这个就是合作原则。
第六章语用学
第六章语用学第一节语用和语用学一、语用语言运用,简称语用,是一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话语表达和话语理解的活动。
二、语言环境语言交际环境简称语境。
语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语境是言语内部的上下文或说话的前言后语;广义的语境既可以包含狭义语境的内容,也可以包括言语外部的时间、空间等自然和社会环境。
语用学中所说的语境,一般是指广义的语境。
三、语用学(一)语用学的兴起语用学(pragmatics)是研究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如何得体地、有效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学科。
语用学的概念首先是美国哲学家莫里斯(Charles Morris)和卡尔纳普(Rudolf Carbnap)在20世纪30年代先后提出的。
第二节交际原则一、合作原则合作原则是美国哲学家格赖斯(P.H.Grice)提出来的。
格赖斯指出:在言语交际中,双方都希望所说的话语互相理解,彼此总是需要互相合作的,因此都遵循合作原则来达到预期的目的。
但是实际上有时说话人故意或者被迫违反某些合作原则,这使听话人可能会上当受骗,可能知道对方不愿意合作,也可能透过话语的字面意思领会说话人的言外之意,即会话含意。
(二)合作原则的内容格赖斯提出的合作原则包括四条准则:1.真实准则真实准则要求说话人所说的话语应当是真实的,不能说假话或缺乏根据的话。
2.适量准则适量准则要求说话人所说的话语应当含有与当前交谈目的相关的信息内容,并且所说的话不多不少,既不使人感到信息量不足,又不使人感到重复罗嗦。
3.关联准则关联准则要求所说的话要与话题相关,即要切题。
4.方式准则方式准则要求表达方式要清楚明白。
具体而言就是:要显豁,避免晦涩;要明确,避免歧义;要简洁,避免罗嗦;有条理,避免杂乱。
二、礼貌原则(一)礼貌原则的提出在格赖斯提出合作原则之后,引起了不少人对于会话原则的研究。
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Geoffrey Leech)就提出了"礼貌原则"。
他认为:"Grice在解释会话含义时和Searle解释间接言语行为时都提到礼貌是他们分析中省去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语用
第六章语用一、学习提要1.语用概说(1)语用和语用学语用是指人们在一定的语境中对于语言的实际运用活动,特别是话语表达和话语话语理解等活动。
话语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两大显著特点:一是语意具体化,二是产生言外之意。
语用学是研究语用的科学。
语用学和修辞学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都是研究语言运用问题,但修辞学是研究在交际活动中如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规律的科学,主要立足于表达的角度,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利用语言本身的要素——语音、词汇、语法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语用学则立足于言语交际这一广阔视角,重点研究言语交际者在特定语境条件下如何利用语境准确而得体地使用语言和理解语言。
(2)话语交际的过程和原则话语交际的过程可切分为编码、输出、传递、接收、解码和反馈六个环节。
话语交际的原则最重要的是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接话原则。
(3)制约话语交际的要素是:交际目的、交际对象、言语背景、话语场景、语体风格和美学情趣.2.话语的表达(1)语句的选择①词语的选择词语的选择有两个层级的要求:选准词语,使语句稳妥;锤炼词语,使语句生挥。
②句子的配置从语用的角度考虑,句子的配置的基本要求是:求得上下文的紧密联系和协调;要合乎事理逻辑,使意思严密突出;要随情设句切情切景增强话语的艺术魅力。
主要包括: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肯定句和否定句;主动句和被动句;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的选择配置。
③节律的调整语言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音节的整齐匀称,声调的平仄相间,韵脚的和谐自然,叠音的优美传神等方面。
(2)辞格的运用辞格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所创造出来的、能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具有固定格式的话语形式。
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比拟、夸张、双关、婉曲、映衬、示现、移就、移觉(通感)拈连、借代、仿拟、反语、对比、对偶、排比、层递、顶真、回环、设问、反问、错综、舛互、警策。
辞格的综合运用包括辞格的连用、套用和兼用。
(3)语篇的组织语篇是大于句子的语用单位,可以是一个句群,一个语段,也可以是一篇文章甚至一部著作。
第六章 语用学
第六章语用学1.什么是语用学1.1定义语用学研究的是语言使用者是如何使用句子成功进行交际的。
它不是孤立地去研究语义,而是把语义置于使用语境中去研究的一门学科。
1.2语用学和语义学语用学和语义学既有相关性又有相异性。
两者都是对意义的研究。
传统语义学把语义看成是抽象的,内在的,是语言本身的特性,不受语境的影响。
因此传统语义学只研究语义的内在特征,不把语义研究置于语境中来考察。
语用学研究的是交际过程中语言意义的表达和理解。
语用学家认为不把意义放在语境中来考虑就不可能对语义进行充分的描述,因此在研究语义时是否考虑语境便成了传统语义学和语用学的根本区别所在。
1.3语境语境是交际双方共有的知识,它包括双方具有的语言知识以及有关客观世界的知识,而客观世界的知识又包括有关世界的常识性知识以及交际发生的实际情景知识。
1.4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句子是语法单位。
当把句子用在实际交际中时,句子便成了话语。
句子意义是抽象的,是句子的语义内容,它孤立于语境之外;话语意义是具体的,它基于句子意义与语境的结合,是句子意义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化,体现了说话人的意图和目的。
由于话语语义是句子意义与语境结合的结果,话语语义要比句子的语义丰富得多。
如:”You are a machine.”句子的意思是“你是机器。
”,但是一旦与具体的语境相结合,就会产生不同的话语语义,如说话人可能是说听话人没有情感,或说听话人不知疲倦地工作,或者说听话人做事比较机械等。
大部分话语在语法形式上与句子相吻合,但是也有一些话语在语法上是不完整的,有些甚至不能还原为完整的句子。
如,语言使用者在特定的语境中可以使用话语” The door, please!”去行使关门的请求。
像“Hi!”和“Ouch!”这样的话语很难还原成语法完整的句子。
2.言语行为理论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
在他的言语行为理论中,奥斯汀区分了言有所述(constative)和言有所为(performative)。
6语言学概论第六章语用真题习题集锦
语言学概论第六章语用真题、习题集锦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正式提出“语言学的语用学”这一概念的是( D )p209A.莱文森的《语用学》B.奥斯汀的《论言有所为》C.瑟尔的《言语行为》D.1977年在荷兰出版发行的《语用学杂志》2.下列各项,甲和乙之间为蕴含关系的是( D ) P219-220 A.(甲)他又去网吧了——(乙)他去过网吧B.(甲)他早就不吹笛子了——(乙)他吹过笛子C.(甲)他什么时候看的病——(乙)他看过病D.(甲)电脑的硬盘坏了——(乙)电脑坏了3.下列各项,甲和乙之间为蕴含关系的是( B ) P219-220A.(甲)今天中秋节——(乙)今天吃月饼B.(甲)他买了一本小说——(乙)他买了一本书C.(甲)他打破了花瓶——(乙)花瓶被他打破了D.(甲)他们家的电视机坏了——(乙)他们家有电视机3.下列各项,甲和乙之间为蕴含关系的是( C ) P219-220A.(甲)他弟弟出国了——(乙)他有弟弟B.(甲)他现在不是经理了——(乙)他当过经理C.(甲)他养过猫——(乙)他养过动物D.(甲)他又喝醉了——(乙)他以前喝醉过4.下列各项,甲和乙之间为预设关系的是( B ) P219-220A.(甲)他是经理助理——(乙)他不是经理B.(甲)他的手机坏了——(乙)他有手机C.(甲)他喜欢看小说——(乙)他喜欢看书D.(甲)他在读大学——(乙)他在上大学4.下列各项,甲和乙之间为预设关系的是( C ) P219-220A.(甲)他买了一只钢笔——(乙)他买了一支笔B.(甲)老王在小李左边——(乙)小李在老王右边C.(甲)他早就不在学校工作了——(乙)他以前在学校工作过D.(甲)什么水果他都吃过——(乙)他吃过苹果5.下列句子属于施为句的是( C )P223A.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B.上海房价今年又涨了。
C.这件事绝对没问题。
D.台湾是个美丽的地方。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下面各项属于礼貌原则的有( C D E )p216A.质量和数量B.相关和负责C.得体和慷慨D.赞誉和谦逊E.一致和同情2.下面各项中表达间接言语行为的有( AC )P225A.能把杯子递给我吗?B.他建议晚上看电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语气:例如用 ‘ Shut it ’(把 它关上)替换‘ I order you to shut it ’ (我命令你把它关上); (2)语调:例如‘ It’s going to charge ’ (它就要向前冲了),借助语调 的不同来实施不同的言语行为: It’s going to charge ?(疑问) It’s going to charge!(警告)
例如按照语法规则来组织并说出下列话语: ①我答应来吃饭。 ②赶他走! ③她对我说“赶他走”。 ④你不能做那件事! ⑤他对我说“你不能做那件事”。
B.施事行为
在实施一个叙事行为——说一件事情过 程中完成的行为。 奥斯汀认为在实施一个叙事行为时,我 们也在实施下列行为:提出或回答一个问 题,提供一种信息、保证或警告,宣告一 个裁定或意图,公布一个判断或任命,提 出一项申诉或批评,作出一种辨认或描述, 以及其他各种类似的行为。
其所谓施事行为就是表明说话人意图的行 为,表明说话人为什么要这么说,或者说, 它表达的是说话人的意义。奥斯汀把说话人 的意义叫做 “行事语力” (illocutionary force) ,简称“语力”(可译成“言外之 意”)。属于这种行为的话语都存在一定的 语力,如“命令”、“警告”、“通知等等。 施事行为的功能是:以言行事。
用于这一类型的动词有“promise, covenant, contract undertake, bind myself ”
(4)表态行为型 (Behabitives) 表态行为型跟社会行为有关,是对别人 的行为、时运作出反应等。 这类施事行为的特征是说话人对别人过 去和当前的行为、命运表明道歉、感谢、 同情、态度、问候(送往迎来)、希望、 挑战等态度。
奥斯汀把施为句分成两种,一种叫显性 施为句,另一种叫隐性施为句。 1.显性施为句 含有描述该行为的词——施为动词的施 为句。例如:
①I promise to be there at two o’clock.(我答应两点钟到那儿。) ②I bereby wam you that the bull is dangerous.(我在此警告你那头公牛是危 险的。) ③I hereby declare you mayor of Casterbridge.(我在此宣布你为卡斯特桥 市市长) ④我在此感谢同学们对我的支持和帮助。
言语行为理论是从一个新的视角研究 语言,它关注的既不是语言自身的语法结 构(像结构主义语言学那样),也不是潜在 系统(像系统功能语法学那样),它关注 是人们以言行事,如何行事以及话语所产 生的交际效果。
一.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
• 施为句 • 言语行为三分说
奥斯汀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 不应是词和句子,而应该是通过词 和句子所完成的行为。语言理论实 际上应该是行为理论的一部分。
用于这一类型的英语动词包括 “ acquit,convict,find(as a matter of fact),hold (as a matter of law),interpret as ”等。
(2)行使职权型 (Exercitives) 行使职权型涉及权力的使用。“这是一 种决定——某事应该如此,而不是判断— —某事是如此;是倡导——应该如此,而 不是估计——是如此;是判决,而不是估 量;是宣判,而不是裁定。” 这类施事行为是行使权力、权利,或 施加影响。行使就是作出赞成或反对一种 一定的行为过程或者为其辩护的决定。仲 裁人和审判员运用行使行为作出裁决,其后 果是使他人“被迫屈从”,或“许诺”或 “不允许”去做某种事。
1、修正奥斯汀对一个完整的言 语行为的抽象切分
奥斯汀把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抽象切 分成叙事行为、施事行为和成事行为这样 三个部分。塞尔对奥斯汀的抽象切分提出 了批评和修正。塞尔主张把言语行为分为 四大类( 1969:23-25) :
(1)发话行为( utterance act ) ,即说出 单词、句子的行为; (2)命题行为( propositional act) ,即 由指谓(referring,谈到的人或物)和表述 (predicating,对谈到的人或物所作的表述) 所实施的行为; (3)施事行为 ( illocutionary act) ,以言 行事行为,例如陈述,提问,命令,许诺等等; (4)成事行为 ( perlocutionaly act) ,即 对听话人的行动、思想、信念等方面产生影响的 行为,例如:通过过“争论”使听话人被说服, 使之信服;通过“警告”使听话人恐慌或惊恐。
奥斯汀说的显性施为句,只是 说话人想通过所说的话明确地表 明自己所要实施的言语行为的特 定形式。
2.隐性施为句 没有施为动词也能表达“有所为之言” 的施为句。例如: ①我的作业作完了。 我告诉你我的作业作完了。 ②把门关上。 我命令你把门关上。 ③你被开除了。 我在此宣布你被开除了。
在隐性施为句中,人们经常使用 一些词序、重读、语调、语气、标 点符号等不那么明确、不那么特定 的语言手段来实施某种行为:
例如说出下列话语对听话者所产生的结果: ①我答应来吃饭。(使听话人高兴) ②赶他走!(使听话人把他赶走了) ③她对我说“赶他走”。(她说服我把他 赶走了) ④你不能做那件事!(使听话人清醒过来, 不再任性,不再做不理智的事情;使听话 人生气) ⑤他对我说“你不能做那件事”。(他使 我清醒过来,不让我任性下去;他恢复了 我的理智,把我劝阻了;他使我生气)
C.成事行为
成事行为就是施事行为对听话者所产生 的结果,即说出一句话的事后效应。 奥斯汀说:“说某种事情会经常地,甚至 常规地对听话人或说话人产生一定的影响, 影响他们的感情、思想或行动”,“我们把 这种行为叫做‘成事行为’(a perocutionary act)。”( I975:100)
成事行为的特点,是必定在听 话人或其他人的感情上或思想上 或行动上产生某种影响或效果。 成事行为的功能,是以言成事。
A.叙事行为
是指发出语音,说出带意义的语词、 语句这种说话本身所构成的的行为。 奥斯汀说:“在常规意义上,我把‘说 某种事情的行为(the act of ‘saying something ) ’叫做完成一 种叙事行为。” 完成一个叙事行为,大致相当于发出一 个有意义(=立意和所指)的句子(或 话语)。叙事行为的功能是以言指事。
(一)施为句
奥斯汀首先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句 子,叙述句(Constative)和施为句 (Performative)。 叙述句是用来说明、报告或描绘事物 的句子,即 “有所述之言”的句子。 施为句是用来完成某种行为的句子, 即“有所为之言”的句子。
施为句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它们并不“描述”、“报告”或“说 明”任何事物,它们不存在真假问题; (2)说这句话本身构成了一个行为。
2.奥斯汀对施事行为的分类
奥斯汀把施事行为分为五大类: ⑴裁决型(Verdictives) 所谓“裁决”是指由陪审团、仲裁人、 裁判等根据证据或推理对某 些事件的性质 做出裁决、判定、估量。 如,陪审团宣告 某人无罪时,他们就是根据他们听到的证 据做出了一种裁决、判定。 这类施事行为的特征是由仲裁人或裁判 员作出一种裁决,这种裁决本质上是对事 实或价值作出裁决、判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这样的动词有 “affirm,deny,remark,tell,ask,te stify,agree,argue,oonclude by, define”等。
对奥斯汀分出来的施事行为的五种类型可 以这样加以概括: 裁决(venlictive )是行使判决; 行使职权( exercitive )是行使权力或施 加影响; 承诺( commissive ) )是承担义务或表明 意图; 表态行为(behabitive)是表明态度; 阐述 (expositive)是阐明理由,解释争论 和交际作用。 这些类别各有自己的特点又有某些功能 上的交叉(参看教材158-162页)。
例如通过讲下述话语分别构成的行为: ①我答应来吃饭。(对听话人作出允诺) ②赶他走!(在不同的语境说出,分别对 听话人发出命令、怂恿或劝告) ③她对我说“赶他走”。(她命令我或怂 恿我或劝我把他赶走〕 ④你不能做那种事!(对听话人作出劝告 或抗议) ⑤他对我说“你不能做那种事”。(他阻 止或抗议我做那种事)
(二)言语行为三分说
因为说一句话本身就构成了一个行为, 叙述句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施为句—— 隐性施为句,所以后来奥斯汀意识到叙述 句∕施为句之分是不科学的,放弃了施为 句跟叙述句相对立的二分理论,提出了言 语的行为三分说的新言语行为理论。
1.言语行为的三个次行为 奥斯汀认为当一个人说话时,他实际上 同时完成了三种行为。也就是说,任何一 个言语行为都由三个次行为构成,它们是: ①叙事行为 (the locutionary act) ②施事行为 (the illocutionary act) ③成事行为 (tlle perlocutionary act)
重要动词包括“apolqgize,thank, deplore,resent,welcome,bless, dare等。
(5)阐述型(E xpositives) “阐述型动词用于阐述性行为中, 包括说明观点,展开论证,澄清用法 和指称。” 这类施事行为是用于阐释行为,包 括阐述观点,引导争论,说明用法和 范围。
奥斯汀提出了显性施为句的语法标准(150页): ①句子在形式上是主动态陈述句。 ②必须有一个施为动词 ; ③该动词必须是现在时; ④该动词的主语必须为第一人称单数; ⑤该动词的间接宾语是“你”( 如果有间接宾语 的话); ⑥该动词之前能加副词 hereby(在此); ⑦该动词之后有一间接引语小句,(省略情况除 外)。 p 显性施为句可用“ l+(hereby)V you(that)S ”这 p 种句法形式来表示。句式中的V 表示这类施为动 词,使含有这类动词的话语所实施的行为的性质 明确无误。
奥斯汀的叙事行为包括三种行为: (1)发声行为:仅仅发出某种声音的行为。 (2)发音行为:发出某种类型的音的行为,这 些音是属于某一特定语言的音,它跟某一特定语 言的词汇、语法相符合。 (3)表意行为:利用那些具有相当明确的立意 和所指的可发音的词来完成的一种行为。 塞尔的发话行为相当于奥斯汀的叙事行为中的 发声行为和发音行为,塞尔用命题行为取代了奥 斯汀的叙事行为中的表意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