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社会制度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十章 社会制度——第十二章 社 区)【圣才出
第十章社会制度
10.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制度的概念与类型
1.社会制度的含义
社会制度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社会行动所发生的重要的结构框架。它既不是某个单一的规则或办事程序,也不是针对全社会总体的社会根本制度,而是特定的社会活动、经济生活等具体的活动领域中,支配人们行动的规范系统。
2.社会制度的构成
(1)社会价值观
社会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好与坏,幸福与痛苦,美与丑,善良与邪恶,只得与不值得等等的一种主观判断。每个具体的社会制度,都通过自身的价值取向,来引导社会成员做出符合社会运行总目标的行为选择。
(2)社会规范体系
社会制度是由一组相互联系的规范构成的。社会规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社会中通常的规范形式包括习俗、规则、道德与宗教、法律等。
①社会习俗
社会习俗指社会生活中的一般习惯和常规。它常常表现为岁时节令、婚嫁礼仪、社交庆典、饮食起居等。
②规则
规则是一类明确规定的行为准则。
a.规则是由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明确设定、明文规定的,带有较为明确的目的性。
b.对规则的解释,往往以参与此类行动的人们的利益为依据。
c.规则对于行动的参与者来说,具有一种外在的约束性。
③道德规范或宗教
既可能表现为一种习俗,也可能表现为明文的规定。但是它与一般的习俗或规则的区别在于,道德规范或宗教带有更为明显更为强烈的价值倾向。
④法律
法律的基本构件是规则,它是由某一政权正式颁布、并受到国家权力机构支持的一系列重要规则之汇篡。法律总是通过强制性的权威手段去仲裁和调整不同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利益冲突。
第十章 西方国家社会救助制度经验
第十章西方国家社会救助制度经验
第一节各国社会救助概况
一、社会救助水平与各国救助标准
尽管自19世纪末德国创建了社会保险,很快为欧美各国普遍采用,大多数西方国家纷纷建立起以社会保险制度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但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不同层次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并没有能够取代社会救助。在20世纪30年代遍及欧美各国的经济大萧条中,社会保险所起的作用还是不及社会救助来得重要。如英国政府面对300万失业大军,在1930年和1934年连续颁布了两个失业救助法,扩大对失业者得救助范围。在法国,主要也还是依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建立的范围广泛的社会救助网来渡过难关。美国著名的罗斯福新政,主要的社会保障措施也是以工代赈,即组织大批失业工人修建公共工程,这是典型的社会救助手段。社会救助以其保障的基础性和直面贫困与弱势群众等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或缺,即使是最富裕的国家和最发达的社会也是如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式的变化,对社会救助制度的研究与改革又逐渐成为各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社会救助水平问题
在当今世界上,市场经济国家都有一个普遍的社会救助(或称公共援助)制度,以确保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因为各种主观的或客观的原因生计断绝时,不至于陷入无助的境地。这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社会的意义尤甚,可以说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最基本的社会措施之一。纵观一部社会救助发展史,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即社会救助的水平也应该与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社会救助水平一般用替代率来衡量。它可以定义为救助金平均水平与相同家庭结构人群的平均收入之比。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十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
从这一章开始,转入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本章阐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以及社会主义的本质,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然性、特征、主要矛盾,以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必然性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代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决定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与高度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初期,它的生产关系适合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而曾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要求,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允许的范围内,也曾经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局部关系进行了调整和扬弃,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起到了维持社会安定、发展经济的作用。
●但是,这种调整只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范围内对资本主义某些局部关系的扬弃,并没有动摇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也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更不能改变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因此,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要求,突破和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与生产社会化相适应的公有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不可抗拒性的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难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只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才能解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内在矛盾。但是,这种取代的过程,并不能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而自发地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资产阶级不会让资本主义制度自行灭亡。因此,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必须经过代表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十、十一章【圣才出品】
第十章社会制度
10.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制度的概念与类型
1.社会制度的含义
社会制度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社会行动所发生的重要的结构框架。它既不是某个单一的规则或办事程序,也不是针对全社会总体的社会根本制度,而是特定的社会活动、经济生活等具体的活动领域中,支配人们行动的规范系统。
2.社会制度的构成
(1)社会价值观
社会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好与坏,幸福与痛苦,美与丑,善良与邪恶,只得与不值得等等的一种主观判断。每个具体的社会制度,都通过自身的价值取向,来引导社会成员做出符合社会运行总目标的行为选择。
(2)社会规范体系
社会制度是由一组相互联系的规范构成的。社会规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社会中通常的规范形式包括习俗、规则、道德与宗教、法律等。
①社会习俗
社会习俗指社会生活中的一般习惯和常规。它常常表现为岁时节令、婚嫁礼仪、社交庆典、饮食起居等。
②规则
规则是一类明确规定的行为准则。
a.规则是由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明确设定、明文规定的,带有较为明确的目的性。
b.对规则的解释,往往以参与此类行动的人们的利益为依据。
c.规则对于行动的参与者来说,具有一种外在的约束性。
③道德规范或宗教
既可能表现为一种习俗,也可能表现为明文的规定。但是它与一般的习俗或规则的区别在于,道德规范或宗教带有更为明显更为强烈的价值倾向。
④法律
法律的基本构件是规则,它是由某一政权正式颁布、并受到国家权力机构支持的一系列重要规则之汇篡。法律总是通过强制性的权威手段去仲裁和调整不同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利益冲突。
社会制度
第十章社会制度(社会设置)
目的和要求:了解社会制度的涵义,构成、类型及功能,认识社会制度的作用和运行规律。掌握制度的功能分析方法。认识制度改革的动因及当代中国社会制度改革的意义。
重点内容:社会制度的社会学涵义、构成、功能、制度改革动因分析
难点:理解制度如何运行从而掌握社会学的制度分析方法
讲授学时:4学时
第一节:社会制度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制度
英文social institution,具有多重含义,协会、制度、公共机构。英文里institution具有风俗、习惯、机构、组织、规则等含义。在中文里往往将social institution翻译成社会制度;
人的行为是制度化行为,社会制度的作用无处不在,随时随地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它既是社会互动的需要,又是社会互动的结果,是社会秩序的表现形式,又是社会控制的手段和工具。什么是社会制度呢?社会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界定它。
(美)库利:认为社会制度是明确的,既定的公共心理状态。
(美)萨姆纳:社会制度是由一套民俗和民德所交织的社会行为体系,这些行为是由社会所规定和制约,由民众所公认的。
(日)横山宁夫:社会制度是人们在其共同生活中所产生的有组织的行为方式。
吴文藻:社会制度是人类团体活动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形式,或者说是有组织的人类活动体系。
孙本文:社会制度是社会公认的比较复杂而系统的行为准则。
(台湾)龙冠海:社会制度是维系团体生活与人类关系的法则。它是人类在团体生活中为满足或适应某种基本需要所建立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并为公众所公认的社会行为模式。
费孝通《社会学概论》试讲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和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规范体系。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第二版)第十章
制度规范的类型
科尔曼 (1)禁止性规范与指导性规
范;禁止性规范是通过设立 权威性、强制性命令来阻止 行动者做出某些行为。指导 性规范通过规则设计来激励 行动者去选择某种行动,而 不选择反方向的行动。
(2)同一性规范与分离性规 范。前者表明受益者和目标 行动者是完全统一的分离性 的规范是指目标行动者和受 益者是彻底分开的
第三节 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
一、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指在一定制度框架内对选择集或
规范系统进行革新和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 旨在改变旧的制度框架,以提高制度的合理 性、有效性和效率。
按照动力和机制的不同,制度创新一般可分 为两类:一是强制性制度创新;二是诱致性 制度创新。
强制性制度创新的动力主要来自于知识存量和革新力 量,也就是知识和权力。当知识存量积累到一定程度 时,对旧制度的不合理性、低效率的认识更加深入和 全面,而且对革新制度也有较清晰的设计,这样对制 度创新构成了越来越强烈的需求。
规范是用来影响和约束具体行为选择的,而制度则是 由一套规范有机组合起来的,也就是规范系统。
结构主义认为,制度构成了一个社会的基本秩序,确 立了社会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二、构成社会制度的基本要素
社会制度得以构成,主要依靠四个基本要素 ,这四个要素是:
(1)价值观与价值判断; (2)行为规则与奖惩体系; (3)组织设置; (4)权力体系。
第十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 消灭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四、社会主义本质的含义 (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二)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第二节 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三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们抓住和用好重大 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 国际形势,有利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 然要求。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 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二、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的发展
社会制度
第十章社会制度
关键概念
【社会制度】
·通常具有三层次意义:
宏观:作为意识形态的或政治学的专门术语,指代的是社会的根本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中观:指特定领域中具有特定价值取向的行为模式,规则,习惯
微观:日常工作中的规章制度。
主要考察第二层次
第二层次中要指中观层次的经济政治教育,宗教制度,可拓展到宏观及微观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
制度是满足社会有机体的功能需要的。
定义:
社会制度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她是社会行动所发生的重要的结构框架。
另一教材定义:
是用来满足社会基本需要的社会结构中相对稳定的一簇要素。
·社会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结构形式,他是使社会运行体的各部分有机的连接在
一起的一种主要方式,是社会运行机制的重要构建,一般有社会价值观,社会规
范体系,权威与地位结构以及社会机构及设置等要素构成。
——社会价值观
指人们对事物的好与坏,幸福与痛苦,美与丑,善良与邪恶,值得与不值得等的主管判断。任何具体的社会制度都是对特定人群的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调整和规定。
——社会规范体系:略
——权威与地位结构
权威与权力不同:权力是不顾他人反对而贯彻自己一直的能力或遏制他人行动的能力。
权威指的是规范和准则所支持的对他人是假影响的权力。
权威的大小取决于人们的服从程度。权威常是某种社会制度的化身。
也是社会制度存在的重要基石。
权威存在——社会制度所具有的合法性为此社会领域中的人普遍认可
削弱消失——人们对某种社会制度的偏离和抛弃。
权威与社会制度不是一一对应的。一种社会制度,有时需要多种权威维持。而有时候,一种权威能维护多种社会制度韦伯对权威类型划分:传统权威——依赖于对产同习俗的认可。包括老年人,族长,世袭皇族权威等。权威的永久性是这种权威的重要特征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课件第十章社会治理
第一节 社会治理的理论分析
村民会议是村民自治的根本形式,在村民自 治组织体系中具有最高决策地位。
(三) 村民 小组
村民小组是村民委员会按照村民居住状况分 设的,小组长由村民小组会议推选。
第二节 村民自治
三、村民自治的内容
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为“三个自我、四个民主”。 三个自我
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
自我服务
民主选举
四个民主
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
第四节 第三部门与社会治理
一、第三部门的概念与分类 二、第三部门的必要性
三、中国第三部门与社会治理
第一节 社会治理的理论分析
一、社会治理的相关理论
(一)治理理论
●1.1989年,世界银行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一词。 ●2.1992年,世界银行年度报告的题目为《治理与发展》,治理与善 治的概念逐步流行起来。 ●3.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学和经济学家赋予治理以新的含 义。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由全球治理委员会在1995年提出:治理是各 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4.进入21世纪,治理的概念也成为中国学术界的重要话语。从政 治学意义上说,治理指的是公共权威为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活 动和管理过程。
第十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暂停
五、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一)产权和现代产权制度。
(二)产权制度的功能。
(三)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意义。
(四)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途径。
暂停
(一)产权和现代产权制度 产权就是财产权利,是经济主体用自己的财产去从 事经济活动时所拥有的权利,这些权利包括所有权 及其衍生的占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处 置权、让渡权等权利。 产权制度就是对产权关系的制度安排,是划分、确 定、界定、保护和行使产权等的一系列体制安排和 法律规定的总称。 现代产权制度是与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想 适应的产权制度。
前提条件。第二、社会主义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
的决定性条件。第三、在社会主义阶段,劳动还存在重大差别, 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
暂停
3.社会主义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第一、按劳分配的实现要采取商品货币形式。
第二、按劳分配在全社会范围内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第三、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形式并存。 第四、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暂停
2.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就是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础 上,在全社会范围内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是由以下原因决定的:
第一、是保证非物质生产部分进行正常活动的需要 第二、是建立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的需要 第三、建立社会后备金的需要 第四、保证重点建设项目资金和各地区经济平衡发展的需要 第五、宏观上调节收入分配,缓解分配不公防止两极分化,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
自考“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10
自考“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10
第十章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名词解释
1、生产力标准:是指必然的社会制度、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的存在与更替的合理性,要以是否适应于生产力状况和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为标准。
2、从本钱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是指从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开始,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建立为止,这中间所经历的革命转变时期。中国的过渡时期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时期。
3、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是指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它的发展必然经历低级和高级两个阶段,低级阶段或第一阶段为社会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或第二阶段是共产主义社会。
4、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把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中的社会经济组织称为自由人的联合体。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6、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以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特征的所有制形式。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和根本标记,从而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7、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是由社会和集体以人们付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为标准分配个人消费品。
8、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按照本钱、劳力、技术、信息、土地以及各种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所进行的收入分配。
9、各展其长,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原则,即得到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劳动者,自觉地尽其所能为社会劳动,社会按照他们的实际需要分配消费品。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三版)课件第十章 社会制度与社会政策
第二节 社会制度的类型及功能
三、社会制度的功能 2、制度的功能机制 • 人们制定出来的制度要对人的行动发挥调节、制约和约束作用,一般取决于两种机制:一是规则内化
机制;二是规则外部管制机制 。 • 制度中所包含的价值如果能被人们所接纳,并转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那 么,行动者就会自觉地按
二、社会制度的类型 1、文化、政治、经济与法律制度 从人类活动领域来分,或者是从制度的内容结构来分,社会制度可分 为:(1)文化制度;(2)政治制度; (3)经济制度;(4)法律制度。 吉登斯从制度结构的角度也将制度分为四种类型:符号秩序/话语形态、政 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 在他看来,制度结构不外乎三个方面的内容:一 是表意结构 (S);二是支配结构 (D);三是合法化结 构 (L)。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制度
二、构成社会制度的基本要素 4、权力体系 • 权力,按照韦伯的观点,是指一种让自己的意志得到其他人执行的 能力,也就是能够让别人按照自己的
意志或意图去行动的能力。 • 作为社会的规范系统,社会制度要对群体或集体成员的行为产生影响,必须依靠一种权力。 • 权力与权威有着密切联系,权力即强势的社会力量的形成,是与某种力量所 具有的权威分不开的。 • 权威是社会制度存在的重要基石。权威的存在,表明该种社会制度所具有的 合法性为此社会领域中的人
10第十章 社会制度
• 2、自然形成的社会制度和有计划的建立的 社会制度 • 人们在日常的社会活动与交往过程中, 逐渐地产生一些约定俗成的、不成文的规 范,这些规范随着在往复情景中重复出现 的几率提高,便被逐渐定型为风俗习惯。 • 有计划的形成的社会制度,是一个国家 或地区人们,依靠国家的力量或某种群体 的力量,对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或多哥领域 所做出的一系列明确的行为规定或规范。
• 3、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 • (1)正式制度 • 是指人们有意识的创造的、正式的、由成文的相 关规定构成的规范体系,它们在组织和社会中具 有明确的合法性,并靠组织的正式结构来实施。 • (2)非正式制度 • 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的形成的、不成文的、 指导人们的道德观念、伦理规范、风俗习惯等。 • 非正式制度对于正式制度发挥着支持、补充等的 作用。
• (1)自然起源论: • 作为行为规范的制度或被重复使用的规范 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选择、积累的 结果。 • 如农耕制度、原始婚姻制度、原始的市场 交换制度等。 • 自然起源论强调参与活动的行动者在制度 形成过程中共同的作用。
• (2)认为设计论: • 社会制度是人们为了有效的共同活动、实现目标 而有意设计出来的。个人化的、凌乱的、不规范 的行为不利于人们之间的合作,不利于有效的实 现目标,而理性地设计的行为规范有利于减少合 作的成本,有利于实现目标和秩序。 • 在现代社会中,人为设计的制度越来越多,但是 这些理性地设计出来的制度也有人们广泛的社会 实践作基础。同时这些制度的实施也需要一般民 众的参与,这些参与并不是完全被动的。
社会学概论第十章社会制度.
二、考察社会制度功能的角度 首先,从社会制度的功能耦合网的角度 考察。特定社会制度的后果都将对系统产生 影响。
思考问题
1.什么是社会制度?主要有哪些类型? 2.导致社会制度功能变迁的因素有哪些?
第二节 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
社会制度作为一套社会规范体系,它一 方面为人类行动提供了一系列的参考框架, 直接影响着人类行动及其所产生的后果,另 一方面其后果也对社会整体目标、社会效益、 社会秩序产生重大影响。
一、社会制度的功能 首先,我们从社会整体层次水平来看, 社会制度具有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整合、 有效配置社会资源、提高社会效益或绩效的 可能性。
第十章 社会制度
第一节 社会制度的概念与类型 第二节 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
第一节 社会制度的概念与类型
一、社会制度的含义 社会学中,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制 度是用来安排人们的活动、满足诸如秩序、 信仰、生产等社会需要而设立的一套习俗、 民俗、行为模式,如法律制度、家庭制度等, 也就是说,制度是满足社会有机体的功能需 要的。
第一节社会制度的概念与类型第二节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一社会制度的含义社会学中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制度是用来安排人们的活动满足诸如秩序信仰生产等社会需要而设立的一套习俗民俗行为模式如法律制度家庭制度等也就是说制度是满足社会有机体的功能需第一节社会制度的概念与类型二社会制度的构成一般来说社会制度的基本成分是社会规范体系而社会价值观维护制度的权威社会制度的实际承载体系等也与之密不可三社会制度的特征1可重复性
第十章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
• 德国的现代社会保险制度: –从性质上看,是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了保障对 象的权利与义务; –从内容上涵盖了疾病、工伤和老年这三项劳动 者所面临的最主要的社会风险; –从体制上明确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以交费作 为享受保险的条件,保险费用多方共同负担等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所具备的基本原则。 • 因此这种社会保险制度比社会救济制度更具现代 意义,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 影响的事件,它也因此成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诞 生的标志。
罗斯福的主要论点
• (1)社会保障是大机器生产的客观需要; • (2)以“普遍福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建国方略; • (3)初期的社会保障项目应包括失业、养老、家庭保险, 实现“家庭平安、生活保障、社会保险”; • (4)实行“以工代赈”的现代社会救助,反对消极的救助 行为; • (5)实行以地方为主的失业保险和强制性多层次的养老保 险; • (6)社会保险必须以促进自我保障意识的确立为前提; • (7)社会保障项目应该逐步展开。
主讲教师:李俏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演变
• 人类社会的保障机制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人 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防御来自大自然和社会环境中 各种各样的风险,必须过着群体生活,依靠社会力量抵御 风险。社会保障正是人类在群体性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发展 出来的一种社会制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 步,社会保障制度也不断从低层次向高层次推进。现代社 会保障制度是在西方近代以来的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形成 的,期间经历了诸多的变革、发展与完善。探讨西方近代 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对于理解今天的社会 保障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社会制度
关键概念
【社会制度】
·通常具有三层次意义:
①宏观:作为意识形态的或政治学的专门术语,指代的是社会的根本制
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②中观:指特定领域中具有特定价值取向的行为模式,规则,习惯
③微观:日常工作中的规章制度。
主要考察第二层次
第二层次中要指中观层次的经济政治教育,宗教制度,可拓展到宏观及微观·结构功能主义认为:
制度是满足社会有机体的功能需要的。
定义:
社会制度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
范体系,她是社会行动所发生的重要的结构框架。
另一教材定义:
是用来满足社会基本需要的社会结构中相对稳定的一簇要素。
·社会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结构形式,他是使社会运行体的各部分有机的连接在
一起的一种主要方式,是社会运行机制的重要构建,一般有社会价值观,社会规
范体系,权威与地位结构以及社会机构及设置等要素构成。
——社会价值观
指人们对事物的好与坏,幸福与痛苦,美与丑,善良与邪恶,值得与不值得
等的主管判断。任何具体的社会制度都是对特定人群的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调
整和规定。
——社会规范体系:略
——权威与地位结构
权威与权力不同:权力是不顾他人反对而贯彻自己一直的能力或遏制他人行
动的能力。
权威指的是规范和准则所支持的对他人是假影响的权力。
权威的大小取决于人们的服从程度。权威常是某种社会制
度的化身。
也是社会制度存在的重要基石。
权威存在——社会制度所具有的合法性为此社会领域中的
人普遍认可
削弱消失——人们对某种社会制度的偏离和抛弃。
权威与社会制度不是一一对应的。一种社会制度,有时需
要多种权威维持。而有时候,一种权威能维护多种社会制
度
韦伯对权威类型划分:传统权威——依赖于对产同习俗的认可。包括老年人,族长,世袭皇族权威等。权威的永久性是这种权威的重要特征
感召权威(魅力型)以领袖人物的非凡才能和美丽为基础。精神领袖
合法权威(法理型权威)源于人们对正式规定的,非个人专断的规范的认可,,形式合法权威的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现行的法规的明确承认。(科层制)
权威一方面基于某种社会秩序的规范和准则。另一方面。它的存在监督者人们对该种社会制度的遵从个,从而维护者社会的运转与持续。因此权威是事实社会制度时经常使用的一种工具性手段。
与权威密切联系的是一组地位结构
权威的贯彻与服从,依赖于一套对权力责任义务有明确规定的地位结构,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角色和角色集。‘
规范的表现,是通过人们根据各自的地位,角色而进行的连续性的社会互动完成的。——社会机构与设施。
社会制度运转凭借一定条件和媒介,必须有一定的辅助物,这就是机构和设施。
机构和设施都是根据社会制度运转的需要设立。
机构和设施时社会制度运转的空间场所。类似于舞台的道具和布景。
·社会制度的特征:
1)可重复性:及时一种结果也是一种个原因。
带有某种规律性的东西
这种可重复性体现了社会制度的相对稳定性,表明了人类行为的
可预见性。
2)集体性约束
特定领域的社会制度总是需要改领域群体成员共同遵循,其结果就是集体行
动,这种集体行动控制着每个个体的行动,是制度的一个普遍规则,因此制
度总是社会性的,带有普遍意义的。
制度的约束作用,是通过大多数人共同遵循规范并对违逆行为,越轨行为予
以处置来实现的。
3)制度的自我维护特性
社会制度是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是人类共同活动的结构。具有历史惯性。【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
和作用原理,简要地说,也就是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社会运行的主要机制
社会运行动力机制
社会运行整合机制
社会运行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控制机制
社会运行保障机制
【社会规范体系】
·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人类行为具有任意性。
个体作为一种动物性存在,具有内在的,深层的动物性本能和冲动
人类个体是以中社会性存在物,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自认的特殊利益与
价值观念和行为目标。
因此个体与群体及社会的利益和目标往往形成矛盾。这种情况下,必
须对个体加以调节限制,以保证人类群体共同的社会生活顺利进行。
·规范为我们的行为提供指导,提供关于他人行为反应的一种模式。
·包括:习俗,规则,道德与宗教,法律等。
——社会习俗
含义:指社会生活中一般习惯和常规,常表现为岁时节令,婚嫁礼仪,社交庆典,饮食起居等
特征:
①是人们在多次往复时间中所积累和形成的具有可重复性,历史
性等特点。
②目标达成的有效性:屡试不爽
如同行为主义的强化机制
习惯:是人们在已经熟悉的环境中处理问题时,所能凭借的行
之有效的行为准则
人们对习惯的遵从往往是一个主动自觉的或不知不觉
的自动遵守的过程,他作为行为准则,很少对习惯的合
理性进行罚你
③自然态度——想当然
④约束力的强与弱:习惯对人们行为约束性较弱(个体层次)但
是一种习惯接受者往往是该社会中绝大多数的成员因而具有
较强维护力量(群体层次)这种维护力量往往是习惯所能持久
的主要原因
——规则
含义:明确规定的行为准则
原因:
①首先是由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明确设定,明文规定的,
带有较为明确的目的性。它的设立或变更更需要对遵从他
的人群加以明确解释,劝导
②对规则的解释,往往以参与此类行动的人们的利益为依据,
其设立时为调整行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③规则对与行动的参与者,具有一种外在的约束性。规则是
由外部进行的对行动的一种约束。对规则的违背,一般都
会受到明确的惩罚
——道德规范或宗教
既可以表现为一种习俗,也可能表现为明文的规定
与一般的习俗或规则的区别:道德规范或宗教带有更为明显和强烈的
价值倾向
道德规范与社会习俗相似之处:受到社会的普遍反映的制约,由人们
的普遍舆论,共同意识来维持。
不同:道德规范或宗教以人们所信奉的价值原则,价值
标准为前提和基础,调整行动者之间的
利益冲突,约束人们的行动,规定人们
的行为关系。
道德规范或宗教的维持,出了人们普遍的精神信
仰外,还受到来自政治的或宗教权威的
影响
——法律
其基本构件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