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社会制度

合集下载

社会学概论 第十一章 社会制度

社会学概论 第十一章    社会制度
❖ 主要功能:规范经济活动,调整经济关系, 保障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持续发展,为人类 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 本源、基本而复杂
❖ (三)政治制度 ❖ 政治制度是对国家的管理和社会秩序的维护作出的各种规定,
它旨在满足公共事务的管理和社会秩序的维持的需要。 ❖ 核心部分是有关国家性质、政体、国体、各阶级在政治生活
❖ (四)自生生成说或本原论
❖ 社会制度是在社会活动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 的。
❖ (五)人为设计说或后天论
❖ 社会制度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社会需要,通 过各种途径有意识地建立起来的制度,这些 制度产生之初就体现了人类的主观意图。
三、社会制度的特征
❖ 普遍性:社会制度普遍地存在于世界上一切国家、 一切民族中。
❖ 制度化的主要途径: ❖ 角色学习:一个人根据自己所处的地位与扮
演的角色来学习相应的社 会规范; ❖ 组织灌输:组织根据社会要求并结合个人需
要,把一定的社会规范灌输给个人,使其接 受并按照社会规范行为做事。
❖ 制度化的基本作用: ❖ 促使人们内化规范,认定某种行为的合理性 ❖ 使人们的社会行动具有可预测性
不至于因需要不同而相互妨碍,必须依靠社会制度 给予引导。 ❖ 2.行为导向功能 ❖ 从人的社会化角度看,社会制度对人的行为具有规 范与导向作用。人的动物性本能和冲动 以及自身的 特殊利益、特殊的价值观念、理想和性格特征,要 求人们的行为协调一致,保持一定的社会生活秩序, 指导人们的行为 。
❖ 3.社会整合功能
❖ (五)宗教制度 ❖ 宗教制度是人类有组织的信仰及相应的群体活动的
规范体系。它由神圣崇拜物、信仰体系、宗教仪式 及组织设备等方面的基本内容构成。 ❖ 派生性的社会制度 ❖ 宗教所反映的虽然是人与人之间虚幻的、纯精神上 的联系,但其功能却是巨大的。 ❖ 正功能: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可以提供精神支 柱和心理安慰。 ❖ 负功能:将某些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神圣化,限制人 们不去对社会和自然的奥秘作进一步深入的探索, 阻碍人们对自然界与社会的科学探索以及对真理的 探索与追求。

第十一章 社会救助制度 《社会保障学》PPT课件

第十一章  社会救助制度  《社会保障学》PPT课件
• 三是社会监督。一方面,设立由专人负责社会救助投诉电话和投诉 机构,接受群众监督,将投诉结果纳入到对社会救助工作的考核当 中,经核实投诉事实存在时,对责任人给予处罚;另一方面,接受 媒体的监督,具体监督内容包括法律法规的制定出台、政策措施的 完善到位、救助资金的筹集落实、救助内容的补充调整,救助对象 的准确有效、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救助标准的公平合理,管理手 段的科学公正,救助对象的诚实守信等多个方面。
(三)城市贫困救助
• 我国传统的城市社会救助工作主要包括对社会孤老 残幼、社会困难户和20世纪60 年代精简退职老职工 以及国家规定的特殊对象的救济,其救济范围仅仅 局限于无劳动能力者。而有劳动能力者及其家庭的 生活困难,则由其所在单位解决。
• 近年来,城市贫困人口的构成也发生了某种变化, 除了原有的“三无”人员和社会困难户以外,不断 有新的居民进入贫困层,主要包括失业、停产、半 停产企业职工、退休较早、原工资较低从而退休金 微薄的老职工和农转非或“半边户”职工等,他们 构成了城市新贫困群体。
(四)社会救助基金管理的意义
第二,利于完善资本市 场并促进经济发展
第一,保证整个社会救助制 度的有序稳定运行
第三,有助于减轻政府的 社会救助费用负担
三、社会救助基金的筹集
国家财政拨款
社会筹集
信贷扶贫
国际援助
国家财政拨款作为社会 救助资金来源的主要渠 道,包括中央财政拨款 和地方各级财政拨款两 种。
不加任何限定的条件,将社 会救助基金无偿发放给被救 助者,其中救助款物属于典 型的无偿使用方式,这也是 社会救助基金传统使用方式 之一。
该方式主要用于社会基金中 的扶贫工作,通过将社会救 助基金中的一部分以无息或 者低息方法给被救助,以提 高被救助者的生产能力,并 限定一定的使用期限,到期 后全部收回并且周转使用。

第十一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第二节

第十一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第二节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 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
今后
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 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今的后 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 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二节 全面深化改革
一、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 主要内容 三、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 重大问题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 和国家机关机构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要注意边实践、边总结,把好经验运 用好,周密组织地方机构改革,使中 央和地方机构改革在工作部署、组织 实施上有机衔接、有序推进,确保深 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取得全面胜利。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的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 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 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 规律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
调的国家制度。
国家治理能力 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 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
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主要内容
经济体制改革
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 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 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今放后 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 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政治体制改革
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 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 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今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 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毛概十一章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第二部分实现共同富裕

毛概十一章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第二部分实现共同富裕

1、“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 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 穷” 2、“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 共同富裕” 3、“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 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 主义”
——邓小平
所以我们要坚信:
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才能保证共同富裕; 只有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社会主义才能充 分显示出优越性,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 护和支持。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 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和根本原则。 ——邓小平
历史行进的巨轮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 社会
社会主义 社会
私有制下必然产生贫富悬殊、两极分化问题 社会主义确立公有制为主体,是与以往一切旧 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
第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 越性的重要体现。
你认为社会主义优越性体现在哪里?
第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第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致力于 解决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始终致 力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一内在要求, 是党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一贯目标。
成就
不足和目标 不足: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收入
2015年中国国民生 产总值已超过67万亿 元,一大批重要工农 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 首位,经济总量跃居 世界第二。
当国际金融危机迎面袭来, 中国的果断决策 和政策效应 ,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积 极评价。许多外国政治家、学 者认为,“包括‘制度优势’ 在内的‘中国特色’已成为中 国信心的有力支撑。”
实现共同富裕共同ຫໍສະໝຸດ 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
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也就是消除两极分化 和贫穷基础上的普遍富裕。 中国人多地广,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 同等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 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它体现 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和 目标。

(经济法课件)第十一章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经济法课件)第十一章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② 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
a.即时解除。主要是由于用人单位严重违反劳动法律 法规,劳动者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采取的措施。
b.预告解除。预告解除是劳动者基于自身原因,要求 同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2)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① 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 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 的。
① 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颁发的创造发明奖、自然科学奖 、科技进步奖、支付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以及支付 给运动员、教练员的奖金。
② 有关劳动保险和福利方面的各项费用。
③ 离休、退休、退职人员的待遇和各项支出。
④ 劳动保护的各项支出。
⑤ 稿费、讲课费及其他专门工作报酬。
⑥ 出差伙食补助费、误餐补助费、调动工作的旅费和安 家费。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终止。
① 劳动合同期满的。
② 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③ 劳动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踪 的。
④ 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的。
⑤ 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 单位决定提前解散的。
二、工资、工时制度与休息休假
1.工资
(1)工资的概念。工资是指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依据 国家有关规定和集体合同、劳动合同约定的标准,以货币 形式支付给劳动者的报酬。
5.劳动合同的解除与终止 (1)劳动合同的解除。劳动合同的解除,是指劳动合同 订立后、有效期限届满前,双方当事人或一方当事人提前 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解除双方的劳动权利与义务关 系。
① 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 a.即时解除。主要由于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或者有 严重过错或者触犯刑法,用人单位可随时通知劳动者解除 劳动合同。 b.预告解除。主要是由于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或因客 观原因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用人单位可以按照法律 规定期限提前通知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或者以额外支付劳 动者工资的代替方式来解除。 c.裁员。裁员是指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原因一次性 辞退部分劳动者,以此作为改善生产经营状况的一种手段 。

第十一章社会制度

第十一章社会制度

第三节 制度化和制度改革
一、什么是制度化 制度化并不是社会制度本身的演化,而是指 制度对人类现实的社会行动产生影响并使之模式 化的过程。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它是指人类社 会行为的定型化与模式化。如果某种社会行为没 有受到制度的严格制约,而是具有随意性,那么 就不能称之为制度化。二是指人类的社会行为普 遍被制度所制约。制度化的过程是人类的每一种 社会行为都被纳入明确的制度轨道的过程。如果 某些行为受到制度制约了,而另一一些行为却没 有明确的制度制约,那就不能称之为制度化的社 会。
关于社会制度的起源,人们有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制度起源于风俗习惯, 以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为代表。 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制度起源于人的共同意 义,或者说起源于人的生理心理需要。 。 第三种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社会 制度是在一定的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基础上 产生的。
关于社会制度的功能: • 满足人类社会生活需要 • 对社会生活的整合功能 • 传递社会文化的功能
二、制度改革 1、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1)人类社会需要不断的发展。 (2)社会制度的惰性与生机勃勃的社会 生活的矛盾。 (3)社会制度有其自身一定的生命周期。
2、我国社会制度的改革 我国社会制度的改革是指在社会主义 制度的前提下的具体制度的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教育体制改革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有什么特征? 2、社会制度与社会规范的关系是怎样的? 3、社会制度有哪些构成要素?社会制度的 功能是什么? 4、掌握社会制度的基本类型。
第二节 基本社会制度
一、家庭制度 家庭制度是社会制度中最普遍、历 史最悠久的。婚姻家庭制度是关于婚姻 家庭关系、家庭的性质、结构和家庭成 员权利义务的规定。 社会学家发现,家庭是个普遍性制 度,因为他满足了人类劳动再生产、性 行为以及感情交流的需要。

社会学概论第十一章社会制度

社会学概论第十一章社会制度

社会学概论第十一章社会制度社会学概论第十一章: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规范人类社会组织和运行的一系列社会规则、信念和实践。

社会制度通常与社会结构密切相关,是一种对社会组织和行为的规范和约束。

本文将介绍社会制度的概念、类型以及对社会的意义。

首先,社会制度是一种规范。

它可以是法律、道德、习俗、制度等,旨在指导和限制个体和团体的行为。

社会制度通常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公正和公平而存在的。

例如,法律制度规定了人们的行为准则,确保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公众的安全。

其次,社会制度是一种信仰。

社会信仰是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对权威和价值观的认同和尊重。

例如,宗教制度是一种信仰体系,它通过宗教仪式、教义和规范来引导人们的行为和信仰,对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社会制度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根据其领域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将社会制度分为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婚姻制度等等。

政治制度包括国家、政府和法律制度,它们规定了权力的分配、组织和运行方式。

经济制度包括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它们规定了资源的分配、生产和交换方式。

教育制度规定了教育的目标、内容和组织形式。

婚姻制度规定了家庭和亲属关系的建立和维持方式。

社会制度对社会的意义重大。

首先,社会制度为社会提供了一种秩序和稳定。

通过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社会制度有助于减少社会冲突和混乱,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其次,社会制度对社会发展和变革起到指导作用。

社会制度可以反映社会的经验和智慧,指引社会发展的方向。

随着社会变革和进步,社会制度也需要不断调整和适应,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最后,社会制度对个体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社会制度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塑造了个体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通过社会制度的引导和规范,个体可以在社会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获得认同和归属感。

总之,社会制度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规范社会组织和行为的一系列社会规则、信仰和实践。

社会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等,它们对社会的秩序、发展和个体的行为习惯产生重要影响。

毛概精品——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习题

毛概精品——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习题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单项选择1.文明是文化现代化。

从以上这段话可以直接得出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特点是:(C)A.战略实现过程具有不平衡性B.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实事求是C.注重社会全面协调发展D.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是 (D)A.以人为本B.以民为本C.社会公平D.公平和正义3.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其基本目标是(A )A. 保障人民基本生活B. 促进社会经济增长C. 实现充分就业D. 使更多的劳动者拥有财产性收入4.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核心问题就是(B)A.企业应拥有资产所有权B.企业应拥有法人财产权C.企业应拥有宏观调控权D.企业应拥有行业管理权5.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目标是 (A)A.保证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B.使劳动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C.保证劳动者充分就业D.实现共同富裕6.“十一五”规划根本目的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C)A.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B.不断推进共同富裕C.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D.不断创造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二、多项选择1.所谓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是社会的一切发展 (ABCD)A.既依赖人的发展,又为了人的发展B.人的全面发展是根本出发点和归宿C.把促进入的发展作为社会和人的发展的根本目标D.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基础2.全面的发展观主要是指 (ABCD)A.人的全面发展B.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C.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全面协调D.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3.协调发展主要是指 (ABCD)A.人自身的全面协调发展B.人与入的全面协调发展C.人与社会及社会各阶层的协调发展D.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发展4.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2年版中级社工师 第11章 第1节 社会团体管理法规与政策考点总结

22年版中级社工师 第11章 第1节 社会团体管理法规与政策考点总结

2022版第十一章我国社会组织法规与政策第一节社团管理法规与政策考点总结第社团成立登记社团是指由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社团要进行活动,必须具备法人条件;(○一)免予登记的社团1.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内部的团体;2.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民团体包括工会(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妇联(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科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侨联(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台联(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青联(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会)、工商联(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3.国务院机构编制内免予登记的团体文联(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作协(中国作家协会)、新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对外友好(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外交(中国人民外交学会)、贸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残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宋庆龄(宋庆龄基金会)、法(中国法学会)、红会(中国红十字总会)、职工思想(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欧美同学会、黄埔军校同学会、职教社(中华职业教育社)等;○4.其他免予登记的社团(文联所属的11个文艺家协会)戏曲家(中国戏曲家协会)、电影家(中国电影家协会)、音乐家(中国音乐家协会)、美术家(中国美术家协会)、曲艺家(中国曲艺家协会)、舞蹈家(中国舞蹈家协会)、民间艺术家(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摄影家(中国摄影家协会)、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杂技家(中国杂技家协会)、电视家(中国电视家协会);(○二)成立社团的4个条件(高频考点)○1.符合法律规定的会员数量(○1)会员全部为单位会员,会员数应在30个以上;(○2)会员全部由个人组成,会员数应在50个以上;(○3)会员由个人和单位会员混合组成,会员总数不得少于50个;2.有规范的名称和组织机构(1)合法名称须符合法律、法规、不得违背社会道德风尚;(2)符合业务范围名称须与社团的业务范围、成员分布、活动地域相一致,准确反映社团的特征;(3)地域地方性社团名称不得冠以“中国”、“中华”等字样,全国性的社团名称要冠以“中国”、“全国”、“中共华”等字样,必须要经过批准;3.有专职工作人员;○4.有必要的资产和活动经费(○1)地方性社团应有3万元以上的活动资金;(○2)全国性社团应有10万以上的活动资金;(三)登记管辖(高频考点)1.全国性社团由国务院的登记管理机关(民政部下属的社会组织管理局)负责;2.地方性社团由所在地地方政府的登记管理机关(地方民政部门)负责;3.跨行政区域社团由所在行政区域共同上级政府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四)登记程序(高频考点)1.可直接登记的社会组织(包括社团、基金会、民非)行业协会商会、科技、公益慈善、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2.需前置审批的社团(1)法院、国务院规定的政治、法律、宗教类、境外组织在华代表机构需要前置审批;(○2)前置审批①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②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登记Ⅰ登记管理机关自收到有效文件之日起60日内进行审核,作出是否批准决定;Ⅱ准予登记的发给《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Ⅲ不予登记的,向发起人说明理由;(3)不予登记的5种法定情形(同样适用于民非)经过核实发现申请成立的社团有下列情形之一,不予登记①在申请筹备时弄虚作假;②宗旨、业务范围有悖于社会道德或损害国家、社会公共或公民利益;③在同一行政区域内已有业务范围相同或相似的社团;④发起人、拟任负责人正在或曾受到剥夺政治权利的刑事处罚,或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如未成年或精神、智力有障碍)等;⑤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情形;(五)社团的章程社团章程须明确的事项1.基本信息,包括名称、住所、宗旨、业务范围、活动地域、银行账号;2.会员资格及其权利、义务;3.组织管理制度及执行机构产生程序;4.负责人的条件和产生、罢免负责人的程序;5.资产管理和使用的原则;6.章程的修改程序;7.终止程序和终止后资产的处理。

第十一章 社会运行

第十一章  社会运行
第十一章 社会运行(social movement)

第一节 社会运行概述
一、社会运行的涵义 二、社会运行的条件 三、社会运行的状态 四、社会运行的调控

第二节
社会运行机制
一、社会运行机制概述 二、社会运行的动力机制 三、社会运行的整合机制 四、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五、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 六、社会运行的保障机制

(二)社会运行机制的分类


1.根据形成过程分类
自发机制:依据一定的规律自然地、历史地形成的社会运行机制; 自为机制:人类根据一定的社会目标,通过人们的主观努力而有意识地 建立起来的社会运行机制。


2.根据作用领域分类
经济机制、政治机制、文化机制和心理机制。



3.根据表现形态分类
显性机制:人类可以完全预见运行后果的机制就是显性机制。 隐性机制:不能预见或没有发现的运行机制就是隐性机制。


4.根据层次分类
动力机制 整合机制 激励机制 控制机制 保障机制

二、社会运行的动力机制
动力机制包括动力结构、运作过程和运作方式与手段三部分:
(一)动力结构


1.外围结构 ①动力主体;②动力传导媒介:包括利益、文化和信息三种媒介。③ 动力受体。 2.内核结构 ①动力源;②动力方向;③动力储存体;④社会行动。


(一)控制手段
1.组织手段 2.制度手段 3.文化手段




(二)控制对象
1.微观对象: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 2.中观对象: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 3.宏观对象: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电子课件社会保障理论第十一章 社会福利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电子课件社会保障理论第十一章 社会福利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1990 1995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人平均的社会支出(现金和非现金福利)
已经达到8,600欧元。奥地利社会支出的
几乎一半(47%)用于老年人的养老金、 护理补助和社会护理设施,25%用于健康 护理,11%用于家庭福利,8% 用于病残 相关的福利,6%用于失业和劳动力市场 措施(表2)。这些对传统社会政策的新 挑战,促使社会政策的理念不断更新,从 过去的福利型向发展型社会政策转变。
社会保障理论(第四版)
第十一章 社会福利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社会保障理论(第四版)
第十一章
1
社会福利的一般理论
2
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及改革
3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实践
社会保障理论(第四版)
第一节 社会福利的一般理论
社会福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
社会福利理论的发展
2
社会保障理论(第四版)
一、社会福利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社会保障理论(第四版)
在此输入标题
本章小结
在社会保障众多的概念中,社会福利的内涵和外延是最难确定的,人们从广义、中义和 狭义上对社会福利有不同的理解。根据社会福利的作用范围或者说根据国家在社会福利中所 承担的职能,可以把社会福利划分为补救模式和机制模式两种类型,它们的思想基础分别是 剩余观和机制观。高收入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给我们留下了重要的启示:社会福利的发 展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生活品质,但过度发展的社会福利又会阻碍经济的增长。如果说,高收 入国家目前是受过度的高福利所累的话,中国面临的则是整体的福利不足的问题。
重要概念 社会福利 补救模式 机制模式 幸福指数 老年福利
社会保障理论(第四版)
在此输入标题

第11章 社会制度

第11章 社会制度
第十一章 社会制度
什么是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 社会改革与社会制度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制度
一、社会制度的含义 1.社会制度的三个层面的意义: 第一是作为意识形态或政治学的专门术语, 指的是社会的根本制度,如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等; 第二是指特定领域中具有特定价值取向的行 为模式、规则与习惯; 第三层含义是日常工作中的规章制度,如考 勤制度等。 在社会学中,主要从第二个层面来讨论,在 郑三版的教材中将其称为“社会设置”。
邓小平:什么不是社会主义?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
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
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
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
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
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
1992年初
出手擒贼,反坐牢 洛阳小伙曹天在抓小偷过程中叫骑上 助力车要逃走的小偷停车,小偷不听,于 是他抽出身上的皮带朝小偷身上抡去。结 果小偷身体失衡,当场摔死。一审法官认 为,曹天犯过失致人死亡罪,判处其有期 徒刑三年,缓刑三年。
宁可违法,也拒载 出租汽车司机拒载乘客是违法的, 但据说临危乘客在车上发生意外,司机 如果洗不清自己就要承担民事责任。因 此有出租车司机宁可违法也不愿冒承担 民事责任的风险,于是在车窗玻璃上告 示,拒绝孕妇、老人、患者等危险乘客 上车。

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呢?
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
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私有制 生产计划调节,无商品,无货币 按劳分配 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人们将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在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同时推进

社会学 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学 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二、帕累托的社会分层理论 帕累托于1916年出版的《普通社会学总论》 中系统地阐述了精英阶级理论。 1.社会是个异质系统 社会是由社会情绪 、经济生产和政治组织三 个循环系统构成的。 2.精英理论 精英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精英阶级可以划分 为为执政精英和不执政的精英。 帕累托最出了精英阶级的循环。
三、当代社会分层理论 (一)功能主义的分层理论 功能主义认为,社会分层是社会不平等的体 现,它之所以在各个时代、各个社会中普遍存在, 是因为社会运行过程的需要。代表人物有涂尔干、 帕森斯、戴维斯、莫尔、布劳和贝尔等。 戴维斯和莫尔在《分层的一些原则》,阐述 了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观。见教材P257 布劳和邓肯在《美国的职业结构》中论述了 “职业地位”及其对社会分层的意义。见教材 P258
(二)种姓、种族和等级 种姓,是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将社 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或社会集团的社会等级制 度。例如,印度的种姓制度,婆罗门、罗惹尼亚 (即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种族,指在体制质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遗传 特征的人群,分为蒙古人种、尼格罗人种和欧罗 巴人种。 等级,是指按经济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同 而互相形象别的群体或社会集团。
(三)性别和年龄 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别。 美国学者马列比和杰克林概括了男女50种差别。 年龄是自然产生的生命过程,是一种先赋地 位。年龄地位与其他社会地位一样,是大部分社 会制度中社会等级的基础。
第二节 社会分层理论
一、经典的社会分层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1.社会分工是阶级产生和演变的基础。 2.生产资料和劳动占有关系是阶级划分的主 要标准。 3.共同的生活方式、阶级利益和教育程度是 划分阶级的必要条件。 4.阶级的划分并不排除社会分层的方法。
(三)进化论的社会分层理论 进化论是功能主义和冲突论的折中,代表人 物是格尔哈特伦斯基,其著作为《权力与特权: 社会分层理论》。 伦斯基认为,社会为了求得生存需要的基本 资源是按照功能主义者的方式进行分配的,即吸 引难得的天才担任重要角色;但他也认为,社会 的剩余资源——即不是生存必需的资源——则是 通过相互竞争的集团之间的冲突来分配的。 一旦社会出现了分层,特权集团就会利用便 利条件占有更多的好处。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教学提纲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教学提纲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本章着重考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揭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必然性,说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实现形式,以及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在社会生产关系总体中各自所占的比重、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这一所有制结构,构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形成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具有客观必然性的。

与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相适应历史发展与现实需要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四,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也是我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途径。

三、建立和完善现代产权制度为了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建立和完善现代产权制度。

产权包括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

包括对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

是人们在财产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法律上的权利关系。

产权制度是有关产权的归属、权责、保护、流转和监管的制度。

第十一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

第十一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

2.
3.
4.
(二)生 产力、生 产关系和 生产方式
1.
生产力: 生产力:由人的体力和智力构成的人 们从事物质生产的能力。 们从事物质生产的能力。 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的 特定的生产过程。 特定的生产过程。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 的生产条件的所有者同直接生产者的 关系。 关系。
2.大卫 李嘉图:进一步揭示了三大阶级在经济利益 大卫 李嘉图: 上的对立
工资
利润
商品 价值
2.大卫 李嘉图:进一步揭示了三大阶级在经济利益 大卫 李嘉图: 上的对立 “李嘉图揭示并说明了阶级之间的经济对立——正 李嘉图揭示并说明了阶级之间的经济对立——正 —— 如内在链子所表明的那样——这样以来, ——这样以来 如内在链子所表明的那样——这样以来,在政治经 济学中,历史斗争和历史发展的根源被抓住了, 济学中,历史斗争和历史发展的根源被抓住了,并 且被揭示出来了” 且被揭示出来了”。 ——马克思 ——马克思
1.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指特定经济结构中人群的共同体 ; 现代工业社会中的阶级诞生于生产资料和生产者之间的 分离; 分离; 阶级的本质是基于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而形成的 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 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 社会阶级只有当它具有自我意识时才真正存在; 社会阶级只有当它具有自我意识时才真正存在; 一个阶级只有当它发现它要对其他阶级进行斗争的时候 它才具有阶级意识。 ,它才具有阶级意识。
四 社会革命和共产主义
(一)社 会革命和 改革:解 决社会基 本矛盾的 两种形式
1.社会革命: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 社会革命: 的统治, 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 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 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 2.社会改革:是一定社会制度的自我 社会改革: 完善、自我发展。 完善、自我发展。 3.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十一章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PPT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十一章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PPT
弊端:
(1)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 (2)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3)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也比较单一。
• 农村吃大锅饭的弊端 • 出工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追人。 • 上工敲破钟,干活磨洋工, —地—窝蜂, • 收工打冲锋,分粮兴冲冲。 • 多劳户,你别喜,分配东西不由你; • 少劳户,你别愁,分配东西按人头 • (比喻旧的农村经营体制大锅饭的弊端)
第二阶段改革:奠基与建构
奠基: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 确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 议》,把党的十四大确立的经济改革目标和基本 原则加以系统化,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这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理论的发展,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绘制了一幅蓝图。
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 2、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

坚持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坚持社会主义改革方向

坚持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四Leabharlann 坚持从实际出发的改革道路五
坚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六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与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相结合
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2、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
20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 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集中力量开展以156个重大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 比较迅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 济体系。

社会学概论 第十一章 社会制度

社会学概论 第十一章    社会制度

二、社会制度的起源与形成途径

(一)风俗习惯说 萨姆纳:社会制度起源于民俗,再由民俗发展到民德, 民德的结构化和系统化发展就形成了制度。 (二)人类需要说 每一种制度,都以一种基本需要为其依据。 (三)生产方式说 马克思主义的主张:认为社会制度是在一定的社会物 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的,它受到人类社会生 产和再生产发会制度的分类 本源性的社会制度:在人类社会中出现得最早,并 且成为其他社会制度的母体的社会制度。 特点: 较早出现;发生于人类生活的基本领域;衍 生出新的社会制度。

派生的社会制度:从本源的社会制度中分化、产生 和发展起来的那些社会制度。 特点:后来出现;在本源社会制度的基础上产生; 作用领域比较明显。
社会制度: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们
的社会关系以及与此关系相联系的社会活动 的规范体系。 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而产生 的,是由社会关系所决定的。 社会制度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社会制度是人们社会关系的和社会活动的规 则体系。






(一)社会制度与社会规范的关系 社会规范指的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行为规则;社会制度以一组相关的 规范体系约束和协调人们的行为,制度是规范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是一 种比较稳定的规范体系。 二者共同点:对维持社会秩序、满足群体需要、协调社会关系与各方面 利益方面产生重要的作用, 二者区别点: (1)在功能上,社会规范总是对社会生活中的个人而言的,而大的群 体或社会组织的行为约束与利益协调,总是通过社会制度的规范体系来 实现的。 (2)在手段上,社会制度对群体和组织的利益与行为的约束、协调、 监控总是必须借助一定的正式机构和设施,而社会规范对行动者个体行 为的约束则不然。 (3)在内容上,社会规范是人们必须遵守的行动准则,常常针对某一 类具体问题,而制度则是各种规范的总和,是规范的系统,约束的往往 是某一领域中人们共同的行为。因此,考察社会制度的着眼点是各项社 会规范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孤立规范的具体内容。 (4)在性质上,社会制度相对于规范而言,具有更为正式、稳定、全 面的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 宗教是神话了的社会行为规范。 与习俗、道德一样,宗教教规也是通过教育 手段来发挥作用的。但教徒对教规的恪守要 比习俗、道德更强、更自觉,是约束教徒行 为的强有力的社会规范。 从总体上说,宗教规范的社会作用是消极的。
——法律 法律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社会规范。 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机构保证 实施;法律规范肯定了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关 系,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但又以全民的 形式出现,不同程度上反映着社会全体成员 的共同意愿,因此也具有普遍性、继承性和 发展性。(代表社会主体利益和主体价值观)
2.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①观念系统 用来阐明制度的终极目标及制度存在价值的 理论和观念。不同的制度需要不同的观念来 引导和支持。观念系统的集中体现是占主导 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
②规范体系
在社会制度体系中,规范体系是最为集中体现社会 制度功能和意义的部分。社会成员所直接面对的就 是这一系统。包括习俗、道德等“软规范”,以及 法律等“硬规范”。 规范的内容十分广泛,它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 域,有不同的种类,也有不同的形式。 根据社会规范的成文形式可分为成文规范与不成文 规范。
内容:选举制度、代议制度、行政管理制度、 司法制度、政党制度、公务员制度等。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政体形式有君主制、贵 族制、共和制、政教合一制、军事管制制等。
例4:宗教制度体系 宗教制度是人类有组织及相应群体活动的规 范体系。它由崇拜物、信仰体系、宗教仪式 及组织设备等基本内容构成。社会学侧重研 究宗教的社会功能,宗教与人类社会生活条 件、宗教与社会稳定及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 宗教是一种派生性的社会制度。早期与家庭 制度结合在一起,后期独立出来,有了专门
第二节 社会制度的特性、功能与制度 体系
2.1 社会制度的特性 1.普遍性、差异性与强制性 社会生活即是制度生活。不同生活领域内有 不同的制度内容,同一生活领域在不同时期 具有不同的制度内容。作为社会行为规范的 制度总体上是具有强制性的。
2.稳定性、变动性与衍生性 社会制定一经确立,就必须保证其存在的权 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社会制度从本质上 是为满足社会生活秩序的需求而存在,应随 着生活内容的变化而创新。 随着社会生活的 分化与进步,社会制度不断被衍生创造出来 以满足社会需求。
要素:分工制度、财产所有制度、交换制度。 分工制度——不发达的分工、以性别为基础的分工、 以知识技术和能力为基础的分工。分工不仅具有经 济意义,还具有深刻的社会后果。 财产所有制度——确定了社会生产活动中人与人关 系的基本性质和行动取向。 交换制度——交换原则、交换程序、交换媒介。 (资源和技术、经济决策权、计划与市场、产权所有 制、动力机制)
制度也同样具有负功能,具体表现为: 1.制度的惰性。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不能 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 2.当制度本身功能失调不能发挥制度应有的 干预、控制作用。如制度本身不合理或制度 合理而执行不到位。(比如现在的户籍制度)
3.制度化逃避:指形式上的制度与现实中的 制度有矛盾。由于制度本身不完善,使人们 的越轨行为有了活动余地,形式上的制度无 法制约人们的行为。
3.层次性、依存性与趋同性 社会制度是以“制度体系”的方式存在的, 各个生活领域及同一生活领域不同制度构成 制度层次。 各个制度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支 持,具有一体化特征。
2.2 社会制度的一般功能 社会制度的功能就是满足社会和人们生活的 需要。但不同的制度满足着不同的需要,发 挥着特殊的功能。一般地讲,社会制度具有 下列功能: 1.行为导向功能:即为社会成员提供一整套 的行为模式。
——道德 道德是由习俗演化而来的以荣辱和善恶观念来评价 人们的社会行为,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一种社会行 为规范。与习俗相比,道德对人们的控制要强一些。 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的控制,使道 德规范内化为人们的意识,让人们自觉调整自己的 行为而不越轨;道德的控制作用是通过社会舆论的 压力、监督和人内在的良心认识来实现的;道德具 有一定的普遍性、继承性和发展性。
第十一章 社会制度
制度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视角,是从整体上 来研究人类社会。通过本章学习,应掌握社 会制度的基本概念、内容,能够从社会学的 角度对各种制度做出正确的解释。
第一节 社会制度概述
1.1社会制度的涵义与要素 1.制度的涵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 活动的规范体系,它是由一组相关的社会规范构成。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概论新修》:社会制度是在 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围绕着一定目标形成的、 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的和正式的规范体系。 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是人们在社 会实践中形成的适应性的行为模式和执行机构。 (规范条文、社会设施、人、理念)(社会设置)
2.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根据社会需求将制度 分为:社会自存制度、社会自续制度、自足 制度、宗教制度 社会自存制度:生存需求 社会自续制度:延续种的需求 自足制度:精神需求 宗教制度:安全感需求。
3.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将社会制度分为政治制 度、经济制度、表意整合制度、亲属制度。 政治制度:是关于权力及其合法使用的垄断及与其 它社会的关系包括战争等。 经济制度:是关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分配的制度。 表意整合制度:社会文化及其传播与消遣。如关于 艺术、科学、宗教、哲学、教育制度等。 亲属制度:是关于性的调整与人类后代养育的制度。
神职人员、教义、规范、组织机构等,宗教 制度开始形成。宗教的功能: 维护社会秩序。 提供精神支柱和心理安慰。 负功能
2.4 制度化与制度建设、制度创新 1.制度化: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 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 转化过程被称为制度化。制度化也是制度建 设的过程。 组织领域的制度化 制度体系的完备化 制度化是群体与组织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也 是整个社会生活规范化、有序化的变迁过程。
③履行规范的人、群体和组织:是社会制度 的实体部分和能动主体。 ④社会机构与设施:是保证规范执行的条件 与媒介,社会制度的规范作用常常要通过相 应的组织机构来实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2 社会制度的分类 1.本原的制度和派生的制度:从制度产生的 历史过程来划分。 本原的制度:是满足人类生存与延续的最原 始和最初产生的制度,同时也是社会发展过 程中其它制度产生的母体。 派生的制度:是满足人类发展和社会秩序需 要的从本原制度中生长、演化和发展出来的 社会生活的系统模式。
社会制度概念的三个层面: 总体的社会制度即社会形态。如封建主义制度、资 本主义制度等。 社会生活某一领域的规范体系如婚姻家庭制度、经 济制度、教育制度、政治制度、宗教制度、法律制 度、医疗卫生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等。 具体的社会行为模式和程序。如学习制度、交通制 度、考勤制度等。 社会学在这里研究的制度是在第二个层面上的制度。
类型:现代经济制度可分为三种类型 资本主义制度:私有财产、利润、商品和服 务的竞争、自由的市场、有限公司。 社会主义制度:一种以财产的公有制和生产 的计划与集体控制为基础的经济和政治制度。 经济制度是与政治制度等其它社会制度相呼 应的制度,从来没有单纯的经济。
例3:政治制度体系 政治制度是指通过权力机构、国家机器等对社会、 群体或集团的活动进行协调、监督与控制的一整套 规范体系。 功能:(1)社会公共秩序的制定与维护(2)权力 的产生及分配方式(3)社会各个群体在社会权力 体系中的位置及相互关系(4)行使合法权力的原 则与程序(5)对违背政治共同体利益的确认及其 制裁 (6)对外关系原则与方式。
2.制度化的过程(制度的生命周期) 形成期:一些规范被制度化的过程。 效能期:当一项制度达到了: 概念明确,规范普遍被适用,控制功能有效、 构成完善合理时,意味着制度化过程完成, 制度进入发挥作用的效能期。 萎缩期:由于制度环境变化,旧制度不能有 效发挥作用时进入萎缩期。
根据社会规范价值领域的范围,可分为习俗、道德、 宗教、法律四种形式。 ——习俗(民俗) 习俗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社会行为规范,按照习 俗规范行为,产生了原始的社会秩序。 习俗有三个特性:广泛性,稳定性,地域性。 。 习俗对人们行为的控制是一种软控制,是靠人们把 规则内化为意识,成为一种习惯来发挥作用的。
2.社会控制功能:控制和纠正偏离者的行为。 3.社会化功能:社会化是个人学习知识技能 和规范的过程,而制度则包含了几乎一切规 范。
4.文化传播功能:文化的传承主要是靠社会 制度来进行的。制度作为一种结构,可以通 过自己的组织系统,把人类文化传递给新成 员;此外制度本身也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5.整合功能:制度使各种复杂的关系在同样 的法则下被处理、协调与凝聚。
2.3 社会制度体系 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各种社会制度之间及某 一领域内相关制度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制 度综合体被称为制度体系。 例1:家庭制度体系 两性关系的禁忌习俗——婚姻制度——嗣续 制度(生育)——亲子制度(嫡庶)——抚 育制度——赡养制度——财产继承制度
例2:经济制度体系 功能:是产品和服务被生产和分配的组织过程。是 规范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即经济行为、实现资源有效 配置和均衡的组织体系或社会安排。要解决: (1)生产什么? (2)如何生产?使用的机构和手段、资源分配的格 式是什么。 (3)如何分配?将所获收入及服务在社会中怎样分 配和再分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