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内镜下胃黏膜切除术手术级别
内镜下胃黏膜切除术手术级别内镜下胃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简称ESD)是一种在内镜下进行的胃部手术。
它通过使用内镜和特殊工具,切除胃黏膜深层病变的方法。
ESD手术被广泛应用于早期胃癌、胃肠道黏膜息肉和平坦腺瘤的切除。
这种手术方法能够减少对患者的创伤,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并减少复发风险。
Ⅰ. 引言内镜下胃黏膜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胃部手术,可用于治疗早期胃癌和一些其他胃黏膜病变。
对于这项手术来说,手术级别的划分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手术的难度和风险。
本文将以内镜下胃黏膜切除术手术级别作为主题,探讨该手术的不同级别以及其对患者的影响。
Ⅱ. 内镜下胃黏膜切除术手术级别的划分内镜下胃黏膜切除术根据手术的难度和复杂度,被划分为三个级别:初级、中级和高级。
这种划分是根据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和深度等因素来确定的。
不同级别的手术要求医生具备不同的技术和经验水平。
1. 初级手术初级的胃黏膜切除术通常适用于较小、浅表的胃部病变。
这种手术相对简单,主要是通过切割病变周围的黏膜,将病变完整地切除。
初级手术对于有经验的内镜医生来说,技术上并不是太困难。
它具有较低的出血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手术方式。
2. 中级手术中级的胃黏膜切除术适用于较大或更深的胃黏膜病变。
这种手术相对于初级手术来说,具有更高的难度和风险。
在中级手术中,医生需要更准确地定位和切除病变,以确保彻底切除病变同时又尽量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这对于医生的操作技巧和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高级手术高级的胃黏膜切除术通常适用于复杂、深度较大的胃病变,包括大的胃肠道息肉和某些早期胃癌。
这种手术对医生来说是最具挑战性的,因为它需要更精确的操作和更高的技术水平。
在高级手术中,医生需要准确评估病变的深度,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深部组织的切除。
它还需要更严密的术前评估和团队的协作,以确保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安全性。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黏膜切除术标本常规制片专家共识2023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黏膜切除术标本常规制片专家共识2023摘要内镜黏膜下录(I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1dissection,ESD)/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1resection,EMR)作为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早期癌的微创手术,其技术日趋发展成熟,多项国际指南和共识均推荐ESD/EMR作为消化道早期癌及其前驱病变的首选治疗方式,ESD/EMR标本的诊断结果影响后续治疗方式的选择,因此ESD/EMR的病理学评估相对于传统外科手术标本应更为严格及精准。
在取材制片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因素影响ESD/EMR标本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本共识规范了ESD/EMR标本处理以及常规制片的方法,旨在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进一步诊疗提供可靠、合理的病理依据。
正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1dissection,ESD)和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1resection,EMR)是消化道早期肿瘤治疗的重要方法。
由于ESD/EMR不进行淋巴结清扫且切除深度仅限于黏膜下层,对于一些有淋巴结转移风险的消化道早期肿瘤患者,ESD/EMR病理学评估后可能需进一步治疗,因此ESD/EMR的病理学评估相对于外科手术标本应更为严格和精准。
ESD/EMR病理学评估包括标本水平及垂直切缘状态、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是否浸润淋巴管和血管、肿瘤生长方式、溃疡瘢痕的形成、肿瘤芽等信息。
其中切缘的评估是为了判断肿瘤是否完全切除;组织学类型、浸润淋巴管和血管、浸润深度、溃疡瘢痕、肿瘤生长方式、肿瘤芽等评估是为了推测淋巴结转移风险。
而标本处理、制片过程的规范化及标准化影响病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标本的伸展固定主要由临床医师完成,标本的拍照、取材、脱水、包埋、切片、染色是由病理医师和病理技师共同完成。
一.标本伸展固定由于黏膜存在张力,放入固定液中容易收缩,为了保持ESD/EMR标本的平整性和完整性,真实还原病变离体前的状态和相对位置,避免黏膜肌层回缩、黏膜水平切缘内卷。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区别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是指在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刀与专用器械,将胃肠道病灶(包括胃肠道早期肿瘤)与其下方正常的粘膜下层逐步剥离,以达到将病灶完整切除的目的。
ESD由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发展而来的新技术,技术成熟,近年已逐渐成为治疗胃肠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
内镜发现的病变很小或像香菇一样有茎(长蒂),可以很简单的应用圈套器套住蒂部切除,这叫息肉切除术。
有的病变长得很平像披萨一样,就必须先在病变下方注射生理盐水抬起病变,再用圈套器电切病变,这叫黏膜切除术(EMR)。
但对于超过2厘米的平坦病变,黏膜切除术只能通过分块切除的方法来进行,其结果是切除了较大病变但有病变的遗漏,肿瘤很快就会复发,切下来的病变破碎也不能进行准确的切片化验,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
ESD禁忌症:严重的心肺疾病、血液病、凝血功能障碍,病变抬举症阴性,不具备无痛内镜条件的医疗单位,对于一般状态差的患者,不主张ESD治疗。
并发症:出血:ESD出血分为术中出血和迟发型出血,前者指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出血,主要原因是黏膜下注射后,局部黏膜抬举欠佳将小血管切断所致,充分黏膜下注射及有意识地止血可预防出血的发生。
后者指治疗结束后至30天内发生的出血,多发生在术后2周以内。
穿孔:穿孔是ESD的常见并发症,进行消化道ESD时由于胃肠壁薄,肠腔存在弯曲部,操作空同小易发生穿孔,治疗时应密切观察镜下图像和患者的生命体征。
腹痛:腹痛是ESD术后典型症状,常为轻、中度,治疗主要为常规剂量质子泵抑制剂(PPI),2/d,共8周。
术后第1-3天禁食,继而进流质,在过渡至半流质及软食。
感染:一般表现为体温上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对症处理,及抗生素的使用。
ESD与EMR的比较:ESD优势:微创治疗。
既能保证肿瘤的彻底切除,又能最大限度的保留正常消化道。
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emr粘膜切除术名词解释
emr粘膜切除术名词解释
EMR是内镜黏膜切除术的缩写,是一种用于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和其他黏膜病变的内窥镜手术技术。
黏膜切除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方法,通过内窥镜将患者的黏膜病变切除,而无需进行传统的开放手术。
这种手术通常用于治疗早期的癌症或癌前病变,如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
在EMR手术中,医生会使用内窥镜将切除器械引入患者的消化道,定位到病变的部位,然后切除异常的组织或肿瘤。
这种手术方法相对较为轻微,患者术后恢复较快,通常可以在短时间内出院。
EMR手术的优点包括,较小的创伤、较短的恢复时间、较少的并发症风险。
然而,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手术范围有限,对于大型或深部的肿瘤可能不够有效。
总的来说,EMR手术是一种重要的内窥镜手术技术,对于早期消化道肿瘤和黏膜病变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变特点来决定是否采用这种手术方法。
胃esd切除标准
胃esd切除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胃ESD切除是目前治疗早期胃癌和胃息肉的一种有效方法,其在准确诊断和治疗上具有显著优势。
ESD全称为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是一种微创手术技术,可以在不开腹的情况下,通过内窥镜将粘膜肿瘤或息肉完整地切除。
那么,胃ESD切除的适应症是什么呢?适应症包括表面型和隐窝型早期胃癌,即T1a和T1b期病变;适应症还包括直径小于2cm的良性粘膜肿瘤和持续性不变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对于那些无法通过EMR或手术切除的大型或难以切除的病变,也可以考虑采用ESD切除。
对于胃ESD切除术的操作者来说,其具有一定的技术挑战性,因为需要在内窥镜下进行较为复杂的操作。
在进行ESD切除前,需要进行详细的术前评估,包括肿瘤的大小、位置、形态等,以及术中的镜下观察和处理技术。
在术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持良好的视野,保证切除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二是准确切除肿瘤的边缘,避免肿瘤残留;三是控制出血和穿孔的风险,及时处理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患者需要接受一定的后续治疗和随访。
一般来说,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内镜,以监测切除部位的愈合情况和发现复发的可能。
患者还需在术后遵守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改变,以预防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ESD切除虽然是一种微创手术,但对操作者和患者都提出了一定的挑战,需要慎重操作和持续的随访管理。
胃ESD切除作为治疗早期胃癌和胃息肉的一种标准方法,具有显著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通过合理的术前评估、精准的手术操作和细致的术后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验的积累,相信胃ESD切除会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造福更多需要此项治疗的患者。
第二篇示例:胃ESD(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一种微创手术,用于治疗早期胃癌和其他胃部疾病。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
随着对消化管表浅病变的病理实质和发展趋势认识的逐渐加深,针对这样的病变怎样进行准确诊断和彻底治疗已成为广大内镜和病理工作者重要的研究课题。
这其中如何完整地切除和获取病变组织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 copi c M ucos al R esect i on ,EM R )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 c Subm ucos al D i ss ect i on ,ESD )就是为解决这一问题应运而生的内镜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
1EM R 和ESD 的发展历史最初的EM R 得益于利用高频电发生器进行的结直肠息肉切除的启示。
1984年,在日本利用高频电和圈套器并采用大块活检的方法(St ri p B i ops y )施行了第一例黏膜切除(E M R )治疗[1]。
由于这种技术相对简单并能对取下的标本做出病理判断,尤其对切除是否完全可以做出准确的组织学评判,EM R 很快就在日本被推广应用于较小病变的诊断和治疗。
80年代以后,陆续有文献对不同改进后的EM R 进行了报道。
帽吸引式EM R (EM R -C 法)始于1992年[2],它的优势在于应用的内镜是单通道的,操作只需持镜者和一名助手;结扎式EM R (EM R -L 法)始于1997年[3],这种方法具有简单、安全、费用低的优点,而且操作所用的可以是普通的内镜,操作者也只有持镜者和一个助手共2人。
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EM R 已经作为成熟的技术被广泛应用。
但是,对较大面积表浅病变的处理是E M R 面临的一个难题,分片切除技术(EPM R )不能完整切除病变,也不能得到完整的病理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消化内科100020)刘正新本,病变的残留和组织学诊断的困难成为EM R 技术的严重缺憾。
黏膜下剥离术(ESD )是利用普通或一些特殊用途的内镜,选择适宜的电刀,通过高频电的作用将消化管病变部位的黏膜一整片地从黏膜下层剥离下来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面积的表浅病变是ESD 的独特优势。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广基息肉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广基息肉摘要】目的探讨黏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广基息肉样病变的治疗价值。
方法采用胃镜、结肠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40例共47个胃、大肠广基息肉。
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一次圈套整块切除或分次圈套切除病变,回收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胃镜、结肠镜随访。
结果全部息肉EMR一次切除,最大的2*3cm,无手术并发症。
术后病理:增生性息肉20例,腺瘤样息肉13例,腺瘤癌变位于黏膜内1例,边缘及基底均无浸润。
幼年性息肉1例,炎性息肉1例。
随访中,1例腺瘤样息肉癌变,基底部及切缘无肿瘤组织残留,未行进一步手术治疗,术后1月、3月及24个月复查未见复发。
结论 EMR是治疗消化道广基息肉及黏膜内癌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消化道息肉腺瘤【中图分类号】R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5-0062-02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是近年来发展的内镜治疗新技术,常用来治疗广基息肉、消化道早期癌及黏膜下肿瘤。
内镜下消化道息肉按形态可简单分为有蒂和广基两种。
传统的内镜下息肉圈套、电切技术对有蒂的消化道息肉具有较好疗效,但对广基息肉往往难于彻底、安全地切除。
本院采取EMR治疗消化道广基息肉,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内镜中心2010年1月—2013年1月的40例消化道广基息肉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患者,共47个息肉。
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7-80岁,平均年龄52.5岁。
息肉位于胃15例,十二指肠球部1例,十二指肠降部1例,回盲部2例,升结肠2例,横结肠2例,降结肠4例,乙状结肠7例,直肠13例,均为广基息肉,最大的2×3cm,有蒂及亚蒂息肉不包括在内。
2.器械Olympus GIF-H260、GIF-160、GIF-Q-180胃镜,CF-H260AI、CF-V1结肠镜,Medwork INJI-AI-07.160注射针,Olympus-PSD-30发生器,圈套器,钛夹,黏膜下注射液:1:10000肾上腺素盐水。
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技术要点
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技术要点张蕾1郝长清2赵德利3周瑞雪3纪鹏3张晓华1贺舜1张月明1于桂香1鞠凤环1程荣荣1荀华英1王贵齐11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内镜科,北京,1000212河南省林州市肿瘤医院3山东省肥城市人民医院随着内镜和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检出消化道表浅、微小的肿瘤甚至是癌前病变已不再困难,对这些病变进行内镜下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
目前有多种治疗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方法[1],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是其中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该方法简便、创伤性小、并发症少、疗效可靠。
我们近年来应用较为安全的透明帽法进行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食管黏膜切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黏膜切除的适应证(1)患者同意且心肺功能基本正常者。
(2)病理证实为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及黏膜内癌。
(3)病变范围小于食管周径的3/4。
2黏膜切除的器械与药物应用O l ym pu s G I F-240电子胃镜,SD -7P-1圈套器,M AJ -295透明帽,ERB E I C C-350、APC-300氩气刀。
用自行配制的1.2%碘液进行黏膜染色,1∶10000的肾上腺素盐水进行黏膜下注射。
3黏膜切除的步骤透明帽法黏膜切除的方法与步骤:常规胃镜检查准备,进镜前2分钟缓慢静脉注射咪唑安定2m g ,德普利麻丙泊芬1~2m g /k g 进行清醒镇静。
治疗期间维持静脉通道、持续吸氧、持续心电、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监护。
进镜后先全面观察食管情况,然后进行碘染色,确定病变的距离与位置。
在距病变远/近端1~2cm 处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盐水,确定病变处黏膜与黏膜下组织充分分离后退镜。
安装透明帽后再次进镜并染色,释放圈套器于透明帽内,通过负压吸引将病变组织吸入透明帽内,收紧圈套器通电(功率8W )切除黏膜。
将切除的黏膜组织吸入透明帽内随胃镜退出体外,检查标本是否带有肌纤维,碘染色切除标本,检查病变是否切除完整。
再次进镜观察食管黏膜切除后创面有无出血、穿孔等,再染色,观察是否有残留,如残留较多需重复以上步骤完成黏膜切除。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如何护理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如何护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作为消化道黏膜层、黏膜下层病变的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消化道肿瘤及非肿瘤疾病。
该手术的操作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降低了患者手术风险,也缩减了患者手术费用,在临床中已经广泛应用。
内镜专科医生通过EMR治疗时,需要护理人员跟进配合,从而降低患者在治疗期间的封信,提升疾病治疗效果。
1.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什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作为切除黏膜病变组织的技术,通过内镜辅助治疗,有利于根治患者病变。
手术可切除患者大部分黏膜组织,治疗方法具有创伤性。
EMR技术针对消化道粘膜病变常规活检后没有确诊的患者,或者是出现消化道息肉及早期癌变的患者。
该技术不适合休克及严重心肺疾病患者、神志不清患者及胃食管病变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等。
EMR技术以静脉麻醉为主,常见麻醉药物是丙泊酚,该药物的优势在于起效速度快、安全性高。
2.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护理方法2.1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的常规护理方法①饮食护理:加强对患者的饮食管理,术后第一天禁食,第二天根据情况进流食,适当给予高热量及容易消化的食品,但不宜进食过量。
若患者术后饥饿比较明显,或者发生低血糖,应当及时报告给医生对症处理。
患者在术后机体功能无异常的情况下,先食用一些藕粉及米汁,逐渐过度到流食,最后恢复到正常饮食,在术后1周,禁止吃辛辣及刺激性食品或者产气的食品。
②心理护理:多数患者对EMR手术感到紧张及焦虑,甚至怀疑治疗效果,在签署同意书后感到担心,尤其是担心发生意外事件。
护理人员需要做好相关的解释说明工作,告知患者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让患者在心理上做好准备,及时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并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疏导,让患者以稳定的情绪接受治疗。
等待患者治疗后,一旦发生出血并发症,将并发症告知医生,医生通过药物止血或者内镜止血,若患者出血量较大,则采取外科治疗止血。
若患者发生穿孔并发症,可在内镜下利用多个钛夹对穿孔位置进行封闭,并要求患者禁食禁水,适当为患者留置引流管,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及性状等,向患者家属说明引流管过程中注意的问题,避免患者及家属挪动引流管而发生脱管。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比较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比较引言结直肠息肉是结肠黏膜上局部增生的瘤样病变,是造成肠胃出血和肠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
内镜下治疗结直肠息肉已成为治疗该疾病的重要手段。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ESD)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两者在治疗结直肠息肉方面有着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
通过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可以为临床医生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一种介入性治疗方法,通过内镜引导下将息肉切除,适用于直径小于2cm的结直肠息肉。
该方法较为简单、安全、有效,可以减少患者疼痛和并发症的发生。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可避免开放手术对患者身体的损伤,恢复较快,术后并发症较少。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切除大型息肉时容易出现残留组织和术后再发的情况。
二、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ESD)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适用于切除直径较大、位于结肠褶曲处或有浅表溃疡的结直肠息肉。
相较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SD技术更加对息肉的周边黏膜进行切除,减少了术后息肉再发的几率。
ESD技术可以对较大的息肉进行完整的切除,可以明确诊断病变的组织类型,从而对治疗和预后提供更准确的参考。
ESD技术器械复杂,技术要求较高,操作难度大,术中出血和穿孔的风险也较大。
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比较1. 治疗效果从治疗效果上看,ESD技术对大型息肉的切除效果明显优于EMR技术。
ESD技术可以对息肉进行完整的切除,减少术后再发的几率;而EMR技术在切除大型息肉时容易出现残留组织和术后再发的情况。
2. 术后合并症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上,EMR技术较为安全,术后并发症较少;而ESD技术由于器械复杂,技术要求较高,操作难度大,术中出血和穿孔的风险较大。
3. 对患者身体的损伤在对患者身体的损伤程度上,EMR技术是一种相对保守的治疗方法,术后恢复较快;而ESD技术由于对周边组织的切除,对患者身体的损伤较大,术后恢复较慢。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经济技术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医疗费用:包括手术费用、麻醉费用、检查费用等。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通常比传统开放手术费用更低。
2. 医疗资源利用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相对于传统开放手术来说,需要占用更少的手术室时间、床位和护理人员,可以更高效地利用医疗资源。
3. 恢复时间: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创伤小、出血少,患者恢复较快,通常可以在短时间内出院,减少了住院费用和康复时间。
4. 住院时间: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住院时间相对较短,通常为数天,这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降低了医疗费用。
5. 并发症发生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降低了后续治疗和康复的费用。
总的来说,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相对于传统开放手术而言,具备更低的医疗费用、更高效的医疗资源利用率、更快的恢复时间和较短的住院时间,因此在经济效益和患者体验方面都具有较大优势。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治疗消化道无蒂息肉的疗效
经验交流75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 无蒂息肉的疗效李成香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医院,陕西省渭南市 715100)摘要:目的 分析对消化道无蒂息肉患者应用内镜黏膜切除术的具体效果。
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1年8月消化道息肉患者10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共156枚息肉。
男性样本60例(95枚息肉),女性样本40例(61枚息肉),其中大肠息肉与胃息肉样本分别有40例(82枚息肉)、60例(74枚息肉)。
采用黏膜下注射-切除法,切除直径小于2cm 的消化道息肉(无蒂/亚蒂);采用透明帽负压吸引,切除直径大于2cm 的(无蒂/亚蒂)胃部息肉;采用分片黏膜切除术,切除直径大于2cm 的亚蒂胃息肉或大肠息肉(无蒂/亚蒂)。
结果 1例样本(3枚大肠息肉)拒绝手术;EPMR、黏膜下注射-切除法实施对象分别有2枚胃窦部扁平息肉、8枚2cm 以上大肠息肉(无蒂与亚蒂)、其余息肉;术后息肉病理检查结果为管状腺瘤47枚、炎性息肉42枚、绒毛状腺瘤7枚、管状绒毛状腺瘤8枚、增生性息肉65枚、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枚;手术期间样本均无出血、穿孔现象,术后复查均无息肉复发情况。
结论 在消化道无蒂或亚蒂息肉患者中,实施内镜黏膜切除术效果优良,安全性较高,息肉复发情况较少。
关键词:消化道;息肉;直肠黏膜;病理检查;内镜黏膜切除术;穿孔在大肠息肉中,管状绒毛腺瘤、绒毛腺瘤等属于新生物,该类息肉生长在肠上皮,癌变风险较高;炎性息肉一般是由于吸血虫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炎性刺激导致的炎性反应增生,不会发生癌变;增生性息肉发生在肠黏膜,是一种无蒂小结节,部分患者会出现多发现象,病灶直径较小,且无明显症状。
临床数据显示[1],胃肠道无蒂或亚蒂息肉在手术时,均存在难以圈套的现象。
传统手术在切除时,引起凝固时间较长、凝固时电流值较大,因而易导致黏膜壁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黏膜壁穿孔、出血等不良现象,严重影响整体治疗效果[2]。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胃肠道息肉的临床效果分析
DOI:10.16662/ki.1674-0742.2023.19.104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胃肠道息肉的临床效果分析徐坤,宋泽汎,童凤翔江苏省宿迁市中医院消化内科,江苏宿迁223800[摘要]目的探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resection, EMR)在胃肠道息肉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与安全性。
方法方便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2月江苏省宿迁市中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86例胃肠道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
以信封法分组,对照组43例患者接受电凝电切手术治疗,观察组43例患者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
统计对比两组息肉成功切除、疾病复发、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两组炎性因子水平和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息肉成功切除率更高,疾病复发率较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观察组术后腹胀、腹痛、便血并发症发生率(25.58%)低于对照组(6.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5.460,P<0.05)。
术后,观察组的炎性因子水平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胃肠道息肉患者,临床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手术治疗的效果确切,可保证患者胃肠道息肉成功切除,避免疾病二次复发,对减少机体因手术而发生的炎症反应有重要意义,可提高临床疗效,还可保证患者安全。
[关键词]内镜下黏膜切除手术;电凝电切手术;胃肠道息肉;术后并发症;炎症因子;疾病复发;成功切除率[中图分类号]R65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23)07(a)-0104-04Clinical 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Endoscopic Submucosal Resection (EMR) for Trea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PolypsXU Kun, SONG Zefan, TONG Fengxiang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Suqi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uqian, Jiangsu Province, 2238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 in the trea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polyps.Methods From January 2018 to December 2022, 86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polyps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Suqi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angsu Prov⁃ince, were conveniently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Grouped using the envelope method, 43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electrocoagulation and resection surgery, while 43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surgery. Statistically compared of successful polypectomy, disease recurrenc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s well as the levels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and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a higher successful polypectomy rate and lower dis⁃ease recurrence rate,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such as abdominal distension, abdominal pain, and bloody stool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25.58%)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6.98%),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5.460, P<0.05). After sur⁃gery, the average inflammatory factors level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polyps,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endoscopic submucosal resection surgery has a precise effect, which can [作者简介] 徐坤(1988-),男,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消化科诊疗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肠类癌透明帽切除
透明帽法粘膜切除术
优点
简单易行,成功率高 对较小平坦型病变一次可切干净 对小型粘膜下肿瘤尤为适用 无须特殊器材
缺点
切除深度不易掌握 易损伤肌层,有引发出血和穿孔危险 不适于较大病变
透明帽法粘膜切除术
注射法粘膜切除术
该方法适用于较小的平坦 型病变,安全有效,但难 度较大。
缺点
操作难度较大 需用特殊器材(注射针及圈套器) 不适于较大病变
注射法分片粘膜切除术(EPMR)
适用于较大的平坦型病 变,EMR术无法一次切 除干净,采用EPMR是最 佳办法,否则,需外科 干预。但对于很大的病 变,EPMR术操作难度很 大,要求术者具备较高 的技巧,如无把握,最 好转交外科处理。
注射法分片粘膜切除术(EPMR)
注射法分片粘膜切除术(EPMR)
注射法分片粘膜切除术(EPMR)
出血 穿孔
EMR并发症
结论 内镜治疗的优点
创伤小 术后恢复快 无脏器功能损害
EMR的不足之处
受内镜下可切除组织大小的限制(<2cm) 如肿瘤大小超过2cm,需选择分块切除 切口边缘的电凝使得术后病理分析困难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
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 徐斌
内镜治疗方法的发展
息肉切除
EMR
ESD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
Mucosectomy
Resected specimen
内镜下行黏膜切除,深度可达黏膜下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可对黏 膜病变进行诊断及治疗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
适应症
<2cm广基消化道息肉 直径<2cm粘膜下肿瘤 无淋巴结转移,浸润度浅的消化道早癌
禁忌症
内镜检查禁忌症 凝血功能障碍,出血倾向 病变抬举征阴性
EMR术式种类
透明帽法粘膜切除术 注射法粘膜切除术
注射法分片粘膜切除术
透明帽法粘膜切除术
可用于切除平坦型病变, 缺点是容易切除过深,引 发穿孔危险,适用于具有 较厚肌层的食管、胃及直 肠等部位的病变。
原理:
粘膜下层注入生理盐水, 使病变基底隆起(将平坦 型病变转变为隆起型病 变)。
利用圈套器套住病灶,收 紧后使之成为假蒂息肉, 然后用切除。(将宽基病 变转变成假蒂息肉)。
注射法粘膜切除术
注射法粘膜切除术
注射法粘膜切除术
注射法粘膜切除术
注射法粘膜切除术
优点
损伤小,适用于结肠各部位的病变; 对肌层无损伤,如操作正确,可避免穿孔危险; 对小型平坦型病变可一次切除干净; 出血发生率低,配合钛夹缝合可基本防止出血发生; 切下标本电凝损伤小,便于病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