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劳动收入统计
劳动工资统计数据流程
劳动工资统计数据流程劳动工资统计数据这件事,就像是家里算账一样,只不过这里是企业或单位算员工们的工资总额、平均工资这些数字。
具体步骤可以这样理解:收数据:先把每个员工的信息,比如他干啥的、上班多久、有没有加班、领了哪些补贴奖金等,全都一一记录下来,这就是每个人的工资构成。
用电脑系统或者手工记录,每个月都得记清楚大家领了多少钱,算上五险一金扣款,得出税前工资和税后到手的金额。
理数据:收集来的原始数据得好好整理一下,就像把各种发票、收据归类,录入到电子表格或专门的统计系统里,每一个数字都不能弄错。
如果要细分,就把各部门、各岗位的人工资分别算出来,好比你知道家里每个月买菜花了多少钱,买衣服又花了多少。
拢数据:算完个人的,再把整个公司的工资数据加起来,算出公司这个月、这个季度或者这一年总的工资支出有多少,人均工资又是多少,就像月底全家总账得有个总数。
自己先查一遍:公司内部先检查一遍算出来的数对不对,有没有缺了啥、错了啥,有问题赶紧改,免得上报后麻烦。
上报数据:把算好的数据按时报给国家统计局或者当地的人社部门,可能得在线填写表格或者上传电子文档,就像月底向税务局报税一样。
权威人士再审一遍:报上去的数据,政府部门还会再仔细审查一遍,有问题会通知公司补充材料或者改数据。
数据公开和使用:审核过了的数据就成了官方认可的数字,会被拿去做政策制定、分析劳动力市场行情、调整社保缴费基数等很多大事。
就像咱家的收支明细,不仅是自家参考,也可能影响到社区的平均生活水平统计呢。
总结一下,劳动工资统计数据流程就是从底层收集到上报、审核,再到广泛应用的一个全过程,目的是确保工资数据的真实、准确,为社会各个方面提供有用的信息依据。
劳动工资统计调研报告3篇
【导语】认真撰写调研报告,准确分析调研结果,明确给出调研结论,是报告撰写者的责任。
以下是整理的劳动⼯资统计调研报告,欢迎阅读!【篇⼀】劳动⼯资统计调研报告 ⼀、劳动⼯资统计制度的历史沿⾰ 劳动⼯资统计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1952年国家统计局成⽴,随即进⾏了⼀次城乡劳动⼒就业情况调查,之后劳动⼯资统计历经⼀系列变⾰,统计对象的范围不断扩⼤。
(⼀)50年代到80年代劳动⼯资统计范围为城镇集体以上单位,主要统计全民和城镇集体职⼯⼈数和⼯资;1990年-2004年国家统计局把统计范围扩展为城镇⾮私营单位,其统计对象为全民、集体、其他所有制经济单位(内资:股份合作、联营、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外资:港澳台商投资;外商投资),不包括乡镇企业、私营单位和个体⼯商户。
(⼆)2005年-2007年,劳动⼯资统计范围除城镇⾮私营单位外,增加了“三上”私营企业(即规模以上⼯业,资质以上建筑业、房地产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中的私营企业)。
2007年开始增加其他私营单位:19⼈及以下的单位采⽤典型调查,20⼈及以上的单位进⾏抽样调查。
(三)2008年以后,劳动⼯资统计制度分为两种:城镇⾮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
⾮私营单位调查范围不变,私营单位调查范围采⽤以下⽅式调查:企业⼀套表单位(即“四上”企业,统计范围是辖区内规模以上⼯业,有资质的建筑业、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和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国家重点服务业和省级服务业)全⾯调查。
其它⾮⼀套表私营单位按就业⼈员分类,100⼈以上全⾯调查,20-99⼈抽样调查,19⼈以下典型调查。
但全⾯调查和抽样调查分别实施,数据没有合并使⽤,且抽样的数据县级没有代表性,不能推算总体,不能对外公布使⽤。
⽬前劳动⼯资统计实⾏上直报,劳资报表告别纸介质上报⽅式(除了视同法⼈的银⾏等产业活动单位仍延续纸质报表)。
⼆、劳动⼯资统计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统计范围存在⼀定的局限性 随着投资主体⽇益多元化,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坚⼒量,2013年⾮国有经济增加值占GDP⽐重达86.1%。
《劳动工资统计》课件
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数据随时间变化 的趋势和周期性变化规律,预测未来趋势 。
统计分析实例
劳动工资水平分析
通过对不同地区、行业、企业类型的劳动工资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劳 动工资水平的差异和影响因素。
劳动生产率分析
通过对劳动生产率进行比较和评价,分析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和方 法。
就业结构分析
通过对就业结构进行分析,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和就业结 构的变化趋势。
管理
工资总额的管理应当遵循 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确保职工的合法权益得
到保障。
工资增长指数
工资增长指数
指报告期内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的 比率,用于衡量职工工资增长的
水平。
计算方法
工资增长指数可以通过计算报告期 平均工资与基期平均工资的比值得 到,也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时期平均 工资的增长率来计算。
经济意义
案例二
某市人社局劳动工资统计 应用
案例三
某县劳动保障局劳动工资 统计应用
研究机构劳动工资统计研究
案例一
某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劳动工资统计研究
案例二
某研究所劳动工资统计研究
案例三
某独立研究机构劳动工资统计研究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确定分析目的和主题
在撰写统计分析报告前,需要 明确分析的目的和主题,确定 分析的重点和方向。
数据分析方法选择
根据分析目的选择合适的数据 分析方法,并确定相应的统计 指标和数学模型。
结论和建议
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结论和建议 ,为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
05
劳动工资统计的挑战与展望
数据质量与准确性问题
数据收集困难
劳动工资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通过分析劳动工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经济增长对劳动工资的影 响和劳动工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企业劳动收入份额计算公式
企业劳动收入份额计算公式为:劳动收入份额=劳动者报酬/(GDP-生产税净额)。
其中,劳动者报酬是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境内生产活动的总量,涵盖了该国或地区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生产税净额则是指生产环节缴纳的税金总额减去政府对生产环节的补贴后的净额。
通过这个公式,可以计算出劳动收入份额,即劳动者从国内生产总值中获得的报酬所占的比重。
这个比重反映了劳动者在经济增长中的相对地位和收益分配情况,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计算公式只是一个参考性的工具,其数据的准确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统计口径、数据来源、时间范围等。
因此,在分析和使用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数据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和比较,以更全面地了解实际情况。
劳动工资统计调研报告
劳动工资统计调研报告由于劳动力市场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对于了解我们整个国家经济状况非常重要。
劳动工资是劳动力市场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了了解和评估我国劳动工资的情况,我们调研了多个方面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一、调研背景劳动力市场是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参照系。
政府和研究机构往往会利用劳动力市场数据来了解劳动力的供需状况、失业率、生产力和国民收入水平。
另外,作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劳动工资也是影响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国民经济增长的看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调研和分析劳动工资对于评估我国整个宏观经济状况非常重要。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系统地了解我国劳动工资的情况,为政府和研究机构提供准确的数据和分析,以便于他们做出更好的政策决策。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对劳动工资的调研来提高人们对劳动力市场的关注度,促进劳动工资的公平和合理。
三、调研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两种方法来调研我国劳动工资。
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劳动者对于自己的劳动收入的满意度、工资构成、工资水平等方面的看法和感受。
实地访谈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企业对劳动工资的政策和实践、企业对于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供给的看法等方面的情况。
四、调研结果1、我国劳动者的工资构成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劳动者的收入来源以基本工资为主,还包括奖金、津贴和补贴等。
调研结果显示,4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工资由基础工资和奖金构成。
3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工资主要由基础工资和津贴构成。
另外,部分受访者对于自己的工资构成并不清楚。
2、我国劳动者的工资水平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与个人学历和工作年限有关。
受访者中,大多数毕业于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的月收入高于3000元左右。
高中或者中专毕业的人员的月收入则相对较低,多数在2000元以下。
此外,工作年限也是影响工资水平的重要因素。
在同一学历下,工作年限越长,月收入越高。
3、劳动者关心的工资问题我们的调研结果显示,劳动者最关心的是工资水平的问题。
《人力资源统计学》教学大纲
《人力资源统计学》教学大纲一、前言(一)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为人力资源和公共管理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
《人力资源统计学》是统计学科体系中阐述人力资源统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学科。
掌握好人力资源统计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对于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合理的配置和使用人力资源,为制定人力资源政策提供依据等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人力资源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掌握人力资源有关指标的计算方法;学会运用统计方法分析人力资源的特征、变动规律和趋势,并进行预测。
(二)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先学习《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学》等课程。
对人力资源统计的研究,在我国进行的时间不长。
这门课程,在学科体系,分析方法上还有待改进和完善。
故教学内容将随时间的发展有所变化。
教师教学主要是课堂讲授。
二、目录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社会人力资源统计研究的特点第二节社会人力资源统计研究的方法论第三节社会人力资源统计研究的任务第二章劳动资源统计第一节劳动资源统计的意义第二节劳动资源数量的计算第三节劳动力资源的关系分析第四节劳动资源变动态势研究第五节劳动资源的预测第三章从业人员统计第一节从业人员统计的意义第二节从业人员规模统计第三节从业人员分布统计第四节从业人员动态分析第五节从业人员配置分析第六节残疾人就业统计第四章失业统计第一节失业统计的意义第二节失业人数及分布统计第三节失业因素分析第五章工作时间统计第一节工作时间统计的意义第二节一线作业者的工作时间研究第三节其他工作人员工作时间研究第四节工作时间利用效果研究第六章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效益统计第一节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效益统计的意义第二节工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计算第三节工业劳动生产率动态统计第四节其他部门劳动生产率统计第五节劳动效益统计第七章劳动安全统计第一节劳动安全统计的意义第二节劳动环境统计第三节劳动保护措施统计第四节安全和工伤统计第五节职业病和健康统计第八章劳动收入与报酬统计第一节劳动收入与报酬统计的意义第二节工资总额统计第三节工资水平统计第四节实际工资研究第五节工资效益评析第六节劳动收入统计第七节从业人员生活水平统计第九章劳动争议仲裁统计第一节劳动争议仲裁统计的意义第二节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统计第三节劳动争议仲裁活动统计第四节劳动争议仲裁成果统计三、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社会人力资源统计研究的特点一、社会人力资源的涵义与特点二、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的内容三、人力资源统计的研究对象和特点第二节社会人力资源统计研究的方法第三节社会人力资源统计研究的任务第二章劳动资源统计第一节劳动资源统计的意义一、劳动资源和经济活动人口二、研究劳动资源的现实意义和前瞻意义三、劳动资源统计的作用第二节劳动资源数量的计算一、劳动资源期末人数指标二、劳动资源平均人数指标三、影响劳动资源数量的因素第三节劳动力资源的关系分析一、劳动力资源的分类二、劳动资源结构状况研究三、劳动资源的地区分布分析四、劳动资源利用分析五、劳动资源潜在力量的分析第四节劳动资源变动态势研究一、劳动资源数量变动的研究二、劳动资源素质变化研究第五节劳动资源的预测一、劳动资源预测的意义二、劳动资源预测的方法第三章从业人员统计第一节从业人员统计的意义第二节从业人员规模统计一、从业人员的涵义二、从业人员的统计核算范围三、职工的统计核算界定四、从业人员数量的计算五、城镇使用的农村劳动力的计算第三节从业人员分布统计一、从业人员的分布与构成二、职工的分布与构成三、公务员的分类四、工人的分类与构成第四节从业人员动态分析一、社会从业人员数量变动统计二、职工数量变动统计三、农村从业人员的流动统计第五节从业人员配置分析一、从业人员配置分析的意义二、从业人员的地区分布分析三、社会从业人员的行业结构分析四、社会从业人员的经济类型结构分析五、城镇单位使用农村劳动力的分析第六节残疾人就业统计一、残疾人就业统计的意义二、残疾人就业数量的计算三、就业残疾人的构成统计第四章失业统计第一节失业统计的意义一、失业的基本界定二、我国就业为什么会成为问题三、我国就业形势第二节失业人数及分布统计一、失业人数的统计核算范围二、失业人数指标三、失业波及面的研究四、失业人员分布及构成研究第三节失业因素分析一、失业人数的变动统计二、本年增加的失业人数核算三、本年失业人员总数四、失业形成的因素分析第五章工作时间统计第一节工作时间统计的意义一、工作时间统计的意义二、工作时间的概念三、工作时间统计的任务第二节一线作业者的工作时间研究一、一线作业者工作时间的计量单位与构成二、工作时间利用程度指标三、工作时间平衡表的编制与分析第三节其他工作人员工作时间研究一、职员工作时间统计二、工程技术人员工作时间利用统计第四节工作时间利用效果研究一、缩短周工作天数和工作总时数的多种形式的推行情况研究二、工作时间利用不充分的分析三、加班加点时间的分析四、实行新工作制度的效果分析第六章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效益统计第一节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效益统计的意义一、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效益的关系二、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效益统计的任务三、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效益的计算公式四、劳动生产率指标与劳动效益指标统计与计算的原则第二节工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计算一、按不同产量指标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二、按不同人员范围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三、按不同时间单位计算的劳动生产率第三节工业劳动生产率动态统计一、劳动生产率动态统计的意义和一般计算二、劳动生产率指数的三种形式三、影响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各种因素分析四、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对总产量和劳动量耗用变化的影响第四节其他部门劳动生产率统计一、建筑业劳动生产率统计二、商业劳动生产率统计三、交通运输企业劳动生产率统计四、社会劳动生产率统计第四节劳动效益统计一、劳动效益指标统计二、劳动效益指标与劳动生产率指标间的数量关系第七章劳动安全统计第一节劳动安全统计的意义一、劳动安全的重要性二、劳动安全的基本涵义三、劳动安全统计的任务第二节劳动环境统计一、劳动环境的意义二、周边劳动环境的评析三、劳动环境的分析和评价第三节劳动保护措施统计一、劳动保护措施的意义二、劳动保护措施项目统计三、劳动保护措施费用统计第四节安全和工伤统计一、生产安全检查统计二、连续安全生产时间的计算三、工伤事故统计第八章劳动收入与报酬统计第一节劳动收入与劳动报酬统计的意义一、劳动收入与报酬的意义二、合理协调劳动收入与报酬的关系三、劳动收入与报酬统计核算的任务四、研究劳动收入和报酬的问题第二节工资总额统计一、工资总额的核算原则二、工资总额的组成核算三、工资总额的动态研究四、工资总额的构成动态研究第三节工资水平统计一、工资水平的表述二、平均工资动态分析三、职工工资关系的评估四、平均工资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关系分析第四节实际工资研究一、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二、实际工资的计算三、实际工资指数的计算四、研究实际工资的物价指数的运用五、职工工资外的收入统计六、最低工资制度推行研究第五节工资效益评析一、工资效益的意义二、工资效益指标三、工资效益指标的变动分析四、奖金的效益分析第六节劳动收入统计一、城镇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核算二、农民劳动收入的核算三、城镇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收入的核算第六节从业人员生活水平统计一、从业人员收入统计二、从业人员消费统计第九章劳动争议仲裁统计第一节劳动争议仲裁统计的意义一、劳动争议仲裁的概念和特点二、劳动争议仲裁统计的意义三、劳动争议仲裁统计的任务第二节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统计一、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概念二、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统计第三节劳动争议仲裁活动统计一、劳动争议仲裁统计的原则二、劳动争议仲裁预防统计三、劳动争议仲裁数量统计四、劳动争议仲裁构成统计五、劳动争议仲裁处理统计第四节劳动争议仲裁成果统计一、反映劳动争议普遍程度与严重程度的分析指标二、劳动争议仲裁结构状况的分析指标三、处理情况的分析指标四、劳动争议仲裁变动情况的分析指标四、教材重点章节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社会人力资源统计研究的特点第二章劳动资源统计第二节劳动资源数量的计算第三章社会从业人员统计第二节从业人员规模统计第四章失业统计第二节失业人数及分布统计第五章工作时间统计第一节一线作业者的工作时间研究第六章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效益统计第一节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效益统计的意义第三节工业劳动生产率动态统计第五节劳动效益统计第八章劳动收入与报酬统计第三节工资水平统计第四节实际工资研究第五节工资效益评析五、参考书目1.丁大建:《劳动统计学新编教程》2.蔡肪〈〈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六、课时分配。
劳动统计指标解释
劳动统计指标解释
劳动统计是指对国家或地区内的劳动力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的过程。
劳动
统计指标则是在劳动统计过程中使用的一些衡量劳动力情况的标准和指标。
下面将对几个常见的劳动统计指标进行解释。
1. 就业率:就业率是指就业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
它可以反映一个国家
或地区的就业状况和劳动力利用率。
就业率的提高通常意味着更多的人能够找到工作或保持就业状态,这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非常重要。
2. 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失业率反映了一个国家
或地区就业市场的紧张程度。
高失业率通常意味着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可能导致社会问题和经济不稳定。
政府通常会采取各种措施,如培训计划和创造就业机会,以减少失业率。
3. 劳动参与率:劳动参与率是指劳动年龄人口中参与劳动力市场的人口比例。
劳动参与率可以衡量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较高的劳动参与率通常意味着更多的人参与生产和创造价值,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
然而,劳动参与率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教育水平、性别平等以及经济形势等。
4. 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指每个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或产出。
劳动生产率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它反映了劳动力利用效率和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
高劳动生产率意味着单位劳动力创造的价值更高,能提高整体经济机构的效益。
这些劳动统计指标能够帮助决策者和研究人员了解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和变化趋势,从而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促进就业、减少失业、提高劳动力生产力,进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04-2008年劳动收入占比估算
The Es t i ma t i o n o f t he La bo r S ha r e d ur i n g 2 0 0 4- - 2 0 0 8
第3 O卷 第 7期 2 0 1 3年 7月
统 计 研 究
St a t i s t i c a l Re s e a r c h
Vo 1 .3 0. No . 7
J u 1 .2 0 1 3
2 0 0 4— 2 0 0 8年 劳 动 收入 占比估 算
池振 合 杨 宜勇
内容 提 要 : 本 文利用生产税净 额收 入与 资本 收入之 间的关 系 , 消 除 了 国 内生 产 总 值 核 算 方 案 调 整 对 2 0 0 4— 2 0 0 8年 劳 动 收 入 数 据 的 影 响 , 进 而重 新 估 算 了 实 际 劳 动 收 入 占 比。 通 过 对 估 算 数 据 的 分 析 发 现 , 劳 动 收 入 占 比数
了中 国居 民收入 差距 扩 大 、 居 民消 费 率 降 低 以及 社
会 和谐稳 定发 展 。 许 多研 究 将 中 国居 民收入 差 距 扩 大 、 消 费率 下 降 和社 会矛盾 加 剧 等经 济 、 社 会 问题 归 咎 于 劳动 收 人 占比的大 幅度 下 降 , 然 而有 些 研 究 认 为 中 国实 际
Ch i Zh e n h e & Ya n g Yi y o ng
A bs t r a c t: Th e pa p e r e s t i ma t e s t h e l a bo r s ha r e i n GDP t h r o u g h r e mo vi n g t h e e f f e c t o f t he c ha n g i ng o f t h e na t i o na l a c c o u nt i n g me t h o d f o r GDP d u r i n g 2 0 04 —20 08 a nd us i n g t he r e l a t i o n s hi p b e t we e n t he n e t t a x e s i n c o me o n pr o du c t i o n a nd t h e c a p i t a l i nc o me . Thr o ug h t h e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e s t i ma t i o n da t a, t he l a b o r s h a r e d a t a a r e l o we r t ha n t he r e a l l a bo r s h a r e
劳动工资统计分析
1966年4月编写的《从蚌埠化肥厂看增产不增人的途径和劳动潜力》的统计分析报告,反映了蚌埠化肥厂存在的组织机构层次多、非生产人员比重大等问题,建议该厂在生产上全面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挖掘劳动潜力。
同年10月编写了《1~9月份地方单位劳动工资计划执行情况》,通过对当年劳动计划控制的固定职工人数及其增减变动原因、临时(合同)工使用情况及工资总额计划执行情况的对比分析,反映出:固定职工人数没有突破计划指标,只占计划控制的年末人数的97.88%;临时工逐月增加,主要用于工业、交通、基建部门;工资总额已达年计划的75.04%,预计年底将突破计划。
并指出原因:一是原下达计划偏小;二是粮食差价补贴增加;三是一些企业部分老弱残职工未能安置好,占了编制,而生产上又需要劳动力,导致招用了临时工、增加了工资支出。
1979年安徽省在统筹安排城镇待业人员和下乡知青就业、坚持按劳分配、整顿劳动组织以及合理组织生产等方面都作了大量工作。
1980年编写的《1979年劳动工资情况》统计分析报告,反映了这方面的情况和问题:(1)1979年安徽省共安排城镇待业青年27万多人(含部分下乡知青),稳定了社会秩序,并对厂矿企业劳动力的更新、发展生产和活跃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2)职工人数比上年增加13.69万人,非直接生产部门的职工比重有所上升,但与1957年、1965年相比仍然偏少。
建议今后新增职工仍应先考虑非生产部门,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等的需要;(3)清理计划外用工中的农村劳动力进展缓慢,仅完成年计划任务的28%。
大量使用农村劳动力,削弱了农业生产第一线,又影响了城镇待业青年的安排;(4)安徽省职工工资总额增加,职工平均工资提高,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人均工资增加50元;(5)安徽省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11.15%。
这一年编写的《1980年上半年劳动工资情况》的统计分析报告,反映出:上半年安徽省全省职工人数增加,但全民所有制单位中的计划外用工减少3.78万人,主要是压缩了来自农村的劳动力。
【人力资源】劳动工资统计主要指标解释doc-劳动工资统计主要指标解释资料
劳动工资统计主要指标解释一、劳动统计年报、定报部分(一)主要指标解释1、劳动力资源劳动力资源是指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在正常情况下,可能或实际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
2、经济活动人口经济活动人口是指劳动力资源中已经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各地区的经济活动人口不包括现役军人。
3、单位从业人员各单位的从业人员是指在各级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及企业、事业单位中工作,取得工资或其他形式的劳动报酬的全部人员。
包括:在岗职工、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民办教师以及在各单位中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兼职人员、借用的外单位人员和第二职业者。
不包括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4、非全日制人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非全日制人员指以小时计酬为主,且其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从业人员。
5、在岗职工指在本单位工作并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以及有工作岗位,但由于学习、病伤产假等原因暂未工作,仍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
6、其他从业人员各单位其他从业人员是指劳动统计制度规定不作职工统计,但实际参加各单位生产或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
包括: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民办教师以及在各单位中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兼职人员、借用的外单位人员和第二职业者。
但不包括在各单位中工作并领取劳动报酬的在校学生。
单位其他从业人员与在岗职工之和为该单位全部单位从业人员。
7、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指由于各种原因,已经离开本人的生产或工作岗位,并已不在本单位从事其他工作,但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8、人才资源具体包括在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和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党政机关、人大政协机关、法院检察院机关、民主党派和有关群众团体机关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中工作的公务员;在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或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在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经营管理岗位上工作的人员;在各级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技术工人岗位上工作的技术工人。
工资统计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报告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资水平逐年提高,工资统计数据成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状况的重要指标。
本报告通过对工资统计数据的分析,旨在揭示我国工资水平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为政策制定者、企业和劳动者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1. 数据来源本报告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工资统计年报》以及各地区统计局发布的《地区工资统计年报》。
数据时间范围为2010年至2020年。
2. 数据处理(1)数据清洗:对原始数据进行筛选,剔除异常值和缺失值,确保数据准确性。
(2)数据整理:对工资统计数据按照地区、行业、企业性质等进行分类整理。
(3)统计分析: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工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三、工资水平现状分析1. 全国工资水平总体情况(1)工资水平逐年提高:2010年至2020年,我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从37747元增长到90347元,增长了1.4倍;城镇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从22761元增长到53746元,增长了1.4倍。
(2)地区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工资水平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
2010年至2020年,东部地区工资水平年均增长率为10.7%,中部地区为10.1%,西部地区为9.8%。
2. 行业工资水平差异(1)高收入行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行业工资水平较高,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2%、10.8%、10.7%。
(2)低收入行业: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等行业工资水平较低,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9%、9.2%、9.5%。
3. 企业性质工资水平差异(1)国有单位工资水平较高: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96792元,年均增长率为9.8%。
(2)私营单位工资水平次之: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53746元,年均增长率为10.1%。
(3)外商投资单位工资水平最低:外商投资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67814元,年均增长率为8.7%。
劳动工资统计年报表模板
劳动工资统计年报表模板
一、填报单位:XXXX
二、填报时间:XXXX年XX月XX日
三、统计范围:XXXX年度本单位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工资总额。
四、指标解释:
1. 职工人数:指报告期内实际参加工作的职工人数,包括合同制职工、临时工等。
2. 工资总额:指报告期内实际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加班费等。
3. 人均工资:指报告期内职工平均每人所得工资额,计算公式为:工资总额/职工人数。
4. 增长率:指报告期内工资总额与上期相比的增长率,计算公式为:(本期工资总额-上期工资总额)/上期工资总额100%。
五、表格样式:
序号职工人数工资总额人均工资增长率
:--: :--: :--: :--: :--:
1 XXXX XXXX XXXX XXXX
2 XXXX XXXX XXXX XXXX
3 XXXX XXXX XXXX XXXX
... ... ... ... ...
总计 XXXX XXXX XXXX XXXX
六、填报要求:
1. 本表必须按照本单位实际情况填写,不得虚报、瞒报、漏报。
2. 本表必须加盖公章,并由单位负责人签字盖章。
3. 本表必须按时报送,不得延迟。
劳动收入统计资料
第六章
劳动收入与报酬统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一节 劳动收入与报酬统计的意义
一、劳动收入与报酬的概念 1. 概念:是指各类劳动者(企业、机关、事 业单位及其他经济组织中的从业人员,包 括农民工)通过劳动获得的全部报酬。 2.具体形式:实物、货币 3.来源:人工成本、利润分成等。
4. 非劳动收入:指资本、技术、管理等非劳
2.计件工资,是指对已做工作按计件单价支 付的劳动报酬。包括: (1)实行超额累进计件、直接无限计件、限 额计件、超定额计件等工资制,按劳动部门 或主管部门批准的定额和计件单价支付给个 人的工资。 (2)按工作任务包干方法支付给个人的工资。 (3)按营业额提成或利润提成办法支付给个 人的工资。
3.奖金,是指支付给职工的超额劳动报酬和增收 节支的劳动报酬。包括: (1)生产(业务)奖包括超产奖、质量奖、安全(无 事故)奖、考核各项经济指标的综合奖、提前竣 工奖、外轮速遣奖、年终奖(劳动分红)等。 (2)节约奖包括各种动力、燃料、原材料等节约 奖。 (3)劳动竞赛奖包括发给劳动模范、先进个人的 各种奖金。 (4)机关、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年终一次性奖金、 机关工人的奖金、体育运动员的平时训练奖。 (5)其他奖金包括从兼课酬金和业余医疗卫生服 务收入提成中支付的奖金,运输系统的堵漏保收 奖,学校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超额酬金,从各项收 入中以提成的名义发给职工的奖金等。
4. 津贴,是指为了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的劳动消耗和因其他特 殊原因支付给职工的津贴。包括: (1)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劳动消耗的津贴及岗位性津 贴。包括:高空津贴、井下津贴、流动施工津贴、高温作业 临时补贴、艰苦气象台(站)津贴、微波站津贴、冷库低温津 贴、邮电人员外勤津贴、夜班津贴、中班津贴、班(组)长津 贴、环卫人员岗位津贴、广播电视天线工岗位津贴、盐业岗 位津贴、废品回收人员岗位津贴、殡葬特殊行业津贴、城市 社会福利事业岗位津贴、环境监测津贴、课时津贴、班主任 津贴、科研辅助津贴、卫生临床津贴和防检津贴、农业技术 推广服务津贴、护林津贴、林业技术推广服务津贴、野生动 物保护工作津贴、水利防汛津贴、气象服务津贴、地震预测 预防津贴、技术监督工作津贴、口岸鉴定检验津贴、环境污 染监控津贴、社会服务津贴、特殊岗位津贴、会计岗位津贴、 岗位津贴、野外津贴、水上作业津贴、艺术表演档次津贴、 演出场次津贴、艺术人员工种补贴、运动队班(队)干部驻队 津贴、教练员培训津贴、运动员成绩津贴、运动员突出贡献 津贴、责任目标津贴、领导职务津贴、岗位目标管理津贴、 专业技术职务津贴、专业技术岗位津贴、技术等级岗位津贴、 技术工人岗位津贴、普通工人作业津贴及其他为特殊行业和 苦脏累险等特殊岗位设立的津贴。
浅析如何做好劳动工资统计工作
浅析如何做好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摘要:劳动工资统计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工作,对于有效管理和合理分配劳动力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劳动工资统计的意义、统计要素、统计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旨在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劳动工资统计;统计要素;统计方法正文:一、劳动工资统计的意义劳动工资统计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员工工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可以从统计角度上评价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劳动工资统计也是保障员工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为员工提供公正的评价和奖励,鼓励其积极参与生产和创新,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
二、统计要素劳动工资统计的要素包括:工资总额、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加班工资、奖金、补贴、扣除项目等。
其中,工资总额是统计的基本指标,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加班工资的统计考核主要依据员工在生产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创造的价值,奖金和补贴的统计则主要基于员工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
同时,也需要统计一些支出性项目,如社保、公积金等,以明确企业对员工的投入。
三、统计方法劳动工资统计的方法包括手工统计和电子统计。
手工统计虽然容易出现错误,但是能够根据所需数据进行快速分析,适用于数据简单的小型企业。
而对于数据复杂的大型企业,电子统计则是一个更科学合理的方法,既快速高效,同时能够自动计算各种统计指标,还可以根据需求定制各种图表及报表,并能有效地避免数据误差。
同时,在进行劳动工资统计时,也要注意加强对数据安全性的保护,确保数据不受外部干扰和泄露。
结论:劳动工资统计是企业管理中的必要环节,通过对工资的统计与分析,能够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能保障员工的利益,提高企业竞争力。
在进行劳动工资统计时,需要关注统计要素和统计方法的选择,制定全面完善的统计计划,同时加强数据安全性保障。
此外,劳动工资统计也是监督和管理员工的有效手段。
通过工资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企业可以了解员工的工作表现和绩效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善,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企业的整体生产效率。
《劳动工资统计》PPT课件
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1、从国家发展来分析
国家每出台一项新的政策,都要以劳动工资的统计资料作为
GD重P 要= 的劳参动考者依据报,酬+如国生家产出税台净的额最低+ 工固资定标资准产,它折的旧制+定营必业须以盈当余
地职工人均收人为依据;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也要参照当地社会平均工 资来调整。
2、从单位整体出发
统计工作之
劳动工资统 计篇
乌兰察布市统计局人调队 主讲人:侯玉芳
什么是劳动工资?
劳动工资是各种形式的劳动报酬的总 称,是按劳分配的主要形式。
劳动者被用人单位录用后从事劳动,根据 其提供劳动的数量、质量,按有关政策制 度规定的报酬标准,由该用人单位定期支 付一定数额的货币,作为他们的劳动报酬。
劳动工资的基本职能:
计算公式为:
从业人员工资总额 从业人员平均工资=
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报表数据分析
据统计,一季度末,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 员人数达162051人。比去年同期增加8867人,增 长幅度为5.79%;在岗职工季平均工资11271元, 比去年同期增加978元,增长9.50%。 平均工资
在岗劳务合计
3、其他从业人员
3、其他从业人员
2013年 年报
工资总额
平均工资
2014年1季 度季报
在岗职工
定义:指在本单位工作且与本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并由单位支付各项工资和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 的人员,以及上述人员中由于学习、伤病、产假等 原因暂未工作仍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
据
位汇总表
• 各级统计局依次审核、修改、验收和汇总
四下城镇私营单• Sarp2000录入基层表和字典库 • Excel高级筛选剔除字典库中的四上企业
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
○I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2017年统计年报和2018年定期统计报表)大连市统计局印制2017年12月本报表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七条规定: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不得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不得迟报、拒报统计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九条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本制度由大连市统计局负责解释。
目录一、总说明 (2)二、报表目录 (3)三、调查表式(一)劳动统计基本情况表式劳动统计单位基本情况表 (4)(二)基层年报表式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102-1表) (5)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I102-2表) (6)(三)基层定报表式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202-1表) (7)(四)综合年报表式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I301-1表) (8)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I301-2表) (9)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I301-3表) (10)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I301-4表) (11)四、附录(一)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I301表)目录(2017年报用) (12)(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目录(GB/T 4754-2017)(2018定报用) (14)(三)职业分类与代码表 (16)(四)指标解释 (20)一、总说明(一)为及时、准确地搜集、整理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人数及工资总额等方面的资料,为政府监测、调控工资分配格局、进行宏观决策提供数据,为国民经济核算和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可靠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是大连市统计报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连市统计局对各区市县统计局、先导区统计部门在劳动工资统计方面的综合要求,各地区应按照全市统一规定的统计范围、计算方法、统计原则,认真组织实施,按时报送。
劳动统计分析报告的范文
劳动统计分析报告1. 引言本文是一份劳动统计分析报告的范文,旨在通过统计数据分析,深入了解和评估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和变化趋势。
本报告将从就业人口、劳动参与率、失业率等方面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分析,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2. 就业人口分析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就业人口逐年增长。
截至2021年底,全国总就业人口达到8.9亿人,比上年增长2.6%。
其中,城镇就业人口占比为62.4%,农村就业人口占比为37.6%。
从性别分布来看,男性就业人口占比为52.3%,女性就业人口占比为47.7%。
就业人口增长的背后反映了经济的发展和就业政策的推动。
然而,就业人口的增长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就业结构不合理、职业培训不足等。
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转型和提高就业质量,政府应加大对教育培训的投入,提升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3. 劳动参与率分析劳动参与率是指劳动力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劳动力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
根据统计数据,我国劳动参与率呈现下降趋势。
截至2021年底,我国劳动参与率为74.8%,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
劳动参与率下降主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提前退休或追求其他非劳动性的生活方式,导致劳动参与率下降。
此外,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也对劳动参与率造成了一定影响。
为了应对劳动参与率下降的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灵活就业政策、推动劳务输出等措施来鼓励劳动力参与就业,提高劳动参与率。
4. 失业率分析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正在寻找工作但尚未找到的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是衡量劳动力市场状况的重要指标。
根据统计数据,我国失业率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
截至2021年底,我国失业率为4.5%,比上年上升了0.3个百分点。
失业率上升的原因主要是经济结构调整和就业环境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一些传统行业岗位减少,给部分劳动力带来就业压力。
同时,高校毕业生等新就业人群的增加也对劳动力市场带来了一定的竞争。
劳动收入份额比例计算公式
劳动收入份额比例计算公式在经济学中,劳动收入份额是指劳动力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它反映了劳动者在国民经济中所获得的收入份额,是衡量劳动者收入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劳动收入份额的计算涉及到一些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劳动收入份额比例的计算公式及其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劳动收入份额的定义。
劳动收入份额是指劳动力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它反映了劳动者在国民经济中所获得的收入份额。
在宏观经济学中,国民收入可以分为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两部分,劳动收入份额就是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通常情况下,劳动收入份额的计算公式如下:劳动收入份额 = 劳动收入 / 国民收入。
其中,劳动收入是指劳动者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福利等,国民收入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和经营活动所创造的总收入。
通过这个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得到劳动收入份额的具体数值,从而了解劳动者在国民经济中所获得的收入份额。
在实际应用中,劳动收入份额的计算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
一般来说,可以通过国民收入核算表来获取劳动收入和国民收入的数据,然后通过计算公式进行求解。
此外,还可以通过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和国民总收入的比例来估算劳动收入份额。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需要准确获取劳动收入和国民收入的数据,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劳动收入份额的计算对于了解劳动者的收入状况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计算和分析,可以及时了解劳动者在国民经济中所获得的收入份额是否合理,是否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同时,还可以发现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趋势,从而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在实际应用中,劳动收入份额的计算还可以结合其他经济指标进行分析。
例如,可以将劳动收入份额与劳动生产率、通货膨胀率、就业率等指标进行比较,从而全面了解劳动者的收入状况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
这些分析结果可以为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提供决策参考,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劳动者收入的合理分配。
不同国家劳动收入与资本收入的比较
税减产品补贴 国内生产总值 法国 劳动者报酬 营业盈余和混合收入
税减产品补贴 国内生产总值 德国 劳动者报酬 营业盈余和混合收入
税减产品补贴 国内生产总值 意大利 劳动者报酬 营业盈余和混合收入
税减产品补贴 国内生产总值 荷兰 劳动者报酬 营业盈余和混合收入
11017 7438
2171 20625
4674 5619
1618 11911
2118 1612
450 4180
6979 75558
63311 37688
7593 488
109080
11290 12294
2187 25771
8375 5491
2083 15948
11332 8029
2277 21638
18661 36123
2003
2004
2005
(100 million local currency un29677
8730 75143
259 192
36 3
490
320 314
91 725
6210 4518
1405 -1
12132
23705 44874
37792 31187
Korea, Rep.① Compensation of Employees Gross Operating Surplus and Gross Mixed Income Taxes Less Subsidies on Production and Imports Gross Domestic Product
9211 78189
256 2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加班加点工资。是指按规定支付的加班工资和加点工资。
7.其他工资。如附加工资、保留工资以及调整工资补发的上 年工资等。
8.特殊项目构成的工资: (1)发放给本单位职工的“技术交易奖酬金”; (2)住房补贴或房改补贴。房改一次性补贴款,如补贴
5.补贴,是指为保证职工工资水平不受物价 上涨或变动影响而支付的各种补贴。
• 如副食品价格补贴、粮、油、蔬菜等价格补 贴,煤价补贴、水电补贴、住房补贴、房改 补贴等。(房贴:指在城镇住房改革中,对 提高公房租金后发给个人的房改补贴。不包 括发给个人的住房维修费,亦不包括单位发 给个人的住房公积金。)
(5)其他奖金包括从兼课酬金和业余医疗卫生服 务收入提成中支付的奖金,运输系统的堵漏保收 奖,学校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超额酬金,从各项收 入中以提成的名义发给职工的奖金等。
4. 津贴,是指为了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的劳动消耗和因其他特 殊原因支付给职工的津贴。包括: (1)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劳动消耗的津贴及岗位性津 贴。包括:高空津贴、井下津贴、流动施工津贴、高温作业 临时补贴、艰苦气象台(站)津贴、微波站津贴、冷库低温津 贴、邮电人员外勤津贴、夜班津贴、中班津贴、班(组)长津 贴、环卫人员岗位津贴、广播电视天线工岗位津贴、盐业岗 位津贴、废品回收人员岗位津贴、殡葬特殊行业津贴、城市 社会福利事业岗位津贴、环境监测津贴、课时津贴、班主任 津贴、科研辅助津贴、卫生临床津贴和防检津贴、农业技术 推广服务津贴、护林津贴、林业技术推广服务津贴、野生动 物保护工作津贴、水利防汛津贴、气象服务津贴、地震预测 预防津贴、技术监督工作津贴、口岸鉴定检验津贴、环境污 染监控津贴、社会服务津贴、特殊岗位津贴、会计岗位津贴、 岗位津贴、野外津贴、水上作业津贴、艺术表演档次津贴、 演出场次津贴、艺术人员工种补贴、运动队班(队)干部驻队 津贴、教练员培训津贴、运动员成绩津贴、运动员突出贡献 津贴、责任目标津贴、领导职务津贴、岗位目标管理津贴、 专业技术职务津贴、专业技术岗位津贴、技术等级岗位津贴、 技术工人岗位津贴、普通工人作业津贴及其他为特殊行业和 苦脏累险等特殊岗位设立的津贴。
(4)年功性津贴。包括:工龄工资、工龄津 贴、教龄津贴和护士护龄津贴等。
(5)地区津贴。包括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和地 区附加津贴等。
(6)其他津贴。例如:支付给个人的伙食津 贴(火车司机和乘务员的乘务津贴、航行和空 勤人员伙食津贴、水产捕捞人员伙食津贴补 贴、汽车司机行车津贴、体育运动员和教练 员伙食补助费、少数民族伙食津贴、小伙食 单位补贴、单位按月发放的伙食补贴、补助 或提供的工作餐等)、上下班交通补贴、洗理 卫生费、书报费、工种粮补贴、过节费、干 部行车补贴、私车补贴等。
产假、计划生育假、婚丧假、事假、探亲假、定期休 假、停工学习、执行国家或社会义务等原因按计时工 资标准或计时工资标准的一定比例支付的工资; (4)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的单位支付给职工的技能工 资及岗位(职务)工资; (5)职工个人按规定比例缴纳的社会保险费、职工受 处分期间的工资、浮动升级的工资等。 (6)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 工人的岗位工资、技术等级(职务)工资。
(5)为不休假的职工发放的现金或补贴[国家统计 局《关于印发2002年劳动统计年报新增指标解释及 问题解答的通知》(国统办字[2002]20号)];
(6)以下属单位的名义给本单位职工发放的现金或 实物(无论是否计入本单位财务帐目)[国家统计 局《关于印发2002年劳动统计年报新增指标解释及 问题解答的通知》(国统办字[2002]20号)];
工的使用方直接向劳务工支付工资,则应由劳务使 用方统计工资和人数。输出和使用劳务工单位的缴 费基数以谁发工资谁计算缴费基数的原则执行[国 家统计局《关于印发2004年劳动统计年报新增指标 解释及问题解答的通知》(国统办字[2004]48 号)];
(11)企业销售人员、商业保险推销人员等实行特 殊分配形式参保人员的缴费基数原则上由各地依据 国家统计局有关规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三、工资总额不包括的项目
(一)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有关规定发放的创造发明奖、 国家星火奖、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和支付的 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以及支付给运动员在重大体 育比赛中的重奖。
(二)有关劳动保险和职工福利方面的费用。职工保险 福利费用包括医疗卫生费、职工死亡丧葬费及抚恤费、 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文体宣传费、集体福利事业设施 费和集体福利事业补贴、探亲路费、计划生育补贴、 冬季取暖补贴、防暑降温费、婴幼儿补贴(即托儿补 助)、独生子女牛奶补贴、独生子女费、“六一”儿 童节给职工的独生子女补贴、工作服洗补费、献血员 营养补助及其他保险福利费。
(7)单位为职工缴纳的各种商业性保险[国家统计 局《关于印发2002年劳动统计年报新增指标解释 及问题解答的通知》(国统办字[2002]20号)];
(8)试行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的经营者,其工资正常 发放部分和年终结算后补发的部分[国家统计局 《关于印发2002年劳动统计年报新增指标解释及 问题解答的通知》(国统办字[2002]20号)];
(1)在岗职工工资总额:指单位在报告期内直接支 付给本单位在岗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总额。
(2)不在岗职工的生活费:指在报告期内直接支付 给本单位的不在岗职工全部生活补贴。也即,指离 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期间从本单位领取的生活 费用。
• 全部职工:包括农民工、临时工等建立了劳动关系 的各种用工形式、用工期限的所有劳动者。
三、工资总额的构成
• 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加班加点工资、特殊 情况下支付的工资、津贴和补贴等。
• 包括基础工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工龄工资、计件工 资、奖金、各种津贴和补贴、过节费、交通费、洗理费、 书报费、伙食补助等以及由单位为职工代扣代缴的个人所 得税、住房公积金、失业保险基金、养老保险基金、大病 统筹基金、房租水电费等。
(9)商业部门实行的柜组承包,交通运输部门实行 的车队承包、司机个人承包等,这部分人员一般 只需定期上交一定的所得,其余部分归己。对这 些人员的缴费基数原则上采取全部收入扣除各项 (一定)费用支出后计算[国家统计局《关于印 发劳动统计问题解答的通知》(制司字[1992]39 号)];
(10)使用劳务输出机构提供的劳务工,其人数和 工资按照“谁发工资谁统计”的原则,如果劳务工 的使用方不直接支付劳务工的工资,而是向劳务输 出方支付劳务费,再由劳务输出方向劳务工支付工 资,应由劳务输出方统计工资 和人数;如果劳务
发放到个人,可自行支配的计入工资总额内;如补贴为专 款专用存入专门的帐户,不计入工资总额统计[国家统计 局《关于房改补贴统计方法的通知》(统制字[1992]80 号文)];
(3)单位发放的住房提租补贴、通信工具补助、住宅电 话补助[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1998年年报劳动统计新增 指标解释及问题解答的通知》(国统办字[1998]120 号)];
(1)在岗职工工资总额; (2)不在岗职工生活费; (3)聘用、留用的离退休人员的劳动报酬; (4)外籍及港澳台方人员劳动报酬; (5)聘用其他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如民办教师;兼职
人员、借用的外单位人员和从事第二职业人员 )。
2.职工工资总额:是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 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
(2)保健性津贴。包括:卫生防疫津贴、医疗 卫生津贴、科技保健津贴、农业事业单位发 放的有毒有害保健津贴以及其他行业职工的 特殊保健津贴等。
(3)技术性津贴。包括:特级教师津贴、科研 课题津贴、研究生导师津贴、工人技师津贴、 中药老药工技术津贴、特殊教育津贴、高级 知识分子特殊津贴(政府特殊津贴)等。
(二)工资总额的核算原则
1. 属于劳动报酬性质的费用,才计入工资总额。
生活困难补助费、差旅费等,不能计入工 资总额。
2. 只有支付给职工的,才应计入工资总额。
支付给实习学生的生活补助费等,不能计 入工资总额。
3. 凡支付给职工的工资,不论资金来源、形式,都 应计入工资总额。机关单位和实行绩效工资的事 业单位的阳光工资及绩效工资,应全额计入工资 总额。
4. 按一定时期内实际支付给全部职工的工资数 额计算。
• 根据《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国家统 计局令[1990]1号)和《关于规范社会保险缴 费基数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险中心函 [2006]60号)规定:各单位支付给职工的劳动 报酬以及其他根据有关规定支付的工资,不 论是计入成本的还是不计入成本的,不论是 按国家规定列入计征奖金税项目的还是未列 入计征奖金税项目的,均应列入工资总额的 计算范围 。
(1)生产(业务)奖包括超产奖、质量奖、安全(无 事故)奖、考核各项经济指标的综合奖、提前竣 工奖、外轮速遣奖、年终奖(劳动分红)等。
(2)节约奖包括各种动力、燃料、原材料等节约 奖。
(3)劳动竞赛奖包括发给劳动模范、先进个人的 各种奖金。
(4)机关、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年终一次性奖金、 机关工人的奖金、体育运动员的平时训练奖。
• 机关工作人员岗位津贴。包括:公安干警值勤津贴、警衔津 贴、交通民警保健津贴、海关工作人员岗位津贴、审计人员 外勤工作补贴、税务人员的税务征收津贴(包括农业税收)、 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外勤津贴、人民法院干警岗位津贴、人民 检察院干警岗位津贴、司法助理员岗位津贴、监察、纪检部 门办案人员补贴、人民武装部工作人员津贴、监狱劳教所干 警健康补贴等。
2.计件工资,是指对已做工作按计件单价支 付的劳动报酬。包括:
(1)实行超额累进计件、直接无限计件、限 额计件、超定额计件等工资制,按劳动部门 或主管部门批准的定额和计件单价支付给个 人的工资。
(2)按工作任务包干方法支付给个人的工资。
(3)按营业额提工的超额劳动报酬和增收 节支的劳动报酬。包括:
• 工资总额构成的内容,还可以分为两部分:标准工资(基 本工资)、非标准工资(辅助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