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散临床应用及探索
四逆散临床应用
四逆散临床应用摘要】四逆散,原出《伤寒论》,主治少阴病之四逆证。
仲景用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等证。
方中柴胡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镇静、镇痛、解热等作用,还能抑制胃液分泌、抗炎、保肝利胆等作用;枳实有增强小肠平滑肌紧张程度和位相性收缩功能,还有抗炎、镇静等作用;芍药有抗炎、抗菌、镇痛、解痉等作用;甘草有解痉、抗溃疡等作用。
诸药合用,能疏肝理脾。
本方被应用于临床内、外、妇、儿各科,其应用范围仍在逐渐扩大。
【关键词】四逆散;中医药治疗;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四逆散,原出《伤寒论》,为张仲景所创的一首名方。
原方由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各等分所组成。
主治少阴病之四逆证。
方中柴胡苦平,微寒,疏达肝气,升脾胃之清阳;枳实辛苦酸,微寒,泻热行气,降脾胃之浊阴;白芍苦酸,凉,益阴血,敛肝阴,缓中调胃;甘草甘平,益太阴之气,缓急止痛。
柴胡配枳实,两者一升一降,可升清降浊,解郁开结,疏达阳气;柴胡甘草同用,和中疏郁;枳实配芍药,一气一血,调其血气;芍药与甘草相伍,和血利阴,缓急舒挛,调和肝脾。
四药辛、苦、酸、甘、寒,共呈疏肝理脾,升清降浊,缓急止痛之功效。
四逆散选药精当,配伍独特,疗效突出,是古今常用之效方。
后世疏肝诸方,如《景岳全书》之柴胡疏肝散、局方逍遥散等皆是从本方发展变化而来,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系列亦均由桃红四物汤与四逆散综合加味而成。
本方被应用于临床内、外、妇、儿各科。
笔者现将其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1 乳腺增生病乳腺增生病中医称之为“乳癖”,其临床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或乳房肿痛,月经期加重。
中医理论认为,情志不舒,肝郁气滞为其主要病因,与肝、胃、冲、任四经密切相关。
肝失疏泄,气机阻滞;肝病及脾,脾运失健,聚湿成痰,痰阻气机,停于胸胁;肝郁、气滞、痰凝,结于乳络而成“癖”。
巫嘉琴[1]用四逆散合金铃子散为主方治疗乳腺增生症88例,取得满意效果。
四逆散方证探讨及临床运用
四逆散方证探讨及临床运用作者:佚名伤寒网文章来源:不详关于“四逆”,我在学习《伤寒论》时,怎么也弄不懂。
后来,通过身边的事物而通晓,现录于下共同学习:在学习《伤寒》时,我总想把学到的同周边环境联系起来,在学习少阴阳厥四逆汤类时,我将锅炉比喻人之元阳。
时值严冬,早晚学校烧锅炉则暖气热,譬之阳胜则四末温。
中午锅炉停烧,则暖气片一会儿变凉了下来,就如元阳之脱,则四肢冷冰。
此时宜求本,大剂回阳。
也就是烧锅炉,则四肢自温。
上述比喻十分形象,我颇为自得。
然学习四逆散之“四逆”时,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合适的比喻。
恰巧,一日,我在走廊背书,天凉,我便坐在走廊的暖气片上。
谁知,坐上去不但不感到暖和,反而冰凉。
当时也是烧锅炉的时候,为什么会凉呢?我顺势摸去,却发现奇怪的事,暖气末端冰凉异常,而向心摸去则渐温,到暖气管时,已觉烫手,当时茅色顿开,此不是四逆散之“四逆”吗?阳郁也!如何验证?原来,整个暖气管道中原有的气体全被水挤到暖气的尽头,气体占据空间,热水不能到达暖气片的末端,故而冰凉。
此即阳郁于内,气不达外也。
如何施治?细心的同学知道,每组暖气片的末端有一铜制阀门,拧开小阀门,放出郁在末端的气体,即调畅气机,直到热水充满暖气片,喷出阀门,此时,即刻关闭阀门,不刻,则整组暖气片热不可近手。
我依法操作果效!当时,即对四逆散有了深刻的认识。
阳郁解除,则“四逆”自去。
感兴趣的可以以旁边的暖气一试。
伤寒网-------------陈瑞春应用四逆散的经验张燕江西中医学院中医系陈瑞春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是江西享有盛名的当代中医专家,从事教学科研和临床实践五十余载,尤对《伤寒论》之学造诣颇深。
陈老经常教导学生要“读伤寒,写伤寒,用伤寒,并且要能对《伤寒论》的条文娴熟运用,学得进去,跳得出来”。
意思是不要囿于原文原旨,而要活学活用,融汇贯通。
我有幸师从门下,更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在此我仅以老师常用的四逆散为例,遴选病案数则以飨读者。
四逆散临床应用3则
1208四逆散临床应用3则彭建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337000)关键词:四逆散;胃神经性呕吐;血管性头痛;便秘;医案四逆散出自《伤寒论》,由柴胡、白芍、枳实、甘草四药组成,具有透邪解郁。
疏肝理气的功用,被广泛地应用临床。
笔者按中医异病同治原理灵活应用本方,治疗胃神经性呕、血管性头痛、便秘等疾病,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胃神经性呕吐患者李某,女,41岁,2004年9月12日初诊。
患者自觉头晕、失眠、胸胁涨满,不欲饮食,食入则吐,呕吐6~10次/d,由门诊收入急诊住院。
胃钡餐检查未见异常。
B超检查显示:胆囊壁毛糙。
初步诊断为胆系炎症,给予抗生素、维生素B6静脉滴注;2d后症状无缓解。
故转我科病房,查:腹平软,未触及肿块,舌苔白,脉沉弦。
证属肝胃不调,胃失和降.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法则,投四逆散加味方。
药用:柴胡、茯苓、枳实、白芍、旋复花(包煎)各20克,半夏15克,甘草10克。
每天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
服药3剂后,患者恶心、呕吐次数略减、睡眠稍安,仍有头晕、胸闷,舌、脉如前。
遂上方减甘草,加生姜,继续治疗10d后,呕吐止,诸症悉除。
按语:呕吐病因多,邪之入内,伤及脏腑,皆可致病。
正如《景岳全书呕吐》所说:“或暴伤寒凉、或暴伤饮食,或因胃火上冲,或因肝气上逆,或因痰饮水气聚于胸中,或以表邪传里,聚于少阳、阳明之间,皆有呕证,此皆呕之实邪也。
”本病病机为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忧思伤脾,脾失和降所致。
根据《内经》的“木郁达之”之旨,予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其法,故用四逆散加味投之,药中病机,故得痊愈。
2血管性头痛患者王某,男,58岁,2006年7月9日初诊,半年多来,一直有头痛,以左侧为重,发作时,有针刺样跳痛,伴失眠,急躁易怒,每逢情绪激动则病情加重。
脑血流图示:双侧波幅不对称。
查体:舌苔白,脉弦。
证属肝气郁结,化火上冲。
治宜疏肝调气,泻火止痛。
处方:柴胡、白芍、菊花各20克,枳实、牡丹皮、天麻、全蝎各15克,甘草10克,用药4剂后,患者头痛缓解,舌脉如前。
四逆散临床应用及探索
四逆散是《伤寒论》中记载的经方,后世在此基础上又创立了许多名方,其临床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但该方证的六经病位、病因病机、主证,该方的功效、组方等方面,后世医家在认识上的分歧颇大,见仁见智,各执一端。
笔者对历代医家在理论方面的论述做以梳理,对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做以回顾,对现代实验研究做以总结,以期对四逆散方证能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今后的研究打下基础、拓宽思路。
1 四逆散方证理论研究1。
1 四逆散方证的来源《伤寒论》(宋本)原文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
悸者,加桂枝五分。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1.2 四逆散方证的研究1。
2。
1四逆散证的六经病位病在少阴:钱潢云:“此所谓少阴病者,即前所谓脉微细、但欲寐之少阴病"。
柯琴:“四逆皆少阴枢机无主,升降不利所致”。
成无己、吴昆等亦认为病属少阴。
病在厥阴:沈明宗认为“此方原系治厥阴热厥主方,后人不识其旨,湮没已久,今表出之”。
《伤寒论选读》(四版教材)将四逆散列入厥阴病篇而治气郁证.病在少阳:近代名医陆渊雷认为“其病盖少阳之类证,绝非少阴"。
《医方发挥》引《伤寒杂病论义疏》观点:“少阳病气上逆,今胁下痛甚则呕逆,此肝胆不降也,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
1。
2.2 四逆散证的病因病机热邪为患:成无己云:“伤寒邪在三阳,则手足必热;传到太阴,手足自温;至少阴则邪热渐深,故四肢逆而不温也”。
方有执赞同成氏的传经之说,认为“人之四肢,温和为顺,故以不温和为逆,但不温和而未至于厥冷,则热犹为未入深也"。
喻嘉言更明确提出“传经热邪至于手足,四逆最当辨悉,若见咳利种种之证,其为热证无疑矣".高学山谓“盖手足为阳气之充,胃中真阳为热邪所伤,于是阴阳格拒于胃,而阳气不充于四末,故四逆也。
?四逆散的临床运用
四逆散的临床运用四逆散的临床运用发表评论A+所属分类:经方论治四逆散方应用广,调和肝脾为其长。
诸般杂证效固高,泻痢后重亦可尝。
四逆散在《伤寒论》中用治少阴病传经热邪,阳郁不伸的四逆证。
实际在临床中使用四逆散的这种机会比较少。
但由于该方理法严谨,用药精炼,应用范围较广,所以后世治疗肝脾(胃)疾病的许多有效药方,多从此方发展而来。
因而,正确理解四逆散的组方原则和临床效用,对治疗一些肝脾疾病,有其重要意义。
四逆散中之柴胡疏肝郁,枳实理肝气,芍药养肝阴,甘草缓肝实脾。
柴胡之开运益于脾之虚,枳实之降和适于胃之实,芍、草酸甘化阴,柔肝扶脾,以防“土虚不能升木",调理中焦脾胃,少一味也不行。
实际在临床中见肝之病往往传脾,脾病也常常碍肝,出现肝脾同病的症侯。
四逆散具有既能调肝培土,又能和胃益木,药味不多而功专力合,堪称肝脾病症的方药典范。
四逆散用治有"肝气郁结”表现的胆囊炎,胆石症,急、慢性肝炎,肋膜炎以及肋间神经痛等许多疾病,均可获得良好效果,这是人所共知,习以为用的。
但也有些病证,用四逆散疗效很好,却被医家忽视。
如有的患者,上有头痛、眩晕、耳鸣、眼花,中则胸闷、胁痛,嗳气不除;下有少腹重坠,二便不调,内则心烦、口苦、食少、腹满,多梦纷纭,外则体倦神疲,时热时冷,周身尽痛。
总之,从患者主观感觉上全身内外、上下无处不病,而且常年治疗不见有效。
对这种错综复杂的病证,如不仔细分析,也容易辨为脏腑皆亏,虚实兼有,是补是泻难以着手的疑难大证。
其实。
象这种病证,症候表现虽多,但关键在于肝的阴阳失调,气血失和。
证属肝气郁结。
正确的治法应以“治肝为主,盖肝气一舒,诸痛自愈”,用四逆散主之,确实能起到"治一经而诸经无不自愈也”的应验。
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大多喜用瓜蒌薤白汤之类或活血化瘀的方法,但有部分病人疗效并不理想,尤其对发病年龄较早,病程较短,身体状况较好,所谓"初病在气”的冠心病患者,疼痛部位在胸胁(尤其是左胁)疼痛性质攻痛或胀满、憋闷,每因精神刺激而诱发或加剧,疼痛时间常发于早晨起床或夜间3-5点钟的寅时,用四逆散加味的柴胡疏肝散或四逆散的变方枳壳煮散,治疗效果都相当可靠。
四逆散的药理作用及临床运用进展
四逆散的药理作用及临床运用进展中医中药36四逆散原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主要组成成分包括芍药、柴胡、甘草及枳实等,以少阴病之四逆证为功能主治。
现随着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四逆散的临床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经过大量动物实验以及在临床中的临床疗效证实,四逆散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抗动脉粥样氧化、保护脑缺血损伤等作用,将其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中的治疗效果较好,现笔者将有关四逆汤的药理作用即临床运用综上如下:1药理作用1.1免疫调节作用四逆散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作用,主要表现能够有效的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同时能够加强血清溶菌酶的调节作用,将其作用于人体中可发挥显著的抗感染疗效,另外,四逆散还可通过调动T 细胞活化增殖,抑制B 细胞的活化增殖,从而达到增强细胞免疫的功能[1]。
1.2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基础即为动脉粥样硬化,据大量研究表明,四逆散具有突出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不仅能够显著减缓主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缩小粥样斑块的面积,同时还可减少凋亡细胞的数量。
另外,四逆散还可提升患者体内载脂蛋白与血清一氧化氮的含量,从而充分发挥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1.3保护心肌作用心肌缺血的主要损伤机制之一则为自由基损伤,而四逆散经过煎制后的主要成分为乌头类生物碱,将其应用与患者体内,不但能够增加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水平,同时对自由基进行及时清徐,以抵抗因心肌缺血再灌注造成的损伤。
据探究显示,应用四逆散后患者的心肌耗氧量明显高于应用常规药物的心肌耗氧量,保护心肌作用更加显著。
1.4保护脑缺血后损伤有研究报告显示,四逆散对于局部脑缺血的大鼠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主要作用机制可能为四逆散能够减少因脑缺血损伤后四逆散的药理作用及临床运用进展张林玲南京市浦口区中医院江苏省南京市210000【摘要】四逆散作为中医临床上较为常用的经方之一,原方主要治疗阳虚阴寒盛内之少阴寒化证。
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现代中医已经将本方进行扩展使用,应用至各类疾病治疗中,均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四逆散的功效与作用
四逆散的功效与作用
四逆散是一种中药方剂,起源于《伤寒论》。
它由四味中药组成,包括炮甘草、附子、乌梅和生姜。
四逆散主要用于治疗因寒引起的症状,具有温阳散寒、祛寒止痛的功效与作用。
1. 温阳散寒:四逆散具有温通经脉、散寒除湿的作用。
它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局部血液供应并改善寒凉症状。
同时,它还能够刺激血管收缩,提高体温,并改善寒症带来的不适感。
2. 祛寒止痛:四逆散对于因寒引起的疼痛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它能够舒缓肌肉和关节的紧张感,减轻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等寒冷引起的不适。
同时,四逆散还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减少体内湿气的滞留,从而减轻寒湿引发的疼痛。
3. 处理寒热错杂症:四逆散还可以用于治疗寒热错杂症的情况。
这种症状表现为体内同时存在有寒凉和发热的状况,对于这种情况,四逆散能够平衡体内的寒热之气,恢复身体的正常温度。
总之,四逆散主要用于治疗因寒引起的症状,具有温阳散寒、祛寒止痛的功效与作用。
它对于寒冷引发的不适感包括疼痛、寒战、寒冷感等有显著的缓解作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四逆散适用于寒性疾病,如果患者不是这种情况,使用四逆散可能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因此在使用之前,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并遵循正确的用药方法。
四逆散配方详解:中医经典方剂的应用与效果
四逆散配方详解:中医经典方剂的应用与效果引言在中华传统医学中,方剂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其中,四逆散是一种经典的方剂,其应用广泛且效果显著。
本文将深入探讨四逆散的配方及其应用,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理解。
四逆散的起源与发展四逆散起源于古代中国,最早见于《伤寒杂病论》。
这个方剂的名字来源于其主要的治疗目标——对抗四种"逆"的症状。
这四种症状包括:气逆、痰逆、食逆和水逆。
这些"逆"的症状通常表现为身体不适,如胸闷、咳嗽、恶心、呕吐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四逆散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用于治疗上述四种"逆"的症状,还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多种疾病的治疗。
这是因为四逆散的配方中含有多种药材,这些药材各自具有独特的药效,可以协同作用,对多种疾病产生治疗效果。
四逆散的配方四逆散的配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药材:甘草:甘草是四逆散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功效。
在四逆散中,甘草主要负责缓解气逆和痰逆的症状。
半夏:半夏是另一种重要的成分,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功效。
在四逆散中,半夏主要负责缓解痰逆和食逆的症状。
生姜: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的功效。
在四逆散中,生姜主要负责缓解水逆的症状。
大枣:大枣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
在四逆散中,大枣主要负责调和各种药材的药性,使四逆散的效果更加稳定。
以上四种药材的配比通常是:甘草、半夏、生姜和大枣的比例为2:2:1:1。
这种配比既能保证四逆散的药效,又能减少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四逆散的应用与效果由于四逆散的配方中含有多种药材,因此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情况:消化系统疾病:四逆散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胆囊炎等。
这些疾病通常会导致气逆、痰逆、食逆和水逆等症状,而四逆散能够有效地缓解这些症状。
呼吸系统疾病:四逆散也常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哮喘等。
这些疾病通常会导致气逆和痰逆等症状,而四逆散能够有效地缓解这些症状。
四逆散的临床应用探析_0
四逆散的临床应用探析目的探讨四逆散的临床应用方法和价值。
方法本次医学研究以我院收治的精神科和神經内科疾病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四逆散治疗,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四逆散对于精神科和神经内科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均明显优于常规临床治疗措施,由此可见,四逆散对于精神科和神经内科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较为理想(P<0.05)。
结论由本次医学研究结果可知,四逆散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精神科和神经内科疾病临床治疗药物,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标签:四逆散;临床应用四逆散首见于《伤寒论》,其主要成分包括白芍、枳实、炙甘草、柴胡等等,该药物具有疏肝理脾、透邪解郁等作用。
四逆散传统临床上常被用于阳郁厥逆之证的治疗,然而,现阶段临床上通常将其用于肝脾疾病的治疗,以达到疏肝理脾的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结果证实,四逆散具有抗心律失常、强心、降脂、改善血液流变性、扩张血管、调节胃肠、利胆、保肝等基本功效,适用于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且其对于部分神经系统疾病也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1]。
本次医学研究就对四逆散的临床应用方法和价值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临床研究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研究方法本次医学研究以我院收治的精神科和神经内科疾病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四逆散治疗,使用SPSS17.0软件对本次医学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使用(x±s)表示计量资料,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使用χ2检验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若P<0.05,则表示数据之间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2]。
2临床应用2.1周围神经病变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且两组观察对象基本临床资料对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临床治疗,即1次/d,静脉注射1安瓿甲钴胺注射液,给药3次/w,连续治疗4w 为1个疗程,同时,实验组患者接受四逆散加味治疗,用水煎服,1剂/d。
四逆散临床应用心法
四逆散临床应用心法
四逆散是一味常用的中药药方,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适用于治疗
寒凝阻滞、阳明热盛、中满腹痛等症状。
在临床应用中,正确的使用
方法和注意事项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四逆散的临床应用心法。
一、四逆散的组成和功效
四逆散由生姜、大枣、甘草等药物组成,具有温中散寒、和胃止呕
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四逆散能够散寒解表、调和胃气,适用
于寒邪所致的腹痛、呕吐等症状。
二、适应证
四逆散适用于寒凝胃中、腹痛泄泻、呕吐泻痢等症状,常见于寒邪
外束、不得发散而凝结于内的病证。
具体症状包括腹痛拒按、呕吐清水、泄泻稀薄等。
三、使用方法
四逆散一般为生姜煎汤或生姜煎剂,用量一般为3-6克。
可根据患
者病情的轻重和体质的差异作出调整,但需谨慎使用,注意不可过量
服用。
四、注意事项
1. 四逆散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2.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3. 避免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以免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4. 在使用过程中如出现过敏反应、消化不良等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5. 应储存在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
五、总结
四逆散作为一味常用的中药药方,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好的疗效。
但在使用时需遵循医嘱,注意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确保药效和安全性。
希望本文对四逆散的临床应用心法有所帮助。
四逆散临床应用
四逆散 出 自《 伤寒 论》, 冠 以少 阴病 四逆 。历代 医家或宗少阴病 ; 或云 四逆散
主 治 的 少 阴 病 系 少 阳 病 之 误 ; 或 云 四
继用上法 , 并 嘱患者 睡硬板 床 , 缓 慢锻炼
腰肌 。半个 月痊 愈 , 随访 1 年无复发 。
逆 散主治是 阳明少 阳药 的 “ 表里 并 治之
医 学 的一 个 有 益 补 充 。
息, 伴 胸痛 、 失眠 、 口苦 、 咽干 、 便 秘 等症 状, 脉 弦。中 医辨 证 : 心悸 ・ 气滞痰阻。 给予四逆 散 加味 : 醋 柴胡 1 5 g , 枳实 1 5 g , 白芍 1 5 g , 甘草 6 g , 白术 1 2 g , 瓜蒌 1 5 g , 夜
痛 1个月” 就诊 。诉 : 1个 月前 左侧 腰 胁 部疼痛 , 西 医诊断为 “ 带状疱 疹” , 给与 阿 昔洛韦及双氯芬 酸钠肠溶片 口服 , 服后疼 痛缓解 , 现左侧 腰胁部 疹平 痂脱 , 但仍疼 痛难忍 , 夜 间明显 , 伴有胸 闷、 心烦 、 头晕 、 乏力等症状 , 弦脉 。诊断带状疱疹后遗神 经痛 ・ 气滞血瘀 证 , 给与 四逆散加 味 : 醋 柴胡 1 5 g , 枳实 1 2 g , 白芍 3 0 g , 甘草 6 g , 醋 郁金 1 2 g , 云胡 1 2 g , 水煎服 。服 1 O剂后 , 胸 闷、 心烦 、 头晕 、 乏力 消失 , 左侧 腰胁部
论著 ・ 社 中 药
c H I N E S E C 0 M M u N I T Y D 0 c T o R s
四逆 散 临床 应 用
王存 虎
0 4 8 3 0 0山西 陵 川 县 人 民 医 院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7 —6 1 4 x . 2 0 1 3
四逆散临床应用体会
四逆散临床应用体会平时在临床上经常用到四逆散,但是从来没有总结过,恰逢有百医讲坛这个平台给我提供和大家共同学习的机会,因此我又温习了《伤寒论》四逆散证的原文,把临床中四逆散的应用做个简单的总结,和大家共同学习探讨。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每读到本条,我都会联想到小柴胡汤证条文,即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治。
其间提到小柴胡汤证的或然证,为小柴胡汤在临床中的广泛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样本条原文也描述了四逆散证的多个或然证,是不是四逆散也可以和小柴胡汤一样能够在临床上应用于多种疾病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原文都包含了哪些内容。
四逆散证原文,首先论述的是四逆属于“热厥”轻证的治疗,也就是少阴阳郁证。
本证虽然冠以“少阴”二字,却不同于四逆汤的阳虚阴盛证,而是气机不畅、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四肢所致。
古代医家对此也有不同的表述。
如:张令韶说:“凡少阴病四逆,俱属阳气虚寒,然亦有阳气内郁不得外达而四逆者”;沈鹏宗也提到“此少阴邪气挟木乘胃也”。
因此四逆散证的主要病机可以总结为:肝胃气滞、阳郁致厥。
其次,四逆散原文中提到的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属于少阴阳郁证者,均可应用四逆散治疗。
纵观中医内科学讲义中,从咳嗽、胃脘痛、腹泻、头疼、眩晕、淋证、消渴到郁证、失眠等等待多种内科疾病,均与情志失调、肝郁气滞这一病因病机相关的内容,也就是说情志不畅、肝郁气滞可以导致多种疾病,临床中的症状表现也多种多样。
其实就是异病同治的道理。
以上就是我总结的四逆散证的理论基础。
在以上理论的指导下,临床中抓住四逆散证肝胃气滞、阳郁致厥这一病机,灵活的使用四逆散,治疗内科杂病,取得了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四逆散方证研究及临床应用规律探讨
四逆散方证研究及临床应用规律探讨四逆散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之少阴病篇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是《伤寒论》中记载的经方,后世在此基础上又创立了许多名方,其临床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用途极其广泛,疗效亦为众多的药理和临床实践所证实。
然而对于四逆散方证的六经病位、病因病机、主证,以及该方的功效、组方等方面,历代医家各述己见,在认识上的分歧颇大,见仁见智,各执一端。
此条文列在少阴病篇,但同其他少阴病条文有所不同,既非少阴寒化证,又非少阴热化证,由于条文中只有一条主症,其余的均是或然症,对病机也没有明确解释。
许多《伤寒论》注家认为其为阳郁不伸所导致的热厥证而设。
有些认为其本意应为寒厥而设。
而现代医家多将四逆散作为疏肝解郁之祖方。
故而形成了古代注家歧义多出,现代医家观点不同的局面。
纵观历代之观点,争论焦点多在四逆散病机为何,当否属于少阴病上。
总之,后世对四逆散方证的理论研究,在六经归属方面,既有宗原文之少阴者,亦有认为属少阳及厥阴者。
对病机的认识,认为属热邪为患者以古人居多,而认为阳气内郁者以今人为众,另有脾胃不和或阳虚寒盛的观点。
本文的理论研究,以仲景思想理论分析四逆散方药的治则,“四逆”病机,六经病位,方剂的变方发展,组方用药等作为出发点,通过研究历代医家运用四逆散的经验及他们研究四逆散方证的六经病位、病因病机、主证以及四逆散的功效、组方等理论问题进行归纳、整理,进一步探讨其内在机理,充分挖掘其丰富内涵,以期更好地掌握其方证的规律,指导临床用药,提高疗效,为今后的研究打下基础、拓宽思路。
从而对进一步理论、临床研究工作有所裨益。
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笔者力求在总结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四逆散从方与证两个方面做加以分析,并通过探讨大、小柴胡汤及四逆散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和厥证的机理,进一步论证四逆散方证病机。
临床常用方剂之四逆散
临床常用方剂之四逆散四逆散是《伤寒论》经典名方,对此方的理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学习经方医学提升疗效的前提,是在解读条文时前后合参,尽量契合仲圣思维,深入思考条文内涵和方证病机。
对于四逆散,只要正确理解条文含义与方证病机,就能准确运用并拓宽临证应用范围。
现将自己的思考和应用方法解析如下:一、四逆散方证《伤寒论》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注:裂开);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二、四逆散条文解析1.“少阴病,四逆”的含义张仲景在“四逆”前冠以“少阴病”,是有阴证、阳证鉴别意义的,并不是说四逆散就是“少阴病”方,而是告诫我们见到“四逆”时不可只考虑少阴证,应与少阳或阳明证做鉴别。
仲圣常以此行文方式教医者学会鉴别,依据如下:一是本条列于《伤寒论》317条“通脉四逆汤”证之后,有鉴别深义。
《伤寒论》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通脉四逆汤主之。
”此“手足厥逆”就是“四逆”,为里真寒外假热所致阴盛格阳、阴阳气不相顺接而津血不达四末的“四逆”。
二是《伤寒论》还有三条承气汤证条文,被后世称为“少阴三急下证”。
此三条也常被随文衍义地解读,认为是少阴病,或少阴热化证等。
试想,少阴病多见于素体虚弱或慢性虚损证中,津血虚衰,正气极弱,基本上不会热化到正气强、邪气盛实的阳明里实证阶段。
《伤寒论》320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322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四逆散镇静催眠作用的药理学实验研究
四逆散镇静催眠作用的药理学实验研究四逆散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一种药方,可用于治疗寒性疾病和症状。
近年来,研究表明四逆散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具有镇静催眠作用。
本文将对四逆散的药理学实验研究进行综述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开展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一、四逆散的组成及其药理学作用四逆散是由细辛、炙甘草、干姜、附子这四味中药配制而成。
细辛被称为“百草之王”,主要功效为发散风寒、祛除湿气,可用于治疗头痛、风寒感冒、身痛等症状。
炙甘草具有和中益气,解毒止痛的功效,能够调节免疫功能和代谢功能,并且对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干姜则可以温阳散寒,促进血液循环,是很好的解表药。
附子则具有温热散寒的作用,能够使脾胃功能好转,提高体质。
四逆散用于临床上主要是治疗寒性疾病和症状,如风寒感冒、四肢冰冷、腹泻等症状。
但除了这些临床表现之外,四逆散在药理学上也有一定的作用。
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四逆散可以影响多个系统和器官,如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
1、呼吸系统四逆散对呼吸系统有一定的影响。
实验研究表明,在给小鼠口服四逆散之后,其肺功能指标会有所改善,如气道阻力降低、肺活量提高等。
此外,四逆散还可以促进小鼠红细胞的氧输送和氧摄取,降低肺泡和组织的二氧化碳含量。
这些结果表明,四逆散具有改善呼吸系统功能的作用。
2、心血管系统四逆散还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影响。
实验研究表明,其可以改善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所造成的心肌损伤,降低小鼠血管阻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提高心肌收缩力和纤维素的含量,从而保护心脏和血管。
这些结果表明,四逆散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作用。
3、神经系统四逆散对神经系统的影响较为复杂。
实验研究表明,其可以延长小鼠睡眠时间和消除应激引起的焦虑和不安,使小鼠更加稳定和安静。
在脑电图上,四逆散组小鼠表现出更多的 delta 波和 theta 波,表明其可以调节大脑皮层的电生理活动。
此外,四逆散还可以降低小鼠的感觉和通透性,抑制不适的感觉和反应。
四逆散临床应用探讨
四逆散临床应用探讨【摘要】四逆散是临床常用方剂,笔者常以其为基本方调理气机,用于治疗脂肪肝、性单纯性阑尾炎案、男性勃起功能障碍、黄褐斑等疾病。
【关键词】四逆散;临床应用四逆散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318 条:“少阴病, 四逆”。
方中柴胡入肝经,疏肝解郁, 透达阳气为君药。
芍药养血敛阴, 柔肝平肝为臣药。
枳实理气消积, 以利脾胃为佐药。
炙甘草补益脾胃, 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既有疏肝理气之功, 又有调和气血之能。
总之, 本方是调理气机的基本方, 笔者近年来在临床应用四逆散随症加减,均获良好疗效。
1脂肪肝病案郭某,男,30岁,干部。
2010年5月18日就诊。
诊时右胁胀痛1年,伴胸闷不适,头重身困,形体肥胖,善太息、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弦滑。
B超提示:中度脂肪肝。
证系气郁痰湿,气滞血瘀、痰瘀互结所致。
治宜疏肝理气,利湿祛痰,佐以化瘀。
方用四逆散加减:柴胡12g,白芍15g, 枳实12g,泽泻20g,虎杖15g,生山楂30g,郁金12g,文术9g,丹参18g,炙甘草6g,水煎服。
服药10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再守上方服30剂。
B超提示:肝脏回声正常。
2年随访未见复发。
[按] 脂肪肝属于中医学“肥气”、“胁痛”等范畴。
素嗜食肥甘,湿热蕴蒸致肝木失疏,肝气郁滞,痰浊内生,痰瘀互结停于胁下所致。
故用四逆散疏肝理气,泽泻、虎杖清热利湿,山楂消食化积,郁金、文术、丹参活血化瘀,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利湿祛痰,活血化瘀,标本兼顾,相得益彰。
2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案王某,男,22岁,2010年3月28日就诊。
患者右下腹部疼痛2天进行性加重,伴发热,恶心呕吐,口苦心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体格检查;右下腹部有压痛反跳痛。
正系热毒内郁,气机不畅。
治以疏肝行气,清热解毒,佐以通腑。
方用四逆散加减:柴胡15g,枳实30g,白芍30g,木香10g,红藤30g,忍冬藤30g,天仙藤10g,络石藤15g,连翘20g,大黄10g (后下),生甘草10g.水煎服,服药3剂后,右下腹疼痛明显减轻。
四逆散合方在临床中的应用
四逆散合方在临床中的应用
四逆散合方是一种中药方剂,由四味中药组成,包括人参、黄芪、白
术和干姜。
这种方剂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如感冒、胃病、心血管疾病等。
四逆散合方的主要成分是人参,它具有补气养血、益精填髓的功效。
黄芪则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白术可以健脾开胃,缓
解腹胀和消化不良。
干姜则可以温中散寒,促进血液循环。
四逆散合方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它可以用于治疗感冒。
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症状包括发热、咳嗽、鼻塞等。
四逆散合方
可以缓解这些症状,促进病人的康复。
其次,四逆散合方也可以用于治疗胃病。
胃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
疾病,症状包括胃痛、恶心、呕吐等。
四逆散合方可以缓解这些症状,促进胃部的消化和吸收。
此外,四逆散合方还可以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常
见的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等。
四逆散合方可以降低血压、改善
心脏功能,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总的来说,四逆散合方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中药方剂,可以用于治疗多
种疾病。
它具有补气养血、增强免疫力、健脾开胃、温中散寒等功效,可以缓解病人的症状,促进康复。
在使用四逆散合方时,需要根据病
情和病人的体质进行调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逆散是《伤寒论》中记载的经方,后世在此基础上又创立了许多名方,其临床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但该方证的六经病位、病因病机、主证,该方的功效、组方等方面,后世医家在认识上的分歧颇大,见仁见智,各执一端。
笔者对历代医家在理论方面的论述做以梳理,对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做以回顾,对现代实验研究做以总结,以期对四逆散方证能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今后的研究打下基础、拓宽思路。
1 四逆散方证理论研究1.1 四逆散方证的来源《伤寒论》(宋本)原文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
悸者,加桂枝五分。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
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1.2 四逆散方证的研究1.2.1四逆散证的六经病位病在少阴:钱潢云:“此所谓少阴病者,即前所谓脉微细、但欲寐之少阴病”。
柯琴:“四逆皆少阴枢机无主,升降不利所致”。
成无己、吴昆等亦认为病属少阴。
病在厥阴:沈明宗认为“此方原系治厥阴热厥主方,后人不识其旨,湮没已久,今表出之”。
《伤寒论选读》(四版教材)将四逆散列入厥阴病篇而治气郁证。
病在少阳:近代名医陆渊雷认为“其病盖少阳之类证,绝非少阴”。
《医方发挥》引《伤寒杂病论义疏》观点:“少阳病气上逆,今胁下痛甚则呕逆,此肝胆不降也,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
1.2.2 四逆散证的病因病机热邪为患:成无己云:“伤寒邪在三阳,则手足必热;传到太阴,手足自温;至少阴则邪热渐深,故四肢逆而不温也”。
方有执赞同成氏的传经之说,认为“人之四肢,温和为顺,故以不温和为逆,但不温和而未至于厥冷,则热犹为未入深也”。
喻嘉言更明确提出“传经热邪至于手足,四逆最当辨悉,若见咳利种种之证,其为热证无疑矣”。
高学山谓“盖手足为阳气之充,胃中真阳为热邪所伤,于是阴阳格拒于胃,而阳气不充于四末,故四逆也。
与厥阴厥宜下之之热厥颇同”。
吴坤安云“此阳经热邪扰于阴分而厥也。
盖四逆有寒热之分,胃阳不敷于四肢为寒厥,阳邪内扰于阴分为热厥。
寒则下利清谷,热则泄利下重”。
持“热厥”观点的还有柯琴、徐大椿、程知、吴谦、许宏、王晋三等医家。
但尤在泾大胆地对热厥之说提出了质疑,指出:“此非热厥。
……旧谓此为治热深发厥之药,非是。
夫果热深发厥,则属厥应下之之例矣,岂此药所能治哉!”。
阳气内郁:有不少医家认为此系阳气内郁所致之厥逆,非热厥也。
《伤寒论译释》引张令韶观点“凡少阴四逆,俱属阳气虚寒,然亦有阳气内郁,不得外达而四逆者,又宜四逆散主之”。
刘渡舟等认为:“少阴病见四肢厥逆,以阳虚阴盛者居多,但也有见于阳气郁遏而不达四肢的。
……本条之四肢厥逆,并不见虚寒等证候。
……若少阴之枢不利,阳气被郁,不能疏达于四末,则亦可形成四肢逆冷之证”。
《伤寒学》(新世纪教材)谓本方病机为阳气内郁,气机不畅。
刘新生等进一步认为属少阴经阳气郁结,饮邪欲动所致。
一些医家进而阐述了导致“阳气内郁”的各种原因:刘渡舟等认为“结合临床观察,四逆散证的原因不外两个方面:一是过服寒凉药物致使阳气冰伏、闭郁而不达于四肢。
如外感热病过早或过量使用寒凉药后,出现手足厥逆即是。
二是由于精神刺激,使肝气郁结不舒,少阴阳气被郁而不达于四末,以致出现四肢厥逆。
凡此厥逆,使用四逆散调达气血、疏畅阳郁,则多能获得较好疗效”。
邢锡波认为“凡阳气内郁,四肢厥冷证,临床体会其原因,可能分为两种。
一为暴怒之后气机壅闭出现手足厥冷;一为内中郁热,使阴液暗耗,以致气血郁滞,循环不畅,而发生四肢厥逆。
这与阴寒厥逆完全相反”。
李克绍认为是“阳被湿郁”,李心机也认为“其基本病机是阴遏阳郁,阳气被阴寒水湿所阻”。
《伤寒论译释》、《伤寒论选读》(四版教材)均认为其病机“乃肝气郁结,气机不利,阳郁于里”。
《伤寒论讲义》(五版教材)、《伤寒论选读》(六版教材)又认为属肝胃气滞,阳气内郁所致。
脾胃不和:张路玉谓“此证虽属少阴,而实脾胃不和,故而清阳之气不能通于四末”。
认为在病机上又涉及到脾胃。
阳虚寒盛:舒远弛:“观其腹痛作泄,四肢厥冷,少阴虚寒证也”。
1.2.3 四逆散证的主症关于四逆散的主要症状,原文318条中明确提出的症状只有“四逆”,其余均是或然症状。
尤在泾云:“四逆者,因其所治之病而命之名耳”。
高学山也认为“此条重在四逆一症”。
喻嘉言赞同方有执的观点,明确提出“然虽四逆而不至于厥,其热未深,故主此方为和解”,认为本证之“四逆”未至“厥”的程度。
柯琴更有所阐发:“条中无主证,而皆是或然证,四逆下必有缺文。
今以泄利下重四字,移至四逆下,则本方乃有纲目”。
今人张胜忠认为四逆散乃为病久正虚邪陷之下利腹痛而设。
1.3 四逆散的功效成无己谓“四逆散以散传阴之热也”。
柯琴云“合而为散,散其实热也”。
尤在泾曰:“少阴为三阴之枢,犹少阳为三阳之枢也。
”以其“辅正逐邪,和解表里”而为运转枢机之剂。
今人李宇航亦认为四逆散治从开阖以运枢机,并且认为四逆散在《伤寒论》中,与小柴胡汤相对应,实为运转枢机的另一大手法。
即小柴胡汤为运转三阳枢机之主方,四逆散为运转三阴枢机之主方,两者相辅相成,对照发明。
年莉认为四逆散与小柴胡汤相类似,体现了和解法的治疗原则。
李中梓曰:“此本肝胆之剂,而少阴用之者,为水木同源也。
”《医宗金鉴》承袭其说,谓“此则少阳厥阴,故君柴胡以疏肝之阳,臣芍药以泻肝之阴,佐甘草以缓肝之气,使枳实以破肝之逆。
三物得柴胡,能外走少阳之阳,内走厥阴之阴,则肝胆疏泄之性遂,而厥可通也”。
而汪琥却谓四逆散“虽云治少阴,实阳明、少阳药也”。
张卿子则认为本方“中发阳气,走散阴寒,温经暖肌”。
刘渡舟等谓四逆散“疏畅阳郁、调达气血,使阳气得以舒展而布达于四肢,则厥逆亦必迎刃而解”。
《伤寒学》(新世纪教材)亦认为本方具有疏畅气机,透达郁阳之功效。
李心机认为本方总体功效是消阴霾,畅阳气,升清降浊。
《伤寒论选读》(六版教材)谓四逆散疏肝和胃,透达郁阳,并认为本方是调理气机的基本方。
1.4 四逆散的组方尤在泾明确指出四逆散“其制方大意,亦与小柴胡相似”。
柯琴谓“此仿大柴胡之下法也”。
陆渊雷亦认为本方是大柴胡汤的变方:“四逆散即大柴胡汤去大黄、黄芩、半夏、姜、枣,加甘草”。
何任认为四逆散以芍药甘草汤为基础化裁而成。
日本还有人认为是柴胡桂枝汤的变方。
总之,后世对四逆散的理论研究,在六经归属方面,既有宗原文之少阴者,亦有认为属少阳及厥阴者;对病机的认识,认为属热邪为患者,以古人居多,而认为阳气内郁者,以今人为众,另有脾胃不和或阳虚寒盛的观点;就其主症而言,既有遵循原文“四逆”者,又有提出“泄利下重”或下利腹痛者;论其功效,有散其热者,有运转枢机者,有和解者,有调畅气机、透达郁阳或疏肝和胃、透达郁阳者,有疏泄肝胆者,有消阴畅阳、升清降浊者,更有散寒温经者。
至于其组方变化,古人多认为属大、小柴胡汤之变方,今人又有提出为柴胡桂枝汤或芍药甘草汤之化裁者。
笔者以为,四逆散方证原为伤寒邪入少阴,阳气内郁,气机不畅而设,属少阴病的特殊证情。
该方柴胡升散,白芍内敛,枳实下气,炙甘草调和诸药,合为调畅气之升降出入;制为散剂,散者散也,以散内郁之阳气;每服方寸匕,剂量颇小。
故其功效应为调畅气机,透达郁阳。
至于疏肝解郁之说,实乃金元之后药物归经理论逐渐形成而产生的,为后世的发展。
其主治症状固然很多,但“四逆”为其最主要、明显的表现。
2 四逆散临床应用2.1 张仲景对四逆散的应用《伤寒论》(宋本)原文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方后加减法中有云:“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
悸者,加桂枝五分。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
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2.2 后世医家对四逆散的临床应用《类聚方广义》:四逆散,治痢疾累日,下利不止,胸胁苦满,心下痞塞,腹中结实而痛,里急后重者。
《资生篇》:气上冲胸,心中痛热,惊悸不宁,是为火逆,四逆散主之。
《伤寒论今释》:本方治神经衰弱之证见于胸胁部(枳实可随证改枳壳),其人不虚者。
后世平肝诸方,以此为祖,局方逍遥散,其嫡裔也。
此亦杂病方耳。
《蕉窗方义解》:余用此药于疫证及杂病多年,治种种异证,不可胜计,真稀世之灵方也。
《餐英馆疗治杂话》:心下常痞,两胁下如立筒吹火,胀耳凝,左胁尤甚。
心下凝结,胸中痞满,郁郁不快,遇事善怒。
或肩背胀,……此等皆肝郁之候,宜用此方。
当今肝郁者甚多,故此方之适应证极多。
关庆增等将所收集到的四逆散古今医案(均为个案)414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四逆散广泛应用于外感内伤多种疾病,但主要为消化系统疾病,其次为神经系统疾病。
主要病因为情志不调,内伤饮食,外感时邪病毒三个方面。
基本病机为肝气郁结,气机失调,阳气被郁,络脉瘀阻,其特点主要表现一个“郁”字。
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胆脾胃。
主要诊断指标: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发热恶寒,胸胁痛,便秘,腹胀,舌质红,舌苔白或黄,脉弦、数、细、沉。
对于不完全符合上述标准,但只要病变部位在肝胆脾胃,以及各自经络所循行的部位、所主的官窍、所主的五体等符合四逆散证之病机者,无论外感内伤,皆可用之。
基本治疗原则为疏肝理脾,调畅气机。
2.3 四逆散的现代临床应用2.3.1 消化系统疾病肝病:四逆散加味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硬化腹水等。
选用四逆散加清热解毒药和活血化瘀药为基本方,探索抗乙型肝炎复发的新路,取得一定近期疗效。
加味四逆散治疗慢肝及早期肝硬化,改善肝功能,保护肝细胞,缓解减轻肝纤维化的程度,改善病情。
四逆散加益气健脾、化瘀软坚之品治疗代偿期肝硬化,明显优于单纯活血化瘀法的膈下逐瘀汤治疗组。
运用四逆散加味治疗肝硬化腹水,也取得很好效果。
胆病:根据胆囊炎湿热内郁之主要病机及其多合并结石,采用三金四逆散为主治疗(四逆散加金钱草、郁金、内金)。
慢性胆囊炎属肝胆气滞或肝胆湿热、疏泄不利者,采用茵陈四逆散加减治疗。
胃病:四逆散加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胆汁返流性胃炎、慢性胃炎、难治性返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等。
对文献报道211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治疗特点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辨证以气滞型为最,虚寒型次之。
治疗气滞型以四逆散为主,虚寒型以六君子汤为主。
应用疏肝健脾方剂的四逆散合六君子汤为基本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好,复发率低。
肠病:对溃疡性结肠炎肝脾不和、气滞湿郁型应用香军四逆散加减治疗(四逆散加木香、大黄炭),对肝郁脾虚、寒热错杂证者应用四逆散合连理汤加减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