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发展策略分析模式的目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策略分析模式的目的

本文整合了Porter的竞争策略矩阵、企业价值链,及Schumann的「创新矩阵」的模型,并融入Hamel与Prahalad核心能力的概念,建立一套具备完整性、系统性且具创新观念的科学分析方法,有助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内、外环境,有一较系统性并且清楚的了解。

在所提出的分析架构中,提出了产业关键成功因素的分析重点。针对此产业构面的分析,本书针对个人计算机产业来进行调查研究,期望能确认台湾个人计算机产业成功的关键成功因素,以研究分析台湾个人计算机厂商的机会及优势。除此之外,本书并以宏碁计算机公司为个案,进行企业核心资源的分析及探讨,以验证此一策略分析模式之实用性及可行性。

具体而言,发展此策略分析模式的目的有下列三项:

(1)综合各理论模型及管理概念,构建一套具备整体性、系统性及具有创新

概念的科学分析方法。

(2)运用此一策略分析方法,选择个人计算机产业,主机板产业及宏碁计算

机公司来进行实证的研究,以验证此策略分析模式之可行性与有效性。

(3)归纳台湾个人计算机产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协助个人计算机厂商进行企

业定位。

(4)针对模式的创新SWOT矩阵与差异矩阵分析结果,对宏碁现阶段的经营

策略及现况提出说明及分析。

第3節模式建构方法

在模式建构方法上,主要有定量与定性分析二大项目。一般统计分析之定量方法,对理论架构清楚且欲分辨显著变量、或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时,较为适用。但对于分析不在于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而是将具有复杂关系的变量综合成最佳类型,或是对所发生的现象、事件情境加以归纳的研究,则以定性分析为主。

由于建构模式的目的,在于归纳与整理策略分析的理论观念来发展一套科学性分析方法,而此原创性的理论,往往需要由深入的个案研究发展而得。作者所提出的分析架构处于尚待验证之探索性阶段,所以在模式建构上,采取「个案研究」的方式来进行研究论证。作者针对宏碁计算机公司,进行各个营运部门管理人员的详细访谈,并辅以文献档案资料、实地参观及问卷等方法,来进行分析,以验证所提出策略分析模式之实用性。

此外,在产业构面各关键成功因素的研究上,为使所提出的关键成功因素能更为客观及有效,所以采取结构式问卷之设计方式,以多变量统计及因素分析等客观的定量分析统计来进行分析。

第二章

策略规划与分析

策略分析源自于策略规划的概念,因此在本章中,将首先针对策略规划的概念做一概括性的探讨。

竞争优势策略分析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根据Porter,Schumann,及Hamel 与Prahalad等学者,所提出的策略分析模型、管理概念等学说加以整理而成。

第1节策略规划的概念

策略(Strategy)这个名词本是军事上的用语,最早源起于希腊文Strategos,指统帅运队的将领。一九六二,美国著名的管理学者陈德勒(Chandler)【i】发表其名著「策略与组织结构」(Strategy and Structure),策略管理才逐渐受到重视。

学者McNichols【ii】认为,策略是企业运用它所拥有的技术和资源,在最有利的情况下达成基本目标的科学与艺术。

至于策略规划(Strategy planning),则是从企业基本目标与使命、侦测外在环境、订定公司资源分配原则,此策略规划之结果将决定生产、行销、财务等功能性政策。

以下就分别从策略规划的涵意及模式,予于说明。

第2節策略规划的涵意

1.策略规划的意义

由于学者对「企业策略规划」之意义看法分岐,使得各学说虽然在定义

上、原则上极为相近,但在策略规划的程序、方法上仍略有差异。本书从规划之性质、程序、哲学及结构等四个观点来探讨「企业策略规划」之意义。

(1)策略规划的性质(Nature)

「策略规划之性质」是指它的一般性、普遍性及共同性。事实上,所有规划都是在考虑「未来」,也就是说策略规划是用于解决未来的问题。因此,规划之性质可用以下两种定义来说明。

a.「规划」之目的在于检讨企业未来永续经营与发展之可行方案。

b.「规划」是检定目前决策所可能产生之因果关系,同时说明企业如何

来达成其所想要完成的目标。

由此可知,「企业策略规划」是把管理者所预期在未来发生之事项,透过「规划」呈现于现在。所以「规划」无法脱离评估未来及为未来做准备之工作,而它的工作着重于发掘未来之机会与威胁,并审视自己的优势及弱势,进而加以利用或克服。

(2)策略规划的程序(Process)概念

「规划」是一种「程序」(process)。此程序的第一步骤为设定「目标」;

第二步骤为进行企业内外环境的分析了解,即所谓的「SWOT」(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Threats)分析;第三步骤为决定「策略」、「政策」以及细步之「计划」来达成该目标;第四步骤为设立「组织」来执行「策略」、「政策」以及「计划」;第五步骤为考核绩效并将资料回馈到新的规划循环里。

由于企业经营环境之变动是持续不断,而企业规划必须因应环境之变迁而加以修正,所以规划活动应为持续不断之程序,而非单仅执行一次即可停止。

(3)策略规划的哲学(Philosophy)概念

企业策略规划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工作态度。规划必须致力于思考未来之行动,决定去作不断的、系统化的计划。

此种规划过程不仅是一套预定之程序、结构或技术,而且是一种思想程序、一种心智的演练。为了获致最佳成果,管理者及其幕僚必须相信策略规划值得去做,而且必须竭尽所能去做。

(4)策略规划之结构(Structure)

企业策略规划之结果,可反映于一组多种「计划」之结构系统上。它是

一种整合策略与长短程作业计划之结构,在考虑环境可能改变的前题下,企业必须拟定其企业整体之长期目标,并进一步拟定具体计划以达成此等目标。此企业策略规划之具体意义,包括下列四种方面:

a.在时间方面:企业策略规划包括长期、中期、短期等不同期间之规划。

b.在组织方面:企业策略规划包括企业总公司、分公司、各部门及其它

分支机构之规划。

c.在实质方面:企业整体规划包括生产、研究与开发、新产品发展、财

务、市场、人力资源开发及设备等企业机能之规划。

d.在形式方面:企业策略规划包括公司章程、基本信条、目的、策略、

政策、计划、程序、规、预算、办法及规定等。

第3节策略规划的思维程序

(1)先有策略再行动的意图性策略(Intended Strategy)

传统的策略规划是以理性为基础,在策略的规划程序依照「使命与目标→内外部环境分析→策略选择→组织配合→策略执行」等一定的先后次序关系(图1)。举例来说,在Glueck【iii】等学者的规划模式中,其规划的程序从目标的制定开始,进而分析与了解企业之相对优劣势、外在环境的机与与威胁等条件限制,而最后再拟定出策略方案、与执行和评估的配合。这是一种先进行策略构想、规划,产生策略执行活动的过程,即所谓由上而下(top-down)的策略规划思维程序。

(2)先有行动才有策略的突发性策略(Emergent Strategy)

在实务应用上,策略的形成常与理性模式并不一致,策略的拟定并非遵循由上而下的策略规划的程序,而是先有策略行动,再对所采取的策略行动进行组织目标、外部环境机会与威胁、组织内部优势与劣势的评估。最后,验证此策略行动是否能符合组织的需求及组织是否具备有执行的能力,是一种由下到上(bottom-up)的策略规划思维程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