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下血肿

合集下载

硬膜下血肿名词解释(一)

硬膜下血肿名词解释(一)

硬膜下血肿名词解释(一)
硬膜下血肿
•定义:硬膜下血肿是指在硬膜和蛛网膜之间形成的血液积聚。

它通常是头部创伤或者颅内血管破裂导致的。

•症状: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神经功能缺失等。

•诊断:通过临床症状、病史和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来确认诊断。

•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等。

–药物治疗:使用药物来减轻疼痛、控制颅内压力和抗凝血等。

–手术治疗:手术目的是清除血肿、解除颅内压力和修复破裂的血管等。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疗法、康复训练和社会支持等,以帮助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并发症:颅内感染、脑水肿、神经功能障碍等均可能成为硬膜下血肿的并发症。

•预后: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能大大改善硬膜下血肿的预后,但若未及时处理,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损害甚至死亡。

以上是对硬膜下血肿的相关名词的列举和解释说明,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慢性硬膜下血肿护理查房【共30张PPT】

慢性硬膜下血肿护理查房【共30张PPT】
❖ 既往史:无
四史
❖ 个人史:生于原籍,否认疫区居住史, 否认特殊化学物品或放射性物品接触史。
❖ 家族史:否认有遗传病史,家属及子女 身体健康。
病程介绍
患者于 年8月10入院,完善术前检查及 相关宣教,于11日行头颅置管外引流术。 14日CT显示血肿消失拔管。
五、护理诊断/问题
1.意识障碍 与脑出血、脑水肿有关。
❖ 脑外科入院护理常规
❖ 各种检查前宣教
❖ 术前处置(皮试,备皮,备血,通知禁食水,卫生清洁等)
❖ 术前准备(准备术前药物,检查各项检查、检验结果是否齐全) ❖ 术前宣教,发放病院健教手册(手术介绍,术前、术后配合事项,睡眠、饮食等)
❖ 康复训练指导(床上排便,有效咳嗽等)
❖ 饮食、排泄护理(预防便秘及腹胀) ❖ 心理护理 ❖ 睡眠护理
康复训练指导(加强肢体功能锻炼)
严密监护: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颅高压、心律失常及并发症;病危时进行心电、血压、体温监测。 饮食、排泄护理(预防便秘及腹胀)
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
出院日:
❖ 执行出院医嘱 ❖ 出院宣教
❖ 出院康复指导
❖ 终末消毒
病例导入
❖姓名:谢德林
❖年龄:51 岁
家族史:否认有遗传病史,家属及子女身体健康。
2.知识缺乏 3.有导管滑脱的危险 与意识障碍、术后不适用
有关 4.潜在并发症:脑疝、压疮、肺部感染等
六、护理措施 ★
手术后引流管的护理
1.休息与体位:卧床休息,头抬高15°~30°,保持
功能位。
2.严密监护: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颅高压、 心律失常及并发症;病危时进行心电、血压、体 温监测。
脑疝前驱症状有哪些?

硬膜下血肿健康教育

硬膜下血肿健康教育

硬膜下血肿健康教育
硬膜下血肿是一种较常见的颅内血肿,是指血液在硬膜下腔中聚集所形成的血肿。

硬膜下血肿一般是由头部外伤引起的,常见于脑震荡、头部撞击或跌倒等情况下。

以下是硬膜下血肿的相关信息和注意事项,供您参考:
1. 病因:硬膜下血肿主要是由头部外伤所致,如果未及时治疗,可引起严重的脑组织损伤。

2. 症状:一般头部外伤后,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以及意识障碍、瞳孔异常等。

3. 诊断:一般通过头部CT或MRI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及时
就医很重要。

4. 治疗:对于较小的硬膜下血肿,可以通过静脉输液、观察等保守治疗。

而对于较大的硬膜下血肿,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5. 预防:避免头部外伤是最基本的预防措施,如佩戴安全帽、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意识等。

6. 注意事项:如果出现头部外伤并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就医。

同时,遵医嘱进行治疗和康复训练,避免剧烈运动和剧烈疲劳,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7. 心理支持:硬膜下血肿的患者及其家人可能面临一定的心理压力,建议积极寻求心理支持和指导。

请记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请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进行治疗。

如有其他疑问,请咨询专业医生。

硬膜下血肿的护理措施

硬膜下血肿的护理措施

硬膜下血肿的护理措施硬膜下血肿是一种比较严重的情况,在护理方面需要特别细心和周到。

咱先来说说啥是硬膜下血肿吧。

有一次我在医院值班,碰到一个因意外摔倒导致硬膜下血肿的病人。

那是一位大爷,早上出门遛弯的时候不小心在台阶上踩空了,脑袋磕到了地上。

送来医院的时候,大爷整个人都迷迷糊糊的。

这可把家里人急坏了。

经过检查,发现是硬膜下血肿。

对于硬膜下血肿的患者,首先得密切观察他们的生命体征。

这就像时刻盯着一个容易出岔子的“小家伙”,一点儿都不能马虎。

每小时都要量体温、测脉搏、看血压,还要注意呼吸的频率和深度。

有一回,我负责的一个患者,前一刻生命体征还挺平稳,可没过多久,血压突然就往下掉,把我紧张得不行。

还好发现及时,采取了措施,这才没出大问题。

意识状态的观察也特别重要。

要时不时地跟患者说说话,看看他们回答是不是清楚,反应是不是灵敏。

要是发现患者突然变得嗜睡或者烦躁不安,那可得赶紧告诉医生。

我记得有个年轻的小伙子,本来还能和我们正常交流,结果没一会儿就开始说胡话,我们赶紧通知医生进行了紧急处理。

体位护理也有讲究。

一般来说,患者要把头抬高 15 到 30 度,这样能促进脑部的血液回流,减轻脑水肿。

可有的患者躺久了就不舒服,总想动一动,这时候就得耐心地跟他们解释为啥不能乱动。

再说说饮食护理吧。

患者的饮食得清淡、易消化,还得有营养。

多吃点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要是患者便秘了,用力排便可能会让颅内压升高,那可就危险了。

曾经有个患者,就因为吃了太多油腻的东西,好几天没解大便,可把我们护士愁坏了。

后来又是调整饮食,又是按摩腹部,费了好大劲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还有伤口和引流管的护理。

要保持伤口周围干净整洁,别让它感染了。

引流管得固定好,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

有一次,一个患者的引流管不小心被压住了,引流液流不出来,脑袋肿得厉害,还好及时发现处理了。

心理护理也不能少。

患者和家属往往都很紧张害怕,这时候咱们就得给他们打打气,让他们有信心战胜病魔。

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

病因病理1.硬膜下血肿发生在硬膜下腔,是颅内血肿中最常见,约占50%-60%,根据血肿出现症状时间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种;2.大多数血肿主要来源于脑皮质挫裂伤灶中的静脉和动脉受损伤出血而致的,常常发生在外伤着力部位以及对冲部位的颅骨骨折致脑表面的动脉或静脉破裂而形成硬膜下血肿;另一出血来源是脑表面的桥静脉,即脑表面浅静脉回流至静脉窦处被撕裂而形成硬膜下血肿,此类血肿多不伴有脑挫裂伤,仅为单纯性血肿,但血肿较广泛地覆盖于大脑半球表面;3.血肿形成时多为新鲜血液或柔软血凝块,3天内逐渐变成硬凝块并与脑膜粘着,2周内凝块逐渐液化,肉芽组织逐渐长入脑膜粘着面,逐步机化,其硬膜粘着面形成血肿外膜,蛛网膜粘着面形成血肿内膜,内外膜将血肿包裹;临床表现硬膜下血肿以急性及亚急性较多见,且经常合并严重脑挫裂伤;因此常有严重意识障碍、昏迷加深或清醒后昏迷、单侧瞳孔散大和其他脑压迫症状;并发脑疝时可出现生命机能衰竭的症状;影像学表现表现:CT检查是硬膜下血肿首选检查方法;在CT平扫上,血肿的密度直接与血红蛋白含量有关;在急性期及亚急性期,伤后血肿多呈新鲜血液或软血凝块,3天内血液凝固,血浆吸收,血红蛋白浓缩;因此,此期均有典型CT表现,主要特点是颅骨内板下出现新月形高密度影,CT值可高达70HU-80HU,体积大,也可以表现为双凸形高密度影;部分可为混杂密度影,有的可出现液-液平面,即高密度血凝块沉于血肿下部或溶血后含铁血红蛋白下沉所致;在慢性期和亚急性后期,由于血红蛋白的溶解和吸收,血肿密度随时间逐渐减低,伤后1周-2周变为等密度,伤后1个月变为低密度影;增强扫描脑表面的小血管增强而使密度血肿衬托更为清楚,4h-6h后延迟扫描,约40%患者血肿边缘出观点状或线状强化,为包膜或血肿相邻脑表面充血强化所致,从而显示血肿轮廓;无论急性期/亚急性还是慢性期的硬膜下血肿,均伴有脑挫裂伤或脑水肿,在CT片上均有占位效应;因其在CT片上仅是占位效应,表现为病变侧灰白质界限内移,脑沟消失,脑室普遍受压变形,甚至消失,中线结构向健侧移位;表现:硬膜下血肿的MRI信号改变,随着血肿不同时期而不同,其信号强度变化规律和硬膜外血肿相同;急性期,血肿内的红细胞内含有去氧血红蛋白,使T2缩短,T2加权像上呈低信号强度,而在T1加权像血肿的信号与脑实质信号强度相仿;在亚急性期,在T1和T2加权像上均为高信号影;早期慢性硬膜下血肿信号强度和亚急性期相仿;随着时间的推移,高铁血红蛋白继续氧化变性,一变成血红素,血红素是一种低自旋, 非顺磁性的铁化合物,T1时间长于顺磁性的高铁血红蛋白,因此在T1加权像信号强度低于亚急性期,由于蛋白含量仍高,其信号强度仍高于脑脊液,在T2加权像,血肿为高信号;下图为外伤后1小时扫描下图为24小时后扫描下图为伤后24小时下图伤后第二天CT,血肿明显变薄,显示不清:下图为左侧大脑半球表面广泛薄层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CT易于诊断,MRI不用于急性期,但对亚急性或慢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MRI的诊断效果优于CT,而且易于显示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发病灶;手术指征:1.不管病人的GCS评分,硬膜下血肿厚度超过10毫米,或中线移位超过5毫米的病人,都需要手术清除血肿;2.所有GCS评分小于9分的病人都应行颅内压监测;3.对于最大厚度小于10毫米,中线移位小于5毫米的昏迷的硬膜下血肿病人GCS小于9分,如果受伤时与医院就诊时的GCS评分下降2分以上,也应手术治疗;手术时机:1、有手术指征的病人都应尽快手术治疗;1.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此为传统术式,临床应用广泛;其优点是便于彻底清除血肿,立即止血和便于硬膜下探查;具体操作方法:1依据血肿部位、大小设计好皮瓣,常规开颅,骨瓣大小以能暴露血肿范围为宜;2翻开骨瓣后可见血肿,多为暗红色凝血块,附着在硬膜上,此时用剥离子或脑压板由血肿周边向中心轻轻剥离,也可吸引器吸除;血肿清除后,如遇到活动性出血,应仔细寻找出血来源,其出血点可用电凝或丝线结扎止血;其若为骨管段内的脑膜中动脉出血,可用骨蜡止血;若为静脉窦或蛛网膜颗粒的出血则用明胶海绵+EC胶止血;若为脑膜表面的小血管出血,应电凝止血;3悬吊硬脑膜于骨瓣边缘,如仍有渗血,应在硬膜与颅骨之间置入明胶海绵再悬吊,确认无出血后放回骨瓣,逐层缝合头颅;术中注意事项:1清除血肿后硬膜张力仍高,硬膜下方发蓝,应切开硬膜探查;如有血肿应予以清除;如未见硬膜下血肿,则提示骨瓣邻近或远隔部位血肿,应予复查CT或钻孔探查,以免遗漏血肿;2在清除血肿过程中,与硬膜黏连紧密的皮层凝血块不要勉强剥离,以免诱发新的出血;3对手术前已发生脑疝的患者,有人主张血肿清除后去除骨瓣,以免术后发生脑梗死、水肿,再次发生脑疝4,5;2.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该术式临床应用较多,其疗效可靠;常应用于来院时脑疝已形成,来不及进行更多检查的危急患者;患者由急诊科直接送入手术室,先进行钻孔探查,然后扩大骨窗清除血肿,具体方法与骨瓣开颅血肿清除相同;由于采用此术式后遗留颅骨缺损,应在适当时机行颅骨修补;3.颅骨钻孔血肿引流术该术式仅应用于急性硬膜外血肿紧急救治,暂时缓解颅内压,为进一步的治疗赢得时间,打下基础6;近年来不少文献报道将此方法用于相当部分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治疗,先颅骨锥孔或钻孔后吸出部分血肿,置入引流管,注入尿激酶,反复数次,放置数日然后拔除引流管,据称获得满意的疗效7-9;但我们认为,采取这种术式一定要注意其适应证的选择,不能盲目扩大其使用范围;特急性、急性硬膜外血肿是较硬的血凝块,仅在血肿中央部位钻孔或锥孔,能吸出的血肿量相当有限,无法快速缓解颅内压,解除脑疝,特别是血肿量较大有些文献报道血肿量在80~90ml甚至上百毫升者,即使术后多次注入尿激酶持续引流,也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基本引流完血肿;此间血肿对脑组织造成压迫,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甚至需进行开颅手术才能缓解颅内高压,挽救病人的生命;因此,这种微创治疗的适应证应为病情相对稳定,血肿量在30~50ml,已行CT检查,定位明确,无继续出血者;当然该术式可能更适用于亚急性和慢性血肿;采用此方法治疗过程中若出现病情恶化,应警惕血肿扩大,需立即复查CT,确诊后立即转为开颅手术;。

硬膜下血肿伤残等级鉴定标准

硬膜下血肿伤残等级鉴定标准

硬膜下血肿伤残等级鉴定标准
一、硬膜下血肿程度
硬膜下血肿的伤残等级主要根据血肿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血肿可以分为轻、中、重度。

1. 轻度:硬膜下血肿较轻微,无明显的神经功能损害症状。

2. 中度:硬膜下血肿较明显,伴有一定的神经功能损害症状,但尚可代偿。

3. 重度:硬膜下血肿严重,伴有明显的神经功能损害症状,且难以代偿。

二、症状表现
硬膜下血肿的症状表现主要包括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

这些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可以作为评估伤残等级的参考。

三、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评估硬膜下血肿程度的重要手段。

通过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血肿的大小、位置和范围,为伤残等级的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是评估硬膜下血肿伤残等级的关键因素。

根据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几级:
1. 轻度:仅有轻微的神经功能缺损,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2. 中度:有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但尚可代偿,对日常生活和工作有一定影响。

3. 重度: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无法代偿,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根据以上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可以得出硬膜下血肿的伤残等级。

需要注意的是,伤残等级的评估需要由专业的医疗人员进行,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
1.常见原因
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由直接打击头部引起,主要见于接触类体育运动。

硬膜下血肿是覆盖大脑的外层(硬脑膜)和中间层(蛛网膜)之间出血,而硬膜外血肿是覆盖大脑的外层(硬脑膜)和颅骨之间的出血。

2.识别方法
硬膜外血肿的运动员通常经历意识水平降低和剧烈的头痛。

在一个变化不定的清醒期之后,意识水平迅速下降。

硬膜下血肿或颅内出血将导致意识丧失,几乎没有或完全没有神智。

可能发生明显的呕吐、癫痫和偏瘫。

两边瞳孔常常大小不一而且扩大。

3.治疗方法
出现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症状的运动员应立即暂停比赛,并被送至医院急救室。

注意,初次打击头部造成的出血或脑创伤通常并不严重。

4.重返体育运动
因为症状根据损伤程度不同而有巨大的差别,所以还没有针对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的运动员何时重返体育运动的固定标准。

每个事件都必须单独评估。

这就是说,许多轻度脑血肿的运动员在受伤几周后便可重返体育运动,其他脑血肿受伤者则需要等待更漫长的时间。

急性硬膜下血肿

急性硬膜下血肿

急性硬膜下血肿急性硬膜下血肿(acute subdural hematoma)是一种严重的颅内出血事件,常常由头部外伤所引起。

在这种情况下,血液在硬脑膜与软脑膜之间积聚,压迫脑组织,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甚至死亡。

病因急性硬膜下血肿通常是由于头部外伤造成的。

在外伤发生时,头部的硬脑膜和软脑膜之间的血管破裂,导致血液渗入到硬脑膜下,形成血肿。

除外伤外,其他疾病和情况,如血栓性疾病、出血性疾病、动脉瘤破裂等也可能引起急性硬膜下血肿。

症状急性硬膜下血肿的症状通常在受伤后迅速出现,主要包括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瞳孔不等大等。

严重的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癫痫发作、偏瘫、昏迷等症状。

诊断诊断急性硬膜下血肿通常需要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头部CT或MRI扫描可以明确显示血肿的位置和大小,有助于确认诊断。

治疗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通常需要立即进行,以减轻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和药物干预。

手术通常是第一选择,通过开颅清除血肿,减轻脑组织的损伤。

药物干预主要是用于控制症状,如镇痛、抗惊厥等。

预后急性硬膜下血肿的预后取决于伤情的严重程度以及治疗的及时性。

对于早期发现并迅速干预的患者,预后可能较好。

然而,对于晚期干预或严重损伤的患者,可能出现慢性神经功能障碍或甚至死亡。

预防预防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最佳方式是避免头部外伤。

在进行高风险活动或工作时,应佩戴头盔或安全帽,减少外伤导致的头部损伤。

同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减少患上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机会。

急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种严重的颅内出血事件,需要及时干预和治疗。

对可能患有本病的人群,应及时就医,以尽早发现和治疗血肿,降低患者的死亡和并发症风险。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鉴别分析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鉴别分析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鉴别分析
1.病因:
硬膜下血肿:硬膜下血肿是指出血在硬膜与骨质之间的腔隙,多数由
颅骨骨折引起,如颅底骨折、颅顶骨折等。

2.临床表现:
硬膜下血肿:常见症状有头痛、恶心和呕吐,在意识清醒时较轻,但
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意识水平下降,常有局部脑受压症状如偏瘫、失语、
瞳孔异常等。

3.影像学特点:
硬膜下血肿:CT扫描可见椭圆形或半圆形的高密度灶,位于颅骨外
侧和硬膜内侧,血肿范围相对模糊。

4.治疗方法:
硬膜下血肿:一般情况下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颅骨开窗引流术,通过手术清除血肿减轻脑压力,恢复正常脑功能。

总结来说,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在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
以及治疗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区别。

对于鉴别诊断,临床医生可以通过详细
询问病史、观察临床症状以及进行相关影像学检查来准确判断。

不论是硬
膜外血肿还是硬膜下血肿,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都非常关键,可避免严重
的脑功能损害和危及患者生命。

护理硬膜下血肿病人护理ppt课件

护理硬膜下血肿病人护理ppt课件

04
用药指导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所用药物的作用、用法、剂量和可 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指导患者按时按量服药。
05
随访与复查
告知患者定期随访复查,如有异常症状及时就诊。
心理护理评估与措施
情绪状态评估
了解患者的情绪状态,如焦虑 、抑郁、恐惧等,以及产生的 原因和程度。
心理干预措施
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心 理干预措施,如心理疏导、安 慰、支持等,以缓解患者的负 面情绪。
如果病人出现意识障碍或病情加重,应立即报告医 生并协助处理。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80%
预防肺部感染
保持病人口腔清洁,鼓励咳嗽和 深呼吸,以预防肺部感染。
100%
预防压疮
定期为病人翻身、按摩受压部位 ,以预防压疮的发生。
80%
处理颅内高压
如果病人出现颅内高压的症状, 应立即采取措施降低颅内压,如 遵医嘱使用脱水药物等。
护理措施
术后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并处 理病情变化。
预防并发症:针对不同的并发症,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如预防出血、预防感染等。
案例三:儿童硬膜下血肿的观察与护理
总结词:病情观察、心理护理、预防并发症 护理措施
详细描述:儿童硬膜下血肿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 好心理护理和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协助病人完成日常生活 活动,如进食、洗澡等 ,以减轻其不适感。
鼓励病人进行适当的活 动,以增强肌肉力量和 促进血液循环。
保持病人情绪稳定,减 轻其焦虑和恐惧情绪。
病情观察与处理
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如体温、呼吸、脉搏、 血压等,以及意识状态的变化。
注意观察硬膜下血肿的情况,如肿胀程度、疼痛程 度等,以及是否有新的出血迹象。

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的护理方法

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的护理方法

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的护理方法硬膜下血肿是指颅脑损伤后颅内出血,并聚集于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而形成的血肿现象,相关情况可以分为多种类型,而手术治疗是改善病情的主要方法。

1硬膜下血肿的概念和治疗方法1 .1什么是硬膜下血肿?硬膜下血肿本质上是颅脑损伤后颅内出血,血液聚集于人体的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由此形成血肿,是颅脑损伤常见的继发损伤。

临床工作之中根据患者血肿出现症状的时间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

急性硬膜下血肿所指的是患者在受伤之后3天以内出现症状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患者的血肿范围一般较大,病情变化比较迅速,因此临床治疗和处理的难度都比较高,患者非常容易死亡或是因此致残。

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则是指在受伤之后的3天到3个星期之间出现该疾病的情况,患者的病情相对较轻,但仍然会存在意识障碍、昏迷等情况,甚至可能导致偏瘫。

这种硬膜下血肿在接受手术治疗之后,患者的预后会比急性硬膜下血肿更为良好。

慢性患者的情况则更为轻微,其手术预后也会更好。

1.2 硬膜下血肿的症状和治疗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与脑挫裂伤关系密切,血肿的发生位置与头部的着力点和具体的着力方式有关。

其中,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出血来源主要为脑皮质破裂的静脉和动脉,由于血肿与脑挫裂伤、脑水肿伴发,较小的血肿就可以导致比较严重的症状。

相关患者在临床表现方面主要为意识障碍、瞳孔变化、颅内压升高等。

手术治疗是该疾病治疗的主要方法,通过手术措施可以实现快速降低患者颅压,从而控制病情的目的。

传统外科手术包括钻孔引流、骨窗或骨瓣开颅术等。

当前微创手术在相关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比较广泛,这种方法能够更为迅速和更为有效地降低颅压。

微创手术的比较适用于急性硬膜下血肿、原发性脑损伤较轻和病情进展相对较为缓慢的患者,对于需要立刻进行减压的患者,这种方法也可以起到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

在手术治疗的时候,需要根据患者的头颅CT来明确血肿的范围,再次基础上选取穿刺点并进行治疗。

硬膜下血肿的护理措施

硬膜下血肿的护理措施

硬膜下血肿的护理措施什么是硬膜下血肿硬膜下血肿是一种较为严重的颅脑损伤,其特点是产生于硬膜下间隙的血肿。

硬膜下血肿可以由头部外伤、脑血管疾病或凝血功能异常等因素引起。

这种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同时还需要科学的护理措施来提供患者的舒适和恢复。

护理措施1. 病情观察对于硬膜下血肿患者来说,病情观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护理工作。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瞳孔大小和反应等方面的变化。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注意观察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如剧烈头痛、呕吐、眼球突出等。

2. 保持患者的头部稳定患者在发生硬膜下血肿后,需要保持头部的稳定。

护理人员应将患者的头固定在适当的位置上,避免头部晃动,以减轻症状和防止进一步损伤。

3. 促进休息和睡眠对于硬膜下血肿患者来说,休息和睡眠的充足是非常重要的。

护理人员应创造一个安静和舒适的环境,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激动,有助于促进患者的休息和恢复。

4. 帮助患者排便硬膜下血肿患者可能会存在排便困难的问题,护理人员需要定期帮助患者排便。

可以采用适当的药物辅助,如开塞露或轻柔的按摩,来帮助患者顺利排便,避免腹胀和其他相关问题的发生。

5. 管理药物治疗硬膜下血肿患者通常需要药物治疗来帮助降低颅内压力、减轻头痛和控制症状。

护理人员需要合理地管理药物,包括按时给药、适量给药和监测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等。

同时,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对药物的反应情况,并及时向医生报告。

6. 保持液体平衡硬膜下血肿患者需要维持良好的液体平衡,以保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护理人员需要监测患者的液体摄入量和尿量,避免脱水或水中毒的发生。

对于液体平衡的调整,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与医生进行沟通并进行适当的调整。

7. 提供营养支持硬膜下血肿患者在康复期间需要良好的营养支持。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口服能力,提供适当的饮食方式和食物选择,并监测患者的营养摄入情况。

对于不能正常进食的患者,还可以通过鼻胃管或静脉营养等途径提供营养支持。

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
安徽中医学院 郁 刘 李 王
晓 巧 娜 应 乐 娜 莉 亭
硬膜下血肿(SDH):出血积聚在硬脑膜下腔,是最常见 的颅内血肿,约占50%-60% 。
急性
分类
复合型:皮层动脉或静脉、颅内血肿穿刺皮层多 由对冲伤 所致,好发于额、颞 单纯性:桥静脉损伤所致,多不伴脑挫裂伤,血 肿广泛覆盖与大脑半球 临床表现:多数与脑挫裂伤及继发脑水肿并存, 颅内压增高郁脑疝的征象多在1-3天 出现并加重 特点:好发于50岁以上的老人,血肿多覆盖于额 顶部大脑半球血肿增大缓慢并形成包膜, 一般在 2-3周出现症状 临床表现: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血肿压迫所 指的局灶症状和体征
创伤后的应激反应可产生严重分解代谢,使血糖 增高、乳酸堆积,后者可加重脑血肿。因此,必 须及时、有效补充能量和蛋白质以减轻机体消耗。 早期可采用肠外营养,待肠蠕动恢复后,逐步过 渡至肠内营养支持。同时定期评估病人的营养状 况,如体重、氮平衡、血浆蛋白、血糖、血电解 质等,以便及时调整营养素的供给量和配方。
O2:患者营养状况尚好。
P3: 有脑疝加重的危险与水肿压迫 脑组织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神志瞳孔的变化。
2.安置舒适的体位,保持病房安静舒适。 3.根据医嘱予脱水剂的使用,并观察药物的疗效和副 作用。 4.如果出现颅高压征象时及时通知医生,并做好各 准备工作 5.有出现呕吐时及时将头转向一边,注意保持呼吸 道通畅。
癫痫、压疮、肌肉萎缩皮肤完整受损等
• 避免呼吸道梗阻、高热、咳嗽、癫痫发作等颅内 压增高因素,应用20%甘露醇、速尿、等药物控 制水肿和降低颅内压。 • 遵医嘱给予丙戊酸钠口服。 • 每2小时翻身一次,有利于预防压疮的形成,同时 给与患者肌肉按摩和帮助患者关节运动。
• O6:患者没有出现潜在并发症。

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硬膜下血肿是指在颅内硬膜与大脑皮层之间形成的血肿。

它通常由头部外伤引起,血液从颅骨骨折或撕裂的血管中渗出,积聚在硬膜与大脑之间形成血肿。

硬膜下血肿可能会对患者的神经系统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症状硬膜下血肿的症状可能因患者年龄、血肿大小、位置和速度而异。

一般早期症状可能包括头痛、恶心和呕吐,晚期症状可能会出现昏迷、偏瘫、癫痫和失语等神经系统症状。

患者也可能会感受到局部头部肿胀及压痛。

诊断诊断硬膜下血肿通常需要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如CT扫描或MRI。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血肿的位置、大小及对周围脑组织的影响程度。

此外,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做出诊断。

治疗治疗硬膜下血肿的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主要是监测患者症状和神经状态的变化,如果血肿在不导致严重神经系统症状的情况下逐渐吸收,可能不需要手术干预。

对于那些血肿较大或病情严重的患者,手术可能是必要的选择,手术的目的是清除血肿,减轻颅内压力,防止进一步神经组织损伤。

预后硬膜下血肿的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血肿的大小、位置、患者的年龄和早期干预等。

早期确诊和治疗通常能提高患者的预后。

对于一些较小的血肿,及时的保守治疗可能会导致其逐渐吸收,预后较为良好。

然而,对于一些较大或病情严重的硬膜下血肿,可能会造成永久性的神经系统损伤,并可能需要长期康复和治疗。

结语硬膜下血肿是一种严重的颅内疾病,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患者及家人应保持警惕,一旦出现与硬膜下血肿相关的症状应及时就医,以获得有效的诊断和治疗。

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也应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力求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

硬膜下血肿护理查房PPT

硬膜下血肿护理查房PPT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硬膜下血肿的症状可能包括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严 重病例可能出现昏迷或呼吸衰竭。
诊断
通过头部CT或MRI扫描可以确诊硬膜下血肿。CT扫描可以显示血肿的位置和大 小,而MRI扫描可以提供更详细的颅内结构信息。
02 硬膜下血肿护理常规
术前护理
01
02
03
评估病情
总结词
康复训练指导对患者功能恢复至关重要,需 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
详细描述
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需进行康复训练,以促 进功能恢复。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指导患者进行 适当的运动和锻炼,同时注意观察患者情况 ,及时调整训练计划,确保康复训练的安全 有效性。
06 展望与总结
硬膜下血肿护理查房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CONTENTS
• 硬膜下血肿概述 • 硬膜下血肿护理常规 • 护理查房流程 • 护理查房案例分析 • 护理查房常见问题与对策 • 展望与总结
01 硬膜下血肿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硬膜下血肿是指位于硬脑膜和蛛 网膜之间的血肿,通常是由于脑 部外伤或脑部手术引起的。
如发现颅内出血并发症,立即报告 医生,遵医嘱给予紧急处理,如止 血、降低颅内压等。
03 护理查房流程
查房前的准备
确定查房时间
通知相关人员
选择合适的时间,确保所有参与查房 的医护人员都能到场。
提前通知参与查房的医护人员,确保 他们了解查房的目的和要求。
准备相关资料
收集患者的病历资料、影像学检查、 治疗方案等,以便全面了解患者情况 。
硬膜下血肿护理研究进展
护理理念更新

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下腔,在颅内血肿中发生率最高。

根据伤后血肿发生的时间,分为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天以内)、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天至3周内发生)和慢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周以上)。

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有什么区别?首先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硬膜?硬膜是在颅骨和脑组织之间的一层坚韧的薄层膜状结构,是用来保护我们的脑组织的屏障。

这样就出现了两个间隙:硬膜和颅骨之间的“硬膜外”,以及硬膜和脑组织之间的“硬膜下”,在这两个间隙出血造成的血肿,也就被称为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

其中硬膜外血肿因为有硬膜的阻挡,不会直接接触到脑组织,并且因为硬膜的限制,血肿不容易出现扩散,很容易包成一块,在CT或磁共振上面会出现一个凸透镜形状的影子。

因为不合并脑其他损伤的话意识比较清楚。

而硬膜下血肿,基本上属于直接在脑组织表面出血,而脑组织表面没有什么限制的东西了,所以出血很容易向两面渗透,所以他的表现就会在靠近脑组织的一边看到血肿贴着脑组织的纹理,另一边贴着硬膜,变成新月形状。

这种情况下,因为出现很可能就来自于脑组织,所以往往有脑组织明显挫伤。

比较容易引起脑水肿等。

往往有意识障碍。

最明显的一个区别就是血肿的部位不同硬膜是硬脑膜的简称脑组织被三层脑膜所包被第一层称为硬脑膜临床上的硬脑膜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颅骨内侧面的骨膜第二部分是真正意义上的脑膜这两部分共同组成硬脑膜第二层称为蛛网膜位于第一层硬脑膜与第三层软脑膜之间因类似蜘蛛网而得名在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存在着一个间隙称为蛛网膜下腔充斥着脑脊液第三层称为软脑膜紧贴于大脑表面质地较柔软广义上的硬膜下血肿范围比较大凡是位于硬脑膜以下的出血形成的血肿均可视为硬膜下血肿包括硬膜到蛛网膜之间的血肿甚至蛛网膜下腔到脑实质之间的血肿也可视为硬膜下血肿甚至脑实质内的血肿也可归为硬膜下血肿但是在临床上往往并不这么叫脑实质内的血肿往往有其他的专业名称总而言之一句话广义上的硬膜下血肿是指位于硬膜以下的所有血肿只是部位不同的血肿可能会有不同的名称而狭义上当血肿位于硬脑膜之上颅骨之内时称为硬膜外血肿而当血肿位于硬膜以内至脑实质之间时称为硬膜下血肿脑实质以内的血肿往往以其他专业名称命名相同的血肿量就严重程度而言硬膜下血肿往往要比硬膜外血肿严重硬膜下血肿多由脑实质或蛛网膜、大脑表面小血管出血形成因此对脑组织以及脑功能的损害更为严重对脑组织和脑功能的损害往往是直接的而硬膜外血肿多由硬膜或颅骨骨膜上的血管出血形成对脑组织和脑功能的损害往往是间接的多是由于血肿压迫而形成的脑组织损害就形态上来说硬膜外血肿多呈椭圆、圆形等较规则的形状而硬膜下血肿形态大多不规则或呈半月、新月形等形状病因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一般为加速性暴力引起皮质与静脉窦之间的桥静脉撕断或是脑挫裂伤皮质血管破裂引起出血,多发生在着力点的对冲部位。

硬膜下血肿护理常规

硬膜下血肿护理常规

硬膜下血肿护理常规一.定义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自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下腔,在颅内血肿中发生率最高,根据伤后血种发生的时间,分为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 3 天以内)、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 3 天至 3 周内发生)和慢性硬膜下血肿(伤后 3 周以上)。

二.症状、体征(一)急性硬膜下血肿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早,脑疝症状出现较快,局灶症状如偏痛、失语多见。

(二)慢性硬膜下血肿病史多不明确,可有轻微外伤史,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于伤后 1-3 个月后出现如头痛、视物模糊,一侧肢体无力等,精神智力症状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局灶性症状表现为轻偏瘫、失语等。

三.护理问题(一)颅内调适能力降低与颅内血肿有关。

(二)急性疼痛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三)清理呼吸道无效与意识障碍有关。

(四)自我照顾能力缺失与意识障碍及肢体活动能力障碍有关。

(五)皮肤切口与手术创伤有关。

(六)焦虑、恐惧与担心预后有关。

(七)有出血的危险与手术创伤有关。

(八)有受伤的危险(管道滑脱) 与留置引流管有关。

四.护理措施(一)休息/体位1、保持病房安静,减少人员探视,病房洁净温暖、通风良好。

2、手术后病人取平卧位。

3、对于躁动不安的病人,应注意安全防护,如安置床档等。

(二)饮食加强营养,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如鱼、瘦肉、鸡蛋、蔬菜、水果等)为宜。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烟酒。

保持大便通畅。

(三)病情观察颅内血肿病人多数可因血肿逐渐形成、增大而导致颅内压进行性增高。

在护理中,应严密观察意识、瞳孔、肢体活动及生命体征变化等神经系统症状体征,一旦发现颅内压增高迹象,立即采取降颅内压措施,同时做好术前准备。

对于术后病人,重点观察血肿清除效果。

(四)用药护理观察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

(五)引流管护理1、术后病人取平卧位。

2、注意观察切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

3、保持整个引流装置及引流管道通畅,妥善固定引流管,避免引流管受压、扭曲、打折,外出检查时先夹闭引流管。

慢性硬膜下血肿常见原因

慢性硬膜下血肿常见原因

慢性硬膜下血肿常见原因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在外力作用下或自发性原因导致硬膜下的出血,并在出血后的一段时间内形成血肿。

它不同于急性硬膜下血肿,后者在短时间内形成血肿并向外压迫脑组织。

慢性硬膜下血肿通常在数天甚至数月内逐渐形成,积聚的血液有时间流出,使血肿变得更大。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常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1. 轻微创伤:外伤是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常见原因之一。

这些外伤可能是头部摔倒、碰撞、撞击或压力的结果,但不足以造成明显的症状或神经系统损伤。

轻微创伤可以导致小的血管破裂,引起局部的出血,随着时间的推移,出血逐渐积聚形成血肿。

2. 高血压:高血压是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一个重要因素。

持续的高血压会导致脑动脉病变,血管壁发生病理性改变,如弹力纤维和胶原的破坏,管壁变薄,易于破裂。

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剧烈运动或稍微的外伤也足以引起硬膜下出血。

3. 血液凝固功能障碍:慢性硬膜下血肿也可与某些血液凝固功能障碍相关。

例如,患有血友病或坏血症的患者,由于凝血物质缺乏或功能异常,容易发生出血。

4. 静脉曲张:静脉曲张也是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一个常见原因。

静脉曲张是指静脉血液回流受阻,造成血管扩张和血管壁变薄,静脉瘤形成。

在静脉曲张的情况下,静脉壁脆弱,极易破裂出血。

5. 脑动脉瘤:脑动脉瘤也可能导致慢性硬膜下血肿。

脑动脉瘤是脑动脉壁的异常扩张,形成血管囊样突出。

脑动脉瘤壁薄弱,易于破裂,造成出血。

总结起来,慢性硬膜下血肿常见的原因包括轻微创伤、高血压、血液凝固功能障碍、静脉曲张和脑动脉瘤等。

了解这些常见原因对于预防和早期诊断慢性硬膜下血肿至关重要,有助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减少潜在的神经损伤和并发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二周一次)科室:神经外科
时间地点授课人
主持人课时
参加人员
主题硬膜下血肿
内容:
一、概述
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下腔,在颅内血肿中发生率最高。

根据伤后血肿发生的时间,分为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天以内)、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天至3周内发生)和慢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周以上)。

二、病因
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一般为加速性暴力引起皮质与静脉窦之间的桥静脉撕断或是脑挫裂伤皮质血管破裂引起出血,多发生在着力点的对冲部位。

慢性硬膜下血肿绝大多数有轻微头外伤史,尤以老年人额前或枕部着力。

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双侧居多,常因产伤引起。

三、临床表现
1.急性硬膜下血肿:临床症状较重,并迅速恶化,尤其是特急性血肿。

中间清醒期较少见,昏迷程度逐渐加深。

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早,脑疝症状出现较快,局灶症状如偏瘫、失语多见。

2.慢性硬膜下血肿:病史多不明确,可有轻微外伤史。

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常于伤后1~3个月后出现如头痛、视物模糊、一侧肢体无力等。

精神智力症状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智力迟钝、精神失常等。

局灶性症状表现为轻偏瘫、失语等。

四、检查
1.X线平片检查:部分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人伴有颅骨骨折,慢性硬膜下病人可显示脑回压迹、蝶鞍扩大和骨质吸收。

2.头部CT扫描:急性硬膜下血肿在脑表面呈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区。

而慢性硬膜下血肿在颅骨内板下可见一新月形、半月形混杂密度或等密度阴影,中线移位、脑室受压。

3.头部MRI扫描:亚急性或慢性硬膜下血肿MRI的T1和T2均表现为高信号。

五、诊断
急性硬膜下血肿根据外伤史、颅高压增高情况、伴有局灶体征,结合头颅CT扫描即可明确诊断。

慢性硬膜下血肿多发于老年人及小儿。

一般在伤后3周至数月出现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多数经头颅CT扫描即可明确。

六、治疗
1.急性硬膜下血肿:出血量较少,无进行性意识恶化,血肿厚度<10mm,中线移位<5mm的急性硬膜下血肿,可暂行非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采用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和/或去骨瓣减压术。

2.慢性硬膜下血肿:首选颅骨钻孔冲洗闭式引流术。

对于血肿囊壁肥厚伴钙化须行骨瓣开颅清除血肿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