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知识)西江月苏轼原文及赏析
苏轼《西江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西江月》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3b4993f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30.png)
苏轼《西江月》原文翻译及赏析苏轼《西江月》原文翻译及赏析《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反映了作者谪居后的苦闷心情,词调较为低沉、哀惋,充满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轼《西江月》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秋凉一作:新凉)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注释】1、西江月: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
《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中吕宫”。
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
2、世事一场大梦:《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
”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3、新凉:一作“秋凉”。
4、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
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
《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徐寅《人生几何赋》:“落叶辞柯,人生几何”。
此由风叶鸣廊联想到人生之短暂。
5、眉头鬓上: 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6、贱:质量低劣。
7、妨:遮蔽。
8、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9、琖:同“盏”,酒杯。
【翻译】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眉头鬓上又多了几根银丝。
酒并非好酒,却为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总被云遮住。
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赏析】词一开端,便慨叹世事如梦,虽然苏轼诗词中常常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思想,但或是自我排遣之语,或为往古来今之思,读来往往觉其放达,而不觉其悲切。
此处却不然,以一种历尽沧桑的语气写出,加上几度秋凉之问,风叶鸣廊,忽觉人生短暂,已惊繁霜侵鬓,益觉开头浮生若梦的感叹,并非看破红尘的彻悟,而是对自身遭际有不平之意,从而深感人生如梦境般荒谬与无奈。
“世事一场大梦”中的“世事”既可以指具体的历史实事,即指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事情,亦可以理解为苏轼对人生命运的抽象意义的认识。
苏轼《西江月》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西江月》的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4368630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54.png)
苏轼《西江月》的原文翻译及赏析苏轼《西江月》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在平时学习中,大家都有学过苏轼的古诗吧?下面小编整理了苏轼《西江月》的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苏轼《西江月》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1西江月·顷在黄州苏轼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
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译文】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天空中有几丝淡淡的云彩。
白色的马儿此时尚气宇昂扬,我却不胜酒力,在河边下马,等不及解下马鞍,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一觉。
这小河中的清风明月多么可爱,马儿啊可千万不要踏碎那水中的月亮。
我解下马鞍作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
【注释】西江月:词牌名。
蕲水:水名,流经湖北蕲春县境,在黄州附近。
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
层霄:弥漫的云气。
障泥:马鞯,垂于马两旁以挡泥土。
玉骢:良马。
骄:壮健的样子。
可惜:可爱。
琼瑶:美玉。
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杜宇:杜鹃鸟。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
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苏轼生活史的转折点,这飞来横灾彻底地粉碎了苏轼希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然后功成身退的幻想。
从此以后,苏轼看清了官场的黑暗、世态的炎凉。
但苏轼没有被痛苦压倒。
他住在黄州临皋亭。
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
他有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时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
沉重的政治打击使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反映在创作上的思想感情和风格都有明显的变化。
在这期间他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此词是其中之一。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寄情山水的词。
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宋词:苏轼《西江月·别梦已随流水》原文译文赏析
![宋词:苏轼《西江月·别梦已随流水》原文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fbe02fc71fe910ef02df850.png)
宋词:苏轼《西江月·别梦已随流水》原文译文赏析《西江月·别梦已随流水》宋代:苏轼姑熟再见胜之,次前韵别梦已随流水,泪巾犹浥香泉。
相如依旧是臞仙。
人在瑶台阆苑。
花雾萦风缥缈,歌珠滴水清圆。
蛾眉新作十分妍。
走马归来便面。
【译文】离别已成过去,如一江流水,伤别的眼泪还湿润着香帕。
司马相如依旧是清瘦的神仙。
住在神仙住的仙宫,令人向往。
纤弱婀娜的身段如雾蒙花那样柔美,如秋风回旋那样纤细。
歌声圆润美妙如明珠滴入水中。
女子的眉毛刚刚画成,极其美丽。
骑马回来时还半遮着脸面。
【赏析】这首词上片回忆当年徐守君猷与侍女胜之黄州情。
“别梦已随流水”,别离匆匆,如一江流水。
“随”字蕴含着年华的虚度,精神的空虚。
岁月无情,人生如梦,哀而不伤。
“泪巾犹浥香泉”,写当年胜之的娇态。
青春、美貌、人格几乎完全衰退的胜之,现在仍然陷入痛苦、哀怨、无奈的变态之中。
谁知她当年在太守面前撒娇,泪如泉涌,湿润着香帕。
“对人前乔做作娇模样,背地里泪千行”(元代妓女真氏《解三酲》),美中带娇。
至今东坡还记忆犹新。
“相如依旧是臞仙。
人在瑶台阆苑”,又写徐守君猷的美好晚景:如风流倜傥的司马相如那样,文采奕奕,风流翩翩,儒居山泽,住在“瑶台阆苑”,成为“臞仙”,令人向往。
短短四句,跨越历史的时间和现实的空间,想圆一场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梦。
下片,直面无情的胜之,婉而不怨。
“花雾萦风缥缈,歌珠滴水清圆。
”以生动新颖的比喻,写胜之纤弱婀娜的身段如雾蒙花那样柔美,如秋风回旋那样纤细,飘渺不定。
随着音乐的节拍,歌声如贯珠延绵,如“滴水清圆”,换来的只是冷酷的现实。
较之黄州时期的“双寰绿坠,娇眼横波眉黛翠,秒舞蹁跹”的体态美和舞姿美要逊色多了。
她脱离情海,又陷入苦海,不免有些悲哀。
最后两句,在哀伤中容颜不减青春美,仍以婉曲出之:“蛾眉新作十分妍。
走马归来便面。
”“蛾眉”比不上“眉黛翠”,“十分妍”也不能与“人间谁敢更争妍”(《西江月·龙焙今年绝品》)同日而语。
苏轼《西江月》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苏轼《西江月》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5d23a908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0b.png)
苏轼《西江月》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西江月 [27]宋苏轼春夜蕲水中,过酒家饮。
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
解鞍,曲肱少休。
及觉,已晓。
乱山葱茏,不谓尘世也。
书此词桥柱。
照野弥弥浅浪 [28] ,横空暧暧微霄 [29] 。
障泥未解玉骢骄 [30] ,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 [31] 。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32] 。
注释:[27]《苏诗编年总案》云:元丰五年壬戌(1082)三月作。
[28]弥弥:水波荡漾貌。
[29]暧暧:云气朦胧貌。
[30]障泥:马鞯两旁下垂之饰物,用以遮挡泥土者。
玉骢:良马。
[31]琼瑶:谓月色如玉。
[32]杜宇:杜鹃。
译文:月光下小溪春水涨满、水波涌动,隐隐约约的看见天空中云气弥漫。
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一觉。
这溪中景致如此可爱,千万不能让马儿踏碎那水中的月亮。
我解下马鞍作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
评析:此词作于黄州贬所。
夜行水畔,小憩溪桥,眼目所及,无非清波浅浪,明月云霄。
如此良宵水色,怎忍让马蹄破浪,踏碎这玉样的琼田水景呢?还不如欹枕桥头,谛听杜宇的晓唱吧。
俨然是天仙化人的灵境,哪有一点羁人的怅悒?此为山行醉晓之作,仙气姗姗,有疑非尘世之感。
东坡之高旷真率,无人可及。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中进士。
父洵亦能文,世称三苏。
苏轼虽早享盛名,仕途却十分坎坷。
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却也不赞成司马光尽废新法,“不复较量厉害,参用所长”的态度,导致他迭遭贬逐。
晚年更远谪儋州(今属海南)。
徽宗立,遇赦归,卒于常州(今属江苏)。
苏轼是北宋文坛的主将,诗词散文,无不精妙。
其《东坡乐府》更是宋词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他所开创的豪放词派,清旷雄奇,气象万千,丰富了表现手法,扩大了词的领域,有着截断众流、别开风气的作用。
正像胡寅在《酒边词序》中所说:“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
西江月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西江月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ba71b95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0d.png)
西江月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西江月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西江月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1月,小舟坐水眠空。
雾窗春色翠如葱。
睡起云涛正拥。
¤往事回头笑处,此生弹指声中。
玉笺佳句敏惊鸿。
闻道衡阳价重。
”次韵酬之。
时余方谪宜阳,而洪归分宁龙安月侧金盆堕水,雁回醉墨书空。
君诗秀色雨园葱。
想见衲衣寒拥。
蚁穴梦魂人世,杨花踪迹风中。
莫将社燕等秋鸿。
处处春山翠重。
创作背景黄庭坚于崇宁甲申年(公元1104年)在荆州作《承天院塔记》,被执政者指摘其中很多语句“幸灾谤国”,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由鄂州出发,二月过洞庭湖,经过湖南长沙、衡阳、零陵等地赶赴宜州贬所。
黄庭坚在长沙遇到惠洪,至衡阳而有唱和之词。
赏析这首《西江月》词八句,两句一组,分为四组意思。
上下片前两句写自己,后两句及惠洪。
写自己处前虚后实,写惠洪处前实后虚。
每片两意过接处,纯以神行,不著痕迹。
山谷为江西诗派始祖,此篇亦是以诗法为词。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七引录其语云:“诗文不可凿空强作,待境而生,便自工耳。
每作一篇,先立大意;长篇须曲折三致意,乃可成章。
“所谓”不凿空强作,待境而生“,就是有情事,有感受要写,才写。
此首虽是和韵词,而有实事,有真情,绝非泛泛应酬之什。
写法上虽短篇亦有层次,有曲折。
上片由衡阳舟中的自己,转到长沙旅次的惠洪,用以连结的枢纽就是不久前的接席论诗,与此时的便道寄词。
下片由南行途中的湘水流域匝月勾留,回溯导致此行的生平政治遭遇,瞻望还要走下去的千里程途。
首句“月仄金盆堕水”语本于杜甫《赠蜀僧闾丘师兄》诗:“夜阑接软语,落月如金盆”;又苏轼《铁沟行赠乔太博》诗:“山头落日侧金盆。
”仄同侧,金盆山谷词中形容圆月,加以“堕水”二字,切合湘江夜宿舟中所见。
次句“雁回醉墨书空”说出了春到衡阳这点意思。
衡山有回雁峰,其峰势如雁之回转。
相传雁南下至衡阳而止,遇春而回飞向北。
又雁飞时排成“一”字或“人”字,称雁字。
首两句成工整对偶,以律诗锻炼之笔,写水天空阔之景,点出眼前时地,而逐客迁流,扁舟迫窄,种种感慨,已暗藏其中。
杜宇一声春晓——苏轼《西江月》原文、译文及赏析
![杜宇一声春晓——苏轼《西江月》原文、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19c904752d380eb63946d49.png)
杜宇一声春晓一一苏轼《西江月》原文、译文及赏析西江月顷在黄州苏轼顷在黄州,春夜行薪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
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天空中有几丝淡淡的云彩。
白色的马儿此时尚气宇昂扬,我却不胜酒力,在河边下马,等不及解下马鞍,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一觉。
这小河中的清风明月多么可爱,马儿啊可千万不要踏碎那水中的月亮。
我解下马鞍作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
西江月:词牌名。
薪水:水名,流经湖北薪春县境,在黄州附近。
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
层霄:弥漫的云气。
障泥:马鞯,垂于马两旁以挡泥土。
玉骢:良马。
骄:壮健的样子。
可惜:可爱。
琼瑶:美玉。
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杜宇:杜鹃鸟此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
公元1079 年(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苏轼生活史的转折点,这飞来横灾彻底地粉碎了苏轼希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然后功成身退的幻想。
从此以后,苏轼看清了官场的黑暗、世态的炎凉。
但苏轼没有被痛苦压倒。
他住在黄州临皋亭。
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
他有时布衣芒?郑?鋈胗谮淠爸?希挥惺痹乱狗褐郏?爬擞谏剿?? 洌罕硐殖鲆恢殖?说目醮铮?恢植灰允朗螺踊车奶竦??瘛3林氐恼?未蚧魇顾?陨缁岫匀松?奶?龋?约胺从吃诖醋魃系乃枷敫星楹头绺穸加忻飨缘谋浠?T谡馄诩渌?醋髁撕芏嘤判阕髌罚?舜适瞧渲兄?弧?BR>这是一首寄情山水的词。
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上片头两句写归途所见:“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弥弥,是水盛的样子;层霄,即层云。
《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7a78c70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1b.png)
《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是宋代文学家苏轼被贬岭南惠州时所作的一首词。
此词当为悼念随作者贬谪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写岭外梅花玉骨冰姿,素面唇红,高情逐云,不与梨花同梦,自有一种风情幽致。
上阕通过赞扬岭南梅花的高风亮节来歌赞朝云不惧“瘴雾”而与词人一道来到岭南瘴疠之地;下阕通过赞美梅花的艳丽多姿来写朝云天生丽质,进而感谢朝云对自己纯真高尚的感情一往而深,互为知己的情谊,并点明悼亡之旨。
全词咏梅,又怀人,立意脱俗,境象朦胧虚幻,寓意扑朔迷离。
格调哀婉,情韵悠长,为苏轼婉约词中的佳作。
这首词的上阕主要描写了岭南梅花的美丽与坚韧。
“玉骨那愁瘴雾”,开篇一句,以梅花的坚韧不拔和纯洁无暇,暗示了作者对朝云的赞美和怀念之情。
“瘴雾”象征着恶劣的环境和艰难的处境,但梅花却“自有仙风”,展现出超凡脱俗的气质。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这里用“海仙”和“绿毛幺凤”来衬托梅花的高雅和珍贵,同时也暗示了朝云的美丽和高贵。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进一步描写了梅花的纯洁和美丽,“素面”和“唇红”形成鲜明的对比,更突显出梅花的独特魅力。
词的下阕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朝云的思念和哀悼之情。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这里用“晓云”和“梨花”来象征朝云和其他女子,表达了作者对朝云的深情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不与梨花同梦”,也暗示了作者和朝云之间的感情不同于一般的男女之情,更具有一种超脱和高尚的品质。
最后,“高情已逐晓云空”,表达了作者对朝云的思念之情,朝云的高尚情操已经随着晓云而去,只留下作者独自面对这纷繁的世界。
总的来说,这首词以梅花为喻,通过对梅花的描写和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朝云的思念和哀悼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作者自己的高尚情操和对人生的感悟。
词的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苏轼婉约词中的佳作之一。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翻译及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c2d27fe4b73f242326c5f23.png)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翻译及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翻译及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朝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溪桥一作:溪头)《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译文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天边几颗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注释西江月:词牌名。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鸣蝉:蝉叫声。
旧时:往日。
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见:同“现”,显现,出现。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从《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
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
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
咏梅的古诗词《西江月·咏梅》原文译文赏析
![咏梅的古诗词《西江月·咏梅》原文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45492c6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b2.png)
【导语】《西江⽉·咏梅》是北宋⽂学家苏轼所创作的⼀⾸词。
下⾯是⽆忧考分享的咏梅的古诗词《西江⽉·咏梅》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西江⽉·咏梅》 作者:苏轼 《西江⽉·咏梅》作者为宋朝⽂学家苏轼。
其古诗全⽂如下: 马趁⾹微路远,沙笼⽉淡烟斜。
渡波清彻映妍华。
倒绿枝寒凤挂。
挂凤寒枝绿倒,华妍映彻清波。
渡斜烟淡⽉笼沙。
远路微⾹趁马。
【译⽂】 马追赶,⾹微吹,路遥远,沙笼罩,⽉淡照,炊烟斜。
渡⽔清彻映照着美艳的梅花。
倒垂着的绿枝,深寒的凤栖在上头。
凤栖在寒枝上与绿树相映。
鲜艳梅花映照着透彻的清波。
渡⼝斜烟,蒙着淡⽉,托着笼沙。
远远的道上,微微的⾹⽓,追赶着马⼉。
【赏析】 上⽚,写梅的⽣活环境,亦是写朝云的⽣活环境。
前三句,以七个景物叠印成⼀幅梅花盛开的背景图:马趁,⾹微,路远,沙笼,⽉淡,烟斜,渡波等衬托着梅花开放,鲜艳迷⼈。
“倒绿枝寒凤桂”,描绘梅的形态,如⼳凤般。
朝云⾃杭州来到惠州,成为⼀尘不染的词⼈的最宠爱的妻妾,词⼈对她的情感不⾔⽽喻。
下⽚,写梅的凋谢,亦是悼念朝云的逝世。
开头⼆句,写梅花的盛开,⼳风与梅枝同绿。
鲜艳的梅花⼜映照着透明的⽔波。
再⼀次渲染了梅、⼳凤的青春丽⾊,即朝云的青春丽⾊。
最后两句,笔锋⼀转,环境变化,亦⽤六个景物来衬托着梅花凋谢、朝云英逝的凄凉⽓氛:渡⼝边呈现着的景象是“斜烟,淡⽉,笼沙”,还有那“远路,微⾹,趁马”。
“微⾹”⼆字,特别醒⽬地告知读者:梅已谢了,只剩下“微⾹”,暗⽰着王朝云也已远⾛了,正在“趁马”进⼊到另⼀世界。
眷恋之情,尽在不⾔中。
这⾸词是以“梅”格喻朝云。
全词,采⽤上⽚尾句字倒⾏的回⽂形式,构成了下⽚的另⼀情境。
词⼈没有直接写朝云,⽽是从梅—凤—⼈的互喻象征意蕴,渲染了梅的红叶,风的红喙,以此衬托出朝云的红颜。
这种⽂体写作起来,难度较⼤,但词⼈⾮常⾃然地构成了新的意境,塑造了新的形象。
扩展阅读:轶事典故之应考趣闻 宋仁宗嘉佑⼆年,苏轼以⼀篇《刑赏忠厚之⾄论》的论⽂得到考官梅尧⾂的赏识,并推荐给主试官欧阳修。
宋词《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全文译文及鉴赏
![宋词《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全文译文及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8dbbaa55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7c.png)
宋词《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全文译文及鉴赏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
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作者:苏轼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
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注释1、瘴雾: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2、绿毛么凤: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
3、芳丛:丛生的繁花。
4、幺凤:鸟名,即桐花凤。
5、涴(wò):沾污,弄脏。
6、唇红:喻红色的梅花。
7、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赏析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
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
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
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
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
“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
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
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象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
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
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西江月古诗翻译赏析(精选5篇)
![西江月古诗翻译赏析(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94677cc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a5.png)
西江月古诗翻译赏析(精选5篇)西江月古诗翻译赏析(精选5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西江月古诗翻译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西江月古诗翻译赏析篇1西江月原文:西江月张孝祥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西江月字词解释:1、山峰:指黄陵山。
(黄陵山在湖南湘阴县北洞庭湖边。
湘水由此入湖。
相传山上有舜之二妃娥皇、女英的庙,世称黄陵庙。
词题一作“黄陵庙”。
词句也稍有差异)2、鳞鳞:形容波纹细微如鱼鳞。
3、风回:指风向转为顺风。
4、水晶宫:古代传说水中的宫殿。
5、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乐舞名。
西江月翻译:满载着一船的秋色,行驶在广阔平展的江面上。
行船被风浪所阻,微风吹起鳞鳞波浪,泛起波光。
明日风向转为顺风更加好,那么今夜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水中的宫殿像是在演奏霓裳羽衣曲,当到达岳阳时,准定在岳阳楼上观赏湖光山色。
西江月阅读答案:无西江月创作背景:张孝祥在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知潭州(今湖南长沙市)。
后改官离开湖南,乘舟北上,途经洞庭湖畔的黄陵山,遇风受阻,写了这首词。
《宋六十名家词》题作《黄陵庙》,个别语句亦稍有出入。
西江月赏析:上片写行船遇风受阻,泊舟山下的所见与感受。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开头两句,写风尚未起时的风光。
“一船秋色”由作者的感受着笔,勾勒出时令特征,引人遐想,可以想见,此时周围的山色浓郁苍翠,万物生机勃勃,开花的花朵艳丽,结果的果实累累;“十里湖光”写出湖面宽广坦荡。
这两个对偶句用“满载”和“平铺”相对,将湖光和山色一并画出,前句说美丽的秋景尽收眼底;后句说无风时湖水平稳,远远望去,就象“平铺”在那儿。
水光山色,交相辉映,船上人心旷神怡,其乐无穷。
此二句纯属写景,而作者欣悦之情尽在其中,即所谓景中有情。
苏轼《西江月》翻译赏析
![苏轼《西江月》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17b2686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d2.png)
苏轼《西江月》翻译赏析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译文] 我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此生不再梦见梅花。
[出自] 苏轼《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注释:玉骨:形容梅花品质之美。
瘴雾: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倒挂绿毛:似鹦鹉而小的珍禽。
幺风:鸟名,即桐花凤,绿毛红嘴状似鹦鹉而小,又称“倒挂子”。
相传自东海来。
涴(音“沃”):沾污,污染。
“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译文: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疬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为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姿。
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
岭南的梅花天然洁白,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
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梅叶仍有红色。
我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此生不再梦见梅花。
赏析: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
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
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
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
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
“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
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
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象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杜宇一声春晓——苏轼《西江月》原文、译文及赏析(最新整理)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杜宇一声春晓——苏轼《西江月》原文、译文及赏析(最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e06b15e1a37f111f0855b57.png)
西江月·顷在黄州苏轼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
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译文】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天空中有几丝淡淡的云彩。
白色的马儿此时尚气宇昂扬,我却不胜酒力,在河边下马,等不及解下马鞍,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一觉.这小河中的清风明月多么可爱,马儿啊可千万不要踏碎那水中的月亮。
我解下马鞍作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注释】西江月:词牌名。
蕲水:水名,流经湖北蕲春县境,在黄州附近。
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
层霄:弥漫的云气.障泥:马鞯,垂于马两旁以挡泥土。
玉骢:良马.骄:壮健的样子。
可惜:可爱.琼瑶:美玉。
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杜宇:杜鹃鸟。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
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苏轼生活史的转折点,这飞来横灾彻底地粉碎了苏轼希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然后功成身退的幻想.从此以后,苏轼看清了官场的黑暗、世态的炎凉。
但苏轼没有被痛苦压倒.他住在黄州临皋亭.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
他有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时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
沉重的政治打击使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反映在创作上的思想感情和风格都有明显的变化。
在这期间他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此词是其中之一。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寄情山水的词。
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小序叙事简洁,描写生动,短短五十四字,即写出地点、时间、景物以及词人的感受.它充满了诗情画意,是一篇写得很优美的散文,可与其《记承天寺夜游》媲美。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译文及赏析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0d117f9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56.png)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译文及赏析《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是由苏轼所创作的,词一开端,便慨叹世事如梦,虽然苏轼诗词中常常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思想,但或是自我排遣之语,或为往古来今之思,读来往往觉其放达,而不觉其悲切。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宋代: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秋凉一作:新凉)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译文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愁思爬上了眉头,鬓边生出了白发。
酒并非好酒,常因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多被云层遮住。
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注释西江月: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
《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中吕宫”。
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
世事一场大梦:《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
”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新凉:一作“秋凉”。
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
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
《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徐寅《人生几何赋》:“落叶辞柯,人生几何”。
此由风叶鸣廊联想到人生之短暂。
眉头鬓上: 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贱:质量低劣。
妨:遮蔽。
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琖:同“盏”,酒杯。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赏析诗词联想提起苏轼的中秋词,大家都会想起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同是写于中秋的这首《西江月》,情绪却显得非常落寞,应该是写于被贬黄州之时。
在这首词中,苏轼以“中秋”这一深具情感意义的节日为背景,抒写了远贬黄州的孤独悲苦的心情,同时又在感叹时间的流逝中,表达出对人生历史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
西江月·梅花(苏轼)赏析-全诗-原文翻译
![西江月·梅花(苏轼)赏析-全诗-原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bd1c2967c850ad02de8041ef.png)
西江月·梅花(苏轼)赏析|全诗|原文翻译西江月(苏轼)原文玉骨那愁瘴雾⑴,冰姿自有仙。
海仙时遣探芳丛⑵,倒挂绿毛幺凤⑶。
素面翻(常)嫌粉涴⑷,洗妆不褪唇红⑸。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同梦⑹。
注释⑴瘴雾:南方林中的湿热之气。
⑵芳丛:丛生的繁花。
⑶绿毛幺凤: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
⑷涴:沾污,弄脏。
⑸唇红:喻红色的梅花。
⑹不与梨花同梦:苏轼自注王昌龄,梦中作梅花。
玉洁冰清的风骨是自然的,哪里会去理会那些瘴雾,它自有一种仙人的风度。
海上之仙人时不时派遣来探视芬芳的花丛,那倒挂着绿羽装点的凤儿。
它的素色的面容如果翻一下嫌太过粉婉,如果洗去妆色的话那种朱唇样的红色根本不会褪去。
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就不会想到去和梨花有同一种梦想。
创作背作者创作这首词时,至少56岁了,人生观已经很成熟了,经历了那么多患难,他始终没有改变,越来越坚持做自己。
不过,虽然他的心态已经能很好的应对外界的各种风雨,但命运的无常并不会因为他的坚强就减少对他的打击朝云故去了,他暮年最心爱的女子离开他了,从此他的情怀随着朝云的离去也一去不返。
苏轼虽在政治上屡遭磨难,但是在与朝云的爱情生活上还是很幸福的。
作品在这种背景下被创作出来,集中吐露了这些感情。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
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
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
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
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
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
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
《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诗句及解析
![《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诗句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f2eadf7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4a.png)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诗句及解析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全词如下: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这首词以景寓情,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这句词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认为人生就像一场大梦,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变幻无常。
“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这句词通过描绘夜晚风吹树叶的声音,以及自己的眉头和鬓发,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人生短暂的感慨。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这句词表达了作者在异乡漂泊的孤独和苦闷,因为酒价便宜而客人稀少,月亮虽然明亮却常常被云彩遮挡。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这句词表达了作者在中秋佳节无人相伴的孤独和凄凉,只能独自向北望去,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
整首词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孤独苦闷等问题的深刻认识,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上阕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落叶、秋风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感伤和哀愁。
下阙则通过描写作者在中秋佳节无人相伴的孤独和凄凉,表达了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词气氛悲凉,情感深沉,反映了作者在异乡漂泊的孤独和苦闷,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原文、翻译及赏析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bad64b4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b5.png)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原文、翻译及赏析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原文、翻译及赏析《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反映了作者谪居后的苦闷心情,词调较为低沉、哀惋,充满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叹。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宋朝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译文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了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愁思爬上了眉头,鬓边生出了白发。
酒并非好酒,常因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多被云层遮住。
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也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注释西江月: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
《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中吕宫”。
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
世事一场大梦:《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
”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新凉:一作“秋凉”。
风叶:风了树叶所发出的声音。
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
《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徐寅《人生几何赋》:“落叶辞柯,人生几何”。
此由风叶鸣廊联想到人生之短暂。
眉头鬓上: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贱:质量低劣。
妨:遮蔽。
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琖:同“盏”,酒杯。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赏析诗词联想提起苏轼的中秋词,大家都会想起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同是写于中秋的这首《西江月》,情绪却显得非常落寞,应该是写于被贬黄州之时。
在这首词中,苏轼以“中秋”这一深具情感意义的节日为背景,抒写了远贬黄州的孤独悲苦的心情,同时又在感叹时间的流逝中,表达出对人生历史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
苏轼《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诗词原文及赏析
![苏轼《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诗词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a7abc3e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63.png)
苏轼《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诗词原文及赏析苏轼《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诗词原文及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的词意: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天空中有几丝淡淡的云彩。
这两句虚实结合:明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暗写月光朗照,月色美好。
通过写景营造出清冷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
“弥弥”“隐隐”使用叠词,两句对仗工整,在形式上构成美感。
出自苏轼《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
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
书此数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译文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天空中有几丝淡淡的云彩。
白色的马儿此时尚气宇昂扬,我却不胜酒力,在河边下马,等不及解下马鞍,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一觉。
这小河中的清风明月多么可爱,马儿啊可千万不要踏碎那水中的月亮。
我解下马鞍作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
赏析《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上片写词人路上的见闻和醉态,下片言词人对美好景物的怜惜之情。
此词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灵的心境,描绘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人间仙境图,表现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抒发了作者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全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境界空灵浩渺,读来回味无穷。
这是一首寄情山水的词。
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小序叙事简洁,描写生动,短短五十四字,即写出地点、时间、景物以及词人的感受。
它充满了诗情画意,是一篇写得很优美的散文,可与其《记承天寺夜游》媲美。
上片头两句写归途所见:“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首词突出了一个凉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与孤灯等情感意象,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完美意境。苏轼借写节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凉,表达了他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与这首词意境与主旨相似的就是那首写于密州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那首词中,苏轼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与这首《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相比,两词都是借写景抒怀,都渲染了一个寒、凉情绪意境,给词蒙上了一层深厚的情感意韵。所不同的是前者在于指出节候之清寒,后者重在喻示人生之凄凉;前者写天上人间之清寒,后者写现实人间之凄凉;前者想象天上人间之寒以反衬人世间值得留恋,后者借人间之真情以慰藉自己凄凉的心灵。两词相得益彰,情韵悠远,表达了饱受政治打击的苏轼对历史人生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
6、贱:质量低劣。
7、妨:遮蔽。
8、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9、琖:同盏,酒杯。
【翻译】
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眉头鬓上又多了几根银丝。
酒并非好酒,却为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总被云遮住。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点出了作词的时间与主旨。中秋是传统意义上团聚的节日,苏轼选取中秋这一宴乐的节日作为背景,以虚笔中的乐景写哀情,使哀情为之更哀。北望点出了作词的主旨。北望的含义,历代论者有所争议,《古今词话》认为苏轼一日不负朝廷,其怀君之心,末句可见矣,而胡仔认为是兄弟之情见于句意之间矣。据记载这首词下原有注释寄子由,可见苏轼此词是在中秋之夜写给其兄弟苏辙的。其实,苏轼当时政治上受迫害,孤苦寂寥,凄然北望之中,思弟之情,忧国之心,身世之感,或许交织在一起,作为欣赏者,也不妨抛开考证,作宽泛理解。苏轼晚年饱受政治打击,他多以佛、道思想来超然物外,以消解现实的苦闷,但此词笼罩着一层悲凉的气氛,可见苏轼始终没能摆脱尘世的痛苦。在这热闹的中秋月明之时,唯一可以慰藉自己落寞孤寂情怀的是那真挚的手足深情。苏轼渴望着与兄弟一诉衷肠,无奈远贬黄州的他只能在北望中借明月遥寄相思。天涯同一月,相思两地情,遥望却不能与之相聚,明天却又要面临现实中太多的痛苦与无奈,苏轼因而陷入更为深沉的悲凉之中。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在冷落清秋的夜里,凉风吹打着庭院里的树叶,在空旷的长廊里发出凄凉的回响。词人取过镜子,看见两鬓寒意袭来。
过片两句,更可见牢骚。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酒贱是因为人贱,暗指身遭贬斥,受人冷遇。月明句隐喻小人当道,君子遭谗。苏轼远贬黄州,心中的失落与不满是以这种自我嘲讽的形式来表现的。因乌台诗案受苏轼牵连被贬的人太多,而苏轼也因此不愿连累友人,所以绝少与故人交往,这里的客少应是指当时的实际情况。在这静寂的夜里,在这皓月当空之时,清秋的寒气阵阵袭人,此时,苏轼心中的孤独凄凉之感是难以排遣的。中秋月明,而明月总是被乌云遮去光芒。有人认为东坡在黄州,中秋夜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可见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是自然现象,但似乎还有更深的内涵,是在借自然之景抒写他对社会环境的认识。这里隐含了作者深深的政治愤懑情绪,云妨比喻小人当道,欺瞒主上迷惑视听排斥忠良。作者为自己忠而被谤,谪居偏地黄州,政治抱负难于发挥而深感忧伤苦闷,而此情此景,唯有对月把孤盏聊以解忧愁了。
世事一场大梦中的世事既可以指具体的历史实事,即指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事情,亦可以理解为苏轼对人生命运的抽象意义的认识。世事如梦,人生如梦,一切皆如白驹过隙,雪后飞鸿,人生只是天地间偶然的飘蓬,所以不可执着于现实中的得失荣辱,而应超脱于具体的万事万物,使自己内心趋于平衡。人生几度新凉,用新凉指又一个秋天的来临,并且突出了秋天乍到的新,可见诗人对节候变化的敏感,时间的流逝磨蚀着有限的生命,词人由此产生出真挚的惜时之情。新凉亦指诗人再次遭到排挤打击的人生际遇,用一个凉字,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凄凉之情,所以,人生几度新凉不仅指自然节候的变化,同时也是指人生命运的起伏不定、变幻莫测。这句话把自然与人生结合起来,以自然的变幻来反衬出词人对人生命运的无奈谓叹,寄意深刻,韵味悠远。开头两句词远远不止是苏东坡在记叙一时一地之事,或是一己一身之感,而是借写具体的事实,表达他对抽象意义上的人生命运的深沉思忖。
总结
苏轼这首词也寄寓了一定的哲理意味。但这种哲理意味是通过营造一个完美的审美意境传达出来的。读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中秋之夜清寒的月色与空寂的长廊,孤独的词人身影与孤独的黯淡灯光,以及由此流露出来的词人深沉的人生思考与真挚的人世之恋,读者并不感觉到说理、议论的空洞与枯燥,而是为词中深沉的情感所打动,然后体验出作者蕴含于词中的哲理趣味。另外,苏轼是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词人,然而这首词风格柔婉,可以看出苏轼的词风也有悲情婉约的一面,这种哀怨隐忍之作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更多内容请点击:课外知识、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初中语文基础知识、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西江月苏轼原文及赏析
课外知识
西江月苏轼原文及赏析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宋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秋凉一作:新凉)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释】
1、西江月: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中吕宫。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
【赏析】
词一开端,便慨叹世事如梦,虽然苏轼诗词中常常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思想,但或是自我排遣之语,或为往古来今之思,读来往往觉其放达,而不觉其悲切。此处却不然,以一种历尽沧桑的语气写出,加上几度秋凉之问,风叶鸣廊,忽觉人生短暂,已惊繁霜侵鬓,益觉开头浮生若梦的感叹,并非看破红尘的彻悟,而是对自身遭际有不平之意,从而深感人生如梦境般荒谬与无奈。
2、世事一场大梦:《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3、新凉:一作秋凉。
4、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徐寅《人生几何赋》:落叶辞柯,人生几何。此由风叶鸣廊联想到人生之短暂。
5、眉头鬓上: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