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层色谱技巧

合集下载

薄层色谱的操作

薄层色谱的操作

当混合物物质被测试时,参考标准物中单个馏份的Rf值可能会与纯物质的Rf有所不同,但测试物理学馏份和标准化馏份的hRf值必须相符,其DhRf在±3之内。

为增加测试物与参照物同一性的可信度,采用TLC扫描仪实时记录其紫外光和可见光图谱并进行比较。

多波长测定将测试物和参照物的图谱情况和hRf值相关联供进一步鉴别。

6.2定量分析(仪器:CAMAGscanner-3;具体操作请参考操作手册或教学软件)定量分析采用光密度扫描法来评价。

用winCATS软件控制薄层色谱扫描仪以及进行扫描结果的数据处理,计算出各成分的峰高和峰面积及其平均值和离散系数(CV)或置信窨(CI)。

通过单水平或多水平校准计算出结果。

最后以报告形式将所有扫描参数、原始资料及图像结果保存及打印。

扫描狭缝宽度根据被测成份斑点的大小来调整(1)点状点样得到TLC中各成份,扫描其全宽度;(2)条带状点样,通常可以扫描其色谱带同心部份的50-70%。

物质的扫描波长可以通过光谱扫描来决定。

TLC/HPTLC板空白部位的漫射反射光用光电倍增器(PM)来收集并定其值为10%(=0%吸收)。

扫描吸光物质时,其吸收随着物质的量而增加。

对于具有荧光或可转变成具荧旋光性衍生物的物质的测定。

光源一般使用发射光谱在254-578nm之间的高压汞蒸汽灯,在254,302,313,366,405,图10:a)77.10x10和规格10x10数量一般,斑状点样用20nl-1ml,窄条点样用2-20ml定位起点在距板下缘10mm处溶剂数量限定采用体积量或绝对量。

一般,对10x10cm双槽展开室的一个槽加5ml,对20x10cm双槽展开室的一个槽加10ml分离距离5cm展开室对10x10或20x10cm板用双槽展开室分离模式线性(上行式或水平的)饱和(A)无滤纸放入;溶剂和TLC/HPTLC板同时加入到展开室中。

(B)无滤纸放入;至少在层析展开开始前10分钟将溶剂倒入至展开室中。

薄层色谱法实践技巧大总结

薄层色谱法实践技巧大总结

薄层色谱法实践技巧大总结薄层色谱法(TLC)是一种快速、简便、灵敏的分离和分析方法,在化学、药学、生物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要想获得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掌握一些实践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总结一下薄层色谱法的实践技巧。

一、实验准备1、选择合适的吸附剂常用的吸附剂有硅胶、氧化铝等。

硅胶适用于大多数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氧化铝则对某些极性较大的化合物有较好的分离效果。

在选择吸附剂时,要根据样品的性质和分离目的来确定。

2、制备薄板可以购买商品化的预制薄板,也可以自己制备。

自制薄板时,将吸附剂与适量的黏合剂(如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混合均匀,调成糊状,均匀地涂布在玻璃板上,然后在室温下晾干,活化备用。

3、选择展开剂展开剂的选择是影响分离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般根据“相似相溶”的原则,先尝试单一溶剂,如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等,如果分离效果不理想,再考虑混合溶剂。

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或进行预实验来确定合适的展开剂。

4、样品的制备样品要尽可能纯净,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浓度不宜过高,以免出现斑点拖尾现象。

二、点样技巧1、点样量点样量要适中,过多会导致斑点扩散、重叠,过少则可能检测不到。

通常,点样量在 1-10μL 之间。

2、点样方式可以使用微量注射器、毛细管或点样器进行点样。

点样时,要保持点样点的直径小于 5mm,且尽量集中,以保证分离效果。

3、点样位置点样位置距离薄板底边 15-2cm 为宜,点与点之间的距离要适中,一般不少于 1cm,以避免斑点之间相互干扰。

三、展开技巧1、展开缸的准备展开缸要预先饱和,即将展开剂倒入展开缸中,盖上盖子,让缸内的气氛达到饱和状态。

这样可以减少边缘效应,提高分离效果。

2、展开方式可以采用上行展开、下行展开或水平展开等方式。

上行展开是最常用的方式,展开速度适中,分离效果较好。

3、展开距离展开距离一般为薄板长度的 3/4 左右,不宜过长或过短。

过长会导致斑点扩散,过短则可能分离不完全。

TLC(薄层层析色谱)技巧[资料]

TLC(薄层层析色谱)技巧[资料]

TLC(薄层层析色谱)技术原理与应用一、薄层层析(TLC)简介薄层层析是将吸附剂或者支持剂(有时加入固化剂)均匀地铺在一块玻璃上,形成薄层。

把欲分离的样品点在薄层上,然后用适宜的溶剂展开,使混合物得以分离的方法。

由于层析在薄层上进行故而得名。

薄层层析是一种微量、快速的层析方法。

它不仅可以用于纯物质的鉴定,也可用于混合物的分离、提纯及含量的测定。

还可以通过薄层层析来摸索和确定柱层析时的洗脱条件。

根据分离的原理不同,薄层层析可以分为两类:用吸附剂铺成的薄层所进行的层析为吸附薄层层析,吸附薄层中常用的吸附剂为氧化铝和硅胶;用纤维素粉、硅胶、硅藻土为支持剂铺成的薄层,属于分配薄层层析。

吸附TLC→固定相为吸附剂→氧化铝、硅胶。

(较多用)TLC→分配TLC→固定相为液态(通常为水)→固定相吸附在支持剂上。

(一)吸附薄层的基本原理:吸附薄层主要是利用吸附剂对样品中各成分吸附能力不同,及展开剂对它们的解吸附能力的不同,使各成分达到分离。

吸附作用主要由于物体表面作用力、氢键、络合、静电引力、范德华力等产生。

吸附强度决定于吸附剂的吸附能力,还受被吸附成分的性质影响,更与展开剂的性质有关。

1.吸附薄层层析:在硅胶薄层板上,样品中的两成分是两种结构近似的染料,在展开剂四氯化碳的作用下。

在展开剂和薄层板之间不断地产生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

由于对氨基偶氮苯的极性比偶氮苯的极性稍强一些,层析的结果,对氨基偶氮苯受到的吸附作用稍强于偶氮苯,从而将两者分离。

展开结束以后,会在薄层板上形成两个斑点,混合物中的成分得以分离。

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复杂多样,结构近似者不少。

特别是对未知结构的成分分析,设计并摸索出合理的层析条件是首要任务。

只有先设计出可用的层析条件,再经摸索改进,才可能对未知或者已知成分进行成功地分离。

然后才能谈得上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要设计出合理有效的层析条件,必须熟悉薄层层析条件的选择的基本要领。

下面对薄层层析条件的选择做一初步介绍。

薄层色谱操作

薄层色谱操作

薄层色谱操作
薄层色谱是一种在实验室中广泛应用的色谱技术。

它可以用于化合物的分离和纯化。

以下是薄层色谱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操作步骤:
1. 准备样品和薄层色谱板。

将样品溶解在合适的溶剂中, 然后在薄层色谱板上刷上一条样品线。

2. 将薄层色谱板放入色谱槽中, 槽中可以加入一定的溶剂, 使其与样品线平齐。

等到溶剂逐渐向上爬升并到达一定高度时, 停止操作。

3. 取出薄层色谱板, 然后标记各化合物的RF值。

4. 如果需要, 可以使用紫外光或其他检测方法进行分析验证。

注意事项:
1. 选用合适的薄层色谱板和溶剂。

不同的化合物需要使用不同的薄层色谱板和溶剂。

选择错误的材料可能会导致不准确的结果。

2. 操作时应避免色谱板上有空气泡。

空气泡可能会对结果产生误差。

3. 薄层色谱板应在封闭的环境下储存。

开盖情况下储存的薄层色谱板
可能会受到空气中湿度和灰尘的影响, 从而影响测试结果。

4. 建议使用培养皿盖板盖住色谱槽。

这可以减少溶剂挥发, 从而提高色谱板的稳定性。

总之, 在进行薄层色谱操作时, 应严格按照操作步骤并遵守注意事项。

这将有助于获得准确和可重复的结果。

薄层色谱的操作方法

薄层色谱的操作方法

薄层色谱的操作方法薄层色谱(Thin-Layer Chromatography,TLC)是一种常用的色谱技术,用于分离和分析混合物中的化合物。

以下是薄层色谱的基本操作方法:1. 准备薄层色谱板:选择合适的薄层色谱板,通常是由玻璃、铝箔或塑料片涂覆一层吸附性物质(如硅胶或氧化铝)制成。

根据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类型和厚度的色谱板。

2. 准备样品和标准溶液:准备待测样品和相应的标准溶液。

将它们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以得到均匀的溶液。

通常使用无色的溶剂,如氯仿、甲醇或丙酮等。

3. 准备开发槽:选择一个适当大小的玻璃槽或容器,添加足够的色谱溶剂,使其深度约为1-2厘米。

常用的色谱溶剂包括正己烷、乙酸乙酯和甲苯等。

4. 应用样品:使用微量注射器或吸管,在色谱板的一端(通常是底端)上沿直线或点状均匀地涂抹样品溶液。

注意,样品斑点的大小和浓度应适度,以避免过度扩散和重叠。

5. 进行开发:将涂有样品的色谱板垂直放入装有色谱溶剂的开发槽中,确保样品斑点不接触溶剂。

盖上盖子,使色谱槽密封。

色谱溶剂会在色谱板上升,沿着样品斑点上的吸附物向上运移。

6. 干燥和可视化:当溶剂前进到色谱板的一端时,取出色谱板,并迅速将其放在通风处晾干。

然后,根据所需的可视化方法,使用适当的染色剂、紫外线灯或热激发等技术,对色谱板上的斑点进行可视化。

7. 测量和解释:测量每个化合物斑点的迁移距离,并计算相对迁移率(Rf 值)。

Rf 值是化合物前进距离与溶剂前进距离之比,可用于标识和解释化合物。

薄层色谱操作的关键在于控制涂样、开发溶剂、色谱板和环境的条件,以获得准确、可重复和可靠的分离和分析结果。

根据需要,可以采用不同的变体和改进技术来适应特定的分离目标和样品特性。

薄层色谱经验总结

薄层色谱经验总结

薄层色谱经验总结薄层色谱(Thin-layer chromatography,TLC)是一种常用的色谱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药物分析和天然产物研究等领域。

以下是我在进行薄层色谱实验中的经验总结。

首先,样品的制备非常重要。

样品应当高纯度,如果样品含有杂质,可能会干扰实验结果或导致染色偏移。

对于无法蒸馏净化的样品,可以采用其他方法如碱处理、酸处理或萃取来除去杂质。

其次,色谱板的选择也是关键。

常见的色谱板材料有硅胶、铝箔、玻璃和聚胺酯,不同材料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样品。

例如,硅胶色谱板适用于一般有机物的分析,而铝箔色谱板适用于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分析。

在进行样品上色时,也需要注意控制上色的时间和浓度。

通常,上色时间不宜过长,以避免因染料溶液渗透过硅胶层而降低色谱分离效果。

另外,染料浓度也要适当,过高的浓度可能会造成带有阴影的色带,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进行薄层色谱实验时,还需注意样品的施加量。

较少的样品量可能导致色谱带变窄,不易观察和分析;而较多的样品量则可能导致色谱带展宽。

因此,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和样品的性质,选择适当的样品施加量。

在样品施加的过程中,需要确保样品与色谱板表面的接触充分,避免施加不均匀。

为了确保样品施加均匀,可以使用加样器或者连续分析仪器。

对于有机化合物的分析,可以通过预吸附来增加色谱系统与样品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提高分离效果。

在样品施加后,需要将色谱板置于色谱槽中,以实现样品的分离。

“移液法”是一种常用的单向移液方法,适用于色谱槽与色谱板比例较大的情况。

而“渗透法”则适用于色谱槽与色谱板比例较小的情况,可以在色谱板的底部放置几层滤纸,通过滤纸的渗透作用进行移液。

在移液过程中,需要注意移液的速度和移液液体的浓度。

过快的移液速度可能会导致色谱分离效果不理想,而过慢的移液速度可能会使液体在色谱板表面停滞时间过长,影响分析的准确性。

另外,移液液体的浓度也要适当,过高的浓度可能会导致色谱带的展开,降低分离效果。

_薄层色谱总结

_薄层色谱总结

薄层色谱方法总结1.方法原理(1)流动相利用毛细管力带着样品穿过固定相。

(2) 样品与固定相的相互作用是指组份在移行过程中由于偶极 -(诱导) - 偶极相互作用,氢键和范德华力的作用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延缓、吸附、分散、离子交换和络合等分离机理。

2.溶剂使用的溶剂必须是“分析纯”或“色谱纯”,溶剂组成采用体积量比(如正丁醇 - 冰乙酸 - 水= 4:1:1,V/V/V),或者绝对量(如18ml 甲苯 + 2 ml 甲醇)。

其总量应足以使TLC/HPTLC 板的浸入深度约为5mm。

展开剂要求新鲜配制,不要多次反复使用,如需分层,则按要求放置分层后取需要的一相(上层或下层),备用。

一、溶剂选择规则:1、考虑分离成分的极性、溶解度、吸附度。

2、先加入极性较小的溶剂,若不容再加入少量极性大的溶剂3、一般根据相似相溶原则,需要注意,极性相差大的不混溶。

4、混合溶剂通常使用一个高极性和低级性溶剂组成的混合溶剂。

5、展开剂的比例要靠尝试.一般根据文献中报道的该类化合物用什么样的展开剂,就首先尝试使用该类展开剂,然后不断尝试比例,直到找到一个分离效果好的展开剂。

6、一般把两种溶剂混合时,采用高极性/低极性的体积比为1/3的混合溶剂,如果有分开的迹象,再调整比例(或者加入第三种溶剂),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没有分开的迹象(斑点较“拖”),最好是换溶剂。

二、展开剂的选择条件:①对的所需成分有良好的溶解性;②可使成分间分开;②待测组分的Rf在0.2~0.8之间,定量测定在0.3~0.5之间;③不与待测组分或吸附剂发生化学反应;⑤沸点适中,黏度较小;⑥展开后组分斑点圆且集中;⑦混合溶剂最好用新鲜配制。

三、溶剂极性参数表环已烷 :-0.2、石油醚(Ⅰ类,30~60℃)、石油醚(Ⅱ类,60~90℃)、正已烷:0.0、甲苯:2.4、二甲苯:2.5、苯:2.7、二氯甲烷:3.1、异丙醇:3.9、正丁醇:3.9、四氢呋喃:4.0、氯仿:4.1、乙醇:4.3、乙酸乙酯:4.4、甲醇:5.1、丙酮:5.1、乙腈:5.8、乙酸:6.0、水:10.2 1、一般来说,弱极性溶剂体系的基本两相由正己烷和水组成,再根据需要加入甲醇、乙醇,乙酸乙酯来调节溶剂系统的极性,以达到好的分离效果,适合于生物碱、黄酮、萜类等的分离;2、中等极性的溶剂体系由氯仿和水基本两相组成,由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蒽醌、香豆素,以及一些极性较大的木脂素和萜类的分离;3、强极性溶剂,由正丁醇和水组成,也靠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极性很大的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

简述薄层色谱法的操作方法 薄层色谱操作规程

简述薄层色谱法的操作方法 薄层色谱操作规程

简述薄层色谱法的操作方法薄层色谱操作规程(薄层色谱)法是指依据各成分对同一吸附剂的吸附本领不同,在流动相流动固定相的过程中,连续发生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实现各成分的相互分别的吸附薄层色谱法分别法。

以下,依据网上的资料,整理在薄层色谱法的使用中可以做的步骤1.订立薄层板,将固定相和水用研钵向一个方向研磨混合,除去表面气泡后,放入涂布器,将涂布器顺畅地移动到玻璃板上进行涂布,取下涂布在薄层上的玻璃板,放置在水平台上在室温下干燥后,在规定的温度下干燥,放入干燥剂进行干燥使用前检查均匀度。

2.点样除另有规定外,点基线距底边规定距离,点直径和点间距与纸色谱法相同,点间距看点扩散情况,不影响检测做样品的时候,注意不要损伤薄层表面。

3.打开油缸时,事先用打开剂使之饱和。

在汽缸中加入充重量的打开剂,将与汽缸相同高度、宽度的滤纸贴在墙壁上,一端浸在打开剂中,密封汽缸顶部的盖子,使系统平衡,或依照本文的规定操作。

将样品薄片放入打开缸的打开剂中,浸渍在打开剂中的深度从薄片的底边开始(请勿将样品点浸入打开剂),密封盖板,打开至规定距离取出薄板晾干,依照各品种以下的规定进行检查。

4.用薄层扫描仪扫描检测色谱斑点,或直接扫描色谱斑点到薄层上定量上可以利用薄层扫描法。

薄层扫描的方法除另有规定外,还依据各种薄层扫描仪的结构特征和使用说明依据实在情况,选择吸取法或荧光法,以二波长或一波上进行扫描。

对薄层扫描的结果产生影响原因很多,在保证供试品的斑点在确定浓度范围内形成线形的基础上,与供试品对比品在同一薄层打开扫描,比较定量,削减误差。

有各种各样的供试品只有得到分别度和再现性好的(薄层色谱),才能得到充分的结果。

由于资料有限,因而上述内容并不全面,欢迎补充。

薄层色谱仪的适用薄层色谱又叫薄板层析,是色谱法中的一种,是快速分别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一种很紧要的试验技术,属固—液吸附色谱;它兼备了柱色谱和纸色谱的优点,一方面适用于少量样品(几到几微克,甚至0.01微克)的分别;另一方面在制作薄层板时,把吸附层加厚加大;因此,又可用来精制样品,此法特别适用于挥发性较小或较高温度易发生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质。

薄层色谱经验总结

薄层色谱经验总结

关于配制CMC-Na:1.先将称好的CMC加入所需水量的8/10,让其充分溶涨后,在加热煮沸,然后将剩余水慢慢加入.这样在煮沸过程中不易形成颗粒,煮沸时间短.2.CMC溶液的浓度0.3-0.7%比较合适,实际操作中0.4%~0.5%最为实用,浓度高了将来显色时如果有加热过程稍不小心板子容易发黑,浓度低了铺出来的板子不结实,轻轻一碰就掉渣,不好保存,而且点样时会很紧张,容易出洞.3.0.5%CMC-Na与水浴溶涨至充分搅拌溶涨,如果不好溶涨,可在溶胀前加几滴乙醇,比较好溶,但是尽量不加,因为加入乙醇后使CMC-Na的粘合性降低。

充分溶胀后,用脱脂棉垫到布氏漏斗上抽滤。

封口冷藏待用。

4.(1)CMC-Na溶液煮了以后不能再用冷水兑,否则,几天以后就会变绿,起霉。

注意放置时间太长的CMC-Na溶液可能会发黄,而且可能有霉菌出现,绝对不能再使用。

(2)如果有抽滤装置你可以直接把CMC-Na溶液滤过,就可以不必等它沉淀再取上清液了(嘿嘿,我是急性子),还有两个好处一是节省CMC-Na溶液,二是倒滤过的CMC-Na溶液的时候不必担心会把下层的不溶物倒出来了!)有个办法过滤CMC溶液,在布氏漏斗上平铺薄薄一层脱脂棉,千万保证每个小孔都没漏掉哦!用蒸馏水润湿脱脂棉,启动真空泵,抽紧后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倒CMC溶液了,保证滤过的溶液澄清透明,而且长时间放置不沉淀。

5.CMC-Na是一种高分子材料,而高分子材料的溶解必然都会有一个溶胀,溶解的过程,所以配制的时候,应该将称好的CMC-Na少量的撒在水的表面,让其自然沉降,注意要散开平铺,这样能够充分浸润,使其溶胀,之后可以置于水浴锅内加热溶解,当然如果你不是很急着用的话也完全可以,直接用水泡着放那,估计十天半月的也可以用了.6..CMC-Na的配制,大家也说了很多,我只是想说一下在CMC-Na的溶解过程中,可以使用可进行加热操作的磁力搅拌器,大概搅拌5小时,应该可得到满意的效果。

薄层色谱知识与技巧

薄层色谱知识与技巧

薄层色谱,或称薄层层析(thin—layer chromatography),是以涂布于支持板上的支持物作为固定相,以合适的溶剂为流动相,对混合样品进行分离、鉴定和定量的一种层析分离技术。

这是一种快速分离诸如脂肪酸、类固醇、氨基酸、核苷酸、生物碱及其他多种物质的特别有效的层析方法,从50年代发展起来至今,仍被广泛采用。

(一)基本原理薄层层析是把支持物均匀涂布于支持板(常用玻璃板,也可用涤纶布等)上形成薄层,然后用相应的溶剂进行展开。

薄层层析可根据作为固定相的支持物不同,分为薄层吸附层析(吸附剂)、薄层分配层析(纤维素)、薄层离子交换层析(离子交换剂)、薄层凝胶层析(分子筛凝胶)等。

一般实验中应用较多的是以吸附剂为固定相的薄层吸附层析。

吸附是表面的一个重要性质。

任何两个相都可以形成表面,吸附就是其中一个相的物质或溶解于其中的溶质在此表面上的密集现象。

在固体与气体之间、固体与液体之间、吸附液体与气体之间的表面上,都可能发生吸附现象。

物质分子之所以能在固体表面停留,这是因为固体表面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和固体内部分子所受的吸引力不相等。

在固体内部,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力是对称的,其力场互相抵消。

而处于固体表面的分子所受的力是不对称的,向内的一面受到固体内部分子的作用力大,而表面层所受的作用力小,因而气体或溶质分子在运动中遇到固体表面时受到这种剩余力的影响,就会被吸引而停留下来。

吸附过程是可逆的,被吸附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解吸出来。

在单位时间内被吸附于吸附剂的某一表面积上的分子和同一单位时间内离开此表面的分子之间可以建立动态平衡,称为吸附平衡。

吸附层析过程就是不断地产生平衡与不平衡、吸附与解吸的动态平衡过程。

例如用硅胶和氧化铝作支持剂,其主要原理是吸附力与分配系数的不同,使混合物得以分离。

当溶剂沿着吸附剂移动时,带着样品中的各组分一起移动,同时发生连续吸附与解吸作用以及反复分配作用。

由于各组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以及吸附剂对它们的吸附能力的差异,最终将混合物分离成一系列斑点。

薄层色谱的操作方法 薄层色谱操作规程

薄层色谱的操作方法 薄层色谱操作规程

薄层色谱的操作方法薄层色谱操作规程薄层色谱是一种较新的色谱法,兼具柱色谱和纸色谱的优点,能快速分别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

薄层色谱性能优异,操作也较简单。

1.选择吸附剂吸附剂一般要求直径为10~40m,需要依据被分别物质的性质选择,常用的吸附剂有以下几种。

硅胶:微酸性极性固定相,适用于酸性、中性物质分别氧化铝:碱性极性固定相,适用于碱性、中性物质分别纤维素:含有羟基的极性固定相,适用于分类亲水性物质。

聚酰胺:含有酰胺基极性固定相,适用于酚类、醇类化合物的分别。

2.制备薄层板薄层板的质量将决议分别的效果,应当尽量均匀且厚薄一致。

薄层板的制备紧要有两种方法:①将干净干燥的玻璃板置于铺板器中心,在铺板槽中倒入糊状物,自左向右推,将糊状物均匀地涂在玻璃板上。

②将调成糊状物倒在玻璃板上,或用角匙舀到玻璃板上,再用玻璃棒或角匙铺平并用手捏住玻璃板一角,轻轻碰敲桌面,使薄层表面均匀并除去糊状物中的气泡。

制备完成后还需要将涂好的薄层板水平放置于室温下晾干,然后放在烘箱内加热活化。

(硅胶板需在烘箱内渐渐升温至105—110度后保温30分钟;氧化铝板需在200—220度烘4小时)3.点样将待测样品溶在极性尽可能低的溶剂中配成1%的溶液。

用一支平口的细毛细管蘸取少量样品溶液点在薄板上。

4.打开薄层层析有多种打开方式,可分为上行、下行、双向打开等,这里介绍一下上行法和下行法。

上行法:在缸中加入充重量的打开剂,将点好样品的薄层板放入打开缸的打开剂中,密封缸盖,待展开前沿离薄板上端1cm时,取出薄层板,并用铅笔轻轻画下溶剂前沿,晾干。

下行法:在打开缸的盖子上装一个小钩,将打开的纸片钩住,并通过一滤纸条将展开剂和纸片连起来。

待打开剂前沿离纸片下端1cm时,取出纸片,并用铅笔轻轻画下溶剂前沿,晾干。

5.显色晾干薄板溶剂后对板上的组分进行定位。

将显色剂以喷雾方式直接喷到薄层板上可显示不同颜色的斑点。

此外对于无色样品,可接受带荧光剂的吸附剂做薄板,打开后在紫外光下显暗色斑点;对于在光学条件下不显色的物质,可将薄板置于含有少量碘晶体的密闭容器中,与碘作用呈棕色斑点。

薄层色谱方法总结

薄层色谱方法总结

薄层色谱方法总结1、一般根据相似相溶原则,需要注意,极性相差大的不混溶。

2、一般把两种溶剂混合时,采用高极性/低极性的体积比为1/3的混合溶剂,如果有分开的迹象,再调整比例(或者加入第三种溶剂),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没有分开的迹象(斑点较“拖”),最好是换溶剂。

3、待测组分的Rf在0.2~0.8之间,定量测定在0.3~0.5之间4、一般来说,弱极性溶剂体系的基本两相由正己烷和水组成,再根据需要加入甲醇、乙醇,乙酸乙酯来调节溶剂系统的极性,以达到好的分离效果,适合于生物碱、黄酮、萜类等的分离;5、中等极性的溶剂体系由氯仿和水基本两相组成,由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蒽醌、香豆素,以及一些极性较大的木脂素和萜类的分离;6、强极性溶剂,由正丁醇和水组成,也靠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来调节,适合于极性很大的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

7、甲酸通常指的是浓度85%左右的,含有水。

8、对于极性化合物,使用正丁醇对斑点扩散影响较小,因为化合物和硅胶的作用强。

9、点样器点样于薄层板上,一般为圆点,点样基线距底边1.0~1.5cm,样点直径一般不大于2mm,点间距离可视斑点扩散情况以不影响检出为宜。

若因样品溶液太稀,可重复点样,但应待前次点样的溶剂挥发后方可重新点样,以防样点过大,造成拖尾、扩散等现象,而影响分离效果。

10、PE(60-90)EtAc/PE=1:2 EtAc/PE/AcOH=15:5:1 EtAc/AcOH/n-Butanol/H2O=2:1:1:18年来我用这四种体系,没有出现过什么问题.我一直在用的是乙酸乙酯:环已烷,不断调节比例,直到有满意的Rf值,有拖尾时可能要加酸或碱,我一般乙酸和三乙胺11、铺板用的匀浆不宜过稠或过稀:过稠,板容易出现拖动或停顿造成的层纹;过稀,水蒸发后,板表面较粗糙。

12、样品溶液的含水量越小越好,样品溶液含水量大,点样斑点扩散大。

样品溶液的溶剂一般是无水乙醇、甲醇、氯仿、乙酸乙酯。

薄层色谱的操作方法简介 薄层色谱操作规程

薄层色谱的操作方法简介 薄层色谱操作规程

薄层色谱的操作方法简介薄层色谱操作规程薄层色谱扫描仪是可以对斑点进行扫描的分光光度计,通常用可见光或紫外光作光源,线性扫描或锯齿扫描薄层板打开后的斑点,该斑点就汲取该组分特征波长的单色光,剩余的单色光经透射或反射或发射荧光,由检测器积分起来获得这块斑点面积的待测物质含量。

仪器适用于化工、医药、临床、农业、食品、毒理等领域的各种化合物的分别、精制、定性辨别、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

操作方法:1、薄层板制备:除另有规定外,将1份固定相和3份水在研钵中向一方向研磨混合,去除表面的气泡后倒入涂布器中,在玻板上平稳地移动涂布器进行涂布(厚度为0.2~0.3mm)取下涂好薄层的玻板,置水平台上于室温下晾干,后在110℃烘30分钟,即置有干燥剂的干燥箱中备用。

2、点样:除另有规定外,用点样器点样于薄层板上,一般为圆点,点样基线距底边 2.0cm,样点直径及点间距离同纸色谱法,点间距离可视斑点扩散情况应以不影响检出为宜。

点样时必需注意勿损伤薄层表面。

3、打开打开缸如需预先用打开剂饱和,可在缸中加入充足量的打开剂,并在壁上贴二条与缸一样高、宽的滤纸条,一端浸入打开剂中,密封缸顶的盖,使系统平衡或按正文规定操作。

将点好样品的薄层板放入打开缸的打开剂中,浸入打开剂的深度为距薄层板底边0.5—1.0cm密封缸盖,待打开至规定距离取出薄层板,晾干后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检测。

4、如需用薄层扫描仪对色谱斑点作扫描检出,或直接在薄层上对色谱斑点作扫描定量,则可用薄层扫描法。

薄层扫描的方法,除规定外可依据各种薄层扫描仪的结构特点及使用说明,结合实在情况,选择汲取法或荧光法,用双波长或单波长扫描。

由于影响薄层扫描结果的因素很多,故应在保证供试品的斑点在肯定浓度范围内呈线性的情况下,将供试品与对比品在同一块薄层上打开后扫描,进行比较并计算定量,以削减误差。

各种供试品,只有得到分别度和重现性好的薄层色谱,才能获得精准的结果。

薄层色谱仪的适用薄层色谱又叫薄板层析,是色谱法中的一种,是快速分别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一种很紧要的试验技术,属固—液吸附色谱;它兼备了柱色谱和纸色谱的优点,一方面适用于少量样品(几到几微克,甚至0.01微克)的分别;另一方面在制作薄层板时,把吸附层加厚加大;因此,又可用来精制样品,此法特别适用于挥发性较小或较高温度易发生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质。

薄层色谱实践经验技巧总结

薄层色谱实践经验技巧总结
6. 中药一般较难分离,需要薄板,以增加分离度;
7. 手工铺制的板子常用的有:硅胶G板和硅胶CMC-Na板。前者是煅石膏(石膏经140℃烘烤3—4小时)与硅胶按1—1.3:10混合均匀。每份硅胶G加水2—3份调成糊状,即可使用。后者的操作各位大虾已有论述。
8. 如果你铺板目的是做分析用的话,肯定得很仔细用心;如果仅是天然药化那种粗略检查过柱子得到的馏分纯度,那就没有必要这么复杂了,也就是说速度可以快点,板的要求也没有必要这么高;
15. 当展开剂极性差别很大时,特别是极性大的成分所占比例很小时,往往会出现溶剂脱混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展开槽 饱和与不饱和差别没有显著性差异,薄层板上往往会出现类似分层的现象,所以只有换展开系统来调整。
16. 甲醇用量较小,而甲醇又易挥发,容易产生边缘效应,要特别注意展开剂的平衡和层析缸的密封。
14. 展开剂的选择(分离单体):
(1)粗分,也就是当你的样品极性范围比较大的时候,可以直接采用极性较小的流动相。然后将前沿、原点以及前沿及原点间的硅胶分别刮下,提取。这样,样品就被分为几个部分,而各个部分的极性相差也比较小了。然后
再将这几部分分别进行下面的细分TLC 。
40. 制备CMC-Na时,我的方法是将CMC-Na加入沸腾的水中,慢加快搅,防止成团,完全溶解之后,自然沉降或者是抽滤(建议不用滤纸,太慢了,脱脂棉是个不错的选择)。
41. 对于CMC-Na溶液的配置,我认为最好提前几日配好,放置再用。配置时可用超声分散,对少量没有立即溶解的,放置后会逐渐消失。
薄层层析(TLC)实践经验技巧总结:
1. 药典:薄层色谱法系将供试品溶液点于薄层板上,在展开容器内用展开剂展开,使供试品所含成分分离,所得色谱图与事宜的对照物按同法所得的色谱图对比,并可用薄层扫描仪进行扫描,用于鉴别、检查或含量测定。

薄层色谱法的5个步骤

薄层色谱法的5个步骤

薄层色谱法的5个步骤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色谱分析方法,它可以将样品中的各个组分分离出来,并且可以用于定性定量分析。

下面是薄层色谱法的五个步骤:1.分离薄层色谱法的第一步是分离。

这一步是通过将样品溶液点样在薄层板上,然后将其放入色谱缸中,加入流动相,使流动相在薄层板上行走,将样品中的各个组分分离出来。

分离的效果取决于流动相的性质、点样量、流动相的流速和薄层板的性质等因素。

2.涂层在薄层色谱法中,涂层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涂层可以防止样品中的各个组分在分离过程中扩散,同时也可以提高分离的效果。

常用的涂层材料有硅胶、纤维素和聚酰胺等。

涂层的厚度和均匀度都会影响分离的效果。

3.喷洒喷洒是指在分离之后,将固定相喷洒在薄层板上,使固定相与薄层板结合。

这样可以提高分离效果,并且可以使薄层板更加稳定。

常用的固定相有硅胶、纤维素和聚酰胺等。

4.显色在薄层色谱法中,显色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通过显色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样品中的各个组分的分离情况。

常用的显色方法有物理显色和化学显色两种。

物理显色是基于不同物质对光的反射和吸收能力的不同来实现的;化学显色则是基于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来实现的。

5.识别在薄层色谱法中,识别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通过识别可以确定样品中的各个组分。

常用的识别方法有观察颜色、测量Rf值和比较标准品等方法。

观察颜色可以初步判断组分的性质;测量Rf值可以确定组分的移动距离;比较标准品可以确定组分的具体种类。

以上就是薄层色谱法的五个步骤:分离、涂层、喷洒、显色和识别。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目的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最全的薄层色谱(TLC)经验

最全的薄层色谱(TLC)经验

最全的薄层色谱(TLC)经验薄层色谱(TLC)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跟踪反应的手段,还可以用于柱色谱分离中合适溶剂的选择。

薄层色谱常用的固定相有氧化铝或硅胶,它们是极性很大(标准)或者是非极性的(反相)。

流动相则是一种极性待选的溶剂。

在5.301中以及大多数实验室实验中,都将使用标准硅胶板。

将溶液中的反应混合物点在薄板上,然后利用毛细作用使溶剂(或混合溶剂)沿板向上移动进行展开。

根据混合物中组分的极性,不同化合物将会在薄板上移动不同的距离。

极性强的化合物会“粘”在极性的硅胶上,在薄板上移动的距离比较短。

而非极性的物质将会在流动的溶剂相中保留较长的时间从而在板上移动较大的距离。

化合物移动的距离大小用Rf值来表达。

这是一个位于0~1之间的数值,它的定义为:化合物距离基线(最先点样时已经确定)的距离除以溶剂的前锋距离基线的距离。

薄层色谱(TLC)实验步骤:1)切割薄板。

通常,买来的硅胶板都是方形的玻璃板,必需用钻石头玻璃刀按照模板的形状进行切割。

在切割玻璃之前,用尺子和铅笔在薄板的硅胶面上轻轻地标出基线的位置(注意不要损坏硅胶面)。

借助锋利的玻璃切割刀和一把引导尺,你便可方便地进行玻璃切割。

当整块玻璃被切割后,你就可以进一步将其分成若干独立的小块了。

(开始的时候,也许你会感到有一些难度,但经过一些训练以后,你便会熟练地掌握该项技术。

)2)选取合适的溶剂体系。

化合物在薄板上移动距离的多少取决于所选取的溶剂不同。

在戊烷和己烷等非极性溶剂中,大多数极性物质不会移动,但是非极性化合物会在薄板上移动一定距离。

相反,极性溶剂通常会将非极性的化合物推到溶剂的前段而将极性化合物推离基线。

一个好的溶剂体系应该使混合物中所有的化合物都离开基线,但并不使所有化合物都到达溶剂前端,Rf值最好在0.15~0.85之间。

虽然这个条件不一定都能满足,但这应该作为薄层色谱分析的目标(在柱色谱中,合适的溶剂应该满足Rf在0.2~0.3之间)。

薄层色谱的操作

薄层色谱的操作

薄层色谱的操作1.方法原理薄层色谱是一种微量分析的分离过程,它将样品点在以玻璃板或铝、塑料等片材为载体的多孔吸附剂薄层的固定相上,利用流动相在特定的展开室中将混合物中的组份推移到不同距离处,在色谱展开整个过程中,样品的成份受到正反不同的力的作用。

(1) 流动相利用毛细管力带着样品穿过固定相。

(2) 样品与固定相的相互作用是指组份在移行过程中由于偶极- (诱导)- 偶极相互作用,氢键和范德华力的作用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延缓、吸附、分散、离子交换和络合等分离机理。

由于样品组份与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程度不同,整个毛细管流动过程中分离运动都在进行。

基于这点,TLC系统(流动相和固定相)必须与样品很好地匹配。

用显色试剂处理,许多组份可在日光或紫外灯光下检视。

色谱可用肉眼或使用光密度计和照相机记录或影像系统方法来评价。

2. 薄层板2.1手工自制板2.1.1玻璃板的要求:用于制备薄层板的玻璃板要求表面光洁、平整,最好使用厚薄1~2mm的优质平板玻璃,普通窗玻璃一般不宜用于制作薄层板,玻璃板需洗净至不挂水,晾干,贮存于干燥洁净处备用。

玻璃板反复使用时,应注意经常用洗液及碱液清洗,保持玻璃板面的光洁是保证薄层板质量的最基本要求2.1.2制作方法:除另有规定外,将1份吸附剂加适量的水(如1份硅胶G一般加3份水),在研钵中用研杵沿一个方向小心研磨至成均匀的有适当粘稠度的胶浆,立即倾入涂布器中,均匀地向前推进涂布在玻璃板上;或按照不同涂布器的规定操作涂布;涂布好的薄层板于室温下在水平台上晾干,再在规定的温度(一般为105℃~110℃)下烘约30分钟活化,贮于干燥器中备用。

薄层板的厚度一般为0.25~0.5mm.。

2.2 商品化供应的预制板和高效板2.2.1板的尺寸20x20cm 10x20cm 20x10cm 10x10cm图1 不同的板尺寸TLC/HPTLC预制板有不同的规格供应。

常用的尺寸为20 x 20,10 x 20,20 x 10,或10 x 10 cm。

薄层色谱的显色方法

薄层色谱的显色方法

薄层色谱的显色方法
薄层色谱是一种可以分离混合物成分的技术,是一种以气相、液相或者溶剂层为基础的色谱分离方法,常用于分离模拟复杂样品和未知混合物。

虽然使用薄层色谱,我们能够精准地获取到样品中的物质成分,但是往往面临获得的结果的显色不明显的难题,对于样本的化学分离而言,更好的显色是一种更自然的手段。

色谱显色有三种方法:溶剂萃取显色法、荧光染色发光显色法和化学显性标记法。

首先介绍的是溶剂萃取显色法,即将混合物中的某些物质提取出来溶解,利用高渗性溶剂对混合物进行溶剂萃取,利用三面浓度梯度进行色谱分离,最终使检测物显色。

其次是荧光染色发光显色法,也就是降解混合物中的某些物质,利用染色剂,分子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由于染色剂吸收的能量比发射的能量大,所以染色剂发出光,并变成荧光检测物,然后快速分离混合物成分,从而实现显色目的。

最后一种是化学显性标记法,指的是在混合物中加入一定的可检测物质,使其获得检测物本身没有的可见光吸收,进而实现显色。

薄层色谱是一种娱乐活动时的十分有趣的技巧,根据实验室研究,使用上述三种方法中的显色技术,可以避免低灵敏度对色谱示意图影响,有效地提高示意图的质量。

总之,薄层色谱可以利用不同方法显色,形成立体特效图,用于看清混合物中异物的细微差异,归类化合物,从而获得更先进的色谱结果,为药理学和化工领域的研究提供准确的实验数据依据,也能为娱乐活动提供有趣的技巧。

薄层色谱的定位方法

薄层色谱的定位方法

薄层色谱的定位方法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TLC)是一种常见的色谱分析方法,主要用于分离和鉴定化合物混合物中的成分。

它采用一层薄膜作为固定相,通过液相在固相上上升的方式进行分离和测定。

在TLC中,准确的定位是非常关键的,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薄层色谱的定位方法。

1.可见光检测法:可见光检测法是最常用的TLC定位方法之一,可以直接用肉眼观察和记录。

取出色谱板后,观察色谱带的颜色和形状,可以根据颜色的不同来确定化合物的位置。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主要适用于颜色较鲜明的化合物。

2.紫外线检测法:紫外线检测法是一种高灵敏度的TLC定位方法,可以检测无色或淡色的样品。

使用紫外线灯照射样品板,具有紫外吸收特性的化合物会在紫外下发光,可用目视或摄像机记录。

通过紫外线检测,可以更准确地确定化合物的位置。

3.荧光检测法:荧光检测法也是一种常见的TLC定位方法,通过化合物在紫外线下的荧光发射来观察和测定。

使用荧光灯照射样品板,将发出荧光的化合物位置与未发出荧光的溶剂前进位置进行比较,可以确定化合物的位置。

4.可视化剂染色法:可视化剂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TLC定位方法,通过添加能与目标化合物发生反应的染色剂来可视化化合物的位置。

一般来说,染色剂具有艳丽的颜色,对于少量化合物,可以更容易地观察到。

常用的染色剂有碘化钾、凡纳明、千红粉等。

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适用于大多数化合物的检测。

总结来说,薄层色谱的定位方法主要包括可见光检测法、紫外线检测法、荧光检测法和可视化剂染色法。

根据不同的样品特性和需要选择合适的定位方法,可以确保TLC的分离和定位结果的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薄层色谱技巧(点板子)展开剂的选择一种简单的办法是根据你产物的溶解性选择一种极性最强的溶剂学(如醇类,乙氰等),再根据你实际展开的情况慢慢加入极性弱的溶剂(如四氯化碳、石油醚、二氯甲烷等)调节体系的极性。

以得到最好的展开效果。

把我的祖传秘方告诉你吧PE(60-90)EtAc/PE=1:2EtAc/PE/AcOH=15:5:1EtAc/AcOH/n-Butanol/H2O=2:1:1:18年来我用这四种体系,没有出现过什么问题我一直在用的是乙酸乙酯:环已烷,不断调节比例,直到有满意的Rf值,有拖尾时可能要加酸或碱,我一般乙酸和三乙胺。

我用了好几年了,都还好。

不妨一试!氨基酸都有专用的展开剂,常用丁醇和水,再加酸碱选择展开剂一般要用混合溶剂:一般要有一种对所要展开样品溶解度较大的溶剂,视样品的极性,再选用相应的体系。

极性小的用乙酸乙酯:石油醚系统极性较大的用甲醇:氯仿系统极性大的用甲醇:水:正丁醇:醋酸系统拖尾可以加入少量氨水或冰醋酸(应该交好)甲醇:氯仿对于胺类比较好我常用的展开剂有:氯仿/甲醇;环已烷/丙酮;醋酸乙酯/石油醚;甲醇/吡啶/水;等.本人用过的展开系统中,苯-丙酮用的最多,通过调节不同比例可以得到较好的效果俺的:EtOAc/HexanesCh2Cl2(EtOAc)/MeOH, 0-1% TEA or NH3极性乙酸乙酯和非极性的石油醚按不同比例混合对一般的都能适应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分析化学》(下册)有专门的介绍,很详细。

我一般用乙酸乙酯和石油醚配成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

实验时调整至Rf=0.3--------0.5我们做的氨基酸,用的都是丁醇:醋酸:水二氯甲烷:甲醇,调节不同的配比基本解决大多数问题. 用二氯甲烷与甲醇体系非常有用,只要调整好比例。

展开剂的使用一看自己的喜爱;二看产品特点。

我多用氯仿/甲醇或石油醚/乙酸乙酯!主要是调节比例!掌握了几种展开剂的比例和极性,处理起来就容易多了!用乙酸乙酯/正己烷,必要时加醋酸或三乙胺。

我常用:正己烷+乙酸乙酯;氯仿+甲醇(常为10:1);石油醚+丙酮。

拖尾的话常滴加两三滴三乙胺了事。

过柱最好不用三乙胺,可以添加1%的二乙胺,这样有利于馏分收集后的浓缩和送谱。

如果用三乙胺,在油泵上抽数个小时,送nmr仍可见三乙胺的残留。

同理,可能的情况下最好用甲酸代替乙酸。

我们这里都是用石油醚和乙酸乙酯,然后不断的调比例,效果不错。

我们通常用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

不断的点板看,但夏天蒸出来后极性有些小。

拖尾不要紧,改溶剂过柱子就可以。

首先,选一种易溶你产品的一种不溶的;接着,按照溶:不溶=1:2的比例配比,看一下其展开的情况; 再次,太高就减少溶的比例,太低就减少不溶的比例!这样正常情况下时可行的!祝大家好运!我一般用氯仿打底,根据化合物的极性、第二溶剂的极性、RF值等来考察配比及溶剂种类.当然是最便宜,最安全,最环保的了。

所以大多选用石油醚,乙酸乙酯。

文献中有写用正己烷的,太贵了,除非特别需要不要用不然银子哗哗的,流的比淋洗剂还快,不过因为极性很小,有时还是非它不可。

乙醚也可以用,但是就是容易睡觉,注意保持清醒别让溶剂流干了,那样柱子也就不爽了。

二氯甲烷也有用的,但是要知道,它和硅胶的吸附是一个放热过程,所以夏天的时候经常会在柱子里产生气泡,天气冷的时候会好一些。

甲醇,据说能溶解部分的硅胶,所以产品如果想过元素分析的话要留神,应该经过后继处理,比如说重结晶等。

其他的溶剂用的相对较少,要依个人的不同需要选择了。

由于某些原因,用到的淋洗剂多是大包装的(便宜嘛),我们这里是用10升或25升的塑料桶装的,就要注意这些工业品的纯度是较低的。

经常能够从送来的大桶底部看见有色的杂质,其他的杂质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在比较严格的柱分时就要对溶剂重蒸。

当然过原料时就可以免去这一步了,反正下面还有提纯的方法。

另外溶剂在过柱子后最好也回收使用,一方面环保,另一方面也能节省部分经费,缺点是要消耗一定的人工。

这里要注意的是,一般在过柱同时进行的是减压旋蒸,石油醚和乙酸乙酯的比例由于挥发度的不同会导致极性的变化,一般会使得极性变大,在梯度淋洗时比较合适,正好极性越来越大了。

在过完柱子后,溶剂最后回收要采用常压,因为在减压旋蒸时会有部分低沸点的杂质一起出来,常压时就会减少这种现象,如果杂质和你下面要过的样品有反应那就惨了我的处理方法是在点板前,取一点要点板的液体稀释,只要足够稀则可.同意,前几天点板时没有稀释,还被老板训了一下。

要求浓度为5%左右柱层析和TLC是有机化学工作者必须下苦功夫的两项实验技术。

这两项技术掌握与否,对于提高实验的效率至关重要。

常见的例子是:在柱层析时,由于层析柱中的硅胶填料装得不均匀(没有填严实),使得柱子在淋洗过程中就因为出现太多气泡变花,导致分离效果不好。

更常见的例子是:层析柱虽然装得不错,但是由于淋洗剂选择不恰当,结果导致几十毫克产品,用了几百毫升淋洗剂都还没有完全分离。

分离同样的东西,熟手可能只需要半个小时,而一个层析技术不过关的人可能半天都不能得到纯品。

由此可见,这两项技术掌握与否,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量,减少有机溶剂的使用,从而对身心健康和环境保护都有明显的作用。

薄层色谱小知识1、怎样提高点样效率?点样是造成TLC定量误差的主要来源。

定量毛细管更适合较小体积的点样;微量注射器更适合较大体积的点样。

这主要是因为微量注射器受小气泡、溶液回爬现象的影响较大。

为避免不同定量毛细管理体制的占样误差,建议一块薄层板上最好用同一只定量毛细管。

但应注意更换样品时,应将毛细管用超声波或不同极性溶课剂清洗干净。

在制备样品时,溶样溶剂黏度不能过高,以便于点样;溶剂沸点过低则进样体积易变,过高则会改变展开剂组成;对样品溶解度过高会使样点发生空心现象,常用的溶剂为甲醇、乙醇、丙酮。

经典TLC样点原点一般为直径3mm点间距离1-2cm底边距离1.5cm;HPLC样点原点一般为直径1mm点间距5mm底边距1cm.2、展开剂的选择TLC与HPLC相比,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流动相的选择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流动相的选择的目的是使绝大部分样品的Rf值位于0.1-0.7之间并达到较好的分离,与此对应的是流动相要有适当的强度和组成。

流动相强度越大,溶质Rf值越大,但很可能降低分离能力;另外单一溶剂很难分离较复杂的混合物、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要使用多元溶剂体系。

一般展开剂体系选择如下:根据分离样品性质、薄层色谱板性质选择一个二元溶剂体系,通过调节溶剂比例以寻求适合Rf值,适合的Rf值找到后,再寻求极性参数相同的二元溶剂体系两个,以这三个组成为三点组成一个三角形,则可看到:三角形顶点是二元体系,边是三元体系,三角形内是四元体系,并且极性一致,可根据几何原理得出任一点组成,这种方法较为直观,也较简单。

理想的显色希望灵敏度高,斑点颜色稳定、斑点与背景间的对比度好,斑点的大小及颜色的深度与物质的量成正比,在样品组成并不完全已知的情况下,通用显色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通用显色方法主要有:1、紫外照射法:方便、不破坏样品;2、碘蒸气法:通用性强,与紫外法结合灵敏度高于该两法单独使用;3、荧光试剂:制造荧光背景,使原来紫外下无荧光物质被鉴别,有荧光物质更明显;展开剂选择的大概原则选择展开剂一般要用混合溶剂:一般要有一种对所要展开样品溶解度较大的溶剂,视样品的极性,再选用相应的体系极性小的用乙酸乙酯:石油醚系统极性较大的用甲醇:氯仿系统极性大的用甲醇:水:正丁醇:醋酸系统拖尾可以加入少量氨水或冰醋酸需要在展开剂中加醋酸酸(反应体系有酸)或者加三乙胺(反应体系有碱)关于展开剂:分离的样品酸性比较大,一般在展开剂中加酸加甲酸是因为该样品是酸性的,加酸的量和该物质的酸性成正比关系,加水可能是因为你的样品是苷类的用酸水做一下缓冲,目的就是让斑点圆滑,不脱尾,展距良好。

饱和也非常重要,边缘效应很严重的不妨用下端浸在展开剂中的滤纸贴在展开缸的内壁,这样饱和效果会好一些1)在层析缸口涂适量凡士林,增加密封性;2)以展开剂边缘效应的大小,确定展开剂平衡时间的长短,一般平衡时间在30分钟即可。

有机溶剂的极性,甲醇>氯仿,因此在氯仿:甲醇:氨水(10:1:0.6)这个展开剂中,如果极性略大,可适当降低甲醇比例;如极性太小,可适当增大甲醇比例。

氯仿:甲醇:氨水 10:1:0.6 和20:2:1.2 极性肯定是相同的,这有问题吗?另外还有一个问题,这个展开剂中,甲醇用量较小,而甲醇又易挥发,容易产生边缘效应,要特别注意展开剂的平衡和层析缸的密封。

不同的展开系统意思是其中至少应该有一种溶剂不同(最好是不同分类组的溶剂),而不是比例不同。

或者使用不同的固定相。

关于展开:TLC中样品拖尾现象是什么原因?该如何解决?2.TLC中样品跑成几乎为一条线,斑点没有清晰的分离,想请教一下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一般情况下该如何解决?造成问题1的原因基本相同:a、对于一些具有酸碱性的化学成分,在溶液中部分电离,事实上展开时存在分子、离子两种状态,以中性的有机试剂展开必然会出现两种层析行为,造成脱尾甚至是一条线。

b、展开剂选择不当c、点样量过大,样品超载解决办法:a、在展开剂中加几滴甲酸或冰醋酸;b、展开时以氨水饱和c、减少点样量d、参考文献,调整展开剂种类、比例我想问问,关于TLC二次展开,是在第一次展开显色后再在继续第二次展开,还是在第一次展开后,换另一种展开剂接着展开啊??请哪位大侠指点一下关于TLC的二次展开。

二次展开是依据样品定的,但肯定要在第一次展开后,将板晾干或吹干,再放入另一种展开剂中展开,有的样品二次展开还要换展开方向,和原方向垂直。

所以要以实际分离样品需要而定。

一般是因为样品成分多,极性差别有的大,有的关于显色:在工作中研究过用硫酸乙醇显色作定量分析的品种,但凡加了CMC的板都易烘糊,尤其是温度高于100度时,后改用不加CMC辅的水板来作,就不会有烘糊现象,故也可推论CMC易于与硫酸起糊化反应。

感觉辅水板关键是硅胶G与水的比例要达1:3.5左右,而且研磨后要尽快涂布,不能易于凝固而难于涂布,我是百思不得其解,难道CMC还有类似稳定剂的作用2. “0.5%的板加热时间长了就会黑”,是在层析完,显色后吧,我也遇到过同样的情况,这只有严格控制加热显色的时间。

这个问题应该是这样回答:但凡加了CMC的板都易烘糊,尤其是温度高于100度时,若改用不加CMC辅的水板来作,就不会有烘糊现象,但不加CMC辅的板又太软,点样时容易点出洞,有个好办法是将CMC的浓度调至0.1%,这样就不易烘黑的。

不信你试试,我们这边药检所都这样做的3. 关于薄层板加热变黑的问题,其实很容易解决:当喷完显色剂后不用在放烘箱里烘了,可以用电吹风在板子背面吹吹就能显色了.我们实验室里一般都采用此法,简便、快洁.如果一非想使用烘箱烘的话,一定要用带玻璃窗的,当看到显色了就取出,不然不好控制显色时间,时间过长,CMC容易碳化变黑4.各位楼主真是经验丰富,我铺的0.5%的板加热时间长了就会黑,有什么好着吗?根据我的经验,薄层版变黑与CMC-Na的浓度过大有关,如果你留意的话,你会发现,当显色剂中有浓硫酸时,加热时间稍长就会变黑(其他显色剂是没事的),我老师说这是因为浓硫酸把CMC-Na炭化了,其实[color=blue=这种情况你只要适当降低CMC-Na的浓度就可以了,当然如果不加CMC-Na的话容易把板弄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