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贵池区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真题
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一、选择题1. 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 胚胎(pēi)创痕(chuāng)强颜(qiáng)长歌当哭(dàng)B . 龟裂(jūn)筵席(yán)骄横(héng)更相为命(gēng)C . 粗犷(guǎng)纤维(xiān)挨打(ái)殒身不恤(yǔn)D . 菲薄(fēi)汲取(jí)坳堂(ào)恰如其分(fèn)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 我极抱歉的是,由于篇副的限制,我不能对于那些慷慨帮助我的自然学者一一表示谢意,其中有些是不相识的。
B . 像火焰,像钱币,像玫瑰,像河流,像死神玄虚的印符……那些图案,始终受到造物主的亲睐,被无比耐心地绘制。
C . 虎一般单独生活,而它所捕食的动物几乎都是群居,让人不禁置疑“团结就是力量”的概括。
D . 且不说自在画怎么生动美妙,图案画怎么工整细致,单想想那么多密密麻麻的铜丝没有一条不是费尽心思粘上去的,那是多么大的工夫!3.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冰雹活动① 与天气系统有关,② 受地形、地貌的影响③ 很大。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貌差异很大,④ 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高原,⑤ 使大气环流也变得复杂了。
⑥ ,我国冰雹天气波及范围大,冰雹灾害地域广。
A . 既也/ 而且因而所以B . 虽然但是也因而/ 总之C . 不仅而且也加之/ 因此D . / 它当然况且所以因而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因为自然科学具有“双刃剑”的性质,所以科学家们就会利用其研究成果为人类谋求利益。
B . 音乐剧《诗经·采薇》向社会传递正义的力量,显示了《采薇》最原始的作者创作的目的,给当时残酷的社会注入一股清泉,让人们在失望中寻找到希望。
C . 由于被称为“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的暖湿化,高原湖泊面积增大盐度降低,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青藏高原水环境的保护力度。
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1
高二语文试题命题:高二语文组校对:高二语文组考试时间:9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18分,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
这种观念有些偏狭。
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
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
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
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
应当说,在中国古代,关注政治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
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
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
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你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
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安徽省池州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安徽省池州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试卷副标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保健”市场乱象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是企业________,无视消费者生命健康,不惜违法经营、悖德牟利。
一些保健品企业在营销中_______,借用免费讲座、体检等头推销产品。
第二是监管失之于宽,这里面相关法律法规既有不健全不完善的原因,也有监管部门多头执法,职責不清。
同时一些监管部门长期执法不严、消极纵容也难辞其咎。
第三是消费者理性消赏意识不。
这些消费者缺乏科学常识、病急乱投医,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以“权健事件”为契机,( )。
从行动部暑时有关部门的表态中,我们看到了有关部门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的决心,也看到有关部门治根本、求长效的力度。
“治病务求于本”,要想重建一个規范、有序、诚信、繁荣的保健市场,就必须以______之勢,坚决斩除市场乱象之草,又要以长远求治之心,除去乱象滋长之根。
我们期待并相信,身染重疾的“保健”市场,通过有关部门的协力“会诊”、_____,一定会根除病灶,重现康健之体,真正成为公众健康的守护者。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见利忘义 老奸巨猾 雷厉风行 刮骨去毒B .忘恩负义 老奸巨猾 风起云涌 疗疮剜肉C .见利忘义 揣奸把猾 雷厉风行 刮骨去毒D .忘恩负义 揣奸把猾 风起云涌 疗疮剜肉试卷第6页,总12页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第二是监管失之于严,这里面既有相关法律法規不健全不完善的原因,也由于监管部门职责不清,多头执法导致B .第二是监管失之于宽,这里面既有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的原因,也有监管部门职责不清。
多头执法的原因C .第二是监管失之于严,这里面相关法律法规既有不健全不完善的原因,也有监管部门多头执法,职不清等因素D .第二是监管失之于宽,这里面既有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的原因,.也是监管部门多头执法,职责不清导致的。
2021-2022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21-2022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说明:1.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2.将卷Ⅰ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卷Ⅱ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答在答题纸上。
3.答题纸卷头和答题卡均填涂本次考试的考号,不要误填学号,答题卡占后5位。
一、基础题:(30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搠.(shuò)倒捧袂.(mèi) 连累.(lei) 俨.(yǎn)骖騑闾.(lǚ)阎扑地B.央浼.(měi) 墁.(màn)地睢.(suī)园万应锭.(dìng) 逸兴遄.(chu án)飞C.岑.(cén)寂付梓.(zǐ) 睇眄.(miǎn) 宿舂.(chōng)粮叨.(dāo)陪鲤对D.逋.(bū)慢糍.(zī)粑赍.(jī)发碧溪岨.(qú) 决.(xuè)起而飞2.下列各项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酒馔噩梦坍缩兴高采烈不落言筌B.滑稽玷辱尺椟交头接耳日薄西山C.踹水拮据幅射彤云密布门衰祚薄D.仓廒搭膊流苏解腕尖刀钟铭鼎食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具有扶助他人的热肠,做善事,行义举,从善如流....,这些美好的品德代代相传,直至今日。
B、这篇小说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南方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特别是把一批走出校门、献身革命的年轻人刻画得入木三分....。
C、我们不得不承认,大师们的作品也是参差不齐的,某些篇章语言繁冗乏味,格调低下庸俗,真让人不忍卒读....。
D、进入二十一世纪,网上聊天已成为人们交际的独特方式,然而,一些人尽管不懂语法,偏要卖弄文采,把一些意思相同的词语连用在一起,以至叠床架屋....。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钢格栅板征收14.5%的反倾销关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激起了中方的强烈不满,中方将美国商务部官员漏洞百出的言论公之于众,奇文..共赏..。
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第一学期期末热身考高二语文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第一个问题: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文艺是为地主阶级的,这是封建主义的文艺。
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文学艺术,就是这种东西。
对于中国和外国过去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优良的文学艺术传统,我们是要继承的,但目的仍然是为了人民大众。
对于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我们也并不拒绝利用,但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了改造,加进了新内容,也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
那么,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
我们的文艺,要为这四种人服务,就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而不能站在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我们鼓励革命文艺家积极地亲近工农兵,给他们以到群众中去的完全自由,给他们以创作真正革命文艺的完全自由。
我们说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就是为着彻底地解决这个问题。
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解决了,接着的问题就是如何去服务。
用同志们的话来说,就是:努力于提高呢,还是努力于普及呢?普及的东西比较简单浅显,也比较容易为目前广大人民群众所迅速接受。
高级的作品比较细致,也比较难于生产,比较难于在目前广大人民群众中迅速流传。
现在工农兵面前的问题,是他们正在和敌人作残酷的流血斗争,而由于长时期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统治,他们不识字,无文化,所以迫切要求一个普遍的启蒙运动,迫切要求得到他们所急需的和容易接受的文化知识和文艺作品,去提高他们的斗争热情和胜利信心,去加强他们的团结,以便同心同德地去和敌人作斗争。
对于他们,第一步需要还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所以在目前条件下,普及工作更为迫切。
轻视和忽视普及工作的态度是错误的。
2021-2022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II)
2021-2022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II)(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分值:150分)一、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短文,完成1—3题。
通过一些历史考古出土的实物和史籍资料记载,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在遥远的仰韶文化时期便开始制作麻纤维的织物服装,告别了以兽皮树叶遮体的原始状态,从而进入到以手工为主体的服饰文明的时期。
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早期的奴隶主们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将包括服饰在内的一切生活要素都政治化、等级化和伦理观念化,将服饰纳入巩固政权和统一思想观念的组成部分,并以“礼”和“法”的形式来约束人们对服饰的理解和使用,使穿衣戴帽被紧紧地笼罩在政治的光环之下,所以,对服饰的选择不再是个人喜好的自由天地。
再加上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意识和文化观念的超稳定状态,使得服饰并没有因为一顶顶王冠的易主而有所改变,反而成为历代王朝竭力继承的传统,对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更多的历史阶段上,看到的是民族大融合、生产力水平的改变、尤其是社会文化思潮对服饰的发展变化都有所影响。
不管是赵武灵王迫于军事压力不得已而为之的“胡服骑射”,还是个体意识觉醒后带有反叛意味的魏晋士人的着装习惯;不管是政治开明、民族文化交融时期盛唐服饰表现出来的空前解放,还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人的消费欲望被激发出来并转化为智慧与行动之后,人们在服饰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创造与革新能力,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服饰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那种跌宕起伏的力度和张力。
实用文档与西方传统服饰受宗教的影响所产生的结果不同,我们的祖先在创造和解释服饰现象时不是遵循神的意志,而是更多地考虑前人的意志,追求所谓的“正宗”与“正名”。
虽然他们也不断地吸收先进的材料和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新服饰的制作方法与装饰项目,但是,由于基本款式是祖上制定的,属于正宗所在,因而历代统治者都不敢有所违背和改易,并以服饰制度的形式告诫世人在穿衣戴帽上必须遵从古制,因此这就导致了中国传统服饰也具有超稳定的特点。
2021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语文 含答案
2021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含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A.亵渎./赎.罪孝悌./涕.零遛.鸟/溜.达戛.然而止/弃甲曳.兵B.悼.念/泥淖.伺.候/伺.机昭.告/诏.令濒.临绝境/捷报频.传C.镣.铐/瞭.望猿猱./杂糅.蜕.变/兑.现不可估量./量.体裁衣D.旋.风/旋.涡狙.击/诅.咒牛虻./氓.隶义愤填膺./真赝.难辨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A.山巅桑葚建树祸起箫墙白头偕老B. 磐石肤浅萎缩繁芜从杂至理名言C.缔造家具九州万不得已浅尝辄止D.枷锁攀援压榨作客他乡遥遥欲坠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次第:光景)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乘:登上)B.锦瑟无端..五十弦(无端:不知原因)秋月春风等闲..度(等闲:轻易)C.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风情:风采神情)低眉信.手续续弹(信:随便)D.扪参历井仰胁息..(胁息:屏住呼吸)梦啼妆泪红阑干..(阑干:纵横的样子)4.下列选项中与例句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A.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D.将子无怒,秋以为期5.下列诗句中划横线部分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A.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B.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C.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D.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6.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夏日西斋书事》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满庭鸟迹印苍苔。
A.只道林间无人至 B.小院地偏人不到 C.门巷深深过客稀 D.寒气偏归我一家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与韩荆州书李白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2021-2022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II)
2021-2022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II)一、选择题(21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A.当社会各阶层人士都为受灾的同胞慷慨解囊时,这位据说身价过亿的富豪却细大不捐....,引起了大家的不满。
B.在全省经济发展座谈会上,李教授的讲话直击时弊,同时又颇具前瞻性,对于当前经济工作而言,可谓空谷足音....。
C.云峰社区餐厅明天将开始营业,消息传出,社区居民口耳相传....。
以前他们到最近的餐厅都要步行半个多小时,现在出门走几步就能吃上饭了。
D.有些大学毕业生不能正视自己的问题和追求,不能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因此有人指责他们百无一能....。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纪录片《牡丹》将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洛阳电视台联合摄制完成;日前双方的各项准备工作正有序展开,相信不久我们就可以看到一场有关牡丹的视觉盛宴。
B.中华“春节符号”经过历时一年的全球征集,终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发布,但如何让它真正成为代表春节的符号,有关方面还要认真思考。
C.小说《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去世之后,无数异国他乡的读者为之黯然,短短几天时间,全球众多报刊登载了大量的缅怀他的文章。
D.电视剧《离婚律师》围绕着“相信爱情,经营婚姻”为主题,讲述了两个原本不再相信爱情的离婚律师最终走进婚姻殿堂的故事。
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当代艺术博物馆今日举办名为“风物”的展览,展出了几位画家、摄影师的作品。
,。
,,,,能启发我们发现身边的奇景和诗意。
①因此无论多么微不足道的事物都可变成艺术主题②展出的作品大部分都体现出“细节带出重点”的风格特点③彰显出艺术独具的神奇力量④作品展示的都是他们在美国南部腹地、新西兰北岛旅行时留下的记录⑤内容从自然环境、建筑、各类标志,到人物、室内布置,覆盖面很广⑥而且带有叙事意味,每件作品都像日常世界的一个短篇故事A.②⑥⑤④③①B.②③①④⑤⑥C.④⑤②①⑥③D.④⑥⑤①③②4.下列各句中全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2分)①技盖至此乎?②善刀而藏之。
2021-2022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V)
2021-2022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V) 考查时间:120分钟考查内容:古诗文阅读为主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艺术与中国社会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三句话挺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
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
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
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
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
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
中国人在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
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
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实用文档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
“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
“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
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
《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
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
三代①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
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
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
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
高二语文上期12月月考试卷
高二语文上期12月月考试卷高二语文上期12月月考试卷第Ⅰ卷(20分)一.基础题(每小题2分,共6分)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A.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B.六国破亡之故事C.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2.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游褒禅山记》的作者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作品有《临川先生文集》.B.《孔雀东南飞》选自《玉台新咏》,是我国保存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C.《离骚》是春秋时代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是《楚辞》的代表作. D.《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3.古诗词中,为了表达的需要,常将语序倒装,选出语序没有倒装的一项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C.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D.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二.(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①关于〝物种起源〞,如果一个自然学者,对于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它们的地理分布.地质上的连续以及其他的此类事实加以思考,就可能得到如下的结论: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②然而这样的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也还是不充分的,除非等到能够说明世界上无数的物种曾经是怎样变化以获得如此完善地.正当地引起了我们赞叹的构造和相互适应.③自然学者们常常把变异的惟一可能原因归之于如气候.食物等等外界条件,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我们以后会论述到.④但是要把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脚.尾.嘴及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下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条件是不合理的.⑤又如槲寄生的情形,它从某几种树木吸取养料,它的种子必须由某几种鸟为它传播,它的花雌雄分开,绝对需要借某几种昆虫的帮助,把花粉从一朵花带到另一朵花上.⑥如果说这种寄生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数种不同生物的关系,是外界条件或植物的习性导致的结果,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4.从下面各项中,概括第①句这个长句的要点,必不可少的几种是( )①研究物种起源的背景②研究物种起源所凭借的事实基础③研究物种起源的方法④对错误学说的批判⑤对物种起源的认识A.①②③B.①②⑤C.②③④D.③④⑤5.下列是对文段中第⑤⑥两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以槲为例,说明一切生物(包括植物)的构造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都是十分复杂而又难以解释的.B.我们想正确解释生物的构造.生物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归因于某一方面.槲寄生就是一个例证.C.若只以外部环境.植物习性的影响以及它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植物的槲寄生的构造和相互关系,必然是不合理的.D.在研究槲寄生时,往往同研究其他生物一样,对它的结构以及它和其他生物的关系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6.对这段文字所表达的主要观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物种不是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由其他物种传下来的;生物是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的.B.物种不是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由其他物种传下来的;外界条件不是唯一引起物种变异的原因.C.生物是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的;外界条件不是唯一引起物种变异的原因.D.生物是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的;啄木鸟的完善构造和槲寄生的情形都是这样典型的例子.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7—10题(共 8分)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也.本聂壹之后,以避怨变姓.少为郡吏.汉末,并州刺史丁原以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使将兵诣京都.何进遣诣河北募兵,得千余人.还,进败,以兵属董卓.卓败,以兵属吕布,迁骑都尉.布为李傕所败,从布东奔徐州,领鲁相,时年二十八.太祖破吕布于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数有战功,迁裨将军.袁绍破,别遣辽定鲁国诸县.与夏侯渊围昌豨于东海,数月粮尽,议引军还,辽谓渊曰:〝数日已来,每行诸围,豨辄属目视辽.又其射矢更稀,此必豨计犹豫,故不力战.辽欲挑与语,傥可诱也?〞乃使谓豨曰:〝公有命,使辽传之.〞豨果下与辽语,辽为说:〝太祖神武,方以德怀四方,先附者受大赏.〞豨乃许降.辽遂单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豨欢喜,随诣太祖.太祖遣豨还,责辽曰:〝此非大将法也.〞辽谢曰:〝以明公威信著于四海,辽奉圣旨,豨必不敢害故也.〞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余人屯合肥.太祖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诸将皆疑.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李典亦与辽同.于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余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众心乃安,诸将咸服.权守合肥十余日,城不可拔,乃引退.辽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太祖大壮辽,拜征东将军.建安二十一年,太祖复征孙权,到合肥,循行辽战处,叹息者良久.乃增辽兵,多留诸军,徙屯居巢.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张辽传》)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并州刺史丁原以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从事:刺史的下属官吏B.辽谢曰:〝以明公威信著于四海,辽奉圣旨,豨必不敢害故也.〞谢:感谢,道谢C.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比:等到D.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椎:名词活用为动词,用椎击杀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以:以兵属董卓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B.乃:众心乃安乃聚辽数重C.函:函梁君臣之首署函边曰:〝贼来乃发.〞D.夺: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也9.下列句子正面体现张辽胆识的一项是( )(2分)①太祖破吕布于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②辽遂单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③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④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⑤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⑥太祖复征孙权,到合肥,循行辽战处,叹息者良久A.①⑤⑥B.②③④C.②③⑤ D.①③⑥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张辽之所以敢〝单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是因为昌豨已与张辽暗中约降,所以是万无一失的.B.张辽约降昌豨一事充分表现了他的见识与胆略,当曹操责怪他〝此非大将之法〞时,他的回答表现了他不居功的优秀品质.C.〝‘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余众〞充分显示出了将士们对张辽的信任,也传神地写出了张辽勇猛无敌的英雄形象,后文〝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也为此作了有力的注脚.D.张辽先后在丁原.何进.董卓.吕布和曹操手下做过事,最终在曹操麾下成为一代名将.第Ⅱ卷(80分)四.(20分)11.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以明公威信著于四海,辽奉圣旨,豨必不敢害故也.(3分)(文中有下划线句子).(2)古之人不余欺也.(2分).(3)夫患祸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分)12.阅读李煜的《虞美人》,然后回答问题.(6分)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且是不变的自然规律,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千古名句应用了怎样的表现方法,有何妙处?(3分)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2). ,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3)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4)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14分)流浪的河流吴梦川河流在大地上流浪,人从河流那儿学会了流浪;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生,人却在死亡后寂灭.8年前,当我由蜀地入秦塞,落户古城汉中时,曾固执地把自己称为异乡人.我先上电大,在一个叫芦家沟的地方,和一条唤作冷水的河流度过了两年相依相亲的幸福时光.冷水河很瘦,瘦得只有细细的一脉,不堪一握.河上没有浪花如漩涡,没有惊涛拍岸,没有虹桥卧波,也无小舟自横,它那么安静,从不弄出一点声响来;它更像一道无名的野水,有点荒凉,但却是清澈的.快乐的.自由的,并由此显出清秀和灵气来.每当黄昏来临时,我便独自一人越过校园的红砖墙,绕过一块块碧绿的菜畦,走向冷水河;红艳欲滴的夕阳正缓缓坠下,鹭鸶翩翩飞过平野田畴,薄薄的雾霭浮起来,罩住烟树远村,然后是淡淡的一弯弦月升起来,在湛蓝的苍穹撒下清凉的光浑…… 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头扯出淡淡的乡愁.我想起了青绿的巴山蜀水,想起了嘉陵江汹涌澎湃的涛声.我在沙滩上久久徘徊,这条异乡的河便用凄清的沉默包容了一个异乡人的孤独和忧伤.我不知道冷水河的源头在哪里,我只听说它发源于溶洞,是地下水,冰冷冷,所以叫做冷水河;我不知道它流向何方,我只凭着主观臆想,认定它先经芦家沟流入汉江,然后汇入长江,最后经东海融入太平洋.这是理论的路线,也是现实的途径,嘉陵江走的也是这条路径,它们在长江融为了一体,它们殊途同归.这一结论让我觉得羞惭,异乡人的称谓立即变得矫情.可笑.河流是一个整体,它拒绝人类用条块划割的方式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它蔑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那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强加给它的.事实上,水是一个整体,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段,就像人类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河流只有长到海洋那么强壮时才算成熟,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能完成它的生命过程,海洋也仅仅只是一种生命形态.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这是生存的智慧,是流浪的目的,也是河流的精神内核.真的,在大地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像河流这样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来的强大的生存了.我想,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源于远方的诱惑,他们看到河流流向不可知的远方,远方就成了希望和桃花源的象征.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流浪,走向远方. 河流启发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的形式而非实质,他们便只能无谓地颠沛流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疲惫而艰辛,却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方向;于是一代代人重复祖先的模样叩问苍天,问他们从哪儿来向哪儿去,问上苍能解决什么问题?何不去问问河流,河流会用感性的流动方式告诉人类:强大的生命源自强大精神内力,内心的虚弱贫瘠必然会导致生命的衰竭.人类常常太看重物质的力量,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们,谁也不能否定物质的力量,而无形无踪的精神总是无法给急功近利的人带来直观的好处,它只会潜藏在平凡的身躯和褴褛的衣衫里.我感谢河流,感谢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那些流动的水,因为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它们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从此挣脱世俗的枷锁,奔向浩瀚真实的心灵.那才是我永恒的故乡.14.〝我〞是一个由蜀地入秦塞的异乡人,在与冷水河相依相亲的两年时间里,〝我〞的感受渐渐发生了变化,根据文意,依次概括出〝我〞的感受(每项不超过4个字).(2分)→→15.请赏析〝冷水河很瘦,瘦得只有细细的一脉,不堪一握〞这句话.(3分) 答:16.为什么说〝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段〞?(3分)答:17.河流启发了人类的流浪意识,但人类只学会了流浪的形式而非实质,请根据文意概括出人类的流浪与河流的流浪有哪些不同?(6分)答:六.(6分)18.下面是某中学对一个班46名学生心态所做的调查,请用一句话对下列调查作出结论.(不超过10个字)(3分)(1)你最值得高兴的事情是什么?18人选答〝找到一个好朋友〞,14人选答〝通过自己的努力做成一件事〞.(2)你最大的苦恼是什么?17人选答〝没有知心朋友〞,13人选答〝不被别人理解〞.(3)你受委屈时向谁诉说?29人选答〝朋友〞,17人选答〝独自忍受〞.(4)你对家长的最大希望是什么?17人选答〝该自己做主的事情让自己做主〞,16人选答〝感情上的理解〞.答:19.为使下面的语句简洁.顺畅并保持原意,可删去哪三个词语?(只写序号)(3分)曾经①有人②谈过③这样④的⑤一个⑥事实⑦,在⑧图书馆⑨里⑩寻找资料,同一著作的不同文本排列,最薄的文本总是中文本.七.作文 (40分)阅读下列小诗,按要求作文.儿时,只要听到一声妈妈的呼唤,就破涕为笑了.青年时,只要听到一声恋人的呼唤,就转愁为喜了.中年时,只要听到一声儿女的呼唤,就苦累全消了.老年时,只要听到一声孙儿的呼唤,就返老还童了.在人声之路的跋涉中,这一声声的呼唤是春天的鲜花,是夏天的清泉,是秋天的果实,是冬天的炉火,是一支最甜美的歌,是一首最动人的诗.人的一生中又何止是有亲人的〝呼唤〞,整个社会又何尝不时时.处处回荡着〝呼唤〞的声音.请以〝呼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高中语文 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卷答案
高二语文12月月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答案】1.C 解析:A .“只是因为”因果表述过于绝对,“当时的真实已无法还原而只能达成现时的理解”只能视为原因之一。
B .“语言的‘指涉性’使得诗歌文本可以自给自足”错误。
按原文,“语言的‘指涉性’”使“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诗歌文本的自给自足这个结果不是语言的“指涉性”带来的。
D.“必然”过于绝对化,应该是“有可能是以牺牲诗歌的审美性和人的创造性为代价的”。
2.C 解析:C.“文学被降格为历史的附庸,导致批评者只看到了历史赋予的意义”错误,“把文学降格为历史学的附庸,忽略文学的个性存在,只看到历史赋予的意义,而没看到语言技巧与审美经验赋予的意义”“导致”一词强加因果,原文并无此意。
故选C。
3.C 解析:划线句的意思:在诗歌解读的过程中,创作背景即所谓的真实历史的过度介入,会妨碍诗歌欣赏的自由,损害诗歌的审美魅力。
选项ABD中的诗句本身具有跨越时空的审美魅力,用明确的历史事件标定情感指向,反而让这三首诗都成了个人隐私的实录,即“‘美’作为代价偿付了‘真’”。
而C项虽然也涉及对当时背景的暗示,但诗歌本身在写景层面的审美性并没有被消解。
故选C。
4.①第①段——提出问题:诗歌的解读是否一定依赖背景分析?②第②③段——分析问题:诗歌是无需背景支撑便可自给自足的文本,背景的过度介入反而破坏意义理解的可能;诗歌写作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背景分析则将这个活动过程简化,忽略语言技巧和审美经验发挥的作用。
③第④段——得出结论:背景分析可以作为探寻诗歌意义的途径之一,但绝不能独揽意义的解释权。
(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5.①以诗歌本身的语言文本为根基,关注语言技巧等形式层面的欣赏。
②立足自身经验,关注自身审美感悟,以人类共通的情感获得审美共情。
③当诗歌主题与历史背景相关密切时,适度关注诗歌背景以知人论世。
④避免给诗歌“贴标签”或刻板分类,要领会诗歌的整体魅力和丰富意蕴。
安徽省池州市高二上学期12月份考试语文试题
安徽省高二上学期12月份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用文学滋养心灵高闰青文学对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的心理现象,有许多细腻和深刻的描写。
它既能够印证意识形态各领域之间相互影响、制约的关系,也能够滋养我们的心灵。
想象对于作家具有神奇的魔力,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借助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创造一个又一个声色并茂、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以实现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心理跨越:化平凡为神奇,变抽象为具体,将不存在的事物塑造成纤毫毕现的艺术形象。
因此,只要我们拥有一颗能感受天地万物的自由心灵,就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以将那“数千年往事,注上心头”,可以在“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间,卷舒风云之色。
”让想象展翅腾飞,让艺术构思的诸多材料在刹那间被灵感照耀,进而启迪和告诉我们什么是生活、如何认识生活,以及怎样经营生活等,有效提高我们生活的幸福指数,让我们保有健康的心灵。
文学由情感酝酿而生。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情感至强烈处,可以让作者不能自己,甚至陷入癫狂状态。
如郭沫若创作《女神》后半部分,是在晚上就寝之时,意趣袭来。
于是他就伏在枕上用铅笔火速地写,但全身却有种寒冷的感觉,连牙关都在打寒战。
至于文学作品对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心灵共鸣,特别是一部具有伟大意义的文学作品,作品本身产生的情感互动会感染到大部分人,甚至能够改变我们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因此阅读文学作品,如果能够被其间文字所感染,体会到作品内在的品格与风骨,那么我们就能够以诗性的方式来理解生活,体悟生命。
人有各自内在的品格、美好的精神境界与丰富的心灵财富,需要通过借助文学作品,更快地把它们变成我们生命世界里的一部分。
每当我们在台灯下,拿起一本陶渊明的诗集,吟诵着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诗句时,就会远离外面喧嚣的世界。
而苏轼《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又是一种喷薄而出的力量。
一个可以感受作品之境的人,他内心深处本就积蓄着某种与作家相类似的气慨,本就具有某种可欣赏、可感受这种作品品韵的心灵境界与个性气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贵池区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题;共8分)1. (6分)(2020·大同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上海拥有的咖啡店,但这一家无疑是其中的。
它只供应4种咖啡,且一天只营业4个小时。
门口的告示提醒:非经营场所,不对外营业。
“这里不是普通的咖啡店,而是‘自闭症实践基地’。
”咖啡馆创始人曹小夏说,“做咖啡不是目的,跟人交流才是目的。
”自闭症患者被称为“冰箱里的孩子”,有语言及社会交往行为刻板、智能障碍等特征,而教育和训练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这家“自闭症实践基地”便是通过卖咖啡、服务顾客的形式,帮助自闭症患者进行职业锻炼,使他们学着独立跟陌生人打交道,进而融入社会。
这个过程漫长而艰难,非常简单的微笑鞠躬说“欢迎光临”,老师就要教80分钟,且要每天重复训练以免患者忘记,但老师和“顾客”都不厌其烦。
为了帮助这些患者走出自己的世界,慈善人士及相关部门不遗余力,一起用爱心、耐心和宽容为这些患者营造一个“仿真”的温馨世界。
然而,仅有爱心、耐心和宽容是不够的,()。
走出这间咖啡店,他们所面对的真实世界要复杂得多,这就需要更专业的指导、更科学的训练、更长久的等待以及更多力量的支撑。
因此,要呼吁更多的社会主体关注自闭症患者,帮助他们改善病痛、生存能力、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乃至融入社会。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不胜枚举别具一格干预孤独B . 不一而足独辟蹊径干涉孤独C . 不一而足别具一格干预孤苦D . 不胜枚举独辟蹊径干涉孤苦(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这会导致他们沉溺于这个特殊环境B . 还要培养他们走向真实世界的能力C . 特殊对待会让他们更加受到歧视D . 过分宽容会让整个探索失去意义(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帮助他们改善病痛和生存能力,提高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进而融入社会。
B . 帮助他们改善病痛和生存能力,提升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乃至融入社会。
C . 帮助他们解除病痛,提高生存能力和自理能力,提升生活质量,进而融入社会。
D . 帮助他们解除病痛,提高生存能力,提升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乃至融入社会。
2. (2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叙述正确的一项是()A . 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家、诗人,一生成就卓著,其中《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被称为“四大悲剧”。
B . 元代杂剧盛行,体例一般为一本四折一楔子。
关汉卿是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马致远、白朴、王实甫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C .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人。
因李陵事件获罪,受宫刑。
曾任太史令,所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报任安书》就是其中的一篇。
D . 《渔父》,楚辞体代表作。
作品刻画了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屈原形象。
他与渔父的对话,表现了不随波逐流,遇事深思高举的崇高品德。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3. (6分) (2017高一下·友谊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科举制度的取消对中国现代化造成的困难在于,原有的形成社会精英的方式由此而发生突然的断裂。
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曾经由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在其后几十年中一直都没有恢复过来。
科举制度的取消既然产生如此多的消极后果,这是否可以得出一个保守倒退的结论,即中国根本不应该进行针对以科举制为核心的教育体制的改革?显然不应得出这样的结论。
变革不适应于时代要求的旧制度,毕竟是历史的大趋势。
但采取什么方法,使制度改革可以取得真正的效果,则应是改革者考虑的最为关键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传统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个以士绅为主体的精英阶级。
科举制所造成的社会流动性,使中国的农村社会存在着独立于城市的文化系统,这一文化系统是由士绅地主、宗族组织与相应的宗族学校私塾构成的。
在传统科举制度下,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是保持其在农村中的精英地位的基础。
他们正是借助这一身份与地位,获得社会的尊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
正如张仲礼先生所指出的,“士绅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了若干社会职责。
他们视自己的家乡福利增进与利益保护为己任。
在政府官员面前,他们代表了本地的利益,他们承担了诸如公益活动、排解纠纷、组织修路筑桥、开河建堤等公共工程,此外,还组织地方治安,征税,弘扬儒学,兴建学校等农村社会生活的各项工作。
”在这一文化系统中,由于宗族所拥有的相当数量的学田、义田、义学的存在,相当一部分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并成为农村的准文化人。
据一些国外学者统计,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20、30年代更高,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可以从这种农村精英文化系统所维持的文化生态平衡得到解释。
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
这是因为,传统农村士绅起到了国家与农村社会的中介作用。
他们一方面代表官府向农民征税,另一方面又利用他们的特殊身份地位,而对官府保持自己的影响力。
这就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农村地方利益的代言人。
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
此后中国农村中不再存在一个稳定的士绅阶级来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
另一方面,学堂则成为跻身政界的唯一出路,而学堂均在省城和京城,又由于城市集中着财富、名位、权力这些社会稀缺资源的巨大优势,这样,自民国以来,就出现了大批农村知识青年源源不断地被城市吸纳并脱离农村的“无根化”过程。
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地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中去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是清末民国以来社会变动的一个基本趋势。
与此同时,由于农村文化人缺乏再生机制,农村文化生态从而持续退化与空洞化。
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基层的权力结构发生什么变化?正如美国学者杜赞奇所指出的,“到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村政权落入另一类型的人物之手。
他们大多希望从政治和村公职中捞到物质利益,村公职不再是赢得公众尊敬的位子而为人所追求。
”“传统村庄领袖不断被赢利型经纪人所取代,村民们称其为‘土豪’、‘无赖’或‘恶霸’。
这些人无所不在,影响极坏。
……进入民国之后,随着国家政权的内卷化,土豪劣绅乘机窃取各种公职,成为乡村政权的主流。
”可以说,民国初年以后,主宰农村命运的,正是这样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
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农村智力资源向城市的单向流动,此后数十年从来没有中止过。
除了那些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外,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
(节选自萧功秦《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 科举制度的废除,在当时一定时间范围内造成了很多的不良后果。
B . 科举制度的废除,虽然说有些遗憾,但总体说来是利大于弊的。
C . 科举制度的废除是历史的必然,这是因为它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D . 科举制度的废除,打破了传统中国农村社会的社会生态环境与权力结构。
(2)对科举制度的废除造成中国农村文化断裂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科举制度使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保持着在农村的精英地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
科举废除后,他们无法再充任该角色。
B . 科举废除后,在城市的学堂及财富、名利、权力吸引农村知识分子源源不断涌入,使农村文化生态持续退化和空洞化。
C . 科举制度废除后,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如无赖恶霸们控制了农村的基层政权。
D . 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不能给农村带来经济利益和文化提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 科举制度取消,使清末民国时期农村知识青年不经城市学堂而垂直向上流动的可能性戛然而止,“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完全破灭。
B . 在传统科举制度下,农村士绅是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承担了若干社会职责;同时他们享有向农民收税的特权。
C . “土豪”一词今天常被用来戏称那些喜欢炫富缺乏文化素养的有钱人,而过去所称的“土豪”是有很高文化素养的乡村能人。
D . 在科举时代,被授予官职的举人、秀才代表官府,而候任的举人、秀才是农村地方利益的代言人。
两者起到了国家与农村社会的中介作用。
4. (9分) (2019高三上·深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达到10%,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即被称为老龄化社会。
19世纪后期,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生育率持续下降,老龄化现象在部分国家出现。
1851年,法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龄化国家,此后,瑞典、挪威、英国等一批欧洲国家步入老龄化。
20世纪70年代,随着生育率的下降以及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老龄化逐渐向亚洲和美洲的发展中国家扩散,进入21世纪,全球老龄化速度加快。
2015年,全球有6.17亿人口年龄在65岁以上;预计到2020年,13个国家将成为“超高龄”国,即20%以上的人口超过65岁。
到2050年全球将有16亿老年人,届时将有94个国家的老龄化人口占比超过21%,其中有39个国家的老龄化比例达28%以上。
1982年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第一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通过了《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199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老年人原则》;2002年联合国在马德里召开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通过了《老龄化马德里政治宣言》。
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政府制定法律法规、政策,积极老龄化观念被纳入各国发展框架。
(摘自《全球老龄化状况及其应对策略》)材料二:全面两孩政策使老年人口比例略有下降,而老年人口数量不会有任何差异。
到2035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将会降低0.5个百分点,而到2050年也仅降低1个百分点,全面两孩政策无法缓解我国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进程。
21世界后半叶,中国将处于超稳定和超高的老龄化态势,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高达40%,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35%。
从世界经验看,通过生育政策调整以提升生育率进而改变人口结构和老龄化趋势往往很难奏效。
应对乃至引领中国的老龄社会,需要在长期发展战略的高度,设计一个综合性的经济、社会、人口政策的框架体系。
(摘自《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材料三:1999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比例首次超过10%;2015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人口突破两亿的国家;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突破3亿,2033年突破4亿,2053年达到4.87亿,占亚洲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二,全球的四分之一,我国老年人口规模稳居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