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之死》对译

合集下载

狱中题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狱中题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狱中题壁原文I翻译及赏析创作背景光绪二十四年(1898 )是农历的戊戌年,是年六月,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八月,谭嗣同奉诏进京,参预新政。

九月中旬,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新党人。

康有为、梁启超避往海外。

许多人劝谭尽快离开,但他却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来,决心留下来营救光绪帝。

几位日本友人力请他东渡日本,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乏,请自嗣同始。

9月21日,他与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杨锐、林旭等五人同时被捕。

这首诗即是他在狱中所作。

文学赏析这首诗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褒扬祝福,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

望门投止思张俭止这一句,是身处囹圄的谭嗣同记挂、牵念仓促出逃的康有为等人的安危,借典述怀。

私心祈告:他们大概也会像张俭一样,得到拥护变法的人们的接纳和保护。

忍死须臾待杜根,是用东汉诤臣义士的故事,微言大义。

通过运用张俭的典故,以邓太后影射慈禧,事体如出一辙,既有对镇压变法志士残暴行径的痛斥,也有对变法者东山再起的深情希異。

这一句主要是说,戊戌维新运动虽然眼下遭到重创,但作为锐意除旧布新的志士仁人,应该志存高远,忍死求生。

等待时机,以期再展宏图。

我自横刀向天笑是承接上两句而来:如若康、梁诸君能安然脱险,枕戈待旦,那么,我谭某区区一命岂足惜哉,自当从容地面对带血的屠刀,冲天大笑。

让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对于死,诗人谭嗣同早有准备。

当政变发生时,同志们曾再三苦劝他避居日本使馆,他断然拒绝,正是由于他抱定了必死的决心,所以才能处变不惊,视死如归。

去留肝胆两昆仑,对于去留问题,谭嗣同有自己的定见。

在政变的第二天,谭氏待捕不至,遂往日本使馆见梁启超,劝其东游日本。

他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今南海(康有为)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

对《也谈谭嗣同之死》一文的两点商榷

对《也谈谭嗣同之死》一文的两点商榷
开宣扬 中国人 “ 理未 明 , 公 旧俗 俱 在 ” 没 有 资 格 ,
道 了结 果 , 很 容 易 做 ‘ 后 诸 葛 亮 ’ 从 而 苛 求 就 事 ,
前 人 。 谭 嗣 同必 须 以 自 己的 被 杀 戮 来 证 明 自己 的 ” 正 义 . 同然 有 其 悲 哀 的 一 面 ,但 这 只 是 时 代 的 产

2 1 《 史教 学》 0 0年 历 第
国 粹 之 丧 失 , 皆 不 能 忍 , 所 以 为 不 忍 杂 志 ’ 而 此 ,

共 。鼓 L 对 (也1 谈发谭了嗣树同老之的 ) 为 ‘ 和 政 体 不 能 行 于 中 罔 ’ 吹 尊 孑 教 为 同 ( 0期 表 高 山 师 死 认 一文 的 两 点 商 榷
仪复位 。11 9 7年 , 有 为 和效 忠 前 清 的 北 洋 军 阀 康 张 勋 发 动 复 辟 , 立 溥 仪 登 基 。此 举 尽 管 遭 各 方 拥 强烈 反 对 , 踵 失 败 , 康 有 为 并 不 甘心 。他 始 终 旋 但
笔 者 认 为 ● 中 的 观 点 很 有 其 刘 玉广 江苏省兴化市第 栏 目 。所 刊 文 , 同 闻 、 录 外 , 系 康 艺林 等一 附 均 中学 一 ( 章 除 ∽。 一 7】
进 行 革 命 。 由于 康 有 为 在 海 内外 名 气 很 大 , 的 他
这 些 保 皇 言 论 具 有 很 大 的 欺 骗 性 。他 的 门 生 信 徒
物 , 恰 恰 证 明 了谭 嗣 同之 死 的价 值 。 同近 代 史 也 中
上有许 多看来 “ 定 失败 ” 重 大运动 , 注 的 比如 太 平 天 同 运 动 、洋 务运 动 、义 和 团 运 动 ,甚 至辛 பைடு நூலகம் 革 命 ,无 数 先 进 的 中 图人 在 其 中 呕 心 沥 血 、披 肝 沥 胆 . 道 都 没 有 价 值 吗 ? 如果 不 是 前 人 栽 树 . 有 难 哪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谭嗣同传》阅读答案及翻译_0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谭嗣同传》阅读答案及翻译_0

《谭嗣同传》阅读答案及翻译:篇一:《谭嗣同传》阅读答案及翻译谭嗣同传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湖南浏阳县人。

少倜傥有大志,淹通群籍,能文章,好任侠,善剑术。

首在浏阳设一学会,每七日集众而讲学,君慷慨论天下事,闻者无不感动。

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林、刘同参预新政。

而西后及贼臣忌益甚。

及七月二十九日,皇上赐衣带诏: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

君与康先生捧诏恸哭。

时诸将之中,惟袁世凯久使朝鲜,力主变法。

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冀缓急或可救助,词极激切。

八月初一日,上召袁世凯,特赏侍郎。

初三日夕,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直出密诏示之曰:“今日可以救我圣主者,惟在足下,足下欲救则救之。

”又以手自抚其颈曰:“苟不欲救,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可以得富贵也。

”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仆与足下同受圣主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因相与言救上之条理甚详。

初六日变遂发。

是夜,袁世凯向荣禄揭发“围园劫后”之密谋。

顷之,抄捕南海馆①之报至,君从容语余曰:“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 虽然,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足下试入日本使馆谒伊藤氏。

”明日,君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力劝东游,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遂相与一抱而别。

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

初十日遂被逮。

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

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曰:“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就义时,慷慨神气不少变,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年仅三十有三。

(节选自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略有改动。

)注:①南海馆:康有为先生的居所。

谭嗣同绝命诗赏析

谭嗣同绝命诗赏析

谭嗣同绝命诗赏析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戊戌六君子"之一。

父亲谭继洵曾任湖北巡抚。

一八九四年中日战争后,发愤钻研并提倡新学,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倡办“南学会”,主办《湘报》,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一八九八年在康、梁领导的百日维新中,被光绪帝任命为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新政。

变法失败,他被捕入狱,慷慨就义。

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注】望门投止:看到有人家就去投宿,形容人在逃亡途中的惶急情状。

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曾做过东部督邮。

因为弹劾宦官侯览,被侯览反诬为结党营私,被迫逃亡。

人们看重他的声望品行,都冒着危险接纳他。

这句是设想逃亡的康、梁等人必然会受到人们的救护。

杜根,东汉安帝时郎中,曾上书要求临朝听政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触怒太后,被装进口袋在殿上摔死。

幸而执法人手下留情,载出后苏醒过来。

太后派人探视,他装死三天,目中生蛆。

后隐身酒肆。

邓太后死后,复官为侍御史。

这里作者以忍死的杜根自比。

去:出奔,指康、梁等。

留:指作者自己。

政变发生,作者就做了牺牲的准备,并在劝梁启超出走时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指光绪帝)”。

肝胆两昆仑:比喻去者留者都是光明磊落,肝胆相照,象昆仑山一样的巍峨高大。

此乃一八九八年九月,谭嗣同被捕后题在狱中墙壁上的一首诗。

诗中借两个历史人物的遭遇,表达了对变法维新的坚定信念,对顽固势力的僧恨和蔑视,以及愿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英雄气概。

当政变发生时,朋友们曾劝他出奔避难,他断然拒绝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这段话和他写的这首诗互相辉映,充分表达了以身许国、慷慨赴难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

谭嗣同之死

谭嗣同之死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一百多年前,一位吃辣椒长大的浏阳热血男儿,在北京城的刑部大牢里吟咏了这首传诵了一个世纪的绝命诗后,义无反顾地走上菜市口的刑场,在风云变色,草木同悲的天地见证下,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波澜壮阔的改革运动献上了第一颗大好头颅!这位奇男子就是戊戌百日维新运动中的重要人物谭嗣同。

谭嗣同原本是有机会躲过这场劫难的。

他的日本友人已为他安排好了后路,只要他同意,是完全可以像康有为、梁启超那样跨海东渡到日本避难的。

可是,他却断然拒绝了日本友人的好意,宁可选择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的流血第一人。

当时,谭嗣同对他的日本友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说完这句话后不久,他就和林旭、杨锐、康广仁、刘光第、杨深秀等五位戊戌变法中坚人物一起慷慨赴难,史称“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壮烈牺牲时,只有卅三岁。

套一句汪精卫后来写的诗,谭嗣同烈士之死,确实算得上是“引刀成一快,不负壮年头”了。

三个月后,维新派人士在日本刊行了谭嗣同的《仁学》,由梁启超作序。

梁启超在序文中写道:“烈士发为众生流血之大愿也久矣。

虽然或为救全世界之人而流血焉,或为救一种之人而流血焉,乃至或为救一人而流血焉,其大小之界,至不同也。

然自仁者视之,无不同也。

何也?仁者平等也,无差别相也,无捡择法也,故无大小之可言也,此烈士所以先众人而流血也。

”谭嗣同信仰大乘佛教,又是一个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士大夫。

割肉喂鹰是佛教所赞颂的大乘菩萨行,成仁取义是儒门千圣相传的心灯。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谭嗣同之所以不欲苟活于乱世,而毅然决然地选择走上断头台,一方面是以实际行动去体现他所信仰的大乘菩萨舍己救众生的大悲愿行,并期以一己之鲜血唤醒四万万中国人的灵魂;另一方面则是以身殉道,宁可抛弃短暂的物质生命,也要实现“道义为之根”的义理生命。

北师大版七下语文第三单元《谭嗣同之死》同步练习

北师大版七下语文第三单元《谭嗣同之死》同步练习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谭嗣同之死》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组下列文字注音榻擘谕谒箧杵臼戮答案:tà|bò|yù |yè|qiè|chǔ|jiù|lù解析:注意易错点,“擘”声母是b不是p,“谒”的声母为y不是j,“箧”不读“夹”音,“杵”声母为ch不是c,“戮”是多音字,要注意辨析。

点评:此类题要根据词词义和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

要注意易错的声韵母,比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z、c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前后鼻音的区别。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旋.闻垂帘之谕。

________________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

________________吾与足下..分任之。

谋救皇上,事卒.不成。

________________卒不去,故及.于难。

________________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

________________答案:⑴随即,立即。

⑵推测,预料。

⑶对尊长或同辈的敬称。

⑷终于。

⑸及,涉及。

⑹拴,绑,引中为拘囚。

解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还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旋”为古今异义,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

点评:掌握文言实词,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能力,学习时要注意识记积累,尤其要注意词类的活用。

3、“至初六日变遂发”一句中“变”词性上是,指的事件是答案:动词名用|慈禧囚禁光绪帝。

解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还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变”本为动词,在句中作名词用,意为“政变”,指的是慈禧囚禁光绪帝。

点评:词类活用是文言中常见现象,有名词动用、名词作状语、动词名用、形容词名用等。

学习时要注意分类记忆。

4、“旋闻垂帘之谕”一句中“垂帘”一词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其指;答案:借代|慈禧解析:抓住题干中答点“修辞手法”,了解句子内容,“垂帘”指慈禧“垂帘听政”,所以“垂帘”借指慈禧。

潼关谭嗣同文言文翻译

潼关谭嗣同文言文翻译

谭嗣同,字复生,湖南浏阳人。

少孤,孤而好学,博览群书,尤好经世之学。

弱冠之年,遂游历天下,遍访名贤,以广其识。

甲午之役,以书生从军,隶张之洞幕下,与同志共图国是。

时海内多故,民生凋敝,嗣同痛心疾首,欲以一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

戊戌政变,嗣同被囚于狱中。

狱中墙壁,多写其志,以示不屈。

一日,狱吏来,见壁上字迹,问嗣同:“汝何为而作此?”嗣同笑而不答。

狱吏怒,欲以鞭挞之。

嗣同曰:“吾固知汝将鞭挞我,然吾岂以鞭挞而屈哉?”狱吏益怒,鞭挞之,嗣同颜色不变,谈笑自若。

狱中饮食,粗恶不足味,嗣同饮食如常,不以为意。

或问之,嗣同曰:“饮食者,所以养吾身,吾岂以饮食之粗恶而忘其志哉?”又问:“汝何为而囚于此?”嗣同曰:“吾为国而囚,吾何悔?”狱中之人,闻嗣同言,皆感动,相率以诚敬。

狱中,嗣同与同志共论国事,虽处囹圄,志气弥坚。

一日,有狱友问嗣同:“君何不速死?”嗣同答曰:“吾志未酬,死何益?吾当以死报国,以死明志。

”狱友愕然,嗣同曰:“吾闻之,死者,人之大事也。

吾今死矣,愿诸君共勉之,勿忘国耻,以死继之。

”狱友皆感动,齐声应诺。

嗣同就义之日,年仅三十三岁。

临刑前,嗣同从容不迫,与同志握手而别。

刑场之上,嗣同慷慨激昂,大声疾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遂慷慨就义。

《潼关谭嗣同》译文:谭嗣同,字复生,湖南浏阳人。

他从小丧父,但热爱学习,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尤其喜欢关注经世致用的学问。

弱冠之年,他开始游历天下,拜访名贤,以拓宽自己的见识。

甲午战争期间,他作为一名书生从军,加入张之洞的幕下,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为国家的前途出谋划策。

当时国内多事之秋,民生凋敝,谭嗣同深感忧虑,想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戊戌政变时,谭嗣同被囚禁于狱中。

他在狱墙上写下自己的志向,以表达自己不屈的决心。

有一天,狱吏来到狱中,看到墙上的字迹,问谭嗣同:“你为什么写这些?”谭嗣同微笑不答。

狱吏生气,想要鞭打他。

谭嗣同说:“我本就知道你会鞭打我,但我怎么会因为鞭打而屈服呢?”狱吏更加愤怒,鞭打他,但谭嗣同脸色不变,谈笑自如。

谭嗣侗传翻译

谭嗣侗传翻译

谭嗣侗传翻译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是湖南浏阳县人。

年少时豪爽洒脱,胸有大志,深通群籍,能写文章,喜欢侠义之举,擅长剑术。

他的父亲谭继洵,官至湖北巡抚。

谭嗣同小时候就死了母亲,被父亲的小妾虐待,受尽孤臣孽子之苦,所以操心危难的事,忧虑祸患比较多,品德才智一天天增长起来。

20岁从军新疆,游巡抚刘锦棠的幕府。

刘锦棠很欣赏他的才华,打算向朝廷推荐他,恰逢刘锦棠因为侍奉亲人而辞官,事情没有结果。

自此以后十年,谭嗣同来往于直隶、新疆、甘肃、陕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浙江、台湾各省,察看风土人情,物色英雄豪杰。

然而最终因为他父亲为人拘谨,不许他远游,未能了却其游览四方的志向。

自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后,谭嗣同更加发奋提倡西方的新学,起始在浏阳开设了一个学会,征集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琢磨学问品性,这实际上是湖南全省新学的起点。

当时,康有为先生正在北京与上海倡设强学会,天下的有志之士,都奔走响应。

谭嗣同于是从湖南沿江而下,到上海,再游历北京,打算拜谒康先生,可是先生正好回广东,所以没有见到。

我正在北京强学会任编辑工作,始与他相见,告诉他康有为讲学的宗旨,治理国家的思想,他听了很受感动,十分欢喜,自称是康有为的私淑弟子,从此学识更加长进。

当时中日议和的〈马关条约〉刚刚签订,人人心怀国耻,士气稍有振作。

他慷慨激昂,大声疾呼。

海内有志之士,看到他的丰采,听到他的言论,便知道他不是一般的人。

因父亲的要求,他做了候补知府,在金陵等待补官一年,闭户静心读书,深探孔子、佛家学说的精奥之处,融会贯通群贤的思想方法,推广康有为的学说宗旨,写成了〈仁学〉一书。

又经常到上海与同志商量学术,讨论天下大事,未曾与污浊的官吏相接触。

他经常对自己说“做了一年的官,无异于躲入深山隐居一般”。

这时陈宝箴做湖南巡抚,他的儿子陈三立辅佐他,慷慨激昂,将湖南的开化当作自己的使命。

1897年6月,黄遵宪恰好就任湖南按察使,8月,徐仁铸又来督办湘学。

2018年《谭嗣同传》阅读答案及文言文翻译-精选word文档 (4页)

2018年《谭嗣同传》阅读答案及文言文翻译-精选word文档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谭嗣同传》阅读答案及文言文翻译谭嗣同(1865年-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

少时师从欧阳中鹄,后加入维新派。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谭嗣同传》阅读答案及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谭嗣同传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湖南浏阳县人。

少倜傥有大志,淹通群籍,能文章,好任侠,善剑术。

首在浏阳设一学会,每七日集众而讲学,君慷慨论天下事,闻者无不感动。

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林、刘同参预新政。

而西后及贼臣忌益甚。

及七月二十九日,皇上赐衣带诏: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

君与康先生捧诏恸哭。

时诸将之中,惟袁世凯久使朝鲜,力主变法。

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冀缓急或可救助,词极激切。

八月初一日,上召袁世凯,特赏侍郎。

初三日夕,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直出密诏示之曰:“今日可以救我圣主者,惟在足下,足下欲救则救之。

”又以手自抚其颈曰:“苟不欲救,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可以得富贵也。

”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仆与足下同受圣主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因相与言救上之条理甚详。

初六日变遂发。

是夜,袁世凯向荣禄揭发“围园劫后”之密谋。

顷之,抄捕南海馆①之报至,君从容语余曰:“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 虽然,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足下试入日本使馆谒伊藤氏。

”明日,君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力劝东游,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遂相与一抱而别。

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

初十日遂被逮。

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比较探究《谭嗣同之死》《勇气》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比较探究《谭嗣同之死》《勇气》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比较探究《谭嗣同之死》《勇气》教学设计北师大版教学目标:一、学习谭嗣同热爱祖国敢于为革命舍身取义的崇高品质,并认识这一人物思想上的局限性。

理解法国农民夫妇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勇气。

二、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树立学生的和平信仰,培养学生爱正义、爱国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课文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和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用寥寥数笔勾画人物形象等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理清情节结构,品味学习语言。

2、适当引导,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把握本文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3、适当引导,抓主要文段、语句,把握含义深刻的句子,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4、正确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1、诵读课文《谭嗣同之死》,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从网上查阅有关二战的资料,准备课堂交流。

教学方法:比较探究阅读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人都摆脱不了生与死,有的人生得伟大,有的人死得光荣。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与死的状态。

即使生得不怎么样,如果死得精彩也不算空来世间走上一遭。

经典的死,都有着动人心魄的力量和美感。

今天我们将认识一位有着震撼魅力的英雄人物——谭嗣同。

(板书:谭嗣同之死)二、作者与写作背景。

学生根据网上查到的资料,简单介绍作家、背景,然后由教师补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活动家、资产阶级宣传家、学者。

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包括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与康有为联合1300多名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创办维新团体“强学会”,与康有为共倡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作为改良派的主将,与革命派论战,遭到反对。

三、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把握课文感情态度。

(一)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尽量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感情态度。

【文言 翻译】文言修辞句的翻译(一)

【文言 翻译】文言修辞句的翻译(一)

【文言翻译】文言修辞句的翻译(一)古人为了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常使用一些辞格,让语言变得或生动形象,或委婉曲折,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叙事、议论风格。

对此,我们在翻译时不可不察。

在翻译时需要特别注意的辞格有借喻、借代、用典、委婉、变文、互文、并提等,下面分别举例加以说明。

一、借喻的翻译借喻,就是不出现要说的本体而用一个形象的喻体来直接表述的修辞方法。

这种方式为古代学者所乐用,能使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译出它的本体或将其译成一个明喻,这样才能准确表达的本意。

如贾宜的《过秦论》中的“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一句,其中的“金城千里”就要译为“坚固的城池连绵千里”或“像钢铁一样坚固的城池连绵千里”。

又如2000年全国高考题“今不惜美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深矣”一句,就不能译为:“现在你不惜拿出美丽的美锦……”因为“美锦”是借喻“国家大事”的,所以全句应译为:现在您拿出国家大事来让我决断,这说明您对我了解的太深刻了。

二、借代的翻译借代是借用相关的事物来称代要说的事物,对借代的翻译就是要译出所代的事物。

如翻译“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一句,就要把“口舌”译成“言辞”;翻译“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一句,就要把“缙绅”译为“官员”;翻译“黄发垂髫”(《桃花源记》)一句,就要译为“老人小孩”。

又如2005年全国高考题(I卷)中的“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

’乃悉罢之”一句,翻译时就不能不注意“口腹”一词代指的本体是“饮食”,全句应译为“裴侠说:‘为了饮食而役使别人,是我不做的事。

’于是把他们全都遣散了”。

三、用典的翻译古人写文章时,善于用典。

翻译用典句时,要在理解典故用意的基础上恰当译出典故的含义。

如《谭嗣同》一文有“今南海之生死未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的句子,其中提及四个人涉及两个典故,译出典故用意,即为“现在康有为先生的生死不得而知,我要像杵臼、西乡那样,为维新变法的理想而死,以报答皇恩;您要像程婴、月照那样,为维新变法的理想而出走,以图将来”。

七年级语文下册《谭嗣同之死》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谭嗣同之死》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谭嗣同之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谭嗣同热爱祖国敢于为革命舍身取义的崇高品质,认识这一人物思想上的局限性。

2、学习课文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和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掌握相关文言文常识。

教学重点:1、本文的结构层次2、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和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谭嗣同的政治见解2、对谭嗣同的评价教具准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由前课五人之死意义所以重大,引出舍生取义,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别署饮冰子、饮冰室主人、哀时客、中国之新民等。

广东新会人。

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和著名学者,梁启超12岁中秀才,17岁,次年访康有为,被这为今文经学大师所折服,于是依毅然退出学海堂,从学康三年,自称生平知有学自兹始”。

戊戌政变后,出亡日本,广读西书。

1902年创《新民丛报》。

其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学贯中西,囊括古今,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

一生著述等身,总约千万余字,有多种作品集行世,以《饮冰室合集》较称完备。

1912年回国,1918-1920年旅欧,回国后不遗余力地从事讲学和著述,研究重点为先秦诸子、清代学术、史学和佛学。

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指导范围为诸子”、中国佛学史”、宋元明学术史”、清代学术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史”、中国史”、史学研究法”、儒家哲学”、东西交流史”等。

这期间著有《清代学术概论》、《墨子学案》、《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情圣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史》等。

主要著作收入《饮冰室文集》。

1927年,离开清华研究院。

1929年病逝。

梁启超在文学理论上引进了西方文化及文学新观念,首倡近代各种文体的革新。

文学创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散文、诗歌、小说、戏曲及翻译文学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响最大。

至初六日,变燧发文言文翻译

至初六日,变燧发文言文翻译

谭嗣同传原文: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湖南浏阳县人,少倜傥有大志,淹通群籍,能文章,好任侠,善剑术。

父继洵,官湖北巡抚。

幼丧母,为父妾所虐,备极孤孽苦,故操心危,虑患深,而德慧术智日增长焉。

弱冠从军新疆,游巡抚刘公锦棠幕府。

刘大奇其才,将荐之于朝;会刘以养亲去官,不果。

自是十年,来往于直隶、新疆、甘肃、陕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浙江、台湾各省,察视风土,物色豪杰。

然终以巡抚君拘谨,不许远游,未能尽其四方之志也。

自甲午战事后,益发愤提倡新学,首在浏阳设一学会,集同志讲求磨砺,实为湖南全省新学之起点焉。

时南海先生方倡强学会于北京及上海,天下志士,走集应和之。

君乃自湖南溯江下上海,游京师,将以谒先生,而先生适归广东,不获见。

余方在京师强学会任记纂之役,始与君相见,语以南海讲学之宗旨,经世之条理,则感动大喜跃,自称私淑弟子,自是学识更日益进。

时和议初定,人人怀国耻,士气稍振起。

君则激昂慷慨,大声疾呼。

海内有志之士,睹其丰采,闻其言论,知其为非常人矣。

以父命就官为候补知府,需次金陵者一年,闭户养心读书,冥探孔佛之精奥,会通群哲之心法,衍绎南海之宗旨,成《仁学》一书。

又时时至上海与同志商量学术,讨论天下事,未尝与俗吏一相接。

君常自谓"作吏一年,无异入山"。

时陈公宝箴为湖南巡抚,其子三立辅之,慨然以湖南开化为己任。

丁酉六月,黄君遵宪适拜湖南按察使之命,八月,徐君仁铸又来督湘学,湖南绅士某某等蹈厉奋发,提倡桑梓,志士渐集于湘楚。

陈公父子与前任学政江君标,乃谋大集豪杰于湖南,并力经营,为诸省之倡。

于是聘余及某某等为学堂教习,召某某归练兵,而君亦为陈公所敦促,即弃官归,安置眷属于其浏阳之乡,而独留长沙,与群志士办新政。

于是湖南倡办之事,若内河小轮船也,商办矿务也,湘粤铁路也,时务学堂也,武备学堂也,保卫局也,南学会也,皆君所倡论擘画者,而以南学会最为盛业。

设会之意,将合南部诸省志士,联为一气,相与讲爱国之理,求救亡之法,而先从湖南一省办起,盖实兼学会与地方议会之规模焉。

潼关谭嗣同原文及翻译

潼关谭嗣同原文及翻译

潼关谭嗣同原文及翻译这首诗以表达了诗人希望潼关将士以史为鉴的忧国之情。

本文潼关谭嗣同原文及翻译由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潼关谭嗣同原文及翻译这是杜甫非常著名的一首诗,也是杜甫的代表作“三吏三别”之一。

其原文如下:潼关吏杜甫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潼关吏翻译:士卒劳役是多么劳苦艰辛,在潼关要道筑城。

大城比铁还要坚固,小城依山而筑,高达万丈。

请问潼关吏:你们重新修筑潼关是为了防御叛军吗?潼关吏邀请我下马步行,为我指着山隅为我介绍情况:“那些防御工事高耸入云端,即使飞鸟也不能越逾。

胡贼来犯只要据守即可,又何必担心西都长安呢。

您看这个要害的地方,狭窄到只能一辆车子通过。

在战事紧急时挥动兵器拒守,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呀。

”“令人哀痛的是桃林塞那一败仗,唐军死伤极多,惨死黄河。

请嘱咐守关诸将领,千万别蹈哥舒翰仓促应战的覆辙。

”潼关吏字词解释:⑴潼关:在华州华阴县东北,因关西一里有潼水而得名。

⑵草草:疲劳不堪之貌。

何:多么⑶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上句言坚,下句言高。

城在山上故曰万丈余。

⑷备胡:指防备安史叛军。

⑸要:同“邀”,邀请。

⑹连云列战格:自此句以下八句是关吏的答话。

连云言其高,战格即战栅,栅栏形的防御工事。

⑺西都:与东都对称,指长安。

⑻丈人:关吏对杜甫的尊称。

⑼艰难:战事紧急之时。

奋:挥动。

⑽桃林二句: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灵宝县以西至潼关一带的地方。

三年前,占据了洛阳的安禄山派兵攻打潼关,当时守将哥舒翰本拟坚守,但为杨国忠所疑忌。

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关督战。

哥舒翰不得已领兵出城,结果全军覆没,许多将士被淹死在黄河里。

⑾哥舒:即哥舒翰。

潼关吏主旨:此诗借潼关吏之口描述潼关天险,表达了诗人对当初桃林一战溃败的遗憾,希望守关将士们一定要以史为鉴,好好利用潼关天险保卫长安的安全。

《谭嗣同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谭嗣同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谭嗣同传》阅读答案及翻译篇一:高三复习第2局部第1章第4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一) 第二局部第一章第四节巧译文言修辞的几种方法古人十分重视借助修辞传情达意。

凡含修辞之言,或互文见义酣畅淋漓,或含蓄婉转绵里藏针,或譬喻贴切生动传神??因此,要读懂文言文就要弄清文言文中这些常用的表达技巧,以便帮助我们理解文意,巧妙翻译。

(一)比喻的翻译1.明喻:仍译为明喻。

例:剽疾如猿猴。

析:可译为“像猿猴一样剽悍敏捷〞。

2.暗喻:用了比喻词的,仍译为暗喻;不用比喻词的,译为明喻。

例: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鸿门宴》)析:可译为“秦王有像虎狼一样的心肠〞。

3.借喻:译为它所比喻的事物,即把喻体复原本钱体。

例: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归园田居》)析:“尘网〞比喻污浊的官场。

全句可译为“误入污浊的官场,一去就是三十年〞。

(二)借代的翻译由于古今词语意义发生转变,借代应意译,译为它所代替的人或事物。

例: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指南录〉后序》)析:“北〞借代“元军〞。

全句可译为“考虑到元军也许还能够用言语来打动〞。

(三)互文的翻译互文这种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文中经常出现,翻译时要把两局部合二为一。

例1: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孔雀东南飞并序》)析:应合为“枝枝叶叶相覆盖,相交通〞。

全句可译为“树木的枝条和叶子都互相覆盖,交叉掩映〞。

例2: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阿房宫赋》)析:“朝歌夜弦〞应合译为“早晨和晚上都唱歌弹琴〞。

(四)对文的翻译我们了解了“对文〞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可以利用它来推求实词的词义,也可以用它来推求虚词的词义;可以由简单的词推求难以理解的词,还可以由学过的词推求未曾见过的词。

例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析:根据“用〞是“任用〞的意思,可以推想相应位置上的“以〞也是“任用〞的意思。

全句可译为“忠贞之士不一定被任用,贤能的人也不一定被任用〞。

例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谭嗣同传》阅读答案及翻译_0

《谭嗣同传》阅读答案及翻译_0

《谭嗣同传》阅读答案及翻译篇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谭嗣同传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湖南浏阳县人。

少倜傥有大志,淹通群籍,能文章,好任侠,善剑术。

首在浏阳设一学会,每七日集众而讲学,君慷慨论天下事,闻者无不感动。

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林、刘同参预新政。

而西后及贼臣忌益甚。

及七月二十九日,皇上赐衣带诏: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

君与康先生捧诏恸哭。

时诸将之中,惟袁世凯久使朝鲜,力主变法。

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冀缓急或可救助,词极激切。

八月初一日,上召袁世凯,特赏侍郎。

初三日夕,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直出密诏示之曰:“今日可以救我圣主者,惟在足下,足下欲救则救之。

”又以手自抚其颈曰:“苟不欲救,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可以得富贵也。

”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仆与足下同受圣主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因相与言救上之条理甚详。

初六日变遂发。

是夜,袁世凯向荣禄揭发“围园劫后”之密谋。

顷之,抄捕南海馆①之报至,君从容语余曰:“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 虽然,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足下试入日本使馆谒伊藤氏。

”明日,君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力劝东游,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遂相与一抱而别。

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

初十日遂被逮。

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

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曰:“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就义时,慷慨神气不少变,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年仅三十有三。

(节选自梁启超的,略有改动。

)注:①南海馆:康有为先生的居所。

1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擢:提拔,选拔B.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造:到……去,造访C.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首:告发D.足下试入日本使馆谒伊藤氏谒:阻止,阻拦/谒:拜见17.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文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仆与足下同受圣主/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B.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仆与足下同受圣主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 C.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仆与足下/同受圣主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D.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仆与足下同受/圣主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仆与足下同受圣主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文言文《明史·陈登云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文言文《明史·陈登云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文言文《明史·陈登云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使用地区:重庆、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新疆、青海、西藏、陕西、海南)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除(授予官职。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我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鄢陵知县,征(召入朝中。

梁启超《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适大病,不能行。

”——你由于学士徐靖的推荐,被光绪皇帝宣召,恰巧生大病,不能去)授(授予官职)御史,出按(出外巡视。

出:离开京城。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

按:巡察。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后来以“吴地民众暴乱”事由向朝廷报告,追查下来诛杀了这五个人)辽东,疏陈(上疏陈述)安攘(安定天下,排除祸害)十册,又请速(加速)首功之赏,改巡(改派巡视)山西。

还朝,会(恰逢,正赶上。

《汉书·李广苏建传》:“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单于正要派使者护送苏武等人归汉,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

)廷臣方争建储(立太子)。

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暗中。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沮(jǔ,同“阻”。

阻止,阻遏)之。

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指自然灾害或某些异常的自然现象)抗疏(向皇帝上书直言),劾(hé,揭发罪状。

《汉书·李广苏建传》:“劾大不敬,伏剑自刎。

”——你的大哥苏被定为“大不敬”的罪,用剑自杀了)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怀有祸心,包藏奸计),窥觊储贰(窥视企望太子之位。

觊:jì,希望得到。

储贰:储副,太子。

《晋书·成都王颖传》说:“皇太子,国之储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谭嗣同之死译文至初六日变遂发。

时余方访君寓,对坐榻上,有所擘划,
到初六日,政变就发生了。

当时,我正在谭嗣同的寓所拜访他,相对坐在榻上,筹划着救助皇上的办法,
而抄捕南海馆(康先生所居也)之报忽至,旋闻垂帘之谕。

可是搜查康有为住处,逮捕康有为的消息忽然传到,不久,又听说西太后垂帘听政的诏书。

君从容语余曰:“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
谭嗣同从容地告诉我说:“以前想救皇上,已经无法可救,现在想救康先生,也已经无法可救。

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

虽然,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
我已经没有事可做,只有等待死期了!虽然这样,天下事情知道它不可能却要做它。

足下试入日本使馆,谒伊藤氏,请致电上海领事而救先生焉。


您试着进入日本大使馆,拜见伊藤先生,请他发电报给上海领事来救护康先生吧。


余是夕宿日本使馆,君竟日不出门,以待捕者。

捕者既不至,
我这个晚上就住在日本使馆,谭嗣同整天不出门,等待逮捕他的人。

逮捕的人结果没有来,
则于其明日入日本使馆与余相见,劝东游,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

就在那第二天,进入日本使馆,和我相见,劝我去日本,并且携带了他所著的书和诗文辞稿本数册。

家信一箱,托付给我。

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说:“没有出走的人,就没有办法谋取将来的事,没有牺牲的人,就没有办法报答贤明君主。

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

”遂相与一抱而别。

现在康先生的生死不能预料,程婴、杵臼、月照、西乡,我和您分别充当他们。

”于是互相拥抱一下就分别。

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

初十日遂被逮。

初七、八、九三天,谭嗣同又和侠士们商议救护皇上,事情终于没有成功。

初十日,就被捕了。

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

再四强之,君曰:
被捕的前一天,有几位日本志士苦苦劝他去日本,谭嗣同不听;再三劝他,他说: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
“各国变法,没有不经过流血就成功的,现在中国没听说有因变法而流血牺牲的人,
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这是国家不富强的原因啊。

有流血牺牲的,请从谭嗣同开始吧。


卒不去,故及于难。

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曰:“望门投宿思张俭,终于没有离去,所以遭了祸。

谭嗣同已经囚在监狱里,作了一首诗题在监狱的墙壁上:“望门投宿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盖念南海也。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在八月十三日这天,在刑场上被害,
春秋三十有三。

就义之日,观者万人,君慷慨神气不少变。

享年三十三岁。

就义的那天,围观的达万人,谭君慷慨激昂,神情没有丝毫改变。

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君呼刚前曰:“吾有一言!”刚去不听,乃从容就戮。

当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新,谭君喊刚毅上前来说:“我有句话……”刚毅走开不听,于是从容就义。

呜呼烈矣!
啊!壮烈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