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4句古诗
关于写黄鹤楼的诗词【五首】
【导语】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地处蛇⼭之巅,濒临万⾥长江,为武汉市地标建筑;始建于三国吴黄武⼆年(223年),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重建于1985年;因唐代诗⼈崔颢登楼所题《黄鹤楼》⼀诗⽽名扬四海。
下⾯是⽆忧考分享的关于写黄鹤楼的诗词【五⾸】。
欢迎阅读参考!1.关于写黄鹤楼的诗词 黄鹤楼 崔颢〔唐代〕 昔⼈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去不复返,⽩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愁。
译⽂ 过去的仙⼈已经驾着黄鹤飞⾛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云悠悠。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渐渐漫起,哪⾥是我的家乡?江⾯烟波渺渺让⼈更⽣烦愁。
注释 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 古代有⼀位名叫费祎的仙⼈,在此乘鹤登仙。
昔⼈:指传说中的仙⼈⼦安。
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名蛇⼭〕,遂建楼。
乘:驾。
去:离开。
空:只。
返:通返,返回。
空悠悠:深,⼤的意思 悠悠:飘荡的样⼦。
晴川:晴⽇⾥的原野。
川: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宴宾客,有⼈献 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冲没。
乡关:故乡。
2.关于写黄鹤楼的诗词 望黄鹤楼 李⽩〔唐代〕 东望黄鹤⼭,雄雄半空出。
四⾯⽣⽩云,中峰倚红⽇。
岩峦⾏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于此学飞术。
⼀朝向蓬海,千载空⽯室。
⾦灶⽣烟埃,⽟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庭寒⽼芝术。
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译⽂ 向东眺望黄鹤⼭,只见黄鹤⼭威势雄伟横出于半空之中。
古诗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翻译赏析
古诗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翻译赏析《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崔颢。
其诗文如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前言】《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李白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注释】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
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川,平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翻译】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的大江令人发愁。
【赏析】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
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
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与崔诗如出一辙。
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
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唐诗《登黄鹤楼》原文鉴赏
唐诗《登黄鹤楼》原文鉴赏唐诗《登黄鹤楼》原文鉴赏崔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黄鹤楼 / 登黄鹤楼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注释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
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川,平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唐诗鉴赏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
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题诗在上头!”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
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宇记》引《图经》)。
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
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
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苍莽,感情真挚。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
描写黄鹤楼的古诗
描写黄鹤楼的古诗描写黄鹤楼的古诗诗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描写黄鹤楼的古诗,仅供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1、楚思渺茫云水冷,商声清脆管弦秋。
白花浪溅头陀寺,红叶林笼鹦鹉洲。
--白居易2、西辞黄鹤去,不尽古今愁;夕照孤舟远,滔滔碧水流。
--《别江城》[原](五绝)3、依稀闻鹤唳,楼上觅仙踪;翘首眺江汉,低头见彩虹;两江浮广厦,三镇耸云中;渺渺千帆尽,滔滔碧浪东。
--《登黄鹤楼》[原](五律)4、九省通衢会,中南繁华京;两江汇夏口,三镇矗江城;高厦岸边逼,长桥江面横;争先为改革,商贸更峥嵘。
--《船至武汉》[原](五律)5、长天搂上凭栏处,十里东湖雨色朦;天问阁前参屈子,磨盘碑下拜朱公;遥村近郭云山外,暮霭晨烟碧水泷;雨后岚光亭榭绿,风摇树影透花红。
--《游东湖》[原](七律)6、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7、因谗遭放逐,汩水怒涛扬;卓绝传千古,离骚一曲殇。
--《拜行吟阁》[原](五绝)8、城下沧浪水,江边黄鹤楼。
朱阑将粉堞,江水映悠悠。
--唐·王维《黄鹤楼》9、高山流水古琴台,一曲知音动地哀;初遇却成生死别,抛残玉轸绝琴骸。
--《古琴台》[原](七绝)10、汉川门北彤崖峭,豪放苏公逐浪东;两赋奇文传永世,一词名句遗寰中;古今往事浪中去,风月秋怀杯内踪;不是周郎挥扇处,更胜烈焰照苍穹。
--《东坡赤壁》[原](七律)11、楚思渺茫云水冷,商声清脆管弦。
白花浪溅头陀寺,红叶林笼鹦鹉洲。
--唐·白居易《黄鹤楼》12、梦觉疑连榻,舟行忽千里。
不见黄鹤楼,寒沙雪相似。
--刘禹锡13、水碧翠微秀,花繁松柏森;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绝妙两经佛,神奇五百尊;汉西第一境,楚国佛丛林。
--《游归元寺》[原](五律)14、乐平里上啸声湮,漫步沅湘热泪潸;万古悲歌汩水怨,千年祈祷屈平冤;披坚夜行星当烛,仗剑晨游云作骖;一曲离骚唱永昼,九天之上彩螭翻。
此地空余黄鹤楼全诗的解释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1.昔人:指传说中的神仙。
一说是三国时蜀费文在这里乘黄鹤登仙境;一说是仙人王子安乘黄鹤经游此地。
黄鹤楼因此而得名,诗的前四句隐括了这些传说。
黄鹤楼旧址在武昌黄鹤矶上,背蛇山,俯临大江,为游览登临胜境。
2.悠悠:自由自在飘忽浮荡的样子。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汉阳:在武昌西北,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鹦鹉洲:在黄鹤楼东北的长江江流之中。
4. 乡关:即乡城,指诗人的家乡。
【全诗赏析】此诗属题咏一类,是千古登临的绝唱。
黄鹤楼自三国孙吴建成后,相沿至唐,已成久负盛名的古迹。
诗人崔颢在仕宦失意时登此充满神奇色彩的高楼,自然要感慨系之,发出浩叹了。
诗的好处在于即景抒情,切而不泛。
前两联抒写登临吊古的情思。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先用黄鹤楼的传说点明此楼得名的由来,紧扣题面,标出所咏之物。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从传说生发开去,诗意紧相联属,四句诗一气贯下,自然流转,笔势酣畅。
诗人在这里并非客观地敷衍神话故事,两个“空”字已托出怀古的幽情,抒发了对历史长河的深沉慨叹。
两联中,“黄鹤”一词三次出现,“空”字两次使用,第三句除首字外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了“空悠悠”三平调(三个平声字煞尾),并且颔联也没有怎么对仗,这些都不合律诗章法,而带有浓郁的古体诗风味。
崔颢时期,七律已经定型,他自己就曾写过规范的律诗,他所以如此经营,是想在以气为主,重于立意,并在不“以词害意”的创作原则下,力图突破和创新。
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唐诗别裁》卷十三),即指此而言。
后两联抒写怀土思乡之情。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诗意出现一大转折,写登楼所见周围环境:诗人伫立楼头,凭高视下,汉阳城林木历历如绘,鹦鹉洲芳草萋萋如茵。
小学登黄鹤楼古诗
小学登黄鹤楼古诗登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赏析】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
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这首诗的意思是: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
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
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
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与崔诗如出一辙。
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
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
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
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
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
古诗《黄鹤楼》赏析
古诗《黄鹤楼》赏析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黄鹤矶上,背靠蛇山,俯瞰长江。
昔人:传说中的仙人。
其说有二:一说三国时蜀人费文褘跨鹤登仙,曾在黄鹤楼上憩息;一说仙人子安曾乘鹤经过黄鹤楼。
这句一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
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位于长江、汉水夹角地带,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
鹦鹉洲:位于汉阳东南二里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没。
东汉末年,黄祖杀祢衡而埋于洲上,祢衡曾作过《鹦鹉赋》,后人因称其洲为鹦鹉洲。
【简析】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
这首诗历来为人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教材简析:本文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突现了黄鹤楼这座名楼的地位和价值,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文章以“仙”字贯穿全文,内容环环相扣,结构十分严谨。
语言上整散结合,富有变化。
可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目标: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和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课前准备:1、学生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
2、查阅资料了解江南三大名楼及其成名的原因。
3、熟读课文,能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4、把不能弄懂的字词和预习中的问题批注到课文旁边,课堂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1、引入课文、阅读课文、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和语言特色。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教师开场白:朗读崔颢《黄鹤楼》诗导入新课:“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草萋萋鹦鹉洲。
诗词赏析:古诗词背诵《黄鹤楼》(崔颢)详解:原文、译文与赏析
诗词赏析:古诗词背诵?黄鹤楼?〔崔颢〕详解:原文、译文与赏析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历历:清楚可数。
汉阳:今属武汉市 ,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鹦鹉洲:长江的沙洲 ,后来被淹没。
乡关:故土。
【韵译】从前的仙人早已驾着黄鹤飞去 ,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仙人驾着黄鹤再也不会回来了 ,千百年来只有白云依旧在天空中飘泊。
站在黄鹤楼上遥望着晴空下的汉阳平原 ,树木郁郁葱葱 ,清楚可数 ,放眼望去 ,鹦鹉洲上 ,草木长得十分茂盛。
黄昏时分 ,我还在遥望自己的故土在哪里 ,江上烟雾弥漫 ,波涛汹涌真是让人感到发愁 ,却又勾起了我的思乡之情!【赏析】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 ,因见崔颢此作 ,为之敛手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
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 ,未必真有其事。
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风格。
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 ,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 ,芳洲之树何青青。
与崔诗如出一辙。
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
为此 ,说诗者众口交誉 ,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 ,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这一来 ,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
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
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 ,借传说落笔 ,然后生发开去。
仙人跨鹤 ,本属虚无 ,现以无作有 ,说它一去不复返 ,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 ,唯余天际白云 ,悠悠千载 ,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
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适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 ,气概苍莽 ,感情真挚。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 ,后年首就整伤归正 ,实写楼中所见所感 ,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 ,这是先放后收。
《黄鹤楼》古诗赏析
《黄鹤楼》古诗赏析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 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 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2. 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3. 乘:驾。
4. 去:离开。
5. 空:只。
6. 返:通返,返回。
7. 空悠悠:深,大的意思8. 悠悠:飘荡的样子。
9. 川:平原。
10. 历历:清楚可数。
11. 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12.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13.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14.乡关:故乡。
古诗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诗词赏析首联。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颔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
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
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崔颢古诗《黄鹤楼》赏析
崔颢古诗《黄鹤楼》赏析崔颢古诗《黄鹤楼》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崔颢古诗《黄鹤楼》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简介】本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这首本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登黄鹤楼,有人请他题本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本诗在上头。
”严羽《沧浪本诗话》评:“唐人七言律本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黄鹤楼》前四句写登临怀古。
昔日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开了,此地只空余一座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再回来,朗朗碧空千百年来只有白云悠悠。
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楼,一段美丽的神话传说,几分繁华与热闹逝去后的失落与惆怅。
本诗人围绕黄鹤楼的由来反复吟唱,似脱口道出,语言俗白,却一气呵成,文势贯通。
一座空空的黄鹤楼因而呈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次寻常的登临化为追古抚今的慨叹,白云千载,遐思悠悠。
《黄鹤楼》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
眼前美景如画,内心乡愁难抑。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形象而直观的描绘:晴朗的大地,远方汉阳的绿树历历在目;鹦鹉洲上,萋萋芳草如茵。
开阔的视野,生机勃勃的明媚风光,作为远景衬托出黄鹤楼远眺汉阳、俯瞰长江的挺拔气势。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即景生情,薄暮的柔美与思乡的幽怨交织在一起:黄昏的雾霭悄悄地在江心聚集,乡愁也在本诗人的心中涌起;江面水气氤氲,乡愁依附在飘渺的烟波中。
日暮烟波与悠悠白云相照应,形成一个悠远渺茫的意境。
更多唐本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本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作者: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
初中古诗:《黄鹤楼登黄鹤楼》
初中古诗:《黄鹤楼登黄鹤楼》黄鹤楼/登黄鹤楼唐代: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注释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乘:驾。
去:离开。
空:只。
返:通返,返回。
空悠悠:深,大的意思悠悠:飘荡的样子。
川: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乡关:故乡。
译文二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注释二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
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川,平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也说崔颢《黄鹤楼》诗的平仄声律
也说崔颢《黄鹤楼》诗的平仄声律也说崔颢《黄鹤楼》诗的平仄声律崔颢《黄鹤楼》诗云:“昔⼈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去不复返,⽩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愁。
”此诗“神来,⽓来,情来,浑然天成”(见《唐⼈律诗精华》),千百年来⼀直为许多⼈们所推崇,被视为千古绝唱。
⾄于说到它的格律,则多认为前半⾸完全是古风的格调。
⽤清代管世铭《读雪⼭房唐诗序例》的话说就是:“崔颢《黄鹤楼》,直以古歌⾏⼊律。
”可是近来见到⼀篇⽆患⼦《由唐⼈诗格看崔颢〈黄鹤楼〉诗的声律》的⽂章,却⼀反于是,说:崔颢《黄鹤楼》诗“被⼀些‘格律专家’判为‘格律不合格’的‘半古半律’诗作……实在是没有⼀窥唐⼈格律之堂奥。
”“‘昔⼈已乘黄鹤去’,此句的‘乘’……实际崔诗是⽤作仄声的。
”“唐⼈⽤字有所谓借⾳法,即某些多⾳字虽⾳义不同⽽此义借彼义之⾳以协平仄。
”“元兢《诗髓脑》所载‘调声术’云:‘相承者,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字则多,⽽平声极少者,则下句⽤三平承之……’”“崔诗第⼆联最为独特处,乃在上句六连仄。
此承五律⽽来,既然五律可⽤四连仄甚⾄五连仄,七律⽤六连仄,亦同⼀原理也。
”……真的,此说新鲜倒是够新鲜的了。
但是,实事可完全不如说者之所说。
我们先来说“乘”。
说者说:“唐⼈⽤字有所谓借⾳法,即某些多⾳字虽⾳义不同⽽此义借彼义之⾳以协平仄。
”在平仄问题上哪来有什么“借⾳法”? (所谓“借⾳法”乃是⼀种修辞⼿法) 说“借声法”或许倒还差不多,因为“⾳”是指语⾳、读⾳,只有“声”才有指平仄声调者。
“乘”有平仄两个声调:作为动词时读平声(《⼴韵》“⾷陵切,平蒸,船”),作为名词或数量时读去声(《⼴韵》“实证切,去证,船”)。
在唐⼈的近体中,确实有“以平⽤仄”或“以仄⽤平”的情形。
如清代⾦埴《不下带编》便说到:“杜诗亦间去乖于平仄者,如平⾳⽽仄⽤,则标之于旁⽈:‘义从平声,读从仄声。
’仄⾳⽽平⽤,则标之于旁⽈:‘义从仄声,读从平声。
李白的《登黄鹤楼》古诗
李白的《登黄鹤楼》古诗
李白登楼时,也诗兴大发,当他在楼中发现崔颢一诗,连称“绝妙、绝妙!”相传李白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
一脚踢翻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
便搁笔不写了。
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
”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
”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
后人乃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搁笔亭,以志其事。
重檐复道,成为燕游之所。
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
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与黄鹤楼有关古诗
与黄鹤楼有关古诗与黄鹤楼有关古诗黄鹤楼自创建经历1700多年,被誉为天下名楼,吸引了历代众多著名文学奖、诗人,仅旧志中收录的`诗文就多达近400多篇。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与黄鹤楼有关古诗,希望大家喜欢。
1.《与史中郎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年代: 唐作者: 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2.《菩萨蛮·黄鹤楼》年代: 现代作者: 毛泽东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3.《望黄鹤楼》年代: 唐作者: 李白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朮。
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4.《剥崔颢黄鹤楼诗吊大学生》年代: 近代作者: 鲁迅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
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
专车队队前门站,晦气重重大学生。
日薄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
5.《黄鹤楼》年代: 宋作者: 陆游手把仙人绿玉枝,吾行忽及早秋期。
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
江汉交流波渺渺,晋唐遗迹草离离。
平生最喜听长笛,裂石穿云何处吹?6.《重题黄鹤楼》年代: 宋作者: 柴望自从崔颢题诗后,更有何人吊祢衡。
芳草不知鹦鹉恨,晴天惟见汉阳城。
楼头月落酒方醒,岸口风高雁正鸣。
五百年前黄鹤去,閒寻鸥鹭订诗盟。
7.《答致仕吴朝请潜登黄鹤楼见招》年代: 宋作者: 贺铸城隅黄鹤莫登临,端使悲翁动楚吟。
日下长安人共远,天围梦泽岁方阴。
北风欲雪雁飞急,南渚始冰鱼伏深。
谁似草堂安隐客,下帷隐几不求心。
8.《雪後同吴达夫慎献玉登黄鹤楼》年代: 宋作者: 贺铸岁律峥嵘腊尽头,风吹朔雪到南州。
三湖簸荡鲛鼍恐,七泽迷漫狐兔愁。
狂客定回青雀舫,猎儿初试皂貂裘。
江楼伏槛迎新霁,群玉峰前练带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玉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
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昔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悠悠:飘荡的样子。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川,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汉阳:地名,在黄鹤楼之西,汉水北岸。
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乡关:故乡家园。
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
(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这首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
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赏析】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
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
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与崔诗如出一辙。
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
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
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
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
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
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
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
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
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
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
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
“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
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
诗人未必是有意在写拗律,但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
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
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
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
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
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
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
”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
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
”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
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
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
《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
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作者简介】
崔颢(704?—754),唐代诗人。
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
开元十一年(723年)登进士第。
唐玄宗开元(713—741)后期,曾在代州都督杜希望(杜佑父)门下任职。
唐玄宗天宝(742—756年)初年,入朝为太仆寺丞,官终尚书司勋员外郎。
其前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振,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尤其是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名著当时。
《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