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历史课堂:魏晋隋唐宋元练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融媒体历史课堂:魏晋隋唐宋元练习题

命制:王德金审核:郭文霞一、单选题(2*30=60)

1.北宋朝廷尽收州县之财,州县日常开支全仰上司批拨。由于州县额定行政费用之外,所收赋税“不留盈余”。或者“水旱洊至,闾里萧然,农民菜色。而郡县且不能以赈救,而坐至流亡”。这说明了()A.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划调整B.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C.中央集权制阻碍社会进步D.过分削弱地方权力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

2.下图为我国古代地方权力强弱变化图,较为正确的是()

A.B.C.D.

3.唐代确立了严格的官吏致仕(退休)制度,官吏致仕的法定年龄为七十岁,或“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五品以上的官致仕,直接奏皇帝批准,六品以下则由尚书省奏皇帝批准。这一制度()A.有利于官员结构的调整B.打击了士族的垄断地位

C.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D.强化了君主集权的制度

4.下表为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古代宫廷赐宴的一种)的部分记载。这反映了宋初()

A.边患问题得以解决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科举制度日益完善D.崇文抑武局面形成5.唐初凡“食实封”的贵族由国家按照实封户数把客户拨给封主,租调由封主自行征收。但开元年间规定,封主应得的租调由政府统一收齐后送往京师,封主再行到京领取,不准自己到封地催征,凡子孙承袭者,封户递减十分之二。这种变化表明()

A.均田制已经无法维持B.打击了地方贵族的势力

C.中央与地方矛盾加剧D.减轻了农民的租税负担

6.钱穆认为:“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他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

A.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B.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C.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D.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7.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中央对地方的检查力度越来越弱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8.北宋时,在州郡之上设置路一级的派出机构。各路设转运使,掌财赋;设提点刑狱,掌刑政;设提举常平,掌常平、水利等;设安抚使,掌军政。这四个机构相互平行、互相监督,又共同负责对地方州郡的监督。这一举措()

A.削弱了三省六部的权限B.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C.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D.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

9.“便宜”之权是中央赋予臣下的一种特殊权力,臣下随时决断,不受中央既有规定制约。南宋赋予川陕宣抚处置司“便宜行事”之权,但强调“行事”中的“上奏”程序,对与法令不符的“便宜行事”

予以否定和更改,还设置副使等。南宋对川陕宣抚处置司的规定表明()

A.“便宜”以加强中央集权为宗旨B.地方官拥有对地方事务独断权力

C.南宋中央集权遭到严重的冲击D.地方官“便宜行事”之权名不副实

10.宋代江南地区的民众因财产纠纷等上诉公堂的现象很常见,由此催生了专门教授诉学、培养诉师以及专业协助他人打官司为业的“书铺”。当时规定:“书铺”须在官府注册,领取“牌记”(执业证书)方能合法营业。据此可知宋代()

A.司法行为初步具有近代法治的色彩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风气恶化

C.政府的有效管理促进维权意识觉醒D.城市规模扩大引发社会观念转变

11.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其余地区分设行中书省,并派遣官员管辖。行省的长官为丞相或平章政事,其统领属下的路、府、州、县,掌管辖区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以及其他军政要务。这样设置旨在()

A.提高行政效率B.分化地方权力C.处理民族关系D.加强中央集权

12.在地方行政区划上,元朝打破历史传统吸收历史教训,省的划分地理上以纵向为重。其中,人口稠密的河南行省设217县,辖地广阔的辽阳行省只设22县。该做法()

A.扩大了元朝疆B.提高了行政效率C.加强了中央集权D.加剧了民族隔阂

13

C.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发展D.集权制度建设探索前行

14.汉唐王朝疆域辽阔,对内陆边疆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元朝在边疆设行省,辽阔的疆域与王朝统治相始终。由此可见,元朝()

A.造成地方权力过大局面B.在疆域范围内普遍实行行省制度

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D.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15.《元史》卷91《百官志》记载:“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由此反映了元代政治的特点是()A.中央直接控制地方行政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C.中央对地方实施多层次管理D.地方分权,各机构相互牵制

16.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17.钱穆在《国史新论》中纵论汉唐宰相制度的差异时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欶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这则材料说明()

A.宰相权力被分散削弱B.皇帝权力被严格限制

C.机构设置重叠,官员冗滥D.政事堂不掌握实际的权力

18.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A.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C.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

19.史学家钱穆指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而学者黄仁宇说,宰相的废除,内阁的形成,明朝的皇帝甚至可以几十年不上朝。

这说明()

A.唐代相权过大限制了皇权B.明内阁实际架空了皇帝

C.三省制利于减少决策失误D.唐代政治体现了民主化

20.唐朝前期宰相人数猥多、任期过短、名号太众,唐玄宗亲政后进行改制。开元前期,宰相人数严格控制在二人之内,且只能从中书和门下省产生,任期延长到三至四年并形成惯例,加衔名号亦大量减省。

唐玄宗的相制改革()

A.以抑制相权来重振皇权B.源于三省六部的制度设计缺陷

C.确保了政风的清正廉明D.重塑宰相作为重臣的职能意义

21.大夫在先秦是君主身边非常重要的近官,但秦汉以来,“诸大夫”逐渐泛指一般的士人,在宋时,大夫已经成为医生职业的代名词。“相公”是唐代对三省宰相的尊称,宋明以后,“相公”逐渐演变为女子对丈夫和其他男子的尊称。这反映出()

A.世人对官僚阶层的向往B.封建等级制度渐趋瓦解

C.近官的政治边缘化趋向D.男尊女卑观念成为共识

22.宋太祖因碳炉往外飞灰而下旨速造熏笼,却迟迟未见呈送大内,遂训问宰相赵普。赵普答曰,“凡宫廷支项,需经尚书省、工部、将作监等诸多关口,再逐级覆奏,方可制造。此是自来条贯,盖不为陛下设,乃为陛下子孙设”,太祖转怒为喜。这主要体现了宋初()

A.君臣注重维护纲纪权威B.官僚政治对皇权的制约

C.分化事权以图长治久安D.行政程序趋向规范严密

23.宋代“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朝廷通过授予“职”来体现文官的特殊地位,其多为进士出身,如太宗时期入龙图阁者,“一经此职,遂为名流”。据此可知宋代()

A.国家机关行政效率提高B.中枢权力机构不断完善

C.科举制度功能得以加强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24.北宋时,真宗欲立刘氏为贵妃,因宰相李沆反对,只得收回成命;仁宗想提拔才能平庸的外戚为官,遭台谏官集体谏诤,只能怏怏作罢。类似的事情在有宋一代时有发生。由材料可知()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遭削弱B.相权和谏议权进一步加强

C.分化事权致行政效率低下D.皇权受到文官政治的制约

25.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州郡县设中正官,朝廷设吏部尚书。名义上中正官评定士人的品德吏部尚书执掌选用人才的权柄。事实上中正官只依据士人的籍贯及祖,父官位定门第的高低,吏部尚书依据门第高低做用否的标准材料表明九品中正制()

A.保留了地方对人才的推举B.使士族操纵地方政治经济

C.造成了地方分裂割据局面D.弱化了中央对人才的选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