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城市规划历程共77页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101页PPT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Biblioteka 于我若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VIP专享】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2016-05-03 17:10 搜房网房天下 | 分享扫描到手机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简本合肥市人民政府2012年3月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划图一、规划期限近期:2011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20年二、规划层次与规划范围1、本次规划分为两个规划层次,即市域和中心城区。
(1)市域:为合肥市市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约924.78平方公里(含巢湖水面72.93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范围总面积约486.61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360平方公里。
2、规划区规划区:为合肥市域范围,总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
三、经济发展目标2015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500亿元,年均增长15%,三产结构比达到3:55:42。
2020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400亿元,全市人均GDP达到20000美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万元。
四、社会发展目标全面推进人口健康发展。
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口管理和服务;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改善人居环境。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满足人们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积极促进社会公平。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事业体系,推动社会均衡发。
加快建设信息社会。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
切实保障城市安全。
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的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的设施系统,建立有效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
五、城市性质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交通枢纽,长江中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六、城市主要职能(1)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3)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
(4)区域性交通枢纽。
(5)区域旅游会展、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中心。
合肥市城市规划与建设简介
环城时代历史沿袭 1986年的环城公园总体规划图
环城时代历史沿袭
3、拓展的环城规划
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延伸,环城规划的逐步完善, 90年代合肥逐步形成,独特的风扇形的规划布局, 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城市三大经典规划模式之一, 环城公园的翡翠项链创造“城在园中、园在城中” 的园林景观都曾写入全国高等院校城市规划和建 设的专业教材。
环湖远景规划 1331细部规划(城市轨道交通规划)
环湖远景规划
1331细部规划(1号线站点布局)
合肥大建设
三、合肥市近年的城市大建设
合肥近年大建设,提升一个核心老城区,在城 市东、西、西南和北部四个方向建设四个城市副 中心新建一个滨湖新区的“141”空间发展战略, 逐步实现环城向环湖规划宏伟蓝图的转身。 大建设重点实施分九大类项目:综合交通工程、 环境整治项目工程、 园林绿化及景观整治工程、 水电气热电等公用事业工程、文教卫体等公益性 项目、 保障性住房及复建点项目工程、市政设 施维护工程、土地复垦工程及新农村建设、自主 创新示范区建设项目
合肥大建设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
5、几个重点及个别节点工程简介: ★ 金寨路高架工程 ★ 长江西路高架工程 ★ 裕溪路高架工程 ★ 南北高架一号线工程 ★ 轨道交通一号线试验段工程 ★ 新桥国际机场建设工程 ★ 小仓房污水处理厂工程
合肥大建设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
★ 金寨路高架工程
金寨路高架北至南一环路,与现有金屯立 交桥接通,南至312国道,桥梁主线长7.23公 里,匝道累计长7.18公里,桥梁标准宽度双向 六车道25.5米,黄山路以北为双向四车道,宽 17.5米,地面道路部分自312国道至芜湖路交 口北侧,全长7.72公里。金寨路高架于2006年 9月30日正式开工建设,2008年2月5日实现桥 上桥下“双贯通”,正式放行交通,历时1年 零4个月。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交通专题1项目背景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土地利用和交通的关系问题成为重要内容之一。
合肥的城市发展在城市空间布局的调整中面临城市空间拓展和结构整合,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支撑,一方面需要提高服务功能,创造优质的交通环境,另一方面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如何发挥交通系统的引导作用也成为空间布局成功的关键。
同时,伴随着机动化的迅速发展,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凸现,能否有效预防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引导城市交通方式合理结构的形成成为城市交通面临的挑战。
城市交通专题研究作为第一阶段的工作首先启动,配合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编制同步进行。
2研究范围与年限本项目研究范围为区域交通市域范围,用地面积约7030平方公里;城市交通市区范围,用地面积约655平方公里。
本项目规划目标年为2020年。
3主要内容3.1研究目标配合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对总体规划阶段中土地利用布局和交通的关系进行详细的论证,从土地利用和交通相互作用的关系角度,提出对于土地利用布局的建议以及确定和土地利用布局相协调一致的交通系统。
从城市可持续交通发展策略的指导下,科学地处理各种交通方式系统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定位,确定协调统一的交通服务系统。
3.2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从目前城市交通供需特征、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关系、交通系统服务水平等各个方面,对于合肥市城市交通的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评价,准确把握当前城市交通的主要问题,寻找产生此问题的原因。
从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空间布局的转变、机动化的趋势、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各个方面,对于未来城市交通发展趋势以及将会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判断,为各项规划方案的提出奠定基础。
3.3城市交通发展策略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目标是展望合肥未来发展趋势,确定合肥发展的科学合理框架,满足合肥市社会经济及建设发展的需要。
城市交通专题的研究目标是把握城市交通发展趋势,结合合肥发展整体框架提出合理的交通发展策略,确定交通设施规划方案。
合肥城市规划共10页word资料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9~2020)简本合肥市人民政府2019年3月一、规划期限近期:2019年~2019年远期:2019年~2020年二、规划层次与规划范围1、本次规划分为两个规划层次,即市域和中心城区。
(1)市域:为合肥市市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约924.78平方公里(含巢湖水面72.93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范围总面积约486.61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360平方公里。
2、规划区规划区:为合肥市域范围,总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
三、经济发展目标2019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500亿元,年均增长15%,三产结构比达到3:55:42。
2020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400亿元,全市人均GDP达到20000美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万元。
四、社会发展目标全面推进人口健康发展。
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口管理和服务;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改善人居环境。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满足人们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积极促进社会公平。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事业体系,推动社会均衡发。
加快建设信息社会。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
切实保障城市安全。
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的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的设施系统,建立有效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
五、城市性质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交通枢纽,长江中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六、城市主要职能(1)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3)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
(4)区域性交通枢纽。
(5)区域旅游会展、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中心。
七、合肥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近期2019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916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1.5%;远期202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1088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0.3%。
合肥城市发展及其形态变迁
噪音治理
加强噪音污染监管,合理规划交 通线路,降低交通噪音;加强建
筑工地管理,减少建筑噪音。
06
合肥城市发展案例研究与借鉴
案例一:合肥滨湖新区发展模式分析
滨湖新区发展历程
从基础建设阶段到全面发展阶段,再到现在的加 速发展阶段,滨湖新区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滨湖新区发展优势
区位优势、政策支持、人才聚集效应等,为滨湖 新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合肥城市空间布局演变
从“团状”到“带状”再到“多中心”的发展
合肥城市空间布局经历了从单一中心团状布局到带状布局,再演变为目前的多中心组团式 布局。
“摊大饼”式扩张与“跳跃式”发展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合肥市城市空间扩展迅速,一方面是中心城区的不断外扩,另一方面 是新的城市组团不断涌现,形成了“摊大饼”式扩张与“跳跃式”发展的局面。
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借鉴意义
庐江县的农村城市化进程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 和参考。
案例四
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
01
肥东县工业园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聚
效应和规模优势。
工业园区的转型升级路径
02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技术含量、加强品牌建设等措施
,推动肥东县工业园区的转型升级。Biblioteka 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的挑战与对策
春秋战国时期
合肥城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为吴楚两国争夺的地区。当时,合肥属于吴国 庐邑的一部分。后来,随着楚国势力逐渐强大,合肥被划入楚国领土。
秦汉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天下分为36个郡,其中庐江郡就包括现在的合肥地区。 汉朝时期,合肥正式成为庐江郡的治所。这一时期,合肥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近代合肥城市发展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2016-05-03 17:10 搜房网房天下 | 分享扫描到手机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简本合肥市人民政府2012年3月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划图一、规划期限近期:2011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20年二、规划层次与规划范围1、本次规划分为两个规划层次,即市域和中心城区。
(1)市域:为合肥市市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约924.78平方公里(含巢湖水面72.93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范围总面积约486.61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360平方公里。
2、规划区规划区:为合肥市域范围,总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
三、经济发展目标2015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500亿元,年均增长15%,三产结构比达到3:55:42。
2020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400亿元,全市人均GDP达到20000美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万元。
四、社会发展目标全面推进人口健康发展。
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口管理和服务;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改善人居环境。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满足人们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积极促进社会公平。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事业体系,推动社会均衡发。
加快建设信息社会。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
切实保障城市安全。
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的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的设施系统,建立有效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
五、城市性质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交通枢纽,长江中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六、城市主要职能(1)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3)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
(4)区域性交通枢纽。
(5)区域旅游会展、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中心。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结论:水环境有一定污染,对城市发展存在制约,需 要关注。
• 城镇密集区布局协调与城乡统筹
• 城市生态格局的继承与发扬
• 城市交通பைடு நூலகம்应性改造
• 新区建设特色与建设控制
汇报内容
1、 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 2、 规划回顾与评价 3、 城市发展条件分析 4、 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5、 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 6、 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 7、 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 8、 中心城区规划布局 9、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10、生态与环境保护 11、城市综合防灾 12、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
汇报内容
1、 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 2、 规划回顾与评价 3、 城市发展条件分析 4、 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5、 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 6、 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 7、 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 8、 中心城区规划布局 9、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10、生态与环境保护 11、城市综合防灾 12、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
城市建设历程
60年代以前自然蔓延发展 的“小团城”; 80年代以前规划引导发展 的“风扇叶”; 90年开始集聚扩张,环路 建设引导的“摊大饼”; 新时期指状延伸并形成新 的主力集群。
历版规划主要指标比较
规划名称 56版总体规划 79版总体规划
编制时间
1956年 1979年(82年批准)
91版总体规划 1991年(92年批准) 95版总体规划 1995年(99年批准)
规划期
1967 1985年(近期) 2000年(远期) 2000年 2000年(近期) 2010年(远期)
规划城 镇人口 55万 60万 70万 100万 135万 165万
合肥城市规划 PPT课件
区崛起战略的实施,为合肥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契机,而滨湖新区的建设对于
落实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实践由环城-滨湖-临江城市格局的演变,融入长
三角202经0/3济/30圈,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5
滨湖新区是合肥“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即“一个 主城区,四个城市组团,一个滨湖新区”的重要组成 部分,规划范围为南依巢湖,北靠南二环路,西接上 派河、合安高速,东临南淝河,总面积约196平方公 里。
到 “十二五”末,合肥市域人口将达 到700万,其中市区人口将达到400万, 建成区面积也将达到410平方公里。
7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的发展契机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 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 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这是迄今全国唯一 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是促进区域协调 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推进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 分工,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也为中 部地区加速崛起点燃了助推器。
在完善合肥经济圈建设过程中,将重 点推动合巢一体化进程(引江济巢、 跨巢湖大桥、合肥港及临港工业带建 设),带动皖江城市带,全面融入长 三角,实现“通江达海”的梦想,成 为引领中部的区域中心城市。
10
A GR2E02E0N/3E/3R0, GREATER HEFEI CITY
关键词:六大千亿产业
“十二五”末,合肥将完成规模以上 工业总产值15000亿元,累计完成投资 8000亿元。GDP占安徽省的1/4。 形成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新 型平板显示、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 新能源6个千亿级产业,打造新材料、 节能环保等10个500亿级产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20/3/30
合肥市城市规划与建设简介
PPT文档演模板
合肥市城市规划与建设简介
环湖远景规划
• 合肥“1331”的空间格局是“141”格局的 一种自然延伸。其中,第一个“1”是对原 “141”格局的概括,包括1个老城区、1个“滨 湖新区”和4个城市组团;而第一个“3”延伸出 “巢湖、庐江和长丰”3个城市副中心;第二个 “3”则为“新桥临空产业基地、庐南重化工基 地和巢北产业基地”3个产业新城;最后一个“1” 为环巢湖示范区。按照规划,未来的合肥将被打 造成长三角地区继沪宁杭之后的现代化新兴中心 城市,其城市人口将达到千万以上。
沿海的腹地、内地的前沿。以合肥为圆心、半径500公里
画圆,其范围基本涵盖中国东、中部7省1市,也是最具购
买力的4亿多人口。合宁、合武、合福快速铁路建成后,
合肥到南京45分钟,到上海、武汉只需2个多小时,到福
州3个多小时。水运经巢湖通江达海,正在启动的江淮运
河建设项目,将使合肥成为沟通长江和淮河的重量级水运
•。
PPT文档演模板
合肥市城市规划与建设简介
环城时代历史沿袭 1986年的环城公园总体规划图
PPT文档演模板
合肥市城市规划与建设简介
环城时代历史沿袭
•3、拓展的环城规划
• 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延伸,环城规划的逐步完善, 90年代合肥逐步形成,独特的风扇形的规划布局, 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城市三大经典规划模式之一, 环城公园的翡翠项链创造“城在园中、园在城中” 的园林景观都曾写入全国高等院校城市规划和建 设的专业教材。 • 为满足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城市规划交通 依托环城格局,逐步打造城市主干道二环九射方 格网布局。。
PPT文档演模板
合肥市城市规划与建设简介
l 2014年底公布的《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 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对合肥战略定位有许多新提法新表述
合肥城市规划 PPT课件
滨湖新区的“十二五”目标是:建设六大中心,打造“一岸三轴 新地标”。道路围合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新增50平方公里;建 成区达到40平方公里,新增3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60万。 着力打造宜居的生态城市,以此带动合肥经济的全面发展。
2020/3/30
12
关键词:便利的交通
合肥位于“京福”高铁(四纵之一) 和“沪蓉”高铁(四横之一)两条大 动脉交叉点。合肥高铁南站建成后将 是继上海虹桥站、南京南站之后的华 东第三大车站。
关键词:从141到1419
对于城镇化建设,合肥未来将大力发 展1419新城镇体系,即在原“一中心, 四组团,一新区”的基础上,增加9城 镇建设。
重点打造滨湖新区,提升主城区,拓 展四个副中心城区的基础上,加快小 市镇和新农村建设。即肥东县重点发 展长临、梁园和石塘;肥西重点发展 高刘、紫蓬山、三河;长丰重点发展 水家湖、吴山和下塘
“一轴”包括安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马鞍山 6个沿江市,这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轴线;
“双核”指合肥、芜湖,这是我省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 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两大增长极,是承接产业转移 的核心区域;
“两翼”包括滁州和宣城市,着力打造承接沿海地区 特别是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
2020/3/30
到 “十二五”末,合肥市域人口将达 到700万,其中市区人口将达到400万, 建成区面积也将达到410平方公里。
7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的发展契机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 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 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这是迄今全国唯一 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是促进区域协调 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推进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 分工,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也为中 部地区加速崛起点燃了助推器。
合肥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
合肥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前言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江淮分水岭南侧,巢湖西北岸,淝河之水穿流而过。
合肥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著称于世。
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建国后城市得到快速发展,由一个五万人的小城,迅速成长为现代化大城市。
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城市通过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到2005年底,合肥中心城区人口已达224万人,城市建设用地225平方公里。
《合肥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所确定的社会、经济及城市建设的各项目标到2005年底均已实现或突破。
经建设部同意,合肥市人民政府组织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在新的时期,合肥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国家“中部崛起”及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合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市委、市政府面向未来的“141”城市空间发展布局,紧扣“大环境、大建设、大发展”的主题,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和全国科教基地的优势,促进合肥奋力率先崛起,《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提出把合肥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
为了更好地谋划合肥的长远发展,体现“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规划编制方式,现将《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草案)予以公示,请广大市民献计献策。
总体规划主要内容简介: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人口与用地规模(1)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近期201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5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6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2%;远期202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71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25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4%。
(2)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近期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00万人;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60万人。
合肥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简介
合肥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简介(2001-2005年)合肥居皖之中,襟江带淮,坐落在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北岸,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合肥秦代置县,汉代为知名的商业都会,隋朝至明清时,一直是庐州府府治所在地,史称庐州。
历史上人才辈出,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的美誉。
1949年1月,合肥解放建市,并成为安徽省省会。
建市之初,建成区面积仅5.2平方公里,人口不足5万人。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合肥现辖瑶海、庐阳、蜀山和包河四区和肥东、肥西、长丰三县,市域总面积7498平方公里,市域总人口438.2万,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
为适应21世纪初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行政区划调整的需要以及建设现代化大城市、发挥省会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合肥市于2001年开始对1999年国务院批复的《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进行调整,2002年7月,合肥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合肥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规划期限从2001年到2005年。
近期建设规划在维持国务院批复的《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性质、城市形态、布局结构及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对合肥市城市规模作了适当调整。
规划确定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合肥市市区和肥东、肥西、长丰3个县的16个乡镇辖区,总面积1672.5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596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是安徽省省会,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规划到2005年,城市人口规模控制在2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09.21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4.6平方米。
城镇发展战略是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带动周边地区和县乡经济建设,推动小城镇的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建立同合肥市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相适应的城镇体系,优化市域城镇布局,形成以合肥主城区为中心,店埠、上派、水湖镇为次中心,中心建制镇为基础,主要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轴线,具有放射状、开放型的市域城镇体系,促进市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