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协商民主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近年来国内协商民主研究述评

近年来国内协商民主研究述评

近年来国内协商民主研究述评【摘要】近年来,国内协商民主研究备受关注。

该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接着从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国内实践探索、优势和局限性、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论述。

通过对国内协商民主研究的梳理和总结,深入探讨了该议题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状况,同时也指出了未来研究的重点和发展方向。

在对国内协商民主研究的启示进行了分析,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整体而言,该篇文章对国内协商民主的研究做了系统性的述评和总结,为进一步深入探讨该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协商民主、国内研究、理论基础、实践探索、优势、局限性、发展现状、未来趋势、启示、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近年来,国内协商民主研究在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热潮,涌现出大量有深度和启发性的研究成果。

研究者通过对国内外协商民主实践的比较和分析,不断完善和优化协商民主理论体系,促进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

研究背景中也不乏对传统民主模式的批判和反思,呼吁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政治制度。

对国内协商民主的研究背景进行梳理和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协商民主的意义和价值,为其在中国的发展和推广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1.2 研究意义近年来,国内协商民主研究逐渐受到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视。

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协商民主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对于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民主制度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对协商民主的深入研究,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多元的参考依据,增强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协作能力,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协商民主在推动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广泛开展协商,可以凝聚社会共识,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尤其是在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决策中,协商民主可以有效保障各方利益得到充分尊重和体现,促进社会的共同发展。

2. 正文2.1 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立在民主政治理论基础之上的,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平等协商和民意表达来实现民主决策。

国外关于协商民主理论的研究综述_理论流派_政治实践与存疑及回应_王洪树

国外关于协商民主理论的研究综述_理论流派_政治实践与存疑及回应_王洪树
通就认为:“到底如何认识国外协商民主… …还需要 继续深入研究 ” [ 3] 。 所以, 为了廓清疑惑、 加深 认知和指导政治实践, 完全有必要对国外协商民主 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做出清晰的分析和梳理。
一 、 国外协商民主的复兴与界定 协商民主作为民主的一种实现方式, 在人类早 期的政治生活中就已经存在。 它 “的概念及实践与 民主本身一样古老, 两者都起源于公元前 15世纪的 雅典 。” [ 4] (P1)由于当代政治生活中多元分化政 治现象的存在和政治学界对于自由主义取向的民主 理论弊端的反思, 协商民主理论和实践才获得了复 兴。 而协商民主理论的复兴和实践的探索, 为当代 政治生活中民主向大众的回归和 “真实世界中我们
协商民主理论, 是国外 20世纪 80年代以来在 反思选举民主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逐 渐获得复兴 与多元探索和政治实践的一种民主理论 [ 1] 。 它的 出现在世纪交替之际引起了中国政治 学界和政治 实践者的高度关注。 有学者就认为: “协商民主 , 作为当代西方一种新的 民主理论与实 践状态, 极 有可 能 形 成 西 方 民 主 的 一 个 新 的 发 展 阶 段。” [ 2] (P1)所以 , 各种有关协商民主的文献开始获 得多维引进和解读 , 各种带有协商性 质的民主实 践在不同政治层面上开始探索。 但是, 对协商民主 历史缘起、 核心概念界定、 理论流派、 政治实践等 的认知差异, 导致国内认知上歧见纷呈, 实践中莫 衷一是。 对此, 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长郑万
理性自 己的工 作。 … … 既没 有一 个更 高的 东西 , 也没有一个更深 的东西 , 是我们 ——— 发现自己 已 经处于语言地构成的 生活形式之中 的我们 ——— 所 能够诉诸的。” [ 12] (P5)而正是在公共领域里的 理性批判和辩护 过程中, 各 种偏好和 价值, 或 得 以发现、 或 得到更广泛的 认同、 或发 生转移 。 所

近年来国内协商民主研究述评

近年来国内协商民主研究述评

近年来国内协商民主研究述评【摘要】近年来国内协商民主研究备受关注,这项研究对国家治理和民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入手,分析了国内协商民主研究的现状和实践探索,探讨了协商民主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结合现实情况,指出了国内协商民主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协商民主的深入探讨,不仅可以促进学术研究的进步,也有助于实践中更好地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

加强国内协商民主研究,对于提升政治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协商民主、国内研究、重要性、意义、理论基础、现状、实践探索、发展趋势、国家治理、影响、存在问题、展望。

1. 引言1.1 近年来国内协商民主研究述评的重要性近年来国内协商民主研究涉及到了政治体制改革和国家治理的重要议题,对于推动我国政治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协商民主是一种基于广泛公民参与和协商决策的民主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国内协商民主研究的述评,可以全面了解该民主形式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为我国政治改革和民主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深入探讨协商民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推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向更加科学、民主、法治化方向发展。

近年来国内协商民主研究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对现有政治制度的理论完善和实践探索,更在于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和软实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展现和民主政治的制度演化。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的意义在于可以加深对协商民主理论的理解,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通过研究国内协商民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中国政治体制的适应性、灵活性和效率性。

协商民主研究还可以为推进政治民主化和社会民主化提供重要参考和支持,促进民主政治建设的深入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提供指导。

近年来国内关于协商民主的研究综述_宋洁

近年来国内关于协商民主的研究综述_宋洁
那么中国地方治理中自发生长的民主恳谈所 体现出的协商对话机制与我们所讲的协商民主是 一回事吗? 事实上,民主恳谈与协商民主有很大 的契合性,但 也 在 现 实 与 理 论 之 间 存 在 一 定 的 差 异。契合性体 现 在 议 事 主 题 具 有 公 共 性,议 事 对 象是开放的,同 时 民 主 恳 谈 本 身 具 有 一 定 程 度 的 平等协商特征。民主恳谈在实践中存在公共理性 缺失的不 足。 在 民 主 恳 谈 过 程 中,恳 谈 的 议 题 和 议程往往是 在 政 府 部 门 的 主 导 之 下,理 论 上 要 求 的群众的绝对平等无法实现[18]。
2. 关于协商民主的基层实践
34
对协商民主,陈剩勇认为,除了政治协商会议 以外,地方人 大 立 法 过 程 中 吸 收 专 家 和 公 民 的 意 见,公民旁听政协常委会、行政决策的听证会制度 化,以及乡村地区的“民主恳谈会”等等都属于协 商民主的地方实践。温岭市委在 2004 年 9 月出 台了《关于“民主恳谈”的若干规定》,对民主恳谈 会的遵循原则、议题范围、基本议程、参加人员、讨 论事项的 实 施 和 监 督 等,作 了 详 尽 的 规 范。2004 年 11 月下旬,浙江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主办 了“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地方民主的实践”国际学 术研讨会。会上对民主恳谈会、公民评议会、居民 或村民代表会等基层民主实践模式展开了讨论。 实际上,在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很早就开 始了协商民主实践,温岭的“民主恳谈会”是作为 一个民主协商的公共论坛而存在。如当地群众称 道“把听 取 群 众 意 见 引 入 决 策 过 程,就 能 减 少 失 误”[17],民主恳谈会作为决策之前必经的“前置环 节”,已在镇、村普遍实行,从而提高了决策的民主 程度,有利于正确决策和决策的实施。

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综述

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综述

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综述协商民主理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先在西方赚尽眼球,甚至被认为是自由主义民主模式的替代。

二十多年后,承载着推动政治发展、形成中国式民主的使命,协商民主理论又成为我国学术界炙手可热的话题。

显然,在成果频出之际,对当前的研究现状作以归纳梳理,有助于厘清认识,推动理论发展。

标签:协商民主;综述;评析自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学术界率先兴起以来,协商民主理论已在国内外学术界赚尽眼球。

随着研究队伍的扩充,视角的拓展,这一领域持续繁荣,成果频出。

本文试图从理论发展,观点争锋及特点评述三方面分别对中西方协商民主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梳理。

一、协商民主在西方(一)理论发展1980年约瑟夫·毕塞特提出的协商民主概念引发学界对协商重新关注,并在三十多年里大致经历了三个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主要代表人物有哈贝马斯、罗尔斯、伯纳德·曼宁和乔舒亚·科恩等,哈贝马斯、罗尔斯的加盟极大地提升了协商民主理论的影响力,而伯纳德·曼宁和乔舒亚·科恩是从公民参与、合法性与决策等角度丰富了协商民主的内涵,真正赋予其动力。

尽管观点有异,如罗尔斯和哈贝马斯在公共理性、人的自治等问题上有分歧,有人甚至就此将协商民主理论分为两派,欧洲大陆主义以哈贝马斯思想为基础,英—美主义以罗尔斯思想为基础[1]。

但总体看,这期间的学者注重理论的规范性、条件和合法性价值,对社会的多元复杂性考虑不多。

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期间,代表人物、研究成果集中出现。

如约翰·德雷泽克断定“民主的本质是协商,而不是投票”[2],詹姆斯·博曼将协商民主置于多元主义背景下考量,而阿米·古特曼和丹尼斯·汤普森的《民主与分歧》被认为是“在实践问题和政策语境中为协商民主理论提供持续发展契机的第一部著作”[3]。

此外还有乔恩·埃尔斯特的《协商民主》,塞拉·本哈比的《民主与差异:挑战政治边界》等多部代表作。

协商民主

协商民主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研究文献综述内容摘要:协商民主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一种新的民主理论。

它是在对自由主义民主和共和主义民主的批判吸收发展起来的。

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更为直接的民主形式,唤起了理性立法、参与政治和公民自治理想。

本文首先介绍了协商民主理论的涵义、总结分析协商民主理论的特征与价值,最后阐述了协商民主理论的研究对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西方;协商民主;研究;启示协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理论的兴起,主要是对西方多元文化社会潜藏的道德冲突,种族文化团体之间认知差异、多数人难以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等西方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的回应。

协商民主,作为民主的一种形式,它着力强调公民对于公共利益的责任和对民意的质的提升,力求通过公共协商,使得各方面都能了解彼此的立场,就决策和立法达成共识。

协商民主理论是对西方竞争性民主模式的反思与替代,它的兴起与发展是西方社会的现实反映。

本文主要通过对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现状作回顾与总结,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吸取协商民主理论的精华来指导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西方协商民主的内涵自20世纪80年代协商民主理论复兴以来,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于什么是协商民主,都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总结近二三十年来西方学者关于协商民主内涵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一)协商民主是一种决策机制。

米勒认为:“当决策是通过公开讨论过程而达成,其中所有参与者都能自由发表意见并且愿意平等地听取和考虑不同的意见,这个民主体制就是协商性质的。

”这种决策不仅反映了参与者先前的利益和观点,而且还反映了他们在思考各方观点之后作出的判断以及应该用来解决分歧的原则和程序。

亨德里克斯认为,“在协商民主模式中,民主决策是平等公民之间理性公共讨论的结果。

正是通过追求实现理解的交流来寻求合理的替代, 并做出合法决策。

”从决策的角度来看,只有满足这些条件的协商过程才能够形成具有民主合法性的决策。

国内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综述
目录
01 一、国内协商民主研 究的基本历程
03 参考内容
02
二、国内协商民主研 究的主要内容
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是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倡导并实践的政治主张。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 度,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进行了总体部署,为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指明 了方向。国内学术界围绕协商民主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形成了一批有价值 的研究成果。本次演示拟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述评。
在制度建设上,国内学者主要探讨了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建设问题。认为应当建 立和完善政治协商制度、立法协商制度、社会协商制度以及基层协商制度等。 还提出了完善协商民主程序、提高协商参与者的代表性等问题。
在发展路径上,国内学者主要探讨了如何推进协商民主的发展问题。认为应当 加强宣传教育、完善制度建设、创新实践形式等。还提出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培育社会组织、推动政府与社会互动等问题。
4、民主理论比较:中国的协商民主是在借鉴西方民主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形 成的,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因此,对于协商民主要进行中外比较研 究和理论对话。总的来说,中国协商民主理论研究涵盖了多个方面的议题和思 考角度,对于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推进我国的民主化进程都具有 重要的意义。
谢谢观看
二、国内协商民主研究的主要内 容
国内协商民主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协商民主的基本理论、实践形式、 制度建设和发展路径等多个方面。
在基本理论上,国内学者主要探讨了协商民主的含义、特征、原则、功能等问 题。其中,关于协商民主的含义,普遍认为是指通过公共协商的方式来实现决 策的民主化;关于协商民主的特征,主要包括平等性、参与性、包容性和共识 性;关于协商民主的原则,主要包括公正性、透明性、参与性等;关于协商民 主的功能,主要包括提高决策质量、增强公民意识、促进社会和谐等。

关于国内协商民主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国内协商民主研究的文献综述

10 3
口 长 江 师 范学 院 学报
力 、以监督为基本保证 、以协商为基本手段等就九
大基 本原则 [】 1。 0
政治与社会 的关系 、缺乏民主传统的历史事实和传 统的政治文化资源三个理 由论证出建构公共协商机 制是 当前 中国民主政治发展 的首选价值[ 驯。其次
是通 过对 民主手段 和 民主过 程认 识 的扩展 ,有人 认
社会构建等方面进行 了 究和探讨 。 研 【 关键词 】 国 内;协 商民主研 究 ;文献 综述 [ 中图分类号]O D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7 — 62 2 0 ) 40 2 -5 1 4 35 ( 09 0 - 19 0 6
协商 民主 理论 是 2 0世纪 后期 在 西 方 兴 起 的 一 种 民主 理论 ,它可 以称作 西 方 民主 理论 的新 发 展 ,
为协商 民主对 中国的民主化发展可能更有价值l] 2。 1 第三 是 以民 主政治 发展 的现 实可 能性 为视 角分 别对
中 国经 济 、社 会 、文 、科 技等 现实 基础 的分 析 ,
有人认为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实行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和可行 系【 圳。
础,同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度还为协商 民主提供了政治基础和制度架构”【】 l 3 。
式 ”的演讲之后 ,随后他们对 协商民主理论 在东 西 方 兴起 的缘 由及 发展 做 了深 入 的研究 。
其 一 ,涵 义 界 定 。在 梳 理 国外 协 商 民 主 涵 义 的基 础 上 ,国内学 者 也对 其 涵义 界 定进 行 了讨 论 。
有人认 为协商 民主是一种立法观念 , “ 从广 义上
我 们准 确地 理解 协商 民主 ,有 人认 为 “ 商 民主 主 协

当代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研究_现状与启示_卢瑾 (1)

当代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研究_现状与启示_卢瑾 (1)

当代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现状与启示卢 瑾内容提要:经过二十多年,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者们对西方协商民主的内涵、价值、困境和制度形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来自各方的批评进行了回应。

但总的看来,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并存在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而国内学术界对协商民主的研究成果大多数是译著和论文,研究专著较少。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研究启示我们,民主应该不仅是竞争、对抗方式,还应该有协商、合作方式。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启发作用,但在借鉴的时候,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中西民主政治具有本质的差异,我国的民主理论研究目的是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关键词:西方协商民主;政治理论;民主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D e l i b e r a t i v e D e m o c r a c y)①兴起于20世纪后期,之后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协商民主理论是西方在对自由主义民主和共和主义民主的批判吸收中发展起来的,它不满于政策制定仅仅是各种偏好聚合的过程,提出通过协商程序实现偏好的转换,并在反思选举民主理论的基础上,重新强调公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

事实上,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与我国民主现实有许多契合之处,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的兴起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西方协商民主理论成为当代西方最重要的民主理论之一。

1980年,约瑟夫·毕塞特在《协商民主:共和政府的多数原则》一文中首次从学术意义上使用“协商民主”一词,倡导公民参与,反对精英主义。

1987年,伯纳德·曼宁在《政治理论》第15期上发表了《论合法性与政治协商》,1989年,乔舒亚·科恩发表了《协商与民主合法性》,他们真正推动了协商民主理论的发展。

②之后,协商民主理论受到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美国的约翰·罗尔斯、英国的安东尼·吉登斯、德国的于根·哈贝马斯等西方重要的理论家都是协商民主的推崇者,尤其由于哈贝马斯的影响③,他的《包容他者》、《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等著作中包含着丰富的协商民主思想。

近年来国内协商民主研究述评

近年来国内协商民主研究述评

近年来国内协商民主研究述评作者:王勇来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02期摘要:协商民主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新世纪以来这一理论在我国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从协商民主的基本内涵、协商民主与选举(票决)民主和参与民主的关系、协商民主的局限和面临的挑战以及中国协商民主的相关问题这几个方面,对国内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归纳,对于消除对西方协商民主的误解、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协商民主;选举民主;差异;路径选择;参与民主中图分类号:D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168(2014)02-0009-07协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

由于其追求的包容、公开、平等、讨论、共识等理念和原则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内含的“协商”元素有相似相通之处,这一理论在新世纪初期译介到中国之后,随即引起了学界的热切关注,同时激发了对中国协商民主的深入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概念,强调“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并对“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作出了部署。

这是党在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中取得的新成果,在中国政治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意味着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这种人民民主形式将成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

笔者将近年来国内学界关于协商民主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归纳,对于消除对西方协商民主的误解、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协商民主的基本内涵对协商民主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始于西方。

近二三十年来西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协商民主的内涵进行了论争和界定。

有学者将其主要观点归纳为五种:其一,协商民主是一种决策机制;其二,协商民主是一种民主治理形式;其三,协商民主是一种政府性的实体;其四,协商民主是人们就公共事务进行协商并参与立法或公共决策的过程;其五,协商民主是一种秩序良好的宪政民主[1]。

协商民主研究现状与前沿热点分析

协商民主研究现状与前沿热点分析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我国协商民主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长效机制研究”(20BKS087);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专项项目“习近平协商民主思想研究”(18CDCJ04)(山东省委党校创新工程项目:党的创新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专项)。

作者简介:夏晓丽,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夏兰天,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协商民主协商民主研究现状与前沿热点分析夏晓丽,夏兰天(济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摘 要: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也是国内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笔者运用CiteSpace软件,通过以“协商民主”为主题的2134篇文献(2002—2022年中国知网收录),对我国协商民主研究的基本情况、发展阶段及相应特点、前沿热点及研究趋势等进行可视化分析。

研究认为,我国协商民主研究可分为起步、迅速发展、持续深化等三个阶段。

研究发现,学界对我国协商民主基础理论、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协商民主与国家治理、城乡基层协商民主实践创新案例等方面的问题研究较为持续充分。

未来应重点研究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地位和作用,自主构建中国风格的协商民主理论体系和话语传播体系,科学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特色与独特优势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协商民主;可视化分析;国家治理;话语传播度优势中图分类号:D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23)02-0025-1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同时对全面发展协商民主、完善协商民主体系、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等作出重要部署。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也是国内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把握国内协商民主的研究现状与前沿趋势等重点问题,为构建中国风格的协商民主理论体系和话语传播体系,更好推动协商民主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等提供理论支持。

国内关于协商民主理论的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协商民主理论的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协商民主理论的研究综述摘要:协商民主理论传入中国,激起了中国政治学界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反思与探索。

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方向上,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以协商为取向的四种理性思考,并对在中国发展协商民主政治作了多维的理论探索。

关于中国国家层面的政治协商和基层层面的民主恳谈等的性质判断和发展趋势,则是观点纷呈,分歧较大。

方向的选择、实践的探索和理论的建构,协商民主在中国的研究和实践正方兴未艾。

关键词:协商民主;现实启迪;实践探索;理论思考协商民主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逐渐获得复兴的一种民主理论。

虽然复兴的时间不长,但是它已经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有西方学者认为:“到20世纪90年代晚期,协商民主已经成为大多数民主理论的核心。

”以此理论观察中国,它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有没有意义?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长郑万通在谈到这一点时强调:“到底如何认识西方协商民主和中国协商民主的关系?如何认识协商民主与人民政协的关系?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正因如此,协商民主理论对中国民主建设的现实启迪意义与协商民主理论在中国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等问题,吸引了国内众多学者(如林尚立、陈剩勇、李君如、庄聪生、郑万通、朱勤军等)的探索兴趣。

他们在对协商民主做出解读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思考协商民主对中国的镜鉴意义,推动协商民主在中国的政治实践和理论创新。

一、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方向的思考近代以来,民主政治理念传人中国后,就激起了两种关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方向的思考和辩论。

一种是依据传统的经验,将民主分解为自由选举、竞争性的政党政治、舆论自由和分权制衡的制度安排等,以此指导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并且视之为推进中国民主化的唯一出路;另一种是主张对竞争性选举、政党政治、舆论自由等问题设定限制性条件,渐次推行。

前者注重民主形式,主张激进民主改革;后者注重政策绩效,主张保守民主进化。

二者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不断发生此起彼伏的斗争或争论。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研究评述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研究评述
总第 6 5期 第 4期
2 0 1 6年 1 0月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Gu a n g d o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2 01 6
S e r i a l No . 6 5
的协 商 民主理 论 ,丰 富我 国的社 会科学研 究 ,就显 得 非常重 要 。本 文的论述 即是对此 问题 的一个展 开 。
“ 协商民主制度化 的社会复杂性因素” ,并在 《 公
共协商: 多元主义 、 复杂性与民主》、 《 民主与分歧 》 等为代表 的学术论坛 中,就协商 民主的价值 、发生
广东 省社 会 主义学 院学 报
2 0 1 6芷
多 元社 会 治理 的意 义 ( 而这 正 是 中 国协 商 民主发 展 的 要点 )。我 国 的人 民政 协 作 为 中 国多党 合 作 和政 治协商 民主 的载体 ,其对 世界 政治 文 明的建 构贡献 , 是不 可 否 认 的 。但 是 ,长期 以来 ,西方 世 界 习惯 于 向发展 中 国家推 销其 民主理 论 ,并 没 有肯 定 中国 民
体 。换 言 之 ,以人 民政 协 为核 心 , “ 健全 社 会 主 义
事实与规范之间 》以及罗尔斯 的 《 正义论 》、 《 政
治 自由主义 》等著作中 )。此后 , 詹姆斯 博曼 、
艾米 . 古 特曼 、丹 尼 斯 汤普 森 等理 论 家着 重思 考
协商 民主制度” 、 “ 加强人 民政协协商 民主建设” 已经当前社会的一种政治 自觉和理论 自觉 ,也成为 当前社会 的时代所需和政治共识。为此 ,探讨和了 解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 的研究现状 ,以期在 国家 治理的时代需要下 ,深化人 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研 究 ,建构能够合理解释中国实践经验并指导中国治理

国内外协商民主研究综述

国内外协商民主研究综述

【专题名称】政治学【专题号】D0【复印期号】2008年05期【原文出处】《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昆明)2008年01期第112~114页【作者简介】秦绪娜,曲阜师范大学。

(日照 276826)【内容提要】协商民主是20世纪后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发展,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关注的一个热门话语。

本文就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协商民主的理论兴起、内涵界定、核心特征、价值意义、践行困境等方面作一理论综述。

中图分类号:D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994(2008)01-0112-03协商民主是20世纪后期在西方兴起的,它是民主理论的一种新发展,或者说民主理论的一种转向。

[1] 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发展,它已经从理论层面延及为一种实践模式。

近年来,我国不少学者引介了许多西方学者相关的著作和思想,并作了进一步的评价和深入研究,使得协商民主成为当前政治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拟就协商民主的理论提出、内涵界定、核心特征、价值意义、践行困境等方面做一简要梳理。

一、协商民主理论的兴起及其内涵界定1、协商民主的提出及发展任何理论之所以能成为理论,都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同样,协商民主理论的兴起,是为了回应西方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特别是多元文化社会潜藏的深刻而持久的道德冲突,以及种族文化团体之间认知资源的不平等而造成的多数人难以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

协商民主重新强调公民对于公共利益的责任,强调对民意的质的提升,即通过不断地公共协商,使各方都能了解彼此的立场,拓宽彼此的心胸,进而把私利提升为公利,以弥补选举民主多数决定的制度缺陷。

质言之,协商民主理论是在政治学家针对代议制民主政治体制在当代发展过程中的局限,对民主本质进行了深入反思的结果,是对自由主义民主或选举民主过于强调自由而忽视平等之倾向的一种修正,是民主理论在当代的新发展。

[2] 有学者认为协商民主并非是一种范式上的创新,而是协商理念的复兴,“由于哈贝马斯的影响,围绕偏好转换而不仅仅是偏好聚合的民主观念已经成为民主理论的主要观点。

【终稿】协商民主论文

【终稿】协商民主论文

论协商民主与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建设摘要:20世纪末期西方政治学界兴起了一种新的民主理论范式——协商民主理论,随着这些国外理论著作的翻译以及推介,近年来在中国掀起了一股“协商民主”的讨论热潮,如何正确认识协商民主的内涵并将其巧妙的运用到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中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研究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从中找出适合具有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发展的原理,探索协商民主的新形式,并将各种民主形式结合起来,将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关键词:协商民主;政治理论;中国特色;民主在西方兴起于20世纪后期的协商民主理论( Deliberative Democracy),是西方在对自由主义民主和共和主义民主的批判吸收中发展起来的,它主要包括如下内涵:在政治共同体中, 自由与平等的公民, 通过公共协商而赋予立法、决策以正当性, 同时经由协商民主达至理性立法、参与政治和公民自治的理想。

在这之前的政策制定仅仅是依靠各种偏好的聚合,这一聚合的过程往往是单一片面的,协商民主的复兴在某种程度上再次强调了公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性,提出要通过一定的协商程序来实现偏好的转换, 对过去的选举民主理论做出了反思与改革。

我国的神会主义民主政治虽然烙上了深深的中国特色的印子,却也在某些方面同西方协商民主理论有契合之处,故对协商民主的研究及探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亦能有所帮助。

一、协商民主的历史由来及其研究进展协商民主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城邦民主政体在政治学上被列为最早的民主政体,是一种强调参与的直接民主形态。

其理论根基源于英美传统的自由宪政主义和德国( 或欧洲大陆) 传统的批判理论。

20世纪以来,理论家诸如埃德蒙·伯克和约翰·斯图亚特·密尔, 以及约翰·杜威也有多有论述。

1980年,约瑟夫·毕塞特在《协商民主: 共和政府的多数原则》一文中首次从学术上对“协商民主”一词加以阐释,倡导公民参与,反对精英主义。

国外协商民主研究30年

国外协商民主研究30年

国外协商民主研究30年:路线、视角与议题李强彬内容摘要:国外协商民主理论近30年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研究时代,形成了分别以罗尔斯、哈贝马斯的思想为基础的“英—美”和“欧洲大陆”主义两种研究路线。

在研究视角上,主要涉及作为政府体制、公民参与、政治合法性、治理以及民主决策理论的协商民主。

在研究议题上,大大拓展了毕塞特最初的研究范围,扩展至协商与民主理论的发展、协商民主与公民参与、协商民主与政策分析范式的发展、协商民主与国际问题治理、协商民主本身的制度化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协商民主;研究路线;研究视角;研究议题作者简介:李强彬,四川大学讲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与决策分析、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D0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2)02-0079-09中文语境中的“协商民主”源于英文“Deliberative Democracy”一词的翻译。

作为近30年来一个新兴的国际性学术研究热点,“Deliberative Democracy”最早由美国学者约瑟夫·M·毕塞特(Joseph M. Bessette)提出,意在反对美国宪法精英式、贵族式的解释以及把立法和公共政策解释为自利个体理性计算的结果而不是就共同目标进行论辩、述理和说服的结果。

在毕塞特看来,协商的观念意指“公共政策价值的论辩”,认为美国国会这样的制度设计具有卓越的协商性,但遗憾的却是没有相关的著作和论文对其进行细致研究。

[1](PXI)继毕塞特之后,研究者大大拓展、丰富了协商民主的研究范围,将协商民主视为当今社会不断提升政治过程品质和民主质量的重要途径。

以致约翰·S·德雷泽克(John S. Dryzek)认为,大约在1990年前后,民主理论呈现出明确的协商转向:在协商转向之前,民主理想被看成主要是通过诸如投票和代表机制的方式来实现集体决策偏好与利益的聚合。

协商民主研究:10年回顾与思考

协商民主研究:10年回顾与思考

协商民主研究:10年回顾与思考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学界开始关注协商民主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10年来,学界主要从协商民主提出的历史与现实背景以及理论渊源,协商民主的内涵、特征与优势,协商民主的意义和价值,协商民主的形式与存在的问题,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路径选择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不可否认,协商民主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在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上尚未取得共识,对协商民主的认识还存在偏差,对我国协商民主实践研究有待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协商民主理论研究重视不够。

因此要加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协商民主;协商民主形式;协商民主制度协商民主研究国外先于国内,国内关于该问题的研究始于2002年底,到目前为止,已有10个年头。

10年来,学界、理论界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出版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

就论文而言,截止2013年3月,从中国知网检索发现,题名中含有“协商民主”的文章高达1008篇。

就著作而言,从2004年至今,有近30本著作出版。

2006年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了国内第一套全面译介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丛书,该套丛书分《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四部分,由国内著名政治学家俞可平、陈家刚等主编。

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归纳,有助于推动对该问题的研究。

一、协商民主的提出关于协商民主概念是谁最早提出的,学界有不尽相同的观点和看法。

学界普遍认为,在国外第一次从学术意义上使用协商民主概念的是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政治学教授约瑟夫·毕塞特,他于1980年发表了《协商民主:共和政府的多数原则》一文。

但是,国内是谁最早开启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有学者认为,是林尚立教授最早开始这一理论研究的,原因是林教授于2003年在《学术月刊》第4期上首次发表了有关协商民主的文章《协商政治: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

就协商民主的现状与完善研究

就协商民主的现状与完善研究

就协商民主的现状与完善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协商民主的现状与完善展开研究。

在将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在将分别讨论协商民主的概念和特点、现状分析、不足之处、建议和加强措施。

在将探讨协商民主在实践中的意义和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对协商民主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讨,旨在为完善和加强协商民主提供参考和建议,同时也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进步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协商民主、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概念、特点、现状分析、不足之处、建议、措施、实践意义、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虽然协商民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治决策的参与性和民主性,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为了更好地探讨和完善协商民主的方式和机制,有必要对协商民主的概念、特点、现状及不足之处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本文旨在通过对协商民主的现状与完善进行研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意义,并提出一些建议以加强协商民主的落实和提高效果。

也将探讨协商民主研究的未来方向,为相关学者和从业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协商民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和加强协商民主的建议和措施,以期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具体而言,研究目的包括:分析协商民主的概念和特点,剖析当前协商民主的实践情况,探讨协商民主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原因,提出完善协商民主的具体建议和改进措施,并探讨加强协商民主的路径和方法。

通过深入研究协商民主的发展现状和问题,旨在为提升协商民主制度的运行效果和社会效益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同时也为未来协商民主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2. 正文2.1 协商民主的概念和特点协商民主是一种民主决策方式,是在广泛的基础上进行政策协商和决策的一种形式。

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协商民主是一种基于平等的民主方式。

在协商民主中,各参与方在协商过程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没有任何一方能够单方面决定政策的制定或执行。

协商民主是一种寻求共识的民主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名称】政治学【专题号】D0【复印期号】2008年05期【原文出处】《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昆明)2008年01期第112~114页【作者简介】秦绪娜,曲阜师范大学。

(日照 276826)【内容提要】协商民主是20世纪后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发展,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关注的一个热门话语。

本文就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协商民主的理论兴起、内涵界定、核心特征、价值意义、践行困境等方面作一理论综述。

中图分类号:D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994(2008)01-0112-03协商民主是20世纪后期在西方兴起的,它是民主理论的一种新发展,或者说民主理论的一种转向。

[1] 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发展,它已经从理论层面延及为一种实践模式。

近年来,我国不少学者引介了许多西方学者相关的著作和思想,并作了进一步的评价和深入研究,使得协商民主成为当前政治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拟就协商民主的理论提出、内涵界定、核心特征、价值意义、践行困境等方面做一简要梳理。

一、协商民主理论的兴起及其内涵界定1、协商民主的提出及发展任何理论之所以能成为理论,都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同样,协商民主理论的兴起,是为了回应西方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特别是多元文化社会潜藏的深刻而持久的道德冲突,以及种族文化团体之间认知资源的不平等而造成的多数人难以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

协商民主重新强调公民对于公共利益的责任,强调对民意的质的提升,即通过不断地公共协商,使各方都能了解彼此的立场,拓宽彼此的心胸,进而把私利提升为公利,以弥补选举民主多数决定的制度缺陷。

质言之,协商民主理论是在政治学家针对代议制民主政治体制在当代发展过程中的局限,对民主本质进行了深入反思的结果,是对自由主义民主或选举民主过于强调自由而忽视平等之倾向的一种修正,是民主理论在当代的新发展。

[2] 有学者认为协商民主并非是一种范式上的创新,而是协商理念的复兴,“由于哈贝马斯的影响,围绕偏好转换而不仅仅是偏好聚合的民主观念已经成为民主理论的主要观点。

这种发展意味着一种复兴而不是创新。

协商民主观念及其实践像民主本身一样古老。

”[3] 据此可以在古希腊城邦政治以及伯克、密尔的政治理论中发现协商民主的先例。

协商民主最早从学术意义上提出和使用是在1980年,当时,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政治学教授约瑟夫·毕塞特(JosephM.Bessette)在《协商民主:共和政府的多数原则》一文中提出“Deliberativedemocracy”(我国大多数学者将其译为“协商民主”,也有学者译为“审议性民主”,我们这里通用“协商民主”),约瑟夫·毕塞特此文中主张公民参与而反对精英主义的宪政解释。

[4] 80年代末,伯纳德·曼宁和乔舒亚·科恩相继撰写论文谈及协商民主,此时,他们真正赋予了协商民主以动力。

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协商民主理论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关注,比如罗尔斯、吉登斯、哈贝马斯等人都积极倡导协商民主。

国内学术界对协商民主的探讨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较早的是俞可平教授2003年发表的“当代西方政治理论的热点问题”一文,其中介绍了协商民主理论。

2003年,复旦大学林尚立教授发表了“协商政治: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思考”,文章提到了哈贝马斯对协商民主的研究。

之后,中央编译局的比较政治研究中心开始系统地介绍协商民主理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杂志先后发表了不少介绍协商民主理论的文章,2004年,浙江大学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在杭州联合举办了“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地方民主国际学术研究会”,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国内著名高校的40多位学者和实践工作者围绕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协商民主与中国这一主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讨。

2006年,俞可平教授主编的“协商民主译丛”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译丛的4本书,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学者关于协商民主理论的研究。

2、协商民主的界定关于协商民主的内涵,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做出了不同解释,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将协商民主看作是一种民主治理形式。

瓦拉德兹认为:“协商民主是一种具有巨大潜能的民主治理形式,它能够有效回应文化间对话和多元文化社会认知的某些核心问题。

”[5] 二是将协商民主看作是一种社团或组织形式。

科恩认为:“协商民主意味着一种事务受其成员的公共协商所支配的社团。

这种社团的价值将民主本身视为一种基本的政治理想,而不仅仅是可以根据某方面的平等或公正价值来解释的衍生性理想。

”[6] 库克则认为:“如果用最简单的术语来表述的话,协商民主指的是为政治生活中的理性讨论提供基本空间的民主政府。

”[7] 三是将协商民主看作是一种决策方式。

米勒认为:“当决策是通过公开讨论过程而达成,其中所有参与者都能自由发表意见并且愿意平等的听取和考虑不同的意见,这个民主体制就是协商性质的。

”[8] 概括起来讲,“协商民主是指政治共同体中的自由、平等公民通过参与立法和决策等政治过程,赋予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的治理形式。

其核心概念是协商或公共协商,强调对话、讨论、辩论、审议与共识。

”[9]二、协商民主的核心及特征1、协商民主的核心协商民主的核心是公共协商。

公共协商是政治共同体成员参与公共讨论和批判性地审视具有集体约束力的公共政策的过程。

形成这些政策的协商过程不是政治讨价还价或契约性市场交易模式,而是一个公共利益责任支配的程序。

公共协商的主要目标不是狭隘地追求个人利益,而是利用公共理性(publicreason)寻求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公民愿望的政策。

[10]2、协商民主的特征作为一种通过公民参与和理性决策并被赋予合法性的治理形式,协商民主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多元性。

多元性是协商民主的社会基础,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多元性的社会现实也是协商民主的动力。

第二、合法性。

协商过程的政治合法性首先出于参与者的意愿,其次是基于集体的理性反思,经过讨论、审议形成政治决策。

第三、程序性。

协商民主尊重程序,并将程序看作决策获得合法性的规范性要求。

在这种程序中,参与者都是彼此平等的,他们根据讨论的结果进行合作。

第四、公开性。

协商民主的公开性特征表现为协商过程是公开的,整个程序是公众知悉的,协商参与者在讨论和对话过程中公开自己支持某项政策的理由和偏好,立法或政策建议是公开的,公众知道政策的形成过程。

第五、平等性。

在协商民主中,参与协商过程需要机会平等、资源平等,平等是理解协商民主的基本要素之一。

第六、参与性。

协商民主鼓励立法和决策的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公共协商,在参与过程中公开自己的偏好和理由,尊重他人的意见。

第七、责任性。

协商过程的参与者在协商对话过程中,知道自身的偏好,了解他人的看法,更知道促进公共利益的政策建议来自各方的共识。

因此,公民有责任维护并促进公共利益,更好地确定支持特定政策的机构、政党和组织。

[11] 第八、包容性。

协商民主通过协商过程创造条件,将各种族文化团体吸纳进协商过程,并且认真倾听每个人的声音,容纳相对独立的、不一致的概念和观点,具有多样化的关怀,所有相关的政治共同体成员在平等的基础上参与决策。

[12] 第九、集体理性。

政治合法性是建立在集体理性的基础之上的。

因为协商过程的结果源自于自主的、在认识上不受限制的政体的集体理性反思的基础上。

在协商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是合理的观点,而不是情绪化的非理性诉求。

[13]三、协商民主的价值意义协商民主理论是在批判自由民主理论和实践的明显缺陷中逐渐形成的,并对当代自由代议制提出了挑战和批判。

史密斯和威尔斯讲,“为什么我们看重协商民主呢?因为协商民主让我们看到更多值得信任和更具合法性的政治权威形式、更明智的决策和对公民权更积极的看法。

”[14]库克认为,在支持协商民主的各种观点中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视角:(1)公共协商过程的教育作用;(2)公共协商过程形成共同体的力量;(3)公共协商程序的公正性;(4)公共协商结果的认识平等;(5)协商民主表述的政治理想与“我们是谁”的一致性。

[15]我国有学者认为协商民主具有重要的规范和实践意义:(1)通过参与和表达促进合法决策;(2)建构健康的民主所需要的良好公民精神;(3)实现权益政治走向公益政治;(4)有效控制行政权力的非民主取向;(5)多样性的协商实践为协商民主理论提供了现实支撑。

[16] 作为一种新兴的民主范式,协商民主在现实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超越已有政治模式的意义。

协商民主在促进决策的合法化、控制行政权力膨胀、培养公民的公共精神,以及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等方面表现出极大的社会价值。

[17]此外,还有学者归纳了协商民主的优点:一是诱发广泛的政治参与和培育积极的政治心态;二是实现平等有效的协商参与和强化公民的政治责任感;三是有效的政治社会化和对公民政治能力的培养;四是消除政治异化,推动政治自治的逐渐实现,实现有效的力量整合与增强政治合法性;五是推动科学决策和节约政治成本;六是消融冲突与推动和谐政治社会的建立;七是扩大知情和参与的范围与建构开放服务型政府;八是增强了政治体的复杂性、适应性和自主性;九是拓宽了民主的广度,加深了民主的深度。

[18]总之,协商民主理论以公民参与决策作为民主的核心价值,把具有不同利益诉求的公民群体之间的平等协商作为实现民主价值的一个主要方面或环节,这丰富了我们对于民主的认识,因此,对于我们更加全面地制定和规划民主建设的目标与任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9]四、践行协商民主面临的困境作为一种复兴或转向的民主范式,协商民主具有以往民主范式所不具备的优点和意义。

但是,它也是构建于特定的理论前提和假设基础之上的,其实际推行也需要一系列现实条件的保障,现实中主体的理性不足和政治能力贫困,协商意识和协商伦理的缺失或沦丧,协商的共同价值原则匮乏和共同利益基础薄弱,公正的协商制度和程序的匮乏与协商场所的不足,强势力量对协商的控制和派系力量对社会共识的漠视等构成了协商民主的理论缺陷和践行困境。

[20]乔治·M·瓦拉德兹认为: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实施协商民主理想必然要面临三个重要的问题:(1)缺乏统一或共同的政治共同体;(2)认知和道德的不可通约性;(3)种族文化团体之间的显著不平等。

[21]此外,在协商理想中还存在内在的紧张关系:程序正当性与独立判断和理性标准之间的紧张;自由和平等之间的紧张;多元论和公开性的紧张;协商理想和当代社会的多元、复杂的实际条件的紧张。

[22] 而且,现实中的好多因素都会导致对协商民主的政治怀疑主义,比如:文化多元主义、社会中日益严重的大规模的社会不平等、社会复杂性、不可避免的共同体偏见和意识形态等。

[23]综上所述,作为近几十年来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范式,协商民主已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专家的热衷探讨,而且这种探讨还将继续下去,虽然协商民主存在其内在的困境和紧张,但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仍彰显出魅力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