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华对意境理论的拓展(1)

合集下载

浅谈宗白华“意境论”

浅谈宗白华“意境论”

浅谈宗白华“意境论”作者:高群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2期摘要: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艺术家主观的能动性创造,并借助艺术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艺术家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艺术作品,求安慰于艺术。

正是因为艺术作品内含艺术家的情感,所以显得动人,极具美感。

这种“美感”经过升华,上升为意境。

自古以来,优秀的艺术作品无不具有意境。

意境是艺术的至高追求和目标,也是审美欣赏者感悟作品精神的最高形式。

宗白华先生作为“艺术人生派”的代表,其美学观点颇具生命意味,其中“意境论”成为其代表理论,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艺术;意境;宗白华宗白华先生将艺术“意境”、生命“情调”和宇宙“韵律”相贯通,以艺术的“空灵”为核心,延伸了一系列关于艺术与美学的重要理论,力求创立“艺术式的人生”,成为国内著名的美学家。

宗白华老先生倡导艺术应具有广度,从《美学与意境》一书中可以看出,艺术、生活、美学和哲学都成为他的研究对象。

中国艺术的魂在于“意境”,意境是艺术家身上最宝贵的品质,也是艺术作品最精妙之所在。

“历史上向前一步的进展,往往是伴着向后一步的探本穷源”。

[1]笔者很赞同宗白华先生这句话。

当代艺术勇于创新,艺术家处在一个大环境下,一个大平台上,纷纷推出“新的艺术模式和艺术形式”,展示“新的艺术品”。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艺术的革新已成必然之势,当代艺术倘若合理运用时代与科技的优势,便会创造一个艺术的新世界;但若“为新而新”,就会本末倒置。

“探本穷源”一语道破其关键所在,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固有的文化传统和艺术根源,所谓“艺术的新”,必定是在传统之上“推陈出新”。

“探本穷源”的关键在于了解和把握中国艺术的精髓,即意境的特构。

改造艺术世界,我们先得认识。

关于意境的解释,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中讲到“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

因心造景,以手运笔,此虚境也。

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别构一种灵奇...”[2]简单几句话便是对中国画意境的很好归纳。

宗白华意境理论的建构

宗白华意境理论的建构

宗白华意境理论的建构宗白华(1886-1956)是近代汉语思想史上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

他自1920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普及汉语思想,改革中国的官方思想,并系统地推动汉语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他更是中国现代汉语意境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本文将聚焦于宗白华意境理论的建构,分析宗白华如何完善中国现代汉语意境理论,并将其建构成一套体系性的理论体系。

一、宗白华意境理论的概念和解释首先,宗白华意境理论的概念源于宗白华的“意境说”,即“汉语文章创作的特质是意境,意境是由心理、艺术、等等构成的语言的抽象性的概念。

”宗白华的意境说被视为中国汉语思想的里程碑,它加强了中国文学的心理艺术,强调了语言与艺术之间的表现力。

宗白华认为,文学创作的历程是意境的演变,也就是文学有其特定的情调和形式,赋予文学作品深刻意义。

其次,宗白华对汉语意境的解释是更为系统的。

他认为,汉语意境是汉语文学思维的核心,它具有独特的语言特征、表达形式和文化背景,为我们揭示现实过程中深层次的文化表现力和个性感受。

宗白华教授的意境理论被认为是当时现代汉语意境理论的典范,其观点和论述对后人影响深远,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宗白华意境理论的建构宗白华力图把汉语意境理论系统地分析建构起来,并以其教学为中心,由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到实践,来完善以汉语为基础的文学创作思维。

宗白华认为,文学创作的意境不仅只表现在艺术技巧上,而且要有深刻的感受力。

宗白华注重对语言的赋予之意,这种意味的多层次,实际上反映出汉语的本质和价值,他把汉语的思维和审美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汉语文学创作的系统理论体系。

宗白华还强调了文学意境表现的语言特征,即汉语形象性、气韵性和度量性,它们赋予文学作品平衡的结构,令其具有穿越时代的震撼力。

宗白华还强调运用“表示地方意境”来表现作品的特征,尤其是用汉语及其子语言,以表现每一个小地方的独特人文精神,以及人们的生活细节等。

三、宗白华意境理论的意义宗白华意境理论的建构,对中国现代汉语思想和现代汉语文学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宗白华对意境理论的拓展

宗白华对意境理论的拓展

宗白华对意境理论的拓展【摘要】宗白华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他对意境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拓展和探讨。

在他看来,意境是文学作品中独特的情感氛围和精神境界,是作品所能引发的读者的感受和联想。

他强调意境与主题之间的关系,认为意境是主题的内在表现和延伸。

在他的审美观中,意境的表现形式多样,可以通过写景描写、人物塑造等手法来传达。

他还强调了意境的传达手法,认为语言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是关键。

宗白华的意境理论不仅在古代文论中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的意境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独特贡献在于将意境视为文学作品的灵魂,强调了情感的表达和审美的力量。

在当代,宗白华的意境理论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有着深远的价值和影响。

【关键词】宗白华、意境理论、定义、内涵、主题、关系、表现形式、传达手法、美学意义、独特贡献、影响、当代价值1. 引言1.1 宗白华对意境理论的拓展在对宗白华意境理论的拓展方面,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他对意境的定义和内涵。

宗白华认为,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与思想的综合体现,是作者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情感氛围和心境。

意境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引起共鸣。

在宗白华看来,意境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是作品所要传达的核心。

与此宗白华对意境与主题的关系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意境是主题的表现形式,是主题的内在表达,二者密不可分。

在他的作品中,意境往往是通过主题的表现来体现的,从而使作品更具有深度和内涵。

宗白华还探讨了意境的表现形式和传达手法。

他通过对文字的精心构思和运用,将意境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和情感交流。

2. 正文2.1 宗白华对意境的定义和内涵宗白华认为,意境是文学作品中独特的情感氛围和精神气息,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和形象所营造出的一种特殊氛围。

意境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抒发,更是作品的灵魂所在,是作品所要传达的深层内涵和情感质地。

意境是文学艺术的核心和灵魂,是作品展现出的独特魅力和气质。

宗白华意境理论的建构

宗白华意境理论的建构

宗白华意境理论的建构宗白华(1942-),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

他在中国心理学发展史上,不仅创立了咨询心理学二级专业,而且特别突出地提出了“意境理论”,它一举两得,使传统心理学研究从“客观性”转向把主观性融入到心理学研究之中,把心理活动归入到主体性经验中。

宗白华的意境理论,是从宗教哲学中取得灵感,以“美”为灵魂,将聆听、感受、体验等宗教哲学概念与心理学结合,融进心理学的研究,把心理活动归入到主体性的经验中,改变了传统心理学以客观性为主的研究方法,从而将心理研究归入宗教哲学概念。

宗白华的意境理论既有宗教哲学概念,也有心理学概念。

宗教哲学概念展现在三个层面:第一是自然美的理解和内在的体验,第二是宗教思想的理解和意境的体验,第三是伦理道德的理解和人生观的体验。

心理学概念展现在表达层面,即人的行为、思维、情绪和情感等过程,以及宗教经验的影响。

在宗白华的意境理论框架下,宗教经验的意义从传统的仪式、礼仪、敬畏等级别转变为个体“自然美”的体验。

宗白华把宗教经验“自然美”的体验提升到一种更深刻的“宗教思想”层次。

宗白华把宗教经验的“宗教思想”提升到伦理道德层次,增强了个体对道德行为的认知。

此外,宗白华还将宗教经验与心理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更完整的宗教和心理学系统,这就是宗白华的意境理论。

宗白华的意境理论,使心理学从客观性的角度转向主观性的角度,把心理活动归入到主体性的经验当中,使心理学研究增添新的活力,并为心理学研究开启了新的研究方向,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宗白华的意境理论,不仅极大地拓展了心理学研究的范畴,而且也为深入探索宗教和心理学的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宗白华的意境理论,把宗教思想与心理学结合起来,强调对宗教经历的个人体验,使普通人在宗教体验中得到智慧和力量,改变传统的宗教观念,从而使心理学的研究走上正确的路径。

作为中国心理学发展史上著名的心理学家,宗白华的意境理论为中国心理学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个人获得精神满足与自我实现奠定了基础。

宗白华:中国艺术的意境

宗白华:中国艺术的意境

宗白华:中国艺术的意境壹号收藏今天宗白华(1897-1986),本名之櫆,字白华、伯华,江苏常熟人。

中国现代新道家代表人物、哲学家、美学大师、诗人,南大哲学系代表人物。

文 / 宗白华一禅境的表现中国艺术家何以不满于纯客观的机械式的模写?因为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

从直观感相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层次。

蔡小石在《拜石山房词》序里形容这三境层极为精妙:“夫意以曲而善托,调以杳而弥深。

始读之则万萼春深,百色妖露,积雪缟地,余霞绮天,一境也。

(这是直观感相的渲染)再读之则烟涛澒洞,霜飙飞摇,骏马下坡,泳鳞出水,又一境也,(这是活跃生命的传达)卒读之而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坠叶如雨,不知其何以冲然而澹,翛然而远也。

(这是最高灵境的启示)”江顺贻评之曰:“始境,情胜也。

又境,气胜也。

终境,格胜也。

”明沈周《落花诗意图》“情”是心灵对于印象的直接反映,“气”是“生气远出”的生命,“格”是映射着人格的高尚格调。

西洋艺术里面的印象主义、写实主义,相等于第一境层。

浪漫主义倾向于生命音乐性的奔放表现,古典主义倾向于生命雕象式的清明启示,都相当于第二境层。

至于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后期印象派,它们的旨趣在于第三境层。

而中国自六朝以来,艺术的理想境界却是“澄怀观道”(晋宋画家宗炳语),在拈花微笑里领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禅境。

如冠九在《都转心庵词序》说得好:南宋马远《竹涧焚香图》“‘明月几时有’词而仙者也。

‘吹皱一池春水’词而禅者也。

仙不易学而禅可学。

学矣而非栖神幽遐,涵趣寥旷,通拈花之妙悟,穷非树之奇想,则动而为沾滞之音矣。

其何以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

是故词之为境也,空潭印月,上下一澈,屏知识也。

清馨出尘,妙香远闻,参净因也。

鸟鸣珠箔,群花自落,超圆觉也。

”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是意境创造的始基,鸟鸣珠箔,群花自落,是意境表现的圆成。

绘画里面也能见到这意境的层深。

宗白华意境理论的建构

宗白华意境理论的建构

宗白华意境理论的建构宗白华(1953-)是一位来自中国的艺术学家,他被誉为中国当代精神美术的开拓者。

他提出的“宗白华意境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中国艺术、社会文化和政治领域。

宗白华意境理论建构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从文学、绘画、电影等不同艺术形式中,融合并超越当代社会文化和技术,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意境发展新模式。

宗白华博士在其著作《视觉艺术中的意境》中阐述了他对意境理论的构想。

宗白华认为,艺术的创造活动就是一种意境的构建。

意境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客观存在的情景(形象),另一部分是隐喻的思想内涵(理念)。

客观情景和抽象思想双管齐下,形成一种互为依存的平衡,从而构建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意境。

宗白华意境理论的实现依靠于对中华文化的挖掘和融合。

宗白华认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把它们融入到当代艺术当中,可以让作品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更加感染力十足的表现力和无限的美感。

宗白华通过引入中国传统的文学、图案、古典画法等,将古老的文化元素和抽象的思想内容融入其作品中,使其获得更丰富的表达能力和更多的思想内涵。

同时,宗白华也把现实社会文化和政治经验与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营造出一种融合性的艺术空间。

宗白华把当代社会文化中出现的新技术、新学科、新概念等融入其作品中,展示出一种新的、不断变化的、有智慧的艺术美。

宗白华试图用其“宗白华意境理论”来实现艺术的“综合性”,以及实现中国文化的“多元性”。

他在艺术作品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社会文化,打造出一种更为完美的中国特色的文化意境,这也成为了当今最受欢迎的艺术理念。

总之,宗白华意境理论是一种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融合了当代技术文化,创造出一种新型艺术空间,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理论。

宗白华希望在艺术作品中结合传统智慧和当代技术,用其艺术理论影响现代社会,“传承社会文化,开创未来”。

宗白华意境理论的建构

宗白华意境理论的建构

宗白华意境理论的建构宗白华(1928-)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现象学家之一,也是建筑学家、理论家和教育家。

宗白华是在新西兰研究建筑学时,结合传统中国文化和建筑艺术开发出的一整套意境观念,即“宗白华意境理论”。

宗白华意境理论强调将古典中国文化与建筑艺术有机结合,以建构和谐的环境,这一理论后来成为现代中国建筑的主要理论框架。

宗白华意境理论的建构包括一系列的概念和内容,包括宗教、伦理和道德观念,以及对室内空间和室外环境的理解与把握。

宗白华以古典中国文化为主要参照,提出了“宗白华意境理论”。

这一理论强调中国建筑空间的多维特征,并将文化、宗教和道德要求结合起来,从而使建筑具有和意义。

宗白华认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源于其文化、思想和宗教,而中国传统的意境理念则是对“自然”的崇拜。

宗教在建筑艺术中不仅赋予它历史时期的特色,而且也创造了它自身的独特气质。

宗白华指出,中国传统建筑以自然为基础,以尊重历史与传统为前提,以和谐共生为理念,以宗教文化为核心,创造出一种深沉、和谐与自然合一的建筑空间意境。

宗白华意境理论不仅涵盖了宗教和伦理范畴,还包括了传统中国建筑艺术的技术理念,例如“天人合一”、“用心灵感应宇宙,用手认知宇宙”、“宇宙的磁场”和“自然的力量”等概念。

宗白华把这些概念作为Chinese Architecture Theory 之基础,他指出,这些概念能形成一种建筑空间的意境,使人们能够在建筑空间中有一种“天人合一”的感觉,进而达到宗教和伦理的最终目的。

此外,宗白华也指出室内空间是永恒、变化的,而室外环境则是永恒、稳定的,建筑艺术应以“室内空间与室外环境”融合为中心,以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相互结合,共同创造出一个精神与实践并存的和谐的建筑美学。

通过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和谐、空间为主题的宗白华意境理论有助于处理中国建筑空间及其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建筑空间意境得以完整呈现。

总之,宗白华意境理论是中国建筑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它重新审视了中国古代文化、建筑空间和宗教伦理等诸多方面,为当今建筑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宗白华的意境理论及启示

宗白华的意境理论及启示

宗白华的意境理论及启示宗白华的意境理论及启示在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中,意境理论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早在40年代初,宗白华就满怀豪情地说:“现代的中国站在历史的转折点,新的局面必将展开……就中国艺术方面——这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研寻其意境的结构,以窥探中国心灵的幽情壮采,是民族文化的自省工作。

”而他毕生的美学研究,均实践着这一宏愿。

宗白华的意境理论博大精深,全面揭示其理论精髓非本文所能。

下面仅结合当前意境理论研究的实际,就自己感兴趣的几个问题谈谈学习宗白华意境论的体会。

一任何美学理论都有自己的哲学根基。

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更不能例外。

宗白华的意境理论,尤其重视揭示这一点,他说:“中国画所表现的境界特征,可以说是根基于中国民族的基本哲学,即《易经》的宇宙观,阴阳二气化生万物,万物皆禀天地之气以生……这生生不已的阴阳二气织成一种有节奏的生命。

中国画的主题'气韵生动’,就是'生命的节奏’或'有节奏的生命’。

”又说:“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身就是节奏与和谐……一切艺术境界都根基于此。

”本来,意境根源于民族的基本哲学观念,根源于中国古人根本的宇宙生命意识,也是中国古人所深刻感悟的。

中国古人言意境,常有“宇宙在手”、天地境界之说,便是如此。

许多美学家,如司空图、王夫之等言意境,所重的也是意境创造的那种宇宙生命意蕴和气象。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古典意境说这一精髓,在近现代许多研究意境理论的人那里被忽视。

许多人热衷于以西方哲学美学理论为据来阐释意境,却忽视意境理论自身的哲学的根源和传统。

比如,解放前,朱光潜先生以克罗齐的直觉说为据,把“意境”说成是“用'直觉’见出来的”,是直觉到的情趣与意象的契合统一;解放后,则长期流行这样的看法,即视意境为典型的一种,把意境看作是主客观高度统一的典型形象,等等,就是如此。

所以,宗白华这一揭示是有特殊意义的。

以生命价值点化中国艺术境界:宗白华与“艺境”(1)

以生命价值点化中国艺术境界:宗白华与“艺境”(1)

以生命价值点化中国艺术境界:宗白华与“艺境”(1)在现代美学史上,王国维第一个对古代文艺理论中的“意境”的内涵进行了现代意义上的阐发,使之成为他统观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的一个全新的理论创造。

宗白华的“艺境”理论可以说是延续了这条思路,并且进一步将“意境”融会为统贯整个中国古典艺术的一个现代范畴,以一个现代人的艺术理解,赋予这个古典范畴以新的生命。

一、以生命价值点化中国艺术境界宗白华的美学有着浓郁的中国味道,进入他的美学就宛如走进了一幅中国的水墨山水画。

我们在他那里感受着中国,然而那已不是“古玩”的中国,古老的中国艺术蕴藏已经被他点化。

早年的留学经历,西方思想与艺术的浸染,作为一种基本的背景,始终烘托着他的中国艺术与美学的研究;西方现代学术的精神内质已经完全融入了他的学术研究中,“艺境”更是如此。

1.借用西方思辨的思维方式,廓清艺术“意境”的内涵与朱光潜相比,宗白华在美学研究上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很少直接援用西方美学理论,但在思维方式上所受的影响,二人是共同的。

宗白华留学德国,受过系统的哲学训练,我们从他对叔本华、康德、柏格森哲学的介绍中,就可窥见他的思维中所具有的德国哲学的思辨品质。

这就使他的思维诗意而不零乱、灵动而不失严谨。

“意境”正是在他的这种思维的梳理下,被阐发得明净透彻、理清意足。

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他对“意境”进行了这样的概括:传统对“意境”的解说一般限于个人的身观体验,至多是一种类推式的描摹,特点是生动传神,但却让人看得到,摸不着,有感觉却说不出。

这里,宗白华通过逻辑分层与面貌解说的方式,使人对“意境”有了非常明晰的认识。

他通过对功利、伦理、政治、学术、宗教五种境界层次的划分,对艺术境界在人生境界中所处的位置有了直观的说明;又以现代美学的词汇对其状态进行了解说,使“境界”这个古代的范畴具有了现代人可理解可享用的现实品质。

另一方面,他也没有放弃传统的描摹方式所具有的优势,对“意境”他又写道:“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宗白华读后感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宗白华读后感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宗白华读后感宗白华先生对于中国艺术意境的阐释,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传统艺术深邃世界的大门,读完之后真的是让我有一种“哇塞”的感觉。

首先呢,以前我看那些国画啊、书法啥的,就觉得好看,但说不出来为啥好看。

读了宗先生的文章,就像是突然有人给我脑袋里安了个放大镜,我开始能看到那些艺术品背后隐藏的大乾坤了。

宗先生说意境是情与景的交融,这一下子就点醒我了。

就拿国画来说吧,那山水花鸟可不仅仅是在画个东西,画家是把自己的情感、对大自然的感悟都揉进那一笔一墨里了。

像那些山水画里,有的山画得雄伟险峻,水画得奔腾湍急,那可能就是画家心里有着一腔豪情壮志,通过山水来抒发呢;而有的山水画看着宁静悠远,说不定画家当时就向往着那种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

这意境啊,就像是菜里的调料,看着是看不见,但少了它,这艺术作品就像没放盐的菜,寡淡得很。

然后,宗先生还提到了艺术意境的层层深入,从直观感相的模写,到活跃生命的传达,再到最高灵境的启示。

这让我觉得欣赏艺术就像玩游戏升级打怪一样。

最开始我们看到的是作品表面的样子,就像看到一幅画里画了个美女,这就是直观感相。

可再仔细品品呢,你能感觉到这个美女好像有着一种活力,仿佛要从画里走出来一样,这就是那活跃生命的传达了。

等到你能从这个美女的形象里感受到一种超越画面本身的东西,也许是画家对于美的追求,也许是一种哲学思想,这就是最高灵境的启示啦。

我就想啊,以前我看艺术作品,就停留在第一层,最多第二层,完全错过了最精彩的部分,就像到了宝藏洞口,只拿了门口的小石子就走了,太亏了。

再说说宗先生的文字吧,虽然讲的是这么高深的艺术理论,但读起来还挺亲切的。

他不是那种板着脸跟你讲道理的,而是像一个特别有文化的老爷爷在跟你聊天,一边讲一边举例子,什么诗词啊、画作啊,信手拈来。

这让我觉得艺术也不是那么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东西。

它就藏在我们的生活里,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像发现草丛里的小野花一样,能发现艺术意境的美。

宗白华意境理论的主要内容与价值-文艺美学论文-文学论文

宗白华意境理论的主要内容与价值-文艺美学论文-文学论文

宗白华意境理论的主要内容与价值-文艺美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作为一代美学大师, 宗白华在吸收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对于哲学、社会、人类、宇宙的深入思考, 对意境这一古典美学范畴进行了独特的界定和解释, 赋予意境以更加深广的内涵。

宗白华的意境论具有内涵的丰富性、层次的创构性、视角的开放性和思辨的深刻性等重要特点, 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

关键词:宗白华; 意境论; 审美内涵; 美学价值;一、从意境概念的缘起和发展探析宗白华意境理论的独特地位(一) 意境概念的渊源和发展脉络探析意境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中的重要审美范畴。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明确提出了意境的概念, 后来, 又有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说等[1], 意境的内涵不断丰富发展起来。

在近代, 王国维的意境说影响极大, 《人间词话》提到: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自有名句。

[2]之后, 朱光潜先生利用西方现代理论对意境进行研究, 为美学思想的发展和意境理论的阐释做出了独特贡献。

分析意境概念的缘起和发展脉络可知, 意境作为重要的美学范畴, 从古代到近代都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面对过去众多优秀的研究成果, 如何取长补短, 对其加以吸收利用, 并结合当今社会和时代的特点, 赋予意境美学以更加崭新的内涵, 是宗白华先生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和挑战。

(二) 从意境理论的渊源和发展看宗白华意境理论的独特地位宗白华在《美学与意境》中是这样定义意境的: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 代山川而立言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3]3 在继承前人关于意境情景交融说的基础上, 宗白华将意境同人的生命强调和宇宙观等联系起来, 他将艺术的意境称为灵境, 灵境创构的主体, 是有着灵动生命力和意识主体的人, 面对的是生机盎然的辽阔世界。

前人的意境理论主要集中在中国古典文学领域尤其是诗学领域。

宗白华意境理论的建构

宗白华意境理论的建构

宗白华意境理论的建构宗白华是一位20世纪最重要的文艺批评家,他的意境理论也是当代文艺批评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白华的意境理论建构在整个批评思想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是宗白华批评研究的重要基础。

本文尝试从形式论角度出发,建构宗白华的意境理论的框架,探索宗白华文艺理论的思想源泉,并解读他的文艺批评思想,以期对宗白华文艺批评思想有更深入的认识。

宗白华意境理论的框架宗白华强调文学形式的重要性,他建构了“宗白华意境理论”,其中重要的形式论组成部分是“意境”概念。

宗白华的意境理论建构在形式论基础上,首先它是宗白华于20世纪30年代从比较文学发展出来的。

宗白华认为,文学作品有一定的文学形式,而文学形式是一种意境,意境是文学作品的完成形式,它以某种意象包容文学作品的整体性和完整性,而这种意象,只有经过艺术把握和处理,才能赋予文学作品形象和意义。

宗白华的意象理论宗白华的意象理论是宗白华的意境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白华认为意象的作用是通过文学对象的具象、对比及变换而展示出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和价值。

意象将文学作品的意义提炼、凝练,以特殊的形式展示出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宗白华认为意象是作品的形象,它需要作者在文学创作中体现精巧的艺术手腕,也必须被读者细心感知才能把握出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和价值。

宗白华的思想源泉宗白华的意境理论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比较文学理论,他的思想源于历史、传统文化和政治,始终关注和思考文学创作应当如何从历史语境出发、以及文学作品应当如何应对当代语境表达当代社会。

宗白华认为,文学作品可以通过有意境的表达方式来实现对历史及当代的反映,并以此实现对当代政治、文化和社会的真实的反映。

宗白华文艺批评思想的解读宗白华的意境理论可以被解读为一种理性和实践的批评活动,他以文艺批评的视角,重新审视文学作品并以形式论角度,将意象理论与意境理论相结合,将文学对象的具象、对比及变换与意象相结合,以此发现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和价值。

宗白华的“意境”说

宗白华的“意境”说

宗白华的“意境”说作者:殷瑜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17期《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唯一的一部美学著作,几乎汇集了他一生中最精要的美学篇章,充满诗情画意,给人美的启发,是中国美学经典之作。

宗先生在这里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态度,把意境、意境的美带给我们,带给我们“散步”式的美的人生,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

一、“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的意境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里提到“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物,代山川而立言”。

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物交流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

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说的“境界”,他说“故能写真境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但这种意境又是“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的(恽南田语)。

朱立元先生主编的《美学》中提到:“意境就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观照外界的对象,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领域里创造出新的意韵和境界。

意境不是现实中所存在的具体的事物,而是以引起人们感动的对象为依据而又超越对象,从而达到主体心灵与对象形态的水乳交融而形成的。

如诗人作诗,诗中所涉及的客观对象必定是先摄取在诗人的灵魂中,经过诗人的感性熔铸、酝酿,而构成他灵魂的一部分,然后再携带其血肉表达出来。

中国古人的这种意境观,在中国传统的诗画中表现尤为明显。

正是这一意境观,使中国的古典诗画充满灵动的气息、生命的节奏。

这种共同的意境是中国的诗意与画境的氤氲流动。

中国画多以山水为描绘对象,以写意的手法将画家自身的妙悟联想与大自然的山川美景、疏林倩影结合起来,使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从而出现了一个充满生命灵动气息的意境。

中国画中有“留白”,这种“白”并非真正的“空”和“无”,它正是“灵想所独辟”的,不是任何具体的现实的事物,但恰是画中生命最生机勃勃之处。

宗白华意境理论的建构

宗白华意境理论的建构

宗白华意境理论的建构宗白华(1924-2020)是一位著名的中国文艺批评家、文学理论家和翻译家,他的意境理论是其最著名的理论创新之一。

宗白华的意境理论以强烈的“艺术层次”意识为特点,认为艺术文本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可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即对文本真正赋予的生命力与心灵意义。

它被宗白华称为“技术-意境”二元结构,它既“被动”地包含着文本的信息,又“主动”地赋予着艺术的意义,将其作为一种整体,使之最大程度地获得意义。

宗白华的意境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中国文学的研究,因此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肯定。

它对中国文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宗白华看来,艺术文本的内涵是不可分割的,它由内在的技术机构与外在的意境共同组成。

在这种意义上,艺术文本与一般文本明显有区别,文本的技术性与意境性被构建为一个完整的机构,它既将技术机构合理组织起来,也将文本的意义展现出来。

宗白华的意境理论在理论层面给中国文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它把文学文本和艺术文本统一到一个整体中,使文本与作品具有一种关联性和可比性,加深了理论界对于诗歌艺术文本的理解。

在实践层面,宗白华意境理论也有更深远的影响,它把唐诗、宋词、元曲等这些中国古典文学文体的研究重新定义了,使这些文体得以重新升华为一种独特的意境,而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形式。

同时,在新的流派的文体中,宗白华的意境理论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新的文体具有更丰富多彩的意境,拓展了文学文体的表现形式。

最后,宗白华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对中国文学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意境理论为中国文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使文学走向新的高度,为实现文学的多元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正是由于宗白华的意境理论,中国文学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使得文学格调更加深入,内容丰富多彩,激发出大量的情感和理解,从而获得更多的读者和观众,更多的收获和赞誉。

比较王国维宗白华的意境理论

比较王国维宗白华的意境理论

就是说除去其它的境界之外, “艺术境界” 依然是主观的生命 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物交融互渗而生成的一种境界。 那么这 种境界是如何生成的呢?宗白华认为, 它与整个民族的宇宙 观和人生观相连, 他的境界理论深入到中国哲学、 文化的最深 层, 探出中国艺术境界产生形成的根本缘由, 即与民族文化大 背景下的生命情调是分不开的。虽然, 宗白华在艺术境界上 的论述没有摆脱 “情” “景” 与 的二元格局, 但又在此基础上进 一步说明: 景中全是情, “ 情具相而为景, 因而, 可以涌现一个 独特的宇宙, 崭新的意象。 这也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区别于西 ” 方艺术的写实执著地追求意境的根源所在。这一点上, 虽然 王国维也提到 “意余于境” “境多于意” 和 等理论, 但没有像宗 白华那样作详细深入的阐述。 王国维在研究境界构成时, 提出了 “造境、 写境” 说。他 说: 有造境, “ 有写境, 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 难区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 必合乎自然, 所写之境, 必合于 理想故也。 这里可以看出 ” “造境” 就是虚构之境, 写境” “ 就是 写实之境, 不管是 “造境” “写境” 还是 都以自然人生为基础, 符 合自然常理。 “艺术家以敏锐的艺术感觉捕捉到, 并用富有表 现力的文学语言描绘出来的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自然人生 画面。 表达的是人格性情和精神。 ” 但这种 “造境” “写境” 或 不 是简单地、 机械地描画自然, 而是艺术家与外物在性情与精神 上的沟通, 通过提炼加工创造的新形象。这一点与唐代张燥 所说的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之说一脉相承。如果说 “师造 化” 是创造意境的前提条件, 那么, 造境与写境都是 “得心源” 的结果。 王国维说: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 “ 以其能观也。 ” 这也正如 《观堂集林・此若轩记》 所论: 物我无间, “ 而道艺为 一, 与天冥合而不知其所以然。 宗白华在 ” “意境” 的创构问题 上, 直接提到了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而且很有创意地把 , “意 境” 构成分为三个层次。 “禅境的表现” 他在 一节里谈到, 中国 的艺术家不满足纯客观的机械式的、 单一的模写, “因为艺 是 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 而是一个境界层 深的创构。 从直观感相的模写, 活跃生命的传达, 到最高灵境 的启示, 可以有三个层次。这里宗白华借助于蔡小石 ” 《拜石山 房词》 序里的话进行了阐释, “始境, 即 情胜也; 又境, 气胜也; 终境, 格胜也” “始境” 。 (情) 是心灵对物象的直接反映; “又 境” (气) “生气运出” 是 的生命;终境” “ (格) 是映射着人格的高 尚格调。这三者可以概括地把它们看作 “写实” 、 “传神” 妙 、 “

宗白华意境理论的建构

宗白华意境理论的建构

宗白华意境理论的建构白华(GeorgeF.Paul)是一位杰出的文化学者、作家和艺术家,他的智慧和观察力在文化学界极具影响力。

他的著作主题涵盖文化学、艺术批评、建筑学等多个领域。

更身份深远的是,他提出和构建了“宗白华意境理论”,这个理论贯穿了欧洲艺术史,为欧洲艺术发展划出了新的方向。

白华意境理论总体来说,是指以意境为基本组成元素,并以此作为准则来指导艺术创作和解读的一种理论。

意境即意外的情境,指的是作品中所暗示或表达的深层的意义,是指作品的深度象征性。

由此,白华认为,艺术家应该把这种深层的意境作为一种秉承,而以此作为创作的准则,使艺术从一种表象的模式转变为一种内在的模式。

白华的意境理论在艺术史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认为,艺术家们创作的所有作品都是一种深刻的表达,作品中包含了一定的意境,艺术家也应该通过对作品的深刻分析,从中体会到一种意境。

这种意境可以是一种概念,也可以是一种形象,这意味着作品的愿景是挖掘和表达具有普遍性的概念、倾向和主题。

白华的意境理论也被称为“境界艺术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作品具有普遍性;任何一个看过作品的人都会受到其影响,甚至会突然有感觉被感染了这种艺术情怀。

另外,白华也认为,艺术本身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视觉语言”,而是一种深刻的表达,它不仅可以表达感受,也可以表达思想。

白华的意境理论在世界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使人们对艺术的观念有了更新的理解,也使艺术的创作有了新的思路。

他的理论给学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而使学者们能够从作品中找到更多关于它的普遍性和意义的见解。

此外,白华的意境理论也赋予艺术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能量,从而促进艺术的发展和多样性。

总之,白华的意境理论对于理解和探讨艺术的整体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它既能令艺术史得以更新发展,也使艺术发展出更多的可能性。

白华的意境理论是一个开放的概念,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深入挖掘它的更多层面,进一步完善和推动艺术理论的发展。

宗白华意境理论的建构

宗白华意境理论的建构

宗白华意境理论的建构宗白华(1932-2014)是中国学院派现代诗歌理论的先驱和代表性人物,他曾四处宣传和发展“现代诗学”,依据现代实践及多种学术理论为诗歌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论及思想,尤其是“意境理论”的建构,特别是对新诗的理论分析运用,为中国新诗的学术研究提出了新的空间。

宗白华先生曾对当时普遍流行的“简洁诗歌”、“直白诗歌”等持批评态度,认为它们过于关注“被动细节”,缺乏主观性体现,结构上比较单一,描述效果不够丰富,缺少意境旨趣。

他认为,现代诗歌应该追求“新新诗体”,要努力走出“小题大作”的桎梏,开辟出“意境实践”的诗歌领域,让诗歌具有空灵感性的实践价值,以创造出超越小说的表达能力和流露出的情感细微性。

因此,宗白华意境理论的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他认为新诗的表达应以“意境”为基础,这是一种超越形象的感知,以“意象”的组合来表达文学话语的主观情感,以及文学的审美情趣。

宗先生特别强调,文学意境本质上是一个“表达性感知”,是一种“审美活动”,把主观情感和客观表达结合起来,以达到文学艺术审美性及感染力的最高境界。

宗白华也把新诗“意境”定义为“诗歌内在感觉世界的概念化”,即诗歌在表达内容上,“意境”是本质,是文学艺术把内心感受表述出来的高度概念化内涵。

同时,宗先生还认为,“新诗的意象把内容以符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意境的创作和表达过程”,即“诗歌的意境表达源于意象组合的实践”,文学意象组合只有在表现出情感、主观意象时,“意境”才能实现”。

另外,宗白华指出,新诗意境的形成和发展,还受到诗人自身的文化审美“背景”的影响,以及文学“风格”的限制,以及诗人的“精神境界”的约束,等诸多因素,因此,当意象组合完成,要让这种文学意境在诗歌中实现具象化的把握,就要求诗歌的表达空间要宽,能量要浩,诗人对文学风格及写作技巧要精,才能达到诗歌表达能力的最高限度。

总之,宗白华先生把“新诗”统称为“意境诗”,他认为“新诗”必须拥有象征意义,它要渗透感知性,它要把具象化个体经验变成普遍性审美情趣,它要把观念性主观思想变成理想的美学价值,这些都是新诗意境理论提出的实践任务。

宗白华对意境理论的拓展(一)

宗白华对意境理论的拓展(一)

宗白华对意境理论的拓展(一)意境理论是宗白华诗学的核心部分。

宗白华从20世纪20年代初发表的诗学论文中,就触及到了意境问题,一直到晚年,都孜孜不倦地在意境理论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宗白华认为,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就是“研寻其意境的特构,以窥探中国心灵的幽情壮采”,由此,宗白华把意境研究当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自省工作"。

1](P356~357)他尽毕生的心血,以深湛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造诣和学贯中西的独特学养,对意境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现代演绎。

一首先,我们有必要弄清楚的是,在宗白华那里,什么是意境?因为千百年来,关于意境的内涵一直是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论者不同,时代有异,意境也许就会有相去甚远的理解.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增订稿)一文中,宗白华一开篇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意境的意义”。

为了便于说明,宗白华把意境纳入到整个人类精神生活的格局中,他认为人生有五种境界—-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宗教境界。

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

而意境——“艺术境界”则是介乎学术境界和宗教境界二者之间的一种境界,它既求真,又充满着无穷的神秘,它主于美。

宗白华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

”意思也就是说,意境就是人的最深心灵与具体的宇宙人生相与融合而生成的一种境界。

但宗白华觉得这样说也许并不是太清楚,于是他进一步解释道:“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物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讲得更简单一点,宗白华说,“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1](P358)应该说,意境是情与景的融合,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白华对意境理论的拓展(1)意境理论是宗白华诗学的核心部分。

宗白华从20世纪20年代初发表的诗学论文中,就触及到了意境问题,一直到晚年,都孜孜不倦地在意境理论的园地里辛勤耕耘。

宗白华认为,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就是“研寻其意境的特构,以窥探中国心灵的幽情壮采”,由此,宗白华把意境研究当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自省工作”。

(P356~357)他尽毕生的心血,以深湛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造诣和学贯中西的独特学养,对意境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现代演绎。

一首先,我们有必要弄清楚的是,在宗白华那里,什么是意境?因为千百年来,关于意境的内涵一直是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论者不同,时代有异,意境也许就会有相去甚远的理解。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增订稿)一文中,宗白华一开篇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意境的意义”。

为了便于说明,宗白华把意境纳入到整个人类精神生活的格局中,他认为人生有五种境界——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宗教境界。

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

而意境——“艺术境界”则是介乎学术境界和宗教境界二者之间的一种境界,它既求真,又充满着无穷的神秘,它主于美。

宗白华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

”意思也就是说,意境就是人的最深心灵与具体的宇宙人生相与融合而生成的一种境界。

但宗白华觉得这样说也许并不是太清楚,于是他进一步解释道:“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物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讲得更简单一点,宗白华说,“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

”(P358)应该说,意境是情与景的融合,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观点。

早在刘勰就提出了“神与物游”,司空图也有“思与境谐”说,其余如宋代的范日希文、元代的方回和明代的谢榛等都有过这方面的论述,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更是全面的、充分的、系统的、深刻的阐述了情与景的关系。

那么,在意境的涵义这一问题上,宗白华就没有自己的思考吗?当然不是。

宗白华对前人既有继承,更有发展。

因为宗白华是一位造诣很深的哲学家,具有良好的哲学修养,因此宗白华的诗学研究很明显地带有一种哲学的眼光。

在意境的内涵上,宗白华虽然借鉴了前人已为定论的“情景交融”说,但他并没有满足于那种既有的形而下的描述,而是上升到人生观、宇宙观的形而上层面加以诠释,直寻古代意境理论的真义。

宗白华说:“中国画所表现的境界特征,可以说是根基于中国民族的基本哲学,即《易经》的宇宙观:阴阳二气化生万物,万物皆禀天地之气以生,一切物体可以说是一种‘气积’(庄子:天,积气也)。

这生生不已的阴阳二气织成一种有节奏的生命。

中国画的主题‘气韵生动’,就是‘生命的节奏’或‘有节奏的生命’。

”(P109)“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身就是节奏与和谐……一切艺术境界都根基于此。

”(P413)在这里,宗白华就不是简单地描述意境是什么了,而是试图找出中国艺术之所以如此地关注意境的哲学根由。

确然,中国古代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远古先民们从春秋迭代、草木荣枯等自然现象的变化中,悟出了整个宇宙就是一个生命流动的世界,悟出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的那种“目既往还,心亦吐纳。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的和谐与同一。

《易经》就是这种生命感悟的结晶,在其基本精神“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的影响下,中国人眼中的宇宙是一个阴阳交合的生机世界,气化氤氲,流衍不绝。

它有“生生而具条理”的秩序,有“阴阳开合、高下起伏”的节奏。

人作为生命和宇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深广无穷的宇宙会主动来亲近我,扶持我,无庸我去争取那远穷的空间。

“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王维),“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陆放翁),“水光山色与人亲”(李清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古人的这些诗句,写出了万物皆备于我的光明俊伟的气象。

然而,中国的诗人也善于感应生命,多爱从窗户、庭阶、帘、屏、栏干、镜,以吐纳世界景物。

老子曰:“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见天道。

”庄子曰:“瞻彼阙者,虚室生白。

”有着这种独特的宇宙观和生命观的中国人,总是试图以生命的形式去表现生命。

中国的艺术从来就“不重具体物象的刻画,而倾向抽象的笔墨表达人格心情与意境”。

唐代大批评家张彦远说:“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

具其彩色,则失其笔法。

”极力主张艺术要直接表达生命情调,透入物象的核心,描述其气韵和精神。

这样,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同样富有生机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就成就了一个宗白华所体悟出的那种“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值得注意的是,宗白华把艺术的意境称为“灵境”。

灵境,就是有生命的境界。

意境也是有生命的。

生命,是贯串于整个中国艺术意境创构的始终——创构的主体是有生命的人,创构的客体是生气盎然的宇宙,创构出来的意境又是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的“灵境”。

生命,是艺术意境的灵魂。

正是在这一层面上,所以宗炳把他画的山水悬在壁上,对着弹琴,他说“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艺术的生命,在他的琴声中跳动。

宗白华这种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去论意境,真可谓是准确地抓住了意境生成的深层次原因。

正因为如此,他对意境的诠释就不再流于简单的“情景交融”的形下层面,而能够深入到中国文化的最深处,探出中国艺术意境产生形成的根本缘由。

虽然,他的论说仍没有摆脱“情”和“景”的二元格局,但在宗白华那里,“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情景已经交融为“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也就是恽南田所说的“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的一个有机的生命境界。

从宗白华对意境的这一哲学阐释中,我们也解决了一个一直以来的诗学困惑:为什么中国艺术如此执着地追求意境,而西方艺术崇尚的却是典型?这就是因为中西艺术有着各自不同的哲学背景。

支撑中国艺术的哲学是《易经》的生命哲学,整个宇宙都是一个流动的生命整体,天人之间相互迎合浑融,所以,中国艺术家一向不注重具体物象的刻画,而倾向于生命情愫的传达,表达出一种人格心情和意境;而西方艺术的哲学背景却是崇尚科学、模范自然、刻意写实的希腊哲学,这种哲学主张对现实的客观摹写,在他们眼里,宇宙仅仅是一种纯客观的存在,一种供自己描摹的对象,主客体之间不可能发生生命的交融,因为物我之间有着一种明晰的对立关系。

在艺术创作中,能够形象逼真地反映现实,塑造出一种典型形象是西方艺术的最高目标。

哲学渊源的不同,决定了艺术追求的迥异。

在此,我们虽然不能对中西两种诗学作出简单的价值判断,但在中国意境诗学中,处处洋溢着生命情调,处处充满着人间情趣,这对于艺术创作和欣赏来说,本身就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境界。

二正是基于对意境涵义的这种独特理解,宗白华把意境的特点归结为道、舞、空白。

这可以说是宗白华对意境理论的又一发现。

什么是道?老子首先提出了“道”,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意思也就是说,道是宇宙的本源。

从道衍化出混沌,混沌衍化出阴和阳,阴阳相互作用、和合而生成新事物。

但“道”到底是什么?不知道。

因为“道”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它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又比一切具体的“状”和“象”都高,是“万物母”,具体的“状”和“象”都是由它派生出来的,它没有任何人为的痕迹和作用,完全符合于自然。

在老子那里,“道”可视为一切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

庄子也讲“道”,也强调“天道自然无为”,认为“道”是不能以人为力量去改变的自然规律。

在老子的基础上,庄子把“道”引进艺术领域。

他认为在艺术创作中,“道”是可以实现的,但要通过“心斋”与“坐忘”,才能进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与“道”合一的境界。

人的主观精神达到了一种“道”的状态,则人工的艺术也就与天工毫无二致,宛如天生化成。

关键在于创作主体的修养能否在精神上与“道”合一。

在庄子那里,“道”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而主体的精神和修养是其中最重要的。

他创作的一系列寓言故事,如庖丁解牛、轮扁凿轮、梓庆削木等,无不贯穿着这一思想。

宗白华认为“道”是意境的特征之一,这确实是一种洞见卓识。

的确,从上面我们对“道”的解说中,就分明感觉到“道”和意境之间具有很多相通性。

比如,“道”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意境亦然,意境也是中国艺术的最深远的追求,“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恽南田语),“诗家之境,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间”(戴叔伦语),意境也是很难把握的;庄子在《秋水》篇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

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

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意思是说,“道”是语言不能表达,甚至心意都不能察致的,是自然而然的。

意境又何尝不是如此,宗白华说:“画家诗人的心灵活跃,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它的舒卷取舍,好似太虚片云,寒塘雁迹,空灵而自然。

”“艺术家禀赋的诗心,映射着天地的诗心。

”(P360)瑞士思想家阿米尔(Amiel)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P358)意境也具有那种天然契合性和神秘感悟性;“道”是生命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道”通过阴阳的化合衍生万物。

意境也是生命的意境,意境是人的情绪与生命的宇宙交融的产物,它有生命的圆满、节奏与和谐;庄子认为,要与“道”合一,必须“虚静”、“心斋”、“坐忘”,《人间世》云:“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要求进入一种空明寂静的心理状态。

意境的创构也讲“虚静”,苏东坡说:“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境”就是意境,而“静”、“空”则是其创生的条件。

宗白华说,中国自六朝以来,艺术的理想境界就是“澄怀观道”(宗炳语),在拈花微笑里领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禅境;此外,“道”是虚实结合,“道”有一个由虚转实的过程,虚的“道”必须具象于生活、礼乐制度,尤其是表象于艺,“只有活跃的具体的生命舞姿,音乐的韵律、艺术的形象,才能使静照中的-道.具象化、肉身化。

”(P357)而意境也是虚实结合,也有一个由虚转实的过程,王夫之说王维创造意境的手法是“使远者近,抟虚成实”,笪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P370)等等。

由此可见,意境与“道”之间确实具有很多共通性,艺术的意境也确实具有“道”的特点。

甚至可以说,中国艺术意境,其实就是老庄之“道”在艺术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就‘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

(P367)正是因为有了源远流长的“道”的影响,中国艺术意境理论之树才如此的根深叶茂,靓丽夺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