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辩证施治糖尿病
中医对血糖控制的辨证施治
中医对血糖控制的辨证施治高血糖是一种常见疾病,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与困扰。
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血糖控制中有着独特的辨证施治方法。
本文将介绍中医对血糖控制的辨证施治方法,并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一、中医对血糖控制的理论基础中医学认为,血糖的正常水平是由脾胃和肝脏相互作用维持的。
当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异常或肝脏调节血糖的能力受损时,就会导致血糖升高。
中医通过辨证施治,以调节脾胃功能和肝脏功能,从而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二、中医对血糖控制的辨证施治方法1. 脾胃虚弱型脾胃虚弱型高血糖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大便稀薄等症状。
中医治疗注重通过补脾胃来改善这些症状。
常用中药有党参、黄芪、炙甘草等,配合适当的饮食调理,如少食多餐,避免大量进食油腻食物。
2. 阳虚型阳虚型高血糖主要表现为畏寒怕冷、肢体乏力、性功能减退等症状。
中医治疗注重通过温阳补益来改善这些症状。
常用中药有熟地、肉桂、杜仲等,配合适当的运动锻炼,如太极拳、气功等,可以提高体内阳气的活动水平。
3. 阴虚火旺型阴虚火旺型高血糖主要表现为口干舌燥、夜间盗汗、头晕目眩等症状。
中医治疗注重通过滋阴清热来改善这些症状。
常用中药有枸杞子、玄参、生地黄等,配合适当的生活调节,如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熬夜,可以调节阴阳平衡。
4. 痰湿郁滞型痰湿郁滞型高血糖主要表现为身体沉重、口苦咽干、舌苔厚腻等症状。
中医治疗注重通过化痰祛湿来改善这些症状。
常用中药有茯苓、木香、苍术等,配合适当的饮食调理,如少食油腻、多吃新鲜蔬果,可以减少体内湿气的积聚。
三、中医对血糖控制的临床应用中医辨证施治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于血糖控制。
一项研究发现,中医辨证施治与常规疗法相比,可以显著降低血糖水平,并改善高血糖相关的症状,如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等。
同时,中医辨证施治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良好的整体效果。
中医辨证施治可以个体化调控,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来制定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效果。
中医药辨证治疗糖尿病的原则和方法
中医药辨证治疗糖尿病的原则和方法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中医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式,在糖尿病的辨证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辨证治疗糖尿病的原则和方法。
一、辨证原则1. 辨证施治中医药治疗糖尿病首先要进行辨证施治。
根据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症状、脉象等信息,确定病人的证候类型,如糖湿阻滞型、胃热炽盛型、气阴两虚型等。
在治疗过程中,针对不同类型的证候采取相应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2. 统筹阴阳中医药辨证治疗糖尿病的原则之一是统筹阴阳。
糖尿病属于中医的“消渴”范畴,多属于热病。
因此,治疗糖尿病时要兼顾清热、益阴的调理,以达到平衡阴阳的目的。
3. 调理气血中医药辨证治疗糖尿病的原则之一是调理气血。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气血不足的症状,如乏力、心悸、气短等。
中医药治疗中可以采用益气养血的方法,调理患者的气血功能,改善患者的症状。
二、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药辨证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根据病人的病情和证候类型,中医师可以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配合糖尿病的治疗。
例如,对于糖湿阻滞型糖尿病患者,可以选用利水渗湿的中药,如茯苓、泽泻等;对于胃热炽盛型糖尿病患者,可以选用清热泻火的中药,如黄连、栀子等。
2. 饮食调理中医药辨证治疗糖尿病还包括饮食调理。
中医认为,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环节。
对于糖尿病患者,要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
一般来说,病人应遵循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原则,比如减少糖类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
3. 针灸疗法中医药辨证治疗糖尿病还可以采用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在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通过针灸可以刺激患者的穴位,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提高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
4. 气功调理气功调理也是中医药辨证治疗糖尿病的一种方法。
气功调理可以通过呼吸调节、运动锻炼等手段来改善病人的体质和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效果。
中医辩证治糖尿(消渴病)
中医辩证治糖尿(消渴病)关键词:中医辩证消渴杨银才一、辩证的主要特点1、分别辩病位:消渴证:(糖尿病)首先要辩三消在那个脏腑,要把三消脏腑定位。
隋唐论“消渴”其病位多责于肾,宋元则按三消分别定脏腑。
宋代多认为“消渴”;其病位多责于肾。
宋代多认为消渴属心,消中属脾,消肾属肾。
消渴在心,则胸中烦燥,舌赤唇红,渴而饮常多,小便数而少。
消喝在脾,症见消谷善肌,饮食倍常,不生肌肉,渴而不甚烦,但欲饮冷。
消渴在肾,可见腿膝枯细,骨节酸痛,精走髓虚,引水自救,渴而饮水不多,随即溺下,小便多而浊。
金元多认为“上消属肺,中消属胃,下消属肾”。
消渴在肺,肺中坚燥,饮多食不多,大便如正常,溲多而频。
消喝在胃,胃火燔烁,善喝善饥,能食而溲;溺赤便闭,消渴在肾,肾虚火旺,精髓枯竭,引火自救,随即溲下,小便稠浓如膏。
心肺因居上焦,脾胃相连,肝肾属位下焦,故消。
故上消防以心肺多病,中消则脾胃俱殃,下消多在于肾,亦有肝并患者。
本病在某脏为主,某脏次之,亦有肺胃同热,必肾不齐,脾肾两虚等多种因素,上中焦,上下焦,中下焦合病,为消渴者,又有上、中、下三焦阳虚而燥热,盛合为消渴者,一般而论,消渴病久,很传变,方易见合病,如上消不解,阳伤气绥,病传中下,中消不解,上炎薰肺,不灼肝肾,而传及上下,下消不解,阴损及阳,火微及阳而不足。
2、虚实而辩:消渴多为多虚,其中正虚是本,阳虚不能制火,火亢而炎止,阳虚火不能归原,多是虚实而存。
虚火浮越,气虚不运,积而生热,化火均是虚火。
初起体壮,邪热有余为主,实火较少,肺经燥热,上焦内燔,胃火炽盛,中焦坚燥,虽时有所见,伤阴耗气,有虚象,瘀血常存于消渴,痰浊亦偶见,但多是脏腑虚弱不化之结果。
故张景岳说:“此三消者,古人悉认为旺证,然有实火者,以邪热有余者;以真阴为足也,使消证而不辩虚实则未有不误者矣”。
邪火实证,可见大渴引饮,消谷善饥,心烦便硬或便溏,溲频亦,肌肉消瘦,脉数、虚证阴火,则见五心烦热,面目黧瘦,脉数、耳轮焦枯,面亦唇红。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原则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原则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紊乱的慢性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在研究和治疗糖尿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介绍糖尿病的中医治疗原则,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种治疗方法的独特魅力。
一、整体观念:平衡阴阳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息息相关。
在糖尿病的治疗中,中医注重整体观念,通过平衡阴阳,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和控制糖尿病的目的。
具体而言,中医治疗糖尿病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阐述:1. 阳虚阴盛:中医认为,糖尿病多见于阴虚阳亢的体质。
因此,治疗糖尿病的重点在于滋阴清热,平衡阴阳。
通过中药调理,可改善机体功能,减轻病情。
2. 脾胃失调:中医强调脾胃的重要性,视脾胃为“后天之本”。
糖尿病患者常常存在着脾胃功能紊乱的问题,因此治疗糖尿病要从调理脾胃入手。
中医会选用一些能健脾和胃的药物,以提高机体的消化吸收能力和代谢水平。
3. 肝肾阴亏:在中医理论中,肝肾为人体的重要脏腑。
糖尿病患者常常伴有肝肾阴虚的情况,因此治疗需重视肝肾的调理。
中医通过药物和针灸等手段,促进肝肾的阴精生成与补充,以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
二、个体化治疗: 辨证施治中医治疗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即辨证施治。
中医医师会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病因,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常见的糖尿病证型和相应的治疗原则:1. 阳虚证:表现为体虚乏力,手脚冰凉,腰腿酸软等。
治疗原则是益气固表,选用补气健脾的中药,如人参、黄芪等来调理机体,提高阳气水平。
2. 阴虚证:表现为口干咽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等。
治疗原则是滋阴清热,选用润肺养阴的中药,如玄参、麦冬等来滋养阴液,降低血糖水平。
3. 湿热证:表现为口苦口干,尿频尿急等。
治疗原则是清热利湿,选用泻火消肿的中药,如茯苓、车前子等来清热解毒,达到控制糖尿病的目的。
4. 脾胃虚弱证: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便溏等。
治疗原则是健脾和胃,选用健脾和胃的中药,如党参、山药等来促进消化吸收,提高机体代谢水平。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施护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施护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中医学认为,糖尿病是由于气血瘀滞、阴阳失调、脾胃失和而引起的。
中医辨证施治强调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治疗,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阐述糖尿病的辨证施治方法,提供对糖尿病患者的中医保健建议。
一、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根据中医理论,糖尿病的辨证分为气虚、阴虚、阳虚和痰湿四种类型。
气虚型糖尿病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脾胃功能减弱等;阴虚型糖尿病主要表现为烦热口渴、消瘦、心烦健忘等;阳虚型糖尿病主要表现为畏寒肢冷、尿频、腰膝酸软等;痰湿型糖尿病主要表现为口干苔黄、体重增加、大便滑腻等。
二、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1. 气虚型糖尿病的辨证施治气虚型糖尿病是由于脾胃气虚引起的,主要治疗方法是益气健脾。
患者可选择食用易于消化的食物,如山药、薏仁、白扁豆等,有助于补充气血;同时还可以进行适量的运动,促进气血的运行。
2. 阴虚型糖尿病的辨证施治阴虚型糖尿病是由于阴液亏损引起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滋阴清热。
患者可选择食用一些具有滋阴作用的食物,如绿豆、百合、枸杞等,有助于补充阴液;同时还要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
3. 阳虚型糖尿病的辨证施治阳虚型糖尿病是由于阳气虚衰引起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温补阳气。
患者可选择食用具有温补功能的食物,如桂圆、杜仲、肉类等,有助于温补阳气;同时还可以进行适量的锻炼,如太极拳、气功等,有助于提升体内阳气水平。
4. 痰湿型糖尿病的辨证施治痰湿型糖尿病是由于体内湿气过多引起的,主要治疗方法是祛湿化痰。
患者可选择食用一些具有利湿化痰作用的食物,如苦瓜、荷叶、山楂等,有助于祛除体内湿气;同时还要避免食用过多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肠道通畅。
三、糖尿病的中医保健建议除了辨证施治外,中医还提供了一些糖尿病患者的保健建议,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首先,合理膳食是至关重要的,要避免暴饮暴食,控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其次,合理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能量消耗,患者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并逐渐增加运动强度;此外,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是重要的,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平稳心态,有助于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
中医药辨证施治糖尿病的原理与方法
中医药辨证施治糖尿病的原理与方法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的胰岛功能受损,导致血糖水平异常升高,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各种并发症。
中医药作为传统医学的瑰宝,经过千百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辨证施治方法。
一、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原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原理基于中医药理论,即通过辨证论治来恢复患者体内的平衡状态。
中医认为,糖尿病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肝肾功能不足等多个因素引起的。
因此,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辨证施治: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体质、病情特点和辨证分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
辨证施治的目的是调整患者的阴阳平衡,让体内各脏腑功能恢复正常。
2. 调理脾胃:中医认为,脾胃是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脾胃功能的调理尤为重要。
中药中经常使用具有健脾益胃作用的药物,如党参、山药等,以提高脾胃的功能,增强人体对营养的吸收利用能力。
3. 活血化瘀: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液循环不畅和瘀血症状,中医通过活血化瘀的方法来改善患者的症状。
常用的中药如桃仁、红花等,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4. 固肾润燥: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肾阴亏损和津液耗损的情况,中医药可以通过固肾润燥的方法来改善这些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熟地、麦冬等,具有滋养肾阴的作用。
二、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下面将具体介绍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治疗糖尿病常常使用中药,包括复方中药和单味中药。
根据不同的病情和辨证分型,医生会开出不同的中药方剂。
比如常用的有淮山药、枸杞子、山药等,具有补脾益肾的作用。
2.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患者的阴阳平衡。
对于糖尿病患者,常用的针灸疗法有耳针和经络针灸等,可以起到调理气血、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药的传统疗法之一,可以通过按摩经络、调理脏腑功能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
中医对糖病的辨证施治
中医对糖病的辨证施治糖尿病是一种代谢障碍性疾病,长期高血糖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传统中医在治疗糖尿病方面,以辨证施治为主要方法,通过辨证论治,针对不同的体质,选用相应的治疗方案。
下面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中医对糖尿病的辨证施治。
一、中医对糖尿病的辨证体质分类中医将糖尿病患者根据辨证体质可分为气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等几种类型。
不同的体质类型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和病情发展上有所差异,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辨证施治方法。
1. 气虚体质气虚体质的糖尿病患者常表现为乏力、气短、容易出汗、面色苍白等症状。
中医治疗该类型的病人会选择补气养阴、健脾益肺的方剂,如六味地黄丸、养血安神丸等,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2. 阴虚体质阴虚体质的糖尿病患者常表现为烦渴、多饮多尿、眩晕等症状。
中医治疗该类型的病人会选择滋阴降火的方剂,如二至丹、夜补天汤等,以平衡阴阳,保持体内的水液平衡。
3. 痰湿体质痰湿体质的糖尿病患者常表现为肥胖、口干、苔腻等症状。
中医治疗该类型的病人会选择清热化湿、健脾祛痰的方剂,如淡竹叶清热汤、健脾祛痰丸等,以改善体内的湿气状况。
4. 湿热体质湿热体质的糖尿病患者常表现为口渴、尿短赤、痤疮、便秘等症状。
中医治疗该类型的病人会选择清热湿滞、利湿通腑的方剂,如龙胆泻肝汤、醒脾化瘀丸等,以清热解毒、祛湿通气。
5. 血瘀体质血瘀体质的糖尿病患者常表现为疼痛、肢体麻木、瘀斑等症状。
中医治疗该类型的病人会选择活血化瘀、养血通络的方剂,如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代谢。
二、中医对糖尿病的辨证辨病中医对糖尿病的辨病主要根据病人的病症状进行分型,这些病症状包括饮食习惯、精神状况、睡眠质量等。
1. 多饮多尿型多饮多尿型的糖尿病患者临床上表现为口渴、多尿、排尿频繁等症状。
中医治疗时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类型选择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
2. 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足部感染、溃疡长期不愈合等症状。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展开全文中医治疗糖尿病是通过辩证施治来达到控制血糖目的的。
糖尿病属中医的“消渴”范畴,中医将其按不同的病机分为上消、中消、下消等不同类型,根据不同的类型又采用不同的方剂治疗,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糖尿病是西医的说法,中医是没有糖尿病病名的,糖尿病属中医的“消渴”范畴,患者可出现身体消瘦、多尿、多饮、多食、尿有甜味等病证。
针对糖尿病,中医主要通过辩证施治来调理血糖,使血糖不再反复。
那么糖尿病的中医辩证论治怎么辨别?一、上消、肺热津伤症状为口干舌燥、舌边尖红、烦渴多饮、尿频量多、舌苔薄黄,脉洪数。
治疗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为主。
可选用消渴方加减。
生地黄、黄连、生姜、天花粉、蜂蜜、藕汁等,葛根、麦冬以生津止渴。
如肺肾气阴亏虚,可选用二冬汤,处方包括麦冬、天冬、黄芩、天花粉、甘草、知母、人参、荷叶。
其中人参赞有益气生津功效,知母、花粉、二冬黄芩则可清热解渴。
二、中消、胃热炽盛症状为形体消瘦、多食易饥、苔黄、大便干燥、脉滑实有力。
治疗以养阴增液、清泻胃炎为主。
可选用玉女煎加栀子、黄连。
处方包括熟地黄、石膏、麦冬、牛膝、知母、栀子、黄连。
其中知母、石膏有清泄肺胃之热的功效,麦冬、生地黄则有滋养肺胃之阴的效果。
栀子、黄连可清热泻火,牛膝则引热下行。
三、下消1、肾阴亏虚症状有尿频、量多或尿甜、舌质红、口干唇燥、脉沉细数。
治疗以滋阴固肾为主,可选用六味地黄丸。
若肾阴不足、阴虚火旺,有失眠、烦躁的症状,治疗以养阴清热、固精潜阳为主,可用六味地黄丸加龟板、黄柏、牡蛎、龙骨、知母。
2、阴阳两虚症状有尿频、腰膝酸软、阳痿不举、形寒畏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疗时以温阳滋肾固摄为主,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如有血瘀之症,可加用山楂、丹参活血化瘀,也可以加金樱子、覆盆子、桑螵蛸等被肾固摄。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通过长期的药物、饮食和运动等方面的管理来控制血糖水平,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中医理论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人体内的阴阳失衡、气血不畅、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
因此,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关键在于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气血不畅和脏腑功能失调,从而达到控制血糖水平的目的。
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它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症状,结合中医理论和辨证方法,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对患者的辨证施治,可以达到调节人体内环境、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本原则。
糖尿病患者常常出现阴不足、阳有余的情况,因此中医治疗的关键在于调整阴阳平衡。
通过使用一些具有养阴、益肾、温阳、利湿等功效的中药,可以有效地调节患者的阴阳平衡,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除了中药治疗外,针灸也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针灸可以刺激人体的穴位,促进气血流通,调节内分泌系统,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一些具体的针灸治疗案例表明,针灸治疗可以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血脂代谢和临床症状。
在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方面,现代医学主要采用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等方法。
然而,这些药物治疗方法往往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和局限性。
相比之下,中药治疗糖尿病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多层次的优势,可以显著降低血糖水平,同时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预防和管理糖尿病的关键在于饮食、运动和监测血糖。
在饮食方面,糖尿病患者应该控制摄入的热量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同时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品的摄入。
在运动方面,患者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等,以促进身体的代谢和健康。
在监测血糖方面,患者应该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了解自己的血糖控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患者的辨证施治,可以达到调节人体内环境、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糖尿病中医辨证中医辨证论治(一)无症状期证候:一般没有突出的临床表现,食欲旺盛,而耐劳程度减,化验检查一般血糖偏高,但常无尿糖。
应激情况下血糖明显升高,出现尿糖。
治法:滋阴养肾。
方药:麦味地黄汤加减。
(二)1.阴虚燥热期(1)上消(肺热津伤证)证候:烦热多渴,口干舌燥,尿量繁多,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消渴方加减。
(2)中消(胃热炽盛证)证候:多食易饥,口渴多尿,体形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而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方药:玉女煎加减。
(3)下消(肾阴亏虚证)证候: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味有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固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2.气阴两虚证证候:口渴引饮。
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体瘦,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
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方药:七味白术散加减。
3.阴阳两虚证证候:小便频数,浑浊如膏,甚则饮一溲一,面色黧黑,耳轮焦干,腰膝酸软,形寒畏冷,阳痿,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滋阴温阳,补肾固摄。
方药:肾气丸加减。
4.痰瘀互结证证候:“三多”症状不明显,形体肥胖,胸脘腹胀,肌肉酸胀,四肢沉重而刺痛,舌黯或有瘀斑,苔厚腻,脉滑。
治法:活血化瘀祛痰。
方药:平胃散和桃红四五趟加减。
5.脉络瘀阻证证候:面色晦暗,消瘦乏力,胸中闷痛,肢体麻木或刺痛,夜间加重,唇紫,舌黯或有瘀斑,或舌下青筋怒张,脉弦或沉涩。
治法:活血通络。
方药:血腑逐瘀汤加减。
(三)并发症1疮痈:治以清热解毒,用五味消毒饮合黄芪六一散加减治疗。
2.白内障、雀目、耳聋:治以滋阴补肾,益精补血,用枸杞地黄丸、养肝丸、磁朱丸加减治疗。
•上消主证: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
苔薄黄,脉洪数。
饮食调•护原则:清热润肺。
生津止渴。
施膳配•方:①菠菜银耳汤;②莲子茯苓糕H3;③•鲜石榴汁。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正文:
一:糖尿病的概述
1.1 糖尿病的定义和分类
1.1.1 定义:指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导致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升高,以及伴有多种代谢紊乱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1.2 分类:
a) 第一型(胰岛素依赖性);
b) 第二型(非胰岛素依赖性);
c) 妊娠期糖尿病。
二:中医辨证治法介绍
2.1 中医辩证理论基础
在对待任何一个具体临床问题时,都必须根据整个人体内外环境相互关系来进行判断。
通过观察四诊即望闻问切等方法获取信息,并结合八纲九候十三般奈尔之象形成最后确识与推断。
2.2 辨证施治原则
根据所得到的辩别结果采取针灸按摩药物调节饮食运动心态保健等方式达到预防幕事发生并恢复机能平稷状态
三: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治法
3.1 糖尿病的常见中医辩证类型及特点
a) 气阴两虚型;
b) 脾胃湿滞型;
c) 阳盛阴亏型。
3.2 中药方剂推荐与使用方法
根据不同的辨别结果,选择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并注明用量和服用方式。
四:饮食调理建议
提供适合患者饮食习惯和禁忌事项等相关信息
五:运动保健指导
告知患者适宜参加哪些体育锻练项目以达到预期效果六:心态调节建议
给出一些建立积极心态并有效管理压力情绪等方法
七:附件:
在此处列出文档所涉及到需要提供给读者查看或文件名称列表。
八:本文所涉及法律名词解释:
- 法律名词A: 解释说明...
- 法律名词B: 解释说明...。
中医辨证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分析
中医辨证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分析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
传统中医学将糖尿病归为“消渴”范畴,认为其主要病机是湿热病邪阻滞气血循行所致。
中医辨证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分析如下:1.辨证分型:中医将2型糖尿病大致分为气阴两虚、瘀热炽盛、脾肾两虚、湿阻脾阳四类。
1.1气阴两虚型:症状表现为多饮、多尿、乏力、消瘦、神疲、气短等。
舌苔白或微黄,舌体较红,脉象细弱。
治疗重点是滋阴益气,清热生津,常用黄芪、玄参、麦冬、白术等药物。
1.2瘀热炽盛型:症状表现为糖尿、口渴、消渴、尿急,甚至出现目翳、痛、红肿等糖尿病并发症。
舌红苔黄,脉象数滑。
治疗重点是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常用黄连、连翘、丹参、赤芍等药物。
1.3脾肾两虚型:症状表现为乏力、体倦、腰膝酸软、尿频、遗精等。
舌淡苔白,脉象波虚。
治疗重点是健脾养血,温肾壮阳,常用党参、熟地、巴戟天、枸杞子等药物。
1.4湿阻脾阳型:症状表现为多饮多尿、口渴、纳差、腹胀等。
舌质淡 swollen苔白腻,脉象滑。
治疗重点是燥湿健脾,温阳化湿,常用茯苓、陈皮、山药、砂仁等药物。
2.中医药治疗:治疗2型糖尿病的中药可以按照辨证施治的原则使用。
2.1苦瓜:苦瓜富含苦瓜元素,具有降糖作用,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葡萄糖的代谢和利用。
2.2五味子:五味子能够增强胰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具有调节血糖的作用。
2.3黄连:黄连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瘀热炽盛型的2型糖尿病。
2.4黄芪:黄芪具有益气、固表、增加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适用于气阴两虚型的2型糖尿病。
2.5茯苓:茯苓能够利尿、健脾、利湿,可用于治疗湿阻脾阳型的2型糖尿病。
3.其他治疗方法:3.1饮食疗法:中医强调饮食调理,建议采用低脂、高纤维、低糖、低盐的饮食方案,避免高糖、高脂、高盐的食物,同时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3.2运动疗法:中医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调节气血运行,增加代谢率,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
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辨证分型而定,主要包括气虚型、阴虚型、痰湿型、湿热型等。
下面将详细描述每种症型的具体表现和相关的中药组方:一、气虚型糖尿病:症状特点:多见于中年以上患者,主要表现为乏力、肢体无力、容易出汗、食欲不振、气短、心慌、多尿、遗精等。
中药组方:理气补脾汤。
组方成分:黄芪、党参、白术、升麻、炙甘草等中药。
作用机制:此方可增强脾胃功能,促进食物消化吸收,提高体内的气血水平,从而改善糖尿病症状。
二、阴虚型糖尿病:症状特点:多见于中年或老年患者,主要表现为干口渴、多尿、口干舌燥、心烦、失眠、体重减轻、腰膝酸软等。
中药组方:六味地黄丸。
组方成分: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丹皮、麦冬等中药。
作用机制:此方具有滋阴养血、清热生津的作用,可以改善阴虚型糖尿病患者的症状。
三、痰湿型糖尿病:症状特点:主要表现为体重增加、腹部胀满、浑身沉重、粘腻口感、容易疲倦、思维迟钝等。
中药组方:龙胆泻肝丸。
组方成分:黄芩、柴胡、茯苓、木香、山楂等中药。
作用机制:此方可清热利湿,调节肝气,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改善痰湿型糖尿病的症状。
四、湿热型糖尿病:症状特点:主要表现为多汗、口渴、小便短频、大便稀薄、烦躁不安、疼痛感、体重下降等。
中药组方:柴胡疏肝散。
组方成分:柴胡、黄芩、升麻、白芍、茵陈等中药。
作用机制:此方可清热解毒,调理肝胆,平稳情绪,减轻湿热型糖尿病患者的不适症状。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中药组方仅为示例,中医辨证治疗的具体方案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而定,由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制定。
治疗糖尿病不仅仅依赖中药,还需要结合饮食调理、针灸、气功等方法,以及现代医学的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管理,形成全面的治疗计划。
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时应定期咨询中医师,并与主治医生协作,以确保糖尿病得到有效控制和管理。
科学研究仍在进行中,以更好地了解中医辨证治疗在糖尿病管理中的作用。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中医具有独特的辨证施治方法,在糖尿病的治疗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1、中医辨证分类中医将糖尿病分为糖多病、淋浊病和消渴病三种类型。
糖多病主要表现为多尿、多食、多渴;淋浊病主要表现为尿液浑浊,尿频,尿急,尿少,烦躁易怒;消渴病主要表现为口渴、口干、多食、多饮。
2、中医辨证施治方法在治疗糖尿病时,中医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根据不同的病症选择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
(1)糖多病治疗:主要通过清热利尿、润肺化痰等方法进行治疗,常用药物有黄连、茯苓、桑白皮等。
(2)淋浊病治疗:主要通过清热利湿、利尿通淋等方法进行治疗,常用药物有车前子、菖蒲、薏苡仁等。
(3)消渴病治疗:主要通过清热生津、滋阴降火等方法进行治疗,常用药物有玄参、麦冬、天冬等。
3、中医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的重要性,对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进行调理也是治疗的一部分。
中医建议糖尿病患者少食多餐,选择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食物,如糙米、蔬菜、水果等。
4、中医养生方法中医强调养生,对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生活也有相应的要求。
中医建议糖尿病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等。
5、本文档涉及附件本文档所涉及的附件包括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案、中药处方示例、饮食调理方案等。
6、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医辨证施治:中医辨证施治是根据中医辩证的理论来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2)糖多病:一种糖尿病的分类,主要表现为多尿、多食、多渴。
(3)淋浊病:一种糖尿病的分类,主要表现为尿液浑浊,尿频,尿急,尿少,烦躁易怒。
(4)消渴病:一种糖尿病的分类,主要表现为口渴、口干、多食、多饮。
糖尿病中医辨证治疗5法_胡永东
91第11卷 第6期 2009 年 6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1 No. 6 Jun . ,2009糖尿病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因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抵抗所致的以高血糖为基本病理生理改变的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紊乱综合征。
根据中医对消渴的认识、记载与描述与糖尿病极为相似,糖尿病当属中医消渴病的范畴。
消渴之“消”有3个含义:一指善消水谷而多饮善饥;二指消灼津液而致津液不足;三指身体消瘦[1]。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理论渊源于《内经》等经典著作,治法以“治之以兰,除陈气也”为总则。
后世医家又从不同侧面对其理论、治法作了补充、发展。
现结合个人体会将其归纳为五大治法。
1 滋阴润燥法《素问·阴阳别论篇》曰:“二阳结谓之消”。
其主要表现必然是多饮、多尿、多食、大便干燥,强调了阴虚热结的病机。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药方》立清热泻火、生津止渴之大法,创玉泉丸、黄连丸,建立了清热滋阴治疗消渴的基本法则。
施今墨[2]先生把阴虚燥热看作是消渴病的根本病机,他说吾人所以患消渴病者,盖因火炎于上,阴亏于下,水火不相既济所致,做常习用白芍、五味子、生地、麦冬、元参、乌梅等药,酸甘化阴、生津补液,且能除热。
实热者,以三黄石膏汤之类为主方;邪实正虚者,佐以西洋参(或北沙参),仿人参白虎汤之意;二阳结热蕴毒盛者,又常用绿豆衣与苡仁米为伍;渴饮无度者,习用增液汤合生脉散加石斛;饮一溲二者,宜用黄精、玉竹、山萸肉、枸杞子、肉苁蓉、菟丝子之类;属虚寒者,极应予服壮阳、补虚、固脱、填髓之剂。
任继学[3]自拟“消渴方”治疗本病,药用:知母30g,黄精15g,花粉15g,生山药25g,生地25g,天冬25g,大队养阴清热,生津润燥之品为君,辅以附子2g,肉桂3g,温阳化气而生津化液,加少许红花以畅经络之瘀,佐山萸肉10g,石斛10g,以助肾统五液之能。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治疗一、病因及病机分析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病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气滞、痰瘀、阴虚、阳亢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的脾胃功能失调,脏腑功能紊乱,进而引发血糖升高的情况。
二、临床症状及辨证分型1.症状描述糖尿病的临床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多食、乏力、消瘦、口渴、口干、视力模糊等。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血糖、高胰岛素、高胰岛素抗体等特征。
2.辨证分型(1)气滞型:主要表现为情绪波动、胸闷、脘腹胀痛等症状,舌苔黄腻,脉弦滑;(2)痰瘀型:主要表现为胸闷、腹胀、便秘等症状,舌质紫暗,苔黄腻,脉滑或涩;(3)阴虚型:主要表现为口干、口渴、夜尿频多、形体消瘦等症状,舌红少津,脉细数;(4)阳亢型:主要表现为多食多饮、消瘦、多汗等症状,舌红苔黄脉弦数。
三、治疗原则及方药选择1.治疗原则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原则是调和气滞、化痰瘀、滋阴润燥、祛阳降脂。
治疗过程中,按照患者的具体症状和辨证分型,采用相应的方剂进行调理。
2.方药选择(1)气滞型:柴胡汤加减;(2)痰瘀型:降糖胶囊、祛痰汤加减;(3)阴虚型:养阴清热汤加减;(4)阳亢型:黄芩煎加减。
四、治疗措施及注意事项1.治疗措施(1)饮食调理:控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增加纤维素的摄入,避免暴饮暴食;(2)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3)运动疗法:适度有氧运动,促进血糖的消耗;(4)心理疏导: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来缓解患者的压力和紧张情绪。
2.注意事项(1)定期监测血糖和其他生化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措施;(2)避免疲劳和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休息;(3)合理安排饮食结构,避免过度饮食和劳累;(4)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根据病情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糖尿病患者用药指南、饮食调理指南、运动锻炼计划等相关资料。
法律名词及注释:1.糖尿病: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中医对糖尿病的辨证施治
古往今来 , 中医治疗 糖尿病有 多种方法 , 补 肾法 , 健脾法 ,
从肝论治法 , 笔者总结出 以下几种治疗法则 。
中医认 为消渴病 机主要 是 由于素 体阴虚 、 五脏柔 弱 、 饮食 不节 、 过食肥甘 、 情 志失调 、 劳 欲过度而导致阴虚燥热 。主要发
病机制有 以下几点 。
热痛, 或足 趾发黑 、 溃烂 , 消瘦 , 小便 频数 , 舌红绛无 苔 , 或有裂 2 - 3 毒热 内蕴型 表 现为 患肢黯红 , 微肿, 皮肤 灼热 , 甚
中 医对 糖尿 病 的辨 证施 治
周 广 明 鞠 萍 董 雪 孟祥红
( 桓台县人民医院, 山东 桓台 2 5 6 4 0 0 )
药 为佐 。 诸药合用既能清热解毒 、 散邪通 窍 , 又有行气利湿之功 效 。本 文观察组 治愈 3 9 耳, 显效 3 l 耳, 有效 1 5耳 , 无 效 9耳 ,
总有效率为 9 0 . 4 %; 对照组治 愈 2 9耳 , 显效 2 l 耳, 有效 2 0耳 ,
的发病过程 中, 痰瘀 互结 现象均不 同程度地存在。
3 . 1 滋 阴清 热法
中医认为糖尿 病的主要发病原 因是素
体阴虚 , 所 以古今 医家多选择 滋阴清热法作为治疗 消渴的基础 原则。现代研究证 明滋阴清热药能够维护血管 内环境 , 可以改 善调节血管 内环 境紊乱时 的氧化应激 、 炎症损 伤 、 血液高凝 状 态等。从 中医理论 分析 , 滋 阴清热药药性寒 凉 , 性属阴 , 可以抑 制体内阳热 , 维持体 内阴阳平衡 。药理 实验证 明滋阴清热药具 有降血糖 、 降血脂 , 提 高受体 胰岛素灵 敏度 , 预防糖尿病并 发症
的作用 。
糖尿病中医辨证论治
糖尿病中医辨证论治糖尿病中医定义为“消渴”病,中医治病以辨证论治为出发点,讲究从根论治。
中医对糖尿病有⼀套成熟的治疗⼿段和⽅法,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虚症,在虚症的基础上衍⽣出多多少少的实证,在病因认识上,也可在实证基础上转化为虚实交错的证候。
总之,糖尿病以虚为本,以实为表,在治疗上,可根据病情的轻重⽽选择性⽤药。
糖尿病临床上典型症状表现为尿多,⾷多,饮多,尿甜,总体是由于阴虚内热导致,证候表现多样,典型的有三个证候,即是阴虚内热证、⽓阴两虚证和阴阳两虚证,根据脏腑分布位置有可分为“上消”、“中消”、“下消”。
糖尿病迁延⽇久,脏腑功能必受损,进⽽影响脾肾的⽔液,及其他物质的运化⽽淤积⾝体内外产⽣多种辩证。
脾胃乃后天⽣成之源;肾乃先天之精⽣成之源,因此在糖尿病治疗上,两者都显得⾄关重要,治疗此病尤以脾胃为最重,脾胃和则糖尿病能治愈,脾胃不和则糖尿病不能治。
关于糖尿病辨证论治,笔者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分为“上消”、“中消”、“下消”论治;“上消”即以治肺阴虚,燥热为总体。
阴虚者⽽产⽣内热⼝燥可与⽟泉丸益⽓⽣津,⽌渴除烦且益⽓和中。
内热津亏⽽⽓阴两虚可与⼆冬汤。
⽟泉丸葛根、天花粉、地黄、麦冬、五味⼦、⽢草。
服法⼝服⼀次6g ⼀⽇4次。
⼆冬汤天冬(去⼼)⼆钱(6g),麦冬(去⼼)三钱(9g),花粉、黄芩、知母、荷叶各⼀钱(3g),⽢草、⼈参各五分(1.5g)。
服法⽔煎服。
“中消”即以治脾⽓阴虚,燥热为总体。
⽓阴虚者可与七味⽩术散,燥热者可与⽟⼥煎。
七味⽩术散⼈参(6g),茯苓(12g),炒⽩术(12g),⽢草(3g),藿⾹叶(12g),⽊⾹(6g),葛根(15g)。
服法为粗末,每服钱(6g),⽔煎服。
⽟⼥煎⽯膏9-15g,熟地9-30g,麦冬6g,知母5g,⽜膝5g。
服法上药⽤⽔⼀盅半,煎七分,温服或冷服。
现代⽤法:⽔煎服。
“下消”即以治肾阴虚,肾阴阳两虚为总体。
肾阴虚者可与六味地黄丸,肾阴阳两虚可与⾦匮肾⽓丸。
糖尿病治疗的中医中药辩证思路与方法
糖尿病治疗的中医中药辩证思路与方法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持续升高。
传统的中医学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即通过“消除渴欲”来缓解病情。
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的辩证思路与方法,强调个体之间的差异,注重治疗的个体化。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的辩证思路与方法。
1. 中医辨证治疗的思路在中医理论中,认为糖尿病的发病与饮食、情志、运动等多种因素有关。
中医辩证治疗的思路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辨证施治、调节饮食、锻炼身体、调畅情志。
首先,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治疗。
根据中医理论,糖尿病常见的辨证类型有气阴两虚、脾胃湿热、肝肾阴虚等。
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会采用不同的中药进行治疗。
其次,中医认为饮食对于糖尿病的治疗至关重要。
中医强调调节饮食,主张合理配餐,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避免过度进食高糖食物。
同时,中医还推崇“以脾为中”,强调脾胃的调养,以提高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
此外,中医强调适度运动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也非常重要。
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代谢率,增加肌肉的敏感性,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
但注意运动的时机和强度,避免过度运动导致低血糖。
最后,中医注重调畅情志对糖尿病的影响。
情志不畅常常导致气机郁滞,影响脏腑功能。
中医提倡通过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有助于控制糖尿病的进展。
2. 中药治疗的方法在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时,常使用一些具有降血糖作用的药物。
目前临床应用比较广泛的中药有苦瓜、山药、黄芪、金银花等。
这些药物能够调节胰岛功能、降低血糖浓度,并且对各种辨证类型的糖尿病都有一定的疗效。
例如,苦瓜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治疗糖尿病的良药。
中医认为苦瓜具有凉血降糖、调节胰岛功能的作用。
现代研究也发现,苦瓜中的活性成分能够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降低血糖水平。
此外,山药也是治疗糖尿病的常用药物之一。
中医认为,山药能够补脾胃、健脾益气,对于脾胃虚弱、消渴症状明显的糖尿病患者有良好的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如何辩证施治糖尿病
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
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
上伤燥热,下病湿寒,燥热在肝肺之经,湿寒在脾肾之脏。
肝主疏泄,木愈郁而欲泄,泄而不通,则小便不利,泄而失藏,则水泉不止。
希望您能看得懂。
看懂者此病可治。
再来个简单的:在中医经典文献《黄帝内经·奇病论》中已经明确从行为方式上阐述糖尿病:
“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
转为消渴。
”
隋代医学著作《诸病原候论》在防治糖尿病的指导中直接指出了运动与进餐时间安排问题:
“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
”
唐代医学著作《千金方》中记载了行为方式不仅是疾病的起因,也是疾病复发的原因:
“不减滋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病已而可复作。
”明代医学著作《景岳全书》中,
进一步强调了营养改变和生活方式变化的问题:“消渴病,其为病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变,
酒色劳伤之过,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也。
”清代医学著作《辩证冰鉴》描述了进食对
解除消渴的意义:“得食则渴减,饥则渴尤甚。
”这些宝贵的经验,为今天的糖尿病行为
研究奠定了基础。
文章发布者:心晴来源:寻医问药社区收藏本文
古往今来,中医治疗糖尿病有多种方法。
有从肝论治,有从健脾沦治,有补肾论治,有活血论冶,有滋阴论治等等。
笔者在近二十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十大治疗法则,现介绍如下,供您参考。
1.滋阴清热法
中医学认为捎渴病的病因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此,滋明清热法是古今医家治疗消褐病的基本法则。
适应于治疗肺胃燥热证,胃热炽盛证,肠燥津伤征,燥热伤肺证,血中伏火证。
现代实验研究证明,滋阴清热类中药缓解口渴症的机理是通过改善体液渗透压及细胞内脱水或者通过直接降血糖面发挥作用。
滋阴清热法实验证明有降血糖,降血脂,降低血教度,对抗胰升糖索,提高胰岛素受体灵敏度,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等作用。
滋阴清热法主要适用于中医辨证为阴虚热盛型的消渴病患者,症见口干口渴,口苦、五心烦热多食,易饥,盗汗,舌质红,舌苔薄白,脉弦细或脉弦数。
常用中药如生石膏、知母、黄连、元参、沙参、旱莲草、山药等。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医学家观察到,糖尿病患者不仅存在着血癌,而且血癌证是糖尿病发生,发展及发生多种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因此,提出活血化察法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法则。
有统计资料显示,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肋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很高,约占19.8%一44.9%,老年糖尿病大多属于2型糖尿病,发生脑血管病变者,也以2型糖尿病为主,约占97.5%,因此,防治脑血管病的主要对象是2型糖尿病。
老年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变中,肋血栓形成占90.1%。
2.活血化瘀法
在现代中医临床实践中,活血化瘀法主要适应于治疗中医辨证为被血阻络者,并且可以在糖尿病表现的不同证型中配合运用。
无论其有无典型的被血征象,例如舌质紫暗、痰点或换斑。
常用中药有:红花、三七、丹参、桃仁、鸡血藤等。
在具体运用活血化癌法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实践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又可以详细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是理气活血法,适应于气滞血癌证,常用方剂为血府远疥汤加减(本方出白《医林改锗》)。
第二是益气活血法,适应于消褐证见气虚兼被者,常用方剂为补阳还五汤加减(本方出e6医林改锗》)。
第三是滋阴活血法,适应于消褐证的病机为朋虚燥热,阴虚火盛,产生察血者。
常用方剂为一贯煎加减或玉女煎加减,六味地黄九加减。
1979年祝沤予教授将活血化窃的补阳还五汤引入糖尿病的治疗,并创制了降糖活血汤,使糖尿病的中医治疗趋于完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基础。
气在体内具有气化、营养、固摄、温照、推动等多种生理功能。
内热伤津,津伤则气弱。
这种情况应取益气生津之法。
3.益气生津法
适应于治疗气阴两虚,症见口干舌燥、多饮多尿、疲乏无力,舌质红,舌苔白,脉弦细。
常用中药如黄花、人参、山药、麦冬、沙参等。
中医认为,肝主流泄,司气机之通畅,推动血液和律液的正常运行,并调节脏腑的气机升降。
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人都己初步认识到“消渴”与情志不舒,肝失调杨,气机紊乱有密切关系。
清代著名医家黄坤载精辟地论述曰:“消渴者,足服阴之病也”。
认为消渴病的病机主要是由干肝失疏泄,郁而化火,灼伤津液而成。
并且强调“消渴之病,则独寅肝木而不责肺金”。
这一观点开创了中医“从肝论治糖尿病”之先河。
现代名医王钢柱首次明确提出了“肝失调畅,气机紊乱是消渴病发生发展的病机关键”这一观点。
4.疏肝调气解郁法
适应于治疗肝气郁结或肝气横逆,症见情绪抑郁,纳呆少食、胸胁胀闷、急躁易怒,舌质红,舌苔黄、脉弦。
常用中药如柴胡、白芍、荔枝核、佛手、香附等。
据报道,气阴两虚型占老年糖尿病患者的44.1%。
笔者对于这种证型的糖尿病患者,以益气养阴,生津止渴为治疗大法,自拟降糖饮治疗,获满意疗效。
处方:生黄花30克,怀山药20克,玄参20克,丹参20克,葛根20克,麦冬25克,苍术10克,丹皮l 2克,生地黄10克,天花粉12克,知母N克,地骨皮12克,黄连4克。
5.清热解毒法
适应于治疗中医辨证为热毒炽盛者,症见口舌生疮,口苦目赤、疮疡疗肿、便秘搜黄,舌质红,舌苔黄,脉数。
常用中药有色腥草、白茅根、金银花、马齿苑,蒲公英等。
6.泻下润燥法
泻下润燥法适应于以下三种情况:①津伤燥结之症者;②肠燥便秘者;③疲热互结者。
常用方剂是加味桃仁承气汤加减。
常用中药有:大黄、桂枝、桃仁、元胡粉、甘草、元参、生地黄、麦冬、黄茂、地骨皮等。
实验研究证明,该方能明显降低血糖,降低血脂、改善血液晶度,减轻或延缓糖尿病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的增厚,增强机体对胰岛索的敏感性,改善胰岛京抵抗。
中医认为,肾与消渴病的发生及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肾虚的证候贯穿于消渴病的始终,补肾为治本之法。
补肾固精法的传统方剂是六味地黄丸。
现代研究表明,本方有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作用。
主要用于治疗肾阴不足所致的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病证。
8.益气健脾法
气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益气健脾法有较好的改善糖尿病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抗衰老和防治糖尿病多种并发症的作用。
益气健脾方剂能增加胰岛B细胞数目,恢复胰岛B细胞的正常功能。
常用中药有灵芝、黄芪、太子参、白术、获荟、山药、苍术、黄精等。
9.祛痰化痰法
适应十痰瘀互结,症见头昏头晕、胸[;q心悸,气短乏力,健忘失眠、胸胁胀满,舌质暗红或痰斑,舌苔厚腻,脉弦滑。
常用中药如好参、鸡内金、山栖总政仁、郁金、夏枯草等。
10.健脾补肾法
适应于脾肾阳虚,症风纳呆食少,院胺胀满,下肢浮肿,小便不畅而民量少,舌质谈胖嫩,舌苔白滑,脉沉细。
常用中药如人参、黄46、杜仲、牛膝、山药、山英肉,炮附子、肉桂、车前子等。
以上就是中医辩证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希望给糖尿病老病友带来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