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姆勒奔驰公司与克莱斯勒公司合并案例概要共24页
戴姆勒奔驰和克莱斯勒并购
徐亚星 孙雪 于娟 李凌岩 刘慧 韩美霞 胡玲
• 案例背景 • 并购起因 • 并购过程
• 合并中若干具 体问题的分析
• 并购结果 • 成败原因分析 • 启示
戴姆勒-奔驰和克莱斯勒并购 背景
• 戴姆勒-奔驰公司是德国最大的工业集团, 1997 年年 销售收入为1240 亿马克,其业务范围包括汽车(客车和 商务用车)、航空、服务和管理, 公司业务主要集中 于欧洲、北美、南美以及日本, 并致力于东欧和东南 亚市场的开拓,公司总部位于斯图加特。
• 换股比例= 103. 4929×[ (0. 8009×169. 2)+ 14. 2990 ]ö[ (0. 8009×169. 2)×(169. 2+ 14. 2990) ]= 0. 6235
根据上表结果, 戴姆勒-奔驰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最终的换股比例为: 若戴姆 勒-奔驰公司同意换股的股东不到90% , 1 股戴姆勒-奔驰公司的股票换1 股 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的股票, 1 股克莱斯勒公司的股票换0. 6235 股戴姆勒 -克莱斯勒公司的股票; 若戴姆勒2奔驰公司同意换股的股东达到90% , 1 股 戴姆勒-奔驰公司的股票换1. 005 股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的股票, 1 股克莱 斯勒公司的股票换0. 6235 股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的股票。
技,还是传统产业,似乎都难抵「大者恒大」 的合并风潮。合并有可能带来更多的市场。 戴 姆勒( Daimler - Benz )集团所打的算盘是与 克莱斯勒合并之后,可以互相截短补长,增加 市场占有率,因为克莱斯勒称霸北美地区,瓜 分了九三%的市场,戴姆勒则在欧洲称王,吃 下六成以上的市场,且戴姆勒有克莱斯勒欠缺 的高级轿车,克莱斯勒则有戴姆勒亟欲发展的 小型车。双方眼见未来广大的市场,一拍即合 ,成就了历史上最大宗的汽车合并案。
兼并:戴姆勒奔驰合并讲解
戴姆勒——奔驰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的合并1998年5月7日,世界汽车工业史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行动,德国的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与美国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宣布合并。
消息既出,举世震惊,有人称这次合并看上去就像汽车天堂里一桩美满的婚姻,人们对于合并后所能产生的协同效应满怀期待。
然而。
合并后戴姆勒——克莱斯勒却陷入了窘境,企业文化和管理风格的冲突十分剧烈,原克莱斯勒的业务每况愈下,迄今还未出现令人满意的结果。
一、合并过程戴姆勒——奔驰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的合并不仅是汽车行业,也是整个世界工业史上最大的行动。
巨型的合并计划从萌芽到瓜熟蒂落,前后只用了不到4个月时间。
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合并之后的新公司称为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
合并通过股票互换的方式进行。
通过对双方上市资本、股价赢利比及各自赢利状况的评估,戴姆勒——奔驰公司的股东占有新公司股份的57%,克莱斯勒公司的股东则占有43%。
两家公司合并所牵动的市场资本高达920亿美元。
合并之后,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实力咄咄逼人,令世界各大汽车巨头生畏。
以市场资本额排序,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名列第二,仅排在丰田之后;以销售额排序,名列第三,年销售额为l 330亿美元(2 300亿马克),次于美国两大汽车商通用和福特;以销售量排序,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年产量为400万辆,列第五位,排在通用(880万辆)、福特(700万辆)、丰田(480万辆)和大众(430万辆)之后。
二、合并背景奔驰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者是当今世界举足轻重的汽车“巨人”。
奔驰公司是德国最大的工业集团,总部设在德国南部的斯图加特。
1997年销售额达到1 240亿马克,拥有员工30万人。
长期以来,奔驰公司的业绩一直非常优秀,尽管世界金融市场一度动荡不定,德国马克也曾因大幅升值而影响出口,但奔驰公司生产的汽车一直在世界汽车市场上保持强劲的势头。
克莱斯勒公司是美国仅次于通用和福特的第三大汽车制造商,总部设在底特律。
奔驰-克莱斯勒合并案例
从“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合并案例看收益法在企业并购中的运用前言此文通过收益法在西方企业并购评估中的运用,揭示了企业价值的内涵,指出企业的产品价值、企业的资产价值和企业价值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有着不同的涵义,不可同一而论,在评估实践中应正确予以把握。
关于收益法的使用众说纷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然而,收益法作为评估基本途径之一,其科学性毋庸置疑,在持续经营假设前提下,收益法是最能体现资本未来获利能力的一种评估途径,对此,我们应持理性的态度,客观、公正地对待。
此文所举案例涉及欧美两个地区,其法律环境及评估理论、方法和标准,以及公众的承受能力与我国均有差异,作者撰写此文旨在介绍一种思路,一种评估理念,以促进我国评估实践的发展和完善。
企业并购过程中对目标企业的评估非常重要,不仅关系到目标企业是否符合并购企业发展战略,而且直接影响并购的成本。
任何交易总是希望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因此对目标企业的评估是企业并购中的核心问题。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评估方法有三种: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西方企业并购评估的主流方法是运用收益法。
我国资产评估业是随着企业之间的产权变动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评估理论和基本方法主要是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已有的理论和方法。
由于受市场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收益法并没有在评估实践中被广泛使用,实践中更多采用成本法。
近年来我国评估行业中收益法实践有了一定发展,部分满足了资本市场、产权市场的合理需求,但由于这种方法本身需要运用评估假设和主观判断,使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由这种方法所引发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争论,甚至受到误解和指责。
本文拟从企业价值的角度结合“戴姆斯-奔驰”与“克莱斯勒”合并案例,谈谈西方企业并购评估中收益法的运用,旨在说明收益法是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的一种评估方法,我们应当采取科学的态度,理性地看待我国收益法评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戴姆勒克莱斯勒案例
戴姆勒以工程卓越和产品优秀而著称,公司的品牌形象是它的豪华车。 但过于集中在豪华车市场,缺少中低端产品,也面临着一些豪华车的 竞争对手,比如:宝马、凌志、无限。戴姆勒公司销售的车辆比克莱 斯勒少,但收入却高得多。
二、案例背景分析
1、两家公司的战略与产品线:
他们都想做强自己的传统项目以及借助对方来拓展新的轿 车领域,同时解决生产能力过剩问题;同时他们只有切诺 基吉普车与梅赛德斯M级运动概念车直接竞争外,两个公 司的产品几乎不存在重叠。且戴姆勒有克莱斯勒欠缺的高 级轿车,克莱斯勒则有戴姆勒亟欲发展的小型车。
所以,戴姆勒和克莱斯勒他们的战略与产品线是匹配的。
过于集中在豪华车市场缺少销量高的低端产品过于集中在欧洲市场需要拓展新市场豪华车市场的竞争以及缺少制造和销售中低端车的经验三案例问题诊断决策者仅仅看到了两家公司表面上的优势例如产品战略地理位臵而忽略了影响这些表面优势发挥的内在因素
“强强”联手的悲剧
——戴姆勒-克莱斯勒合并案例报告
一、案例背景简介
1998年5月,欧洲最大的产业公司戴姆勒-奔驰与美国第三大汽车生产 企业克莱斯勒合并。戴姆勒集团董事长于尔根·施伦普1998年1月12日 只身来到克莱斯勒公司董事长罗伯特·伊顿的办公室,17分钟后敲定 了一桩360亿美元的天价合并,也是商业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跨文化合 并实验。
德国人的作风严谨、死板,注重形式;
美国人则讲究效率,更具灵活性,决策过程快。
德国高层管理人员可能依赖50页的报告来讨论和做决策,而美国人却喜欢一 对一的沟通; 德国上司一般都会接受他们下属的建议,然而美国上司有可能会把它下属的 报告放置一阵,从而令德国下属沮丧; 克莱斯勒的设计师和管理人员将这个合并视为被戴姆勒所兼并,从而在思想 上他们已经有所抵触情绪 ……
奔驰与克莱斯勒并购案
Case study: Analysis of strategy in the organisation– Functional/Operational strategies
• Emergence helps to lower the cost of manufacturing, which also helps to make price lower so that customers would be satisfied • The DaimlerChrysler had lots of factories in 17 countries. So that production can be better. • The new firm is certainly full of resources and manpower.
Birth of Titan–
the mergence of Daimler-Benz AG and Chrysler Corp. 1998
Daimler Benz AG , established by Carl Benz in 1886, is the biggest industrial corporation in Germany, running a business including cars, trucks, airplanes, services and managements. The company mainly focuses on the market in Europe, North and South America, Japan and China. The head quarters of Daimler locates in Stuttgart, Germany.
兼并:戴姆勒奔驰合并
戴姆勒——奔驰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的合并1998年5月7日,世界汽车工业史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行动,德国的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与美国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宣布合并。
消息既出,举世震惊,有人称这次合并看上去就像汽车天堂里一桩美满的婚姻,人们对于合并后所能产生的协同效应满怀期待。
然而。
合并后戴姆勒——克莱斯勒却陷入了窘境,企业文化和管理风格的冲突十分剧烈,原克莱斯勒的业务每况愈下,迄今还未出现令人满意的结果。
一、合并过程戴姆勒——奔驰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的合并不仅是汽车行业,也是整个世界工业史上最大的行动。
巨型的合并计划从萌芽到瓜熟蒂落,前后只用了不到4个月时间。
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合并之后的新公司称为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
合并通过股票互换的方式进行。
通过对双方上市资本、股价赢利比及各自赢利状况的评估,戴姆勒——奔驰公司的股东占有新公司股份的57%,克莱斯勒公司的股东则占有43%。
两家公司合并所牵动的市场资本高达920亿美元。
合并之后,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实力咄咄逼人,令世界各大汽车巨头生畏。
以市场资本额排序,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名列第二,仅排在丰田之后;以销售额排序,名列第三,年销售额为l 330亿美元(2 300亿马克),次于美国两大汽车商通用和福特;以销售量排序,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年产量为400万辆,列第五位,排在通用(880万辆)、福特(700万辆)、丰田(480万辆)和大众(430万辆)之后。
二、合并背景奔驰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者是当今世界举足轻重的汽车“巨人”。
奔驰公司是德国最大的工业集团,总部设在德国南部的斯图加特。
1997年销售额达到1 240亿马克,拥有员工30万人。
长期以来,奔驰公司的业绩一直非常优秀,尽管世界金融市场一度动荡不定,德国马克也曾因大幅升值而影响出口,但奔驰公司生产的汽车一直在世界汽车市场上保持强劲的势头。
克莱斯勒公司是美国仅次于通用和福特的第三大汽车制造商,总部设在底特律。
案例
一、贴现现金流量法--确定估价模型及估 贴现现金流量法
价过程
• • 1、在确定换股比例的估 价过程中,采用了单独估 单独估 价法。即在各自独立 价法 (stand-alone)经营的基础 上进行价值评估,不考虑 戴姆勒-奔驰和克莱斯勒合 并所产生的预期整合效应 及合并费用。原因在于: (1)戴姆勒-奔驰和克莱斯 勒在五个方面的整合效果 的贡献相当。(2)与戴姆勒 -奔驰和克莱斯勒公司的企 业价值(分别为1020.71亿 马克和8037.9亿马克)相比, 整合效果非常小。 2.从历史数据出发,同时 考虑未来发展与竞争环境 所导致的风险和机会两方 面的因素,构造了两阶段 两阶段 估价模型。第一阶段从 估价模型 1998年到2000年,第二阶 段是2001年及以后年份。
戴姆勒奔驰/克莱斯勒合并折现率 戴姆勒奔驰 克莱斯勒合并折现率 第一阶段(1998~2000) 第二阶段(2001及以 第一阶段( ) 第二阶段( 及以 后年) 后年) 6.5% 3.5% 10.0% 3.5% 6.5% 0.0% 6.5% 6.5% 3.5% 10.0% 3.5% 6.5% 1.0% 5.5%
• 第二阶段
• 如果戴姆勒奔驰公司换股股东不足90%,则: • 每1股戴姆勒奔驰公司的股票换1股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 的股票。 • 如果戴姆勒奔驰公司申请换股的股东达到90%,则: • 每1股戴姆勒奔驰公司的股票换1.005股戴姆勒-克莱斯勒 公司的股票。
• 与估价的计算结果相比,最终的换股比例 在一定程度上对戴姆勒奔驰股东更有利。 但如果这样的换股比例能够吸引至少90% 的戴姆勒奔驰股东接受换股,则采用联合 经营法将增强合并后的公司股票吸引力, 从而使原克莱斯勒股东受益。
• 第一阶段
• 如果戴姆勒奔驰公司换股股东不足90%,则: • 每1股戴姆勒奔驰公司的股票换1股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 的股票; • 每1股克莱斯勒公司的股票换0.6235股戴姆勒-克莱斯勒公 司的股票。 • 如果戴姆勒奔驰公司申请换股的股东达到90%,则: • 每1股戴姆勒奔驰公司的股票换1.005股戴姆勒-克莱斯勒 公司的股票; • 每1股克莱斯勒公司的股票换0.6235股戴姆勒-克莱斯勒公 司的股票。
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合并案例分析
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合并案例分析背景在合并之时,戴姆勒销售的车辆比克莱斯勒少,但收入却高得多。
1997年,戴姆勒全球范围内的30万员工生产了71.5万辆轿车和41.7万辆卡车和商用车。
除此之外,戴姆勒还生产飞机、火车和直升机,其收入的2/3来自德国之外。
克莱斯勒在1993年亏损25亿美元之后,克莱斯勒迅速扭亏为蠃,1994年盈利37亿,利润率超过7%,远高于它的两个竞争对手。
克莱斯勒从1994年起每年盈利都在几十亿美元以上。
1995年,它的利润率为3.8%,好于福特,比通用稍低;1996和1997年,克莱斯勒的利润率又是最高的。
两个公司在产品线上互补,克莱斯勒将合并视为克服欧洲一些贸易壁垒的机会。
但是,汽车工业合并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其固定成本非常之高)和生产能力过剩(据估计为20%),只有那些具有规模经济的公司才能生存下去。
这些使得戴姆勒-克莱斯勒合并成为一种竞争需要,而非形成竞争优势或战略优势。
合并前景20世纪80年代,日本汽车工业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国际化扩张阶段,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达到1104万辆,甚至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
而在1988年韩国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1995年达到240万辆,1997年达到280万辆,一跃成为世界汽车第五大生产国。
在随后的五年时间里,年均增长率基本保持在15%左右,1995年达254万辆。
韩国汽车业也形成了以现代、起亚、大宇、双龙四公司鼎足的市场格局,韩国也一跃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
戴姆勒—奔驰是欧洲最大的产业公司,而克莱斯勒则是美国第三大汽车生产企业。
两家公司都面临着极高固定成本和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
据当时的预测,21世纪只有大约6至7个大型汽车生产产业能够生存下去,所以此时,戴姆勒-----克莱斯勒的合并成为了一种竞争需要。
克莱斯勒是由于其微型面包车和吉普车畅销而著名。
它的基本市场主要集中在本国(德国)以及北美自由贸易区市场,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外没有知名度。
最新戴姆勒奔驰公司与克莱斯勒公司合并案例分析
二、合并过程
1、选取合并方式及估值模型:
企业兼并通常都是通过以下方式:a.现金收购;b.换股(其中包括新设合并 和吸收合并)c.现金及换股组合。换股与现金收购比较,可以避免大规模融资, 方便更好地进行经营整合。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的合并便是采用这种换股方式 进行。至于如何确定合并双方换股比例,需先选取符合双方企业价值原理的估价 模型。一般来说,企业价值有内在价值、账面价值、清算价值和市场价值。戴姆 勒奔驰和克莱斯勒在合并过程中分别聘用了不同的投资银行作为自身的财务顾问, 以便合理定立双方的股票价值和换股比例。在合并报告中,财务顾问否定了账面 价值的计算方法,他们认为净资产账面价值对于连续经营的公司来说,并不能反 映企业的内在价值。虽然戴姆勒奔驰及克莱斯勒为上市公司,但股票市场上的价 格受股票有短期波动的特性, 故不能合理决定公司的内在价值;而根据德国的习惯和通行法,在评估公司价值 时,不采用股票市场价格作为制定换股比例的基准,所以财务顾问亦否决了市值 计价的方法。当然清算价值法也被否定,因为戴姆勒奔驰和克莱斯勒两家公司的 收益价值都高于清算价值。合并报告最终采纳收益现值法分别为两家公司进行估 值,计算时亦以各自独立经营为基础,因为戴姆勒奔驰和克莱斯勒在多个方面的 整合效果的贡献相当。
长 的 时 间 隧 道,袅
勒奔驰公司与克莱斯勒公司合并案例
案例分析框架:
一、企业历史背景 二、合并过程 三、合并后分析 四、与同行业的主要企业比 较 五、合并后问题
一、企业历史背景介绍:
戴姆勒奔驰公司
建立于1926年,由两间德国公司戴姆勒(Daimler)及奔驰(Benz)合并组成, 早于1958年戴姆勒奔驰已进行并购活动,收购了AutoUnionAudi(于1966年出售予 大众汽车(Volkswagen))1970年代,它的梅塞德斯(Mercedes)品牌汽车迅速增 长,销售扩至世界各地。在1980年代,戴姆勒奔驰分散业务,购入航天、重型卡车、 消费及工业电机公司,虽然业务保持分散,但销售则放缓,航天业务的亏损使1995 年的戴姆勒奔驰出的赤字;同年,它与ABBAseaBrownBoveri成立合营公司Adtranz) 世界第一火车建造商(之后于1999年收购全部股权,于2001年售予Bombardier),施 伦普(Sehrempp)成为公司主席。戴姆勒奔驰在1998时已是欧洲最大的工业集团, 业务包括轿车、商用车辆、航天科技及有关服务,戴姆勒奔驰最著名的产品就是梅塞 德斯·奔驰(Mercedes一Benz)品牌系列生产的高级轿车。截止1998年5月的一年, 戴姆勒奔驰在美国的销售增加了67%,主要是民用多功能车(SUV),但它们在戴 姆勒奔驰的110万辆汽车生产中实在毫不显眼,它们只占美国市场的百分之一。
奔驰与克莱斯勒合并案例及感悟
奔驰与克莱斯勒合并案例及感悟叶耕1013001概述:世界汽车工业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并购、结盟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几乎所有的跨国汽车巨头的成长史都是一部结盟史。
例如美国的福特、通用等汽车公司,他们都是经历了大小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并购才从美国200多家汽车公司中生存下来,成为世界汽车市场的主要竞争者。
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主要的消费市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各厂商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汽车公司合并之风,正在全球陆续吹起。
1998年5月,欧洲最大的工业公司戴姆勒奔驰公司和美国第三大汽车制造商克莱斯勒进行了世界工业史上最大的兼并案。
他们之间互补的产品线,不同的市场势力分布,协同平台低成本的可能性,给当时大多数投资人和社会公众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但在2 年不到的时间内,克莱斯勒非但没有从合并中获得好处,反而于2000年夏天,在美国市场份额跌至14%以下。
2000年下半年克莱斯勒出现了惊人的18亿美元的亏损。
而在之后的几年中,整体业绩都不甚人意。
我分析和评价了本并购案例中所呈现的问题并解读它们。
希望能够总结他们的跨国并购经验后得到一些启示。
本文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一步展开:1.并购过程中战略类型的选择以及理由2.跨国并购中的文化冲突3.该并购案失败的主要原因1.并购战略的选择以及理由从不同产品线匹配的角度分析可知道该并购案是采用的横向一体化战略。
横向一体化是指为了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巩固企业的市场地位、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增强企业实力而与同行业企业进行联合的一种战略。
两家公司都认为,进行合并,分别对自己公司的不同生产线进行截长补短。
戴姆勒公司的豪华轿车、商用汽车以及运动型汽车和克莱斯勒的低价位轿车、轻型卡车、小货车以及小型篷车互为补充,除了少数产品外,他们的生产线几乎没有重复。
合并之后的新公司,展现了各种惊人的数据。
全球员工人数超过4.4万人,去年营收1,400亿美元,比前年成长12%,宾士车和 Smart 车系的销量,从92万辆突破到107万辆,而克莱斯勒旗下的四个品牌,包括 Chrysler、 Dodge、Jeep 和 Plymouth,销量也比前年的300万辆增加了20万辆。
国际企业战略联盟案例
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的战略联盟案例分析08级旅游管理本科5班12号高丹妹2010年4月7日,雷诺-日产联盟与德国戴姆勒集团官方对外宣布两家正式建立大战略联盟,两大汽车巨头将在一系列实质性的项目上进行广泛的战略合作,将以经验共享的形式寻求合作利益最大化的快速实现,而双方在资本运作上也以交叉持股的形式进行合作。
全球汽车业界两大巨头的战略结盟无疑是在尚处于经融危机阵痛中的车市投入了一枚重磅炸弹,强势挤入全球汽车行业前三位的汽车联盟,仅次于不久之前组合的大众铃木联盟和丰田集团,随着雷诺-日产和戴姆勒联盟的形成,全球汽车行业格局将很可能迎来一次大规模的重新洗牌。
戴姆勒—奔驰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的战略联盟是为了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竞争力及扩大国际市场的共同目标而制定的双边或多边的长期或短期的合作协议,两公司合并的主要原因在我看来有以下3点:1、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让两家企业明显感觉到21世纪汽车行业的竞争压力,这迫使他们不得不走上强强联合的道路。
2、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是两大企业联合的另一重要原因。
面对汽车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通过借助彼此的现有市场,利用生产和销售领域的互补优势以进一步拓宽自己的市场。
3、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
通过两公司的合并来实现大规模生产,创造规模效应。
在采购、营销、技术协作以及零部件互换方面开展协作,降低营销成本、方便研究与技术开发、发展生产并促进销售,赚取更多的利润,提高竞争力。
而关于这次战略合作的内容,则主要在于5个方面,包括有在动力总成领域,商用车领域,零件采购领域以及奔驰S级mart和雷诺Twingo两款车型的平台合作。
双方的合作范围相当全面,形式上也采取了多种合作方式,包括股权互换,技术共享,共同研发等等,形式的多样性进一步降低了合作的风险,雷诺-日产与戴姆勒集团的战略联盟实力坚强,可谓看点多多,且让我们初步简析其前景到底如何。
受经融危机波及,无论是戴姆勒集团还是雷诺-日产联盟,近一两年的日子都不太好过,2008年戴姆勒集团收入959亿欧元,同比下降3.5%,净利润14亿欧元,下降65%,而到了2009年戴姆勒集团更是净亏损26.64亿欧元,同时营业收入也下降20%为789亿欧元;反观雷诺-日产联盟,其业绩更是惨不忍睹,2008年净利润直接下降79%,仅为5.71亿欧元,去年则更是爆亏30亿欧元,营业收入也随着同比下降10.8%,看来即使是曾经一手将徘徊在“死亡线”边缘的日产拉回正轨的“业界神人”卡洛斯戈恩,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车市也再难延续“神奇”,效仿当年拯救日产时的合作策略,在这个时候寻求一个坚强的臂膀共度难关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而这一次戈恩的“最佳拍档”换成了来自德国的汽车巨头戴姆勒奔驰集团,而戴姆勒集团在并购克莱斯勒战略完败后,一直心有不甘,加之大形势的发展趋势,两者的全面合作可谓是一拍即合。
国际企业战略联盟案例
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的战略联盟案例分析1998年5月,欧洲最大的工业公司戴姆勒奔驰公司和美国第三大汽车制造商克莱斯勒进行了世界工业史上最大的兼并案。
他们之间互补的产品线,不同的市场势力分布,协同平台低成本的可能性,都给当时大多数投资人和社会公众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但是新婚的蜜月期实在太短,2 年不到的时间内,克莱斯勒非但没有从合并中获得好处,反而于2000年夏天,在美国市场份额自90年代以来首次跌至14%以下。
2000年下半年克莱斯勒出现了惊人的18亿美元的亏损。
而在之后的几年中,除了2005年,克莱斯勒曾短暂地再度辉煌过外,整体业绩都乏善可陈,这也难怪,戴姆勒-奔驰公司于2000年就开始酝酿出售克莱斯勒的企图。
戴姆勒—奔驰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的战略联盟是为了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竞争力及扩大国际市场的共同目标而制定的双边或多边的长期或短期的合作协议,两家公司都认为,进行合并,分别对自己公司的不同生产线进行截长补短。
戴姆勒公司的豪华轿车、商用汽车以及运动型汽车和克莱斯勒的低价位轿车、轻型卡车、小货车以及小型篷车互为补充,除了少数产品外,他们的生产线几乎没有重复。
合并之后的新公司,展现了各种惊人的数据。
全球员工人数超过 4.4万人,去年营收1,400亿美元,比前年成长12%,宾士车和 Smart 车系的销量,从92万辆突破到107万辆,而克莱斯勒旗下的四个品牌,包括 Chrysler、Dodge、Jeep 和 Plymouth,销量也比前年的300万辆增加了20万辆。
这些事实说明,双方的合并起初对彼此都带来一定的好处。
合并的主要原因在我看来有以下三点:1、企业希望在某一地区或市场中减少竞争,获得某种程度的垄断。
该战略帮助克莱斯勒规避了欧洲某些贸易壁垒的限制,使它顺利进入欧洲市场,实现了对其市场份额的垄断。
2、企业在迅速增长的行业中竞争需要。
在行业成熟之后,为了避免过度激烈的竞争和提高效率的手段,企业往往选择横向一体化战略。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奔驰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戴姆勒一奔驰汽车公司与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合并1999年5月7日,世界汽车工业史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行动:德国的戴姆勒一奔驰汽车公司与美国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宣布合并。既出世界舆论哗然,汽车行业内部更是如同经历了一场地震。权威人士预言,全球汽车工业将随着奔驰与克莱斯勒的合并掀起新一轮调整浪潮,出现白热化的局面,并最终形成全球汽车产业的崭新结构。1.合并背景及原因奔驰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均是当今世界举足轻重的汽车"巨人"。奔驰公司是德国最大的工业集团,总部设在德国南部的斯图加特。长期以来,奔驰公司的业绩一直非常优秀,尽管世界金融市场一度动荡不定,德国马克也曾因大幅升值而影响出口,但奔驰公司生产的汽车一直在世界汽车市场上保持强劲的势头。克莱斯勒公司是美国仅次于通用和福特的第三大汽车制造商,总部设在底特律。该公司是多元化企业,除了汽车之外,还生产和经营汽车配件、电子产品等。据美国《财富》杂志统计,克莱斯勒公司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一直在美国500家最大公司中排名前10位,让人刮目相看。那么,为什么这样两大汽车巨人会在世纪之交选择"强强联合"呢?首先,经济全球化趋势正日益增强。汽车行业的决策者们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如果要在下一个世纪在行业内部站稳脚跟并求得进一步发展,必须着手扩展生存空间,增强竞争力,只有"强中更强",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稳住阵脚。同时,汽车行业市场上早已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以轿车来说,全球每年的产量为6000万辆,而销量只有4000万辆。在有限的销售量下,各大汽车公司不得不考虑如何占据尽可能大的世界市场份额。走企业联合的道路则似乎成了汽车行业的大趋势。两家公司的合并还有它们自身独特的原因。首先,双方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的局面。奔驰公司是德国最大的工业集团,而克莱斯勒则是美国第三大汽车制造商,两者都是盈利企业,具有雄厚的财力,"强强联合"的前景十分看好。双方在生产和销售领域互补的态势显得最为明显。在市场分销上,克莱斯勒的销售额93%集中在北美地区,在其他地区的份额只占7%。尽管克莱斯勒在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中一直保持最高的利润,但如果北美市场一旦不景气,将会影响公司的前程。因此合并正好可以使其摆脱对北美市场的依赖性,打进奔驰公司业已占有的地盘。而奔驰公司也一直试图大规模打进北美市场。目前,奔驰公司在北美市场的销售份额只占总销售额的21%,大部分仍然局限于欧洲。而与克莱斯勒的联合正好满足它对北美市场的要求。从产品线来看,两家公司各有自身的优势,双方产品重合的情形极少。克莱斯勒的强项是小型汽车、越野吉普车和微型箱式汽车;奔驰以生产豪华小汽车闻名。双方产品惟一重合的是奔驰M级越野车和克莱斯勒的。c吉普",但M级越野车在奔驰系列中所占的比重不大。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力是两家公司合并的另一个重要考虑。合并之后,双方将在采购、营销、技术协作以及零部件互换方面开展协作,从而达到降低营销成本、方便研究与技术开发、发展生产和促进销售的目的。2.合并过程戴姆勒一奔驰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的合并不仅是汽车行业,也是整个世界工业史上最大的行动。巨型的合并计划从萌芽到瓜熟蒂落,前后只用了不到4个月时间。1999年1月12日,美国底特律市举行汽车博览会。戴姆勒一奔驰公司总裁于尔根.施伦普亲自出马为奔驰公司的产品助阵。借此机会,他拜访了位于底特律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总部,向克莱斯勒公司的总裁罗伯特·伊顿提出了双方合并的设想。施伦普根本没有想到,伊顿与他一拍即合。双方接下一来进行了10余次的秘密会谈。在谈判的过程中经历过许多的障碍。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其中一方一言不合匆匆走人也是常有的事。最初是关于未来的公司领导人的问题,施伦普和伊顿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都表现得很豁达。他们表示不会让这一问题阻碍一项于双方都有利可图的交易。两人同意合并的头三年将共同任公司董事长。三年后,比施伦普大5岁、现年58岁的伊顿将退出,由施伦普一人掌管。最大的难题是合并之后新公司的法律结构问题。奔驰汽车公司是一家德国股份公司,而克莱斯勒公司则根据美国法律经营。双方曾经讨论在第三国荷兰组成新公司,但由于税收问题的障碍而不得不放弃。最后双方商定,新公司将保留德国特色的股份公司形式,并在新公司中保留奔驰公司一直采用的共同决定机制。这就是说,有工人代表参加新公司的监事会,他们在有关公司的重大问题上有参与决定的权利。这一切对于美国人来说,都是完全新鲜的事物。双方都能认识到合并会给两者带来的好处,善于从长远的角度看问题,因此虽然面临众多阻碍,谈判还是不断地取得进展。5月4日,谈判结束了。在经过一系列准备之后,宣布仪式于7日举行。这一石破天惊的合并终于问世。3.合并之后合并消息一经公布即获如潮的好评。德国前总理科尔获知消息后立即发表讲话,祝贺两家公司合并:德国社民党候选人施罗德称这次合并是"非常成熟的企业行动";德国交通部长魏斯曼说,这一合并是德国汽车工业有竞争力的表现;美国的政治家和经济界人士都对这起合并道尽了溢美之词。而股民更是对这起合并充满信心。合并的消息公布之后,纽约和法兰克福股票交易市场上两家公司的股票行情立即大幅看涨。克莱斯勒公司的股票价格当天就飙升了17.8%,上涨了7.375美元,以48.81美元报收。奔驰公司的殷票价格同日也猛增了8%,以每股192.40马克收盘。合并在汽车业内部产生的冲击亦是空前强烈。面对两个汽车巨人的联手,与德美同为汽车大国的日本被震惊了。日本三菱汽车公司董事横滨大造说,这项合并让日本的汽车商们"大梦初醒"般地注意到:北美和欧洲的汽车业已经十分迅速地实现了它们业务的全球化。"合并就像一次地震,将会加剧汽车行业通过建立跨国合作企业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日本最大的汽车制造公司丰田公司总裁奥田硕说,他预料在这次合并之后,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将会加剧,丰田公司必须作出反应以迎接"紧迫的挑战"。戴姆勒一奔驰汽车公司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合并之后的新公司称为戴姆勒一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合并通过股票互换的方式进行。通过对双方上市资本、股价盈利比以及各自盈利状况的评估,戴姆勒一奔驰公司的股东占有新公司股份的57%,克莱斯勒公司的股东则占有43%。两家公司合并所牵动的市场资本高达920亿美元。合并之后,戴姆勒一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实力咄咄逼人,令世界各大汽车巨头生畏。以市场资本额排序,戴姆勒一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名列第二,仅排在丰田之后;以销售额排序,名列第三,年销售额为1330亿美元(2300亿马克),次于美国两大汽车商通用和福特;以销售量排序,戴姆勒一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年产量为400万辆,列第五位,排在通用(880万辆)、福特(700万辆)、丰田(480万辆)和大众(430万辆)之后。戴姆勒和克莱斯勒的合并带来的直接收益是能够为公司节省大量的开支。由于两家公司今后将联合采购,共同分担研究和开发任务,戴姆勒一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仅在合并后的第二年就可以节省14亿美元的开支。尽管合并之后的戴姆勒一克莱斯勒公司遇到了诸如文化融合、工资制度的不统一等各种问题,并且继续面临激烈行业竞争以及全球经济疲软,但该公司通过业务整合十分成功地保持了其世界汽车行业的强大领导力。
最新戴姆勒奔驰公司与克莱斯勒公司合并案例分析
进 入 夏 天 ,少 不了一 个热字 当头, 电扇空 调陆续 登场, 每逢此 时,总 会想起 那 一 把 蒲 扇 。蒲扇 ,是记 忆中的 农村, 夏季经 常用的 一件物 品。 记 忆 中 的故 乡 , 每 逢 进 入夏天 ,集市 上最常 见的便 是蒲扇 、凉席 ,不论 男女老 少,个 个手持 一 把 , 忽 闪 忽闪个 不停, 嘴里叨 叨着“ 怎么这 么热” ,于是 三五成 群,聚 在大树 下 , 或 站 着 ,或随 即坐在 石头上 ,手持 那把扇 子,边 唠嗑边 乘凉。 孩子们 却在周 围 跑 跑 跳 跳 ,热得 满头大 汗,不 时听到 “强子 ,别跑 了,快 来我给 你扇扇 ”。孩 子 们 才 不 听 这一套 ,跑个 没完, 直到累 气喘吁 吁,这 才一跑 一踮地 围过了 ,这时 母 亲总是 ,好似 生气的 样子, 边扇边 训,“ 你看热 的,跑 什么? ”此时 这把蒲 扇, 是 那 么 凉 快 ,那么 的温馨 幸福, 有母亲 的味道 ! 蒲 扇 是 中 国传 统工艺 品,在 我 国 已 有 三 千年多 年的历 史。取 材于棕 榈树, 制作简 单,方 便携带 ,且蒲 扇的表 面 光 滑 , 因 而,古 人常会 在上面 作画。 古有棕 扇、葵 扇、蒲 扇、蕉 扇诸名 ,实即 今 日 的 蒲 扇 ,江浙 称之为 芭蕉扇 。六七 十年代 ,人们 最常用 的就是 这种, 似圆非 圆 , 轻 巧 又 便宜的 蒲扇。 蒲 扇 流 传 至今, 我的记 忆中, 它跨越 了半个 世纪, 也 走 过 了 我 们的半 个人生 的轨迹 ,携带 着特有 的念想 ,一年 年,一 天天, 流向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24
戴姆勒奔驰公司与克莱斯勒公司合并
•
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面。 ——博 莱索
•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案例概要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