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子宫内膜异位症一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部子宫内膜异位症一例

作者:俞昊指导老师:周凯

摘要:肺部子宫内膜异位极少见,其典型症状为周期性经期咯血,结合病史、症状及影像学表现诊断不难,病理检查可确诊,激素治疗有一定疗效,如能手术完整切除病灶疗效更佳。

关键词:周期性; 经期咯血; 肺部肿块; 病理诊断; 手术切除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临床上常见的妇科疾病, 是由有活性的子宫内膜在子宫

腔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生长所引起的一种疾病,可侵犯身体的单个或多个器官。肺部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上较少见, 一般表现为月经期不同程度的咯血,根据咯血有周期性改变,结合肺部影像学改变可以诊断,手术切除病理学检查可确诊。本文报告一例并文献复习,探讨其诊治特点。

病例摘要:患者,女性,36岁,2-0-1-2,1998年顺产一女,此后流产一次,2010年9月剖宫产一女。剖宫产术后9月出现经期咯血,就诊外院CT示:右肺背段渗出灶(图1),纤支镜检查未见明显出血点,拟“肺部炎症,结核?”给予抗炎治疗后血止出院。此后又出现2次经期咯血而就诊,经期复查CT显示右肺渗出灶(图2),月经间期复查CT示肺部病灶消失(图3),考虑肺部子宫内膜异位症,转来我院,给予口服避孕药(妈富隆)治疗。患者连续服用三个月,服药期间无月经来潮及咯血症状,停药后月经来潮,咯血症状消失。现仍然口服避孕药治疗中。

图1:初次就诊右肺背段图2:经期肺部渗出灶图3:月经间期病灶消退渗出灶较前增大

讨论: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 EMT),简称内异症。该病的临床

表现多种多样,绝大多数位于盆腔内,以卵巢及宫底韧带最常见,但异位内膜可侵犯全身任何部位,如脐、膀胱、肾、输尿管、肺、乳腺,甚至手臂、大脑等处。肺部子宫内膜异位症(pulmonary endometriosis)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不少学者提出子宫内膜经静脉或淋巴播散种植到肺部,而肺的粘膜可能对卵巢分泌的雌激素较为敏感,雌激素可使肺部毛细血管扩张,脆性增强,因而肺毛细血管随雌激素的周期性改变也发生周期性破裂出血,同时异位的子宫内膜随卵巢激素水平的下降而脱落出血[1]。故患者多有规律的周期性咯血,月经来潮时出现咯血,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直至经期结束。同时,CT提示肺局部随月经周期而规律出现出血、吸收、再出血、再吸收的变化。该患者有剖宫产手术史,可能与术中子宫收缩挤压导致子宫内膜随血道转移种植有关。因此对生育期妇女,有周期性咯血,结合影像学表现应考虑到本病,并进行有针对性的随访检查,可避免误诊。

本例患者是以咯血首诊于呼吸内科,内科临床诊治时忽略了咯血与其月经周期的关系,结合咯血症状及CT影像学检查考虑为炎症病变,故曾一直给予积极抗炎治疗,症状有所好转。出院后再次出现咯血,后发现其咯血规律与月经周期有关,考虑为肺部子宫内膜异位可能,转而给予口服避孕药(妈富隆片)治疗,连续服用三个月,停药后月经来潮,咯血症状消失。结合患者病史,症状,治疗前后肺部CT变化及治疗效果,临床基本可诊断为肺部子宫内膜异位症,但仍需病理检查确诊。但是只有不到1/3的患者可以通过纤支镜或胸腔镜肺组织活检或肿块切除在肺组织中找到异位的子宫内膜腺体或间质而确诊。

肺部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影像学上可表现为两种形式:渗出型和结节型。X 线影像学可表现为肺野内出现大小、形态不一的片状或结节状影,有时阴影出现囊状透光影,部分病例出现胸腔积液或液气胸[2]。但是,由于普通胸片的密度分辨力低或检查时机选择不当,胸片有时可能发现不了上述征象,特别是淡片状、毛玻璃状阴影。故因此,结合CT 检查十分必要。病理检查可确诊。

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是雌激素依赖性疾病,因此激素治疗为首选。药物治疗可选用避孕药、孕激素类药物或者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达那唑等治疗,其他还可选用孕三烯酮。对药物治疗无效或结节型病灶可行手术治疗,包括肺叶病灶切除,选择开胸或胸腔镜手术。手术切除比较彻底,文献报道鲜有复发。

[3]。

异位症病因不清,组织学发生复杂,不能完全预防。根据可能的病因及流行病学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预防:防止经血逆流;药物避孕;防止医源性异位内膜种植。

参考文献

[1]曹军,邱建学,李春飞.肺部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病理分析伴文献复习.医学信息,2011:2309.

[2]徐慧,戴元荣,何建波,曾潍贤.肺部子宫内膜异位症三例.现代实用医学,2009,21( 11) : 1264.

[3]丰有吉.妇产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