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尚荣谈综合实践活动价值体认
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价值
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价值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重大改革,是促进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措施。
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逐步走向“规范化”、“常态化”,让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真正落到实处,首先要明确其课程价值。
一、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定位1.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国家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具有强制性,体现国家意志。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一方面,它安排专门的学习时间,每周3课时。
同时,它有特定的内容领域,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方面。
2.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市一门与语文、数学、外语、品德与生活(社会)、科学等科目并行设置的、相对独立的综合课程。
它虽然与其他课程有某种相关性或联系,但它的价值并不是其他课程所能完全体现的,因为其他任何相关课程都在一定知识体系或学科体系下来实现有关课程价值,而综合实践活动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恰恰在于超越分科的知识体系和严密的学科逻辑,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来安排学生从事实践性的学习活动。
3.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和校本开发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一门必修课,但是它与其他必修课程的性质还是有所不同的。
作为一门必修课,国家只出台基本的指导纲要,规定课程名称、内容指向、课程比例、开设年级以及相应的指导性意见。
至于具体怎么开设,则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地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二、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价值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设置的国家必修课,具有独特的课程价值,是新课程结构中不可或缺、不可取代的课程。
教师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要重点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价值。
只有真正把握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价值,在指导过程中才会有意识地、自觉地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追求落实到学生活动开展过程中。
1.丰富学生的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综合实践活动开放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搭建了展现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舞台,每个学生都能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学生在实践中收获很多,并逐步发现了自己的潜能,从中获得了自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以小组活动为主要活动方式,为学生彼此之间的交往合作提供了机会,学生在活动中分工合作,在小组这个学习共同体中学会与人相处,发展协作能力、体验共同进步,增进了合作意识;综合实践活动将学生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去与社会接触,与自己陌生的人打交道,活动使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交往能力得到了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密切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能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的热情。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给学生带来的全面发展与价值观传递的探究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给学生带来的全面发展与价值观传递的探究2023年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参与者的角度来看,这些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全面发展的机会,同时也传递了很多重要的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给学生带来的全面发展与价值观传递。
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机会。
首先,这些课程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去参与社区服务。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了解社会的不同需求和问题,并尝试解决它们。
这将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同时帮助他们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
第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提高学生的技能和能力水平。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如讲座、学习旅行等等,让学生有机会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创新、领导、团队合作等方面的技能。
同样地,学校可以让学生参加运动会或体育比赛,以帮助他们发展身体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
除此之外,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机会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例如,学校可以开展一些科技、艺术或文化活动,让学生去思考和探索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为他们打开一扇等待探索的新大门。
这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鼓励他们研究新的技术和想法,为未来做出贡献。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同时也有助于传递一些重要的价值观。
首先,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学校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和课程来教育学生如何面对人生的挑战,如何保持积极的心态,如何正确的对待自己和他人。
这将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学校可以通过一些志愿者活动和社区服务来教育学生关注社会公益事业,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这将强化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同时激发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成为负责任的公民的热情。
价值体认: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探索
价值体认: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探索中国儿童需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者、践行者。
价值体认是指通过体验观察去认知、认同价值意义,是一种深度的儿童价值理解与价值建构。
我们探索了以“价值体认”为核心目标的小学生道德教育实践样式。
研究内容聚焦了“核心价值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道德教育内容,利用73篇与之相关的教材以及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小学生确立家国情怀、责任意识,学会为人处事、待人接物,奠定了“国家认同”的基础。
实践路径探索了“教学变革路”。
以体验为切入点,探索“教”“学”变革路径。
“教”突出:教学内容建构—教学情境创设—教学策略选择—评价多元创新;“学”做到:确定学习内容,了解情境任务;参与体验活动,获得价值认知;进行价值判断,增强价值认同;组织价值践行,实现价值内化。
进行了“体验式活动”的教学设计与组织,提炼了活动设计九大原则及“模仿式、体悟式”等六大策略,形成了50个典型课例。
成果影响实现了“多维广辐射”。
本成果通过2本专著、多省市讲座、多场专题活动、53节公开课、45篇论文、2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种维度在全市五个辖区、100多所学校、数万名师生中进行实践、推广,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
我们认为,“体验—认知—认同—内化”是小学生道德教育实现价值体认的有效路径与策略。
本项目致力于以下三个问题的解决:一是社会上价值呈现较为混乱、多元,小学生判断力不强;二是道德教育存在“知道但不一定能做到”问题;三是对小学生而言,“价值观”比较抽象。
基于问题解决,我们采用了“组建团队,分类突破;调查研究,实践探索;理性提升,总结成果”的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的三个过程:1.对照课程标准,体认三维目标(2009年1月—2012年12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是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这个阶段的“价值体认”即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宗旨。
我们从“体认资源”切入,旨在帮助学生从鱼龙混杂的价值呈现中做出选择与判断,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育德价值和实践路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育德价值和实践路径方凌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始终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重要指导目标。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纲要》中,明确将价值体认、责任担当列入课程目标,为明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追求、贯彻立德树人指明了方向。
课程需要以学习者的经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进行综合学习,在学习组织中通常以主题或课题为载体。
如环境与可持续性教育、传统文化、国际理解、科技创新、校园和班级服务活动,校园节日活动等领域的主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最常涉及的主题领域,自身所蕴含的丰富的德育元素。
但仅仅停留在对于各类专题教育融合的活动主题落实,还不能囊括该课程育德功能的全部。
更需要发挥课程的实践育德优势,以价值引领实践,以实践实现价值。
本文拟就如何在课程实践中落实德育立意,有效实施做一分析论述。
一、行动育德:在实践中促进“知行合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注重“知行合一”的创举,是中国由来已久的实践哲学的秉承,更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观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思想精髓在我国教育改革中的体现。
实践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要义,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突破传统分科课程的局限性,以综合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通过实践加深有意义的价值体验,并促使学生在参与每一个活动中明晰价值取向。
一些学校组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环境教育领域的主题场馆实践活动时,开展更多的是语文课堂进场馆,数学课堂进场馆等做法,这种以知识为逻辑的学科学习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学科认知和知识素养的功效毋庸置疑。
但将知识逻辑体系放在首位,只是解决‘知善“知恶’的问题”,而忽视把‘知’转化为‘行’,摒弃了实践育德本有的优势,恰恰是忽视了行动育德的价值意蕴的误区。
为此,需要充分挖掘行动育德的价值意蕴,引导学生“知行合一”为关键。
1.从“认识世界”走向“我能做什么”综合实践活动从综合的视角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来探索世界的问题,如为什么“家乡的河流存在污染问题”“为什么中草药是国粹”等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的发展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的发展价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它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生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专业技能,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和实践能力,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通过实践不断地提高专业技能。
比如,在工程实践课程中,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工程实践的各个环节,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在医学实践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临床实践更加深入地了解医学知识,熟练掌握临床技能,为日后的诊疗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其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解决问题,这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比如,在工程设计实践课程中,学生需要独立或者团队合作完成一个具体工程设计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新颖的设计方案。
在商业实践课程中,学生需要为企业提出营销策略,管理方案等,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为将来的创业或者工作做好准备。
再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通常需要通过团队合作来完成任务,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团队合作中,学生需要与其他成员协作,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想法,合理分工和协同合作,从而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
这对学生将来的工作和生活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最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的发展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的发展价值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经成为学生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实际操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从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三个方面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的发展价值。
一、提升实际操作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实际操作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课程内容。
例如,在物理实验课上,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到物理定律的奥妙;在化学实验课上,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化学反应,加深对化学原理的理解。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其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可能需要设计一个简单的网页或者程序来实现特定功能,这需要他们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实际操作的技能。
在实践中,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理论知识,还可以学习到实际操作的技能。
例如,在美术课上,学生可以通过绘画作品来提高他们的绘画技能;在音乐课上,学生可以通过演奏乐器来提高他们的音乐技能。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积累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培养创新精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创新精神。
在实践中,学生需要不断尝试和探索,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学生在科技实验课上可以进行小发明的实验,这可以帮助学生锻炼创新思维;在艺术创作课上,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来培养他们的艺术创造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
主题教学:一种理论主张与实践模式成尚荣
主题教学:一种理论主张与实践模式成尚荣最近,听了窦桂梅老师的两堂语文课。
每听一次课,心就被感动一次,甚至是被震撼一次。
当时我有一个想法,教学成果奖的评选,如果条件许可,到现场听一听课堂教学,在真实的情境里,亲身感受一次,那该多好啊!我深以为,真正的教学成果,是在教学现场中,最大的成功,应当是教学现场中学生的真实学习和真正发展。
不少老师听课以后都有这样的感慨:窦老师的语文课又有了重要的变化,而且越变越好。
窦老师的课变化在哪里?是什么让她变了?自然想起了她的主题教学,是主题教学让她深刻变化,这种变化,说到底是主题教学本身的深化和发展。
主题教学是窦桂梅于2001年在反思实践、抽象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主题教学既是一种实践模式,又是一种理论主张,是实践与理论的双向建构。
十多年来,主题教学不断研究不断深入,其价值意义日益彰显,其内涵、特征日益清晰,其操作实施也不断丰富,不仅引领着清华附小的语文教学和课程改革,也在全国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我们应继续关注主题教学,并加以认真研究。
一、主题教学的核心主张是整合。
在这样的语境下,主题是载体。
启发我们语文教学要学会整体思维,建构并增强课程意识和创新能力。
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窦桂梅将这些突出问题,用“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教学内容支离破碎”、“教学目标不清、教学方式僵化”来概括,结果是,语文教学“难以形成核心价值观”、“难以整体提升语文素养”、“儿童学习负担过重”。
这些问题背后或深处的重要原因是,语文教学缺失课程意识,缺少整体设计,缺少综合统筹。
显然,整合,应当是破这一难题的良方,从宏观上看,综合思维应当是语文教学的主导思维之一。
整合必需确立核心,围绕这一核心,加强统筹,削枝去叶,突出重点,并且加强联系,促进教学往核心处和深处走。
而整合需要载体,所谓核心,在窦桂梅看来就是主题。
换个角度讲,在整合视野里,主题既是载体又是教学的核心。
综合实践活动如何落实价值体认?
综合实践活动如何落实价值体认?作者:郭红霞来源:《中国德育》2018年第02期价值体认和责任担当,无一不是从知到行的过程;同时,知是学生将价值信念纳入自己认知结构的内化了的“知”,行是按照自己的价值信念去行动、遇到困难再想办法解决问题并螺旋上升的“行”。
2017年9月,《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发布。
《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其总目标是在实践经验和整体认识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价值体认和责任担当处于综合实践活动培养目标的重要位置。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独特的课程性质和特点,如何在活动过程中实现价值体认和责任担当的培养目标,着实是个难题。
价值体认和责任担当,无一不是从知到行的过程;同时,知是学生将价值信念纳入自己认知结构的内化了的“知”,行是按照自己的价值信念去行动、遇到困难再想办法解决问题并螺旋上升的“行”。
知不易,行更难。
其间必然要经过“致知”和“力行”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的空间。
笔者认为落实好“问题引人”“实践树人”“活动育人”这三个关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能将价值体认和责任担当的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问题引人:真实问题将学生引入价值探究的世界综合实践活动强调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进而转化为活动主题。
生活由问题组成,基于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的问题,是学生进行实践探究的动力源;如果学生对问题不感兴趣,探究和体验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问题引人”,只有问题本身蕴含着育人价值,在学生给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找答案,也就是求真求实的过程中,对某方面价值和责任的体验、认知进而内化才有可能发生。
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因为选择的具体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不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体验并认知到的价值内容以及认知深度、体验程度就不会相同。
成尚荣教学风格追求心得体会
成尚荣教学风格追求心得体会第1篇:成尚荣:教学改革绝不能止于有效教学成尚荣:教学改革绝不能止于“有效教学”——人民教育力作2010年23期《人民教育》发表了成尚荣的文章《教学改革绝不能止于“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批判性思考》,文章对目前的“有效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凤凰教育网在此转载,推荐的理由就不说了,让我们看看《人民教育》编辑的导读吧,一切尽在不言中。
【导读】“有效教学”近年来广泛流行并深入人心,成为许多学校教学研究的主题。
这是一个好事,说明大家已经在关注质量、关注效率。
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随之流行的还有“高效”一词。
高效课堂、高效教学已然成为一些学校的旗帜,带来的结果却是教学模式的高度统一、教学个性和风格的消解;学校收获了高分数,失去的却是学生的兴趣、激情、创造力。
一句话,“有效教学”异化的背后是价值的搁置,是技术化、工具化。
因此,“有效教学”很值得重新审视!因此,我们的教学改革现状很值得反思!成尚荣先生深有感触:教学改革绝不能止于有效教学,绝不能以有效教学替代整个教学改革。
他说,教学的根本性变革在于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是“让学”。
而其主要方向和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他说,当下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营造“半肯”的教学文化,为独特的精彩观念的诞生提供机会。
他说,少教多学、先学后教是教学模式,但更应视其为可以适时调整的教学策略。
一起来读这篇批判性的力作吧。
教学改革绝不能止于“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批判性思考一、对有效教学的追问——走向教学的根本性变革。
有效教学是个永恒的话题。
尽管作为概念,有效教学于20 世纪上半叶才出现,事实上,有效教学始终伴随着教学而存在。
比如,课程的诞生,主要是为了解决知识无限与教学时间有限的矛盾,课程好比是凹凸镜,聚焦在对最有价值知识的选取和组织安排上,为的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班级授课制的诞生,更是为了追求教学的效益。
所以,有效教学是个古老的话题。
明晰劳动教育价值体认的四个重要维度
龙源期刊网
明晰劳动教育价值体认的四个重要维度
作者:
来源:《中国德育》2019年第18期
价值体认不仅是一种价值观教育的方式,也是一种哲学理解的方式。
只有对价值体认,包括对价值体认维度进行哲学解读,才能有更深层次的体认,才能保持思想、理念的张力,渐渐地沉淀为学生的价值观,并成为行为的指南针。
劳动教育的价值体认在不同的维度中存在着,我们应当明晰劳动教育价值体认的四个重要维度。
价值体认一:劳动与人性——劳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价值体认二:劳动与幸福——劳动是幸福之井。
价值体认三:劳动与创造——劳动开发人创造的潜力。
价值体认四:劳动与道德——爱劳动是有道德的表现,在劳动中提升道德。
以上关于劳动的价值体认,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了精辟的概括:“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導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我们应当让这些价值体认真正落到实处。
(成尚荣:《价值体认:劳动教育的核心》,《中国教育报》2019年6月5日)。
数学实践活动在自主学习中的价值思考2
数学实践活动在自主学习中的价值思考江苏省灌云县侍庄中心小学王雨雷摘要:成尚荣先生主编的《构建生活的课堂》指出数学学习要关注学生生活,要基于学生生活经验,有效组织数学活动。
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引领学生开展有效数学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提升数学学习技能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活动开展的良好情境,有效组织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快乐、轻松、高效地进行数学学习,让课堂不仅仅是达到增长数学知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舞台,更是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思维、提升数学素养的载体。
关键词:数学活动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生本思想论文正文:成尚荣先生主编的《构建生活的课堂》指出数学学习要关注学生生活,要基于学生生活经验,有效组织数学活动。
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有效数学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提升数学学习技能的过程。
因此,数学实践活动对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数学自主学习素养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告诉我们,漠视数学实践活动的无效教学比比皆是。
‚‘反复讲,重复练’、‘堂上求听懂,课后多练习’、‘死做题、做死题’‛的教学现象依旧在广阔的农村课堂根深蒂固,形成了师生角色错位,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丧气,课堂缺乏灵气,校园缺乏生机,桎梏了数学思考,忽视了实践能力,久而久之,数学学科成了学生‚食之无味‛的课程。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一个全新的学习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每册都单独安排了多次实践活动。
这些‚实践活动‛的内容与设计都和学生的知识、生活、年龄密切联系。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仅能进一步理解、体验相关的数学知识,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还能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使学生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人。
在实践活动中探索发现奥秘,体验感悟成功,放开手脚‚动‛起来。
信息让学生收集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准确高效地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成尚荣|教师的核心素养是什么?
成尚荣|教师的核心素养是什么?成尚荣,教师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原创2015-11-13林茶居大夏书系成尚荣国家督学,教育部课程标准审议委员、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主要关注和研究课程教学、儿童文化。
读报与写作“成老师你好~退休这些年,你的思考、写作,一直没有停歇,创作力很旺盛,感觉还是原来那种节奏。
更主要的是,关注的主题、内容基本不重复——可能有一个大主题,比如儿童研究,在这个大主题下不断深入、推进。
你能不能谈谈你的退休生活是怎么安排的,没有什么刻意安排,我每天都要看报纸,看杂志,看书,如果家里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或者不用开会、不必出差——我尽管退休了,但依旧有这些事务——我都坐在书桌前。
这一切都是自发的,自觉的。
我订了很多报刊,《光明日报》、《文汇报》、《新华文摘》等等,另外还有好多人家赠送的报刊。
我主要看文化版、学术版、人物版。
《光明日报》过去是知识分子办的,现在办得比较杂,总体上我不喜欢,但它也有好的版面,像“光明论坛”、“学术”、“理论”。
我觉得好的地方就看,因为好的地方值得学习。
有人说看报纸是为了休闲,我不是,我是为了从中发现最新的思想动态以及最前沿的学术走向。
杂志方面,除了教育类的《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我还非常看重《新华文摘》,它可谓包罗万象,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文艺学、美学、哲学,非常丰富,非常有品位。
还有《读书》。
当然,我不是每篇都读,是有选择地读。
另外说到写作,我想我还是比较勤奋的。
有的人写作,属于有感而发。
我觉得有感而发体现了对事物的敏感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人的智慧的反映,这不是坏事情。
但如果你说我的写作只是有感而发,那肯定不完全对。
总之呢,每当我听到这样的话时,就会提醒自己,我应该做的是系统思考,深入思考。
记忆是一种能力“江苏我是经常来的。
跟江苏的老师接触,有时候说到你,总会听人家说到一个细节:成尚荣的记忆力不是一般地好。
从心理学、从记忆的规律来说,这是非常难得的。
初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体认通过发展兴趣专长
初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体认通过发展兴趣专长
初中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兴趣专长,具有以下价值体认:
1. 发掘潜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使学生有机会尝试不同的活动和领域,从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
2. 培养兴趣:通过参与兴趣相关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体验到与课堂学习不同的乐趣,激发他们对该领域的兴趣,进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
3. 发展专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鼓励学生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通过反复练习和实践,提高相关技能和知识,逐渐形成自己的专长。
4. 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常需要学生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或项目,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为将来的社交和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5. 促进个人成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个人成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发展兴趣专长的重要途径,有助于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选择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的发展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的发展价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外完成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实际操作和实践探究,以此达到知识传授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的目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的发展价值是多方面的,它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品德、健康等各方面都有积极影响。
一、促进学科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实践为基础,结合学科知识,通过问题解决、实际操作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理解、运用相关的学科知识。
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学科知识,从实际操作中得到直观的认识和体验,有利于增强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掌握各种技能和技巧,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独立解决问题,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等。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进行思维的跳跃,发挥想象力,进行问题的解决和创新实践,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需要与他人协作完成任务,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和同学共同合作,分工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团队共同目标。
这种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还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和成长。
五、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这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参与体育运动、手工制作、科学实验等实践活动,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发展,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的发展价值是多方面的,它促进学科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价值体认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价值体认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每周平均三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其特点主要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详细解释如下:1.整体性。
整体性主要由学生的完备生活世界所同意的。
学生的生活世界就是由个人、社会、环境等相互作用所形成。
学生重新认识和处置自己与自我、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过程,也就是其自身发展的一种活动过程。
因此,学生的发展过程就是其通过对科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进而重新认识世界的过程。
因此,课程的设计和实行须要在认同学生尚无的科学知识经验,并通过活动,使其科学知识以求运用。
在内容上,综合课堂教学活动的主题囊括的范围最广,包含了学生与环境、社会生活、自我关系等基本问题,所以在设计和实行时须要整体考量个人、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2.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是以活动的形式展开的,实践是其主要特征。
这是一种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经历各种实践的学习方式。
学生在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积累经验、发展其实践和创新能力,进而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
3.开放性。
综合课堂教学活动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单一课堂教学的局限,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具备开放性。
特别强调一种富于个性的学生自学活动过程,高度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以获取丰富多彩的自学体验和个性化的整体表现,其自学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结果与评价均具备开放性。
4.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发挥个体在活动过程中的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和生成,注重课程的预设性与生成性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主要产生于学生生活中各种现象和问题,随着活动的展开,使得学生的认识和体验更加的丰富和深化,进而产生新的活动目标和主题,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完善。
价值体认的定义
价值体认的定义
价值体认是指个体或群体对于事物、行为或观念的认同和评价。
它是基于个人或集体的信念、道德观和文化观念而形成的。
价值体认的影响因素广泛,包括个人经历、社会环境、教育背景等。
个体的价值体认是建立在其个人经历和观念上的。
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同,而这些经历直接影响了我们对于事物的看法和评价。
例如,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受到的教育和家庭的影响,可能会塑造他对爱、友谊和正直的价值观。
因此,个体的价值体认是多种多样的,体现了个体的主观评价和观念。
此外,社会环境对于价值体认也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文化、历史和政治背景都能够塑造人们对于事物的认同和评价。
例如,某些社会对于家庭价值观念的传统重视,可能会使得个体更加重视亲情和家庭责任。
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也会导致人们的价值观发生变化,对新的事物和观念产生新的认同和评价。
教育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它能够塑造和引导个体的价值观。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态度和行为准则。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接触到不同的观点、理念和文化,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体认。
综上所述,价值体认是基于个体或群体的信念、道德观和文化观念而形成的对事物的认同和评价。
它受个人经历、社会环境和教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样性和动态性。
了解和尊重不同的价值体认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交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是转变同学的学习方式,培育同学的创新精神与实践力量;培育同学关怀国家命运、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关注社会需要并主动参预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校训练与社会进展需要、科技进步、同学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这些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追求。
详细地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是转变同学的学习方式,培育同学的创新精神与实践力量;培育同学关怀国家命运、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关注社会需要并主动参预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校训练与社会进展需要、科技进步、同学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这些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追求。
详细地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同学的生存方式,满意同学成长的需要和社会进展的需要中学校生具有肯定的抽象思维力量,思维活跃,具有剧烈的探究欲望,他们不满意于对书本学问的简洁地死记硬背,在学问和力量方面具有了肯定的讨论基础;随着生活空间不断扩大和学问、阅历的不断丰富,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形成了初步的熟悉,初步形成了对个体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思索力量、推断力量。
基础训练阶段是培育有责任感的生活、有创意的生活、有共性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是人生观训练、价值观训练和思想品德训练的关键阶段;他们不满意于单纯的书本学问的接受性学习,憧憬成人的社会生活,具有参预社会生活的愿望,且具有肯定的社会实践力量。
拓展学校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主动地参预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成为同学身心进展的客观要求。
因而加强培育同学的综合素养,是中学校生身心进展的内在要求。
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是我国国情的客观要求。
成尚荣谈综合实践活动价值体认
价值体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核心目标的价值引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颁行了。
《指导纲要》是对课改以来综合实践活动经验的梳理、总结和超越,是一次重要的跃升。
在深入思考、系统设计、整体建构的过程中,《指导纲要》有许多显著的特点,彰显了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在一个很高的平台上,可以和世界教育改革、课程建设对话,表达了中国课程改革的文化自信。
同时,从实践角度,具体引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入实施和创造性发展,引领学生进行跨界学习,进一步促进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而培育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必修课程,与各学段的学科课程一起,共同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又从自身的课程性质、任务、特点出发,在根本任务的落实中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而其作用又聚焦于学生的价值体认中。
《指导纲要》在总目标中这样表述:“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价值体认处在首要位置。
关于价值体认,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目标分别有这样的表述:“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加深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深化社会规则、国家认同、文化自信。
”当然,价值体认与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的目标要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可见,价值体认置于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核心地位,犹如顶灯,指引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指导纲要》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以价值体认作为核心目标,让价值体认照耀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田野。
这样的目标定位有很高的价值立意。
价值是理想中的事实。
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附着在活动中,价值体认是在活动过程中孕育、形成和提升的。
离开综合实践活动,离开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问题探究、行为观察、现象分析,就不可能有价值的透射或生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价值体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核心目标的价值引领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颁行了。
《指导纲要》是对课改以来综合实践活动经验的梳理、总结和超越,是一次重要的跃升。
在深入思考、系统设计、整体建构的过程中,《指导纲要》有许多显著的特点,彰显了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在一个很高的平台上,可以和世界教育改革、课程建设对话,表达了中国课程改革的文化自信。
同时,从实践角度,具体引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入实施和创造性发展,引领学生进行跨界学习,进一步促进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而培育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必修课程,与各学段的学科课程一起,共同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又从自身的课程性质、任务、特点出发,在根本任务的落实中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而其作用又聚焦于学生的价值体认中。
《指导纲要》在总目标中这样表述:“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价值体认处在首要位置。
关于价值体认,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目标分别有这样的表述:“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加深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深化社会规则、国家认同、文化自信。
”当然,价值体认与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的目标要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可见,价值体认置于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核心地位,犹如顶灯,指引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指导纲要》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以价值体认作为核心目标,让价值体认照耀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田野。
这样的目标定位有很高的价值立意。
价值是理想中的事实。
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附着在活动中,价值体认是在活动过程中孕育、形成和提升的。
离开综合实践活动,离开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问题探究、行为观察、现象分析,就不可能有价值的透射或生成。
但是价值又总是透过事实,看到理想的光芒,听从理想的召唤。
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价值体认不仅要通过具体的事件,体认出具体的价值来,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崇高、伟大的理想追求。
这一崇高、伟大的理想追求就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这一价值体验才是有更积极意义的,也才是最为根本的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也才有正确的方向感和鲜明的价值定位。
对此,《指导纲要》导向是鲜明、坚定的。
《指导纲要》还阐释了价值体认的完成过程:价值体验—价值澄清—价值内化—价值引领。
这是一条相互衔接、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价值链。
价值体验是基础。
价值体认总是从价值体验开始,而价值体验是个以身体之、以心悟之的过程。
价值澄清是价值体认的关键。
价值澄清是对价值的梳理和分析的过程,是对价值体验进行辨别和选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积极意义”才会显现出来。
价值体验和价值澄清是对价值的筛选,其目的则是要让价值内化,即从价值认知走向价值认同,让理想的价值种子栽种在学生的内心深处。
价值在内化之后,一定会外显出来,引领实践的方向,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指
导纲要》指引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从活动的主题出发,设定合理的目标要求,遵循活动内容及其组织的原则,设计活动方式,把握关键要素,促使综合实践活动在价值轨道上运行,最终形成价值信念、价值信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会有效地落实在其中。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过程极具挑战性。
比如,在活动主题的立意上,要防止、克服重活动的生动,而无价值体认具体要求的现象,做到既有生动的呈现,又有深刻的内涵。
比如,在对事实的分析上,要防止、克服只注重价值澄清,而无较为深层价值引领的现象,做到价值澄清在价值引领下更有坚定地价值取向;比如,在价值教育中,要防止、克服只注重渗透,而忽略价值开发的现象,做到把隐藏在事实、现象、行为、问题中的价值开发出来。
最为重要的,价值体认的主体应是学生,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才会有真正的价值体认发生,那种被动的、流于形式的、为创新而创新的实践活动,是不可能达成价值体认目标的。
《指导纲要》对此尤为重视。
的确,以上这一切都是挑战,尤其是对教师的挑战。
教师既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者,也应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
其间,有许多具体的策略问题、方法问题、途径问题和技术问题,但更为重要的是,还应有对以上具体问题的超越,亦即教师本身价值体认水平的不断提升,确立鲜明的价值信念和信仰,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者。
这正是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体认最根本、最深刻的研究,是对“道”的追求,是“道”与“器”平衡的准确把握。
于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更广阔、更美好的前景。
总之,对这一高水平、高品格的《指导纲要》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让纲要成为切实的行动,成为课改深化的又一重要契机和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